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资源量(精选12篇)
地下水资源量 篇1
1 工作区简介
工作区位于山东省汶上县南部,地处鲁中山地泰沂山区西南部的山前倾斜平原地带,由黄河及汶河多次冲、洪积作用叠加而成。大致以京杭运河为界,东北部为汶河冲、洪积扇的中部至前缘地带,西南部为黄河冲积平原区。研究区大部处在汶河冲、洪积扇区。全区地势总趋势为东北部高、西南部低。地面标高多在38~49m之间,平均地面坡降0.25‰。总体地形较平坦,局部地段略有起伏。
本区属于淮河水系南四湖流域。主要河流有京杭大运河、泉河、新赵王河、红旗河及洸府河。除京杭大运河长年流水外,其余均为季节性河流。
全区第四系厚0~240m,一般厚60~200m。除个别地点有基岩残丘裸露外,其余均为第四系所覆盖。第四系之下绝大部分地段为寒武一奥陶系地层,仅在南部局部地段为石炭—二迭系地层,研究区也因此被分割为蜀山背斜和双庙地垒两个岩溶水系统。
2 模拟区范围的确定
研究区包括蜀山背斜岩溶水系统与双庙地垒岩溶水系统。其中蜀山背斜岩溶水系统西南部与区外岩溶水系统互为一体,无明显自然边界。为了避免人为划界的随意性,在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时,将西南部边界分别向西和向南扩展到马村断裂与嘉祥南部的地表自然分水岭一带;双庙地垒岩溶水系统与兖西地区岩溶水系统关系密切,为了正确评价本区岩溶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及拟建水源地对相邻地区的影响程度,将双庙地垒岩溶水系统的计算边界向东延伸至兖州西部一带,将兖西地区岩溶水系统包括在内,并将二者作为一个统一的水文地质单元进行计算。建立模型时,将两个计算区合为一体,故实际参加计算面积包括了两个计算区及其之间的煤系地层分布区,总面积约964km2。
3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3.1 水文地质结构模型
本区岩溶含水岩组大部分为隐伏型,孔隙含水岩组分布广泛,二者之间分布有不连续的黏性土弱透水层或煤系地层。孔隙含水岩组通过弱透水层与岩溶含水岩组存在着补给与被补给的关系,但各地的补给强度不同。据此,可将研究区概化为3层结构(图1),第1层为孔隙含水层,按潜水-承压水处理;第2层为弱透水层(包括孔隙含水层底板以下的黏土层和隐伏灰岩边界附近的煤系地层),只考虑垂向一维流;第3层为裂隙岩溶含水层,具承压性。其中上、下层不完全重合,且各层的厚度也不稳定。
3.2 边界条件的处理
考虑到岩溶含水系统的完整性,以及边界有可能对评价区计算结果造成一定影响,在确定模型边界时的主要原则为:尽量以自然边界作为模型边界;在没有自然边界的情况下,模型边界尽可能远,以减小边界对评价区计算结果的影响。基于以上原则,结合本区实际水文地质条件,计算区孔隙含水层一般不存在自然边界,计算过程中按第二类流量边界处理。而对岩溶含水层的水文地质边界则作以下处理:
(1)计算区东部边界的北段以嵫阳断裂为界,作透水边界;东部边界中段与煤系地层接触,作隔水边界;东部边界南段,通过埋藏型岩溶含水层向区外径流排泄;为透水边界。
(2)西部以马村断裂为界,北段隔水,南段具透水作用,但从地下水流向分析,该地段区内、外水量交换较小,在不影响重点研究地段计算结果的前提下,将本边界南段处理为零流量边界。
(3)南部与煤系地层接触,为隔水边界;西南方向,即嘉祥以南裸露山区,由于山脊较高,山体宽厚,可认为地下分水岭与地表分水岭基本一致,流域内与流域外无水力联系,且山体东侧分布有寒武系下统砂岩、页岩地层,透水性弱,故西南部边界亦作隔水边界处理。
(4)北部以郓城断裂为界,郓城断裂以北为晚近系和煤系地层,厚度大,裂隙岩溶含水岩组埋深也大,故该地段以郓城断裂为计算区隔水边界。
(5)潜水含水层自由水面为模型的上边界,通过该边界,潜水与系统外发生垂向水量交换,如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河渠补给、农灌入渗补给、蒸发排泄等。
(6)本地区最大岩溶发育深度为600m左右,故数值模型的底边界以埋深600m为界,600m以下视为隔水底板。
(7)有些地段,由于裂隙岩溶含水岩组与隔水地层的过渡并非是突变的,而是呈契型逐渐过渡为隔水地层,即跨过地层界线后,裂隙岩溶含水岩组的埋深逐渐增大。为了符合本次计算模型以埋深600m为底界的要求,计算区边界外扩至裂隙岩溶含水岩组顶板埋深600m界线处。
4 数学模型的建立
研究区地下水补排量和水位动态随时间而变化,表现了非稳定流特性;受构造影响,岩溶发育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水文地质参数空间上各异,反映了系统的非均质性。因此,本地区地下水系统可作为非均质、各向异性、三维非稳定流模型来研究。在不考虑弱透水层自身弹性释水的情况下,可用下列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来描述本地区地下水系统:
式中,Ω—渗流区域;
h—含水层水位标高(m);
h0—含水层初始水位(m);
hs—地表河流水位标高(m);
Kx、Ky、Kz—分别为x、y、z方向的渗透系数(m/d);
S—承压含水层储水系数;
μ—孔隙含水层给水度;
ε—含水层的源汇项(1/d);
Γ0—渗流区域的上边界,即地下水的自由表面;
Γ1—渗流区域的二类边界,包括含水层隔水底边界和渗流区域的侧向流量边界;
p—孔隙水的蒸发和降水补给等(1/d);
Γ2—混合边界,即地表河流边界;
r—边界面的法线方向;
Kn—边界面法向方向的渗透系数(m/d);
q(x,y,z,t)—定义为二类边界的单位面积流量(m3/d·m);
σ—河底部弱透水层的阻力系数,σ=L/Ks,L为底部弱透水层厚度(m),Ks为河流底部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m/d)。
5 地下水补排项的确定
侧向流入与流出量是一个随季节变化的量,模拟时,用达西定理初步估算给定,计算过程中根据拟合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并根据所处季节不同分时段给定。
大气降水入渗量和农业灌溉回渗量,采用常用公式及本地区试验系数计算得出。
地下水和河流之间的补排关系由模型通过地下水位和河水位差以及阻力系数计算得出。
根据以往研究资料,本地区蒸发量与地下水水位埋深的关系可以下式表示,且在水位埋深大于4m时,蒸发作用微弱,一般认为可忽略不计:
E=1277e-1.45△
式中,E—潜水蒸发强度(mm/a);△—潜水水位埋深(m)。
以上各垂向补、排量除地表河流按第三类边界由模型自动计算外,其他各项经代数叠加后,统一换算成补给强度(m/d),作为一个模块输入模型。
模型识别与验证时采用现状开采量,分为农业开采、生活饮用水开采及工业用水集中开采。农业与生活饮用水开采量根据重点地段的统计结果推算至整个模拟区,并参考水利部门资料和以往工作成果分时段综合给定;工业用水主要开采对象为裂隙岩溶水,包括嘉祥城区开采量3.0×104m3/d、运河电厂长沟水源地开采量2.0×104m3/d等。模型预报时除以上现状开采量外,还考虑了南旺、河里第四系水源地及红运、长沟岩溶水源地等多个水源地的规划开采量。
6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6.1 识别
模型的识别期为2004年5月12日至2004年8月26日,包括抽水试验期和水位恢复期。根据识别期间应力的变化(即抽水的延续性、间断性和降水的连续性、间断性等),将识别期划分为5个应力期(106天),同一应力期内地下水补排项相对稳定,每个应力期包括若干时间步长,时间步长为模型自动控制,严格控制每次迭代的误差。
识别时根据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将各水文地质参数分为若干个区,并以抽水试验成果为基本依据为每个分区赋值,最后根据实测资料给定地下水初始流场。在模型计算模拟过程中再对各项参数分区范围及其参数值进行调整,最终得出优化结果。图2是模型识别期岩溶水计算、实测流场拟合结果。由图可见,计算与实测数据拟合程度较高。经优化后,全区大气降水入渗系数口的取值范围为0.22~0.35,并将储水系数S (给水度μ)分为14个区,孔隙含水层与岩溶含水层渗透系数K1、K3分别分为16个区和11个区,弱透水层垂向渗透系数K2分为12个区。从识别期地下水系统水量均衡情况看,大气降水是研究区最主要的补给来源,侧向流出则是识别期整个地下水系统主要的排泄途径。对于岩溶水来说,侧向流出主要发生在兖西岩溶水系统南部(对整个计算区而言系东南部)边界处,该排泄量将来开采状态下可转化为开采资源,成为增加开采资源的一个途径。
6.2 验证
为了检验模型识别结果的准确性,选用长期观测资料对其进行验证,验证期为2003年6月初到2004年5月初,划分为13个应力期,计326天,基本构成一个完整的水文年。在验证期内,将经识别后的各项水文地质参数代入验证模型,进行计算、实测水位与流场拟合,如果拟合效果良好,则说明识别参数可代表模拟区实际水文地质条件。否则,则需要重新回到识别模型继续调试,直到达到要求为止。图3为模型验证期岩溶水计算与实测水位曲线拟合图,由图可见,计算、实测水位曲线拟合程度较高。从验证期地下水量均衡表(表1)看,2003年6月下旬至2004年5月上旬,孔隙水系统与岩溶水系统均为正均衡,地下水位上升,与实测情况一致,说明计算结果可靠。
7 水源地岩溶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及水位预报
7.1 预报模型
将识别与验证模型稍加调整即得预报模型。根据勘察结果,选择邵庄、东刘庄及双庙较强富水地段为模拟开采水源地,采用1983~2004年连续22年的降水资料,并以2004年底水位标高为基本依据为模型赋水位初值。给定开采约束条件,输入拟定的开采方案,预测在拟定方案开采状态下地下水位动态和流场变化过程,满足约束条件则说明方案可行,否则需重新调整方案。
7.2 开采约束条件
预报开采资源量应以符合目前开采技术条件、不影响农业用水和已有水源地正常运行为基本原则。根据该原则限定预报开采约束条件为:
(1)根据现有开采技术和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参考长沟水源地以水源地水位埋深40m进行设计安装,故本模型预报计算时设定开采主孔附近观测孔水位最大埋深不应超过40m,岩溶含水层正常年份平均水位埋深应不大于20m;
(2)根据现有农田灌溉井的成井深度和实际取水能力,由岩溶水开采引起的孔隙水水位降深应不大于2.0m;
(3)预报水源地开采总量不能超过区域岩溶水开采资源总量。
(4)开采状态下各类型地下水水位不应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7.3 预报方案的确定
根据本区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和实际水文地质条件,拟定以下2种预报方案:
方案1:维持嘉祥、长沟岩溶水现有实际开采量5.0×104 m3/d,增加红运水源地岩溶水4.5×104m3/d与南旺水源地孔隙水1.8×104m3/d规划开采量,计算与评价本次详查水源地岩溶水允许开采量;
方案2:在方案1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早期规划但至今仍未使用的河里水源地孔隙水3.0×104m3/d和长沟水源地规划新增岩溶水1.0×104m3/d的开采量,计算与评价该水源地岩溶水允许开采量。
7.4 允许开采量及水位预报
给模型分别输入以上2个方案的开采量值,通过反复计算,其结果是:在符合开采约束条件下,采用方案1,即只考虑增加红运、南旺水源地未来规划开采量时,邵庄、东刘庄及双庙水源地岩溶水允许开采量分别为6.0×104m3/d、2.96×104m3/d和1.2×104m3/d;采用方案2,即进一步扣除长沟、河里水源地未来规划开采量后,邵庄、东刘庄及双庙水源地岩溶水允许开采量分别为4.2×104m3/d、1.6×104m3/d和1.2×104m3/d。相应水位埋深及流场变化情况分别见表2和图4、图5。
7.5 预报开采量评价
从地下水流场预报图(图4、图5)看,开采22年后岩溶水降落漏斗范围较小,且第四系孔隙水并未在岩溶水源地附近形成降落漏斗,说明越流补给是面状的,岩溶水开采一般不会对孔隙水产生明显的局部降落漏斗。事实上,孔隙地下水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量是通过侧流、蒸发及补给地表河流等方式排泄的,将来开采状态下可最大限度的袭夺该部分排泄量而补尝地下水系统的开采量。故在允许的范围内合理开采,一般不会对孔隙水产生不良影响。
另外,京杭运河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主干河道,工程实施后,本工作区段京杭运河将长年保持35m以上的高水位,对附近孔隙水具有长期补给作用。这不但有利于增加孔隙水的补给量,同时,也保证了孔隙水对岩溶含水层的越流补给。
本次数值模拟计算采用连续22年的降水资料;其中包括极枯年份与极丰年份,尤其包含了罕见的连续4个枯水年(1986~1989年),22年平均降水量602mm,低于多年平均(1956~2004年)降水量623.55mm,采用的降水量偏保守,故计算结果的保障程度是较高的。同时,本次数值模拟经过了历时40天的大型群孔抽水试验资料的识别和一个完整水文年长测资料的验证,计算结果的精度也应该是较高的;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该地下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摘要:蜀山背斜—双庙地垒岩溶地下水是近年来鲁西南地区勘探开发的一项重要水资源,对鲁西南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蜀山背斜—双庙地垒岩溶地下水资源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邵庄、东刘庄、双庙3个拟建水源地在不同开采方案下的允许开采量及其水位进行了预报,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该地下水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蜀山背斜—双庙地垒,岩溶地下水资源,数值模拟,预报
参考文献
[1]王大纯,张人权,史毅虹.水文地质学基础[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0.
[2]薛禹群,朱学愚.地下水动力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79.
[3]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济宁市汶上县邵庄、任城区双庙水源地供水水文地质详查报告[R].2004.
地下水资源量 篇2
作为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下水资源在人类生产、生活及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水资源短缺的日益加剧,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和过度开采、保护地下水资源成为一种共识.我国水利部门逐步建立了地下水监测站网,组织完成了地下水监测规划,实施了地下水监测规范,同时,一些先进仪器和技术也开始应用于地下水监测工作中.
作 者:田景宏 许立燕 作者单位:田景宏(北京科技大学)
许立燕(北京新敏兴业环境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南流江地下水资源变化规律研究 篇3
摘要:南流江流域水资源短缺矛盾日益加剧,相对于目前较低的生产技术条件,水资源利用率己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高强度的水资源模式产生了许多生态环境问题:地下水位普遍降低;河流下游水质下降;下游天然植被衰退或枯死,土地沙化面积增大,耕地退化。本文主要针对南流江地下水资源变化规律进行研究
关键词:南流江;地下水资源;变化规律
1.研究背景
水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之一,不仅是生态环境维持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基础性和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如同人体的血液,水资源承载着为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等活动提供资源和能量的重要使命,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安全、可靠的水资源,就没有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正因如此,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要求也逐渐提高,这主要表现在人们用水量的大幅增加和对水质要求的逐渐严格上。地下水资源是天然水循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主要的供水水源之一。它通过大气降水、地表水渗入等途径不断地进行补充、更新。由于地下水不直接暴露于大气中,因此在早期盲目地、粗犷式地大规模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地下水并没有像地表水一样,因受到严重的浪费、污染而大幅萎缩、恶化。在仅仅依靠地表水资源己经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用水要求时,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地下水,开采、利用地下水资源以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2.研究区概况
南流江历史悠久,发源于广西北流市,古时候被称为合浦水,是玉林人的母亲河,向南流经玉林、玉州、博白、合浦、浦北等县,是广西沿海诸河流之一,在合浦县党江注入北部湾,全长287公里,流域面积9704平方公里,多年年平均流量166立方米秒,是广西南部独自流入大海诸河中,流程最长、流域面积最广、水量最丰富的河流。
南流江流域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冬短夏长,土地肥沃,自然资源丰富,四季适宜农作物生长。年平均气温21.5 ~ 22.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最低气温-2.1℃,年平均日照1.800 ~ 1,630小时。冬季偶有轻霜,无霜期长达 320 天以上。年平均降雨量1,400 ~ 1,760毫米,4-9月为雨季,降雨量占总降雨量的80%左右。主要自然灾害为台风、洪水、干旱、倒春寒、寒露风等。土壤分山地土壤和耕地土壤,海拔较高的山地为黄壤,土层较薄。海拔较低的低山、丘陵地多为山地红壤,土层深厚。岗地土壤多属石灰土、赤红壤、紫色土,肥力中等。平原地区为冲积土、水稻土,多分布于平原的垌田,土质肥沃。
3.南流江地下水资源变化
3.1研究方法和数据
3.1.1研究方法
研究南流江地下水资源变化,首先需要知道研究其变化的方法,而水循环演化的趋势性就是研究其变化的重要工具。水循环演化的趋势性是指某一水循环要素或某一水循环过程朝着特定的方向发展变化,目前常用的趋势分析方法有线性倾向估计、滑动平均、累积距平、二次平滑、三次样条函数等。对于趋势十分明显的情况,采用滑动平均、累积距平、多项式等方法,可以根据径流变化曲线图直观判断,但有时这种直观判断较为困难或者不够可靠,这时可以借助统计检验的方法。本文主要借助于线性倾向估计法、累积距平法进行判别。(1)累积距平法。累积距平是一种常用的判断变化趋势的方法,同时通过对累积距平曲线的观察,也可以划分变化的阶段性。对于时间序列x,在某一时刻的累积距平表示为:。(2)线性倾向估计法。用表示样本量为n的某一变量,用表示所对应的时间,建立与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式中:a为回归常数;b为回归系数,a和b利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回归系数b的符号表示变量x的趋势倾向;相关系数:表示变量x与时间t之间线性相关的密切程度。对于判断变化趋势的程度是否显著,必须对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确定显著性水平a。若,表明x随时间t的变化趋势是显著的,否则表明变化趋势不明显。在进行统计检验时,多应用t检验法。
3.1.2数据
1980— 2004年南流江流域玉林、玉州、博白、合浦、浦北等五县地下水埋深数据。数据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环境与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3.2地下水变化
以不同形式在地表以下岩石下、土层下的空隙存在的水的统称被称为地下水。它的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同时以地下渗流方式补给河流、湖泊和沼泽,或直接注入海洋;上层土壤中的水分则以蒸发或被植物根系吸收后再散发入空气中,回归大气,从而参与了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以及地球上发生的溶蚀、滑坡、土壤盐碱化等过程,所以地下水系统是自然界水循环大系统的重要亚系统。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个确定的水文地质单元内,通过各种途径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的入渗补给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水化学特征,可利用的年补给量。黑河流域地下水资源主要包括山区和平原两大类型,不同的地貌类型中地下水的成因條件不同。
3.2.1山区分区地下水
将上述两项计算结果合并统计,得到南流江流域与山区地下水资源为12.382亿m3,其中东部水系为6.806亿m3,中部水系1.472亿m3,西部水系为4.104亿m3,分别占总量的54.97%,11.89%,33.14%。(数据来源:《黑河流域水一生态一经济系统综合管理研究》)
3.2.2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
地下水埋深是指地下水水面至地面的距离。地下水埋深变化表示浅层地下水变化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下水量的分布。选取南流江流域玉林、玉州、博白、合浦、浦北等五县典型井1980-2004年间地下水埋深数据(表1,做线性倾向分析得到,除高台县罗城,其余井均通过显著性a=0.05的显著性检验,地下水埋深有加深趋势说明地下水水位有下降的趋势。
表1南流江流域地下水年平均埋深线性倾向分析
多年平均(m)线性倾向估计相关系数分析结论
玉林4.39y=0.262x+1.3920.96有增大趋势
玉州2.65y=0.055x+2.1460.83有增大趋势
博白1.81y=0.011x+1.6760.41无明显变化趋势
合浦2.76y=0.099x+1.6720.79有增大趋势
浦北2.65y=0.044x+2.5300.69有增大趋势
对以上观测地下水埋深做累积距平分析得到:博白无明显趋势变化,只在1996年有一个波动;玉林在1992年埋深持续减小后自2000年开始表现为持续增大;玉州在2000年前表现为持续减小,之后在2002年转为持续增大;合浦变化幅度较大,1984年到1992年表现为持续减小,之后到2003年一直增大;浦北由于数据缺失较多,没有参与分析。
4结束语
事实证明,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下垫面条件、气象条件等的变化都会影响地下水资源的变化。弄清地下水资源的变化规律,对于全面认识地下水,合理开发地下水,有效解决在地下水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存在突出问题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戴声佩,张勃.利用Landsat影像构建河西绿洲土地利用信息图谱——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遥感信息.2012(05)
[2]方秀琴,任立良,李琼芳.近40年老哈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与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12(02)
[3]朱占永,郭伟志,张海力.海河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图谱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14)
[4]侯碧屿,曹孟磊,刑哲,冯仲科.北京市永定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图谱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1(06)
通化地区地下水资源现状评价 篇4
关键词:通化,地下水,资源,现状评价
前言
水在人类生活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 它既是生活资料, 也是生产资源。随着国民经济的日益发展, 我国部分城市出现水资源短缺问题, 地表水已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地下水被大量开采利用, 因此必须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监测与评价, 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水资源评价
本次主要是针对与大气降水、地表水有直接联系的、更新较快且易于开采的浅层地下水资源, 通过水量分析和水质评价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1.1 水量分析
对地下水水资源总补给量的分析计算, 通常以地下水的补给量作为地下水资源量, 但通化地区属于山丘区, 山丘区地质条件复杂, 直接计算补给量比较困难, 但就地下水的平衡来说, 无论补给方式多么复杂, 补给量总会转化成排泄量, 尤其是山丘区, 地形起伏、高差悬殊、河床深切、底坡陡峻、调蓄较差、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 形成径流, 通过散泉很快溢出地面, 排入河流。补排机制, 比较简单。所以按地下水均衡原理, 总排泄量等于总补给量。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可用各项排泄量之和来计算。山丘区的排泄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河川基流量, 其他各项, 数量较小, 有的可以忽略不计, 根据实际情况, 通化地区的地下水排泄量用河川基流量和开采净消耗量之和计算, 因此需要把河川基流量从河川径流量中分割出来, 本次评价采用平割法分割各代表站的河川基流量, 单站的河川基流量具体算法是选用最枯三个月的平均流量平割。结果详见表1
评价区河川基流量的计算采用模糊分区法, 即根据区内代表站基流模数加权平均求得评价区平均基流模数, 计算区平均基流模数乘以评价区面积求得评价区河川基流量。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得出-计算区平均基流模数为6.125万m3, /Km2评价区面积为15100Km2, 得出评价区的河川基流量为9.248亿m3。通化地区的开采净消耗量为1.424亿m3, 计算出通化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0.672亿m3。
1.2 水质评价
选择国家标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作为2011年通化市地下水质量评价的标准。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地下水, 是地下水勘测评价、开发利用和监督管理的依据。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 本标准按水体功能依次划分为五类, 其中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于各种用途。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 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Ⅴ类不宜饮用, 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依据本标准选用用来表示水中有机污染的参数及有毒物质、盐类等12项参数进行分析评价。这些参数是:p H值、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挥发酚、氰化物、砷化物、六价铬、总硬度、氟化物、高锰酸盐指数、硫酸盐、氯化物。评价结果见表2。
2011年全区地下水水质状况分析。
采用单项组分评价法对通化市13处地下水观测井进行了评价分析。通过评价分析发现13处观测井中含单项参数水质类别为Ⅳ类的观测井3处, 占观测井总数的23.1%。主要污染物有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氟化物。其余10处观测井单项参数水质类别均在Ⅰ至Ⅲ类之间。
2 结论
通过以上评价:通化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0.67亿m3, 总用水两量为1.42亿m3。则弃水量为9.25亿m3, 故水资源未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通化地区蕴含的地下水资源量是丰富的。但地下水的水质少量观测井的单项水质参数已达到Ⅳ类, 部分地区的地下水水质已受到了污染。
3 污染原因分析及治理措施
3.1 污染原因分析
从评价结果分析, 造成污染的物质有硝酸盐氮、高锰酸盐指数和氟化物。硝酸盐氮是含氮有机物氧化分解的最终产物, 高锰酸盐指数是指在酸性或碱性介质中, 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 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高锰酸钾的量, 用与消耗高锰酸钾的量相当的氧的量来表示, 它是表征水体被有机物 (还原性无机物) 污染的惯用指标。高锰酸盐指数含量的主要来源是有机物, 水中的有机物是由生物遗体的分解产物, 随水循环在各类水体中的迁移、积累而存在, 随着对各类污、废的接纳而增多, 有机物主要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氟化物指含负价氟的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氟广泛存在于自然水体中, 自然界中的氟化物主要来源于火山爆发、高氟温泉、干旱土壤、含氟岩石的风化释放以及化石燃料的燃烧等, 与其他卤素类似, 氟生成单负阴离子 (氟离子F-) 。氟可与除He、Ne和Ar外的所有元素形成二元化合物。适当的氟是人体所必需的, 过量的氟对人体有危害。所以氟化物在生产和生活中被广泛应用。来源于土壤和岩石中的氟很难控制, 现在只能减少人为污染, 使地下水的水质满足各类用水要求。
3.2 防治措施
3.2.1 通化市是湿润多雨地区, 年均降水量800mm以上, 地下水资源丰富, 地下水水质本次评价结果显示只有少量观测井的单项水质组分达到Ⅳ类, 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质较好, 要注意保持现在的状况, 加强治理, 严禁未经处理的工业污水直接排入地下。
3.2.2 为防止地下水污染和过量开采、人工回灌等引起的地下水质量恶化, 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有关规定执行。
3.2.3 利用污水灌溉、污水排放、有害废弃物的堆放和地下处置, 必须经过环境地质可行性论证及环境影响评价, 征得环境保护部门批准后方能施行。
3.2.4 建议水行政部门应在不同质量类别的地下水域设立监测点, 对地下水水质进行检测, 监测频率不得少于每年二次, 并对地下水埋深情况进行监测, 及时掌握地下水开采情况, 防止过度开采。
参考文献
[1]张顺联, 地下水资源计算与评价[M], 水利电力出版社
[2]金传良郑连生, 水质技术工作手册[M], 能源出版社
地下水资源量 篇5
尊敬的X书记、X市长,同志们:
现将XX县工作汇报如下。
按照节水优先方针,把节水作为解决我县水资源短缺的重要手段,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聚焦重点领域,实施重大节水工程,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提高用水效率,为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持续的水资源保障。
一、基本情况
XX县地下水总量指标为XXXX万m³,其中农田灌溉XXXX万m³,林牧渔用水总量XXX万m³,工业用水XXXX万m³,居民和生活用水XXX万m³,生态用水XXX万m³。
县境内有大小河流X条,内陆河水系X条,总长X公里,区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县境内有大小湖泊X个,地表水蓄水工程小型水库X座。
二、主要做法
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总原则。县委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坚持政府牵头,部门、乡镇联动,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要求,全面开展我县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工作。先后印发了《XX县地下水资源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关于做好各行业违法自备井关停工作的通知》、《关于严厉打击违法取水行为的通告》。县委抽组各行业部门组成由三名常委牵头的四个地下水资源用水现状排查工作小组,对全县各行业取用地下水现状进行了大排查、大摸底。
三、水资源管理保护和利用进展情况及成效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县委政府制定的方案和有关要求,严格水资源承载能力刚性约束,减退不合理用水需求,在农业增效、工业减排、城镇降损和其它行业开源节水上,形成“3+1”全社会节水示范创建。
(一)全面开展农业节水增效。
根据各乡镇排查上报的农业灌溉机电井摸底现状,从3月25日开始,经县委政府会议研究,对历年来国家投资项目实施的XXXX眼农业灌溉机电井予以保留,对剩余的XXXX眼机电井按照《水法》规定,对未办理取水许可证的全部封闭。从4月1日县政府发布公告以来截止6月底,各乡镇共封停农业灌溉机电井XXXX眼,预计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约XXX万m³。全力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2021年4月22日,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印发(二)全面开展工业节水减排。
一是大力推进工业节水改革,完善水计量设施在线监测系统,强化生产用水管理。经工业节水排查小组汇总,对于自来水公共管网覆盖范围内的井XX眼工业自备一律拆除封闭。对自来水公共管网覆盖范围外的XXX眼机电井下发了办理取水许可通知书,通过计量用水、封闭自备井等措施可减少工业企业取用地下水XXX万m³。二是对XXXX化工园区XX家工业企业生产用水自备井XX眼全部封闭,采用中水置换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XXX万m³。三是对未办理水资源论证以及取水许可的工业企业,实行限期办理通告,对超期不办的用水企业按违规取用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停止生产处置。(三)全面开展城镇节水降损。
一是我县现有城镇小区XXX处,小区内有自备井XX眼,按照全县《地下水资源专项整治方案》要求,严控小区居民取用地下水,对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XX眼自备井予以全部关闭。二是加强引导居民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全力推行全力推行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制度,进一步提高城镇小区居民节水意识。预计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XX万m³。三是对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XX眼自备井全部予以封闭,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XX万m³;对中小学、幼儿园自来水覆盖范围外的XX眼自备井予以封闭,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X万m³。(四)全面开展重点区域节水开源。
一是对园林绿化沿线、城乡公园的XX眼自备井全部采用中水置换,对XX眼鱼塘用水井、XX眼公路沿线售水井全部予以封闭,可减少地下水开采量约XX万m³。浅谈节水与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篇6
一、加强宣传,强化资源意识
水资源是重要的物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而又无法替代的物质资源。因此,加强水资源管理、培育节约风尚、增强全民的忧患意识,应是我们水务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首要任务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每年利用“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集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水法规宣传活动,重点宣传《水法》《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通过印发宣传材料,张贴宣传标语,散发宣传单,召开干部群众大会等形式,并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节约用水和取水许可等方面的宣传,使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对地下水开采管理、取水许可和有偿使用的原则、程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提高公众对取水许可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认识。通过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营造出节约用水、合理用水、保护水资源的良好氛围。
二、统一管理,实行优化配置
必须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即以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效保护为前提,通过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统筹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土壤水、雨水、灌溉回归及城市污水等的开发利用,进行协调管理和调度,实行以供定需的方针:以水定产业结构,以水定发展速度和建设规模,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做到量水而行。由此而实现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水利转变,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建立健全地下水管理保护的制度体系
《水法》及《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对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应从完善执法体系、依法治水、依法取水、依法用水的角度出发,建立并完善地下水管理保护体系,从地下水开发利用、管理保护、取水许可审批、水资源论证、取水计量设施安装、水资源费征收等各个方面进行规范,使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四、节约用水,减少人为浪费
采取强制措施厉行节约用水,并根据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和实行以水定产、以水定发展规模,限制发展高耗水、易污染企业。要大力推广使用节水新技术和新工艺,逐步推进用水管理,对超过计划用水户,实行累进加价收费。同时要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另外,要对灌区全面实施节水改造,坚持在节水中求发展。特别是对于农业大县,农业用水的节水潜力非常大。要加强灌区配套改造工程建设,加强田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杜绝大水漫灌的浪费现象,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工业用水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关于加强工业节水工作的意见》的规定,提高用水效率。生活用水单位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的原则,加强水资源的管理。
五、加强对水资源的监测工作,完善地下水监测网络
要按照相关要求,为加强地下水动态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布设地下水位、水量、水质观测井开展监测。对城市重要的工业、生活、城镇集中水源地取水口、重点排污口安装远程监控设施,进行数据传输的控制,建立地下水资源动态自动监测系统,运用微机技术定期分析监测资料,发布监测区的水情预报和预测,为加强水资源管理和防治地质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六、实行严格的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论证制度,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合理调整地下水开采井布局
要根据地下水保护重点及开采现状,划定地下水禁采区、限采区。在禁采区禁止开采地下水,对现有的开采井要逐年进行关闭;在限采区内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规模。对开发建设项目严格实行水资源论证制度和环境评价制度,禁止新上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对新打机井严格按照规定和要求进行审批;对地下水超采区,要按照行业用水定额,对取水单位逐步削减取水量,逐步恢复地下水资源采补平衡。
七、完善地下水计量设施,为科学计量、准确收费提供科学依据
取水计量是实施定额管理、加强节水监督的基础,也是实施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累进计收水资源费的技术依据。因此要结合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把取水计量工作作为实施取水许可监督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制订完善取水计量工作的方案和计划,分年度有计划对取水单位安装普通水表或智能化水表,完善计量设施,为科学计量、准确收费创造条件和提供依据,对拒不安装或者计量设施不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按照水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辽西缺水地区地下水资源分析 篇7
水是世界上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 系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因素, 同时又是战略性经济资源。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全球化, 水与人口和资源并称为人类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三大社会问题。
辽西地区是最为缺水的区域, 水资源短缺一直困扰着该地区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几年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 干旱频繁发生, 尤其是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水资源缺乏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1 缺水状况
辽西地区处于亚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降水量少, 蒸发量大, 是全省最为干旱缺水的地区。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30至680毫米左右, 约为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的72%, 其中朝阳、阜新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分别为430毫米、500毫米, 是全省降水量最少的地区, 而蒸发量多达1800至2200毫米, 是全省蒸发量最大的地区。与此同时, 辽西地区降水时空分布也不均衡, 全年降水量的70%集中在汛期。供水问题已成为影响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根据地区的统计资料和中长期的发展规划资料, 现状供水缺口约为10%, 到2010年供水缺口达30%。由此可见, 水资源缺口较大, 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解决用水问题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的重大问题。
2 地下水资源状况
辽困地区地下水补给资源为40.3×108m3/a, 可开采资源为31.8×108m3/a。由此可以看出, 辽西地区的地下水资源的开采程度较高, 开来率达51%。该地区的地下水可分为四类, 即松散岩类地下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和块状岩类裂隙水, 各类地下水的主要特征分述如下:
2.1 松散岩类孔隙水
主要分布于山前倾斜平原区和河谷平原区。含水岩组岩性主要为砂砾卵石、砂砾石、中粗砂等。渗透性较好, 出水量一般为1000m3/d~5000m3/d, 河谷平原区单井, 出水量一般为600 m3/d~3100m3/d。
2.2 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
地下水赋存于岩石的可洛性裂隙溶隙之中, 出水量约为110L/s~150L/s。一般地区泉水流量为3.5L/s~10L/s, 矿化程度小于0.5g/L, 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型。地下水富水性中等, 且分布不均, 主要赋存于富水构造之中。
2.3 碎屑岩类孔隙裂隙水
含水岩组为主要由侏罗系、石炭系、二叠系构成, 这些层状岩石在燕山期构造运动作用下, 形成了盆地、向斜及早斜充水构造。
3 缺水因素分析
辽宁西部地区地处内陆性温带半干旱气候区, 多年平均降水量491.3mm, 最小年降水量仅284.9mm, 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738.77mm。可见蒸发作用强烈, 地表水蒸发损失将近1/4。该地区以丘陵地貌为主, 土壤土要为生草棕色森林土, 亚砂土和黄臼土。植被多为草本植物, 覆盖率小, 约为13%, 土层薄, 储水性差, 水土流失严重, 蒸发水量高达降水总量的80%。岩质构造环境脆弱, 是资源型缺水区, 一定量的水资源又因为时空分配不均, 为水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带来了一定难度。根据水文和地质条件, 可将水区域分为下面几种缺水类型:
3.1 资源型缺水
辽宁西部的大多数地区, 多由变质岩及火山岩组成, 基岩裸露, 山峰陡峻, 构造低山丘陵地形, 部分地区由于风化剥蚀强烈, 组成又低又缓的矮丘陵, 岩石完整, 岩石节理及风化、构造裂隙不甚发育, 地形条件不利于水的汇聚, 大气降水被快速排走, 不能转化为地下水。丘陵坡部的残土积层, 因为存在无效厚度的含水层, 不能打井开采。此外, 部分已开采区, 由于需采出量大于可开采量, 已引起水文地质环境问题。从而出现水资源缺乏, 属于资源型缺水类型。
3.2 经济性缺水
辽宁省西部地区的平原区多数是短河流河谷型平原, 地面坡度大, 径流条件好, 第四系含水层透水性好, 单井出水量大, 有地下水的存储能力。但些类型平原地形坡度较大, 地下水流条件好, 水丰富时期的降水快速地随着地表和地下的运流被排走。假设在条件好的河谷平原区, 采取适当的技术措施, 加大降水渗入, 降低地下水远流排泄, 例如修建地下水库, 人工引水回渗等措施, 人工为河谷平原区进行调整, 提高地下水的水位, 提高地下水储库容量及存空间, 可以提高这些地区的地下水的补给量和允许开采量。目前由于经济上的缺乏, 不能投入工程量, 大气降水快速地随着地表和地下运流被排走, 引起地下水贫乏, 属于经济性缺水类型。
4 找水方向
根据辽宁省西部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以及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水区域的缺水因素、缺水类型主要可采取的开采模式分析如下:
4.1 资源性缺水区
该类型区应围绕构造断裂带、岩层接触带等线状构造开展工作。该类型区的线状构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4.1 东西向断裂蓄水构造
辽宁西部地区的东西向断裂蓄水构造常常表现为压性特征明显, 断裂面倾角→般为70°~80°, 常为NW及NE向断裂斜切。该断裂带为弱含水构造, 沿断裂方向有断续的泉水出现, 特别与NW断裂的交接部位, 泉水出露较多, 其含水条件西部好于东部, 泉水流量多为50m3/d~100m3/d。
4.2 北东向断裂蓄水构造
该类型断裂蓄水构造的走向多在NE50°左右, 性质多为压性、压扭性冲断层, 常与张性、张扭性断裂配置, 呈“多”字型构造带。断层部位常有泉水出露, 但富水性偏小, 多为10m3/d~30m3/d, 属弱含水构造带。
4.3 北西向断裂蓄水构造
该类型的断裂蓄水构造的走向多为北西330°, 断裂性质多为张扭性, 长约5km~10km, 断层面倾向北东, 倾角较大, 可达80°, 裂面光滑, 有泉出露流量0.57 g/L~1.24g/L。
4.4 其它类型 (接触带、岩脉等) 蓄水构造
不整合接触带是地层的薄弱部位, 般具有良好的含水空间, 许多接触带出现接触泉、溢出泉, 泉水流量都在40m3/d~86m3/d之间。
风化裂隙水发育地段, 在地形坡降大, 坡脚育黄土层阻水时, 常有泉水出露。泉水流量为10m3/d左右。
岩脉在本区分布较多, 特别是有些小岩脉垂直或斜交地F水流向, 使地下水富集, 并溢出地表形成泉水, 但泉水流量一般偏低。
在花岗岩侵入体的接触带, 也会形成线状或带状含水构造带, 如化石戈乡南部的乌兰山周围接触带, 泉水流量为130m3/d。
上述线状含水构造, 是解决农业用水和饮用水的较好地段, 可适用于零星开采, 需通过地面调查、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进行查证, 以确定水井位置和深度, 在此基础上, 选择专业技术队伍施工成井, 开发地下水资源, 以解决贫困山区的人畜用水问题。
5 地下水开采的经济效益分析
水是生活和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 是影响社会主引济发展和人民牛活水平提高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 严重缺水已成为制约该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查清本同水文地质条件, 充分含理的开发利用该区的地下水资源。
谈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模式 篇8
1 地下水库式开发模式
为了缓解水资源紧缺, 改善单纯引用地表水引起的环境负效应荷兰、德国、英国伦敦、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及我国北京等地都采用地下水库式开发模式, 通过人工和自然调蓄技术, 对水资源进行时间和地域的再分配。
地下水库式开发模式主要选择在含水层厚度大、颗粒粗, 与地表水直接发生联系且地表水源丰富, 具有良好的人工调蓄条件的地段如冲洪积扇顶部和中部。冲洪积扇的中上游为单一潜水区, 含水层颗粒粗、分布范围广、厚度大 (可达上百米) , 有巨大的储存和调蓄空间, 且地下水位埋藏浅、补给条件好;而扇体下游受岩相影响, 颗粒细构成潜伏式天然截流坝。这种结构特征, 决定了地下水库具有易蓄易采的特点, 具有良好的调蓄功能和多年调节能力, 有利于“以丰补欠”, 充分利用洪水。
根据水文地质条件, 调蓄的最佳部位是冲洪积扇的中上游单一潜水区。可采用群井强采、枯采丰补、以丰补欠的调蓄方式。为实现这种调蓄方式, 在工程措施上要采、补相结合。补源措施上可在河流的上、中、下游分级修建高出河床1~2m滞洪坝, 延长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时间, 增加河床中水层厚度与湿周长度, 从而可达到增加地下水的补给量的目的。也可利用扇体上游的一些废弃沙坑引洪水进行人工回灌。通过这些工程措施可达到充分利用洪水, 增加补给量的目的。在采水工程上可采用深度适宜的管井进行强采。井间距采用有关方法计算确定。
2 河流近岸开发模式
我国北方的北京、西安、兰州、西宁、太原、哈尔滨、郑州等大城市, 大型供水水源地都是傍河取水型的。经多年的开采实践证明, 傍河取水是保证长期稳定供水的有效途径, 特别是利用地层的天然过滤和净化作用, 使难于利用的多泥沙河水转化为水质良好的地下水为沿岸城镇和工业集中供水提供水源, 是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开发的一种主要模式之一。在选择傍河水源地时, 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在分析地表水、地下水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 优先选择开发程度低的地区。
2.2 充分考虑地表水、地下水富水程度及水质。
2.3 为减少新建厂矿所排出的废水对大中城市供水水源地的污染, 新建水源地尽可能选择在大中城镇上游河段。
2.4 尽可能不在河流两岸相对布设水源地, 避免长期开采条件下两岸水源地对水量、水位的相互削减。
3 井渠结合模式
农灌区一般采用井渠结合开发方式, 特别在我国北方地区, 由于降水与河流径流量年内分配不均匀, 与灌溉需水过程不协调, 每年3~5月或4~6月灌溉临界期一般严重缺水, 形成“春夏旱”。为解决这一问题, 发展井渠结合的灌溉, 可以起到井渠互补、余缺相济和采补结合的作用。实行井渠统一调度, 可提高灌溉保证程度和水的利用率, 不仅是一项见效快的水利措施, 而且也是调控潜水位, 防治灌区土壤盐渍化以及改善农业生态和环境的有效途径。经内陆灌区多年实践证明, 井渠结合灌溉的作用, 一是提高了灌溉保证程度, 缓解或解决了春夏旱的缺水问题;二是减少了河水的灌溉数量, 从而减少了灌溉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三是可通过井灌控制地下水位, 改良土壤盐渍化。例如, 新疆乌鲁木齐冲积平原五家渠灌区的101、102和103三个团场, 先后打井360眼, 1978年播种面积23×104亩, 共需水量1.3×108m3, 其中井灌提取地下水量0.5×108m3, 通过打井不但解决了灌溉水源不足的问题, 而且有效地降低了地下水位, 已从井灌前的0.5~1.0m, 下降到3.0m左右, 灌区盐碱地得到了改良。
4 井灌井排模式
井灌井排模式主要适用于干旱内陆河流下游, 地下水的矿化度低于1.5g/L, 含水层与表层土壤间无隔水层的地区, 这些地区一般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 而且地表水缺乏。在这些地区开展井灌井排模式, 一方面提高了灌溉保证程度, 另一方面可达到改良土壤盐渍化的目的。井灌井排模式具有效果快、稳定、排灌结合成本低和占地少等优点, 但在咸水区不宜采用。
在采矿过程中, 由于地下水大量涌入矿山坑道, 往往使施工复杂化和采矿成本增高, 严重时甚至威胁矿山工程和人身安全, 因此需要排水。例如我国湖南某煤矿, 平均每采1t煤, 需要抽出地下水130m3左右;匈牙利尼拉德铅土矿, 需要抽出210 m3的地下水才能开采1t铅土;又如目前沿我国太行山山麓有不少煤田, 由于大小矿床疏干问题得不到解决而未能开发。如果矿山排水能与当地城市供水结合起来, 可一举两得。据估算, 这一地区的矿坑排水量每年可达5×108m3左右, 如果能得到充分利用, 可在城市供水紧缺的局面中发挥重要作用。
5 引泉模式
在一些岩溶大泉及西北内陆干旱地区, 地下水溢出带可直接采用引泉模式, 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大泉一般动态稳定, 水中泥沙含量低, 适宜直接在泉口取水使用, 或在水沟修建堤坝, 拦蓄泉水, 通过管道引水, 以解决城镇生活用水或发展泉灌。这种方式的取水经济, 一般不会引发生态和环境问题。
结束语
以上是几种主要的地下水开发模式, 实际应用中远不止上述几种, 可根据地区水文地质条件选择合适的开发模式, 使地下水资源开发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水文地质工程勘察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
地下水资源量 篇9
地下水资源量是处在地下水补给与排泄的动态平衡中,是随着自然和人为因素的改变而变化的。 当大量开采地下水后,会引起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的改变,给地下水量的准确计算带来困难[1]。尤其对于半干旱地区,地下水是人们生产生活的主要来源,因此,如何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评价以及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更成为亟 待解决的问 题[2~4]。黄河沿岸丰富的地下淡水资源是陕北风沙滩地区极为宝贵的资源,但如果过度开采或不合理地开发利用,会导致地面沉降、开裂、地表生态环境恶化等很多环境地质问题[5~6],为此,笔者以靖边县北部为例,对风沙滩地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资源量进行了分析计算,并对靖边北部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进行了评价。
1研究区水文地质概况
靖边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北部与毛乌素沙漠南缘过渡地带,白于山横亘于南,毛乌素沙漠绵延于北,靖桥平原呈东西走向居中。全县可划分为3个地貌类型区和9个亚区,北部为风沙滩地区,包括沙漠、平原、滩涧地、沙盖黄土梁岗4个亚区; 中部为黄土梁峁涧地区; 南部为黄土丘陵沟壑区。 ( 表1) 本次的研究区为北部的风沙滩地区,即靖边县地貌 分区图的 北部I区部分, 面积共1676. 47m2。( 图1)
区内地下水按含水层的介质类型和地下水埋藏条件可分为三大类,即第四系松散岩层孔隙及裂隙孔洞潜水、白垩系下统洛河组碎屑岩裂隙孔隙潜水和承压水、侏罗系中统安定组裂隙潜水。第四系潜水主要含水层为萨拉乌苏组粉细砂层[8]。
第四系冲湖积粉细砂层松散岩类孔隙介质,在沙盖黄土梁岗区大气降水入渗条件相对较好,地表薄沙覆盖不易形成径流,下伏基岩潜水主要接受上部第四系潜水入渗补给。在沙漠滩地和平原区地形相对平坦,粉细砂、粉砂土的渗透性能强,降水几乎形不成地表径流,极易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 另外,沙漠区和滩涧区在7、8、9三个月尚有凝结水补给; 平原灌区在5 ~ 9月农灌期还要接受渠系渗漏补给、渠灌田间入渗补给和井灌回归补给[7]。 北部风沙滩地区潜水依地势向南、北方向径流,在径流途中除向红柳河、芦河等河流排泄外,局部汇流到低洼处形成海子,在水位埋深浅处消耗于蒸发蒸腾; 另外,还有农灌期的大量人工开采排泄。
2靖边县北部风沙滩地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计算
2. 1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
本次计算主要的水文地质参数有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α、渗透系数K、给水度 μ、弹性释水系数S、渠道有效利用系数 η、渠系渗漏系数m、渠灌田间入渗系数 β渠、库水渗漏系数 β库、井灌回渗系数 β井。各参数的取值主要利用区内已有成果资料及经验值。
2.2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计算
计算区内地下水补给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其次还有沙漠滩地区的凝结水补给、农业用水 ( 渠系渗漏、灌溉回归入渗) 补给及河库渗漏补给。计算结果如下。( 表2)
2.3含水层储存量计算
靖边北部风沙滩地区面积共963 km2( 表1中IA、IB、IC分区面积) ,根据水文地质剖面图量取含水层厚度为50m,给水度0. 12,经计算靖边县境内北部风沙滩地潜水含水层容积储存量为58 ×108m3。
2.4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计算
靖边县地下水可开采量,主要依据区内地下水资源的补给条件、开采技术条件等进行计算。北部风沙滩地区采用平均布井法计算其可开采量,并结合勘察成果资料确定集中开采水源地的可采量。计算结果见表3、表4。
全县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主要集中在北部风沙滩地区,该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 17 × 108m3/ a; 该区域共包括红墩界镇、黄蒿界乡、海则滩乡、宁条梁镇、东坑镇、张家畔镇、杨桥畔镇7个乡镇, 其中东坑镇的地下水可采资源量最大,为0. 44 × 108m3/ a,占全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的37. 68% ; 杨桥畔镇地下水可采资源量最小,为0. 044 × 108m3/ a,仅占全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的3. 77% 。
3靖边县北部风沙滩地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潜力评价
3. 1地下水资源现状开发利用量
各乡镇开采地下水主要用于农田灌溉、人畜生活用水,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开采程度不同。
( 1) 人畜生活用水
该区在东坑、宁条梁镇一带,由于上部潜水矿化度较高或含氟量超标,以村为单位的深井水厂是其主要开采方式,目前已建水厂有东坑水厂、黄家峁水厂、吴家峁水厂、毛瑶水厂、毛团水厂、生地畔水厂、宁条梁镇水厂等水厂; 新农村一带多为浅机井; 水位埋深小于7 ~ 8m,如海则畔乡,多为压水井,该区人畜生活用水基本没有问题。该区乡镇村民生活用水定额取35L/d·人( 表5) 。
( 2) 农业灌溉用水
全县宜井灌地区主要集中于北部风沙滩地区的平原、涧滩地、平沙地和农田改造过的部分沙盖黄土地,现状农灌井以中浅 ( 30 ~ 150m) 机电井为主。海则滩一带抽水井一般较浅,除浅井外,还有多管井,以开采第四系潜水为主; 红墩界镇和黄蒿界乡以开采白垩系洛河组基岩水为主; 宁条梁镇一带抽水井大多150m左右,以开采白垩系环河组基岩水为主; 东坑镇的伊当湾、冯家峁则等地以浅井为主,主要开采第四系潜水,东坑镇的黄家峁、四十里铺等地近年来深井发展较多,主要开采基岩水; 新农村一带抽水井一般40 ~ 130m,多为混合开采方式,主要抽取第四系潜水; 杨桥畔多为近年新打深井,井深150m左右,主要开采基岩水; 中部涧地区以浅井为主,开采第四系潜水 ( 表6) 。
注: 家畜用水依据陕西省行业用水定额,大家畜 0. 03 m3/ d、猪 0. 015 m3/ d、羊 0. 006 m3/ d
( 3) 工业用水
根据县水资办取水许可证登记表,结合水源井单井开采利用情况调查核实,靖边县北部风沙滩地区工业用水量3. 82 × 106m3/ a。石油助剂厂 ( 炼油厂) 和天然净化厂 ( 及甲醇厂与发电厂) 是目前北部用水大户 ( 表7) 。
3.2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分析
3. 2. 1开发利用潜力分析方法
根据靖边县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及地下水开采现状,以次级行政区划 ( 乡、镇) 为单元,适当考虑地下水资源评价分区,分别计算区内地下水的开采潜力指数P。
式中: P为地下水开采潜力指数; Q可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 ( 104m3/ a ) ; Q采为地下水 现状开采 量 ( 104m3/ a) 。
并根据下述划分标准对靖边县地下水开采潜力进行区域划分。
对有开采潜力区,根据开采潜力模数M ( 单位面积地下水资源剩余可开采量,单位104m3/ a·km2) 的大小对开采潜力作进一步划分,其划分标准为:
潜力很小区: 潜力模数 < 2 × 104m3/ a·km2
潜力较小区: 潜力模数( 2 - 5) × 104m3/ a·km2
潜力中等区: 潜力模数( 5 - 10) × 104m3/ a·km2
潜力较大区: 潜力模数 > 10 × 104m3/ a·km2
3. 2. 2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根据靖边县北部风沙滩地区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及地下水开采现状,地下水开采潜力计算和分析成果详见表8。结果表明该区地下水开采潜力指数全部大于1. 2,表明该地区仍有潜力可挖,可以扩大开采。
注: 指数 P = 可开采量 /现状开采量,模数 M = 剩余可开采量/面积 ( 单位: 104m3/ km2·a)
按开采潜力模数的大小可分为潜力很小、潜力较小和潜力中等三个亚区。海则滩乡的开采潜力模数为5. 75 × 104m3/ km2·a,属潜力中等区; 红墩界镇、东坑镇、张家畔镇的开采潜力模数为3. 90 × 104m3/ km2·a ~ 4. 62 × 104m3/ km2·a,属潜力较小区; 黄蒿界乡、宁条梁镇和杨桥畔镇的开采潜力模数均小于2 × 104m3/ km2·a,属潜力很小区。
4结论
全县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主要集中在北部风沙滩地区,从资源总量上来说,靖边县北部风沙滩地区地下水资源仍有较大的潜力。
在靖边北部风沙滩地区,由于其补给条件、开采条件较好,本地用水量是全县较大的,其潜力模数也较大,是靖边县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因而该区是今后靖边县经济发展的主要供水水源区。
靖边县各乡镇开采地下水主要用于农田灌溉、 人畜生活,不同地貌单元地下水开发利用方式、开采程度不同。
该区地下水开采潜力指数全部大于1. 2,表明该地区仍有潜力可挖,可以扩大开采。
在开发利用时应注意开发利用方式、开采布局等具体问题。从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来看,合理的取水方式为单一开采白垩系含水层的非完整井,一方面可避免第四系潜水水位持续下降,另一方面可节省建井投资。
摘要:通过确定靖边县北部风沙滩地区的水文地质参数,计算得出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量及含水层储存量,进而采用平均布井法得出该区各乡镇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及地下水可采资源总量。依据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采用开采潜力指数法对不同区域开采潜力进行分析评价,得出该研究区整体都具有开采潜力的结论.最后根据开采潜力模数进一步对有开采潜力的区域划分为潜力很小、潜力较小和潜力中等三个亚区,为该区域及整个陕北风沙滩地区未来更长时期地下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阿拉善盟平原地下水资源计算 篇10
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 地理坐标介于东经97o10′~106o52′、北纬37o24′~42o45′之间。总土地面积270244平方公里, 地形呈南高北低状, 平均海拔900~1400米, 地貌类型有沙漠、戈壁、山地、低山丘陵、湖盆、起伏滩地等。
阿拉善盟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由16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多民族聚居区, 2007年, 全盟总人口217300人。有宜耕土地300万亩, 现有水浇地33万亩;草场总面积2.6亿亩, 可利用面积1.5亿亩;森林总面积1336.6万亩。
阿拉善盟河流主要是内陆河 (黑河下游额济纳河) , 黄河。贺兰山、龙首山、雅布赖山等多洪水冲沟, 并有泉溪形成;三大沙漠由于接受降水后渗流通畅, 形成许多湖泊和时令湖盆。
二、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1.地下水资源计算面积的确定
阿拉善盟地下水资源计算面积为119572平方公里, 其中山丘区面积为39504平方公里, 平原区计算面积为80068平方公里。
2.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计算
(1) 补给量
(1) 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公式:
式中:Q降一降水入渗补给量 (万立方米/年)
P—多年平均降水量 (米/年)
α—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F—计算单元面积 (平方米)
根据1980~2000年系列降水量P与计算的1980~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Pr建立关系式, 得出P~Pr曲线, 将1956~2000年逐年降水量代入关系式或曲线分别计算出1956~2000年逐年降水入渗补给量。计算过程略。
(2) 山前侧向补给量: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
B—计算剖面长度 (米)
H—含水层厚度 (米)
K—渗透系数 (米/天)
I—水力坡度
(3) 河道渗漏补给量
采用水文分析法, 利用水文测站径流量资料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Q河补= (Q上-Q下) (1-λ)
式中:Q河补-河道渗漏补给量 (万立方米/年)
Q上, Q下-上、下游水文测站实测水量 (万立方米/年)
L′—两测站间河段长度 (公里)
L—计算河段长度 (公里)
λ—两测站间河道水面蒸发量与两岸浸润带蒸发量之和占 (Q上-Q下) 的比率
内蒙古高原内陆区河川径流量通过注入湖库、沿途水面蒸发、引提和入渗补给浅层地下水, 共四种消耗途径。因此, 地表水体入渗补给量由河川入平原区的径流总量, 扣除引提水量和入湖库水量后, 按经验比例系数确定。
(4) 渠道渗漏补给量
采用公式为:
Q渠补=Q引·m
式中:Q渠补—渠道渗漏补给量 (万立方米/年)
Q引—渠首引水盐 (万立方米/年)
米—渠首渗漏补给系数
r—修正系数
λ—渠首水面蒸发量及两岸浸润带蒸发量之和与渠首水量损失的比值
η—渠系有效利用系数
(5) 渠灌田间入渗补给量及井灌回归补给量
采用公式为:
Q渠灌=β渠·Q渠田
Q井灌=β渠·Q井田
渠灌进入田间水量, 是按Q渠田=Q引·η计算, 井灌开采量利用1980~2000年现状调查统计成果, 即井灌面积乘亩灌溉定额求得。
(6) 总补给量
总补给量为上述六项补给量之和。
(2) 排泄量
a.潜水蒸发量
采用潜水蒸发系数法, 计算公式为:
式中:—潜水蒸发量 (万m3/a)
ε0—水面蒸发量 (m/a)
C—潜水蒸发系数
F—计算面积 (m2)
水面蒸发量采用1980~2000年系列蒸发量, 潜水蒸发系数C值是前述方法确定的, 按照均衡计算单元计算潜水蒸发量。
b.侧向排泄 (流出) 量
亦即山前侧向补给量, 该量对于山丘区是一项排泄量, 自治区境内山丘区和平原区相连接的地区, 直接引用平原区山前侧向补给量的计算成果。山丘区与外省区平原区相连接的地区, 该量直接由外省区提供数据。
c.地下水实际开采量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开采量包括农业用水和工业、城市生活用水、农村牧区人畜用水。根据1980~2000年浅层地下水开采现状, 采用调查和统计估算的成果。本次开发利用调查统计数据仅为1980、1985、1990、1995、2000年五年的资料, 按《细则》要求, 需要计算1980~2000年21年系列资料, 因此, 利用5年的实际开采量建立Q~t关系式计算21年的系列开采量。
d.总排泄量
平原区总排泄量包括潜水蒸发量、河道排泄量、侧向排泄量和浅层地下水实际开采量。
(3) 浅层地下水蓄变量计算
浅层地下水蓄变量是指均衡计算区计算时段初浅层地下水储存量与计算时段末浅层地下水储存量的差值。区内有地下水动态观测资料的平原区均进行计算。
计算公式:ΔW=102· (h1-h2) ·μ·F/t
式中:
ΔW—年浅层地下水蓄变量 (万立方米)
h1—计算年初地下水水位 (米)
h2—计算年末地下水水位 (米)
μ—地下水水位变幅带给水度 (无因次)
F—计算面积 (平方公里)
t—计算时段长度 (年)
利用上式计算均衡区多年平均浅层地下水蓄变量时h1、h2分别采用1980~2000年初、年末动态观测井水位。当h1>h2时, 即年初水位>年末水位, ΔW为“+”, 当h1
(4) 平原区地下水均衡分析
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采用补给量法计算, 同时计算排泄量和地下水蓄变量, 并进行水均衡分析。按均衡区计算多年平均条件下的各项补给量、排泄量以及地下水总补给量、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蓄变量, 对平原区各个均衡计算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进行水均衡计算。水均衡是指均衡计算区内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 (Q总补) 与总排泄量 (Q总排) 的均衡关系, 即Q总补=Q总排。受人类活动和自然条件影响水均衡还与均衡期间的浅层地下水蓄变量 (ΔW) 有关, 本次评价应用水均衡理论时, 采用均衡期间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总排泄量和浅层地下水蓄变量三者之间的均衡关系。
计算公式:X=Q总补-Q总排±ΔW
式中:
X-绝对均衡差 (万立方米)
Q总补-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 (万立方米)
Q总排-浅层地下水总排泄量 (万立方米)
ΔW-浅层地下水蓄变量 (万立方米)
计算精度用相对均衡差控制
计算公式:
式中δ-相对均衡差 (无因次)
X-绝对均衡差 (万立方米) ;
Q总补-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 (万立方米) ;
对均衡计算结果进行合理性检查, 精度满足|δ|≤20%, 符合《细则》要求。松花江、辽河流域平原区各均衡区δ值均满足要求。
(5) 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及地下水资源量
平原区降水入渗补给量、河道渗漏补给量、山前侧渗补给量、地表水入渗补给量与井灌回归补给量之和为平原区1980~2000年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平原区地下水总补给量中扣除井灌回归补给量即为平原区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 篇11
【关键词】地下水;水文地质勘察
一、在进行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在工程地质勘察中水文地质勘察的基本要求方面应进行明确要求
第一、查明相关的水文地质条件
1.区域性气候资料,如降水量、蒸发量、历史水位、水位变化趋势;地下水补给排泄条件、地表水与地下水的补排关系及对地下水位的影响。
2.主要含水层的分布、厚度及埋深,各含水层和隔水层的埋藏条件、地下水类型、流向、水位及其变化幅度;通过现场试验测定地层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
3.场地地质条件下对地下水赋存和渗流状态的影响。
4.是否存在对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污染及其可能的污染程度。
第二、水文地质问题评价内容
1.查明地下水在天然状态及天然条件下的影响,分析预测在人为工程活动中地下水的变化情况,及对岩土体和建筑物的不良作用。
2.按地下水对工程的作用与影响,提出在不同条件下应当重点评价的地质问题并提出防治措施。如对埋藏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建筑物基础中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内钢筋的腐蚀性;对选用软质岩石、强风化岩、残积土、膨胀土等岩土体作为基础持力层的建筑场地,应着重评价地下水活动对上述岩土体可能产生的软化、崩解、胀缩等作用;在地基基础压缩层范围内存在松散、饱和的粉细砂、粉土时,应预测产生潜蚀、流砂、管涌的可能性。
3.密切结合建筑物地基基础类型(如基坑工程、边坡工程、桩基工程)和施工需要,查明有关水文地质问题,提供所需的水文地质参数。
(二)对工程勘察中水文地质参数的测定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一、地下水水位的测定,在工程地质勘察中,凡遇含水地层时,均应测定地下水位。其中静止水位的量测应有一定的稳定时间,其稳定时间按含水层的渗透性确定,需要时宜在勘察结束后统一测静止水位;当采用泥浆钻进时,测水位前应将测水管打入含水层中20cm或洗孔后量测;对多层含水层的水位量测,必要时应采取止水措施与其他含水层隔开。
第二、测定地下水流向可用几何法,并同时量测各孔内水位,确定地下水的流向。地下水流速的测定可采用批示剂法或充电法。
第三、抽水试验应符合抽水试验方法可根据渗透系数的应用范围具体选用不同的方法;抽水试验宜三次降深,最大降深应接近工程设计所需的地下水位降深的标高;水位量测应采用同一方法和仪器,读数时对抽水孔为厘米,对观测孔为毫米;当涌水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和动水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在一定范围内波动,而没有持续上升和下降时,可认为已经稳定;抽水结束后应量测恢复水位等规定。
二、地下水水文试验观测办法
对于地下水的水文地质试验方法包括:钻孔的水文地质观测办法、动态研究办法、测温和测压观测办法、水化学成分分析办法、气体成分和放射性元素的分析办法。
(一)钻孔水文地质观测内容
在钻孔水文地质观测中,主要影响他的就是地下水动力要素:这些要素包括水位高低、水压的大小,利用不同水头压力条件下钻孔涌水量等。对于含蒸气的高温地热钻孔,还要观测不同流量下产生蒸气形成的部位,在孔口不同的蒸气压力下,汽水混合物的喷出动态等。在对地下水进行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观测中,这部分主要包括孔内温度和孔底的温度、压力、含热量、热水和蒸汽的化学成分,和这些物质中取样时水和气体的质量比等。
钻孔水文试验他的观察方法和试验要求:对于水位观察中,每个钻孔的孔内都应测量最初能看到的水位和水流在静止时的水位。钻孔水位应根据水准标高来定,对自流钻孔就加高套管测定其稳定水头高度。如果水层变化比较大就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观察。
对于钻孔涌水量的测定中,流水可采用放水办法直接测定其流量,即在孔口不同压力下进行测定,测定了与孔口不同压力相应的流量之后,可画出曲线。这样就能够保证勘察的数据更加的细致。另外对于地下水物理化学性质的观测中要考虑无论在钻进过程中或动态观测测量过程中,两者都要测量钻孔的孔中与孔底水的温度、压力,并在钻孔不同深度取样进行化学的及气体成分的分析,确定地下水的类型及性质,为地下水的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二)水文动态研究办法
对于水文动态研究要进行长期的观察,观测孔的布置必须结合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观测目的因地制宜的考虑,一般观测孔应尽量利用已有的勘探孔。此外,为了研究开采区的区域漏斗扩展,应尽可能使非生产孔布置在生产孔的附近及其影响范围之外。其中影响地下水动态的基本因素包括:气象、水文、地质、生物、宇宙及人为活动等。
三、总结
水是生命之源,关系到居民生活,这样水质分析就成了很重要的问题。所谓水质分析是指用化学或者物理方法测定水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根据各种成分的研究对水资源的质量进行水质评价。在水文地质调查中,水分析区分为两个部分。他们是简分析和全分析。如果被勘察的水源有特殊的需要,这样对水资源的分析就要按照不同的要求进行分析。总之,这是一个及其变化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慰祖,陆家驹,费光灿等.铀系不平衡在大同南寒武-奥陶系地下水资源研究中的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1,12(2):177-184.
[2]高峰,段永强:工程勘察中地下水作用问题浅谈[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8,(S1).
刍议地下水资源监测信息化 篇12
地下水资源管理监测信息化建设是水文水资源管理部门、环境监测部门的重要工作, 通过地下水资源监测信息化建设, 掌握地下水资源变化规律、污染状况, 对于合理充分利用地下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下水资源是指在一定期限内, 能提供给人类使用的, 且能逐年得到恢复的地下淡水量。是水资源的组成部分。通常以地面入渗补给量 (包括天然补给量和开采补给量) 计算其数量。因此, 地下水资源的开采一般不应超过补给量, 否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 使生态条件恶化。
1 地下水资源自动监测系统集成问题
在工业自动化、信息化突飞猛进的年代, 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瞄准市场需求, 有针对性的研发一系列先进的信息化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 为地下水资源监测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程监测系统; (3) GPRS远程抄表水质监测系统; (4) IC水资源管理系统; (5) GPRS取用水远程监测系统等等, 利用这些系统, 做好地下水资源自动监测工作, 对于做好地下水资源管理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
2 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工作原理
地下水自动监测系统一般通过信息采集终端采集地下水信息, 然后经过现场平台进行数据处理, 最终通过通讯设备将信息提交到中心处理平台记录分析, 作为年度资料整编、刊印年鉴, 保存历史资料。以GPRS远程水位监测系统为例, 系统主要由监测中心、通信网络、现场监测设备三部分组成, 工作原理如图所示。
3 地下水资源管理信息化知识更新问题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人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信息化知识提拱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飞速发展, 人们对信息化知识的需求与日俱增, 从数字处理手工操作到微机普遍应用, 信息化技术的优越性显而易见, 学习信息化知识, 掌握信息化技术, 应用信息化技术做好本职工作, 是每个人的历史使命, 这要求我们的地下水资源监测手段和管理模式也要适应信息化建设新的特点和新的模式。不断适应信息量递增, 知识爆炸, 复杂性增加, , 导致项目大量增加, 更需要加强技术管理、知识管理、信息沟通管理, 同时还需要一些创新的组织手段和管理手段。作为地下水监测一线工作者, 要不断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术, 为做好地下水资源监测做好工作。
4 中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最新结果
根据国家2010年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全国地下淡资源水天然存储量多年平均为8837亿立方米, 大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三分之一, 这其中山区地下淡资源水天然存储量为6561亿立方米, 平原地下淡资源水天然存储量为2276亿立方米;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值大约为3527亿立方米, 其中山区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值大约为1966亿立方米, 平原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多年平均值大约为1561亿立方米。另外, 全国地下微咸水天然资源 (矿化度1-3克/升) 多年平均为277亿立方米, 半咸水天然资源 (矿化度3-5克/升) 多年平均为121亿立方米。
5 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文件精神, 做好地下水监测信息化工作
【地下水资源量】推荐阅读:
岩溶地下水资源05-24
地下水资源论证10-08
地下水资源评价01-27
地下水资源法律保护08-27
地下水资源的区域保护05-29
地下水资源监测与评价08-26
地下水资源档案资料01-03
地下水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究论文11-16
坝基地下水05-19
地下水水源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