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林县可持续发展

2024-07-05

柳林县可持续发展(共12篇)

柳林县可持续发展 篇1

柳林县地处吕梁山西麓, 黄河岸边, 这里海拔低, 气温高, 气候干燥, 昼夜温差较大,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气候条件, 造就了柳林红枣种植优势和生长资源。这里栽种红枣历史悠久, 现在还有唐代的枣树开花结果。柳林红枣是柳林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 多年来被我县农民视为“铁杆庄稼”。但是近年来红枣生产和销售却出现了来自多方面的挑战, 如自然灾害频发, 导致果裂烂浆和虫害泛滥;市场上不同地域产品的挤压、市场价格一路走低, 销售渠道不畅、比较效益下降、劳动力价格上涨, 红枣价格极低使枣农信心严重受挫。特别是近十年柳林煤炭产业发展加快, 柳林一跃成为山西省财政收入大县, 许多枣农纷纷到厂矿打工, 导致红枣产业整体滑坡, 不少地方出现枣园荒芜、无人管理, 甚至出现砍伐枣树的现象。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全县红枣产业的发展。近两年来, 柳林县煤炭产业市场持续疲软, 大量剩余劳动力无处安置, 农民收入受阻, 迫使大部分农民返乡务农。面对这一现象, 全面提升红枣产业发展水平, 加快红枣产业发展步伐, 增加农民收入, 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如何走出困境, 恢复枣农的积极性, 把我们的传统产业做大做强, 为此, 我们对全县红枣产业的发展进行了调研。

1 基本情况

柳林县是全国重点产枣区之一, 主要品种是木枣。全县辖15个乡镇, 257个行政村, 枣林面积1.86万hm2, 形成了北起王家沟乡, 南至三交镇, 辐射11个乡镇的百里黄河区域红枣林带。红枣已成为柳林县农民增收的一项支柱产业。县委、政府立足富民惠农的宗旨, 加大对红枣产业的投资力度。目前, 全县发展红枣加工企业达400多户, 年总产量达0.6亿kg, 规模以上红枣加工企业50户, 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加工龙头企业30户, 年产值达1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6户, 年产值在5 000万元以上加工龙头企业4户, 红枣加工的主要产品有蜜枣、贡枣、马牙枣、滩枣、空心枣、玉枣、脆枣、珍珠枣、枣夹核桃、枣汁、枣粉等20余种, 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东南亚。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 红枣产业发展的具体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2.1 立足管护强基地, 以点带面促发展

管护是发挥红枣基地效益的重中之重, 根据2013市委市政府提出的“8+2”农业产业化计划, 柳林县县委、县政府按照布局区域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的要求, 先后拨入1 993万元用于对沿黄的三交镇、高家沟乡、薛村镇、石西乡、孟门镇五个乡镇的2 000hm2红枣林实施标准化示范园区管护, 示范园区要求以乡镇集中连片, 每乡镇建设2~3个精品示范点, 每片区规模在66.67hm2以上, 各示范园在枣树的每个物候期都执行科学的标准管护。比如:在12月至3月枣树休眠期, 统一刮树皮、涂白, 修剪施肥, 让枣树安全越冬;在4月枣树萌芽前后, 要浇水、安装杀虫灯;在5月红枣枝叶生长和初花期, 统一修剪、喷药、放蜂等对枣园进行高标准、高质量管护。经过标准化园区管护, 有效促进了枣树增产, 提高了枣树坐果率和结果个头。与管护前相比, 不论挂果还是品质、口感、营养成分等都明显优于以往。园区内每667m2增产700kg, 每667m2产值达1 400元, 每667m2增收2 000元, 而普通枣林每667m2收益仅800元。通过红枣林管护技术成功样板, 以此更大程度激发枣农的管护积极性, 实现以点带面, 逐步推广的最终目标。

2.2 健全体系搞服务, 提升品质保质量

为了健全枣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提高科技信息传播速度, 使科技信息更好地为全县的枣业发展服务, 我县专门成了红枣产业综合服务中心, 广泛开展专题调查研究, 进行技术攻关, 聘请省红枣协会会长张志善实地培训, 在每个红枣管护关键时期现场指导, 解决疑难问题。积极探索富硒红枣新技术, 推广有机红枣栽培, 开展遮雨棚防裂果试验等, 大力推进“科技兴枣”战略。在三交镇堡则则红枣管护示范园, 有一片约13.33hm2的枣林集成宽膜覆盖技术试点林, 这便是农业专家刘笑在这里搞得试点, 通过宽膜覆盖技术达到增肥、灭虫、保墒、保温等效果, 实现了增产增质增效。坪上村的枣林已建设成为了一个集红枣林标准化、设施蔬菜、健康养殖、节水农业为一体的设施农业示范园, 园区总面积达146.67hm2, 园区修建了堤黄灌溉工程, 全部安装了高效喷灌设施, 修建了循环道路, 安装了太阳能路灯, 初步形成了“林、菜、畜、沼”的循环经济模式。解决了当地剩余劳动力, 使纯农业经济初步迈开了向现代化农业发展的步伐。

2.3 提高认识抓投入, 拓展市场促发展

近年来, 县政府将红枣产业的发展放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放在了首要位置。通过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贷款贴息、金融部门助企贷等优惠政策多渠道对从事红枣产业的个体和企业扶持, 并对红枣保鲜库和烤房建设给予资金扶持和物质奖励。政府的扶持政策增强了企业对红枣产业链条的投资热情和决心。柳林县山娇红枣公司带头搞试点, 利用残缺红枣加工成牛羊颗粒饲料, 带动牛羊养殖, 促进农民增收。两年来, 县财政投入500万元, 先后在央视四台、七台以及京广大动脉沿线全方位开展了柳林红枣的广告宣传, 并以我县优秀红枣企业家为原型拍摄的电影《枣儿红了》在央视七台上映, 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市场反应, 有效扩大了柳林红枣的知名度, 拓展了外部市场空间。

3 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产品结构单一, 效益不均

柳林县现有红枣品种主要以柳选1-4号的木枣为主, 占总栽植面积的90.2%, 辅以引种嫁接的其他枣品仅占9.8%, 品种单一, 结构不合理, 易裂果, 致使红枣在市场上竞争能力较差。虽然栽种面积大, 产量大, 产值却很低。特别是近三年, 红枣成熟季经常遭遇阴雨连绵, 柳林县主产的木枣成熟期往往与近年来当地降雨季同步, 2012年损失过半, 2013、2014年两年几乎绝收, 致使枣农收入严重受损。

3.2 品牌意识薄弱, 后劲不足

多年来柳林红枣在国内市场已有一定的占有率, 但全国各地的红枣很多, 市场竞争很激烈, 大多没有品牌。柳林红枣好吃, 很受消费者喜欢, 人们难辨真假。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 但酒香也得有招牌, 只有有了叫响的品牌, 才能占领市场。柳林亿利、六郎、达滋食品有限责任公司近年来多次参加农博会, 以产品质量和精美包装赢得了市场, 但打出品牌仍需努力。石西乡石西村马启旺枣博园的柳选一号红枣, 以个大, 甜、脆闻名当地, 一只手只能抓2~3颗, 但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商标品牌, 只能混同一般鲜枣在当地销售, 收不到应有的价值。

3.3 科技人员欠缺, 力度不强

随着红枣产业不断发展, 科技人员少, 先进生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相对滞后的现象日趋明显, 柳林县虽然有专门的科技队伍, 并建立了枣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 但真正从事红枣科学研究、技术推广的人员太少, 不能满足柳林县红枣产业发展的需求。由于缺乏对我县现有红枣的研发, 致使多数红枣加工坊和企业, 掀起一股“跟风热”, 就像“外国的月亮例外圆”一般, 高成本大量远调新疆等外地枣进行深加工, 使当地红枣价格受到重创, 这也正是本地枣价格持续走低的主要原因。

4 红枣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4.1 引进多样品种, 提高红枣品质

连续几年受秋季持续降雨的影响, 损害了枣农的切身利益。三交镇堡则则村一枣农说:政府出钱, 农民出力, 一年精心管护, 眼瞅着一颗颗饱满的枣被雨冲刷至裂烂, 颗果无收, 真能气得嚎下了。这种“靠天吃饭”的“铁杆庄稼”就这样如到嘴的鸭子般飞了, 谁能不心疼呢?这是近两年枣农面临的普遍现象。

面对这样的现状, 引进抗裂果品种显得尤为重要, 尽量将白熟期、脆熟期避开当地降雨季, 嫁接果皮较厚、韧性较强的品种如临县的“雨乐一号”、“雨乐二号”、冬枣等品种多样化, 进行大面积推广、栽培。这样不仅提高红枣的品质, 规避市场风险, 同时参差不齐的成熟期可以弥补枣农在连续降雨造成的大面积损失。

4.2 加大力度宣传, 发挥龙头作用

正值金秋红枣成熟季, 我们走进柳林县石西乡两河口呼乃全的富硒矮化密植示范园内, 成串的大王枣挂满各个枝头, 枣在各个成长期喷洒了富硒, 具有防癌抗癌微量元素的保健功效, 但由于没有很好的宣传, 致使“低调奢华有内涵”的枣品无法及时出售。可见好枣单靠“言传”是无法收到较好的效果, 呼老说, 现在想扩张示范园, 但知名度太小, 投资大怕收不抵支。

“吕梁山美脑枣”的创始人王艳强及早动手利用当下最潮的“微商”平台和“网店”销售模式, 以年1200万元的销售额创红枣销售量奇迹, 据访谈, 吕梁山美脑枣已荣登韩国举办的国际农产品展销会, 并已开拓了海外市场, 远销台湾和澳大利亚。

这样高产典型的龙头示范, 为柳林县红枣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起到了积极的宣传和推动作用。可见宣传效应是如此之重。应及时多次组织枣农开展技术讲座, 并利用互联网、电视、各大媒体、墙体标语、特别是307国道、太中银铁路、青银高速大型公路广告大力宣传红枣品牌和加工企业, 同时建立电子商务随时发布最新资讯。使柳林红枣品牌产品迅速在未来市场内独占鳌头。

4.3 树立品牌意识, 开拓市场活力

加强红枣林管护的同时, 扩大红枣产业的可研开发与加工, 政府积极引导、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促进对柳林县红枣大量收购进行深加工, 同时引进大型食品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企业, 投资红枣产业, 在深加工上出新品出精品, 推名优产品, 打出“柳林红枣”中国地理标志商标的牌子, 提高市场知名度, 用质量和品牌说话, 遏制和冲击外地枣流入柳林县加工业, 这样不仅推广了我县的红枣而且降低了加工企业的成本。

总之, 柳林县红枣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潜力巨大, 要实现红枣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不仅需倾注人力、物力和财力, 更需要有技术指导和金融扶持, 积极推广破解裂果难题和本地红枣病虫害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打响柳林红枣品牌, 真正使红枣产业成为带动枣农致富增收的主导产业, 让柳林红枣走向市场, 托起枣农的致富梦, 成为枣农的“摇钱树”。

柳林县可持续发展 篇2

柳林镇银杏产业发展情况简介

柳林镇是巴中市8个重点镇之一,也是全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2013年首批启动建设的21个重点镇之一。辖24个村(居),9536户,38350人,耕地面积25238亩,林地面积29170亩,幅员面积68平方公里。

2011年7月,原巴州区农业局招商引资引进成都艾文博世界花卉有限责任公司。艾文博公司成立了巴中市“红色巴州”银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巴中市“红色恩阳”银杏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专门实施项目开发运营,公司主要负责提供种苗、肥料、农药等物资和技术指导。柳林镇指导组建了“博柳”和“白顶”两个银杏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博柳银杏种植专业合作社于2013年获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代表全体参与农户与公司开展合作,并组织农户调整土地和栽植管理。柳林镇银杏产业发展实行“公司+专合组织+农户”的运作模式,自2011年至今,已在全镇24个村(居)共发展银杏10000余亩,其中栽植面积6500余亩,育苗面积3500余亩。

柳林县可持续发展 篇3

关键词:南木林县;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对策思考

一、现状分析

1.南木林县概况:

南木林县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中西部,日喀则地区北部,雅鲁藏布江中上游北岸。东与拉萨市尼木县交界,西与谢通门县相邻,北与那曲地区申扎、班嘎两县接壤,南与日喀则市隔江相望,与日喀则地区相距76公里,县境东西长98公里,南北宽110公里,总面积8848平方公里,占日喀则地区总面积的4.86%。全县辖1镇16乡152个村委会,现有11262户76234人,是西藏第二人口大县。

2.南木林县现有中学及专任音乐教师情况

目前,南木林县拥有三所中学,其中二所初级中学和一所高级中学。初级中学有:南木林县第一中学、南木林县第二中学;高级中学有:南木林县综合高中。据笔者在南木林县第一中学工作期间调查获知,三所中学共拥有12名音乐教师,其中8名属于专任音乐老师。按照中学教学计划,每个学校都开设了音乐课。在全区音乐教师中,90%是从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毕业的,10%是从内地毕业的;音乐教师基上能够按照《新课程标准》来进行备课、授课。

3.学校、家长和社会对音乐教育的重视情况

尽管南木林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多数学校对音乐教育给予一定的重视,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1)很多学校至今虽然表面上喊着实施素质教育,而实际上仍保持着应试教育,很多学校把追求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并把考试成绩排名作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和教师工作业绩的主要标准。音乐仍不列为考试科目,不少教师为了晋职评优,争夺名次,一心扑在“正课”上,甚至霸占音乐课,改上所谓的正课,音乐课自然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成为被学校轻视的对象。音乐教师在学校成为不受重视的对象。而音乐活动往往只是少数有特长的学生参加,成为学校活动的装饰。(2)家长对音乐教育的重视不够,家长认为音乐教育不能像所谓的“正课”一样能让孩子考个好大学,在班里排个好名次。认为学习音乐没有前途,家长错误的将学音乐与玩游戏混为一谈。据笔者了解,有些学生的家长由于思想传统,为孩子学习某些乐器上进行限制。如:学习民族乐器——扎念,有些家长就会说:“你为何学这种乐器?是否到街上去讨饭?”等话来限制学生学习,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所以,南木林县中学音乐教育方面,某些家长也起着反作用。(3)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大多数人认为:“学生的文化成绩好才算是好学生”,而不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由此看来,学校、家长、社会对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上还存在很多问题,还需要大力加强这一方面的重视。

4.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关于中学音乐教育的总要求尚存在的问题

各学校虽然按照<新课程标准>开设音乐课,但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资金投入不够,师资队伍缺乏并质量堪忧。学校开展校庆文艺演出或开办兴趣小组等等没有足够的资金。音乐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多数学校无专职音乐教师;即使有专职音乐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是十分薄弱。根据对南木林县调查显示:“缺乏音乐专业教师、科研落后、教学设备不全”等的原因造成了学校不开设音乐兴趣小组或停止音乐课的现象。学生学习音乐基本理论知识和欣赏、表现、鉴赏等方面无法达到《新课程标准》中的各项要求。因此,严重阻碍了南木林县中学音乐教育的全面发展。

(2)音乐设备简陋,甚至某些学校根本没有音乐设备,也没有专门开音乐课的教室。教学条件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开展的重要保障,同时又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促进。但许多县中学因对音乐教育持轻视态度,不可能为音乐教学投入更多的资金、设备;有的学校连一架普通的钢琴都没有,更谈不上手风琴、电子琴、音像资料及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音乐教学设备,但又不用在日常教学上,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置于柜子里如同文物展览。由于学校的音乐教学设备不足,学生无法对音乐课产生兴趣,单凭老师弹唱、讲解很难创设美妙的音乐氛围,学生自然不会产生兴趣,没有兴趣就自然不好好去上课。在开展各项课外活动时,造成学生不愿意参加、只好老师督促学生参加活动的现象。

5.与内地各中学相比尚存在的差距

目前,西藏中学音乐教育与内地各省市中学相比相差比较大。内地各中学学习音乐的环境优美,为教师提供宽松的教学环境,保证他们的自主性,让他们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地安排教学活动。学校能开展好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丰富中学生课外业余文化生活,寓教于乐之中,使学生喜欢音乐,用心感受音乐,真正达到陶冶情操,教书育人的目的。上级职能部门和学校能够重视音乐课,能够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重视音乐教育教学,推进音乐教学内容、形式与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使学生吸引到音乐课堂上来,发挥音乐对人格的全面发展,个性完善的积极作用。因此,南木林县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需要与内地各中学加强联系和合作,吸收其好的办学经验和思路,为本县中学音乐教育发展开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办学条件,努力提高本县音乐教育水平。

二、对策思考

1.上级职能部门应对中学音乐教育引起高度重视

通过对南木林县中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首先,南木林县教育主管部和学校,要加强中学音乐师资队伍,教学设备,音乐教材方面的建设。因为,师资队伍,教学设备,音乐教材的建设,能够推动中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但是从现状看,一中、二中等根本没有急需的音乐设备,这不利于音乐教师们的业务水平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的音乐兴趣的培养。再者,要克服或杜绝给音乐教师安排其它工作或让其带其它课现象,给音乐教师创作良好的能展示自己的平台。另外,要培养教师对艺术教育事业的热情和奉献精神,如在年度评优、职称评聘、进修、考察学习等方面要优先为艺术教师提供机会。

2.学校应对中学音乐教育引起高度重视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基础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因此,日喀则各中学应严格参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开设唱歌、欣赏、乐理知识、视唱练耳、器乐等课程,培养学生爱音乐的情绪,提升学生自信、有表情的歌唱能力并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课时安排:初中年级,每周两节;高中年级,每周1-2节。建立专用音乐教室,配备多媒体、音像资料、音响设备、琴房、钢琴、中西乐器、本民族乐器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成立学校文艺小组、舞蹈队、合唱队,参加每年的校级、县级、地区级举办的艺术节,加强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不但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努力,而且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同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学校班与班之间、年级与年级之间、校与校之间应推进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也要主动与文化部门、校外青少年教育机构、民间艺术社团、家庭合作。

3.积极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学生喜欢音乐就会对音乐感兴趣,也就会对好的音响设备有需求,而且就产生学习音乐知识的需求。所以有需求的精神上导致学生对相关音乐就产生兴趣。然而就会促进学生对这种事物或活动产生积极参加的意识。参与过程中注意力十分专注,意志力也坚强持久。哪怕在学的过程中很困难,也会具有一种强烈的意志和信心。因此,诱惑、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乃是音乐教学得以成功的必要保证。也是音乐老师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积极培养、激发、发展学生的音乐兴趣的方法有:(1)创设良好的与音乐为友的校园环境,教室环境。如:在教室里悬挂音乐家画像,各种乐器,播放各种类型的优秀音乐作品。介绍音乐家的生平和故事,评论各种社会音乐生活现象,组织各类音乐社团,如:乐器团、舞蹈团、合唱团等。给学生提供参与音乐艺术实践的机会,组织各种音乐演出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及表现欲,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能力和创新思维都能得到发展,发现并培养音乐骨干学生。(2)老师对音乐爱之如痴,对音乐教育事业执著追求,其学生也会对音乐兴趣十足。相反,老师对音乐若即若离,对音乐教育事业冷漠对待,学生很难对音乐有很浓厚的兴趣。老师的一举一动往往会给学生音乐兴趣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老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过硬的音乐专业能力,工作热情。(3)要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音乐审美观,形成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的生活习惯。德国伟大诗人歌德所说:“不爱音乐,不配做人。虽然爱音乐,也只配称半个人。只有对音乐倾倒的人,才可以完全称做人”。人应该把音乐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可有可无。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音乐教学过程中最基础的。

总之,搞好日喀则的音乐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是全民的事业,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及社会各界都应关心和支持这项事业。让这项事业更好地有益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李同振《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源于网上,挂载时间:2006年11月

[2]章连启 谭天静 张亚红 合著《中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3]网络资料

石林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篇4

石林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东部、昆明市的东南部, 距昆明78 km, 有“阿诗玛的故乡”和“歌舞之乡”的美誉。以阿诗玛为代表的彝族文化内涵丰富, 影响深远, 最有影响的是“一诗” (叙事长诗《阿诗玛》) 、“一影” (中国第一部彩色音乐电影《阿诗玛》) 、“一歌” (云南旅游代表歌曲《远方的客人请您留下来》) 、“一舞” (彝族撒尼大三弦舞) 、“一节” (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被誉为“东方狂欢节”) 、“一绣” (阿诗玛刺绣品曾荣获“中国国际技术产品展览会金奖) [1]。其境内的石林风景区是世界喀斯特地貌的精华, 拥有世界上喀斯特地貌演化历史最久远、分布面积最广、类型齐全、形态独特的古生代岩溶地貌群落石林, 有“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的美誉。

1.1 旅游业已成为石林县的支柱产业

多姿多彩的彝族文化, 造型优美的石林地貌景观, 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新中国成立后, 石林县成立了石林管理所, 1953年开始接待国内外游客。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 石林旅游业都是围绕着“事业型”“外事接待型”的要求进行, 主要承担的是政治接待任务。自1979年以后, 石林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年接待游客量和石林旅游的经济效益逐年增加[2], 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石林旅游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迅速成为石林县经济最重要的产业部门之一[3]。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如今旅游业已成为石林县的重要支柱产业, 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1993年全县旅游业收入3 000万元, 旅游业收入占全县总收入的9.7%;2009年全县旅游业收入14亿, 旅游业收入占全县总收入的45.15%, 增长了近47倍。旅游业收入在全县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逐年增加 (如表1) 。

1.2 石林县旅游业已进入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为了分析石林县旅游业的发展规律, 本文以旅游接待人次为指标绘制了石林县游客量变化表 (见图1) , 从图1可以看出1980-2002年期间石林县旅游业处于平稳上升的发展阶段。

2003开始石林县的游客量出现非常明显的上升趋势。2003年石林县的旅游人次是151万, 2004年达到了209万, 增长了38.4%。接下来的几年里, 石林县的游客量都以每年20万左右的速度递增。特别是2007年, 石林县的游客量达到了300万, 比2006年增加了60万。可以看出石林县旅游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已经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2 石林县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石林县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 任其发展的话, 最终会影响旅游业发展的进程。

2.1 产品单一, 以观光型为主

目前石林县的旅游产品主要是以观光型为主, 游客在石林停留的时间很短暂, 绝大部分到石林的游客都是一日游, 他们大多是早上从昆明出发, 晚上又回到昆明。在石林停留的时间短暂, 消费也十分有限。据调查, 非住宿游客在石林的平均逗留时间为6.5 h, 花费100~160元;住宿游客的总消费额也不过300元[4]。

2.2 以石林景区为主、没有形成石林县的旅游大局面

石林风景区可分为大小石林景区、乃古石林景区、芝云洞、长湖、大叠水、圭山国家森林公园、月湖、奇风洞八个景区。其中大、小石林景区一枝独秀, 为石林旅游必到之处, 开发、管理已达较高水平, 年接待游客量可达200万人以上[4], 其他景区仅有少量游客光顾, 而芝云洞和奇风洞景区的景观已经衰退。大小石林景区承担了几乎整个风景区的旅游接待, 而其他景区却白白的闲置, 一方面是大小石林的不堪重负, 另一方面却是其他景区资源和设施的浪费, 没有形成石林县旅游的大局面。

2.3 旅游业的受惠人群有限

石林县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对当地经济产生了明显的带动效应, 2009年全县人均GDP达到12 743元, 人们收入的迅速增加离不开旅游业的发展。但是, 真正从旅游业发展中受惠的只是风景区附近的少数居民, 旅游业影响的地域范围有限。石林旅游地村落的农户收入较高, 约是非旅游地农户收入的213倍, 其中80%来源于石林旅游业, 但这部分人口仅占地质公园人口的15%左右[5]。主要集中在县城鹿阜镇和风景区所在的石林镇, 这两个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远远高于其他乡镇居民的收入水平。这种收入的不均衡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 即风景区附近的居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日子越过越富裕, 而其他地区的人却从旅游业的发展中受益极少或者没有受益, 这些不能从旅游业受益的人对旅游业的发展漠不关心, 旅游资源保护的观念极为淡薄。

2.4 环境保护概念淡薄

旅游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旅游资源, 没有旅游资源就没有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而在石林县旅游业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也必须注重对旅游资源的保护, 风景区石林称为“天下第一奇观”、“石林博物馆”, 有着极高的观赏价值和科研价值, 它的形成经过了上亿年的时间, 是大自然的杰作, 一旦破坏就不可再生, 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然而就是这种极其宝贵的旅游资源仍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2008年石林国际乡村俱乐部紧邻石林风景区开工建设, 2010年完工, 石林国际乡村俱乐部是一个集运动、赛事、养生、文化、娱乐、美食、商务、会展、居住为一体的综合高端休闲度假产业群, 同时也是西南地区首家纯会员制高尔夫俱乐部[6]。它的建成和营业势必会破坏石林风景区的整体形象, 同时也对将来的景区环境保护产生潜在的威胁。

3 石林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旅游业是石林县的支柱产业, 对石林县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全球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更要抓住难得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业, 推动旅游业的健康发展。

3.1 挖掘民族文化内涵, 提升石林旅游的文化品味

石林旅游业以石林风景区的喀斯特岩溶地貌闻名于世, 但同时石林县还有极富特色的撒尼彝族风情有待进一步发掘, 石林是彝族自治县, 居住着彝族、苗族、壮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 其中彝族人口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7.4%。有撒尼、黑彝、彝亲、阿细、阿彝子等支系, 彝族文化中的“一诗”、“一影”、“一歌”、“一舞”、“一节”、“一绣”等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有待开发利用。目前到石林旅游的游客停留的时间十分短暂, 基本上只在大小石林观光游览后就直接离开。停留时间的有限直接影响了游客的消费水平, 要想提高旅游收入就要延长游客在石林的停留时间。比如让游客观赏彝族歌舞表演, 观赏电影《阿诗玛》, 参观刺绣厂, 举办彝族火把节等, 全方位开发石林的旅游资源, 挖掘民族文化旅游的内涵, 达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 增加旅游收入的目的。

3.2 打造数字石林, 加强硬件建设

旅游设施是旅游接待的基础, 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石林这样具有“天下第一奇观”美誉的国家5A级风景区来说, 现代化、高科技的旅游接待设施更是必不可少的。石林管理局于2005年初提出了建设数字石林的战略思路, 计划投资9 000万, 建设内容概括为“12321工程”, 包括“一个网络平台、两个信息资源库、三大应用系统、两个业务中心、一个决策支持系统”。涵盖了资源保护、行政管理及旅游服务管理等方方面面的业务功能[7]。特别是国际会议厅智能化多媒体会议系统、地质博物馆的智能沙盘展示系统、触摸屏查询系统、虚拟翻书系统等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 为石林打造国际旅游胜地, 向世界一流景区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3 以石林景区为龙头, 打造石林旅游的大局面

石林年平均气温15.6℃, 最高气温31.6℃, 最低气温0.8℃, 森林覆盖率37.02%, 云淡风清, 空气清新, 是最佳的旅游目的地和最适宜人居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位条件, 适宜的气候环境, 独特的旅游资源, 现代化的国际会议厅、地质博物馆等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都为开展全方位, 多类型的旅游大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充分利用宝贵的旅游资源开展和喀斯特地貌有关的旅游活动, 比如针对普通大众可以利用地质博物馆开发地质科普方面的旅游, 同时针对地理研究者组织专业的喀斯特方面的学术会议, 邀请国内外的专家参加。除此之外还可以承接国内外各种会议, 通过会议的辐射效应带动旅游业的发展。

3.4 积极发展昆明周末休闲旅游

石林县距离昆明78 km, 交通便利, 昆明到石林可以选择自驾车、火车、客运车等方式, 大约60 min即可到达。同时昆明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客源市场, 据2011年昆明市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 昆明市常住人口和流入人口达到了726.3万[8]。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观念的更新, 生活节奏的尽快, 人们都希望在闲暇时间和家人、朋友一起外出游玩, 好好地放松一下, 旅游的愿望比较强烈。而周末短短的2天决定了人们只能选择离昆明比较近的周边地区如石林、富民、安宁等作为旅游目的地。因此要把昆明市作为石林旅游发展另一个主要客源市场, 大力发展以农业观光、采摘为内容的农家乐, 利用草莓、杨梅、桃子、蓝莓等水果成熟上市的时间不同, 吸引人们多次前往采摘, 形成一年四季游客不断的农家乐旅游市场。另外石林适宜的气候, 优美的环境也很适合人们休闲、度假、疗养, 因此要适度开发一些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满足人们的旅游需求。

参考文献

[1]宋林华, 王富昌, 李忠德, 等.21世纪的石林旅游业[J].中国岩溶, 2001 (6) .

[2]俞锦标, 李刚, 胡志毅, 等.驱动石林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岩溶, 2001 (6) .

[3]俞锦标, 李刚, 胡志毅, 等.驱动石林风景名胜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中国岩溶, 2001 (6) .

[4]胡志毅, 旅游业对石林县区域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05 (4) .

[5]何永彬, 李玉辉, 石林世界地质公园开发建设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5 (2) .

[6]http://www.shilingaoerfu.com/home.html.

[7]昆明石林风景区管理局, 建设数字石林[J].云南科技管理, 2007 (5) .

柳林县可持续发展 篇5

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2011年9月)

一、基本概况

柳林镇是千年古镇,西凤酒乡,位于凤翔县城西8公里处,是中国四大名酒—西凤酒原产地、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凤翔县四大古镇之一。唐高宗仪凤三年(678年),吏部侍郎裴行俭送波斯王子回国,途经柳林镇,品西凤美酒后留下了“送客亭子头、蜂醉蝶不舞,三阳开国泰,美哉柳林酒”的千古名句。

全镇现辖36个行政村,6.9万口人,1.86万户,国土面积20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7万亩。其中镇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已建成2.3平方公里,镇区人口1.3万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户。2010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40.9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07元。先后荣获全国文明镇、全省关中百镇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是陕西省重点建设的30个重点示范镇之一。

柳林镇以“建设重点示范镇、打造文明新柳林”为目标,充分挖掘区域优势,群策群力发展酿酒业,全力以赴助长“酒”经济。依托西凤驰名品牌的强势带动,成功引进了柳林酒业有限公司、凤凰神泉酒业有限公司、双凤酒业有限公司等白酒生产骨干企业,产销两旺,发展势头强劲。西凤酒业的发

展,极大带动了镇域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企业累计吸纳当地剩余劳力2700多人,使近5000人由农民变成了工人。同时,酿酒副产品——酒糟为当地养殖业发展提供了饲料源泉,带动了当地畜牧业养殖业的发展。

柳林农业经济特色鲜明,索落树等村的设施蔬菜、汉封五指岭等村的地膜辣椒、胥家头等村的苹果、六冢等村的奶畜养殖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四大主导产业。亭子头村被誉为“陕西红萝卜第一村”,桂花牌蔬菜远近闻名。

柳林镇交通便捷,区位优势明显。104省道西(西安)千(千阳)线穿镇而过。宝平高速、西千公路均在柳林地区交汇,宝平高速凤翔出口距柳林镇区仅2.5公里,规划建设的合凤高速、大凤高速均在柳林交汇,为柳林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优势。

二、发展现状

近年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我镇坚持以“建设重点示范镇,打造文明新柳林”为目标,按照“规划引领、基础先行、拉大框架、扩张产业、统筹发展”的思路,不断改善原镇区基础设施条件,全力提升城镇服务水平,优化发展环境,柳林面貌显著改善,城镇承载力大幅度提高,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城镇发展规划。先后投资210万元,邀请陕西省中西部发展规划研究院、长安大学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完成了柳林酒业

园区建设规划,柳林镇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和新区建设详细性规划,明确了未来5-10年的发展目标、城市建设性质和规模、总体布局、功能分区,为全面加快镇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奠定了基础;二是全力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累计投资52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镇区“四街一路”(东大街、西大街、北大街、步行街、文化路)的拓宽改造以及亮化、绿化等工程;新建了柳林大道、西凤东路、西大街饮凤桥、镇区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工程;实施了天燃气管道铺设、“三路三桥”(双凤南路、柳林西路、神泉东路、干河桥、神泉桥、双凤桥)等城镇项目。止目前,累计完成排水管网8854米,铺设彩砖14822平方米,安装路灯181盏,栽植柳树千余棵,新建精品绿篱带7500平方米,镇区面貌显著改善,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三是不断提升城镇管理水平。采用市场化管理模式,成立了环卫保洁公司,统一安装了果皮箱,新建了公厕,健全了管理机制,实行了分段包干制度,促使城镇管理逐步向精细化和人性化迈进,镇容镇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四是努力推动园区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支持总投资22.6亿元一期投资8亿元的西凤酒二期扩技改项目工程建设,协助西凤加快完成项目区内道路、排水、管道铺设等基础性工程建设,促进其早日实现百亿产值目标。同时,依托白酒龙头生产企业陕西西凤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引进柳林酒业等三大白酒民营生产企业,形成了以陕西西凤酒集

体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与各民营企业既独立发展又相互合作的特色酒业经济链。2010年白酒生产能力超过7万吨,销售收入超过30亿元。并通过白酒产业的进一步扩张,带动了周边三产服务业迅速发展,镇区近三年新增个体工商户200余户,新增从业人员700余人,安置剩余劳动力3000余人。

三、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 发展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和省、市、县党代会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设重点示范镇,打造文明新柳林”的总体目标,突出“项目、环境、民生”三大主题,以加快重点示范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全镇老百姓幸福指数为目的,以项目建设为抓手,逐步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产业化集中,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和党的建设,奋力将柳林打造成文明、和谐、生态、宜居、创业型现代化小城镇,成为凤翔县城副中心。

(一)坚持把富民惠民作为第一追求,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创业、稳粮、扩菜、强畜、做劳务”的思路,全力抓好农民增收工作。一要做强主导产业促增收,加大索洛树、亭子头等村设施蔬菜、五指岭地膜辣椒、尧典等村干杂果为重点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力度;二要做强

劳务经济促增收,努力完成年劳务输出2万人以上,劳务年收入2亿元以上的目标任务;三要强化政策保障促增收,抓好项目到村帮扶等工作落实;四要创新经营体制促增收,加快农村土地经营流转,推进土地连片规模经营,启动整村搬迁引导农民进镇居住工作,合理引导更多的农民走向城镇、走向新生活。通过实施多渠道增收工程,确保实现农民收入逐年持续大幅增长。同时,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提升“三带三进”示范村建设水平,抓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开展农村村庄调整和撤点并村工作,配套完善镇村基础配套设施,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中心村,打造文明生态家园。

(二)坚持把统筹发展作为第一动力,强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我们将站在统筹城乡发展、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抢抓省委、省政府推进重点示范镇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一要突出规划引领,严格执行规划,实现理性发展,有序发展,时段发展,从而避免盲目,克服浮躁,防止急功近利;二要突出基础先行。全面推进产业化和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建设,计划投资2.6亿元完成柳林西路、神泉桥等14个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投资3.4亿元完成镇区天然气、中心幼儿园、中心广场等8个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要全力推进旧镇区环境整治和改造提升,实施西大街沿街建筑的整体开发与改造工程,树立全新的城镇形象。三要突破新区发展,计划投资701亿元实施新区保障性住房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共26万平方米住房

建设,加大对列入首批整村搬迁的彭祖塬等8个行政村政策宣传力度,认真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四是统筹城乡发展,对全镇36个行政村进行村庄布局调整,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美化、社会服务等统筹规划建设,拟建设15个中心村,实现人口集聚、土地集约、服务集中,实现城乡互动一体化发展。

(三)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强力推进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向上争国投、向外抓招商、向内搞盘活的思路,集中优势资源,制定优惠政策,引进优秀人才,精心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确保今后每年争取国投资金不少于500万元,招商引资不少于5亿元,项目总投资超过5000万元。产业项目方面,要继续大力支持西凤酒二期扩技改项目建设;放活、放胆、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加大对柳林酒业、神泉酒业、双凤酒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三佳彩印、盛瑞达工贸等企业尽快达产达效,积极引进一批集酿酒、包装、仓储、物流等为主的项目,做强做大白酒产业,解决进城农民就业,增加园区的综合收入。力争到2016年,西凤集团白酒产能达到15万吨,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基本实现百亿西凤目标。同时,全力实施一批民生工程,大农村安全饮水项目的争取工作,千方百计解决大槐社、南六冢、干河、孔家庄、宋村等村部分群众吃水困难问题;实施窦家庄、东吴头、西沟、洛城等15个村级阵地和村民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各中心村庄主干街道的硬化、绿化、美化等工程。

(四)坚持把和谐稳定作为第一前提,强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是重点示范镇建设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和谐稳定是基本前提。今后我们将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力加强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建设,建设科技站、广播电视站、文体中心、疾控中心等服务机构,推动社会事业健康持续发展;继续抓好成人教育,加大对农民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的培训力度,促进全民素质提升;完善36个村级文体设施建设,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扎实开展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认真开展大下访活动,对信访积案由领导和干部包案,限定时限,有效处理,确保无上访、缠访事件出现;确保“两率一度”大提升。

奋斗目标: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到2016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达到60.3亿元,年均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32亿元,年均增长15%。

——经济结构更加合理。促进白酒工业迅速发展,基本实现“百亿西凤”目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特色生态农业和以酒文化、佛教文化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城镇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人口达到5万人左右,镇区居住人口3万人左右,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到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年均增长13%。

——社会事业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保障全面覆盖;社会事业快速协调发展,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森林覆盖率稳中有升,人均绿地面积达到10㎡以上,城镇公园绿地面积人均6㎡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镇村布局基本合理,工业、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

四、试点方案

(一)推行财政制度改革。抢抓本次全国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的大好机遇,推动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出台具体的财政管理办法,积极争取向上级争取成立相对的独立柳林镇财政机构,对柳林镇镇域实现的地方财政收入资金,实行独立核算试点,形成自我发展财政保障长效机制。同时鼓励西风集团等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城镇建设,统一规划,整体开发。

(二)搭建城镇建设投融资平台。积极与有实力的企业共同搭建融资平台,通过多种融资形式筹措资金用于镇区各方面建设资金。

(三)强化行政管理职能。结合城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建议市、县政府采取委托、授权等多种形式,下放与城镇职责任务相适应的财政、税收等管理权限,将县级行政部门的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土地管理职能赋予乡镇,充实完善其管理职责。在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基础上,突出其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职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注重城镇建设过程中,特别是与项目建设相关的各职能部门的协同工作,加大相互之间的联系与配合力度,形成相互协作机制,简化项目的审批程序,最大限度的缩短项目审批时间,保障项目能够及时开工建设。同时做好各项政策的有效衔接,统筹考虑城镇建设过程中乡镇机构改革、农民进城、保障性住房建设、扶贫和避灾搬迁等工作,通盘运用相关政策,积极整合各类资金,综合考虑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信息化、环境整治等发展需求,同步建设,形成强大合力,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

(四)加强土地综合利用开发。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有效保障城镇建设用地。实行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用、统一储备、统一供应”,严格土地一级市场。用足用活 “农村建设用地减少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挂钩”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农村社区化,居住集中化来实现镇域住宅地面积的减少,使空余出来的土地用于复垦作为

耕地,从而平衡城镇建设用地的增加。城镇建设用地除满足进镇农民安置及各种保障性住房建设外,剩余指标通过“招、拍、挂”等市场化运作,进行商业开发利用,土地收益除居民安置和有关费用外其余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五)合理引导农民进镇。认真落实国家现行城镇户口改革相关政策,按照镇域总体规划配套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大力推动撤村并点工作,高起点规划和建设中心村,推行现有村庄布局调整,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合理引导居住在山区和沟坡险段地区的群众,逐步实施城镇集中。同时,对于在城镇区务工经商人员和有条件进镇落户人员,动员其在城镇区落户,从而有效增加镇区人口,实现人口扩张,带动镇区经济发展。

制定全民创业方案,按照政府主导、企业运作、市场机制、政策推动的模式,坚持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用足、用活、用好推进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创业政策,积极推进镇域有条件农村居民进镇集中居住,集中安置农民住房、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进镇农民涉及的房屋产权契税、天然气、供暖、人防工程等方面享受经济适用房的有关政策。放宽城镇落户条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逐步实现同户籍同待遇。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落实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措施,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推动城乡各类社会保障制度有序接轨。对于以前在沿海就业的内地农民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充分发挥好他们在外面的眼界、技术优势及一定的创业经营能力,带动进镇群众的就业创业。充分运用保障性住房的有关政策,建设适量经适房、廉租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加快人口集聚。开发一定数量的商品住宅,尤其是开发一批中高档次的商品住宅,吸引外来人口进镇创业发展。

对于在镇区兴办企业、自主创业人员,提供创业小额贴息贷款保障,解决其创业前期资金瓶颈问题,以就业求发展,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流行书吧:《柳林风声》 篇6

肯尼思•格雷厄姆(1859~1932)是英国的银行家。他出生于爱丁堡一个传统的苏格兰家庭,母亲因猩红热病逝后,外公外婆把他带到乡间抚养长大。乡间的田野,后来成为《柳林风声》中鼹鼠、河鼠、獾与蛤蟆先生结伴畅游的世界。

格雷厄姆的儿子绰号叫“小老鼠”。在“小老鼠”六岁的时候,格雷厄姆为他编了一个以动物为主角的童话。“小老鼠”听得入了迷,连到外地过暑假都不肯。没办法,爸爸只好答应把每天要讲的故事写成信,陆陆续续地寄给他看。后来,这厚厚的一扎信就变成了一本叫做《柳林风声》的书。

内容简介:

《柳林风声》是适合围坐在暖暖的火炉边,大家一起听的故事。书中主人公是四个拟人化的动物,恭顺的鼹鼠、聪明严谨的河鼠、老成持重的獾,还有一只追求刺激的蛤蟆。通过四个动物间发生的故事,一幅幅乡村生活场景被巧妙地编织在一起。

河鼠、鼹鼠、蛤蟆和獾是最要好的朋友,但是,它们的生活方式却不一样。河鼠和鼹鼠这两兄弟的生活朴实而又温馨;獾的生活孤独而又沉闷;而蛤蟆的生活,则是天天都会变。故事的发生是因蛤蟆而起的。蛤蟆靠祖传家产,生活挥霍浪费,追求新玩意儿,结果上当受骗,连家也保不住。最后,在几位好朋友的帮助下,把家夺了回来。

柳林县可持续发展 篇7

大可乡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 针对本乡生态环境恶化的实际情况, 多年前就提出了“山顶戴帽、山腰挂果、山脚粮仓”的立体发展规划, 并一直致力寻找既能提高农民经济收入, 又能绿化山地的经济林果,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 2004年反季枇杷试种成功。乡党委政府及时出台扶持政策, 先后引进石林金果枇杷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和石林联申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2家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2009年全乡枇杷种植面积已达266.7 hm2, 主要种植大五星、早钟六号2个品种。先期种植的已陆续挂果, 投产面积25.1 hm2, 年产量40 t, 产值80余万元。全乡成立了一个枇杷产业技术协会, 一个枇杷种植合作社, 形成了上有企业引领、下有农户种植、中间有基地示范、民间有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

2 有利条件

2.1 自然条件适宜

枇杷喜阳耐阴, 一般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上适宜生长, 幼果在-3℃以下会受冻害, 土壤p H值为6左右最适宜, 年降水量要求在1 000 mm左右[1]。大可乡海拔1 655~2 068m, 属高原浅丘地貌, 年平均气温16℃, 年降雨量987.9 mm, 无霜期278 d, 日照时数2 539 h, ≥15℃的积温3 850.7℃, 光照条件好, 热量充足, 土壤主要为红壤土和紫色土。由于生长环境非常适宜优质枇杷生长, 加之地域特殊, 冬季呈暖冬气候, 枇杷在冬季不停滞生长, 比其他地区提早成熟, 品质较佳, 颇受市场青睐[2,3]。

2.2 土地资源丰富

大可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 国土面积114.5 km2, 耕地面积1 720 hm2, 荒山荒地520 hm2, 坡耕地1 146.6 hm2, 土地利用率低, 开发潜力大。

2.3 区位优势明显

大可乡位于石林县城西南端, 距县城19 km, 与世界自然遗产石林风景区相距27 km, 距省会城市昆明87 km, 鹿平公路贯穿全乡境, 县、乡、村公路网络健全, 交通便利, 正在建设的云桂铁路从乡境通过并设大站点。道路交通的便捷, 加之紧邻国际旅游胜地石林, 游客云集, 区位优势明显。

2.4 市场前景良好

一般枇杷秋冬季开花, 春末夏初成熟。大可乡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 形成枇杷在12月至翌年2月成熟, 属反季枇杷。国内能生产反季枇杷的生态区很少。目前, 已建立并生产反季枇杷的仅有四川攀西、福建莆田及云南蒙自、石林。冬季水果市场多是一些冷藏水果, 新鲜水果较少, 反季枇杷有效填补了冬季水果市场的空白, 上市期间恰逢元旦、春节, 正值一年中的果品消费高峰期, 加之枇杷色泽金黄, 酸甜可口, 营养丰富兼具药用及保健功能, 备受消费者喜爱, 市场潜力较大[4]。

2.5 乡党委政府重视

成立了枇杷产业发展领导小组, 制订了枇杷产业发展规划, 提出打造“枇杷之乡”品牌的目标, 明确枇杷产业为结构调整重点, 出台扶持政策, 争取到县财政的项目资金, 主动与四川省农科院、云南省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达成技术合作协议。

2.6 产业化组织健全

2008年, 石林金果枇杷产业技术协会在大可成立, 并向工商部门申请注册“石林金果”枇杷商标;2009年, 石林大可枇杷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大可乡成立。2个产业化组织现有会员 (社员) 180余人, 协会 (合作社) 统筹运作, 把分散的农户有效组织起来, 根据市场组织生产、销售和培训, 推行标准化生产, 打造自己的优势品牌, 为做大做强枇杷产业提供了保障。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种植规模小, 布局分散

受自然条件限制, 枇杷种植面积少, 不连片, 分布不够合理, 目前仅中龙、结胜、岩子脚、大可4个村委会、18个村小规模连片种植, 大多数农户多业并举, 枇杷与主导产业烤烟争地、争劳力矛盾突出。

3.2 科技意识不强, 生产管理粗放

全乡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偏低, 农业劳动者初中以下文化的占87.2%, 受教育年限短, 没有受过系统的农业科技培训, 科技、市场意识不强, 受传统生产方式影响, 管理放松, 耕作粗放, 技术措施到位率低, 效益达不到预期效果。

3.3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 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多数枇杷都种植在山地和坡地, 水利设施不配套, 供水保证率低, 不能满足适时灌水要求, 旱季无水浇灌的问题普遍存在。水利基础设施的薄弱, 导致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 如今年百年不遇的旱灾, 给果农带来很大损失, 发展枇杷的信心受到动摇。

4 持续发展对策

4.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大可乡经济发展滞后, 森林覆盖率低, 水土流失严重,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 面临加快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双重压力, 枇杷经济价值高, 环境适应性强, 既能增加农民收入, 又是退耕还林、绿化荒山、保持水土的良好树种, 比较适合大可的乡情, 发展枇杷产业, 一举两得, 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因此, 乡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 进一步加强领导, 完善产业规划, 制定优惠政策, 抓紧组织实施。

4.2 优化布局, 扩大规模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合理布局, 规模化发展。以中龙、结胜、岩子脚、大可村委会优势区为中心, 辐射全乡, 重点安排在公路沿线、村庄面山地块, 用3~5年的时间, 在现有基础上, 实现种植枇杷666.7 hm2, 产量达到1万t, 产值达到1亿元, 户均收入1万元。

4.3 依靠科技, 做好示范

继续加强与云南省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的合作, 依托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 对枇杷种植户进行最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培训、指导;以基地为示范点, 集成推广枇杷标准化生产技术, 加强整形修剪、科学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管理, 通过提高科技含量来提升枇杷品质, 进而带动大面积的推广种植。

4.4 优化政策, 增加投入

加快以灌溉为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 把改善枇杷种植区排灌条件列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 加强五小水利工程建设, 逐年改善灌溉条件, 摆脱望天收获、靠天吃果的局面;扩大扶持范围, 除继续执行免费提供种苗的政策外, 对无钱购买化肥、农药的农户要协调给以信贷支持。

4.5 扶持龙头企业, 促进产业化发展

大力扶持枇杷产业龙头企业和产业化合作组织, 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 (协会) +农户”的发展模式, 形成龙头带动基地, 基地连接农户的发展格局。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 鼓励龙头企业与产业化组织带领农户开拓市场、搞活流通、打造品牌, 依托石林旅游大县名牌, 开发枇杷果业休闲观光新型发展模式。

摘要:发展反季枇杷产业是石林县大可乡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 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大可乡枇杷产业发展现状、有利条件及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提出发展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反季枇杷,产业现状,对策,云南石林,大可乡

参考文献

[1]李光晨, 范双喜.园艺植物栽培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7.

[2]郭世华.优质枇杷高产栽培技术[J].云南农业, 2009 (9) :13-14.

[3]龙必林.优质枇杷果树的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7 (10) :26-27.

柳林县可持续发展 篇8

1 石林县高床养羊技术

圈舍是羊的家, 是山羊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条件的重要保证, 圈舍的建筑及设置, 应符合山羊喜干燥, 怕湿热, 好清洁的生理特点, 为适应石林县干湿分明, 区域温差变化大的气候特点, 山羊舍以高床圈舍为主。本文介绍的建筑方式与参数均以饲养25~30只基础母羊建设羊舍为例。

1.1 羊舍建设总要求

1.1.1 科学选址

石林县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干湿分明、常年西南风为主。场址选择要求地势较高, 干燥平坦, 背风向阳, 排水良好、交通方便, 与其它家畜圈舍和厕所、道路保持一定距离。

1.1.2 大小适宜

羊舍面积大小要适宜, 农村高床圈舍以平均一只羊1.2~1.5m2较为适宜。

1.1.3 高度适中

圈舍的高度要适中, 既不能造成浪费, 也要利于防暑保暖。一般而言, 漏粪式高床卫生圈与地面空间距离以0.8~1.0m最为理想, 羊舍建筑墙体檐口高度2.8~3.2m。

1.1.4 圈门宽敞

山羊合群性强, 喜欢群居, 进出圈舍时有拥挤的习惯, 圈门要宽大适宜。一般要求高1.2~1.3m, 宽0.8~1.0m。

1.1.5 通风透光

羊舍通风采光的主要通道是窗户, 窗户面积占地面积的1/15~25, 无论单列舍或双列舍, 两面墙体都应安装窗子。

1.1.6 布局合理

便于管理, 羊舍内设投饲走道、食槽、羊床、护拦。外设运动场, 靠运动场一面的墙体, 设出粪口, 羊只进出的圈门和窗户。运动场内和厩舍周边设有排污沟道流入沉淀池。

1.1.7 建舍原则

羊舍建筑要本着经济、实用、耐用、好用的原则进行。

1.2 建筑方式

根据地形和面积, 可采用单列或双列式, 墙体檐口高2.8~3.2m, 开间3.6~3.8m, 墙体用大砖或小砖支砌, 屋顶用石棉瓦, 两边分水。单列式:羊舍长22.5m, 宽4.5m。双列式:羊舍长15~16m, 宽6.8~7.0m。

1.3 建筑参数

1.3.1 羊床

羊舍羊床宽一般为2.0~2.5m, 羊床用漏缝木铺成, 在羊床下设粪池, 羊床距粪池的高度一般为0.8~1.0m, 漏缝木条的选材通常用优质的杂木、松木, 规格为宽3.5cm, 厚2.5cm, 木条缝隙宽1.5~1.7cm。粪池的出粪口与运动场相连接, 出粪口一般宽0.8~1.0m, 高0.8m, 冬春季节应根据气候变化关闭出粪口, 加强保温。

1.3.2 料槽

山羊的草料槽应建在羊舍内, 与羊床相配套, 料槽的长度要保证饲养的每只羊都有自己的采食位置, 成年羊料槽底部宽40cm, 外口高40~50cm, 槽内砌成上宽下窄, 上口宽40cm, 槽内底宽20cm, 料槽深20~25cm, 粉成半圆形, 料槽底部与羊床处理同一平面, 每只成年羊所占饲槽长度 (采食宽度) 40cm。

1.3.3 护栏

羊床与料槽之间用钢管做成护栏, 护栏高度1.2m, 固定在大钢管立柱上, 护栏有采食口, 高度20~30cm。中间可加装一根活动钢管, 能上下移动。

1.3.4 投饲走道

投饲走道一般宽1.2~1.5m, 双列式圈舍要求宽1.5m, 走道的门大小不要影响手推车出入, 一般净宽1.3m, 高1.8~2.0m, 双扇外开门。

1.3.5窗

窗户按占地面积的1/15~25设置, 宽0.8m、高1.2m, 100m2的羊舍约需4~6道窗子, 窗台距羊床1.0~1.2m。

1.3.6 运动场

单列式羊舍在靠羊床的墙后面设运动场, 双列式羊舍在靠羊床两边墙的后面设运动场, 地面用混泥土处理, 设有排污沟, 面积为羊舍的60~70%, 在运动场上设楼梯让羊只进入高床, 楼梯总宽不得少于40cm, 每台阶宽30cm, 高20cm, 羊从运动场内进入高床的圈门宽0.8~1.0m, 高1.2~1.3m, 从外面进入运动场的门宽1.2m, 围墙高1.6m以上。

1.3.7 粪池处理

羊圈内羊床下面的贮粪池, 要用土把3面夯实成斜坡, 呈漏斗状, 形成0.8m×0.8m贮粪池底部, 并用高标号水泥浆对斜坡表面进行处理, 使斜面光滑, 有利于粪便向出粪口集中。

1.3.8 青贮窖

青贮窖容积为30m3, 根据地形地势, 建地上式或半地下式, 青贮窖的宽和高的比例一般为1∶1.5~2为宜, 养殖户建高2.2~2.5m, 内宽1.2~1.5m, 长4.0~5.0m, 2个并列长方形青贮窖即可。30m3青贮窖可贮玉米秸秆15000kg, 需要种植玉米3.5~4.0亩。

2 展望

(1) 石林是云南省重要旅游之一, 对环境等方面的要求相对苛刻, 高床养羊技术有利于缓解环境破坏的压力, 又有利于改善养殖卫生条件, 便于集中无害化处理废弃物, 减少环境污染。

(2) 高床养羊技术需要配套的饲草种植技术及饲料加工技术作为支撑, 目前石林县养羊业还存在较大的饲草供应压力。为保障石林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应鼓励养殖户实行种草养畜, 建设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青贮窖, 配套青贮饲料粉碎机, 充分利用本地玉米秸秆制作青贮饲料, 逐步形成适度规模养羊的良好模式加以推广, 即“高床羊舍+牧草种植+青贮窖+青贮饲料粉碎机”, 相关部门同时做好技术指导, 保障畜牧业发展, 促进农民增收, 保护生态环境。

柳林县可持续发展 篇9

1 米林县农牧业发展现状

米林县现有耕地面积0.29万hm2,主要种植粮食、蔬菜、水果、药材等作物,粮食作物以种植小麦、青稞、玉米为主。牧业主要饲养牦牛、骗牛、马、藏香猪等。2016年,全县种植小麦0.2万hm2,玉米400 hm2,油菜0.15万hm2、优质水果267 hm2,藏药材133 hm2,蔬菜267 hm2(其中温室大棚50 hm2)。饲养牲畜108 000头(只),饲养藏猪40 000头。近年来,米林县依托无污染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建设特色农牧业强县的目标,通过加大组织领导、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措施,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种养业,建立了藏鸡、藏猪良种繁殖基地和藏药材、优质水果种植基地,促进农牧业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2 米林县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牧民知识面狭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

米林县农牧民的文化水平还处于较低程度,高中文化程度的只是极少数人,大多数农牧民都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水平,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差,与外界的交流甚少,交谈中时常遇到很多无法沟通交流的情况,对新技术、新品种难以推广。

2.2 组织化程度不高,品牌特色不明显

当前米林县农牧业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品牌,当地的农产品只在本地区交易,产品销售渠道不畅,没有形成良好的产销渠道,大多数农牧产品只能靠当地农牧民自产自销。农牧民的经济效益和收入不高。

2.3 科学水平较低

在农牧业科学技术方面,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提高当地农牧民的科学素质,如建立培训机构,聘请技术人员下乡指导等,但总整技术还是比较陈旧,先进的科学技术没有在生产得到推广和应用。将传统农牧业过渡到新兴农牧业,并将产品推广到全国甚至国外,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

2.4 社会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加快发展农牧业,社会服务与技术同等重要。目前,米林县的社会服务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农牧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为:技术人员数量跟全县农牧业发展需要比例偏低、技术人员文化程度和素质不高,专业技术职称偏低,大多数为初级职称。

2.5 农牧产业成效不明显

农牧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但农牧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不明显,产业发展取得的成效与资金投入不成正比,农牧民的增收过度依赖国家政策性资金和政策性补贴。

2.6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

农牧民在发展产业的过程存在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

3 发展特色农牧业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吸纳社会投资

米林县2016年累计投入发展农牧业资金1 360万元,为农牧民配发了优质草种籽、饲料和兽药等农用物资,相较于提高整个米林县经济的需要,这些投入仍远远不够。在发展农牧业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与区外企业的合作,政府应提供优惠政策,加大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知名企业到当地投资,从而带动当地农牧业经济发展。

3.2 创建名牌产品,建立米林县特色农牧产品品牌

重点培育条件成熟的藏药材、水果、藏香猪等产业,通过积极创造条件吸引国营企业、民营企业等知名企业进入特色农牧业的经营领域,充分利用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管理和市场方面的优势,引导当地农牧业走向市场。按照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的原则,将已有一定基础、具备一定条件的种养基地改扩建成标准化种养基地,创建自己的品牌。

3.3 积极扶持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

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增强辐射和致富示范作用。对于米林边远农牧区的农牧户来说,缺乏将农牧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能力,同时他们也无法抗拒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因此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可使米林县特色农牧业走上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3.4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一方面要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牧业科研推广的比重,加大对米林县农牧业新产品的开发;另一方面要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为特色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3.5 抓住机遇促发展

紧紧抓住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和广东省对口援助林芝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和援藏资金,充分利用国家对西藏地区的资金、人才、技术等扶持政策,积极开展农牧特色产业的建设。

3.6 加强培训工作

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和乡镇干部、农牧民的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培训形式,提高专业技术人员、乡镇干部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水平,提高农牧民的文化素质,为米林县农牧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7 大力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社

政府职能部门要在组织和资金上给予引导和帮助,充分发挥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培育一批有实力、抵抗风险强、示范作用大的农牧民专业合作。

3.8 完善涉农项目资金整合机制

坚持“渠道不乱、用途不变、规模不减”的原则,整合使用涉农项目资金,创新强农惠农富农资金发放方式,把政策性补助资金由直接兑现给农牧民,逐步转向引导发展生产、扶持产业上,发挥项目资金最大效益。

3.9 建立健全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创新金融服务“三农”机制,创新金融产品,通过政府贴息贷款等方式,扩大支农贷款、扶贫贷款规模,以“惠农通”工程为抓手,加强金融网点建设,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有服务的目标,为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4 结语

柳林县可持续发展 篇10

上林县虽是广西桑蚕的主产县, 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问题。笔者曾在上林县从事多年的桑蚕工作, 为深入挖掘桑蚕生产力, 通过深入调查, 结合工作实际, 对上林县蚕业发展的现状、做法及经验作简要分析和总结, 对上林县发展现代蚕业提出一些建议, 仅供参考。

1 上林县桑蚕业发展近况

1.1 生产现状

上林县桑蚕生产遍布全县11个乡镇, 养蚕村庄数为460个, 养蚕户数28 746户, 拥有10亩以上桑园农户数151个, 50亩以上连片桑园数353个, 其中年产鲜茧超万担的乡镇有巷贤、大丰、塘红、西燕、镇圩等。截止2013年, 全县累计种植桑园面积11.5万亩, 养蚕31.76万多张, 鲜茧产量约为1.12万多吨, 农民售茧收入4.6亿元。

1.2 缫丝企业发展现状

上林县充分利用蚕丝行业的现有资源,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对原有的缫丝加工企业通过收购、租赁等形式, 先后建设了上林中兴丝业有限公司、上林海润丝业有限公司、上林斯尔顿丝绸有限公司、上林金鑫丝业有限公司、上林县大染坊等龙头加工企业, 共有缫丝机组42组, 年加工干茧能力4 500t, 2013年共生产销售白厂丝1 192t, 产值逾4亿元, 上缴税收约1 010万元。各缫丝加工企业管理体制先进, 技术力量雄厚, 经营管理经验丰富, 自主品牌优势明显, 市场运作能力强。

1.3 桑蚕合作社发展情况

以服务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为宗旨, 上林县组建了各类的农业专业合作社, 据统计, 目前上林县拥有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143个, 其中涉及桑蚕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协会) 13个, 涉及农户766户。当年协会销售鲜茧12 837.3t, 销售额22 080万元。

2 主要经验及做法

2.1 政府高度重视, 政策提供保障

上林县紧紧抓住“东桑西移”的有利时机和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大好契机, 大力推进桑蚕产业的发展, 促使茧丝绸业成为全县最具增长潜力的产业之一, 并采取有力措施, 出台相关政策推动我县桑蚕产业的快速发展。

2.2 实施“技术兴农”, 创新蚕业发展

一是加大优质桑、蚕品种的繁育和推广, 提高蚕茧的单产和质量。近几年在桑蚕良种良法的选用和推广工作上, 加大支持力度, 利用“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向桑蚕产业扶持和发展。大力推广普及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农桑14号等高产桑品种的种植, 大力推广饲养两广二号、桂蚕1号和桂蚕2号等好养高产的蚕品种。

二是在养蚕技术上不断探索和创新, 推行小蚕共育技术和方格蔟上蔟技术, 对提高养蚕的成活率和提高茧质, 增加蚕农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据统计, 全县小蚕共育率达85%以上。

三是创新科学思路, 延伸桑蚕产业链。桑蚕的副产品资源丰富, 如何利用副资源为农民增收服务是全县农业工作的一个关键点。以延长上林县茧丝绸产业链为方向,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巷贤镇六联村留仙庄桑蚕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优势, 开展对废弃桑资源的利用, 利用桑枝栽培食用菌, 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该庄拥有桑园面积1 200多亩, 每年都进行夏伐和秋伐, 全年桑杆总量达1 500多吨, 为栽培食用菌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以广西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作为基地的技术依托单位, 2008年底该合作社利用桑枝成功培育出毛木耳、凤尾菇等食用菌品种, 2009年该基地生产规模已达50万棒/年, 年产值将近100万元。2011年底上林县明珍源桑枝菌业有限公司在上林县明亮镇立项发展, 建设桑枝食用菌示范基地, 于2012年建成6 400余平方米的食用菌栽培大棚, 3 000余平方米的菌棒生产线大棚, 并于5月开始试产20万棒菌棒, 生产7万公斤秀珍菇, 产值达70万元, 试产成功。截止目前, 明珍源桑枝菌业有限公司生产食用菌已达350万棒。

四是多形式、多渠道开展技术培训工作。县政府、县蚕业办及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多级部门联合制动, 通过开办课程、下乡授课、举办培训班、科技入户等各种途径普及桑蚕科技知识, 突出重点抓培训, 提高广大蚕农科技文化素质, 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把理论联系实际, 切实提高蚕农的养蚕成绩。

2.3 依靠龙头企业带动, 实现“双赢”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原动力, 农民要致富, 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产业基地农民为龙头企业提供必需的生产原料, 龙头企业为农民搭建了一个增收的平台, 龙头企业与产业共生存共发展, 实现了企业与农民“双赢”的目标。全县五大缫丝厂均与农民签订合同, 实行蚕茧保价收购制度, “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愈加紧密, 解决了蚕农产—供—销的后顾之忧。上林县坚持把龙头企业建设放在全县农村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 加强领导, 科学规划, 对龙头企业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政策性倾斜, 增加龙头企业的内在活力, 增加其抵御市场风险、自然风险的能力。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缫丝龙头企业, 促进现代桑蚕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

2.4 推动桑蚕合作组织建设

通过政府引导和农民自愿原则, 组建各种桑蚕合作组织来应对市场的变化。合作组织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 (协会) +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市场+合作社 (协会) +蚕农”等模式, 以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动力入股等方式把农民组织起来, 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保障了蚕农的利益, 又减少市场风险, 让蚕农们在波涛汹涌的茧丝绸市场大潮中, 巩固发展桑蚕业的信心。桑蚕合作组织在促进农民增收、推进桑蚕业稳步发展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存在的不足

生产集约化、规范化生产经营程度不高;种桑养蚕的科技含量不高, 没有实行严格的消毒防病措施, 科技意识淡薄, 对新技术新方法接受滞后;人才匮乏, 科技推广网络不全。上林县桑蚕专业本科毕业只有6人, 乡镇、村一级的蚕业推广网络没有得到建立与健全;蚕茧收购秩序混乱, 烘烤茧技术良莠不齐, 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桑园老化, 有待更新与改种。

4 发展现代蚕业建议

4.1 理清发展思路, 作好蚕业发展规划

要积极稳妥地扩大桑蚕业, 必须理清发展思路, 因势利导, 做好各种服务工作, 鼓励农民大力发展桑园, 筹钱盖蚕房, 把种桑养蚕积极性调动起来。同时, 要重点培育一批“产品特色化、生产规模化、布局区域化”的桑蚕生产基地乡镇、村 (屯) 和专业大户, 逐步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

4.2 积极借鉴成功做法, 加大扶持力度

要加强桑蚕业的发展, 必须向更高的蚕业先进市县看齐, 积极借鉴宜州、柳州等地的先进经验措施、做法, 先进设备以及先进技术等, 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加大政府政策倾斜, 加大扶持投入, 发掘、建设一批蚕桑生产示范户、典型户。政府要转变执政理念, 发展依靠群众, 规范桑蚕养殖、生产、销售制度, 加强执法管理, 推动蚕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丝绸加工龙头企业, 把蚕桑生产与缫丝、丝绸等初深加工及内外销售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产业体系。

4.3 巩固发展“三路”走, 构建稳定“三高”蚕业

4.3.1 走科技兴蚕之路, 推动桑蚕业向优质方向发展。

桑蚕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它的产业链较长, 涉及农、工、贸几个环节, 每个环节对科技的要求都很高, 县政府、县农业局、蚕业办等部门及乡镇政府要认真树立科技兴蚕的战略, 高度重视科技培训与良种良法推广工作, 大力推广普及小蚕共育技术、方格蔟上蔟管理技术与省力化养蚕技术, 加大桑蚕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 逐步使桑蚕业向优质方向发展。

4.3.2 走蚕业品牌之路。

品牌就是效益, 也是生产力, 当今是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的时代, 一个品牌能救活一个企业, 也能富裕一方百姓。据调查, 广西已经注册了许多蚕业品牌, 如“宜庆”、“叶茂”、“环宝”等品牌蚕种, “洛清江”品牌蚕茧和“晟容”、“桂花”牌等品牌生丝。各地的品牌蚕业已逐步兴起, 上林县要充分利用桑蚕的优势, 打造属于自身的品牌蚕业, 结合“优茧工程”计划与方案, 实施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 打造出蚕业品牌之路。

4.3.3 走桑蚕副资源再利用之路, 开拓创新增收渠道。

除了桑枝栽培食用菌产业以外, 上林县应积极寻找多种发展桑蚕副资源再利用途径, 千方百计壮大桑蚕业。

一是蚕沙堆沤发酵作肥料。种桑养蚕产生大量的蚕沙, 如果无序堆放, 既影响乡村清洁卫生, 又成为传染病菌的隐患。将蚕沙堆沤发酵作肥料用, 不仅能减少化学肥料的利用, 而且能促进作物的增产, 改良土壤, 保持土壤中性, 更加利于桑树的生长。根据试验, 蚕沙经过20d的开放式堆沤处理可基本达到有机肥的技术处理效果[2], 一亩桑园施放发酵好的蚕沙有机肥后, 可以节省复合肥约40~50kg, 节约成本100多元。按2013年计算, 全县全年的干蚕沙产量约31 000t, 养蚕产出的蚕沙可用于21万亩的水稻, 可增产稻谷1 322.3万公斤, 减少化肥投入成本约741.6万元。上林县应在各村屯集中建设一批简易蚕沙无害化处理室, 以消除蚕沙无序堆放引起蚕病等严重隐患。

二是桑园冬种绿肥。近年来, 该县西燕镇的蚕农利用灌溉条件较好的桑园种植各种绿肥, 获得良好的效果。种植绿肥的桑园可于翌年3月中旬将绿肥鲜草翻犁压青, 绿肥鲜草腐烂后分解出养分供桑树生长, 桑树长势旺, 叶片浓绿而肥厚, 桑园土壤保水抗旱能力也增强。据统计, 种植绿肥的桑园, 1亩桑一年可增产鲜茧15~16kg。上林县可大规模普及推广桑园冬种绿肥的环保循环模式。

4.4 切实加强桑蚕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结合“美丽广西, 清洁乡村”工作, 切实保护蚕桑养殖区的生态环境, 建立蚕桑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利用桑杆加工造纸、桑枝栽培食用菌、蚕沙堆沤还田等技术, 完善建立“蚕桑+食用菌+沼气”三位一体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摘要:分析上林县桑蚕业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发展现代蚕业的建议:理清发展思路, 做好蚕业发展规划;积极借鉴各地成功做法, 加大扶持力度;走科技兴蚕之路;走品牌蚕业之路;充分利用资源开发新领域;切实加强桑蚕生态循环经济模式。

关键词:上林县,现代蚕业,发展,生态

参考文献

[1]冉景旷.凌云县桑蚕业的发展现状与思考[J].中国蚕业, 2008, 1:76-78.

石林县2014年气候概况 篇11

关键词: 降雨量;温度;可利用降水

引言:石林县年平均温度16.3℃,最热月为6月,平均气温21.2℃;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9.3℃。多年平均无霜期264天,年均初霜期11月22日,终霜期为3月2日。多年平均降水量在939.5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年降水量的80%;旱季降水量仅占20%,月最大降雨量372.9毫米。本文通过分析2014年石林气温、降雨量、可利用降水率以及主要天气过程,对2014年气候进行总结,便于更好的指导业务人员开展好气象服务。

1 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的2014年月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温度资料以及最近30年气象资料则由石林县气象局局提供。统计计算中以3-5月为春、6-8月为夏、9-11月为秋、12-2月为冬。

22014年气侯概况

2.1 石林城区

2014年石林县降水量较常年正常至略多,是近五年来第一个降水量正常至略多的年份。2014年石林城区降雨量为1008.3毫米,比历年平均939.5毫米偏多67.8毫米,偏多幅度为7%。月降雨量1月、2月、3月、6月、7月、9月较历年偏多,其余月份偏少,偏少幅度为11~87%。

在降水量的月季变化上,2014年4月降水量较历年偏少,但2014年1月至4月的总降水量较历史同期偏多,冬春旱较常年偏轻。5月份月降水量偏少,我县雨季于5月26日开始,较常年属正常至略晚。

2014年我县主汛期累计降水量553.4毫米,较历史同期偏多6%,主汛期出现大雨天气过程66站次(县城5次),局部暴雨天气过程13站次(县城3次),单日最大降雨量为6月28日大可站点(75.5毫米)。主汛期内气温较历史同期略高,未出现抽扬性低温冷害天气。雨季于10月上旬结束,较常年属正常至稍早。

2014年石林县年平均气温为17.2℃,较历年平均偏高0.9℃,较2013年偏高了0.3℃。逐月气温变化上(见图2),除12月气温较常年偏低外,其余各月气温均较历史同期正常或偏高。

3 2014年石林利用水资源分析

不考虑地下水的开采、利用及径流的情况,仅从气象角度考虑, 降水与蒸发之差越大(P -E >0), 则局地水资源越丰富, 反之水资源则匮乏。本文根据石林气候特点及可收集到的气象要素资料, 采用高桥浩一郎公式对蒸发进行计算 :

其中 E 为月地面实际蒸发量(mm), P 为月平均降水(mm), T 为月平均气温(℃)。

高桥浩一郎的陆面蒸发经验公式表明, 该经验公式计算所得到的蒸发与降水和温度变化密切相关。为了分析方便, 文中定义α为蒸发系数, β 为可利用降水系数, 其公式分别为:

利用石林2014年月降水P 、月平均气温T 资料, 根据式(1)至式(3)计算石林陆面蒸发E 、可利用降水P -E 、蒸发系数α及可利用降水系数β , 如表1 。

从石林县逐月P 、E 、P -E 分布(图3)可以看出, 石林的蒸发量、降水量及可利用降水量逐月变化趋势基本相似, 且分布极不均匀, 呈现以7 月为顶点的抛物线形。7 月份E 、P 、P -E 分别占全年的 14.1%、22.9 %、35.3 %, 1 月份仅占全年的 1%、1.0 %、1.0 %。

从表1 可见:石林县2014年蒸发量为592mm , 其中夏季(6 ~ 8 月)蒸发量最大, 占全年蒸发量的43 %;冬季最小, 占全年蒸发量的9 %;秋季和春季分别占全年蒸发量的27%和21 %。可利用的降水年平均为416mm , 夏季最多, 占71%, 其次为秋季占24 %, 春季占4 %, 冬季占1%。因此P 、E 及P -E 的季节变化大小顺序也是相似的, 降水量的大小决定了可利用降水量的大小, 夏季降水最多但不均衡, 主要降水发生在7 ~ 8 月, 蒸发和可利用降水也是7 ~ 8 月份最大。

表1 中α及β 值表明, 石林2014年降水59 %被蒸发掉, 仅有41%的降水可被利用。夏季虽然气温高,但蒸发的损失最小, 占46 %, 可利用降水占54 %。而冬春季蒸发损失最大, 均占本季降水的88 %, 秋季蒸发损失也不小, 占62%。就季节变化来看, 越是在降水少的季节, 蒸发的损失也就越大。

4 主要天气过程

石林地区的天气影响主要受南支槽、冷锋切变、西南静止锋、西南暖湿气流、台风等系统的影响,2014年造成较大影响的天气过程有2次强降雨(7月20日-7月22日、9月16日-18日)和2次雨雪天气(1月12-13日,1月20日),其他也造成出全县性的降雨和局地单点暴雨,具体如表2。

5 总结

2014年石林县气温较常年偏高,降水量偏正常至略多。年内春季旱情明显,雨季开始较常年正常至稍晚,汛期降偏多,8月无夏季低温天气,12月出现霜冻天气。年内四季降水利用率不均,石林2014年降水59 %被蒸發掉, 仅有41%的降水可被利用,大的天气过程有两次,2014年属中等偏丰年景。

参考文献

柳林县红枣产业建设规划探析 篇12

关键词:红枣,产业,增收,规划

柳林县位于山西省中西部边缘, 地处吕梁山西麓, 黄河东岸, 与陕北隔河相望。柳林县组建于1971 年, 全县国土总面积1 288 km2, 辖8 镇7 乡257 个行政村, 全县总人口34.2×104人, 耕地2.41×104hm2。县域西部红枣成林, 种植面积2.53×104hm2, 年均产量3 000×104kg, 属全国五大产枣县之一, 柳林“木枣”名列全国八大名枣之首, 国家农业部命名柳林县三交镇为“中国红枣第一镇”。

近年来, 柳林县在国家产业政策条件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打造全国、全省红枣产品集散基地为目标, 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 坚持“政府扶持、农民主动、企业有为”的发展思路, 以沿黄五乡镇红枣林管护示范园区建设为试点, 整合生产要素, 注重示范引导, 创新扶持方式, 完善机制体制, 充分调动枣农积极性, 推动红枣生产基地改造升级和提质增效, 提高柳林红枣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扩大“柳林红枣”品牌效应, 努力实现生态环境改善与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三赢”目标。主要做法有以下几项。

1 建设示范园区

示范园区要以乡镇集中连片, 每乡镇要建设2~3 个精品示范点, 每片区规模在66.7 hm2以上。要求虫果率低于5%, 一等率达到70%, 基本无裂果, 全年无杂草、基本无水土流失, 树形无直立枝, 平斜枝条占80%以上。

2 政府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红枣林示范管护园区初步划定沿黄5 个乡镇0.2×104hm2红枣林, 县财政平均每0.067 hm2补贴500 元 (包括红枣管护费和乡镇工作经费) , 乡镇要按县制定的实施意见和林业部门的管护流程及管护的具体要求, 结合各自实际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管理办法。

3 设立管护制度

红枣林管护以乡镇为主体负责实施, 结合各乡镇实际, 采取支部村委组织、群众参与实施, 能人大户牵头, 农民协作管护, 加工企业带基地等多种形式, 真正形成形式多样、有序竞争、效果明显、枣农收益的良好局面。

4 做好考核验收和兑现

考核分两级进行, 即:乡初验, 县复核。在每个作业阶段完成后, 由乡镇组织逐户逐块进行作业面积实施质量的初验, 按百分制打分办法评分。县级复查每年分3 次进行, 由林业局牵头, 财政局等部门参与。分别是5 月中旬、9 月中旬、11 月上旬。5 月重点考核整形修剪、病虫防治、枣园施肥;9 月考核花期管理、膨大期施肥、除草与蓄水坑修筑;11 月考核综合效果, 包括红枣产量、质量以及枣园管理。分阶段验收后, 按验收结果, 分阶段兑现补贴资金。

5 保障措施

5.1 强化领导, 落实责任

红枣林管护涉及千家万户枣农的投入和收益, 规模大, 风险也大。林业部门总牵头, 各乡镇具体实施, 把红枣林管护作为红枣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一项硬任务, 切实抓在手上, 落实到行动中, 亲自督促检查, 亲自推动落实。各乡镇党委书记为红枣林管护第一责任人, 乡镇长为直接负责人, 把每一片管护区域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上, 保证工作的顺利推进。各乡镇村委要分别成立两套机构:一套是由乡镇书记、村支书为组长的组织领导组, 负责示范园区的组织实施;另一套是以林业站长和村级技术能手为组长的技术组, 负责技术指导、人员培训、病虫害预测预报等工作, 搞好技术服务。

5.2 加大宣传, 营造气氛

各乡镇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及召开各种会议、散发传单等多种形式, 将县委、县政府有关扶持红枣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广泛宣传,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红枣林管护的积极性。

5.3 部门协调, 明确职责

红枣产业发展涉及多行业、多部门, 需要各部门各负其责, 协调配合, 共同开展工作。林业局、红枣中心要做好规划和技术指导, 制定红枣林管护具体管理流程与技术标准, 农机局要做好农机具的配备和服务。农委、水利等涉农部门要配合做好技术服务和资金支持工作。

5.4 加强监督, 严明奖惩

县监察局、财政、农业、林业部门要加强对红枣管护工作的监督。对工作突出的大户、村委、企业和管护队员, 给予一定奖励;对管护不到位、组织不力造成树荒的区域, 按套取财政资金的行为, 严肃追究乡村行政负责人和管护员本人的责任。

5.5 提高科技水平

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科学文化素养和农业科技运用能力。在贫困乡村大力推广设施种植、舍饲养殖、旱作农业、低产果园改造等农业技术, 培育一批“科技明白人”, 切实提高贫困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市场经济的能力。

5.6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的条件。重点实施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草场围栏等“六小工程”, 因地制宜开展集雨工程、河渠整治、小流域治理和“四荒”开发。

6 下一步规划

上一篇:预约平台下一篇:统一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