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通信指标体系研究(精选10篇)
电力通信指标体系研究 篇1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电力通信传输网络中节点数不断增加,各类业务的接入需求也逐年在增长。电力通信网络的规模迅速扩大,使得网络节点数量愈来愈多,拓扑结构愈加复杂。为理清现有网络结构,规范业务配置管理,合理分配网络资源,探索先进的网络管理模式,应开展电力通信网络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工作,便于指导将来通信网络的规划和建设,保障通信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
本评价体系包括光缆网络和光传输设备两部分内容,从网络结构的完备性、可靠性、可扩展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完备性是指网络的覆盖率和带宽容量;可靠性是指网络的抗故障能力;可扩展性是指网络资源的实际使用率[1]。其中可靠性对于电力通信网的重要程度最高,影响可靠性的主要因素是网络拓扑的连通性和均衡性。
1 光缆网指标体系
1.1 完备性指标
根据南方电网十二五通信规划原则,光缆网应满足如下条件:
(1)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新建线路应至少建设1条光缆。
(2)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厂站均不少于2条光缆路由;各级调度机构等节点应具备3条以上独立的光缆路由。
(3)总调、省中调、地调、异地容灾中心应具备3条以上独立的光缆路由。
(4)50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线路光缆纤芯数量应不少于36芯,220kV电压等级线路光缆纤芯数量应不少于48芯,同塔架设光缆时,每回线路光缆应不少于24芯;110kV、35kV电压等级线路光缆纤芯数量应不少于24芯。
(5)调度机构每条接入光缆纤芯数量应不少于48芯,城市应用密集的区域应适当考虑增加纤芯。
根据以上原则,提出反映光缆覆盖完备性的指标:
(1)指标1:线路光缆覆盖率=已覆盖光缆的线路数/线路总数×100%。
统计范围:评价地区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交流线路。
(2)指标2:厂站光缆覆盖率=已覆盖光缆的厂站数/厂站总数×100%。
统计范围:评价地区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厂和变电站。
(3)指标3:厂站双光缆路由率=具备双光缆路由的厂站数/厂站总数×100%。
统计范围:评价地区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电厂和变电站。
(4)指标4:县调双光缆接入率=具备双光缆路由的县级调度机构数/县级调度机构总数×100%。
统计范围:评价地区各县调。
(5)指标5:地调三光缆接入率=具备三光缆路由的地级及以上调度机构数/地级及以上调度机构总数×100%。
统计范围:评价地区地级及以上调度机构。
(6)指标6:。
统计范围为评价地区的所有光缆。同起止点、同塔架设的光缆,其芯数计为各条光缆芯数之和。如站点A和B之间同塔架设2条24芯光缆,则可计为1条48芯光缆。
1.2 可靠性指标
南方电网十二五通信规划原则:
(1)光缆应成环成网建设,满足光纤传输网、综合数据网、调度数据网等网络以及线路保护等业务对光纤芯需求。
(2)新建架空线路光缆及110kV以上电压等级线路光缆改造均应采用OPGW光缆(管道光缆或ADSS光缆,存在被挖断或偷窃的可能性,其可靠性不如OPGW光缆高)。
研究证明,环形拓扑中环上节点数较少(8个节点以内)时可靠性很高,随着节点数的增加,可靠性会恶化[2],因此提出以下反映光缆路由可靠性的指标:
(1)指标1:
统计范围为评价地区的所有光缆节点。
(2)指标2:
统计范围为评价地区的所有光缆。
(3)指标3:
统计范围为评价地区的所有光缆。
(4)指标4:
指标含义:在统计周期(如1个月内)和统计范围内光缆中断的比例。
(5)指标5:。
指标含义:由于光缆故障率无法计算,只能在运行中统计,因此无法衡量优化的效果,因此提出本指标反映光缆老化的程度,从而反映光缆中断的隐患大小。
参考指标:不大于80%。
1.3 可扩展性指标
纤芯的平均利用率反映光缆资源的总体和平均使用情况;高负载纤芯比例则可反映是否有一部分光缆上承载的业务过多,已接近容量极限,后续业务接入困难,且光缆中断的代价过大。
(1)指标1:
统计范围:评价地区所有光缆。
(2)指标2:
统计范围:评价地区所有光缆。
若纤芯平均利用率不高,但高负载的光缆比例较大,则说明纤芯资源存在瓶颈,需要扩容瓶颈处的光缆资源,或调整光链路路由,使纤芯资源利用更加均衡。
2 光纤传输网指标体系
2.1 完备性指标
以下指标反映光传输网覆盖的完备性(其统计范围均为XX局传输A网/B网):
(1)指标1:网络覆盖率=已覆盖节点的数量/应覆盖的节点数量×100%。
根据南方电网十二五通信规划原则,地区传输网应覆盖地调、地区备调、县(区)调、地区内所有220kV厂站、110kV厂站、35kV厂站等节点。
(2)指标2:骨干层带宽,即骨干层网络的理论带宽值。
(3)指标3:接入层带宽,即接入层网络的理论带宽值。
(4)指标4:骨干层设备容量,即骨干层网络的理论设备容量。
(5)指标5:接入层设备容量,即接入层网络的理论设备容量。
2.2 可靠性指标
SDH网络的自愈功能是建立在环形拓扑基础上的。SDH站点的成环率、环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了SDH网络自愈功能的强弱,即可靠性的高低。因此,提出以下指标反映光传输网的可靠性:
(1)指标1:
(2)指标2:
(3)指标3:
(4)指标4:
(5)指标5:
一般规定传输网的核心环节点数≤6;汇聚环节点数≤6~8;接入层节点数≤8。
(6)指标6:
一般规定传输网的接入层节点数≤8。
(7)指标7:单链最大节点数,一般规定传输网支链节点数≤4。
(8)指标8:抗N-1失效站点率,等于站点成环率。
(9)指标9:。
(10)指标10:
(11)指标11:。
在传输设备中,电源板、交叉盘、时钟盘等处于通信设备的核心地位,网络的畅通稳定很大程度上需要上述各部件正常工作,而要求元件始终稳定地运行是不现实的,常采取重要板件备用措施来应对意外情况的发生。
指标含义:反映SDH设备电源盘保护情况。
参考指标:100%。
(12)指标12:交叉盘保护比例。
指标含义:反映SDH设备交叉盘保护情况。
参考指标:100%。
(13)指标13:时钟盘保护比例。
指标含义:反映SDH设备时钟盘保护情况。
参考指标:100%。
(14)指标14:2M支路盘保护比例。
指标含义:反映SDH设备支路盘保护情况。
参考指标:100%。
(15)指标15:。
指标含义:在统计周期(如1个月内)和统计范围内设备故障的比例。
(16)指标16:。
指标含义:由于设备故障率无法计算,只能在运行中统计,无法衡量优化的效果,因此提出本指标反映设备老化的程度,从而反映设备运行的故障隐患大小。
参考指标:不大于80%。
(17)指标17:。
指标含义:设备停产将造成运维困难,本指标反映设备停产的比例,从而反映设备运行的隐患大小。
参考指标:0%。
2.3 可扩展性指标
(1)指标1:带宽利用率。
指标含义:带宽利用率过高,则说明带宽资源紧张,需要进行整改扩容。
参考指标:≤70%。
(2)指标2:高负载传输链路比例=带宽利用率≥50%的光链路条数/光链路总条数×100%。
指标含义:若平均带宽利用率不高,但高负载的链路比例较大,则说明带宽资源存在瓶颈,需要调整业务路由和优化网络拓扑,使业务承载更加均衡,并尽量减少跨环业务量。
参考指标:≤30%。
(3)指标3:槽位资源使用率=实际使用业务槽位数/业务槽位总数×100%。
指标含义:反映网元业务槽位使用的情况和网元可扩展能力。
参考指标:骨干层设备≤60%;接入层设备≤80%。
(4)指标4:2M支路资源使用率=实际使用2M支路数/2M支路总数×100%。
指标含义:反映2M支路使用的情况和网元可扩展能力。
参考指标:骨干层设备≤60%;接入层设备≤80%。
(5)指标5:交叉资源使用率=实际使用(VC4/VC12)数量/交叉板配置(VC4/VC12)总数×100%。
指标含义:交叉资源使用率是评估网络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合理地规划网络的低阶交叉资源的使用,是网络可扩容性的重要体现,是提升网络维护效率的一个重要保证。
参考指标:骨干层设备≤60%;接入层设备≤80%。
3 结语
本指标体系可从多个角度对现有通信网络的水平进行评价,可为网络优化改造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对未来的工程设计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摘要:介绍一种电力通信网络的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将网络分为光缆和传输设备两部分,并分别针对网络的各要素给出了评价指标细则。
关键词:电力通信,网络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王雅娟,乔嘉赓.基于分层思想的电力通信网络综合评价模型[J].电力系统通信,2012,(03):36-39
[2]徐亚军,熊华钢.光纤通道拓扑结构冗余方法研究[J].电光与控制,2008,(06):22-25,82
电力通信网风险预警体系建设 篇2
一、问题诊断
目前,风险预警工作存在以下问题:
(一)预警发布条件的确定存在主观性,无法具体量化
风险预警发布条件的确定,主要参考《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和电网风险预警发布条件,规定通信检修期间发生N-1故障,可能发生七级及以上(通信)设备事件,或造成电网用户停电的七级、八级电网(设备)事件,但此条款中未明确风险时长,存在管理难点。
(二)通信专业人员无法明确预警级别
通信网络风险预警的发布分为两种情况,可能造成7级以下事件的预警由省公司科技信通部发布,预警级别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安全事故调查规程》中对通信系统事件的分级进行发布,可能造成6級及以上事件的预警,由信通公司起草,科技信通部审核后,报送安全质量监察部进行复核、定级,由电力调度控制中心统一发布。
在对通信系统检修工作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若检修工作期间发生N-2事件造成线路双套保护装置退出,线路停电,则需要根据损失的负荷进行定级,此项工作归口部门为省公司安全质量监察部,通信专业部门不具备定级能力。目前对于可能造成750线路停电,或造成多条220线路停电的检修工作,定为五至六级预警,将相关信息报送至安监部进行专业、系统地评估;对于可能造成单回220线路停电的检修工作,按照经验定为八级预警,由通信部门独立发布。
(三)对于电网调度统一下发的预警单,地市单位通信部门反馈流程存在问题
对于重大一次检修作业,电网与通信同步发布风险预警,地市单位接警后,由于未与地市信通公司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地市信通公司接收预警存在延迟,影响预控措施落实。
二、目标描述
通信调度部门要建立月、周、日信息通信网络运行风险评估机制,充分利用通信管理系统,对所有缺陷单及检修(计划检修、临时检修)进行分析,与电网专业月度检修平衡后,组织分析下月通信计划检修可能造成的通信信息网络运行风险,梳理达到预警条件的检修内容,制定下月预警发布计划,经科技信通部审核确认后下发。通信管理部门在通信管理系统中同步发布通信专业的风险预警单,地市信通公司接警后开展预控措施落实工作。
三、主要做法
1.风险评估阶段
预警发布条件
①通信检修期间发生N-1故障,可能发生七级以上电网(设备)事件,或通信引起的造成用户停电的七级、八级电网(设备)事件。②通信设备操作、检修作业等可能造成疆内750千伏电网、重要输电通道、并网用户厂站保护、安控装置退出运行或调度自动化信息中断风险。③涉及通信的其他行为对电网安全运行和电力供应构成较大威胁的情况。
2.预警发布阶段
预警计划发布
省通信调度部门要建立月、周、日信息通信网络运行风险评估机制,每月10日前与电网专业月度检修平衡后,组织分析下月通信计划检修可能造成的通信信息网络运行风险,梳理达到预警条件的检修内容,制定下月预警发布计划,经科技信通部审核确认后下发预警计划。
预警发布流程
省通信调度调管范围内五级通信信息网络运行风险预警通知书由省通信调度编制,经科技信通部审核,安监部会签后,科技信通部负责人签发。
省通信调度调管范围内六、七、八级通信信息网络运行风险预警通知书由省调编制,科技信通部审核,科技信通部负责人签发。
各生产运维单位在每周一前完成下周检修票的提报及流转,省通信调度部门根据下周检修工作安排和通信网运行情况开展风险评估,周二前完成下周安全风险预警通知的编制,科技信通部对通知单进行审核确认后,每周三在通信安全生产晨会上进行发布,内容包括下周一至下周日工作。科技信通部每周三晨会后要立即在SG-TMS系统发布预警通知书,各单位相关通信部门负责人要及时查阅、落实。对于影响电网的风险预警,纳入电网预警管理流程,由公司各级安监部门监督落实并将落实情况反馈至科技信通部。
3.预警执行阶段
相关责任单位通信部门负责人签收预警通知后,根据风险预警通知单内容,36个小时内确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管控措施和要求,组织落实安全风险预控措施,并在每周四下班前将下周信息通信安全风险预控措施落实情况书面反馈至科信部。对于随机性的突发事件而形成的安全风险,科信部发布风险预警后,责任单位立即组织落实预控措施,并在一个工作日内书面反馈落实情况。
科信部监督通信信息网络风险预控措施落实情况,对于未落实或落实不到位的检修工作,通知通信调度部门不予会签。对于影响电网的通信信息网络风险预警,公司各级安全监督部门负责监督并反馈至科信部。检修工作实施过程中,如通信网及设备运行状态、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或突发事件时,按照事故汇报流程,逐级上报。通信网改变运行方式前,应根据影响上级通信网和电网情况,提前向上级调度汇报,经上级同意后方可实施。
4、预警解除阶段
根据预警通知书涉及的工作计划,通信检修、基建、设备调试等任务结束,通信网恢复正常运行方式后,通信信息网络运行风险预警自动解除。同时,省通信调度部门应在30分钟内通知相关责任单位通信部门负责人。因通信检修计划变更或取消,造成通信信息网络运行风险预警的变更或取消的,通信调度部门要在检修开始前4个小时通过通知相关责任单位通信部门负责人。
四、成效分析
在对通信系统检修工作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中,对每项检修工作的每个风险点开展风险评估,给出可能造成业务非计划中断的时间区段,逐项交由安监部进行风险等级评估,按照评估结果进行风险定级,并按照相应流程发布预警。
在电网发布风险预警的同时,通信管理部门在SG-TMS系统中同步发布通信专业的风险预警单,地市信通公司接警后开展预控措施落实工作。在此期间逐步完成通信专业与各专业沟通协调机制,完善电网风险预警流程,将通信专业作为主要接警部门之一。通信专业不再重复发布风险预警单,由地市单位相关部门(运检部、安监部、调控中心等)接警后,转发至通信部门,地市信通公司的预控措施落实情况作为地市公司预控措施的一部分,统一口径上报至省公司安监部。
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研究 篇3
1 电力通信运维体系面临的风险
1.1 技术发展带来的潜在性风险难度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本时代可以说造成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目前来说, 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已经被信息技术所覆盖。电力通信网络也不例外, 在目前的条件下, 电力通信网络的规模不断扩大, 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整个电力通信网络所承载的业务范围可以说是在不断地延伸, 用户的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对于电力通信网络来说, 维护的层级也在不断地增加, 在这种局面下, 整个电力通信网络的故障的发生率比较高, 而且故障传播的机理也比较复杂, 这就给电力通信运维体系运行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1.2 现有电力通信运维体系本身存在的潜在性风险
就目前的电力通信行业来说, 已经普遍的建立起一套电力通信运维体系, 但是就目前的电力通信运维体系来说, 每个模块的划分往往没有太明确的界限。比如说目前很多电力通信部门已经形成了通信调度、通信运行、通信检修的3个电力通信运维体系, 但是对于调度、运行、检修这3个模块来说, 分得比较笼统, 没有对它们的界限进行明确。比如说在运行的过程中运行模块也常常被包含在检修模块里面。这样的体系分配方式, 导致整个电力通信运维体系的运行效率不高。同时, 在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发挥作用的过程中, 由于缺乏对整个体系的系统性认识, 导致体系的优化工作一直停滞不前。
1.3电网发展的需求给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带来的潜在性风险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 我国的电力通信承载的业务类型还在不断拓展, 就数量而言每年上升的幅度也非常地大。在这样一种环境下, 电网的客观需求对于整个电力通信网络的安全性以及保障功能和优化功能等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的电力通信运维体系来说, 在短期内能够满足电网发展的需求, 但是经过调查后发现, 在一些大型的电网公司, 原有的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已经开始暴露出自己的弊端。而且随着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 在未来的几年内, 整个电网对于电力通信网络的要求还会越来越高, 如果不完善电力运维体系, 那么很可能会导致整个网络的瘫痪。
2 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的思路
2.1 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的结构体系
2.1.1一个数据平台的建立
在整个电力运维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一个数据平台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在电力通讯运维的工作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数据信息, 这些信息是整个网络运行的保障。对于电力通信运维来说, 在实际操作的时候主要涉及到两个方面的数据信息:第一方面的数据信息可以称为是实时信息, 这类信息主要包含了在网络管理系统以及机房的动态环境系统下所收集的相关数据信息;另外一种是非实时的数据, 主要包括了通信拓扑数据信息以及通信网络中的风险点及其他的隐患数据等。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将这两类信息统一收集到一个数据平台上。
2.1.2 两条管理主线
在前面的分析中, 可以看到数据平台上的信息主要涉及到实时信息和非实时的信息。因此, 在架构运维体系的过程中, 相关人员要将整个电力通信运行管理分为两条主线:第一条就是实时主线。这条主线的主要目的是用来调度电力通信, 其主要承担的工作任务是针对性地对相关的运行设备与网络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性地监控与维护, 在运行的过程中解决整个电力通信网络的实时运行功能;第二个是非实时的运行主线。这条主线的主要目的是用来分析和管理电力通信网络, 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在通信网络的发展过程中进行不断优化, 解决好运行过程中的风险问题。
2.1.3 三个运行模块保持不变
在上面的分析中, 我们也简单地提到了目前的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所主要采用的三个模块。在新的体系架设的过程中我们依旧采用了传统的三个运维模块 (图1) :电力通信运维体系中的通信调度模块、电力通信运维中的通信运行模块、电力通信运维中的通信检修模块。在优化体系建设的过程中, 明确三个模块各部分的作用, 避免传统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优化后的体系中, 调度模块主要承担的作用非常明确就是保障整个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实时地监视以及调度能够顺利实现、运行模块的功能也非常地明确, 就是在运行的过程中进行网络实时运行情况的分析版块对网络进行及时的综合管理、检修模块就是包括现场检修工作。
2.2 新建立的电力通信运维体系的特征
就重新优化的电力通信运维体系来说特征是比较明显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在新的体系中电力通信运维体系中的通信调度模块、电力通信运维中的通信运行模块、电力通信运维中的通信检修模块, 3个部分是相互独立的, 各个模块的功能都划分得非常地清晰:调度模块的主要作用是进行监视和调度指挥, 运行模块主要是集中计算和分析, 检修模块则是按照标准化指令进行操作;其次, 建立起来的一个数据平台给两条主线起了全面支持的作用;在运行的过程中以实时主线为基础的主要工作是针对调度模块对机房和整个电力通信网络中的有关数据进行及时地监控;针对非实时的主要内容为基础的是对运行进行分析。
3 结语
在该文中, 笔者分析了目前电力通信运维体系主要存在的一些风险, 这些风险包括了技术发展带来的潜在性风险难度、现有电力通信运维体系本身存在的潜在性风险、电网需求给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带来的潜在性风险。这些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 所以要针对这些客观存在的风险对原有的电力通信运维体系进行优化:通过一个数据平台的建立、两条管理主线、三个运行模块来实现优化的目的。当然, 这些只是在目前的条件下进行的一些优化, 对于未来的发展, 还需要结合具体的技术进行不断地优化才能够确保运维体系的成功构架。
参考文献
[1]梁云, 姚继明, 刘建波.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讨[J].价值工程, 2012 (36) :43-45.
[2]刘刚.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的思考[J].信息通信, 2014 (12) :201-202.
[3]王瑜婷.探究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的思考[J].通讯世界, 2014 (24) :114-115.
[4]符永源.对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立的探讨[J].广东科技, 2009 (18) :95-96.
电力通信指标体系研究 篇4
【关键词】电力;计算机;网络治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C9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034-01
1、引言
由于网络规模的限制,电力通信网实际上是一个小而全的网络。小是指网络的业务量不大;全是指作为通信网所有环节一样不少,而且电力通信网地域广大、数量繁多。由于规模的原因,电力通信网的治理传统上一直都是不分专业统一治理,每一位通信治理维护人员都必须治理包括网络中传输、交换、终端各个环节上的设备,还包括电源、机房、环境等网络辅助设备,同时还要治理电路调配等网络业务。
随着通信设备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增长,通信组网的灵活性越来越大,通信网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网络治理系统应运而生。
2、电力通信网络治理的设计原则
2.1 全面采用TMN的体系结构
TMN是国际电信联盟ITU-T专门为电信网络治理而制定的若干建议书,主要是为了适应通信网多厂商、多协议的环境,解决网管系统可持续建设的问题。TMN包括功能体系结构、信息体系结构、物理体系结构及Q3标准的互联接口等项内容。通过多年来的不断完善和发展,TMN已走向成熟。国际上的许多大的公司(例如SUN,HP等)都开发出TMN的应用开发平台,以支持TMN的标准;越来越多国际、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也公布接受Q3接口标准,并在他们的设备上配置Q3接口。国内的公用网、部分专用通信网都有利用TMN来建设网管系统的成功范例,例如:全国长途电信局利用HP的TMN平台OVDM建设全国长途电信三期网管;无线通信局利用SUN的SEM平台建设TMN网络治理系统。TMN的优点在于其成熟和完整性,是目前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体系中最为完整的通信网管标准体系;TMN的不足在于其复杂性和单一化的接口。这些问题在网管系统建设中应该加以考虑。
2.2 兼容其他网管系统标准
在接受TMN的同时,兼容其他流行的网管系统的标准以解决TMN接口单一的问题,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十分有好处,尤其在强调技术经济效益的今天,这一点更为重要。
SNMP简单网路治理协议所构成的网络治理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TCP/IP网络的治理标准,SNMP网络治理系统实际上也是目前世界上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治理系统。不仅计算机网络产品的厂商,目前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都支持SNMP的标准。因此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应该将SNMP简单网路治理协议作为网络治理的标准之一,尤其在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今天,其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2.3 采用高水平的商用TMN网管开发平台作为开发基础
网络治理是一个巨大、复杂的工程,涉及面广,难度大,非凡是像TMN这样的系统,而综合业务及综合接入功能的要求又增加了系统的难度。依照标准的建议书从基础开发做起的方法无论从时间、经济的角度来说都是不可取的。高层网管应用开发平台是世界上具有相当实力的厂商,投巨资历时多年开发出来的商用系统,目前比较成熟的有SUN公司的SEM、HP公司的OPENView、IMB的NetView等。每一种商用系统都为建设通信网络治理系统提供了一整套治理、代理、协议接口及信息数据库开发的工具和方法。利用商用TMN网管平台作为核心来构筑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屏蔽了TMN網管系统的复杂性,可大大降低开发难度,缩短开发时间,提高分开的成功率。对电力通信网管系统的建设来说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当然,商用化高层网管应用开发平台的成本相对比较高,因此对于规模小、层次低的通信网,采用一些专用的自行开发的网络治理系统平台可能更为实际。
2.4 网管系统的网络化
网管系统互联组成网管网络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从长远的观点来讲,电力通信网管应接受异构网互联的观念,即不同层次、不同厂商甚至不同体系结构的系统之间应不受阻碍的互联,组成一个具有广泛容纳性的网管网络。
规定一种或几种统一的标准互联接口作为系统互联的限制约定是目前网管系统之间互联的最可行的方法,如采用CMIP的Q3接口、SNMP的简单网络治理协议作为网管之间互联的标准协议接口。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限制可能会有所改变,例如:CORBA技术的应用会对目前的状况产生影响。虽然统一接口有系统花费大的不足,但是统一接口在数据互联中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2.5 完善的应用功能及客户应用接口的开放性
在今天这样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是否完善、丰富,能否满足用户的要求、适应网络的变化,总之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是否能得到用户的认可,是网管系统成败的关键。
应用功能的设置应该能由用户来选择,用户的应用界面应该满足用户的要求。这要求网管系统除了具有根据用户要求定制的能力外,重要的一点是网管系统的应用功能接口应具有开放性,应能支持满足应用功能接口的第三方应用程序,在不改变基础系统的情况下不断推出新的应用功能、用户界面,满足用户的要求。由于电力通信网采用行政划分的治理方式,各级用户的治理功能要求的不一致性更大,应用功能开放性的要求显得更为重要。
2.6 网管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
网管系统应实现电力通信网的一体化治理,即各种功能网络治理系统的应用程序统一设计,采用统一的界面风格,采用一致的名词术语。用统一的治理操作界面去操作控制不同型号、厂家的同类功能设备。在同一个平台、界面上监视、处理网络告警,控制网络运行。
2.7 网管系统的人机界面
首先,对象化的思想应该贯穿在网管界面的设计中。将图形上的元素及元素的组合定义成图形对象,将图形对象与它所表示的数据对象、实际的通信设备串联起来,实现实物、数据、表示界面的统一。这种对象化的设计方法保证了网管系统数据和界面的统一,保证了网管系统对被治理系统的变化的适应能力。对象化的设计观念应推广到网管系统人机界面的各个方面,例如:语音申告、媒体治理等。
其次,网管系统的界面应不断采用新技术加以更新、改造。界面是表示一个系统的窗口,界面的优劣直接影响人们对系统的第一印象,影响人们对系统的使用。引入新的技术,提高系统界面的功能、界面的可观赏性、系统的易使用程度是网管系统成败的又一关键因素。
GIS是目前实用化和技术经济性能都比较高的一项可视化信息技术,GIS采用对象化设计思想,支持地理信息数据,支持多图层控制,采用矢量化图形方式。GIS在信息治理系统的数据表示界面方面应用广泛,在表示与地理信息有关的数据界面时尤其优秀,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可以采用GIS技术开发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网管应用界面。
Web是一种影响非常广的、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使用方便的数据浏览界面,Web支持的数据包括文本、图形、图片、视频等,支持数据库的浏览,而且支持的数据种类和数据格式还在不断丰富。利用Web的优势作为网管系统的信息发布媒介是一种非常明智的选择。
3、结语
电力通信指标体系研究 篇5
电网与通信的关系:广度上, 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 电力通信将改变以往仅拘泥于输变电环节的局面, 将向智能发电、智能输电、智能变电、智能配电、智能用电、智能调度、信息化等整个电网环节的全过程延伸 (如下图1、2所示) , 现有电力通信网络已成为智能电网的“神经网络”。深度上, 随着智能电网状态监测、智能巡检等业务系统 (如下图所示) 的开展, 电网的全景化监视和控制将更加依赖于电力通信。
1.1可靠性定义
1.1.1可靠性
可靠性定义为:时刻正常工作的条件下, 在[, ]时间区间内正常工作的概率。可靠率=;不可靠率=1-。
1.1.2电力可靠性
在电力行业, 电力系统可靠性已经有了成熟的理论和研究体系, 电力行业标准DL/T861-2004中给出了电力系统可靠性定义, 即:电力系统按可接受的质量标准和所需数据不间断的向电力用户提供电力和电量的能力的量度。此定义主要对发、输、供三个环节进行了分析, 而对电网控制系统并没有提及, 通信作为调度控制的基础则更没有体现。
1.1.3通信可靠性
通信网可靠性是指通信网在实际连续运行过程中, 完成用户的正常通信需求的能力。
1.2电网可靠性与电力通信可靠性的关系
假设电网可靠性指标体系为A, 通信网可靠性指标体系为B, 相关系数H和T为相关因素, 则电网可靠性指标体系与通信网可靠性指标体系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图3) :
B=H×A×T其中H、T为转换矩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从电力系统可靠性定义及其与电力通信可靠性的关系可以看出, 研究电力通信可靠性指标体系对电网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提高电力通信的可靠性对电网可靠性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本研究将以服务电力生产和管理质量为目标, 借鉴供电可靠性管理方法, 研究通信可靠性管理机制, 制定“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 指导和规范通信网络规划、建设、运行、服务, 为电网生产和管理提供支撑和保障。
三、研究内容
1) 建立基于通信用户感知的可靠性模型:在分析电力通信各种业务的服务对象、服务范围和应用场景的基础上, 通过多维度、多方法对比分析通信用户的定义方案, 给出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强的最为合理的通信用户定义, 建立通信用户感知可靠性模型。
2) 建立基于通信用户感知的可靠性指标体系:在通信用户定义的基础上, 选取相关的主要业务, 参考供电可靠性的指标体系, 采用分层分类的方法建立通信用户感知的可靠性指标体系, 包括指标卡及相关数据统计分析表。
3) 建立基于通信用户感知的可靠性指标体系评价分析方法:从横向和纵向进行对比分析, 找到各种指标的不足之处, 分析通信网络的薄弱环节。
4) 算例分析:检验论证上述通信可靠性感知模型及其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和合理性。
四、技术路线
本项目研究将通过对供电可靠性指标体系解析以及电力通信业务的分析, 建立基于用户感知的通信可靠性指标模型, 然后按照分类建设 (生产类指标、管理类指标) , 多维统计 (通信中断次数、中断持续时间、可靠率) , 分层展现 (总体指标、分项指标) 的方式建立通信可靠性指标体系及相关评判方法。主要的技术路线示意图参见下图4。
五、电网可靠性指标体系解析
5.1构建思路
1) 用户分类
低压用户:以380/220伏电压受电的用户;
中压用户:以10/20千伏电压受电的用户;
高压用户:以35千伏及以上电压受电的用户。
2) 指标分层
总体指标:供电可靠性 (城市供电可靠性、农村供电可靠性) ;
单项指标:输变电可靠性、直流输电可靠性、发电可靠性;
停电原因分层, 如图5所示。
5.2指标体系
供电可靠性指标主要包括用户平均停电次数、用户平均停电时间、用户供电可靠率等三大指标。具体指标定义与计算如下。
用户平均停电次数AITC-1:供电用户在统计期间内的平均停电次数, 是反映供电系统对用户停电频率的指标, 记作AITC-1。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若不计外部影响时, 则记作AITC-2;
若不计系统电源不足限电时, 则记作AITC-3;
用户平均停电时间AIHC-1:供电用户在统计期间内的平均停电小时数, 是反映供电系统对用户停电时间的长短指标, 记为AIHC-1。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若不计外部影响时, 则记为AIHC-2
若不计系统电源不足限电时, 则记作AIHC-3
供电可靠率RS-1:供电可靠率指在统计期间内, 对用户有效供电时间总小时数与统计期间小时数的比值, 是反映的供电系统对用户供电的可靠度的指标, 记作RS-1。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若不计外部影响时, 则记作RS-2;
若不计系统电源不足限电时, 则记作RS-3。
5.3指标分析
1) 指标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指标完成情况;影响指标的因素;管理工作及电网和设备的薄弱点分析;改进措施及其效果分析。
2) 指标分析方法:主要包括:
纵向对比分析:对同一特征的指标或对同一分类的指标不同年度 (时期) 之间进行对比, 对指标变化的趋势和变化的幅度分析。示例如下图。
横向对比分析:对同一特征的指标或对同一分类的指标与评价单位所在区域的网公司指标平均值进行对比;与公司系统指标平均值进行对比;与其他地 (市) 单位之间进行指标对比, 对偏差较大的指标进行分析。
对比分析:2011年供电可靠性提高的主要原因:
一是加强供电可靠性基础管理;二是开展供电可靠性工作评价;三是大力开展带电作业。
六、结论
本研究开创性地建立了基于用户感知的电力通信可靠性指标体系, 对电网的安全稳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且系统性地建立了基于用户感知的电力通信可靠性指标评判分析方法, 对电力通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摘要:研究电力通信可靠性指标体系对电网的可靠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提高电力通信的可靠性对电网可靠性的提升具有显著的作用。开创性地建立了基于用户感知的电力通信可靠性指标体系, 对电网的安全稳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系统性地建立了基于用户感知的电力通信可靠性指标评判分析方法, 对电力通信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电力通信,指标体系,通信业务,通信用户,可靠性,智能,管理,电网
参考文献
[1]梁雄健, 孙青华.通信网可靠性管理.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4
[2]赵子岩, 陈希.刘建明.建立电力系统通信网可靠性管理通信相关问题.电力系统通信.2006, 27 (168) :58-61
[3]潘勇.通信网可靠性指标研究.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专家论坛.2006, 24 (1) :1-5
[4]尤勤, 柴子锴.我国通信可靠性的研究.情报科学, 2004, 22 (11) :1369-1371
电力通信指标体系研究 篇6
目前我国的电力信息通信主要是由骨干通信网和终端通信接入网两个领域分管, 骨干通信网主要由三个部分支撑着, 包括了传输网、业务网及支撑网。传输网的覆盖面积广, 几乎把全国都囊括进去, 骨干网采用了多种通信方式, 如光通信、微波传递、卫星通信、电力线载波等[1], 这些方式中, 主要是以光通信为主, 因为光通信网络具有信息传递容量大, 损耗低的特点。光通信网络主要是按行政管理区划来进行划分, 通常分为四级, 对应国家四个行政区, 国家就属于国家电网总部, 各个区域则好比国网分部, 每个省级行政区则是省电力公司, 市县一级就为市县电力公司。电网的铺设一般是按照电压等级来进行, 带宽容量随着铺设的电压等级依次扩大。业务网是由许多面向特定业务、相互独立的网络组成, 如行政电话交换网、调度电话交换网等。支撑网由时间同步、网管系统等构成。相对骨干通信网而言, 终端接入网是根据特定的业务需要自行建设, 因此显得相对薄弱。虽然自动化业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正在逐渐普及, 终端电力光缆的资源也日趋丰富, 但电力通信网的薄弱环节却依然还是深入户侧的最后一公里。
二、互联网与能源融合下电力信息通信架构体系的发展模式
2.1合理整合分配层级输送系统。国家电网通过对人、财、物的集约化管理来促进业务的向上扁平化发展, 使得信息系统的二级部署的数据流量向一、二级骨干网汇集。因此, 根据未来的通信需求, 我国的电力信息通信架构将向更高等级的骨干网及终端接入网这两级分化[2]。由于可见, 合理整合分配层级输送系统是电力信息通信架构体系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在末端运用多种通信手段来对自组网、骨干传输及数据网络资源进行合理的动态分配, 将变成进行网络扁平化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2.2融合内网外网综合资源。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电力专网与公共网络也就是内网与外网资源的融合将会逐渐提上日程。一方面, 由于电力营销业务的兴起, 使得内网与外网的信息交互手段已满足不了用户的需求, 他们使用起来并不像理想中那么简便, 从而制约了业务的拓展。在另一方面, 电力的生产经营越来越依赖于电信运营商的移动网络信息系统, 但电网的光通信网络传输系统又是社会各行各业所急需的信息通信通道。所以, 根据内外网通信资源的优势互补情况, 如何更好地融合内外网的综合资源, 让电力专网不在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物理通道, 而是可以通过多种安全手段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将成为我国电力信息通信架构体系今后发展的方向。
2.3优化设备配置方案。目前电网业务主要是采用集中调度控制方式来对电网资源进行合理运营, 但智能决策和控制缺乏需求[3]。能源互联网的架构体系建成后, 每个单元都将形成特有的决策主体。对于特定的一些电力设备, 我们可以把决策及控制的主体稍加变化, 使得调控中心既可以是集中的, 又可以分散在各个网络的节点。能源供需沟通、交易撮合、控制潮流等业务会产生供需信息、交易信息等多样化的数据, 这些数据的传输协议与物理拓扑迥异, 但却一起承载于同一种通信网络上, 并产生交互影响。因此, 在电力通信网的末端设备接入网上, 将会出现一种新的通信设备与各类设备相互融合的新格局, 进而产生一个全新的电力信息通信架构体系。
三、结语
互联网与能源融合将会通过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 将电网、电力消费及电力企业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 可以承载更多的能源互联网管理数据, 从而对各项大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进而为用户提供更多类型的能源供应互联应用模式。
摘要: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 互联网与能源融合已经成为了当前能源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本文在深入探究我国国内电力信息通信架构体系现状的基础上, 对互联网与能源融合背景下电力信息通信架构体系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能源互联网,电力信息通信,架构体系
参考文献
[1]杨方, 白翠粉, 张义斌.能源互联网的价值与实现架构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5, 14:3495-3502.
[2]李迪, 耿亮, 佟大力, 郑培昊.互联网与能源融合背景下电力信息通信领域的发展趋势和方向[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5, 07:1-7.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究 篇7
通信信息网络在电力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唯有将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日常运维工作切实做好, 才可确保电力企业和国家电网运作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在当今电力信息快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 我国的电力信息通信也越来越趋于智能化。为了使客户更加满意服务, 电力企业除了应当对安全生产能力加以提高之外, 还应当加大智能化建设力度, 努力建立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 以提升电力信息通信管理水平。
1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是根据目前的技术方法, 为适应信息通信融合而形成的一种发展形势。根据企业经营管理和电网安全生产的有关需求, 必须将电力企业构建的管理模式、运维生产模式与有关的管理体制有效的融合起来。运维体系主要是为了提升业务系统及通信设备的监控能力, 使较为分散但又相对集中的传统运维体系逐渐向具备健全功能的网管监控系统转变, 整个系统采用的也是现代化的运维体系[1]。针对安全防护而言, 增强对各级通信检修流程的闭环管理和规范管理, 逐渐建立安全管理闭环体制, 能够有效的确保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运作的稳定性及安全性。针对电力信息通信的运维指标而言, 其不仅具有传统运维考核的有关指标, 还在现代运维基本需要的基础上, 还对面对客户感知的网络质量管理和网络资源管理这两大指标体制进行了强化, 并以此来衡量创造网络经营价值的能力以及以用户为中心的整体服务的能力。对用户服务而言, 制定和健全统一服务保障体制和用户集中受理体制能够有效的规范客服的工作流程, 逐渐建立相关系统的网络联运体制。针对电力信息通信的网管系统而言, 其是从面向各专业网管系统向全网网管系统的过渡, 其最终目的是实现面向服务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系统[2]。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如图1。
2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的发展趋势
信息通信是电网建设的公共平台及主要形式, 其可以把调度、发电、配电、变电、用电以及输电等各个环节有效的整合在一起[2]。为了推进信息通信技术在电力行业的使用, 使其从单一模式转变成多种模式共存的状态、从被动转变成主动、从辅助转变成引领, 那么就必须对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的最新发展趋势加以全面的把握, 不断地革新电力信息通信网络, 全面、有效、科学的推进电网的运作以及电力企业的运营。
当下, 电力信息通信网络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①从某些程度上来说, 目前电网信息、通信的监测系统还处于互相独立的状态, 缺乏高效、合理的融合, 从而导致难以根据监测数据对信息系统网络的运作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与分析。譬如无法对发生故障的地点或报警点进行准确的定位, 更无法快速地对故障的通道进行判定, 其运作能力和技术都没办法满足目前对电网的要求。②在电力信息通信网络中, 通信模式种类繁多, 缺乏统一的管理模式, 这样一来, 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信息和通信等资源的合理利用率, 从而使智能电网信息安全、高效的互动受到严重的影响。③目前电力信息通信网络还缺少一个统一、健全的管理模式, 信息与通信专业采取的是相对孤立的资源形势, 这使得信息通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从而导致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的效率和管理还没办法与电网等同起来, 进而导致信息通信网络对智能电网新型应用的支撑受到了严重的制约。
3 管理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对策
3.1 对预警设备加以配置
针对电力电网通信系统中的设备网络管理子系统而言, 它们是采取网络形式散布于各个机房之中的, 此种分布形式不仅使得工作人员无法及时地察觉系统之中潜在的漏洞, 更加无法及时地对其加以处理, 同时也使得网管人员没办法从总体上来分析全网的运作情况, 没办法了解全网的运作质量, 更加没办法对全网进行宏观调控及科学的评价。鉴于以上情况, 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有关工作人员应当从饱经检测制度、报警信息相关性分析以及应用系统接口此三方面着手, 对全网加以进一步的分析, 采取模拟代理的办法来准确地处理新增系统里所需的条码。同时, 再对连同语境系统的体系加以制定, 并科学的管理填充的内容, 这样电力评测才能适合各自的管理地点。
3.2 对数据进行综合检测
针对电网中常用的分布式系统而言, 单独主体传感器的应用数量实现了显著的增加, 这样就导致针对其设计的控制程序更为繁杂。因此, 为了使检测数据的准确度得以提升, 必须对其加以整合, 以确保电力工作在各个方面及层次都能顺利进行。整合数据主要是为了防止原有警报信息发生丢失情况, 使警报的出现得以减少, 使企业获得的数据信息的严谨性得以提升。在整合数据的过程中, 需要对多种技术加以使用, 譬如:接口集成技术、物联网智能标识引入技术以及实时监控数据显示技术等, 其主要是为了定位通信资源[3]。
3.3 对相关的信息体系加以构建
构建相关的信息体系主要是为了减少创新活动的协调成本, 转变企业创新网络的信息机制和组织方式[4]。从网络化的组织方式来说, 可以根据信息的分散程度和规范程度来对信息机制的选取加以展现, 根据信息机制的相对效率完全可以反映出组织环境及制度环境的特点, 不同的信息体制, 其交易的费用也是各不相同的。从企业创新网络研究来看, 应当在网络节点之间互相联系和传递信息的位置处, 积极地分析企业创新网络的信息机制。信息同化制包括组织单元层次和网络层次的处理, 透过此种信息机制, 企业只需负责加工和其他任务的有关特性参数信息, 即可对各类企业行动决策所必需的信息进行调整, 利用创新合作网络的办法来进行协调, 可以使环境系统性参数实现共享, 使网络信息联结实现信息同化, 为企业的创新网络选择信息机制提供借鉴。
3.4 对资源模型加以改变
在对通信资源分类和规则加以全面把握的情形下, 将业务当作出发点, 以电力业务的支撑为指导, 推进电力信息资源形势的改变。迄今为止, 虽然电力电网企业通信系统已经成立了较长的时间, 但是其发展速度却非常缓慢, 这就需要对电力企业进行全面的分析, 寻找其原因所在。利用信息体制的原有数据模型, 将信息系统建设的初级阶段充分地体现出来, 这也正是信息资源模型的重要所在。改变资料模型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①对已有的信息系统进行综合建设的调整, 以使其可以将电力运作的模式更加合理、科学、全面的展现出来;②对电力信息系统的信息模型加以创建, 根据企业的发展状况为资源采用初步的整合;③对规律进行总结, 以使电力信息资源模型的使用率得以提升。图2为资源模型转换示意图。
4 结语
综上所述, 唯有实现电力信息通信运维的一体化, 信息专员才能有更多的时间投入于管理技术及规划系统等方面, 才能使网络周边的安全问题得以有效的减少, 突破专业管理的阻碍, 提升网络安全管理指标, 进而促进电网事业的更快、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承鹏.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讨[J].硅谷, 2014 (05) .
[2]赵子岩, 张书林, 李扬, 郑蓉蓉.电力通信运维体系建设的思考[J].电力信息与通信技术, 2013 (12) .
[3]李海波.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32) .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讨 篇8
智能电网是国际上电力行业面对日后发展的相同选择,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电力企业与智能的发展的需要,经过信息一体化运维,完成信息通信运维管理的更加标准化、流程化、网络化、规模化的目的,让运维管理工作能够进行分层、垂直的管理与监督,更加方便调节控制安全生产,不断提高信息通信的管理能力。因此,电力通信运维的发展趋势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中:
(1)当前电力信息通信网络中还没有产生全方位的资源统一与管理,通信与信息专业运用较为独立的资源模式,影响了信息通信结合的发展,信息通信网的可靠性、运维管理的效率还无法和电网相符合,进而影响了信息通信网络对于智能电网新型应用的支持功能。
(2)电力信息通信网络当中有着好几种通信的形式,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通道、信息等资源的使用不够科学,效率较低。在智能电网互动的趋势中,已经成为影响信息能够高效、安全的主要问题。
(3)当前电网信息、通信的监督管理系统在一定情况下都是较为独立的,没有产生一个高效的协调机制,不易把信息通信的检测数据及运行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与分析。比如无法正确的定位错误或者报警,对于通信或者信息中的某个确定的故障点,无法快速的判定出其所处于的通道等问题,在技术与运行的功能上都无法满足日后电网发展的需要。
二、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的构想
2.1内涵和特征
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是面临着信息通信结合的发展方向,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按照电网安全生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建设的运维生产形式、管理形式和管理机制的整合。在运维制度上,开拓通信设备和业务系统的监督监督功能,在分散、相对集中的非现代性运维制度上渐渐改变到网管监控系统能力的改善,整个网络使用高度集中的现代运维制度。在运维指标的标准上,除了过去的运维管理标准之外,由于目前运维的需要,还要增多面对用户感知的网络质量管理与网络资源管理的两个标准进行,分别可以在衡定客户为主题的服务水平与网络运营的创造价值能力。在网管系统当中,从面对各个专业的网络管理系统,改变到面对整个网络的管理系统,进而完成面对服务的综合性的管理制度。在客服服务当中,建设完善的服务保证系统与客服集中处理系统,让客服的工作流程更加规范化,产生和相关系统结合的体系。在安全防护当中,提高防护方面各级通信检修流程的规范性与闭环管理,产生安全管理的闭环系统。
2.2体系架构
运维体系是能够满足电力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维护的需要而产生的各项组织管理因素的综合。运维体系是运维管理系统和运维能力系统组成。运维管理系统包含运维制度、管理方式、组织建设、资源配置、运维流程及网管系统六大方面,这六大方面是建设企业核心运维能力的基本要点。当中,运维制度是确定运维体系的重要因素。运维能力体系包括网络运行能力、链路保证能力与服务保证能力三个方面。在新的电网发展情况下,面对信息通信结合提高运维能力,它的目标就是持续提升提高能力。
2.3技术支撑
在技术路线上,可以在管理和运维两个方面进行一体化的研究探讨,在目前的网管、安全、智能机房、信息监管等系统基础上,由于成熟的信息化集功能,把设备实体、监测系统与管理使用功能有效整合。在管理层面上由于业务系统需要、用户需求等开展故障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资源管理的研究;在运维层面上进行业务承载、资源情况、设备定位等内容进行,在监测系统、资源模型、设备实体三个之中完成对一体化运维的支持。为了提升系统集成程度,把预留开放接口,满足其他信息系统(比如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的需要,给整个信息通信网络的综合分析评价提供数据支持。
三、结语
信息通信结合已经是目前的发展主要方向,在科研、运营商、IT等各大企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由于不同的需要和条件。对于信息通信融合发展与进行的内容也不相同。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能够了解电力通信网和信息化系统两者中的联系,满足智能电网与目前企业的需要,为信息通信资源给予更大的作用。电力信息通信当做电网的两个实体网络之一,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必须按照电力生产与企业集约化的目的进行规划实施。因此,对其理论及时间的研究探讨是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给其提供新的理论支持,改变传统的机制,让电力通信行业更好的发展。
摘要:我们的生活及社会都离不开电力系统,本文首先分析了解目前电力系统通信运维的发展趋势,其次,对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内涵和特征、体系架构、技术支撑构想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电力信息通信网络,运维,一体化
参考文献
[1]唐杰,刘志永.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研究[J].中国新通信,2016,06:1.
[2]智雨,李刚,彭博.浅析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J].通讯世界,2016,09:78.
关于电力通信系统可靠性的研究 篇9
关键词:电力通信 电网控制 可靠性 策略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1(c)-0028-01
1 电力通信系統可靠性概述
1.1 电力通信系统及通信可靠性概述
电力通信系统是随着数字信息化社会现状的产生出现的,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电力系统的发展越来越趋向智能化、信息化,电力通信是电力系统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的有力的后盾,因此电力通信系统的可靠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力通信系统是应用在电力系统当中的数字信息传输,通过通信系统的构建,实现通信中各个传输链路的信息传输与信息交换,当电力系统出现故障时,可以实现人机之间的最高速率交换。
1.2 电力通信系统的可靠性
电力通信系统是应用在电力系统当中的,满足电力系统的生产、供电等方面的通信系统体系。电力通信的可靠性分析是对于通信网络维系电力正常运行的保障,通信网可靠性是在实际运行当中,对于电力系统的通信需求的提供方式。电力通信网是电力系统的信息安全的基础。所以说对于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电力通信系统可靠性分析指标
该文是对于某地区的电力通信系统进行分析,通过前期进行的实地考察以及关于电力通信系统的文献的基础上,我们得到了某地区电力通信系统的框架图,如图1所示。
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研究是对于电力系统的安全性以及稳定性的研究,这就要对于电力系统的运行、生产、维护、服务提供以及服务的质量等问题进行评估分析。在通信网的可靠性研究中我们发现,该地区的通信网络中存在着大量的网络节点,这些节点实现的就是对于电力系统高效性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在传输过程中的通信呼损、吞吐量以及信噪比等等方面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电力业务服务的质量,这些指标是对于通信网的可靠性的评判标准。
2.1 网络自身角度
网络自身因素是影响通信可靠性的主观因素,在自身角度我们分为两个部分,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是对于通信设备的工作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内部因素上,发现设备陈旧,在运行上,计算机趋于老化,这样就会降低通信系统的运行性能。
2.2 网络运行效果角度
在网络运行方面,我们发现区域的调度交换机比较陈旧,而且落灰比较严重,主机也是比较陈旧,有着8年的历史,在网络节点的设备方面也是出现机器的连接线问题,另外系统在运行上,由于电力智能化的不断提升,该地区的通信系统比较低,许多电力智能化的操作规范都不能在通信系统上实现运行维护,要人工的实现智能化的检测以及运行维护,这就突出了该区域的电力通信系统陈旧,需要升级以适应当今比较发达的智能电力设备的运行。
2.3 可靠性分析影响因素及作用方式
在该地区的通信系统的可靠性分析当中我们发现,网络节点中的通信,以及节点的网络拓扑结构无法实现对于电力系统的稳定性调度问题,没有统筹规划措施,局域之间的互联没有进行合理的分析运营,出现有些节点闲置,有些节点则总是超负荷运行导致经常出现电力系统的不稳定,总是出现客户投诉服务质量低,总出现停电、电压不稳等等问题。在电力通信的可靠性分析中,我们针对该区的网络结构以及技术现状进行了如下方面的分析。
主要体现出的可靠性影响因素为:该区调度的交换机比较陈旧,运行调度的运行当中,交换机需要经常更换以实现对于节点路由的流畅性,防止由于某时间段内由于信息流量大导致丢包等等问题出现,影响电力系统的服务质量。另外在该地区的网络链路布置上出现不协调,一些需要大的通信量的调度没有响应的大的链路的分配,这就有可能由于主机在处理信息时某段信息量暴增而导致信息故障,严重的会导致整个链路的瘫痪,带来严重的影响。
3 电力通信可靠性管理方案
提高通信系统可靠性的水平就要做好实地考察,将电力系统通信问题提到通信管理部门,故障的规律研究以及故障的排查是非常重要的。电力通信系统的可靠性的管理主要是对于电力系统设备以及运行系统两个方面的改善。首先在工作环境上要实现设备区内的电磁干扰现象对设备的影响,另外工作环境的落尘以及湿度等等要做好定期的维护检测。在对于系统的设计上应该进行阶段性的研究,如果系统跟不上现在的设备运行,就要进行系统的重新设定,设备相应的也要更新,在对于电力服务质量的提升上,也就是对于电力通信可靠性的评判最直接的因素。
4 结语
从目前的情况我们发现了节点等路由之间存在的技术问题,所以在电力通信系统自组网实现的过程中,要做到提高网络拓扑的有效性提升上。通信系统的管理工作一定要跟上,管理是对于通信系统的考察研究是实现能否适应电力通信的可靠性的评价指标。本文通过对于某地区进行了实地的考察,得到当今我们电力通信中普遍的问题,而且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案,但对于我国的电力通信工作来说,还有着很艰巨的任务,对于如何完善电力网络的通信方向,还要进行不断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蒋晓光.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安全管理[J].中国电力教育,2013(8).
[2]张永新,梁素杰.影响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可靠性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探讨 篇10
通信信息网络是电力系统中除了电力网之外的又一张实体网络, 是建设世界一流电网和国际一流企业的重要基础设施。电力通信网络基于光纤、无线、电力线载波等多种技术体制, 包括数据传输、电话、视频会议、电力专用业务等多个专业网络。“十二五”末国家电网公司的通信网将涵盖1000 k V至0.4 k V各个电压等级的电网, 规模将在目前基础上翻倍, 技术将迈上新台阶[1]。电网快速发展, 通信网络规模不断扩大, 结构日趋复杂, 覆盖跨度加大, 管控难度提高, 要求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智能化体现为全面、及时地掌握运营状态, 深度融合信息通信业务和管理措施, 综合各个管理系统的分析结果, 围绕电网运行和企业运营的核心需求, 实现信息通信资源的合理分配, 从而构建出技术先进、布局合理、传输顺畅、延伸到户的电力信息通信网。同时, 电力企业为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和客户服务能力, 对运维体系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 电力信息通信部门的总体定位正在从以往的通信链路维护向业务服务支撑转变。
本文综合分析智能电网的发展状况, 结合ICT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 论证信息通信运维在电网新型应用模式中承担的重要角色, 提出“以资源融合为基础, 以规范流程为框架, 以综合评价为核心”的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 能适应智能电网在多个维度上的特点和需求。
1 电力信息通信运维的发展趋势
智能电网是国际电力工业积极应对未来挑战的共同选择, 国内外都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信息通信是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公共平台和重要手段, 贯穿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六个环节, 是坚强智能电网各环节运行的重要基础[2]。为推动智能电网信息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实现从被动向主动、从辅助向引领、从单一业务模式向整合创新模式的转变, 需要紧跟最新发展趋势, 积极谋划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融合与创新, 更加“安全、有效、全面”地支撑电网运行和企业运营。同时, 随着下一代网络技术的演进, 现有专业网络之间的分工不断融合, 原有按专业设置的维护组织架构模式, 必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业务的发展不断调整[3]。
为了更好地适应电网和企业发展的需求, 通过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 实现信息通信运维管理“标准化、流程化、网络化、规范化”, 实现运维管理业务的分层管理、垂直监督及安全生产的预控、可控, 持续提高信息通信管理水平。为此, 在以下三个方面亟需推进新技术和业务模式的研究。
1.1
目前电力信息通信网络中还没有形成全面统一的资源管理, 通信和信息专业使用相对独立的资源模型, 限制了信息通信融合的进展, 信息通信网的可靠性、运维管理的效率还不能与电网相匹配, 从而制约了信息通信网络对智能电网新型应用的支撑能力。
1.2
电力信息通信网络中存在多种通信方式, 缺乏统一的管理手段, 通道、信息等资源的合理利用率低, 在智能电网互动环境下, 将成为信息高效、安全交互的瓶颈。
1.3
目前电网信息、通信的监测系统在相当程度上是相互孤立的, 未能形成协调高效的整体, 很难基于监测数据对信息通信网络的运行情况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例如不能准确定位故障或者报警的发生是针对通信或者信息的某个确认的故障点, 不能快速判断故障所在的通道等, 在技术和运行水平上都不能适应未来电网的需求。
2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的构想
2.1 内涵和特征
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是面向信息通信融合的发展趋势, 结合现有技术手段, 遵循电网安全生产和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 建立的运维生产方式、管理方式与管理制度的集合。在运维体制方面, 拓展通信设备及业务系统的监测能力, 从分散、相对集中的非现代型运维体制逐步过渡到网管监控系统功能完善, 全网采用高度集中的现代运维体制。在运维指标方面, 除了传统的运维考核指标外, 基于现代运维的要求, 还需要增加面向用户感知的网络质量管理和网络资源管理两大指标体系, 分别用于衡量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能力和网络经营的价值创造能力。在网管系统方面, 由面向各个专业的网络管理系统, 过渡到面向全网的网络管理系统, 最终实现面向服务的综合管理系统。在客户服务方面, 建立统一的服务保障体系和客服集中受理机制, 规范客服工作流程, 形成与相关系统的联动机制。在安全防护方面加强各级通信检修流程的规范性和闭环管理, 形成安全管理的闭环体系。
总结归纳起来,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管理呈现4个特征:融合发展、高度集中、客户感知、运维外包。这4个主流趋势, 既符合现代信息通信运维管理精细化、服务客户化的根本要求, 也体现或者标志着电力信息通信的运维管理水平、运维管理能力达到相对较高的层次。
2.2 体系架构
运维体系是为了满足电力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维护的要求而建立的各项组织管理要素的集合。运维体系由运维管理体系和运维能力体系构成。运维管理体系包括运维体制、管理模式、组织建设、资源配置、运维流程和网管系统六大方面, 这六大方面是构建企业核心运维能力的基本要素。其中, 运维体制是决定运维体系的核心要素。运维能力体系包括网络运行能力、链路保障能力和服务保障能力三个方面。在新的电网发展形势下, 面向信息通信融合提升运维水平, 其目标就是不断提高三个能力。
综上所述, 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如图1所示。
2.3 技术支撑
随着大容量通信网络、虚拟化、云计算技术的逐步实用化, 电力信息系统逐渐由分级部署向一级部署发展, 远程的集中操作维护逐步代替大部分的现场维护作业方式, 运维工作趋向集中化和集约化。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了覆盖全公司的信息综合运维监管系统, 打破以往孤岛型系统建设模式, 逐步形成横向集成、上下贯通的信息运维管理支撑平台, 覆盖包含网络、主机、业务应用、安全设备、桌面终端等的完整IT基础架构及标准运维流程, 实现“实时监控、精益管理、闭环控制、分析规划”目标[4]。覆盖整个电网的通信管理系统也在快速开发实施, 这些为实现信息通信资源优化、网络集中监控管理调度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
在技术路线上, 将从管理和运维两个层面开展一体化研究, 在现有的网管、安全、智能机房、信息监测等系统基础上, 基于成熟的信息化集成技术, 将设备实体、监测系统和管理应用功能有效整合。在管理层面上基于业务系统需求、用户需求等开展故障管理、安全管理、性能管理、资源管理的研究;在运维层面上开展业务承载、资源状态、设备定位等内容研究, 从监测系统、资源模型、设备实体三个方面实现对一体化运维的支撑。为了提高系统集成度, 将预留开放接口, 满足其他信息系统 (如地理信息系统GIS) 集成的需求, 为整个信息通信网络的综合分析评价提供数据支撑。如图2所示。
在建立一体化运维体系和技术支撑框架的基础上, 针对电力信息通信网络运行状态的评估与综合分析需求, 结合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的实际情况, 研究性能指标模型与评价体系, 对电力信息通信资源进行状态评估, 为电力信息通信设施的高效运维提供辅助决策等关键技术支撑, 实现科学决策, 主动预防。
2.4 需要关注的几个研究方向
2.4.1 资源模型
研究信息通信资源分类与定义规则, 从支撑电力业务角度出发, 分物理、业务两个层次建立一体化的信息通信资源模型。首先对光纤、终端、传输设备、交换设备、主机、存储等设备实体进行初始化分类, 然后结合物理资源的特征进行归并, 最后针对业务的需求, 对不同业务所涉的逻辑资源进行汇聚与编目, 从而建立层次化的信息通信资源模型, 将通信设备的物理、业务特征进行有效区分并进行合理标识, 为设计资源运维管理的数据交互接口提供基础支撑。
2.4.2 监测数据融合
目前信息、通信监测数据来自不同的系统, 为了实现融合, 首先研究接口集成技术、实时监测数据展示和推送方式、以及物联网智能标签接入技术, 实现通信资源标识与定位。目前基于RFID的技术已较为成熟, 可以逐步应用, 扩大覆盖范围。目前电力企业逐步推进数据中心建设和信息系统一级部署, 在统一了数据源, 建立了业务、资源和设备实体之间的关联关系的基础上, 在运行数据管理中可采用云技术, 对信息通信网络在典型区域、典型时间段和典型业务的特征进行分析, 结合视频、语音、智能机房等现有的系统, 逐步达到信息通信网络可测、可视、可管的目标。
2.4.3 全方位告警管理
告警数据是实现系统故障分析的重要依据, 来源于网管、安管、业务系统、终端管理等。目前在相关的监测系统中已对告警格式、类型进行了规范, 可以定制简单的告警生成、自动确认、处理规则, 但仍不能完全满足信息通信融合的需求。需要通过告警规范、告警范围、告警处理、告警规则、告警分析、告警展示、告警恢复七个维度实现全方位告警管理。在标准规范中应明确描述告警的级别、紧急度、告警类别、告警内容等信息;优化告警的生成和通知策略, 包括告警的生成规则的配置、启停管理等功能, 告警的通知处理规则包括告警通知支持的方法配置和告警通知内容的配置管理;利用资源库的网络关联分析, 实现告警的影响分析、故障定位, 告警的压缩归并等功能。
2.4.4 指标评价体系
指标体系是对信息通信网络运行态势和运维工作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指标体系不可设计得太繁琐, 在能基本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的条件下, 指标体系尽可能简化, 减少或去掉一些对评价结果影响甚微的指标。评价指标所需的数据易于采集, 无论是定性评价指标还是定量评价指标, 其信息来源渠道必须可靠, 并且容易取得, 否则评价工作难以进行或代价太大。各项评价指标及其相应的计算方法, 各项数据都要标准化、规范化, 并在评价过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加以控制。指标体系重点关注三个方面: (1) 指标的可配置化:矩阵化的指标体系, 通过将指标配置持久化, 可动态调整指标体系; (2) 指标评价方法的可配置化:通过将指标评价办法的持久化, 可动态调整指标评分及权重; (3) 指标展现的可配置化:通过对指标体系的动态解析, 可动态展现现有指标体系。
2.4.5 运行状态评估
在电力网中, 状态评估技术已经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 在设备状态检修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将成熟的电网管理模式在信息通信网中推广应用, 落实公司信息通信融合的战略部署, 在基于效用的量化分析基础上, 从设备、网络和业务多个层面定义一系列运维评估指标, 研究指标计算公式计算复杂度以及其中关键指标权值的合理性, 构建电力信息通信网状态评估分析指标体系, 通过相关指标能够描述故障造成的实际损失和潜在影响程度。电力信息通信网络综合评估应基于技术和运维两个方面, 其中技术体系研究电力业务对信息通信资源的需求和影响指标, 形成信息通信服务资源管理的评价和分析, 为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初始的资源评价和分析数据, 为了实现全面的综合评价和分析, 还需结合运维体系进行研究, 从资源和业务层面对网络效用进行评价和分析, 最终形成全面、综合的评价体系。
2.4.6 网络态势可视化
态势是指由各种信息通信设备运行状况以及业务系统等因素所构成的整个网络状态和变化趋势。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 决策者需要借助态势感知工具显示当前环境的连续变化状况, 才能准确地做出决策。态势可视化是指通过图形的方法展示网络监测数据, 使运行调度人员对当前网络状况有一个直观全面的了解, 发现运行趋势以及深层次原因。在实现技术方面, 将基于不同数据源数据显示方法进行有机的结合、确定态势显示的统一规范、扩展系统可显示的规模、增强人机交互的可操作性等, 都是可视化技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3 结语
信息通信融合已成为当前的发展趋势, 得到科研机构、通信运营商、IT厂商和大型企业等普遍认可。但基于不同的需求和基础条件, 对信息通信融合的发展和实施内容各具特色。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可以理顺电力通信网和信息化系统之间的关系, 满足智能电网和现代企业的需求, 为信息通信资源赋予更大的价值。
电力信息通信网作为电网的两个实体网络之一, 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必须围绕电力安全生产和企业集约化发展的目标进行规划实施, 因而对它的理论研究及实现工具的探讨和实践是目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需要新的理论支撑, 需要突破传统的体系结构和支撑工具。
参考文献
[1]曹惠彬.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通信网规划综述[J].电力系统通信, 2011, 32 (223) :1.
[2]苗新, 张恺, 田世明, 李建歧, 殷树刚, 赵子岩.支撑智能电网的信息通信体系[J].电网技术, 2009, 33 (17) :8.
[3]鲁春丛, 现代电信运维体系 (上) [J].电信技术, 2007, 1:9.
【电力通信指标体系研究】推荐阅读:
电力通信标准体系研究07-29
电力通信应急体系建设05-16
电力通信09-21
电力通信专网07-31
电力通信背景08-05
电力通信问题09-20
电力通信技术07-01
电力网络通信07-12
电力通信监测技术08-11
电力通信系统建设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