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试验管理(共7篇)
并行试验管理 篇1
作为汽车研发的工程载体,研发试验室建设工程具有独特的建设特点和规律,对于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此类项目的特点,采用并行工程的思想使工程建设与工艺规划从管理体系和手段上相结合,创建从前期规划到设计,由实施到验收的并行工作模式,建立面向项目全周期的变更和质量控制体系,从而探寻出提高汽车研发试验室建设工程的成功率,缩短项目建设周期,加快研发新技术投产的一种项目管理模式。
1. 并行工程的概念与特点
1.1 并行工程的概念
与传统的串行设计方法相比,并行设计在产品开发的初始就全面考虑产品的全寿命周期的后续活动对产品综合性能的影响因素,建立产品生命周期中各阶段间产品性能的继承和约束关系,建立产品各方面属性之间的联系,以求其综合性能为最优。它借助于由各阶段专家小组,使设计过程更协调,产品性能更完善,因此,能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产品全寿命周期质量和性能的要求,减少产品开发过程中的过失和不足,从而达到缩短产品的开发周期,降低成本的目的。
1.2 并行工程的特点
1.2.1 并行特性。
并行工程在强调产品设计过程并行进行的同时,强调设计过程与评价过程的并行,及时对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产生阶段性的评价结论,从而保证产品设计质量和工作效率。
1.2.2 整体特性。
并行工程强调设计要面向整个过程或产品对象,以追求项目的整体最优。
1.2.3 协同特性。
由于现代项目越来越复杂,涉及的学科和人员来自各个方面。因此,需要营造出一个协同工作的环境,为工作的人员提供协同工作的工具,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安全性,并且制定相应的信息交换规范和标准,以更好的发挥群体作用。
1.2.4 集成特性。
并行工程以信息集成为基础,逐步向产品开发过程集成的方向发展。并行工程的集成性主要体现为信息集成、人员集成和过程集成。
2. 基于并行工程的汽车研发试验室建设工程管理模式的应用
2.1 汽车研发试验室建设工程项目特点
汽车研发试验室按研发和试验内容的不同,工艺需求有一定差异,各汽车研发机构根据不同的研发能力规划,研发试验室的建设数量和规模也有所不同。但总体上此类试验室建设工程项目具备以下特点。
2.1.1 汽车研发试验室类别众多,工艺往往各有不同,即便是同一类型的试验室,由于其目标研发内容或范围的不同,其工艺需求也会有一定差异。因此,在不同类别的试验室建设工程管理过程中,需关注的工艺要点也各不相同。
2.1.2 汽车研发设备多为非标设备,往往是根据建设方的需求来量身定制的。目前,行业中主流的试验设备多来自欧、美、日等汽车产业发达国家,往往需要较长的生产、制造和运输周期。
2.1.3 汽车研发试验室工艺集成度高,一个试验室有可能由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多个设备集合而成,而并非由单一的试验设备构成,所有设备同时运转才能实现其试验功能。
2.2 项目各阶段并行工程应用模式
汽车研发试验室建设项目使用功能及建造目的明确,研发设备的规划、设计、实施与建设工程的立项、方案、设计、实施、验收与运营均相互依赖并存。从开始就考虑项目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综合考虑从需求概念形成、深入到详细设计,再到工程实施,最终建成具备规划研发能力的试验室所有的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环保和用户需求等)。通过项目规划开发过程的重组与改进来实现建设流程的合理化与优化,并采用各种并行工程技术支持研发设备规划实施与建设工程项目设计实施过程。
2.2.1 规划阶段
(1)成立跨部门工作团队,由完成项目的各种专家和项目各方的代表组成,跨部门小组的成员应该能够有效地沟通、共享知识,小组成员应该能互相理解彼此的在项目中的行为。
(2)明确项目团队目标,各方应坦诚各自的战略目标和资源,树立长期的合作的态度。
(3)项目后期的相关方,应该在项目的设计策划阶段就参与进来。
(4)建立规范、周密的多层次计划网络。项目计划里应该包括项目总体目标、工作范围、资源需求、项目控制流程、项目质量标准、项目里程碑节点定义和各阶段交付物定义。
(5)定义顾客的需求。
2.2.2 实施前准备阶段
实施准备阶段最重要的工作主要为设计工作和建设所需的相关审批流程,在设计阶段全面考虑用户需求及政府规划约束的原则是项目成功的关键。此阶段需要主要考虑的问题主要有:
(1)获取详细的顾客需求;
(2)详细分析对项目的生命周期;
(3)制定经济、节能、创新、并易于实施的设计方案;
(4)分析各项工作任务并进行整合协调;
(5)制定涵盖设计、实施、验收及运营的控制流程与标准;
(6)对设计方案进行评审,以减少后续设计的变更;
(7)持续改进工艺流程。设计阶段需要将获取顾客需求信息输入。这些需求构成了建筑项目的最初信息来源。为了加速并行工作,在设计阶段所运用的顾客需求信息应该包含:
a.用约定的标准定义方式表述研发需求,以便加快并行工作的进度。
b.将工艺设备术语转化成以设计术语表述。
c.处理顾客需求时应尽早考虑生命周期中的各种因素,始终关注顾客需求。
2.2.3 实施阶段
(1)针对不同工程,识别相互依赖关系,寻求尽可能多的工序能同时开展。
(2)项目各阶段的工作人员,应清楚自己在整个项目中的作用及所处的位置。
(3)制定并公布工程质量和质量检查方法。
(4)建立为并行工程服务的跟踪机制,定期将实施进展状态送交项目团队,以优化重组后续工程的并行模式。
2.2.4 竣工验收阶段
(1)各实施方依据规划范围及标准交付竣工内容。
(2)后评价应从研发能力提升综合分析项目绩效。
(3)对于项目知识进行积累转化,指导新的研发能力规划。
2.3 变更控制
工程变更是在合同实施过程中,由于合同状态的改变,为了保证工程顺利实施而采取的对原合同文件的修改与补充,同时相应调整合同价格和工期的一种措施。汽车研发试验室工程因涉及多种试验室及研发设备,有工程量大、结构复杂、技术相关方多、工程质量要求高、工作界面多,工期较长等特性,容易出现研发设备设计与工程设计的不匹配,如错误、遗漏、不协调等。而由于设备的采购、设计及工程的设计时间较长,会造成工程环境的变化,如施工条件的变化、建筑市场和建材市场的变化、货币的贬值、审批部门对工程新的建议和要求等,这些都会直接导致工程目标、设计和计划的变更。因此,项目实施中出现变更在所难免,有必要对本类项目中变更管理制定一定的控制流程:
变更的执行过程中必须有由业主、监理、设计方组成监督机构监督变更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偏差,以保证变更的完整性和准确性,避免产生二次变更。对于特别重大的变更或特殊变更,还应委托专业机构或由政府工程质量监督部门检测监督。
3. 信息系统集成的作用
并行工程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其实现的途径是基于专家群体合作的方式和基于计算机的方法。PDM作为工程领域集成框架,为并行化产品设计与过程管理提供了必要的支撑环境,它的数据管理系统是这个平台的核心,依据统一定义存储项目各阶段产生数据信息,其他系统都需要和数据管理系统进行交互,进行数据提取、数据查询和数据信息存储。运用统一的管理语言和规则,实现建设项目全寿命周期的目标。
汽车研发行业在并行开发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应用成绩,因此对于在此类企业的建设项目中推行信息集成有一定的先天优势,更容易被需求部门所理解和接受,并迅速在团队中推行。
4. 结语
根据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总结出在汽车研发试验室项目应用并行工程应该建立跨部门的项目团队、注重项目整体最优化、变更与质量控制并重、完善协同工作支持系统。运用并行工程的项目能够在投资、工期、进度方面产生优势,对于汽车研发企业按车型规划及技术开发的要求完成新车型的开发、测试,提高品牌技术含量,抢占市场先机有着积极的意义。
PDM与并行设计和管理 篇2
为解决这一矛盾, 企业领导人应充分重视本单位所面临的这些问题, 应用信息化管理, 用PDM的强大功能为企业产品的发展和更新换代提供良好的管理信息。并行工程就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有效方法 (图1) 。
并行工程一般包括: (1) 并行工程管理与过程控制技术; (2) 并行设计技术; (3) 快速制造技术它的基本特征:①强调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生产技术准备、采购、生产等种种活动并行交叉进行。②强调人们要学会在信息不完备情况下就开始工作。根据传统观点, 人们认为只有等到所有产品设计图纸全部完成以后才能进行工艺设计, 所有工艺设计图完成后才能进行生产技术准备和采购, 生产技术准备和采购完成后才能进行生产。正因为并行工程强调将各有关活动细化后进行并行交叉, 因此很多工作要在我们传统上认为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进行。
下面我们将分别讨论并行工程的几个方面。
首先, 并行设计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 求发展, 赢得市场的一种有效的技术管理方法。是由许多人同时对企业的产品进行总体设计、结构设计与结构分析、工艺过程设计、工装设计、NC编程等过程。它是一种团队作业方式, 不仅团队内的不同成员可以分别同时设计同一产品的不同零部件, 而且不同成员也可以同时设计同一零件的不同部分, 以便主管设计员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公共工作空间 (Common Space) 和用户工作空间 (Workspace) 内的数据关系约束, 实现产品开发团队内的并行作业方式 (图2) 。
实现并行工程要依赖很多相关的技术, 如动态的CAD/CAE/CAPP/CAM技术, 快速出图技术, 仿真技术, 有限元分析技术, 数据库技术, 网络通讯技术等, PDM是其中的主要关键技术。
PDM至始至终都贯穿在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中, 它的作用显而易见, 其优点主要表现在: (1) 设计数据之间存在关联性, 工程师之间能准确高效地相互参考彼此的设计成果, 达成高效的协作。 (2) 工程师的主要精力不是集中在CAD绘图上, 而是设计的思考, 创新, 优化。 (3) 可以进行虚拟装配和仿真, 在设计阶段可以及时发现和避免设计错误。 (4) 设计员更改图纸的工作量小。 (5) 工艺设计直观性好, 有利于和结构设计一起实现并行工程, 这对产品开发尤其重要 (图3) 。
其次, 在并行工程中, 人员的管理也比较重要, 要赋于他们不同的角色和操作权限, 协同完成各自的任务, 并可以在异地协同设计。要求产品数据能在企业各个部门共享。在数据共享的同时, 实施生产计划, 生产制造, 财务管理等管理过程, 实现设计, 管理, 生产, 制造, 销售的一条龙服务。利用并行设计管理平台, 管理并行设计流程, 设计关系, 产品设计数据和异地产品数据库间的协同功能 (图4) 。
第三, 并行工程中的快速制造技术是建立在优化并行设计和管理之上的, 它体现在零件的生产周期和产品的交货周期上。
因此, 在并行设计和管理中应用PDM, 可以使企业的制造成本和管理费用大大降低, 主要表现在: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废品, 残次品的发生, 使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优化设计, 从而使企业的新产品试制费用大大降低, 减少企业的制造成本、管理费用和资金成本, 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总之, 并行管理和设计, 以及快速制造技术, 将使新产品开发的周期大大缩短, 新产品数量增加, 产品性能提升, 产品制造成本降低, 交货期缩短, 使企业的创新能力也不断提高, 形成了人无我有, 人有我快, 人有我廉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安全事件管理中的并行关联方法 篇3
随着由入侵检测系统 (IDS) 、防火墙 (Firewall) 等安全设备所组成的具有整体安全解决方案的大、中型网络环境的构建, 大量的安全事件的管理, 成为不可缺少的环节。安全事件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面向应用、交叉性的研究, 综合IDS、FireWall等安全设备发来的事件, 对其进行统一化 (Normalization) 、关联分析 (Correlation) 做到安全事故的自动识别、自动响应。按照字面的意思解释, 关联是指两个可比较的实体之间所存在的一种互为因果、互相联系、互相平行和互惠的关系。在网络管理中的关联指给一段事件内的所发生的事件赋予新的定义。在安全事件管理中是指多个事件及事件间的关系。安全事件之间的关联与网络管理中的关联具有相似性, 关联的目的有助于综合单点的安全设备所发来的事件, 有助于减少误报 (False Positive) 与漏报 (False Negative) , 确定真正的事件根源 (Root Cause) 。
1 安全事件关联
本文所采用的关联方法为综合多种信息源与上下文关联 (Context Correlating) 的结合, 并通过规则建立攻击场景。所提出的关联方法考虑从安全设备上收集来的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事件源、事件内容的因素, 制定相应的关联规则, 构造相应的攻击场景, 通过关联器对攻击场景的匹配来达到安全事故 (Security Incident) 和安全事件处理自动化的目的。按照[1]中的分类, 网络管理中的关联操作包括压缩 (Compression) 、过滤 (Filtering) 、抑制 (Suppression) 、计数 (Counting) 、扩大 (Escalation) 、概括 (Generalization) 、具体化 (Specification) 等。本文所提出的关联方法综合网管中的初步关联与基于攻击场景的关联, 其关联模型如图1所示。根据网络管理中的关联操作, 本文将关联的规则分为两类:针对单一安全事件的关联规则与针对存在一定临时关系的成对规则。
1.1 针对单一安全事件的关联规则
针对该类事件有3种关联规则。Occurrence规则针对简单的单一事件, 判断其是否满足规则。该规则不受时间窗的限制, 只要条件满足就执行。规则的关键字包括 (1) Type (规则类型) ; (2) Desc (规则的描述) ; (3) Content (内容) ; (4) SrcIP_Port (源IP地址与端口) ; (5) DestIP_Port (目的IP地址与端口) ; (6) Alarm IP (告警IP) ; (7) Action (当规则的条件满足时所执行的行为) ; (8) Context (规则所依赖的上下文) ; (9) Scenario (攻击场景) ; (10) SID (该设备所发来的事件编号) 。Rate规则针对特定时间窗内的单一的安全组件发来的事件进行记数。当在该时间窗内某安全设备发来的事件的记数值大于规则设定的门限值且上下文成立时, 该规则满足条件, 执行相应的行为。规则的关键字除包括Occurrence规则的关键字外还包括⑾Threshold (门限) ;⑿Window (时间窗) 。Suppress规则针对一段时间内符合条件的事件进行过滤。
1.2 针对存在临时关系的安全事件的关联规则
针对该类事件有Pair规则。该规则针对两个不同安全组件或相同安全组件发来的不同的安全事件, 确定其存在的一种临时性的关系。在时间窗内A与B事件发生时满足条件, 且上下文成立时执行行为。
1.3 攻击场景关联
(1) 攻击场景 (Attack Scenario)
指相互依赖的, 具有时间顺序的, 关联各个单一的安全事件, 用于识别攻击行为的安全事件集。
(2) 规则上下文 (Context)
指关联规则在进行关联时, 所依赖的攻击场景中其他关联规则所创建的逻辑条件。通过关联规则中创建行为来生成。为了建立场景除了考虑事件的时间窗外, 还要通过规则的上下文连接单一的规则来构建攻击场景。上下文之间的逻辑操作的语义为: (1) C1∧C2表示C1被创建或C2被创建; (2) C1&&C2, 表示C1被创建且C2被创建; (3) !C表示C没有被创建。其上下文的操作的运算顺序为 () >!>&&>∧。
1.4 并行关联算法
为了提高关联引擎对于攻击场景的识别速度, 采用的并行关联算法如下:
(1) 建立该攻击场景的上下文操作的描述树, 对于该树上的每一个节点的所对应的操作都是并行的。
(2) 事件经过统一化后, 每次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接收N条事件, 对每一条事件分别进行处理, 并且按照上下文的运算优先级进行逻辑运算。
(3) 对于&&操作的双目运算符, 需要借助于堆栈存储中间的运算结果。
(4) 对于||、!的操作不需要建立堆栈。
下面以B&& ( (A&&C) ||D) 所构成的上下文为例, A, B, C, D为特定的上下文的名字。并且, 字母下方的数字表示创建上下文的时间段。当接收到的事件符合规则的条件时, 创建上下文, 而且上下文可以被重复创建。其执行过程如表1所示。上下文创建序列与事件的接收序列相同, 假设为:A1, E2A2B2C2F2, B3D3C3。该攻击场景中的上下文操作的描述树如图2所示。
2 构建攻击场景
为了减少事件的数目, 有必要利用相应技术来方便构造攻击场景。试验的环境如图3所示, 防火墙的地址为IP1, 入侵检测系统 (IDS) 的地址为IP6, 关联引擎设在事件管理中心 (EMC) 上, IP5和IP4为运行HTTP/FTP协议的设备。对W32.Sasser.Worm攻击场景的设计如下:
(1) 对网内的IP地址进行扫描。
(2) 通过FTP与远端的处于外网的主机进行连接。
(3) 内部主机与外部主机的9996端口进行连接。
该关联引擎的规则制定如下:
该攻击场景归结为四条规则, 第一条规则对防火墙收集到的安全事件IP地址扫描进行识别, 并创建上下文, 该规则用于确定W32.Sasser.Worm攻击的起始阶段;第二条是对IDS发来的非法FTP连接事件进行确认, 同时创建上下文;第三条规则对子网内的主机与外网的9996端口进行连接的事件进行识别, 创建第三个上下文;第四条规则关联根据以上所生成的上下文关联三条事件, 确认该攻击行为的成立。
3 结论
从试验过程发现, 基于攻击场景的并行关联方法克服了单一安全设备监测的局限性, 提高了事故报告的准确性, 而且采用并行的算法极大地提高了关联监测的实时性。但是, 基于规则的关联方法利用已知的攻击场景进行关联是其固有的局限性。采用数据挖掘的知识如基于聚类的方法进行离线关联分析, 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许少华, 关勇, 戴一奇.数据挖掘在安全管理中心中的应用.计算机工程.2003.
[2]Jacobson G, Weissman M.Real-tim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Management:Extending Event Correlation with Temporal Constraints[A].Four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grated Network Management[C].Santa Barbara.CA.1995.
[3]PENG NING, YUN CUI, DOUGLAS S.REEVES, and DINGBANG XU.Techniques and Tools for Analyzing Intrusion Alert.ACM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and System Security.2004.
并行工程中的知识管理研究 篇4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到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商品市场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企业之间竞争愈来愈烈,顾客对产品质量、价格和种类要求越来越高,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为此,唯有那些持续地创造新知识,将新知识传遍整个组织、并迅速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企业才有可能获得成功。以尽可能短时间推出顾客需要的产品成为企业竞争的关键。并行工程(Concurrent Engineering,CE)作为一种有效的新产品开发方法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重视。然而,CE作为一种一体化的设计思想要求企业销售、设计、生产、工艺、检测等部门人员的知识甚至顾客和供应商的要求整合到新产品设计开发中,从而在尽可能短时间内设计出优质高效产品。这就要求企业对自身拥有的知识从发明、激活、扩散到应用整个过程进行有效管理,实现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因而,实施知识管理成为CE的必然要求,能否有效地进行知识管理成为决定CE成败的关键所在。
1 CE的内涵和特点
CE方法是相对传统串行工程方法提出的。传统串行工程方法在产品开发设计中各个部门是相互独立进行的。设计部门在产品设计中很少考虑工艺、生产、制造、采购以及检测部门要求。因此常常造成设计修改大循环,严重影响产品上市时间、质量和成本。CE作为企业加快新产品开发的一种新模式,是企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先进设计、制造模式,是CIMS发展新阶段。CE方法是集成、并行地设计产品及其相关的各种过程(包括制造过程和支持过程)的系统方法,要求产品开发人员从设计一开始就考虑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从概念形成到产品报废处理的所有因素,包括质量、成本、进度、计划和用户要求;要求组织跨部门、多学科开发小组在一起并行协作工作,对产品设计、工艺、制造等上下游各方面进行同时考虑和并行交叉设计,及时交流信息和知识,使各种问题尽早暴露,并加以解决。CE强调设计人员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设计,还要考虑工艺性、可维修性等,工艺部门的人也要同样考虑其他过程,设计某个部件时要考虑与其他部件之间的配合,整个开发工作都是要着眼于整个过程和产品目标;同时,CE强调系统集成和整体优化,并不完全追求单个部门、局部过程和单个部件最优,而是追求全局优化,追求产品整体竞争力。对每种产品而言,企业都有竞争目标的合理定位,CE就要围绕目标进行整个产品开发过程,以该竞争目标作为系统集成与整体优化的目标来安排整个产品开发活动。
2 知识管理的提出
CE的提出,是人们对设计阶段在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作用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Gatenby和Foo(1990)估计,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的80%~90%是在设计中决定的。Dixon和Duffey(1988)认为,所有质量问题40%归结为不良设计。Whitney(1990)引用一位公司主管的话:“设计人员每分钟做百万美元的决策,但从未意识到这一点。”类似的研究或数据还很多,基本上反映这样一个事实,即产品只停留在早期概念(图纸)设计阶段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成本和上市时间有很大影响,但它本身占成本很少,而大部分费用是由其下游的工艺工装、设计、采购、生产准备和生产制造过程决定的;如果在早期设计阶段不及早全面地考虑企业现有的工艺条件、工艺设计、检测方法、采购能力和生产加工制造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就会使修改时间大幅增加,产品上市时间和质量得不到保障。因此,设计阶段必须尽早考虑其下游过程,而越在后面考虑,修改成本越高,而且成本随时间延误上升。总之,在产品设计开发中设计决策对可制造性、质量、成本、时间、以及产品在市场上成功都有决定性影响。而正确的设计来源于正确的知识,知识管理就是在最恰当的时间传递最恰当的知识给最恰当的人,能够作出最恰当的决策,从而避免失误,保证CE的成功实施。
知识管理,是作为对不断变化的商务环境的反应而被提出的全新的概念。首先,竞争全球化和不断加快的产品创新速度使知识的有效利用和传播成为一种商务需要;其次,日常对基于知识的产品和服务需求日益增多,而这些产品和服务通常是在十分复杂的环境中产生出来的;在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彼此之间需要有比以往更多的协作;在企业外部,需要与商业伙伴,甚至是竞争对手合作。因此,这就需要以新的方式进行交流、协作、协调和知识共享。这就是知识管理要解决的问题,即:企业已经拥有哪些知识?哪些人员拥有哪些专业知识和技术?怎样传播知识使之得到更有效利用?换句话说,知识管理就是在最恰当时间传递最恰当知识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能够作出最恰当的决策,避免重复性劳动或重复性错误。
另一方面,CE的本质要求设计人员在进行产品设计开发时一定要考虑在已有的制造、装配和检测手段下,产品能否顺利地制造、装配出来,而且能检测;同时也要考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否满足顾客要求,是否有利于维修,在废弃时是否易于处理等。因此,即使产品设计得再好,但却不能很方便地制造、装配和检测,不能满足顾客需要,也就不能达到及早投放市场的目标。为此,实施CE的关键就是如何加强各部门之间信息和知识沟通、交流和共享,如何对不同专业人员头脑里的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在最恰当时间把最恰当知识给最恰当的人,能够在设计中作出最恰当的决策,从而避免失误。对设计人员而言,只有充分了解企业制造设备加工能力、生产能力、检测手段等,才能在设计中及早考虑这些因素。从事不同零部件设计的人只有充分了解其他相关部件设计进度及相关信息和知识,才能使自己的设计不断进展;各设计人员只有充分了解其他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才能真正做到整个过程和产品达到系统集成和整体优化。在串行工程中,知识流动是单向的,知识流量也较少;而在CE中,知识交流和沟通量很大,而且是多向的。因此,建立一个有利于知识交流和共享的组织管理模式,加强企业的知识管理成为实施CE的首要条件。
3 知识管理在CE中的应用
要满足CE中知识管理基本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管理的角度;二是从技术的角度。
3.1 管理方面
(1)组织设计。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模式———跨部门的组织形式。采用跨部门多专业的新产品开发小组,包括市场、设计、工艺、生产技术准备、制造、采购、维修服务等部门人员,有时甚至还包括用户、供应商或协作厂代表。总之,只要是与产品整个生命周期有关的,而且对该产品本次设计有影响的人员都要参加,并任命小组项目知识经理一名,负责对小组中不同专业人员的知识进行管理。采用这种小组工作方式能大大提高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人员间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和共享,在产品设计中及早考虑[1]产品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可检验性等。但采用这种跨部门组织模式也有局限性,因为它不利于各专业人员跟踪、深化本学科领域的知识;同时由于弱化了专业界限,给人员招聘带来困难。为此,可采用扁平化组织模式。首先,每个专业人员有自己的专业方向,隶属于相应职能部门,但企业要进行产品开发时,从各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工作小组。当个人在小组工作时,主要是运用他的专业知识进行创造性活动;当他带着产品开发的经验和问题回到职能部门时,主要是贯彻落实设计要求,并进一步学习、研究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终生学习要求。日本本田公司采用这种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形成了学习-应用-学习的良性循环。
(2)建立激励机制。只建立跨部门小组还是不够的,因为小组成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可能拒绝与他人共享知识。因而要创造一种企业文化,支持创新、学习和知识共享。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一套激励机制,奖励那些与别人共享知识的员工,对那些员工进行鼓励、晋升,以促进知识创新和知识共享。经验表明,将知识共享与员工绩效联系起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3)创造内隐知识“互动场”。CE要求运用集体智慧来优化产品设计,提高产品的创新性,而这需要建立在各专业人员间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基础之上。然而,在CE小组中,由于各成员来自不同学科和部门,他们之间的知识背景、等级观、价值观、兴趣爱好、个人风格及心智模式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这就给知识交流和传播带来障碍,尤其是给内隐知识转移带来困难。因为相对而言,外显知识是系统的、规范的、能够被清晰表达出来的知识,容易通过标准化和统一的概念而传播;内隐知识却是高度个体化、难以形式化或沟通、难以与他人共享的经验性知识。而恰恰是这类内隐知识对提高产品创新性有重大影响,为此需要在小组中创造有利于内隐知识传播的“互动场”。在这样的一个“场”里,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彼此之间用心聆听,通过交流和对话,达到小组成员间概念和术语的统一;通过比喻、类比、图像等方法将小组成员的内隐知识转化为组织易于理解的外显知识;通过不同知识的交叉和碰撞,产生新的有价值的知识、观点和创意,小组成员开始接受新观点、扩展新知识,并对自身思维方式进行反思和分析,形成新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的改变最终导致可预测的生产力和创造力的提高、新的内隐知识的积累。如此的反复交互作用,使得个体以及小组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内隐知识和外显知识得到不断积累,产品设计不断得以优化,新的产品创意不断出现、丰富及发展,如图1所示。
3.2 技术方面
技术对于建立知识管理设施十分重要。采用新技术可以增强在CE中实施知识管理的能力。
(1)建立企业内部网。设计、制造、市场、材料、管理、分析和支持等部门人员都拥有一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联系起来。在计算机中有一个公共的、统一的产品概念和数据库等。他们每个人的设计、参数、条件等可以被其他成员通过计算机看到,成员可以通过网络相互[2]沟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知识共享的目的。
(2)统一产品数据交换标准。所有成员的设计必须使用准确、明了、统一的语言(即数据标准)来表达,才能使全体成员共享知识。如美国的CE研究中心就致力于开发产品数据交换标准,使之可以提供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涉及到的多种计算机系统的数据交换能力。
(3)设计标准化、模块化。设计标准化使设计人员在公司内有效地分享设计信息和知识。利用设计标准化,设计人员可以重复地使用现有设计方案,同样的零件无需重新设计。遇到相似零件只需少量修改即可。通过把一些通用的大量使用的零部件设计存储在计算机中,设计人员进行特定产品设计就可方便地调用。国外产品如以色列新飞机开发这么快,就与他们建立了一整套标准化的模块有关;在设计某一个新产品时,只需在具有创新性的关键部件上多花点气力即可。这样可以避免很多重复劳动,加快新产品开发速度。
(4)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知识库。这些知识库包括:企业加工设备、加工能力范围的知识库、企业车间装配设备能力知识库、企业工艺装备知识库、企业的检测设备能力知识库、企业维修人员建立的有关维修记录的知识库,以及市场部门从用户中得知的关于对以往产品性能评价和需求的知识库等。这些知识库能使设计小组人员得到有关产品生命周期的有关信息和知识,更利于考虑制造、加工、装配以及用户需求等各种因素。同时,这些知识库必须是开放式的、可以修改的和动态的。
以上知识管理技术设施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但也需要做十分艰苦的基础工作,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但对企业建立有利于CE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知识管理的方法外,CE的实施还需要采用其他辅助的管理和技术方面的方法,如质量功能部署(QFD)方法、考虑制造、装配(DFM、DFA)的设计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田口(Taguchi)方法等。但这决不是说某个企业必须采用所有这些这些方法,各企业应根据它们各自开发产品的TQCS综合指标———交货期(Time)、质量(Quality)、价格(Cost)和服务(Service)的实际需要灵活加以应用。对有的企业来说,交货[3]期可能是关键因素,有的可能是质量、有的可能是价格、有的可能是它们中的几个综合指标。根据国外的情况,几乎所有实施CE的企业都采用跨部门开发小组,因而也都需要知识管理;再结合产品开发的具体目标,采用单个或几个辅助技术手段(DFM、QFD、CAD等)进行实施,具体开发模式如图2所示。
4 结束语
CE是当今工程和管理领域的一大变革,其实质是强调合作和协同,是传统的分化和专业化向集成化的转变[4]。CE是当今制造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新思潮的产物,其思想与知识管理不谋而合:即强调人、技术与组织的全面系统集成,强调分化和综合的统一,强调合作。这些将是现代社会制造业生产和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其所体现的合作思想也是整个企业和社会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王方华:《知识管理论》[M];山西经济出版社,1999。
[2]孙静等:《国际先进质量管理技术与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3]周天慧、蔡耿谦:《知识管理理论与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9)。
[4]朱祖平:《刍议知识管理及其体系框架》[J];《科研管理》2000(1)。
并行试验管理 篇5
并行工程, 是20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设计方法, 它要求在于集成的一体式的新产品开发模式中, 在整个产品的完整生命周期中, 同时并行考虑产品相关的多种交互作用的影响因素, 并将其系统地集成在一起[2]。这就需要打破传统的组织内部各个职能部门的壁垒, 组建有效率的跨部门团队。
跨部门团队的建立是并行工程顺利执行并实施的物质基础, 同时, 也是并行工程的核心内容。跨部门团队的首要任务是收集、分析和整理出新产品开发所需要的各类信息及资源。跨部门团队建立的目标和其所承担的角色对于整个产品开发流程来说是非常明确的, 首先就要求具有一个利于创新的环境平台, 包含产品开发所必需的相关信息, 同时也具有多个部门或是组织的决策权, 而且要求团队及其成员尽早地参与产品研发中, 对项目的相关目标和业绩具有标准的测量方法[3]。
Valle等人[4] (2009) 基于不同的渐变式和激进式创新条件, 对于新产品开发中的并行工程进行了分析研究, 利用线性回归的方法, 获得了重叠活动, 内部整合以及团队合作都有助于渐变创新。Belay, Alemu Moges[5] (2009) 基于实例, 分析了并行工程以及面向制造的设计中不同的设计方法, 提供了简化的数学模型。Aleisa等人[6] (2011) 利用组群理论, 将并行工程与单元化制造结合起来, 针对其组织结构及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研究, 提出将已有的大量成熟的单元化制造算法运用于并行工程中。章佳[7] (2011) 以工业产品测试设备为研究对象, 提出了基于并行设计的工业产品测试设备开发的理论体系, 分别从体系的“组织形式、开发流程、设计方法”这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综上所述, 基于并行工程的管理思想, 其应用实践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研究热点则着眼于结合新技术、新方法、面向企业的新产品开发、生产制造以及质量控制而展开。本文拟以PATAC保险杠注塑模具开发创新开发体系为平台, 将团队架构和管理与并行模式下产品开发流程相结合, 具体研究跨部门团队的构建与管理。
1. 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应根据项目的规模、复杂程度、竞争程度、决策要求等进行比较选择。对跨部门团队而言, 不存在好的或差的组织结构, 只存在合适或不合适的组织结构[8]。选择什么样的组织结构形式要根据具体的状况进行分析, 参考因素通常有[9]: (1) 有利于团队的内部管理, 组织结构简化; (2) 有利于领导团队实施, 减少中间环节; (3) 有利于专业人员间的沟通和交流; (4) 有利于专业内部的沟通和交流; (5) 有利于各种资源的充分利用。
针对汽车保险杠模具并行开发流程的要求, 构建了以PATAC公司车身外饰产品设计工程师牵头, 公司内部包括上海通用相关部门 (采购部供应商质量和生产采购等) , 以及公司外部包括产品供应商、原材料供应商、模具厂等资源一起的产品开发小组 (PDT) , 共同进行产品的开发 (其结构如图1所示) 。
创新的PDT团队管理模式在于打破了传统的产品设计工程师 (DRE) 只管设计, 供应商质量工程师 (SQE) 只管制造, 采购 (Buyer) 只关注价格, 而且单方面与外部PDT成员交流的模式, 形成了由DRE、SQE、Buyer组成的公司内部核心PDT小组。通过每周一次的Co-PDT会议, 讨论开发策略、遇到的问题和知识分享等, 尽可能提前就设计和制造等问题一起交流, 使设计充分考虑制造和成本。团队充分理解设计, 理解制造和质量要求, 理解价格构成, 从而得到有利于制造的好的设计、合理的价格, 有助于低成本、高质量的开发, 有效地避免了PATAC公司没有专门负责注塑件的制造工程师、相关制造知识和经验不足的缺陷, 切实可行地实施共同技术开发。
创新的PDT团队管理模式同时打破了原有的主机厂管理产品供应商, 产品供应商管理模具供应商和产品原材料供应商, 模具供应商确定模具原材料供应商 (如热流道和钢材等) 的单线管理模式 (如图2所示) 。这些公司外部供应商都做为PDT成员, 直接参与PDT评审和讨论, 加强了各环节的管理和支持。
同时, 建立了细致而严格的PDT评审会管理模式, 确保了评审的质量和效率。如图3所示, PDT小组确定了7次关键评审会及明确的会议指导;DRE负责召集和安排会议, 做好详细的会议纪要和问题跟踪管理。
2. 协同环境建设
在新产品的并行开发模式下, 跨部门团队的合作离不开良好的内外部环境的协同支持。在PATAC公司保险杠注塑模具并行开发项目运作过程中, 发现良好的内外部环境是保证PDT团队开展工作, 形成执行力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关键因素。根据已有的文献和实践表明, 协同环境的建设可划分为两个方面, 即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
(1) 硬环境建设。
汽车新产品开发是一项复杂而繁琐的系统工程。它的开发流程, 包括创意、造型、设计、工程分析、样车实验、工装设计及加工、调试、生产、装配等诸多工序, 信息及数据量巨大。PATAC公司依据并行工程的相关理论, 以及自顶而下的设计方法, 并考虑到结合实践的重要性, 为PDT团队配备了相关的硬件设施。具体分为: (1) 在PDT队员办公室安排方面, 让团队成员在物理空间上尽可能的临近, 便于面对面交流和讨论。 (2) 依据企业统一的技术标准, 采用由招标评定的外包服务供应商提供的一站式的集成式服务, 包括各类文件服务器、图形工作站以及相关的外围硬件设施。 (3) 由数据库设备原厂商提供的统一硬件设备及其系统, 为PDT团队单独设立拥有相应权限的一个公共数据库账户。 (4) 配备产品设计信息交流硬件设备, 如各种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
(2) 软环境建设。
PATAC公司不仅提供了充足的各类物理设备及设施所构建的硬环境, 更注重与之相匹配的软环境建设, 以确保PDT团队的高速有效的运作。PATAC公司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软环境建设。
(1) 团队精神。
从属于企业文化, 简而言之, 就是服务精神、协作精神和大局意识的有机结合。并行工程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设计方法或是技术手段, 更是代表了一种管理理念和文化。从已有的实践可以得到, 改变既有文化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长期工作。目前, 常采用教育培训的方式进行, 主要从公司高层开始, 依据组织结构, 层层推进。通过培训, 使所有成员都认识到并行工程的优势以及执行这种模式所需要的各种环境;在具体工作中能有意识的考虑到并行开发是什么, 怎么执行和如何控制。在并行开发标准流程里, 是可以在自己这一步没有完成之前已经进行或同时执行的。在实施过程中, 要统一团队成员对于总体目标的认知, 对协同精神的认同。在成员共同努力实现目标的过程中, 增加彼此的了解和依赖, 增加团队的荣誉感, 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使团员发挥主观能动性, 将个人努力和团队的成功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积极主动地贡献个人的才华, 以促进团队目标的完满实现。
(2) 交流与沟通。
跨部门团队建设中, 交流与沟通是整个协同工作的基础, 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只有通过有效的交流渠道与沟通流程, 才能快捷有效地保障项目的顺利执行, 直到达成任务目标。例如, 通过定期的举行的PDT评审会评审, 就能够尽早地发现原有设计方案中的不足, 就可以将潜在的缺陷屏蔽在产品开发的初期, 减少了中、后期费时费工的反复更正设计, 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开发的速度, 提高了产品开发成功的效率。
(3) 搭建并行开发的信息化集成数据平台。
建立统一的产品模型, 保证产品信息的唯一性, 并筹建统一的企业知识库, 使团队成员能进行协同工作。利用交互式、良好用户界面的系统集成, 使团队成员能同时以不同的角度参与或解决各自设计中的问题。
(4) 客户直接参与。
PATAC公司在建设跨部门团队的同时, 将客户视为成员中重要的一员, 在已有的交流和沟通基础上, 研发人员更充分了解了用户的想法, 将其作为设计的必要前提, 从而能够应对用户的多种要求, 并能加深客户对产品开发的升入理解, 提高用户满意度, 减少不必要的修改, 从而在整体上缩短了开发周期。
3. 团队管理
在并行开发模式下, PATAC公司根据跨部门团队中不同成员的工作能力及工作性质, 形成互补性地参与各项事务, 最终实现团队目标。与传统串行开发不同的, PDT团队成员可以在前面的团队成员完成任务之时就着手准备或开始他们的工作。后面团队成员可以随时地了解、分析, 并协同前面团队成员已做的工作和相应的信息。当然, 这些信息可以是不成熟的、不完备的, 但可以不断更新。即PDT团队并行模式下的信息结果与串行设计的单向输出结果不同, 所以, 要求所有的PDT团队成员必须考虑整个团队的工作目标, 不仅要做好本岗位的工作, 更要协同完成整个团队的任务。具体工作有以下三个方面:
(1) 目标管理。
跨部门团队中各个成员由于不同的经历和背景, 并且身处于不同角色, 其观察问题的角度也不尽相同, 因而对项目的目标认知会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团队管理工作的首先需要了解成员间不同的需求, 通过多种手段来树立共同的奋斗目标, 形成团结一致的合力。
(2) 激励机制。
激励就是力量, 这能够让团队成员感受到团队的相互认同, 形成积极向上的团队凝聚力, 强化团队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常见的管理风格有四种:指示、参与、授权、推销。选择适宜的风格, 要求随着团队任务、组织结构和团队成员素质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以最大限度地激发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通过目标管理、行为校正、员工参与、树立标杆、创建学习氛围以及评定浮动工资等多种手段和方案, 不断激励团队成员。
(3) 协调机制。
并行工程在团队管理上更加注重协调一致, 通过正确处理组织内外部的各种关系, 为项目的顺利执行创造良好的环境。协调离不开沟通, 沟通具有四大功能:控制、激励、情绪表达和信息。协调在具体实践中, 通过各种语言或是其他载体工具, 在成员间传递信息, 使得大家能够理解, 获得支持。既可化解冲突与矛盾, 避免组织功能失稳, 也能聚分力为合力, 形成有效的执行力。
4. 结论
通过对并行开发流程下的跨部门团队的研究证实, 可细化团队架构、组织和管理方案, 强化PDT评审会管理模式。对软硬件环境两个方面的论述支持了环境建设, 这为同类型的团队建设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摘要:针对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新流程, 设计了相应的跨部门团队组织结构, 细化了PDT参考要素, 建立了相应的支持协同环境, 包括软、硬环境两个方面。并结合PATAC保险杠注塑模具开发创新体系, 提出了具体的跨部门团队的构建及管理实施方案。
关键词:并行工程,跨部门团队,产品开发流程
参考文献
[1]冯飞.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与竞争力分析[EB/OL]. (2010-05-01) .http://wenku.baidu.com/view/4eaeb38271fe910ef12df8c2.html.
[2]熊光楞.并行工程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0.
[3]胡庆夕, 俞涛, 方明伦.并行工程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1.
[4]Valle, Sandra, Vázquez-Bustelo, Daniel.Concurrent engineering performance:Incremental versus radical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9 (1) :136-148.
[5]Belay, Alemu Moges.Design for manu-facturability and concurrent engineering for product development[J].Proceedings of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09 (37) :240-246.
[6]Aleisa, Esra.Team formation in concur-rent engineering using group technology (gt) concepts[J].Concurr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011 (3) :213-224.
[7]章佳, 刘苏.基于并行设计的工业产品测试设备设计过程的重构[J].机械制造与研究, 2011 (3) :31-32, 41.
[8]易树平.并行工程的研究热点[J].国际学术动态, 2003 (2) :32-33.
并行试验管理 篇6
一、项目管理制的优越性
1. 市场定位明确,符合市场需求
一个行业的发展,首先要考虑到市场的需求。在建设服务行业,业主的需求决定了一个建设服务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之所以开展建设监理,是希望监理的专业技能制衡承包商的专业优势,更好地实现项目目标,维护业主利益,虽然建设监理的推行,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和效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但由于监理定位的缺陷,业主始终没有对监理形成正确的观念,在实际操作中,既要对监理授权,又要对监理限权,既希望监理能维护业主合法利益,又担心监理和承包商串通,损害业主利益,但建设行政许可决定了必须请监理,这就导致了有的业主和缺乏行业大局观的监理企业搞起了挂名监理、阴阳合同,凡此种种,不胜枚举。监理的市场定位妨碍了监理制度的健康发展,现状背离了推行者初衷。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制度的兴起为建设服务行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作为与国际工程管理惯例接轨的项目管理制度具有明确的市场定位,市场需要的就是旗帜鲜明地为维护业主利益的建设服务机构。由次可见,建设监理制度既想维护业主利益,又要在公正性上自圆其说,以至于既要在维护业主利益的时候避免承包商的非议,又要在维护承包商的利益的时候避嫌自保;项目管理制度则明确表示为业主服务,维护业主的利益,承包商大可以将其作为风险因素进行评估,而项目管理的公正性和独立性将通过市场进行调节,企业的发展将以信誉、道德、业绩、声望为基础,这更有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建筑领域服务行业的发展。
2. 推行全过程服务,有利于工作的连续性
与建设监理制度相比,项目管理制度提供的工程全过程服务包括了从项目可行性研究到项目后评估之间的全部,服务范围大大超越了建设监理所能提供的服务范围,其意义不仅仅在于服务内容的增加,服务期限的延长,服务费用的增多,最大意义在于对项目服务的全程控制,有利于服务理念的全程贯彻和落实,从而节约了社会资源与管理成本,保持了管理工作的一致和连贯,避免了工程项目不同工作界面的管理缺位,从根本上保护了业主利益。
二、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并行的组织结构模式
我国的项目管理是指从事项目管理的企业,受工程项目业主委托,对工程全过程或分阶段进行专业化管理和服务的活动,项目管理公司服务于业主,在全过程或分阶段的服务中对参与工程建设的主体方进行管理,其合同地位介于业主和各主体单位之间。但项目管理和建设监理从本质来讲,都是为业主提供服务,同属于建设领域服务业的两种管理方式要实现并行,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确立较为稳定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方式的问题,也就是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而项目管理制度是一项新兴的制度,对其理论体系组织结构的描述尚没有一个完整的定论,照搬建设监理的组织结构显然是不合适的,作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项目管理模式的组织结构模式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三类项目管理组织结构与建设监理组织结构平行运行的模式。
1. 一般大中型项目的并行组织结构模式
对于大中型建设项目,按我国现行监理单位的现状与工作范畴,监理单位的主要工作被局限在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对工程的进度、投资的控制工作十分有限,监理方的作用很难完成业主的要求,加之业主在繁重的实施性、事务性工作下,没有能力对项目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传统的信息采集、加工、传递、存储手段落后,不能实现信息的及时准确交流,将给项目决策者和实施者的工作带来很大波动,使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控制难以有效进行。因此,由项目管理公司代理业主行使部分权力,为业主方提供决策支持,增强项目最高决策者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控制能力,以便顺利实现项目的各项目标。这样的项目管理模式适用于平行承发包模式、设计或施工总分包模式、设计,或施工联合体承包模式。
2. 政府工程代建制组织结构并行模式
国外的项目管理发展经历了设计——招投标——施工、风险型建设项目管理、代理型建设项目管理和项目总承包模式等几个阶段。国内目前对政府工程实施的代建制管理和RISK-CM模式十分相似,即代建单位以合同约定的投资、进度和质量目标为对象,设立投资控制标准最低标准,进行全过程工程管理。由于国内业主项目管理组织大多采用强势控制,尤其是业主方管理人员多来源于工程建设管理部门甚至政府部门,摆脱不了“大业主”的思想,所以应对这个问题从思想和传统上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样的项目管理模式适用于工程项目总承包模式和工程项目总承包管理模式。
3. 一般小型工程管理组织结构并行模式
对于一般小型项目,现有的业主与工程监理相结合的模式已有足够的发展空间,由于项目管理的引入,对工程项目的管理可适当简化,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可以不成为合同的相对方,业主仅委托项目管理公司,由其负责对工程的全过程控制并代行建设监理职权即可。
三、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并行管理面临问题及对策
1. 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强势部分的结合
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建设监理的强势部分,项目管理在这部分的介入应当慎重,取代监理不是明智的选择,对监理工作过多干涉只能导致职责和权力的交叉与重叠,会使承包商无所适从,影响监理开展现场工作。这也就需要项目管理公司对实施阶段质量控制持有一个“馊”的概念,既要实现项目施工管理的介入,又不能与监理的职权交叉,否则,将会使承包商无所适从,影响了监理在现场开展工作,甚至对现场工作失去令行禁止的权威性。
2. 项目管理与建设监理弱势部分的结合
在建设监理制度的某些环节监理介入很少,在部分环节的控制有名无实,形成建设监理的空档和弱势部分,例如设计阶段的管理,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进度控制,项目全过程的合同管理和组织协调等。这些环节的市场需求是项目管理制度发展的机会,项目管理应代表业主,利用参与项目前期的工作时间开展工作,或对监理的工作进行指导,应用项目管理模式对上述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l]成虎.工程项目管理:第2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向东,周宇.工程建设监理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并行试验管理 篇7
1.1 强化落实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需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 单位是市场的主体, 消防安全管理是单位的主体责任。《消防法》和公安部第61号令规定了单位应当履行的消防安全管理职责、内容和方法等。但是, 一些单位经营者为了所谓的经济利益, 不顾消防安全, 违法生产经营使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重特大火灾仍然时有发生。总结火灾原因的教训,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单位消防安全工作不到位, 并且相关消防措施等并不完善。由此可见, 必须加强“四个能力建设”, 创新消防管理方法, 落实单位消防事宜, 以提升全社会的消防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
1.2 创新消防管理方法, 落实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的需要
单位一旦发生火灾, 首先追究消防部门是否派人去检查, 检查是否发现隐患, 发现隐患是否督促整改的责任。消防部门被形象地比喻成“单位消防管理部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单位数量逐渐增多, 负责消防监督检查的相关人员较少, 很难实现单位“一对一”的监督管理。“运动式”消防安全专项整治, 虽然能消除大部分火灾隐患, 一定程度上预防和遏制了火灾事故的发生, 但“整治—反弹—再整治—再反弹”的问题依旧存在在发生。因此只有提高社会单位的整体消防安全意识, 通过“户籍化”管理, 提升单位依法自我管理的能力, 才能扭转消防安全管理的被动局面。
2“四个能力建设”与“户籍化管理”相结合管理模式在任一联合站消防管理的实践的主要做法
2.1 建立建全“四个能力”档案
2.1.1 单位基本情况档案; (含:单位基本情况表、消防组织, 消防安全制度登记, 消防设施、器材、电气、燃气检测、维修记录登记表) ;
2.1.2 防火检查档案; (定期防火检查登记表、火灾隐患整改通知书) ;
2.1.3 防火巡查档案; (每日防火巡查记录表)
2.1.4 灭火疏散演练档案; (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演练记录) ;
2.1.5 员工消防知识技能培训档案; (员工消防知识技能培训登记表)
2.1.6 消防控制柜运行档案; (消防控制柜运行日登记表)
2.1.7 动火审批档案。 (动火审批单)
2.2 大力开展干部、员工的四个能力相关知识的专项培训
要求:全员参加, 培训做到有计划、有教案、有考试、有成绩, 使四个能力教育成为员工安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2.2.1 掌握消防法律法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等;
2.2.2 掌握站、岗位的火灾危险性和防火措施;
2.2.3 掌握并熟悉本消防设施、灭火器材的性能、使用方法和操作规程;加速对改造后消防设施的调试和熟悉。
2.2.4 会报火警、扑救初期火灾、应急疏散和自救逃生的知识、技能;
2.2.5 熟知站、本岗位安全疏散路线, 引导人员疏散的程序和方法;
2.2.6 掌握并熟悉站、本岗位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内容、操作程序;
2.2.7 加强站内施工队伍的消防安全教育, 加强施工队伍的安全监督, 完全避免施工火灾的发生。
3“四个能力建设”与“户籍化管理”相结合管理模式在任一联合站消防管理的实践的实施效果
3.1 实现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
消防安全责任人是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四个能力”建设自我评估工作的第一责任人, 消防安全管理人具体负责自我评估各项工作的开展, 适应现代企业管理需要, 特别是任一联合站这样的消防重点单位转变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 推进此管理, 是实现长治久安的有效途径。减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避免因为盲目和随意给日常工作造成的诸多安全隐患, 从而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2 实现员工队伍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加强, 提高了消防管理水平
通过开展一系列全员参与、全方位、全过程的培训学习、宣传教育、创新管理等工作, 施工改造项目进展顺利, 技改项目效果显著, 员工思想稳定的良好局面, 逐步建造起一支高素质、高标准、高水平的员工队伍, 加强了员工消防自我评估能力, 综合提高了全员风险防控的能力, 促进了消防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3 管理创新, 各项工作取得佳绩
输油作业区任一联合站管理创新, 多措并举,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 管理水平大幅提高, 取得多项荣誉称号, 任一联合站获得集团公司绿色车间 (队站) 先进单位, 华北油田消防安全委员会户籍化管理示范单位, 铁人式队站等荣誉称号。
4“四个能力建设”与“户籍化管理”相结合管理模式所产生的效益
经济效益:我们用较少的消防投入可产生巨大的消防安全经济效益和经验效益, 实现了消防安全, 促进了安全生产, 达到了无火灾事故和零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