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氯泄漏

2024-05-19

液氯泄漏(精选3篇)

液氯泄漏 篇1

0 引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氯气作为工业和相关行业的重要原料或加工辅料,其社会需求日益增多,运输压力也逐年增大。研究表明,氯气应用中有95%以上涉及异地运输问题,其中约80%又是通过公路运输[1,2]。运输过程中,存在众多不安全因素,由此导致的泄漏事故极易给沿途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如2005年3月18时50分,京沪高速江苏淮安段103km处发生的一起重大交通事故,导致肇事车辆槽罐内大量液氯泄漏,造成28名村民中毒死亡,350人住院治疗,270人留院观察,疏散15000余人[3]。因此,有必要对氯气运输泄漏事故后的毒性气体扩散风险进行分析,但是目前多数的研究是针对化工厂固定高压储罐泄漏或高架点源气体排放,即针对固定点源瞬时泄漏、固定点源连续泄漏的研究很丰富[4,5,6,7],然而,液氯在运输过程中受车辆运动状态的影响,其泄漏后的扩散机理要复杂得多,固定点源的扩散模型在液氯运输泄漏的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结合运输泄漏事故的特点,建立运输泄漏事故后有毒气体扩散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出泄漏气体的地面浓度等值曲线,据此将危险区域按污染严重程度划分为4个区域,从而为人员紧急疏散、现场警戒和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1 液氯运输泄漏扩散研究

1.1 运输泄漏事故类型

根据泄漏事故过程中罐车的运动状态以及罐内物质泄漏完成时间的长短可将泄漏事故分为以下3类:固定点源瞬时泄漏、固定点源连续泄漏和移动点源连续泄漏。运输泄漏和扩散过程如图1所示。

1)固定点源瞬时泄漏是指罐内物质在固定地点泄漏,且泄漏的完成时间极短。泄出后,罐内物质通常形成云团并沿下风向移动,浓度场逐渐衰减;固定点源瞬时泄漏并不常见,约占运输泄漏事故的4%[8]左右。

2)固定点源连续泄漏是指泄漏过程发生在固定地点,液体或气体连续的泄漏;此类泄漏事故比较常见,占所有运输泄漏事故的95%[8]以上。

3)移动点源连续泄漏是指泄漏事故发生后,驾驶员未能及时发现险情,继续保持运输车辆运行,罐内物质就会出现连续泄漏;此类泄漏事故较少见,占所有运输泄漏事故的1%以下,但影响扩散过程的影响因素最多。

1.2 液氯运输泄漏扩散模型

Gaussian烟团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9]:

式中,C(x,y,z)为空间一点(x,y,z)处污染物浓度,kg/m3;Q为事故期间烟团的排放量,kg;σx、σy、σz分别为X、Y、Z方向的扩散标准差,m;u为平均风速,m/s;H为有效源高,m。

假设一辆装载有液氯的罐式车辆沿着与风向成φ(φ≤90°)角的方向做匀速运动,运动速度为v,单位m/s;从泄漏开始时进行计时,泄漏起点的水平投影为原点,泄漏过程中总移动时间为tr,单位s。

液氯沿着车辆的移动方向泄漏,释放的烟流可看作由无数个时间间隔无限短的、依次排列的烟团所组成。从排放时刻开始,每个烟团均沿着风向移动。以时刻排放的一个烟团为研究对象,此时车辆运行距离为,烟团的初始坐标为;到t时刻,该烟团中心的坐标为为该烟团沿下风向传输的距离,其扩散过程如图2所示,该烟团的质量为:

式中,为时刻液氯的泄漏速率,kg/s。

根据扩散统计理论,时刻排放的烟团在有界条件下的三维Gaussian烟团扩散公式为:

由于连续点源排放在(x,y,z)处的浓度,可看成是tr时段内连续排放出的污染物对(x,y,z)处浓度的贡献之和,即可看成是无数个间隔时间为Δt的瞬时排放的叠加,因此:

2 危险区域的确定

氯气是一种有刺激性和窒息气味、毒性很强的黄绿色气体。氯气不可燃烧,但可以助燃,与许多物质反应或在阳光下与易燃气体混合都可引起燃烧和爆炸。氯气属于2.3类有毒气体,是剧毒品[10]。氯气会强烈刺激人的皮肤与眼睛,若人体吸入氯气,会造成上呼吸道黏膜炎性水肿、充血和坏死,严重者会陷入昏迷甚至窒息死亡[1]。

根据不同浓度氯气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同时适当考虑爆炸极限和防护器材等其他因素,将液氯运输泄漏事故的危害区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立即致死4个危险区域。各区域的边界浓度和特点如下:

1)轻度区。为了避免轻度区过大,增加救援量,其边界浓度稍高于车间最高容许浓度,氯气轻度区边界浓度为3~9mg/m;人在该区域内能耐受较长时间,有轻度刺激,但脱离危险区域后能自行恢复,救援人员只需做原则指导。

2)中度区。氯气中度区边界浓度为90 mg/m3;人有较严重症状,若能及时治疗,一般无生命危险;该区为救援队伍救人的重点区域,应优先采取避难措施,救援人员戴上过滤式面具可活动2~3小时。

3)重度区。氯气重度区边界浓度为300mg/m3;人有严重症状,若不及时脱离该区,不经紧急救治,半小时内有生命危险;救援人员需穿防毒衣且佩戴氧气或隔绝式面具。

4)立即致死区。氯气立即致死区边界浓度为2500 mg/m3,人吸入氯气后立即死亡。

3 实例应用

一辆装有25t液氯的罐式车辆行驶在平直公路上,假设发生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泄漏事故:第一种是罐式车辆在静止时发生液氯泄漏,为固定点源连续泄漏;第二种是车辆以40km/h的恒定速度沿着风向行驶,驾驶员未及时发现险情,泄漏的污染物沿着公路形成一种线状浓度场,为移动点源连续泄漏。两种泄漏事故的其他参数相同,如下:泄漏点距地面高1m,初始泄漏速率为6.5kg/s,泄漏发生后到堵漏成功的时间为300s,泄漏总质量Q(t)为1.792t;大气稳定度为D级,平均风速为2m/s。

通过液氯运输泄漏扩散模型并利用MATLAB进行仿真,分别得出了两种不同类型泄漏事故所造成的不同时刻地面浓度等值曲线,如图3与图4所示。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发现:

1)固定点源连续泄漏事故发生后,从泄漏点到下风向300m的区域在150s和300s时氯气浓度均超过2500 mg/m3,为立即致死区;0~300s期间,轻度区、中度区和重度区都在不断扩大;300s以后,由于泄漏停止,地面有毒气体浓度峰值逐渐减小,重度区、中度区和轻度区向下风向移动,并逐渐扩大再降级,最后依次消失;1200s时,重度区消失,轻度区在下风向(1500,2700)区间。

2)移动点源连续泄漏事故发生后,危险区域沿着风向和罐式车辆移动方向移动;0~300s期间,重度区、中度区和轻度区迅速扩大;300s以后,由于泄漏停止,重度区、中度区和轻度区向下风向移动,并逐渐扩大再降级,最后依次消失;1200s时,重度区和中度区消失,轻度区在下风向(2300,5200)区间。

3)固定点源连续泄漏事故与移动点源连续泄漏事故相比,前者的地面有毒气体浓度峰值比后者大,但后者轻度区、中度区和重度区的纵深和区域面积通常比前者大。

4 结论

1)根据液氯道路运输泄漏事故的特点,建立了液氯运输泄漏事故发生后污染物的扩散模型,该模型具有建模简单、求解方便等特点,能为相应泄漏事故的扩散风险分析提供科学依据。

2)根据不同浓度氯气对人体的危害程度,将液氯运输泄漏事故的危害区域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立即致死4个危险区域。以所建模型为基础,通过MATLAB软件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泄漏事故进行仿真分析,分别划出各个危害区域。

3)液氯在运输过程中,固定点源连续泄漏事故的地面有毒气体浓度峰值比移动点源连续泄漏事故的大,但前者的影响范围通常比后者小。

参考文献

[1]杨琳,吴宗之.液氯槽罐车公路运输事故原因分析及建议措施[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1):31-34YANG Lin,WU Zong-zhi.Countermeasures and cause analysis on the accident of liquid chlorine tank car transport[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1):31-34

[2]沈小燕,李小楠,谢培,等.886起危险品罐式车辆道路运输事故统计分析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11):43-48SHEN Xiao-yan,LI Xiao-nan,XIE Pei,et al.Statistical analysis on 886 road HAZMAT transportation accidents by the tank truck[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8(11):43-48

[3]王孔森.基于高斯模型对氯气泄漏浓度分布的快速估算方法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2,8(9):33-37WANG Kong-sen.Study on the method of fast estimating the concentration’s distribution of chlorine leakage based on the Gaussian model[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8(9):33-37

[4]M.A.Mcbride,A.B.Reeves,M.D.Vanderheyden,et al.Use of advanced techniques to model the dispersion of chlorine in complex terrain[J].Process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1,79(2):89-102

[5]Aurelia Dandrieux,Gilles Dusserre,James Ollivier.Small scale field experiments of chlorine dispersion[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2,15(1):5-10

[6]王东东,刘茂,李剑峰,等.小区域氯气扩散的CFD模拟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8,8(3):126-130WANG Dong-dong,LIUMao,LI Jian-feng,et al.CFD simulation of small-scale chlorine dispersion[J].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2008,8(3):126-130

[7]王洪德,廖倩雯.天然气瞬时泄漏扩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14,14(2):51-55WANG Hong-de,LIAO Qian-wen.Study on the diffusion regularity of the instantaneous leakage of natural gas and its influence[J].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2014,14(2):51-55

[8]刘凯峥.罐式车辆道路运输毒性气体泄漏扩散模型与风险评价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101-105

[9]ROBINS A.Wind tunnel dispersion modeling some recent and not so recent achievements[J].Journal of Wind Engineering and Industrial Aerodynamics,2003,91(12):1777-1790.

[10]陈国华,梁韬,张晖,等.用SAFETI定量评价液氯泄漏事故的风险[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5):103-108CHEN Guo-hua,LIANG Tao,ZHANG Hui,et al.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of liquefied chlorine leakage accident via SAFETI[J].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2006,34(5):103-108

液氯泄漏 篇2

“定时炸弹”是如何上路的?

事故发生后,有关部门从事故现场勘察发现,导致车辆爆胎的原因很可能是超载所致。据肇事司机说,这辆车标示吨位为15 t,但实际装载29.44 t,属严重超载。但令人不解的是,这辆车从山东济宁到江苏淮安事发地点,全程数百公里,沿途至少有3个收费站,其中在京泸高速公路苏鲁两省交界处有一个计重收费站。这些收费站本应该发现这辆超载车,将其截住。但肇事司机说,他们没有受到任何盘问检查就进入江苏境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运输危险化学品车辆的安全要求比一般货运车辆要严格得多。对车辆的性能、行驶时的状态、槽罐稳固性等都有明确规定,特别是对驾乘人员有严格的专业知识要求。有关规定还特别强调超载的危险品运输车辆绝对禁止上路。但是,出事的超载车不仅上路了,而且未受任何限制地开上了高速公路。事发后,一些专家指出,假如有关管理部门按照最基本的监管要求办事,就会堵住这辆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肇事车。专家认为,液氯等剧毒危险品本身就够危险了,再放到超负荷、高速行驶的车体上,这简直就是移动的“定时炸弹”。

当现场事故调查和抢修工作完成,完全符合准入条件后。应急总指挥宣布解除禁令恢复准入。

节假日和晚间事故由公司总值班和生产总调根据预案实施。

6预絮警理与评韶效进

本预案是由生产管理部组织车间及相关部室人员针对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并经公司经理批准实施。公司每年将会针对实际的人员、机构、现场环境、设施和工艺情况等变更及时修改和更新。化工事业部在2004年8月对本预案进行了桌面演练和实地演练。在桌面演练中我们发现专业小组对发问的问题回答得不全面、工作职责不清晰。通过分析主要是专业小组对预案学习不足造成的。桌面演练后各专业组加强预案的学习,在实地演练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比危险品更危险的是什么

淮安液氯泄漏事故并不是近年发生的唯一事故。据统计,近年我国危险化学品事故呈明显上升趋势,2000年全年发生危险化学品事故514起,死亡785人;到2003年上升为621起,死亡960人。

2004年4月,黑龙江、吉林、北京等地连续发生13起比较严重的危险化学品泄漏和爆炸事故,造成23人死亡,300多人受伤或中毒。重庆开县氯气泄漏事故发生之后,国家更加重视危险化学品专项整治工作,并要求各地加紧制定应急预案,以遏制重大事故多发的势头。但令人痛心的是,事故还是在我们身边接连发生。

频发的事故再次说明,危险化学品生产、运输等环节的安全监管仍存在重大漏洞。国务院2002年颁发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运输、存储等环节出了严格的规定。从条例规定看,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涉及10个部门,如交通、民航、铁路、公安、质监等,但在安全监管方面各部门之间存在着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而职能交叉是最大的漏洞。

一项调查显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危险化学品的产量每年以较大幅度增长,从而给危险化学品的物流提出了更高的安全要求。目前我国载入《危险化学品名录》的危险化学品共有7大类、3823种,剧毒化学品目录有335种,液氯就是其中一种。大量危险化学品尤其是剧毒化学品的生产、运输、仓储、使用等,最不能缺失的就是安全监管。

国家安全生产专家组的一位成员直言指出,多头管理和安全生产意识淡薄是造成这类事故多发的主要原因。比如,这辆肇事车本身,按现有管理体制,就涉及到3个部门,槽罐归质检部门管,车体属交通部门管,车辆上路通行又涉及公安部门。这些部门好像都在管,但谁也没有真正管住。他们就好比人的五指,如果不能握成拳头,就不能重拳出击,更谈不上构筑安全的网络了。

淮安事故更加令人痛心的是肇事司机的逃逸。作为危险化学品运输专业人员,他们在发生事故后理应以最快速度向有关部门报告车上所载为何种危险品,以赢得宝贵的抢救和处置时效,但他们没有这么做。

危险化学品行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安全防范问题。据有关人员介绍,相对于生产和使用环节,目前运输环节人员素质最令人担忧。由于运输企业竞争激烈,一些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对专业人员的安全知识教育。甚至有一些不符合安全条件的企业规避监管,低门槛招聘有关人员投入到运输工作中,这就为安全生产造成了极大隐患。

安全:急需打出“组合拳”

本次事故已向人们发出了警示:安全生产一刻也不能放松,安全责任重于泰山!面对严峻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形势,有关专家建议,要从科技创新、完善法规制度、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等方面着手,打出行之有效的“组合拳”,从根本上减少危险化学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据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司有关领导介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研制成功利用GPS系统监管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的新技术,目前这项技术已在一些企业试用,并通过国家有关部门的鉴定。这项技术的核心就是利用GPS这个平台,对运输危险化学品的车辆进行全程监控。一但遇到危险或发生事故,监控终端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信息,通知有关部门启动应急机制,有效控制事故发生和发展。

液氯泄漏 篇3

氯气广泛应用于氯碱工业、造纸业及医院、自来水的消毒等行业。为了方便储运,通常将氯气在常温下加压成液态。与气态相比,液氯一旦发生泄漏,可能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后果严重。如在2004年4月16日,重庆天原化工总厂发生氯气泄漏爆炸事故,造成9人死亡,3人受伤,周围15余万人紧急疏散;2005年“3·29”京沪高速淮安段液氯泄漏特大事故造成29人中毒死亡,大片农田被污染,组织疏散村民群众1万多人。

液氯储罐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由于安全阀失效、机械损伤(包括罐体材料缺陷,材料疲劳,腐蚀以及边角、焊缝处的失效与强度降低)、热应力、压应力、操作不当等因素作用,可能造成罐体出现不同程度的破裂,在不同的环境下会引发不同形式的灾害。在化工过程定量风险评价中,事故情景是最有效而且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1,2,3],对液氯泄漏进行事故情景分析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估液氯泄漏事故的危险性,判定各种事故情景对人体和周围设施的破坏强度和影响范围,提出防止和减轻事故危害的方法,将事故的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这将有助于寻找更适合和更有效的风险预防、管理策略。

2 液氯泄漏危险性分析

液氯是一种非常容易气化的危险品,挥发后的氯气为黄绿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本身不会燃烧,但可以助燃。一旦发生泄漏,通常由高处向低处流动,沉于空气的底层,顺风沿地面扩散,从而加剧对地面人群、动植物或其它器物的危害。据计算1 吨液氯可以污染高10m、方圆10km2的空气,污染半径3.16km,如果在3 级以上的风中,氯气的扩散速度会更快,1吨氯气的顺风污染距离将达到8km 以上[4]。氯气的理化性质见表1,危险浓度(体积分数)见表2。

注:CAS:7782-50-5 2.3类有毒气体

氯气会与植物细胞中的水分子结合,形成盐酸和次氯酸[5]。高浓度氯气对植物组织起烧伤性破坏作用,出现枝叶干枯和烧灼斑。低浓度氯气破坏植物叶片的叶绿素,使其退绿或出现白色斑点,从而降低了光合作用和生化过程。

3 液氯泄漏定量风险评价

3.1 事故情景定量风险评价

事故情景[3]是对预期情形的描述,它包含单独事件和复合事件。预期的情景并不是一定会发生,但可以根据合理的方法推断其有发生的可能性。事故情景既不是特定的情形也不是特定的事件,而是对一系列可能事件或情形的综合描述。事故情景分析是进行风险评价的基础,它会指出可能发生的事故,以便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阻止事故的发生或是将事故的损失降到最低的水平。

事故情景定量风险评价程序如图1所示。首先依据操作数据、失效历史、化学品特性和环境参数等进行危险辨识[7],提出所分析单元所有可能发生的事故情景。第二步,通过数学模型进行损失半径的计算,比如,由于火球引起的爆炸情形,可以通过沸腾液体膨胀蒸气爆炸(BLEVE),蒸气云爆炸(VCE)等模型进行计算。接下来是估计每个事故情景发生的可能性,可以运用工业部门的专门数据(如过程单元的各元件故障率)、文献中可查询到的数据和故障树分析等。

一旦获得事故情景的损失半径和可能性,运用特定地点的信息,如人口密度、环境参数等,就可以评估事故情景风险指数。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液氯泄漏事故,只考虑气体毒性的影响,事故情景的风险指数RS2按式(1)-(3)进行计算。

undefined

undefined

RS2=(E22+H22)1/2 (3)

式中:RS2—事故情景风险指数;H2—人员损失;E2—环境影响;r—损坏半径; f—事故频率,yr-1; h—生态系统脆弱性因子,它是r的函数,图2,; d—致死率,它是r的函数; p—人员密度,m-2; Ud—不可承受环境影响面积,m2·yr-1;Uf—不可承受死亡率,yr-1;θ —烟羽角度。

3.2 液氯泄漏事故情景定量风险评价

3.2.1 提出事故情景

根据液氯存储单元的操作数据、失效历史、氯气理化参数及专家的意见等对过程单元进行危险辨识,了解什么将会导致危险的出现。危险辨识包括调查所有可能引发事故的潜在因素,还要进一步分析这些因素的出现可能是由哪些具体条件综合导致的。对液氯运输储罐装置(情景参数设定见表4)进行危险辨识,典型的事故情景[11]见表3。

3.2.2 液氯事故情景的概率分析

液氯泄漏事故情景1、情景2和情景3的概率采用文献统计数据[11]。

3.2.3 液氯事故情景后果分析

在液氯泄漏中,主要考虑气体毒性对周围人员与环境的影响,利用式(4)对氯气泄漏进行气体扩散浓度分布计算,利用概率函数与概率方程[9]确立浓度与致死率的关系。

连续泄漏扩散方程(Pascal-Gifford)[9]:

undefined

式中:〈C〉(x,y,z)—平均浓度;σx,σy,σz—x, y, z方向的扩散系数;G—连续泄漏速率;u—风速;y—横风向的距离;z—离地面的距离;H—烟羽的有效高度。

概率方程:

Y=a+bln(Cntc) (5)

式中: a, b, n-取决于毒物性质的常数,氯气的为[10]:a=-8.29, b=0.92, n=2;C—接触毒物的浓度(ppm);t—接触毒物的时间(min)。

3.2.4 液氯事故情景风险指数RS的计算

根据事故情景的概率分析及后果分析,用式(1)~(3)计算事故情景风险指数RS。

3.2.5 结果与讨论

本文利用事故情景分析的方法对液氯泄漏事故情景进行风险指数的计算,结果在表5中列出。风险指数RS2的值由H2和E2两部分组成。情景1具有最高风险指数值,其次是情景2和情景3。相对于情景1(164m)和情景2(47m)的伤害半径,情景3(175m)的伤害半径最大,但是情景3的发生频率很低,它并不是风险指数最高的事故情景。表5中分别列出了三个事故情景的E2,它们的值都处于10-5~10-3之间,对RS2的影响可以忽略,这是由于本文在进行后果分析时采用致命率为1的气体扩散浓度的半径作为伤害半径。致命率为1条件下毒气的伤害半径一般相对较小[3],在半径内毒气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很小。在计算事故情景风险值的基础上,情景1被识别为具有最高风险的事故情景,有必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后果分析,该情景的后果分析如图3所示,在离储罐周围半径大约333m的区域内存在很高的死亡危险(致死率50%)。

4 结束语

本文概述了液氯泄漏的危险性,利用事故情景风险指数方程,通过对液氯泄漏事故情景进行定量风险评价,指出事故情景1的风险最大,并对该情景进行了详细的后果分析,得出半数致死浓度(LC50)的危害半径。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液氯泄漏的复杂性,随机性和不确定性,都会导致事故后果分析的中采用的数学模型以及模拟计算的偏差,参数的设定也会影响到结果的准确性,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结合当时具体的环境和条件加以分析。

参考文献

[1]Arendt,J.S.Using 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 in the CPI[J].Reliability Engineering&SystemSafety,1990,29:133~149

[2]Van Sciver,G.R.Quantitative risk analysis inthe chemical process industries[J].Reliability Engineering&SystemSafe-ty,1990,29:55~68

[3]F.I.Khan,S.A.Abbasi.Acriterionfor developing credible accident scenarios for risk Assessment[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in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2,15:467~475

[4]贾峰,颜景.液氯槽车运输事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J].氯碱工业,2005,(6):34~35

[5]李开国,谢维,史玉强,阎荣泽.抚顺市突发性氯气污染事故对植物影响的生态调查[J].生态学杂志,2000,19(3):15

[6]蒋军成,郭振龙.工业装置安全卫生预评价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248~249

[7]吴宗之,高进东,魏利军.危险评价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2,23~27

[8]F.I.Khan.Use maximum-credible accident scenarios for realistic and reliable risk assessment[J].Chemical Engineer-ing Progress,2001,(12):62

[9]CCPS.Guidelines for consequence analysis of chemical re-leases[M].NewYork:AmericanInstitute of Chemical Engi-neers,1999,238~258

[10]Sam Mannan.Lee’s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hazard identification,assessment,and control[M].Amsterdam;Boston:Elsevier Butterworth-Heinemann,2005,volume2,18/56

上一篇:道德与价值观念下一篇:账簿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