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醇不良反应的预防

2024-11-09

甘露醇不良反应的预防(精选11篇)

甘露醇不良反应的预防 篇1

青光眼对患者的视力能造成严重损害, 若治疗不及时则可能导致失明[1]。甘露醇治疗青光眼效果较显著, 但用药时, 常会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如低血钾症、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颅内压降低、急性肺水肿等[2]。本文对甘露醇治疗青光眼出现不良反应的护理措施进行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30例使用甘露醇治疗青光眼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 这30例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年龄在13岁~69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 (36.59±4.17) 岁, 其中男性患者占18例, 女性患者占12例。不良反应的类型为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占10例、低钾血症患者占10例、急性肺水肿患者占6例、急性颅内压降低患者占4例。

1.2 护理方法

(1) 10例青光眼患者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为甘露醇使用过量, 甘露醇是渗透性比较强的药物, 其进入患者的血液之后, 会快速提高血浆渗透压, 导致组织液进入血液中, 循环血量上升, 出现心功能不全, 并且肾脏循环血量出现下降, 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实施护理时, 要密切观察尿量、心率、呼吸等, 在输液治疗时, 要对输液速度严格控制, 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对尿素氮以及血肌酐检验, 了解患者的肾功能病情, 同时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多存在水电解质紊乱的情况, 护理人员要每天对患者体内的水电解质进行检测, 依此相应的为患者调整饮食方案。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合理的饮食, 多食用新鲜果蔬以及碱类食物, 可通过小苏打等液体来补充水分。

(2) 10例青光眼患者出现低血钾症, 使用甘露醇后导致患者血浆渗透压升高, 循环血量随之上升, 增加了尿意, 体内的钾离子随排尿而流出, 导致患者出现低血钾症。实施护理时, 要正确的指导钾的摄入, 可将约10毫升的氯化钾溶液 (浓度为10%) 放置于果汁中, 在饭后让患者服用。

(3) 6例青光眼患者出现急性肺水肿, 快速大量输入过多的甘露醇, 致血容量迅速上升, 对心脏造成比较大的负荷, 引致急性肺水肿。对此实施护理时, 要密切关注生命体征 (脉搏、呼吸、血压等) , 并且给予血管活性物质、强心剂以及高压氧气, 以降低肺泡张力, 促进肺部的气体交换。

(4) 4例青光眼患者出现了急性颅内压降低, 使用甘露醇治疗时, 随着眼内压的降低, 其颅内压也相应的降低。对此实施护理时, 要密切的注意临床症状, 告知患者尽量卧床休息, 输液1小时后下床活动且动作须缓慢以免引起一过性颅内压降低。

1.3 观察指标

对这30例使用甘露醇治疗青光眼出现不良反应患者实施护理后的康复情况进行分析观察。

1.4 数据处理

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 以5%作为可信区间。计数用例数 (%) , 对比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 (±s) , t检验, 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0例使用甘露醇治疗青光眼出现不良反应患者, 经相关护理之后, 26例患者康复, 其他2例低血钾症患者以及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经血液透析治疗之后痊愈 (见表1) 。

3 讨论

甘露醇是临床比较常用的脱水药, 因为其不可以在体内被代谢, 使血浆维持在高渗透性的水平, 使得组织出现脱水的情况。在临床为青光眼患者通过甘露醇治疗时, 其从患者的毛细血管渗透到组织比较困难, 使得血浆渗透压变高, 房水回流, 致使患者的玻璃体因脱水而缩小, 从而对眼压起到降低的作用, 并且玻璃体也随之变小[3~5]。虽然可以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是由于甘露醇的药物机理, 会使部分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对经甘露醇治疗青光眼出现不良反应的, 必须接受及时、有效的治疗, 否则会对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6~10]。

对经甘露醇治疗青光眼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要对不同患者的不良反应实施相应的护理, 同时也要对使用甘露醇治疗青光眼的实施有效护理, 减少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促进已经发生不良反应患者健康的恢复。

本文研究使用甘露醇治疗青光眼出现不良反应患者, 经相关护理之后, 26例患者康复, 其他4例患者经血液透析治疗之后痊愈。结果表明, 对经甘露醇治疗青光眼出现不良反应患者的具体病情实施相应的护理, 可以明显使患者的临床不良症状得以改善, 促进患者的健康恢复。

参考文献

[1]王晓美.甘露醇治疗青光眼致不良反应10例的护理体会[J].中国药业, 2014, 12 (11) :126-126, 127.

[2]郭峻峰.甘露醇治疗青光眼的不良反应护理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 2015, 2 (6) :192-193.

[3]周笑岩.甘露醇治疗青光眼致不良反应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8 (1) :213-214.

[4]禹永萍.甘露醇治疗青光眼致不良反应护理探讨[J].中国伤残医学, 2015, 3 (7) :195-196.

[5]曹娟.临床路径在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江苏医药, 2011, 37 (16) :53-54.

[6]Mansouri K, Shaarawy T, Continuous intraocular pressure monl toring with a wireless ocular telemetry sensor:initial clinical experience in patients with open angle glaucoma[J].British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011, 95 (5) :627-629.

[7]徐勤.青光眼患者使用甘露醇不良反应及护理干预[J].中国中医急症, 2005, 14 (9) :78-80.

[8]闫惠青, 黄高秀, 黄旭, 等.两种降低青光眼眼压药物的效果比较[J].广西医学, 2008, 30 (1) :26-30.

[9]刘鲁霞.甘露醇治疗青光眼不良反应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3) :48-50.

[10]莫素芳, 李红瑜.20%甘露醇在青光眼降眼压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J].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8, 5 (23) :81-83.

甘露醇不良反应的预防 篇2

声明:各媒体转载请自觉注明文章来自《中华检验医学网》(/20100604/5356.html 在全血、成分血或血液制品的输入过程中或输入后,受血者出现了用原来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称为输血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按发生的时间分即发型和迟发型,即输血时或输血后24h内发生的和输血后几天至几十天发生的。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组建血库已近20年,由20世纪90年代的自己采血发展到现在市中心血站统一供血,输血工作中遇到了不少问题,现将这些年实际工作中常出现的一些输血不良反应及预防处理介绍如下。常出现的输血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1.1 发热反应

发热反应是输血后最常见的一种反应,在发热的同时还常伴有寒战,反应可持续15min~1h,然后逐渐好转,数小时后可恢复。引起发热反应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1.1 热原质

热原是由细菌和不洁物产生的,如蛋白质、死细菌及细菌产物。

1.1.2 免疫反应

多次输入全血后,受血者产生同种白细胞或血小板抗体,再输血时,可与供血者的白细胞或血小板发生抗原抗体反应而引起发热。

1.1.3 细菌感染

(1)血袋、输血器不合乎标准,消毒不严或破损;(2)开放式采血和制备血液成分,输血过程中引起的细菌污染;(3)采血时,献血者皮肤消毒不严,采血部位有化脓病灶,可以引起细菌污染;(4)血液保存时间过长,储血冰箱温度不稳及管理不严格也可造成细菌污染。以上几点均可引起细菌感染,出现发热反应。

预防措施:(1)使用有许可证的专业工厂生产和统一供应的一次性塑料采血和输血器具,严格执行采血和输血的技术操作规范,注意皮肤消毒,防止污染。(2)做白细胞交叉配血试验。(3)为了预防白细胞凝集素和抗体引起的输血发热反应,尽量使用去除白细胞70%或以上的少白细胞红细胞悬液或浓缩红细胞。(4)药物预防。可以在输血前或反应开始时给患者使用抑制输血发热反应的药物。(5)其他措施。当发生输血发热反应,应立即停止输血,所剩血液不可再用。此外,必须给患者保暖。在非急症情况下输血速度不宜过快,可以1h输血400ml。

1.2 过敏反应

轻者只发生单纯性荨麻疹,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乃至死亡。其主要原因由于免疫反应、抗原、抗体结合引起的过敏。

预防措施: 对已知有输血过敏史的患者输血或血液成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无过敏反应史、未服或注射任何药物的献血者的血液;对经产妇或有输血、输血液成分史的献血者,应检查血浆内有关抗体,凡抗IgA或HLA抗体阳性者应除名;(2)储备一定数量的IgA阴性献血者血液,专供IgA阴性患者输血用;(3)使用洗涤红细胞、冰冻红细胞或洗涤浓缩血小板,禁用血浆或含血浆的制品。

1.3 溶血反应

溶血性输血反应是输血后红细胞受到破坏引起的一系列反应,可以分为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和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两类。

1.3.1 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多由于血型的书写、检测、核对等人为的错误造成的,其发病原因如下。

(1)免疫性溶血反应:①ABO血型不合:抗体为IgM抗体,为天然完全抗体,主要引起血管内溶血;②Rh血型不合:抗体为IgG抗体,为免疫性不完全抗体,主要引起血管外溶血;③其他血型系统不合引起的溶血;④献血者间血型不合:见于大量输血或短期内输入多个献血员的血液。

(2)非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指低渗液体输入、冰冻或过热破坏红细胞等,临床较少见。

1.3.2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

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属于血管外溶血,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患者多因在几个月或几年前输血或妊娠等原因被免疫,产生了“回忆性抗体”,再次输血时,体内抗体滴度迅速增高,即可溶解输入的红细胞。多由ABO以外血型不合引起,尤其以Rh血型不合最为常见,严重者2周左右才出现发热、贫血、黄疸等临床症状。

预防措施:最好的预防是严格准确地进行输血前试验,包括ABO血型正反定型、RhD定型、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应包括盐水介质和非盐水介质试验,如抗球蛋白试验、酶、聚凝胺等试验。对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患者应做不规则抗体筛选。每次输血前所用血标本只能在输血前48h内抽取。此外,要认真遵守输血制度,严防在书写、登记、标签和核对等环节上发生错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输液、输血小组或专人进行输血。

由输血引起的其他反应虽不多见,但反应类型颇多。如出现全身性紫癜和血小板减少,异物输入引起的空气栓塞和异物栓塞,过快和过量输血引起血液循环负荷过大、枸橼酸中毒、高血钾症、含铁血黄素沉着症以及输血引起的诸多传染病等。出现输血反应后应采取的措施

2.1 输血科室(人员)应采取的措施

(1)立即停止输血,但要保留静脉畅通,便于医生临床救治;(2)采患者血样及血袋剩余的血送输血科(或血库)检测分析;(3)留取患者输血反应后第一次尿样送检验科检测(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由血管内溶血引起,尿中含血红蛋白);(4)抢救患者。

2.2 输血科(或血库)收到输血反应的标本后,应立即进行分析

(1)复核输血检验申请单、血袋标签、交叉配血记录;(2)复查患者输血前留下的血样及发生输血反应后抽取的患者血样的ABO血型及Rh血型;(3)复查输血前保存的供血者血样本及血袋中剩余血的ABO血型及Rh血型;(4)重新进行交叉配血试验。

输血在临床治疗和抢救患者中是一项不可替代的治疗方法,此项工作既要求安全(血型不合会发生输血反应),又要求有效(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后输入的红细胞会被破坏)。但输血也可引起诸多不良反应,有时甚至非常严重,带来了一定的危险性。临床医师在考虑输血时,应权衡对患者的利弊,在患者具有明确适应证,并考虑到输血的价值大于可能的危险性和采用必要的预防措施时才能决定输血;输血科(或血库)工作人员应做好实验室检查;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做好观察和护理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输血治疗中的危险性。

甘露醇不良反应的预防 篇3

【摘要】输血对抢救患者的生命作用不可替代,但其治疗带来的不良反应也不能忽视,本文对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因为引起这些不良反应的因素是多样的因此避免和减少这些反应的发生也从多个方面进行。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5-0048-01

输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措施,但输血也可能引起不良反应,输血不良反应是指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受血者发生了用原来的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或体征。广义上的输血不良反应包括在输血过程中和输血后因血液成分本身,外来物质和微生物传播引起的副作用和疾病。狭义的输血不良反应是不包括输血传播的疾病。近几年输血技术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由血型不合引起的急性输溶血性输血反应很少见报道,诸多学者对临床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展开了深入研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就临床输血常见的几种不良反应进行总结与分析。

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在输血过程中或输血后,患者体温升高10C以上,同时伴发热、寒战等表现。此外体温升高能够排除溶血、细菌感染引发。沈莉[1]等在对6282例输血患者其中115例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研究发现输血不良反应的类型主要为发热和过敏反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83% ,美国病理学会统计2365个实验室的输血反应结果表明发生率为0.94% 。而国内文献报道一般在1-3%。资料统计显示,发生输血反应的主要为红细胞悬液,占57.39%,其主要引起发热反应,占92.73%。一般来说,输血引起发热由致热原及细菌污染较少见,主要是由于同种异体白细胞免疫产生白细胞抗体,再次接受输血时,发生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引起白细胞溶解而释放热源。韦庆成[2]等通过两组实验对比观察组接受少白细胞技术输血,对照组接受常规输血,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热性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表明2组患者热性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变态反应:临床上可见单纯荨麻疹,轻者仅可见荨麻疹,重者能够出现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输血反应中过敏反应多为皮疹和荨麻疹。任秀慧[3]等在4853例患者中,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有84例,其中过敏反应51例,占总不良反应的60.71%,主要是由于输注血浆引起的,分析其原因主要由于新鲜冰冻的血浆中含有与白细胞相关的活性物质,并且与患者本身的过敏体质有关。沈莉[1]等研究结果还表明,其不良反应的过敏反应占67.24%是由输注血浆制品易引起的,可见输血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输注类型有关。为此,在给患者输注血浆前,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一旦发生反应有针对性处理。本研究有6例(10.34%)输注血小板患者出现过敏,这6例均为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但未查到相关血小板抗体,推测可能与血小板制品含有血浆有关。国外曾有研究表明,过敏反应是发生率最高的即发性输血不良反应之一,其发生率为1% ~2%。过敏反应主要是受血者对某种异体血浆蛋白质过敏,其中包括极个别IgA缺乏者。也有研究显示[4],机体发生过敏可能与血浆中白细胞抗体有关,因此,当患者输入有过敏体质人群的血液之后,造成过敏原的接触,从而引发变态反应.

输血相关性急性肺损伤(TRALI):患者在输血后6 h内突然发热,体温升高l-2℃,同时伴寒战、咳嗽、呼吸困难、气喘、发绀、血压下降等临床表现。邱娜[5]等报道:TRALI的发病机制尚未定论,推测主要与白细胞有关。笔者观察的几位急性肺损伤的病人都是大出血后大量输血、输液,输血后2 h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低氧血症,双肺较多湿罗音或哮鸣音,心脏无杂音。按循环负荷过重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无好转,胸片示弥漫渗出性病灶,行机械通气加中等PEEP及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次日胸片示病灶明显吸收好转,心脏B超正常。笔者认为发生TRALI的患者再次需要输血时,应仔细检查血液相容性,尽量使用去白细胞的成分血或洗涤红细胞,可降低TRALI的发生率,一旦确诊,应及时报告血站,对献血者进行HLA分型或嗜中性粒细胞型鉴定,以防止TRALI的再次发生。

其它: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与ABO 、RH血型不合;受血者红细胞有缺损有关。由于输血技术的发展和人员培训的进步,由血型不合引起输血反应近年来很少见报道。

由于输血的作用不可替代,但又要面对其输血风险,而引起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因素的,因此避免和减少这些反应的发生也应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从多个方面进行也成为当下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行之有效的措施是顺应国际科学输血趋势。①存输血前进行全面评估,进行针对性的预防,有效降低输血反应的发生率。②输血过程中有效的观察及有预见性的防范非常重要。③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献、输成分血,尽量减少其他成分带来的不良反应, 有可能的话還可采集患者自身血液进行自体输血, 但即使如此也并不能完全杜绝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但自体血和成份血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全血要低的多。④血站工作者要强化输血管理,合理规范操作,在做好各类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 寻找新的输血方法和技术,不断优化输血工作,从而有效防止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输血安全。⑤输血科和临床工作者要完善相关检测,严格掌握输血原则和指征,加大对合理用血的推广力度,以达到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确保输血的疗效和安全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有多次输血史、妊娠史的患者和老年男性患者输血的过程需要医护人员的密切关注,在出现输血不良反应的早期及时进行干预。⑥采用新的配血技术、白细胞过滤技术和血细胞单采等新技术减少免疫活性细胞。

参考文献:

[1]沈莉 ,吴晓燕.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与预防[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l0)127-142

[2]韦庆成 少白细胞技术输血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学,2014,12(20)371

[3]任秀慧 临床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5,3(10)36-38

[4]孙波,刘术臻,程聪.输血医学的发展---从全血输血到成分输血[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41—43.

[5]邱娜,魏 明.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3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中国医药指南, 2014,5(12)297-298

甘露聚糖肽致不良反应分析 篇4

甘露聚糖肽自批准上市以来,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随着应用的日益广泛,不良反应(ADR)的报道也日见增多,并且发生过多起严重不良反应,也有因不良反应致死的报道。为了探究其ADR发生的规律,做好ADR监察防范工作,本文通过对1994~2006年中文医药期刊进行了电脑检索,并对文献所报道的甘露聚糖肽发生的不良反应报告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

数据库检索:数据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关键词:甘露聚糖肽;多抗甲素;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等。文献时限为1994~ 2006年;手工检索到1999年1篇。共检索关于甘露聚糖肽不良反应文献32篇,搜集到的50例病例中致过敏性休克15例、致胸闷气促15例、 致哮喘7例,致喉头水肿5例,致死亡3例,其他如致心跳骤停、呼吸骤停、神经性耳聋、感冒样胃肠绞痛等病例共5例。

2 甘露聚糖肽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2.1 甘露聚糖肽致过敏性休克

据报道[1]一患者男,72岁,因左肺癌术后并肺部感染入院。后给予阿奇霉素抗感染治疗,因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第2天加用甘露聚糖肽10 mg+5%葡萄糖注射液150 ml静脉滴注,5 min后患者诉胸闷、心慌、气短,随即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口唇发绀,呼吸困难。查体:BP80/45 mm Hg,P110次/min,脉细数,双肺可闻及哮鸣音,HR110次/min。另一患者,女,43岁,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入院。经抗炎、抗过敏、平喘等治疗,病情已缓解。予多抗甲素5 mg肌内注射,用药后不到1 min (45~50 s),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全身不适,气促明显,R 40次/min,闻及明显哮鸣音,继而全身紫绀,心跳微弱,呼吸极度困难,血压测不到,脉搏扪不及,神志模糊不清,并出现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大小便失禁,很快进入浅昏迷状态,经及时抢救,迅速恢复正常 [2]。例3:患者,男,30岁,因左胸背部刀伤伴气胸入院治疗。体检:T36.4,P80次/min,R22次/min,BP16/9kPa,口唇无发绀,左肺叩诊显浊音,右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律齐。即予抗菌、止血治疗,静脉滴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新凝灵,加用多抗甲素注射液(20 mg,qd),抗菌止血药顺利输入,多抗甲素输入约5 min,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大汗淋漓,口唇紫绀,查体:两肺哮鸣音明显,血压降至8/4 kPa[3]。以上3例患者虽然原发病不同,年龄涉及老中青,且性别不同,以统计发生的过敏性休克病例看,情况也如此,使用甘露聚糖肽后发生过敏性休克没有年龄、性别差别,未发现有何规律性。但也有报道过敏反应的发生及严重程度与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有一定关系[4]。

2.2 甘露聚糖肽致过敏性哮喘

患者女,72岁。因胸闷、气短、右侧胸痛入院,经检查诊断为肺癌右侧胸腔转移,给予生理盐水250 ml、甘露聚糖肽20 mg、地塞米松5 mg,静脉滴注,35滴/min,约15 min时患者出现频繁喷嚏、咳嗽,继而胸闷、呼吸困难、烦躁不安,有濒死感,被迫坐起,两肺有哮鸣音[5]。另一女性患者,45 岁。因胃癌并腹腔内广泛转移姑息手术后 9个月。患者既往无药物过敏史。入院后分别给予甘露聚糖肽10 mg加入250 ml 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约0.5 h后( 滴入液体约100 ml),患者自感发热,随即胸闷、憋气、呼吸急促。查体:神志清,端坐位,张口呼吸,冷汗淋漓,HR120次/min,双肺闻及小水泡音,BP110/70 mm Hg。立即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及药物对症治疗后患者喘憋明显减轻,逐渐恢复正常。次日再次静脉滴注该药5 min后,又出现上述症状。经前日同样措施治疗后,逐渐恢复正常。停用此药,患者未再出现哮喘发作。故考虑患者为甘露聚糖肽所致的哮喘发作[6]。在统计的病例中发生过敏性支气管哮喘的比例比较高,占统计病例的第3位,若将呼吸急促、胸闷、憋气病例也统计在内,此类病例数将占第1位。有人[4]观察到的4例引发支气管哮喘发作不良反应的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肺部疾患,并且从过敏反应症状来看主要导致呼吸、循环衰竭,提示有肺部疾病或肺部疾病史的患者,可能更易发生支气管哮喘,对此类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甘露聚糖肽。

2.3 甘露聚糖肽致心跳骤停、呼吸骤停

患者男,72岁。因胸椎椎体骨折给予5%葡萄糖250 ml+甘露聚糖肽20 mg静脉滴注,在滴入50 ml时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全身紫绀,5 min后患者出现心跳骤停,即停药,行心前区叩击及胸外心脏按压,约1 min后心跳恢复,经2 h抢救患者神志恢复,呼吸平稳。另一患者女,70岁。因肺癌给予甘露聚糖肽20 mg+10%葡萄糖500 ml静脉滴注,用药约3 min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喉部哮鸣音、四肢及末梢紫绀,随即出现神志不清、呼吸骤停、全身皮肤紫绀,测BP230/110 mm Hg,HR127次/min,血氧饱和度15%。停药,经综合对症治疗,2min后患者R 6次/min,50 min后神志清楚,HR90次/min,R18次/min,BP122/70 mm Hg,血氧饱和度95%。本病例发病机制可能是本品有抗原性,导致机体过敏[7]。

2.4 甘露聚糖肽致神经性耳聋

甘露聚糖肽致神经性耳聋的病例比较少见。有报道一位患者,女,38岁。已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加重入院。之前患者曾3次入院治疗,先后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硝酸士的宁、胸腺肽、黄芪注射液等药物,用药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本次入院给予黄芪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多抗甲素、硝酸士的宁治疗,以刺激骨髓造血。当日静脉滴注多抗甲素时,患者出现腹痛、恶心、无呕吐,未给予特殊处理,输完该药后症状逐渐缓解。次日,患者静滴此药时又出现腹痛、恶心、左耳耳鸣。次日晨起耳鸣加重,伴左耳听力下降(重度耳聋),查看局部无红肿、渗出,请耳鼻喉科会诊诊断为神经性耳聋(突发性)。考虑为多抗甲素不良反应,因患者以前应用其余三种药物无不良反应。立即停用多抗甲素及硝酸士的宁,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维生素C、维生素B1、三磷酸腺苷、培他啶口服,第2天患者诉耳鸣较前减轻,听力无明显恢复,静脉滴注复方丹参注射液及黄芪注射液后无不适,以后听力逐渐恢复,约1周时间听力恢复正常,耳鸣消失[8]。

2.5 甘露聚糖肽致死

据报道,患者女,16岁。因患感冒注射以2ml 0.9%生理盐水稀释的注射用甘露聚糖肽后,感觉不适,后口吐白沫,心跳停止,抢救无效死亡[9]。另一患者,男,82岁。因咳嗽、咳痰10年加重、伴发热半天入院。有冠心病、糖尿病史。查体:体温36.8℃,脉搏90次/min,血压130/90 mm Hg,呼吸20次/min,神志清,精神好,咽部充血,双肺散在湿性啰音,心律规整,肝不大,下肢无浮肿。诊断: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型糖尿病、冠心病。入院后吸氧、静脉滴注头孢曲松钠、灯盏花素、甘露聚糖肽(多抗甲素)等药治疗。入院当日,最后静脉滴注生理氯化钠溶液250 ml+多抗甲素20 mg组液体约10 min后,突然呼吸困难、大汗、面唇紫绀、脉搏消失、血压测不到,急更换液体,静脉注射地塞米松10 mg、肌内注射异丙嗪(非那根)25 mg。心电监护示房室结性心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加大激素量,疗效不显著,呼吸变浅慢8次/min,采取胸外辅助呼吸、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无效,死亡[10]。

2.6 甘露聚糖肽致呼吸困难憋闷、气促

患者静脉滴注甘露聚糖肽时出现胸闷、喘憋、不能言语、四肢抽动、小便失禁等症状[11]。患者女,53岁。因子宫平滑肌肉瘤术后1个月出现下腹壁转移病灶,其他医院抗炎治疗无效,包块逐渐增大,后以腹壁平滑肌肉瘤转移、支气管哮喘收入院治疗。入院后于病变处取部分组织送病理检验,病理诊断为“子宫平滑肌肉瘤”腹壁转移。随之给予定时换药,局部注射5-FU,并静脉给予PE方案化疗(顺铂70 mg/m2、表阿霉素60 mg/m2)5 d疗法,由于患者较虚弱,辅以多抗甲素10 mg加生理盐水20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第2次用药30 min后,患者出现心慌、气短、胸闷、憋气、呼吸困难、极度窒息感、皮肤瘙痒、四肢麻木,查体:T37.6℃,P110次/min,R25次/min,Bp90/60 mm Hg,面色潮红,烦躁不安、胸、腹、四肢散在红斑。诊断为多抗甲素(甘露聚糖肽)过敏[12]。有支气管哮喘史的患者此类病例也多见,使用时应询问过敏史和支气管哮喘史,有过敏史和支气管哮喘史患者应禁用甘露聚糖肽。

2.7 甘露聚糖肽致水肿

患者女,43岁。无药物过敏史、无哮喘史。肌内注射甘露聚糖肽注射液5 mg,5 min后患者突然出现喉头水肿、全身重度发绀、眼睑水肿、呼吸急促、全身大汗、乏力。HR128次/min,脉弱[13]。另一患者,男,76岁,因患冠心病住院治疗,为增强机体免疫力,应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多抗甲素注射液) 25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300 ml中静脉滴注,输入约10 min左右,患者突然出现咳嗽、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约80 g),四肢皮肤瘙痒,睑结膜充血水肿。查体:两肺闻及少量哮鸣音,未闻及湿啰音,心率85次/min,未闻及杂音,考虑为药物过敏 [14] 。另一患者,男,12岁,学生。因头痛头晕、呕吐2 d就诊。体温37℃,脉搏70次/min,呼吸17次/min,血压120/60 mm Hg。咽部微充血,扁桃腺不肿大。颈部有抵抗感,心肺(-),双下肢肌力正常,肌张力增高,双巴氏征(+)、克氏征(+)。既往身体健康,无药物过敏史。入院诊断:病毒性脑膜炎,经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为提高患者免疫力,加用多抗甲素5 mg静脉滴注,40滴/min,约3 min,患者感周身不适、心悸、憋气,全身皮肤可见丘疹、瘙痒、皮肤划痕试验阳性,颜面部血管神经性水肿,刺激性呛咳,喉头痉挛症状。即刻停止输入多抗甲素,并给予吸氧,0.1%肾上腺素0.5 g皮下注射,地塞米松10 mg、10%葡萄糖酸钙5 ml静脉注射,维生素C 2.0 g静脉滴注,30 min后,症状逐渐缓解,继续常规药物治疗,后痊愈出院[15]。

2.8 甘露聚糖肽致其他不良反应

此类患者多为特殊病例,病例数较少,一旦发生要及时对症治疗。

致胃绞痛:患者男,69岁,右上肺低分化癌,到医院复诊,给予甘露聚糖肽注射液2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约5 min,患者胃肠绞痛、大汗淋漓,立即停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测血压、脉搏正常,半小时后症状自行缓解。次日,再给予甘露聚糖肽注射液2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又出现上述不良反应,停用甘露聚糖肽,症状自行缓解 [16] 。

致感冒样症状:患者女,64岁,左乳癌。入院化疗,并给予甘露聚糖肽注射液2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第1天静脉滴注甘露聚糖肽注射液约10 min时,出现手发麻、口发干,有血向头上涌的感觉,鼻、咽喉部有感冒样症状[16]。

3 治疗原则

甘露聚糖肽的一般性过敏反应,应以抗过敏为主,对症治疗为辅;过敏性休克除及时给患者实施抗过敏治疗、吸氧外,要尽快使用升压药物,使患者尽快恢复基本生命体征。对出现血压下降,甚至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尽快行心肺复苏、抗休克抢救,使血压恢复正常,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尽量消除不良反应对脏器的损害。

另外,不论发生何种不良反应,都应首先立即停止甘露聚糖肽的输注。

4 讨论

过敏性休克是甘露聚糖肽不良反应中最为严重和常见的不良反应,从检索的病例看,在甘露聚糖肽不良反应中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数量居第1位,过敏性休克的严重程度也是最高的,其次是引发的支气管哮喘发作,严重程度也很高,抢救不及时或不当将会危及患者生命。过敏性休克来势凶猛,变化迅速。一例患者肌内注射甘露聚糖肽后45~50 s即出现过敏反应[17]。

患者肌内注射甘露聚糖肽从可查病例看,由于短时间内注入人体的药量较静脉滴注大,所以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短而剧烈,前文提及的死亡病例即如此。如有哮喘史的患者,甘露聚糖肽引起过敏性休克及诱发哮喘重度发作风险极高,一般呈闪电式的反应,出现典型的过敏性休克症状及哮喘重度发作症状,表现为循环衰竭,极度呼吸困难,广泛哮鸣音,气道压力升高,紫绀及意识丧失等,应引起高度重视。

临床使用甘露聚糖肽,应安排在正常上班时间人员较多时使用,以保证有足够的人员参加抢救,确保患者用药安全。对于有过敏体质的患者,应慎用甘露聚糖肽。如果需要应用最好先做皮试(目前临床上应用该药无做皮试说明及要求,建议有关部门引起注意,尽快制订皮试方法和标准),在用药过程中,一定要严密观察,同时做好对过敏性休克的抢救准备。有人认为[18]甘露聚糖肽引起的变态反应均为速发型。因此,在应用该药时掌握适应证或在应用时滴速减慢,观察10 min;用药前应用抗过敏药物如异丙嗪、地塞米松,也不失为预防变态反应发生的有效措施。

有哮喘史、心脏病史、肺部疾病史;有药物及食物过敏史人群应当禁用或忌用。因从检索的病例中有此类疾病应用甘露聚糖肽引发支气管哮喘发作及其他不良反应的情况,存在不同程度肺部疾患的患者引发支气管哮喘发作较多见,并且从过敏反应症状来看主要导致呼吸、循环衰竭,对此类患者应尽量避免应用甘露聚糖肽。

用于感冒的治疗及预防、身体强壮的患者、外伤患者为提高机体免疫力等,以及其他无应用指征的人群,就其风险而言不宜使用甘露聚糖肽,以免造成意外伤害和危及生命。

摘要:目的探讨甘露聚糖肽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总结其所致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防范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19942006年国内报道的甘露聚糖肽所致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过敏性休克、胸闷气促是甘露聚糖肽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其次是支气管哮喘。结论甘露聚糖肽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过敏性休克和引发的支气管哮喘,使用时要严加关注。

甘露醇不良反应的预防 篇5

一、案例:

▲ 2013.05.07日11:15,患儿禚XX留置针外渗液体,即停输液拔除留置针,见敷贴及胶布接触处皮肤紫红变硬,立即告知医生请皮肤科会诊示:接触性过敏性皮炎。执行会诊医嘱,给予碘伏消毒皮肤,喜辽妥涂患处。11:20行另一侧(右侧)手背无菌操作穿刺留置针,无菌棉球覆盖留置针穿刺处,手掌包裹清洁纸巾后用胶布、自粘绷带固定,并向患儿父母交代注意事项:若患儿哭闹或留置针穿刺部位及周围皮肤出现红肿、起泡等过敏症状及时告知护士给予处理。第1、2天,责任护士王XX巡视患儿未见异常,第3天上午8:00交班发现患儿留置针穿刺处皮肤发红、变硬,立即拔除留置针与以上同法处理。患儿家属怀疑因为胶布固定较紧所致,引起不满。

▲患儿李XX,于2013.7.11日10:00行留置针穿刺后给予敷贴固定,于2013.7.13.8:00患儿敷贴覆盖处见有片状红斑,其上见丘疱疹,部分相互融合,请皮肤科会诊示:接触性皮炎,给予3%硼酸溶液湿敷,曲咪新乳膏外用。3天后患儿留置针穿刺处皮肤丘疱疹消失,片状红斑颜色变淡,5天后痊愈。

▲患儿赵XX于2013.7.3.10:00行静脉留置针穿刺后使用敷贴给予固定,于7.5.8:00发现患儿手背敷贴覆盖处出现多个水泡,立即拔除留置针,5%碘伏消毒水泡处,告知医师请皮肤科会诊示:过敏性皮炎,遵医嘱给予3%硼酸湿敷,曲咪新乳膏外用,4天后痊愈。

▲2013.7.5.10:20为患儿马XX行留置针穿刺,并给予留置针敷贴固定,于7.8.9:00见患儿手背粘贴敷贴部位皮肤出现片状红斑,其上见大小不等丘疱疹,部分相互融合。告知值班医生,请皮肤科会诊示:过敏性皮炎,遵医嘱给予3%硼酸溶液湿敷,曲咪新乳膏外用,5天后患儿留置针穿刺处皮肤痊愈。

二、原因分析:

1、患儿系过敏体质;

2、小儿皮肤娇嫩,屏障作用弱,当受到外界 的不良刺激后,易引起皮肤的损伤;

3、婴幼儿皮肤富有毛细血管,皮脂腺分泌旺盛,使用透明敷帖影响了汗液的蒸发;

4、连续两天责任护士巡视患儿,手指活动良好,皮肤无过敏症状,考虑为接触性迟发性过敏皮炎;(针对事例一)

5、患儿留置针穿刺部位未保持清洁、干燥。

三、预防措施:

1、做好入院宣教,询问皮肤过敏史,并把此项加入住院患者管道滑脱危险因素评估表中,有过敏史者禁用敷贴,使用敷贴患儿告知家属保持留置针敷贴自粘绷带的卫生及干燥。如发现皮肤红肿、痛、痒等情况及时告知护理人员给予处理。

2、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无菌操作观念,如:穿刺前要为患儿清洁局部皮肤,消毒范围直径达到8cm,待消毒皮肤干燥,穿刺尽量一次成功,避免过深及反复穿刺,敷贴与皮肤紧密相贴,留置针保留时间不宜过长,夏季不超过3天,冬天不超过5天,留置针套管应保留在皮肤外面0.5cm(参考中华护理杂志),给予正确的封管方式及合适的封管液,均能有效控制感染。

3、对皮肤极易过敏的特殊体质患儿告知医师,遵医嘱将调节液体的时间把q12h一次的液体改为bid应用,不使用留置针及敷贴。

4、做好房间及床铺消毒隔离,房间每周一次紫外线消毒,出院患儿做好终末消毒,患儿尿布每日在晾晒区阳光与紫外线交替消毒,每日用1:100“84”消毒液湿式扫床,保持床铺清洁卫生,及时为患儿修剪指甲,督促家长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卫生,合理膳食增加抗感染能力。

5、加强交接班制度,对皮肤易过敏的患儿做好三交三接,积极发现 预防不良事件。

如何预防降压药不良反应 篇6

一、首剂反应

首剂反应是指患者在首次服用常规剂量的某一药物时,意外发生的严重反应。临床发现有少数特殊体质的患者,在服用某些降压药时,会发生首剂反应。能引起首剂反应的降压药物有α受体阻滞剂哌唑嗪、特拉唑嗪等,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倍他乐克、氨酰心安、噻吗心安等,钙拮抗剂硝苯吡啶(心痛定)等。当α受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合用时更易发生。可见患者相继出现眩晕、心悸、出汗、面色潮红、虚弱、倦怠、恶心、视力模糊等症状,反应严重的患者可出现血压迅速下降、意识丧失、心动过缓、心力衰竭等症状。如果抢救不及时,可引起患者死亡。

预防:首剂用药的剂量要小,可为常规剂量的1/4-1/2。以后可根据病情的需要,逐渐增加剂量。α受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合用时应特别注意。如果患者正在服用利尿剂,需加用α受体阻滞剂,最好在停服利尿剂1天后再使用α受体阻滞剂;服用α受体阻滞剂,在加用β受体阻滞剂或利尿剂时,首次最好在医生的监护下应用。一旦发生了首剂反应,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卧床休息。如果患者的症状不严重,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息、静养、护理后,可逐渐自愈,不需特殊治疗。如果患者的症状严重,则应立即送往医院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二、男性性功能障碍

不同类别的降压药对性功能的影响不同。其中,长期应用利尿降压药,如氢氯噻嗪等,可引起男性勃起障碍、性欲下降、射精障碍;β受体阻滞剂类降压药,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主要影响性欲;钙拮抗剂类降压药如非洛地平、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则主要引起性欲下降,射精障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降压药如卡托普利、马来酸依那普利、西拉普利、盐酸贝那普利等,对性功能没有明显影响;α受体阻滞剂类降压药如哌唑嗪等对射精障碍反而有改善,且不影响勃起和性欲;血管紧张素受体桔抗荆(ARB)如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这类药物在降压同时可以从勃起、性欲、射精三个方面改善性功能障碍。

预防:尽量避免对性功能有影响的降压药合用。本来就有性功能减退的中老年人,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下尽量选用对性功能影响较小或有促进作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三、过度降压导致脑卒中

过度降压可引起脑部缺血性脑卒中,特别是夜间。过度降压常见原因是服药过量或用药时间不合适。

预防:调整降压药物的剂量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可私自加量。体内血压一般上午9~10时为第一个高峰,下午6~8时为第二个高峰,午夜时分通常为最低。一般入睡后的血压要比白天下降20%左右。因此,高血压患者一般应选择在早上服药。如果服用的是短、中效降压药,一天需服两三次,注意最好不在睡前服药。因为夜晚血压会自然下降,加上药物的作用,会导致血压大幅度下降。而且,夜间血流缓慢、血流量减少、血黏度增高,容易发生脑血管意外。但是,有个别患者的血压是晚上不下降或者反而升高,这样的患者就可以在睡前服药,或是选用长效降压药以避免血压的波动。

四、血压“反跳”

高血压患者在长期应用某些降压药如可乐宁、心得安或甲基多巴等,如果突然停药,会发生血压“反跳”现象,血压可能会突然升高,甚至会出现严重的高血压危象。

预防:长时间服用或使用上述药物时,即使症状基本得到控制也不能突然停药,需要停药或更换药物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

五、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从平卧位或蹲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所发生的低血压,也称为直立性低血压。降压药物胍乙啶、优降宁、哌唑嗪或利尿剂,能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当患者突然改变体位或长时间站立时,可发生头晕眼花或眼前发黑,甚至出现晕厥、昏倒在地等现象。

预防:患者在服用上述降压药物时,一定要注意在准备站立或起床时动作应缓慢,多做些轻微的准备活动,这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升高血压,避免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六、困乏现象

部分患者长期应用某些降压药如利舍平、可乐宁、甲基多巴、心得安时,有可能会产生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可出现嗜睡、乏力、倦怠、失眠、多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等表现。这时如果从事驾驶、高空作业或操作机器的工作,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预防:症状严重,影响日常工作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其他降压药物。

七、加重哮喘症状

原有哮喘病的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心得安时,可加重哮喘,甚至引起哮喘持续状态。

预防:有哮喘病史的高血压患者禁用心得安,其他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最好也要慎用。

八、诱发心绞痛

较长时间应用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等,可使心肌收缩力减退,冠状动脉灌注压降低,心肌耗氧量减少,若突然停药可诱发心绞痛。

预防:不可突然停药。冠心病患者应慎用此类药。

九、低血钾等

利尿药双氢氯噻嗪如今仍是常用基础降压药物,但长期服用易引起低血钾,表现为恶心、呕吐、腹胀和肌无力,还可引起高血糖、高血脂、高血氨、高尿酸和高血钙。

预防:可与保钾利尿药安体舒通合用以避免发生低血钾,必要时需要补钾。服药期间最好注意定期监测血清电解质情况。伴有高血脂、糖尿病、痛风、肾功能减退、肝硬化和肝昏迷的高血压患者慎用双氢氯噻嗪。

十、干咳

干咳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卡托普利等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但一般症状较轻或连续服药后逐渐减轻。

预防:能耐受者不必停药。个别不能耐受者可改服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十一、白细胞减少

因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依那普利等降压药的优点多,副反应少,常被医生作为首选的降压药物。但此类药物较为罕见的副作用之一是引起白细胞减少,发生时间多在用药后1周至3个月,大多起病缓慢,病情轻微,一般呈纳差、心悸、头晕、乏力、低热、咽喉炎等表现,多由血常规检查而确诊。而严重的白细胞减少症则起病急骤,全身症状严重,患者在出现乏力、头晕、咽痛等前驱症状后很快出现寒战、高热、出血、头痛、全身肌肉和关节疼痛、虚弱、衰竭等症状,体温多波动在38~41℃。甚至更高,随后出现严重感染,病情迅速恶化,发展为脓毒血症、败血症等,继而发生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与预防 篇7

1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1.1 滥用中药

许多人认为中药来自于大自然, 药性平和, 无毒性, 安全有效, 对其不良反应一无所知。因此, 常常服用中药来调理身体, 在用药剂量方面比较随意, 随意增减某种药物的用量, 使其疗效改变。不依据疗程, 擅自增加服用时间, 用量过大及用药时间过长, 会使中药在体内蓄积, 易致蓄积性中毒。如肉桂过量会发生血尿, 牛黄解毒片长期应用会引起汞中毒等。也有患者过分相信秘方、偏方, 胡乱用药引起毒性作用。有的患者迷信中西药联用而忽略药品之间的相互作用, 有的中药本身具有较大的毒性, 如附子、川乌、生半夏、草乌、甘遂、巴豆等, 长期服用易引起蓄积中毒。

1.2 个体差异

因在性别、年龄、遗传、生理状态、病理状态、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不同, 患者体质也相差很大, 对药物的敏感性与耐受性也不同。如儿童、老人、孕妇、肝功能受损、过敏性体质的患者比青壮年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

1.3 煎煮不当

中药煎煮要遵循一定的方法, 应根据药物质地、处方要求, 如先煎、后下、另煎、兑服等进行煎煮, 有些有毒中药如乌头、附子等, 可以通过久煎减少其毒性。有些中药煎煮时间长则会增加毒性, 如山豆根等。

1.4 质量欠佳

药材在种植过程受到土壤、空气、放射性元素、农药等污染, 毒素残留在被污染植物内, 人体服用了这些中药, 不断微量吸收, 导致慢性中毒。中药来源广泛, 品种繁多, 真伪难辨。中药饮片来源不规范, 药材品种混杂, 质量假劣, 以劣充好, 以假充真, 就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中药的加工炮制十分讲究, 许多中药经过炮制可以减轻其毒性。当中药制剂工艺不严格, 不按规范炮制, 则容易出现毒性反应。如半夏、马钱子等中药生用容易中毒, 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 而且药效不减, 炮制不当或以生品入药则易引起中毒。中药保存方法不当, 会出现药物变质现象, 如药物霉烂、走油、风化等, 中药有效成分降低、失效, 从而影响临床疗效, 导致不良反应。

1.5 服药时间失宜

正确的中药服用时间可充分发挥药物的效果, 也能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当服药时间失宜时, 则容易会影响疗效, 使药效降低或刺激咽喉和消化道等, 引起不良反应。

1.6 辨证失误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是辨证施治, 当临床医师辨证不当时, 所使用的药物就达不到预期效果, 还会对人体造成损害, 使病情加重。有的医师为了强化疗效而随意加大剂量, 会改变原药物或方剂的功效, 导致机体不良反应的发生。

1.7 不合理用药

中药组方讲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 “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方法, 配伍得当, 可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中成药组方不合理、中药汤剂配伍不合理, 不良反应发生机会也越大。方剂中, 药物数量不宜过多, 品种过多, 药物间相互作用, 发生不良反应的概率越大。正确的中西药联合使用时, 会产生协同作用;不正确的中西药联合使用时, 不但会产生拮抗作用, 而且可以降低疗效, 增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如氯丙嗪与含有麻黄的中药制剂联用, 可引起血压下降[1]。

1.8 中药注射剂缺乏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

随着中药注射剂不断增多, 应用日益广泛, 中药不良反应时有发生。几乎所有的中药注射剂都可产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 而且程度比口服和外用时重, 如双黄连粉针、清开灵注射液等。中药制剂研究起步较晚, 质量控制指标及评价体系不完善, 工艺条件未做标准化要求, 提取制备工艺不规范, 提纯工艺质量欠佳;中药注射剂所用药材, 受产地、气候、采收季节等种植条件影响, 所含有效成分亦不完全相同;注射剂成分复杂, 所含成分尚不完全清楚, 绝大多数是提取混合物, 药物纯度不够, 内在质量不稳定, 作用也各有差别。过敏物质种类众多, 药液中含有某些抗原性物质, 与常用溶液配伍后容易发生不良反应。

2 表现

不良反应的表现涉及多系统、多器官, 神经系统损害: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呼吸系统毒副反应:呼吸困难、气促、哮喘、喉头水肿等;循环系统损害:心律不齐、心动过缓、静脉炎等症状;消化系统损害如恶心呕吐、腹泻、肝功能异常;泌尿系统毒副反应:血尿、尿频、腰痛、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皮肤损害:荨麻疹、皮肤瘙痒、口腔溃疡;血液系统损害如白细胞减少等。

3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策略

3.1 大力宣传中药常识

提醒患者不要盲目长期用药, 服药不宜过量, 时间不宜过长, 避免大剂量、长时间、反复用药。不要盲目服用单方、秘方等。中药能口服的不选用注射剂。一般常用温开水服用, 忌用茶、酒、饮料等送服中药, 避免使用过期及不合格的药品。

3.2 规范临床用药

提高临床医师诊断水平, 坚持辨证论治进行组方和配伍, 加强对临床医师、药师培训中医用药的知识, 熟练掌握中药药物性能、适应证、禁忌征、用法、用药时间、剂量、配伍禁忌、用药指征, 规范处方写法, 字迹清楚, 须写清用法用量、药材名称、明确注明炮制品种, 要特别交代清楚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在问诊时应注意询问有无过敏史, 过敏体质、哺乳期的母亲用药要特别慎重。称量要准确, 避免超量用药。应密切关注服药后的反应, 如出现异常症状, 应停药就诊。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进一步完善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制度。掌握中西药相互作用产生的规律和配伍禁忌。中西药联用合理, 把握好剂量, 避免药物间不良相互作用, 成分重复、用药过量。一般中西药联用要隔3 h~4 h, 尽量减少合并用药。

3.3 加强中药质量管理

完善和规范中药质量控制标准, 全面提高中药材的品质, 严格控制药材的栽培、采收、加工、炮制和贮藏等环节。从药材产地抓起, 减少种植过程中的污染, 规定中药的采集时间、地点及部位, 保证其所含成分的稳定性。规范中药的炮制工艺, 认真加工炮制, 配方力求分量正确, 做到安全贮存, 防止污染, 依法炮制, 制剂合理而不偷工减料。中成药和注射剂必须遵守国家和行业的质量控制与检验标准。注重中药饮片质量, 对购进的中药饮片进行逐批验收, 严禁销售不合格药品。

3.4 掌握煎煮与服药方法

向患者详细介绍服药时应注意的具体事项, 详细交代药物的浸泡时间、加水量、煎煮的火候、服药的次数、服药的时间及服药的禁忌、需特殊煎煮的药物等,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一般药物宜于饭后服用, 泻下药物宜空腹服用, 对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饭后服用。关注服药后的反应, 如用药后出现异常的感觉或症状, 应停药就诊。煎药容器以陶瓷锅为宜, 不宜用金属煲。

3.5 谨慎使用有毒中药

严格按医嘱用药, 不擅自加药加量, 从小剂量开始, 逐步加量, 至产生疗效, 不出现不良反应为止。不能盲目久用, 定期检查肝肾功能。对一些已知有毒的药物, 必须严格掌握用药指征, 避免超量用药。

3.6 加强中药毒理的研究

加强中药的毒理研究, 确定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的关系, 明确中毒的剂量、主要症状、中毒机制和解救的方法。对常用中药进行系统研究, 保障用药安全有效。建立完善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及时分析和发现不良事件。

3.7 安全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

加强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控, 规范进货渠道, 对中药注射制剂进行必要的质量检查和质量跟踪。严格掌握适应证, 辨证用药, 按照说明书使用药品, 掌握用法、用量, 合理选择给药途径。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 避免多种中药注射剂混用, 谨慎中西药联合使用。如确需联合使用其他药品时, 应间隔3 h~4 h。要清楚掌握过敏史, 对已知易过敏中药注射剂, 注射前做过敏试验, 预防过敏发生。

参考文献

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与处理 篇8

1 原因分析

1.1 献血者的精神状况精神紧张的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的概率较高, 献血者的精神越紧张, 通过感觉器官, 对环境的感性刺激增强。视觉到针刺见血, 血液自体内流出的过程, 周围献血环境不适宜, 听到操作过程的声音, 人多嘈杂, 对温度变化和感觉上的不愉悦等都是致使献血者出现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发因素。献血者属精神紧张类型人群的, 接受诱因刺激的敏感性增强, 称为易激惹现象, 刺激阈值较低的情况下可出现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导致神经、体液调节的一过性失衡, 发生献血反应。献血者的精神类型是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 献血反应与精神紧张度呈正比。

1.2 低血糖反应低血糖反应在空腹或饮食、休息不足, 过多饮清水致稀释性低血糖的基础上易出现。出现献血不良反应时, 都有低血糖症状, 面色苍白, 冷汗, 心率、脉博加快, 补充高渗糖后症状即刻缓解。当献血者在基础血糖偏低的情况下, 其心率快, 精神紧张, 致使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强, 胰腺、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突然增多, 造成血糖下降, 出现一系列反应。其基本条件是空腹、饮食不足、休息不好劳累后, 中午、晚饭前献血出现反应者为多。

1.3 血管紧张性降低和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等原因献血200~400 m L对60 kg体重而言只占1/24~1/12的血量, 只动用了参与周边循环的血液, 不会影响重要器官如心、脑、肾的血液循环, 正常情况下, 献血200~400 m L不会有任何不适感。出现反应是因穿刺时的疼痛刺激和坐位采血、站立采血、饮水不足等诱因, 当身体受到刺激后引起短暂的血管扩张, 外周阻力下降, 血压下降, 脑血流和回心血流减少, 出现心率加快、头晕、呕吐, 甚至晕厥症状。

1.4 焦虑状态及对周围环境的不适应当今社会, 人们都处于焦虑和高压状态, 据不完全统计80%的人都有过焦虑症状。在此状态下, 献血者心理素质较差, 或工作人员态度欠佳, 环境拥挤、嘈杂、闷热、出汗等不适环境, 献血者出现献血反应则大大增加。

2 献血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2.1 精神状况分为精神类型和精神状态两种情况。献血者的精神类型如属紧张型人群, 多为先天型, 极易激惹。这类人群在献血体检时各项指标都适合献血, 在现场即表现出不正常的兴奋状态, 如呼吸加快, 语气急促, 心率增快, 出汗等表现。对他们的宣教应更加重视, 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来接受这个献血过程, 即所谓的“现身说法”。给予补充糖水、小点心, 让他们融入到献血环境中, 再通过其他献血者的献血全过程及所见所闻, 来完全适应献血过程, “现身说法”是预防这类人群献血反应的主要手段。献血者的精神状态, 也就是情绪的改变是造成献血反应的第二种精神因素。这类人群来献血时因其他因素情绪不好, 或者到献血场所因人员喧杂, 温度、气味、服务态度等影响, 使其情绪发生波动。发现这类人群应即刻宣教, 用拉家常等方式进行“话疗”, 使其情绪稳定。通过艺术的、风趣的、科学地把献血知识, 献血对社会、本人的益处, 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 有针对性地进行宣教, 使之接受, 感觉到你很亲近, 并愿意与你交流, 这就达到了目的。但这类人群对时间要求较苛刻, 所以应尽快完成献血。无论何种原因造成的精神紧张, 都是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 这也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总结、发现, 并有针对性地培训和在工作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

2.2 预防低血糖, 第一要了解献血者的饮食情况, 此项工作主要由体检医生在病史询问过程中完成;第二对献血时间要掌握, 如早晨空腹献血, 中午、晚饭前献血的献血者都易出现低血糖反应, 所以准备些小点心、糖水是必不可少的。空腹献血者合理给予补充食物可大大降低低血糖反应, 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献血者如过多补充清水, 易导致稀释性低血糖, 可造成或加重献血过程中的低血糖反应。

2.3 不良刺激可经神经末梢的神经递质逐级传导致使体液及神经信号发生改变, 造成血管紧张性降低, 表现为一过性血容量不足和一过性脑缺血改变。疼痛是神经体液血管调节改变的主要因素, 提高采血静脉穿刺技术, 护士在采血过程中要分散献血者的注意力, 可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此外要保证足够的血容量, 献血前充分饮水, 可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防止体位性低血压, 应从三个方面预防:第一是对献血者体检时要严格, 掌握血压, 既使在严重缺血的情况下, 也不应超血压标准采血, 对血压偏低, 但在正常范围, 如90/60 mm Hg, 虽然已达标准, 医生要综合判断, 根据休息、饮食、体重等其他指标来决定是否适合献血。对献血量也要科学合理评估, 此类人群易出现献血反应, 一旦参与献血应重点防护;第二是献血时的体位尤为重要, 最好采取卧位或半坐位采血, 站立采血时的脑供血不足易造成反应;第三是采血后不要让献血者立即离开, 突然站立后可造成体位性低血压, 由于重力因素, 致使一过性脑缺血、乏氧, 献血反应发生突然, 容易摔伤。所以采血护士要注意观察献血者的一般情况, 询问有无不适, 嘱要慢起、慢坐, 观察10 min后如无不良反应方可离开。

2.4 为了避免献血者的焦虑状态, 很好地适应献血环境, 要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软、硬环境, 软环境就是血站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 通过专业手段, 包括形象、仪表、着装、言吐让献血者感觉舒适、温馨, 通过血站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感染献血者, 使献血者心情愉悦, 消除不良状态。硬环境就是指献血环境要清洁、整齐、光线充足、空气新鲜、温度适中、布局科学合理, 给人以最佳的视觉效应, 这样献血者心态平合, 能很快地适应环境, 大大减少献血反应。

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及预防 篇9

中药不良反应是指在预防、诊断、治疗或调节生理功能过程中, 使用合格中药 (中药饮片或中成药) 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任何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深入了解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对合理和安全地使用中药具有现实意义。现就中药的不良反应的原因及预防简单报告如下。

1 中药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

1.1 辨证失误, 用药不当:

中医在对疾病的治疗上是以“辨证论治”。辨证是决定药物的前提和依据, 辨证失误, 用药上就有偏差, 虽然药物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使用, 也会造成人体损害, 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虚实不明, 寒热不清, 治疗上就可能出现“实者实之”, “寒者寒之”等错误治疗方法, 使病情加重。

1.2 重复用药:

在使用复方中药及中成药时, 不知成份, 急于建功, 多种成药并用, 即会有某些成份用量过大, 人体吸收过多, 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上有疏风定痛丸和痹痛宁胶囊合用, 导致马钱子中毒事件[1]。因二药均以马钱子为主要成分, 二药都有以含士的宁为主的马钱子, 马钱子重复使用, 超过正常使用量。

1.3 质量低劣

1.3.1 中药来源广泛, 品种繁多, 真伪不易辨别, 常有假劣品入药。再加上现在环境污染严重, 造成水质土质不佳, 药材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使用农药, 原料药材遭受砷、铬等污染。应用此类中药, 人体不断微量吸收, 导致慢性中毒。

1.3.2 有些单位和个人受利益驱使, 以劣充好, 以假充真, 导致使用时不良反应发生。

1.4 配伍不当, 不合理的中西联用。

1.4.1 中药汤剂、中成药配伍不当, 使用时违反“十八反”、“十九畏”, 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及中毒事件。

1.4.2 中西药合用不合理的情况下, 不仅可使药效降低, 并可致不良反应及中毒事件或药源性疾病。如神经衰弱服用三溴片, 因失眠又服用朱砂安神丸, 两药合用, 引起腹痛、腹泻、排赤痢样大便。头孢类抗菌素与复方甘草片、双黄连口服液、联邦止咳露联用, 引起不良反应发生[2]。

1.5 中药组方时, 品种过多, 以致不良反应:

古代方剂中, 药物通常在4~8种之间。现在的处方, 品种数量越来越多, 发生不良反应的机率越大。中药成分复杂, 作用广泛, 品种越多, 理化成分越多, 合并种类越多, 不良反应发生机会也越大。

1.6 剂量过大, 时间过长。

1.6.1 盲目认为中药“无毒”, 不控制剂量, 不依据疗程, 急于治病, 导致中毒或依赖性。如活络丹, 补心丹长期使用, 引起汞蓄积中毒等。

1.6.2 中药剂量间的配比, 其比例不同, 功效也不同, 主治也发生改变。因此, 不要随意增减某种药物的用量, 如桂枝汤与桂枝加桂汤。若擅自改变药物剂量, 即使中药疗效改变, 使“证”、“治”不符, 可发生不良反应。

1.6.3 用药时间过长, 不依疗程, 易致蓄积性毒性或身体依赖性等不良反应。如脑外伤患者长期服用安宫丸造成“汞毒性肾病”等。

1.7 个体差异:

不同个体的气血阴阳、脏腑功能即在性别、年龄、生理状态、病理状态情况不同, 还关联于遗传、酶系统以及生活方式习惯等存在差异, 对药物的不良反应敏感程度也不同。

1.8 种族、地域差异。

1.8.1 在遗传支配下, 由于生活区域环境、饮食习惯、工作方式不同, 使种族间体质不同, 酶代谢系统也有差异, 对药物的敏感性、吸收、排泄也完全不同, 就会造成中药在不同种族的效能也有差异。

1.8.2 不同地域的同一种族, 因居住地气候、生活习惯不同, 体质也相差很大。在药物应用时, “因地制宜”, 不可机械。如中医临床应用麻黄发汗, 南方因气候偏暖而用量轻, 北方气候偏寒凉而用药量宜重。

1.9 剂型失当, 给药途径、部位不合理。

有些中药对剂型选择性强, 若剂型不当, 服用则会出现中毒反应, 如砒霜不能入酒剂。

1.10 时间失宜:

中医认为, 一般药物宜于饭后服用, 滋补药物易饭后服用, 驱虫和泻下药物宜空腹服用, 安眠药物宜睡前服用, 健胃药物和对胃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宜饭后服用。服药时间的选择, 一方面是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目的, 另一方面也是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2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2.1 辨证论治, 正确使用

提高诊断水平, 正确诊断疾病, 熟知药物性能功效禁忌证, 合理使用中药, 对症治疗。

2.2 用法适当, 因地制宜

2.2.1 严格执行“十八反”, “十九畏”及其他配伍禁忌, 合理配伍,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2.2 尽量减少合并用药,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机率。

2.3 避免大剂量、长时间、多次数用药, 严遵医嘱。

一般用药至“邪去正安”, 就应停用或减量或改缓性之药, 或改为饮食调养,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4 掌握过敏史, 及时预防:

对中药产生过敏反应的用药者, 不少有过敏史。在组方时, 要清楚其对中药或中成药有无过敏史, 以避免使用该药物。

2.5 严格剂型选择, 注意用药速度:

中药能口服的不选用注射剂, 因中药成份复杂, 现有质量标准、制作工艺、检验数据还不是十分完备, 在安全性、可控性等等方面还有不足, 还需严格把关[3]。

2.6 避免过期及不合格药品的使用:

药品使用时, 应仔细查看有效期, 过期药品坚决不能使用。对饮片使用时, 要查看有无虫蛀、霉变、腐败、走油、气味散失等性状改变, 杜绝使用不合格药品。

2.7 严控药材质量, 更新中药品种:

从药材品种、产地、炮制、制剂、配伍等源头抓起, 生产工艺科学化, 防止污染, 生产合格饮片和成药。同时, 不断提高质量标准, 淘汰副作用大、毒性强的药材, 也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的关键。

2.8 注意使用方法

2.8.1 忌用茶、酒、饮料等送服中药, 一般常用温开水服用。

外用药使用时, 严格执行使用方法及适用病症, 不随意自我药疗。

2.8.2 行过敏试验, 预防过敏发生。

对天花粉注射液、鹿茸注射液等许多已知易过敏中药注射剂, 注射前做过敏试验, 过敏者禁用, 若须使用, 可用脱敏法, 避免不良反应发生。

2.8.3 加强监管, 依法生存合格药品:

齐二药事件、欣弗事件、伯易事件等皆因监管不力或当事人渎职或为金钱驱动所致。因此, 必须改进管理方式, 把事后解决问题变为事前发现问题。杜绝违规生产、以次充好、掺杂使假、偷工减料等行为, 避免避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国芬, 李国祥.疏风定痛丸、痹痛宁胶囊并用致马钱子中毒1例.中国医药学杂志, 2007, 25 (11) :103.

[2]戴建子, 周舍典.联邦止咳露不良反应与合理性用药的观察.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07, 25 (2) :191.

甘露醇不良反应的预防 篇10

1 什么是中药不良反应

过去中药的毒性指的就是中药的治疗作用, 而现在所说的毒性大多数指的就是中药的副作用, 俗称中药的不良反应。药品不良反应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出现中药不良反应的药品品种有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中药注射剂等, 其中, 以中药注射剂发生不良反应的数量居多。

2 中药不良反应的类型

2.1 过敏反应

也称变态反应, 一般变化快而轻, 以皮肤出现荨麻疹、疱疹居多, 也可迅速波及全身, 还可合并发生畏寒肢冷等症状, 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 危及生命。

2.2 毒性反应

是指药物引起的生理生化功能异常和病理改变, 甚至危及生命。临床上可造成人体多系统、多脏器的损害及不良反应。

2.3 其它不良反应

除了以上列举的这些不良反应外, 某些人由于先天体质而造成对某些药物不能耐受, 从而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报道哺乳期妇女因乳房肿块服用赤芍甘草汤后, 乳房肿块全部消除, 却造成乳汁全无的后果。因此, 在服用中药时某些特殊人群更要慎用。

2.4 副作用

是指在治疗允许的剂量内伴随着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发生的一些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意外的损害作用。例如柏子仁临床主要用于养心安神, 但其润肠通便的功效就导致了腹泻的副作用。

3 中药引起不良反应的原因

3.1 品种

中药的品种多而且杂, 有些药物来源众说不一, 所以导致了很多药物“同名异物”或“同物异名”。由于这些药物之间相互替代或使用混乱就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木通受产地限制就分为关木通和川木通, 前者主产于东北三省, 为马兜铃科植物东北马兜铃, 含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 长期服用可导致肾衰甚至死亡[2]。而后者主产于四川、贵州等地, 来源于毛茛科植物小木通或绣球藤的干燥藤茎, 经实验论证[3], 毒副作用很小, 临床应用安全。

3.2 药物污染

一些工厂排放的三废中含有大量的铅、铬、砷等有害金属成分, 农药中含有氯、磷等成分, 对土壤、空气、水流等自然环境的污染愈加严重。这些有害成分的降解消失时间长, 有的还可能长期残留, 这势必会对中药材的种植造成影响, 使中药材受到污染, 出现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超标等问题。这样的药材一旦被人服用, 就会造成体内蓄积性中毒, 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适症状。

3.3 产地

中药材根据产地的不同、自然环境和生长条件的影响, 药材本身的品质也会发生很多的变化, 即便是来自同一产地, 药材本身也会因生长年限、采收时间的不同而使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受到影响。如乌头中乌头碱、中乌头碱等有毒成分的含量就因产地的不同而毒性有所差别。以北京西郊所产的乌头毒性最小, 四川南川产的乌头毒性是其2倍, 甘肃产的毒性更多达3.2倍[4];芍药通常在5, 7, 11月时采集, 其芍药苷的含量分别为7.2%, 3.3%, 9.4%[5]。这就要求我们在临床应用时, 要充分考虑到对患者的用药量, 要根据药品有效含量的多寡而有所增减, 以防药量过大或药效不达而造成不良反应。

3.4 炮制

有些中药经过适当的炮制后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 提高本身的治疗效果, 故有“制药贵在适中, 不及则功效难求, 太过则气味反失”之说。众所周知:乌头、芫花、马钱子有毒, 应用之前均需经过适当的加工炮制减毒才能入药;再如马兜铃如生用苦寒味劣, 损伤胃气, 虽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喘, 服后容易导致恶心、呕吐, 一般要经过蜜炙后方能服用[6]。所以, 中药材必须要经过严格、规范地炮制。

3.5 用药时间

中医对于疾病的治疗讲究的是辨证论治, 同一个处方不能长期服用, 而是要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根据脉象的变化和疾病的发展对药味和药量重新进行调整。如长期服用黄连等清热解毒药物会对胃肠道造成损伤;长期服用含有甘草的制剂, 容易出现依赖性和其它一些不良反应。

3.6 药物用量

我国药典对各种中药的常用量均有明确规定, 每一味中药都有限定的用量。有史以来, 人们因为中药的纯天然性和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小而在治疗过程中首选中药, 但由于中药的治疗周期长、缓解症状慢而常常超剂量服用, 从而产生不良反应。数据资料统计, 服用中药所产生的毒副反应, 多源于超剂量用药[7]。如关木通过量使用易引发急性肾衰竭和过敏性紫癜[8];又如山豆根过量使用易导致休克甚至死亡[9]。

3.7 配伍

配伍是中医用药应用的主要形式。中医药历经千百年的实践应用, 历代药家对中药的毒副作用已有所认识, 总结出临床使用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等中药配伍理论来减少毒副作用, 增加疗效。中药的方剂组成讲究的是“君、臣、佐、使”, 只要配伍得当可使各种药品间相互协调, 达到增强疗效、降低毒性的目的, 反之不但会降低药效还会增加药品的毒副作用。例如:“四逆汤”的组方中用干姜、甘草同附子配伍, 在不影响疗效的情况下, 达到了制约附子的毒性的目的。而人参如果与黎芦同时使用, 黎芦的毒性就会增强几倍, 极易引起中毒。

3.8 中药的剂型和给药途径

中药在不同的剂型条件下中所表现出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也有所不同。故有:“药性有宜丸者, 宜散者, 宜水煮者、宜酒渍者, 宜膏煎者, 亦有一物兼备者, 亦有不可入汤、酒者, 并随药性, 不得违越。”之说。目前, 为提高疗效中药制剂的临床应用多为复方制剂, 其成分非常复杂, 人们对药品内在有效成分的掌握还不甚明了, 对其药理、毒理等特性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尤其是在制剂工艺尚不完善, 缺乏科学有效地内在质量控制手段的情况下轻易改变中药剂型, 极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例如:各种口服制剂和外用制剂的双黄连, 一般比较安全, 目前临床应用已十分广泛, 很少有不良反应, 而其水针及粉针剂临床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多[10], 究其原因主要是双黄连注射剂有效成分提取纯度不够, 含有大量未知成分的杂质造成的。目前, 我国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占全部中药不良反应的50%以上。林向华等[11]对1996~2002年中国药学文摘记载的中药不良反应358例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明:不良反应共涉及药物78种, 其中注射用药29种, 诱发不良反应157例占43.85%[12,13]。某些药物所含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毒性或刺激性, 若使用方法不当, 也易引起不良反应。如鸦胆子含鸦胆苷、鸦胆子苦素等, 内服用于治疗阿米巴痢疾, 但对胃肠道有刺激性, 故常灌入胶囊内吞服。若外用, 直接接触皮肤, 易引起过敏性休克[14]。

3.9 药症不符

辨证施治是中医诊疗的核心所在, 对症下药, 才能起到治疗作用;药症不符, 轻则于病无益, 重则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用黄连、黄芩、黄柏和大黄组成的复方治疗实热型细菌感染, 符合“热者寒之”这一中医基本治则, 但同是细菌感染, 若为虚寒证, 还用此方治疗, 不仅疗效不佳, 还会出现中毒症状。可见如违反辨证论治原则, 就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1 0 煎煮服用不合理

中药的煎煮有很多注意事项, 如煎药器具以砂锅为优, 不宜使用铜、铁等材料制成的器具, 药物煎煮有先煎、后下、另煎、包煎、兑服等, 均需严格操作, 以免出现不良反应。如附子经先煎、久煎可破坏其毒性成分, 降低毒性;若煎煮时间过短, 极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 由于服用方法不当, 也可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 服用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 如乳香、没药等, 均应在饭后服用, 否则极易出现胃肠道反应;在服药温度上也有讲究, 辛热药宜冷服, 寒性药宜热服。服药时的饮食禁忌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 如人参忌萝卜、薄荷忌蟹肉等, 如不加注意也会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3.1 1 中西药的不合理联用

药物之间, 合理联用, 可起到协同作用, 提高药物疗效, 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如果联用不当, 轻者降低药效, 重者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15]。例如, 中成药朱砂安神丸中含有朱砂, 西药三溴合剂也有镇静安神作用, 但若同时服用, 朱砂中的有效成分硫化汞与溴化物发生化学反应, 生成溴化汞, 可导致药源性肠炎。由此可见, 中西药的联合应用, 一定要充分了解各药物组分及其理化性质, 做到组方合理, 优势互补, 才能安全有效使用药物, 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 而绝不能盲目机械地相加。

3.1 2 个体差异

人体对药物的反应常因个体差异而不同。如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况等不同, 小儿、老人、孕妇、哺乳期妇女这一特殊人群, 另外体质敏感及特异性遗传患者, 对某些药物的反应与常人不同, 用药时更易发生不良反应, 其出现毒性与药物的药理毒性及用法用量无关, 完全取决于患者本身的体质。如治疗外伤的云南白药, 临床上就发生过在外敷刀伤时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危重病例[16]。

4 中药不良反应的预防

4.1 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加大中药安全使用宣传力度

目前, 人们对于中药不良反应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其实, 是药三分毒, 中药在临床使用中, 即便是药性平和的中药, 若使用不当, 也可能引发多种不良反应。所以, 为医者在治病救人的同时, 应大力普及中药使用常识, 提高群众的合理用药意识, 重视自我保护, 能够在医师、药师的指导下, 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中药, 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4.2 辨证论治, 对症下药

中医认为, 疾病有寒热虚实之分, 中药有寒热温凉之性, 治病投药必须按照中医理论和辨证论治的原则, 因个人身体状况、发病长短及发病原因, 随证加减。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的措施之一, 临床使用中药应根据用药对象的具体情况, 辨证施治, 严格控制剂量和用药周期, 避免滥用。如清开灵注射液, 其功能是清热、化痰、醒神, 主用于热病所致神昏、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而对外感风寒发热者不适用。

4.3 中西药合理配伍, 规范用法用量

中西药在联合应用时, 如配伍不当, 轻者降低药物的疗效, 重者产生或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如碱性较强的中药及含有此类成分的中成药, 如瓦楞子、海螵蛸、朱砂等, 不宜与酸性药物如胃蛋白酶合剂、阿司匹林等联用, 因前者会使后者疗效降低;含有机酸类的中药及中成药, 不能与磺胺类药物同用, 同用后易使磺胺类药物在肾小管中析出结晶, 引起结晶尿、血尿, 乃至尿闭、肾衰竭。

4.4 加强药品生产各个环节的质量管理, 保证药品质量

首先, 从中药材的源头抓起, 对中药材的种子来源、种植生长环境、农药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严格监控和规范管理, 推广科学有效的种植技术, 建立规范标准的中药材种植基地, 减少种植环境对中药材的污染, 降低农药残留量, 杜绝中药品种混淆现象, 全面提高中药材的质量。然后是规范中药材的炮制及中药的生产过程, 要求每个环节都必须符合GMP要求, 进行严格全面地质量监控, 确保中药材及其制剂的质量安全可靠;尤其是注射剂, 在有效成分提取工艺的研发上更要精益求精, 加大国际先进生产设备的引用力度, 提高环境和控制标准, 确保制剂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5 建立完善的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随着中药不良反应监测范围的扩大和工作的深入, 逐步加大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建设。根据中药的特殊性, 制定符合中药特点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 以获得更全面、更有效的信息。通过加大对临床医师、药师的培训, 提高中药不良反应的报告质量。结合中药的特点建立新药早期预警系统。加大科学用药的宣传力度, 提醒患者合理用药。利用处方监测和医院集中监测等监测方法, 加强新中药上市后再评价工作, 及时准确地发现药品在推广使用过程中的安全问题[17]。

4.6 详细询问家族史、用药史和过敏史

对中药注射剂中过敏反应高发的品种, 应先做皮试, 有药物过敏史者应禁用中药注射剂静脉给药, 可改用其它中药口服制剂。建议提高中药注射剂使用门槛, 增加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前的过敏试验, 过敏体质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中药注射剂, 年老体弱者慎用, 尽量减少与其他药物的配伍及联合用药。不断完善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时出现不良反应的抢救措施, 使患者的伤害降到最低。

随着药学科学的不断发展, 对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研究将成为药学领域的一个专门学科, 而且现代制药技术也将进一步规范中药的主要成分和含量, 用更加科学的方法进行提取, 以尽可能减少中药在使用中的不良反应。

摘要:中药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不良反应, 这是一个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中药不良反应及其发生的原因和对策。现就中药的常见不良反应进行分析, 提倡科学客观地对待中药不良反应, 加大宣传力度, 使公众更了解中药, 科学合理地使用中药, 尽可能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使中药能更好地服务于大众, 促进人民身体健康。

卡托普利的不良反应及其预防 篇11

1消化系统

1.1 腹痛

林秀恋等[1]报道1例男性患者, 58岁, 有家族高血压病史。因服用其他降压药效果不佳而改服CPT, 且未与其他降压药配伍应用, 剂量为每次25mg, 每天3次, 2d后血压未见明显下降, 即增加剂量, 口服每次50mg, 约40min后, 患者感到腹痛, 并逐渐加剧, 即注射阿托品每次0.5mg, 痉挛逐渐解除。3d后再服CPT, 每次50mg, 约50imn后患者再次出现腹痛, 立即注射阿托品, 腹痛解除, 患者停止服用CPT。改用倍他乐克, 未再出现腹痛。

1.2 腹泻

卢荣奎等[2]报道1例男性患者, 57岁, 因反复胸闷、气促9年, 双下肢水肿1个月入院。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口服CPT (每次12.5mg, 每天3次) 及硝酸异山梨酯、氢氯噻嗪治疗。11d后出现发热、腹泻、水样便 (每天7~8次) 。考虑为感染性腹泻, 给予补液、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等, 腹泻无明显好转。入院第22天, 患者因血压偏低, 暂停CPT。3d后腹泻停止。好转出院。回家后未服用CPT, 但继续口服硝酸异山梨酯、氢氯噻嗪。均未出现腹泻。次年8月20日因胸闷、气促再次发作入院。入院后口服CPT (每次6.25mg, 每天3次) 及硝酸异山梨酯、氢氯噻嗪治疗。下午出现腹泻水样便 (每天10余次) 、无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给予诺氟沙星、庆大霉素、补液治疗, 症状无好转。经查房检查, 继续给予补液、抗炎治疗。中午患者起床大便5min后突然死亡, 死亡原因诊断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水电解质失衡所致心脏骤停。应用CPT出现腹泻的不良反应, 较为罕见, 其原因可能与过敏反应有关, 临床往往容易误诊为感染性腹泻, 仅给予补液、抗炎等治疗, 而耽误病程, 最终造成水电解质紊乱。这可能是患者死亡的原因。

1.3 口腔溃疡

孙鲲等[3]报道1例男性患者, 61岁, 因高血压20年, 一直坚持服用硝苯地平10mg, 每天3次, 血压平稳。近1年来, 血压在150/100~170/110mm Hg (1mm Hg=0.133kPa) , 加服CPT 12.5mg, 每天3次, 血压下降, 稳定在130/80~168/90mm Hg。服用6个月后, 口腔黏膜反复出现溃疡不愈, 加服各种维生素无效, 将CPT减为12.5mg, 每天2次, 仍无好转, 故停用CPT, 2周后口腔黏膜溃疡消失, 随访3个月未再复发。本例患者服用CPT半年, 出现口腔溃疡, 停药即消失, 其原因可能与CPT结构中含有巯基有关。不含巯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如第2代的依那普利、第3代的暗哚普利无此不良反应。治疗上可将CPT减量、停药或改用其他不含巯基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口腔溃疡常可自愈。

2呼吸系统

2.1 支气管哮喘

孙月云等[4]报道1例女性患者, 56岁, 原发性高血压自服复方降压片, 血压有所控制, 因2d未服药而头昏加重入院。平时无慢性支气管炎及哮喘发作史, 无药物变态反应史。入院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 予以CPT片25mg口服, 丹参、能量合剂静脉滴注。患者口服CPT 25mg, 1.5h后出现胸闷气短症状, 口唇发绀, 肺部听诊广泛哮鸣音, 无湿啰音, 心率90次/min, 律齐。考虑为急性支气管哮喘, 予以氨茶碱0.25g, 地塞米松5mg加入50%葡萄糖注射液20ml静脉推注, 10min后症状消失。因丹参、能量合剂应用未有哮喘发作的报道, 故考虑由CPT引起, 予以停用。改尼莫地平20mg口服, 其他用药不变。治疗3d未再有哮喘发作现象。第4天, 应患者要求, 验证是否为卡托普利引起哮喘发作, 予以口服卡托普利25mg, 服药1h后患者再次出现哮喘发作, 对症治疗后缓解, 证实系口服卡托普利致支气管哮喘。患者住院10d, 服用尼莫地平10mg, 每天3次, 血压稳定, 出院。其机制可能为CPT能激活喉部的缓激肽通道, 抑制缓激肽的灭活, 缓激肽在血中堆积, 前列腺素浓度随着缓激肽活性上升而增加。而缓激肽和前列腺素E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 可引起支气管痉挛而诱发哮喘。

2.2 鼻出血

贺天禄等[5]报道1例女性患者, 因扩张型心肌病并充血性心力衰竭, 服用CPT 12.5mg, 每天2次。1周后开始出现鼻出血。检查见左侧鼻腔黏膜李氏区充血。停药4d后未再鼻出血。重新服用CPT 2周内又发生鼻出血。

3过敏反应

3.1 皮疹

崔磊等[6]报道1例高血压患者应用CPT 25mg, 每天3次, 15d后出现皮肤瘙痒, 全身速发性, 对称性粟粒样红色斑疹。皮疹大小不一, 表面无渗出。皮肤科诊断为卡托普利引起的药物疹。停用CPT, 用泼尼松10mg, 每天3次, 炉甘石洗剂外敷, 2d后瘙痒明显缓解, 3d后皮疹减退, 无新皮疹出现, 1个月后皮疹完全消退。3个月后患者再次服用CPT 12.5mg, 每天3次, 2d后感瘙痒, 皮肤隐约出现针尖样红色皮疹, 立即停药, 口服泼尼松5mg, 每天3次, 3d后逐渐缓解并治愈。

3.2 剥脱性皮炎

鲁云敏[7]报道1例男性患者, 68岁, 以高血压病并缺血性心脏病, 自发性心绞痛, 心功能Ⅰ级入院。经地奥心血康、硝酸异山梨酯及CPT (每次25mg, 每天3次) 等治疗。用药第10天, 患者全身轻微瘙痒, 2d后症状加重, 见全身皮肤呈弥漫性红斑, 大量银白色皮屑伴抓痕。诊断为CPT引起的药物性剥脱性皮炎。停服CPT, 其他药物照服, 并给予氟氢松霜擦全身, 口服赛庚啶、氯苯那敏、盐酸氟桂利嗪等, 1周后恢复。

3.3 过敏性鼻炎

路云飞等[8]报道1例男性患者, 45岁, 因原发性高血压早期, 给予CPT 25mg, 每天2次, 口服。患者服完首次剂量2h左右, 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清涕、流眼泪, 但不发热, 无全身不适感。自以为感冒, 加服感冒通2片, 每天3次, 口服。2d后上述症状不见好转, 鼻塞、流涕更重。耳鼻喉科检查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建议停服CPT, 给予阿司咪唑3片, 每天1次。二丙酸倍氯米松气雾喷鼻, 每天数次。用药1d后鼻部症状明显好转, 2d后基本恢复正常。

3.4 休克

李志军等[9]报道1例男性患者, 48岁, 因反复咯血3d, 血压 120/90mm Hg, 口服CPT, 初服25mg约1h后, 患者出现心悸、气短、面色苍白, 脉搏扪不清, 测不到血压, 给予多巴胺及琥珀酸氢化可的松抢救, 血压稳定。次日复用CPT, 又发生上述现象, 认为是CPT所致休克。

4心血管系统

4.1 左心衰竭

闫建华[10]报道1例男性患者, 51岁, 因咳嗽、咯血伴劳累气短1个月后就诊。经检查诊断为高血压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力衰竭Ⅱ度。门诊给予口服地高辛 (每次0.25mg, 每天1次) 、CPT (每次12.5mg, 每天2次) 等药物。服用上述药物后, 咳嗽、咯血、心悸、气短加重, 休息后有所缓解。夜间再次服用CPT 12.5mg后, 症状又加重, 咳嗽剧烈, 咯粉红色泡沫样痰, 端坐呼吸, 大汗, 嘴唇发绀。急诊入院, 检查诊断为急性左心衰, 快速心房纤颤。立即给予吸氧, 静脉推注乙酰毛花苷0.4mg, 呋塞米20mg, 氨茶碱0.25g, 并给予酚妥拉明10mg静脉滴注, 15min后症状缓解。次日再次服用CPT 12.5mg后, 心力衰竭症状又加重, 考虑为药物所致, 停服CPT, 其他药照用, 治疗3d, 咳嗽、咯血消失, 无心悸、气短。

4.2 血管神经性水肿

李成乔等[11]报道1例女性患者, 48岁, 因头痛、头晕半月就诊。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 血压为172/113mm Hg。初步诊断为高血压病。给予CPT 25mg口服, 约3h后, 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经检查诊断为血管神经性水肿。给予地塞米松10mg静脉注射, 10%葡萄糖酸钙10ml稀释于50%葡萄糖液20ml静脉注射;0.1%肾上腺素0.5ml皮下注射。2h后症状缓解。第2天再次服用CPT, 重现上述现象。

5泌尿系统

5.1 蛋白尿

张琴[12]报道1例女性患者, 73岁, 因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右心衰竭收入院。患者入院时口唇发绀, 双肺可闻及湿性啰音, 右心衰竭体征, 心率96次/min, 血常规白细胞14.8×109/L, 尿常规、肾功能正常。给予抗生素静脉滴注, CPT 25mg口服, 每天3次。1周后双肺湿啰音明显减少, 心率84次/min, 化验:电解质正常, 尿蛋白 (++) , 尿素氮11.4mmol/L, 肌酐196μmol/L。停用CPT治疗3d后复查尿蛋白消失, 尿素氮降至7.9mmol/L, 肌酐117μmol/L。

5.2 血尿

韩婷[13]报道1例男性患者, 75岁, 因头晕、间断性头痛, 血压170/100mm Hg, 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3级。自服吲哒帕胺片2.5mg, 每天1次, 1周后自觉头痛减轻, 头晕症状无明显改变, 血压155/95mm Hg。询问患者无药物过敏史, 遂给予CPT 12.5mg, 每天2次;第2天下午, 患者排尿时发现尿呈洗肉水色, 尿常规:白细胞 (-) , 红细胞满视野, 蛋白 (+) , 管型 (-) ;血常规正常;肾衰竭 (肌酐、尿素氮) 检查正常;超声检查:双肾、输尿管、膀胱、前列腺未见异常; CT检查:双肾、双肾上腺未见异常;尿脱落细胞检查未见异常细胞。整个病程中患者无恶寒、发热、恶心、腰痛及尿路刺激症状。查体:体温36.5℃, 血压130/85mm Hg, 双眼睑无水肿, 腹软、无压痛反跳痛, 肾区无叩击痛, 双下肢无水肿。考虑可能为CPT所致药物性血尿 , 遂停服CPT观察。次日下午尿常规检查示:红细胞3~5/HP, 其余各项正常。第3天查尿常规, 各项均正常。

5.3 肾功能不全

蒲晓群等[14]报道1例男性患者, 68岁, 因劳力性胸闷气促2年伴下肢水肿入院, 既往无肾病及高血压病史。经体检诊断为冠心病、钙化性主动脉狭窄并关闭不全, 心力衰竭Ⅲ度, 右肺肺炎。给予头孢拉定每天6g, 口服长效硝酸甘油每天30mg, 阿司匹林每天100mg, CPT每天 25mg, 双嘧达莫每天 75mg。1周后CPT量增至每天150mg。用药第3天, 患者出现恶心、厌食, 尿量由每天1 000ml减至300ml, 气促水肿加重。复查血压113/60mm Hg, 蛋白尿 (+) , BUN 39.78mmol/L, Cr 461μmol/L。静脉给予利尿合剂及呋塞米每天20~80mg。经用药4d无效后考虑为CPT引起的不良反应。即停用CPT和速尿剂, 停药至第5天, 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尿量也恢复至每天880~1 100ml, 复查蛋白尿 (-) , BUN 7.1mmol/L, Cr 128μmol/L并保持正常。

6血液系统

王晓红等[15]报道1例粒细胞减少。女性患者, 62岁, 入院时血象化验白细胞5.1×109/L, 按常规剂量服用卡托普利, 2周后血象化验, 白细胞2.8×109/L, 继续服用2个月后, 白细胞为1.9×109/L, 以后改用其他降压药治疗, 血象回升至正常。

7代谢系统

唐福全[16]报道1例女性患者, 62岁, 因头晕 2 年, 加重1个月门诊就诊。家族中有高血压遗传史。经检查诊断为原发性高血压2级。给予口服CPT 6.25mg, 每天3次, 逐渐增加至12.5mg, 每天3次。且嘱其随诊。第4天, 患者再次来诊, 此次主诉为心悸、气短1d。急查血钾 7.15mmol/L。立即入院给予相应降血钾治疗。于3d后患者血钾正常出院。出院后患者改服氯沙坦, 经门诊随诊再无高血钾出现。

8神经系统

8.1 味觉失常

徐运奎[17]报道1例男性患者, 42岁, 因高血压病来诊。测血压175/100mm Hg, 给予CPT 12.5mg, 每天3次。2d后出现味觉减退现象, 未停药, 1周后患者味觉丧失。血压稳定后, 患者停用CPT, 味觉又逐渐恢复正常。2周后患者又因头晕、高血压来诊, 再次给予CPT口服治疗, 服药当晚患者又出现味觉丧失现象, 第2天来院咨询, 考虑为药物所致不良反应, 嘱停用卡托普利, 改用复方利血平片, 每天1片, 未再出现味觉减退现象。

8.2 震颤麻痹

谭占山等[18]报道1例女性患者, 67岁, 患高血压10余年, 因头痛、头晕10余天入院。经检查诊断为高血压Ⅱ期。给予口服CPT 25mg, 硝苯地平10mg, 每天3次。3d后停用硝苯地平, 继续服用CPT, 入院2周后患者出现双上肢震颤, 给予盐酸苯海索2mg, 每天3次。震颤逐渐消失, 停用盐酸苯海索后又复发, 再停用CPT, 3d后震颤消失, 观察1周后未复发。

综上所述, 医护人员作为患者药物治疗前后的监护人, 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用药前充分了解其剂量、用途、不良反应、禁忌证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全面了解患者的病史、用药史、过敏史及主要脏器如肝、肾功能等情况;给药后仔细观察药物的短期、长期效应,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 确认有异常后迅速作出适当的处置, 防止和及时发现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达到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

上一篇:科学因游戏而精彩下一篇: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