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注册(精选8篇)
课程注册 篇1
培训机构:深圳市赛为安全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培训时间:6月17〜21日
培训地点:深圳
培训对象:期望对工业卫生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系统、深入学习的人士,中国工业卫生执业人士。
培训内容:认识化学、物理、生物和劳动工效学等各方面的危害,分析环境健康与安全数据并能解释其所反映的健康和安全风险,分析工业流程、设施设备管理的危害并提出解决方法,建立有效的应急响应或损失控制计划,拓宽环境与安全知识结构和技能。
培训特色:工业卫生在北美已经有上百年的研究与实践历史,建立了完善的系统,注册工业卫生师在北美甚至全球是一个广泛认可的专业资质。课程目的是通过系统的学习,帮助学员提升工业卫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以便能更加系统、科学地进行工业卫生管理培训由2位富有经验的北美工业卫生专家讲授,中英文授课,使学员更易理解,帮助学员取得注册工业卫生师证书。
邮箱:mail@safewaychina.com
电话:0755-26860521
网址:www.safewaychina.com
课程注册 篇2
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对人们的生活与学校管理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如我国的许许多多的学校一样随着民族经济的崛起,其办学规模亦在不断扩大,但正是规模的扩大所带来的地域跨度大、对学生与教师的管理难的问题就显现出来了。而发展迅速而成熟的网络技术正好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学生课程注册系统是为减轻学校基础性工作的工作量,方便学生远程注册课程,便于教师与管理员进行远程记录成绩、发布成绩与管理的一个极为高效的学校课程管理解决方案。
2学生课程注册系统设计实现
2.1设计需求
2.1.1对功能的要求
1)基于WEB的学生课程注册系统
2)可以使用此系统注册课程与查询成绩及所开课的教师情况
3)学生可以使用此系统查询新学期将开设的课程及其详细信息;学生注册课程后,系统应提交有关信息以提示学生交费;参加此课程考试后,可以查询课程成绩。
5)教师可以查询该学期所开设的课程和选课学生的情况;可以根据自己所任教的课程情况录入学生成绩以备学生查询;可以修改自己所任教课程的学生成绩。
6)管理员使用该系统进行注册系统管理:维护课程信息、维护学生信息、维护教师信息、系信息、学期信息、权限管理;在新学期开始前两周开放选课时间,在开学两周后关闭注册;设定学生选课不超过4门,并要求其指定2门备选课;设定每门课程最多不超过30人,最少不低于10,并将不足10人的课程取消;
7)需要有高强度的安全保障措施。
2.1.2对性能的要求
1)时间特性要求
(1)网站可支持50个并发用户数的各种操作;
(2)网站响应时间:平均时间≤3秒、最大值≤6秒。
2)灵活性
(1)操作方式上的变化:可承担全部标准操作与部分非标准化操作;
(2)运行环境的变化:可承受软、硬件与标准配置的低幅度改动;
(3)精度和有效时限的变化:30分自动超时,不能登陆;
(4)计划的变化或改进。
2.2模块功能
1)各模块功能
(1)登陆模块:网站首页,显示具有本站风格的动画,并提供进入登陆页面链接及限时跳转登陆页面的动作。接受用户名和口令。
(2)注册管理员模块:显示管理员控制信息,当页面出错时,转向此页面,并提供返回链接。
(3)课程模块:显示课程信息列表、添加课程信息、编辑课程信息、查看课程信息。
(4)学生模块:显示学生信息列表、添加学生信息、编辑学生信息、查看学生信息。
(5)教师模块:显示教师信息列表、添加教师信息、编辑、查看教师详细信息。
(6)系信息模块:显示系信息列表、添加系信息、编辑系信息、查看系信息。
(7)学期信息模块:显示学期信息列表、添加、编辑、查看学期信息。
(8)学生注册课程模块:显示可供选择的课程列表(基本课程信息,任课教师),显示某学生已选择的课程的基本信息的列表、显示可供选择的课程的详细情况。
(9)教师记录成绩模块:记录成绩。
2)其各模块及功能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2.3系统的技术架构设计与实现
2.3.1系统的技术架构
根据对系统需求的分析,本系统选用了基于J2EE的平台架构、Web Service框架的实现,采用分布式体系结构,系统划分为表现层、应用层和数据层三层。其系统总体架构图如图2所示。
其中,表现层的程序使用浏览器+HTTP协议与应用层的应用服务程序相连接,应用层的应用服务程序使用数据访问对象操纵数据库。三个层次的程序可分布在网络上不同的计算机上,可以根据负荷情况灵活配置系统。系统实现采用MVC模型。
配置服务器选择Tomcat,数据库采用SQL2000 Server
2.3.2系统的处理流程
系统的处理流程如系统全局UML活动关系图图3所示。
2.4运行环境规定
1)设备
处理器型号:Pentium 4 2.0G处理芯片以上;
内存容量:512MB以上;
可用外存储器空间:500MB以上;
I/O设备:联机;
2)支持软件
操作系统Windows 2000 professional,Windows XP;
Java语言编译器:J2SDK1.4.2;Eclipse-SDK-3.1.1;
数据库系统软件:SQL Server2000+SP4;
Web服务器Tomcat5.028。
3学生课程注册系统测试
3.1测试计划
3.1.1软件说明
1)整个《学生课程注册系统》可分成如下几个模块和用例:登陆模块;管理员操作模块;教师操作模块;学生操作模块。
2)用户的特点
学生课程注册系统的需求主要来源于三种不同的角色:管理员、教师、学生。因此针对三者具有不同的功能。但所有的用户都具有中等学历水平以上。
3.1.2对功能的规定
3.1.2.1总体规定
针对功能要求提出具体规定
3.1.2.2具体规定
对各个功能模块进行用例操作,包括“基础期望值描述”、“输入”、“输出”、“结果”及变化原因和测试人。
3.1.2.3对性能的规定
1)精度
按照《Java代码编规范》和《数据库设计规范》。
2)时间特性要求
(1)网站可支持50个并发用户数的各种操作;
(2)网站响应时间:平均时间≤3秒、最大值≤6秒。
3)灵活性
(1)操作方式上的变化:可承担全部标准操作与部分非标准化操作;
(2)运行环境的变化:可承受软、硬件与标准配置的低幅度改动;
(3)精度和有效时限的变化:30分自动超时,不能登陆;
(4)计划的变化或改进。
3.1.2.4输入输出要求
3.1.2.5数据管理能力要求
3.1.2.6故障处理要求
1)可能的软件故障及处理
(1)服务器不能启动,重启服务器。
(2)服务器异常,重启服务器。
(3)数据库服务器不能启动,重启数据库服务器。
(4)数据库服务器异常,重启数据库服务器。
(5)数据连接不正常,重新配置数据库连接。
(6)操作系统异常,重启操作系统。
2)可能的硬件故障
(1)服务器内存故障,更换内存条。
(2)服务器CPU故障,更换CPU。
(3)服务器外存储器工作异常或损坏,更换外存储器并重新安装配置系统。
(4)网卡工作异常,重装或更换网卡。
3.2测试
3.2.1模块功能测试
用例:登陆/注销登陆管理员操作模块
3.2.2模块压力测试
1)测试用例1
用户登录的学生模块,总共登陆50个用户,所有用户都同时并发操作。
2)测试用例2
用户登陆学生模块,总共登录500个用户,用户名、密码相同。每1秒登录5个用户
3)测试用例3
用户登录的学生模块,总共登陆60个不同用户,IP地址不同。所有用户都同时并发操作。
3.3测试结果及发现
1)测试环境
测试工具:Load Runner 7.8
用户名:0609010067密码:123456
2)单元测试
所有输入项均正常输出,无异常和错误。
3)模块功能测试
所有操作项均正常反应,无异常和错误。
4)模块压力测试
根据不同的场景设计,配置脚本后进行测试得到如下结果
5)测试用例1
(1)计划程序信息
启动时间:18-06-2007 23:28:04
结束时间:18-06-2007 23:28:50
持续时间:直到完成
加载行为:同时加载所有Vuser
(2)测试结果
6)测试用例2
测试结果
3.4对软件功能的结论
软件功能基本满足客户需求。
3.5评价
该项软件的开发已达到预定目标,可以交付使用。
参考文献
[1]柳纯录,黄子河,陈渌萍.软件评测师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陈华军.J2EE构建企业级应用解决方案[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3.
课程注册 篇3
培训课程批准准则
1总则
为规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注册审核员(以下简称审核员)培训工作的管理,确保审核员培训工作质量,依据我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认证制度法规、规章和国家的授权,制定本准则。
全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员注册委员会(以下简称安注委)负责批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注册审核员培训课程。2课程内容
2.1所有完成审核员培训课程学员应:
2.1.1理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和《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以下简称审核规范)的目的、意图及采用的术语。2.1.2理解审核规范的要求。
2.1.3理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文件,文件包括的具体内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和各文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2.1.4了解我国职业安全健康法律、法规体系及常用法规、规章。2.1.5了解我国主要的职业安全健康标准。
2.1.6掌握危害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的基础知识。
2.1.7理解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审核的作用,相同与不同之处。2.1.8能够策划并组织审核各阶段的工作,包括审核准备、现场审核及跟踪验证。2.1.9能够编制审核计划、文件评审及审核检查表。
2.1.10能够收集并分析审核中的客观证据,并客观地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做出评价。
2.1.11能够编写不符合项报告并判断不符合项的性质。2.1.12能够归纳和记录审核结果,编写审核报告。2.1.13理解审核员的作用和条件。
2.2课程内容应包括课程形式、学员要求和学员评价方法。3课程结构和设施 3.1 课程时间和组织
3.1.1全部课程时间应至少40学时,包括直接授课和小组活动。其中28学时用于基础知识,12学时用于审核知识。
3.1.2考试、用餐、课间休息和其他自由活动时间不包括在整个课程时间内。
3.1.3作为课程结构要求的一部分,专题讨论、案例分析教学的时间应不少于全部课程时间的30%。课程设计和安排应使每位学员参加审核练习。
3.1.4作为与培训直接有关的被动式教学的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如录像带、VCD教学。3.2培训班规模
每个培训班的学员人数应为50人以内。3.3学员的出勤要求
每个学员应参加全部培训课程的学习,如果学员不能满足该项要求,其结果应反映在学员的连续评价和最终评价中,学员缺席培训课程10%以上该次培训无效。3.4 师资配备
3.4.1每期培训班除授课教师之外,至少配有1名指导教师,在全部课程期间参与对学员的指导和评价。教师必须具有注册教师资质,其中至少一名具有高级教师资格。3.5培训设施
3.5.1培训机构应提供各种条件适宜的培训用教室、电教器材及其他配套的培训设施。
3.5.2培训期间小组活动的场所、设施应充分互不干扰。3.5.3培训机构应向学员提供良好的食宿等后勤服务。4对学员的评价
培训机构应通过笔试和课堂连续评价两方面对学员进行全面评价,笔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课堂连续评价占20%;学员笔试卷面成绩不低于70分,总成绩综合评分75分以上方可通过培训。4.1笔试
4.1.1笔试主要用于评价学员对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规范、相关法律法规、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方法等的理解掌握,以及应用能力和对审核过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1.2笔试试题须采用经全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审核员注册委员会办公室审定的试题题库,考试由安注委办公室委派人员专人监考,以确保考场的良好秩序。4.1.3笔试采用闭卷方式,但审核知识部分考试允许向学员提供现行版本的OSHMS审核规范。4.1.4笔试时间为2小时。
4.1.5笔试满分为100分,合格分数为70分以上。4.2 课堂连续评价(满分为20分)
4.2.1评价学员在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提问、课堂发言和小组活动中有效参与的表现。
4.2.2评价学员的个人素质、技能和审核管理能力。4.2.3 评价学员在所有课程活动中的出勤率和准时率情况。4.2.4每天授课结束时,由指导教师分别进行评价,并给出每位学员当天的评分。在全部课程结束时由2名教师综合作出最终评价。4.2.5对于不理解或不参加课程活动的学员,应及时个别告知教师对其的评价结果。
4.3通过/不通过培训的判定
4.3.1学员笔试成绩得分70分以上并且总成绩(包括笔试和课堂连续评价)75分以上可以通过培训考核。
4.3.2安注委办公室负责组织笔试试卷的评阅工作,评阅时应依据审定的标准答案评分。所有评分过程要求有评阅复评,并留有记录。4.4补考
4.4.1对于笔试考试不及格但连续评价为15分以上的学员,给一次补考机会。补考不能使用与前次正式考试相同的试卷。4.4.2补考的考试、考场要求与正式考试相同。
4.4.3如果学员补考仍不及格,须重新参加完整的培训课程学习。5管理程序
5.1培训机构应为培训课程的有效实施建立并保持文件化的管理程序。其内容应包括:
5.1.1关于课程讲授、课程设计及教材的保持和更新的文件控制程序,所有文件在发布之前应由授权人员进行评审、批准。5.1.2教师选聘条件、继续教育、授课情况评价及其记录。5.1.3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5.1.4工作人员的相关资格、培训及经历的信息记录。5.1.5学员评价程序,包括通过/不通过的判定。5.1.6考试和补考的操作与实施。5.1.7证书的颁发。5.1.8记录的保存和处理。5.1.9培训课程情况的统计。5.1.10投诉与申诉。5.2培训机构的管理评审
5.2.1培训机构应至少每年一次评审其管理体系。
5.2.2培训机构应至少每年一次评审其课程设计、教师情况,以保证课程内容和授课保持其适宜性和有效性、充分性。
5.2.3管理评审的内容应包括:课程的评价、教师的评价、通过/不通过率、培训课程批准机构的要求、申诉/投诉。5.3培训机构的培训质量记录管理
5.3.1培训机构应保存记录以证实满足本规定的要求。5.3.2所有的记录应至少保存5年。5.4证书的管理
5.4.1培训机构应向每位总评价合格的学员颁发“培训合格”证书。5.4.2安注委办公室应向每位总评价不合格的学员寄送“未通过通知书”。
5.4.3 培训机构应使用安注委统一印制的证书,合格证书上加盖安注委公章和培训机构公章。
5.5 培训机构应有文件化程序以处理申诉/投诉,及对申诉/投诉的纠正和预防措施。每位学员均有权利提出申诉/投诉。6审核程序 6.1申请
6.1.1培训机构按《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注册审核员培训机构管理暂行规定》的有关规定向安注委办公室提出书面申请,填写申请表同时提交如下资料。
6.1.1.1申请机构法律地位证明。
6.1.1.2固定办公场所证明和相对固定的教学场所证明。6.1.1.3专兼职教师名录及注册资格证明。
6.1.1.4教学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教案、学员手册。6.2初次评审内容
6.2.1培训机构的文件化程序及其实施。
6.2.2课程内容,包括涉及的时间安排,学员和教师使用的材料,案例分析和模拟练习。6.2.3考试形式,时间规定,通过/不通过规定,补考的规定,连续评价的方法。
6.2.4教师的选聘准则、评价方式。6.2.5对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一次跟踪评审。6.3课程批准
6.3.1安注委办公室组织评审组,授权其进行文件评审、课程跟踪和现场评审,形成评审报告。
6.3.2安注委依据评审组提交的评审报告,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6.4监督检查
6.4.1安注委办公室每年对培训机构的授课和管理体系进行1-2次的监督检查。
6.4.2培训机构每半年向安注委办公室通报培训计划、培训总结。其内容应包括:
6.4.2.1培训班举办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授课教师。
6.4.2.2培训班收费情况,包括培训费、食宿费、其他费用等收支情况。6.4.2.3培训班招生人数和申诉/投诉处理情况。6.5复评
安注委办公室每4年对取得资格的培训机构进行一次全面的复评,以确保培训机构的培训工作的正确实施。6.6 暂停或撤销
安注委可根据以下情况,但不仅限于以下情况,暂停或撤/注销培训机构已取得的资格: 6.6.1不符合本准则的规定要求。6.6.2在培训机构的请求下。6.6.3未按规定支付费用。
6.6.4培训机构资格到期,在规定的时间内,培训机构未向安注委办公室提出复评要求的。7申诉处理
培训机构对安注委办公室组织的初次评审、监督检查、复评有异议时,可以书面形式向安注委提出申诉。
8相关文件和记录
课程注册 篇4
一、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原有的建筑施工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建筑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组织两个教学部分, 根据我校的土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详细分解, 制定出建筑施工以及施工组织管理两门课程, 从而完成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因此, 在建筑施工课程的教学中侧重于讲解施工技术这一部分。
建筑施工技术部分的教学内容有土方工程、深基础工程、砌体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预应力混凝土工程、结构安装工程、防水工程、建筑装饰工程。根据建造师考试大纲中建筑施工技术的考试内容进行相应的重组及补充:在土方工程中增加土力学中的岩土分类和性能以及基坑验槽方法;在深基础工程中增加浅基础以及地基处理方法;单独补充钢结构施工技术以及组合结构施工技术;在防水工程中增加室内防水工程;在装饰工程中增加墙面及轻质隔墙工程施工技术以及吊顶工程施工技术外加幕墙工程施工技术。
二、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1. 案例教学法: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 精选经典案例或者最新施工技术案例, 通过工程照片、施工图纸和施工录像等教学手段将案例呈现给学生, 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要点。在案例教学中侧重于教师作为设计者和激励者, 将学生一步步引入到情景教学中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2. 比较教学法:
在教学案例中, 选用各种施工方法及工艺的优劣性进行对比, 选出最适合的施工方案 (经济性、实用性、安全性) , 使学生明确每种施工工艺的适用范围以及出现事故的处理手段。该方法也是注册考试案例实务题的常见题型之一;
3. 讨论教学法:
给学生布置一道比较难的讨论思考题, 将学生分组, 每组完成资料收集, 在课堂教学中, 每组派出代表进行讨论, 加强互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拓展教学法:
在授课过程中, 授课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与所讲内容相关的新的施工工艺、材料和机具, 可以结合原建设部推广的建筑业十大新技术和工程现场使用情况进行介绍, 开拓学生的视野, 不断给学生以惊喜。
5. 网络教学法:
通过建立教学网站, 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和答疑。通过上述教学方法的综合、合理运用, 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价值的过程。授课教师应根据课程评价结果, 认真对自己的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及时对教案、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 结合教学观摩, 并与开设同样课程的教师交流授课心得, 取长补短,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工作成效。其主要方式有:
1. 观摩教学评价:
经常进行观摩教学, 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能力。通过教师团队的评价, 对教学内容、设计、方法、手段进行改进。
2. 学生平时测验:
通过将历年的注册考试真题引入到平时测验中来检验教学效果以及提高学生的应试水平及能力。
3. 研究报告:
让学生以PPT形式进行讲解调研结果以及案例分析, 了解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学的欠缺之处, 促进在案例教学中的讨论环节中的问题设置。
4. 学生评教:
提高学生的课堂认同感以及了解教学对象对目前教学方式的评价状况。
四、结论
本课程教学改革以来两年多, 我院建筑工程专业的学生, 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应试水平、分析能力等各个学习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而且根据毕业生的岗位调查也发现毕业参加工作两年后其二级建造师考试一次通过率达到30%以上。教师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改革, 无论在教学水平还是自身的科研水平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冰.关于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与执业资格考试接轨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3
[2]李立军, 杨秋学.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探讨[M].北京:高等建筑教育出版社, 2011
[3]刘艳军.建筑施工课程教学改革思考[M].北京:高等建筑教育出版社, 2010
课程注册 篇5
关键词: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职业岗位,工作过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行业企业对会计人才尤其是对掌握系统理论知识、具备良好诚信品德、熟悉国际会计准则、能独立进行审计、具有较高实际操作技能的注册会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作为以培养应用型、高级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高等职业教育,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下设置注册会计师方向,加入到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的行列。尽管在人才培养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设计中,高职院校采取了有别于本科院校的培养模式和课程结构,但是人才培养的质量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需要,甚至出现了“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对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颠覆式”的改革与系统优化,使其能够与快速变化的人才需求实现“零距离对接。
一、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现实意义
1.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科技进步的速度加快,中国企业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型企业比例增多,这对会计类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会计类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以更好、更快地适应瞬息万变的经济发展形式和方式,日益成为高职院校面临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高职院校在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及时把握并主动适应这种需求变化,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课程体系,及时更新实践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提高高职会计类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措施。当前,中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不高问题日益突出。但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类高级技能型人才存在着大量的需求,这说明中国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与社会对会计技能型人才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偏差。对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并可以为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基础和可能。因此,构建完善的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有效措施。
3.有利于高职院校进一步把握职业教育规律。在中国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不同于以纯学历教育为目的的其他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具有鲜明的职业教育特色。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职业性而非学科性。实践教学是教育与社会经济联系的结合点和纽带,体现着职业教育特点,是高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研究实践教学体系,研究实践教学与理论教育的关系,研究实践教学中如何与社会建立融洽的互动关系等对于高职院校师生更好理解职业教育规律,更好地从事职业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知识、能力及素质结构不均衡。目前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培养的人才存在着“两个不如”的尴尬,即理论知识水平不如本科,实践能力水平不如中专。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的知识水平教育应秉持“理论知识够用为度”的原则,实践能力水平培养应秉持“上岗即能顶岗”的原则。然而,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时,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强化学生对现代会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弱化学生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甚至有时会出现学了税法不会报税,学了会计不会审核凭证的情况。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CPA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仅重视学生知识素质的教育,弱视其他素质教育,进而使该专业培养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为欠缺。
2.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核心。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在公共课设置方面,大部分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开设的公共课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这些课程无疑对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通识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但对注册会计师行业必须的社会公众职业责任、较高的职业诚信意识以及较宽的通用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却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其次,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大多数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方向的专业课程设置是以注会考试的六门课程为核心,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的在校学习与注会考试有机地结合起来。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视理论教授,弱化实践操作。二是教学不能循序渐进。这六门课程是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综合,如果学生直接以此进入会计专业知识学习,存在一个跨度太大的问题。
3.教学模式与方法传统守旧。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大体分为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两部分。但很多高职院校在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本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实施的课程也只是本科课程模式的“改版”。受会计教材的影响,会计课堂教学在内容的组织上一般也是以会计法规、会计理论的讲授为主,以实务操作为辅,结合案例讲解较少;或者集中进行会计理论的讲解,等理论讲完后再集中进行会计的实践教学,人为地割裂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更不能突出对会计专业学生职业判断以及创新能力等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
4.实训教学脱离工作实际。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实训教学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训相分离。会计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将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进行,这种模式将二者截然分开,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学生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转化为技能,不能学以致用。二是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分离,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高职会计专业的学生在实习、实践阶段是在校外的实训、实习基地进行的,由于点多面广,专业指导老师和带教老师明显不够,从而导致学生在实际过程中碰到问题无法很好的解决和适应。三是实践教学内容和范围偏窄。由于中国企业组织类型又较多,即便采取将企业现实中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模拟社会实践的情景来开展实践教学,也很难达到注册会计师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5.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是教师素质的提高。由于该专业方向学生人数增长较快,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师资力量的增长远跟不上需要。教师素质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具有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双师型”(既是教师,又是注册会计师等)教师较少,大多数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二是专业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体现在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和税收知识欠缺;三是专业知识面窄,主要体现在教师分工太细,普遍存在着一位教师长期只上一、两门课,如教会计的教师不擅长税法,教税法的教师不擅长会计等现象。
6.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目前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学生考核方式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重视结果性考核,忽视过程性考核。在多数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的考核都集中在实践课结束的考试,这种结果性考核忽视了学生掌握实践技能中最关键的环节,不能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技能水平做出适当的评测;二是注重纸笔考核,忽视对实际操作水平的考核。纸笔考核方式虽简单易行,省时经济,但这种考核方式没照顾到实践考核的特殊性———学生掌握操作的熟练性和技巧性,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实际操作技能水平;三是强调单一的教师主体考核,忽视多元主体考核。目前多数高职院校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实践课的考核主体是校内专任老师,但对学生在校外实践和顶岗实习中的考核,由于受到管理制度和政策体制的限制,很难做到由实训企业指导老师和校内专任教师共同对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
三、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1.依据职业岗位要求,创新课程开发模式。课程开发要根据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教学目标,以经济社会需求为起点,通过开展专业市场调研,对注册会计师岗位群所需要的核心知识、技能和素质进行整合和归纳,确定专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表,依据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表确定行动领域、解析行动领域,确立关于学习领域、学习情境及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再以工作过程为线索设置课程,以典型产品或服务为载体设计学习项目,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依据教学需要编写讲义和教材。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要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综合;要注重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性,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和企业专家的主导作用,由熟悉职业岗位的专家、第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具有“双师”素质经历、掌握新课程开发技术的专业教师来完成,并要经过对应岗位的职业专家认定。
2.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课程结构指课程之间的组合关系,以及一门课程内部知识的组织方式。高职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课程体系不仅要将相关的工作知识提供给学生,而且要将工作知识序化,以优化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课程体系的构建和优化要正确处理培养学生高素质和高技能型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性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正确处理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关系。改革课程内容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改革课程内容一定要紧紧扣住“减”与“增”的原则,即基础理论要减内容、减难度、减时间,专业实践要增项目、增力度、增效果。
3.对照职业资格标准,完善各专业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也是课程实施、评价与管理的重要文件。在制订课程标准时,主要做好以下四个环节:一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会计(注册会计师)专业主干(核心)课程,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调研分析,深入研究课程所涉及的职业岗位现状和相应工作任务的基本要求,认真分析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制订课程标准的建议;二是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参照注册会计师职业资格标准,结合调研分析,科学确定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性质,明确课程所需要达到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等教学的基本要求,起草课程标准(草案);三是召开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对课程标准(草案)进行审定;四是根据课程标准组织实施教学,并及时总结积累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适时组织修改完善课程标准。
4.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依照不同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突破传统学期设置壁垒,合理调整教学运行时间,灵活安排教学进程和教学组织形式,探索实行小学期制、多学期制及弹性学制等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实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和创新,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推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改革,坚持“做中学”、“学中做”相结合,力求做到理论融于实践,动脑融于动手,做人融于做事,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岗位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所学”与“所用”零距离。
5.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加强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教师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注重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不断更新教师的课程观,提高教师的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水平;要注重教师的业务培训,提高教师基于企业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开发、设计能力,使骨干教师掌握以职业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技术;要注重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赴企业进行研修、顶岗锻炼,提高教师从事专业技术生产实践和科技开发活动的能力;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要加大从行业企业聘请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的力度,建立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实现实践技能课程与行业企业生产技术同步,持续优化教师的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提高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和专业教师中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的比例。
6.综合采用多种方法,科学实施课程评价和管理。要建立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且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课程评价制度。科学的课程评价制度应体现以下内容:一是课程评价要体现正确的人才观和质量观。改革单一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课程评价方式,实行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渠道多途径,形成以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并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并举,校内评价与用人单位评价相结合,并与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相衔接的课程评价制度;二是课程评价要兼顾内在评价和效果评价。内在评价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编排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有关的教学文件、教学材料以及师资、实训条件等进行全面考察。效果评价要对照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测量课程实施前后学生在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上发生的变化,对课程的有效性、适用性作出判断;三是建立和完善有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课程评价制度。把教师课程实施与开发水平作为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对教师的课程评价,促进教师业务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
课程注册 篇6
1 教学改革背景介绍
2010年的学院更名, 机场学院已转变成中国民航大学特色专业之一, 目前正在深抓内涵建设, 紧密结合民航行业特点, 拓展科研领域, 创新教学模式。然而, 《钢结构》课程的教学大纲仍采用旧版, 其课程设置还停留在过去的培养建筑工程专业人才阶段, 以培养房屋建筑通用性人才为主[1], 民航特色专业不够鲜明。
结合《钢结构》课程教学实践, 以面向注册师认证需求、引导学生自主创新为教学思路, 丰富教学大纲要求, 旨在令学生脱离对教科书的过分依赖, 培养创新型民航人才, 为我国民航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更适用的高素质毕业生, 并在未来民航科技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 已带领学生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一项, 参加交通设计大赛两次并获奖, 多名学生获得不同形式的奖励和表彰, 所进行的教改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钢结构》创新改革的内容
《钢结构》课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重要专业课程, 所选用的教材为“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 内容多且深而学时少, 涉及面广, 内容多, 增加了本科生学习的难度。基于此现状, 在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中提出了创新改革的目标, 其内容如下。
2.1 教学环节创新
2.1.1 教学理念和目标创新
结合中国民航大学机场学院本科生培养目标, 联系本科生毕业后工作岗位要求, 将课程大纲中要求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分类并细化分类后的教学要求, 制定具有民航特色的、结合课程内容的教学计划。主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a.课本知识结合民航特色, 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现有的钢结构课程大纲中要求的基本知识可归纳为:钢结构材料特性及应用介绍, 拉、弯、剪、扭构件设计, 以及连接设计。对上述内容进行大的分类后, 可在现有教学课时要求内突出教学重点, 同时结合民航行业的特殊性, 补充介绍钢材及钢结构材料在民航行业内的应用和设计。
b.教学大纲结合创新训练, 实现教学目标的创新:在现有教学模式下, 很多学生为了取得较好的考试成绩, 在不理解概念的情况下, 背书本、多做题。虽然在短期内能取得不错的课业成绩, 但是, 从长期角度看, 不利于学生的全新能力的培养。从教学实践看, 平时表现良好、作业成绩出色的学生, 在创新能力则略显不足。从侧面反映出现有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 亟待改进。
2.1.2 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创新
在授课内容方面, 以书本教材为基础, 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依据, 详细介绍公式的推导, 从而改变学生目前不理解、背公式的学习现状。同时, 增加部分民航行业特色的内容, 如航站楼屋盖的大跨度钢结构设计、防火分析、防震分析、放爆分析等补充内容。这些补充内容结合了作者的主要研究方向, 在所积累的大量工程实例和分析结果中, 选择最有针对性、最具特色的内容补充到课堂教学, 实现了授课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创新。
2.1.3 教学方式和方法创新
在教学方式上, 以平等、尊重、启发引导的方式, 根据基础不同的学生特点, 及时优化教学进度、动态调整教学计划、随时修订教学内容, 从而实现具有弹性的教学方式。在学习方式上, 从传统的课上学习、课后作业、习题讲解, 转化为案例分析、创新性讨论等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形式。活跃课堂气氛, 避免学生因为理论知识枯燥而产生的、不自觉的厌学情绪。同时, 在讨论的过程中, 积极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或观点的正确方面, 通过正向激励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2.2 实践环节创新
2.2.1 课程设计创新
《钢结构课程设计》是教学大纲的规定之一, 通过集中设计训练, 使学生掌握一种简单钢结构构件的设计方法, 如屋架、平台、厂房等。其形式主要为教师选定题目学生进行设计, 学生设计的题目和题目之间具有一定相关性, 便于指导和评价。针对课程设计的创新改革内容为:教师选定设计要求, 即使用功能、基本设计参数等, 学生根据要求, 自主查找规范和相关设计手册, 进行全过程设计的模拟训练, 以适应毕业后的工作要求, 即在业主要求下的独立结构设计。这种模式, 赋予了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难度也更大:看似没有要求, 实际要求更多。通过课程设计后, 学生普遍感觉所学内容有限, 需要靠自学, 拓展知识面, 才能合格地完成课程设计。
2.2.2 科研环节创新
根据长期从事钢结构设计、管理及教育工作的实践, 针对学生毕业后工作中将接触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多方面工程问题, 提出具体问题, 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帮助学生脱离对教科书的过分依赖。实践表明, 这种方法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 提升师生在思维层面上的互动, 还可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夯实基础, 最终使学生受益。
3 结论
面向注册师认证需求、培养创新型民航人才的实现涉及很多方面, 其最终目的是为我国民航事业培养出更多、更好、更适用的高素质毕业生的目标, 在未来民航科技创新教育和教学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探讨了《钢结构》课程创新改革的几点创新性实践, 这些实践的效果还有待通过学生毕业工作后的反馈来检验, 课题组也将据此做进一步的修正。
参考文献
[1]陈以一.国际土木工程界对未来工程师教育的若干关注点[J].高等建筑教育, 2006, 15 (2) :119-121.[1]陈以一.国际土木工程界对未来工程师教育的若干关注点[J].高等建筑教育, 2006, 15 (2) :119-121.
课程注册 篇7
鉴于目前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以及支持三峡库区经济建设,重庆三峡学院以土木工程学院为依托开设安全工程专业,为库区建设输出安全生产技术人才。为了凸显学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结合地方特色与行业特点,征求建筑行业的意见,提出建设基于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1 确定基于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培养目标
在制定安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时,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安全工程师注册管理办法》中明确的注册安全工程师的执业定位纳入到培养目标中。要求培养的学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安全系统工程、建筑安全和消防安全等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一定的从事安全工程方面的设计、检测、评价和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和素质,能够从事建筑安全和消防安全的设计、监察、管理、评估与咨询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2 构建基于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分为三大模块:通识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和实践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方向课。课程模块内容设置大同小异,在此不再熬述。除了高数、物理、化学等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还包括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制图、安全学原理等,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
基于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专业主干课程的设置,注册安全工程师核心技能包括具备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知识、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安全生产技术知识和安全生产事故案例分析能力[3]。结合传统的安全工程专业主干课程,将注册安全工程师核心技能细化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如图1所示。
实践模块是基于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必不可少的环节。形成了多层级实践教学体系,包含基础实验、专业课实验、专业实践,如图2所示。通过实践模块的训练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加强专业教育与产业结合,为安全工程师的成长打好基本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基础。
3 结束语
建设基于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沟通安全专业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增强安全专业人才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
摘要:在高校应用转型发展的背景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探讨了基于注册安全工程师制度的安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关键词:安全工程,课程体系,注册安全工程师
参考文献
[1]魏连江,唐俊,方宗武.卓越工程师培养背景下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式改革[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5).
[2]朱方,吕保和,刘宏.专业认证与注安师执业资格制度相衔接的安全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研究[J].安全,2016(2):56-57.
课程注册 篇8
一、目前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衔接程度不够高。
虽然职业院校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在整体上都是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但两种证书属于不同系列,证书的内涵、作用不同,因此在课程体系上存在差异。目前职业院校根据“双证制”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建立了新专业课程体系,力图包含两类课程体系中的主要课程。目前这一课程体系对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所必须的课程的衔接程度不够高,有些重要课程或者没有开设,或者放置在一般次要地位。
二、课程内容涵盖程度和衔接性不够强,侧重点不突出。
目前的课程教学大纲和教材是建立在过去学历教育基础上,受学历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弊端的影响和束缚较大,既使现在课程体系所包含的课程,也存在着对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课程内容的融通和衔接性不够强,普遍存在着课程内容与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内容要求在广度、深度上对应不够;在理论知识与职业岗位技能方面的要求上显得偏浅、偏窄;有的课程内容上虽然涉及到有关知识和技能,但只是面面俱到、泛泛而谈,未能突出与执业资格证书考试要求必须掌握的内容,结果事倍功半。
三、课程考核在内容和方式方法上难以适应“双证制”教育要求
从当前土建类专业课程,考核内容方式、方法与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针对性不强,方式方法不灵活。在考试内容上,理论知识和的考核重于实践能力的考核;技能性应用性内容针对执业资格岗位职业所须内容少,对应性不强。在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上单一,笔试在一定程度上占主要地位,成为影响学生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在试题类型上,客观性题目所占比重偏大,主观性,考察学生综合性应用能力题目较少。
四、目前“双证制”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1. 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受到传统学历教育旧观念的束缚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学历教育处在本科学历教育和中职教育两者之间,人才培养目标起点不高,虽然定位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主要侧重在技术技能方面,而不是技术与管理并重的技术管理人才。没有把具有较高层次的执业资格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2)执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标准高、范围广、难度大。土建类专业执业资格证书考试有《建筑工程施工管理》、《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和《专业工程管理与实务》三大考试科目。是根据国家注册二级建造师的标准,参考国际通行的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面向岗位职业实际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进行的国家考试。所以其考试标准高于高职院校的学历考试标准。而且执业资格考试涉及的范围广、难度大。土建类等专业执业资格考试内容包括建筑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8大方面的具体规范要求;还包括建设工程方面24项法律法规规范。(3)专业教师队伍中具有双证书的教师比例低。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双证书”专业教师所占比例太低的尖锐问题。没有一定比例的“双证书”高水平教师,来实施“双证书”教育是很难培养合格的双证书学生。(4)缺少实行“双证制”教育的激励措施和政策支持。“双证制”教育在学校实施过程中无论在建立新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制度的改革过程中,还是教师去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还是在比过去教学要求更高、难度更大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都要付出更多的艰苦劳动,承受更大的精神和体力上的压力。因此仅仅靠教师个人的积极性和责任感为动力,得不到学校政策上的支持和适当物质鼓励,很难将”双证制”教育和改革长期深入下去。(5)专业教学设施投入不足,影响校内实践教学质量提高。目前土建类专业课堂教学所需的数字多媒体教室不足,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模式的改革;校内实践教学所必需的实验室,实训、实习场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特别是满足工程施工技术、技能和工程管理能力培养所必须的当代新工艺、新技术、新的先进设备缺乏,使学生不认识不会操作使用这些设备,甚至教师也是如此。必然会严重影响培养高等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6)校企合作关系不够深入,校外实践基地建设滞后。目前高职院校因体制等主客观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滞后于“双证制”教育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工程技术技能的实际训练和综合管理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提高的要求。
2. 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加强对有关文件的学习和理解,认真领会《职业资格证书规定》和《职业教育法》等法律法规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实施“双证制”教育,对高职教育既是挑战,又是发展机遇充分认识,要改变教育教学的旧观念,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认识到深入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同时要坚定搞好“双证制”教育的决心。(2)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两种课程体系相衔接的新课程体系。认真分析和比对现有专业课程体系和执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体系的差异,进行课程体系的进一步的深化改革,使之在理论知识课、实训实习课、校外实践课的设置上与执业资格证书考试课程相衔接;认真修订、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认真编写适用教材。(3)加强”双证书”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为改变专业教师队伍结构中学科型教师多,“双师型”教师少的不合理现状。高职院校应对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专业教师,采取在职培训、挂职和兼职锻炼等形式提高实践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并加强管理和考核。对中青年教师明确提出要通过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考试,执业资格证书的目标要求。同时,采取有力措施,聘请有相当资质的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在学校兼职开课,并指导青年教师,以弥补当前专业教师数量不足和实践经验不够的问题。(4)实行有利于开展“双证制”教育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在“双证制”教学改革和实践中取得成效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在评优、选先进和职称晋升等关系教师荣誉等方面,实行政策倾斜。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根据学校的实际采取多种措施,鼓励更多教师成为“双师型”教师,带动“双证制”教育持久地、健康地开展。(5)增加教学投入,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增加教学设施设备经费投入,按照职业资格考试对不同工种、不同岗位职业所必须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要求规范,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根据学校的实际条件增加实验、检测、实训、实习等实践教学场所数量;更新和增加当前先进的技术设备。达到数量和质量能够满足“双证制”教学对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需要。(6)建设稳定、密切、针对性强、效果显著的校外实践基地。校外实践基地是保证“双证制”教育培养高质量人才极为重要的条件。高职院校不能满足于过去学历教育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践的一般要求,而是要针对执业资格要求规范和标准,选择相对稳定,合作关系密切,并取得显著效果具有较高资质的企业作为校外实践基地,才能达到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实际应用技术,技能和实际管理能力的目的。”双证制”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是促进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土建类专业按照”双证制”教育的要求和国家注册二级执业资格的标准规范,正在深入研究和探索两种课程体系的相衔接工作,并且尝试实施新的适应”双证制”教育的新课程体系,为进一步完善“双证制”教育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绪娟.对我国建筑业实施职业资格制度的探讨[J]消费导刊,2007.11.
【课程注册】推荐阅读:
护士注册注册提交材料10-21
注册岩土初始注册材料08-29
企业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说明09-06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申请注册和入会07-27
注册申报05-24
网络注册07-28
注册人员08-01
注册考试08-09
注册制度08-26
企业注册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