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氯雷他定片(通用8篇)
地氯雷他定片 篇1
地氯雷他定 (loratadine) 为美国先灵葆雅公司于1988年开发的强力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 可选择性地拮抗外周H1受体, 但对中枢性H1受体的亲和性很低, 故很少引起中枢神经抑制反应和抗胆碱等副作用[1]。主要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瘙痒性皮肤病以及其他过敏性皮肤病。具有疗效好, 服用次数少, 副作用低等特点[2]。
体外溶出行为试验技术是评价口服固体制剂内在质量的一种重要手段, 该试验不仅可为建立体内外相关性提供基础数据, 而且有望成为通过体外试验来预测及评价口服固体制剂体内释药情况简单、有效可行的方法[3]。故本文对自制的地氯雷他定片与原研片在四种介质中的溶出行为进行了比较, 以评价其自制片的质量情况。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ZPS8旋转式压片机 (上海天祥健台制药机械有限公司)
8X-2B型片剂四用测定仪 (上海黄海药检仪器有限公司)
ZRS-8G智能溶出试验仪 (天津天大天发科技)
ACS-6电子计重秤 (上海华德衡器有限公司)
HP-845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美国惠普公司)
JA5003N型电子天平 (上海精密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BY300A型小型包衣机 (上海黄海药检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药
地氯雷他定原料药 (太极集团重庆涪陵制药厂, 批号130701)
地氯雷他定片 (原研药, 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 商品名:恩理思, 规格5mg/片)
地氯雷他定对照品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批号:100615-200602)
乳糖 (上海运宏化工制剂辅料技术有限公司)
微晶纤维素 (湖州展望药业有限公司)
淀粉 (陕西奥克化工有限公司)
硬脂酸镁 (湖州展望药业有限公司)
欧巴代 (上海卡乐康包衣技术有限公司)
95%乙醇 (太仓新太酒精有限公司)
2 方法与结果
2.1 处方与工艺
2.1.1 处方
地氯雷他定5g, 微晶纤维素35g, 乳糖30g, 淀粉33g, 硬脂酸镁3g, 制成1000片。然后用欧巴代15g, 水74g和95%乙醇126g包薄膜衣。
2.1.2 工艺
1) 压片:称取处方量的地氯雷他定、微晶纤维素、乳糖和淀粉手工混合3分钟, 过60目筛两次;同时称取适量的淀粉制成黏合剂, 边加边混合后过20目筛手工制粒;然后放置40℃烘箱内干燥完全后16目筛整粒, 临压前加入滑料后压片。
2) 包衣:称取处方量欧巴代Opadry包衣粉, 用60%乙醇密闭搅拌约2h配制成固含量为6%的分散体, 持继续搅拌, 备用。将片芯置于包衣锅内在转速35rpm, 温度40℃下预热10 min, 喷液, 包衣至增重3%, 30℃热风干燥15min。
2.2 溶出条件
2.2.1 溶出介质
参考相关文献[4]及国家药品标准分别以p H=1.0的盐酸溶液, p H=4.5的醋酸盐缓冲液, p H=6.8的磷酸盐缓冲液及水为溶出介质, 体积均为500m L。
2.2.2 溶出条件
照溶出度测定法 (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C第二法) , 浆法, 50r/min。
2.2.3 取样时间
(1) p H=1.0的盐酸溶液无需进行溶出曲线的测定, 仅进行单点溶出量的比较即可, 取样时间为15分钟; (2) p H=4.5的醋酸盐缓冲液取样时间为5min, 15min, 30min, 1h, 2h; (3) p H=6.8的磷酸盐缓冲液取样时间为5min, 15min, 30min, 1h, 2h; (4) 水为溶出介质的取样时间点为10min, 30min, 1h, 2h, 4h。
2.2.4 检测方法
HP-8453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检测波长282nm。
2.3 溶液制备
2.3.1 供试品溶液
取样品6片, 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C第二法, 在以上各时间点分别取溶液10m L滤过, 取续滤液作为供试品溶液。
2.3.2 对照品溶液
精密称取地氯雷他定对照品50mg, 置100m L的容量瓶中, 加p H=1.0的盐酸溶液溶解并稀释至刻度, 摇匀, 再精密量取1m L上述溶液, 置50m L容量瓶中, 分别用相应溶出介质稀释至刻度, 摇匀, 即得。
2.4 体外溶出行为的评价方法
药物制剂的体外溶出曲线不仅是对固体制剂进行质量控制的一项重要指标, 而且它与药物的体内释药行为具有紧密的联系。当建立起较好的体内外相关性时, 可以通过药物的体外溶出曲线来预测其体内的释药情况。
f2相似因子法是非模型依赖性比较法中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方法, 计算简单, 结果可靠, 已被广泛运用于评价药物制剂体外释药行为的相似性[5,6]。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为测试的点数, Rt与Tt分别为在t时间点时参比制剂与受试制剂的平均累计溶出百分率。f2表示参比制剂与受试制剂体外释药行为的相似性, 因此被称为相似因子。在实际应用中, 由于各种实验和生产操作误差的存在, 即使相同处方组成的产品, 其生产批次不同, 释药行为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故一般认为当f2≥50时, 即可认为受试制剂与参比制剂的体外释药行为无显著性差异。
2.5 自制地氯雷他定片与原研制剂在4种溶出介质中溶出行为的考察结果
2.5.1 以p H=1.0的盐酸溶液为溶出介质
自制地氯雷他定片与原研制剂在15min内的溶出量均达到了85%以上, 故可认为两者在盐酸溶液中的体外溶出行为相似。
2.5.2 以p H=4.5的醋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
自制地氯雷他定片与原研片在p H=4.5的醋酸盐缓冲液中的体外溶出曲线见图1。采用f2相似因子法对其进行评价, 结果f2=69≥50, 说明两者在p H=4.5的醋酸盐缓冲液中溶出行为相似。
2.5.3 以p 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为溶出介质
自制地氯雷他定片与原研片在p 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体外溶出曲线见图2。其相似因子f2=81≥50, 说明两者在p H=6.8的磷酸盐缓冲液中溶出行为无显著性差异。
2.5.4 以水为溶出介质
自制地氯雷他定片与原研片在水中的体外溶出曲线见图3。其相似因子f2=71≥50, 说明两者在水中溶出行为也相似。
3 讨论
本实验采用f2相似因子评价法对自制的地氯雷他定和原研片的体外溶出行为进行评价, 结果显示自制的地氯雷他定片和原研片在p H=1.0的盐酸溶液, p H=4.5的醋酸盐缓冲液, p H=6.8的磷酸盐缓冲液及水中溶出行为均相似, 且在前3种溶出介质中2h内累计溶出度均达到85%。同时, 虽然自制地氯雷他定片与原研片在4中溶出介质中的溶出行为相似度一致, 但由于处方、工艺等不可能完全一致, 因此表现出两种制剂在不同的溶出介质中相似度数值有一定的差异。
采用体外溶出行为对比研究的方法, 可提高制剂体内生物等效性试验的成功率, 而且在符合相关条件时还有可能免除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通过体外溶出曲线,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直观的反映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和程度[7]。故借助体外溶出曲线评价体系, 有利于指导新药研发和仿制药研发过程中建立更科学的溶出试验条件和限度要求, 对产品体外质量进行全面的研究, 进而提高我国新药和仿制药的研发水平。
摘要:目的:制备地氯雷他定片, 并与原研市售制剂进行体外溶出行为一致性评价。方法:采用地氯雷他定原料药、乳糖、微晶纤维素和淀粉制备成地氯雷他定片后以欧巴代胃溶包衣液进行薄膜包衣。将自制的地氯雷他定片分别以pH=1.0的盐酸溶液, pH=4.5的醋酸盐缓冲液, 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及水为溶出介质, 用浆法50r/min考察其在四种介质中的溶出行为, 并采用f2相似因子评价其与原研片溶出行为的一致性。结果:自制地氯雷他定片与原研片在pH=1.0的盐酸溶液中15分钟溶出度均大于85%, 在pH=4.5的醋酸盐缓冲液, pH=6.8的磷酸盐缓冲液及水中溶出曲线相似因子f2值分别为69, 81及71。结论:自制地氯雷他定片与原研片在体外4种溶出介质中溶出行为均相似。
关键词:地氯雷他定,溶出曲线,相似因子,一致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徐道华.第三代抗组胺药地氯雷他定[J].中国新药杂志, 2005, 14 (12) :1486-1488.
[2]吴国右, 钟鸣.氯雷他定分散片的制备及质量研究[J].海峡药学, 2009, 21 (7) :40-42.
[3]张启明, 谢沐风, 宁保明, 等.采用多条溶出曲线评价口服固体制剂的内在质量[J].中国医药工艺杂志, 2009, 40 (12) :946-955.
[4]刘屹, 李志远, 秦立, 等.氯雷他定制剂的溶出曲线考察[J].中国药师, 2012, 15 (80) :1152-1155.
[5]Klausner EA, Lavy E, Stepensky D, et al.Furosemid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following gastroretentive dosage form administration to healthy volunteers[J].J Clin Pharmacol, 2003, 43 (7) :711-720.
[6]Klausner EA, Lavy E, Stepensky D, et al.Novel gastroretentive dosage forms:evaluation of gastroretentivity and its effect on ribo?avin absorption in dogs[J].Pharm Res, 2002, 19 (10) :1516-1523.
[7]张玲彦, 姜建国, 蒋玲敏, 等.溶出曲线法评价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的质量一致性评价[J].中国药物评价, 2013, 30 (4) :199-203.
地氯雷他定片 篇2
资料与方法
将76例患者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45~70岁,平均52.3岁;病程7天~1个月,平均25天。对照组38例,男30例,女8例,年龄49~73岁,平均55.1岁;病程4天~1.5个月,平均27天。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入选标准:①入选患者均符合老年瘙痒症的诊断标准[1],表现为仅有皮肤瘙痒而无明显的原发性损害;②治疗前1个月内未服用糖皮质激素,近1周内未系统服用其他抗组胺药物或局部外用止痒药物;③无严重心、肺、肝、肾等系统性疾病。
排除标准:①对本试验中所有药品任何一种成分相同或类似的药物有过敏史者;②局部继发严重的细菌感染者;③伴发糖尿病、肾炎、肝脏病变、淋巴瘤等系统性疾病患者;④伴有青光眼、前列腺肥大患者。
治疗方法:试验组给予地氯雷他定分散片5mg,早上1次于早餐后服用;赛庚啶2mg,晚上1次于晚餐后服用,共3周。对照组给予赛庚啶2mg,3次/日,于早、中、晚餐后口服,共3周。两组治疗前后均作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并嘱其服药期间忌海鲜、辣椒、酒等刺激性食物,忌热水烫洗及使用碱性肥皂,忌搔抓。
疗效观察指标:治疗前、治疗3周时、停药4周后观察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2]。①瘙痒程度:无瘙痒0分;偶有瘙痒,不影响正常生活为1分;阵发性瘙痒,时重时轻,影响睡眠2分;剧烈瘙痒,严重影响睡眠和工作3分。②瘙痒发生频率:无瘙痒0分;偶有瘙痒,1~2次/日1分;短暂性瘙痒,3~5次/日2分;頻发瘙痒,5次/日以上3分。③瘙痒持续时间:无瘙痒0分;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0.5小时1分;每次发作持续30~60分钟2分;每次发作持续>1小时3分。④继发皮损:无继发皮损0分;皮肤干燥、脱屑1分;皮肤有抓痕、血痂2分;皮肤肥厚、粗糙、苔癣样变3分。同时记录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在病程结束时和停药后第4周判定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根据症状积分下降指数评定疗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100%。①痊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90%;②显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60%~89%;③有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59%;④无效:症状积分下降指数<20%。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例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计。
统计学处理:组间比较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结 果
治疗前试验组与对照组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1,P>0.05);治疗第3周末两组的症状积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疗程结束时试验组有效率94.74%,对照组有效率73.68%,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82,P<0.01),见表2。
不良反应:试验组有2例在用药后出现轻微困倦。对照组有4例出现口干,5例出现嗜睡,1例出现排尿困难。两组在治疗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检查未发现异常。
讨 论
瘙痒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皮肤病之一,尤其多见于老年人。其特征为以瘙痒为主,而无原发性损害。临床上可分为限局性和全身性两种。瘙痒症是一种自觉瘙痒而临床上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瘙痒症的病因尚不明了,多认为与某些疾病有关,如糖尿病、肝病、肾病等;同时还与一些外界因素刺激有、关,如寒冷、温热、化纤织物等。皮肤单纯瘙痒而无任何原发损害,仅有抓痕、血痂甚或肥厚革化等改变的疾病。病因复杂,全身性者如糖尿病,肝、胆疾患,贫血、淋巴瘤等均可瘙痒;精神神经因素、皮肤干燥等也可有痒感;局限性者可与蛲虫、外痔、肛裂、滴虫、真菌感染等有关。寻找病因并尽量祛除病因,外用润肤护肤药水、药膏、皮质类固醇激素霜剂等,内服抗过敏和镇静药物。瘙痒症有泛发性和局限性之分:①泛发性瘙痒症患者最初皮肤瘙痒仅限局限于一处,进而逐渐扩展至身体大部或全身,皮肤瘙痒常为阵发性尤以夜间为重,由于不断搔抓,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及苔藓样变化等继发损害。②局限性皮肤痞痒症发生于身体的某一部位,常见的有肛门痞痒症、阴囊瘙痒症、女阴瘙痒症、头部瘙痒症等。瘙痒症患者忌过多食用辛辣鱼腥酒类等,以免皮肤瘙痒加剧。不断搔抓不仅可使皮肤增厚,而且皮质变厚后反过来又加重了皮肤瘙痒,因此会形成愈抓愈痒、愈痒愈抓的恶性循环。
治疗效果,采用地氯雷他定和赛庚啶联合口服用药治疗老年性瘙痒症效果较理想,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第1代H1受体拮抗剂与第2代H1受体拮抗剂的联合应用优于单用第1代H1受体拮抗剂。因此认为,地氯雷他定和赛庚啶联合口服治疗老年性瘙痒症起效快、疗效满意,使用安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较单一用药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06.
地氯雷他定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4月至2011年5月于本院皮肤科门诊确诊为慢性荨麻疹的75例(入选标准加上排除标准),年龄21~70岁,病程4个月-9年。将7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年龄21~68(36.4±13.7)岁,对照组年龄20~70(35.2±16.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采用枸地氯雷他定片(商品名为贝雪)(扬子江药业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90138)8.8mg,1次/日;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片(商品名为开瑞坦,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0970410)10mg,1次/日。连续服药4周后复查,观察用药后患者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和有无不良反应。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将治疗效果分为三个等级:(1)治愈:瘙痒、风团完全消失;(2)显效:瘙痒明显减轻,风团消退大于80%以上;。(3)有效:瘙痒有所减轻,风团消退达50-80%;(4)无效:瘙痒改善不明显,风团消退小于5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为52.63%,总有效率达84.20。对照组治愈率39.47%,总有效率为60.52%。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慢性荨麻疹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机体内炎性物质组胺作用于H受体引起的变态反应。组胺是荨麻疹发病过程中最重要的介质,由肥大细胞产生和储存。组胺引起内皮细胞收缩,使血管内液体从细胞间渗出到血管外,引起组织水肿和风团形成。研究表明慢性荨麻疹属于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的过敏性皮肤疾病[3],且病因复杂有3/4的患者都找不出原因,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4],其它如发热、运动、饮酒、受冷、情绪紧张等影响因素也使荨麻疹的形成加剧[5],所以容易复发,临床效果差[6],很难根治。
荨麻疹的治疗在近年来有了很大进展,但治疗方法多以抗组胺药治疗为主,多为对症治疗[7]。氯雷他定具有特异性拮抗外周H1受体的作用,还具有稳定肥大细胞膜、减少炎症递质如白三烯的释放、抑制粘附分子的表达以及降低白介素11、IL-6、IL-8产生等。枸地氯雷他定是一种非中枢神经系统镇静性的长效组胺拮抗剂,具有高效,选择性的拮抗外周H1受体的作用。研究表明枸地氯雷他定通过释放炎症细胞因子,炎症趋化因子,组胺、前列腺素PGD2、白三烯LTC4的Ig E依赖性释放等达到抗过敏和抗炎的作用[8]。氯雷他定为第二代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一线用药[9]。但病人往往不能耐受长期吃药,常出现漏服或者自行停服药物,影响疗效[10]。相关文献报道[11,12,13]:抗组胺药治疗慢性寻麻疹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同时,氯雷他定还具有选择性抗胆碱活性,能有效地控制荨麻疹的发生[14]。
枸地氯雷他定为新的第三代抗组胺药,是氯雷他定的主要活性代谢产物,起效更快,生物利用度更优,具有强大的、选择性的拮抗外周H受体作用和抗炎作用[15]。临床研究表明其无心脏毒性,无中枢嗜睡作用,无药物相互作用,无食物禁忌,能有效控制慢性荨麻的症状和体征[16]。作者采用枸地氯雷他定和氯雷他定同时治疗CU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有差异,提示枸地氯雷他定比氯雷他定治疗CU患者的疗效更安全、有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探讨枸地氯雷他定和氯雷他定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6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枸地氯雷他定片8.8mg,1次/日。对照组采用氯雷他定片10mg,1次/日。连续服药4周后复查,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愈率为52.63%,总有效率达84.20%。而对照组治愈率39.47%,总有效率为60.52%。观察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地氯雷他定和氯雷他定均可安全、有效治疗慢性荨麻疹,但使用枸地氯雷他定起效更迅速,治愈效果更好。
HPLC法测定氯雷他定片含量 篇4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包括LC-10AT vp输液泵、SPD 10Avp输液泵、SPD 10Avp可变波长紫外检测器、TA-130柱温箱和ANASTAR色谱数据处理系统;兰博牌超声波清洗器HS-3120型;赛多利斯电子天平BP211-D;电子天平ES120J-4H。
1.2 试药
氯雷他定片(成都永康制药有限公司091101-1、河南九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90802、北京星昊医药股份有限公司091001),氯雷他定对照品(中国生物制品检定所,批号为100615-200602,按C22H23ClN2O2计,本品含量为99.8%),乙腈为色谱纯,磷酸二氢钠、磷酸氢二钠和磷酸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试验[1,2,3,4,5,6,7]
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70∶3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7 nm,柱温为25℃,进样量为20μl,理论板数不低于2 000。
2.2 溶液的制备
2.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氯雷他定对照品20 mg,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1 ml,置1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对照品溶液。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20片,精密称定,研细,精密称取适量(约相当于氯雷他定20 mg),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流动相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滤过,制成对照品储备液。精密量取续滤液1 ml,置10 ml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作为供试品溶液。
2.2.3 阴性样品溶液的制备
取不加氯雷他定的空白样品按“2.2.2”项下方法操作,即得。
2.3 阴性干扰试验
照上述色谱条件,分别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阴性样品溶液各20μ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中测定,阴性样品在氯雷他定出峰处无干扰峰出现,证明本方法可行。对照品和供试品的色谱图见图1~2。
2.4 线性试验
精密量取上述对照品储备液1.0、2.0、3.0、4.0、5.0、6.0 ml,分别置于10 ml容量瓶中,用流动相稀释至刻度,摇匀,将上述溶液和氯雷他定对照品储备液各进样20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峰面积,以峰面积Y为纵坐标,进样量X为(μg)横坐标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为Y=760 965X-82 937,r=0.999 2(n=6),表明进样量在0.80~4.80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2.5 精密度试验
取“2.2.1”项下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6次,平均峰面积为1 515 892,RSD为0.48%。
2.6 稳定性试验
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批号091001)分别于0、3、6、12、24 h分别进行测定,平均峰面积为1 509 813和1 518867,RSD分别为0.58%、0.79%,表明溶液在24 h内稳定性良好。
2.7 重复性试验
取供试品溶液(批号091001)6份,按含量测定方法分别进行测定,计算求得氯雷他定的平均含量为95.7%,RSD为0.42%(n=6),表明本法重复性良好。
2.8 回收率试验
精密称取9份已知含量的同一批号样品(批号091001,含量为95.7%,约相当于氯雷他定10 mg),分别加入氯雷他定对照品适量,使加入的3种对照品的量分别为标示量的80%、100%、120%,每种加入量各3份。按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方法配制供试品溶液,测定氯雷他定的含量,计算回收率,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9.60%,RSD为0.39%(n=9)。见表1。
2.9 样品测定
精密量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各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按外标法计算含量。结果见表2。
3 讨论
3.1 检测波长的选择
氯雷他定片(成都永康制药有限公司091101-1)标准检测波长为241 nm、(河南九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090802)标准检测波长为247 nm、(北京星昊医药股份有限公司091001)标准检测波长为280 nm,氯雷他定在247 nm处有最大吸收,因此选择247 nm作为检测波长[1,2,3,8]。
3.2 流动相的选择
通过参考各生产厂家的检验标准,分别进行试验,确定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7030),此流动相比其他厂家标准获得更好的峰形,分离效果好,柱效较高。
3.3 溶解方法的选择
本试验分别采用甲醇、磷酸氢二钠等溶剂溶解氯雷他定,最后测定氯雷他定的含量,结果认定乙腈-磷酸盐缓冲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70∶30)溶解效果最好。
我所在检验氯雷他定片时发现,不同生产厂家的检验标准不同,其中有高效液相色谱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波长也不同,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流动相也不一样。本文建立的HPLC法测定氯雷他定片,方法简单、灵敏、重现性好,能够准确地控制该药品质量。
摘要:目的:建立测定氯雷他定片中氯雷他定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方法:采用色谱柱为Diamonsil C18(2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盐缓冲液(用磷酸调节pH值至3.0)(70∶30),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47 nm,柱温为25℃。结果:回归方程为Y=760 965X-82 937,r=0.999 2(n=6)。表明进样量在0.80~4.80μ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60%,RSD为0.39%(n=9)。结论:本法测定氯雷他定片的含量简单、灵敏、重现性好,能够准确地控制药品质量。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氯雷他定片,含量测定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YBH10672004.
[2]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S].YBH21552005.
[3]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S].YBH00242005.
[4]崔京,黄健,霍立茹,等.氯雷他定片含量及有关物质的HPLC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6):294-295.
[5]崔飙,杨新建,王雷,等.不同厂家氯雷他定片的溶出度考查[J].天津药学,2007,19(5):24-25,41.
[6]龚春燕,申国庆,郭静.3个药厂地氯雷他定片的溶出度考察[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5,13(2):56-58.
[7]崔京,霍立茹.氯雷他定片含量及有关物质的HPLC测定[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6):294-295.
地氯雷他定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患者各40例。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8例, 女性患者22例。年龄18岁~65岁, 平均年龄40.0±7.5岁。病程2个月~11个月, 平均病程5.0±2.5个月。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 女性患者21例。年龄19岁~64岁, 平均年龄41.0±7.2岁。病程3个月~12个月, 平均病程6.0±2.3个月。两组中均未有妊娠、哺乳期妇女, 合并肝肾疾病、器质性心脏病者, 近4周内应用糖皮质激素及其他抗组胺药者, 正应用唑类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者, 地氯雷他定和盐酸西替利嗪过敏者。两组患者在数量、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给予地氯雷他定治疗, 口服, 5mg/次, 1次/天。对照组给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 口服, 10mg/次, 1次/天。两组均连续用药14天后评价疗效。
1.3 观察项目
两组前后观察、记录、比较、两组的风团大小、数量, 瘙痒情况。
1.4 症状评分标准
根据风团大小、数量, 瘙痒情况记0~3分, 0分级未有风团、瘙痒;1分即风团直径<1. 5cm, 数目≤6个, 较重瘙痒;2分即风团直径在1.5~2.5cm间, 数目为7~12个, 轻微瘙痒;3分即风团直径>2.5cm, 数目>12个, 难忍瘙痒.
1.5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 即治疗后症状积分下降≥80﹪, 症状显著改善; 显效, 即治疗后症状积分下降50~79﹪, 症状明显改善; 有效, 即治疗后症状积分下降30~49﹪, 症状有所改善;无效, 即治疗后未达到上述指标要求或加重。总有效率=治愈例+显效例/总例数×100﹪[3]。
1.6 统计学方法
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具有明显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详见表1:
由表1可见,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详见表2:
由表2可见,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 0.05, 具有可比性。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 (6/40) , 其中2例疲倦、2例口干、2例嗜睡。
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 (5/40) , 其中1例疲倦、2例口干、2例嗜睡。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 P>0.05, 具有可比性。
3 讨论
地氯雷他定作为新一代强效选择性组胺H1受体的拮抗剂, 是氯雷他定活性代谢产物, 主要用于慢性特发性荨麻疹及过敏性鼻炎的治疗[3]。和氯雷他定比较, 地氯雷他定的达峰时间更快, 大鼠口服地氯雷他定 (10mg/kg) 后, 在1.10±0.42h达峰, 口服氯雷他定 (20mg/kg) 后, 在2.70±1.86h达峰。与氯雷他定比较, 地氯雷他定的药效更强, 在离体试验中地氯雷他定抗组胺活性是氯雷他定的15倍, 与阿斯咪唑相当[4]。本研究显示, 给予地氯雷他定治疗的观察组的症状积分、总有效率、不良反应与给予盐酸西替利嗪治疗分对照组比较, 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地氯雷他定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在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方面和盐酸西替利嗪的疗效相似。均可有效改善荨麻疹症状。
综上所述, 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显著, 安全可靠, 值得临床提供应用。
参考文献
[1]张任贤.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J].北方药学, 2011, 8 (12) :18.
[2]杨秋红, 魏玲, 王海荣.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0, 12 (25) :334-335.
[3]王乔新.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产业, 2012, 1 (17) :58.
地氯雷他定片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均来自本所皮肤科门诊, 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100例, 男45例, 女55例, 平均年龄36.5岁 (14~57岁) , 平均病程11个月 (6周~2.7年) ;对照组100例, 男42例, 女58例, 平均年龄35.2岁 (13~58岁) , 平均病程10个月 (6周~2.3年)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入选标准
(1) 诊断明确, 主要表现为每天或几乎每天均出现泛发性风团和瘙痒 (风团可在24h消退) , 少数也可间歇性发作, 病程6周以上[1]; (2) 治疗前1个月内未服用过糖皮质激素, 1周内未服用过其他抗组胺药物; (3) 无严重心、肺、肝、肾等系统性疾病。
1.3 排除标准
(1) 已知对地氯雷他定过敏者; (2)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3) 正在服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唑类抗真菌药物者; (4) 1周内使用其他抗组胺药物者; (5) 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其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疗方法:
试验组患者给予口服地氯雷他定5mg, 1次/d, 雷尼替丁150mg, 2次/d;对照组患者仅给予口服地氯雷他定5mg, 1次/d, 两组患者均连服4周为1个疗程, 在治疗前、后均做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
1.4.2 临床疗效观察标准:
对瘙痒程度、风团数目、风团大小按0~3分进行评分。无瘙痒为0分;1分为瘙痒轻微;2分为中度瘙痒, 对日常生活有一定影响;3分为严重瘙痒, 不能忍受, 明显困扰日常生活和睡眠。风团数目:0分为无;1分≤10个;2分11~25个;3分>25个。风团大小 (以最大风团的直径计算) ;0分为无;1分≤1.5cm;2分为1.6~2.5cm;3分为>2.5cm。症状积分下降指数 (SSRI) = (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 /治疗前症状积分×100%。显效:SSRI≥80%;有效:30%~79%;进步:0%~29%;无效:SSRI=0。显效+痊愈例数的百分比为有效率。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 对症状总积分变化值分析采用t检验, 有效率采用卡方检验, 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症状总积分下降值分析
治疗后4周、8周和停药后4周试验组和对照组症状总积分的下降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总体疗效评估分析
8周后试验组有效率为88%, 对照组有效率为76%,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878, P=0.027, P<0.05) , 见表2。
注:χ2=4.878, P=0.027, P<0.05。
2.3 不良反应
两组共有1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主要表现为口干、嗜睡及乏力。均未作特殊处理, 仍继续治疗, 停药后不良反应消失, 治疗8周后复查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未发现异常。
3讨论
慢性荨麻疹是以反复发生风团伴剧烈瘙痒为特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多数患者病因不明。目前认为组胺是引起荨麻疹的主要炎症递质, 其他如5-羟色胺;乙酰胆碱、白三烯、前列腺素、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炎症递质也在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氯雷他定可选择性地拮抗外周H1受体, 与受体结合能力强, 具有长期抗组胺作用, 无镇定作用, 还可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释放等抗变态作用[2];雷尼替丁为选择性H2受体拮抗剂, 作用持久, 不良反应轻。有学者认为H1和H2受体拮抗剂联合应用可使抗组胺作用更为完全[3]。笔者采用地氯雷他定与雷尼替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 在治疗到4~8周, 与对照组相比, 试验组患者的症状积分下降指数统计学处理优于对照组;在第8周末试验组的症状积分值 (3.037±0.275) 分, 对照组为 (3.673±0.312) 分,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293, P<0.05) , 这可能是由于抗H1与H2受体药的联合应用优于单一应用抗H1受体药的原因。在停药4周后虽然两组症状积分值均有回升, 试验组症状积分值为 (3.897±0.233) , 对照组症状积分值为 (4.138±0.317) , 两组症状积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31, P<0.01) , 说明在慢性荨麻疹的远期疗效H1和H2受体拮抗剂的联合应用也优于单用H1受体拮抗剂。慢性荨麻疹病程长, 病因复杂, 临床治愈比较困难。因此, 笔者认为, 地氯雷他定联合雷尼替丁治疗慢性荨麻疹是一种见效快、疗效满意、远期疗效好、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学军.皮肤性病学 (M) .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107-108.
[2]陈新谦, 金有豫, 汤光.新编药物学 (M) .第1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1:682.
地氯雷他定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湿疹患者80例, 均为男性, 病程为5个月~11年, 平均 (3.4±1.6) 年;急性湿疹16例, 亚急性湿疹24例, 慢性湿疹40例;皮损分布:全身泛发18例, 四肢62例, 其中仅限于手、足26例。排除标准: (1) 治疗前15d内接受过任何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类药物治疗; (2) 对所用药物过敏; (3) 有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及继发感染; (4) 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5) 未按医嘱用药, 以及自动中断治疗。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 2组性别、年龄、病程、皮损部位、病情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涂于皮损处, 早、晚各1次;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地氯雷他定10mg口服治疗, 每天1次。2组疗程均为3周。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PASI评分对皮损及自觉症状进行评分, 项目包括丘疹、红斑、脱屑、苔藓化、瘙痒;每项评分标准:无症状为0分, 轻度为1分, 中度为2分, 重度为3分[2]。痊愈:皮损症状全部消失, 无新发皮损;显效:皮损消退>75%, 偶有瘙痒;有效:皮损消退50%~75%, 仍伴有瘙痒, 有新发皮损出现;无效:皮损消退<50%, 瘙痒未减轻, 新发皮损较多[3]。以痊愈+显效+有效计算总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45.0%、85.0%, 高于对照组的30.0%、6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皮损及自觉症状评分
2组治疗后皮损评分和自觉症状评分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服用地氯雷他定后偶有轻微头晕、嗜睡、乏力等症状, 未影响治疗。2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 *P<0.05;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湿疹为临床顽固性皮肤病, 为真皮浅层及表皮炎性反应, 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多由内、外多种因素引起, 如过敏性体质、饮食、气候变化等。临床表现为皮损部位有程度不同的皮肤瘙痒及红斑、丘疹、疱疹等, 出现浸润、增厚、干燥、色素沉着等表现, 不同的发病部位常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病情反复发作, 时轻时重, 经久难愈。临床治疗尚无特效疗法, 目前主要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为主。地氯雷他定为非镇静性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物, 可选择性阻断外周H1受体, 其对H1受体的竞争力比氯雷他定高15倍, 同时具有明显的抗过敏、抗炎等作用, 且口服吸收快, 用药剂量小, 起效快, 作用持久, 耐受性好, 生物利用度高, 安全性高, 不受饮食及药物影响, 可在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如慢性湿疹、荨麻疹等治疗中广泛应用[4]。丁酸氢化可的松为中效皮质类固醇, 与甾体类受体结合力较强, 对全身的影响较弱, 且其与细胞的亲和性较好[5]。外用时具有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抑制表皮增生, 抗感染、抗过敏、止痒等作用, 对非感染性皮肤病亦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化学结构中不含卤素, 外用时不良反应少, 安全性高, 可应用于面部等部位, 且老年及儿童患者均适用。本文结果显示, 观察组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 ;2组治疗后皮损评分和自觉症状评分均低于治疗前, 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 (P<0.05) 。表明丁酸氢化可的松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湿疹效果显著, 安全方便,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严先琼.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和莫匹罗星软膏联合治疗湿疹皮炎临床分析[J].四川医学, 2007, 28 (9) :1031-1032.
[2]周培媚, 熊霞, 杜宇, 等.派瑞松、丁酸氢化可的松制剂治疗湿疹疗效比较[J].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8, 31 (3) :310-311.
[3]李雪梅.地氯雷他定联合斯奇康治疗慢性湿疹48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 2008, 8 (8) :41-42.
[4]叶霞, 黄丹.复方氟米松软膏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湿疹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 2010, 48 (22) :145.
地氯雷他定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61例患者中, 男37例, 女24例, 年龄19~63岁, 平均 (35.26±6.93) 岁;病程6个月~2年, 平均 (1.29±0.37) 年。观察组60例患者中, 男36例, 女24例, 年龄18~62岁, 平均 (34.13±6.64) 岁;病程7个月~2年, 平均 (1.15±0.32) 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以2010年版荨麻疹临床路径为依据, 诊断标准如下: (1) 皮疹数量、形态、大小不一, 疾病产生比较突然, 且消退迅速, 消退后无痕迹留下; (2) 皮疹好发部位不固定, 通常伴有刺痛感、瘙痒感; (3) 少部分病例存在发热、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情况; (4) 病程在6周以上为慢性荨麻疹, 在6周内为急性荨麻疹。
1.3 排除与入选标准
1.3.1 排除标准
将治疗前14 d接受免疫抑制剂、皮质类固醇激素、组胺药物的病例排除;将对本次研究药物过敏的患者排除;将哺乳期、妊娠期女性病例排除;将肾功能、肝功能异常病例排除。
1.3.2 入选标准
患者病程在6周以上;主要表现为皮肤症状;就诊2周前, 未采用其他抗敏药物治疗;自愿参与到本次研究中。
1.4 治疗方法
1.4.1 对照组
对照组单纯采用地氯雷他定治疗。口服地氯雷他定 (海南普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972) 治疗, 5 mg/次, 1次/d, 治疗疗程为4周。
1.4.2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地氯雷他定联合转移因子治疗, 地氯雷他定用药与对照组一致, 还需给予患者转移因子口服液 (陕西医药控股集团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13414) 进行治疗, 10 mg/次, 1次/d, 持续治疗4周。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1 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积分下降指数超过90%;显效:积分下降指数在60%~89%;有效:积分下降指数在30%~59%;无效:积分下降指数低于30%[3]。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2 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包括嗜睡、口干、乏力等。
1.5.3 症状体征积分 瘙痒:无痒为0分;轻度痒为1分;中度痒为2分;重度痒为3分。风团数量:无风团为0分;1~6个风团为1分;7~12个风团为2分;大于12个风团为3分[4]。
1.6 统计学处理
收集所有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数据资料,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经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33% (56/6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7 (45/61)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例 (%)
2.2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上看,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例 (%)
2.3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而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分
3 讨论
3.1 慢性荨麻疹疾病特征
荨麻疹是因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或者血管渗透性增加, 导致的一种局限性水肿症状, 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有瘙痒性风团产生, 消退之后, 无痕迹留下。该疾病属于皮肤科中的常见病, 有统计数据资料显示, 15%~25%的人一生中至少患过1次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所指的就是瘙痒、风团反复出现, 每周出现的次数超过2次, 持续时间为6周, 少数病例为间歇性发作[5]。慢性荨麻疹对患者生活与工作均造成了较大影响。
慢性荨麻疹疾病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 其中有40%~50%的患者患病原因并未明确[6], 常见因素包括精神压力、感染、药物因素、食物因素、环境因素等。必须要查出患者疾病产生的诱因, 并给予对症治疗, 不过该疾病的产生难以找出具体原因, 且在生活中, 无法避免接触某些致敏源, 导致疾病症状易反复出现。以往临床中主要给予H1抗组胺药物治疗, 不过患者在长期服用该类药物后, 会产生不良反应, 表现为心悸、口干、疲劳、嗜睡等, 且长期用药后, 对抗组胺类药物的耐受性增强, 药效会逐渐降低[7]。
当抗组胺类药物无法取得理想效果时, 便会通过增加药物使用剂量, 或者改用其他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 长期服药与疾病的反复发作会让患者对疾病治疗失去信心, 对其社交娱乐、日常生活等多个方面均会产生影响[8]。
3.2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
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 首先药物为第二代非镇静抗组胺药物, 通常采用联合用药。部分患者存在炎细胞浸润的情况, 这类患者经抗组胺药物难以取得理想疗效, 对糖皮质激素治疗可能存在反应, 糖皮质激素一般在变态反应性疾病治疗中被应用, 在慢性荨麻疹疾病治疗过程中, 不宜过多使用, 主要在急性加重期应用该药物治疗。环孢素类药物可以使肥大细胞炎症介质释放作用减少, 不过治疗副作用较大, 对患者身体会造成损害。
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具备组胺拮抗功效, 对炎性介质释放有着抑制作用, 且有着系统性抗过敏功效, 有临床研究表明, 地氯雷他定在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中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且在长期用药过程中, 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 该药物属于长效三环类抗组胺药物, 有着较强的抗过敏功效, 对细胞黏附因子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可使炎症介质的释放、产生减少, 促使迟发性炎症反应减轻, 地氯雷他定会智力操作性能不会造成影响, 对过敏性炎症可起到抑制作用[9]。
转移因子是从健康的牛、猪的脾脏中提取的氨基酸、多肽等低分子物质, 其中有着免疫活性物质, 对体液免疫功能与细胞免疫功能可起到抑制或增强的作用, 使辅助性T细胞数增加, 促使颗粒细胞释放活性物质减少。
从本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采用地氯雷他定与转移因子联合治疗后, 效果非常显著, 治愈36例, 显效11例, 有效9例, 总有效率为93.33%, 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更加证明了这种治疗方式的有效性与可靠性。
慢性荨麻疹的治疗在临床中非常重视, 该疾病的治疗需要找出病因, 采取措施彻底根治, 不过实施难度较大, 原因在于部分病例难以明确其病因。抗组胺药物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应用较多, 可单独使用, 除此之外, 还可采用免疫调节剂治疗, 包括组织胺球蛋白、左旋咪唑等, 与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 能够取得显著疗效。抗生素在慢性荨麻疹治疗中也有应用, 因部分病例疾病的产生为感染因素所致, 可适度给予抗生素治疗, 非组胺药物的使用包括利血平、潘生汀、雷公藤、反应停等。
3.3 慢性荨麻疹的特征与诊断
荨麻疹属于过敏性疾病, 一般于2~24 h内自行消退, 不过会有新皮损的产生, 如果皮肤部位产生风团、瘙痒的情况, 且持续时间超过6周, 则为慢性荨麻疹, 该疾病发病机制比较复杂, 大部分病例难以明确疾病产生原因, 且发病率较高, 患者的病程长, 对其生活、学习与工作均会产生很大影响。
该疾病常用的原因包括: (1) 食物、添加剂。动物蛋白食物主要为变质的蛋、羊肉、牛肉、虾、鱼等;植物类食物主要为李子、香菇、竹笋、芒果等致敏食物;食物添加剂包括酵母菌、苹果酸、柠檬酸、调味品、防腐剂等。 (2) 吸入剂。吸入剂包括灰尘、除虫菊、甲醛、羽毛、动物皮毛、花粉、真菌孢子、气体等, 这类患者一般存在呼吸道症状。 (3) 感染。感染因素也属于慢性荨麻疹的相关危险因素。细菌感染包括阑尾炎、狭咽炎、急性扁桃体炎、鼻窦炎、胆囊炎、胰腺炎等;病毒性感染包括柯萨奇病毒、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真菌感染包括红色毛癣菌、白色念球菌等诱发的癣菌疹;肠道寄生虫包括旋毛虫、溶组织阿米巴、钩虫、蛔虫、寄生虫等[10]。 (4) 内分泌改变、情绪因素。妊娠、绝经等也可能导致该疾病的产生, 情绪激动、过于冲动、紧张等也可能诱发该疾病。 (5) 药物因素。部分药物易诱发该疾病, 例如疫苗、血清、青霉素等药物, 一般为免疫反应; (6) 物理因素。包括日光、冷热、机械刺激等。 (7) 内科疾病因素。有资料统计, 在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中, 7%~9%的病例存在荨麻疹症状, 除此之外, 类风湿关节炎、淋巴瘤、慢性病灶、甲状腺功能亢进、肠炎、胃炎、牙龈疾病等均可能导致该疾病的产生; (8) 遗传。在慢性荨麻疹病例中, 部分病例家属也有该疾病史, 或者有哮喘疾病、过敏性鼻炎、皮炎等病史, 过敏体质病例的表现更为明显, 部分病例对粉尘、花粉等过敏, 极易因受到外界刺激, 发展为慢性荨麻疹。
该疾病在诊断过程中, 要与其他皮肤过敏疾病进行鉴别, 慢性荨麻疹病例会产生瘙痒性风团, 疾病易反复发作, 部分病例经皮肤划痕病例, 呈现为阳性, 少部分患者会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甚至会产生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症状, 病程较长。丘疹型荨麻疹在儿童中易产生, 大多于躯干、四肢部位发生, 会有色素沉着斑残留。对于荨麻疹血管炎病例而言, 风团会持续较长的时间, 一般在24~72 h内, 甚至数天后风团也未消退, 在消退之后, 会有色素沉着残留, 患者存在灼热感与瘙痒感[11]。离心性环形红斑患者的离心性会慢慢蔓延扩大, 皮损部位中间消退之后, 边缘部位会逐渐隆起, 表现为半环状或者环状, 需7~14 d后, 才可消退, 有色素沉着残留[12]。
从本次研究了解到, 观察组采用地氯雷他定与转移因子联合治疗后,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综上所述, 地氯雷他定与转移因子的联合使用能够被应用于慢性荨麻疹疾病的治疗中, 可取得确切疗效, 治疗安全性较高, 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便于达到理想的疗效, 这种治疗方式能够被患者所接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研究地氯雷他定联合转移因子治疗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12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数字随机分组法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6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地氯雷他定治疗, 观察组采用地氯雷他定联合转移因子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结果:经治疗后,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3.33% (56/6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77 (45/61) ,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中有2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 对照组中有9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75%, 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治疗后的症状积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地氯雷他定与转移因子联合对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 可提高临床疗效, 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 便于改善患者症状,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