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指导的五个方面

2024-08-11

作文指导的五个方面(精选5篇)

作文指导的五个方面 篇1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要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为主线展开课程内容, 注重体现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为学生提供可以感受的数学素材, 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数学知识,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因此我们要着重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注重对数学核心内容的探究

在数学教学中, 应注重对数学的核心内容进行重点探究生成, 特别是对人人必需的初中数学的主干知识, 如函数、方程、不等式、统计与概率、图形与变换等, 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技巧、形式化的教法.

二、注重对学习过程的体验

新课标明确指出, 教学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 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 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教学要从终结性知识传授转向知识产生的过程性探究.这就要求我们教者要让学生从实际情景中获取数学信息, 在操作实验过程中探究数学规律, 改变了传统知识的封闭形式, 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创造了一种充满活力、富有挑战性的新环境.

例如, 在教学“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时, 我让学生看一段足球比赛集锦, 出示“先赢后输”、“累计为赢”的类型表格, 将其写成含正数、负数的算式, 根据经验得出结果, 计算两场足球比赛的净胜球数, 只要把两场比赛的结果加起来就可以得到, 将赢球记为正, 输球记为负, 加起来就是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将实际问题数字化, 用数学方法研究实际问题, 除了“先赢后输”外, 两场比赛的结果还会出现哪些情况?在学生列举出“先输后赢”“输了再输”“先赢后输”“赢了再赢”“先赢后平”“先平后赢”及“平局”等情况后, 再让学生填写净胜球计算表, 让学生在充分自由合作的基础上, 归纳出两个有理数的和的符号如何确定、绝对值如何确定, 联系实际生活, 感受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各种情况, 提高学生探究运算规律的积极性.在学生掌握规律后, 让学生任意更换黑板上的△和○中的数字, 并进行计算, 让学生发现引进负数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仍然成立, 渗透了任意性与普遍性的辩证关系.

三、注重对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者要从身边实际或其他学科提出的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 并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加以解决, 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与理解, 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加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教学“代数式的值”时, 出示题目:剪绳子:1.将一根绳子对折1次后从中间剪一刀, 绳子变成______段;将一根绳子对折两次后从中间剪一刀, 绳子变成______段;将一根绳子对折三次后, 从中间剪一刀, 绳子变成______段.将一根绳子对折n次后从中间剪一刀, 绳子变成了______段.

我们应让学生具体地用剪刀、绳子操作, 学生操作后会发现, 绳子对折1次后从中间剪一刀、对折2次后从中间剪一刀……可知绳子的段数分别为3、5、7、9、11……探索这列数的第n个数, 就可以找到这种剪绳子的规律:一条绳子对折n次后从中间剪一刀变成 (2n+1) 段, 学生通过用数学, 发现数学的有趣, 发现数学的实用价值, 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四、注重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 数学学习的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 而且还明确提出“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三种重要方式之一.所以, 数学学习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要重视“实践”的作用, 要改变以往数学学习过分依赖模仿与记忆的学习方式, 在“实践操作”中使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并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试卷中设计实践操作题, 要求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 进行探索、猜想, 得出结论.学生既需要具备动手实践操作的能力, 还需要熟悉图形的有关性质, 具备较强的推理、论证的解题能力.

在教学“图形与生活”时, 我们选取一幅幅富有美感的图片, 如雄伟的城市建筑群、美丽的田园风光、高速公路互通立交、城市胡同鸟瞰、千岛菜花图片……, 展示学生熟悉的图案, 感受丰富的图形世界和鬼斧神工的自然世界, 再选取一幅几何图案表示的标志, 如奥运五环旗, 红十字, 让学生感受到图形不仅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 还是人们进行交流的有效工具.

五、注重对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 我们应逐步在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 让学生走进数学思想的世界.例如, 我们在教学“实数”时, 可以较为详细地展开“用有理数估计一个无理数的大致范围”的过程, 引导学生感受“逼近”的思想和方法;在教学“勾股定理”时, 通过三个正方形围成一个三角形, 引导学生由邮票图案产生联想, 让学生主动建立由数到形、由形到数的联想, 从中不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逐步引导学生通过图形进行“割”或“补”, 把不能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化成可以利用网格线直接计算面积的图形, 体现了化归思想, 通过学生的操作、实验, 请不同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 并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从而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使学生体验归纳的思想.在教学“数量、位置的变化”, 引导学生阅读心电图, 感受生物电流的数量变化可以转化为图形变化, 即心电图机输出端探头的位置变化, 使学生感受到数形结合的思想, 感受到直角坐标系与数结合的无穷魅力.

总之, 要注重在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在“做”中学数学, 注重过程探究与知识生成, 让学生领略初中数学的魅力与精彩.

作文指导的五个方面 篇2

在培训沟通中,很多单位都急于提升中高层管理干部及后备骨干的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领导力、执行力、有效沟通、管理技能等能力。那么,如何提升管理干部的这些能力?我认为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优秀管理者的素质模型

有些人作了很多年的管理者,还不清楚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什么样的。所以,很有必要让大家知道优秀管理者应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通过与标杆的对比,从自身上找到差距,找到努力的方向。

2、管理者的角色认知

作为管理者,在管理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哪些是应有的角色?哪些是错位角色?管理者应清晰认知自己的角色,特别是那些错位角色,在管理中一定要纠正改变。另外,有些人刚刚走上管理岗位,应知道从普通员工到管理者的五个转变。通过角色的认知和转变,就会避免那些人到位而心没到位的状况。

3、管理者应具备的心态

我们知道,心态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优秀管理干部应具备哪些心态呢?研究500强企业管理者所具备的心态,总结主要包括8大心态。各级管理干部应注重培养这些心态,健康良好的心态,不仅对企业,对个人的成长也是很有帮助的。

4、管理者应掌握的技能

管理干部对角色认识和心态调整后,就应注重培养和提升自己的管理技能。管理技能包括目标计划、组织管理、领导培育、执行控制。在目标计划方面,应掌握PDCA、SMART原则、5W2H、甘特图等方法和工具。在组织管理方面,应让管理干部知道组织的层次和架构、应有的层级意识、指挥系统和授权系统及授权中常遇到的问题等。在领导培育方面,应学会如何培养和激励下属、有效沟通需要的心态、方法及智慧等。在执行控制方面,让管理者应知道执行不力的原因、如何提升个人和团队的执行力、管理控制的方法及应注重哪些方面的控制。

5、从管理到领导

在中高层管理干部调整心态、掌握技能后,应从新的高度再来看看管理与领导,了解管理与领导的区别,怎样从具体管事到搞定下属人心。通过不断的修炼,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最终从管理走向领导。

作文指导的五个方面 篇3

毫无疑问, 网络环境对于英语文学课程的影响是广泛的, 这种广泛性首先体现在内容上。网络能提供动态的画面、精美的视频, 网络上不乏深刻的见解、犀利的讲座, 能提供古今中外的海量电子藏书, 能够与最新期刊, 纸、新闻保持同步, 甚至更具前沿和时效性, 使人们跨越时空、讨论交流。网络, 具有无限的潜力和有待发掘的巨大空间。这一切都对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形成挑战, 又充满吸引力。

网络对于英语文学课程的影响还表现在形式上。网络不只是文字构建的能指与所指的世界, 还是绘画、图片的世界, 它吸收音乐、视频、人机联盟, 能够把人的视觉、听觉、肢体的动作、触觉等调动起来, 对于在文字中铸造的英语文学课堂的世界构成极大的冲击。在这种无处不在的渗透和互动中, 英语文学课程的教学将在以下几方面受到不可避免的影响, 但可从中汲取有益成分丰富自身。

一、网络环境影响英语文学课的选材

英语文学课的教材选用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传统的英语文学课堂, 国内选用的教材林林总总共有几十种, 教材难度差异较大, “40%的老师觉得现在使用的教材在体系、内容或观点上比较陈旧, 新颖性及可读性不强” (程爱民, 2002) 。而且, 教材选读的作品往往是“那种‘语录式’选读, 或斩头截尾, 或有头无尾, 或去头留尾” (王守仁, 1991) 。加之学校图书馆受藏书量限制, 就讲授的某部作品来说, 往往无法满足上课学生人手一册的需要, 导致英语文学课教学受到局限。

网络环境下, 英语文学教学几乎不存在这样的瓶颈现象, 电子出版物、各种可阅读软件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学中涉及的文学作品, 甚至一个作家的多数作品都可以通过网络找到, 可方便地通过手机、电脑或平板阅读, 这一切使得阅读原著成为触手可及的事情。而且, 有些阅读软件配备了字典功能, 这就大大降低了学生阅读的难度, 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不仅一些经典英语文学作品在网络上能够找到、下载收听, 而且二十世纪以来的现当代英语文学作品即便是最炙手可热的流行英语文学作品、诺奖得主作品, 因为便捷的网络, 使得师生能够迅速买到纸质书籍或电子文本。今天的大学校园里, 欧美流行文学作品在学生中同步阅读的现象并不鲜见。在网络发达的时代, 互联网从技术上改变了英语文学课程选材的范围, 为英语文学课的选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选用范围大大拓宽, 选读作品的实用性和可读性极大增强, 这一切都使英语文学教学的领域有了极大的改观, 使学生能够直接接触到最新、最鲜活的英语本土作品, 因而可能重写国内英语文学教学的内容, 使栩栩如生的当代人物形象作为最新鲜的血液流入英语文学课堂。

二、网络环境影响英语文学课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视角

在传统的英语文学课堂上, 内容讲授或侧重文学史, 或侧重文学作品选读, 或将文学史和文学作品选读相结合 (程爱民, 2002) , 或讲授文学理论, 或将文学理论贯穿作品的解读中。由于课时量的限制, 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讲完厚重的内容本身使得这门课程不胜负荷。往往一个学期“由于学时的不足, 在教学内容上一般能教到‘19世纪英语文学’就算不错了” (蒋洪新, 2005:106) ;由于按照从具体文学流派讲到代表作家的方式, 照本宣科, 没有自己的观点, 也不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课堂气氛沉闷 (蒋洪新, 2005:106) 。

这种现象在网络环境下发生了变化, 网络环境给英语文学课堂带来了活力, 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与多元性上。大量网络公开课的普及既是对现有的教学内容的展示和补充, 又显示出对现有教学内容的不满和挑战。以许多高校英语文学课上必然选读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为例, 在百度上输入“莎士比亚”, 其显示的相关链接有1, 060, 000个 (1) 。其中, 网易公开课涉及莎士比亚作品的专门讲座有5集的《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说不尽的<哈姆莱特>》、2集的《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莎士比亚<奥赛罗>第1-3幕》、《莎士比亚<奥赛罗>第4-5幕》。这些公开课从不同视角对莎翁本人和莎翁的不同作品进行解读, 其广度、深度和多视角的分析与透视绝非普通高校教学中短短两三次授课课时所能展现和覆盖的如果浏览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http:/www.jingpinke.com/、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http:/www.icourses.cn/home/和许多国内著名高校的精品课网站, 可发现英语文学课经常涉及的许多教学内容已被制作成各种视频课程。国外的公开课Udacity、KHAN Coursera、ed X网站上, 许多课堂内容本身就是教师前沿研究成果的体现。面对网络海量的材料, 教师既要对所讲授的具体文学内容在广度、深度和多视角的探讨上了然于胸, 还需熟悉学科的前沿动态, 这是网络时代对英语文学教师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

三、网络环境影响英语文学课堂呈现形式

网络不仅影响英语文学课的内容, 还日益影响文学课堂的呈现形式。传统的英语文学课堂上, 教师一支粉笔就可以讲授一堂课, 学生主要是被动地听与记, 文学课堂容易沉闷而枯燥。另外, 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使学生在学校就已经感受到就业面临的残酷竞争, 学生迫切希望学到未来赖以生存和立足的技能于是, 似乎可以带来立竿见影效果的口译、笔译、法律英语等生存英语课程大受欢迎。英语文学, 因课程本身有相当的难度和深度, 不太可能在短时间产生显著的学习效果, 导致学生对其兴趣不断减弱 (程爱民, 2002) 。

网络环境下, 英语文学课呈现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教师而言, 网络的出现使得课堂呈现形式不再呆板, 教师可以利用网络辅以生动的图片、照片、音频、动漫和电影等,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往关于作家乏味的生平介绍变成了生动的图像和照片;以往老师朗诵的诗行则可以成为美妙的音频, 不仅配有背景音乐, 有些诗歌甚至成为咏唱的乐曲;基于原著改编的电影将以往支离破碎的选读作品镶嵌在文本宏阔的原始语境中, 使得分析、解读与欣赏卓有成效, 打动人心而学生, 在文字、图像、听觉静态与动态的多感官刺激下, 对于所学内容易产生兴趣, 使文学作品的赏析变得生动易于理解, 文学真正地走近了学生, 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 当教师布置学生在课前进行相关内容的组织和准备时往往能在课上引发热烈的讨论, 激发学生对于文本的深入思考、点燃对于课程的热情与兴趣。

四、网络环境影响英语文学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师职能的转向

网络环境下, 英语文学课堂呈现形式的改变直接导致课堂管理模式的改变。以往英语文学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 教师是课堂的中心, 是主角, 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学习过程对于学生是“填鸭”的过程, 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无法发挥, 创造力处于半沉睡状态。然而, 网络改变了课堂呈现形式, 通过网络, 学生可以预先习得要求的材料或视频, 进行课前准备, 节省了课上的时间。对于英语文学这样“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的文科课程, 课堂讨论往往弥足珍贵, 是这门课程的深入和升华, 是课程真正的点睛之笔。这不仅是因为英语文学课学时紧张的缘故, 更是因为课堂讨论容易激发学生对于英语本土文化的辨识、对不同观点的质疑和对文本的真正思考, 深入作品, 进而理解作品的内涵。

于是, 学生在英语文学课堂上成为主角, 成为讨论的主体, 呈现其学习者进行探求的本真状态。萨尔曼·可汗指出, 持续的讨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 也合乎学生的认知方式, 使得学生不致厌倦 (415) 。学生可以在话题深入和切换中持续保持好奇心, 追寻问题的解答。与此同时, 教师的职能发生了转向, 教师不再是学习过程中的权威和监督者。当学生使用纷繁芜杂的材料支持自己的观点时, 教师作为该课程的专家, 其鉴别和引导的职能不可替代, 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成为领航员, 起着导向的功能。

五、网络环境影响英语文学课堂学习评估方式

传统的英语文学课堂, 学生学习的优劣主要采用考试分数或排名的方式, 分数或排名具有压倒一切的优势。学生为了应付考试, 往往采取考前突击复习的方法, 考试一旦结束, 到底学到多少, 成为无法检测结果。常有的情形是:考试一过, 学生短期记忆的概念和问题的答案以迅速遗忘收场。而且, 一旦出现考试作弊的情况, 分数就更不足以说明学生学习的优劣。

网络环境下, 这样的学习评估方式显然已经不合适。尤其当课堂组织形式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倾斜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力的判定标准就出现难以检测的真空地带。某种意义上说, 这一真空地带正是教育真正的培养目标, 分数无法涵盖。因此, 引入新的评估方式顺理成章, 判定学习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方式便成为重点之选。因为只有以过程为中心, 才真正使学生学有所获。

不仅如此, 网络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 重塑着英语文学课堂的方方面面。

互联网对英语文学课堂的影响是全面、广泛而深入的。它不只影响课程的选材、教学内容的广度、深度和呈现形式, 还影响课堂的组织形式、教师职能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估方式。可以说, 这是一场全面、深入而持久的渗透。互联网正在日复一日、缓慢却有力地浸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坚毅地改变的人们的思考方式、工作方式和生存状态。在这种无处不在的渗透、改变和相互作用中, 传统英语文学课堂的模式正在被重组、改变和更新, 由此引发的教育方式、方法上的改变必将更深刻地影响到英语文学课程教育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曹进, 靳琰.外语多媒体课件开发之要素——《英国文学史》课件开发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6 (2) :57-61.

[2]程爱民, 徐劲, 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外语研究, 2002 (1) :14-18.

[3]程爱民, 徐劲, 等.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II[J].外语研究, 2002 (6) :12-14.

[4]谷启楠.英语文学教学与研究中的三个问题[J].外语教学, 2003 (5) :57-59.

[5]蒋洪新.大学的理想与英美文学教学改革[J].外国文学, 2005 (1) :104-107.

[6]王守仁.从文学史转移到文学作品——谈英语专业高年级文学课程的设置[J].山东外语教学, 1991 (2) :57-59.

提升工作能力必学的五个方面 篇4

职场中,我们总会发现有些人的工作能力很强,他们总是能在职场的竞争中如鱼得水,有一个很好的职业生涯。同样是上班,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别呢?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为你深度解析如何提升工作能力的5个方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身处职场,工作就是我们的生活,工作能力的高低关乎着我们的存在价值。大家都希望提升工作能力,因为那意味着你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回报,比如升职,比如加薪。会工作的人工作能力强,往往左右逢源;不会工作的人工作能力弱,时常晋升无门。大家上班时间差不多,所处环境差不多,为什么结果却天壤之别呢?说到底还是工作能力的问题。大家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工作能力出众”的人,但如果你不知道以下这提升工作能力的五件事,恐怕是难以实现的。

1.接受工作,只问标准

单位领导布置给你一项工作,别的你可以不问,比如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意义、我能得到什么好处等等。但有一件事你必须当面问明白,那就是“领导希望这件工作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简单来说,就是这件工作的标准是什么。为什么一定要弄清楚工作标准呢?因为要想量化考核工作,就必须要有明确的工作标准;因为要想达成目标,目标本身必须清晰。工作标准不能意会,只能言传或者白纸黑字写清楚,这样才可避免误解。如果领导期望达到a标准,你却认为b标准就行了,结果就是你吭哧吭哧地把工作做到b标准。满以为领导会嘉奖你,结果却得了个“工作不合格”的回答,你一定会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满腔热血瞬间冷却。麦当劳创始人克洛克曾说:我强调标准的重要性。如果你想经营出色,就必须使每一项最基本的工作,都尽善尽美。同样的,在回复上司的工作安排时,如果你能对任务完成进行确认,会让上司更加放心。举个例子。一个重要客户要来公司考察,上司安排你去做接待。你可以这么说:好的领导。请问他们有几个人?怎么过来?我需要安排什么规格的接待标准?我先确定下,然后立即协调车辆和酒店。这样回复,不仅可以让上司看到你的用心,也能确保自己更高效率地完成任务。

2.请示工作,必带方案

在执行工作的过程中,你总会遇到一些难题,为了解决它们,你少不得要向领导请示。请注意,在请示之前,你一定要站在实际角度认真思考一下这些难题,并给出一到两种解决方案。领导有很多事情要做,肯定很忙。如果你遇到事情的时候,只会跑去问领导我该怎么办,那领导要你有什么意义。遇上问题,先想一想,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然后把想好的解决方案跟领导汇报,问领导这样行不行,而不是问领导怎么办?甚至于,给领导的,是多套方案,让领导选择。你不是领导者,没有决策权,但你是执行者,具有强大的建议权。会做工作的人,懂得给领导做选择题,而不是做问答题。两种请示风格:还有一个很致命的情形是,如果跟领导请示时,只谈问题却不带方案,很容易说着说着就情绪激动,变成吐槽或抱怨,矛头直指客户或领导,那就更糟糕了。很可能你得到了一时的口舌之快,却永远失去了成长进步的机会。

汇报工作,突出结果

我们手头的工作往往是琐碎繁杂的,如果事无巨细凡事必报,恐怕既不现实也无必要。因此,要学会掂量轻重、把握分寸,选择领导关注度高、牵涉面广的要务及时详细地汇报,还有些具体的事,集中在一起作个简要反馈。对于不同工作的办理情况和结果,汇报反馈的内容应该有所侧重,有的只需汇报办理的结果,有的需要汇报处理的方法进程。有的还需要分析存在的困难问题和下一步的对策措施,不同情况区别对待,不能一个模式千篇一律。有些人希望什么事情都全面汇报、深入汇报、详细汇报,殊不知面面俱到、穷其所有、“眉毛胡子一把抓”,效果并不好。应该找准工作的重点,抓住领导的关注点,分清哪些地方要概括,哪些地方该具体,处理好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的关系。但是在进行工作汇报时,不管是过程汇报还是结果汇报,一定要把汇报重点放在结果上。一切没有结果的工作汇报就是浪费时间。领导首先关注的一定是结果,只有当结果非常好或者非常差时,工作过程才会被提起。就像在我们读书时,成绩最好的和成绩最差的容易被老师记住,中不溜秋的人没什么存在感,就是这个道理。听说以前有一个手机APP,能让领导随时知道自己在加班,刚出来的时候据说还一度被看好,这么奇葩的玩意,很让人费解。因为领导要的是你的工作结果,而不是你的工作过程,你天天让领导知道自己在加班,如果拿不出领导满意的工作结果,这种行为恐怕只会给你减分。当时就有人一针见血,“领导要的是工作结果,哪有时间看你的加班生活。这个APP肯定活不长。”果不其然,时至今日已经听不到它的任何声音了。

4.分享工作,细说流程

如果某项工作你做得很漂亮,成了团队榜样,领导安排你跟别人做个工作分享,推广推广经验。这个时候,你就得重点谈工作流程了。工作结果轻描淡写即可,只要稍微谈得多一点,立马就会给人吹嘘卖弄的感觉。要知道,别人花专门的时间来听你讲,目的是要学习取经,而不是检查工作。你的工作结果他们一点都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你究竟做了哪些流程控制,最终才会把工作完成得这么出色。在分享工作时,要多谈细节,不但要说清楚做得好的方面,也要说清楚做得不好的方面,既有成功也有失误,既有经验又有教训,这样的分享才是真正的分享。分享是职场上的一门重要功课,只有懂得分享,才可以收获别人的真诚回报,学到新东西。

5.复盘工作,漫谈感受

作文指导的五个方面 篇5

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特别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语文课程是一门属于人文学科范畴的基础课程, 也是一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阅读鉴赏、交流沟通的实践性课程, 承担的是祖国语言文化传承的功能, 同时也承担着育人的宗旨。所以,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是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 在有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 将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补充到《语文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例如, 在“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和“实施建议”中, 增写了如下内容:

“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 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 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 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 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 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 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挥积极的作用,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不是在“听”“说”“读”“写”的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进一项内容, 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 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 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 不能简单地采用说教的方式, 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 通过“熏陶感染, 潜移默化”的方式, 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

二、进一步突出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根据当今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继续坚持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的改革, 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再作适当的调整, 在本课程里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和自然, 关注自己的成长, 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创新。

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不仅是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 而是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 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

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 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 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要培养这方面的实践能力, 不能光靠反复做题, 学会应对考试, 而是要设计各种学习活动, 让学生把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生活联系起来, 和各种学科的学习联系起来, 根据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需要, 真正提高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能力。

生活、学习和工作对于语文能力的要求也是在发展的, 课程标准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 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关于“非连续文本”的新要求:

“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 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 能领会文本的意思, 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第四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

所谓“非连续性文本”, 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 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 概括性强, 易于比较, 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 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 其实用性特征和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

现代学生不仅应该学会通过传统的媒体阅读和表达, 还应该能够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

追求创新是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重大任务, 培养创新能力是当代教育中的主旋律。语文学科也应该和其他学科一样, 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程中, 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 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在自己的表达中, 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 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学习语文的确要进行技能训练, 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书写的规范, 但是不能把它当做唯一的学习方式。实施创新教育, 还必须改变刻板划一的教学模式, 创设生动、活泼、宽松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让学生获得充分展示自己语文学习成果的机会。

三、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

长久以来,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都没有直截了当地回答“语文课程是什么”的问题。近些年, 许多语文教师和教研工作者强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对此作出明确的回答, 这些意见无疑是正确的。这一次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 (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实验稿》基础上对“课程性质”的表述作了如下修改: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 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 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 提高思想文化修养, 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 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 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 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紧扣这一核心目标进行。

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背离语文课程核心目标的做法。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 往往会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 讨论、评析作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问题。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要求, 阅读教学可以从具体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 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咀嚼, 来探索文本的意蕴;也可以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 到语言文字中找出依据。总之, 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

还有的教师, 特别注重对文本意蕴领会的“深”和“透”, 教师“讲课”所考虑的重心在于如何把学生给“讲懂”了, 忽视对文本中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掌握。其实, 一味追求把课文“讲深讲透”并不合适, 而忽视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更是问题。使学生“理解”“听懂”“记住”, 只能是语文教学目的的一部分, 中小学生学习语文, 还应该多下工夫积累词语, 学会运用词语进行表达。

有的教师对“语言文字”也很重视, 但他们立足于语言、文字等学科知识点的落实, 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积累感悟用力不够。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

学习语文的第一步功夫, 应该下在对具体语言材料的积累、品味、感悟上, 在语言材料整体把握的基础上, 再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可能 (学生具备对语言文字运用现象抽象提升的条件, 不过多增加学习成本) , 帮助学生认识语文运用规律。

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是要使学生个个成为精通“语言”“文字”性质、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 课程的目标不是落在关于语言、文字的知识系统和学科规律的理论体系上, 课程内容不是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文字学、文章学、文学的知识拼盘。

语文课程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 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 学习如何在生活中, 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 并准备将来在各种不同工作领域里, 运用好语言文字。

四、根据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 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

根据千百年来的经验, 以及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于“读书”在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关键作用的认识, 此次课程标准的修订, 进一步强调要认真抓好“读书”这一根本环节, 要求高度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教学建议”中指出:

“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 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 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 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 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扩大阅读面, 增加阅读量, 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 多读书, 好读书, 读好书, 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 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 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 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 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在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修订中, 对于推荐阅读书目和诵读篇目也作了一些调整和补充。

课程标准还十分注重学生的语文积累, 在修订中, “课程基本理念 (四) ”“课程设计思路”等多处地方增加了关于加强语文积累的表述。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应当指导学生掌握好积累的工具、途径和方法, 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日积月累的习惯, 并且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

广大语文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修订, 最突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在一些具体的内容上, 并且希望设定的课程目标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发展状况, “课程目标”“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增强可操作性。

修订工作组深入研究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了解到的问题, 根据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和学习文的特点, 经过系统的梳理之后, 着重考虑对相关内容的目标、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有的部分原先设定的目标难度过高, 需要适当降低;有的地方需要补充说明, 要强调改变烦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地方要修改对“目标”“建议”的表述, 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在“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中, 还有必要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 补充相应的措施和说明。例如:

《语文课标实验稿》第一学段“写话”的“目标”是:“对写话有兴趣, 写自己想说的话, 写想象中的事物, 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修订后, 删去“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一句, 降低了要求, 让这个学段的学生更加宽松地学习表达。

《语文课标实验稿》第四学段“阅读”部分的“目标”有:“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修订后, 删去了“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降低了学习难度。

五、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 采取一些新的措施, 增强改革力度

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中, 大家都注意到了一些偏差, 课程标准的修订, 特别强调要加以改正。例如:

汉字教育是这一次修订工作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 在这方面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有的地区小学低年级学生写字学习负担过重。这一、二两个方面的问题, 既存在于中小学生之中, 也存在于成人之中。

此次《语文课程标准》修订, 首先强调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 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学习写字的过程, 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 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 提高审美感受力。

其次, 高度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和习惯, 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语文课标实验稿》只在第一学段“课程目标”中有关于写字姿势和习惯的要求, 而《语文课程标准》则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按照规范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 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对写字过程的重视, 反映了对写字教学功能的深入认识, 也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再次, 调整了有关“目标”, 适当降低第一、第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 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 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

此外, 还特别关注写字过程, 强调书写质量。在“教学建议”中特别强调:“第一、二、三学段, 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 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 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 讲究练字效果。”确保语文课上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字, 有教师关注学生的练习过程和写字质量, 及时帮助学生坚持正确的姿势, 养成良好习惯, 提高书写技能。

在汉字教学中, 更加重视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在“教学建议”中继续强调“多认少写”的做法。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根据字表的设计, 补充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与评价的建议。“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 逐步发展

识字写字能力。”在一些地方的识字写字教学中, 往往会对具有不同教学难度的字, 在不同教学阶段, 采用同样的方法平均使劲, 每学一字一概要求学生抄写十遍二十遍以上。实际上, 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相同。《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就是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 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再学习其他的字可以少花时间和气力,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统计, 2500个左右的汉字可以覆盖95%以上的现代阅读材料, 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早期先学习这一部分字, 有利于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的表一, 就是要求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先安排学习这些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3500个常用汉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的“表一”和“表二”共列出了3500个常用字, 将这一学习要求的内容具体化了, 这一数字表可以给教科书编写和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估提供参考。

要获得语文课程改革和建设的成功, 一个极为关键的因素是语文教师。语文教师应该有扎实的语言文字功底, 要有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对语文作品的鉴赏力, 要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语文教学技能。语文教师应该得到更多的理解和关心, 让他们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 减去无效或低效劳动的负担, 获得更多的专业化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习惯于自己”讲深讲透”、让学生反复做题的教师也应该改变多年来的做法, 按《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解决日常语文教学中的问题, 在学生的读书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上多下功夫, 使学生多积累, 勤实践。

我们希望语文教育的外部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让教师和学生都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把令人生厌的繁重的机械操练转变为富有趣味和实效的语文学习活动。

上一篇:实时教学下一篇:色彩与建筑环境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