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用泮托拉唑(精选4篇)
注射用泮托拉唑 篇1
摘要:目的 探讨泮托拉唑注射液治疗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6例糜烂性胃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3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奥美拉唑注射液治疗, 观察组患者应用泮托拉唑注射液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泮托拉唑注射液治疗糜烂性胃炎临床疗效明显, 且安全可靠。
关键词:泮托拉唑注射液,糜烂性胃炎,临床疗效
糜烂性胃炎属于胃肠疾病中较为严重的病症, 常与其他胃炎合并发病, 也可单独发病, 常见症状有泛酸、嗳气、腹痛、恶心、呕吐、餐后饱胀等[1]。糜烂性胃炎分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糜烂性胃炎, 是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病因[2]。本文研究, 我院收治的糜烂性胃炎86例患者给予泮托拉唑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6例糜烂性胃炎患者, 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4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5例, 女18例, 年龄39~78岁, 平均 (58.3±2.2) 岁, 急性糜烂性胃炎20例, 慢性糜烂性胃炎23例, 平均病程 (7.8±2.3) 年;观察组患者中男27例, 女16例, 年龄40~77岁, 平均 (59.2±2.1) 岁, 急性糜烂性胃炎18例, 慢性糜烂性胃炎25例, 平均病程 (8.1±2.4) 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均给予维持生命体征的基础治疗, 如补充水、电解质等。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应用40 mg奥美拉唑注射液 (悦康药业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763) 加入25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 滴注速度8 mg/h, 1次/d。观察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上应用40 mg泮托拉唑注射液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公司生产, 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10032) 加入100 ml的0.9%氯化钠注射液中, 滴注速度8 mg/h, 1次/d。两组患者疗程均为7 d。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头晕、恶心、腹胀、皮肤瘙痒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胃镜检查无糜烂、出血病灶, 患者饮食恢复正常;好转: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胃镜检查糜烂基本消失, 出血病灶不明显, 患者饮食有改善;无效:无任何改善甚至恶化[3]。总有效率 (%) = (治愈例数+好转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3%,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不良反应比较
用药过程中, 观察组患者中有1例头晕头痛, 1例皮肤瘙痒, 症状均在停药后消失,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对照组患者中有3例恶心腹胀, 1例发热, 停药后症状消失,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胃炎是临床中发病率较高的胃肠道疾病, 研究数据显示我国有近4亿人患有胃炎[4]。其中糜烂性胃炎是属于胃炎中较为严重的病症, 临床治疗多应用抑酸剂调节胃酸浓度, 抑制诱发因素, 同时给予补液等方法进行治疗。而糜烂性胃炎患者的胃酸浓度高, 一般药物无法在酸性环境下正常作用, 临床效果不佳。随着抑酸药物临床应用的发展, 质子泵抑酸剂如泮托拉唑等药物在临床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
泮托拉唑可直接作用在胃黏膜壁细胞, 在酸性条件下转换为环次磺胺, 通过环次磺胺与H+-K+-ATP酶结合最终起到抑制胃酸的作用[5]。因此, 泮托拉唑被广泛应用于胃溃疡、胃黏膜病变、糜烂性胃炎等上消化出血疾病的治疗。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总之, 泮托拉唑注射液治疗糜烂性胃炎临床效果明显, 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 无明显不良反应, 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宋金玲, 张厂.康复新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78例[J].四川医学, 2010, 31 (6) :833-834.
[2]刘头明.慢性糜烂性胃炎采用泮托拉唑联合柴芍六君子汤治疗的效果分析[J].药物与人, 2014, 27 (7) :255-256.
[3]黄建东, 李达芬.柴芍六君子汤治疗慢性糜烂性胃炎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 2012, 27 (12) :1647-1648.
[4]金晓莉.泮托拉唑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6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07, 36 (7) :936-936.
[5]程世虎.国产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 2005, 25 (6) :29-30.
注射用泮托拉唑 篇2
关键词:静脉注射潘托拉唑,消化性溃疡出血,临床效果,观察分析
消化道溃疡出血是现代临床中极为常见的多发性疾病之一, 其可以引起患者失血性休克的出现, 对于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威胁[1]。为了进一步确定静脉注射潘托拉唑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临床治疗有效性, 为了提升我国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水平, 该院特组织了该项研究, 以该院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180例病例为例,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结果,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该院收治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180例, 将其作为该组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 其中, 男性为112例, 女性为68例, 年龄最大的患者为80岁, 最小的患者为25岁, 平均年龄49.5岁。其中,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患者为123例, 胃溃疡患者为57例, 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晕、呕血、黑便、乏力、心悸以及血压下降和出冷汗等。将本组所有的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处理, 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 并运用统计学软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处理。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主要临床治疗方式为传统治疗手段, 即静脉滴注法莫替丁粉针剂;治疗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为静脉注射潘托拉唑, 详细的治疗手段如下。
为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潘托拉唑粉针剂40 mg, 2次/d, 1个疗程为5 d。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进行详细的观察[2]。
1.3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中所有的数据均运用SPSS16.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者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性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为显著, 治疗组的所有研究对象中, 治疗显效的53例, 治疗有效的34例,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细的数据统计情况, 见表1。
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尿常规、肝、肾等功能均无显著的变化。然而,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第5天, 有4例患者出现了大量柏油样便、且出血不止的不良反应。此外, 对照组还有2例患者在治疗之后, 复查其血常规情况, 发现其出现了白细胞下降的不良反应。
3 讨论
消化性溃疡出血是1种对人们的健康产生着非常严重影响的一种疾病, 且其临床的发病率较高, 治疗过程较为复杂[3,4]。导致患者消化道溃疡出血的主要原因为:患者的胃酸分泌过高或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5]。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而言, 止血是最为关键的治疗措施, 而高效、快速的抑制患者胃酸分泌、有效的抗HP药物是止血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基于此, 为患者选择有效的临床治疗药物尤为关键, 甚至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安全[6,7]。
潘托拉唑是现代临床中第3代的质子泵抑制剂, 其能够较为有效的抑制患者胃黏膜壁细胞膜上面质子泵的活性[8]。所以, 对于消化性溃疡出血的患者而言, 为其静脉注射潘托拉唑可以有效的阻断患者的胃酸分泌, 具有较为显著的临床治疗效果。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主要机制为迅速, 将其有选择的作用于患者的胃黏膜壁细胞上, 能够较为显著的抑制患者的胃酸分泌, 并促进血小板的聚集。此外, 由于潘托拉唑具有较强的抑制胃酸的作用, 所以, 其能够有效的阻断高酸对患者溃疡和出血的侵蚀, 又有助于患者的血凝集以及血小板的聚集, 从而有效的起到止血的作用[9,10,11]。
该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 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 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 而对照组的90例患者中, 治疗的总有效率则为85.5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此外, 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由此提示, 对于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患者而言, 运用静脉注射潘托拉唑的方式来进行治疗非常得安全和有效, 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庚金, 萧树东, 张德中, 等.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 2001, 21 (1) :22-24.
[2]丁秋龙, 徐亦益, 陈平, 等.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50例临床观察[J].浙江实用医学, 2002, 7 (5) :301.
[3]吴况明, 吴重阳.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并出血36例[J].医药导报, 2002, 21 (5) :289-290.
[4]赵玲, 温俊良.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35例疗效观察[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7, 32 (2) :158-159.
[5]上海市卫可安临床协作组.潘妥拉唑钠注射液治疗消化性溃疡合并上消化道出血多中心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 2005, 25 (4) :233-235.
[6]邹多武, 许国铭, 李兆申, 等.静脉滴注潘妥拉唑对健康人胃内24小时pH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 2005, 25 (4) :236.
[7]李金荣, 侯贵文, 彭浩.消化性溃疡再出血82例发病诱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06, 31 (5) :477-478.
[8]王晨曦.潘托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38例疗效对比分析[J].海峡药学, 2010, 22 (10) :118-119.
[9]张霞.潘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35例疗效观察[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9, 26 (3) :294-295.
[10]李淑萍, 王慧珍, 周庆金.几种治疗上消化道出血药物疗效的比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9, 7 (7) :132.
注射用泮托拉唑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1月本院收治的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的78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n=36)和治疗组(n=42),其中常规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61~70岁,平均年龄(65.3±2.6)岁,治疗组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60~73岁,平均年龄(68.5±2.7)岁,两组患者均知晓该治疗方案,同意并签署同意书,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常规组采取常规方法治疗,主要包括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帮助患者排痰、行气管插管以及纠正酸碱平衡紊乱以及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用丹红注射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40 ml丹红注射液(菏泽步长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26866)+5%的250 ml的葡萄糖注射液缓慢注射,2次/d,40 mg泮托拉唑(沈阳圣元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169)+0.9%的250 ml的Na Cl溶液中,1次/d,疗程为15 d。
1.3 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的Pa O2、Pa CO2、Sa O2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分析丹红注射液联合泮托拉唑应用于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的治疗效果。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两组患者的Pa CO2值降低,Pa O2和Sa O2的值升高,两组比较,治疗组各指标变化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bP<0.05;1 mm Hg=0.133 k Pa
3 讨论
临床实践表明,Pa O2降低是临床上确诊呼吸衰竭的主要指标之一,呼吸衰竭的Ⅰ型和Ⅱ型可能伴随Pa CO2的升高,无论呼吸衰竭Ⅰ型还是Ⅱ型病情都非常严重,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也非常大,一旦神经细胞长期缺氧会给患者留下严重的后遗症[3]。如果缺氧持续时间过长可使循环系统紊乱、血液粘稠度增加,缺氧产生的乳酸容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使机体的酸碱平衡严重紊乱。在中医角度上,作者认为慢性呼吸衰竭证候包括虚证例和危重辨证例等,而丹红注射液是一种复方制剂,主要成分为丹参和红花,具有活血养心之功效,丹参和红花可以对症引起呼吸衰竭引起的循环功能紊乱,改善患者的症状[4]。泮托拉唑是一种离子泵抑制剂,具有减少胃酸产生的作用,可以保护胃黏膜功能[5]。呼吸衰竭急性发作容易使胃黏膜的微循环受到破坏,因此,使用离子泵抑制剂减少胃酸保护胃功能意义重大。采取丹红注射液联合泮托拉唑应用于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的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效果明显。
本次研究采取丹红注射液联合泮托拉唑应用于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结果显示,治疗前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两组患者的Pa CO2值降低,Pa O2和Sa O2的值升高,两组比较,治疗组各指标变化均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作者认为丹红注射液联合泮托拉唑应用于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明显,具有广泛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汪浩.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期患者的临床观察.中国医学工程,2013,15(11):70.
[2]董凯霞.泮托拉唑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现代预防医学,2012,22(7):1851-1852.
[3]徐允剑.丹红注射液联合泮托拉唑治疗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期临床研究.新中医,2014,18(4):54-55.
[4]王刚,张启龙,潘似俊.丹红注射液联合呼吸机治疗呼吸衰竭急性加重患者临床观察.中国中医急症,2013,16(5):811-812.
注射用泮托拉唑 篇4
关键词:胃肠出血,泮托拉唑,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结果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常见的内科疾病, 其出血原因较多, 如胃溃疡、胃癌等, 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研究显示, 上消化道出血和患者年龄、性别等有着紧密联系。目前, 临床上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更多地采用单一药物治疗为主, 这种方案虽然疗效显著, 但是患者依从性较差, 并发症较多,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 泮托拉唑联合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在临床上得到广泛使用, 尤其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 但是其临床治疗效果争议较大。本研究旨在探讨泮托拉唑联合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 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江铜集团 ( 德兴) 医院诊治的80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其中胃溃疡出血36例,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21例,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14例, 急性胃黏膜出血6例, 胃癌3例。患者均符合上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其他出血性疾病、肝肾功能障碍者、妊娠期、哺乳期、治疗前服用过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及对药物过敏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 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 女16例; 年龄43 ~ 77岁, 平均年龄 ( 55. 7 ± 0. 6) 岁; 病程1 ~ 12d, 平均 ( 4. 7 ± 0. 6 ) d; 胃溃疡出血17例,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1例,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8例, 急性胃黏膜出血4例, 胃癌1例。试验组中男23例, 女17例; 年龄44 ~ 79岁, 平均年龄 ( 56. 5 ± 0. 8 ) 岁; 病程1 ~ 10d, 平均 ( 4. 6 ± 0. 3) d; 胃溃疡出血19例, 十二指肠溃疡出血10例, 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例, 急性胃黏膜出血2例, 胃癌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采用止血、利尿药物等控制患者病情。试验组采用泮托拉唑联合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 静脉滴注5% 葡萄糖溶液250ml + 泮托拉唑 ( 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H19990166) 40mg, 2次/ d, 连续使用15d[1]; 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 ( 锦州奥鸿药业有限责任公司, 国药准字H20041730) 2000U溶于0. 9% 氯化钠溶液10ml静脉注射, 1次/d, 连续使用3d。
1. 3临床疗效判定标准治疗3d后, 对患者进行相关检查: ( 1) 大便颜色转为黄色, 且隐血试验为阴性; ( 2) 胃引流液清澈, 未见秽浊液体; ( 3) 胃镜检查未见出血, 溃疡面愈合很好。满足上述任何1项即表明止血有效。按照止血时间将疗效分为: 显效: 用药后48h内止血; 有效: 用药后48 ~ 72h内止血; 无效: 治疗3d后仍存在出血情况。总有效率= 显效率+ 有效率。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 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采用t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5. 0% , 高于对照组的75. 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试验组发生轻度皮疹1例 ( 2. 5% ) ; 对照组出现头晕、恶心2例 ( 5. 0% )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经观察或使用拮抗药后, 反应均减轻至消失。
3讨论
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 导致出血的原因较多, 医学界对于上消化道出血机制并不明确。其发病迅速, 常对脏器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病死率为30% ~ 50%[2]。 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将诱发其他疾病, 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3]。临床实践表明, 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关键是有效控制出血和抑制胃酸分泌[4]。
近年来, 泮托拉唑联合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在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中使用较多, 并取得良好效果。泮托拉唑是临床上使用较多的一线选择性质子泵抑制剂药物, 具有选择性和非竞争性。作用机制为其可作用于胃黏膜壁细胞, 抑制H+- K+- ATP的活性, 起到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 使凝固血栓不被胃蛋白酶破坏, 发挥良好的止血效果[5]。研究显示, 泮托拉唑和其他药物相比药性更强, 作用时间更持久。同时, 其又是一种苯并咪唑化合物, 结构与兰索拉唑相近, 呈弱碱性, 具有良好的亲和力。泮托拉唑主要通过肝脏代谢, 未代谢的原形化合物极少从肾脏排出, 对肾脏影响小, 临床上对于合并肾脏病变者, 运用泮托拉唑治疗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国外研究显示, 对自愿接受泮托拉唑的健康人群注射120mg该品, 1h内患者体内的胃酸得到完全抑制; 也有研究指出, 监测静脉滴注泮托拉唑患者胃内24h p H值发现, 大多数患者胃内p H值为6. 18, 胃内p H值大于4. 00的总时间百分比为92% , 比理想中的75% ~ 83% 高出很多, 说明泮托拉唑可显著提高胃内p H值。
注射用白眉蛇毒血凝酶在消化道出血患者中也得到广泛使用, 其是从白眉蝮蛇蛇毒中提取的一种酶性、靶向性止血剂, 有效成分为蛇毒血凝酶和磷脂依赖性凝血因子X激活酶 ( FXA) , 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止血剂, 患者用药后药物能够在出血部位起到迅速止血作用, 作用机制与其他药物不同, 血凝酶还具备凝血激酶样和类凝血酶等多种功效[6,7,8]。蛇毒凝血酶直接作用于凝血过程的第3阶段, 其不但能促进纤维蛋白形成, 加速血液凝固, 形成血块; FXA作用于凝血过程的第1阶段, 使因子X转变为Xa, 还可促使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和释放反应, 进而缩短凝血时间, 促进血管局部上皮细胞生长, 进而促进创面快速愈合, 起到良好的止血作用[9,10]。临床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采用泮托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效果理想, 能够降低患者出血量、避免复发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 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有统计学差异, 且未见较严重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 泮托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 能够降低患者出血量, 且药物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杨淑平, 张洪霞.泮托拉唑注射剂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医药论坛杂志, 2011, 32 (12) :159-160.
[2]帕提古丽·阿不力孜.应用血凝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 15 (78) :115.
[3]黄耀宁, 莫晓能.泮托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13, 8 (1) :168-169.
[4]陈玉娟.急诊绿色通道抢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65例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24) :5691-5692.
[5]冀俊英.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基层医学论坛, 2015, 19 (36) :5078-5079.
[6]张新民.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J].临床医学, 2011, 31 (1) :41-42.
[7]汪传臻.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34 (8) :1472.
[8]吴旭华.泮托拉唑联合凝血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J].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3, 11 (5) :441.
[9]张晋燕.内镜下注射和喷洒注射用蛇毒血凝酶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临床疗效观察[J].大家健康, 2015, 9 (12) :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