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销执照

2024-05-19

吊销执照(共7篇)

吊销执照 篇1

企业作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社会组织, 其活动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如有违法, 法律将对视其违法性质、内容、程度而予以不同的惩处。但由于企业不同于自然人, 不具有天生自然人身份。它作为法律的拟制实体, 其设立、变更与终止的情形与自然人有着很大区别。吊销营业执照作为企业终止的条件之一, 它的先行行为, 吊销行为本身及后果都有着其他终止条件所不同的特点。

一、吊销营业执照的法理基础

(一) 自由与秩序博弈的结果

企业法人基于法律的建构而产生。企业法人的产生、变更、运行及结束都是建构秩序的结果, 明显不同于自然人的天生存在的身份。建立企业法人的目的是创设一种市场主体, 让其在自由的市场竞争中具有类似于自然人的身份来从事交易。但在建构过程中, 我们面临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两难困境。选择市场自治抑或选择政府干预都是一种错误的选择。

市场失灵表现为负外部性与负内部性, 其本质是民间的私人强制, 即“私对私”的强制。政府失灵则表现为国家俘获、行政腐败。其本质是政府的私人强制, 即公权力成为利益集团或个人僭越为谋取私权利的工具。同时私人非理性会导致集体的非理性, 不论是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法律建立企业法人这一主体时, 赋予它自我生长的权利, 自由的在市场中进行交易行为。把企业看成是市场领域的单个自然人, 就必然会带有自然人的非理性, 进而表现在市场领域就形成如欺诈、规避法律等一系列缺陷。国家及政府行为的介入, 如前所提到的, 政治领域也是同样存在非理性的, 所以对政治领域的非理性的防治就是通过自治的力量来加以抗衡。表现在吊销营业执照领域就是当且仅当企业事实的先行违法行为产生才能够引起政府强制的介入, 否则就是公权力侵犯了私权利的行为。所以市场与政府的博弈的结果就产生了一种相对性选择, 二者的度是建构性立法所追求的目标。

(二) 理性与风险博弈的结果

在市场经济中, 市场各主体间的行为博弈都涉及成本与收益的问题。其中的风险与不确定性因素参差不齐。当成本收益的衡量转化为风险与理性的关系时, 政府的规制管理 (又称监管) 就是减少风险的理性表现, 权衡规制所引起的成本与收益, 在经济上与技术上制定可行性的措施来控制风险。但风险性行为或者规制方式存在可替代性风险或行为时, 自由行为的风险不确定性就应该通过这种可替代性的经济行为来减少。

当法律认定吊销营业执照的原因现实成就时, 其严重违法行为导致了高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 同时产生承担主体资格受到限制的高风险。一般来说, 企业在经营活动过程中获得收益时, 要受到政府的总体框架性审查。政府运用各种措施来实施建构的秩序即法律所规定的情形, 包括执法解释与执法行为, 在运行过程中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 且这类风险视执法人员的素质以及理性而区分确定。如果超过了规制的程度, 抑或是滥权, 就会比企业违法造成的风险更大。比如可能给执法者所带来的是权力或者直接利益的享受, 但增加了行政法成本与社会的不确定因素等。所以执法者谨慎使用自己的权力, 企业依法行使自身权利, 能够在法治经济的自治环境下理性、合法、合理地化解风险。

二、吊销营业执照的先行行为的分析

营业执照是由企业登记机关依法颁发给登记注册的企业, 准予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合法凭证, 企业依此凭证在其登记的经营范围、期限、区域、行业内从事生产经营。吊销营业执照的先行行为是企业根据所处的环境和相关因素的判断, 在利益与风险中进行短期的经济人追求。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 企业发生严重违法违规行为, 导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剥夺其经营资格和行为能力的情形主要由以下几种:1.虚假注册。即以各类虚假文件骗取注册的情形;2.无故不开业或者停业达到一定期限。如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6个月未开业的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6个月以上的, 由公司登记机关吊销营业执照;3.不申请注销。即已经破产或者解散清算结束后却也不办理注销登记的企业予以吊销执照;4.逃避年检。包括拒绝年检、不予年检和没有年检的情形;5.滥用执照。由于执照颁发的对象是特定的, 所以其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营业等行为皆为违法, 从而可以吊销营业执照;6.非法经营。包括相关法律规定的超越经营范围的越权经营和其他违反各类禁止性或严格准入行业的经营行为。上述前5种, 主要是“违反登记管理”的情形, 第6种则是具体生产经营行为违反法律、法规的情形, 具体判定标准分布于《广告法》、《产品质量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药品管理法》、《拍卖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直销管理条例》、《报废汽车回收管理办法》等多领域多层级的法律法规之中。

对于以上法律已经规定的行为是否都有必要?运用前面的经济成本与利益的衡量十分必要, 而且在立法与司法过程中的成本收益默认原则 (the cost-benefit default principles) 的考量, 也是判断规制合理性的必然选择。拿虚假注册来举例, 企业之所以以这种方式来骗取经营资格, 首先它通过此资格可以在市场经营过程中攫取比它所需违法成本更高的利益。其次虚假注册虽然没有合法注册安全, 但在短期来看虚假注册与合法注册成本相比, 前者是更少的。也就是作为经济人, 其用更小的成本能够获得更大的利润, 而不论其长期风险如何。长期风险因为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所以是它所预见不了的。F.H.奈特《风险, 不确定性与利润》明确了经济人此时的行为偏好性选择。作为理性的专业判断, 虽然没有最优的政策分析, 但我们从虚假注册来看, 它导致了市场中的其他交易主体随时面临丢失财产权的危险, 也就是增大了与虚假注册企业进行交易成本, 而且由于它的不诚信, 导致了与其交易的当事人债权灭失的风险增加。

三、吊销营业执照实行行为的分析

吊销营业执照行为是一种具有严厉法律后果的行政行为, 它是企业生产经营行为严重违法, 达到了此种措施所规制的程度方才启用的一种法律制裁。吊销营业执照意味着对企业继续从事市场经营活动的资格予以剥夺, 其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都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它与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或标记为经营异常状态相比, 在法律规范上严格得多, 更必须严格遵守行政程序规范。所以对吊销营业执照行为来说, 应谨慎审查先行行为和适用此行政行为。在我国, 很少对经济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 且政府的经济行政行为也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具有专业的经济行为分析, 所以在我国这种严重缺乏专业性与司法审查的国家就更有必要谈其合法性与合理性。

事实上, 吊销营业执照的情形是比较好识别的, 因为其违法程度较高, 且用成本收益规则加以衡量, 同时对吊销营业执照之后进行清算才注销登记予以监督, 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在现实中, 却出现了诸多问题。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只管做出该行政行为, 却没有公开公示该吊销营业执照的信息, 使得市场增加了不稳定性, 且债权人利益无法得到保护, 造成企业没有进行清算就终结的情形经常存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对于企业的违法行为审查不严格, 实行宽设立登记, 宽注销登记, 让违法者能够顺利地在鱼龙混杂中获利。比如, 最新版《个体工商户条例》删除了个体工商户未开业或停业可吊销营业执照的规定, 规定“个体工商户登记事项变更, 未办理变更登记的, 由登记机关责令改正, 处15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 吊销营业执照。”何为“情节严重”?这似乎又将带入需要行政权自由裁量的境地。伴随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社会法治的不断进步, 基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本身可能存在尚不完善的情形, 以及司法机关的相对弱势地位, 使得市场经济更呈现出不安全和高风险。所以政府在市场运行过程中应特别注重符合现代法治精神和有限政府基本原则的有效治理。

四、吊销营业执照行为的后果分析

由于企业的先行行为引起了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行为, 在治理不法状况以及降低风险的同时, 后续行为结果对于吊销营业执照也需要加以确定, 才能够使市场经济的环境更加安全自由的运行。主要包括以下法律后果:1.因违法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企业没有进行清算。公司登记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法律后果是导致公司启动解散程序, 组织清算组对公司进行清算;2.公司清算后没有办理注销登记手续或者在办理注销登记手续后, 未在规定时间内发布公告或者发布公告与登记机关核准的登记内容不一致。由于此时所有关系都予以消灭, 此时吊销营业执照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则是主体资格的完全消灭;3、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应当将营业执照公章、合同专用章等缴回原登记机关, 拒不缴回的属违反登记管理法规的行为, 可提请当地公安机关协助收缴, 继续从事经营的则应承担相应的责任;4、吊销营业执照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和直接责任人必要的资格限制, 在一定年限内一般是3年, 不得使用该企业名称, 不得担任公司董事、监事、经理。

在现实中对吊销营业执照的后果问题引起了很多争论, 就该争论看来, 是没有必要的。吊销营业执照之后, 其法人主体资格以及诉讼主体资格如何?有法人终止说和解散说。对于法人资格终止说来看主要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说法。他们给出的理由是注销登记与吊销营业执照是两类消亡行为, 主体的主动与受动性不同, 故不需要被吊销执照的企业法人再申请办理注销登记。同时在他们看来这时的企业也是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的。其诉讼主体资格应为其股东或公司开办者。

因此, 不管是民事主体资格还是诉讼主体资格, 终止消灭说都是极其荒谬的。所以法院在审查此类案件时就应该对该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 依法撤销相关《答复》与《执行意见》中的错误行政解释。同时从早年最高院答复辽宁省高院的关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后的民事诉讼地位如何 (2000年1月29日, 法经[2000]24号函) , 以及《公司法》和《民法通则》的规定可见, 立法和司法机关都明确了被吊销营业执照后, 应该依法进行清算, 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注销登记后, 该企业才归于消亡。同时从我国《公司法》184条来看, 对于怎么清算以及由谁清算都有明确。“有限责任公司的清算组由股东组成, 股份有限公司的清算组由董事或者股东大会确定的人员组成, 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 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如果股东没有进行清算就已经注销或者分配剩余财产, 就可以利用刺破公司面纱来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张士元.企业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2]曼昆.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3]邓辉.论公司法中的国家强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4]凯斯.R.桑斯坦.风险与理性——安全、法律及环境[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5]余运复.浅析吊销营业执照与法人消灭之联系[J].法制与社会, 2007 (08)

[6]邹成勇.吊销公司营业执照制度研究[J].经营与管理, 2007 (02)

[7]邱柏.现阶段吊销营业执照的相关规定[N].中国工商报, 2016.03.16

[8]肖朝文.公司吊销营业执照的法律效力[J].开放潮, 2005 (09)

[9]杜万华, 王艳彬.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法人主体资格——兼论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民事主体和诉讼主体资格[J].研究与争鸣, 2000 (07)

[10]屈迎昕, 覃遵辉.公司被吊销或吊销后股东的清算义务及法律责任[J].沧桑, 2006 (03)

[11]钱媛, 高崇慧.被吊销公司清算制度的构建——吊销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应与清算制度相结合[J].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2007 (01)

吊销执照 篇2

如果确实不想开了还是去注销一下,被吊销营业执照的话,进入全国黑名单,三年内在全国都不能办理个体营业执照,公司不能担任董事、监事、经理,三年时间到了后还要重新注销下,顺便申请解除法定代表人警示限制手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七十六条规定:“公司不按照规定接受检验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限期接受检验;逾期仍不接受检验的,吊销营业执照。检验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由公司登记机关处以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布的《企业检验办法》第十九条表述为:企业不按照规定接受检验的,由企业登记机关责令其限期接受检验。属于公司的,并处以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分公司、非公司企业法人及其分支机构、来华从事经营活动的外国(地区)企业,以及其他经营单位的,并处以3万元以下的罚款。属于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及其分支机构的,并处以3000元以下的罚款。

因未接受年检而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存在的问题不同

企业申请恢复营业执照的几种主要原因:

一是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早已名存实亡,但其名下尚有土地等资产。如果企业按照被吊销营业执照的情况办理土地转让及过户手续,会产生较多的手续费用。

二是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属于“空壳公司”,但其子公司经营情况良好,甚至有的子公司还在谋求上市。这样,吊销母公司的营业执照,会对子公司产生消极影响。

三是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在业务方面与其子公司的业务范围相同。如果该企业的营业执照被吊销,会导致其子公司在业务活动中遇到很多麻烦。

目前企业登记机关解决相关问题的做法

从实际情况看,不少企业在被吊销营业执照之后,仍然处于正常经营状态,或者明确表示会将原先的生产经营活动继续下去。这些企业的存在,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和促进就业具有积极的作用。企业登记机关如果仅仅因为这些企业未按时接受年检而吊销其营业执照,使其丧失生产经营权,对于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并无益处。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的企业登记机关就如何妥善解决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

据调查,企业登记机关在处理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又申请恢复营业执照问题过程中,主要有3种做法:一是直接在企业登记档案中撤掉有关行政处罚决定的文书,让申请人补齐年检材料,然后在登记注册业务系统内进行修改;二是实行“以罚代吊”,即按逾期年检的性质及程序要求,对企业未按时接受年检的行为重新立案调查,然后予以罚款并责令企业限期年检;三是经本机关主要领导或案件核审委员会集体讨论并签署意见后,撤销相关的行政处罚决定,然后责令相关企业补办年检手续。

讨论能否恢复企业被吊销的营业执照,关键是正确认识吊销营业执照的法律性质

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属于处罚较重的行政处罚类别,一经依法作出,非因法定事由不能改变。显然,恢复已经被依法吊销的企业营业执照,等同于改变或撤销已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而改变或撤销已经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的法定事由,依照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被行政复议机关责令改变或撤销行政处罚决定,以及被人民法院裁定改变或撤销行政处罚决定两种情形。

但从行政法律与民事法律的关系看,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并不直接导致企业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的消灭。

根据目前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理论界的一般观点,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只是剥夺了企业法人的生产经营权,并没有剥夺企业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实质上只是对企业法人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一种限制,即将其经营活动限制在清算活动的范围之内。这样,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之后,并不直接导致企业法人的民事主体资格的消灭。因此,从理论上说,恢复被吊销的企业营业执照并不是没有可能。

为了有效降低登记风险,应尽快研究制定有关恢复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对相关程序作出明确规定,以方便企业登记机关妥善处理严格依法行政和帮扶企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关系

营业执照吊销后如何主张权益 篇3

A是一家美国的外商投资集团(下称“A集团”),在中国境内投资了B、C、D三家公司,其中B公司对中国境内的E公司拥有上千万元人民币的债权。但是B公司已三年未参加年检,被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吊销了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在此之后,E公司因资不抵债被责令停业整顿并因此成立了E公司清算组(下称“E清算组”),依照法定程序通知了各债权人限期申报债权。

于是问题便出来了,B公司被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下称“营业执照”)后是否还能继续保留其法人资格,即B公司对E公司的债权如何进行主张的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本案现在面临的焦点为 B公司是否仍具备法人资格,能否以其自己的名义向E清算组主张债权。

法院:“吊销≠注销”

依据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发生的阶段可划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发生在公司清算完结后,不申请注销公司登记的,公司登记机关吊销其公司的营业执照,并予以公告。二是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尚未进行清算,通常是公司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如本案中B公司三年未年检等。对于第一种情况并无争议,因为只有当B公司的法人资格继续存在,才可能以公司自身的名义向E清算组要求确认并行使其债权。而对于后一种情况下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由于公司并未清算,其法人资格是否存在却存在较大争议。

在中国,法院对此问题的倾向是:企业法人在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注销登记前,受到的只是一种行政处罚;丧失的也仅仅是从事经营活动的资格,其法人主体资格依然存续,可以以自己的名义或以其清算主体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依法主张权利和承担义务。法院上述观点和做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最高人民法院经济庭在《关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后其民事诉讼地位如何确定的函》(法经[2000]24号)中,对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的答复是:“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国家工商行政法规对违法的企业做出的一种行政处罚。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应当依法进行清算,清算程序结束并办理工商注销登记后,该企业法人才归于消灭。因此,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被注销登记前,该企业法人仍应视为存续,可以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 从中可以看到,最高人民法院认为吊销营业执照只是一种行政处罚,企业法人在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还必须经过清算与注销登记才算是消灭了法人资格,否则仍然被视为独立的法人而存在。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李国光提出:“无论在企业歇业、被撤销或被吊销营业执照情形中,如果存在多个清算主体,均应成为共同诉讼主体。” 清算主体的作用是清理被清算企业的债权债务,并享有相应的权利,承担相应的义务。可见,这里的观点也是倾向于认同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之法人资格仍然存在。

2001年10月9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在《关于企业下落不明、歇业、撤销、被吊销执照、注销后诉讼主体及民事责任承担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试行)》中表达了与最高人民法院相同的意见,但其表述更为明确:“吊销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法规对违法的企业法人做出的一种行政处罚。企业法人在被吊销营业执照后至注销登记之前,虽然丧失经营资格,但其法人资格仍然存续。”

工商机关:“吊销=注销”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观点与法院相反。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营业执照被吊销,是区别于注销登记的另外一种企业法人资格消灭方式,其消灭的不仅仅是企业法人的经营资格,也包括企业法人的法人资格。

中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上述观点主要体现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企业法人被吊销营业执照后法人资格问题的答复》(工商企字[2002]第106号)(下称“《工商总局答复》”)中。

《工商总局答复》规定:“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企业法人凭证,申请人经登记主管机关依法核准登记,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取得法人资格。因此,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登记主管机关吊销,企业法人资格随之消亡。”《工商总局答复》还认为,“吊销营业执照、注销登记是企业法人资格消亡的两种方式,两者的法律后果均导致企业法人资格消亡……吊销营业执照是登记主管机关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对企业法人违反规定实施的一种行政处罚,对企业法人而言,吊销营业执照就意味着其法人资格被强行剥夺,法人资格也被随之消亡,并由登记主管机关在企业登记档案上予以载明,不需要被吊销执照的企业法人再申请办理注销登记。”

国际惯例:“吊销≠注销”

清算完毕并注销是公司法人终止的完成过程,吊销营业执照是公司解散的原因而非终止的结果,吊销营业执照导致法人必须依照行政命令解散,解散中的法人继续存在已经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立法之通论。一是以美国为代表,明确规定公司因行政命令解散后,公司在结业及清算事务内继续存在,法人资格尚未丧失,但行为能力受限制。二是以德、法、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日本立法对解散的公司,至清算终结止,在清算的必要范围之内,视为存续。

中国法律如何规定?

面对现实中的案例,于理有据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有法可依。不管是法院还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其观点和做法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为此,有必要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从现有相关法律规定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只是法人资格消亡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被吊销取消的只是企业经营资格,而不是企业的法人资格即其民事主体资格。因此案例中的B公司仍可以其自身名义或/和其清算主体的名义主张相关权利与承担相关的义务。

笔者上述观点的主要法律依据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民法通则》第40条规定:“法人终止,应当依法进行清算,停止清算范围外的活动。” 这规定了清算是企业法人终止的不可逾越的一步。《民法通则》第46条规定:“企业法人终止,应当向登记机关办理注销登记并公告。”其中只说到注销登记并公告是企业法人终止必须要走的一步,并没有提到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可以成为另外的替换方式。

从《民法通则》第40条和《民法通则》第46条可以看到,企业法人要终止其法人资格,必须经过清算和注销这两个步骤,除此而外没有别的可选方式。 最高人民法院的观点与此是一致的,这也符合国际通行的惯例与做法。

其次是企业登记法规的有关规定。《工商总局答复》所引用的法规依据是《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第3条、《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3条与《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第25条。

要正确全面理解企业登记法规的内容,就有必要从国家关于民事主体的法律规定进行把握。如果把企业登记法规的有关规定理解为,企业只要被吊销营业执照,未经清算和注销程序就丧失法人资格,将不仅与《民法通则》的关于民事主体的有关规定不符,而且将导致《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和《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与《民法通则》的有关规定发生矛盾。

“吊销营业执照就可以取消法人资格”,是对企业登记法规的错误理解。《公司登记管理条例》和《企业法人登记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都只能够说明领取营业执照是企业取得法人资格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及营业执照的重要性与作用,但并没有规定取得营业执照就可以涵盖整个法人资格的取得程序,更未规定吊销营业执照就可以取消法人资格。一句话,吊销营业执照没有完成企业法人资格的注销与终止,企业法人的法人主体资格依然存在。

如何主张权益?

根据以上分析,并结合中国现行有关法律规定,我们认为:B公司虽然被吊销营业执照,但只是丧失了经营资格,其法人资格依然存在。至于B公司参加E公司债权登记事宜,我们建议在实际操作中采取如下五个具体步骤主张有关权益:

第一步,直接申报债权。B公司可以先以工商营业执照正本或副本及其他有关材料向E清算组申报债权。

第二步,反映情况。如果E清算组以未年检为由对申报不予接受,B公司可以向E清算组的上级主管机构反映情况,争取理解并办妥债权登记。

第三步,补办年检。如果其上级主管机构仍然不予接受,则可以依法向工商局申请补办年检,或者请求其开具有关证明。

第四步,通过清算程序主张权利。B公司以其清算主体A公司的名义向E清算组申报或主张债权; B公司也可以依据《外商投资企业清算办法》尽快成立清算组,进入清算程序,由清算组向E清算组申报和主张债权。

第五步,提起确权之诉。如果E清算组对以上步骤和方法均不予配合,或者在申报截止日之前债权申报与登记工作无法完成,则应该在截止日之前以B公司或/和其清算主体为原告,以E清算组为被告,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要求确认债权的诉讼。

现实中类似于A外国投资集团的例子有很多,其共同的难题就是当其投资的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如何去维护原有的合法债权。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从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可以得出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之法人资格继续存续的结论,但并没有一纸直接、明确的规定,有的只是一些相对间接的条文。这虽然对于我们的论证没有太大影响,可是却会大大影响实际案例操作中的可行性与效率。

吊销执照 篇4

一、吊销营业执照的原因

(一) 吊销营业执照是公司法人资格归于消灭的一种程序

《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一条第 (四) 项规定:公司因下列原因解散: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或者被撤销。因此, 吊销营业执照是公司解散的原因之一。解散是已成立的公司, 由于行政命令、法院判决、发生章程规定或法律规定的事项而停止营业活动并逐渐终止其法人资格的行为, 它是公司法人资格归于消灭的必经程序。

(二) 吊销营业执照的事由

根据《公司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司有下列情形之一, 主管登记机关可吊销其营业执照。

1、虚报注册资本、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采取其他欺诈手段隐瞒重要事实取得公司登记的。2、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提供虚假材料的或承担资产评估、验资或者验证的机构因过失提供有重大遗漏的报告的。3、公司成立后无正当理由超过6个月未开业的, 或者开业后自行停业连续6个月以上的。4、变更经营范围涉及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决定规定须经批准的项目而未取得批准, 擅自从事相关经营活动。5、公司不按照规定接受年度检验或年度检验中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的。6、伪造、涂改、出租、出借、转让营业执照的。

二、吊销公司法人营业执照后存续公司的法律性质

公司解散后存续公司的性质, 目前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观点。人格消灭说、清算公司说、拟制说、同一人格说。本人倾向于同一人格说, 即公司法人解散后, 其法人资格并未消灭。理由如下:

(一) 从被清算主体和清算对看。如果吊销公司营业执照已经使公司法人主体资格消灭, 那么清算组所进行的清算活动就不是对公司进行清算, 而是对股东进行清算, 其后果必然是:公司的财产将不再是公司财产, 而变成股东的财产, 公司的债权将不再是公司债权, 变成股东的债权;公司的债务将不再是公司债务, 而变成股东的债务。而这一切都不需要经过任何程序, 只需主管登记机关吊销公司法人营业执照即可。如果认为上述推论不正确, 股东不能成为被清算的财产主体, 那么被吊销法人营业执照的公司的财产主体又应当是谁呢?

(二) 从公司法的规定看, 如果吊销公司法人营业执照已经使公司法人主体资格消灭, 将与公司法第十章的许多规定相悖。例如:该法明确规定清算组清算的是“公司财产”;清算组是“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清算期间, 公司不得开展新的经营活动”;“公司清算结束后, 清算组应当制作清算报告, 报股东会或者有关主管机关确认, 并报送公司登记机关申请注销公司登记, 公告公司终止”;等等。很显然, 公司法所规定的公司在被注销前是一直独立存在的, 只有在被注销后, 公司才正式终止, 其法人主体资格才正式消灭。.

(三) 从公司的财产看, 公司的财产是在股东出资或者认购股份的基础上形成的, 股东将自己的财产交付公司后就因取得公司的股权而丧失了对该财产的所有权;而公司则在取得股东所交付财产的所有权后形成公司法人财产权。如果说公司对法人财产权的取得主要依股东交付, 那么公司法人财产权的消灭, 同样主要依公司交付, 这种交付有两种情况:一是在清算并支付各种费用后公司财产还有剩余的, 在该财产正式分配并交付股东后, 公司法人财产权才消灭;二是公司财产不能依法支付各种相关费用的, 在公司财产依法定程序交付完毕后, 该法人财产权消灭。可见, 公司在清算基础上, 依法正式将公司财产交付给相关机构、组织或者人员之前, 其法人财产权依然属于公司, 而不能属于股东或者公司之外的其他人。

(四) 从公司的债权债务关系看, 被清算的债权债务是公司的债权债务, 而不是公司之外的其他人的债权债务。公司与相对人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是依私权、通过平等自愿原则建立的财产关系。只要该财产关系的建立没有违背法律、行政法规, 就应当受到法律保护, 任何行政管理机关都不能通过吊销公司法人营业执照等行政权利的行使, 剥夺公司作为债权债务关系主体的资格。

(五) 从公司被吊销法人营业执照后的组织机构看, 公司被吊销法人营业执照并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后, 公司的组织机构并未依法取消。清算组组成后, 该组织机构成为公司的内部机构, 其职能是以公司的名义对外代表公司进行与清算有关的经营活动;对内组织对公司的财产进行清理。而公司董事会则因清算组的成立而丧失代表公司的权利。公司股东会依然存在并有更换清算组成员对清算组的清算报告给予确认等职权;公司监事会依然存在, 并继续履行维护公司利益、公司职工的利益等职责。

(六) 公司的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在清算过程中, 公司有权以自己的名义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由于债权债务关系和其他关系是公司与相对人之间建立的法律关系。所以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五条第 (七) 项规定:清算组在清算期间代表公司参与民事诉讼活动。这就充分说明:包括被吊销营业执照在内的所有公司, 只要其仍处在清算中, 就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地起诉、应诉, 并独立地享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综上所述, 公司营业执照依法被吊销, 只要没有经过合法清算, 该公司法人主体资格仍然存在, 只是公司的权利能力受到限制, 在处理它与相对人或者其他主体的法律关系中, 它应当是权利义务的承担者, 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它有权利以自己的名义参加各种诉讼活动, 其他人包括股东不能取代公司的民事主体和诉讼主体地位, 清算人或者依法律规定承担清算义务的人, 只能作为公司的代理人参与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因此, 吊销法人营业执照后存续公司在依法被注销前仍具有法人资格。

摘要:吊销营业执照是公司解散的原因之一, 公司解散是公司法人资格归于消灭的必经程序。公司解散后是否还具有法人主体资格, 目前存在不同的观点。本文从公司法的规定、财产、债权债务以及民事权利和民事责任等说明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依法注销前仍具有法人主体资格。

关键词:吊销营业执照,存续公司,主体资格

参考文献

[1]罗豪才.行政法学[M]. (2005版)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年9月:253

[2]石少侠.公司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4月:226-239

[3]江平.新编公司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4年9月:95-99

[4]王卫国.商法[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59-61

吊销执照 篇5

1.应明确可以申请恢复营业执照的条件

被吊销企业申请恢复营业执照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条件:被吊销企业自愿提出恢复营业执照申请;被吊销企业在申请企业注销登记之前提出恢复营业执照申请,且原则上被吊销企业自吊销处罚决定书下发之日起6个月内提出申请;被吊销企业不予以恢复将导致企业重大经济损失;被吊销企业接受因逾期未年检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被吊销企业在提出恢复营业执照申请之前不存在新的违法行为。

2.应明确申请恢复营业执照的适用程序

要遵循程序同一原则。恢复被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不属于对企业作出吊销营业执照行政处罚决定的后续部分,而是一个独立的行政行为,是根据新情况就原行政处罚决定的必要性进行再判断。因此,恢复被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应遵循程序同一原则,即原则上应按照作出吊销企业营业执照行政处罚决定的程序进行:向上级工商机关提交相关报告并重新立案;进行实质性审查、核实,确认是否存在应当恢复营业执照的情形;在省级以上媒体或工商局电子政务网上发布拟变更吊销营业执照行政处罚决定的公告;自公告发布之日起15日内没有异议的,依法变更被吊销企业的行政处罚决定,如有异议,根据具体情况确定是否予以恢复;作出吊销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决定,即责令限期年检、罚款;被吊销企业补办年检手续,并将处罚信息和年检信息录入经济户口软件。

要遵循实质审查原则。工商机关对企业提出恢复被吊销营业执照的申请,应就企业的登记事项和经营情况、企业有无其他违法行为等进行调查核实,如企业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或严重违法,不适于继续经营或有关审批部门依法提请登记机关吊销营业执照的,则不能恢复其经营资格。同时,需要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出具清算报告,明确企业的资产负债情况,确认企业的有形资产及无形资产具有相当价值,具有继续经营能力,方可恢复其营业执照。

要遵循集体讨论原则。依据法定程序作出吊销企业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决定,是一种严肃的法律行为。因此,是否恢复企业的经营资格,应通过集体研究讨论决定,而不能由某个机构、某个人来决定。应由企业监管机构受理此类申请,再组织相关机构调查核实,核查结果提交局长办公会议讨论后作出最终决定。

3.申请恢复营业执照的注意事项

股东意思表示不完全一致时不得申请恢复。申请恢复被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应当是基于全体股东意思表示完全一致情况下所达成的合意,只要有一个股东(不论其持股份额的大小)未明示同意申请恢复营业执照,就不能恢复被吊销企业的经营资格。

已进入清算程序的被吊销企业不得申请恢复。根据有关规定,如果企业被工商机关吊销营业执照,企业应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债权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有关人员组成清算组进行清算。因此,如果企业因未参加年检被吊销营业执照,之后又申请恢复经营资格的,必须先由企业所在地人民法院出具该企业未被债权人申请清算的证明,工商机关据此判定该企业未进入诉讼程序,再依法作出是否恢复其经营资格的行政决定。

吊销执照 篇6

《公司法》第20条规定:“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 依法行使股东权利, 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 逃避债务, 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 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有学者认为:在公司营业执照被吊销、应当进行清算的情形下, 股东长期怠于履行清算职责, 导致债权人利益受损的, 在现行法律没有就此作出明确规定的情况下, 债权人亦存在援引该条款请求股东对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可能。再如, 在公司进入清算程序后, 股东在存在或有负债的情形下, 没有尽到对或有负债的债权人通知和保护义务, 不当行使剩余财产分配权, 导致在清算程序结束后债权人利益受损的, 也同样存在第20条第3款被适用的可能。在上述例证中, 债权人请求股东直接承担责任均无须去否认公司法人格。[1]

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 法院究竟是判决股东承担怠于清算的侵权责任, 还是判决股东承担清算责任, 在实践中并没有一致的做法。在江都亚通物资流通公司诉扬州纺织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金鼎实业 (深圳) 有限公司一案中, 原告要求被告承担不清算导致原告的债权损失150万元、利益损失50万元。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人民法院认为:两被告作为鼎盛公司的股东, 在鼎盛公司出现解散事由之后, 未在法定期限内成立清算组对鼎盛公司进行清算, 导致公司的财产贬值、流失、毁损或者灭失, 致债权人的债权无法实现的, 应据此,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条第一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 (二) 》第十八条第一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条的规定, 判决对债权人承担怠于履行义务所导致的侵权民事责任。[2]这是法院运用揭开公司面纱原理, 判决公司股东承担对被吊销公司的清算责任和偿债连带责任。

但是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下简称人大出版社) 与被告河南卓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卓诚公司) 、孙震、季江宁、伍洲婷、李江南、王洁公司清算赔偿纠纷一案中, 海淀区法院认为, 人大出版社以新洋华公司股东怠于履行清算义务为由, 要求各股东承担连带责任。依据我国公司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 作为公司债权人, 在公司出现解散事由逾期不成立清算组进行清算的情况下, 有权申请人民法院指定清算组进行清算。现人大出版社并未就此提起清算程序, 且新洋华公司已向本院申请对公司进行清算, 故在此情况下, 人大出版社作为公司债权人, 直接要求股东承担怠于清算的民事责任, 起诉条件不成就, 本院不予受理。[3]

股东怠于清算究竟应当如何承担责任?有学者认为:公司法人人格被滥用的情况可能在清算过程中被发现, 也可能在公司清算过程中出现滥用公司法人人格的情形 (比如在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清算注销过程中仍以公司名义为清算以外的经营活动) , 但不管怎样, 清算义务主体在公司解散后未履行清算义务的行为本身, 并不足以构成对公司法人人格的滥用。因此, 不能简单地对清算义务主体不实施清算或者清算不当的行为都适用公司人格否认制度来追究清算义务主体的责任。[4]

笔者认为, 有必要严格限定揭开公司面纱原理判决公司股东承担对被吊销公司的清算责任和偿债连带责任的范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解散的企业法人所涉民事纠纷案件具体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征求意见稿) 》第17条规定:清算义务人与清算法人财产混同的, 债权人可以清算义务人为被告提起诉讼, 清算义务人应当对清算法人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最高法院有必要用司法解释对法院直接判决股东承担怠于清算的侵权责任的具体情形作出明确规定, 防止各地法院同案异判情形的发生。

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原理, 必须符合法定要件, 分别是“滥用股东地位和有限责任”、“逃债”、“严重损坏债权人权益”, 三大要件的举证责任应由原告承担。同时, 为了防范法官滥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 有必要对其适用加以一定限制。从公司诉讼实践来看, 控制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的情况层出不穷, 但最主要的情形是股权资本显著不足、股东与公司人格之间的高度混同、股东操纵下公司拒不清算等。司法解释有必要对符合揭开公司面纱的具体情形作一概括和列举。

有学者认为应当审慎适用揭开公司面纱制度, 可以对债权人请求人民法院否定公司法人资格的案件进行专属管辖, 由债务人公司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作为一审法院, 由高级人民法院作为二审法院, 以收统一裁判效果之效, 同时防止个别法官和执行官滥用揭开面纱制度。这种观点值得斟酌。[5]

在公司非自行决定终止的情形下, 与大陆的吊销营业执照制度不同, 中国台湾地区公司法采用的是公司解散制度, 公司解散分为两种情形, 行政解散和司法解散。台湾地区《公司法》第10条规定:公司有左列情事之一者, 中央主管机关得依职权或据地方主管机关报请或利害关系人之申请, 命令解散之:“一、公司设立登记后六个月尚未开始营业或开始营业后自行停止营业六个月以上者。但有正当理由者, 得申请延展。二、公司设立或变更登记后六个月尚未办妥营利事业登记者。但有正当理由者, 不在此限。公司有违反法令或章程之行为, 足以影响正常经营者, 主管机关得订定期限命其改正;不于期限内改正者, 公司负责人各处新台币六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锾, 并再次定期命其改正;期满仍未改正者, 中央主管机关得依职权或据地方主管机关报请命令解散之。但其违反法令或章程情节重大者, 中央主管机关得依职权或据地方主管机关报请或利害关系人申请, 径行命令解散之。”[6]

台湾地区《公司法》第11条规定:“公司之经营, 有显著困难或重大损害时, 法院得据股东之声请, 于征询中央主管机关及目的事业中央主管机关意见, 并通知公司提出答辩后, 裁定解散。前项声请, 在股份有限公司, 应有继续六个月以上持有已发行股份总数百分之十以上股份之股东提出之。”台湾地区的司法解散制度与大陆的公司僵局制度非常类似。大陆公司法第183条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 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 通过其他途径不能解决的, 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 可以请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该条赋予一定比例的股东解散公司诉权, 但对被告主体、诉讼程序、善后事宜未予明确, 给司法适用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 该条规定仍有待完善。如“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和“重大损失”的判断标准不明, 缺乏操件性、弹性过大, 容易引发滥诉和法官过度适用自由裁量权, 同时未明确解散公司之诉的被告主体, 被告主体是公司还是公司的董事或其他股东在具体诉讼中存在争议。

与大陆公司法对被吊销营业执照的公司法律地位存在争议不同, 台湾地区公司法对于解散中公司的法律地位规定地非常明确, 值得借鉴。台湾地区公司法第24条规定:“解散之公司, 除因合并、破产而解散者外, 应行清算。”第25条规定:“解散之公司, 于清算范围内, 视为尚未解散。”第26条规定:“前条解散之公司在清算时期中, 得为了结现务及便利清算之目的, 暂时经营业务。”而大陆地区公司营业执照被吊销之后, 就公司本身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而言, 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公司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消灭说。这种观点的立法基础就是公司营业执照的双重效力。既然公司持有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是“企业取得法人资格和合法经营权的凭证”, 那么吊销公司营业执照就理应使公司的法人资格和经营资格同时归于消灭。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其出台的相关文件中对此予以了多次强调。第二种观点是公司经营资格消灭说。被吊销营业执照后, 公司的法人资格仍然存在, 但是, 不得从事经营, 只能进行清算。这一观点的提出旨在解决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主体资格问题。这种观点正是人们对司法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的尴尬现象进行反思的结果, 具有较为普遍的代表性, 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同。

吊销公司营业执照, 作为工商管理部门的行政处罚, 将产生公司成为清算法人的法律后果。在司法实践中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 公司往往不经正当清算程序而解散, 无部门组织清算, 股东不管, 甚至借机私分和转移公司财产的现象屡见不鲜。但就我国现实而言, 由于我国清算制度的不完善, 吊销营业执照后反而带来一系列问题。

公司清算是依法清理公司债权债务并向股东分配剩余财产, 终结公司所有法律关系的行为。由于公司清算是公司解散的前提, 因此, 公司清算对保障债权人利益意义重大。我国现行《公司法》中规定的公司清算程序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普通清算程序, 其存在种种缺陷:

(1) 清算主体制度存在缺陷。公司解散随之引发清算程序, 首要问题就是清算人或清算机构的确定。这不仅事关由谁主持清算, 更关系到不实清算或清算不能时由谁承担不能清算的责任。《公司法》第192条规定:公司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被依法责令关闭的, 应当解散, 由有关主管机关组织股东、有关机关及有关专业人员成立清算组, 进行清算。规定公司在强制解散的情况下一律强制清算, 并且将组织强制清算的责任强加于“有关主管机关”, 否定了该种情形下股东或股东大会仍可以自行组织清算的可能。

(2) 司法实践中清算执行效果不明显。从实践来看, 强制解散公司的判决生效后股东主动清算以及能全部执行完毕的案件几乎没有, 部分执行的也仅限于对公司一些遗留财产进行了处理, 绝大部分案件是以终止执行结案。债权人的利益从司法实效来看得到有效保护的微乎其微。

(3) 违法清算责任不清。我国公司法规定了清算人的民事责任, 即“清算组成员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给公司或者债权人造成损失的, 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对于清算中违法行为的处理, 关系到清算程序能否顺利进行。但是在司法实践中, 债权人追究清算人赔偿责任却比较困难, 其中如何确定债权人损失并由谁的财产赔偿是一个难题。对清算义务人不依法进行清算, 导致公司解散长期无人清算, 公司财产贬值、流失;清算过程中, 清算主体不按法律规定程序进行清算, 或隐匿财产, 对资产负债表或财产清单虚伪记载, 在清偿债务前分配公司财产等行为很难进行追究。

针对公司股东恶意逃避清算责任、逃避公司债务的行为, 应当设立特别清算程序。特别清算应为股东或者债权人提起的特别清算之诉所引起, 由法院判令公司相关清算主体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对公司的清算, 如不能或者拒不完成, 法院可聘请相关机构和人员组成清算委员会, 对公司进行清算, 清算费用由公司承担, 如公司不能承担, 则可判令清算主体承担的一种清算制度。目前我国公司法无相关规定, 因此建立特别清算制度十分必要。特别清算制度借助于法院干预对清算活动予以审查, 以公开、透明的程序维护债权人利益。同时, 公司由法院组织特别清算后, 避免了公司仍从事经营活动, 从而保证了交易对方的安全, 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特别清算明确了清算费用由公司或清算人承担, 也解决了现实中公司资不抵债、无法承担清算费用的问题。

摘要:公司被吊销营业执照后, 法院究竟是判决股东承担怠于清算的侵权责任, 还是判决股东承担清算责任, 在实践中并没有一致的做法。笔者认为, 有必要严格限定揭开公司面纱原理判决公司股东承担对被吊销公司的清算责任和偿债连带责任的范围。针对公司股东恶意逃避清算责任、逃避公司债务的行为, 应当设立特别清算程序。

关键词:揭开公司面纱,特别清算,吊销执照

注释

1[1]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二十条适用思考》, 作者:刘建功, http://www.bj148.net/ShowArticle.shtml?ID=200910241028166703.htm, 最后访问时间:2010-12-9.

2[2]参见《崔武律师成功揭破公司面纱》, http://www.cuiwu.com/news_view.asp?newsid=725, 最后访问时间:2010-12-9.

3[3]参见 (2008) 海民初字第31553号裁定书, http://law1.cnki.net/kns50/clkd/clkc/detail.aspx?DBName=clkc&FileName=20091013LA0143, 最后访问时间:2010-12-9.

4[4]《公司清算责任的表现形式及责任范围》, 何树志, 《人民司法》2007年第三期.

5[5]《新公司法的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解释难点》第96页, 刘俊海, 法律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

吊销执照 篇7

2009年6月, 我与一家公司签订了为期一年的劳动合同。一个月后, 我在为公司送货款中不幸因车祸受伤, 不仅花费了3万余元医疗费用, 还落下8级伤残。可直到近日我请求公司给予工伤赔偿时, 才知道公司早在与我签订劳动合同时, 便已经被依法吊销了营业执照。请问:我能否要求公司赔偿, 怎样获得赔偿?

江西车芳

车芳同志:

你有权要求公司赔偿。

上一篇:流程系统优化下一篇:部队和消防部队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