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农奴制改革(精选3篇)
俄国农奴制改革 篇1
摘要:通过对近代俄国三次改革的比较分析, 阐明三次改革的异同点, 重新审视和指出俄国改革的特殊性—战争与改革紧紧的结合, 而俄国改革的特点就是她影响的深远性, 具有标志性事件的1917年俄国革命则主要是由“农奴制改革”和“斯托雷平改革”所促成。
关键词:俄国,改革,军事
一、“北方战争”与“彼得改革”
留里克王朝 (公元862 ~公元1589年) 统治后期, 当西欧各国的封建制度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开始瓦解之时, 农奴制度却在俄国开始形成并走向巩固,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进入16世纪, 俄罗斯民族翻过乌拉尔山领土面积急剧扩大, 作为一个“东方”国家, 俄罗斯尽管面积广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但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落后并且无法与先进的西欧国家直接接触。
17世纪末俄罗斯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国内政治纷争不断, 教权膨胀;工商业停滞不前, 农业是国家经济的主要生产部门; 军事力量羸弱不堪, 经常遭到奥斯曼帝国和波兰等强国的进攻, 国家军队指挥权分散并经常参与国内政治斗争。经过“彼得使团”出访欧洲之后, 彼得一世认识到西欧列国军事武器装备先进, 工商业的繁荣, 海上贸易发达。
1699年彼得一世首先从军事领域开始改革:解散射击军, 实行义务征兵制, 扩大兵源;用经济手段激励参军;加强对新兵的训练;引进和培养军事人才, 建立海军;鼓励发展军事工业。随后又开始了政治改革:改组国家行政机构;打击教会势力;迁都圣彼得堡。文化教育、社会风俗的改革:开办学校、图书馆和科学院;学习西方文明礼仪。
彼得一世的军事改革加强了军事指挥权的统一、建立新式国家常备军, 将国家军队真正纳入了沙皇的统治之下。义务征兵制的推行将保卫国家的任务分摊到每个国民的身上, 国家也不用为征不到兵而无法进行对外战争担心, 最重要的是将国家统治阶级的贵族和地主纳入了军事官僚体系, 削弱了贵族的力量, 贵族与强势沙皇难以直接对抗并开始臣服于沙皇权威;经济手段刺激参军的积极性, 国家军队是由自愿的国民组成, 战斗力得到提高。海军的建立为俄国称霸波罗的海和夺取黑海和里海沿岸打下基础; 军事工业的发展则使俄国军队基本达到空前的“现代化”, 彼得及其后继者的改革使“俄国庞大军事机器在技术上达到了现代化的水平, 这一状况一直得以维持, 直到19世纪, 西欧通过工业化才实现了军事的复兴”。
政治改革, 用枢密院取代“贵族杜马”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彼得一世再将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 强化了君主专制;加强世俗权力对教会的控制, 削弱教会势力, 解除了教权对皇权的威胁; 迁都则进一步打击世袭贵族, 造就了俄国贵族阶层的脆弱, 为日后进行更大规模的改革扫除了障碍。
文化和社会风俗改革是彼得一世为提高俄罗斯人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礼仪, 瓦解和摧毁俄罗斯人传统的夜郎自大保守封闭的心里所进行的社会改革。
“北方战争” (1700 ~ 721年) 是俄国为与西方直接接触、学习西方先进科技同西北欧国家瑞典为争夺波罗的海霸权的战争。战争与彼得一世改革基本同步, 在战争中俄军数量虽多, 但缺乏训练, 武器质量低劣, 辎重行进缓慢, 弹药粮食供应不足, 军官指挥不力等因素使俄军初战便遭受挫折, 失败坚定了彼得改革的决心。改革使俄国陆军和海军空前强大, 并且通过21年的持久战争最终击败瑞典称霸波罗的海。
“彼得改革” (1699 ~ 1725年) 是彼得一世为摆脱俄国经济的落后、军队的孱弱、文化的封闭和思想的保守所进行的第一次近代化改革。改革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但其最主要的是进行军事改革和政治改革, 目的是打败北欧敌国、打击国内世袭贵族以巩固沙皇的绝对权威, “彼得大帝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最终改革使俄国走上了国家形成过程中“强制密集道路”。
由于俄国处于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和过渡地带, 沙皇不愿放弃君主专制和农奴制度, 又无法抵制西方先进科技的诱惑, 只有在坚持专制制度和维持农奴制的基础上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彼得一世“将从西欧借鉴的方法与……专制的东方政权结合起来。这种爆发性的混合……将俄罗斯的权力高度释放出来, 直冲云霄”。
二、“克里木战争溃败”与“农奴制改革”
1855 ~ 1856年俄国与西欧资本主义英国和法国进行克里木战争, 战争的原因是黑海和巴尔干地区的归属问题。而这时西欧各国基本已完成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使英法两国经济和军事实力增强, 由于俄罗斯黑海舰队是由帆船组成“抵挡不过由蒸汽所驱动的军舰所组成的强大的联合舰队”;并且俄国铁路行业落后, 南方基本没有铁路, 而军备运输主要依靠公路, 导致弹药、粮食供应不足;俄军的滑膛枪射程远不如英法联军的来复枪, 所以导致克里木战争惨遭失败。失败的后果是失去了在黑海保留舰队和部分领土, 将俄国重新降为欧洲的二流国家。战争使沙皇意识到“这个国家又一次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某种程度的现代化……对于再次获得强大的军事地位是必不可少的”。要想改变农奴制的腐败, 农业滞后和工业缺乏, 军事装备落后就需要改革。
战争的失败使农民运动发展起来。随之,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开启了俄国的第二次近代化。改革的核心是废除农奴制, 其内容是:农民获得人身自由;并且可以赎买一块土地;农民依附于村社。农奴制废除后又进行地方政治改革:建立地方自治局和城市“杜马”;进行司法改革, 建立近代司法体系;改革军事, 实行普遍兵役制, 削减兵役期。改革遭到了地主贵族阶层的强烈反对, 但是被强势的沙皇轻易地平息和镇压了。
农奴制的废除, 顺应了自由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潮流, “解放”了农奴, 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并且使农民阶级得到些许好处;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些方便, 但由于需要支付高额的赎金, 又使农民沦为雇农, 所以也创造了大批的无产者;村社继续存在使俄国不能走西方式的“大农场道路”, 没有为农业的发展扫除障碍, 农业现代化依然举步维艰。政治改革虽然使地方获得一些自由和权力, 但又被中央政权限制了。军事改革中普遍兵役制和后来快速工业化为战争做了准备。文化教育方面依然没有给予独立和自由。
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在同西欧国家军事竞争失败的情况下推行的比较全面的近代化改革。改革之后俄国的工业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1887-1897年间, 工厂企业的数目增加26.3%, 生产总值增长112%”, 尤其是90年代财政大臣维特提出的政府推动工业化之后的整个90年代“俄国的工业平均增长率为每年8%”, 铁路业长足发展。而工业发展伴随着工业无产阶级的产生, 俄国在极短的时期内快速工业化造成大批工业无产阶级的出现, 无产者是俄国人口的主体——无产农民和无产工人,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俄国的人均实际收入仍然只相当于英国和美国的三分之一”, 更可怕的是:大部分工业集中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三、“日俄战争”与“斯托雷平改革”
日俄战争 (1904-1905年) 是日本和俄国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发生的帝国主义战争。日本作为19世纪后半期崛起的国家, 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和经济文化改革迅速步入帝国主义行列, 并与另一个西方大国建立某种同盟关系。随着日俄矛盾不断激化, 在没有别国直接的军事参与善意中立的情况下日本决定与俄国开战。俄国的主力军队远在欧洲, 日本通过各个击破和惨重的战争代价取得胜利。20世纪初经济危机的影响和俄国陆海军的败退立即引发了1905年国内反对沙皇政府的运动。沙皇政府采用妥协和镇压的政策, 到1907年反叛运动基本结束。
1907年运动结束之后, 沙皇和国家杜马批准了斯托雷平的改革方案。其内容是:允许农民退出村社;允许将土地集中和建立田庄;私有土地可以买卖和抵押。改革所推行的“这项法律所遵循的是资本主义演进的路线, 它促进和推动这一演进, 加速对农民的剥削, 加速村社的瓦解, 使农民资产阶级更快的形成。从科学的经济学来讲, 这项法律无疑是进步的”。但这次改革面是极其狭隘的, 没有涉及政治领域 (尽管1903 ~ 1905年的君主立宪改革使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获得的部分立法权但不属于此次改革范围) , 也没有进行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政策调整, 只是单纯的农业经济改革。而改革是对外战争失败与国内大规模反政府运动相结合产生的。这些方案的主要目的是为工业发展提供劳动力和解除落后的小农业对工业发展的束缚。允许农民退出村社是又一次 对农民的解放, 田庄和土地私有化有利于建立资本主义的大农场和扩大国内市场。但是改革依然没有摆脱俄国农业落后的局面, 而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比资本主义农业经济发展本身要严重的多。
四、三次改革的特点及其影响的剧烈程度
“三次改革”是近代俄国史上为巩固沙皇统治权威、加强对外战争所进行的近代化改革;其改革的原因都是在对外战争遭受重大挫折或惨遭失败的情况下进行的不彻底的政策调整;并且改革都受到的地主阶级和贵族的激烈反抗, 但是强势的沙皇都轻而易举的打击和压制了反抗者。而改革的结果是:相当程度上摆脱军事的落后, 工业的脆弱和农业的滞后。这进一步说明俄国近代改革的特色是:将战争与改革紧紧地结合起来, 因为战争失败而改革, 因为改革而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
“三次改革”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们处于世界资本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彼得改革”处于重商主义阶段, 其目的的扩张性和侵略性以致于把强化军队建设和加强沙皇专制放在首要位置;“农奴制改革”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在肯定沙皇专制基础之上进行的更重视资本主义经济尤其是重工业发展的改革;而“斯托雷平改革”是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俄国最高统治阶层为摆脱农业长期滞后所导致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发展迟缓做出的一次土地私有化的努力。
改革结果的剧烈程度也相去甚远。“彼得改革”则加速俄罗斯的对外争夺出海口, 使俄国获得对外战争的主动权, 为以后战胜拿破仑法国和确立19世纪“宪兵”地位打下了基础;而1861年改革则创造了一大批无产阶级农民和无产阶级工人, 为1905年革命十月革命的提供了“炸毁旧建筑的火药”。因此, 彼得改革尽管不彻底, 但巩固了既存的国家政权, 所以较为成功;而之后的两次改革则是不成功的, 虽然它们刺激了俄国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但其将俄国社会原有的被压制的矛盾迅速激化, 并且推动国家政权走向毁灭, “改革摧毁了改革性的政府”在这里表现的淋漓尽致。
近代俄国的强大是沙皇或大臣将先进的军事或经济与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的结果, “三次改革”前赴后继, 继承发展。最终“农奴制改革”和“斯托雷平改革”将沙皇政权推向了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敲响了罗曼诺夫俄国的丧钟, 将为战争准备的“火药”投向莫斯科和圣彼得堡, 原来所组建的庞大的国家行政机器和军事机器随之崩溃, 新的更为强制和官僚化的现代化国家产生了, 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苏联重获19世纪初俄国的大国地位。
五、结论
“三次改革”是俄国史上的重大事件。但是, 改革不仅促使俄国加速军事侵略和对外扩张, 而且也放大和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 将俄国已存国家政权推向了毁灭。在俄国这一特殊案例中, 改革都是由外部战争失败或因为准备战争所导致的主动或被动的进行局部或全面的在军事领域或为扫清经济发展障碍所进行的改革, 并且改革的不彻底性又使国家政权面临危机, 但是同一时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英国议会改革和日本明治政府改革则取得比较大的成果。
“那些走着与当今世界主流国家不同路线的国家是不太发达的, 而且它们最终或者重演西方国家的经历, 或者永远落在后面”, 罗曼诺夫俄国为改变落后局面进行三次现代化改革以适应国内和国际形势, 但是由于不彻底性导致经济与政治不相适应, 最终沙俄政权走向覆灭。而现代化改革的方向已由简单的军事和经济领域转向:市场经济, 民主法制, 教育独立, 文化自由。在这之中, 市场经济是走向世界的基础, 政治民主化的真正实践则是世界19、20世纪乃至21世纪世界政治发展的总趋势。
俄国农奴制改革 篇2
【内容标准】
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农奴制改革的历史作用。
2、过程与方法:讲述法与归纳法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俄国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教学要点】
重点:1861年改革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难点:理解1861年改革的性质。【导入新课】
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导入;与此同时极其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俄国,也抓住了历史发展的机遇,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新课探究】
一、农奴制危机(背景)讨论明确: 1、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有一定的发展,工业革命也开始进行。
2、但由于封建农奴制的存在,农奴生活贫困,导致俄国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
3、俄国对外扩张战争失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运动风起云涌。
4、新思潮的涌动是改革的重要原因。
5、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挽救统治危机,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总言之,俄国农奴制出现严重的危机。这是改革的根本原因。
二、俄国1861年改革(农奴制改革)1、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农奴制改革的法令和宣言。规定:农民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享有拥有财产、从事工商等经济活动、参加选举等自由权利;地主不得买卖农民或干涉他们的生活;农民交纳一定的赎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和宅园地。(教材P152)
2、讨论:如何理解:“农民获得自由时,已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列宁 相关材料:
“与其等待农奴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倒不如从上面来废除农奴制,解放农奴为好。” “诸位会相信。为了保护地主的利益,凡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亚历山大二世说其改革初衷)
在改革中,地主把最好的土地留给自己。农奴得到土地,按当时市价算仅值5亿多卢布,而实际付出的却不少于20亿卢布。可以说:
亚历山大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积累了大量资金,它的实质是对农奴的一次大规模的掠夺。
3、讨论意义(P152)
(1)性质上:1861年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2)废除了农奴制,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快了俄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3)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资本主义社会)。
(4)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农奴制残余,改革后,俄国加紧对外侵略扩张。
4、探究:如何理解1861年改革的性质
点拨:对于一场改革性质的认定,关键要看导致改革发生的原因、改革的内容及改革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从改革的背景来看,一方面,改革前俄国资本主义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工业革命已经开始;另一方面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充分说明封建落后的农奴制无法占用强大的资本主
用心
爱心
专心
义制度,它推动了俄国统治阶级的改革。因此,这次改革是在俄国资本主义和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推动下进行的。
从改革的内容来看,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
从改革的影响来看,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成为俄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综上所述,俄国1861年改革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总结巩固】
学习本课应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等方面去掌握相关的知识。农奴制危机,使俄国工业发展步履艰难,这是1861年改革的根本原因;新思潮的涌动是改革的重要原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原因。改革对俄国社会的影响要求学生分析改革的内容后得出。
【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将正确选项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题后的括号内)1.俄国1861年改革最根本的目的是(B)A、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缓和阶级矛盾,维持沙皇专制统治
C、发展资本主义
D、笼络资产阶级,扩大政权基础 2.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爆发的战争是(C)
A、克里木战争 B、葛底斯堡战役 C、克里米亚战争 D、萨拉托加战争
二、材料解析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谈话
材料2: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了 回答:①材料一的引文讲话的人是谁?(亚历山大二世)
②两段材料反映的都是什么国家发生的什么事件?(俄国发生的1861年农奴制改革)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解放农民。——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谈话
材料二:农民还有权赎买他们所住的房屋,并在获得地主同意后,赎买分配给他们长期使用的土地和其他附属地作为私产。。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而成为拥有私产的完全自由的农民。——亚历山大二世签署的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
材料三: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地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
————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
回答:①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为了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的利益)
②据材料二,改革后俄国农民的地位有了怎样的变化?(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的人;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一些份地)
③材料三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④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略)
三、问答
5.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什么?你怎样评价1861年改革?(略)
6.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为什么必须进行农奴制改革?(19世纪上半期,资本主义工业在俄国有了一定发展,工业革命也开始进行。但由于封建农奴制的存在,农奴生活贫困,导致俄国国内市场狭小,自由劳动力缺乏,资本主义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并使俄国对外扩张战争失败,社会矛盾激化,农民运动风起云涌。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挽救统治危机,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用心
爱心
教案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模版) 篇3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二一九法令”的内容;“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能力目标:通过“二一九法令”的内容分析当时俄国各个阶级对“二一九法令”的“满意度”,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通过了解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进步性,理解改革也是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落后制度的重要途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 重难点
(1)教学重点:俄国“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全面正确理解“二一九法令”的历史进步性与局限性。
三 教学手段:多媒体
四 教学方法:提问法 引导法 讲读法 五 新课导入
老师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到了亚历山大二世继承了俄国的皇位,有没有同学能向大家介绍亚历山大二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当上沙皇的?”
学生:“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沙皇尼古拉一世自杀。” 老师:“俄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落后的农奴制度” 老师:“正确,当时的欧洲一些国家早已走上了资本主义,国力迅速增长,而俄国仍然实行农奴制,把劳动力束缚在土地上,农奴生活贫困,缺乏国内市场,导致了俄国成为当时欧洲的落后大国,同时俄国农奴起义不断,亚历山大二世面临内忧外患,“压力山大”,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六 新课讲授
老师:“俄国封建地主阶级势力很大,改革面临着强大的阻力,请同学们阅读第一子目,了解亚历山大二世如何吸取以往改革失败的经验教训,减小变革的阻力?各地区的地主阶级对解放农奴是什么看法?”
学生:“首先通过报纸公开讨论农民问题,成立一个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随着社会舆论对农奴制的批评增加一些封建主愿意有条件地解放农奴。条件成熟后,亚历山大二世使农奴制改革进入公开化。
老师提问:“主要农业区的地主愿不愿意解放农奴,把土地分给农奴?为什么?” 学生:“不愿意解放农奴,更不愿意把土地分给农奴,甚至希望得到更多的土地和农奴。因为剥削农奴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
老师问:“工商业比较发达地区的地主愿意解放农奴吗?为什么?”
学生:“愿意,因为他们需要自由劳动力,希望通过解放农奴得到赎金投资工业。”
老师:“哪个地区的地主愿意解放农奴呢?为什么”
学生:“草原地区,因为那里地广人稀,地主同意逐步解放农奴,甚至给农奴土地,但需要农奴服劳役。” 老师:“不同地区地主阶级对解放农奴的态度不同,都是从他们的利益角度出发的。不同的改革方案从各地送到中央政府,经过激烈的讨论后拟订了改革的法案,这就是‘二一九法令’。请同学们阅读第二子目,了解‘二一九法令’的内容。”
老师:“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标志是1861年俄历二月十九日(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正式签署了改革法令和关于废除农奴制制度的特别宣言。请同学们阅读第二子目,了解‘二一九法令’的内容。”
老师请一位同学介绍“二一九”法令的内容。
学生代表:“从法令公布之日起,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随意买卖,抵押和赠送农奴。他们享有公民权利,可以签订契约,提起诉讼,自由结婚,经商,做工和合法拥有财产。”
老师提问:“农民有没有获得土地呢?”
学生:“没有,土地任然在地主手中,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土地。” 老师:“农民赎买土地容易吗?”
学生:“不容易,农奴要以高出当时土地几倍的价格买下土地,并且要服劳役,很多地主卖给农民的是很贫瘠的土地。当农民获得土地后,已经是所剩无几。”
老师:“‘二一九法令’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农奴的命运呢?”
学生:“不能。因为农民并没有获得生产资料。要么在资本家的工厂里饱受剥削,要么赎买一块土地,没有付清赎金前还是要为地主服务。此外农民还受到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 老师将学生进行分组,第一组同学代表俄国农奴制改革后的地主阶级,第二组同学代表农民阶级,第三组同学代表资产阶级,第四组同学代表亚历山大。请各组派一个代表来谈谈改革后自己的感受。
第一组学生代表(地主阶级):“村社还可控制农民;农民土地还有一半在手上,价格很划算,但是农民暴动很心!”
第二组学生代表(农民阶级):“这是一场欺骗,身份虽然自由但受村社束缚,份地虽可买但遭受掠夺,根本没有改变我们的生活处境。”
第三组学生代表(资产阶级):“我们得到更多劳动力、市场和资本;在地方自治机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有更多司法保障;但都远远不够!。”
第四组学生代表(沙皇):“暂时摆脱统治危机;但国内并不太平!”
引导学生阅读第三子目,了解二一九法令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老师:“二一九法令有什么进步意义?”
学生:“
1、农民得到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2、农奴获得人身自由,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俄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废除农奴制,动摇了俄国落后封建生产关系,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加快了俄国现代化进程。”
老师:“请同学们指出这次改革的局限性。” 学生:“
1、不彻底性:农奴仍受村社严格管理,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农民支付赎金总数超过改革时的地价;
3、欺骗性: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且贫瘠和不便耕种,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七 课堂练习:
1简述俄国1861年改革的背景 简述“二一九法令”的内容
八 课堂小结:俄国1861年改革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它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方面实行的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改革后,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有了迅速发展。但是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仍保留有大量的封建残余,这使俄国历史日后具有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特点。农奴制的大量残余,使劳动人民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的双重剥削和压迫,所以,彻底肃清封建残余仍是俄国民主革命的重要任务。
九 效果测评
简要评价俄国1861年改革。(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
十 板书
第七单元 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 改革背景
国际:英法等欧洲强国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国力大增 国内: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失败,俄国面临内忧外患 二 酝酿
1公开讨论农民问题 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解放农奴问题 3 收集各方面意见 拟订改革法案 三 “二一九法令” 1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地主不能随意买卖,赠送,或抵押农奴
(2)农奴享有自由结婚,经商等权利(3)土地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赎买一块份地 2 陷阱
【俄国农奴制改革】推荐阅读:
俄国农奴制改革教案06-25
农奴制改革06-02
第24课 俄国的改革 教案07-27
俄国文学05-19
俄国电影07-07
俄国的自由主义反对派07-23
九年级历史《俄国十月革命》的教案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