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是成功之母

2024-06-25

失败是成功之母(共9篇)

失败是成功之母 篇1

古往今来, “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名言被中华民族奉为真理, 多少人凭借着它走向了成功辉煌之路。但是, 又有多少人想过, 成功也是失败之母呢?

毛泽东同志在接见周谷城说到“失败是成功之母”时, 周教授却提出了独到的“成功也是失败之母”这一见解, 深得主席赞同。这句话说得相当精辟。当一个人处于失败或者逆境时, 可以用“失败是成功之母”来勉励自己, 为自己加油;而当你处于顺境, 或走在铺满鲜花的成功的路上时, 你则更需要“成功是失败之母”这句话来时刻告诫自己。

德国物理学家斯塔克, 因发现光射线在强电场中分裂的斯塔克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但他得到巨额奖金后却财迷心窍, 充当希特勒的政客, 迫害爱因斯坦而锒铛入狱;李自成占领北京, 登上王位, 但因被胜利冲昏头脑而前功尽弃;成克杰当上省部级领导后, 大搞权、钱、色交易而被判极刑。这些正是“成功是失败之母”的绝好例子。

面对成功, 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不移的意识, 人们常说“创业难, 守业更难”就在于此。成功带来的欢跃与陶醉, 易使人安于其中而难辨方向。这时, 不同的人就会做出不同的抉择:智者面对成功, 能不被其所迷惑了心智, 而把它当做一个奋斗的起点, 去攀登更高

的山峰, 去夺取更大的胜利。而不懂此道理的人很容易就被成功的喜悦淡薄了意志, 迷失了心智, 其结果只能以走向失败而告终。

“人事成败”, 古人的话今天完全可以赋予它全新的意义。成功与失败相互为“母”, 正是二者辩证统一的绝好诠释。让我们从历史的角度审视成败得失, 不要鼠目寸光自欺欺人。在当今社会的大好情势下, 更应把当下的成功作为以后拼搏的基石, 牢记“成功也是失败之母”这一至理名言, 那么, 我们就会从成功, 走向更辉煌的成功。

失败是成功之母 篇2

自古以来,多少人仁志士经历过挫折失败,但是他们都以惊人的毅力战胜了一切。如今,我也“有幸”和失败见面了。我不想用太多的口舌浪费在自我安慰上,我只想默默地用自己的行动来证明我自己。

失败了,总是一个人乱发泄一通,我不会对别人诉说自己的苦,只能对着自己说:“你真无能!你真没用!你真不警惕!”家人表面上不露声色,其实也心灵感应到他们的斥骂了。

抛开一切,表面上当什么事也没发生过的我,背地里要使劲儿地比别人努力十倍,二十倍。我不需要别人的夸赞,不需要别人的斥骂。我厌恶这一切,我厌恶。任何人都无法阻挡我想做自己事的人。

我的心像破碎似的,找不到依所。有时,竟也会恨老师,恨同学,恨所有人,甚至包括我自己。人心是险恶的,我厌恶虚伪的人。

到那里,我只能说,这只是我暂时的失败,它将不会决定我的一生,我的梦想,我的追求。我不会让别人小瞧我,我要展现出我最强的实力,我不会让暂时超过我的人洋洋得意!我明白,我所说的和所想的这些话,定会让老师大吃一惊,可能会这样看我:“这个学生怎样这样啊?”不,这是我梦想实现的必经之路。

成功学是失败之母 篇3

插画 | 盖永仕

赫德(Hud)从来就不是个特别自信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中等偏下,身材瘦弱,长得也丝毫不出众,再加上与生俱来的沉默寡言,在学校里的同龄人中,他可算是最不起眼的一个了。

赫德的父亲却是一名成功的商人,他不能忍受儿子在学校里没有过人之处,尤其对儿子不温不火的生活态度不满。“赫德,”他咆哮道,“每天早晨起床,你要像我一样,对自己说:‘我很棒,我很聪明,谁不爱我?’这样你就能精神饱满地战斗一天了。”

赫德每天照做,但是他私下却对自己的朋友抱怨道:“这简直太荒谬了,我觉得恶心。”

成功就像吃快餐?

自从在20世纪50年代初叶,那本名为《积极思考的力量》的畅销书席卷美洲大陆起,类似“积极思考”等简单而易于操作的概念就成为了自助文化浪潮中一股最为基础的信条。它们以“主流”之名寄生于高节奏的社会,在半个多世纪中不断制作出一条又一条成功的秘诀。人们从各种媒体渠道不断受到这种自助文化的浸润。这些以自我肯定为基本信条的所谓“成功秘笈”至今依然很流行。翻开任何一本成功学的书,几乎都能看到提倡自我肯定的段落:“在我所从事的领域,我是出类拔萃的”,“我有足够的时间、能力、智慧来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谁说我比别人差,既然我们考入同一个学校,就证明我不比别人差”,“每天我都激励自己去实现人生目标”,“我建立了积极、健康的自我形象”,“我找到了自信、热情的自我”⋯⋯

但是,这些鼓励自己的话能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作用呢?且不论某些断言存在十分明显的逻辑错误,例如,考入同一个学校的学生怎么就一定在个人能力上没有差别了呢。就算是那些非常笼统的褒奖,例如,“我很棒,我很出色”这样的话,又会对普通人的心理产生什么具体的刺激?

越鼓气越泄气

尽管数十年来人们对自我鼓励普遍认可,却很少有人用严格的方法考察这些溢美之词的效果。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心理学系的乔安妮•伍德(Joanne Wood)和她的同事们决定探索一下这个课题。他们在2009年7月份的《心理科学》(Psychological 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对自我肯定的效果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并设计了一个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伍德让一组志愿者接受一份衡量个人自尊及自我认同度的标准化测试,并对结果量化,进而筛选出得分最高和最低的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组。随即,她让两个小组的被试同时抄写一份材料,在抄写过程中,每隔15秒钟会有铃声响起—而在开始抄写之前,伍德会预先给每个小组中随机抽取的一半成员这样一条指令:当铃声响起时就对自己默念一遍“我讨人喜欢”。抄写完毕之后,所有志愿者立刻接受另一份情绪和自我认定的量化测试。

试验的另一部分与此类似,只不过对实验者下达的指令略有不同。伍德会请这一批志愿者中的一半在默念“我讨人喜欢”这句话的同时努力思考,寻找这句话成立的依据;而另一半则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用这句话描述自己究竟是不是合适。

实验的结果非常清晰,而且具有讽刺意味。抄写材料的先后两次答卷分数显示:对那些本来较有自信、自我认同度也高的被试而言,每15秒钟一次的自我肯定对他们的情绪确实稍有提升。而那些本来就不满意或者不认同自我的被试就没那么走运了,他们的情况更加糟糕,情绪变得抑郁,对自己也更加苛刻。但是最有意思的结果是,那些拼命想着该如何证明自己讨人喜欢的实验者在第二次的情绪和自我认定测试中的平均得分要比另一批被试低—虽然后者不但分析了自己的优点,也并没有回避自己不那么让人欣赏的缺点。

这大概可以解释赫德的反感了。从理论上说,要在两种相互抵触的理念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是很困难的,我们并非不可以对自己说出违心的表扬,然而大多数人内心深处还是容易深深抗拒与真实自我不相符的判断。强迫着自己说一些表扬的话,反而会让人想起实际上自己的本质和这些溢美之辞是多么不相符,而不切实际的褒扬也许就像是在火上浇油,增添了负面思维的力量。这力量可能会强大到足以让人的自信心开倒车,并且完全碾碎所有虚假的口号。

承认缺点更成功

表扬是成功之母 篇4

几十年过去,这两个俱乐部的成员均已走向社会创立了自己的事业,转回头去看,却出现了有趣的现象,争鸣者俱乐部的成员中出了像玛乔丽·金楠·劳林斯这样一批有影响的作家,而压制者俱乐部的成员却默默无闻,在文学上没有做出什么成绩来。这不禁让人感叹:表扬的力量原来是这样神奇!

又想起一个故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的一所小学校里,教四年级的玛丽老师碰到了一群调皮捣蛋的学生。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理想,而且缺乏上进心。玛丽老师寻思出这样一个办法来帮助孩子们——每周让学生把自己做成功的事情写在纸条上,下周一开始请他们在班上进行宣读,然后给予表扬。

一个孩子说他这一周什么事也没有做成功,非常沮丧。老师摸着他的头,鼓励他,最后说:“哦,孩子,怎么会呢?你看,我昨天见你用水果刀削梨子的皮,你削得多好,多成功啊!一只梨子的皮一点也没有断裂,彩带似的飘拉下来。唉,老师可没有你那么大的本事!你就把这成功写在纸条上念给我们听吧。”孩子化沮丧为高兴,把削梨的事写了下来……

若干年过去了,当年削梨的小孩子长成了一个高大的青年人,他成了战场上的一名优秀士兵,在一次战斗中英勇地牺牲了。战友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衣袋里装着一张纸条,展开一看,不是别的,而是他十几年前在课堂上念过的那张成功事件的记录!

阅读改变着我的精神世界,书上的那些老师教我怎样教育学生。于是,不免会把那些感动我的故事拿到自己的教学中应用,这样又有了新的故事。

学生辛某不爱写作文,交给老师的作文刚开头就结尾,只写那么两三行字。询问他写不好作文的原因,他说没有兴趣,不爱写。可据我平时观察,他是有一定写作能力的。口语表达课上,他讲在池塘里游泳,在垄陌上捕捉蜻蜓,在家里饲养鸽子的事,讲得细致引人,也有条理。一般而言,会讲话的人也善于写作文,辛某为什么是个例外,如何来帮他?

又到批改作文的时候了,辛某的作文还是那样,才开头就结尾。不过他在描写桃子时用了个好词“又大又圆”,我将这句话圈出来。在作文讲评课上,凡获得优秀评价者都要请他朗诵。好,就让辛某来朗诵这个句子吧——这恐怕也是辛同学开始写作文以来获得的第一次荣誉。他很兴奋,脸蛋儿红扑扑的,走上讲台读自己的好句好词。

下一次批阅作文时,辛某比上一回写得长了些。老师又在他的作文里圈出一个段落让他当着全班同学读。那个段落是描写夕阳的,还记得他是这样写:“太阳从山坡下慢慢落下去,晚霞从屋脊上爬了过来,映照在我家的窗子上,一个太阳变成了两个太阳,三个太阳……太阳分家了,窗玻璃烧起了好大好大的红火。”念后,老师表扬他“分家”那个词用得传神,充满了童趣。

从此以后,辛某朗诵作文的次数逐渐多起来,从表扬一个词,到表扬一个段落,再到表扬一篇作文,他的作文水平一步步提高,终于赶上来了。老师问他现在爱不爱写作文,他忽闪着眼睛说:“爱写了。”是什么原因呢,辛某又说不出来,他只觉得写作文是好玩的事情。其实他是被老师的表扬牵着手,不断前进,培养起了写作兴趣,开发出了写作潜能。

失败是成功之母 篇5

那一次,我想织一个小包包来装钱。我首先拿了两根针和半团毛线,准备好了材料我就开始织包啦!

我先拿到毛线的一头,再拿根针就开始起头。起完头之后,我再拿一根针插入第一根针和毛线的中间,然后拿线往第二根针的顶头上绕一圈,最后拿食指往第二根尖上一按,就打完一针了,我就这样打到了五厘米。发现食指很痛,原来手被针扎了一下。我就学妈妈打毛衣的样子,等绕完线的时候,往外一拉,针全出来了,线全散了。我难过的说:“完了,又要重打。”本来我想放弃,但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失败是成功的阶梯。我就产生了“不到黄河不死心”的决心。

我就按照原来的方法重新打过,打了三个小时(包括上一次打毛线的时间)我又打到了五厘米。虽然觉得手很痛,但经过上一次的教训,我就不敢再学妈妈打毛衣的样子了,何况我还没到那种程度呢!我就继续打,打到蛮多的时候,发现毛线不够了。怎么办?怎么办?好不容易打到这么我,又叫我重打……我的眼泪快要流下来了。这时候我的救星——妈妈回来了。我连忙喊到“妈,快过来。”妈妈说:“叫我干嘛呀?”我着急说:“线不够怎么办?”妈妈不慌不忙的拿了一小团毛线帮我接长,我就继续打。终于,一个精致的小包包出现在我面前,为了让它更美观我还给它加了一个小纽扣呢!

失败是成功之母 篇6

早先研究发现,大脑有两种学习方式:一种是“基于回避的学习”,即一种惩罚性的负面体验,目的是训练大脑避免重复性错误。另一种是“基于奖励的学习”,指行事正确时,大脑就会产生奖赏感。

新研究中,南加州大学经济学和心理学副教授乔治·科里塞利博士让28名年轻参试者回答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参试者需要通过提供正确答案使其收益最大化。如果参试者选择了一个错误答案,那么就会输钱,如果答案正确,则会赚钱。

第一项测试提示参试者大脑对“通过‘基于回避的学习’得到错误答案”的反应;第二项测试提示参试者大脑对“基于奖励的学习”的反应;第三项测试检查他们是否从其错误中汲取教训。结果发现,第三项测试中,参试者反应积极,被科学家称为“奖赏回路”的大脑区域激活。这一过程与感觉遗憾时大脑的体验十分相似。比如,如果一个人做错事,那么今后就可能会改变自己的行为。

科里塞利博士表示,新研究结果证明了失败是成功之母并非没有道理,在某些情况下,大脑会不断收集我们从实践中获得的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信息,以此来不断“强化”自己,为我们不断取得成功铺路。

关心与赏识是教育成功之母 篇7

几天过去了, 他虽然没惹出大事来, 可坏毛病不断。上课不但自己不注意听讲, 而且使他得左邻右舍都不得安宁。不论是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 从来不写, 任凭你老师磨破嘴皮、操碎心, 都不起作用。一天, 我在数学课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当长方形得长、宽分别扩大100倍时, 他的面积扩大多少倍时, 他说:“它的面积扩大10000倍”的正确回答出乎大家和老师所料, 当时我借机发挥了, 我说:“隋大伟你的回答非常正确, 让我们大家对他的正确回答给予掌声激励!”隋大伟很不好意思地笑了, 笑得是那样的甜。下课了, 由于他的习惯不佳, 课间总爱和同学打打闹闹, 动不动就和同学们闹翻脸, 多数同学都不敢惹他。

十几天来, 我辗转反侧, 夜不能寐, 难道隋大伟就真的这样滑下去了吗?几经思索, 我终于开口了。一天晚上放学, 我把隋大伟留了下来, 在办公室我们师生二人面对面, 一直谈了2个小时之多, 开始他摆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表情, 我感到一种可怕的疏远与隔膜夹在我们之间, 我试探着问他;“隋大伟, 这几天你在学习上是不是遇到困难了?你觉得是我讲课不适应你的口味, 还是我管得太严了你受不了?”我尽量把声音放小, 语气变得很温和, 可他就是一言不发, 真让我束手无策, 这沉闷得空气令人窒息。心想怎样打破僵局呢?我包含深情地抚摸着他的头, “你有什么心理话能跟我谈一谈吗?”还没等我的话音落下, 他已经小声地抽泣起来了, 看得出他是有类不轻弹的孩子啊。接着他慢慢的向我敞开了心扉。他说:“老师我对不起你, 从你接班这几天看, 其实你对我很好, 可我就是不知情, 这些年来, 我的学习一直不好, 老师、学生总瞧不起我, 班里不论发生什么事, 好象坏事都是我做的, 老师批评我, 学生指责我, 我在他们眼里永远是个坏人, 一来二去, 我的心就散了, 开始自暴自弃。上课我不但不听老师讲课, 还逗别的同学和我一起调皮, 时间长了, 我养成了不爱学习的坏习惯, 上课动不动就仍出几句逗人的话, 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气得老师直打颤。所以, 下课了老师不让学生和我玩, 说我是一条劣根, 这个人没就了等等。听了这些话, 我如同万剑穿心一样难受。“老师呀, 我不是不想好好学习, 可是我爸爸……”说到这里, 隋大伟哽咽了, 而且哭出声来, 这时我拿出手绢给他擦擦眼泪, 我接着问:“隋大伟, 同学们为什么称你为劣根呢?”“老师, 我说了你别笑话我行吗?”我说:“行!老师那有耻笑学生的, 有什么话你尽管说吧, 我一定帮助你、支持你。”“老师, 你知道我爸爸的事吗?”“你爸爸什么事啊?”我关切地问, 他吞吞吐吐说出了他家庭的不幸。

原来他的爸爸在他小的时候, 得了一场大病花了很多钱。现在家里十分困难, 父母对他的关心与照顾也不够。可以说他愿意干啥就干啥。当我听完他的讲述, 我不能控制自己的眼泪。当时我从兜里掏出100元钱给了他, 他说什么也不肯收。我说:“拿着吧, 买点本、文具什么的, 剩下的钱再买点吃的。”啊!他接过我给的钱, 哭得痛不欲声。他明白了, 他终于清醒地明白了!

从此以后, 他上课不打闹了, 学习成绩也一点一点进步了, 虽然期中考试不太理想, 但和以前比, 进步很多。在班里我经常表扬他, 老师的话在他心中就是台发动机, 使他永远不灭火。渐渐地, 我们的师生情拉近了, 他的成绩也逐渐提高了。这哪里是他成绩的提高, 这是我们师生的两颗心在颤动、在碰撞。

分析隋大伟的转变, 使我体会到, 班主任在教育教学中只有关爱学生、热爱学生, 才能教育学生。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抓住各种教育的机会。尤其是, 当学生要自暴自弃时, 更要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这是学生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课, 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

工作中, 我对个别学生要采取相应的教育方法, 特别是对父母离异的学生, 一定要给予他们心灵上的安慰。并激励他们, 失败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错不回头。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海燕如果不是在大风大浪中磨炼自己的矫健翅膀, 它就不可能在暴风骤雨的大海上搏击长空。

失败是成功之母 篇8

我花园里看见一个奶奶端着碗追孙子喂饭, 孙子东躲西藏……顿时觉得这情形很像自己每天的工作:备课改作业, 追着学生喂”东西”。学生不是主动想吃, 即使勉强“吃”了也消化不良。

看到这一切, 我很迷惑: (1) 为什么学生学习很被动, 很没劲头? (2) 付出了劳动没有效应, 做老师的价值是什么? (3) 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是我的教学经验不足, 教学艺术不够, 还是学生厌学?

一个班的学生的确是存在差异的。没有挑战不行, 太难了会放弃, 而很多中层生满足现状。有什么办法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于是, 我尝试用不同的试卷, 也许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激发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形成良性循环。如果学生自己想学了, 才能学得好, 教学才有了最优的效果。

二、进行尝试:

(一) 确定3份不同层次的试卷

1级 (低于60分) , 刚考过的试卷相似度100%, 目的是让原先不及格的同学体验成功的感觉。2级 (60~84分) , 目的是激发中层生敢于与原来优秀的同学挑战, 难度中等。3级 (85分以上) , 在2级的题目中增加有挑战性的题目, 期望能激发学生互相竞争、自我竞争, 积极向上。可以自己申请升级的卷子, 但不能申请降级的卷子 (如60~84分的同学可以申请考3级的卷子, 但85分以上不能选2级的卷子) 。为了给学生一个高分的刺激, 我给3份卷子都增加了附加题, 满分110分。

(二) 进行“升级”测试

三天后升级测试进行, 巡视时, 我发现原来后进生随便选A, B, C, 然后干坐着发呆或者干脆趴在桌子上的镜头没有了, 取而代之的是认真地找自己会做的题目, 中上层的学生更认真了, 教室里弥漫着一股认真紧张专注的气氛。

(三) 呈现“升级”测试结果———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第2天上课前, 我把试卷改出来。当学生拿到自己的卷子时, 教室里像炸开了锅, 洋溢着学生们兴奋的声音:“我及格了!”“我也能上90分!”“附加题如果拿到分, 我就可以超过你了!”“第5题为什么选C?”……

我发现成功比失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接下来的课堂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上课的状态非常好。原来的后进生也跟着做笔记, 我看到了学生们专注的眼神, 感觉自己能与学生产生共鸣, 很开心。我很享受这种感觉。觉得做老师付出的劳动有了意义和价值。也许是预期的效果已经初步有反应了。学生能体验到成功的感觉, 激发学习的信心和热情, 学生自己想学了, 才能学得好, 教学才有效果。

(四) 根据“升级”测试的结果, 通过不同的途径多次表扬激励学生, 增强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信心

1. 在课堂上用不同的标准, 不同的视角, 不同的语言表扬不同层次的学生。

2. 在作业本中写简单的话语激励学生, 有时委婉指出改正的地方。

3. 写小纸条与学生更好地沟通, 建议他们可以把老师表扬的信息带给家长。

4. 多关注易被忽略的“中层生”, 他们的潜力最大。

一个学期, 我和学生进行了4次升级测试的尝试, 尝试结果表明成功比失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

三、尝试的效果———成功也是成功之母

1.发掘了中层生的潜能, 优秀率增加了11%, 不及格的人数减少4%。效果最突出的是原来中层生进步成优秀生, 而从2级 (60~84分) 进入1级 (85分以上) 的人数在增加。

2.各层次的学生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 进行“升级”测试的班级有较明显的进步。

3.小结:尝试结果表明成功比失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现在提倡的成功教育的依据是, 人天生喜欢成功的, 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尝试结果表明, 成功比失败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帮助学生成功。老师帮助学生成功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成功中认识发现自己, 增加自我有效感, 提高了学生的成就动机和自信心。少数人升学在我们的国家会长期存在, 我们不要为了少数人升学, 放弃多数人的合格。我们在保证合格的基础上, 也应为不同类型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

四、我们尝试中的问题

1.在尝试“升级”测试时, 绝大多数学生都说好, 因为同学间有差异性, 能提高自己的学习热情和竞争意识。也有少数学生说没必要, 占用上新课的时间。

的确, 组织测试要占用一节课, 讲评试卷要再占用一节课, 科学课时本身就紧张。

2.最大的问题升级测试命题的难度增大, 很难恰当地区分三、四个层次的难易度。

3.教师要花费几倍的时间和精力, 命题还要改卷。科学教师本身常规的工作量就很大。

4.根据升级测试的结果寻找更好的具体的激励措施。

五、进一步尝试思考与建议

在一次片区组织的教学智慧分享活动中, 我把我的“升级”尝试与同行们进行了交流, 得到区教研员肖老师和各校老师的肯定, 大家提出了一些进一步尝试的建议。大家认为“升级”测试的形式值得尝试, 但是最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有效解决升级测试命题的针对性及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问题。

1.激发学生努力“升级”, 争取从“被考者”变为“主考官”。尝试让学生出题, 教师监管, 教师与出题人改卷。学生对自己的问题比较清楚, 出的题目更有针对性, 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努力“升级”, 争取从“被考者”变为“主考官”, 还可以减轻教师的负担。

2.选择借贷形式。假如学生在本次考试中不合格, 可以向教师“借分”,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 给予“贷分利息”, 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甚至可以“免息”,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适当“还息”。或者如果下次超额完成借分的任务, 就可以奖励利息。如果学生进步很大, 而且能连续两次以上有进步可以考虑把他们借的分嘉奖给他们。目的是提高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喜欢科学, 下一步对提高教学效果也就有动力性的帮助, 不断激励, 督促学生进步。

有一次单元考试后, 紧接着下周四月考, 为了激励学生有新的内在目标, 讲评的时候, 我发布消息, 他们可以提出借分或者贷分 (借记) , 如果他们下次考试达到自己提出的目标, 我可以考虑免息或者加分。学生们觉得很新奇, 第一次有10个学生提出想参与这次尝试, 庄永恒这次考82.5, 他提出贷2.5分;夏旻单元考74.5, 提出贷5.5分;程映妮考78, 提出贷8.5分;刘程考75.5分, 提出贷10分……

吴莉怡说:“这次考了74.5分, 考得不好, 我认为对我来说太低了!我发现实验题和计算题做得不好, 我想应该要利用周末好好复习一下, 做做自己去书店买的《中考兵法》, 加油!好好努力, 争取下次考到好成绩, 我的目标是80分以上。”我心里暗喜, 这个班的学生原来大多数没有自我竞争意识, 对自己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现在每个学生提出借贷的分数不同, 反映了他们下一次考试的目标, 本来他们的程度就不一样, 我都答应了他们。结果, 下一次月考中, 10人中有8人完成既定目标。其中, 6人超过既定目标, 仅有2人没有达到目标 (夏旻单元考74.5, 月考79.5;程映妮单元考78, 月考89.5, 超出2.5分;刘程考75.5分, 提出贷10分, 月考87.5, 超出2分;吴莉怡单元考74.5分, 提出借贷5.5分, 月考85分, 超出了5分……)

现在消费用信用卡, 楼房用借贷, 我想学生也在借贷分尝试中感觉到压力, 更可喜的是他们自己感觉有目标, 有压力就有动力, 这是自我激励的一个有效途径。

六、小尝“升级”测试, 收获学习科学的信心和热情

兴趣是成功之母 篇9

一个周末,父亲带着迪奥前往巴黎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去游览。卢浮宫精美的艺术真品深深地吸引了迪奥,特别是在德农馆9二楼的第六厅里,迪奥看到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让迪奥感到惊奇的是无论自己站在哪个角度上,画中人一双缺乏瞳孔的眼睛都会镇定而含义深刻地和自己对视。迪奥兴奋极了,赞叹艺术的神奇,也对美学有了极高的兴趣。迪奥知道自己离不开艺术了,“我要会为艺术而活,艺术就是我的生命!”迪奥心中暗暗下着决定。

回家后,迪奥跟父亲说了自己的兴趣和想成为一个艺术家的理想时,却遭到了父亲的强烈反对。父亲认为画画是不务正业,不可以作为一生的工作及奋斗目标,父亲希望他以后能成为一个外交家或者继承自己的公司,他让迪奥选择经济学或政治学。于是16岁那年,在父亲的强制干预下,无奈的迪奥只能听从家人的意愿进入了科学政治学院,攻读政治学。

虽然读了5年的政治学,但迪奥并无意成为一名外交家。因为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在服完义务兵役后,迪奥开了一家小画廊。但是两年之后,因为迪奥的家庭发生财务危机,加上艺廊的生意惨淡,迪奥只好结束画廊的经营。

法国独立前期,经济萧条,迪奥也经历着非常黑暗的时光。每天他从报纸上搜索工作机会,他没有固定的住址,时而露宿街头,饥一餐,饱一餐,最终得了肺结核。尽管如此,迪奥始终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兴趣,因为他一直坚信兴趣也可以成为一个人的事业,所以从没有放弃艺术。没有纸,没有笔,迪奥就用石头在地板上。有一次。迪奥正在地上画《蒙娜丽莎》,刚好被一位时装界的朋友看到。这个朋友看到了地板上的图画惟妙惟肖,于是介绍他去自己的公司去画一些服装设计的零稿,迪奥的第一张服装设计画作以二十块法郎的价格售出。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迪奥被征召到法国南部从军。两年后,40岁的迪奥回到了巴黎,经历过多年尝试和失败的迪奥日渐成熟,眼见着身边的朋友们一个个都事业有成。“我要会为艺术而活,艺术就是我的生命!”,迪奥想起了自己的兴趣和孩提时的决定,于是他应聘到一家时装公司做了一名设计助理。

迪奥是一名天生的艺术家,从没有学过裁剪和缝纫的技术,但对裁剪的概念了然在胸,对比例也极为敏锐,他的每一份设计都充分展露出他独特的才能。也正是迪奥的这个才能,被当时的织品生产商业巨头米歇尔?巴萨科慧眼相中,他邀请迪奥与其合作,共同开展高级时装业务。两年后,迪奥在巴黎著名的时装街马丁大道上开设了个人服装店,专心经营起了自己的事业,从设计到制作全部自己独立完成,并且以自己的名字定为服装的品牌,他的服装高级华丽、高雅时尚,很快博得了世界时尚女性的青睐,也让迪奥这个品牌迅速地走向了全世界,并且几十年不变,引领世界潮流。

上一篇:造型艺术教学下一篇:艺术的创作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