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拉塞米

2024-11-10

托拉塞米(精选7篇)

托拉塞米 篇1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上的常见疾病之一, 分为左心力衰竭、右心力衰竭及全心力衰竭, 左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是左心室代偿功能不全引起肺淤血、肺水肿, 有呼吸困难 (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咳嗽、咳痰, 甚至咯血等;而右心力衰竭的特点是由于右心力衰竭引起的体循环静脉淤血和水钠潴留, 表现为上腹部胀满、颈静脉怒张、水肿、紫绀、神经系统症状 (可有神经过敏、失眠、嗜睡等) 、心脏体征[1]。对于其治疗主要是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利尿剂的使用不容小视, 临床上传统的利尿剂药物是呋塞米, 但由于部分患者使用该药物会产生电解质紊乱、低尿钾等不良反应, 而托拉塞米是利尿剂的新型药物, 具有的特点是见效快、药效持久、给药剂量轻、副作用少等[2]。为探究托拉塞米和呋塞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90例患者,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每组各45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23∶22, 年龄51~78岁, 平均 (65.2±5.9) 岁;病程1~10年, 平均 (3.2±2.09) 年;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27例心功能Ⅲ级, 18例心功能Ⅳ级;其中22例冠心病, 6例扩张性心肌病, 1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2例风心病;17例轻度水肿, 16例中度水肿, 12例重度水肿。观察组, 男女比例为24:21, 年龄52~79岁, 平均 (66.6±5.7) 岁, 病程~11年, 平均 (3.3±2.19) 年;按照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 28例心功能Ⅲ级, 17例心功能Ⅳ级;其中21例冠心病, 5例扩张性心肌病, 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 3例风心病;16例轻度水肿, 15例中度水肿, 14例重度水肿。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吸氧、静卧、药物等常规疗法, 这些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 (美托洛尔等) 、洋地黄类 (地高辛) 、螺内酯、硝酸酯等。对照组:给予呋塞米, 给药方式是静脉注射, 剂量为40 mg/次, 1次/d, 治疗1个疗程, 1个疗程为5 d;观察组:给予托拉塞米, 给药方式是静脉注射, 剂量为20 mg/次, 1次/d, 治疗1个疗程, 1个疗程为5 d。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功能, 水肿改善情况, 治疗前后尿钾、尿钠、尿氯含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心功能改善情况根据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进行评分, 显效:患者的心功能明显改善, 超过Ⅱ级者;有效:患者的心功能有些改善, 但不小于Ⅰ级者;无效:患者的心功能无明显改善, 甚至有加重的现象。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功能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 两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P<0.05) , 详见表1。

例 (%)

2.2 两组治疗后水肿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水肿消失率为73.33%;对照组水肿消失率为71.11%, 差异无统计学意 (P>0.05) , 详见表2。

2.3 两组治疗前后尿钾、尿钠、尿量比较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尿纳和尿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对照组尿钾降低水平更加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组间尿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尿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2.4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14例 (31.11%) 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例 (17.7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包括电解质紊乱、乏力、心律失常等。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又称慢性心功能不全, 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心肌收缩功能下降, 使得心脏前向性排血减少, 造成血液淤滞在体循环或肺循环产生的症状, 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对于该病的治疗, 利尿剂的使用很关键, 传统的呋塞米药物起效较快, 但由于髓袢升支粗段的Na+-K+-2Cl-共转运体受到抑制, 会出现不良反应的的发生[3]。托拉塞米作为新型的利尿药物, 其作用机制是Na+-K+-2Cl-共转运体受到抑制, 而不同的是这种抑制是可逆的, 而尿中钾、钠、氯的排泄量增加, 具有见效快、药效持久、给药剂量轻、副作用少等的优点[4]。

呋塞米作为传统的利尿剂, 该类药物利尿作用迅速, 大量的利尿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的减少, 且易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 如酸碱平衡紊乱、心律失常、低尿钾等, 对于这些不良反应还要进行相对应的处理[5]。托拉塞米是FDA唯一批准的高效利尿剂, 该药物的利尿作用强, 持续时间较长, 并且对机体内的尿钾、血肌酐等没有显著影响, 该药物还可以将醛固酮的活性减低, 因此可以缓解患者的心功能不全, 也极少影响到酸碱平衡以及糖、脂类的含量, 并且有药效持久、给药剂量轻等特点, 有效减少了因不良反应发生而做处理的步骤, 减少了患者的治疗时间和经济费用[6]。相关的研究表明, 托拉塞米较呋塞米在治疗心力衰竭上具有更好的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中,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7]。寇晓睿[8]的研究表明, 分别应用呋塞米和托拉塞米治疗, 托拉塞米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更佳, 水肿显著消退, 在每日补钾相同的情况下, 托拉塞米组患者尿钾上升, 没有新的低尿钾的情况发生, 且尿纳无变化, 本研究显示: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尿纳和尿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尿钾降低水平更加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比较尿纳变化情况差异不显著 (P>0.05) ;两组治疗后尿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本文研究中, 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率31.11%明显高于观察组17.7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可知, 观察组发生电解质紊乱、乏力、心律失常等情况明显减低, 安全性较好。无论使用哪一种药物, 两组水肿减轻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给予心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托拉塞米药物进行治疗, 具有见效快、药效持久、给药剂量轻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特点,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摘要:目的:探究托拉塞米和呋塞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的90例患者, 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 每组各45例, 对照组给予呋塞米注射液治疗, 观察组给予托拉塞米注射液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功能, 水肿改善情况, 治疗前后尿钾、尿钠、尿氯含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 (P<0.05) ;观察组水肿消失率为73.33%;对照组71.11%, 差异无统计学意 (P>0.05) ;治疗后, 观察组患者的尿纳和尿钾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尿钾降低水平更加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间尿纳变化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治疗后尿量较治疗前显著增加, 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的例数为14例 (31.11%) 明显高于观察组的8例 (17.7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应用托拉塞米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 具有见效快、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的特点, 且安全性高, 值得在临床上借鉴和使用。

关键词:托拉塞米,呋塞米,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徐原宁, 黄德嘉, 方全, 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研究: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案[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4, 18 (3) :173-177.

[2]王卉, 王铮, 田建立, 等.综合康复对老年男性左室功能异常的治疗效果[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2010, 32 (2) :141-143.

[3]朱丁季, 刘长华, 许顶立, 等.心力衰竭患者利尿剂抵抗及其防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5, 43 (3) :200-202.

[4]严晓伟, 许顶立, 黄峻, 等.中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贝那普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荟萃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 2014, 94 (37) :2907-2913.

[5]陶国华, 金恒, 吴红萍, 等.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衰s CD40L、BNP水平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9 (4) :534-536.

[6]钟泽, 罗秀英.肠内营养支持对慢性心衰大鼠心功能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2013, 22 (4) :379-383.

[7]李妍辰.血尿酸对判断慢性心衰治疗效果的意义[J].中国医学创新, 2011, 8 (7) :130-131.

[8]寇晓睿.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室重塑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 :60-61.

托拉塞米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4月—2015年3月德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152例, 其中男84例, 女68例;年龄57~76岁, 平均 (65.6±7.1) 岁;病程0.3~7.0年, 平均 (1.6±0.3) 年;心功能分级:Ⅲ级46例, Ⅳ级106例;合并症:冠心病129例, 高脂血症73例, 高血压69例, 2型糖尿病54例, 肺心病23例。排除肾功能不全、恶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低钠或低钾血症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各7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心功能分级、合并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取平卧位, 进行吸氧、低盐低脂饮食;予以硝酸酯、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抑制剂、地高辛、螺内酯等进行抗心力衰竭基础治疗;根据患者情况予以抗感染、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基础治疗;根据患者合并症情况予以降脂、降糖等对症治疗。研究组患者予以托拉塞米治疗, 将托拉塞米2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 1次/d。对照组患者予以呋塞米治疗, 将呋塞米20mg加入0.9%氯化钠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 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7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体质量、血钾水平、24h尿量增量及不良反应 (头晕、乏力、心律失常、低钾血症) 发生情况。

1.4 评定标准[4]

(1) 心功能分级:依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 (NYHA) 制定的心功能分级标准, Ⅰ级:患者有心脏病, 但日常活动不受限, 无心肺症状或心绞痛;Ⅱ级:患者有心脏病, 日常活动略受限, 静息时不发病, 活动后出现心肺症状或心绞痛;Ⅲ级:患者活动严重受限, 极轻体力活动后出现心肺症状或心绞痛;Ⅳ级:患者无法活动, 静息状态下出现心力衰竭。 (2) 临床疗效:显效:心功能分级恢复至Ⅰ级, 或提高≥2级;有效:心功能分级提高≥1级, 但未达Ⅰ级;无效:心功能分级无变化。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注:*为t值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7.012,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体质量、血钾水平、24h尿量增量

研究组患者体质量低于对照组, 血钾水平、24h尿量增量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2.3 不良反应

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1.329, P<0.05, 见表4)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变特征为心肌收缩功能减弱、血容量负荷增加、冠状动脉内径狭窄。以往治疗心力衰竭以强心、利尿、扩血管为主要原则[5]。随着临床病理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心脏病学者发现新的心力衰竭发病机制, 即心肌重塑诱发心肌组织结构及功能改变[6]。心肌重塑主要依赖神经激素-细胞因子系统的激活, 可加重心肌损伤, 促进神经激素-细胞因子激活, 造成恶性循环[7]。因此临床治疗心力衰竭应抑制神经内分泌激活和心肌重塑进程。

托拉塞米属于磺酰脲吡啶类结构, 其有效成分在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及远曲小管处沉积并发挥药理作用, 抑制肾小管对钠离子、钾离子、氯离子及水分的重吸收, 从而发挥利尿作用[8]。托拉塞米能抑制肾小管细胞浆中醛固酮与受体结合、减少醛固酮的生成、降低胆固醇活性, 从而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患者血压、改善心脏血液灌注、降低患者心脏负荷。托拉塞米的作用位置在肾小管髓袢升支粗段和远曲小管, 而钾离子的重吸收发生在近曲小管, 其不会影响肾对钾离子的重吸收。托拉塞米的利尿效果显著, 其与呋塞米相比可减少钾离子流失, 减少低钾血症及心律失常的发生[9,10,11,12]。

托拉塞米 篇3

关键词:托拉塞米,呋塞米,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慢性心脏病变和长期心室负荷过重, 以致心肌收缩力减损, 心脏血液排出困难, 静脉系统瘀血, 动脉系统搏出量减少, 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一种心脏疾病, 可为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 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体内水钠潴留及组织水肿等。利尿剂是唯一能充分控制心力衰竭患者液体潴留的药物, 是心力衰竭治疗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其中袢利尿剂作为首选。托拉塞米为磺酰脲吡啶类利尿药, 作用于髓袢升支粗段, 是新一代高效髓袢利尿剂, 可抑制Na+、K+、2C1-载体系统, 使尿中Na+、K+、Cl-和水的排泄增加, 但对肾小球滤过率, 肾血浆流量或体内酸碱平衡无明显影响。本文选取慢性心力衰竭伴水肿的患者, 治疗组予以托拉塞米治疗, 对照组予以呋塞米治疗, 观察两种利尿剂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0月1日~2013年11月30日, 在本院就诊的慢性心力衰竭伴轻至中度水肿患者90例, 均为住院患者, 年龄55~82岁, 其中男52例, 女38例。按纽约心脏协会心功能分级标准分为Ⅱ~Ⅲ级, 所有患者排除肝硬化、肾功能衰竭、严重的低血压、未纠正的电解质紊乱及其他原因引起的无尿症状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5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CHF治疗, 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醛固酮系统拮抗剂等药物, 在此基础上, 治疗组予以托拉塞米注射液20~60 mg/d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呋塞米注射液20~60 mg/d静脉滴注, 均连续用药7 d。

1.3 疗效判定

按照1993年国家卫生部药政司颁布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显效:治疗后心功能恢复为Ⅰ级或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心功能改善1级, 但未达到Ⅰ级心功能;无效:用药前后心功能无变化或恶化。总有效率= (显效+有效) /总例数×100%。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后7 d的心功能、体表水肿改善等情况, 统计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心功能改善情况

治疗组显效16例 (35.6%) , 有效20例 (44.4%) , 无效9例 (20.0%) , 总有效率为80.0%;对照组显效15例 (33.3%) , 有效19例 (42.2%) , 无效11例 (24.5%) , 总有效率为75.5%, 组间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水肿改善情况

治疗组的水肿消失率为48.9% (22/45) 对照组的水肿消失率为44.4% (20/45) , 组间比较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未有严重的不良反应, 有疲乏、食欲减退、恶心呕吐、高血糖、高尿酸血症等表现, 治疗组共有1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22.2%;对照组有1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31.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CHF多呈慢性病程, 且反复发作, 治疗困难, 慢性心力衰竭是老年人住院的主要原因。传统的袢利尿剂呋塞米, 长期大量使用后可引起疗效降低、利尿抵抗、水和电解质平衡紊乱等副作用。托拉塞米利尿作用强、持续时间长, 对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和酸碱平衡无显著影响[1], 有学者报道[2]托拉塞米的排钾作用弱于呋塞米。Grajewska等[3]研究显示, 托拉塞米能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减少住院次数及总医疗费用, 提高生活质量。有研究表明托拉塞米在改善左室功能、降低病死率以及心力衰竭患者的入院频率方面优于呋塞米, 并且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力和心功能分级[4]。

本文通过观察托拉塞米与呋塞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水肿的比较, 两者有同等疗效。但托拉塞米适应证广, 利尿作用迅速强大且持久, 长期用药不易发生低钾、低钠、低氯血症及利尿抵抗等情况,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综上所述, 应用托拉塞米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水肿安全性高, 效果好。

参考文献

[1]Cosin J, Diez J.Torasemide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results of the TORIC study.European journal of heart failure, 2002, 4 (4) :507-513.

[2]Frieder HA, Buckley MMT.Torasemid-a review of its pharmacology, properties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Drugs, 1991, 41 (1) :81-103.

[3]Grajewska M, Sulikowska B, Manitius J.Torasemide (TrifaS) in clinical practice owe ence.Przegl Lek, 2003, 60 (1) :24-26.

托拉塞米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在该院急诊科经过CT检查确诊为自发性脑出血的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 女性30例, 平均年龄 (60.3±2.5) 岁, 出血的原因主要包括壳核出血49例, 丘脑出血18例, 根据患者的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 对照组32例。

1.2 方法

治疗组:使用托拉塞米注射液20 mg静脉推注, 1次/12 h;对照组使用呋塞米注射液20 mg静脉推注, 1次/12 h, 两组均联合使用甘露醇注射液1~2 g/ (kg·d) 进行脱水治疗, 疗程2周。在入院后分别在24 h, 72 h, 1周以及2周进行头颅CT检查, 计算患者颅内血肿和脑水肿体积, 注意观察不良反应。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4个时间段颅内血肿和周围脑水肿体积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颅内血肿大小在4个观测的时间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治疗组的周围脑水肿大小在第3天时候出现变化, 这些变化的差异一直持续到第2周的观察点结束, 其体积均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脱水效果和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组在使用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后, 患者的平均尿量达到 (3586.7±210.5) m L;对照组使用呋塞米联合甘露醇后患者的平均尿量为 (3025.5±200.6) m L, 而甘露醇的使用量治疗组明显少于对照组。治疗组的患者出现1例急性肾功能不全合并呼吸衰竭, 水电解质紊乱3例, 经过处理后恢复。对照组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 水电解质紊乱的7例, 其中1例经过全院会诊对症处理后, 恢复正常。

3 讨论

脑出血的治疗一直遵循常规内科保守治疗, 期致死率致残率仍然居高不下, 导致“二率”无法下降的主要原因来源于脑出血的继发症脑水肿。脑水肿起病急、进展快, 严重的脑水肿可形成脑疝, 导致死亡。而脑水肿一般于发病后的第3天达到高峰, 并且持续10~14 d[1], 因此该研究的临床观察时间选择了14 d, 符合众多研究的结论, 也的确有效的找到了脑水肿患者治疗的时间节点。

以往对脑水肿的治疗绝大多数使用的是甘露醇脱水, 利尿剂只是作为补充使用, 传统的襻利尿剂如呋塞米, 是伴有心、肺、肾功能障碍患者的首选药, 呋塞米与甘露醇有协同作用。但是呋塞米脱水的同时导致低血容量, 而甘露醇在脱水的同时先发生短暂的高血容量 (吸收组织液进入血管内) , 继之又发生低血容量, 利尿之后, 均不利于微环境的稳定[3], 因此两者联合使用就目前的研究来说, 疗效与不良反应方面仍然不能下定论, 这也是研究过程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

甘露醇是治疗脑水肿的常用药物, 其疗效肯定, 应用最广泛的渗透性脱水剂。但是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以及参考脑水肿的治疗指南, 查阅许多文献资料后, 该研究认为, 急性脑出血病人大剂量用甘露醇易加重病情, 甘露醇使用的次数越多, 导致脑缺血时间延长, BBB破坏加重, 甘露醇进入细胞间隙的量明显增加, 使渗透梯度减小, 脱水效果减低[2]。因此, 在治疗的过程中虽然明确使用甘露醇脱水, 但是剂量的多少, 次数以及总量的制定方案, 是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给药还是根据指南的方向确定用药剂量以及用药频率成为研究过程存在的第二个问题。

托拉塞米是一种新型的磺酰脲啶类利尿脱水剂, 它通过抑制髓襻升支粗段对钠和氯的重吸收而发挥利尿作用。它对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酸碱平衡无明显影响[4]。由于20%甘露醇用量减少, 故急性肾功能不全病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该研究的优势在于没有选择神经功能评估的指标进行验证托拉塞米在治疗上的优势, 主要是因为急性发作阶段神经功能评估对患者和对药物评价来说都是没有临床意义的[5]。选择以上的指标进行评价, 才更可以客观的了解患者的治疗情况, 预后。

研究的过程中除了治疗存在可商榷的问题外, 研究的例数也存在偏少的情况, 年龄段的选择应该在考虑范围内, 但是由于患者就诊的特殊性, 因此不能覆盖整个年龄段, 只是取了高发年龄段做最基本的研究, 因此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要深入的研究应该扩大样本量, 严格研究的准入标准。

综上, 托拉塞米在治疗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脑水肿方面, 联合使用甘露醇的剂量少, 疗效好, 患者的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建, 徐文安, 吴倩, 等.脑白质疏松对自发性幕上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 (14) :8-10.

[2]Markaki E, Ellul J, Kefalopoulou Z, et a1.The role of ghrelin, neuropeptide Y and leptin peptides in weight gain after deep brain stim ulation for Parkinson’s disease[J].Stereotact Funct Neurosurg, 2011, 90:104-112.

[3]Ibdflez Sandoval o, Tecuapetla F, Unal B, et a1.A novel functionally distinct subtype of striatal neuropeptide Y interneuron[J].J Neurosci, 2011, 31:16757-16769.

[4]Venkatasubramanian C, Mlynash M, Finley Caulfield A, et a1.Natural history of perihem atomal edema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measured by seri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J].Stroke, 2011, 42:73-80.

托拉塞米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8月收治的120例心力衰竭患者, 所有患者均符合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将12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60例。对照组患者男32例, 女28例, 年龄56~78岁, 平均年龄 (62.3±4.8) 岁, 其中冠心病30例, 心肌病10例, 高血压病12例, 瓣膜病8例。观察组患者男30例, 女30例, 年龄57~80岁, 平均年龄 (64.5±5.3) 岁, 其中冠心病29例, 心肌病15例, 高血压病10例, 瓣膜病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种类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静脉注射托拉塞米, 20 mg/次, 1次/d。对照组患者静脉注射呋塞米, 20 mg/次, 2次/d。两组按此方式持续治疗5 d, 后续可口服利尿剂保证身体的新陈代谢。

1.3观察指标

在治疗期间, 应实时关注和记录两组的尿量变化、体重、不良反应等信息, 做出统计。另外, 对两组进行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肌酐、尿酸、血钾等指标予以检测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24 h尿量、体重情况以及血钾等指标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的24 h尿量、体重情况以及血钾指标分别为 (810.2±198.3) ml、 (66.8±14.2) kg、 (4.8±0.5) mmol/L, 治疗后指标分别为 (1502.3±199.6) ml、 (63.4±13.1) kg、 (4.7±0.6) mmol/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24 h尿量、体重情况以及血钾指标分别为 (808.2±230.1) ml、 (67.9±12.4) kg、 (4.3±0.3) mmol/L, 治疗后指标分别为 (2103.5±220.1) ml、 (60.4±8.1) kg、 (4.0±0.3) mmol/L。观察组24 h尿量、体重情况以及血钾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对照组治疗前的尿酸、肌酐、空腹血糖分别为 (523±82) μmol/L、143 mg/dl、4.8 mmol/L, 治疗后分别为 (428±79) μmol/L、134 mg/dl、5.8 mmol/L。观察组治疗前的尿酸、肌酐、空腹血糖分别为 (535±77) μmol/L、145 mg/dl、4.9 mmol/L, 治疗后分别为 (418±73) μmol/L、130 mg/dl、6.0 mmol/L。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肌酐、尿酸等指标进行记录,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电解质紊乱1例, 乏力1例, 心律不齐1例, 无头痛、头晕、恶心、肌肉痉挛的患者, 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5.00%;对照组电解质紊乱2例, 乏力2例, 心律不齐3例, 头痛2例, 头晕2例、恶心2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1.67%。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心力衰竭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病, 主要以慢性心力衰竭为主。该疾病的病理是由于心脏跳动不能将血液输送到人体全身各处, 人体的新陈代谢受到严重阻碍, 身体机能遭到严重破坏, 身体系统不能正常运行[1]。心力衰竭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全身乏力、恶心、水肿、尿量减少、呼吸困难等, 其危害性极强, 一般情况下, 5年内死亡率较高。因此, 应加大对心力衰竭的预防和治疗, 降低对人生命的危害, 是现代医学的重要任务。

在预防方面,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保证心情舒畅, 缓解心理压力。冠心病、心脏病、心肌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很大一部分的致病因是来自于心理压力, 若长时间处于心情紧张、焦虑、烦躁的状态, 会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进而产生心力衰竭, 威胁生命健康。因此, 应注重对心情的调节, 缓解精神上的压力。 (2) 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习惯是导致人患心力衰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提倡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 保证饮食的均衡搭配, 加强体育锻炼, 提升自身免疫力。在治疗方面, 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应把握利尿这一特点, 在本次研究中, 采用了托拉塞米来治疗心力衰竭, 相较于呋塞米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尿量、体重、血钾等指标明显优于呋塞米, 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托拉塞米是一种利尿剂, 是治疗心力衰竭之所需, 利于人体的新陈代谢, 在利尿方面具有高效性[2]。利用托拉塞米来治疗心力衰竭, 能通过其利尿作用使人体完成正常的代谢工作, 维持人体的系统平衡, 可抑制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重吸收, 排出钠离子, 进而促使管腔液中的氯化钠浓度升高, 增大渗透压, 进而达到利尿的效果。但是托拉塞米在降压方面要逊色于呋塞米, 降压效果相对较弱。

在本次研究中, 将本院收治的120例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 分别给予呋塞米和托拉塞米治疗, 对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显示, 采用托拉塞米治疗的观察组治疗前后的尿量、体重、血钾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与对照组进行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使用托拉塞米治疗心力衰竭临床效果显著,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且安全有效,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张英, 夏豪, 曾彬.托拉塞米与呋塞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疑难病杂志, 2014 (10) :1066-1070.

托拉塞米 篇6

托拉塞米常用于严重的心衰、肾衰、肝硬化腹腔积液的水肿性疾病的治疗, 疗效确切, 耐受性好, 不良反应发生率低[3]。近年来随着在脑水肿治疗中的使用和临床观察, 发现其优势明显, 本研究针对其在脑水肿治疗方面的临床应用和进展做一介绍。

1 作用机制

1.1 脱水剂

临床上用来降低颅内压的主要脱水剂是2O%甘露醇, 其降低颅内压速度快、有效, 是有效的强力渗透压脱水剂。其作用机制是: (1) 稀释血液, 增加循环血容量, 增加肾小球滤过率; (2) 减少髓襻升支对NaCl的再吸收, 使集合管中水的再吸收减少, 从而利尿。但是大量甘露醇在体内不被吸收, 90%以上需经肾脏排泄, 可引起“渗透性肾病”, 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4]。当甘露醇进入肾小球的速度大于最大排泄速度, 即可发生甘露醇蓄积, 小的结晶体破坏肾小管, 出现甘露醇肾病, 致肾功能不全, 故不应盲目滥用大剂量甘露醇脱水治疗颅高压。

1.2 利尿剂

利尿剂在脑血管意外的患者中一般作为高渗性脱水剂的协助治疗, 以减少高渗性脱水剂的用量, 尤其是对于心功能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利尿可以使循环血量减少, 组织水分逸出, 并能使进入脑组织的钠盐减少[5], 临床常用的高效利尿剂有呋塞米和托拉塞米, 其都能增加肾血流量, 特别是静脉注射后作用开始时, 肾血流量可增加30%。利尿作用强, 可减少脑脊液生成的40%~70%, 降低颅内压。

2 利尿剂在脑水肿治疗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多采用甘露醇和高效利尿剂联合用药, 可以减少甘露醇的用量, 同时降低甘露醇造成的肾脏损伤发生几率。本文通过对不同的用药方案的比较, 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2.1 利尿剂与甘露醇联合用药

脑水肿的治疗中, 随着甘露醇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其所致的肾功能损害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 联合使用高效利尿剂可以增强临床疗效, 同时有效的减少甘露醇引起的肾功能损伤, 已得到临床医生的认可。姜小华[6]对7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应用甘油果糖注射液、20%甘露醇和呋塞米进行治疗, 并观察了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给予甘油果糖注射液250ml、20%甘露醇125ml静滴, 呋塞米20 mg静脉推注, 2次/d, 三者交替使用, 并发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衰竭者均较单用20%甘露醇组和速尿组显著降低。雷艳玲[7]对82例脑出血后脑水肿患者, 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1例, 对照组给予甘露醇治疗, 观察组给予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治疗,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随访3个月~1 年,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29%,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3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用药2周后观察组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改善和并发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师仰宏等[8]对于脑水肿患者120例 (脑出血或脑梗死后脑水肿各60例) , 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联合用药组和单独用药组各60例。在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 单一用药组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 联合组给予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治疗,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治疗2周后联合组神经功能评分、生活能力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托拉塞米与呋塞米在联合用药中的效果比较

与甘露醇联合用药的高效利尿剂中, 常用的是托拉塞米和呋塞米, 通过大量临床观察显示联合用药中托拉塞米比呋塞米作用效果更好。熊鹏举等[9]对60例颅脑创伤后急性脑水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托拉塞米20mg+20%甘露醇125ml, 对照组给予呋塞米20mg+20%甘露醇125ml。两组均1次/6h, 然后逐渐减量, 并通过颅内压监护仪观察用药前后颅内压的变化, 结果显示治疗组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意义, 并发肾功能不全等比对照组显著减少。托拉塞米治疗颅脑创伤后急性脑水肿效果好, 可减少甘露醇的用量, 但需注意监测电解质的变化。姜福富等[10]将6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对照组33例给予呋塞米治疗, 观察组33例给予托拉塞米治疗, 两组均给予甘露醇及对症支持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脑水肿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 电解质紊乱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托拉塞米治疗急性脑出血, 可以协同甘露醇迅速降低颅内压, 消除脑水肿, 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且发生不良反应少。

2.3 托拉塞米联合用药治疗脑水肿新进展

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治疗脑水肿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充分认可, 对于其治疗过程中对患者不同生理指标的研究目前还不多, 邱建武等[11]根据Glasgow评分 (GCS) 选取90例脑外伤患者, 按等级随机选择10例分配至对照组、GIK (极化液) 治疗组及GIK联合托拉塞米组, 每组30例。对照组常规应用甘露醇, 营养脑细胞药物治疗;GIK治疗组除常规应用甘露醇, 营养脑细胞药物治疗外, 每日1次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500ml、胰岛素10U和10%氯化钾10ml, 疗程为14d;联合治疗组除常规应用甘露醇, 营养脑细胞药物治疗外, 每日1次静脉滴注10%葡萄糖溶液500ml、胰岛素10U、10%氯化钾10ml和托拉塞米20mg, 疗程为14d, 并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结果显示第14天GIK治疗组和GIK联合托拉塞米组CRP、TNF-α、IL-6、WBC、N%及MD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血清SOD明显高于对照组, GIK治疗组与GIK联合托拉塞米组无显著差异;第2天各组间以上指标无显著差异。第14天GIK联合托拉塞米组脑水肿恢复、脑电图恢复、GCS进步明显优于其他两组。说明GIK联合托拉塞米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反应、抗氧化、降低受损神经细胞兴奋性及脱水利尿等作用, 有效降低外伤后脑水肿, 促进神经元功能恢复。

3 讨论

脑血管病患者多为老年人, 多合并脏器动脉硬化, 其肾脏代偿能力低, 脑水肿持续时间长, 应用脱水利尿药治疗脑水肿易出现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衰竭, 导致患者病情加重, 甚至危及生命。利尿剂与脱水剂的联合使用可以减少甘露醇的用量, 同时降低甘露醇造成的肾脏损伤发生几率, 目前已成为常用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呋塞米和托拉塞米分别与甘露醇联合用药进行的临床观察, 可以看出在脑水肿的治疗中托拉塞米利尿效果比呋塞米更好, 能够更有效的降低颅内压, 明显提高了治疗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 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 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少, 有效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生活质量, 同时能够减轻对肾功能的影响, 促进神经元的恢复。所以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在脑水肿的治疗中更有效、安全, 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摘要:脑水肿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病理改变, 许多疾病均可以引发或伴发脑水肿。脱水和利尿是消除脑水肿, 降低颅内压的关键, 甘露醇联合利尿剂是临床常用的方案, 通过对现有临床研究分析, 与呋塞米相比托拉塞米联合甘露醇作用效果更强, 同时可以有效减少甘露醇的用量, 降低甘露醇造成的肾脏损伤发生率, 促进神经元的恢复, 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托拉塞米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期间, 我院诊治的6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 (呋塞米治疗) 和观察组 (托拉塞米治疗) , 每组各30例。30例对照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12例, 女性患者18例, 年龄34.0~68.5岁, 根据心功能分级, II级10例、III级12例、IV级8例;30例观察组患者中, 男性患者11例, 女性患者19例, 年龄34.5~68.0岁, 根据心功能分级, II级9例、III级13例、IV级8例。在年龄、性别和原发病等方面, 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 两组均给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地高辛、螺内酯等对症治疗。对照组静脉推注40mg呋塞米注射剂 (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 , 每日一次, 连用3d;观察组静脉推注20mg托拉塞米注射液 (南京臣功药业有限公司) , 每日一次, 连用3d。

1.3 观察指标

对治疗前后每日尿量、体质量、血钾水平, 以及不良反应, 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 进行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以 (均数±标准差)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率的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 P<0.05,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每日尿量、体质量、血钾水平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尿量明显增多, 体质量显著降低, 血钾水平相对较高,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1。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与对照组相比,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详细结果见表2。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充血性心力衰竭研究的加深, 意识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可能与多种机制有关, 所以, 对于其治疗也不再局限于改善血流动力学, 而更多关注于防止和抑制心衰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改善患者心功能, 提高生活质量, 降低病死率。利尿剂, 尤其是高效袢利尿剂就逐渐成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首选药物, 被广泛应用与临床, 并得到了普遍认可。

托拉塞米主要作用于肾小管的髓袢升支粗段, 以及远曲小管, 抑制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重吸收, 发挥利尿功效, 同时, 还抑制前列腺素分解酶的活性, 增加血浆前列腺素E2 (PGE2) 和前列环素 (PGI2) 浓度, 抑制血栓素A2 (TXA2) 和TXB2的缩血管作用, 并且, 托拉塞米还能够阻断醛固酮与其受体的结合, 降低醛固酮的活性。有研究称, 长期应用或者短期应用托拉塞米治疗心力衰竭, 都可以起到较好的临床疗效。据报道称, 心功能分级II~III级的心力衰竭患者, 短期应用托拉塞米治疗后, 体质量明显减轻, 并且随着给药剂量的增加, 水肿严重程度相应减轻, 但不良反应并没有随着剂量增加, 出现显著性增加[3]。

呋塞米主要作用于肾小管的髓袢升支粗段, 通过抑制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重吸收, 发挥强大的利尿功效。呋塞米与托拉塞米、布美他尼被美国心脏协会推荐为治疗心力衰竭的袢利尿剂。有文献报道,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分别接受6个月的托拉塞米和呋塞米治疗, 在不良反应和住院时间方面, 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 但是托拉塞米治疗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 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4]。

本研究中, 托拉塞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24h尿量明显增多, 体质量显著降低,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托拉塞米的排钠利尿作用比呋塞米更佳。有报道称, 托拉塞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不良反应多为暂时性的, 主要表现为低血钾、高尿酸血症、头晕、头痛、乏力、胃肠道功能紊乱, 以及直立性低血压等。本研究中, 与呋塞米治疗相比, 托拉塞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钾水平相对较高, 而呋塞米导致的血钾水平下降更为明显, 表明托拉塞米的排钾作用相对较弱, 这可能与拮抗醛固酮作用有关。托拉塞米主要作用于肾小管的髓袢升支粗段, 以及远曲小管, 但对近曲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相对较弱, 而钾离子的重吸收就发生在近曲小管, 所以, 托拉塞米治疗时, 排钾量相对较少。本研究中, 托拉塞米和呋塞米治疗均为3d, 用药时间相对较短, 患者不可能出现低钾血症, 如果长期应用时, 需要对血清电解质水平进行密切监测, 避免电解质紊乱的发生。与呋塞米相比, 托拉塞米治疗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托拉塞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安全性相对更好。

总而言之, 与呋塞米相比, 托拉塞米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后, 尿量明显增多, 体质量显著降低, 血钾水平相对较高, 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心功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 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王胜军.缬沙坦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0, 7 (3) :30-31.

[2]衡奇霞.氯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1, 13 (26) :31.

[3]靖丽丽, 陈德文.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及新观念[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13) :1603-1604.

上一篇:褶皱工艺下一篇:良性乳腺增生论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