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工程问题

2024-07-03

地基工程问题(共12篇)

地基工程问题 篇1

0引言

砂土,是指由于风的作用、河流的冲洪积作用、湖积和海积以及岩石风化作用等形成的广泛存在于地球表面的一种土。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时遇到的多为河流冲洪积形成的砂土,随着我国沙漠地区的开发,风成作用形成的砂土也成为我们研究的重要对象。

砂土地基,是指由砂土或主要由砂土承担上部荷载作用的地基土。由于砂土为散粒结构,粒间作用力很小,其黏聚力为零。在岩土工程勘察过程中,采取不扰动土样很困难,岩土工程师对砂土地基土的评价,不能像黏性土那样按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分析评价,而是更多地依靠砂土野外特征和原位测试手段。

目前,在砂土地基的勘察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勘察手段单一。勘察手段多以钻探、标准贯入试验、室内颗分试验为主;

2钻探工艺落后。钻探市场劳务化,导致钻探工艺落后,钻探水平低下,无专业钻探工程师;

3分析评价不到位。对设计意图了解得不到位以及勘察手段的单一,很难查明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对地基基础方案论证分析不到位。

1勘察方法

岩土工程师在接到勘察任务的时候,首先要对勘察任务书进行认真的研究,了解设计意图; 其次就是要收集勘察场地已知的地质资料,必要时进行现场踏勘。勘探点的布置位置要根据建筑物形状及基础形式来确定,勘探点的疏密要根据场地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基土复杂程度来确定。对于风积作用和残积形成的砂土地基,要根据下覆层原始地貌特征,当下覆层原始地貌较平坦时勘探点距离宜取大值,反之宜取小值; 对于冲洪积作用形成的砂土地基,要根据压缩层范围内下卧层的均匀性以及是否有软弱夹层、透镜体等来取值。

在砂土地基的勘察中,我们常用的取砂器分为内环刀取砂器和双管单动内环刀取砂器[1],对应的采取原状砂样的方法分为压入法、重锤少击法和回转钻进法,此外,冻结法在水利工程中也有所应用。岩土工程师知道采取原状砂样是比较困难的,更别说采取大量的原状样进行砂土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因此,在进行砂土地基岩土工程勘察时,除常规的钻探方法并辅以适量的扰动样外,在砂土地基勘察中采用原位测试方法是岩土工程师的首选。勘察方法的选用要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建筑物荷载及分布形式以及现有勘察设备和地区经验综合确定。常用的勘察方法有: 钻探、标准贯入试验、载荷试验、旁压试验、原位密度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此外,工程物探技术在砂土地基勘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1钻探

钻探是工程地质勘察最常用的方法,同样也是砂土地基勘察常用的手段。砂土胶结性比较差,强度不高,受钻进的影响,更容易松散,具有流动性[2],在砂土地基进行钻探作业时,最重要的就是根据砂土工程特性选用合适的钻探工艺,并与在钻孔中进行的原位测试方法相配合。适合于砂土钻进方法有回转钻进 ( 螺旋钻进、岩芯钻进和无岩芯钻进) 、冲击钻进、锤击钻进、冲洗钻进、振动钻进等,例如,在要求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的钻孔,要采用冲洗液护壁回转钻进方法。对于要求取原状砂样时,除选择合适的钻进方法外,取砂器的选择是取样成功的关键因素。

当拟建场地分布较厚粗砾砂层时,钻探工艺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容易造成误判。在这样的地层,一定要采用泥浆护壁反循环钻进方法,而不能采用清水正循环钻进的方法,否则,钻进过程中,细颗粒随着冲洗液到了地面,粗颗粒沉淀在了孔底,标贯时清孔不彻底,导致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偏大,误把稍密状态的粗砂砾判定为中密状态;另外,野外描述根据清孔取上来的砂样在野外或在实验室进行定名,取样样品没有代表性,定名容易出现错误。这样会使勘察数据不真实,直接造成岩土工程师判断失误,得出粗砾砂层地基土承载力偏大的错误结论。

1. 2标准贯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是砂土地基勘察中最常用的原位测试方法,我们可以根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判定砂土的密实程度,给出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确定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和评价砂土液化等[3],由于其操作简单,经验数据丰富,在岩土工程勘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经常检查贯入器头刃口是否有缺损。在砂土进行标准贯入试验的过程中,对标贯刃口的损坏经常发生,直接影响实测标贯击数,使击数变大,安全度降低,对岩土工程师分析判断造成直接的影响。

2标准贯入试验孔一定要采用泥浆护壁反循环钻进工艺,并应对孔底沉渣进行清除,否则,就会出现1. 1节中描述对标贯击数的误读的情况,导致错误的结论。

3关于钻杆长度的修正问题,原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 GBJ 7-89) 曾给出过杆长度校正系数,修正最大深度为21m,这是根据牛顿碰撞理论得出的,并非实测值。随着建筑物重、高、大趋势,标准贯入试验的深度越来越深,在50m以上试验效果良好,目前最大深度已达100m左右,对岩土工程师分析帮助较大。但随着深度的增加,如何进行杆长的修正目前没有一个定论[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 GB 50021-2001) 条文说明中,对杆长的修正的说明,概括起来就是考虑到过去建立的N值与土性参数、承载力的经验关系,所用的N值均经杆长修正,而抗震液化判定时N值又不作修正,故在实际应用时,应按具体岩土工程问题,参照有关规范确定。报告书应提供不作杆长修正的实测值N,应用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修正以及如何修正,值得岩土工程师思考。而对于深度较大的标准贯入试验,作者建议不作杆长修正。

4关于试验用钻杆直径,由于目前勘察市场上常用DPP-100型汽车钻、XY-150型液压钻所配的钻杆直径为50mm,与标准贯入试验设备规格42mm不一致,在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几乎不换钻杆,除重要的工程外。50mm钻杆与42mm钻杆所测得的数据有多大的误差? 日本学者Koreede ( 1981) 和美国学者Brown ( 1977) 的研究结果表明,使用该直径范围内的钻杆,对试验结果影响不大[5],广东裴文等通过试验认为杆径的变化对砂土标贯击数是有影响的,42mm钻杆和50mm钻杆N值的比值约为0. 8[6]。我国兵器工业 《工程地质原位测试规程》( BKB 03-93) 认为42mm钻杆和50mm钻杆均可使用。综上所述,作者认为,在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应尽可能地采用42mm钻杆,以便与国际接轨,同时能更好地应用前人的经验数据为我们提供有价值的参数。对于目前勘察市场上50mm钻杆,作者持不反对意见,但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应说明试验所采用的钻杆直径,并在剖面图上标明实测锤击数,如何应用,应由岩土工程师根据试验的目的、地层层位的组合关系、试验深度和地区经验确定。试验深度应按H≤21m,21m < H < 50m,H≥50m三种情况考虑。

1. 3旁压试验

旁压试验用于测定土的旁压模量和原位状态的初始压力、临塑压力、极限压力,结合地区经验综合评价地基土承载力和变形参数。旁压试验根据成孔方式的不同分为预钻式、自钻式和和压入式三种,目前国内勘察单位多采用预钻式旁压仪。成孔质量是预钻式旁压试验成败的关键,成孔质量差,会使旁压曲线反常失真,无法应用; 为保证成孔质量,防止孔壁不规则或孔径过大,钻探过程中,应采用回转钻探工艺,对于松散—稍密状态砂土以及水位以下砂土应采用泥浆护壁钻探工艺,并应严格控制泵压。

砂土地基中的旁压试验的结果如何应用,高大钊教授在 《岩土工程勘察与设计》一书中给出了详细的解答[7],对于旁压模量按工程地质层进行统计,用其平均值; 对于地基土承载力,不能按层进行统计,用旁压试验初始压力、临塑压力、极限压力确定的承载力是原位承载力,不进行深度修正。因此,在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方案编制时,就要有针对性的旁压试验专项方案,并在勘察过程中进行调整。要考虑以下因素综合确定试验位置,包括砂土层的厚度、埋深及层位的组合关系、砂土层的密实程度以及均匀程度、试验目的及地基基础方案等。

1. 4载荷试验

砂土载荷试验曲线特征与黏性土载荷试验曲线特征有着明显的区别,图1为黏性土层载荷试验ps曲线,图2分别为风积松散砂层、冲积稍密砂层和冲积中密—密实砂层载荷试验p-s曲线。

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

( 1) 黏性土p-s曲线属于缓变形曲线; 而不同成因的砂土,p-s曲线类型基本相当,都属于陡变型曲线;

( 2) 黏性土p-s曲线在比例界限点后进入到塑性变形阶段,有一个较长的塑性变形区域,才进入到破坏阶段,一般为弹性变形的2倍以上; 而砂土p-s曲线形态简单,直线段长,具有典型弹性压密特点。当加荷至某一数值时,变形急剧增大,塑性变形区不明显,直接进入破坏变形阶段,这是砂土地基所特有的;

( 3) 基于砂土曲线特点,载荷试验应加载至破坏,并应绘制出完整的p-s曲线,以便全面了解和掌握砂土地基变形的特点,有利于充分发挥砂土地基潜在力。

松散风积砂层和稍密冲积砂层,承载力低,不宜作为天然地基,需进行地基处理。因此,在进行勘察时,应以标准贯入试验为主,以确定砂土的密实程度和承载力,非研究性的需要,一般不进行载荷试验。但应注意,一定要确保标准贯入试验的可信度。对于中密—密实状态冲洪积砂层,除进行标准贯入试验外,载荷试验对于确定砂土地基承载力、地基基础方案的论证分析是不可缺少的[8]。

1. 5原位密度试验

原位密度试验是在挖好的基坑、探井或天然露头处选择有代表性的试验点进行。在砂土地基中常用的方法有环刀法和灌水法。当选用环刀法测定砂土的密度时,宜采用内径79. 8mm、高20mm的环刀,并应进行平 行试验,其平行差 值不得大 于0. 03g / cm3; 当需要在室内测定抗剪强度指标时,应选择61. 8mm环刀,环刀两侧用玻璃板刮平,用胶带密封。当选用灌水法测定砂土的密度时,应选用优质弹性的塑料薄膜,使塑料薄膜紧贴试验坑壁,避免误差。

当工程需要时,根据原位密度试验测得的数据,在室内制备相同密度的砂土样,进行三轴压缩试验。

1. 6工程物探

工程物探技术在砂土地基勘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常用于划分地层,查找地下含水层,判定砂土密实度和砂土液化,确定砂土承载力等[9]。对于一些河流勘察,由于钻探难度较大,就需要考虑用工程物探的方法进行勘察,最后采用少量的钻孔进行验证。

2工程实例

某研发大厦位于咸阳市渭河北岸高漫滩,长115. 75m,宽21. 84m,高29. 00m,5层框架结构,筏板基础,基础埋深6. 00m,基底平均压力为180k Pa。

勘察采用钻探、原位测试和室内土工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原位测试包括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平板载荷试验和原位密度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钻杆直径 42mm,原状砂土样在试坑坑壁用环刀采取,进行砂土物理力学试验。同时,根据原位密度试验所测得的砂土密度,制备相同密度砂土试样进行三轴压缩试验。

根据勘察资料,场地地层在12m深度范围内为中砂,12m以下为粉质黏土与中砂互层,地下水位埋深6. 5m左右。各层土厚度、状态及承载力特征值见表1,各砂层的原位测试结果见表2 ~ 表4。

根据建筑物基础埋置深度,拟建的研发大厦基础底面置于1层中砂层,2层及其以下各层地基土层位连续稳定,厚度均匀—较均匀,变化不大,其下无软弱下卧层,从整体判定,属均匀地基。对1层承载力特征值fak进行深度修正,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 550. 3k Pa,与旁压试验在相同深度测得的值基本一致。砂土地基强度满足上部荷载的要求。按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 GB 50007-2011) 估算的地基4个角点最终沉降量为14. 0 ~18. 5mm,满足规范要求。建议采用天然地基方案。

在基础完工后,即进行沉降观测工作,观测时间为2年。沉降观测资料表明,实测建筑物4个角点最终沉降量为6. 04 ~ 8. 37mm,建筑物封顶时的沉降量为4. 13 ~ 5. 90mm,为最终沉降量的68% ~70% ,这是由于其持力层和主要压缩层为中砂层,由于砂土具有散粒结构,粒间作用力很小,在荷载作用下砂颗粒重新排列、砂土被压密实,当建筑物封顶时砂土地基沉降已基本完成。

3资料整理与分析

砂土地基勘察,资料整理与分析尤为重要,这是因为对一般的建筑物,甚至高层建筑物,作为天然地基的可能性很大,或者经地基处理加固后就可作为大多数建筑物的持力层。

在资料整理时,第一要考虑的是如何分层。首先应该根据成因进行地质分层; 其次,在地质分层的基础上依据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按密实度进行工程地质分层。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砂土并层时,可以将粉细砂或中粗砂并层,不可跨度太大而将粉砂与粗砂并层。对于混合砂,不能完全按照试验室颗粒分析结果定名,应结合试验室颗分结果,按野外描述定名,如粗砂层中含有较多圆砾,不能按颗分结果定名为砾砂,而应按野外描述定名为粗砂混圆砾,并在地层描述中详细说明。第二要考虑的是对试验数据或参数进行统计分析。首先应根据工程地质层把数据对应试验项目 ( 单项指标或参数,相关联的指标或参数) 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删除异常值,并找出异常值产生的原因; 其次,按相关统计理论进行统计分析,提出建议值。第三要根据场地的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经济合理的地基基础方案建议。

在资料整理与分析的环节,砂土地基承载力取值很重要。在给出的承载力表中要列出承载力的确定方法、承载力是否进行深度修正; 要根据砂土地基的层位组合关系,给出地基土承载力建议值。如,某一密实砂土层较薄,其下为较软的黏性土,就要对按试验 ( 载荷试验除外,要具体分析) 确定的承载力进行折减。

对于砂土载荷试验要认真分析其曲线特征,以全面了解砂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图3为本文工程实例某研发大厦工程1层中砂p-s曲线,分析该曲线图就会发现,在较小的荷载下 ( 第一级荷载) 曲线的斜率较大,随着荷载的增加,曲线的斜率变小,回归到正常的直线段,即弹性变形阶段,但试验曲线偶有在回归线上下绕行。这是由于加荷初期压板对表面受扰动试验砂层的适应调整,随着荷载的增大影响深度的增加,砂层中薄的夹层对变形的影响就体现出来了。对均匀砂 层,其线性回 归是很好的。

4结语

由于砂土采取原状土样的困难,不能像黏性土那样按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进行分析评价,而是更多地依靠砂土野外特征和原位测试手段。因此,本文重点讨论了钻探工艺、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载荷试验等砂土地基勘察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以下结论。

( 1) 要根据砂土工程特性选用合适的钻探工艺,并与在钻孔中进行的原位测试方法相结合,要求取原状砂样时,除选择合适的钻进方法外,取砂器的选择是取样成功的关键。

( 2) 勘察报告中应提供不作杆长修正的标准贯入试验实测值N,应用时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修正以及如何修正,而对于深度较大 ( > 50m) 的标准贯入试验,作者建议不作杆长修正。

( 3) 50mm钻杆与42mm钻杆所测得的锤击数有多大的误差,目前尚无定论。作者建议在进行标准贯入试验时,应尽可能地采用42mm钻杆。对于50mm钻杆,建议在岩土工程勘察报告中说明试验所采用的钻杆直径,并在剖面图上标明实测锤击数,如何应用,应由岩土工程师根据试验的目的、地层层位的组合关系、试验深度和地区经验确定。

( 4) 对于旁压模量按工程地质层进行统计,用其平均值; 对于地基土承载力,不能按层进行统计,用旁压试验初始压力、临塑压力、极限压力确定的承载力是原位承载力,不进行深度修正。

( 5) 砂土地基p-s曲线与黏性土p-s曲线特征有明显的区别,为陡变形曲线。在用载荷试验确定砂土地基土承载力时,应加载至地基破坏。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砂土地基岩土工程勘察存在的勘察手段单一、钻探工艺落后以及分析评价不到位等三个方面的问题,从钻探工艺、原位测试和资料整理与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重点讨论了砂土钻探工艺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标准贯入试验杆长的修正问题和钻杆直径问题、旁压试验结果的统计与应用和砂土载荷试验的取值以及资料整理过程中承载力的确定等问题。本文结合典型工程实例,给出了问题的解答。在砂土地基勘察方法中,工程物探技术也不失为一种可选的勘察手段。

关键词:砂土地基,钻探工艺,标准贯入试验,旁压试验,载荷试验

地基工程问题 篇2

在软弱地基的处理理上,采用适当方法十分重要,方法不当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希望本文通过对具体工程地基处理的论述,对同行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工程概况: 某养老院位于水运繁忙的白泥河西岸,占地总面积为41000㎡,该工程包括建六栋二层地病区楼、一栋4层的办公楼、两栋3层的值班宿舍、一栋二层的职工饭堂及病人厨房、洗衣房、配电房、车库、仓库等辅助用房。

设计单位布置堪察钻孔59个,其中控制性钻孔(技术孔)11个,一般性钻孔(鉴别孔)48个。

工程地貌及环境

场地西北面为广和公路,东面为白泥河,水、路交通十分便利。地貌类型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场地原为六块低洼鱼塘,经人工与机械吹填砂平整,地形较为平坦,地面相对标高为5.28~8.05M。第四系覆盖层厚度17.20~20.15M,由人工填土层,海相沉积地淤泥、淤泥质土层、淤泥质砂层,以及河流相冲积粘性土层、冲积砂层及残积层组成,下伏基岩为石碳系生物碎屑沉积石灰岩组成。

岩土的分布及性质:

据钻孔揭露,按成因类型及岩性,岩土层由上至下可划分为:

1、人工填土层主要为吹填砂组成,局部为杂填土或素填土,吹填砂土的组成物主要为细砂,含少量的粘性土,呈浅黄色、很湿、松散状;杂填土或素填土则在鱼塘道路中,据钻探揭露,混杂有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硬质物含量约占10%~25%,稍经压实,局部松散状。本层平均厚度为2.54M,承载力特征值60KPA。

2、海相沉积,据钻探显示,海相沉积有3个亚层,1)海相沉积淤泥层,本层场区内均有分布,呈灰色,组成物主要为粘粒,富含有机质及腐植质,局部含少量粉细砂及贝壳碎片,饱和,呈流塑状,局部软塑,层厚3.3~9.70M,承载力特征值50KPA;2)淤泥质粗砂层,本层主要由淤泥质粗砂组成,呈灰~灰黑色、深灰色,含粘粒及有机质,饱和,松散状,承载力特征值50KPA;

3)淤泥质土层,本层主要由粘粒组成,含及有机质及腐植质,饱和,呈软塑状,承载力特征值60KPA;顶面埋深7.40~12.30M,层厚0.60~4.00M,本层顶面标高-6.15~-1.34m。

3、河流冲积层,钻探资料将其分为4个亚层:1)冲积粘性土层,主要由粘土、粉质粘土组成,呈可塑状,粘性较好,局部有砂;本层顶面标高-1.30~-3.60M,顶面埋深7.8~10.40M,层厚1.3~2.70M,平均厚度2.17M;承载力特征值90KPA。2)冲积粉砂层,呈灰黄色,饱和,松散状;本层顶面标高-10.65~-2.93M,顶面埋深9.00~16.80M,层厚0.45~3.10,平均层厚1.45M,承载力特征值80KPA。3)冲积中砂或砾砂层,主要由中砂组成,局部含砾砂,呈灰白~浅黄等色;本层顶面标高-10.70~-2.65M,顶面埋深10.20~16.80M,层厚0.70~14.70M,平均层厚4.54M,承载力特征值145KPA。4)冲积粉质粘土,主要由粘土、粉质粘土或砂质粘土组成;呈可塑状,局部有砂感;本层顶面标高-13.81~-6.15M,顶面埋深13.00~21.00M,层厚1.40~20.00M,平均层厚6.64M;承载力特征值160KPA。

4、残积层由粉质粘土组成,呈浅黄色,稍湿,一般上部可塑,下部软塑,为石灰岩风化残积土;本层顶面标高-31.26~-6.58M,顶面埋深12.80~37.50M,层厚0.60~8.10M,平均层厚2.25M;承载力特征值120KPA。

5、石炭系生物碎屑石灰岩层,微风化石灰岩,呈灰~深灰色,微晶结构,块状构造。有三个钻孔揭露有溶洞,洞高0.80~8.70M,其顶面标高为-15.82~-12.94M;本层顶面标高-32.61~-9.76M,顶面埋深15.70~38.85M,层厚1.00~5.40M;承载力特征值FRK=88.90MAP。

根据场地的地质情况及周边已建的病区基础使用情况,本场地宜用地基础形式:

1、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

地基工程问题 篇3

【摘要】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设计作为土木建筑工程中两项重要的组成部分,一直是工程建设相关部门所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主要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就地基设计及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分析。

【关键词】地基设计;岩土工程;勘察;常见问题;对策

前言

近年来,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设计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其仍存在不完善因素,甚至仍还局限于经验状态。岩土的勘察工作可以为建筑工程提供可靠的参数,通过这些参数的分析制定出相应的地基设计方案。岩土勘察出来的各种数据的准确性对于地基的整体设计来讲,起着决定作用,同时也影响着后期的工程施工进度以及施工的质量 所以在进行岩土勘察时要极为重视,确保勘察出的数据具有科学性、合理性、时效性,为地基设计工作提供精准的参数。在实际的地基设计过程中,岩土的勘察工作是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来进行,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勘察数据的准确性,下面对岩土勘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一、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以及地基设计存在的问题

1.缺乏规范性 对于建筑工程来讲,质量问题是最为重要的问题,要想提高其质量,必须要在规范的流程下进行。所以对于岩土勘察工作和地基的设计工作,要制定出相应的工作规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的质量,还可以促进工程的进度。相反,没有相应的规范制度,对岩土勘察工作和地基设计工作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对工程的正常进行有一定的阻碍作用。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中,岩土勘察和地基设计工作的不规范性主要体现:有些工程受到区域的限制,使得岩土勘察工作不能正常进行,这样使得提供给地基设计的参数的准确性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整个工程的开展;在实践勘察过程中,勘察人员只对工程重要地点进行勘察,对附近的环境没有进行勘察,草草了事;一份保守的岩土勘察报告会给建筑工程造成很大成本的投入。

2.施工前的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在进行工程建筑时,无论是地基设计工作,还是岩土勘察工作,都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的准确性,确保工作顺利进行。然而,在实际的岩土勘察以及地基设计工作中,因为准备工作没有做全面而造成后期的工程延误。通常情况下,岩土勘察工作以及地基设计工作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勘察时对施工现场的材料采集不充分,造成分析结果的不准确;对勘察区域的范围以及勘察深度没掌握充分;岩土勘察需要的规章条例准备不充分等。

3.勘察报告不规范,勘察方式单一 目前,我国岩土勘察工作最为缺乏的是勘察手段较为单一,不具备多元化。在一些勘察报告中,内容不具体,没有按照相应的规定进行填写,只注重对表面数据的分析与概括,忽略了实质性的内容。这便导致地基设计时遇到的困难不能解决,影响了工程的开展。

4.部门之间缺乏沟通 在岩土勘察和地基设计工作中,部门与部门不能良好的沟通,做不到资源共享,很多时候信息的传递只是依靠各种报告来进行。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在很多数据问题上不能进行更好地沟通,使得很多错误出现。另外,对于地基的设计来讲,岩土勘察的结果不一定符合设计的要求,这就需要与岩土勘察人员进行沟通,然后计算出最准确的设计参数。由于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缺乏,使得准确的信息无法流通,这样不仅影响地基的设计,同时还会影响到岩土勘察人员的工作,使得工作盲目的进行,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影响工程的进度。

5.环境條件欠缺考虑 在建筑工程中,地基的设计工作是整个工程的基础,是工程质量的基础保障。然而,对于地基来讲,周围的环境对其影响是较为严重的。地基设计人员在进行方案设计时,要重视环境影响的考虑。很多设计人员,对于一些环境复杂的工程,欠缺对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使得工程着手施工时遇到很多问题,这给工程埋下了安全隐患。

6.岩土勘察人员专业水平不过关 岩土勘察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所以要求勘察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且专业水平过硬。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岩土勘察人员的技术水平并不过关,这样便导致勘察结果不够全面。在对岩土进行勘察时,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广泛,不具备对原有资料的分析与整理,完全按照固有资料的结果,对于地基设计等方面的知识一点不通,使得勘察后的结果难以满足地基设计人员的要求,不能将设计工作做到点上。也就是说,在进行岩土勘察工作时,没有一个大体的目标与范围,盲目的进行,不仅耽误勘察的时间,还耽误了工程的正常进行。在勘察人员内部,各个技术人员之间缺乏交流,使得信息不能准确、及时地展示。

二、岩土勘察以及地基设计常见问题的解决对策

1.加强纲要的编写工作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做好相关纲要的编写以及审查工作是非常必要的,要审查岩土勘察工作的规章制度,对具体的实施标准也要进行详细的审核,确保分析结果的合理性。对勘察的报告结果进行详细的审核,确保报告结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使得工程能够正常的进行。

2.加强对岩土勘察工作以及地基设计工作的准备工作检查 在工程项目中,会因岩土勘察工作和地基设计工作的准备不充分而造成工程的停滞等问题,所以在进行岩土勘察以及地基设计工作前,对其准备工作进行检查。岩土勘察人员以及地基设计人员要细致检查,尽可能地将准备工作做充分,避免因准备工作不充分而造成的勘察结果有误,设计图纸不完善而造成的工程问题。

3.加强施工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建筑工程中,最为关键的人员便是施工人员,良好的施工队伍是提高工程质量的基础,所以在进行施工前要做好人员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地提高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上的培训工作,提高其专业的技术水平。特别要重视岩土勘察人员以及地基设计人员的素质,要聘请专业能力强的工作人员,并且要求持证上岗。施工人员素质、技术水平的好坏,是工程质量的基础。

4.加强对施工区域进行研究 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所以对于施工的区域来讲,类型多样。对此,在进行岩土勘察以及地基设计时,要充分地考虑到区域问题的影响,要根据不同的区域环境,选择相应的岩土勘察方案以及地基设计方案。要想确保岩土勘察工作的准确性与时效性,岩土勘察人员不仅要对施工的地点进行勘察,还要对周围的岩层进行勘察,并细致观察周围的环境。与此同时,应该向当地的相关部门进行了解,了解此地的施工特点等,经过综合的勘察与分析后,做出最为精确的勘察数据,为地基设计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

结束语

在对岩土进行勘察以及地基进行设计时,不同区域的勘察方式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哪里的勘察工作都是有联系的,所以对于岩土勘察工作人员来讲,应该做好的是详细的掌握岩土勘察的相关规章制度。 在进行岩土勘察工作时,一定要做到细致、认真,并且在勘察时注意对周围的环境进行观察,并做好相应的勘察记录。在进行具体的地基设计时,要严格地遵循当地的施工方式,环境的特点进行。地基设计人员以及岩土勘察人员,要不断地巩固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找到不足,并不断地改进。

参考文献

[1]曾鹏,周述军,包振宇.关于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设计的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1.

[2]刘进波.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1.

[3]李云.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1.

[4]康朝勇.浅析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

地基基础工程常见的质量问题分析 篇4

1 地基基础工程问题的复杂性

中国幅员广阔, 工程地质条件非常复杂, 中国东南偏西地区和内陆湖泊区有深厚的淤泥质土。许多地区有膨胀土, 有些古城和大城市还有成片的杂填土和古河道、地穴遗址。西北、华北地区有深厚的湿陷性黄土。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有多年冻土、季节性冻土。此外主要在西南地区有大片的溶岩, 在全国其它地区也有所分布。同时, 中国又是个多地震、高震级国家, 而地震对地基基础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这种复杂的地质条件对地基基础工程的勘察设计处理以及工程施工增加了难度, 提出了各种复杂和大量的技术难题。

2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多发性

2.1 由于地基基础设计或施工处理不当而导致房裂屋倒,

造成严重损失的实例时有发生, 因而造成工程建设中的恶性而巨额的浪费确实惊人。

2.2 地基基础设计本身的缺陷是引起地基基

础工程质量事故的重要原因。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阶段易受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地基土的扰动, 雨水浸泡, 地基土受冻等处理不当, 经常引起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

2.3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多发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各建设主体认识上的忽视,

造成各阶段质量投入不足所致。忽视勘察活动中的人力、技术、设备投入, 分析不详尽准确, 形成地基勘察质量问题, 这是引起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问题的根源。设计单位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 犯本本主义错误, 只是一向直接依据勘察报告的结论, 忽视现场勘察与调查, 埋下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隐患。

2.4 施工阶段,

有些业主、监理、施工单位忽视基础工程的施工, 对地基基础工程各工序、各环节质量活动和质量行为重视不够, 尤其是对特殊气候环境条件下的现场施工处理不重视, 缺乏科学依据, 甚至有些施工单位在人力、材料、设备投入上大做文章, 粗制滥造, 甚至有些业主负责人伙同施工单位管理人员一起作弊, 以次充好, 加大了地基基础工程质量问题发生的概率。

3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潜在性

3.1 由于主体结构体系简化过程中对其实际受力机理的认识具有不完全性,

设计考虑欠缺, 受力分析不准确, 结构计算有误, 给主体结构工程满负荷运行潜留了先天性的质量隐患, 使用中各种不利因素、不利荷载的发生容易激化这种缺陷, 产生失去常规的破坏。

3.2 随着后续工序的进行,

最终都要对其进行维护结构和装饰工程的覆盖, 这些表面结构的本身有一定的强度和承载能力, 竣工交付使用后, 主体结构部件即使出现局部质量问题, 在初期也是难以发现的, 至少要冲破其维护面层的承载能力或者变形到影响外表结构的形状, 才能表现出来, 由于外表饰面的覆盖性, 完工后质量问题难以观测, 一旦发现已经造成相联的其它部件的破坏, 影响正常使用功能, 常常酿成无法修补的质量事故。

3.3 从主体结构本身复杂的工序连接来看, 后一道工序都在不同程度上覆盖前一道工序,

工序质量具有明显的隐蔽性, 这也是主体结构工程必须加强隐蔽工程检查验收, 存放完整的隐蔽验收资料的内在根源。

3.4 主体结构材料多样,

材料本身质量检验的统计性, 有可能造成缺陷材料未检查出来而已经用于隐蔽工程之中, 材料本身性能不足所引起的主体结构工程质量问题更是潜在发生的。

4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连锁性

由于它是上部荷载传递给基础工程的媒介,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引起它的破坏所带来维护结构、装饰面层、使用空间、设备等其它系统的破坏。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连锁性是与地基基础本身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的, 所有建设工程质量都是基于地基基础之上的, 地基基础一旦出现质量事故问题, 势必直接影响与其紧固连为一体的主体结构的质量, 轻者引起主体结构裂缝, 局部破坏, 重者使主体结构失效, 丧失承载能力, 致使建设工程全部报废, 甚至倒塌。

5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严重性

一定程度上讲, 建设工程一旦建设投入使用, 地基基础出现质量事故问题往往是无法弥补的, 由它所带来的损失, 远比地基基础工程建设必要的投入要大得多。不管是选择场地、设计, 还是施工质量问题, 地基基础工程一旦出现质量问题, 往往会引起地基失稳, 建设工程整体结构的破坏, 引起建设工程致命的、毁灭性的重大质量事故, 不仅造成经济上的巨大损失, 而且直接危及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由于地基基础承受所有建设工程的全部荷载, 因此一旦出现局部损坏, 其损坏程度扩散很快, 其事故的发生又往往是突发性的, 常常不易被人们发现, 这就更加剧了其危害性和严重性。

6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责任的多元性

一旦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酿成, 又往往涉及多方面的主体和多方原因, 其质量责任具有明显的多层次多元性特征。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分析从其形成的时间阶段上看, 可能发生在勘察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 以其形成的原因看, 可能是勘察主体、设计主体、施工主体、业主主体、材料供应主体、施工监督管理主体的失误所致, 仅就一个主体的责任分析, 可能是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的责任, 可能是技术、管理、经济上的问题, 可能是材料、设备、人力投入问题, 也可能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

7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的困难性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难度大是指它与建设工程其它部位事故处理相比而言, 造成的原因是和它的地位和作用密切相关的, 一是地基基础工程是地下工程, 事故处理的地下施工操作困难性大, 二是一旦地基基础承担了上部荷载, 对它本身的处理, 必然涉及到上部结构的影响, 尤其是对于建成交付使用的工程, 它承受了所有建设工程的全部荷载, 再加上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连锁性, 因此它的处理是非常困难的。

8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代价高

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处理具有明显的高代价性, 一定程度上, 甚至会远远比重新建造一个基础工程的费用还要大得多。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处理的困难性大, 必然带来处理的高费用, 由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引发的建设工程其他部位的破坏和损伤的处理费用更是难以估计, 再有地基基础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现的困难性, 也势必加大处理成本。

参考文献

[1]郭汉.建设工程主体结构质量问题及其特征分析[J].2005, 3.

[2]杜千层, 李宁.我国高层建筑地基基础的发展及展望[J].2004, 10.

[3]田德武.地基基础工程事故分析[J].2006, 5.

地基与基础工程论文 篇5

1 建筑基础工程地基土壤分析

地基土是由土壤颗粒、水、空气三部分组成的,软弱地基是由于天然土壤中的水及空气含量过大所造成的,在这种条件下,土壤的承载力较低,而且压缩变形量也大.含水量大、密实性差的地基土就需要经过人工加固处理.软弱地基的加固原理实质是将土壤由松软变密实,使土壤中的水及空气含量由高变低的过程,以达到改善地基性质、提高地基承载力、增加地基稳定性、减少地基变形的目的.

软土地基指以软土为主,与粉砂、泥炭等一些其它土层相间组成的地基,当然也存在厚度几十米、上百米而土质较均匀的软土地基.在荷载作用下,软粘土地基承载能力低,地基沉降变形大,不均匀沉降也大,而且沉降稳定历时比较长.在比较深厚的软粘土层上,结构物基础的沉降往往持续数年乃至数十年之久.地基处理方法,可以按地基处理原理、地基处理的目的、处理地基的性质、地基处理的时效、动机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2 地基加固处理技术一——强夯法

强夯法亦名动力固结法是一种快速加固软基的方法,它是将很重的锤( 一般为100 ~ 400kN) 提起从高处自由落下( 落距一般为6 ~ 40m),以冲击荷载夯实软弱土层,使地基受冲击力和振动,土层被强制压密,从而提高地基土强度,降低土层的压缩性,以达到地基加固的目的.

强夯法是在浅层夯击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又是与浅层夯击法迥然不同的一项新技术,二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浅层夯击法的夯击能量小,仅适用于含水量较低的回填土或黄土等的表层加固,影响深度1 ~ 2m.而强夯法加固深度和采用的夯击能量远大于浅层夯击法.

2.1 复合加固强夯法的主要形式

(1) 强夯加袋装砂井( 或塑料排水板法),以加速饱和软粘土的排水固结.

(2) 强夯拌合法:在饱和软粘土上铺设0.5 ~ 2.0m 厚垫层( 可用矿渣、钢渣、碎石或“山皮土”等),在高能量夯击作用下,使上部垫层与下伏软土发生机械混合,改变软土性质,使整体刚度加大,提高了地基土的承载力.

视频时长:00:12地基加固注浆泵 压力注浆泵 注浆泵设备播放:8599次 评论:11199人

(3) 强夯挤淤加固法:对于厚度不大( 一般控制在3 米以内) 的淤泥层采用抛填块石后再强夯,使大块石强迫落到淤泥底层硬土层上,同时将大部分淤泥挤出,部分留在石缝中,所以这是一种强夯置换法.

(4) 点夯筑柱法:用强夯法筑柱,实际上是单点置换法.

单点可作柱基用.如果大面积点夯,柱体间距不大时,可以按复合地基考虑.采用上述复合加固强夯法,其加效果要比单用强夯加固软土的效果好得多.

2.2 软土地基加固的强夯法应注意的问题

(1) 强夯对于以泥炭为主的软土层,仍有明显效应.

(2) 对于基础面积较小的软粘土地基,如柱基、墩基等,采用强夯,即使不能形成良好的排水通道,产生周围隆起,但也能达到强迫预沉降,强迫换土的效果.

(3) 软粘土采用强夯,最好配以较疏的砂并,而砂井的井径,尽可能采用较大直径,以加强压密排水效应.

(4) 软粘土采用强夯,孔隙压力消散迟缓,相邻夯点,先后夯击的间歇时间,常须达到3 ~ 5 星期,如果平均按一个月计算,则整个施工期问,必须在3 个月以上.在工期要求及施工组织工作上,需要精心安排.强夯法对碎石土、砂土、粉土、杂填土、素填土及低饱和度的粘性土、湿陷性黄土均有较好的加固效果.对饱和土地基加固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排水,如饱和砂土地层渗透性好,超孔隙水压力容易消散,加固效果就好.在软土地基加固中,目前广泛采用的复合加固强夯法,加固效果比较好.

3 地基加固处理技术二——灌浆法

灌浆法的实质是用气压、液压或电化学原理,把某些能固化的浆液注入各种介质的裂缝或孔隙,以改善地基的物理力学性质.通过钻孔在土中灌入极浓的桨液,在注浆点使土体压密而形成浆泡.当浆泡的直径较小时,灌浆压力基本上沿钻孔的径向即水平向扩展.随着浆泡尺寸的逐渐增大,便产生较大的上抬力而使地面拾动.当合理地使用灌浆压力并造成适宜的`上抬力时,能使下沉的建筑物回升到相当精确的范围.简单地说,压密灌浆是用浓浆置换和压密土的过程.

压密灌浆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在较软弱的土体中具有较好的效果.粘土地基中若有适宜的排水条件也可采用,若因排水不畅而可能在土体中引起高孔隙水压力时,就必须采用很低的注浆速率.高压喷射注浆也是灌浆法的一种,是最常用于加固软土地基的方法,但是有其独自的特点.所谓高压喷射注浆,就是利用钻机把带有喷嘴的注浆管钻进至土层的预定位置后,以高压设备使浆液或水成为20MPa 左右的高压流从喷嘴中喷射出来,冲击破坏土体.当能量大,速度快和呈脉动状的喷射流的动压超过土体结构强度时,土粒便从土体剥落下来.一部分细小的土粒随着浆液冒出水面,其余土粒在喷射流的冲击力、离心力和重力等作用下,与浆液搅拌混合,并按一定的浆土比例和质量大小有规律的重新排列.浆液凝固后,便在土中形成一个固结体.固结体的形状和喷射流移动方向有关.一般分为旋转喷射( 简称旋喷) 和定向喷射( 简称定喷) 两种注浆形式.旋喷时,喷嘴一面喷射一面旋转和提升,固结体呈圆柱状.主要用于加固地基,提高地基的抗剪强度、改善土的变形性质,使其在上部结构荷载直接作用下,不产生破坏或过大的变形.作为地基加固,通常采用旋喷注浆形式,使加固体在土中成为均匀的圆柱体或异形圆柱体.

地基处理方法:红叶牌加固注浆 地基加固注浆机 搅拌桩加固注浆机

其加固体形成机理如下:

高压喷射流冲击土体时由于能量高度集中地冲击一个很小的区域因而在这个区域内及其周围的土和土结构的组织之间,受到很大的压应力作用,当这些外力超过土颗粒结构的破坏临界数值,土体便受到破坏.由于高压喷射流是高能高速集中和连续作用于土体上,压应力和冲蚀等多种因素总是同时密集在压应力区域内发生效应,因此,喷射流具有冲击切割破坏土体并使浆液与土搅拌混合的功能.

单管喷射注浆使用浆液作为喷射流;二重管喷射注浆也以浆液作为喷射流,但在其外周裹着一团空气流成为复合喷射流;三重管喷射法注浆,以水气为复合喷射流并注浆填空;多重管喷射许迟的高压水射流把土冲空以浆液填充.四者使用的浆液都随时间逐渐凝固硬化.

旋喷时,高压喷射流在地基中把土体切削破坏.其加固范围就是喷射距离加上渗透部分或压缩部分的长度为半径的圆柱体.一部分细小的土粒被喷射的浆液所置换,随着液流被带到地面上( 俗称冒浆),其余的土粒与浆液搅拌混合.在喷射动压,离心力和重力的共同作用下,在横断面上土粒质量大小有规律地排列起来,小颗粒在中间部位居多,大颗粒多在外侧或边缘部分,形成了以浆液为主体、搅拌混合和压缩的渗透等部分,经过一定时间便凝固成强度较高渗透系数小的固结体.

高压喷射注浆适用地层较广.目前,主要用于松散、软弱土层,如第四纪的冲( 洪) 积层、残积层、淤泥和人工填土等.在N<,15 的砂类土、N<,10 的粘性土、粉土和黄土中易取得较好的效果.但坚硬土层、含大砾( 块) 石或砾( 块) 石量多的土层及含大量纤维质的腐植土,处理效果变差,有时可能不如静压灌浆,在有地下水劲流的地层、永久冻土层和无充填物的岩溶地段,采用也需慎重.

4 结语

工程师巩固曼城地基 篇6

欧足联实施新财政政策后,曼城、大巴黎、摩纳哥等队先后受影响缩减支出,今夏也是曼城自阿布扎比财团收购以来投资最少的一个夏季转会窗口。曼城上赛季在英超的表现出彩,勇夺冠军,但在欧冠赛场上,曼城仍无法让人信服。主场对阵巴萨,曼城放弃自己的优势,转而收缩打防守来对付巴萨,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因为曼城三条线之间的整体防守并没那么强。上赛季,曼城的凶猛火力与防守端的危险,是其最大的反差。新赛季,曼城依然是英超冠军大热门,关键在于除了要维持现有阵容与打法,保持前中后三条线的核心人物不变之外,还需要有部署的轮换,远赴他国更是需要一颗勇敢的心。要知道,本赛季曼城欧冠小组赛依然和拜仁慕尼黑分至一组,过往几次相遇的苦主经历,曼城小组赛不容有失,更何况同小组还有曼城极不适应的俄罗斯客场莫斯科中央陆军,以及重回欧战的意甲劲旅罗马,倘若曼城再次欧冠小组无法出线,佩莱格里尼对球队的掌控力将可能突然崩塌。

上赛季结束后,曼城进行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引援,首先是引进费尔南多作为亚亚·图雷的合格替补或者说竞争者,亚亚·图雷这个位置相当重要,一旦出现伤病或者是停赛,曼城的中轴线将会受到极大损失,上赛季已经因此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球队也因此受困。上赛季曼城的防守问题虽然受到战术和人员的双重影响,但中卫位置上的薄弱,是其必须加强的环节,引进曼加拉这名正面拦截强,转身速度快的年轻中卫,虽然身价高得离谱,但也十分有针对性。球队边后卫虽然在进攻端普遍出色,但对于曼城来说,要想在强强对话中更强硬,增加轮换厚度,尤其是欧冠赛场,那必须买进直上直下型的边后卫,保证其边路防守,攻防平衡的虽然已无多少潜力可以挖掘,但也是一笔十分重要的补强。

阵容分析——后防线针对性升级,前场淘汰性升级

门将:乔·哈特,卡巴列罗,理查德·赖特

经历了世界杯的磨砺,事实证明,即使是乔·哈特,也无法拯救如今三狮军团的后防线,但曼城依旧给予乔·哈特足够的信任,经历了上赛季部分的低迷期后,乔·哈特用实际表现证明了自己依旧是那个威风凛凛的曼城未来队长,而卡巴列罗的加盟,也解决了球队乔·哈特受伤或状态不好的B方案。

后卫:孔帕尼,曼加拉,纳斯塔西奇,德米凯利斯,博亚塔,萨巴莱塔,科拉罗夫,克里希,萨尼亚

从曼城上赛季的比赛来看,基本上曼城的双边卫都会大幅前插支持边路进攻,这会导致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曼城左后卫攻强守弱,上得去回不来,很容易成为被针对的对象。而且,边后卫前插过猛,防守中场只依靠费尔南迪尼奥一人来扫荡,曼城的肋部空档会被无限放大,中卫的压力会非常大,一旦在中场被断球之后,对方的速度型前卫可以迅速通过中场,打穿曼城的防线。曼城在没有卖掉任何中卫的情况下依旧高价引进曼加拉,为的就是中卫的厚度,而边路引进萨尼亚则是为了弥补上得去回不来的经验问题。

曼城的中卫组合多变,直到启用德米凯利斯后才逐渐稳定下来,在这之前,佩莱格里尼一直在试验各种组合,目的就是寻求孔帕尼的合适搭档。纳斯塔西奇受伤后曾间接打乱了佩莱格里尼的部署,并丢掉主力位置。而莱斯科特的离队更是意料之中,也是球队被动高价引进曼加拉的原因之一。孔帕尼和德米凯利斯的中卫组合在某种程度上并非长久之举。除了中卫的问题,曼城的边卫替补隐患得以解除。上赛季左后卫克利希和右后卫理查兹皆属力量型边后卫,身体强壮,但速度不够,回追偏慢,而萨尼亚久经战阵,经验丰富,顶替理查兹并不难,只是年龄稍大,在面对英超的速度型边前卫时,恐怕会跟不上节拍,给防线带来不稳定因素。但一定程度会解决对手打右后卫的转身慢和回追速度不够。

中场:亚亚·图雷,费尔南多,费尔南迪尼奥,兰帕德,米尔纳,辛克莱尔,纳斯里,席尔瓦,纳瓦斯

说到中场,在佩莱格里尼的战术体系中,无论是伪4231或者是442,亚亚·图雷都是全力进攻,防守的任务更多的落在拖后中场费尔南迪尼奥身上。而边前卫的回防,也是一个问题,首当其冲就是席尔瓦,佩莱格里尼对于席尔瓦的使用类似于穆里尼奥对于阿扎尔的使用,不需要在防守端投入太多精力,全力进攻,扬长避短。也就是说,本来由两名边前卫分担的防守任务,现在只靠一名边前卫来支撑边路防守。

曼城前场真正的指挥官,是边前腰席尔瓦,由他来控制曼城的前场节奏和出球方向。席尔瓦的身材虽然瘦弱,在英超这种高强度的对抗中会略显吃亏,但他也是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优势,利用脚下技术来对付防守队员,出色的盘带外加快速的脚下频率,配合到位的传球和精湛的射术,能够让席尔瓦这个瘦弱的前场组织者在英超这种高强度对抗联赛生存。

支撑着曼城前场的,则是后场节拍器亚亚·图雷,他在曼城的任务就是第二波进攻支援。亚亚·图雷最恐怖的地方在于,他既能远射,还能带球过人,同时具备长短传能力,尤其是长传能力十分出色,能够在反击中串联起曼城的中前场,让球快速通过中场,带动球队的进攻节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后场节拍器。佩莱格里尼对亚亚·图雷的使用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大程度利用了亚亚·图雷的进攻天赋,而费尔南多的加盟,便是为了弥补,他在防守上的不足。

中前场板凳阵容深厚则是和后防线形成了鲜明对比,边路的两个替补米尔纳和纳瓦斯,都是特点鲜明的即战力。米尔纳是一名防守型边前卫,可以踢两条边路,体力充沛,跑动范围大,冲起来的威胁比较大,他对于曼城的边路战术是一个很好的补充。而纳瓦斯,让曼城的边路进攻更加丰富。考虑到左路席尔瓦的脚下技术和内切能力,纳瓦斯需要做的就是发挥他的传中和长距离奔袭能力,与左路前插的科拉罗夫遥相呼应,让曼城的两条边路都具备精准的传中能力,让曼城高中锋在禁区里面的支点作用得以最大化。

前锋:阿奎罗,哲科,约维蒂奇,尼姆利,奎德蒂

nlc202309051308

曼城阵容最恐怖的地方在于锋线,几大神锋无疑会让主教练有一种幸福的烦恼,即使上赛季约维蒂奇一直受制于伤病,即使内格雷多租借瓦伦西亚,但曼城的锋线实力依然冠绝英超。

阿奎罗位置的游弋性是佩莱格里尼之所以把阿奎罗放在前场三叉戟的中路位置,是想最大程度发挥阿奎罗的技术特点——盘带出色,传球到位,射术精湛,加速了得,能够为曼城在中路渗透提供能量,让曼城的战术能力最大化,真正做到边中结合。

实际上,阿奎罗的位置看似是4231中三叉戟居中的那位,更像一名影子前锋,在整个前场游弋,充分发挥他的机动性。同时,阿奎罗能射能传,脚下频率快,能够为前场拉扯出空间,也能进行攻坚战。正是因为有阿奎罗这个关键点的存在,佩莱格里尼的两翼齐飞才能威力最大化。无论是阿奎罗还是约维蒂奇,都可以让曼城的前场攻击力发生质变。原因就在于佩莱格里尼对于进攻体系的打造比曼奇尼更出色,把曼城这群人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同时,也把他们捏合为一个整体,有爆发点的同时也依靠团体作战,而不是像曼奇尼时代那样各自为战。而哲科的继续留队,是球队对稳定支点和高中锋战术的保留,虽然没有了在沃尔夫斯堡时期大杀四方的灵气,哲科依旧是当今足坛的一流中锋。

战术分析伪4231再次起飞,阵容厚度可保稳定

佩莱格里尼是个崇尚进攻的教练,即使是来到对抗程度更为激烈的英超,他依然会坚持进攻足球。曼城新赛季的阵型基本维持上赛季的以伪4231为主,442为辅。为什么说伪4231?无论是席尔瓦、阿奎罗、纳斯里这组最强技术组合,还是右路变成传中狂魔纳瓦斯,都得上文所述的阿奎罗位置的游弋性。

曼城的进攻,除了依赖其开放式打法之外,最重要的还在于曼城三条线之间的契合度,也就是我在上面分别提及到的关键球员以及整体的配合。而孔帕尼、亚亚·图雷、席尔瓦、阿奎罗,这四人构成了曼城的轴心线,缺少哪一点都会造成曼城战斗力的下降。在其背后,还要提及曼城球员的无球跑动,对于曼城这种追求反击速度和质量的球队来说,犀利的反击除了依托高质量传球之外,还得益于球员们积极的无球跑动。

战术层面之外,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阵容厚度,这涉及到球队在面对漫长的赛季以及多线作战时,能否持续保持球员的健康以及战斗力,尤其是英超这种多杯赛的联赛,足够厚的阵容,能够给球队的整体轮换以及战术变化提供极大的张弛力。

地基工程问题 篇7

关键词: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分析,补救措施

0 引言

CFG桩复合地基是一种工艺简单、施工周期短、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而地基承载力提高较大的地基处理方法, 多年来, 一直在地基处理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工艺。但是, 由于在工程中设计经验欠缺、认识不足、考虑不周、计算失误或在实施过程中忽视了一些变化因素、对某些环节控制不到位等诸多因素, 仍会造成CFG桩复合地基出现一些质量问题。某住宅楼地基采用该方法处理后, 造成复合地基承载力超差过大, 产生质量问题, 笔者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总结, 希望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情况

某住宅楼工程, 设计等级为乙级, 设计高度45.50m, 地上15层, 地下1层, 楼长49.76m, 宽16.96m, 采用异形柱结构、筏板基础, 基础埋深为自然地坪下3.40m。根据上部结构设计要求, 基础底面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不小于280k Pa、地基沉降量小于80mm。该住宅楼岩土工程勘察报告显示:基础持力层———第②层新近代沉积粉质粘土和第⑤层粉土的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120k Pa、150k Pa, 均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且天然地基沉降变形较大, 亦不能满足设计对变形的要求, 需进行地基加固处理。根据当地建筑经验, 采用CFG桩复合地基进行处理。

1.2 地质情况

根据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拟建场地的地貌类型为山前冲洪积平原, 在场地内埋藏着一条新近代古沟槽, 范围约占整个拟建场地的二分之一 (见图1) , 其内沉积第②~④层为新近代地层, 古沟槽呈近南北向延伸, 切割 (或冲蚀)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地层———第⑤层粉土、⑥层粉质粘土及部分⑦层粉质粘土 (见图2) 。

本场地地质条件较为复杂, 因新近代古沟槽内土层沉积时间短、物理力学性质差、土层的厚度、范围及层底起伏变化等情况, 导致整个地层不稳定、工程性能差。工程地质情况详见表1。

1.3 CFG桩复合地基设计参数

依据CFG桩设计技术规范[1,2], 设计参数为:桩径400mm, 设计桩长8.50m (保护桩长为0.50m) , 有效桩长为8.00m, 桩端落在第⑨层中砂层, 计算可得:面积置换率m≥8.0%,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280k Pa;按正方形布桩 (满堂红) , 桩间距d=1.25m (按新近代古沟槽沉积地层中最不利的断面进行计算) 。

1.4 施工情况

按设计要求, 采用长螺旋钻机泵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在施工过程中, 对桩径、桩长、桩位偏差、垂直度、试块制作等各方面的施工质量和各个环节严格把关, 共成桩688根。

1.5 质量检测

全部工程桩施工结束后, 当混凝土的龄期满足检测要求后, 进行桩基检测。

(1) 根据混凝土试块检测结果, 混凝土强度均满足不小于C15的设计要求。

(2) 按规范[3]要求, 随机抽取不少于总桩数20%的桩进行低应变动力试验, 检测结果表明桩体完整, 均为Ⅰ、Ⅱ类桩, 施工质量合格。

(3) 根据规范[3]要求, 按总桩数的0.5%~1%进行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 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三方随机抽取6根桩进行试验, 其中, 检测正常沉积地层内3根, 检测新近代古沟槽沉积地层内3根, 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 正常沉积地层的单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为800k Pa, 最终沉降量平均值为23.32mm;新近代古沟槽沉积地层内的单桩复合地基极限承载力平均值达到580k Pa, 最终沉降量平均值为75.65mm, 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

依据《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 (JGJ 106-2003) , 虽然复合地基承载力达到了设计要求, 但两种不同地质单元内的承载力却不能满足规范中4.4.3条中第2款之规定———二者极差不超过平均值的30%;同时, 经计算, 复合地基的变形亦不能满足规范中最大倾斜率小于0.003的要求。

根据本工程实际情况, 增加检验桩数, 又随机抽取6根桩进行试验, 在正常沉积地层和新近代古沟槽沉积地层内各检测3根, 试验结果与前一次相同, 两种不同地质单元内的承载力的极差超过平均值的30%, 由此确定整个复合地基在两种不同地质单元内产生承载力超差的质量问题, 并由此引起复合地基变形不能满足规范要求。

2 原因分析

本次工程质量问题出现后, 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共同组织专家对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 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2.1 对两种不同地质单元地层的工程性质差异认识不足

虽然设计CFG桩时依据最不利的地层进行了计算, 但是未充分考虑到整个基础坐落在两种不同的地层上, 未把新近代古沟槽地层与正常沉积地层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地质单元分别计算, 而是按照同一种地层进行地基处理, 按满堂红形式均匀布桩, 由于正常沉积地层工程性质的参数明显要高于新近代古沟槽内土层参数, 按原设计中1.25m的桩间距均匀布桩, 无形中增大了正常沉积地层内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进而导致不同地质单元内单桩承载力大小差异明显, 出现超差现象, 造成整个复合地基产生质量问题。

本工程在进行加固处理中, 应依据新近代古沟槽地层与正常沉积地层各自的不同情况, 采用不同置换率、桩长、桩间距分别设计计算, 以达到复合地基承载力、变形要求均在规范及设计要求的范围内。

(1) 取新近代古沟槽沉积地层中最不利的断面进行计算

设计参数:桩径400mm, 设计桩长8.50m (保护桩长为0.50m) , 有效桩长为8.00m。

求得Rk=317k N, 考虑桩以侧摩阻力为主, 取Rk=310k N/根。

经计算:当m≥8.0%时,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280k Pa。

依据面积置换率m计算可得:桩间距d=1.25m。

(2) 取正常沉积地层中最不利的断面进行计算

设计参数:桩径400mm, 设计桩长8.00m (保护桩长为0.50m) , 有效桩长为7.50m。

求得Rk=338k N, 考虑桩以侧摩阻力为主, 取Rk=330k N/根。

本工程正常沉积地层桩间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取值为0.90。经计算:当m≥6.0%时,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280k Pa。

依据面积置换率m计算可得:桩间距d=1.45m。

2.2 桩间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取值不准确

由于新近代古沟槽地层与正常沉积地层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比之下, 新近代古沟槽地层具有欠固结、强度低、压缩性高、结构不稳定、承载力低等工程特性, 因此两种地层桩间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取值不同, 更不能在设计中按照同一地层取值。

按照规范[1,2]要求, 桩间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取值与天然地基承载力值的大小相关, 天然地基承载力值大时取值较大, 反之取值较小。依此规定, 新近代古沟槽沉积地层桩间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取值为0.75, 正常沉积地层桩间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取值为0.90, 继而得出其不同设计参数[4]。

而本次设计中, 桩间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取值未能充分考虑到上述情况, 仅是依据新近代古沟槽沉积地层桩间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0.75进行了计算, 忽略了不同地层桩间土的承载力折减系数取值不同这一重要因素。

3 补救处理措施

3.1 补救措施

通过对本次质量问题技术原因分析, 经过专家的多次论证, 决定采取在新近代古沟槽沉积地层内均匀、稀疏地增补CFG短桩的补救方案, 在与正常沉积地层分界线附近按一定规律增补CFG短桩, 使复合地基承载力在两种不同的地质单元地层内逐渐趋于一致[5], 复合地基沉降、倾斜变形均满足规范及设计要求。

重新计算后, 按有效桩长4.0m、桩径400mm、桩间距2.50m的设计参数, 在新近代古沟槽沉积地层内加补一定数量的CFG桩, 其桩位主要布置于原有两排桩中间, 每一根桩与其两侧已有桩位呈梅花形布置, 每两排短桩交替错开布置, 以使整个新近代古沟槽沉积地层内的长桩、短桩分布均匀;在接近于正常沉积地层分界线附近, 按分界线的实际位置, 在靠近新近代古沟槽沉积地层内按上述设计参数增补CFG桩, 桩间距稍大于2.50m, 视二者的分界线而定, 正常沉积地层内则不增补短桩。

3.2 补救后的监测数据分析

按上述补救方案对该复合地基处理后, 进行建筑物的主体施工, 在主体施工过程中, 设置沉降监测系统, 按规范[6,7]要求对其进行沉降、变形监测。本工程共布置12个沉降观测点, 自基础施工至主体封顶, 主体最大沉降量为位于新近代古沟槽沉积地层的沉降点GC7, 沉降量为29.36mm;最小沉降量为位于正常沉积地层的沉降点GC2, 沉降量为16.12mm。建筑物整体沉降正常, 最大倾斜率为0.0004, 满足规范最大倾斜率小于0.003的要求。

主体封顶后, 又继续对其监测24个月, 主体最大沉降点GC7最终沉降量为47.48mm, 最小沉降点GC2最终沉降量为37.25mm, 累计平均沉降量为42.39mm, 最大倾斜率为0.0003, 亦满足《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 79-2002) 规定的最大倾斜率不超过0.003的要求, 说明建筑物整体沉降均匀。建筑物封顶后百日观测平均沉降速率为0.012mm/d, 后期观测速率逐渐变小, 变化速率均小于0.012mm/d, 说明建筑物沉降已趋于稳定。沉降观测结果可见表3。

以上数据均说明了在新近代古沟槽沉积地层内增补CFG短桩后, 较好地解决了不同地质单元内由于沉降不均可导致主体倾斜或开裂等问题, 亦说明其复合地基承载力与正常地层内复合地基承载力基本趋于一致, 复合地基沉降稳定、倾斜变形均匀, 该补救措施较好地解决了本工程中复合地基承载力超差、复合地基变形不均匀的问题。

4 结语

采用CFG桩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应根据建筑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施工, 在遇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地质单元时, 要充分认识到不同地质单元地层工程性质之间的差异, 并依据其各自不同的特征进行设计、施工, 避免因对其存在认识不足、设计参数取值不准确等原因产生质量问题, 对工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 由于本工程没有按规范要求在工程正式施工前进行试桩, 并通过单桩静载荷试验确定复合地基承载力, 也是最终导致整个复合地基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94-2008)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桩基检测技术规范 (JGJ106-2003) [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4]张高峰.CFG桩复合地基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J].工程勘察, 2010, (8) :21~26.

[5]陈旻.CFG桩复合地基质量事故分析与加固设计[J].工程勘察, 2009, (5) :26~30.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 [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7.

地基工程问题 篇8

岩土工程勘察是地基设计最基本的活动,为我们提供施工的各种数据资料,是保证施工顺利的前提条件。地基设计直接影响建筑的最后的质量,因此解决好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设计的问题,并且使两者有力配合从而杜绝豆腐渣工程。岩土工程勘察必须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规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所得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在地基设计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要遵循政府的可持续发展观点,合理有效的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2 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设计的主要问题分析

2.1 准备前期工作不够充分

准备前期工作不够充分,资料不完整,并缺少相应的工作纲要。目前许多勘察单位为了节约自己的成本,减少时间,对前期工作收集的资料不全,没有及时了解施工情况。即使有纲要,也不按照文件来实施,导致在勘察和设计的工作中出现较大的偏差甚至错误。

2.2 报告内容问题

提供报告内容不清晰,往往只注重定性分析,给予的数据支持太少导致专业人员不能准确的作出决定。当下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就是,一些勘察单位仅仅局限于条条框框内,在报告中还是描述为主,所下的结论和建议比较笼统,缺乏针对性,报告内容表达不规范,所选参数矛盾多,不完整、只注重结论,这些都会使设计及施工人员很难采纳,甚至无法采用,从而影响勘察与设计工作的进行。

2.3 沟通不及时

在地基设计工作和岩层勘测过程中,资料大多数只能通过纸媒来记录,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产生许多错误,给分析人员造成不便。土木工程岩层勘察和设计部门之间不能及时沟通分享资料,信息流通不畅,岩土工程勘察的目的不明确,导致采集的数据不充分。取样方法、勘探取土规格不规范,导致对勘探手段、适宜性和合理性缺乏必要的了解。

2.4 区域性问题

首先,在进行地基的设计时,因为岩土工程勘察的地域的限制,往往只是对工程点的研究,所以无法保证地基设计的准确表达,导致其建筑无法正常施工。在岩土工程勘察时,大部分时间负责工程项目的重点区域,对于非重点区域则是随随便便。同时,因为设计要求与规范缺少差异性,导致保守的勘察报告会造施工成本的浪费。如果没有地区性的研究成果,就难以了解该地区各地基土层的特点及其性质的变化规律,对该地区的地基土就难以给予准确评价。在地基设计和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过程中,要根据我国不同地域的岩层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多次勘探,最大可能的消除有地域问题带来的不便,提高勘探的准确性和地基设计的合理性。

2.5 地基设计忽略了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无非是影响建筑地基设计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建筑地基设计中,特别是在特殊地形或者在建筑地基周围情况较复杂时,我们会因为一时考虑不周全出现重大失误,为以后的施工带来极大不便。因此我们必须重视环境给地基造成种种影响,避免在今后的施工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从而增加建筑的成本。

2.6 勘察市场的不规范

因为勘察市场一直缺少一项合理的规定,导致了勘察市场的不规范。正是因为这一点众多公司勘察不认真,偷工减料,导致最终的设计结果混乱和勘察结果不准确,难以满足设计和勘察的结果。更严重的是,有的单位为了节约成本更是以自己的实战经验来编写勘察报告,造成了结果的不确定性,此外有的专业人员在勘察现场的不规范操作,这些的不好的行为不但影响勘探的质量,更是导致了勘察专业人员错误观念的快速的滋生。许多的勘察公司为了节约成本获取高额的利润,不顾质量和建筑的安全性去压价,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致使勘察环节很难规范化。

3 针对岩土工程勘察与地基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问题

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勘察人员水平是当前勘察工作的重中之重,它的高低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要注意培养顶级人才,不定期动员资深员工传授经验,做好教导青年才干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工作,在书写勘察报告时才会有针对性的建议。要注重数据的支持,不要给太多的定性的理论,另外表达上必须要按照规范写,定量数据分析上才能更准确,这样才能为以后施工人员的施工提供便利。

3.2 制订区域性勘察与设计规程

我国面积辽阔,各地域的岩层构造大不相同。因此要求勘探工作十分细致、进益求精。要制订《区域性勘察与设计规程》,为以后的岩层勘探和设计工作提供支持,提高准确性。同时必须保证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的编写质量,做到内容真实,数据真实充足,突出重点,其编写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因此在勘察之前要制定地方规则。另外各部门要遵守《区域性勘察与设计规程》,并严格按照此规定施工保证设计的规范和勘探的准确。

3.3 采用先进的技术

先进的技术在施工过程中会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勘察单位应及时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并且要鼓励专业的技术人员要及时掌握先进的设备技术和先进的材料,结合实际需要为勘察和地基设计提供条件。另外,先进的技术设备也会节约时间,适应各种复杂的条件。

3.4 地基基础设计

在设计地基基础时一定坚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原则。地基基础的形式如果忽略任何的一方面的考量,设计及施工中就可能会出现不可弥补的错误。所以地基基础方案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的类型、材料的性质与施工条件等因素,而不应该因为节约成本而偷工减料。基础设计一定要根据勘察结果考虑当地地层情况、当地建筑材料及施工条件并根据这资料及时调整在设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恰当之处,这样才能得出较为理想的地基基础设计结果。

3.5 设计与勘察的配合

有时候地基设计和勘察的工作人员不能配合完成工作,导致地基设计不能准确的完成,因此要求勘察人员要为地基设计工作人员就地形岩层做出正确的解读,只有两者的完美配合,才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使勘查结果及时准确的传递,并且转化成设计结果。除此之外,岩石勘察系统的综合能力较差,没有全面的信息作为支持,这就要求勘查系统在信息的表达、描述、传递,采集上更加准确无误,两者相配合才能让结果更加完美。

4 期望与建议

随着我国最近几年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在岩层勘察和地基设计方面发展突飞猛进,但在一些创新的问题上却是十分肤浅的,因此这就要求专业人员依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努力扩展思路积极创新,在实践中及时纠正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与此同时,更要加强各专业工作人员的技能的培训和标准化操作。

在进行岩层勘察任务和地基设计时要熟练掌握各种技术和规范,基于岩层勘察和地基设计的重要性,工作时应认真负责好数据的记录。与此同时,地基设计与岩土工程勘察方案的选择要结合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经验和各区域地层的实际情况分别考虑,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相关的问题,避免方案选择后在施工中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另外在不同地域的勘察更容易出现错误,需要我们格外的注意。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岩层的勘察和地基的设计工作是一项较复杂和细致的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这两项工作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因此我们要针对岩层勘探工程的发展,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岩土工程勘察和地基设计的质量,为我国的地基设计和岩层勘察工程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云.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的问题分析及对策[J].建筑知识:学术刊,2011(3).

[2]《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地基工程问题 篇9

在雨洪利用、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沟道综合整治等工程当中, 为了形成景观水面, 修建了许多小型的蓄水塘坝, 坝型多为浆砌石重力坝, 坝高通常不大, 常在10 m左右, 水深也较浅, 但为了形成大的蓄水面积, 坝前填土较深, 可达坝高的2/3。本文对此类坝型的设计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介绍了某蓄水塘坝工程的设计过程, 尤其是对地基防渗问题的处理办法, 为此类工程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 工程概况

某蓄水塘坝工程位于一森林公园内, 最大坝高11 m, 功能为蓄水形成景观水面, 坝前填土深6.5 m正常蓄水深度为3 m。工程等别为Ⅴ等, 主要建筑物及次要建筑物均为5级。

该塘坝修建于低山丘陵区, 控制流域面积0.1 km2, 设计标准为20年一遇洪水, 正常蓄水位为134.50 m, 校核洪水位为135.41 m,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 g, 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

库区及坝址区表层为0.3~0.5 m厚残坡积碎石土, 其下为紫色凝灰岩及灰绿色角砾凝灰岩, 风化较剧, 开挖深度内岩体呈强风化状, 碎裂结构, 受构造影响岩层产状不明显, 节理较发育, 多呈闭合状或夹泥。

库区内未发现较大断裂, 不存在库区集中渗漏问题。两岸地形较缓, 岸坡相对稳定, 一般不会产生塌岸现象。塘坝工程区地形简图如图1所示。

坝址处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500 kPa, 坝基础底面与基岩的摩擦系数0.60, 坝前回填碎石土的摩擦角35°, 坝基岩体透水率8~10 Lu。

本工程上游河道天然来水较少, 水源主要考虑利用附近再生水厂的再生水。

2 坝型比选

从塘坝工程区地形简图中可以看出, 塘坝坝址处沟道呈U型, 排洪主沟位于沟道中央, 两侧山体较陡, 比较经济合理的布置方式是将泄洪设施布置在沟道中部, 将挡水设施布置在两侧, 初选坝型为浆砌石重力坝。为使设计更为经济合理, 我们对土石坝及浆砌石重力坝两种坝型进行了比较, 两种坝型均满足坝体稳定的要求。

2.1 土石坝方案

土石坝方案坝顶宽3 m, 坝顶长度47.2 m, 最大坝高11 m, 右岸设岸坡式溢洪道, 溢洪道宽5.0 m。

土石坝坝顶高程为136.0 m, 上下游边坡均为1∶2.5。 上游设0.4 m厚浆砌石护坡, 护坡下设0.3 m厚沙砾料垫层;下游采用八角砖护坡, 八角砖内植草, 八角砖下设0.3 m厚沙砾料垫层, 下游坝脚设1.0 m×1.0 m浆砌石排水沟。

岸坡式溢洪道设置于右岸, 右侧为山体开挖, 需设钢筋混凝土保护, 保护层厚0.5 m。土石坝及溢洪道均采用混凝土心墙防渗, 土石坝横断面如图2所示。

该方案总投资232.46万元。

2.2 浆砌石重力坝方案

浆砌石重力坝方案坝顶宽3 m, 坝顶长度53.8 m, 最大坝高11 m, 溢流坝段布置于沟道中央, 长5 m, 左岸挡水坝段长26.4 m, 右岸挡水坝段长22.4 m。

溢流坝段采用自溢式溢流, 堰顶高程134.5 m, 堰顶宽3.0 m。上游坝坡1∶0.05, 下游采取阶梯式消能, 台阶尺寸为1.5 m×1.5 m, 台阶表层设0.5 m厚钢筋混凝土保护层, 保护层与坝体间设Φ20锚筋连接。为保证两岸交通畅通, 在溢流坝段设人行桥, 人行桥净跨5 m, 宽3 m。浆砌石重力坝方案溢流坝段横断面图如图3所示。

该方案总投资199.88万元。

2.3 坝型比选结果

土石坝方案溢洪道布置在右岸山体边, 因地势陡峭, 需修建72 m长的导流明渠将下泄洪水导入主沟内, 加大了土石方开挖量。此外, 该方案料场位置不明确, 筑坝材料各项物理指标需进行试验, 耗时较长, 对工期不利。

浆砌石重力坝方案溢流坝段位于沟道中部, 下泄洪水直接进入主沟, 结构布置紧凑, 不需修建导流明渠。

从投资上看, 土石坝方案投资232.46万元, 浆砌石重力坝方案投资199.88万元, 浆砌石重力坝方案较土石坝方案节省32.58万元。

通过以上比选推荐浆砌石重力坝方案。

3 存在的问题

地基处理是大坝设计的重要内容, 大坝失事有40%是因为地基问题造成的[1]。我国现行的大坝设计规范主要适用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和小型工程中坝高达到一定高度的大坝的设计, 一般小型坝的设计由设计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规范执行, 灵活度较大, 在实际设计中设计人员可能有不同的理解, 若坝基防渗处理设计不当, 就容易给坝体安全留下隐患。

本工程坝基透水率为8~10 Lu, 是否需要对基础进行防渗处理是设计工作的一个难点。《砌石坝设计规范》 SL25-2006第8.0.6条规定, 砌石重力坝的坝基处理设计, 可参照《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2005的有关规定执行。《混凝土重力坝设计规范》SL319-2005对坝基防渗处理的相关规定摘录如下:

7.4.5条:帷幕的防渗标准和相对隔水层的透水率根据不同坝高采用下列控制标准:

(1) 坝高在100 m以上, 透水率q为1~3 Lu。

(2) 坝高在50~100 m之间, 透水率q为3~5 Lu。

(3) 坝高在50 m以下, 透水率q为5 Lu。

(4) 抽水蓄能电站和水源短缺水库坝基帷幕防渗标准和相对隔水层的透水率q值控制标准值取小值。

7.4.13条:坝高较低, 基岩条件较好且为弱透水层, (渗透系数小于0.1 m/d) 时, 也可不设帷幕而只设排水, 以降低坝基渗透压力, 但在坝基面的上游部位应进行固结灌浆。

7.3.2条:固结灌浆孔的孔距、排距可采用3~4 m, 或根据开挖以后的地质条件由灌浆试验确定。固结灌浆深度应根据坝高和开挖以后的地质条件确定, 可采用5~8 m;局部地区及坝基应力较大的高坝基础, 必要时可适当加深, 帷幕上游区宜根据帷幕深度采用8~15 m。

从以上条款可以看出, 本工程需对基础进行灌浆处理。

帷幕灌浆是减少坝体渗漏的有效措施, 还可降低坝基的扬压力, 对坝体抗滑稳定有利。

基础帷幕灌浆是一项技术含量很高的工艺, 需要专业的施工队伍才能保证施工质量。由于该工程为Ⅴ等工程, 主要建筑物及次要建筑物均为5级, 总投资要求严格控制在200万以内, 帷幕灌浆投资仅为8万元, 经过市场调研, 发现8万元的投资对于一支专业化的灌浆队伍缺乏吸引力, 而一般的施工队伍又难以胜任灌浆作业, 同时, 该工程工期较紧, 帷幕灌浆需要较长的时间。

取消帷幕灌浆虽可加快施工进度, 但由于水库的渗漏量不易准确评估, 若贸然取消防渗帷幕, 则存在水库建成后渗漏严重, 无法发挥蓄水效益的风险, 成为设计事故。且取消防渗帷幕后坝基扬压力增加, 需加肥坝体断面。

最后, 经充分论证, 并与工程建设各方反复沟通, 认为本工程级别较低, 且工程主要目的为蓄水形成景观水面, 若渗漏不是特别严重, 不至于对工程效益产生大的影响, 取消帷幕灌浆也是可行的。因此, 经与各方沟通, 决定本工程可不进行防渗设计。

4 调整后的施工方案

调整后的施工方案取消了防渗帷幕, 但为降低坝底扬压力, 竖直方向设置了无砂混凝土排水管, 排水管沿坝轴线均匀布置, 间距2 m, 在水平方向设置了直径200 mm虑水管。塘坝建成蓄水后, 在上下游水头差的作用下, 坝基水可由竖直方向无砂混凝土排水管收集后, 经水平向滤水管排向下游, 从而降低坝基扬压力。

若塘坝建成后渗漏量超过可以承受的范围 (这是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 , 则需要对地基进行防渗处理, 本方案在坝踵处预留了灌浆平台, 灌浆平台宽2 m, 厚1 m。

调整后的施工方案溢流坝段横断面图如图4所示, 坝基排水布置图如图5所示。

目前, 本工程正在实施当中, 塘坝施工过程中的下游面如图6所示。

5 结 语

(1) 本文蓄水塘坝地基透水率为8~10 Lu, 较规范允许的5 Lu偏大不算太多, 之所以采用审慎的态度, 没有贸然放宽防渗标准, 而是在经过一系列周密的论证后才取消了防渗帷幕, 除了因为地基问题的重要性外, 还因为本工程的特殊性。本工程建成蓄水后主要为形成景观水面, 为景区内重要的休闲娱乐场所, 且上游天然来水少, 水源主要靠购买再生水, 若渗漏量过大将对工程效益造成很不利的影响。

(2) 我国现行的大坝设计规范主要适用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和小型工程中坝高达到一定高度的大坝的设计, 但小型塘坝量大面广, 且大多建在基层, 投资较少, 主要由小型设计院设计, 施工力量也较为薄弱, 对地基防渗进行帷幕灌浆处理的难度较大, 且不容易保证灌浆的质量。根据这种情况, 依据工程用途, 可适当放宽地基防渗处理的标准, 但须事先将利害关系与工程建设各方进行充分的沟通。

(3) 对雨洪利用工程、生态清洁小流域工程中修建于郊野的塘坝, 地基防渗标准可较本工程标准进一步放宽, 对沟道综合整治工程中修建的拦沙坝可不进行地基防渗处理。

(4) 土坝与浆砌石重力坝是坝工建设中的两种常见坝型, 土坝对筑坝材料有严格的要求, 填筑标准也较高, 若修建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管, 尤其是在基层筑坝时, 根据几座已建土坝的工程经验, 施工质量容易存在隐患。若投入运行后管理维护再不到位, 存在的问题就更多。因此, 在工程投资相差不多的情况下, 建议优先选用浆砌石重力坝。

(5) 设计要做到有理、有据。要让各方理解设计成果是经过系统严谨的计算、校审后确定的, 边界条件的选取和设计中考虑到的因素是经过严密论证的。

参考文献

[1]祁庆和.水工建筑物[M].第3版.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7.

[2]SL25-2006, 砌石坝设计规范[S].

地基工程问题 篇10

水泥土搅拌桩适用于处理正常固结的淤泥与淤泥质土、素填土、黏性土、粉土以及无流动地下水的饱和松散至稍密状态的砂土等地基。

施工前的勘察和水泥加固土室内配比试验是保证水泥土搅拌桩施工质量的重要手段, 而竣工后的检验则是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质量的最后把关。对于承受垂直荷载的水泥土搅拌桩,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是最可靠的质量检验方法。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能精确反映复合地基的承载力。但如果选定的压板试验面积与复合地基设计置换率不吻合, 使试验结果与实际处理效果有一定的差异, 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通过几个工程实例进行探讨。

2 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计算

式中:

fspk———复合地基的承载力特征值 (kPa) ;

m———面积置换率;

Rα———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kN) ;

Ap———桩的截面积 (m2) ;

fsk———桩间土天然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kPa) ;

β———桩间土承载力折减系数, 当桩端土未经过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大于桩周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的平均值时, 可取0.1~0.4, 差值大时取低值;当桩端土未经修正的承载力特征值小于或者等于桩周土的承载力特征值的平均值时, 可取0.5~0.9, 差值大时或设置褥垫层时均取高值。

3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

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用于测定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复合土层的承载力和变形模量。复合地基载荷试验承压板应具有足够刚度。单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圆形或方形, 面积为一根桩承担的处理面积;多桩复合地基载荷试验的承压板可用方形或矩形, 其尺寸按实际桩数所承担的处理面积确定。桩的中心应与承压板中心保持一致, 并与荷载作用点相重合, 如图1、图2所示。

众所周知, 压板面积的确定, 其一方面依据设计要求的搅拌桩单桩面积置换率计算;另一方面压板面积应覆盖多少个桩才合适, 以能较真实提供相应允许变形下的承载力特征值, 特别在工程基础下地基沉降计算深度范围内土层性质有变化时, 或设计使用地基沉降控制来确定地基承载力进行地基处理设计时, 尤为重要。因此, 复合地基试验采用的压板, 应尽量选择面积较大的压板, 且压板面积与设计置换率相符。

4 工程实例

广州地铁某工程中间风井长为35m, 宽为20.3m, 基底标高为18.6m, 基底土层主要为硬塑-坚硬花岗岩残积土层 (5H-2) 和花岗岩全风化带 (6H) , 设计上考虑到花岗岩残积土层及强风化花岗岩遇水易软化崩解, 因此开挖前对地层进行旋喷桩加固和换填处理。水泥搅拌桩直径为900mm, 桩长为3.0m, 采用格栅式加固, 每一格栅的边长为2.8m×2.8m, 水泥搅拌桩格栅之间土体用600mm厚的碎石换填。

根据图4地基加固典型格栅大样图, 可以求出加固区的桩与换填碎石的面积, 从而得出复合地基的桩土面积比, 进一步确定复合地基中桩土承担荷载的比例。通过计算机计算, 如图5所示, 一个格栅范围内桩的面积为3.822m2, 换填的面积为4.018m2。

桩土面积比为:

一根桩的等效面积为:

一根桩共同承担地基土的面积为:

一根桩等效桩土共同作用的面积为:

取平板的宽度为桩的直径900mm, 则平板的长度为:

平板的具体布置图见图6。

5 结语

上述分析表明, 压板载荷试验能精确反映复合地基的承载力情况。在实际试验中, 首先对检测桩的桩距、桩的布置经行分析计算, 结合仪器设备的配置, 尽量做到承压板的面积符合桩处理的面积。作为检测人员, 在平时的检测过程中, 遇到问题时要多观察, 多分析, 全面了掌握和了解问题的各个方面, 这样才能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摘要:针对大多数工程复合地基平板试验的多样性, 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检测实际结果验证, 明确复合地基压板试验压板的面积。

关键词: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压板试验,压板面积

参考文献

[1]DBJ15-38-2005广东省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探析房屋建筑工程软土地基施工 篇11

一、深层石灰搅拌桩

在进行加固处理塑性指标比较高的软土地基时,在选择加固方法时可以考虑采用深层石灰搅拌桩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当条件处于同等状况时,可以采用石灰代替固化剂加固处理软土地基,它的临时加固效果在一般情况下要比水泥高出很多。在进行房屋建筑工程软土地基的施工过程中,深层石灰搅拌桩的方法是将实惠和地基土进行强制的混合搅拌,这样地基和石灰之间就会发生非常大的化学反应,在化学反应的过程中,地基土将会得到很好的固定。与此同时,还能对软土地基的强度进行提高。这种方法施工技术比较简单、施工过程经济而合理,在房屋建筑整体工程结束后,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避免软土层和房屋整体沉降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还能不断的提高软土层的承载力,使房屋建筑工程的软土地基得到了有效的加固。

(一)深层石灰搅拌桩的材料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对软土地基进行加固的石灰要求必须要进行细磨后才能使用,在进行整体搅拌的过程中,石灰最大的颗粒,其直径应不能超过两毫米,这是为了更好的防止石灰聚集在桩体中。在选取石灰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选取比较纯净且没有杂质的石灰,并且应当注意石灰中含有的氧化钙和氧化镁含量必须高于百分之八十五,其中含有氧化钙的成分最好要高于八分之八十以上。在储存石灰时,应当注意石灰的储藏时间最好小于90天,只有这样才能满足石灰液性指数高于百分之七十以上

(二)深层石灰搅拌桩的施工准备

在施工过程中,应当进行全面的观察,如果表层工作场地的硬壳比较薄时,应当先向其中铺填砂石,作为垫层。这样就可以保证施工的机械在场内能够顺利施工以及移动。搅拌钻头、配置钻机、粉体发送器、以及空气压缩机等,要先经过相关的原位测试与室内试验,从而获取灰土与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指标以及化学的指标。然后设置和确定搅拌的范围,最后对截面、根数以及桩长进行选择。

(三)深层石灰搅拌桩的施工要点

在进行深层石灰搅拌桩的施工时,应当了解粉体搅拌法的施工顺序,在施工时要严格按照房屋建筑结构所提出的承载力要求,初步选定桩的间距,然后对加固范围内的搅拌桩的数量进行确定,并且将每平方内的搅拌桩所占据的面积进行确定。在一般情况下,要按照等边三角形对搅拌桩进行排列,在一部分时间内,也可以将搅拌桩按四方形的形状布置,一般桩距应当保持在1 米左右,桩径要保持在 0.5 米到 1.5 米之间。在调整宅压机的压力时,不必调整得过高,只要保证风量适宜就可以。要将钻机与桅杆安装在载体上,这样种方法可以有效的对飞粉污染进行防止,同时还能对遇到雨水时发生的化学反应进行防治,避免了溅伤施工人员的皮肤与眼睛,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当注意必须要配戴防护眼镜。

二、深层水泥搅拌桩

深层水泥搅拌桩是把水泥当做了固化剂中的主剂,将固化剂与软土利用深层搅拌机械在地基深部进行了强制拌和的工序,从而使房屋建筑工程的软土地基强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最终达到软土硬结的效果。遇到泥炭土、淤泥制土以及淤泥时,可以运用深层水泥搅拌桩的方法,效果会比较明显,它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一)深层水泥搅拌桩的试桩

在进行房屋建筑工程的施工时,对软上地基进行处理时可以采用深层水泥搅拌桩的施工方法。施工时首先应当进行试桩,这样才能够确定最佳的搅拌次数,同时还能对出泵的时间进行确定,在进行试桩时在每个标段试桩的数量必须要超过 5 根,而且在试桩结束后才能正式进行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在检验试桩时,可在7 天之后进行直接开挖,并且取出试桩,也可以在两周以后进行取芯工作,看水泥搅拌桩是否搅拌均匀以及水泥上强度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二)深层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准备

在施工前要整平深层水泥搅拌桩的施工场地,清楚桩位处的地上,地下所有的障碍物。如果场地低洼处较多可以对场地回填粘土,在回填粘土时应当注意不能填充杂土。在施工中水泥搅拌桩进行施工的机械要保证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项目的管理人员应当在钻机开钻之前对施工的设备进行全面的检查验收。

三、结束语

为了确保房屋建筑的软土工程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应当在施工过程中,对其进行良好的控制,使用正确的施工措施,使施工的效果达到最优。

参考文献

[1]凌杰,蒋建林,严晓东.建设工程质量保证金制度完善研究[A].美国James Madison大学、武汉大学高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美国科研出版社.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EBM2011)[C].美国James Madison大学、武汉大学高科技研究与发展中心、美国科研出版社:,2011:5.

[2]巢斯,姜文辉,崔勇,贺剑龙.软土地基超高层建筑桩筏基础设计方法[A].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崛起中的亚洲:可持续性摩天大楼城市的时代:多学科背景下的高层建筑与可持续城市发展最新成果汇总——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第九届全球会议论文集[C].世界高层都市建筑学会,2012:7.

[3]李学冰,曲鸣.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国际化经营案例研究[A].集聚优势转型升级——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二辑)[C],2009:11.

[4]李广信,张在明,沈小克,陈雷,刘松玉,魏弋锋,陈云敏,王育人,高大钊,卞昭庆,高晓军,介玉新.岩土工程篇[A].工程建设技术发展研究报告王海飙,杨东晖,杨海旭,孙即超.真空井点降水联合加固软土地基的施工技术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7,02:61-63.[C],2006:48.

地基工程问题 篇12

关键词:变电工程,地基处理,地基沉降,混凝土耐久性,腐蚀破坏

0 引言

针对变电工程来说, 如果对盐渍土特性认识不够, 处理方式不当, 运行一段时间后, 变电工程地基与基础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隆起和沉降, 严重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因此, 研究变电工程盐渍土地基的性及破坏机理, 找出盐渍土地基有效、可行、经济的处理方法, 对于提高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降低电力工程造价, 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社会意义。

1 盐渍土的一般工程性质

处于地表的盐渍土在天然状态下, 由于含水量较低, 受盐的胶结作用影响, 通常处于坚硬、硬塑、低压缩性状态。因此, 其承载力一般都比较高, 工程特性良好, 可作为一般建筑物的天然地基, 然而一旦浸水, 地基土中的易溶盐类被溶解, 土体结构破坏, 强度和承载力迅速降低, 工程特性变差, 承载力降低的幅度取决于土的类别、含盐的性质和数量。此外, 盐渍土地基浸水后不仅强度降低, 而且伴随着土结构破坏, 产生较大的溶陷变形, 其变形速度一般也比黄土湿陷变形快, 危害更大。

2 盐渍土的溶陷机理和对工程的危害性分析

由于盐渍土地基浸水后不仅强度降低, 而且伴随着土结构破坏, 产生较大的溶陷变形和附加沉降。当浸水时间不长, 水量不多时, 水使土中部分或全部盐结晶溶解, 土的结构破坏, 强度降低, 土颗粒重新排列, 孔隙减小, 产生溶陷。这是盐渍土的溶陷机理与黄土的湿陷机理有类似之处。

当浸水时间很长, 浸水量很大而造成渗流时, 盐渍土中的部分固体颗粒将被水冲走, 产生潜蚀。由于潜蚀的结果, 使盐渍土的孔隙率增大, 于是在荷载作用下, 土将产生附加的溶陷变形, 可称为“潜蚀变形”。这是盐渍土与非盐渍土地基沉陷的本质区别。潜蚀变形是盐渍土溶陷的主要部分。盐渍土的潜蚀可分为化学潜蚀和力学潜蚀。化学潜蚀是由于土中的结晶盐被渗流的水溶解形成盐溶液后, 随着渗流而带走。只要渗流不断, 地基中的潜蚀区会愈来愈大。力学潜蚀是指土中的颗粒被渗流的盐溶液带走的现象, 即所谓的管涌。通常盐渍土一般先产生化学潜蚀, 然后可能出现力学潜蚀, 在整个潜蚀过程中, 通常化学潜蚀是主要的。

3 盐渍土的腐蚀机理和对工程的危害性分析

3.1 盐渍土的腐蚀机理

盐渍土对基础或地下设施的腐蚀, 一般属于结晶性质的腐蚀。可分为物理腐蚀和化学腐蚀两种, 在地下水位深或地下水位变幅大的地区, 物理腐蚀相对显著, 而在地下水位浅或变幅小的地区, 化学腐蚀显著。

物理腐蚀表现为含于土中的易溶盐类, 在潮湿情况下呈溶液状态, 通过毛细管作用, 侵入建筑材料内。在建筑物表面, 由于水分蒸发, 盐类便结晶析出, 而盐类在结晶时体积膨胀产生很大的内应力, 所以, 使建筑物由表及里逐渐疏松脱落。腐蚀介质中尤以硫酸盐结晶水化合物影响最大, 会造成砂浆、混凝土等疏松、剥落、掉皮及其其它侵蚀现象等。在建筑物经常处于干湿交替或温度变化较大的部位, 由于晶体不断增加, 侵蚀作用相对明显。

对于钢筋混凝土基础或构件, 一旦混凝土遭到破坏产生裂纹, 则构件中的混凝土很快锈蚀, 并伴随体积增大对混凝土产生膨胀力, 加剧混凝土的破坏。因此, 在腐蚀严重的盐渍土地区, 捣制钢筋混凝土基础或构件时, 应加入适量的钢筋防锈剂。

3.2 对建筑物的危害性分析

盐渍土地区的建设工程受腐蚀的危害相当普遍和严重。建筑物因腐蚀而破坏的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盐渍土中的含盐水分, 包括含盐的地下水、地表水和降雨形成的水分, 侵入基础、管、沟等材料的孔隙内, 造成材料的物理侵蚀和化学腐蚀。如果基础等未设防潮层或防潮层施工, 则含盐水分通过毛细管作用, 侵入地面及以下的柱或墙体中, 使之腐蚀破坏。

建筑物另一个腐蚀破坏原因是建筑所用的原材料中 (如砂、石、粘土砖、灰土和水等) 含有盐类, 遇水后如温度、湿度变化, 盐类便结晶析出, 体积膨胀, 产生很大的内应力, 使建筑材料由表及里逐渐疏松剥落, 导致腐蚀破坏。

4 盐渍土地区建构筑物地基处理方案

4.1 砂卵石地基的盐渍土特性与地基处理方案

砂卵石地基主要指表层土及以下基础影响深度范围内为卵、砾石及粗砂以上颗粒组成的土壤。由于砂卵石是大空隙材料, 相互之间是点接触, 当砂卵石中的盐类脱水结晶时, 膨胀后的结晶体可在空隙中自由膨胀, 砂卵石间不发生位移, 砂卵石土层为非盐胀土, 在非盐胀土地基的变电工程地基处理主要解决盐渍土对建 (构) 筑物基础的腐蚀问题。

在设计中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措施对基础进行保护:一是严格控制混凝土的水灰比, 增加水泥用量, 减少混凝土中空隙的含量, 增加密实度来抵抗有害盐类对混凝土内部的侵蚀二是采取隔离措施, 阻断盐渍土对基础混凝土的侵蚀, 具体做法是, 在基础外表面包裹柔性防腐材料, 避免盐渍土和建 (构) 筑物基础的直接接触。

4.2 盐湖沼泽地区盐渍土特性与地基处理方案

盐湖沼泽地区的盐渍土, 一般都属于超重盐渍土, 由于土中含盐量很高, 土中的盐类成分以结晶体形式存在, 相当于冻土层中的“含冰层”, 当地下水位很高时, 地下水位以下土层处于沼泽状况, 由于含盐量很高, 地下水变成了所谓“卤水”, 物理变化只反映在与自然界相接的表层土, 遇到雨水稀释润化后, 表面土表现为泥泞不堪, 经太阳烘晒脱水后, 表层变得坚如刀锥, 且表现为急剧的膨胀, 地表凹凸不平。对于这类地基, 必须解决好表层物理变化范围内土层的盐胀及腐蚀性问题。

这类土的特性, 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由于该变电所地层中地下水位很高, 水位以下土层处于泥沼状态, 地基承载力很低, 设计中首先对地表下12m范围内的土层进行“刚化”处理, 具体采用振冲碎石桩整片处理;二是待加固后的土层二次固结强度恢复设计要求值后, 桩顶以上整铺卵石以抬高地基, 并在卵石顶部整浇热沥青。

4.3 粘性土地区盐渍土特性与地基处理方案

自然状态下的盐渍土土层, 经过长期的变形发展, 实际上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 即土体中保持了与盐含量结晶体相当的孔隙, 当盐脱水析出进行结晶时, 体积膨胀的盐结晶可以在这些孔隙中自由伸展, 而反映出的外在土体变形则很小。这种大孔隙的充分发育, 通过土工试验, 可以检测出这种土具有像大孔隙土一样具有的湿陷性和高压缩性。一旦土体的结构遭到人为的改变 (即通过碾压和夯实使土中的孔隙减小或消失) , 当土中盐类再次结晶膨胀时, 结晶体的变形受到土颗粒的约束, 土体内部聚集了很大的内张力, 迫使土颗粒发生位移向约束小的方向发展, 土体外部表现在地面上隆起或横向变形。确认粘性土地区盐渍土的内部作用机理, 是地基处理成败的关键。

5 结束语

在盐渍土地区, 毛细水的上升能引起地基及填土的浸湿软化和再盐渍化, 并能促进冻胀和盐胀等不良地质作用, 是导致各种基础病害的一个重要因素。毛细水上升高度与地下水矿化度、土的颗粒粗细有关, 地下水矿化度大时毛细水上升高度小, 土的颗粒细时一般来讲毛细水上升高度大, 因此在建筑地基处理中应采取隔断盐渍土中毛细水的上升通道。S

参考文献

[1]GB50021-200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2]周亮臣.西北地区黄土状盐渍土对建筑物的损害[J].石油规划设计, 1992 (4) .

上一篇:英美文化知识论文下一篇:心理健康教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