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始问题

2024-07-27

初始问题(精选12篇)

初始问题 篇1

摘要: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概念对比以及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影响, 得出初始计量中相关费用不应纳入成本进行核算的结论。

关键词:历史成本,相关费用,价值

长期以来, 历史成本计量作为会计计量的核心, 广泛应用于会计计量中, 在会计实务中占据着支配地位, 受到普遍推崇。在会计实务操作中,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常常包括了“相关费用”这个概念, 那么“相关费用”对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反映有无影响呢? 本文将从会计要素初始计量这个角度进行分析。

一、 历史成本与会计要素初始计量的关系

(一) 基本概念

历史成本也称原始成本, 是指原始的交易价格 (金额) , 是经由真实交易取得资产所实际支付的代价, 代表取得资产当时的公允价格。 在历史成本计量下, 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 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 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在这一定义中, 对历史成本只进行了定性表述, 并没有定量表述, 支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包括哪些, 并没有说明。初始计量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公允价值等等, 不同资产等要素初始计量如下列示:1.存货的采购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2.存货的加工成本, 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3.以支付现金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当按照实际支付的购买价款作为初始投资成本, 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与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直接相关的费用、税金及其他必要支出。 4.外购固定资产的成本, 包括购买价款、 相关税费、 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 5.企业初始确认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相关交易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对于其他类别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 相关交易费用应当计入初始确认金额。 上述要素在初始计量时, 基本上涉及到相关费用计入要素成本的问题。

(二) 历史成本与初始计量的关系

历史成本表明企业为获得相应会计要素已经支付的代价, 初始计量表明已经支付的代价中哪些属于成本化的具体内容, 是一种对某经济事项定性与定量的关系。 在准则中所列示的要素在历史成本基础下的初始计量所包括的支出项目是否都应该计入成本中呢?

单位:元

二、 初始计量中相关费用对会计反映的影响

(一) 现行会计准则下初始计量中相关费用处理及对会计反映的影响

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中, 会计计量基本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这种计量属性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有怎样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又有哪些影响?本文将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存货和公允价计量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为例, 进行分析。

例1:某企业在某年1月购入A商品, 买价为10 000元, 相关费用为1 000元;同时该企业还购入10 000元C股票, 发生相关费用1 000元, 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按照现行会计准则, A商品用历史成本计量, 其入账价值为11 000元;C股票用公允价值计量, 其入账价值为10 000元, 相关费用1 000元计入当期损益。如果该企业在2月1日以10 000元卖出A商品, 以10 000元卖出C股票, 2月份A商品和C股票的利润分别为-1 000元和0元, 第一季度两者的利润都是-1 000元, 如表1所示。

从受托责任观看, 由某个经济事项带来的现金流入应该与该事项现金流出相匹配, 差额形成利润, 得到受托方经营管理成果。上例中, 无论采用哪种会计处理方案, 受托方经营管理情况都是一样的。从决策有用观角度看, 某时点企业持有的资产能够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应该表达出该时点资产价值。 现有会计准则在解决这个问题时, 出于谨慎性与信息有用性的考虑, 对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资产进行减值处理, 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资产按照公允价值调整账面。

例2:承例1, 1 月末企业持有A商品和C股票预计售价为10 000 元, 假定A商品存在持续下跌趋势, 根据现会计准则, A商品期末按照可变现净值与成本孰低计量, A商品调整后账面价值为10 000 元, C股票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 调整后为10 000 元, 那么1 月A商品的当期损益为-1000元, C股票的当期损益为-1 000 元, 此时A、C都表达出了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A商品是在历史成本计量基础上作了减值处理, C股票是在公允价值计量基础上调整账面。 1 月A商品、C股票的账面价值相同, 当期损益相同, 见表2。

单位:元

(二) 初始计量中相关费用处理的合理性

在上例中, 为什么要将1 000 元相关费用纳入A商品的成本呢? 如果1 月末, A商品、C股票预计售价为12 000元, 那么按照现行会计准则, A商品账面价值与当期损益又是多少呢? 结果见表3。

单位:元

表3 说明, 从决策有用观来看, A商品用11 000 元表达, 还是按照10 000元表达 (相关费用不计入成本) 没有意义, 都没有体现12 000 元的未来现金流。 从受托责任观来看, 由A商品导致的1 月损益为0 元, 但这个结果能说明受托方经营管理的合理性吗?从业绩评价来看, A商品从持有到出售, 无论会计怎么处理, 其结果依然一样, 按照10 000元出售, 利润为-1 000元, 按照12 000元出售, 利润为1 000元;从审计角度来看, 相关费用是成本化还是费用化, 会引起在某段时间企业内控量化的差异, 如果将相关费用支出计入成本, 对于评价采购部门以及整个企业管理活动带来了数据收集的困难, 当期采购部门没有支出, 费用为0元。有人认为, 采购部门是人力资本的考核, 只需要把由人产生的支出单独计量就可以了, 例如:某企业采购部门1月采购A商品10000元, 运输费用400元, 采购员差旅费用200元。根据现行会计准则, A商品入账价值为10 400元, 当期损益为200元。但这种处理忽略了会计持续经营的假设, 混淆了价值与成本概念, 成本是一种支出, 其多少取决于企业的管理水平;价值是一种市场行为, 其多少取决于市场供求等客观因素。如果说价值中包括物流成本, 那价值是否包括人力成本呢, 哪些支出又该纳入成本范畴呢?假定A商品买入时, 只有买价10 000元, C股票也只有买价10 000元, 期末, A商品预计售价为12 000元, C股票预计售价为12 000元, 前者账务处理是不调整账面, A的账面价值依然为10 000元, 后者将账面调整为12 000元, 账务处理的不同是出于谨慎性原则。A商品的价格体系不具有公允性, 是一种市场价格体制, 其原因是:市场价格是不公允的, 与其用一个不真实的信息反映资产价值还不如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至少在会计实务中有据可依。这个案例说明了成本是资产过去的价值, 不能用过去的价值代替现在的价值。可见哪些支出纳入成本的范围, 不是反映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关键因素。

现行会计准则中,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 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费用只有在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从而导致企业资产减少或者负债增加、 且经济利益的流出额能够可靠计量时才能予以确认。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等发生的可归属于产品成本、 劳务成本等的费用, 应当在确认产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等时, 将已销售产品、已提供劳务的成本等计入当期损益。 企业发生的支出不产生经济利益的, 或者即使能够产生经济利益但不符合或者不再符合资产确认条件的, 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然而, 准则中并未说明哪些支出不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 支出是资本化还是费用化大都出于人们的主观臆断。 总的来说, 成本与市场价值仅仅是概念范畴问题, 成本是市场价值中的过去, 市场价值中还有现在、将来, 价值形成的足迹是历史支出, 但价值的体现却由市场决定, 企业经营活动紧紧跟随市场脉搏。

综上所述, 会计计量中的历史成本, 不是支出, 而是价值的过去式。 我们应该在要素初始计量中, 将除买价以外的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从而在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下, 使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的反映变得简单和清晰。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2.

[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初始问题 篇2

2、团队人员之间的差异不能太大。主要是从对项目的理解、表达能力、执行能力、社会资源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如果成员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不要说是否能经常就项目本身进行讨论和交流,就是在项目的理解和执行上都会有很大的困难;

3、团队人员的学习能力。每个团队中的人员都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即使仅仅是针对自己所负责的一块内容而已。一个没有学习能力的人怎么能看到自己差距和觉察到项目的缺陷呢?尤其是针对互联网的项目,技术和思路上的领先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关键,“落后就要挨打”是时常要牢记的教训;

4、创新能力。我多次谈到,做任何项目,都不是“空穴来风”的,总是会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就好像吃螃蟹,成功的人就是那些“把螃蟹吃的更好的人”。我们不但要保证项目的执行能力,找到项目的缺陷并去修改和弥补,同时,还要不断的创新。一个有创新能力的团队才可能获得关注;

5、自发的工作态度,

做为一个创业的团队,需要面对的是从无到有的过程,那些总是等着别人给自己安排工作的团队成员不能做为这个阶段的首选对象。而那些可以自觉完成工作的团员数量也只能在团队中占有很小的比例,更不用说进入核心层了。一个创业团队需要的是那种可以自发的去工作的团员;

6、工作效率更高。在创业的早期,因为不会有太多的人手,所以每个团员都可能同时会做几个人的事情,那么如何能保质保量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就要动脑筋去解决。这里讨论的不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而是如何让工作效率更高,再更高;

7、信任的作用。对于创业团队来说,每位团员都会有自己工作的内容,即使是核心团员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团员相互之间要有足够的信任。不要对其他人的工作结果做随便的猜疑,否则,整个项目根本就无法前进;

8、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在项目创业的过程中,项目的内容和方式一定会经过无数次的更改和完善,那就必然少不了走弯路和错路,在这样的情况下,每个团员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毅力去面对这些情况,对于浮躁和目标善变的团员,要及时调整心态甚至考虑剔除;

9、保证沟通顺畅。每位团员要及时将自己的工作结果交流给大家,这样更有利于对结果的计算和考量;

不要忘记初始目的 篇3

有一次,我要在客厅里挂一幅画,请邻居来帮忙,画已经在墙上扶好,正准备钉钉子。他说:“这样不好,最好钉两个木块,把画挂上面。”我遵从他的意见,让他帮着找木块,找来锯。还没有锯两三下,他说:“不行,这锯不快了,得磨一磨。”

他家有一把锉刀。于是,他丢下锯去拿锉刀。锉刀拿来了,他又发现使用锉刀之前,必须得给锉刀安个把柄。为了给锉刀安把柄,他拿起斧头去校园边的灌木丛寻找小树。在要砍树时,他又发现我那把生满锈的斧头实在是不能用,必须得磨一下。

磨刀石找来后,他又发现,要磨快那把老斧頭,得把磨刀石固定好,必须制作几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料,为此,他又到校外去找一位木匠,说木匠家有一现成的。然而,这一走,就再也没见他回来。当然了,那幅画,我还是一边一个钉子把它挂在了墙上。下午再见到他的时候,是在街上。他正在帮木匠从五金交化商店里往外抬一台笨重的电锯。

生活中有好多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要做好这一件事,必须去做前一件事,要做好前一件事,必须去做更前面的事。他们逆流而上,回归到零,直至把那初始的目的忘得一干二净。这种人看似忙碌,从早到晚一副辛苦的样子,其实,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忙些什么。

初始问题 篇4

我们知道, 并非所有的股权投资都应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来核算, 从长期股权投资的定义来看, 我们很难将长期股权投资与金融资产区别开来。王文华、徐文丽所主编的《中级财务会计》书中给出这样的定义:长期股权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企业的股权, 投资企业成为被投资企业的股东, 并按所持股份比例享有权益并承担有限责任的投资。我们知道, 金融资产也包括股权投资, 所以与其从定义入手不如从持有目的把握长期股权投资, 这样才更为客观、易懂。投资单位持有长期股权投资的目的是为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被投资企业, 或者不具有以上三个特征, 但是在活跃市场无法取得其报价或公允价值的权益性投资, 都应作为长期股权投资核算。如果没有这些特征则作为金融资产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或交易性金融资产来核算。

所以, 根据其特征, 会计核算将长期股权投资划分为四类, 即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的权益性投资以及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 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并根据这四类情况, 我们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

二、在长期股权投资进行初始计量之前应明确两个问题

也就是说“长期股权投资”无论根据哪一类情况进行初始计量, 如果出现以下两个问题, 都可以按下面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 处理方法可以通用:

首先, 对于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应作为“应收股利”来处理。有好多同学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处理, 常常把它计入初始投资成本。给大家举个很通俗的例子, 比方说我们平时买头牛只需要1, 000元, 但是现在牛怀了小牛仔, 对方是不会同意将它还按1, 000元卖给你的, 所以我们会出1, 200元或者更高的价格, 这个比平时多出的200元就是牛的孳息带来的成本。牛和小牛仔是两个不同的物体, 所以我们要分开来确认, 那么我们对牛的投资就如同买了被投资企业的股票一样, 这部分起个名字就是“长期股权投资”, 而它怀的小牛仔就是已宣告但还没生出或者取得的股利, 应单独来确认, 那就是“应收股利”。所以说, 我们不能将其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将小牛仔与牛本身混为一谈。

其次, 长期股权投资发生的相关费用是指合并方为企业合并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在此, 直接相关费用并不包括为企业合并发行的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佣金等, 也不包括企业合并中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如果在处理中遇见这两种费用, 均照下面处理方法处理即可:为企业合并发行的债券或承担其他债务支付的手续费、佣金应计入负债初始确认金额, 如应付债券—利息调整;发行权益性证券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应冲减资本公积—资本 (股本) 溢价, 资本公积—资本 (股本) 溢价不足冲减的, 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

三、分情况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

关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应计入的成本, 根据会计准则应分企业合并方式和非企业合并方式两种情况来进行。同时, 按照企业合并受不受同一集团的影响, 又将合并方式分为同一集团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集团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于是, 有关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的成本计量, 我们分别要从同一集团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非同一集团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及非企业合并方式三个方面来把握, 分情况来核算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

首先, 对于同一集团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由于投资企业与被投资企业均受同一集团的控制, 所以投资企业所支付的对价很难做到“公允”二字。因此, 会计处理方面, 并非选择支付对价而是选择被投资企业净资产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 从而保证入账价值的可靠性。如本文第二个大问题分析的那样, 支付的成本中如果包含有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者是利润, 应该与“长期股权投资”区别对待, 它是我们所购资产的附属部分, 所以应该单独确认, 借记“应收股利”。去除为企业合并发生的权益性证券和债券所支付手续费、佣金等费用, 直接相关费用应计入当期损益, 借记“管理费用”。支付的相关资产、承担的负债, 以其账面价值贷记相关资产、负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对价的账面价值的差额, 记入“资本公积—资本 (股本) 溢价”, 倘若差额在借方, “资本公积—资本 (股本) 溢价”不足冲减时, 冲减留存收益。

其次,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会计处理方面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作为长期股权投资初始入账金额, 借记“长期股权投资”, 如上所述, 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倘若购买时支付的价款中包含, 仍然要借记“应收股利”, 而直接相关费用仍然是要计入当期损益, 借记“管理费用”, 支付的相关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 视同资产的销售记入相应科目, 比方说, 如果支付的资产是固定资产、无形资产, 应将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如果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则要计入“投资收益”;支付的若为存货, 则如同存货的出售, 先确认主营业务收入, 并记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借方, 同时结转其相应成本, 记入主营 (其他) 业务成本。

最后, 非企业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 应该以支付对价的公允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成本, 同时与合并方式最大的不同是, 此种方式如果发生相关的直接费用, 也要同时计入初始长期股权投资的成本当中。即:借记“长期股权投资”, 初始投资成本等于支付对价的公允价值加上相关的直接费用。若有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 仍需借记“应收股利”。

四、长期股权投资初始计量的补充说明

在这里需要补充的是, 虽然几乎所有中级财务会计教程均在有关初始计量成本的核算到此结束, 即在以合并方式和非合并方式取得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中转入长期股权投资的后续计量, 但是应该明确的是, 投资时刻的长期股权投资金额的核算并未到此结束。也就是说, 对长期股权投资进行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后续计量中, 应该把后续计量里有关投资时刻的初始成本核算划归到这里进行阐述。这样, 初始投资的核算才是全面的, 才不至于使得部分会计人员迷惑不解。

会计准则规定, 应该对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两个极端情况的投资 (即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施控制的投资和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无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无报价的投资) 实行成本法核算, 且成本法下的长期股权投资核算, 在投资时刻, 不需要再对其已入账的初始成本进行调整。

然而, 对于投资企业对被投资企业实施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第二类和第三类长期股权投资, 由于采用权益法进行核算, 需要在投资时对初始投资进行调整, 所以非合并方式取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第四类 (其后续计量按成本法核算) 外, 均需在初始投资成本基础上再作调整。即需要比较初始投资成本与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单位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 代表所支付的价款中包含被投资单位未被确认的商誉价值, 所以不需调整初始投资成本。如果前者小于后者, 则作为投资企业在投资时刻取得的收益, 按其差额记入“营业外收入”, 同时借记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参考文献

[1]王文华, 徐文丽.中级财务会计[M].立信会计出版社, 2012.8.

初始委托管理合同 篇5

甲方: 范丽英 乙方:

甲方现有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经考虑,现由乙方全权代理二级建造师的注册与日常管理工作,为明确有关事宜,经双方协商一致,现订立合同如下:

一、甲方基本情况

1、资格证书;

2、身份证(有效期内);

3、一寸二寸照片各4张

4、毕业证书

二、乙方基本情况

乙方为正规在注册商务咨询公司,专门从事建筑行业人才招聘与信息咨询,可以接受甲方委托的办理建造师初始、延续注册和日常的维护与使用工作。

三、甲方二级建造师的注册用途

甲方的二级建造师只用于建筑企业资质升级或保级,不作为企业投标与施工使用。

四、有关费用及处理办法

1、甲方的建造师为初始注册,双方商定在甲方将相关证件交给乙方时,乙方付定金 500 元整给甲方,待证书注册公示时付尾款 2500 元整。、乙方办理甲方二级建造师调动而发生的费用由乙方负责,不用甲方承担;

3、甲方二级建造师注册后的继续教育由乙方负责及时落实上甲

方须及时参加培训,参加培训时发生的误工费、车费、食宿费由甲方二级建造师证书所挂靠的单位承担。

4、合同期内使用费为人民币:3000元整,此费用乙方以现金支付,甲方来乙方办公室提取现金,或打到以甲方用户名为 的卡上。费用在委托期内不再调整。合同到期双方根据市场行情再行商定。

五、委托管理期限

暂定 壹 年,自甲方二级建造师在注册成功之日(以网上公告时间为准)或在甲方交付证件(以邮寄证件的发票上所写日期为准)后30个工作日起算满 壹 年止。

六、甲方的二级建造师注册证章的保管与使用

1、乙方负责甲方的二级建造师注册与变更工作。

2、注册成功后的注册证书放在 乙 方,章存放在 甲方。

七、双方责任

1、甲方承诺本人符合国家规定的建造师注册条件。

2、甲方须全力配合乙方的注册与合同期内乙方因工作需要的调动工作,及时向乙方提供相关证件与照片。

2、因甲方因素造成注册或调动不成功的,本合同立即终止执行,甲方退还已收取的费用。

3、合同期内,若甲方提前要终止合同,调出使用单位由此引发的相关违约责任由甲方承担。

4、乙方及时按约支付给甲方二级建造师使用费。

5、甲方配合使用单位考取安全员B证,考试费用由使用单位承担,甲方考取的安全员B证只作单位资质使用,不得用于单位项目和招标使用。(如甲方因特殊原因可以酌情推迟报考安全员证。)

八、其他

1、甲方新增专业(即增项)时,其增项注册由乙方负责办理,甲方协助,其增项注册发生的上级主管部门、收取的费用由乙方承

担。

2、合同期内,增项不加甲方使用费用(因为增项再多也只能是一个名额)。

3、合同期满,若甲方增项,且双方续约,按当市场行情另行商定使用费。

4、其他未尽事宜,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九、违约责任

1、甲方违约须承担乙方已发生的全部费用,并赔偿乙方因此造成的损失。

2、乙方违约除按本协议承担乙方有关费用外,还须承担甲方因此造成的直接损失。

十、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自双方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

委托方(签字): 受委托方(盖章):

代表(签字):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QQ:

QQ:

成都:“芯片革命”初始化 篇6

据介绍,这个全新的英特尔工厂的建设初期预计耗资2亿美元,计划聘请675名员工。此外,英特尔还计划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完善之后,该项目二期的投资接近1.75亿美元,并将进一步扩大员工规模。该项目的施工预计于2004年上半年开始,并计划在2005年下半年开始运营。另据悉,英特尔还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哥斯达黎加以及中国上海等地建有类似的封装与测试工厂。对于在投资上辎铢必究的英特尔,此次选中成都,是出于何种考虑?而成都,在一轮轮的造芯风波后,其欲占“西部信息产业火车头”地位的雄心已显而易见。

波澜起伏的谈判

无论是英特尔,还是很多其他的IT业巨头,都已经感觉到了成都市政府在招商引资、与国际接轨方面的热诚,从近些年来跨国公司巨头频繁造访就可以体会到这点。

尽管“良木引得凤凰栖”,但过程却非常不易。用成都市副市长李登菊的话说,是“历时两年,数十次的考察……真是异常艰苦,甚至每一个百分比都要经过无数次的谈判。”

从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1998年来蓉城参加第一届成都电脑节开始,成都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此后几年间,他又三次来蓉,与市政府高层频繁接触。在此期间,双方都派出了考察团,进行了数十次的访问和考察。在最近半年的时间里,双方逐字推敲,最终敲定了近20个投资项目的有关法律文件。

由于上海封装厂的产能已经接近饱和,英特尔在中国的第二个测试封装基地一直以来都是业界关注的焦点。成都正是英特尔“选秀名单”中的几大城市之一,但它必须与上海、深圳、苏州等强大对手争夺这块巨大的蛋糕。为此,成都市政府提出了“志在必得”的要求,两年来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最终抢夺到英特尔的绣球。

贝瑞特曾如此形容成都的投资环境:“成都具有独特的战略地位、出色的教育体系和大量训练有素的员工。”而成都市政府看到的则是英特尔带来的群聚效应对当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用。成都有关领导曾指出:“英特尔一期项目投产后预计年出口额可达4亿美元,二期工程投产后预计出口额10亿美元,将成为市内、省内乃至西部地区最大的出口龙头企业。”其实成都市政府还有更长远的考虑:英特尔作为龙头企业,将吸引国内外上、下游配套厂商在成都跟随其投资IC设计、芯片制造等相关行业。

营造芯片的“温室”

2002年以来,在四川,频频爆出当地传统企业进军芯片制造业的新闻。2002年6月,四川通威集团宣布将斥资20亿投入6英寸0.5微米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制造,用于手机等通讯类产品。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四川最大的酿酒企业五粮液集团也宣布将投入百亿,涉足芯片制造领域。

尽管在此次与英特尔的签字仪式上,没有人再提起这些事情,也并没有任何关于这两个项目进展情况的官方消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四川对于将芯片制造产业作为打造西部信息产业战略高地的里程碑,并竭力从政策环境、人才培育、配套设施等多方面为芯片产业链在本地的形成精心筹备了一个得天独厚的“温室”。

从政策环境看,在成都的五年计划中,成都市政府明确提出“重点发展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等集成电路产品,建成西南地区最重要的集成电路设计与生产基地。”这样,成都就为芯片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温度”和“保温”条件。

从人才培育看,成都市除拥有电子科技大学——国腾软件学院、四川大学软件学院、西南交大软件学院等国家示范软件学院和IC设计学院外,还通过与国外公司在蓉城的培训机构合作,开展软件和IC设计人才培训,已经初步形成了软件和IC设计人才的培养体系。

除了芯片产业发展需要的软环境外,成都市政府近两年来,修府河、修机场,铺公路,砍掉50%的审批项目,为改善环境做了很多实事,提高了该市的投资硬环境。加之成都市良好的生态条件、一定的工业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和生活氛围,为其成为西部投资热土赢得了更多的筹码。

芯片革命尚需火候

成都已经越来越注意到城市软、硬环境对吸引投资产生的决定性作用,李登菊副市长曾指出:“我们招商引资的理念已经从过去的盲目性,转变为如今的要吸引龙头企业,并以此为拉动、吸引更多投资的现代引资理念了。”

尽管如此,成都能否将芯片革命进行到底呢?一些来成都投资的外资企业有着一个共同的认知:除了软硬设施外,某一地区的投资环境好坏不仅在于一时的热诚,更多的还需要政府部门能否提供最底层的支持和后续性的服务,能否有等上一二十年去营造一个芯片产业大环境的耐性。

初始问题 篇7

人民教育出版社章建跃博士在“从整体性上把握好数学内容”一文中提出:日常教学,概念一个个地教,定理一个个地学,容易迷失在局部,见木不见林…….把握好整体性,对内容的系统结构了如指掌,心中有一张“联络图”,才能把准教学的大方向,使教学有的放矢.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到结构化的、联系紧密的、迁移能力强的知识.

江苏省扬州市特级教师张乃达先生认为:教学设计的实质是问题设计,初始问题是数学教学活动的起点.所谓初始问题,就是那些可以导致数学知识(概念、定理、法则、方法甚至思想、观念)产生的问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知识、思想、方法、观念都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数学教学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要设计出一个(或一组)问题,把数学教学过程组织成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因此,设计好的问题就成为教学设计的核心.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谈初始问题的设计方法,以求教于大家,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2 设计初始问题的现实意义

初始问题不仅是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更重要的是,初始问题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一个切入口,确立了思考方向,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找到一个好的载体,也为数学课提供了一个好的结构.例如教学合并同类项内容,可以设计:

问题1求多项式-5x2 y+3x2 y-8x2 y的值,其中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合并”后可以使运算更简捷,认识“合并同类项”的必要性.

问题2当时,计算3x3-5x-9x3+6x3+1的值.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觉”地寻找“同类项”,合并同类项.

设计初始问题“怎样更简捷地求多项式的值”,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有了明确的目的性,从而成为主动的、积极的探索性活动.这样一来,同类项的概念、合并同类项的法则都成为解决初始问题的成果而成为学生的创造物,数学课也就成为学生的再创造过程.

3 设计初始问题的一些做法

初始问题就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之中,就在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数学知识结构的活动之中,所以在备课时可以从应用型初始问题和结构型初始问题入手进行问题设计.

3.1 整章知识导入初始问题设计

以沪科版七年级下册(2015年版)“分式”内容为例.

对于分式,我们就会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什么是分式?它和整式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问题2分式的定义是怎样得到的?

问题3为什么学习分式?

……

这些问题都不是导致分式概念产生的初始问题,因为他们都只能产生在分式概念形成之后,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有理式,是代数式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分式方程是一类有理方程,它亦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数学模型.

我将章前导语中实际问题改编成初始问题:在相距1600km的两地之间运行一列车,速度提高25%后,运行时间缩短了4h.如果你是老师,在此条件下,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尝试解答.实践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主要有:

(1)求列车提速前的速度;

(2)求列车提速后的速度;

(3)求列车提速前的运行时间;

(4)求列车提速后的运行时间.

学生虽不一定知道分式方程,但根据以前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的经验,部分学生能够列出方程:设提速前的运行时间是x时,有;设提速后的速度是x千米/时,则.

接着围绕如下问题展开讨论:

(1)所列方程是什么方程?

(2)如何求该方程的解?

(3)什么是分式?它和以前学习的整式有何区别?

(4)分式如何进行运算?

……

可见,分式或分式方程具有整式或整式方程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更适合作为某些类型问题的数学模型.学生通过对一道初始问题的研究,体会到学习分式的必要性,并对分式全章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整体感知(图1).

知识结构图1,学生若能知道其概貌,那么相关知识点学习的必要性就显而易见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自然增强.数学教学不仅需要针对一节课、一个概念、一个定理、一个问题的教学设计,而且更需要整体的宏观的设计;对某一章、某一个大的教学单元的教学也需要总体设计.如教学“第9章分式”,教科书设置的本章导语为学生整体认识本章内容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可以改编成一个很好的初始问题,这可能正是编者的设计意图.

3.2 基于知识发展“前后一致,逻辑连贯”进行初始问题设计

以“因式分解”为例.

笔者过去教学因式分解时,按提公因式法→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分组分解法一一展开教学,课后总有学生询问“为什么要学因式分解”,学生的心理疑虑引发我的思考,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的初始问题:

计算:(1)(x+y+1)2-x(x+y+1)-y(x+y+1);

(2)(a+b+c)2-(a-b-c)2;

(3)(x+1)2-2(x+1)+1.

学生说出计算过程和依据,教师板书:

反过来

左边是整式的乘法,积→和;右边是将和→积,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不仅需要研究“积→和”,有时候也要研究“和→积”,初始问题源于学生的认知起点———整式乘法,又解释了为什么学习因式分解?怎么因式分解?什么是因式分解?3个问题让学生对因式分解有了初步的整体感知,明确了因式分解学习的必要性、目的性.

3.3 概念课初始问题设计

以“无理数、垂线”为例.

“数学根本上是玩概念的,不是玩技巧.技巧不足道也!”(李邦河院士语);“概念课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参与概念本质性的概括活动,它是使概念课生动活泼、优质高效的关键!”(章建跃语).本着这一原则,代数中“无理数”概念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初始问题:

如图2是由3条横线,3条竖线构成的方格网,它们相邻行距、列距都是1,从这些纵横线相交得出的16个点(称为格点)中,我们可以选择其中4个格点作为顶点连接成一个正方形,叫做格点正方形.

(1)你能找出多少种面积互不相同的格点正方形?

(2)你能求出这些格点正方形的边长吗?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计算器寻找“有理数”表示面积为2,5的格点正方形的边长,感受无理数是客观存在的.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引入无理数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原有的数“不够”用了,同时也是数学知识结构自身发展的结果,已知底数、指数,求幂是乘方运算;与之相反,已知幂、指数,求底数是什么运算呢?让学生体会无理数的出现不是“魔术师手中的兔子,突然跳出来”,而是“自然登场”的.

2000多年前,无理数的发现引发数学史上第一次基础理论的危机,直到19世纪人类才真正地对无理数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想学生在短短几节课内就对无理数有深刻的认识是不太现实的,但并不是说老师就无所作为.上述初始问题的设计与探究,就可以帮助学生揭开无理数“神秘”的面纱;再感知π,π,,e,0.1010010001…(每两个1之间依次多1个0)等,加深对“无限不循环小数”存在形式的认识.努力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保证学生参与概念本质特征的概括活动,确保学生有想明白“无理数”的机会与时间,这是非常必要的.

几何中“垂线”是核心概念,教学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初始问题:

学校体育运动会,裁判如何测量跳远成绩?(给出图片(略),让学生结合图片描述测量的方法)可围绕以下问题讨论测量的方法:

(1)测量工具皮尺摆放有何特殊要求?

(2)如何保持皮尺与跳板垂直?

(3)从数学的角度看,可以将皮尺和跳板的边沿“抽象”成什么图形?

(4)如何用数学的方法刻画这两种图形的位置关系?即如何刻画“垂直”?

引导学生想到两条直线相交出现的角的大小来描述,直观的位置关系通过精确的数量关系来刻画,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3.4 定理、法则、公式的初始问题设计

以“勾股定理的逆定理”、“整式的乘法”为例.

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教学,常见引入:以古埃及人绳子打结构造直角,学生通过画3边长分别为5,12,13;3,4,5;……,引导学生猜想:当三角形3边长分别为a,b,c满足a2+b2=c2时,∠C=90°.事实上,如何让学生自然想到3边满足平方关系,产生结论?又为何起名“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从教学过渡自然性的角度看,改进一下,或许会更好.笔者认为,学生在学“勾股定理”之前,已经有了学习“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判定定理;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等知识的活动经验,学习“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完全可以直接从研究“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出发,可设计如下的初始问题:

问题1回顾勾股定理(文字表述、符号表示、图形表达……).

设计意图一是因为本节课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推导要用勾股定理,二是因为本节课的重点就是研究它的逆命题.

问题2勾股定理的逆命题如何表述?它是真命题吗?

设计意图设计该初始问题,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引发学生思考.

再围绕下列问题展开:

(1)(观察)古埃及人打绳结找直角;

(2)(操作)画图验证猜测结论;

(3)(思考)合情推理表述结论;

(4)(证明)演绎推理证明结论(画图、写已知、求证、证明);

(5)(揭示)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6)(应用)……

这里的初始问题是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通过研究命题的逆命题提出来的,这类初始问题称为结构型初始问题.结构型初始问题,还可以采用原有知识一般化、特殊化等策略进行设计.如代数中“整式的乘法”教学.多项式的运算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代数中的最基础问题,而“整式的乘法”则是“基础的基础”.数学学科内部有着明晰而严谨的结构,教师知道整式乘法的逻辑体系和研究思路,是进行高质量教学设计的关键.整式乘法的相关内容和逻辑体系如图3.观察知识结构图,可以发现整式的乘法在“知识链条”中所处的位置,它建立在幂的运算基础上,同时又是后续学习因式分解、分式运算的基础,根据知识前后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进行初始问题的设计.如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可以在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基础上“一般化”提出:m(a+b)=ma+mb,若m=c+d,则可得到等式?引出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公式(m+n)(a+b)=ma+mb+na+nb“特殊化”可以得到哪些乘法公式?另外也可以通过类比提出结构型初始问题,如在学习点与圆位置关系,提出直线和圆有哪几种位置关系;在学习乘方之后提出开方的问题;在学习三角形全等后提出三角形相似的问题;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后,提出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等.

3.5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初始问题设计

以“汉诺塔游戏”为例.

游戏名称:汉诺塔(Hanoi)游戏.

游戏规则:设有3根柱A,B,C,请将大小不同、从上至下依小到大放置在A柱上的10个圆盘移动到C柱上.要求:(1)每次只移动1个圆盘;(2)圆盘可以插到A,B,C中任一柱上;(3)任何时候不能将1个较大的圆盘压在较小的圆盘之上.

综合与实践活动课提倡学生在“做中学”,感悟“数学地思考”方法,教师担当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教师只需给出活动名称和活动规则,这就是一个好的初始问题,活动过程可以放手让学生探究,在活动中思考,在交流中感悟,在实践中积累活动经验.

4 结束语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的知觉、行为和经验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种整体就是“格式塔”,即完形.可见人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从整体开始的,所以教学中开始应能对适应范围的总体背景知识发生的关联或演绎框架作一些概括说明,让学生对各个部分,在大范围的地位和各部分之间的一些联系,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这样,他们要求掌握知识的内在动机会更强烈,更有针对性.

一个好的初始问题,应具备:(1)初始性,初始问题应是作为数学教学起点的问题;(2)载体性,初始问题应具有很大的思维容量,有较多的思维层次,是课的载体和骨架,不仅要求问题具有探索性,而且要具有较好的易起动性,即有简明的形式,宽广的入口,让学生感到问题不难,容易上手;(3)结构性,好的初始问题应该与数学整体知识体系相联系.

教材是按照整体性设计和编写的,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从知识整体性视角出发,精心设计初始问题,引领学生探究,让知识“自然”生成.

参考文献

[1]章建跃.探究数学规律,造就数学名师[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1,(1-2).

[2]李海东.“理解数学”是教好数学的前提[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4).

[3]浦叙德,谢洁红.从知识整体性视角设计主问题引领课堂教学[J].中学数学(初中版),2014,(8).

初始问题 篇8

关键词:新会计准则,合并商誉,初始计量

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以下简称“新准则”) 中, 对商誉的处理问题作了重大调整, 充分体现了与国际接轨。新准则对商誉作了明确规定, 分别体现于《无形资产》、《企业合并》、《资产减值》、《合并财务报表》等具体准则中, 其中对合并商誉的规范较之以前的会计准则可以说有本质不同, 不但引入了公允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合并商誉的后续计量取消了以往的系统摊销法, 取而代之的是减值测试法 (即只有在商誉发生减值的情况下才减少商誉的账面价值) 。新准则对于合并商誉的规范对于我国企业来说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其中包含的细节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本文主要探讨合并商誉的初始计量问题。

一、合并商誉的初始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购买方对合并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的差额, 应当确认为商誉。由此可知, 要确认由于合并形成的商誉, 必须知道两个变量:一是购买方的合并成本, 二是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对于购买方的合并成本, 理论上讲应以被购买方的整体价值为基础, 这一整体价值是购买方基于并购活动产生的协同效应, 对被购买方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估算价值。被购买方的整体价值是买卖双方讨价还价的依据, 但是, 合并成本的最终确定取决于双方的谈判技巧、博弈结果等。因此, 它并非是绝对科学值, 而是买卖双方力量权衡、协商一致的结果。所以, 要想准确确定商誉的价值, 关键在于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一) 对可辨认净资产的界定

可辨认净资产是指可辨认资产减去负债及或有负债的余额。《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中规定, 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符合条件的, 应当单独确认。其中, “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除无形资产以外的其他各项资产 (不仅限于被购买方原已确认的资产) , 其所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预计能够流入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认;合并中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应当单独确认为无形资产并以公允价值计量;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除或有负债以外的其他各项负债, 履行有关的义务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且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确认;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或有负债, 其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的, 应当按照公允价值单独确认为负债。”在这里面,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什么样的无形资产才符合无形资产中的“可辨认”标准。对此可以借鉴IFRS 3中的规定, 即: (1) 是可分离的, 即能够从主体中分离或划分出来并被出售、转移、授予许可、租赁或交换, 无论单独还是与相关合同、资产或负债一同; (2) 源自合同性权利或其他法律权利, 无论这些权力是否可从主体或其他权利或义务中转移或分离。这样在实际中对于如何界定可辨认净资产便有章可循、清晰明了。

(二) 关于购买日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确定

公允价值, 是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在公平交易中, 交易双方应当是持续经营的企业, 不打算或不需要进行清算、重大缩减经营规模。购买日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 是指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负债及或有负债公允价值的余额。对于公允价值估计值的优先排序, 美国的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 (FASB) 划分了3个层次。总体而言, 对市场信息的依赖程度越高, 可靠性也就越高, 即最优先的公允价值估计值是相同资产或负债在活跃市场上的报价;其次, 若不存在相同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 则可采用类似资产或负债的活跃市场报价, 并进行恰当调整, 但所作调整必须是可客观确定的;再次, 如果以上两个层次都不能满足, 则应采用估值技术 (通常用到现值技术) 来估计公允价值。对于这一优先顺序,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与FASB的规定略有不同, 主要体现在我国将合同协议价格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首选, 然后才依次为FASB的3个层次。究其原因, 主要是由于美国的市场已比较完善, 证券市场发达, 法制健全, 因此其活跃市场价格就很有代表性, 也很有说服力, 是一个比较公平、公正的价格。相比之下, 我国的市场机制尚不完善, 市场还处于成长期, 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这将造成市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的失真。因此, 为谨慎起见, 将自愿协商的合同协议价格作为公允价值更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

当然, 在具体确定单项资产及负债的公允价值时, 应具体分析, 采用最合理的方法确定其公允价值。在具体细节上, 我国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未作详细规定, 而IFRS 3规定了确定可辨认资产和负债公允价值的具体操作指南, 我国可以立足国情加以借鉴。例如, 有价证券的公允价值按现行市价确定;应收账款应按恰当的现行利率计算的应收金额的现值减去坏账准备以及收账费用确定 (短期应收款可以不必折现) ;原材料, 按现行重置成本确定;产成品以预计售价减去销售费用及税金的余额确定;厂房和设备通常按评估确定的市场价格确定;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长期债务、短期负债、其他应付款等, 应按以恰当的现行利率计算的应付债务金额现值确定 (短期债务可以不折现) , 等等。对于公允价值的确定, 企业除运用自己的力量评定外, 许多时候还要借助于专业机构进行测定, 例如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等, 因此, 评价机构的业务水平、专业胜任能力直接影响着公允价值测定的准确性。因此, 我们应积极推动评价业的发展, 比如制定严格的可遵循的测定方法、提高评价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业务素质、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体制等, 只有这样, 才能提高评价质量, 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对于被购买方在购买日的可辨认净资产, 不以资产负债表上所体现的资产、负债为限。也就是说, 如果某些项目原来不符合确认条件, 但现有条件下可对其进行可靠计量, 已满足确认条件, 因此也应予以确认, 计入可辨认净资产范围。当然, 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其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公允价值能够可靠确定。

二、对合并商誉初始计量方法的思考

会计准则中规定的合并商誉初始计量体现的是购买法的思想, 这一方法描述了企业并购的经济实质:一项产权交易, 是并购双方讨价还价的结果。对于合并中的溢价, 界定为“合并商誉”, 结束了“合并价差”笼统、概括的界定方法, 与国际规范相趋同, 提高了信息可比性, 这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是十分积极重要的。当然, 这一方法也存在不足之处, 例如, 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多少存在一些估计、类比成分, 其真正价值难以准确确定;再如, 购买方以发行股票进行合并的, 股票的市价受市场影响, 且极易变化, 其公允价值的确定也存在一定难度, 而这些也将对合并商誉的计量产生影响。长期以来, 人们认为合并商誉是被购买方自创商誉的外在体现, 是自创商誉的货币化价值, 这一问题已在“商誉的分类”中有所涉及, 现结合合并商誉初始计量方法就这一问题作深入探讨。

首先, 购买商誉是在企业并购活动中形成的, 即通过购买价格减去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定。但是购买价格并不是企业价值的真正体现, 因为购买价格除了原企业内在商誉影响外, 还要受并购双方讨价还价的影响。其次, 合并商誉的出现, 并不是对企业内在商誉的反映, 而是实务中进行会计处理的一种“被迫”选择, 它反映的不是真正所“购买的商誉”。在并购一个企业时, 购买价格与得到的资产、承担的负债之间存有差额, 按照复式记账原理就必须借记一个账户。这个账户应是什么?记录为商誉便是其中一种选择。将商誉理解为“总计价账户”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再次, 合并商誉实际上是并购中的会计溢价。并购企业之所以愿意支付比被购买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更多的价格, 并不是仅仅因为被购买企业有自创商誉的存在, 还因为企业的并购动机和对并购效应的预期。最后, 合并商誉是根据购买日的相关价格计算确定的, 而在交易日之后, 无论是购买价格, 还是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都会发生变化。如果说购买日的并购价差是合并商誉的话, 最多也只能反映在交易日这一时点的商誉。

三、结束语

新准则中一项重要的变化就是公允价值的应用, 这对于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的我国来说, 无疑是一个挑战。在合并商誉相关准则中也是如此, 无论是合并商誉初始计量中的合并成本, 还是合并商誉减值测试中可收回金额的计算, 都要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因此, 要想提供准确可靠的会计信息, 合理地确定公允价值是前提条件。尽管新准则中明确了确定公允价值的优先顺序, 但在实际操作中, 肯定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在实践中逐步成熟完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S].2006.

[2]黄菊珊.合并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学术刊物的初始形态 篇9

在各方面都发展迅速、变动频繁的当代中国,大多数办刊历史在30年以上的学术刊物, 如今的模样跟其创刊号的初始形态都相当不同。《中国高教研究》始于1985年创刊的《高等教育学报》,两者无论从刊名、刊号,还是板式设计,都有很大差异。但一以贯之的是其主办方,这是一本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也就是全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级学会主办的会刊。

我手头有一本《高等教育学报》1985年第1期,湖蓝色的封面,简洁、素雅、大方,这是后来改名为《中国高教研究》的创刊号。当时的编辑部设在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高等教育研究室,而且还只是内部刊物。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的高教研究还在起步阶段,公开刊物很少,但许多单位办了内部刊物,当时全国高教研究方面的内部刊物有好几百种,一般都是由高校或二级学会主办,而《高等教育学报》是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这一全国性的学术组织主办, 起点较高,因此受到高等教育研究界的关注与重视。随着学术界强调在公开刊物发表论文,以及对内部期刊的整顿和限制,内部刊物生存环境已经大不如前,至今能够坚持办下来的内部刊物已经所剩无几了。现在高教研究领域的公开刊物已经有30余种, 是教育学二级学科中公开刊物最多的,《中国高教研究》也成为其中的一种。今天不要说内部刊物,就是没有进入“中国社会科学期刊引文索引”(CSSCI)的学术刊物,优质稿源都很成问题,来稿最多的是硕士生的论文。

虽然我在《中国高教研究》上发表论文并不多,但也算是一位老作者了。1984年我从厦门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 到厦大高教所从事中国高等教育史研究,1985年在《高等教育学报》创刊号上发表了题为《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及其借鉴意义》的论文。 在提倡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中,讨论开放的问题是热点。拙文从历史角度来探讨唐代文化教育的开放性政策,论述这一政策与形成一代文化高峰的内在关系,揭示其产生的原因与影响,结合当时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形势,鉴古论今,阐述了其借鉴意义。当年我才26岁,大概是创刊号中最年轻的作者了。该刊卷首为“编者的话”,即发刊词,其中说道:“《高等教育学报》坚定不移地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论名家论著,还是新秀佳作,抑或‘新兵’习文,只要言之成理,持之有据,即予发表。”拙文应属于“新兵习文”吧。

当年我是典型的“新兵”,但一转眼30年已过,现在早已算是高教研究界的“老兵”了,而且是持续不断研究高等教育的老兵。回顾30年来《中国高教研究》的发展历程,颇有感触。创刊号刊载论文的多位前辈学者如千家驹、余立、吴大任等名家已经作古,健在的学者如刘道玉、顾明远、郝克明、吴丽卿等学者多数也在80岁以上了。如今刊物仍在,但已物是人非,令人有“百年能几何,三十已一世”之感。

初始编码方式的优化研究 篇10

关键词:初始编码,DT,CQT

1 研究背景

在TBF建立时, 由于BSC都没有收到任何测量报告, MS/BTS将使用“EGPRS初始MCS编码方式”来发送, 而后在MS开始测量无线接口并且开始向网络侧报告ACK/NACK消息后, BSC将得到BEP等测量数据值, 然后才开始根据测量值用LA算法来自动调整MS/BTS编码。当初始MCS设的过高, 会造成初始传输阶段较高的误块率, 特别是在C/I较差的区域;当初始MCS设的过低, 会造成小数据业务传输时延明显增加, 传输速率得不到很好的保证。

2 研究方法

为了更好地从现网中分析EGPRS初始编码方式对不同区域网络性能的影响, 选取若干小区和测试区域路线进行试验和数据分析。通过现场CQT测试, DT测试以及OMC统计数据多方面相结合的方式来分析和总结在不同EGPRS初始编码方式下对EGPRS网络性能的影响。

3 研究结果

3.1 CQT测试

CQT测试分为两部分:小数据量测试和大数据量测试, 小数据量测试以Ping (500byte) 、WAP首页显示、WAP页面刷新测试为主。下图是NSN小区测试的结果:

大数据量测试以FTP下载为主。下图是NSN小区大数据量测试结果:

从现场CQT结果来看, EGPRS初始编码方式参数设置对小数据业务会产生明显的影响, 例如在使用大的初始编码方式 (9/8) 后Ping时延, 首页显示时延、WAP页面刷新时延明显减小。同时发现使用小的EGPRS初始编码方式参数 (6/5) 时FTP大文件下载的速率略好。

3.2 DT测试

通过在测试区域内的FTP下载测试, 考察不同EGPRS初始编码下的速率差异。

3.3 KPI数据分析

在不同的小区设置不同的初始编码方式, 考察“高编码比例”和“每时隙RLC吞吐率”指标, 根据该指标判断适合的初始编码方式。

当使用高的初始编码时, 高编码比例和RLC每时隙吞吐率均高。

其他性能指标:EGPRS下行误码率、EGPRS下行RLC流量和数据话务量、下行TBF阻塞率和PCU拥塞率, 在使用各种初始编码方式时没有明显的差异。可见初始编码的修改对这些指标没有明显的影响。

当初始编码设置为MCSx时, MCSx的编码使用率都将有明显的提升。且修改前使用率较低的提升幅度就比较大, 例如MCS8;修改前使用率就比较高的提升幅度就比较小, 例如MCS9。

4 结论

从NSN区域的测试结果上看, 由于初始编码较小时, 上行BLER较小, 使得大数据量FTP下载的速率略高。但对于小数据量传输来说, 由于初始编码较高时, 初始RLC/MAC块所携带的数据量较多, 使得小数据量传输时延较短。另外由于现网当中的数据业务以CMWAP小数据量的应用为主, 当初始编码高时, 高编码比例 (MCS7~MCS9) 较大。综合以上因素, 网络的RLC层每时隙吞吐率在高编码时表现较好。

当使用较大的初始编码 (MCA=7、8、9) 有以下优点:

1) 小数据量传输时延较小 (Ping时延) ;

2) 较好的网络KPI (高编码MCS7~MCS9比例高、RLC层每时隙吞吐率高) 。

当使用较小的初始编码 (MCA=6) 有以下优点:

1) 大数据量FTP下载速率稍好 (应用层吞吐率) ;

2) DT FTP速率较好。

综合以上情况, 建议小区的初始编码一般以MCS9为主, 对于DT路测经过小区, 考虑将设置初始编码为MCS6, 以提高DT FTP的效果。

参考文献

[1]Szabadszallasi Pal. (E) GPRS Explain.NokiaNetworks Oy, 2005.

[2]Lim Boon Khai.GPRS OPTIMIZATION GUIDELINES.Nokia Networks, 2005.

[3]3GPP TR 45.912.Feasibility study for evolvedGSM/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 (GERAN) (Release 7) .

“零初始费”再度升温万能险 篇11

30%

去年此时异常高调的分红险备受打击,上海、北京、广州等地银保渠道的分红险业务出现负增长,甚至出现了大面积退保。在保险黯然的大势中,万能险却异军突起,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如上海一季度万能险同比增长30%多,远高于同期寿险的增长速度。

4%

万能险的增长是有原因的,那就是稳定的收益率吸引了追求资金安全的投资者,从保险公司公布的万能险收益率来看,大多在4%左右,如4月份太平洋人寿的“金诚立”收益率为3.8%、平安“智富人生”的收益率为3.75%、泰康人寿“稳健理财”的收益率为3.9%。

保险公司也以更大的热情来对待万能险,太平洋人寿、中美大都会人寿等最近都推出新的万能险,泰康人寿还与工商银行合作,实现了万能险网上销售。保险公司大力鼓吹保底收益、复利计算、无需初始费用、灵活转换等优势,很多人为之心动,希望能投保。

Now

可是,万能险这个有“前科”的产品,并不那么让人放心,如果不弄清楚其中的费用,很容易“吃药”。

国内首款“零初始费”的万能寿险产品,通过银保渠道已经上市。客户投保时,公司不收取任何初始费用,可以使客户缴纳的保费100%进入个人保单账户。中美大都会人寿首席多元行销运营官连子智表示,相对于以往的万能寿险产品,“零初始费”的创新设计更加符合银行客户购买金融产品的心理预期和消费习惯,使产品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可以有效改善销售品质,进一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初始费用“惹祸”

有一些营销员在销售万能保险时,通常不明确告知初始费用,让投资者满怀希望地以为收益率是所有保费的收益。

万能险曾经是保险市场上的“坏孩子”。

2004年下半年,保险公司力推有保底收益的万能险,因为新颖的收益方式和基本保额可以灵活转变而受到投资者的关注,加上通过营销员推销,万能险刚一上市就受到追捧,特别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万能险成为人们谈论的时尚理财方式。2005年前9个月,上海万能险保费收入达到11.50亿元,同比猛增500%多。如果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万能险很快就要成为第一险种了。

可是,万能险销售过程中留下的隐患也在这时显露出来:关于万能险的投诉直线上升,万能险投资者发现,个人账户里的钱不仅没有增值,反而大大缩水。原因出在哪里呢?原来营销员在推销万能险时,没有告诉投资人万能险要扣除一大笔初始费用。

举例来说,王先生投保了一款万能险,每年缴纳5000元,第一年保险公司要扣除初始费用,当时万能险初始费用普遍为年缴基本保费的60%左右,这样,只有2000销为银行销售为主,大大提高了投保的便捷 元进入账户产生收益,怎么能不大幅缩水?营销员在销售保险时通常不明确告知初始费用,让投资者满怀希望地以为收益率是所有保费的收益。

对于万能险误导产生的问题,上海保监局在2005年11月首先发出风险提示,而后中国保监会发布提示,明确指出万能险所缴纳的保费并非全用于投资增值,而是要扣除风险保障费用和公司的经营管理费用;超过最低保证利率以上的收益具有不确定性,不要盲目相信销售员的解释和产品说明书之外宣传材料对未来收益的假设;多数万能险期限较长,如果需要分期缴纳保费,请确认有足够、稳定的财力支付保费等内容。

监管部门的“发难”,让风头正健的万能险受到重创,迅速低迷下去,一些大型中资保险公司甚至逐步放弃万能险。

可是,从2006年下半年开始,万能险又开始活跃,这次是外资保险公司把万能险给“救活”。中德安联、友邦、海康、联泰大都会、国泰、太平洋安泰和广电日生等外资公司都推出了二代万能险,改营销员推销为银行销售为主,大大提高了投保的便捷性,而且,降低“惹祸”的初始费用,广电日生甚至率先推出零初始费用的万能险。

万能险保费分配情况

万能险前几年进入个人账户的资金并不多,尽管具有看上去不错的保底利率和浮动收益,而且免利息税,但因增值的基数不同,无法与银行利率相提并论。

尽管万能险已推陈出新,但大多数万能险还是要收取初始费用,而且还有其他费用。在投保万能险时,一定要弄清楚万能险保费的分配状况以及相关费用,这样才能有心理准备,不致于陷入误区中。

第一部分是初始费用。

保险公司收取万能险初始费用,作为保险公司的运营费用。不同保险公司初始费用比例不同,而且根据缴纳保费量浮动,一般来说,保费越高,初始费用越低。对于趸缴万能险,一次性收取初始费用。对于每年缴费的万能险,因为代理费用、核保等原因,开始几年收取的初始费用较高,特别是第一批万能险初始费用最高。以友邦保险智尊宝为例,如果每年缴5000元,第一年要扣除50% 的初始费用,即2500 元;第二年扣除18% ,即900 元,第三年要扣除8% ,等到第六年扣除5% ,第十一年为0。为了吸引缴费,万能险对于超出5000元的部分,会降低初始费用。

第二部分是保障费用。

用来提供被保险人身故或全残保障。万能寿险规定了最低的风险保障。今年4月保监会颁布的《万能险精算规定》,死亡风险保额不得低于保单账户价值的5%,同时基本保险费不得高于保险金额除以20,并不得高于人民币6000元。保障费用根据保险金额来确定,而且随着年龄增加,保费也增加,实质就是定期或终身寿险。如30 岁男士,人身保障额100000元,投保平安智富人生的基本保费,第一年96元,第二年101元,第三年106元。

第三部分则是进入个人账户的费用。

即扣除初始费用和保障费用后的资金,由保险公司进行理财,用于银行存款、债券、证券投资基金等,讲求资金运用的稳健。保险公司一段时间(每月或者每季度)对个人账户价值结算一次,结算利率不低于最低保证利率。可以看出,保险公司公布的实际收益率就是针对个人账户资金的,与所缴保费相差较大。

此外,万能险进入资金账户运作过程中,保险公司还会每月收取管理费,有的是固定手续费,按账户收取;有的是按照保费一定比例收取手续费。

从上面可以看出,万能险前几年进入个人账户的资金并不多,尽管具有看上去不错的保底利率和浮动收益,而且免利息税,但因增值的基数不同,无法与银行利率相提并论。万能险的优势在于缴费的长期性,随着缴费时间延长,收取的初始费用减少,复利计算的利润优势才能显现出来。有的万能寿险会给予持久缴费奖励,如规定第四年起,额外分配2% 的当期应缴期缴保险费,可以冲抵部分初始费用。

万能险的优势在于缴费的长期性,在随着缴费时间延长,收取的初始费用减少,复利计算的利润优势才能显现出来。

初始费用下调 灵活性不够

所谓的“零初始费”不是绝对的,只能说是在一定情况下,费用较低。

鉴于之前过高的初始费用太刺眼,加上保监会的风险警示,2006 年以后推出的这批“二代”万能险尽量降低初始费用,消除曾经的负面影响。

目前,一些保险公司已经相继推出了零初始费用的万能险,投资者缴纳保费在扣除基本保费后,全部进入个人账户,获得2.5% 的保底利率和浮动收益。应该说,这彻底改变了初始费用对个人账户资金的占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万能险采取一次缴清的方式,对保费要求较高。而且,每月收取保费0.08% 的管理费,而那些收取较高初始费用的万能险没有管理费。其他一些初始费用较低的万能险也收取管理费用。因此,所谓的“零初始费”不是绝对的,只能说是在一定情况下,费用较低。

“二代”万能险灵活度不够,保险期间,投资者不能随意取钱,如果需取用账户里面的钱,只能采取保单质押贷款或者退保的方式。而贷款需要缴纳利息税,退保则要缴纳较高的手续费,万能险的灵活性打了折扣。而缴纳较高初始费用的万能险则可以免费或者缴纳少量的手续费支取账户中的资金,如平安人寿万能险客户每年前两次部分支取,不收手续费;以后每次支取,需付20元手续费;友邦保险每次支取收手续费25元;中宏人寿万能寿险可免手续费随时支取现金。

企业吸收合并商誉初始计量研究 篇12

一、商誉初始确认存在的问题

《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规定: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 购买方对合并成本中取得的被购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差额部分, 应当确认为商誉。初始确认后的商誉, 应当以其成本扣除累计减值准备后的金额计量。商誉的减值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处理。

但根据会计准则中对于合并商誉的初始计量的规定, 发现其中影响合并价格和被合并企业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确定的因素, 都会影响合并商誉的计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企业的合并动机。企业合并大多处于各方的利益考虑, 并在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 实行企业的并购。 (2) 议价能力。企业双方通过议价小组的不断谈判, 最终达成合并的共识。其中牵涉到议价小组各人员的综合能力, 特别是对企业资产净利益的定位对最终结果有重要的影响。 (3) 合并的方式。企业或是以控股的方式合并另一企业, 或是通过吸收的方式进行购并, 不同的方式中对合并的最终价值造成了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可见在企业合并过程当中对于商誉的初始确认, 首先计量被并购企业的净资产, 然后通过并购价值减去被并购企业的净资产, 从而得出商誉的价值, 其中忽略掉了计税基础这一概念。从税法的角度考虑, 购买方从被购买方取得的各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不同, 从而产生暂时性差异。

二、商誉初始确认会计处理及改进

在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情况下, 所有的业务都是站在公允价值的立场上进行的, 在合并过程当中, 合并的成本大于合并中取得的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差额部分, 并不可以简单的将其归结于“商誉”, 在计量合并商誉时要剔除非商誉的影响, 降低因合并成本的不公允计量而全部由合并商誉承担的可能性, 以提高合并商誉初始计量的准确性。

[例]甲公司以增加市场价值为10000万元的本公司普通股为对价购入乙公司的100%的净资产, 对乙公司进行吸收合并 (在合并前甲公司与乙公司不存在任何关联性, 即为非同一控制下的吸收合并) 。假设该项合并符合税法规定的免税合并条件, 购买日乙公司各项可辨认资产和负债的公允价值以及计税基础如表1:

甲、乙公司使用的所得税税率均为25%, 该项交易中应确认的递延所得税及商誉的金额如下:

未考虑递延所得税时, 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9340 (万元)

递延所得税资产=630×25%=157.5 (万元)

递延所得税负债= (2224+1080) ×25%=826 (万元)

考虑递延所得税后, 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9340+157.5-826=8671.5 (万元)

甲公司确认的商誉=合并资本 (10000) -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8671.5) =1328.5 (万元)

该项目合并中所确认的商誉金额1328.5万元与其计税基础0之间产生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按照准则中规定, 不再进一步确认相关的所得税影响。因为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 则减少被购买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 增加商誉, 由此进入不断循环。

甲公司不考虑递延所得税的商誉=10000-9340=660 (万元)

企业合并中, 按照会计规定的合并中取得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的入账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形成暂时性差异的, 应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 并调整合并中应予确认的商誉。需要说明的是, 确认的递延所得税不影响所得税费用, 而是调整企业合并所产生的商誉的金额。所以甲公司对该项交易应做的会计分录为:

被合并方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合并对价之间的差额形成合并报表中的商誉, 同时列示合并资产负债表中。需要注意的是,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形成的商誉, 若将被合并方出售, 商誉的价值可计入应纳税所得额, 则初始确认商誉时, 商誉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相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SM150变频器下一篇:守恒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