中科11号(共6篇)
中科11号 篇1
1 品种来源
该品种由北京中科华泰科技有限公司和河南省科泰种业有限公司用母本CTO3 (来源于郑58×CTO1) 、父本CT201 (来源于黄早4×黄168) 杂交选育而成。2006年通过国家审定, 适宜在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北部、江苏北部等夏玉米区域种植。
2 特征特性
该品种在黄淮海区域夏播生育期98d左右, 适应性广, 品质好, 淀粉含量75.8%, 高产稳产, 抗病性好, 幼苗叶鞘紫色, 叶片绿色, 叶缘紫红色, 花药浅紫色, 花丝浅红色, 叶片宽大上冲, 株型紧凑, 株高250cm左右, 穗位高11cm, 全株19~21片叶, 果穗筒型, 穗行数14~16行, 穗长17~18cm, 穗轴白色, 籽粒黄色, 半马齿型, 百粒重31.6g。
3 产量表现
该品种2004~2005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 平均产量9 126kg/hm2, 比对照郑单958增产10%左右。
4 高产栽培技术
4.1 整地施肥
麦收后及时灭茬整地, 撒施优质腐熟土杂肥15.0~22.5t/hm2、尿素150kg/hm2、磷酸二铵150kg/hm2、氯化钾50kg/hm2、锌肥15~30kg/hm2, 或氮、磷、钾含量各15%的复合肥600kg/hm2。
4.2 适时早播
麦收后应及早播种, 有墒抢墒、无墒造墒, 力争在6月15日前后播种结束。
4.3 合理密植
一般留苗6.0~6.3万株/hm2, 采用等行距种植, 行距60~70cm, 株距25~30cm;采用宽窄行种植, 宽行距70~80cm, 窄行距50cm, 株距30cm。
4.4 田间管理
4.4.1 间苗与定苗。
玉米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 若连片缺苗较多, 可用同一品种浸种以后补种或阴雨天移栽, 于三叶期间苗, 五叶期定苗。
4.4.2 科学化除。
在玉米播种后出苗前, 及时用50%乙草胺乳油1 500m L/hm2对水600~750kg/hm2, 均匀喷施地表, 出苗后可用玉农思 (41%异丙草胺莠去津悬乳剂) 3kg/hm2对水600~750kg/hm2, 或21%百草枯600~750g/hm2对水600~750kg/hm2, 进行行间喷施除草。
4.4.3 科学追施“三肥”。
要轻施苗肥, 重施穗肥, 补施攻粒肥。定苗后追施尿素90~120kg/hm2或碳酸氢铵300~375kg/hm2作苗肥;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300~375kg/hm2或碳酸氢铵600~750kg/hm2作穗肥;吐丝期追施尿素75kg/hm2或碳酸氢铵225kg~300kg/hm2作攻粒肥。
4.4.4 人工辅助授粉和去雄。
减少秃顶空粒和植株养分消耗, 提高玉米结实率, 促进干物质积累。人工辅助授粉可在玉米盛花期用竹竿钉制成丁字架推动雄穗或用手轻摇植株等方法, 促使花粉迅速落在花丝上。人工去雄方法是在玉米抽雄后散粉前进行, 当雄穗顶端露出喇叭口20cm左右时, 用右手握住雄穗轻轻向上迅速拨起, 在无大风晴好天气, 根据苗情长势可采取隔1行 (株) 或隔2行 (株) 去除雄穗, 注意不要带叶和伤叶。若天气干旱要少去, 一般不要超过全田的1/3。
4.4.5 抗旱排涝。
在生长期遇连阴雨, 应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防止玉米受渍害, 特别在玉米拨节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若遇天气干旱 (田间持水量低于70%) , 应及时浇水防旱。
5 病虫害防治
5.1 病害防治
玉米叶锈病、纹枯病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防, 大、小叶斑病可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喷防, 7~10d喷施1次, 连续喷施2~3次。
5.2 虫害防治
对玉米螟可在大喇叭期用3%呋喃丹颗粒15.0~22.5kg/hm2丢入心叶内或用50%辛硫磷乳油1.5kg/hm2对水450kg/hm2对心叶丛喷雾防治。对蚜虫、红蜘蛛、蓟马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0g/hm2对水225kg/hm2, 或4.5%高效氯氰菊酯750m L/hm2或40%氧化乐果1.2~1.5kg/hm2对水450~600kg/hm2喷施防治。
6 适时收获
当玉米苞叶干枯松散、籽粒变硬发亮、乳线消失时, 及时收获。收获过早影响玉米产量品质, 过迟会对后茬作物种植造成影响。
参考文献
[1]翟玉玲, 蒋海燕, 陈莹, 等.杂交玉米新组合高产栽培试验[J].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8 (4) :48.
[2]段征贤, 张福利, 段传金.国审玉米中科11号的高产栽培[J].种子科技, 2008 (2) :63
中科三号鲫鱼鱼种培育 篇2
1 放水花
1.1 池塘准备
抽低塘水约剩30~50 cm。在岸边离水1 m高的位置用网片 (1.2 m宽) 把塘团团围住, 每隔2 m插小竹杆1根 (靠水一边) , 把网片用扎带绑紧吊起, 网片用泥土压15~20 cm
1.2 清塘和肥水
在放水花前5~7 d, 用茶籽饼25 kg/667 m2, 打碎浸泡一晚, 全塘泼洒。清塘后第2天加入无蓝藻的肥水10~30 cm, 使水深达到60~80 cm。
1.3 清除敌害和放草
在水花下塘前4~5 d, 用敌百虫200 g/667 m2。在水花下塘前2 d, 泼氯氰菊酯30~40 m L/667 m2。
在水花下塘前2 d在塘边四周每隔几米放一小把青草 (最好是臭花草) 。
1.4 增氧和试水
放水花前一天要开增氧机5~10 h。在放水花前一晚要试水。打小半桶于室内, 放水花 (或小鱼苗) 5~10尾, 鱼苗试水8 h后仍正常便可以放水花苗。
1.5 放水花
鲫鱼水花放养密度为30万~50万尾/667 m2, 在泼茶籽饼后5~7 d放苗。
1.6 日常管理
放水花后当天可浸花生麸1.5~2.0 kg/667 m2, 第2天沿塘边全池泼洒, 以后每天一次。下塘10~15 d用敌百虫0.5×10-6杀虫一次。当鱼苗长到8 000尾/500 g时, 要及时分塘进入夏花培育阶段。
2 夏花培育
2.1 鱼塘准备
分塘前10 d用石灰150 kg/667 m2毒塘, 以防孢子虫发生。前5~7 d用茶籽饼毒塘, 培育浮游生物, 方法如上。水深可控制0.8~1 m。分塘前4~5 d用敌百虫200 g/667 m2, 杀灭浮游动物。前2 d泼兴棉宝30~40 m L/667 m2。放苗前一晚要试水, 方法如上。
2.2 分塘
分塘时用花池在塘边慢慢围刮, 每隔十多米收网一次, 收起的鱼苗用桶运到准备好的吊花池内吊水。吊水1~2 h, 出筛过塘。分塘后的放养密度以5万~10万尾/667 m2为宜。
2.3 日常管理
用花生麸投喂, 一般2.5 kg/667 m2左右。分塘10天, 用敌百虫, 0.5×10-6全塘泼洒, 杀虫一次。一般分塘后15~20 d, 便可养成1 000尾/500 g的夏花, 这时又要进行第二次分塘, 进行鱼种培育。
3 鱼种培育
3.1 鱼塘准备和放养
鱼塘准备与上述分塘相同。水深控制在1~1.5m为宜, 刮鱼时按刮鱼苗操作流程执行, 即鱼苗刮起后要吊水2~3 h后才能出筛过塘。放养密度1.5万~2万尾/667 m2。
3.2 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如上, 即用花生麸投喂也可搭配黄粉或谷粉投喂, 日用量一般按鱼体重的7%~10%。鱼苗分塘后10~15 d, 用敌百虫0.5×10-6杀虫一次。当鱼苗过塘30~40 d左右, 鱼苗均可长到200~300尾/500 g, 此时进行最后一次分塘。
3.3 分塘
中科11号 篇3
关键词:绞股蓝,中科1号五叶参,规范化种植,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1 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试行) 》, 制定了绞股蓝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 明确规定了绞股蓝的种质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育苗技术, 移栽与田间管理, 病、虫害的防治, 采收与加工, 留种技术, 质量标准与监测, 包装、运输及贮藏等内容。本规程适用于粤北地区绞股蓝的主要产区。
2 质量及检测引用标准
空气质量标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 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2005) ,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试行) 》,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年版) ,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4285-1989) , 《药用植物及制剂外经贸绿色行业标准》 (WM/T2-2004) , 《食品包装用聚乙烯成型品卫生标准》 (GB9687-1988) 。
3 规范化种植具体要求
3.1 中科1号五叶参规范化种植基地自然生态环境条件
3.1.1 自然概况
种植基地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境内, 为广东省国营天井山林场管辖。地理位置为N24°45′, E113°05′, 海拔高度560m。地处中亚热带山地丘陵湿润季风气候区, 冬季常受北方冷空气影响, 夏季常受南海暖湿气流影响, 雨水充沛。总的气候特点是:春早多变, 夏热期长, 秋短温凉, 冬季霜雪不多;热量丰富, 降水集中, 但雨量分布不均, 年降雨量1800~2000mm;四季分明, 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7~18℃, 最热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30℃左右, 极端最高气温38℃;最冷月1月份平均气温为10℃左右, 极端最低气温为-4℃。无霜期长达308d以上。灾害性气候主要有霜冻, 偶有干旱。
3.1.2 生态环境检测
根据《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试行) 》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在广东省国营天井山林场管辖范围内选择远离市区、公路铁路干线和无污染源的自然生态环境条件良好的山谷旱坡地作为中科1号五叶参GAP示范基地, 土壤为砂质壤土。经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深圳市谱尼测试科技有限公司对基地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灌溉水质量进行监测、分析检测, 结果表明环境空气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和灌溉水质量分别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表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表2)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2005) (表3) 。同时, 对GAP示范基地土壤农化性状进行了分析测试, 结果表明该基地有机质含量较丰富, 全氮含量丰富, 全钾含量中等, 但全磷含量较为缺乏 (表4) 。
3.2 品种来源
2008年开始, 从南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多个不同的绞股蓝野生居群引种其茎蔓插条, 在华南植物园内进行扦插繁殖, 并对其种苗特征特性进行观察鉴定。根据其茎叶形态、复叶的小叶数、雌雄花特征等植物学性状及其鲜叶口感等进行定向筛选, 选取性状较为一致的优良单株不断进行扦插繁殖, 经连续6代定向筛选与扩大繁殖, 并进行绞股蓝总皂苷和营养成分含量测定、性状稳定性鉴定、区域试验和田间试验。经多年多代选育和试验, 筛选出甘味型绞股蓝新品种, 命名为中科1号五叶参。
3.3 品种特征特性
本品系葫芦科绞股蓝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攀援植物, 茎蔓长, 侧蔓多, 具纵棱及槽, 全株被短柔毛, 茎蔓长可达400cm以上, 粗0.2~0.3cm, 茎4棱, 茎节间长3.2~5.5cm;叶片大, 叶色浓绿, 长势旺;叶片互生, 鸟足状, 小叶多为五枚, 卵状长圆形或披针形, 中央小叶长4.8cm, 宽2.5cm, 侧脉6对, 叶柄长3.3cm, 侧生叶较小;卷须2歧, 希单一, 长3.5cm~7.5cm;花单性, 雌雄异株, 圆锥花序, 腋生或顶生, 长10cm~15cm;小苞片线形, 花萼裂片5, 三角形;花冠5裂, 裂片卵状披针形;雄蕊5枚, 花丝极短, 花药卵形;雌花排成圆锥花序, 腋生或顶生, 无毛。在广州地区种植, 其花期为每年7~10月, 果期8~12月, 单果直径0.6~0.8cm, 种子千粒重为9~10g。
4 规范化种植技术
4.1 选地与整地
选择远离瓜类且近年来未种植过葫芦科植物的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无重金属污染、活土层在30cm以上的沙壤土, 宜选择远离公路、厂矿和工业区, 日照时间相对较短、有自然水源的山坑田或山坑地作为绞股蓝规范化种植基地。
为了达到中药材规范化生产 (GAP) 的要求, 为制药企业提供标准化、稳定、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中药材。种植环境应选择大气、水质和土壤无污染的地区。空气环境质量要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 中的二级标准, 灌溉水质要达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农田灌溉水质量标准》 (GB5084-2005) 中的二类标准, 土壤环境质量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15618-1995) 中的二级标准执行。因此, 在选好种植基地后, 应马上取土壤样品和灌溉水样品送有关部门进行检测, 同时联系环保监测部门对大气进行检测, 待各项指标都达标后方可种植。
应在种植前1个月进行深翻整地, 晒白, 耙细平整。结合整地每667m2施入生物有机肥800~900kg、过磷酸钙50kg, 翻入土中作基肥。再平整耙细土壤, 作130~140cm宽的高畦, 其中畦面宽100cm, 沟宽30~40cm, 沟深20~30cm, 畦面要整齐。四周开好排水沟, 以利排水。
4.2 定植
待实生苗长出3~4片真叶、扦插苗长至15~20cm, 即可移植至大田。种植密度为2300~2800株, 采用穴栽或开沟种植。定植后马上淋定根水。
4.3 间苗与补苗
由于幼苗之间过于挤塞, 造成通风和透光不好以及养分竞争, 因此要及早进行间苗。适当拔除一部分过密、瘦弱和有病虫害的幼苗, 保留生长健壮的植株。间苗时间一般宜早不宜迟, 避免幼苗过密, 生长纤弱而易发生倒伏或死亡。此外, 幼苗生长过密, 通风和透光不好, 还容易引起病害。太迟间苗, 幼苗生长较大, 不仅消耗养分, 而且根系已伸展和深扎, 间苗困难, 且易伤害邻近的植株。间苗可分2~3次进行。定植后的地块要经常检查有否死苗和缺苗, 并及时补苗。
4.4 缓苗期管理
早、晚各浇水1次, 以保湿和降温。早春则用地膜覆盖保温, 控制气温在22~25℃, 保持土壤湿润即可。为防止地下害虫咬断幼苗, 在定植时将米乐尔按每667m2约1kg的使用量, 均匀地撒在土表上。定植7~10d后, 植株开始长出新根。为促进植株生长, 每667m2追施尿素5kg。
4.5 间套种与轮作
绞股蓝耐阴性强, 喜散射光, 因此宜选常绿阔叶林下间种。如在无荫蔽条件的山坡、旱坡地或平地种植, 可间作玉米等高秆作物, 利用高秆作物进行遮阴。通过对间种作物的管理, 既可促进绞股蓝的生长, 又可增加经济收入。可实行粮药、果药、林药间套作, 以达到林、粮、药三丰收。
为了保持优良种性和连续高产, 通常每隔3~4a再种一茬。可实行与水稻轮作, 也可与玉米、蔬菜等作物轮作, 但切忌与瓜类等葫芦科作物轮作。
4.6 遮荫与搭架栽培
在华南地区, 由于夏季长, 且多高温高湿, 若在空旷地栽培, 宜搭建遮荫棚, 棚架一般高2~2.5m, 上盖遮光率为60%~80%的遮阳网。棚内可用竹竿搭成1.6~2m高的“人字架”, 供绞股蓝茎蔓在生长期间攀缘, 以合理利用土壤、光照和水分, 营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 促进绞股蓝优质高产。
4.7 中耕除草
苗期要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并适当进行中耕松土, 中耕能疏松土壤, 流通空气, 加强保墒。定根成活后常松土, 可促进水肥吸收, 利于植株生长。一般每年中耕3~4次, 保持土壤疏松, 田间无杂草, 减少水肥消耗, 保持田园清洁, 防治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中耕、除草一般在封行前, 选择晴天或阴天土壤湿度不太大时进行。绞股蓝的根系较浅, 中耕宜浅。封行后, 植株分枝较多, 茎蔓和叶片生长茂盛, 中耕、除草次数要减少, 以免伤害植株。
4.8 水分管理
土壤水分不足时, 植株易发生萎蔫;水分过量, 会引起茎叶徒长, 延缓生长, 甚至使根系窒息死亡, 故灌溉与排水是调节植物对水分要求的重要措施。苗期要注意浇水保苗, 防止干旱, 促进根系下扎, 以利幼苗茁壮生长。植株封行后, 耗水量增大, 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在雨季, 尤其是连续多天的大雨后, 田间常有积水, 要及时排掉, 以减少病害的发生和引起烂根。
4.9 追肥
按照《中药材GAP生产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和使用原则》的要求, 尽量使用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结合环境条件和植物特性进行施肥。追肥时应注意肥料种类、浓度、用量和施肥方法, 以免引起肥害、植株徒长和肥料流失。绞股蓝移栽10~15d后幼苗返青时可结合松土除草, 进行浇水和第1次追肥, 可追施稀薄的人、畜尿1次, 每667m2约1000kg, 或每667m2浇施0.3%的尿素水溶液1000kg左右。以后每月追施生物有机肥1次。植株封行后可改施颗粒生物有机肥1~2次, 每次每667m2追施60kg, 每次追肥结合中耕除草进行。每次收割后都要松土施肥, 有利于植株的萌芽和抽蔓。在最后1次收割后, 应重施1次越冬肥, 每667m2施腐熟厩肥2000~2600kg, 饼肥50kg, 于行间开沟施入, 施后覆土盖肥, 并于植株旁培土防冻, 以利地下根茎安全越冬。霜降以后, 气温下降, 可在叶片上喷草木灰澄清液, 以免冻害。
4.1 0 病虫害防治
绞股蓝主要病害有白粉病、白绢病和花叶病, 主要虫害有黄守瓜、黄曲条跳甲、斜纹夜蛾、蚜虫、三星黄萤叶甲、灰巴蜗牛、蛞蝓和蛴螬等。中科1号五叶参抗病虫害能力较强, 目前尚未发现病害和虫害。
5 中科1号五叶参活性成分分析
通过现代分离技术和分析方法, 研究表明绞股蓝主要含有皂苷 (Gypenoside, Gyp) 、多糖、黄酮类化合物、蛋白质、氨基酸、有机酸、生物碱、萜类、维生素、胡萝卜素、纤维素和槲皮素等多种成分以及锌、铜、镁、铁、锰和硒等微量元素。绞股蓝总皂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 其含量高低是评价其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绞股蓝皂苷含量因产地、品种与环境等因素不同而异, 一般为干重的2%~8%。经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对中科1号五叶参样品进行分析检测, 结果表明其全草干品总皂苷含量为6.97%, 叶片总皂苷含量达13%。还含有丰富的糖类物质、多种维生素和锌元素 (表5) 。
据报道, 绞股蓝至少含有14种氨基酸, 其中含有赖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苯丙氨酸、甲硫氨酸和缬氨酸等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经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对中科1号五叶参样品进行分析检测, 结果表明其含有16种氨基酸, 水解氨基酸总和达6.5% (表6) 。
注:表中总皂苷以人参皂苷Re计
6 中科1号五叶参种植效益分析
在中等肥力条件下, 在翻地前施入生物有机肥500kg, 过磷酸钙50kg作基肥, 每667m2追施生物有机肥200kg或复合肥100kg, 开展中科1号五叶参规范化种植, 试验结果表明, 其鲜品平均产量为1768kg, 折算成干品平均产量为221kg。其每667m2种苗成本约为800元, 肥料成本约为1100元, 人工成本约为1000元, 成本合计为2900元。若按市场收购价36元/kg计算, 每667m2产值约为7956元, 净利润约为5056元。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265-277.
中科11号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亲鱼选择
母本选择异育银鲫中科3号, 选择标准是个体大, 体型好, 父本选择建鲤, 选择标准为体长而高, 背厚, 外观强壮, 无病、无伤, 3~4龄, 体重1~2 kg, 轻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选择时严禁混入雌性鲤鱼。
1.2 亲鱼培育
1.2.1 亲鱼培育池。
亲鱼培育池面积0.33~0.67 hm2, 水深1.5~2.0 m, 池底平坦, 淤泥少, 不渗漏。在放养亲鱼之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 注水时用筛绢网把注水管口包好, 严格过滤, 以防野杂鱼及鱼卵进入亲鱼池, 并清除池边杂草, 防止亲鱼自行产卵。
1.2.2 亲鱼放养。
雌雄亲鱼分池放养, 雌性亲鱼放养的密度为3 750~4 500 kg/hm2, 雄性亲鱼放养的密度为4 500~5 250kg/hm2。
1.2.3 饲养管理。
一是春季产前强化培育。春季融冰后, 水温逐渐上升, 此时, 亲鱼的摄食强度也随温度的上升而日趋旺盛。当水温上升到10℃以上时, 开始投喂人工颗粒饲料, 投喂量控制在3%左右, 此时池塘水深不必过深, 以利于水温上升, 促进性腺发育。当水温上升到15℃以上时, 投喂量控制在4%左右, 此时可以投喂一定量的大麦芽, 同时也要经常向培育池中加注一定量新水和给予一定的水流刺激, 促使亲鱼的性腺发育, 在人工繁殖前10 d左右停止注水, 否则易诱发产卵。此外, 要严防亲鱼缺氧。二是产后培育。亲鱼产后体质、体力都较弱, 因此要选择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环境安静的池塘, 同时要投喂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的新鲜饲料, 这对产后亲鱼恢复体质尤其重要, 同时要做好防缺氧浮头、防病工作。三是秋季培育。亲鱼秋季培育的好与坏, 直接关系到第2年的怀卵量。秋季投喂视亲鱼的食欲、天气情况而定, 投喂以少食多餐为佳, 投喂量控制在4%以内, 随着气温的降低, 投喂量随之减少。水质应控制在肥度适中, 亲鱼培育池中搭养一定比例的花鲢、白鲢, 以调节水质。秋后水温下降, 亲鱼的摄食强度也随着减弱, 但水温降到10℃以下亲鱼仍然进食, 因此封冰前天气睛暖时, 也要投喂少量饲料。
1.3 催产
1.3.1 催产时间的掌握。
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繁殖期因各地气候不同而异, 北方地区一般在5月中下旬, 当水温稳定在18℃以上时, 且没有寒流出现时, 便可以进行催产。催产季节要经常观察亲鱼活动情况, 防止亲鱼流产。
1.3.2 催产亲鱼的选择。
催产前要选择性成熟度好的亲鱼, 雌性亲鱼要选择腹部膨大而柔软, 卵巢轮廓明显, 生殖孔微红微突, 轻压腹部能挤出少量卵子, 且卵粒完全分离。作为父本的建鲤选择尾重1 kg以上, 轻压腹部有乳白色精液流出为宜。
1.3.3 人工催产。
人工催产分2批, 挑选成熟好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和成熟度好的雄性建鲤进行人工催产 (表1) , 催产药物选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HCG) 、促黄体释放激素类似物 (LRH-A2) , 雌性异育银鲫中科3号催产剂量为LRH-A225μg/kg+HCG 1 200 IU/kg, 雄性建鲤剂量为雌性亲鱼的1/2。
催产药物按1 kg鱼注射2 m L, 用0.7%生理盐水配成注射液, 注射部位为亲鱼胸鳍基部, 注射针头与鱼体成45°刺入, 采用一次注射法, 即将预定的催产剂量, 一次全部注射到鱼体内。注射后的雌雄亲鱼分放在2个水泥产卵池或分放在池塘内2个网箱中, 并进行流水剌激。
1.3.4 受精孵化。
催产后, 在接近效应时间末期, 要注意亲鱼的活动和检查亲鱼的成熟情况, 卵子过熟会影响受精率、孵化率和鱼苗的质量。若一提起雌性鲫鱼有卵流出或轻压腹部有卵流出时, 马上进行人工授精。人工授精一般采用干法授精, 操作时将亲鱼起捕, 用干毛巾擦去鱼体和操作者手上的水分, 将雌鱼的卵子挤入擦干的盆中, 同时挤入雄鱼的精液, 第1批12尾雌性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卵用1尾雄性鲤鱼精液, 第2批10尾雌性异育银鲫中科3号的卵用1尾雄性鲤鱼精液, 在挤卵和精液的同时用羽毛轻轻搅动2~3 min, 然后将受精卵慢慢倒入事先准备好的滑石精脱黏液中, 同时搅动脱黏液进行脱黏, 搅动5 min后, 用筛绢滤出受精卵, 再次放入新的脱黏液重新再次脱黏, 脱黏2次后用新鲜清水漂洗受精卵1~2次, 最后放入孵化环道流水孵化。孵化环道底部应布上1层纳米管, 用于缺氧时开启以防卵子下沉。孵化过程中水流不宜过大, 以卵粒能翻上水面又分散下沉即可。
受精卵在孵化过程用霉灵5 g/m3控制水霉病, 用药过程中停止流水, 开启鼓风机, 用纳米管增氧, 防止鱼卵沉底。
1.4 苗种培育
1.4.1 夏花鱼种培育。
水花阶段苗种培育池选择面积0.20~0.33 hm2, 注水深度1.2~1.5 m, 池塘进、排水方便。水花鱼苗下塘前10 m左右将培育池塘消毒、施肥、注水, 待鱼苗下塘时正值轮虫高峰期。水花鱼苗放养密度225万~300万尾/hm2, 水花鱼苗下塘后投喂豆浆, 投喂量根据池塘中轮虫动物量多少灵活掌握。经过25~30 d的精心培育, 鱼苗达到2.0~3.5 cm的夏花规格, 以1~2次拉网煅练后便可分塘进行秋片鱼种培育。
1.4.2 秋片鱼种培育。
主养异育银鲫中科3号鱼种的方法是, 选择2口培育池塘, 2口池塘面积均为0.53 hm2, 共计1.06 hm2, 培育池注水深1.5~2.0 m, 夏花鱼种放养前10 d左右进行池塘清塘、消毒、注水等。苗种放养以异育银鲫中科3号为主, 套养花鲢、白鲢夏花鱼苗, 放养量为异育银鲫中科3号夏花15.00万尾/hm2, 花鲢夏花1.20万尾/hm2, 白鲢夏花22.5万尾/hm2。鱼苗下塘后投喂几天混合饲料, 投喂方法是将混合饲料粉碎, 先是沿池四周堆放, 堆放3 d后缩小堆放面积, 7 d左右只堆放在饵料台附近。待鱼苗全长5~6 cm后进行人工驯化, 人工驯化采用投饵机, 投喂饲料选用粒径0.3~0.5 mm破碎料, 驯化7~10 d后鱼苗便集中上浮摄食。鱼苗驯化成功后要根据鱼苗规格及时更换饲料粒径。鱼苗规格在20 g/尾前投喂蛋白质含量36%的鲫鱼专用商品料, 鱼苗规格20~50 g/尾时投喂蛋白质含量34%的鲫鱼专用商品料, 鱼苗规格50 g/尾后投喂蛋白质含量32%的鲫鱼专用商品饲料。经过120 d左右的饲养, 于10月中旬秋片鱼种出池。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工繁殖
2个批次催产1 400尾雌性异育银鲫中科3号, 130尾雄性建鲤。第1批催产水温18.2℃, 效应时间13.0~13.5 h, 第2批催产水温21.5℃, 效应时间10.5~11.0 h。由表2可知, 水温18.2℃, 亲鱼催产率74.2%, 受精率63.5%, 孵化率83.6%。水温21.5℃, 亲鱼催产率95.8%, 受精率86.2%, 孵化率85.2%。
2.2 秋片鱼种培育结果
2口试验池塘共收获鱼种16 982.0 kg (1.06 hm2) , 其中异育银鲫中科3号13048.2kg, 占总产量76.8%, 花鲢1494.0kg, 占总产量8.8%, 白鲢2 440.0 kg, 占总产量14.4%。平均产量16 020.8 kg/hm2 (表3) 。
3 结论与讨论
人工繁殖与养殖试验结果表明, 异育银鲫中科3号人工繁殖与鲤鱼基本相同, 亲鱼成熟的好, 催产药物在适宜的范围内, 均能取得满意的催产和人工授精效果。亲鱼的成熟度和催产水温对催产率都有影响。成熟度好的异育银鲫中科3号腹部两侧有明显卵巢轮廓, 用手轻压腹部柔软而有弹性, 这样的亲鱼催产率较高。当雌亲鱼卵巢发育到Ⅳ期末, 卵核偏心时, 注射适量的催产药物就会顺利地产卵, 否则使用再多药物也无济于事。根据2批次催产试验结果表明, 水温与催产率有着密切的关系。第1批水温在18.2℃时催产, 催产率74.2%, 第2批水温在21.5℃时催产, 催产率高达95.8%。2个批次催产药物种类、剂量均相同, 由于第2批催产时水温已稳定在20℃以上近7 d, 亲鱼卵巢基本都发育到Ⅳ期末, 因此催产率很高。由此看来, 异育银鲫中科3号最适催产水温在20~22℃, 低于20℃催产效果不理想。
异育银鲫中科3号规模生产均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 因为异育银鲫中科3号为异精雌核发育, 其后代为全雌性个体, 在人工繁殖过程中一般都采用雄性鲤鱼精液作激活源, 选用鲤鱼作父本是因为鲤鱼精液量大, 用量少, 适于人工授精。此外, 人工授精可以控制受精时间、受精时的环境, 出苗时间集中, 适合大规模批量生产。人工授精的关键问题是掌握挤卵时间, 挤卵时间过早, 挤不出卵, 有的挤出少量卵子, 但质量差, 不能受精, 挤卵的时间过晚, 亲鱼可能自产或卵子过熟不能受精。挤卵和挤精的间隔时间不能太长, 越短越好。精液的数量和质量也是直接影响着受精率。本试验第1批受精率63.5%, 有些偏低, 可能与下面因素有关:一是由于第1批催产水温偏低, 卵子成熟不好, 虽然雌鱼能挤出卵子, 但受精率不高。二是第1批催产水温低, 精子的成熟度也不好, 在挤精的过程中发现精子的量明显少于第2批催产的雄鱼, 可能是由于催产过早使得精液量少质量差。三是用于激活卵子的精液量不足也可能是受精率不高的另一个原因, 第1批12尾雌鱼卵用1尾雄鱼精液, 第2批10尾雌鱼卵用1尾雄鱼精液, 第2批受精率比第1批高22.7个百分点。
从异育银鲫中科3号鱼种主养情况看, 异育银鲫中科3号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食性广、出池规格整齐、成活率高、易捕捞等特点。在北方地区年生长期只有120 d左右, 苗种规格达到90 g左右, 这是其他鲫鱼品种无法比拟的。这一品种在北方地区养殖, 缩短了养殖周期, 是值得推广的鲫鱼养殖新品种。从试验养殖情况看, 异育银鲫中科3号养殖技术简单, 没有过高和特别要求, 与常规的养殖品种基本相同, 掌握了常规品种养殖技术, 就能养殖好异育银鲫中科3号。
参考文献
[1]桂建芳, 龚珞军, 程咸立, 等.新品种异育银鲫“中科3号”简介[J].渔业致富指南, 2008 (11) :51.
[2]陈学年, 郭玉娟, 王忠卫, 等.异育银鲫“中科3号”与丰产鲫形态特征及生长的比较研究[J].淡水渔业, 2011, 41 (5) :83-87.
[3]高光明.中科3号鲫鱼养殖与推广综述[J].养殖与饲料, 2011 (10) :41-42.
[4]赛清云, 王远吉, 杨英超, 等.宁夏异育银鲫“中科3号”人工繁殖试验初报[J].科学养鱼, 2013 (2) :82-83.
[5]湖北援疆异育银鲫“中科3号”在博州人工繁殖成功[J].渔业致富指南, 2013 (11) :6-7.
中科11号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试验用微生态制剂为复合型芽孢杆菌, 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纳豆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 总菌数≥280×109/g。试验池塘选择在陕西临潼, 池塘长方形, 东西走向, 进排水方便, 面积3 300 m2, 平均水深1.5 m。试验用鱼苗为异育银鲫“中科3 号”水花苗种, 平均体质量为4.2 mg。
1.2 试验方法
试验选择在两个水质相近的池塘 (1 号和2 号) 进行, 其中1 号池塘作为空白对照池, 2 号池塘作为微生态制剂试验池。每个池塘放养苗种100 万尾, 日投饵2 次, 8:00—9:00 和17:00—18:00, 投饵量控制在鱼体质量的2%。培育期间不换水, 依据池塘水位7~8 d适当补水1 次。试验池微生态制剂使用量为200 g/667 m2, 每4~5 d使用1 次, 使用前需用池水浸泡3~5 h, 待芽孢杆菌活化后全池泼洒。试验期为25 d, 试验期间定时监测水质, 试验结束时测定池塘鱼体质量和存活数。
1.3 培育指标测定
测量鱼苗体质量时把鱼苗轻轻放在干滤纸上于30 s后快速用1×10-4电子天平称重。鱼苗的特定生长率 (SGR) 和成活率 (SR) 按照下面公式计算:
其中, Wa、Wb分别为试验开始和结束时鱼苗的体质量 (mg) , Na、Nb分别为试验开始和结束时的鱼苗数量 (尾) , t为培育时间 (d) 。
2 结果
2.1 水质指标
试验期间, 1 号池塘平均水温为25.6 ℃, 2 号池塘平均水温为26.2 ℃;1 号池塘平均溶解氧为7.64mg/L, 2 号池塘平均溶解氧为8.92 mg/L;p H值1 号池塘平均为8.55, 2 号池塘平均为8.12;氨氮含量1号池塘平均为0.678 mg/L, 2 号池塘平均为0.378mg/L;亚硝酸盐含量1 号池塘平均为0.057 mg/L, 2号池塘平均为0.026 mg/L;从透明度看, 1 号池塘平均值为58 cm, 2 号池塘平均值为42 cm。
2.2 特定生长率与成活率
从鱼苗生长来看, 试验结束时测得1 号池塘鱼苗平均体质量157.3 mg, 2 号池塘鱼苗平均体质量182.4 mg。 特定生长率1 号池塘为14.49%/d, 2 号池塘为15.1%/d。从鱼苗成活率看, 试验结束时经过拉网锻炼后分塘, 1 号池塘共出苗78.6 万尾, 成活率78.6% , 2 号池塘共出苗83.8 万尾, 成活率83.8%。
3 小结
3.1 微生态制剂对养殖水环境的影响
在微生态制剂的众多菌属中, 芽孢杆菌属是一种良好的水质微生态改良有益菌, 能显著降低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含量。同时还能有效抑制水体中有害微生物的繁殖, 稳定水质, 预防病害。从试验结果来看, 微生态制剂对降低异育银鲫苗种培育池塘的氨氮、亚硝酸盐、p H值具有显著效果, 同时对增加水体中的溶解氧和浮游植物生物量也具有重要作用。
3.2 微生态制剂对苗种生长与成活率的影响
从试验结果可以看出, 试验池塘苗种生长效果和成活率都相比对照组要高, 这与很多研究报道中的微生态制剂作用效果一致。研究发现, 微生态制剂可以增加养殖动物肠道中的有益菌数量, 通过物种间的竞争抑制有害细菌的生长。芽孢杆菌不但能改善动物机体的代谢, 为机体补充营养成分, 而且还能提高饲料转化和吸收, 促进动物的生长。同时, 微生态制剂中的大部分有益菌还可作为抗原促进动物机体免疫器官发育, 增加机体免疫力, 提高养殖成活率。
中科11号 篇6
1 症状
车轮虫少量寄生时没有明显症状,严重感染时,车轮虫在鱼的鳃及体表各处不断爬动,损伤上皮细胞,上皮细胞及黏液细胞增生,鳃上的毛细血管充血、渗出,严重感染时一大片上皮细胞坏死。严重感染时病鱼沿池边狂游,呈“跑马”状,有时病鱼体表出现一层白翳,病鱼受虫体寄生的刺激,引起组织发炎,分泌大量黏液。鱼体消瘦、发黑、游动缓慢、呼吸困难而死。
2 治疗方法
(1) 用2.5%~3.5%的盐水浸浴5~10 min,然后转到流水池中饲养,病情可好转而痊愈。 (2) 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0.7 mg/L全池泼洒,但用药后要注意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发现异常应马上换水。 (3) B型灭虫精:使用时,将本品用少量水彻底溶解,再稀释1 000~3 000倍,全池均匀泼洒,严禁局部药物浓度过高。预防:每月1次,80 g/667 m2·m。春秋季发生寄生虫时,如水温低于20℃,水清瘦时,用量为80 g/667 m2·m。 (4) 杀虫先锋:将本品100m L按6×667 m2~8×667 m2(平均水深1 m)计算药品用量,若虫情较重,隔日按以上剂量再使用1次。春秋季水温低,水质清瘦时,宜采用低剂量;夏季高温季节,水质肥沃,宜采用高剂量,并视病情、体质情况酌情增减用量。使用时,先将药品溶于少量水,稀释5 000~10 000倍后,全池均匀泼洒,严禁局部药物浓度过高。
3 小结
养殖过程中,对车轮虫病的认识有七点误区。
一是宿主发生阶段有误。认为车轮虫仅在鱼苗、鱼种阶段发生,而成鱼不会感染发病,甚至死亡。
二是症状认识有误。鱼体表被寄生处,会分泌大量黏液,头部体表等部会出现一层白翳,呈现白头白嘴状,误为白头白嘴病;当鳃部寄生时,鳃丝肿胀,分泌大量黏液,误为烂鳃病;病鱼暗浮头误为水体缺氧;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状,误为小三毛金藻中毒等疾病。
三是流行时间认识有误。一般人认为车轮虫病仅发生在春季,病鱼大批死亡在4—7月份,实际上,车轮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秋后车轮虫引起鱼类大量死亡时有发生。
四是传播途径认识有误。车轮虫以直接接触鱼体而传播,但是离开鱼体的车轮虫能在水中游泳,转移宿主,可以随水、水中生物及工具等传播。
五是产生病灶部位认识不足。车轮虫除寄生在鱼的体表、鳃等处,有时在鼻孔和输尿管中也有寄生并产生病灶。
六是根据鱼体质判断失误。体质差的鱼容易感染,但当水体环境非常差,体质较好的鱼也能感染。
七是用药认识有误。车轮虫寄生在鳃部发病当作烂鳃处理,造成久治不愈;碱性水质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效果很差,而有些车轮虫药需要将水质调成碱性方见效果;天气不好,刺激性大的药品可使病鱼加重病情,造成大错。还要注意控制好药物剂量,药物浓度过低不仅杀不死车轮虫,反而会刺激它加快繁殖,而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鱼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