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设计

2024-05-22

装配式建筑设计(共12篇)

装配式建筑设计 篇1

12月5日, 住建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开展2016年度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实施情况的专项检查通知》 (建办科函[2016]1054号) (以下简称《通知》) , 定于2017年1月至4月开展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与装配式建筑实施情况专项检查。

《通知》指出, 此次专项检查以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绿色建材、装配式建筑实施情况为内容, 主要是:1、建筑节能。检查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及制定有关配套政策情况。建筑节能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包括新建建筑执行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体系建设及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等工作推进情况, 以及地方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制定实施情况;“十二五”时期, 中央财政资金支持的各类示范项目验收情况;2015年度专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下发执法建议书的工程整改情况。2、绿色建筑。重点检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办发[2013]1号) 明确的工作任务进展情况, 包括各地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落实情况, 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和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省会城市保障性住房及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情况, 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推进情况, 绿色建筑标准、技术、材料及产业等相关能力建设情况, 以及地方相关配套政策法规制定实施情况等。3、绿色建材。重点检查《住房城乡建设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绿色建材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的通知》 (建科[2014]75号) 印发以来各地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开展情况, 包括管理机构设置情况、评价机构备案情况、本地一、二星级绿色建材评价情况等。4、装配式建筑。重点检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国办发[2016]71号) 印发以来各地推进情况, 包括政策措施出台情况、标准规范编制情况、项目推进情况等。

《通知》强调, 1、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 检查组提出整改措施, 并跟踪督导。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强制性规定的工程项目, 住建部将下发执法文书, 限期整改。2、新建建筑执行民用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和绿色建筑、绿色建材推广情况检查结果, 将作为国家节能考核、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的依据。3、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工作, 列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监督考核指标体系, 定期通报考核结果。

《通知》强调, 此次专项检查, 是为了贯彻落实《节约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了解各地2016年度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工作进展, 总结推广各地好的经验和做法, 查找工作中的不足, 进一步促进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绿色建材和装配式建筑工作的开展。

装配式建筑设计 篇2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架构相对来说使用上比较简单单,在运输过程中质量较轻。在施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一些高层建筑上尤其在一些高层建筑上,符合建筑发展的趋势。首先,结构整体应该保证平整和规则体应该保证平整和规则,对于内部支撑体系具有很好的强度和韧性和韧性,从而更好地满足结构良好承载力的要求。同时,不同梁柱的中轴线应该维持在同一个水平上梁柱的中轴线应该维持在同一个水平上。其次,应该对于钢接点和柱间的交接部位进行有效的处理接点和柱间的交接部位进行有效的`处理,使框架的基础能够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满足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保证使用混凝土的强度。最后,应该在内部构件之间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焊接方式该在内部构件之间选择更加科学合理的焊接方式,保证构件所处环境和承载力所处环境和承载力,优化施焊方式。

3.2剪力墙结构体系

在设计剪力墙的时候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在设计剪力墙的时候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先,应该注重结合具体的使用环境和条件,优化纵横墙结构的选择选择,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从而满足正常的需求。其次次,应该在布置横墙的时候,合理安置承重墙板。最后,在确定剪力墙间的连接部分的时候定剪力墙间的连接部分的时候,应该注重结合承受点的特点进行构造设计进行构造设计。

4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发展的分析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作为建筑行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于不同施工区域抗震烈度进行考量量,使其可以更好地满足建筑节能的需求,开发更强使用性的预制装配式结构预制装配式结构。在提升预制率的时候,应该注重不断提升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工程的建设质量和水平,保证其专业化发展水平。只有逐步推动其构件的发展推动其构件的发展,使其各方面的特点得到更加有效的发挥,才能够实现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才能够实现提高施工技术水平,改变传统建设方法的目的。在完善设计理念的过程中在完善设计理念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实现预制构件的自动化生产生产。

5结语

综上所述综上所述,当前,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趋势主要趋势,也是更好地满足人们需求的一种方法,对于提高建筑工程整体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筑工程整体的质量和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对其设计进行不断优化和完善行不断优化和完善。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注重鼓励不同的建设单位能够积极地运用该体系同的建设单位能够积极地运用该体系,才能够使其不断发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建筑行业,为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们的生活水平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秋实.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与设计[J].江西建材,,((2):50+53.

[2]刘永霞.预制装配式钢结构建筑设计要点及经济性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21):167~168.

低碳节能装配式建筑技术浅析 篇3

摘 要:建筑节能应树立全局节能的观念,它包括构成建筑产品的原材料是节能的;建筑全寿命周期是节能的;建筑功能的使用是合理、节约的。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达到建筑全局节能的效果。

关键词:建筑节能;产品原材料;节能途径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建筑行业进入了一个全新发展的阶段,并且节能已经逐渐的成为建筑创设阶段的一个重要的理念,被很多建筑行业所重视,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处于一个转折点,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建筑师也应该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作为自己应有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自觉,努力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在节能建筑的设计、实践和普及中肩负起神圣的使命。本文对建筑方案创设中的节能方案进行了详细分析,给有关的建筑行业人士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低碳节能建筑的概念分析

建筑原材料生产、制造往往消耗大量的能源,例如钢材、水泥的生产。一个建筑如果不合理使用了建筑原材料,就可能导致能源的浪费。将建筑从全寿命周期来看,它的各个阶段,规划,设计,建造,使用、拆除回收全过程,都应是节能或为节能服务的,同时,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能源的浪费应该是最优化的。单独考察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某个阶段可能是节能的,但有时它是靠牺牲其它阶段节能效果或消费太多高耗能原材料来获取的,这样的建筑从全局来看也是不节能的。为了在使用阶段节约能源,而在建造阶段消耗太多的能源,或者为在建造时消耗能源量节约,但在使用中却消耗大量能源,在拆除回收是也消耗太多的能源,权衡下来,虽然某阶段节能,但从整个建筑寿命周期来考虑,却没有节能,或节能效果并不明显。这样的建筑并不能达到建筑节能的。

二、建筑形态的节能设计方法

建筑的外围护结构表面面积越大,通过它与外界环境交换的热量就越多,因此,从节能的角度出发,通常要求建筑形体越简单规整越好。“体形系数S”就是用来衡量建筑外表面积相对大小的一个参数,它等于建筑物与室外大气接触的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之比。我国公布的各种节能设计标准中对此均有明确的规定。对体形系数的深入研究表明,在各朝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情况均相同,建筑物高度也相同的情况下,平面形式为圆形时S最小,依次为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其它组合形式;如果每层建筑面积相同,则建筑层数越多,体量越大,S越小。高层建筑的体形系数通常远小于规范规定的0.3的界限。另一方面,还应注意到,建筑物获取太阳辐射的大小与朝向密切相关。正南朝向时,长宽比为5:1的长方形获得的太阳辐射是正方形的1.87倍,偏东或偏西450时为1.56倍,东西向时正方形的得热稍多。这些规定和变化增加了建筑设计的复杂性,而建筑师必须在功能、造型及节能目标中权衡,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

三、低碳节能装配式建筑技术应用

一般,装配式建筑在混凝土的墙面外侧都会装上一个挂板,这个挂板是用来装配钢筋混凝土的,在挂柱的内侧还设置了一个XPS板,这个XPS板的厚度一般为21毫米,用射钉固定在建筑外墙板内侧,此外,在墙面外侧与间层之间还填充了一块具有保温效果的棉保温板。

(一)建筑节能应用

装配式房屋建筑的屋面可以根据不同气候特征和室外温度状况,构建出不同形式墙体构造,一般,这种装配式建筑的节能效果往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节能标准,至少可以比一般的建筑节省58%的能耗。具体节能方式是在温度较高的地区,建筑墙面内安装的保温隔热板会和挂板共同构成具有通风效果的墙体结构,并且墙体之间会形成热对流,因此,可以使建筑室内的温度达到舒适效果;而在寒冷的冬季,建筑墙面内的保温层是由有导热功能的材料制成,这种材料具有保温性能和隔热性能,是一种复合式墙体,因此可以随着室内温度变化适当升温或降温。

(二)屋面及外窗的节能应用

一般,装配式房屋屋面结构为EPS-复合保温面板、防水面板、保温层面板以及屋面瓦面板。这种复合层保温屋面板可以直接固定在建筑墙面上,在面板夹层填充完成后,就可以实施处理,屋面可以涂抹约25毫米的泥浆保护层,并且屋面传热功率不能超过0.3瓦。外窗一般应用塑钢窗,玻璃为双层中空式的,具有一定的保温效果。装配式建筑地面处理一般都是从上而下操作的,如果建筑地面面层厚度为20毫米,就可以应用水泥砂浆找平层,如果地面面层厚度超过了60毫米,就可以应用复合式保温面层,地面面层超过70毫米可应用细石混凝土铺设,如果超过100毫米,热阻值要大于1.6瓦。

(三)抗震性能及防火性能

装配式建筑外墙一般都应用混凝土制成的建筑挂板,在建筑内墙面应用的混凝土墙板是由物理发泡形成的泡沫式条板。其具有一定的隔热功能,可以提高板面耐火性能;建筑挂板应用钢制挂件,还有钢梁安置在建筑墙面内,有效避免了建筑构件因高温而产生的断裂和燃烧,大大提高了建筑整体的防火性能。装配式建筑还具有一定的抗震、抗强风能力。建筑施工人员会在建筑墙面内安装钢柱和钢梁,使建筑墙面整体的硬度和稳固性提高,可以使墙面围护和承重的结构形成统一的整体,可大大提高建筑的抗震和抗风能力。以某建筑抗震试验为例,在震台上开展试验,以一个尺寸统一的房屋为抗震试验的房屋,按照震台的标准,模拟的面墙分为两层,在对结构模型实施不同强度的震动时,屋面各层结构没有发生剧烈震动,模型一直保持原状。而因为震动产生的损坏主要集中在周围前面裂缝处或者是固定铆钉松动处,在输入的地震波达到了0.3g以后才出现建筑外挂松动现象,在地震波达到0.5g时,建筑顶面的外挂结构出现了部分脱落,一层建筑外墙挂件出现局部缝隙,但是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均没有发生过大面积的外挂板脱落滑移现象。

四、结束语

从以上论述的内容来看,本文主要对低碳节能的装配式建筑的具体应用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实际例子对这种具有节能效果建筑类型的意义进行了论述。综上所述,这种建筑类型无论是在构造上还是在材料的应用上都符合节能环保的要求,是值得推广的建筑形式。

参考文献:

[1]杨梅兰.民用建筑技术发展趋势探讨[J].建筑技术,2014.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点分析 篇4

1 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我国《绿色建筑应用方案》《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中明确规定了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过程中应推广钢结构、预制装配制等建筑体系, 这些建筑体系适合工业化生产, 加快建筑建设项目的装配和预制技术, 不断提高建筑行业的集成水平和工业化技术[1]。预制装配式建筑主要采用预制装配技术, 这种建筑采用的结构构件多是按照标准化、精确化、工业化模式在工厂预制加工而成, 然后运输到建筑施工现场根据施工设计要求进行装配和就位, 完成预制装配式建筑建设。这种预制装配式建筑改变了传统的分散、施工效率低、技术水平低施工工艺, 当前我国积极推广产业化的建筑发展政策, 利用装配和预制技术, 有效整合结构技术、构件和材料, 在保障建筑结构性能的基础上, 可以有效提高建筑行业的工业化水平。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建筑行业发展了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升板体系、大板等, 推动了建筑工业化发展, 但是受到技术、经济条件等方面的限制, 装配式结构体系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当前我国很多地区主要是采用一些初期预制产品, 大部分建筑结构体系主要应用现浇体系, 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分洗和研究相对较少, 缺少相关科研支持, 使得一些设计人员不认可预制装配式建筑,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和推广。而和普通建筑结构体系相比, 预制装配式建筑可靠性和稳定性较高, 工业化劳动生产效率高, 可以实现工业废料的循环利用, 有效保证结构构件质量, 建设周围较短, 施工速度很快, 并且施工工艺相对简单, 极大地减少了现场湿作业, 材料浪费少, 有利于绿色环保, 有效提高了建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点

2.1 技术策划

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 技术策划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关设计单位要仔细了解建筑项目的外部条件、成本限额、产业化目标、建设规模以及项目定位等内容, 提高预制构件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序, 加强和建设单位的沟通交流, 最终确定合适的技术实施方案, 为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提供参考和依据[2]。

2.2 方案设计

结合预制装配式建筑的技术策划, 优化立面设计和平面设计, 在确保预制装配式建筑正常使用性能的基础上, 坚持多组合、少规格的预制构件设计原则, 实现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的系统化和标准化。立面设计时应重点分析各种结构构件生产制造的可行性, 结合预制装配式建筑建造特点和方式, 设计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立面。

2.3 初步设计

根据不同专业的技术要点, 做好协同设计, 按照要求确定建筑现浇底部的层数, 考虑到各种专业管线和设备的预埋预留位置, 选择合适种类的预制构件, 评估建筑项目的可靠性和经济性, 分析影响施工成本、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的因素, 采取科学有效的技术措施。

2.4 施工图设计

根据初步设计阶段的技术措施, 不同专业结合设备设施、内装部品、预制构件等设计参数, 在设计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图时, 全面考虑到不同展业的预埋预留要求, 优化预制装配式建筑连接节点的隔声、防火和防水设计[3]。

2.5 构件加工图设计

预制构件加工厂和设计单位要加强沟通交流, 共同配合设计预制装配式建筑构件加工图, 建筑专业可以结合实际的建筑项目需求, 向设计单位提供预制构件的类型和和尺寸。除了精确定位机电管线和预制构件门窗洞口以外, 还应注意预制构件的生产运输过程, 考虑到预制装配式建筑施工现场各种固定和临时设施安装孔、吊钩的预埋预留。

2.6 预制构件设计

预制装配式建筑建设, 在设计预制构件时, 应坚持模数化、标准化的原则, 减少使用的构件类型, 确保构件的精确化和标准化, 减少工程造价。对于预制装配式建筑中的降板、异形、开洞多等部位, 可以采用现浇施工方式, 全面考虑到当地的构件吊装、运输和加工生产能力, 并且预制构件必须具有良好的耐火性和耐久性, 预制构件设计应注意成品安全性、生产可行性和便利性。若预制构件尺寸比较大, 应适当增加预埋吊点和构件脱模数量, 结合当地的隔热保温要求, 设计合适构造的预制外墙板, 满足散热器和空调安装要求[4]。对于建筑结构中的非承重内墙, 尽量选择隔声性好、易于安装、自重轻的隔墙板, 结合使用功能, 灵活划分预制装配式建筑室内空间, 确保主体结构和非承重隔板连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2.7 构造节点设计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的关键在于优化构造节点设计, 预制外墙板的门窗洞口、接缝等防水性不足的材料和构造节点必须满足满足建筑的装饰、耐久、力学和物理性能, 结合所在地区气候和项目实际情况, 优化构造节点设计, 满足节能和防水要求, 采用构造防水和材料防水相结合的方法合理设置预制外墙板垂直缝, 结合地震作用、风荷载、热胀冷缩等外界环境, 设计合适宽度的接缝。

3 结束语

近年来, 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快速发展, 结合建筑项目施工设计要求, 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特别是预制构件生产加工, 加强对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分析和研究, 积累工业化建筑施工设计经验, 积极整合各项技术资源, 优化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 对推动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产业现代化发展意义重大。

摘要:预制装配式建筑是一种新型建筑形式, 其受到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 施工效率高, 极大地节约劳动力, 和普通建筑形式相比, 预制装配式建筑具有非常明显的应用优势, 空间划分灵活, 房间可以自由分隔, 优化和完善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 结合实际的施工条件, 保障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质量和安全性。本文分析了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 阐述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设计要点, 以供参考。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

参考文献

[1]樊则森.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J].住宅产业, 2015, (8) :56-60.

[2]赵中宇, 郑姣.预制装配式建筑设计要点解析[J].住宅产业, 2015, (09) :10-16.

[3]骆雅琳.浅议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前景及结构设计要点[J].建设科技, 2014, (19) :102-103.

装配式建筑的应用 篇5

最终得出我国在现有发展阶段应积极推广装配式建筑的结论。

并进一步分析装配式建筑在我国的发展将迎接的挑战。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工程实践;优越性;推广

引言:

从古至今,盖房屋都离不开砖瓦砂石,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在进行房屋施工的时候进行现场人工砌筑或浇注,也就是说,房屋是现场建造出来的。

因此有人会说:21世纪初,中国的房屋将主要在工厂制造出来,而不是按传统方法建造出来。

建造与制造虽仅一字之差,但两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制造装配式建筑是把建材预制构件在工厂预先做好,然后运到施工现场组装而成。

这将是我国建筑、建材业在世纪之交面临的一次大革命。

1978年以来,我国城镇掀起了广泛的住房建设热潮。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至2050年我国住房面积新增约6亿。

因此住宅业迫切需要实现标准化。

工业化、集约化生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

虽然住宅在数量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名单是产品质量不高,产品化及生产力质量水平低下,仍处于粗放型生产,存在诸多问题。

整机装配工艺设计探析 篇6

【关键词】整机;装配工艺;设计探析

时代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为我国整机装配工艺设计工作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此,文章通过下文对整机装配工艺设计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相关概念分析

在生产过程中,整机装配是其中最后一个环节,装配、调整、检验和试验是包含在其中的主要内容,由装配保证产品的最终质量。

通过产品的使用效果、寿命和工作性能来评定产品的质量。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将很多项装配要求抛向了产品,应该在装配的过程中实现这些装配要求。装配精度,就是装配产品之后的工作性能、参数、理想几何原理、工作性能和实际几何参数等,主要为每个关联零件联系面的位置精度,涵盖配合面之间的过盈相对位置和间隙,及其因为装配时零件联系面的形状变化,产生的微观几何精度和形状变化。

二、设计分析

(一)分析装配作业过程

1、装配关系分析

最多可以有四层装配关系组成整机,最简易的可能就存在两层。首先,各层能够利用种种差异的单元件构成;其次,由下层零件及单元组成上层装配单元;再次,在装配产品的时候,以最基本的单元出发。

在工作中,对生产和装配我们需要有序的进行,防止因为某个零件的短缺,对组装设计带来影响,造成拖延生产周期的情况出现。

2、确定装配工艺配合法

首先,互换法。这种方法是在装配中,每个配合零件不通过选择、调整和修复就能够完成装配精度的方式。在对装配精度进行保证的过程中.使用加工误差法控制零件。

其次,选配法。将组成环的公差在尺寸链中向经济可行程度转化,在装配的过程中,对合适的零件进行选择,进而对规定进度给予满足,根据不同的形式有这样几种类型:分组选配法、复合选配法和直接选配法。

再次,修配法。在装配中,按照具体的测量结果,对预定的修配件尺寸,在尺寸链中进行改变,令封闭环能够依据要求的装配精度去执行。

(二)分析装配作业顺序

首先,分析作业程序,为了能够对装配合理完成,应该做到:

①、依據装配要求和装配结构逐层的分解产品,使独立装配的构件能够通过产品逐层分解构造出来。

②、对同一层零部件的装配顺序进行研究确定。

③、对每个单元中每个构件的装配顺序进行研究确定。

其次,工艺原则:

①、并联尺寸链:对精度高的尺寸链先进行安装,有相同精度时,先对多数尺寸链的链组进行组装。

②、串联形式:利用方便、简单的原则对装配顺序进行安排。

③、装配每个尺寸链的顺序:需要从基础尺寸链入手,先公共,再普通;先下再上,由内到外,由难到易,由重到轻的原则。

(三)设计装配工艺的主要方案

按照相应的规定,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入手:

①、系统图分析

系统内部各个独立部分之间的关系图表,即为装配系统图。对装配作业对象的组成、方法和顺序用系统图的方式来描绘,有助于指导生产和组织生产。但是,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于装配作业构件形状尺寸中。为了能够将装配的顺序和关系表示出来,可以使用方框图,它不但可以将装配单元划分反映出来,对装配工艺过程也可以直接表示出来,有利于制作装配工艺过程、组织计划、控制装配和指导工作等方面工作的完成。并且还能够有效的简化一些复杂的装配设计,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②、按工艺过程卡进行装配

首先,准备工作:为了按照有关的规定来工作,要刮削相关的零件。因为这样能提升工件的形位精度和尺寸精度,提高接触刚度和表面的粗糙度。检验中可对涂色法进行使用。对零件测量中,要修配大孔,用丝锥穿过小孔,对不需要涂漆的进行修刮。同时,在装配调整方位传动机构之后,各个零件和部件将拆装标记要做好,便于以后工作的推进。

其次,相关的要求分析:

第一,在装配很多零部件中,对互换装配法进行使用。底座为基准件,需要处理好上平面和底座底面,满足平行度和平面度的要求,对平尺和可用水平仪进行检测。

第二,对零件进行旋转。例如,啮合间隙和齿轮等,装配中用修配法和调整法进行,能够按照规定确定齿轮副侧隙,在将齿轮加工因素排除之外,和中心距偏差有着很大的联系。因为齿轮的接触精度还会受到侧隙的影响,所以应该结合起接触精度对中心距进行调整。

第三,在测量误差的基础上,对装配精度予以参照,对于其中存在的种种偏差,利用修配法和调整法进行消除,之后对装配的精度进行检验,确保能够符合产品每项技术规定,之后打销、固定。

第四,在调整合格所有的机构之后,再紧固和密封所有的盖板,将机装调整合格之后,再实施电装。

第五、有关工作人员的技术要求。例如,在稳定平台一些比较复杂的装配中,对等级的要求上一般都比较高,通常的时候,都需要高级以上。进而对产品装配的质量上给予相应的保证,并且很多装配,还应该有多人一同来给予完成。

第六、相关的环境规定。应该有防振和防尘的措施存在于工作的场地(装配间)中,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在舒适、安全的环境中工作,防止对其健康上带来影响。

第七、在总装各个部件之间与总装以后,都要通过必要的试验和严格细致的检验,要将三检制度有效的落实到各个工序间当中,对工艺纪律需要严格的执行,确保工作能够顺理成章的被完成。

结语

以整个装配工艺的过程出发,从产品的性能、要求和用途入手,到设计装配系统图,之后对各个装配单元互相之间的关系和组成,按照装配系统图进行描述,对装配方法进行确定、对装配工序进行划分、对工序计划进行规定等。进而有效的指导生产,用最终装配工艺技术来保证设计人员的目的要求。在工作中,要引导工作人员把握细节,促进工作正常推进。

参考文献

[1]张爱平.整机装配工艺设计分析[J].电子机械工程,2011(09).

[2]孙刚,万毕乐,刘检华,尚炜.基于三维模型的卫星装配工艺设计与应用技术[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1(08).

装配式建筑设计 篇7

关键词: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设计要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于建筑业的要求也不断显现。预制装配式建筑应运而生, 其提升建筑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建筑施工速度, 是当今社会应用范围最广的施工技术。现而今, 预制装配技术主要应用在高层楼房和小型别墅的建造领域, 世界各国都在着力推动建筑工业化进程的步伐。本论文侧重分析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并提出了相关的需要注意的设计要点, 希望通过本论文能推动建筑业的发展[1]。

1 简述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发展

1.1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兴起

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绿色建筑行动方案》以加强对于工业化生产的管理和约束。该文件指出在各地的建筑施工过程中要着力推广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应用, 不断的提升建筑领域的预制与装配技术。简单来说,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是由预制和装配两个过程组成的。预制过程就是选用合理的预制流程将主要的原材料和零部件按照精准的制造流程, 在工厂内以提前制造的形式生产出来。另一方面, 装配技术就是将预制过程生产出的设备运送到建筑现场进行实地组装加工的过程。从本质上讲,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就是将需要现场浇筑的零配件转移到工厂内部进行高精准的批量式生产。然后再进行统一的组装和加工。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改变了传统建筑方式下零散的、水平低下的、耗时的困境, 符合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提升建筑质量的同时也提升了建筑施工速度。

1.2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实际应用状况

早在上世纪80 年代, 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身影, 当时其主要应用在大板建造等领域。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 虽然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发挥了巨大的优势, 但受到经济因素的制约, 许多关键性问题并未得到切实解决, 没有得到大规模的推广与使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在当今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纵观我国的建筑行业来说, 预制装配式技术主要应用在楼板等初级的建造过程中。对于抗震结构、保温层等领域还是较为普遍的使用现场浇筑技术。另一方面, 我国的预制装配技术常处在发展的初期, 缺少必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这严重阻碍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的推广, 得不到社会内外的认可。

1.3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的实际应用效果

与传统的混凝土浇筑技术相比, 预制装配技术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优势:

(1) 预制装配技术采用大量的轻质墙板, 在施工过程中节省了人力和物力, 并能保证空间的自由与灵活。

(2) 预制装配技术的施工速度快, 同时兼备保证质量的优点。其显著缩短了建设周期, 提高了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

(3) 预制装配现场需要的施工人员较少, 同时需要的原材料在种类和数量上都较少, 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和环保绿色水平[2]。

1.4 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

我国在上世纪80 年代就出现了预制装配式建筑的身影, 当时其主要应用于大板住宅体系、大型屋面板等领域。但由于当时经济因素的制约和技术的缺陷, 其在抗震性能、建筑物理性能等方面都存在缺陷。现而今, 预制装配技术主要应用在高层楼房和小型别墅的建造领域。其可以很大程度上节约成本, 加快施工进度。轻钢-木结构、轻钢-钢筋混凝土结构、轻钢结构和新型普通钢结构都是较为常见的预制装配式建筑框架下的结构体系[3]。

2 简述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设计内容

本文将主要叙述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体系下框架结构体系和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设计要点, 主要叙述了其在建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和应该遵循的原则:

2.1 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设计要点

众所周知, 框架结构是较为常见的预制装配构建形式之一, 其与剪力墙相比具有了重量较轻、运输方便等优点。另一方面, 框架结构主要应用在楼层较高的施工过程中, 这更加符合当今社会的建筑潮流。 框架结构中的预制叠合梁和预制叠合板是在工厂中首先制造出来的, 然后在第一时间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节点焊接和浇筑成型的。实际建造过程中需要的支撑住要根据实际施工情况来判定, 其需要格外注意的设计要点包括了以下几点:

(1) 框架结构要力求平整规则, 框架内的支撑住要格外的稳定和坚挺。另外, 梁柱的中心线要位于同一平面内, 共同指向同一方向。

(2) 梁与柱的交接点应该采用钢借点进行处理, 其底部的筑基要安装牢靠, 具体的牢靠等级不低于C30.

(3) 重视内部连接构件中的焊接设计, 作为重要传力构件的预埋件要根据其处于的实际位置和抗压能力采用不同的焊接技术与方式。另外, 受到来自剪力、轴力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 其在进行设计时最好进行分布计算。

2.2 预制装配式剪力墙结构体系的设计要点

(1) 要根据实际的施工要求来设定所需要的结构纵墙, 同时还要考虑内力对于内、外纵墙的影响。

(2) 结构横墙布置时, 两侧端部山墙宜布置预制承重墙板, 内墙可根据结构抗侧力构件需要及内力计算结果合理布置预制承重墙板或预制轻质填充墙板。

(3) 剪力墙之间的连接设计要格外注意承受力的影响, 要明确实际的连接设计要求。

3 结束语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详细分析了关于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极其设计要点, 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 不但能提升工程质量同时也能缩短工程施工时间, 是我国建筑业经历长时间发展后的突出进步。未来的建筑业要与时俱进, 将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引入到建筑过程中, 推动专业技术的参与, 大力推进环保、节能、生态的理念, 希望通过本论文内容能进一步的推动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耀钢, 郭正兴, 董年才.全预制装配整体式剪力墙结构构件工厂化生产技术[J].施工技术, 2011, 40 (342) :6-9.

[2]郭兆军, 胡克旭, 郭朋.装配式板柱结构住宅建筑合理高度和跨度分析[J].结构工程师, 2013, 24 (5) :18-20.

谈预制装配式建筑 篇8

1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优点

1)不受现浇混凝土的限制。由于预制装配式建筑是将结构分成不同部位的构件先行在工厂以钢模浇筑生产,因此可不受现浇限制,而实现比现浇应用更广的建筑方式,更能符合现代建筑要求的设计理论。2)预制装配式建筑混凝土外观质量优良。由于在工业化工厂生产,其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相对现浇混凝土容易且外观非常优良,可不用经过再粉刷的过程即可做装饰工程,减少了粉刷所需要的材料、垃圾、粉尘及人工。3)预制装配式建筑可以实现复杂的外观造型。由于预制构件是以工业化生产方式生产出各种结构构件,通过钢模的加工设计能够将复杂构件生产出来,生产的过程相对成本不高。4)预制装配式建筑容易与钢构件结合。目前现代化建筑多为混合结构,需要同时进行钢结构和混凝土结构施工,以此实现现代化建筑设计理念。预制装配式建筑容易与钢结构或其他建材结合而实现未来趋势复合化施工。5)预制装配式建筑免防火施工、免打底粉光、免搭架外装修,整体工期速度比钢结构快。6)预制装配式建筑的预制外墙板表面可以做各种面饰处理。预制外墙板可以配合建筑设计预嵌瓷砖、石材、清水模、特殊造型清水模等各种面饰处理。7)预制装配式建筑工地环保。由于预制装配式施工是在工地组装且外观质量好,不需要粉刷,减少了工地现场模板作业及现场粉刷作业。8)预制装配式建筑的预制夹心保温外墙板容易实现,不会有外保温易脱落及内保温被破坏的缺点。9)预制构件厂机动性高,可以方便生产构件。预制构件生产可因地制宜,不需要钢构厂,需要大量的电力供应及众多设备,可通过移动设厂降低构件运输成本。10)相对采用现浇工地需使用大量工人而言,预制装配式建筑现场用工较少。

2 我国预制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

1)预制构件的规范和标准缺乏,增加了市场推广的难度。一些开发企业看到了建筑业未来发展方向,也有意进行转型尝试,往往向一些常规的开发、设计、施工单位进行咨询,但得到的咨询意见往往是不利于产业化实施的意见,说明国家的新型工业化标准规范还不够完备。目前国家级别的装配式建筑规范严重缺失,这样对于行业的发展不利。2)预制构件造价高,市场接受还有一定距离。尽管国内建筑工业化在不断加速,但短期内较难成为建筑生产的主要方式,主要是预制构件的造价还比较高。由于预制工厂建设一次性投入较大,难以形成短期效益,在目前我国劳动力成本相对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传统建筑生产方式的建造成本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国家政策有待完善,需要国家在宏观政策上进一步支持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发展。主导市场的开发商积极性并不高,多数持观望态度,虽然相关考察学习交流增多,但离大面积应用推广尚有一段距离。3)预制构件的发展问题。目前预制行业的发展除了体制问题,还有从业者的技术管理水平较差的因素,一直制约着预制产品的质量改进和新产品开发。4)预制构件的试点工程未能起到试点作用。预制建筑的专业化实施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质量、工期、成本等优势需要规模化才能体现。对预制建筑或建筑预制构件行业的潜在价值认识较深的只有个别企业,很多身在其中的企业认识,仅仅来自于企业本身的样本。个别示范试点项目做得不成功或者不成熟的反作用往往会被放大,给产业转型带来不利影响。

3 预制装配式建筑发展方向

1)构件生产过程节能环保化。预制构件的生产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应注重节能环保工艺、技术的开发和应用。2)预制构件的标准化、模数化和通用化。我们的住宅产业化和建筑工业化结构体系还没有完全确定,通用结构体系和专用结构体系的协调配合还没有解决,标准化概念和设计技术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实施,导致了目前工业化住宅设计方案实施成本高、周期长,从而使得预制构件的模具利用率低,构件生产加工费用高,效率也有待进一步提高。3)装饰构件的高品质化。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宅的要求越来越高,产业化住宅用装饰构件如装饰保温结构一体化墙板的装饰品质需不断提高,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在传统面砖、装饰砂浆装饰的基础上,像水磨石凳装饰材料等在预制构件中的应用以提高构件装饰品质是装饰性构件的发展方向。装饰构件的高品质化需要我们寻求高档装饰材料的同时,也要研究相应的与PC构件结合的生产工艺技术。4)大型预制构件的科学合理拆分。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由于建造结构庞大,当采用预制方案时,往往要使预制构件科学合理拆分。如高架节段梁,预制构件的科学合理拆分,除了采用节段梁外,支持柱亦采用节段预制的方案。大型预制构件的科学合理拆分也是今后预制构件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5)长寿命技术的开发。为了增加装配式建筑物在社会上的使用年限,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延长结构框架的使用寿命,此外,还需要研究发生中小地震或大地震时如何防止混凝土出现较大裂缝,也就是要研究损伤控制型设计方案。6)建设生产技术更深入研发。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如何节省施工量,如何缩短施工时间,特别是在建筑领域,现在通过预制构件大大缩短了工期。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将构件做成预制构件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生产技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与主体结构为钢构件的施工不同,需要在构件结合部耗费大量的施工时间。今后,为了更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必须简化结合部,还需要开发相应的设计方案。7)开发能够自由保养的缓冲器。现在预制混凝土构件作为一个结构体,基本上在设计时与现浇构件同样使用,今后也将维持这种状况。但是,现在到了一个可以用不同方法来使用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时代了,这就是将它作为与现浇混凝土构件不同、具有预制混凝土独特结合部的结构体来使用。今后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发出能够自由保养的缓冲器,然后将它作为结合部与超高强度的预制构件结合在一起,制造出抗震、抗风、防振,而且永久的结构体。8)能够拆卸的结合部。预制混凝土构件由于具有能够批量生产、节约劳力等优点得到迅速发展,同时,在追求经久耐用、使用寿命等性能目标的现在,预制混凝土的性能仍然优于现浇混凝土。因此,在保护地球环境、弥补熟练劳动力不足等方面,可以说预制技术今后仍有很大的优势。但另一方面,无论是现浇混凝土还是预制混凝土,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一到都要变成建筑垃圾。现浇混凝土已经可以使用反复利用的骨料,今后希望预制混凝土也能够使用这种骨料。

从施工方法看预制技术,由于预制技术的结合部要求的性能与现浇混凝土相同,所以连接的构件不能拆卸。希望今后开发出的结合部技术是一种能够拆卸、更加简单、性能更高的一种技术。预制构件今后除了最适用于外墙、楼板等很容易实现标准化、通用化的部位外,还将广泛用于高强度PC的高层、超高层、大规模建筑物或混合结构的框架。

4 结语

装配式建筑设计 篇9

BIM技术是以计算机三维数字模型为基础, 从建筑工程项目的初设到拆除的整个生命周期内, 各个专业、各种相关信息的总集成。它具有信息完备性、信息关联性、信息一致性、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八大特点。在国外的建筑行业中, BIM技术正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 越来越多的制造商正在把支持BIM技术的三维模型纳入验收标准中。在国内, BIM技术作为建筑业下一代先进生产力的技术代表, 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建筑工程项目所应用。关于BIM技术生态圈的各种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BIM技术的前景十分广阔。

发展新型建造模式, 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 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重要任务, 是贯彻“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是推动建筑业在“十三五”和今后一个时期赢得新跨越、实现新发展的重要引擎。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建筑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产业化建筑方法, 与传统的现场浇筑混凝土的建造方式相比, 它具有很多的优点: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提升劳动生产效率、减少施工建设时间和提升建筑质量水平等, 更符合建筑行业向低能耗、低污染、可持续性发展的发展方向。

1 BIM技术简介

BIM技术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建筑信息模型) 的概念可分为狭义概念和广义概念。BIM的狭义概念指的是建筑物的信息化, 即3D可视的参数化模型;而它的广义概念则还包括了创建、组织、管理各构件模型信息的过程, 即一个建筑工程项目, 全生命周期内的各种信息的总集合。

BIM概念传入中国的这二十年间, BIM的概念有过很多种提法, 如虚拟建筑、3D建模、单而全的建筑模型等等。集中在下面两个方面:第一, 在三维BIM模型中自动生成或直接提取2D图形以进一步释放设计人员的生产力;第二, 使用三维BIM模型中所包含的构件信息自动生成材料表单, 减少后续技术经济指标统计的工作量。

随着BIM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 BIM模型应用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展。现在, 它已经可以跨越建筑工程相关的多个学科, 并在建筑项目的设计阶段、施工阶段、设备及管理阶段等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可以使用BIM模型的信息, 相对于其他设计方法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同时, BIM技术生成的3D模型还可以输出到其他的如能量分析、结构分析、项目管理、预算等软件中。

所以说, 在建筑工程领域, BIM技术是继应用CAD技术带给建筑工程领域的第一次革命之后的另一次大革命。

从建筑工程生命周期的深度上看, 在传统的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 设计人员将三维的数据模型转化为二维图纸中的二维图形元素来表达设计意图。而在建筑工程的施工阶段, 现场施工人员又将二维图纸中的二维图形元素转化为三维构件进行实施。在上述的信息传递以及转化过程中, 大大增加了错误发生的可能性和管理的工作量。而使用了BIM技术后, 在设计阶段就可以实现对三维结构模型的精准建立和对各相关专业模型信息的细致管理, 将建筑工程的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工厂加工和现场安装等阶段完全表现在模型中, 后续自动生成制造施工阶段使用的图纸和统计表格, 极大地提高了设计、加工生产及施工的效率。

另一方面从广度上看, 同一个建筑项目中的信息被分散到各个专业的大量图纸中, 信息中的遗漏、错误、冲突要靠不同专业间的大量沟通和对比才能保证信息整合的准确性。而BIM技术则突破了传统二维图纸及三维模型难以正确同步修改的瓶颈, 打通了各专业之间的鸿沟, 使信息在全生命周期和各个专业之间通畅流动。

2 BIM技术的基本原理

BIM技术的所有信息都依托在参数化的多维BIM模型上。BIM模型中的梁、柱、门、窗、墙体等建筑构件均为三维实体构件, 且每个建筑构件都附加有一系列的参数信息来表示其各类属性, 而这些构件中的信息, 组成了整个建筑的属性。比如, 一个板构件, 其几何属性, 如长宽厚;物理信息, 如规格、材料、造价、保温隔热性能等等都可以附加在板构件的扩展信息中。而在传统的二维CAD制图软件中, 一块板只是四条线, 这些线条需要设计人员来进行解释, 需要施工人员来进行理解。

BIM技术的多维 (n D) 模型指的是在三维构件的数据上, 叠加时间可以研究项目的施工进度安排、精益化施工、项目进程优化等方面;叠加造价技术可以在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实现预算的实时性和可操控性。n D还能满足耗能模拟及分析、舒适度模拟及分析、绿色速筑节能模拟分析及可持续化分析等方面等需求[1]。

3 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新型装配式建筑尚处在婴儿阶段, 各个环节之间还在相互磨合和协调, 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误区。例如, 在设计环节, 主要的设计思路还是先按照熟悉的现浇结构进行设计, 然后按照一定的原则拆分成预制构件, 这样就无法贯彻标准化设计和兼顾考虑生产、施工一体化的设计思路。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生产环节大多仅仅是将原本现场完成的作业搬到预制工厂进行, 构件模数化、标准化水平低, 很难实现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同时, 施工环节缺乏适用于装配式建筑的管理机制, 忽略工艺的重要性, 技术工人的培养效果差等因素均对装配式建筑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甚至可能造成结构的安全隐患。

装配式建筑要求在建筑的设计阶段, 既需要有对各个专业高度配合的要求, 也需要对后续的施工、装修等阶段的许多因素进行集成考虑。因为在装配式建筑中的装配层中的主要构件, 均是在工厂的预制构件。施工时只是对这些构件进行组装, 无法对这些构件进行设计变更或者修改。所以在安排这些构件, 进入加工厂进行加工前, 所有的设计意图均已实施, 这其中就包括在构件上的埋件、开洞、装修和施工方案、施工组织上考虑。

4 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的协同设计

装配式建筑的协同设计应从建筑设计、生产建造、运营维护等建筑全生命周期进行考虑。装配实践中应进行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室内装修一体化的设计, 应充分考虑装配式建筑的设计流程特点及项目的技术经济条件, 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 实现各专业间的协同配合, 保证室内装修设计、建筑结构、机电设备及管线生产施工形成的有机结合的完整系统, 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各项技术要求[2]。

BIM技术可以有效的渗入到装配式建筑协同设计的各个阶段:

1) 方案设计阶段协同设计。方案设计阶段前期, 在建筑、结构、设备、装修等各专业BIM技术的三维数据模型上进行密切配合, 对预制构件、配件制作的可能性、经济性、标准化设计以及安装要求等作出策划。方案阶段, 根据技术策划要点做好平、立、剖面设计, 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基础上, 通过模数协调的手段, 以提高模板使用率和提高体系集成度为目标进行设计。依据装配式建造的特点, 平面设计上要考虑墙板的组合, 实现建筑方案对立面的要求, 通过专业间协同实现建筑设计的模数化、标准化、系列化和功能合理, 实现预制构件及部品的“少规格、多组合”。

2) 初步设计阶段协同设计。初步设计阶段, 结合各专业的工作进一步优化和深化。通过确定建筑的外立面方案及装饰材料, 结合立面方案和墙板组合设计方案, 实现需要的立面效果, 并反映在BIM技术的立面效果图上。在预制的墙板构件上开始考虑电气专业的强、弱电箱、预埋管线和开关点位的技术方案。同时, 装修设计也需要提供详细的设施布置图。在BIM技术的数据模型中进行碰撞检查, 从而确定布置方案的可行性。还需要根据BIM技术数据模型中提供的经济性信息, 评估并分析建造成本对技术方案的影响, 并确定最终的技术路线。

3) 施工图设计阶段协同设计。施工图阶段需要继承初步设计确定的技术路线, 并进行深化设计。各专业与建筑部品、装饰装修、构件厂等上下游厂商加强配合, 在统一的BIM技术数据平台上, 做好构件组合和深化设计, 提供能够在构件加工厂加工的预制构件尺寸控制图, 做好构件的预留预埋和连接节点设计, 重点还要做好节点的防水、防火、隔声设计和系统集成设计。相比于现浇结构, 装配式结构还需要在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的基础上, 增加构件尺寸控制图、墙板编号索引图和连接节点构造详图等。建筑师的工作主要是协助结构专业做好预制构件加工图的设计, 确保预制构件实现设计意图。

4) 内装修协同设计。装配式建筑的全装修设计, 应遵循建筑、装修、部品一体化的设计原则, 部品体系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要求, 满足安全、经济、节能、环保要求, 部品体系宜实现以集成化为特征的成套供应, 部品安装宜采用干法施工。

装配式建筑内装修的主要标准构件应根据施工图阶段从BIM技术数据平台上分解的标准构件数据采用工厂化加工的方法制作。部分非标准或特殊的构配件, 可在现场安装时统一处理。构配件应满足构件和部品制造工厂化、施工安装装配化的要求, 执行优化参数、公差配合和接口技术等有关规定, 以提高其互换性和通用性。

5 结语

预制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对建筑领域生产方式的变革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可以改革住宅建造方式, 推进住宅建设工业化, 进而实现住宅产业化。采用BIM技术和多方面的手段可以解决传统管理模式中信息采集不完全、信息传递失真和不流畅的问题, 可以实现预制构件在生产和施工中信息的有效管理, 进而实现预制装配式建筑在项目生命周期内信息的有效管理。但同时, 我们也应当看到自BIM技术作为一个新概念从欧美国家引进中国, 中国建筑行业的BIM技术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BIM技术在中国建筑行业的普及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探索, BIM技术的全方面实施应用还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

摘要:阐述了BIM技术的概念与基本原理, 针对现阶段装配式建筑存在的问题, 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内装修设计等阶段, 分析了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协同设计中的关键作用, 有利于促进装配式建筑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BIM技术,装配式建筑,施工图,室内装修

参考文献

[1]张人友, 王珺.BIM核心建模软件概述[J].工业建筑, 2012 (S1) :66-73.

装配式建筑设计 篇10

装配式建筑是国际建筑发展的趋势, 是传统建造方式的变革。推广装配式建筑, 除有利于保障工程质量、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提高施工效率外, 可极大地提高建筑工业化水平, 提高资源的集约节约, 提升工程建设过程的绿色环保水平。上海按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总体要求, 把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作为加快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积极推进传统建筑业与先进制造业良性互动, 促进建筑工业化和建筑信息化深度融合, 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征、具有上海特色的建筑行业转型发展之路。

近日, 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明确了目标和重点任务, 这标志着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 将成为推进建筑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国策。在此背景下, 结合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实际, 从推进机制、技术路径和产业链培育三方面, 对《意见》有关内容进行解读。

一、推进机制

《意见》提出, 力争用10年左右的时间, 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面积的比例达到30%。此举对加快装配式项目落地, 体现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发展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起步较早, 但在推进初期, 业主和构件生产企业均不愿投资装配式项目, 导致项目、产能不足, 市场培育面临很大难题。为此, 上海将推进重点放在项目落地上, 发挥好政策引、逼作用, 有效推动了装配式建筑规模化发展。一是逐年提高装配式建筑实施范围和装配率要求, 2014年在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装配式建筑比例不少于25%;2015年不少于50%;2016年起全市符合条件的新建项目全部实施装配式。二是以土地源头控制为抓手, 将装配式建设要求写入土地出让合同, 并纳入土地出让征询系统和建管信息系统把关, 确保了装配式项目落地并有效实施。三是研究出台了针对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规划奖励、资金补贴、墙材专项基金减免、分阶段验收和提前预售等激励政策, 大大降低了开发企业的财务和时间成本。近年来, 上海装配式建筑落实量大幅增长, 2015年落实装配式建筑达到610万平方米, 连续两年翻番。2016年1月~9月落实1285万平方米, 通过施工图审查360万平方米, 在建项目500万平方米。

二、技术路径

《意见》提出, 健全标准规范体系, 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等重点任务, 对保障装配式建筑发展质量, 提升建筑性能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为找准上海装配式建筑发展的技术路径, 实现又快又好发展, 上海在标准体系建设、建筑品质提升和全过程监管方面下功夫。一是编制发布《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等10本标准和图集, 建立了从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安装、构件生产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标准规范体系。二是积极推广预制外墙、门窗、外饰面砖、保温体系一体化预制技术, 探索解决了一批门窗、墙体渗水、外保温、外饰面砖脱离等建筑质量通病问题。同时, 提高建筑外窗传热系数、楼板设计厚度等技术标准, 鼓励采用降噪静音管材和同层排水技术, 探索研发民用建筑外遮阳技术, 有效推动了叠合楼板和集成技术应用。三是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质量监管, 要求建设单位向生产企业派驻监理, 部品构件必须实施首件试拼装, 并对构件生产企业进行备案管理和产品使用流向登记。着力提升装配式建筑设计和施工水平, 发布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文件审查要点》、《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质量监管要点》, 积极推广建筑信息模型, 并定期开展设计文件和现场施工质量检查。

三、产业链培育

《意见》提出, 优化部品部件生产, 推进建筑全装修, 推行工程总承包等任务, 对加快装配式建筑全产业链培育具有促进作用。

上海充分发挥政府工程、骨干企业、重点项目的典型示范作用, 聚焦产业链培育, 不断拓展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外延和内涵。一是成立了上海建筑工业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申报“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 引导骨干企业先行先试, 推动上海预制构件生产走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道路。在装配式保障性住房中率先推行工程总承包模式, 并逐步推广至其它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项目。二是出台装配率计算方法和推进全装修住宅发展的政策文件, 加快推广装配式建筑在钢结构、钢混结构等多种结构体系中的应用, 鼓励采用整体厨卫、集成吊顶、设备管线等成套部品部件和集成技术, 促进内装工业化发展。加大全装修住宅推进力度, 2017年起, 外环线以内的新建商品住宅全部采用全装修, 到2020年外环线以外区域全装修比例达到50%。三是着力加快装配式建筑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了装配式建筑施工实训基地, 切实提高施工人员的实操能力。四是进一步加大了宣传力度, 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 积极宣传上海装配式建筑推进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 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随着装配式建筑项目大规模落地, 构件生产企业的信心大幅提振。产能从2014年底满足180万平方米的装配式建筑构件需求, 提升至年均近1200万平方米, 基本达到了供需平衡。

装配式建筑设计 篇11

关键词 能力本位 设备机械装配与调试 教学设计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确定了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够从事机电设备操作、装配、维修和管理等岗位,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确定设备机械装配与调试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设备的使用维护、机械装调、机电设备管理等专业职业能力。按照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为此,课程组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从“能力本位”出发,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构和设计,探索了适合课程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完成源于职业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设备机械装调专业能力的同时,获得工作过程知识,促进学生关键能力和职业素质的提高,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开发和设计依据机电行业职业任职要求,参照装配钳工和机床装调工的职业资格标准,在设计中充分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1 明确课程的能力目标

根据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要求,高等职业院校要培养具备综合职业能力的,能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对于以应用技能为主的设备机械装配与调试课程,在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职业能力的高低又主要取决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因此,本课程设计时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课程的教学目标,如表1所示。

2 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机电行业企业发展需要,以及完成机电设备机械装调职业岗位实际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要求选取课程内容。同时融合职业资格标准,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根据课程的职业能力目标和特点,以“任务驱动,能力递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遵循“工学结合、必需够用、任务导向和情境化设计”的设计理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设计,在设计中注重联系实际应用,强调“实用、够用”的原则。通过与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进行工作任务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行动领域,对典型工作任务再进行教学论加工确定课程内容。我们最终选择了以典型的机床设备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再以机床的主要部件为载体构建子学习情境(工作任务)。并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任务内容时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能力递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表2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结构设计。通过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来组织引领课程内容,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任务的完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

3 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要求,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突出“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设计思想,以工作任务驱动教学内容,使学生在真实的任务中探索学习。按照“任务分析→相关知识储备→结构认知→任务实施→检查评估→任务总结”的逻辑顺序,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每个任务的完成都遵循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过程工作法。如“车床主轴部件装调”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1)资讯:采集车床主轴部件拆装信息,包括传动原理、结构功用、零部件的联接关系、装配技术要求、装调方法、所需装调工、量具和辅具等。

(2)决策:确定主轴部件拆装流程的优化方案,零配件的选用,工量具、辅具的选用。

(3)计划:制定主轴部件拆装工艺流程,编制装配工艺文件,填写相关卡片、表格等。

(4)实施:主轴部件拆装前的准备及检查,工具的使用与维护,按拆装流程实施拆装、检查和调整,拆装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和处理。

(5)检查:装配质量检查(包括外观要求、旋转精度及使用性能等),精度调整。

(6)评估:装配质量分析评估,找出精度超差原因及预防措施,总结优化方案,自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教学内容与具体任务相融合,学生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既学习了相关知识,又应用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所以在不断地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习得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培养了综合职业能力。

每个任务从下达到最终完成,要融入个人自学、小组讨论、教师讲授等,最终每个小组要将本组的成果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汇报,接受老师与学生的提问和点评。通过具体任务的实施,体现课程内容的实际价值。在知识和技能掌握的同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 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是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为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职业素质,必须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經过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出较好的教学方法是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引导文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组织讨论法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将理论和实践、课堂和实训室、学校和企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强化了学生综合技能培养,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手段多样化,主要是进行了区级精品课程建设,开发了配套的教学资源和网络资源,编写了工学结合的教材,建立了设备机械装配与调试实训室,完善了机加工实训车间和相应的设备及工量具,开发了切实可行的实训项目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实训条件有力地保证了学生课内学习和实训,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能力拓展的要求,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5 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必须注重形成性考核,才能客观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本课程建立以能力和过程考核为重点的考核方式;以教师评价为主,个人、小组、教师三方共同参与其中,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考核共分三个模块,按百分制方式计算,其中考核学生职业素养养成的比重占30%,操作技能的比重占40%,期末考试成绩占30%;在每个模块内又进行了细化考评。如在完成每个任务的评价中从计划决策、实施、创新和合作意识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评价细则。这种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在于能够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能力本位课程的设计,必须从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通过调研分析制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并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源于企业实际工作的典型的工作任务,通过工作任务的完成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应用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 李洛,古凌岚,汪清明.三阶段技能递进式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13.

[3] 谢金红,吴小兰.基于能力本位的汽车底盘课程体系开发与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11Vol.13(9):90-91.

装配式建筑设计 篇12

一、主要措施和取得的成效

(一)完善顶层设计。一是明确发 展目标。2014年6月, 市政府办公厅转发的由我委等六部门制定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4 2016)》对绿色和装配式建筑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绿色建筑方面:今后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按绿色建筑一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其中:单体建筑面积2万㎡以上大型公共建筑和国家机关办公建筑按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六大重点功能区域内新建民用建筑,按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的建筑面积占同期新建民用建筑的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50%。装配式建筑方面: 各区(县)政府在本区域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的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面积,2015年不少于50%,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30%;2016年起,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造,外环线以外的装配式面积比率要超过50%,单体预制装配率不低于40%。二是构建保障体系。成立了由蒋卓庆副市长担任第一召集人的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联席会议,市建管委、市发改委、市规土局、市房管局、市财政局等市政府20余家委办局作为成员单位共同参与,大大提升了政策制订的协调力度和落实的有效性。三是首次公开发布《上海绿色建筑发展报告(2014)》。 报告涵盖本市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管理组织架构、专项政策及能力建设等各方面,全面系统地展现2014年本市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行业发展现状、发展成果、发展方向及遇到的问题 , 为本市相关行业、企业和个人了解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概况提供一本专业参考资料,对管理、 研发、规划、设计、产业、教育等方面的全行业互动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强化政策效应。一是提出“双控”推进机制。即:继续在土地供应环节落实好装配式建筑面积比例和预制装配率(简称“两个强制比率”)的同时, 我们在2014年底发布的《关于推进本市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中,又对不同类型项目提出超过一定建设规模时必须全部实施装配式建筑的要求,具体讲, 政府投资的总建筑面积2万㎡以上的新建(扩建)学校(含校舍)、 医院、养老建筑和机关办公建筑等适合装配式建筑项目;总建筑面积5万㎡以上的新建保障性住房项目(暂不包括用于安置被征地农民的区属动迁安置房建设项目)和总建筑面积10万㎡以上的新建商品住宅项目;总建筑面积3万㎡以上或单体建筑面积2万㎡以上的新建商业、办公等公共建筑项目100% 全部要按装配式要求建设。通过“双控”措施, 大大提升了装配式建筑落地的可操作性。二是加大激励力度。对获得二星级或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的新建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或者既有建筑改造节能标准达到50% 及以上等 , 每平方米补贴60元;总建筑面积达到3万㎡以上、 且预制装配率达到40% 及以上的装配式住宅项目,每平方米补贴100元。单个项目最高补贴1000万元 ; 对自愿实施装配式建筑的项目给予不超过3% 的容积率奖励;装配式建筑外墙采用预制夹心保温墙体的给予不超过3% 的容积率奖励;对装配式建筑的混凝土墙体部分,不计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计算范围,装配式保障房,免收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刚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强化绿色建筑发展推进力度,提升建筑性能的若干规定》中,我们进一步对新建装配式商品住房项目预售形象进度进行了调整,并对装配式建筑的分层、分阶段验收提出了明确的意见,与传统建造方式相比,既大大降低了装配式建筑开发企业的财务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后续工程的建设进度。

(三)优化监管机制。一是建立标准体系。截止目前,《住宅建筑绿色设计标准》、《公共建筑绿色设计标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体系设计规程》、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公共建筑设计规程》、《装配整体式住宅混凝土构件制作、施工及质量验收规程》、《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保障性住宅标准套型图集》、《预制夹心保温墙体应用技术规程》 等多份标准和图集已正式发布。 从全国来看,上海的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标准、规范体系是较为完善的,已涵盖设计、施工、 构件生产、质量验收等建设和生产环节,基本能够满足本市现阶段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需求。二是整合管理资源。我委已完成建管信息系统的调整工作,按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实施要求,在报建、施工图审查、 施工许可、验收等环节设置管理节点,并在施工图审查备案证书、 竣工验收备案证书上标注绿色建筑星级等级、装配式建筑面积、 结构形式、预制率、装配率等信息,确保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项目得到有效实施和监管。同时, 我委还先后出台了《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文件审查要点》、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建筑设计文件深度规定》、《装配式建筑施工安全质量监管要点》等文件, 通过明确各阶段质量监管程序、 内容、要求,规范各方行为。三是加强监督考核。要求市、区县两级监管部门加大对施工图设计文件、预制构件生产、现场安装的抽查、巡查和专项检查的力度, 严格落实责任,对达不到设计或施工标准要求的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项目不予办理施工图审查备案、竣工验收备案,确保装配式建筑项目的质量可控。同时。 我们还通过稽查制度,加强了对各区县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任务落实的考核力度。

(四)加强示范宣传。一是加强试点示范。截至目前,累计有145个项目(总建筑面积938万㎡),获得上海市绿色建筑或节能建筑示范称号;虹桥商务区、奉贤南桥新城已获得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称号,迪士尼国际旅游度假区申报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已通过住房城乡建设部评审;今年年初,住房城乡建设部专家组还通过了“上海市申报 ‘国家住宅产业现代化综合试点城市’”的评审;近期,上海市建管委正会同相关行业协会加快装配式建筑示范工程创建活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二是组织交流合作。我委通过支持相关协会搭建 “上海国际绿色论坛”、“上海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科技周”等形式多样的交流平台,促进开发、 设计、施工、部品件生产、研究、 专业服务、管理等方方面面,围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三是开展宣贯培训。我委已或正在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和企业编制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各类培训教材,建立施工人员装配式建筑施工实训基地,积极宣传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典型案例和先进经验,营造全社会发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良好氛围,并进一步加快行业从业单位和人员能力,尤其是施工劳务人员岗位技能水平的提升。

应该说上海的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已逐步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仅从2014年看,本市获得国家绿色建筑标识建筑项目70个,建筑面积达670万㎡(其中二、三星级绿色建筑所占比例达到84%), 全市绿色建筑总量近1500万㎡,在规模、数量和质量上都位居全国前列。到十二五末,我们还将完成700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其中400万㎡为单位建筑面积能耗下降20% 的国家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重点城市示范项目。2014年全市装配式建筑任务落实量达到303万㎡,是2013年(134万㎡)的两倍以上。 按比率落实装配式建筑的要求在大多数区县都得到较好落实,闸北、杨浦、嘉定等区走在前列。

但同时,上海市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比如,在绿色建筑方面,仍以政府行政力量推动为主,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建筑节能服务公司等市场力量发育不足,难以适应市场机制推进绿色建筑的要求。在装配式建筑方面,部分区县未能很好贯彻“区域统筹、相对集中”的原则,项目落地规模和结构不够合理;相当一部分企业仍在观望,转型步伐不够快, 产业链尚未完全成熟,设计能力、 预制构件等配套生产能力与需求规模不相适应;随着建筑建造方式的根本转变,相应的政府监管模式未能及时调整并与之适应。

二、下一阶段推进工作设想

(一)以依法管理为目标, 推动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的常态化发展

一是开展《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立法调研。在现有《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的基础上,从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将对建筑节能的管理依法向节能、节水、 节地、节材、环境保护等领域拓展,从法规制度层面建立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保障绿色新建建筑、装配式建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利用、资源循环使用等各项工作的推进和管理力度。今年,我委已会同上海市人大城建环保委联合委托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组织开展立法的前期调研,力争2016年,通过立法程序将《上海市建筑节能条例》 列入修订计划并更名为《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

二是开展十三五专项规划研究。我委在确定今年工作安排时已将《上海市绿色建筑2016— 2020年发展规划》、《上海市建筑工业化2016—2020年发展规划》作为我委重点领域研究的课题。力求在对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现状、发展瓶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今后5年更加科学合理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对策措施,《发展规划》将更加注重政策的“引、逼”效应、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培育,更加注重行业的能力建设、更加注重监管机制的整合和完善,规划研究计划于今年10月份左右完成。

三是发挥建筑能耗监管平台的作用。根据市政府进一步推进建筑能耗监管体系建设相关要求,2015年要在全面完成 “1+17+1”的能耗监测平台体系建设和验收工作的基础上,建立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楼能耗数据及时上传的机制。目前, 已有951栋建筑完成了能耗监测装置的安装并实现了与市级平台的数据联网,覆盖建筑面积4248万㎡,其中,国家机关办公建筑105栋,覆盖建筑面积195万㎡, 大型公共建筑846栋,覆盖建筑面积4053万㎡。下一步,上海市将进一步扩大信息的收集面, 加强信息的分析、比对、归类, 并开展《上海市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研究》,为今后更好地以经济、 市场的杠杆加快推动公共建筑的节能、绿色化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二)以创新发展为引领, 不断拓展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的内涵和深度

一是拓展发展深度。装配式建筑在发展初期,我们瞄准了技术难度最大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加以重点研究、重点突破,下一步,我们将着手研究如何把钢结构、钢 - 混凝土结构、木结构等其他结构体系纳入装配式建筑发展和管理的范畴。同时,我们还将在住宅、公共建筑率先实施装配化建设的基础上,要求所有工业建筑都要按装配式建筑要求进行建设。市政工程也要在现有隧道工程、排水工程实施装配化的基础上,在桥梁主体结构建设中探索、完善装配化的技术措施并加以推广应用。

二是提升 发展品质。 我们将会同市房管部门进一步明确: 公共租赁住房、廉租房、外环线以内及八个低碳发展实践区、六大重点功能区域装配式商品住宅应同步实施全装修,鼓励室内装修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以推动整体卫浴、橱柜收纳等装饰装修部品的集成使用。同时,为更好地解决门窗、墙体渗水,外饰面砖易脱落等质量问题,我们还将规定:装配式建筑项目(实施外墙内保温项目除外),装配式建筑外墙与保温材料、外窗、外墙面砖饰面等部品构件应一体化预制。除此以外,我们将对建筑外门窗的传热系数、门窗气密性能、 楼板厚度及隔声要求、排水管道降噪、建筑外遮阳等提出明确指标要求,以进一步提升建筑品质。

三是提高废弃物循环利用率。经过前一段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已成功研发了将电厂排放的废渣、废粉尘转化为建筑可使用的粉煤灰、脱硫石膏。 2014年,粉煤灰、脱硫石膏每年在建筑的应用量分别达到410万吨和88万吨,利用率分别达到100% 和97.34%,化废为宝,减少了天然资源的开采,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最近,我委正抓紧研究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的有效途径,并将在近期出台《上海市建筑废弃混凝土资源化利用管理暂行规定》,从建筑废弃物强制回收、合理处置、鼓励资源化利用、 推广再生建材应用等一系列制度入手,推动收、运、处、用一体化运作新模式的加快形成。

(三)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导,加快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的形成和技术进步

一是加快形成产业链。近年来,我们从鼓励建筑企业创新转型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万科、 现代、建工、城建等企业做了不懈努力并取得一定成绩。韩正书记在去年8月7日对本市发展装配式建筑作了专题调研后,全市各有关方面对推动装配式发展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我们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支持和鼓励相关企业创建国家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围绕建筑产业化的开发、设计、施工、部品件生产、研究、 专业服务等方面建立产业联盟, 开展技术、管理的交流与合作。

二是强化能力建设。要编制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设计专篇的示范文本,进一步强化对设计、 施工、监理等专业技术人员和市、 区县两级监管部门管理人员以及建筑一线工人的宣传、培训,促进建筑农民工向建筑产业技术工人转型。要针对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发展的实际情况,推行设计、施工一体化总承包模式,并在政府投资项目中率先采用。在预制场生产能力方面,要通过加快装配式建筑项目落地,激发市场活力,鼓励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本市预制构件生产走上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同时,还要通过政策限制,避免技术能力低、小作坊式的预制构件厂遍地开花。

上一篇:生态工程系统下一篇:铁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