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泄漏事故

2025-01-20

核泄漏事故(精选8篇)

核泄漏事故 篇1

在三英里岛核事故30周年之际, 美国《时代》杂志对历史上发生的最令人恐怖的核事故进行了回顾, 评出“十大核事故”, 希望依此提醒世人, 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1.1979年3月28日三里岛核电站事故

三里岛核电站2号反应堆发生的放射性物质外泄事故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核电站事故, 尽管此次事故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2.1966年1月17日帕利马雷斯氢弹事故

在西班牙海岸上空进行加油时, 美国一架B-52轰炸机与KC-135加油飞机发生相撞。撞击之后, 加油机彻底毁坏, B-52轰炸机惨遭解体, 所携带的4枚氢弹“逃离”破裂的机身。其中两枚氢弹的“非核武器”撞地时发生爆炸, 致使490英亩 (约合2平方公里) 的区域被放射性钚污染。搜寻人员在地中海发现了其中一个装置。

3.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被称之为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灾难。1986年4月26日早上,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更多爆炸随即发生并引发大火, 致使放射性尘降物进入空气中。据悉, 此次事故产生的放射性尘降物数量是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所释放的400倍。

4.1968年1月21日图勒核事故

由于舱内起火, 美国一架B-52轰炸机的机组人员被迫作出弃机决定, 在此之前, 他们本可以进行紧急迫降。B-52轰炸机最后撞上格陵兰图勒空军基地附近的海冰, 导致所携带的核武器破裂, 致使放射性污染物大面积扩散。

5.1957年10月10日温斯克尔大火

位于坎伯兰郡附近的一个英国核反应堆石墨堆芯起火酿成核灾难。大火导致大量放射性污染物外泄。此次核灾难是三英里岛核电站事故发生前最为严重的反应堆事故。

6.1987年9月13日戈亚尼亚核事故

在巴西的戈亚尼亚, 一名垃圾场工人撬开了一个废弃的放疗机, 并拆掉了一小块高放射性的氯化铯, 灾难就此降临到这座城市, 当时共有超过240人受到核辐射。由于被放射性材料的亮绿色蒙骗, 孩子们用手接触并涂抹在皮肤上, 导致几个街区污染, 不得不拆除。

7.1993年4月6日托木斯克-7核爆炸

这起发生在西伯利亚托木斯克的核事故是由硝酸清洗容器时发生爆炸导致的。爆炸致使托木斯克-7的回收处理设施释放出一个放射性气体云。

8.1985年8月10日K-431核潜艇事故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 (K-431核潜艇) 补充燃料过程中, E-2级K-431核潜艇发生爆炸, 放射性气云进入空中。10名水兵在这起核事故中丧命, 另有49人遭受放射性损伤。

9.1999年9月30日东海村核事故

发生在东京东北部东海村铀回收处理设施的核事故是日本历史上最为严重的核灾难。事故发生时, 工人们正在混合液体铀。

10.1970年12月18日加卡平地核事故

在巴纳贝利核实验过程中, 美国内华达州加卡平地地下一万吨级当量核装置发生爆炸, 实验之后, 封闭表面轴的插栓失灵, 导致放射性残骸泄漏到空气中。现场的6名工作人员受到核辐射。

新浪科技

摘要:在三英里岛核事故30周年之际, 美国《时代》杂志对历史上发生的最令人恐怖的核事故进行了回顾, 评出“十大核事故”, 希望依此提醒世人, 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核泄漏事故 篇2

(1)日本福岛核电站海水注入后气压趋于稳定(03/13 01:02)(2)福岛核电站机组爆炸导致至少3人遭辐射(03/13 01:12)(3)日官员称福岛核电站机爆炸现场辐射量开始降低(03/13 02:24)(4)福岛核电站附近辐射量一度超标70倍(组图)(03/13 03:09)(5)日核电站机组爆炸 受辐射人数上升至190人(图)(03/13 03:24)(6)日本190人确诊遭核辐射 事发核反应堆将报废(03/13 04:44)(7)世界气象组织如临大敌 核污染对中国暂无影响(03/13 04:47)(8)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0公里内出现放射性污染(03/13 07:45)(9)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实施注入海水作业已完成(03/13 07:48)可确保

“当前的安全性”

(10)日本福岛核电站三个反应堆发生“过热”险情(03/13 07:50)(11)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无法向反应堆输送冷却水(03/13 07:53)(12)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反应堆冷却系统失灵(03/13 07:55)(13)日官房长官称核电站放射性物质监测结果无变化(03/13 08:09)(14)福岛核电站附近在巴士上避难9人再遭辐射(03/13 08:14)(15)福岛第一核电站方圆10公里范围内15人受到污染(03/13 08:15)(16)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可能有160人遭辐射(03/13 08:23)(17)福岛核电站方圆10公里遭污染 1号机组注水完成(03/13 09:26)截至目前,福岛两座核电站共有6个机组存在冷却系统失灵问题。(18)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机组辐射量上升 达紧急事态(03/13 10:27)(19)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辐射量仍超标 政府证实泄漏(03/13 10:36)(20)日本核泄露暂定4级事故 不被次生灾害干扰成功(03/13 11:34)(21)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注入淡水 辐射降低(03/13 12:08)(22)日本福岛核电站两反应堆或已出现“核心熔毁”(03/13 12:33)(23)福岛核电站辐射量再次上升 医护人员遭受核辐射(03/13 12:34)(24)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反应堆的减压操作成功(03/13 12:53(25)福岛第一核电站宣布进入紧急状态 20余万人疏散(03/13 13:02)(26)日本承认:福岛核电站2号反应堆正“部分泄漏”(03/13 13:25)(27)辽宁三地连续监测尚未发现核辐射异常情况(03/13 13:39)

专家意见及分析

据共同社报道,东京电力公司于当地时间13日晨5时10分,就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冷却功能失灵做出紧急事态的通报。这是继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机组,第二核电站1号、2号、4号机组后丧失冷却功能的第六个机组。

英国核能工程中心的罗宾·格里姆斯教授指出,福岛核电站造成的核污染将会远低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格里姆斯说,因为后者泄漏发生时,核反应堆还在工作,而福岛核电站已自动关闭。但他同时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从现在到未来几天要确保核反应堆尽快冷却。

核安全专家林诚格也认为,“现在的情况跟切尔诺贝利的情况有很大程度、根本的区别,因为容器仍然是完整的。”福岛1号反应堆至少分为三层。核燃料外部包有一层合金包壳,再外面则是一层压力容器,第三层屏障则是高强度钢筋混凝土的安全壳。为支持安全壳,其外面还有一个方形建筑框架。现在发生所谓爆炸,仅仅是在混凝土安全壳里的氢气跟氧气形成的一次化学反应的爆炸。

日本核泄漏对核电及中国产生的影响

此次日本核泄漏对中国核能建设发展影响中性,但将增大地方核电投资预算及成本,对核电安全设备相关子产品如反应堆冷却设施、压力容器、核岛、阀门构成利好。中国力主三代核电并将其纳入新能源发展计划,根据规划新能源占比15%中超过30%将来自核电,鉴于风电与太阳能并网及电损的技术问题在可见的规划期内仍然无法解决,度电成本即将低于火电的核电将在十二五规划中成为新军。

此次日本核泄漏对中国三代核电的发展形成重大推力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采用的是二代核电技术,最大问题就在于遇紧急情况停堆后,须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我国正在沿海建设并将向内陆推广的第三代AP1000核电技术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因其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就是在反应堆上方顶着多个千吨级水箱,一旦有紧急情况,不需要交流电源和应急发电机,仅利用地球引力、物质重力等就可驱动核电厂的安全系统,迅速地冷却反应堆堆芯,带走堆芯余热,并对安全壳外部实施喷淋,从而恢复核电站的安全状态。此次日本核泄漏带给我国核电安全发展三个启示,(1)采用“非能动”安全系统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在应对地震上比二代技术更安全;(2)从国家到核电企业层面都要做好安全预案;(3)各核电站之间应加强应急联动。

环保部:日本核泄漏不会改变中国发展核电安排

中国环境保护部部长张力军12日在此间称,日本因地震发生的核泄漏事件不会改变中国发展核电的决心和安排。

张力军是在当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会上做出上述表态的。他说,日本地震发生后,中国核安全局已与日本原子力安全保安院进行了联系,详细了解日本方面的情况。中国方面已经启动沿海城市的核安全监测装置,正在监测日本的核电泄露对中国的影响。到目前为止,监测的结果一切正常,尚未对中国造成影响。

核泄漏之后 篇3

事不宜迟,负责人派专机把少尉接到了出事地点。同时,工程师们搭建了一个临时核反应堆模型,与出事故的那个丝毫不差。下了飞机,年轻的少尉立即在技师们的协助下开始研究模型,一遍遍操练拆除反应核的每个步骤。拆除分4个阶段进行,每阶段必须在1分30秒内完成,连犹豫的时间都没有,所有步骤必须精确无误。记错一个阀门,拧错一个螺丝,后果将不堪设想。

演练结束,少尉二话没说,穿上防护衣,毫不犹豫地走进了核泄漏最严重的地方,独自面对一个正在融毁的反应核。整个过程中他所受到的核辐射,等于常人一年最大辐射准许量的总合。很多专家认为在这么强的辐射下,年轻人生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惟一的希望是他能坚持到第六分钟,完成拆除任务。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我们知道那个年轻人不但坚持到了第六分钟,成功地拆除了反应核,而且至今健在。他就是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美国第39届总统——吉米!卡特。

核泄漏事故 篇4

我国投入运营的6座核电站共13台机组及6台在建机组均分布在沿海区域[1], 其对海洋环境的潜在风险较大。为保障海洋生态环境免受放射性污染, 笔者以日本核泄漏事故为契机, 在研究国际原子能机构、日本及我国核应急响应机制的基础上, 针对日本核泄漏事故处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从法律规章和机构机制两方面, 分析三者应对核事故的体系、总结各自的优缺点, 提出完善我国核应急机制的建议。研究成果将为完善我国核与辐射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机制, 提高核应急反应管理水平, 加强应急能力建设和技术储备, 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和技术规范提供借鉴和启示。

1国际原子能机构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IAEA)

1.1 IAEA与核应急公约

IAEA是一个同联合国建立关系, 并由世界各国政府在原子能领域进行科学技术合作的机构。1957年10月成立, 截至2004年9月, IAEA共有137个成员国。其宗旨是加速扩大原子能对全世界和平、健康和繁荣的贡献, 并确保由机构本身, 或经机构请求、或在其监督管制下提供的援助不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中国于1984年成为该机构正式成员国。

在核应急方面, IAEA主持制定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2]。

《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的宗旨是加强安全发展和利用核能方面的国际合作, 通过在缔约国之间尽早互通有关核事故的信息, 以使可能跨越国界的放射学后果降低到最低限度。其主要内容是:① 缔约国有义务对引起或可能引起放射性物质释放、并已经造成或可能造成对另一国具有辐射安全重要影响的超越国界的国际性释放的任何事故, 向有关国家和机构通报。但对于核武器事故, 缔约国可以自愿选择通报或不通报。② 核事故的通报内容, 应包括核事故及其性质、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助于减少辐射后果的情报。③ 事故发生国可以直接, 也可以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间接地向实际受影响或可能受影响的国家或机构 (包括缔约国和非缔约国) 通报。④ 各缔约国应将其负责收发核事故通报和情报的主管当局和联络点通知国际原子能机构, 并直接或通过机构通知其他缔约国。这类联络点和机构内的联络中心应连续不断地可供使用。⑤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本公约范围内, 有义务立即将所收到的核事故通报和情报通知所有缔约国、成员国和有关国际组织。

《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的宗旨是加强安全发展和利用核能方面的国际合作, 建立一个有利于在发生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迅速提供援助以尽量减轻其放射学后果的国际援助机制。其主要内容是:① 在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下, 缔约国有义务进行合作、迅速提供援助, 以尽量减少其后果和影响。② 若一缔约国在发生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时需要援助, 它可以直接或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向任何其他缔约国和向国际原子能机构或酌情向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请求这种援助。被请求的缔约国, 应迅速决定并通知请求国, 它是否能够提供所请求的援助及其范围和条件。③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本公约范围内的职责。④ 请求国应给予援助方的人员必要的特权、豁免和便利, 以便执行其援助任务。⑤ 当援助是以全部偿还或部分偿还为基础提供时, 请求国应向援助方偿还因此而发生的有关费用。

1.2 IAEA核应急机构与机制

IAEA多年来组织构建了多项机构间事项 (Inter-Agency Matters) , 主要包括应急准备和响应国际组织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in Emergency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机构间核事故响应委员会 (Inter-Agency Committee on Radiological and Nuclear Emergencies) 、联合辐射应急管理计划 (Joint Radiation Emergency Management Plan) 及国际演习 (International Exercises) [3]。

1.2.1 应急准备和响应国际组织

《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指定了IAEA、缔约国及国际组织的职能和责任, 除了国家外, 国际组织还包括世界卫生组织 (WHO) 、世界气象组织 (WMO) 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FAO) 。

1.2.2 机构间核事故响应委员会

IAEA组织成立机构间核事故响应委员会的目的是协调相关政府间机构以准备和应对放射性紧急情况。其职权如下:① 通过发展、维持和演练“联合辐射应急管理计划”等, 组织协调核与放射性紧急事件的应对措施。② 促进缔约国在应对辐射突发事件时, 执行协调一致的标准和执行措施;提倡缔约组织制定与之相近的相关标准。③ 促进缔约组织间应对方案、行动等信息的交流与协调。④ 明确新的合作领域, 协调联合行动 (包括演习和练习) 与备灾和核放射应急响应。⑤ 每两年1次对联合计划进行修订。

1.2.3 联合辐射应急管理计划

该计划的宗旨是充分提高辐射应急反应能力。该计划制订了放射性应急响应的机构间合作框架, 并应用于机构间核事故响应委员会的成员单位。该计划并不规定对缔约组织之间的安排, 但规定了各机构在应急响应和安排准备时的行为共识和标准。缔约国家使用计划规定的共识和标准, 提供有关核或放射性紧急情况信息, 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跨国放射性后果, 并促进信息交流和提供援助效率。

1.2.4 国际演习

国际紧急响应演习是提高国际核应急能力的重要机制。在核应急准备和管理领域取得并与世界各国分享了许多重要成就。IAEA分别于2005年5月在罗马尼亚Cernavoda核电厂举行了ConvEx[6]国际演习, 于2008年7月基于墨西哥Laguna Verde核电站开展了ConvEx-3 (2008年) 国际演习。

1.3 IAEA对日本核事故的应对及反思

在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发生后, IAEA立即启动了事故和紧急中心, 先后派出两个监测小组, 分别开展福岛及东京地区的辐射监测工作;并派出了1名高级官员, 协调该机构在日本的援助工作。此外, 利用在摩纳哥的海洋环境实验室分析评价污染情况。在信息通报方面, 启动由IAEA委托世界气象组织建立的全球8个可承担环境紧急响应职能的区域专业气象中心, 向区域范围内的缔约国通报相关信息, 并通过网络媒体向国际社会通报事故事态和污染情况。

鉴于日本核泄漏事故暴露出的诸多问题, IAEA重新审视了全球核安全紧急应对机制, 主要表现在:从适应国际信息化方面着手, 努力提高向全球提供权威信息的反应速度, 同时建议各国尽早建立一个国际性的核电站安全标准。目前, 欧盟各国已开展具体研究工作并汇总了一份草案, 要求在反应堆丧失冷却功能后采取对策, 防止堆内核燃料受到损坏。

2日本核事故应急响应体系

2.1 日本核应急监测机构

在日本核事故应急监测方面, 经济产业省原子能安全保安院负责监督管理东京电力公司开展核事故处理工作;文部科学省和海上保安厅、东京电力公司共同开展核电站邻近海域监测工作。其中, 前者负责离岸30~40 km范围海域水质及鱼贝类调查、后者负责距离排污口30 km 以内范围海域监测;文部科学省与大学合作, 开展各县市大气γ辐射剂量率监测;环境省负责利用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放射性监测台站开展放射性监测并发布相关台站信息。

2.2 日本核电厂法令和标准体系简介

在日本核安全立法方面, 经济产业省负责制定和发布关于商用核电厂的相关法令和标准;文部科学省负责制定和发布关于研究堆的相关法令和标准;原子能安全委员会负责制定各种核设施的安全审查指南[4]。

日本辐射防护法令主要参考了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 (ICRP) 报告的一些概念及主要辐射防护原则和限值。其特点是, 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别制定各自的辐射防护方面的法令, 缺少通用的、基础性的辐射防护方面的文件。法令内容清楚、简洁、明确, 易于理解和执行, 可操作性比较强, 但理论上和科学性方面缺少系统性和严谨性, 且内容重复较多。这方面, 与我国在辐射防护标准力求内容和表述的严密和严谨方面有较大区别。

3 日本核事故应急处理中暴露出的问题

3.1 法规标准不健全

在法律法规方面, 2000年日本颁布的《原子力灾害对策特别措置法》中, 缺少针对海啸的安全规定。此外, 日本缺少对核电站使用寿命方面的法律, 福岛第一核电站超期服役并最终酿成严重事故。

在标准规程方面, 核应急过程中, 缺少评价依据以致无法准确评估核泄漏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危害。暴露出的问题主要是土壤、渔业产品等基体中放射性核素安全标准的缺失。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对比相关背景值或暂定临时性标准限值。

3.2 未切实履行相关国际公约

为给高放射性污水的储存腾出空间, 东京电力公司在未事先通报邻国的情况下, 于4月4—10日共计排放10 393 t低放射性污水。该行为违背了《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 并引起周边邻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抗议和批评。

此外, 该行为是否违反《〈防止倾倒废物及其他物质污染海洋的公约〉1996议定书》 (以下简称《伦敦公约》) 亦引起国际社会广泛讨论。笔者认为, 日本主动倾倒放射性污水的行为并未违反《伦敦公约》, 但“排海”行为利用《伦敦公约》只针对“从船只、飞机、平台或其他人造海上结构故意处置废物或其他物质的行为”的漏洞, 罔顾世界海洋环境和他国安全, 这种损人利己的主观意图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

3.3 缺乏充足的思想准备和技术准备

在思想准备方面, 日本政府和东京电力公司在核事故初期过于乐观, 以致延误了事故的最佳处理期。此外, 早在日本大地震之前, 日本就曾经发生过因为技术操作不规范而导致核物质轻微泄漏的事故, 但未引起足够重视。

在技术储备方面, 长期以来, 日本政府在科技与经济方面认为其核电设施绝不会出现问题, 从而导致相关领域研究力量投入不足。核事故发生后, 日本当局紧急开展项目攻关, 以应用于放射性污染的防治和恢复, 文部科学省于5月紧急开展土壤翻换实验, 并证实将表层土壤与距离地表50 cm以下的深层土壤进行翻换, 可以将辐射剂量降至约原来的1/10。此外, 各地政府和文部科学省紧急调整研究经费, 攻关研究土壤生物净化技术。日本核泄漏事故警告了世界各国, 需加强相关研究, 完善技术储备。

3.4 应急机制闭塞, 考虑问题片面

日本核泄漏事故发生后, 各国纷纷主动要求向日本派出援助力量, 但日本政府对此反应冷淡, 反映出日本核应急机制过于闭塞, 缺乏开放性机制。

此外, 日本政府在处理核泄漏事故中暴露出应急机制不完善的缺点。从应急监测方案、监测机构分工、布点范围、监测频率、质量控制措施以及信息产品种类及发布等各方面均暴露出问题, 无法及时、系统地通报相关信息, 招致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

3.5 监督机制缺失, 执行力不足

东京电力公司曾有过安全检查作弊和伪造安全记录等行为, 但未受重视。此外, 在核泄漏事故发生初期, 日本政府批评东京电力公司、质疑其提供的监测数据的同时, 国际社会广泛质疑日本政府提供的监测数据。这暴露出日本从国家和企业两个层次的核应急监督机制和执行机制均存在漏洞。

3.6 缺乏演习, 应急机制难以顺利开展

核事故发生后, 东京电力公司在应急响应中反应慌乱, 出现备用移动柴油机无法立即连线工作、部分测量仪器停止传输数据、辐射监测混乱以及辐射检测结果上下波动较大等诸多问题。这些都说明缺乏严格认真的应急演习。

3.7通报相关信息不够及时、全面、准确, 引起国际社会广泛质疑

日本当局在核泄漏事故初期, 对相关信息通报的不够及时、全面, 国际社会难以从分散而不成体系的数据中整体把握事故进展。此外, 日本政府曾多次错误表态, 并在事故定级方面迟疑反复, 从初始定级事故为5级至调整后的6级, 最终在事故发生1个月后定级为7级。

日本当局在通报相关信息时有所保留, 诸多信息均是在多方压力下方才迟迟发布, 引起了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质疑。2011年4月14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社论认为, 日本当局应有能力提前推测核泄漏对海洋、食物和自来水造成污染的程度, 甚至有可能提前推测出核事故会被调至最高级别7级;不应发生类似东京电力公司多次收回错误公布核泄漏数据的情况;应可以预测并公布大气中放射性物质浓度和可能扩散的方向等。但事故发生后的1个月内, 完整、可靠和公开的数据均来自日本以外的相关机构。

4我国核应急机制以及对日本核事故的启示

目前, 中国已经建立了应对境内外核事故的应急体系和机构。在2011年3月12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爆炸当日, 中国政府就启动了全方位的环境核辐射监测、核设施安全检查, 实时公布核辐射监测结果。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自3月17日至5月2日每日发布分析结果, 5月2日以后根据事态进展情况发布最新结果, 积极应对日本核事故对我国环境及境内公众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 包括世界气象组织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北京区域环境紧急响应中心的最新分析, 国家海洋局对海域环境的分析, 环境保护部 (国家核安全局) 对内地环境辐射情况的监测分析以及卫生部的相关监测等。但是不可否认我国核应急体系仍存在着不足之处, 在应对日本核事故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4.1 我国核应急机制

4.1.1 加入相关国际公约情况

我国于1984年成为IAEA正式成员国后, 积极参与制定并签署了多项国际公约和协定。1986年, 参与制定并签署《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和《核事故或辐射紧急情况援助公约》;1988年9月, 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在中国实施保障监督的协定》;1988年12月, 签署《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1990年6月, 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技术援助协定》;1994年9月, 签署《核安全公约》;1998年12月, 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在中国实施保障监督的协定的附加议定书》;2006年4月, 中国加入《乏燃料管理安全和放射性废物管理安全联合公约》。

中国正是通过加入IAEA《及早通报核事故公约》, 及时接到了IAEA对日本核电站相关情况的通报, 掌握了核泄漏的最新情况。

4.1.2 我国放射性污染防治与应急预案

2003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第二十六条规定, 国家建立健全核事故应急制度。核设施主管部门、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公安部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 在本级人民政府的组织领导下, 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做好核事故应急工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按照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有关规定在核事故应急中实施有效的支援[5]。

2006年根据《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规定, 制定了《国家核应急预案》。预案规定“根据《条例》的规定, 我国的核应急实行三级应急组织体系, 即国家核应急组织、核电厂所在省 (区、市) (以下简称省) 核应急组织和核电厂营运单位应急组织”。其中国家核应急组织由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国家核事故应急办公室、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联络员组和国家核应急协调委员会专家咨询组组成。

4.1.3 我国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体系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环境保护部 (国家核安全局) 开始对核安全与辐射安全进行监管。经过多年的努力, 已基本建立了一套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与辐射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和相关法规体系, 基本形成了纵向上由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导则和技术文件等不同层次, 横向上由通用系列、核动力厂系列、研究堆系列、核燃料循环设施系列、放射性废物管理系列、核材料管制系列、民用核承压设备监督管理系列、放射性物质运输管理系列以及核技术应用系列等组成的核与辐射安全法规体系[6]。

具体包括法令1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条例4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材料管制条例》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多项核安全监管部门及相关部门发布的规章, 70多项相关的导则, 180多项法规技术文件、综合报告和核安全法规译文等。

4.1.4 执行标准

在辐射剂量执行标准方面, 我国2002年颁布了《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 (GB 18871-2002) 。该标准是根据《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基本安全标准》 (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丛书115号, 1996年版) 对我国现行辐射防护基本标准进行修订的, 其技术内容与上述国际组织标准等效[7,8]。

4.2 日本核事故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核事故为中国乃至世界敲响了警钟, 随着中国核工业和核技术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核与辐射安全监管的任务日趋繁重, 难度越来越大。迫切需要下大力气完善立法、健全机制以及进一步普及相关知识, 以适应中国核电事业发展和国际区域性放射性污染事故协调处理。

4.2.1 积极推进核安全立法

我国在核与辐射安全方面存在法律空白, 核能领域基本法《原子能法》的立法历经27年依然没有出台, 核安全法律缺位问题突出。

核安全涉及铀矿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整个核燃料循环、放射性废物处置、放射性物质运输、核技术应用、市场准入、事故应急、核损害赔偿以及法律责任等多方面, 目前有关核安全的法规规章无法涵盖上述方面且层级偏低。迫切需要制定核安全法, 明确核安全监管主体, 解决多头管理、职能交叉的问题;落实核安全监管机构的法律责任, 解决核安全监管机构法律责任空白问题;规定核设施营运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明确核安全事件信息透明化制度, 充分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4.2.2 完善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体系

日本核泄漏事故反映出日本法令的缺陷和放射性标准限值的缺失。事实上, 日本法律体系较我国更加完善, 相关放射性标准限值较我国更全面。我国在相关方面均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从时效性方面来看, 我国现行的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导则绝大部分是1990年前后发布的, 2000年以后发布的只有很少一部分。而且大部分是有关核电厂方面的法规、导则。近年来, 中国核工业的规模、技术水平和能力以及核安全与放射性污染防治体制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制定中国核安全法规所参考的有关国际和国外的法规、标准也随着核技术的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修订。从体系完整性方面来看, 对研究堆、核燃料循环设施、核材料管制、放射性废物管理、放射性物质运输以及核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法规, 缺项甚多, 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6]。

因此, 健全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体系, 规范监督管理制度, 形成与国际接轨的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标准体系, 已成当务之急。

4.2.3 建立区域性核安全协调沟通机制

在日本核事故处理过程中, 日本政府在没有事先通报的情况下, 向海中直接排放上万吨低浓度放射性废水, 引发邻国不满。这一现象说明尚缺乏一个核安全跨国协商机制, 以及时就核电站运营的进展和经验展开充分的交流和反馈。该方面可以借鉴1996年签署的《美国与加拿大联合放射应急预案》 (United States-Canada Joint Radiological Emergency Response Plan) , 该预案是美国和加拿大两国应对涉及双方放射性事件的合作应对基础。预案的联合响应程序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当存在实际的或潜在的放射性威胁时, 对两国有关部门予以预警;建立合作措施, 尽量减少对公众健康和安全、财产及环境的危害;在对受灾地区提供帮助时, 促进两国政府协调一致。该预案要求每3年举行一次演习和每年度的通报演练[9]。

4.2.4 加大宣传教育, 普及专业知识

在全球各国理性面对日本核泄漏事故的同时, 中国在事故初期却陷入了一场莫名的“食盐抢购”风波, 给中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造成负面影响。

长期以来, 中国核能事业发展信息通报不透明, 基础知识宣传力度不足, 存在一种神秘感并导致公众的质疑。日本政府在核事故初期因信息通报问题, 造成社会恐慌, 招致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国内国际多方面的例证均警醒我国在核应急宣传教育和信息通报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迫切需要下大力气健全信息通报机制, 普及相关知识。

摘要:我国已投入运营及在建机组均分布在沿海区域, 其对沿海地区及海洋环境的潜在风险日趋加剧。2011年3月, 日本发生7级核泄漏事故。核电事件无国界, 日本核泄漏事故应急处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对健全我国核应急体系和机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综述了国际原子能机构、日本及我国核应急响应机制, 针对日本核泄漏事故处理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 从法律规章和机构机制两个方面, 分析三者应对核事故的体系、反思各自的优缺点, 并提出进一步完善我国核应急响应机制的建议。研究结果将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完善核应急响应管理和技术能力, 制定相关管理政策和技术规范提供参考。

关键词:日本核事故,应急响应,启示

参考文献

[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核电中长期 (2005—2020年) 发展规划[EB/OL]. (2007-11-05) [201204-17].http://www.china.com.cn/news/txt/2007-11/05/content_9173908.htm.

[2]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办公室, 国家原子能机构秘书局.关于核事故应急的国际公约[EB/OL]. (2011-03-22) [2012-04-17].http://news.xinhuanet.com/society/2011-03/22/c_121218396.htm.

[3]IAEA.Inter-Agency matters[EB/OL]. (201104-05) [2012-04-17].http://www ns.iaea.org/tech-areas/emergency/inter agency-matters.asp?s=1.

[4]吴录平.日本核电厂的主要辐射防护限值和水平[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2002 (3) :37-40.

[5]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Z].2003.

[6]司国建.核安全与辐射防护法规体系的现状与发展[J].核安全, 2005 (3) :29-33.

[7]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2003.

[8]郑超英.1997年版《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简介[J].核标准计量与质量, 1997 (4) :47.

对日本核泄漏的思考 篇5

经管系财务管理10级一班

10级记者

张煜远

*** 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并引发了大规模海啸,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而由海啸引发的核泄露也正在加剧。这场人间悲剧不禁让人反思。

首先,日本这次是因地震所引发的海啸袭击了其沿海地区的核设施,导致了核泄漏。掀开日本的核电站分布图,在日本海及太平洋沿岸地区是密密麻麻的核电站和核反应堆。而这些地区也正处在地壳活动剧烈而频繁的断裂带上,与日本隔海相望的中国沿海,也正分布着或待建着诸多的核电站,他们也都距断裂带不远。中国沿海地区和日本都是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或国家。自2004年印尼海啸发生以来,地球的地壳运动日益活跃,给大地震的发生增加了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前车之师后车之鉴,笔者认为在未来核电站的建设、选址和安全保护上有必要谨慎而又之谨慎,防止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再者,因这次福岛核泄漏引发的环境污染也正在昭示着一种环境污染方式的转变。这次核污染是人类活动和自然运动双重作用的结果,是人类在福岛建设一个核电站,而自然运动又使这个核电站受损而引发的悲剧,因而致灾因子是人类活动和自然运动,所以这次污染也就显得与众不同了。回顾世界以往或者现在正在发生的污染,基本上都是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人类滥砍滥伐、过度放牧等行为造成生态破坏,人类肆意排放废水废气、滥扔固体废弃物等行为造成环境污染,甚至是自二战来发生的诸多核污染事件无一例外都是因工人操作不当引发的,这些都应当属于传统污染。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几十年抑或上百年后这种传统的污染方式将不断减少,渐渐淡出人类的视野,而取而代之的是应当是现在正在日本上演的这种新型的污染方式——由人类活动和自然运动共同作用引发的环境污染。除核电站之外,像炼油厂、水电站等都可成为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双重作用下产生的污染源,而如何去预防、治理这种污染正是学术界应当思考的问题。

核泄漏和辐照食品 篇6

辐照食品的安全性

辐射是指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能量,主要通过两种途径对食品产生影响,一是出于改良目的的照射(辐照杀菌、延长保质期等),这种杀菌方式可能会引起食品成分的改变,例如脂肪的分解,但是不会在食品中残留任何放射性物质(本文所讲的辐照食品均指此类);二是放射性颗粒(例如碘131、铯137等)飘落并残留在食物、饲料和水源中,造成整个食物链的污染并增加人类罹患癌症的风险。

我个人认为,在安全性方面,出于改良目的的辐照食品比转基因食品要靠谱得多。辐照食品是为了达到某种实用目的按辐照工艺规范规定的要求,经过一定剂量电离辐射辐照过的食品,只要辐照剂量是科学可控的,安全性的依据是严密科学的,没什么可恐惧害怕的。

一般人们最关心的是辐照食品是否有放射性,是否会产生有毒物质,营养价值是否受影响?世界各国的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结果证明,在一定剂量照射下的食品不会产生放射性,也不产生有毒物质。辐照是一个物理加工过程,既无射线的残留,对食品营养价值也没有影响。吃了辐照食品的动物,生长、发育和遗传完全正常,没有产生任何癌肿、畸形突变等现象。

辐照的食品本身不直接接触放射源,因此不可能沾染上放射性物质残留。

其实,国际上对辐照食品的安全性也有一个认识的过程。早在上世纪40 年代,科学家开始研究食品的辐照技术,他们首先最关心的是辐照食品到底对人是否安全,1960年代,国际上认为辐照是食品添加剂而加以限制,辐照食品的研究进入低谷期。197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辐照食品安全卫生性的联合专家委员会宣布:食品的辐照过程是一种类似加热或冷冻过程的物理过程。此后各国又持积极态度展开研究,重点还在研究辐照食品的安全性。国内外所有的科学试验结果都证明:辐照食品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经过70年的研究,人类对辐照食品的安全性有了基本的肯定。

国内外辐照食品标准

到目前为止,有54个国家按类别批准了辐照食品。欧盟对辐照食品的要求相当严格,目前只允许辐照处理药草、香料和植物调味料一类物质。鉴于食品辐照的技术优势和安全性,全球辐照食品量逐年上升,2006年已达约40万吨。

我国对食品辐照的研究始于1958年, 1996年正式颁布了《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我国制定的食品辐照剂量标准都在10千戈瑞以下,现在95%以上的辐照食品辐照剂量大大低于10千戈瑞。目前我国允许的辐照食品包括了谷物、豆类、干果、果脯类、熟畜禽肉类、冷冻包装畜禽肉类、脱水蔬菜、调味品、香辛料和茶、水果、蔬菜类、鱼、贝类等。2005年我国辐照食品产量占世界辐照食品总量的36%,产值达到35亿元,我国已成为世界辐照食品产量第一大国。

辐照食品大规模应用受局限

根据我对冷冻包装猪肉、月饼、熟畜禽肉类、调味品等进行辐照探索研究的经验,辐照的食品大规模应用有三方面局限:第一,辐照的食品要求批量较大;第二,辐照地点大多离食品生产地点较远,不利于运输和连续生产;第三,与其他技术相比,辐照不一定都有优势,如肉禽的辐照保鲜竞争不过低温链技术,经辐照的肉总有股异味。我国肉类烹调习惯是充分加热的,不像欧美国家牛肉是半生熟烹调,不足以杀死细菌,要靠辐照来灭菌,因此我国至今在肉禽类的辐照还没有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目前我国真正有规模化商业应用的辐照食品还不多,其中调味品、香辛料的辐照确实有优势,尤其是八角粉、洋葱粉、蒜粉一类的香辛料是很特殊的食品,无法用高温灭菌或其他的灭菌技术来达到既保持风味又延长保质期的目的,因此辐照应用较广泛,类似的还有脱水蔬菜、大蒜、方便面料包等产品。在花粉、灵芝粉等保健食品、中药材等方面,辐照技术大有其用武之地,因此目前我国辐照食品产量最大的也局限在调味品、脱水蔬菜、香辛料少数产品上,消费者也不必多怀疑别的食品。

如何提升辐食品的市场信任度?

既然辐照食品是安全的,那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我前面提到的可信性和可控性,要可信就必须信息公开透明。我国和其他国家一样,要求在辐照食品的包装上必须贴有统一制定的辐照食品标识。我建议应该像英国一样,要求使用辐照调味料的餐馆也必须在菜单上加以说明。每一个消费者都有知情和选择的权利,你可以怀疑辐照食品而不选择食用,这是你的权利。即便在对辐照食品有着严格监管指导和长期知识普及的欧美国家中,大多数公众依然对该类食品持严格和谨慎态度。随着消费者对辐照食品的逐步接受,相信标识问题会得到消费者的理解,因此辐照食品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消费者被欺瞒。

可信和可控还必须反映在对生产企业的监管上,从事食品辐照加工的单位必须取得食品卫生许可,对其具备的条件、新研制辐照食品品种、包装和说明书等内容必须加以审核。辐照食品加贴标识也是提醒生产者,辐照食品的辐照剂量要满足具体标准的要求或者要经过特殊批准方可使用。 这给监管方也是一个明确的信息符号,以便于监督管理。

对辐照食品的担忧还反映在可控性方面。首先是生产者的可控性,河南杞县是全国知名的大蒜产区,采用钴-60辐照防止大蒜生芽,便于运输和储藏,确是最佳选择。但生产中不严格按规程操作,造成辐照食品的放射源发生事故,一旦失控就可怕了。不仅仅是河南杞县一起,各地在辐照实际生产操作中马虎大意、设备不检验等管理问题并不鲜见。此外,还应该对辐照食品的品种、辐照剂量进行控制,要监管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包括对标识的监管。

历史上的十大核泄漏事件 篇7

在符拉迪沃斯托克 (原海参崴) 补充燃料过程中, E-2级K-431核潜艇发生爆炸, 放射性气云进入空中。共有10名水兵在这起核事故中丧命, 另有49人遭受放射性损伤。

· 1986年4月26日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被称之为历史上最严重的核电站灾难。1986年4月26日早上,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第4号反应堆发生爆炸, 更多爆炸随即发生并引发大火, 致使放射性尘降物进入空气中。据悉, 此次事故产生的放射性尘降物数量是在广岛投掷的原子弹所释放的400倍;27万人因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患上癌症, 其中致死9.3万人;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研究成果上的报告说, 全球共有20亿人口受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专家称消除切尔诺贝利核泄事故漏后遗症需800年。

· 1987年9月13日戈亚尼亚核事故

在巴西的戈亚尼亚, 一名垃圾场工人撬开了一个废弃的放疗机, 并拆掉了一小块高放射性的CsCl, 灾难就此降临到这座城市, 当时共有超过240人受到核辐射。由于被放射性材料的亮绿色蒙骗, 孩子们用手接触并涂抹在皮肤上, 导致几个街区污染, 最后不得不拆除。

· 1993年4月6日托木斯克-7核爆炸

这起发生在西伯利亚托木斯克的核事故是由HNO3清洗容器时发生爆炸导致的。爆炸致使托木斯克-7的回收处理设施释放出一个放射性气体云。由于事故使处理设备和建筑物损坏, 放射性核素 (包括Pu239) 释出, 格鲁吉夫卡村和连接萨木斯与托木斯克的部分干道受到放射性污染。尽管污染程度较低, 但给建筑物和道路去污很费力。

· 1999年9月30日东海村核事故

日本“核泄漏”给我们哪些启示? 篇8

地震、海啸怎么会轻易摧毁发达国家日本的核电站呢?核电站就这么脆弱吗?我们国家的核电站安全性又如何呢?核泄露事故带来的危险可以规避吗?应该怎样规避呢?笔者就此采访了中国科学院黑龙江石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于霁厚和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教授谭晓筠等专家。

福岛核电站爆炸是怎样产生的?

据两位专家介绍,福岛核电站的核燃料在燃烧发电过程中,需要制冷系统降温才能够维持正常运转,而这个重要的制冷系统需要外来的动力驱动,如柴油发电机或者蓄电池。核电站被海啸冲击以后,这些动力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因而引发核电的制冷系统陷入停滞,导致冷却水温持续升高,达到沸点,逐渐蒸发。日本当局说,核反应堆芯附近蒸汽外泄以后,产生的氢气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引发爆炸。就是说,还不是核爆炸。但是,东京空气中已经检验出核污染超标。这些超标的核污染是哪里来的呢?据了解,贮藏核燃料的金属罐可能发生了破裂,使核燃料泄露出来,泄漏的核燃料含有铯和碘,都是堆芯燃料铀核裂变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放射性。不过,碘对人类威胁不太大,在三个月内就会全部挥发。日本当局决定向福岛核电站灌注海水,是希望海水能够把核反应堆的堆芯温度降下来,消除核爆炸的危险;同时,这样做也意味着放弃了这个核反应堆,不准备今后再使用了。

这次核污染,令人想起当年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悲惨事件。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是原苏联在乌克兰境内修建的第一座核电站,位于乌克兰北部。1986年4月26日,核电站的第4号核反应堆在进行半烘烤实验中突然失火,引起剧烈爆炸。爆炸使8吨多强辐射物质泄露,尘埃随风飘散,使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许多地区遭到核辐射的污染。据估算,核泄漏事故后产生的放射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岛原子弹爆炸产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因事故而直接或间接死亡人数难以估算,事故后的长期影响至今仍是个未知数。绿色和平组织基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的数据研究发现,在过去20年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受害者总计达900多万人,已经死亡9.3万多人,还有27万严重受辐射者,这些人随时可能发生死亡。

不过,日本福岛核电站陆续发生的都是氢气爆炸,还不是切尔诺贝利那种可怕的核爆炸。就这样,已经造成了核泄漏,美国施援的“罗纳德·里根”号航空母舰途中有十几名士兵受到核辐射,立即向后撤退。

德、法、意等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民众抗议示威,要求停止使用核电。

我国核电设施安全性如何?

核电是一种清洁、高效和相对安全的能源。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发展核电。我国目前有13座核电站在运行,还有若干座在建,从未发生过重大核辐射事故。核电厂所在地的大气、地表水、地下水的放射水平维持在自然范围内,安全状况总体良好。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对国内核电站的安全性十分关注。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陆启洲特地做了说明,他说,我国在建核电站采用的是第三代核电技术,比福岛的第二代技术更进步,安全系统属于“非能动”,不存在启用备用电源带动冷却水循环散热问题。为了增加安全性,我国核电站还在放射性物质和环境之间设置了三道坚固的屏障:第一道是燃料包壳,第二道是反应堆压力容器,第三道是核岛安全壳,比日本福岛核电站安全性能更高。

据专家介绍,日本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的核心位置,每年大小地震发生3000多次,平均每天3次左右,远远高于我国。由于岛屿相隔,能够传入我国近海的海啸能量有限,环渤海海域、东海海域、东南海域等形成的海啸波浪一般都比较小,破坏性也相对较小。不过,我国对此并没有放松警惕。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提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率先发展,工业和人口密度大,要抓紧当地的海啸灾害危险评估和区划工作,把海啸应急预案上升为国家政府预案。

怎样规避核泄露事故带来的危险?

随着核电以及核设施的快速发展,一些安全隐患还是客观存在的,如放射源使用不当、医用或工业用放射性物质丢失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这次发生在日本的核泄漏事件也告诫我们,无法抗御的自然灾害对核电厂的破坏不容忽视,居民有必要掌握一点应对核泄漏的知识。

据了解,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核辐射有a、b和y三种形式。a辐射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b辐射是高速电子,皮肤粘上后烧伤明显;y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放射性物质可通过呼吸吸入,皮肤伤口及消化道吸收进入体内,引起内辐射,y辐射可穿透一定距离被机体吸收,使人员受到外照射伤害。内外照射形成放射病的症状有:疲劳、头昏、失眠、皮肤发红、溃疡、出血、脱发、白血病、呕吐、腹泻等。有时还会增加癌症、畸变、遗传性病变发生率,影响几代人的健康。一般来讲,身体接受的辐射能量越多,其放射病症状越严重,致癌、致畸风险越大。

目前,用“当量剂量”来反映各种射线或粒子的辐射量。其国际标准单位是“西弗”,1西弗的定义是每千克人体组织吸收为1焦耳。西弗的单位量比较大,因此通常使用毫西弗、微西弗来计算,1毫西弗=1000微西弗。对日常不接触辐射性工作的人来说,每年正常的天然辐射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氡辐射,为1000~2000微西弗。一次小于100微西弗的辐射,对人体无影响。普通人一次性遭受4000毫西弗会致死。

当发生核泄漏事故、有放射性物质释放时,要尽可能远离放射源,缩短被照射时间,注意屏蔽,可以利用铅板、钢板、墙壁挡住或减少照射强度。在户外的应尽快进入室内,关好门窗和通风系统,避开门窗等屏蔽性较差的部位隐蔽。避免食用被污染的食物和水,以减少对放射性物质的吸收,减少体内污染的机会。如果核事故释放出放射性碘,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稳定性碘片,成人的量为100毫克。但有甲状腺病史者和碘过敏者应该慎服。

不要轻信谣传,可在家中收听、收看当地的官方广播、电视新闻,以政府发布的信息为准;要服从职能部门的统一指挥,不盲目行动、自行其是;需要撤离时,应服从职能部门的安排,携带适量必需品(保暖衣裤、雨衣雨伞、干粮和饮水等),镇静、有序地撤离到指定地点。撤出的人员应及时洗涤去污,并积极配合卫生部门进行体检;为防止放射性灰尘被吸入体内和粘上皮肤,污染区内人员尽可能及时戴好防毒面具或口罩,扎好裤口、袖口、领口,用雨衣塑料布、床单等把暴露皮肤遮盖住;不在露天吃东西,不在地上坐卧,不接触受染物体;尽量避免扬起灰尘,服装粘染放射性物质后可以利用扫帚或树枝,站在上风或侧风方向,按从上到下、先外后里的顺序进行拍打扫除,也可以用水冲洗,洗涤时加入少量洗涤剂可提高消除效果。

上一篇:抗裂纤维下一篇:感受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