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方面的作文(精选9篇)
心理方面的作文 篇1
一、当前儿童食品市场的开发现状分析
儿童食品无论是外包装或是食品本身、造型都呈现多元化发展, 因为其可爱的样子, 吸引了作为消费者的儿童。而且让同为购买者的成年人, 看着也很有新意。这些好吃的食品配上可爱、富有创意、多功能化、绿色的包装, 就不再仅仅是让你动动嘴巴、填饱肚子的简单意义上的食品。儿童食品是所有食品包装设计中最绚丽、卡通、功能最多样化的。这是因为生产厂家和包装设计师从本质上抓住了儿童消费心理的特点。儿童食品运用无声的色彩语言、造型语言, 以及配搭玩具, 在吸引儿童好奇心理的同时, 也说服家长心甘情愿为其掏腰包。
例如:达利集团在推出可比克薯条的初期, 其产品包装的颜色原来只有绿色和传统的红色两种, 为了进一步开发其他的新产品, 达利集团对全国1000名儿童做了调查, 设计出很多时尚漂亮的新颜色, 后期的调查结果显示, 现今消费者最喜欢吃的品牌中可比克以38.9%排名第一位, 超过了国际知名薯片品牌乐事的36.8%;远远超过知名休闲食品品牌上好佳的16.8%。其它消费者最喜欢吃的薯片品牌还有品客占3.3%, 好丽友和盼盼分别占2.1%, 这三个品牌所占的比率都非常低。
二、食物的颜色
一般而言, 食物的颜色会让人在心里上感觉暖或感觉冷。看到暖的颜色一般会让人觉得这个东西比较好吃, 而看到冷的颜色, 会让人对食物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人在饥饿的时候, 与此同时, 身体能量也在降低, 看到暖的颜色会让身体发出需要的指令, 而看到冷的颜色本能的发生抗拒。
同时, 颜色鲜艳的事物有易于身体健康。据说鲜红的西红柿等蔬菜具有抗氧化作用和抗癌功效。肉类等红色的事物可以促进人体造血、肌肉和骨骼的生长。绿色食物不仅可以调整人体各方面的技能, 还有使人放松的作用。如果有一天感觉特别想吃绿色蔬菜, 那是身体发出的指令, 不要违背身体的意愿。
三、儿童食欲的颜色
心理学上把由一种感觉引起的其他领域的感觉叫做共感。从看到某一食品包装引起的对包装内食品的味道的联想和预期就是基于这一原理。什么样的食品包装更能够获得人们的好感, 产生美好的味觉暗示呢?
首先从色彩说起。色彩是食品包装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 也是消费者能最快接受到的信息, 给整个包装定下了一个基调。食物中的红色、橙色和黄色等鲜艳的颜色有增进事物的作用。看到鲜艳的颜色时, 肠胃蠕动会被激活, 从而产生食欲。鲜艳的颜色还有助于我们回忆起以前吃过的美味。红色给人以甜美的童年印象, 容易使儿童联想到好吃樱桃、草莓等。因此, 红色用于包装主要就是要传递甜的味觉。而黄色则容易使孩子联想到新鲜摘采下来的香蕉, 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因此, 在表现食品的香味时, 多用黄色。橙黄色介于红与黄之间, 其传递的味觉如橙子, 甜而略带酸味。而表现新鲜、嫩、脆、酸等口感与味觉一般都以绿色系列的色彩来表现。白、青色具有咸味;黄、米黄具有奶香味。
而紫色、黄绿色和蓝色等颜色会使人没有胃口。假如端一碗紫色或蓝色的米饭在你的面前, 相信您一定没有什么胃口。首先, 你以前没吃过这种颜色的米饭;其次, 这些颜色无法让你联想到任何美味的事物。当我们无法联想到一种事物的味道时, 就不敢轻易品尝。这些色彩在儿童食品包装中使用的时候就要比较慎重了。
其次, 由于味道除了主要有甜、咸、酸、苦、辣之分外, 各种味道又有浓与淡的区别。要在包装袋上表现这么多的味觉, 并且要向儿童正确传递味蕾的感觉, 设计师就要根据上述人类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规律来进行表现。
当然, 食欲色也会因人而异。食欲色收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比如当地的饮食文化、个人的饮食经验等, 而且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人也有不同的食欲色。
四、食品包装的色彩心理与年龄的关系
人们随着年龄的变化, 生理结构也发生变化, 色彩所产生的心理影响也会有所差异。儿童大多喜欢极鲜明的颜色, 红和黄两色是一般婴儿的偏好。4~9岁的儿童最爱红色, 9岁以上的儿童最爱绿色。一项调查显示, 男生喜爱的颜色排序为绿、红、黄、白、黑, 女生喜爱的颜色排序为绿、红、白、黄、黑。绿色与红色为男女生共同喜爱的颜色, 黑色普遍不受欢迎。
五、包装袋的环保性
随着科技不断提高, 生活方式的改变, 经济能力的增强, 同类产品越来越区域同质化, 企业间的竞争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转化为形象力的竞争。从协调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出发, 世界各国都在减量、复用回收及可降解作为生态环保儿童包装袋的目标和手段。而包装袋是否具有环保性, 已经成为提上案头的一大事宜了。
1、非环保材质的包装袋, 废弃后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卫生填
埋, 堆肥、焚烧3种, 处理不善会造成重大的大气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2、儿童在生长发育阶段, 那些非环保材质的包装袋, 会在生产过程以及儿童使用的过程中, 散发毒素。
这些细菌毒素还可以产生芽孢, 如炭疽杆菌, 可能引起人和动物的急性感染。
儿童食品离不开包装, 包装的好坏直接影响食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销售。所以在包装中要注意更多方面的内容, 一起协调各种方向带来的作用, 创造出使妈妈满意、儿童认可的包装新品。
摘要:自从有了人类社会, 食品包装就与之相随, 在儿童食品的包装设计中, 需要合理而准确的使用包装色彩。现代的儿童食品包装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食品包装,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 包装色彩的应用和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食品包装,儿童,色彩
参考文献
[1]原田玲仁, 编著.每天懂一点色彩心理学[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论人的素质的心理方面等 篇2
人的素质,完整地看,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政治素质,实际上就是政治品质,指人的政治立场、政党观念、阶级意识、国家观念等。政治素质具有强烈的阶级性。二是道德素质,亦为道德品质,指一个人在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方面所表现出的特点。三是业务素质,指一个人适应本职工作的水平和能力。四是身体素质,指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五是心理素质,指一个人在心理活动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两大范畴,即认识性心理活动和意向性心理活动,它们分别与人的外显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相对应。认识性心理活动是了解世界万事万物是什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的活动,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意向性心理活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对待性活动,包括人的情绪、情感、需要、动机、意志、兴趣、爱好等。心理素质中认识性心理活动的特点就是通常所说的智力,指一个人聪明不聪明;而意向性心理活动的特点就是一个人在世界上为人处事的方式,可以称其为个性心理特征,如情绪是否稳定,是否活泼外向或沉静内向,有什么兴趣爱好,独立性、冒险性、探究性、自信心如何等。
心理素质对于人的重要意义长时间没有得到认可,甚至于相当长时间中连它的存在也没有得到承认。现在,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对于关键岗位人员或特殊行业人员的选拔和考核,有心理素质的选拔和考核,说明在那里人的心理素质问题已经受到重视。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也有了令人高兴的开端,不过,对心理素质重视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程度。
人的素质的前述五个方面,既有密切联系又是相互独立、不可相互取代。只有这五个方面都优秀的人,才称得上是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现今,在强调提高人的素质水平的时候,如果承认心理素质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是否应该注重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呢?
这里,又涉及一个理论问题,即人的心理素质是否可以培养和训练。通常,人们对于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可培养性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却有人认为人的“脾气”、“个性”是天生的,改变不了的。这种观点实际上没有科学依据。心理素质与先天条件有一定关系,表现在先天条件为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生物学前提。人在出生之后心理特征如何发展、朝什么方向发展变化,则要靠后天的环境条件。同卵双生的婴儿由于后天生活环境的不同而形成了差别悬殊的个性特点就是一个明证。
总之,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心理素质是可以培养提高的。中国社会正在朝着现代化迈进,对人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的要求。因此,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一项应当受到重视、并且可以有效地付诸实施的举措。
——摘自《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中国心理学会编
创造型学生的行为特征
除了在个性上创造型学生有独特之处外,他们在行为表现上也是不寻常的。德国心理学家海纳通过调查指出了创造型学生有下列12种明显的行为特征:
(1)内倾多,外倾少。
(2)很少受暗示,有自己的评价标准。
(3)不依赖于某个集体。
(4)高分数的情况不如别的同学多。
(5)提问多于非创造型学生。
(6)思维极其灵活。
(7)诙谐、幽默。
(8)在其他同学面前经常表现出不善于交际,不乐于助人的举止。
(9)宁愿一个人独立地工作。
(10)觉得自己与父母、教师及同学之间有距离和隔阂。
(11)倾向傲慢,觉得自己胜过别人。
(12)从社会关系看,不属于那些惹人喜爱的人群。
归总而言,创造型学生的行为特征多是:好奇、思维灵活、独立行事、喜欢提问、善于探索等等。这与实际情况是吻合的。
——摘自《创造力心理学》俞国良著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综合运用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我们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在这方面台湾吴武典提出的基本模式很有参考价值。这个模式考虑到三个维度:问题,方式与策略,即针对受辅学生的问题,提供他所能接受的最适当的方式,予以最适当的处理。
问题:问题的实质是个人的基本需要。个人的基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或偏离常态的方式来满足就是问题。问题按严重程度可分为发展性问题、预防性问题与治疗性问题。
方式:指辅导途径,可以分为三种:个别辅导、团体辅导、课程设计,后者指在各科教学及各种教育情境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即方法。这里将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做了适当的筛选归并,归纳成以下十二种:
(1)关注。辅导老师对受辅学生无条件地接纳、关注与关怀,以便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2)反馈。辅导老师作为学生的一面镜子,引导学生自我探索与了解。
(3)阅读治疗。推荐优秀读物,开辟辅导专栏,组织书报讨论。
(4)认知改变。消除学生非理性观念,恢复其合理思考,进而改变其情感与行为。
(5)行为练习。对于缺乏自信与行为勇气的人,可制定行为作业令其练习,并给予督导和鼓励,以促进当事人的“自我肯定”。
(6)行为改变。运用行为改变基本技术(强化、惩罚、消退等)消除不适应行为与情绪,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7)角色扮演。借角色扮演体验、学习新角色经验,增强社会适应力。
(8)示范作用。辅导老师保密、公正、热忱、守信,以及表里如一、诚恳待人,对受辅学生都有示范作用。
(9)同辈辅导。利用同辈资源,取得青少年中“得力分子”的合作,提高辅导工作的成效。
(10)家庭治疗。约请家长与子女共同来面谈,增进父母与子女的沟通了解。
(11)改变环境。设置“中途之家”,举办夏令营、周末营,协助有特殊困难学生离家住校,转、调班,让他们在新环境中获得新体验。
(12)自我管理。调动学生求善、向上动机,让学生学会自我观察、自我指导、自我监控、自我强化。
综合考虑问题、方式和策略,并将其具体化,就可进行活动单元设计。
——摘自《心理学》莫雷主编
心理调试方法之二:心理养生五要
一、光明磊落。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便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自觉心安理得,心静神宁,有益身心。反之,若做事失当,甚或胡作非为,便觉心神不宁,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必然损害身心。
二、不求事事称意。“人生世间,自幼至壮至老,如意之事常少,不如意事常多”,因此不能苛求事事称意。需求过高,难以达到,使人悲观失望,甚或诱发疾病。因而要善于提出合理的需求,当某些需求不能满足时,须自我开导,知足长乐,切勿自寻烦恼。
三、学会宽宏大量。宽宏大量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人的气量与性格、学识有关,也可以通过学习、锻炼使之改善。方法是先学表情上的忍让与克制,然后做到心理上的宽容与谅解,时间一长,就会变得宽宏大量,遇事看得惯,想得通,放得下,不与人斤斤计较。
四、善处逆境。人生在世,或多或少总会遭受挫折、失败与打击,因而必须善处逆境,“箪食瓢饮而不改其乐”。可以通过舒散、疏泄、排解等方法,如向亲友倾诉苦闷,或尽情欣赏音乐,以尽快摆脱不良心情,解除心理压力,求得心理平衡。
五、恬淡寡欲。保持思想安闲清静,愉快乐观,知足而少欲望,是历代公认的延年良方,故《素问》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这首诗教导人们做到志闲少欲,怡然自得,随遇而安,以保持心理健康。
——摘自道福心理在线(www.dofo.com.cn)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论文 篇3
一、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为学生健康成长排忧解难
作为学校的德育主任,为学生健康成长排忧解难是自己的职责。要想更好地为学生排忧解难,首先从思想上引起重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学习。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能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和教育他们,处理好学生日常心理问题,解除学生心理疑难,让学生没有心理负担,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二、关爱每一个学生,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某同学是一名留守儿童,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得不到家庭温暖的他,令每一位老师都感到头疼,平时打架、骂人、恶作剧样样都做,只有作业不做,闹得邻里怕他,家长恨他,老师恼他。一位教师是这样做的:通过细致观察,通过一次次家访的了解,决定采取如下“五步曲”教育挽救他:第一步是同他交知心朋友,千方百计接近他。当这个常遭白眼,备受歧视的心已变得坚硬而冷漠的孩子一次又一次从小事中感到教师是在用真情待他时,他睁大眼睛说:“老师,我真能改好吗?能考出好成绩吗?”这位老师因势利导热情地鼓励他,还跟他勾起了小拇指;第二步是用放大镜在他身上找闪光点,当他一个星期没迟到,当他背会了一小段课文,当他哪怕是做完整一次家庭作业,这位老师都在班上表扬他;第三步是让他多参加集体活动,大肆宣扬他做过的点滴好事,让全班同学都喜欢他,关心他,用集体的友爱温暖他;第四步是在学习上帮助他,让他上课时不至于“开小差”、“坐飞机”;第五步是当他在前进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而灰心丧气时,既指出危险,晓之以理,又耐心细致,动之以情,帮助他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进。两年如一日对他,浓浓的关切与爱,彻底溶化了他心中的坚冰,毕业考试时,居然想不到他竟以班级总分前三的成绩跨入了初中的大门。毕业后他给他的老师寄来了一张贺卡,上写着:“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摘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这让这位老师感动了好久,也更加坚定了他在班主任这条路上走下去的决心。还有一位同学是班级的班长,成绩自然是没话说,但却是大错没有,小错不断,不能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特别是女同学,对他是怨声连连,老师就告诉他,一枝独秀不算春,草的伟大就在于它总是一簇一簇、一片一片的,个人永远是集体的一分子,领头羊走不好怎能带领羊群找到肥沃的草地,班干部不以身作则,班级又怎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老师了解到他父母刚去广州做生意后,就更加从生活上,学习上的每一件小事关心他:书包脏了,为他洗干净;下雨了给他送去雨伞;生病了,带他去上医院;假日里,一起去拥抱大自然。老师让他觉得生活不再寂寞,渐渐地,他又开始关心班级中的每件事、每位同学了,又成了同学们心目中称职的班长了。可见,教师们只有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去暖化他们冷漠的心,教育者的教育才会获得成功。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净化心灵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教育论文 篇4
摘 要:积极心理学关注力量和美德等人性的积极方面,致力于使生活更加富有意义。在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独立院校
独立院校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亮点,是一支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受到重视,独立院校也不例外。但是,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基本沿袭了以往的消极心理学或病理心理学模式,把重点放在矫正心理问题上,既不能从根本上预防问题的出现,也不能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必须打破传统局面,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根据独立院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探索重要且急迫,独立院校必须结合自身自主的管理形式及灵活的用人机制,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末,心理学家Seligman和Csikzentmihlyi首先提出“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它是利用心理学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成为当代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积极心理学要求心理学家用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异于传统心理学研究。目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积极的情绪和体验、个性特征、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以及培养天才等方向。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中研究最多的是主观幸福感和快乐,并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积极的人格特征也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引起较多关注的是对于乐观的研究,因为乐观让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积极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对保持或促进生理健康有很大的意义,可以增加人的心理资源,提升个人心理能力。
二、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诸多研究表明,相较于公办院校,独立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更为突出。张翔通过调查发现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普通高校学生。他认为,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失落感、焦虑、抑郁等。同样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普通高校差,有中度以上心理卫生问题的学生为7.5%。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优于普通高校学生。据分析,独立院校大学生普遍表现出适应环境困难、人际关系障碍、自我认同感低、择业心理自卑等问题。
2.独立院校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1)单一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模式
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主要针对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咨询与矫正,但此模式仅满足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辅导与训练,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学校心理工作方式呈现单一性,缺乏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宣传和普及,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较差。
(2)简单化德育教育模式
由于独立院校的企业化运营模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的部分原因在于教育资源有限,投入力度不够,进而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合并,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简单化行政管理模式。
因此,我们必须积极主动地探索各种有效措施,尽早建立适合独立院校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维护模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独立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探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健康和良好心理状态的关注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可以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索新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途径。
1.结合积极心理学价值取向,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引导,对各要素和目标进行整合,改变消极价值取向,以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目标替代疾病的预防目标。具体实践中,教育工作者需要调整工作方式,改变以往以个别咨询为主导的教育模式。面向全校学生加大心理健康宣传力度,从学生入校开始,展开系列的积极心理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自我保健意识的同时,塑造和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的目标。
2.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完善心理健康认知
对于独立高校学生来说,单纯的矫正问题和治疗疾病并不能让个体获得真正的健康,必须双管齐下,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个体积极的心理素质。所以,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改变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并深入宣传。例如根据积极心理学观点,真正的心理健康不仅是无病态,而应该是心理体验积极而丰富,并发展积极的人格品质,以此传输给学生积极的心理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提高自我心理健康水平。
3.结合积极心理学研究内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努力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心理健康宣传、心理课程、心理咨询三级教育体系中。首先,结合积极心理学理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宣传,营造学生人格发展的良好环境,深入广泛、切实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可以更多地涉及积极心理学的内容,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关注和培养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尊、自信等人格品质,构建积极的自我概念。第三,努力探索实践积极心理学在心理辅导和咨询中的作用。例如,在心理咨询中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的技术与积极心理学的原则,或组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团体辅导,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积极辅导的魅力。
总之,当前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立足积极心理学范畴,坚持正向、能动的发展观,引导学生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与人生态度。积极教育为我们展示了发展性的教育模式,为独立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心理科学进展,,11(3):321-327.
[2]张翔。民办高校大学生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11(4):260-261.
[3]马明,王法能等。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19(2):97-99.
[4]翟常秀,杨卫星,刘鑫。民办高校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4(1):43-47.
[5]徐玲,魏峰。西安市民办与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8):15-18.
[6]陈红,宋颖惠,顾凡。积极心理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5(12):113-115.
心理方面的作文 篇5
关键词:聋儿,心理健康,创新性美术教育
一、聋儿的心理健康现状与分析
特殊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组成部分, 而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更是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调查和资料的查阅, 我们了解到听力障碍学生与正常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不同。
(一) 智商方面。
通过与聋校老师的交流了解到, 聋生的智力水平普遍低于正常学生, 例如:高二聋生的智力水平相当于正常学生在初中的智力水平。相关研究显示, 聋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总智商、语言智商和操作智商均低于正常学生, 其中语言智商的差距较大, 操作智商较为接近。[1]语言智商的差距较大是由于聋生在生理上自身的缺陷, 导致他们从小就缺少周围环境在听觉方面相关的信息。但是在长时间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 聋生的智力结构和正常学生相比并非全面处于落后状态, 在穿珠、辨认图画、摆方木等各个项目中聋生的智力水平和正常学生不相上下, 表明了聋生在手眼协调、知觉辨别、空间知觉等能力方面发展较好。[2]聋生虽然在听觉方面存在缺失, 各方面智商的发展相对缓慢, 但是在视觉和触觉上起到某种弥补的作用,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应该抓住聋生的这一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二) 心理特质方面。
研究发现, 聋哑学生P型 (精神质型) 和内向稳定型比例比正常学生高, 而正常学生以外向稳定型及N型 (情绪型) 所占比例较高。这可能是因为聋哑学生缺乏外界听觉刺激, 故养成较内向和倔强的个性, 而正常学生在各种外界刺激下表现为好交际、情绪波动大, 具有明显外向的个性。[3]针对聋生的这些心理特质, 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合理地安排形式、内容多样的教学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健康心理特质的培养。利用聋生的特殊的生理特点, 加上外界有利的引导、刺激, 可以改善其心理特质, 为其将来走上社会做好准备。
(三) 情绪方面。
通过与特教学校的交流和相关资料的阅读, 我们了解到, 听力障碍学生由于听力和言语能力的丧失, 与外界接触及信息传递减少, 从而心情受到明显压抑, 表现为抑郁和焦虑情绪者较多。[4]并且特殊群体就业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在社会工作岗位上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就业待遇有待提高, 社会的关注度不够, 以及聋人自身的工作能力的不足, 都使得这一部分社会群体更加显示出其特殊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情绪。所以对聋生要做好积极的引导, 增强他们操作能力的开发训练, 注重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联系, 共同关注聋生的健康成长。
二、创新性美术教育在聋儿心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创新性美术教育是指通过新颖的美术教授方式, 从视觉、动手操作、运动感觉等方面来帮助那些以视觉、动手操作、运动感觉为学习方式的聋生。聋生在生理特点、认知特点和心理特质上都与正常学生存在一定的区别, 生理上存在着听力障碍, 所以在视觉、触觉等其他感觉上注意力相对更集中一些。因为生理上的障碍, 语言发展受到阻碍, 所以聋生在社会生活中通过有声语言的信息交流方式也受到限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聋生自我表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美术是一种视觉方面的艺术, 是一种可视性的审美, 它打破了聋儿生理缺陷的屏障, 恰好与听力障碍学生的特点要求相结合, 美术凭借着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成为聋生表达他们心志和抒发感情的重要途径, 较好地弥补了聋生因为语言能力的障碍, 很难用有声的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缺憾, 并且这一学习活动也深受聋生们的喜爱。
国际心理学界多以命题绘画作为“艺术治疗 (art therapy) ”的手段。根据美国艺术治疗协会的定义, 艺术治疗是指通过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来表达情感, 帮助人们处理身心问题的方式。自由绘画是作画者潜意识的真实流露, 在艺术创作与美学的教育熏陶下, 可以发掘和调动聋生的内在情感和思想, 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独立人格, 对于发展整个社会的集体情感是至关重要的。而在这里所采用的创新性美术教育, 正是在弥补了聋儿语言交流阻碍的前提下, 采用新颖的美术教育, 激发聋儿的学习兴趣, 引导他们学习新的技能技法, 并懂得运用, 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得以表达, 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形成和发展。教育家鲍勃·斯蒂尔说:“艺术净化可以通过把愤怒, 忧郁, 问题, 和各种情节带进意识里, 把他们表达出来, 然后将它们减缓。”[5]聋儿创作的艺术作品常常也可以作为教师深入了解聋儿心理和情感生活的媒介。由于聋儿的生理特点, 美术有效地弥补了这个缺陷, 可以与聋儿碰撞出让人意想不到的火花, 因此在聋儿的特殊教育中, 美术一直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创新性美术教育在聋儿心理健康方面的实践与思考
(一) 通过社会实践, 发现当前聋儿美术教育的不足。
通过之前长时间的走访调查, 我们看到目前特殊教育学校里已经有关于美术的课程, 但是这种学习仅仅是限于聋儿高考的需要, 所设置的课程比较单调, 只有素描和色彩。
聋生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与正常学生是有区别的, 教师在授课时, 不仅仅需要详细地讲解, 更加重要的是要有十分清晰的示范过程, 然后聋生在此基础上进行临摹。基于聋生的特点, 这样做无疑是一个快速且直接的授课形式, 但是这样的授课形式对聋生创新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 并且在整个的走访参观当中, 授课老师都认为聋生是不可能独立进行美术创作的, 这无疑是对聋生从根本上的否定。聋生听力能力的丧失不论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 都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一些对现实的不适应性表现出来, 但是他们的视觉和触觉是相对敏锐的。使聋生接触美术创作, 能够为他们多提供一个表达自己感情的方式, 并且通过自我创作的美术作品所释放出来的情感, 远远超出语言所能够表达的范围, 这样有利于教育工作者聆听聋生的思想感情, 最终达到改善其心理状况和思想感情的目的。在进行特殊教育的过程中, 将“聋生比正常学生差”的观念作为前提, 这是不利于某些教学活动的尝试, 并不能体现平等的观念。听力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使得聋生更加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 丧失自信心, 教育工作者要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和引导, 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聋生的创作能力, 培养聋生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二) 通过教学实践, 增强聋生意志力的锻炼。
在进行实践教学之前对授课对象进行了简单初步了解, 发现聋生对我们的警惕性很高, 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 并且对当前所学习的美术方面的知识了解尚浅, 对考学、前途及以后走上社会感到迷茫。
根据考察结果, 我们首先进行试探性的教学, 由浅入深地进行教学研究。相对新鲜的课程和鲜艳的色彩激发了聋生的兴趣, 聋生表现出对新事物的强烈的好奇, 对于所看到的可以用于美术创作的材料, 比如吹塑纸、卡纸、泥巴、颜料等都跃跃欲试。在课堂上, 我们采用民主性、开放性的教学, 使聋生由被动地学习变成主动地学习, 积极踊跃地发言, 充分调动了聋生的积极性, 整个课堂是自由活跃的, 使聋生体会到共同学习所带来的喜悦的情绪。但是在作画的过程中发现聋生的耐心不是很大, 虽然在开始时情绪高昂, 但在制作的过程中却太过草率和粗心, 甚至有同学一发现失误就丢掉笔想要离开。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采用聋生从未接触过的美术形式———版画, 进行尝试, 希望通过版画这一美术形式使聋生的心理素质得到锻炼, 增强其意志力的培养, 有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木刻版画与其他美术形式的不同在于用刀痕来表现和传达画家的思想、人格和情操, 并不是单纯地用不同技法的表现物象。我们向聋生介绍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及其相关的背景, 提高了聋生的文化素质, 增加了有关美术欣赏的经验。这十分有助于聋生的自我探索, 提高了其认知能力。在技法的学习过程中聋生所表现出来的求知欲一点儿也不亚于正常学生。在学会了怎样制作简单版画以后, 对自己动手制作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 他们作画的过程是不受外界打扰的, 也许是由于生理的缺陷, 周围世界的嘈杂吵闹都自动被隔离了, 所以在作画时候的那份专注可以说是正常学生都少有的。这使我们看到聋生对美术的积极性, 为打破“聋生不能进行独立创作”提供了参考。
在接下来的版画学习过程中, 我们提高了学习难度, 但聋生并没有因为提高难度而失去兴趣, 相反, 学习和动手的积极性更高了。通过讲解示范, 聋生从中获得了多方面的感官刺激, 由于聋生在视觉、触觉方面的特点, 示范时在技术上反映出来的线条, 构图和工具的运用, 都直接地刺激了聋生, 更加增添了他们浓厚的兴趣。但是版画的实际操作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并且不同的刻刀的运用所表现出来的痕迹是不一样的, 所传达出来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样, 所以, 聋生在创作的过程中难度是比较大的。这时候有的聋生选择了放弃, 有的则是完全不按照构图乱刻一通。因为先天的不足, 聋生在潜意识里养成了依赖家长和老师的习惯, 所以在这个时候, 他们并不是自己想办法来解决, 也不是主动地向周围的人询问, 而是等待着他人的主动帮助, 似乎这种依赖已经根深蒂固了。我们针对这一问题, 先采用主动询问的方式, 尽力给予帮助, 在这个过程中对其错误的技法进行纠正, 并引导和鼓励聋生主动提出问题, 在发现问题时要即时寻求改正的方法。比如在学习刻刀运用的技法时, 有同学因为握刀的姿势错误, 作画很困难, 但是却不主动提出问题, 而是胡乱地在木板上乱刻一通, 既费劲又刻不出想要的效果。在特殊教育中, 技法的传授和心理健康的培养同样重要, 不仅仅要学习某一种专业的知识技能, 还要培养独立性, 学会团结协作, 在心理上对自己肯定, 有信心, 并且乐于积极地与他人交流接触。这是特殊教育中一个很大的挑战, 也是在现代社会中所必须具备的。现代美术教育不再是以传授技能为唯一目的, 而是以实现听力障碍者在知、情、意、行诸方面全面发展为目标。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美术活动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意识, 使之建立起崇高的道德信念和高雅的审美情趣。[6]所以木刻版画可以锻炼聋生的意志力, 通过实际的操作, 增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审美, 而通过这一种艺术形式使自己的思想感情得以表现, 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实践, 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三) 通过课外活动, 拓宽聋生的视野并建立高雅的审美情趣。
在教学中, 广泛的内容也是必要的。除去应考专业课, 增加画种的尝试可以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 有利于学生从中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美术表现形式, 变美术创作为思想情感自主自由的表达。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艺术博物馆、美术展览和大自然的优美风光等外在的条件, 带领聋生走出校园, 这对刺激聋生的知觉意识和提高其艺术欣赏力十分有帮助。同时还要紧跟时代的发展, 在学习传统的美术创作的同时, 适当地带领学生接触简单的现代美术创作, 加强对现代信息技术在美术中运用的了解。杜格·布兰迪说:“不会再有一种类型的艺术教育是为残疾儿童的, 而另一种艺术教育是为正常儿童的……进行艺术教育的环境应该是灵活多样的, 应该是具有能动性的, 应该是适应所有参与者的需求的。”[7]
在美术教育中, 聋生坚强的意志力, 崇高的道德情操, 自身缺陷的战胜和心理特质、情绪的改善, 都不是仅仅依靠枯燥的说教和严格的行为规范约束而形成的, 而是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 在美术作品的影响和熏陶下, 使自身各种感官对美术的亲身体验日积月累形成建立起来的。所以在进行美术教学时浓浓的热情、发自内心的支持、无限的耐心和新颖的教学内容相结合, 可最大限度地开发听力障碍学生的创作能力, 激发引导聋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所以对特殊教育的关注, 不仅仅需要对硬件设施不断更新, 更重要的应该是观念的更新, 要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最真诚的情感去关怀和帮助聋生。
参考文献
[1]陈玉慧, 周葆莉, 罗家洪.105例聋哑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云南医药, 1993, 14, (6) :372.
[2]鲍永清.聋儿与听力正常儿童智力测验的比较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2000, 3, (27) :24.
[3][4]梅戴竞, 王沁丹, 王蓓, 史伟斌.聋哑学生生理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国学校卫生, 1990, 11, (4) :13.
[5]艾尔.赫维茨, 迈克尔.戴著.郭敏译.儿童与艺术.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8:93.
[6]田国林.听力障碍者的美术教育初探.吉林艺术学院学报.教学视窗, 2007, 4, (79) :59.
心理方面的作文 篇6
当前,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图象记录和传播的作用不断增大,视觉文化对我国青少年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视觉文化像一吧双刃剑,在促使青少年开阔眼界、活跃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也产生着许多负面的效应,例如广告、网络游戏等引发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而视觉文化范畴中的许多部分与美术教育相关。因此,通过正确的学校美术教育能促进青少年的心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美术教师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面对敏感、自我、矛盾的学生时该以何种方法何种技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成了广大美术教育者的重要任务。正如常锐伦所说:“美术学科教育正是通过充满感情的艺术形象,从感性上打动学生,使其感之以美,动之以美,然后晓之以理,达到陶冶情操,使之心灵美好,行为高尚,身心得到协调健康发展。”而只有切实了解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发,才会让美术教育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到底怎样才能让美术教育与心理教育得到双赢呢?
笔者以为,可以在以下二个方面做努力:
一、准备学生
初中学生还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对美术的技法与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与熟悉,但是对事物的写实认知仍处于模糊阶段,特别是对事物的造型、色彩、创新等处于知觉困境。初中生已经对小学的简单绘画已经烂熟于心,如果课堂还是像以前一样千篇一律,自然无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与参与感。心理学家马斯洛曾把人的内心需要的最高境界概括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这就要求着我们教师要努力开发各种资源,把美术与音乐、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让美术不仅仅只有视觉上的冲击,还要通过绘画教学重新唤起学生的知觉想象能力。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往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而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你首先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所以,美术教师们应该从学生出发去备课,而不是站在自己高高的楼房上去给平地上的学生授课。这点笔者深有体会。
美術课堂要想获得对学生思想方面良性的作用,首先要确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备好每一个细节,而不是将自己“以为”的东西强加于学生。在激发学生兴趣之后,从青少年的心理来看,获得成功的体验将是一件令人感到非常愉悦的事情。
二、准备教师
一堂优秀课的重要体现在于教师激情的展示。老师本身的情绪会影响整堂课的气氛。要在充分备课之外酝酿一定的教学情绪去感染自己,像一个演员或者更像一个节目主持人,了解内在情感目标的递进和和转化。这样,学生才会受到教师情绪的感染,跟随教师的脚步去实现你的教学目标。
但是,除了教师自身高昂的情绪之外,还应具备以下两点要素:
1、课堂机智
课堂不是一道只有一个答案的填空题,总会有很多奇特的火花闪现。有学生的奇思妙想,有学生的“捣蛋”,总是会干扰到一堂课的思路。但从青少年的心理出发,对他们一贯打压肯定不是明智之举,只会让课堂陷入僵局。在这个时候,学会用巧妙的方法扭转这些“突然”,也成了一名教师必备的要素。
教师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课堂机智。课堂机智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既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临堂发挥的灵感教学,即教师能以其敏捷的思维能力与应变能力随机调整与课堂教学进展不一致的内容或节奏,又是指教师能从容面对课堂上的突发事件,以巧妙的手段予以引导、转化、淡化等恰当处理,将教学引向深入。
对于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有些教师可能会采取回避的态度,怕影响自己上课,有些教师可能会比较冲动,凭一时感情简单武断地予以处理。富有课堂机智的教师则会比较冷静、理智,或者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加以化解,既能轻松一下课堂气氛,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或者以此为教学的新契机,就势组织学生讨论争鸣,激活学生的思维,并巧妙地将学生高涨的情绪导向教学的正题上来。
当然,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前提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维护小小的面子。对教师来说,让课堂回到轨道,对学生来说,会明白互相尊重的重要性。
2、给他们点阳光
青少年富于幻想,胸怀远大的理想与信念,对未来充满美好的向往。但是他们又是急躁的理想主义者,对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阻力估计不足,以致遭受挫折,就容易引起激烈的情绪波动,出现沉重的挫折感,有的甚至悲欢失望,严重的陷入绝望境地而不能自拔。
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心语的倾听者和积极的反映者。因此,在对待学生的课堂反应和作业方面,美术教师应该要以更细腻的观察与更全面的评价来对待。
学生喜欢说这样一句话:“给我点阳光,我就灿烂。“教师都要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与创意。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者只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赏识教育,不仅要赏识优秀学生,也要赏识后进生。
很多研究都曾经说明这一点,在人的本性中,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得到别人对自己各方面的肯定。青少年的知识粗浅,意志脆弱,但又极力地想表现自我,想得到别人的承认。他们的生理以及心理特性注定了他们的幼稚性与不成熟性。如果我们都以赏识的眼光和态度去对待他们,从积极的方面去肯定他们的成绩和进步,则可使他们看到自我的价值,从而向更高的目标去努力。
当然,赏识教育中也包括“批评”。对学生的错误也要及时提出,并要求改正,不能一味地要去赞美,而忘了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对自我评价过高,会产生沾沾自喜,甚至居高自傲、盛气凌人的心理。
中考坚强精神方面的作文 篇7
阿炳,因为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每天戴着墨镜,操着二胡靠卖艺度日,但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他不向厄运屈服,他的手指在琴弦上滑动,那琴声正是他深深地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痛苦的呐喊……
马司迁,从小就听着滚滚的黄河咆哮声长大。他因为得罪了武汉帝而入狱受了酷刑。悲愤交加的他好几次都想血溅墙头了一生,但他为了父亲的遗愿、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用了整整的时间,几乎耗尽心血,终于完成了52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读着他们不向命运低头的故事,谁能不心潮翻涌?上帝总是让胜利的鲜花在血汗中绽放,让荣誉的桂冠用荆棘编织,让成功的喜悦在痛苦中浸透。苏轼曾说:“古人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的意志。”的确如此,他们正是用微笑面对挫折,用坚强书写人生,用勇气挑战困难,才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为千古流芳的强者!
他们,视失败为前进的方向盘,是挫折为前进的指南针;他们,面对厄运,选择了坚强!——我不由得联想到自己,我曾经用布条蒙住眼睛,体验盲人的生活,眼前一片漆黑,有嘴不能表达!一小时都令我无法忍受;我曾经因为一次考试的失败而灰心沉沦,连上课都不愿好好听讲……
如今,从他们身上,我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即使今后的人生旅途遇到挫折,我也会像他们那样选择坚强!
谈忌妒的另一方面作文 篇8
在中国的辞典中,“忌妒”一词仅被解为“嫉贤妒能”,“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我认为这种解释未必全面。
诚然,嫉贤妒能古已有之,并导演出一幕幕人为的悲剧。但而今,“忌妒”一词还有它的另一面。在现实生活中,凡有干劲、有知识、有才华、有上进心的人,面对别人比自己有着更优越的条件,或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有谁不带“忌妒”之心呢?这种“忌妒”既不是对强者吹毛求疵、一味挑剔,也不是掩盖自己的不足,更不是自命不凡、趾高气扬,而是承认自己不如他人,但又不甘于居人之后,自信能赶上、超过对方,并以此为目标,奋起追赶,或者重新选择自己的位置、道路,因为生活是五彩缤纷的,争不到红的,可以去分绿的。
同顶一片蓝天,共浴一轮艳阳,大地孕育着乔木蒿草,人间生长着俊秀侏儒,这也许就是酿成忌妒的因缘,它带来的必然是竞争。当然,这里的竞争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也不是一碗稀饭,你要吃了,我就要饿肚子,而是你有一碗稀饭,我就要有一盘奶酪。用时髦的语言来说,就是后进赶先进,先进更先进。时代在变化,反映生活的思想、语言、词汇也在变化,湖南的一位挡车女工就把“忌妒”与“竞争”连成一处,用自己坦诚的汗水浇灌出一朵璀璨的“忌妒”之花。她在省操作运动会上勇夺麻纺女工之魁首时说:“我喜欢忌妒,尤其喜欢忌妒技术比我高的人,谁超过我,我就不甘心,昼思夜想想超过她。”事实正是这样,有忌妒之心的`人就不能居安。从本质上说,乐天知命的思想是一种古老的阿q精神。人最怕居安,它就像癌症,会使人失去面向未来、挣扎抗拒、奋力进取的勇气。
一个人要想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当明显处于落后不利的境地而要重获生机、欣欣向荣,就要经常剖析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高,不断前进。在这里,与别人相比而产生一点忌妒心,并由此而采取进取行动,是不无好处的。当然,忌妒强者,绝不意味着疏远强者,更不意味着诽、打击强者。心灵健康的人应当首先想到,接近强者、虚心地向强者学习,直至最终超越强者。华中工学院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研究生危晓瑛曾经真诚地说:“如果我见别人比我强,我当然会产生忌妒心。我认为,忌妒是一种动力,因为我的忌妒不是想把别人拉下来,事实上也无法拉下来,而是要追赶上去,并超过他。”话说得多么中肯,多么发人深思啊!
如此说来,“忌妒”既有“嫉贤妒能”、心怀怨恨的一面,又有不甘落后、积极进取的一面。时代的文明要求我们摒弃前者消极的一面,发扬后者积极的一面。
心理方面的作文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而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职业教育在社会教育体系上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职业教育院校教育水平偏低,传统的重学历、轻能力的传统人才选拔的思维,这些都会直接影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也有重要的影响,由于高职院校在就业心理指导上缺乏有效的工作方法,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让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导致他们就业受挫重要原因。因此,高职院校应该重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指导工作,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就业心理,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率。
一、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研究
1、定向就业比较明显,学生自主选择能力差
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都是和企业合作的订单式培养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就业主要就是定向就业,只要学生达到相关的企业要求,毕业以后就能进入到相应的企业工作,所以说学生的定向就业特征非常明显。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工厂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培养,让学生对将来的就业产生一种错误的判断,那就是即便是自己不怎么努力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然而,企业在即便是采用订单式的培养模式,企业在招聘时选择自己公司需要的一些人员,剩下没有被企业选中的学生只能走上自主择业的道路。但是学生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心理上没有做好自主择业的准备,一旦走上自主择业之路,心理上的各种不适应就是慢慢的体现出来,进一步影响他们的择业行为,对自己失去了客观的职业能力判断,导致他们在择业的过程中屡屡受挫。
2、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
高职院校的扩招是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扩张进行的,也就是说现在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数量整体上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毕业生在就业的过程中就要面对更加激烈的就业竞争。高职毕业生的数量越来越多,已经远远超过社会需求量。但是高职类院校在专业设置上却没有跟随招生数量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扎堆设置一些社会需求比较旺盛的专业,比如说车工、钳工、电工、挖掘机工等等,导致这些工种的毕业生在短时间之内急速增加,这些专业的毕业生质量也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
除了面临着高职生相同专业毕业生的竞争压力之外,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还要面对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庞大的毕业生数量给当前的就业市场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而与这些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高职毕业生虽然在应用能力上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学历层次、就业政策等方面普通高校的毕业生的竞争力要远远高于高职类毕业生。所以,高职类毕业生在就业市场要面临普通高校毕业生的竞争压力。
二、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不高与高职毕业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密切相关,从现在的研究成果来看,主要心理问题较为突出,而就业心理问题的产生于高职类院校的教育模式、就业心理教育的失衡密切相关。
主要心理问题
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就业恐惧心理、失业心理、就业心理失衡、紧张心理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就业恐惧心理
就业恐惧心理在高职院校的各个年级学生中都有所体现,尤其是即将面临毕业的學生则表现得更明显。多数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担心。自己能否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恰当地表现自己的能力;用人单位会不会因为自己成绩平平,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或是没有文体特长,让自己在就业中失去优势,怕自己竞争不过其它的毕业生。其实任何学生毕业的时候都会有这种心理,但是一些同学控制不好自己的心理,将这种担心无限的夸大化,给自己戴上了严重的心理负担。此外,高职生的年龄普遍较小,心理发育不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加上学生自己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在就业的过程中会产生怯懦与自卑。
失业心理
失业心理也是高职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心理问题,失业心理是主要产生于高职毕业生反复就业的过程中。为了找到合适的工作很多高职毕业生不得不频繁的更换自己的工作。在频繁的更换工作的过程中,他们的就业心态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产生了一种不管怎么样都会失业的悲观心理,认为这都是命里注定等极端的心理思想。
紧张心理
紧张心理不同于就业失衡心理和就业恐惧心理,紧张心理主要体现在找工作的过程中,这是因为大多数高职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没有相应的找工作的经验,因此一旦在将要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自己真正的要靠自己找到一份工作来维持自己的生计的时候,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人生转变,面对这种转变如果高职毕业生没有做好相应的心理准备,那么在就业的过程中高职毕业生不可避免的对自己的将来产生怀疑,忐忑的心理让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变得不自信,或者出现原本没有的毛病,如投递简历以后等待回复的过程中失眠、面试过程中的结舌等等问题。这种紧张心理的存在,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工作机会。
三、高职毕业生面对就业时心理问题的特点
高职毕业生心理问题影响比较深远
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问题会对他们的就业、成长、工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无论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对于高职毕业生来说都是比较深远的。
第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积极影响
一般看来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带来的只能是负面影响、消极的影响,没有积极的影响,实际上则不然。我认为高职生出现这些心理问题是社会和自身发展中综合作用的结果,对于所有高职生来说是在就业过程中必然要经过的一个过程,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成长的经历。首先,高职毕业生刚刚走上社会,无论是对社会的认知,还是对社会生活的适应都需要一个过程,如果他们能够克服这些心理问题,意识到找到一份合适工作的不易,促使他们降低自己的生活要求,踏踏实实的走上普通的工作岗位,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心理上的健康成长,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也让他们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当中能够以更加成熟和慎重的态度对待人生的每一次抉择。其次,这些心理问题在高职毕业生人生之路来说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考核,这个考核是他们真正迈出人生第一步必须克服的一个难关,在克服这些心理问题的过程中,高职毕业生会逐渐积累起社会生活的第一份经验,。
综上所述,培养高职毕业生健康的就业心理是高等教育的基础工作和内在要求。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高校自身发展与建设,也关系到国家教育事业的成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参考文献:
[1]施春华.大学生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5).
【心理方面的作文】推荐阅读:
心理学在教育方面的应用05-25
前厅心理方面案例分析05-19
身体健康包括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10-20
描写心理的作文10-01
心理的优秀作文05-20
心理描写的小学作文05-29
对健康的感悟心理作文09-24
优化中学生的作文心理07-19
作文批改的心理学运用07-07
我是90后的心理医生作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