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化(共12篇)
弱化 篇1
新的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服务。出于对这一理念的错误理解, 很多教师对课堂教学中的“教”忌讳甚深, 出现了不敢“教”或弱化“教”的现象。
下面是诗歌《登飞来峰》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到“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 你还联想到了内涵相近的哪句诗?
生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师看了生1一会儿, 目光又转向其他学生……
师: (期待地) 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2: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师: (欣慰地笑) 对了, 很好!下面我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齐读全诗……
在这个片断中, 本来能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的时机被错过, 课堂变得淡而无味。究其原因, 就是教师弱化了“教”, 致使课堂不能真正开放, 学生学习的层次不高, 效果不佳。下面试作分析。
教师设置问题的目的很显然是让学生通过联想来加深对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教师对“生1”的联想不予评价, 可能是“生1”的答案跟自己预设的不一致。这样导致的结果可能有二:一是学生不知道这种联想是对是错, 或者根据教师对“生2”的认可模糊地判断“生1”的回答不够正确, 但究竟为什么不正确, 却一头雾水;二是“生1”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到打击, 以后他可能不会轻易举手回答问题, 这样就不容易暴露学生认知层面的问题。
“生2”的回答跟教师的预设恰好一致, 但教师也只简单肯定而不去追问其中的思维过程, 到底为什么正确, 教师没有说明, 也没有引导“生2”说出理由, 大部分同学可能还不清楚为什么这两句诗内涵相近, 内含的哲理是什么。
那么在这种情境下, 教师应该怎样“教”才更有效呢?“生1”的回答显然在教师的预设之外, 教师对其是否合理必须迅速在大脑中做出明确的判断, 然后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而不是一味等待预设的答案。教师可以直接做出明确的判断, 然后讲解其正确或错误的原因;也可以在“生1”回答后引导其他学生来讨论判断他的回答是否正确, 让两句诗的内涵在比较讨论中逐渐明朗;还可以在“生2”回答之后,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生的答案和课文原诗这三句诗内涵的相同相异之处, 然后进行点拨总结。这三个方案都能达到基本的教学目的, 但就“教”的时机和“教”的效率而言, 显然, 方案三很好地将课堂生成的新教学资源整合到教师课前预设的内容中来, 使问题更开放, 更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参与新知识的建构,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思维更深入。
在“教”的方法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答案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原因。方式可以是“追问此回答问题的学生”, 也可以是“转移给其他同学进行追问”等等。如对“生2”的回答, 教师不妨继续追问这两句诗为什么内涵相近, 待把“为什么”落实好了, 最初设计此问题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另外, 我们再来看“生1”的回答到底是对是错, 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教师弱化“教”的后果。教师的问题是:联想与“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内涵相近的一句诗。“生1”由此联想到了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个联想有没有道理呢?“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极目远眺的视线了, 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 寄寓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王诗告诉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观点、方法, 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哲理大家比较熟悉, 即“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是因为没有跳出事物本身来观察事物, 认识事物”。可以说, 就“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和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的关系”方面, 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是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达罢了。以上分析说明, “生1”的联想非常有道理, 这一联想可能只是感性的、模糊的, 而没有对两句诗内在联系的理性认识。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抓住学生生成的“新教学资源”及时拓展、开掘, 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个联想形成的过程, 即认识到这两句诗关联的内在原因。这个过程就是教师“教”的作用的体现。
上述片断中, 由于教师“教”的弱化, 导致了学生对此问题的认识最终依然处在模糊阶段, 课堂教学也因此失却了应该能呈现出的层次之美和丰盈之美。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 大胆去教。教师应该通过充满智慧的教学行为, 开掘课堂教学中生成的资源, 拓展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的认识由模糊变明朗, 由感性变理性, 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弱化 篇2
信达期货1队 黑色策略报告
盛佳峰
黑色研究员
执业编号:F3021430 投资咨询号: Z0013489 联系电话: *** 邮箱: 525108901@qq.com
信达期货有限公司
CINDA FUTURES CO., LTD 杭州市文晖路 108号浙江出版物资大厦 1125室、1127室、12楼和16楼
全国统一服务电话:
4006-728-728 信达期货网址:
环保预期弱化,焦炭择机沽空
核心逻辑
焦炭环保限产力度弱化
贸易商抛压、钢厂压价,现货进入回调 高利润高开工,焦企库存快速累积 下游钢铁限产压制需求 风险因素
天气污染严重导致限产力度增强 期货贴水幅度较大
策略
合约选择:J1901 入场: [2250,2350]区间 止损:[2370,2470] 止盈:[1950,2000]
仓位:资金规模1000万,100手,最大仓位50%
1.焦炭环保限产力度弱化
前期环保限产去产能文件公布后,“区域扩大”、“力度加强”、“以钢定焦”等使得市场一致性预期较强,其中重点六市焦化产能达到0.92亿吨,占比14%,蓝天80市产能3.26亿吨,占比50%,产能影响较大。同时,《京津冀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要求河北、山西省全面启动10年以上4.3m焦炉的淘汰,河北、山东、河南省钢铁炼焦产能按照0.4比例“以钢定焦”。
后期随着实际限产力度的不及预期,以及国内外扰动因素的增加,限产方式和力度逐步有所转变,预期差再度导致焦炭下行。内部环境看,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对下半年经济工作提出六个方面的要求,其中,在第一个方面要求中提出“六个稳”,即要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9月13日,河北省环保厅网站发布《河北省严格禁止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一刀切”的指导意见》,对能够稳定达到国家或省规定的超低排放限值的工序和设备及企业,按照“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的原则,采取适度应急减排措施,严禁“一刀切”。而从近期公布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018-2019 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会签件与8月的征求建议稿对比来看,会签件将采暖季前后空气质量下降的目标从双5%下降为双3%,并取消了对于唐山、邯郸、石家庄、天津、邢台、安阳6个城市采暖季钢铁限产50%,其他城市限产比例不得低于30%。最新文件的出台确实对冬季限产预期产生了扰动,焦化限产力度有弱化的可能。
2.贸易商抛压、钢厂压价,现货进入回调
贸易商作为先知先觉的群体,是焦炭的主要领先指标。7月中旬,港口、出厂价格倒挂逆转后,贸易利润窗口打开,贸易商补库积极,表现为库存明显累积,价格上行。而随着港口库存到达高位,产地焦炭到港逐步倒挂,贸易商高位接货明显谨慎,出货情绪开始累积,前期处于持续抛盘中,焦炭现货价格开启下跌模式。目前港口库存为296.2万吨,仍处于去库当中。另一端,由于焦炭绝对价格较高,钢厂抵触情绪渐浓,钢厂采购价格也开始进行回调,莱钢、日钢、天津准一均下调100元/吨。随着环保限产预期的转变,焦炭供给端的压力可能显现,现货端仍有下行的压力。
图:港口焦炭库存 单位:万吨 图:港口、钢厂现货价格 单位:元/吨
资料来源:信达期货研发中心,钢联,wind
3.高利润高开工,焦企库存快速累积压制
随着前期焦炭环保限产以及去产能的逐步升级,市场对于焦价以及行业利润上行给出了极强的预期。同时由于下游钢铁持续维持高利润(供给受限+稳需求导致),对焦炭上行的容忍度也持续提升,利润传导端传导顺畅。焦炭实际利润持续走高至700-800元/吨的水平。高利润下,焦企主动意愿强烈,虽然中间环保时有扰动,但整体焦化开工下降幅度却相对有限,7、8月仍能达到80%的高位。8/20,环保督察组入驻后,虽然对部分地区有所影响,但近期开工再度呈现上行的态势,叠加对于冬季限产减弱预期,焦企库存开始逐步累积。
图:焦化利润 单位:元/吨 图:独立焦企开工 单位:%
资料来源:信达期货研发中心,钢联,wind
根据统计数据来看,焦企库存和现货价格表现出极强的负相关性(除了16年末的那波,价格极高位,库存也处于高位,是现货带着期货走,期货未升水),焦炭的低点往往对应价格的高点。而在高利润生产意愿极强的背景下,在到达库存低位15.9万吨后,焦企库存再度累积,环比幅度也持续攀升,现货弱势显现。
表:焦企库存与价格对比 单位:万吨
资料来源:信达期货研发中心,钢联,WIND
4.技术面仍偏下行趋势
从技术面来看,焦炭仍处于下行趋势,上方10日均线压制明显,20日线拐头向下,当前考验60日线支撑,下行目标有望到达震荡区间,回到2000元/吨。从总持仓来看,前期J1901高位多头开始逐步减仓出局,限产弱化消息炒作呈现“多杀多”局面。从前十主力持仓来看,随着多头主力减仓以及空头主力增仓,当前前十净持仓已处于净空状态,空头主力占据优势。
表:J1901盘面走势 单位:元/吨
资料来源:信达期货研发中心,文华财经
表:J1901主力持仓分析 单位:元/吨
资料来源:信达期货研发中心,WIND
公司简介
信达期货有限公司是专营国内期货经纪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系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成立,核发《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浙江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核准登记注册(注册号***),由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控股,注册资本5亿元人民币,是国内规范化、信誉高的大型期货经纪公司之一。公司全新改版后的新网站将以更快捷、更丰富的信息竭诚为您的交易提供最优的服务。
公司总部设在杭州,下设浙江金华分公司、台州分公司、北京营业部、上海营业部、沈阳营业部、哈尔滨营业部、大连营业部、石家庄营业部、广州营业部、深圳营业部、乐清营业部、富阳营业部、温州营业部、宁波营业部、绍兴营业部、临安营业部、萧山营业部、余杭营业部18家分支机构,公司将以合理的地域布局和快捷的网络系统竭诚为各地期货投资者服务。
雄厚金融央企背景
信达证券的主要出资人及控股股东是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采取独家发起的方式,将原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整体改制而成立,注册资本362.57亿元人民币。
信达证券的主要出资人及控股股东是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999年4月19日,是经国务院批准,为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国企改革,由财政部独家出资100亿元注册成立的第一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2010年6月,在大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中国信达率先进行股份制改造,2012年4月,首家引进战略投资者,注册资本365.57亿元人民币。2013年12月12日,中国信达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成为首家登陆国际资本市场的中国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全国分支机构
●金华分公司 浙江省金华市中山路331号海洋大厦8楼801-810(咨询电话:0579-82300876)●台州分公司 台州市路桥区银安街679号耀江广场商务楼501-510室(咨询电话:0576-82921160)
●北京营业部 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东土城路12号院3号楼怡和阳光大厦C座1606室(咨询电话:010-64101771)●上海营业部 上海市静安区北京西路1399号信达大厦11楼E座(咨询电话:021-58307723)●广州营业部 广州市天河区体育西路189号20A2(咨询电话:020-89814589)●沈阳营业部 沈阳市皇姑区黑龙江街25号4层(咨询电话:024-31061955)
●哈尔滨营业部 黑龙江省哈尔滨南岗集中区长江路157号欧倍德中心4层18号(咨询电话:0451-87222486)●石家庄营业部 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安南大街30号万隆大厦5层(咨询电话:0311-89691960)●大连营业部 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会展路129号大连国际金融中心A座-大连期货大厦2408房间
(咨询电话:0411-84807776)
●乐清营业部 温州市乐清市双雁路432号七楼(咨询电话:0577-27868777)
●富阳营业部 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江滨西大道57号1002室(咨询电话:0571-23255888)●温州营业部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锦绣路1067号置信中心1幢616室(咨询电话:0577-88128810)●宁波营业部 宁波市江东区姚隘路792号东城国际212-217室(咨询电话:0574-28839988)●绍兴营业部 绍兴市凤林西路300号环宇大厦1402、1403(咨询电话:0575-88122652)●临安营业部 浙江省临安市钱王大街392号钱王商务大厦8楼(咨询电话:0571-63708180)
●深圳营业部 深圳市福田区福田街道深南大道4001号时代金融中心4楼402-2(咨询电话:0755-83739066)●萧山营业部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北干街道金城路358号蓝爵国际中心5幢3903-2室(咨询电话:0571-82752636)●余杭营业部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南苑街道永安大厦1702-2室(咨询电话:0571-88797516)
重要声明
报告中的信息均来源于公开可获得的资料,信达期货有限公司力求准确可靠,但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及完整性不做任何保证,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本报告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没有考虑到个别客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政状况或需要。
客户应考虑本报告中的任何意见或建议是否符合其特定情况。未经信达期货有限公司授权许可,任何引用、转载以及向第三方传播本报告的行为均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企业报社论弱化浅析 篇3
企业报作为本企业党委的机关报,是企业党委和企业的代言人,是反映职工群众心声的重要舆论工具。在企业进行改革、改制、重组和出台重大举措前后,企业报及时、准确地配发社论,能够对职工群众起到阐明政策、传达精神、表明观点、释疑解惑、引导舆论的积极作用。如果是社论缺位,那么必然会削弱企业报对企业改革发展实践的指导作用,降低企业报在职工群众心目中的地位,进而影响思想政治宣传的功效。
新闻报道是报纸主体,而社论往往是对新闻报道内涵的概括和提高,它可以对重要事件和重大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价,也可以明确地阐述一定的思想和观点。毛泽东同志曾强调指出:“搞新闻工作,光务实,不务虚,不好。有了看法,有了意见,就要找机会、找题目发挥。”企业报在报道同职工群众有密切相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事实过程中,有时不一定能立即引起职工群众的重视,或者职工群众虽然注意到了,但不能准确领会它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社论对客观事实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就实务虚,讲清道理,可以帮助和引导职工群众弄清客观事物的本质和意义,理解报道的主题思想,进而全面、正确地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和企业改革发展的要求,从中受到教育。同时,社论还可以根据新闻报道中提供的事实,结合当前形势和政策,从某个角度或侧面,借题发挥,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启发读者。
影响企业报社论弱化现象的客观因素。一是企业报的规模限制。企业报不同于行业报,更不同于省报和中央级大报,主要在本企业内部发行,发行量较少,读者面较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领导和新闻工作者刊发社论的积极性。有的企业领导认为多数企业报不是日报,常常是该出报纸的时候,重大的事情已发生多日,或者职工群众早已通过逐级传达或其他途径了解到企业对事情的态度,此时再刊发社论已显滞后,认为采取刊发社论的方式,可能会出现信息递减甚至信息中断的情况,不如通过开会的形式层层传达的效果更好。二是企业报的人员素质限制。社论写作比新闻稿件写作相对有一定难度,它不但要求文笔流畅、观点鲜明、理论正确,还要求作者对企业形势有鸟瞰的观点,对企业党政的有关要求有透彻的了解,对问题的分析客观准确,所提出的要求符合实际。由于企业报缺乏这方面的人才,企业报社论写作的质和量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三是企业报的自身限制。企业报在及时性和深度报道方面无法与企业电视台和大报相比,职工更喜欢通过企业闭路电视和大报了解本单位新闻,通过阅读公开发行的大报了解当地发生的大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报新闻工作者写作社论的积极性。
影响企业报社论弱化现象的主要因素。一些企业报领导自身思想不重视,认为企业报只需将日常发生在企业内部的新闻编发出来即可,而代表企业党委和企业部署工作,发出号召,提出要求,鼓舞士气的大事,既不是自身分内之事,企业党政领导也未必认可,因而持消极态度。有的企业报领导认为,编辑部编发社论比编发新闻稿件繁琐,不但写作费时耗力,而且有时因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审阅不及时,还会影响报纸出版时间。有些企业报领导认为刊发社论比编发新闻稿件的风险大,弄不好会影响报社的自身利益,对社论存在“有所不为”的思想。同时,部分采编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也是企业报社论弱化的重要因素。
企业党政领导思想上高度重视是加强和发挥企业报社论作用的基础。企业党政领导要在企业报的社论写作和刊发上予以理解和支持,并明确相关部门向企业报提供信息和帮助审查的职责,以加强有关部门的合作。同时,企业报领导要重视社论的写作,要努力提高普通记者写作社论的积极性,引导采编人员认识到社论不仅代表编辑部的观点,同时也表明企业的态度,以此帮助大家重视社论、关注社论,提高社论的写作水平,进而增强社论的影响力。
社论写作有难度,企业报领导要努力学习,自我加压,磨炼出较强的写作社论的能力。要加紧培养企业报中层人员,让他们担当起写作社论的重任,鼓励他们多学勤练,通过实践,成长为社论写作的中坚力量。要结合企业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情,有目的地锻炼一些年轻同志,对他们多鼓励、多帮助,促使他们迅速进步,从而在企业报形成报社领导、中层负责人和普通记者的社论写作梯式结构队伍。同时,企业党政部门及其负责人对某些问题的了解程度、对问题的认识深刻程度、对全面形势的把握程度,往往超出报社的一些同志。因此,企业报领导应有目标地、有针对性地约请企业一些部门及负责同志帮助写作社论。
弱化 篇4
2011年初, 陕西省国家税务局在对关联企业台账进行综合分析时, 发现某日资企业存在大量涉税疑点, 主要有三:一是该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且存在大量的关联方借款;二是企业在长期亏损的处境下却不断增资;三是境外银行在关联方母公司的连带担保下向常年亏损的该企业提供了高额贷款。基于上述疑点, 陕西省国家税务局对该企业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 发现其避税行为除利用资本弱化外, 还有境外关联购销、股权转让以及一般避税等多个问题。
2011年6月, 对该案调查正式启动, 同年11月在陕西省结案。其是国内首个资本弱化反避税案, 案件的顺利解决填补了中国资本弱化反避税领域的空间, 拓展了税务机关的反避税工作领域。
跨国征税涉及多个国家主权问题, 往往较为复杂。目前跨国公司利用跨国征税存在的这一问题采用资本弱化进行避税并不少见, 这一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的税收利益, 而且给我国的投资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旨在从该案例出发, 分析资本弱化的不良影响, 试为国内资本弱化制度提出几点建议。
2 资本弱化的不良影响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国际化使跨国公司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权重不断增大。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 公司股东为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筹集资金时往往面临着股权融资和债券融资的选择问题。作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 跨国公司可采取多种措施使得企业税负最小化, 如税收筹划便是纳税人在符合国家法律及税收法规的前提下选择税收利益最大化的纳税方案的一种企业筹划行为。但近年来, 受各国对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不同态度的影响, 越来越多跨国公司有意采取贷款融资向企业提供贷款的方式达到减轻其国际税负目的。这一做法使得被投资企业形成负债远高于注册资本的“资本弱化 (thin capitalization) ”现象。资本弱化虽未直接违反法律规定, 却有诸多危害, 现试析如下:
首先, 不利于企业自身在投资市场地位。资本弱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公司税负, 但从长远看, 若公司长期债务资本过大, 表面业绩与其实际情况不符甚至处于相左状态, 则容易导致公众及其他债权人失去信心。
其次, 侵蚀所得来源国税收权益。资本弱化目的在于避税, 其通过债权融资方式进行隐秘性的股权融资, 减少了所得来源国的税收收入, 扰乱了来源国的经济秩序, 资本弱化造成的表面亏空现象亦严重影响来源国的投资环境。此外, 资本弱化还使得公司资本结构不合理, 高比例的借贷资本导致跨国投资者出资不到位, 或以回收贷款本金及利息的方式抽走出资。也即跨国公司以低比例股本承担社会责任, 使得同等出资的东道国股东遭受不公平。
3 我国应当采取何种对策
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其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发展到新阶段的要求, 对于实现税收法治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应当看到, 随着“两税合一”带来的种种优惠措施改革, 跨国公司利用资本弱化等手段进行避税的行为可能较之以往更加激烈。因此在新的形势下, 我国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抗企业的资本弱化行为:
3.1 完善法律, 对资本弱化避税行为进行系统规定
古人云:“以铜为镜, 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 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在现代社会, 以法为镜, 可以断曲直。我国目前尚没有统一的税收法典, 针对资本弱化的相关规定分散, 主要有《企业所得税法》46条、47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及相关的“通知”、“办法”等, 效力等级低。分散的规定不仅不利于跨国企业等对我国资本弱化税制进行全面了解,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税收机关的行政执法。针对当前国内的诸多避税行为, 如资本弱化, 国家有权立法机关应当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对资本弱等行为化进行系统、全面的法律规制, 将反避税业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 完善反避税调查的程序性规定。
3.2 对固定比例作适当调整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第46条规定可知我国采用“固定比例法为主, 正常交易原则为辅”的方式对资本弱化进行规制。其中在计算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比例时, 按照所有关联方整体的债权性投资和权益性投资计算。这样往往导致责任承担上的混乱, 未对所有的关联方进行独立的考量。在确定固定比例方面规定了金融业5:1、其他企业2:1的比例, 虽体现了我国立法之严格, 适用简便并能较大程度地规制国际税法, 却也不可避免地遏制了跨国企业的发展。因此, 我国将来在制定相关标准时应当做出如下几点调整:
第一, 遵守“责任自负”基本法理, 以单个关联方为标准进行比例计算。考虑单个股东计算比例, 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行政执法效率的提高, 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原来未超过比例企业承担责任的不合理规定, 保证股东在我国投资的积极性。
第二, 分类制定、放宽比例, 兼顾法律的确定性、可预知性和公平性。我国目前比例标准仅分为金融企业和其他企业两大类, 其他企业囊括范围广泛, 其中各不同行业之间的负债率存在较大区别, 且随着社会分工细化这一区别还将逐渐扩大。故而已有标准应当作出更进一步的分类, 同时在细分类别的基础上进行相关调研, 进而对现有固定比例做出细分、放宽调整。如国家重点扶持项目等行业, 进行适当的放宽, 而原非金融那个企业2:1的债资比则进行适当拔高。
3.3 加强税收监管
我国入世多年, 投资环境中资本弱化的行为其实并不在少数, 但一直到2011年才有首案谈判成功。由此可见我国在税收监管方面仍存在较多可完善之处, 本文试提出以下几方面建议:
首先, 国内可成立专门的国际反避税机构。据国家税务总局内部统计数据, 全国各级税务机关专门从事国际反避税的人员约96人, 与国内大量跨国公司数目相去甚远。在此情形下, 国家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国际反避税人才进行培训, 税务人员应当提高自身素质, 掌握多方面知识。在增加国内专业性反国际避税人员基础上, 国家可成立专门的国际反避税机构, 使得反避税行政执法更加专业化, 具有更高的效率。
其次, 明确避税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我国现行法律对资本弱化行为仅采取了调整措施, 而未有强制的处罚措施。如规定超过固定比例部分的利息按照股息计算, 不得进行税前扣除, 此外并未对处于避税目的的资本弱化进行处罚。这样一来对未进行资本弱化的其他股东而言不公平, 另一方面又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因此国家应当在法律中明确通过资本弱化进行避税时应当承担的相应责任, 通过强制惩罚这一最后手段增加法律在国内投资市场中的威慑力。
摘要:2011年我国首个资本弱化反避税案在陕西省展开调查并顺利结案, 其在拓展了国内反避税领域的同时反映出国内对资本弱化规制的不足。资本弱化不仅不利于企业自身在投资市场地位, 而且侵蚀所得来源国税收权益。通过分析可知国内税收监管尚存在较多发展空间。
关键词:资本弱化规制,税收监管,债权性投资
参考文献
[1]廖益新, 陈红彦.论中国规制资本弱化税法的完善[J].厦门大学雪豹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年, 179期:46-54.[1]廖益新, 陈红彦.论中国规制资本弱化税法的完善[J].厦门大学雪豹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年, 179期:46-54.
[2]李杨.国际税法中的资本弱化问题[D].保存地点:吉林大学, 2007年.[2]李杨.国际税法中的资本弱化问题[D].保存地点:吉林大学, 2007年.
会计监督弱化分析及对策研究 篇5
摘要:会计监督是我国会计界一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虽有《会计法》的约束,但是实践中仍存在企业会计监督不力的状况,企业各种违法违纪行为屡差不止,会计报告严重失真,许多经济犯罪多与会计监督力量薄弱有关。那么,究竟要如何强化会计监督呢?本文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阐述了会计监督的内涵、强化会计监督的必要性,通过对会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的途径和对策。
关键词:会计监督,内部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
Abstract: the accounting supervision and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in our country the problem of a long-term argument, although the“ accounting law” constraint, but the practice still exist in the accounting supervision of the poor conditions, enterprises of various violations of repeated difference more serious distortion, accounting reports, many economic crime and accounting supervision strength weak relation.So, how to strengthen accounting oversight? This paper think, elaborated the connotation of accounting supervision, strengthen accounting supervision, accounting supervis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n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ways to further strengthen accounting supervision and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aggrandizement,accounting supervision,internal supervision;,government supervision,social supervision
目录
1.引言...................................................................5 2.会计监督概述...........................................................5 3.会计监督弱化的表现.....................................................5 4.进一步强化会计监督对策.................................................6 4.1加强内部监督的对策................................................7 4.1.1建立健全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7 4.1.2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7 4.1.3实行会计委派制...............................................8 4.1.4建立科学合理的责、权、利平衡和兼容机制.......................8 4.1.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8 4.2加强社会监督的对策................................................8 4.2.1会计师事务所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执业质量.........................8 4.2.2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9 4.2.3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及后续教育的监管..........................9 4.3加强政府监督的对策................................................9 4.3.1财政监督应当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对象.........................9 4.3.2税务监督应当是政府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监督的主要手段........10 4.3.3审计监督的再监督作用应当更加有力...............................10 4.4加快法律体系建设的对策...........................................10 5.结束语................................................................10 参考文献................................................................11 致谢....................................................................12
1.引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会计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会计涉及范围不断扩大,业务处理也日趋复杂,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公众等对会计信息的披露的时效、范围、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现代企业制度下如何加强会计监督已成人们关注的焦点。为了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会计监督已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一项重要内容。
2.会计监督概述
所谓会计监督,是指会计工作人员依据《会计法》赋予的职权,将《会计法》规定的各项内容适用于具体的人和事,对企业经济业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和有效性所开展的监察、督促,落实法律规定应依法办理的业务内容。会计监督包括内部监督、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督三部分。内部会计监督即单位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会计监督,是以建立、健全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为中心的内部控制;社会会计监督即实施由社会中介机构、注册会计师执行的审计监督;政府会计监督即由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和保险监管等部门在其行政职能所行使的执法监督。会计监督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和有关法规,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企业经济活动中所提供的会计事项的合法性、真实性的确认。其直接目的是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和真实性。3.会计监督弱化的表现
益,但是却没有相应的法律条款对其直接责任人进行制裁,使得会计监督形同虚设。有的企业在新的财务制度运行之后,仍用传统的做法来看待新制度,没有按新制度的要求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使得出现“新制度、老观念、老办法”,会计管理混乱。再者,在会计监督过程中有些概念很模糊,比如说会计监督、审计监督概念模糊,执法机构职责、权限有待明确。因此随着我国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如果有针对性的会计制度和核算体系还不健全,也就难以适应复杂多样的经济活动。
4.1加强内部监督的对策
4.1.1建立健全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
4.1.3实行会计委派制
会计委派制是现代制度下加强所有者监督,维护所有者权益的需要,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委派制的目的是将执行会计监督的会计人员与被监督企业分离,不存在人事与经济利益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消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的发挥会计的监督作用,使之具有公正性。因此,实行会计委派制、借助企业外部会计专业力量进行会计监督是必要的、可行的。并且政府实行会计委派制消除了会计人员与企业管理当局在经济利益上的共同关系,再加上新《会计法》确定的法律责任,相信长期困扰的会计信息失真的顽疾将得到根治。
4.1.4建立科学合理的责、权、利平衡和兼容机制
企业是一系列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契约组合,投资企业的股东是委托人,投身企业的经理是委托人,企业得靠经理来经营管理,如何既考虑短期经营业绩又兼顾长期经营业绩的激励契约是最优的,防止经理的短期行为和对股东权利的侵扰,抑制董事和经理层通过粉饰财务报告来谋取私利;同时对经理激励奖罚。一个由“基本薪水”+“奖金”(主要取决于业绩)+“股权激励”(取决于长远业绩)组成的经理人激励机制应运而生。
4.1.5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监督管理,提高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强化会计监督的基本要求。针对我国目前会计人才市场供过于求,但高素质人才稀缺的现状,应加大职业后教育的培训力度和广度,提供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平台,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术和综合业务能力。对新入门的会计人员应严格把关,那些既不能胜任工作又无培养前途的会计人员,进行岗位分流。进一步强化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以“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为执业信条和基本理念。会计人员还应具备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人员面临的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会计人员能够在保持职业的谨慎性和规范性的同时,要从整体的角度,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明确的理解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找出解决的办法和思路。
4.2加强社会监督的对策
4.2.1会计师事务所应注重提高自身的执业质量
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切身利
益。因此每个会计师事务所都应认真做好质量的控制工作,用制度来确保执业质量。要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合理、有效的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各项条款的落实。承接业务应谨慎,防止客户风险转移。推行“双承诺制”,即客户向事务所承诺提供真实、完整、合法的会计凭证、会计资料,承担相应的经济法律责任。对单个项目实行全过程控制。业务项目的每一步都应按操作规程扎扎实实的做好;彻底执行三级复核制,各级都应明确集体复核内容和承担责任,层层把关,级级负责,确保审计项目的所有环节自始至终符合会计准则的要求;完善督导程序,加强督导力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主任会计师必须对质量控制负责,总结经验教训,掌握业务规律,提高执业水平。4.2.2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鉴证业务的灵魂。为了彻底摆脱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依赖关系,保证其独立性,应当改变目前的审计聘任制度。建议由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面组织成立一个独立的审计业务聘用委员会,充当被审计单位与事务所的“中间人”,被审计单位定期向该组织上缴费用,该委员会则负责进行上市公司评级、招标选择事务所、支付审计费用等工作。
4.2.3加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及后续教育的监管
对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的监管是提高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的强制性因素,有必要在中国注册师协会设立职业道德管理机构,以保证监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同时也要完善注册会计师继续教育制度,杜绝继续教育走形式、学习不深入的现象,以增强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意识,提高行业监管水平。建立健全注册会计师监管制度,改进目前以清理整顿、检查为主的监管手段,最后采用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水平追踪制度,建立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信用档案,也是保持注册会计师提高职业道德水平的外在驱动力。
4.3加强政府监督的对策
4.3.1财政监督应当以会计信息质量为主要对象
各单位会计信息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体上的社会经济秩序,财政部门作为管理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当承担起管理和监督的职责。在监督的方式上,可供选择的途径有二:一是财政部门以社会经济管理者身份委托注册会计师审计各单位的会计报表,财政部门保留对各单位会计报表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质量进行再监督的权利;二
是财政部门以国有资产代表者身份,有选择地向部分国有单位委派会计负责人,通过会计负责人对我国有单位的财务会计活动实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4.3.2税务监督应当是政府部门对各单位会计工作监督的主要手段
税务监督的对象是纳税人依法纳税情况,财务会计资料是其监督的基本内容之一。因此,如果税务监督的职能到位,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财务会计工作中的违法违纪问题。4.3.3审计监督的再监督作用应当更加有力
审计监督主要是实施对税务、财政部门行政执法监督的再监督。在具体操作上,审计监督还应当与财政部门要有明确分工,避免重复。
审计工作作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一个特殊形式,在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独立性方面的缺陷,实际效用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并直接对董事会复责,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内部审计人员的作用,监督和保护企业的资产、财产安全,监督企业朝着合理、合法、合规的良性方面发展。
此外,财政、税务、审计监督还应当加大处罚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树立监督权威。
4.4加快法律体系建设的对策
会计监督的有效实施,必须要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做保证,现阶段仍需进一步加强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我国已颁布了新《会计法》,应尽快出台《会计法》实施细则,增强其可操作性;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会计制度,满足企业多元化经营的需要;明确会计监督、审计监督的执法职责和权限,以实施清晰明了的监督职能;加大法律法规的处罚、赔偿和执行力度,对违法违规的企业及其连带负责人予以曝光,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管作用;同时还要强化一些相关配套及相关法规的实施,加快会计法律体系的建设步伐,使会计监督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5.结束语
会计监督是一项涉及面极其广泛的经济基础工作,只有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协同一致,才能将会计监督落实,才能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方开信.浅谈会计监督职能的发挥[J].财会研究.2006(3).[2]顾建平.试论完善单位内部监督机制.[J].财会研究.2001(1).[3]赵玉民.加强会计监督的措施.[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2(10).[4]岳本晓.会计监督弱化分析及对策研究[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5]徐远征.浅谈会计监督体系的建立方法[J].审计月刊.2005(4).
解读外企社会责任“弱化” 篇6
社科院的《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指出,为数不少的外资企业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社会责任披露方面非常缺乏,在相关的评分体系中,这些企业大多为0分甚至是负分。
事实是否如此?该如何理解外企社会责任的弱化?
外企社会责任“弱化”争议
曾经有人分析指出,外资企业在华社会责任缺失的行为主要表现在:行贿、非法避税、涉嫌垄断、劳工标准偏低、产品安全不达标,更有甚者,一些跨国公司向中国转移污染。
对于外企在中国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在中国,各方专业人士和专业机构对其的评价出现了两极化状态,一方认为外企在中国承担责任的表现,堪称是中国本土企业的表率;另一方则认为外企在中国对社会责任的承担甚至是“不及格的”。
一位跨国工程设计公司在华分公司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私下对本刊记者称,对于完善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她并没有觉得自己所在的公司有明确的程序规范。缘于公司是跨国公司在华分公司,相关的体系只能承袭公司总部,诸如年报可能也不会特意针对中国境内的社会责任行动着力笔墨。而相关的社会公益行为,亦需要首先得到公司总部的首肯与制约,但是她也强调,“比如说捐款什么的算不算?前几天我们部门还为贫困地区捐款了。”
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胡国财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标准有完整的内涵,而以某些方面作为依据,去论断外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好与坏,多与寡的方式是值得商榷的。”
在众多研究者看来,对于大多数外企而言,他们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文化,自觉行动,不像中国很多企业仅仅把履行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政治任务。
一名在外企工作的人事经理告诉《中国新时代》,相当多的外资企业,根本就不在意所谓社会责任的宣扬行为。当年汶川地震,她所在的公司短时间内迅速募集了数十万捐款,并自行组织相关救治团队进入震区,而所有一系列过程,仅仅在公司的年报中有寥寥几句表述。并没有像一些国企那样,利用自办内部媒体或国家媒体广泛宣传。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报告曾不止一次将外企评为低分值。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跨国公司将慈善捐赠作为其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外资企业为中国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并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履行劳资双方义务,劳资关系和谐稳定程度远超国内企业。
在按期纳税的前提下,大部分在华外企创造了大量税收及出口额度。在华外企亦通过设立公益基金,援建教育发展等行为得到业内多方肯定。
某西班牙知名服装企业在华分公司相关人士对《中国新时代》称,作为纳税大户,公司不断迎来税务人员的各种“检查”与“稽查”,并不间断收到各类所谓的“罚单”,但该公司向来积极主动缴纳相关款项。该人士同时强调,他们也曾多次收到税务人员隐晦的暗示,但公司指示:只要是中国政府要求缴纳的名目,我们都交!但如果需要交给个人(以免除麻烦),“对不起,不可能。”
如果按照相关的标准,那么这家企业的相关指数应该是偏低的,因为从税务的角度看,不断显示的罚单,可能会被解读为企业在相关程序上存在违规行为,不符合践行社会责任的要求。
社会责任以经营为前提
在西方相关研究中,首先,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对利益相关者的回报。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不仅仅是股东的投入和收益行为,其每一步的成长与壮大都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其次,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对社会契约的尊崇,作为社会组织的一种形式,企业更具有社会性,企业行为及其效果早已辐射社会和利益相关群体,故而,企业也应该积极承担因此而产生的社会责任。
但是,缘于企业生产力是构成社会生产力的基本单位,尊重企业的营利目的是保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关键。
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者认为,利润最大化仅仅是企业目标之一种,除此之外,企业尚应以维护和提升社会公益为其目标;企业法律制度须在企业的利润目标和公益目标两个维度之间维持衡平。在这二元的企业目标中,前者集中体现的是企业及其管理者对股东的义务,后者着重反映的则是企业及其管理者对企业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义务。
新西兰籍投资经理Criss称,企业原本就是逐利而生,某种程度上,说经济价值是度量企业成功的唯一标准毫不为过。作为股东的代理人,公司首脑的任务就是为股东赚取最大利润。在这个过程中,公司是否有足够的理由与授权,可以将股东的资金用于社会责任建设,值得商榷。更何况,如果按照相关要求大量参与社会责任建设,那么企业的主要目的将被置于何地,利润又如何保证?
重要的是,他强调,要求企业承担这些责任,那么政府去做什么呢?
一位外资工程咨询经理亦提出疑问:企业社会行动必然需要增加企业运营成本,而成本必须获得补偿,那么企业如何来补偿成本?补偿过程中,难道不需要转嫁成本负担么?最终利益受损的又是谁呢?政府?企业?还是消费者?
诚然,企业除了要为其股东赚取合理利润外,也应为各有关利益群体履行其应负的社会责任。但是从本质上看,作为为利润而营运的经济组织,虽然企业的社会目标有助于企业的经济目标,但它并不能替代企业的经济目标。
社会责任无限扩张之惑
目前在大多数中国人的视野中,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就意味着企业管理者在必须担当适当的社会行动职责,并为社会问题担负起一定的责任。
不可否认,很多跨国公司在他们所担当的一些社会问题中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与价值,但并不是每一项社会问题都可以转化为企业的发展机会。对于那些不是由企业的影响产生又不能转化为企业机会的社会问题,企业该如何承担责任?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因为企业承担了其他社会责任,而没有完成自己的核心使命,没能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提供更多的就业,促进经济增长,那么,外化的社会责任再多也没有意义。
一位知名外企在华部门经理无不苦恼的告诉本刊记者,作为中国公民,她知晓这个国家的相关规则,也遵从相关的社会规则,但当一系列问题需要她以企业部门的名义落实的时候,她发现一切都变了味道。尽管在她的眼中,公司高管们也经常从事一些慈善活动并从中收获快乐,但她更多的观察到,企业所处的社会对这些行为貌似并不领情。
她认为,她的同胞们(至少是一部分同胞们),可能把她所处的公司同化为诸多国内的企业,并进一步以惯性的思维来考量企业的相关行为。
正如业界所称,企业的社会责任不是可以无限扩展的,而是有限度的,或者说是有其合理底线的。
在某外企驻华公司职员VIVIAN看来,很多事情本该是政府去办的,为什么要让企业办呢?更奇怪的是,为什么政府不办的事情,如果企业也不去办,民众更多的会去责怪企业而不是政府呢?
企业需积极突围
慈善活动被许多企业理解为一种社会责任,甚至是最主要的社会责任。国内民众对在华外企也同样报有这样的期待。学界也有论者提出:社会责任意味着企业盈利之后应主动、直接反馈社会,通过各种慈善捐助活动推动社会向更加安全、公正、文明、高尚、和谐的方向发展。
但是,在法治社会和法治国家,并不能以是否进行慈善行为去界定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与否,如此未免有失偏颇。慈善毕竟不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全部内容。企业从事慈善事业应取决于自身的经营状况,不能把本该属于政府的责任推给企业。
或称,只强调企业的社会义务,忽视在基本法律之外的企业伦理,或者以社会责任的名义,要求企业超越自身运行,并替政府担责,都是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片面理解和误读。
欧盟把社会责任定义为“公司在自愿的基础上把对社会和环境的关切整合到它们的经营运作以及它们与其利益相关者的互动中”。
世界经济论坛认为,作为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好的公司治理和道德标准,二是对人的责任,三是对环境的责任,四是对社会发展的广义贡献。
针对社会责任,汇丰银行的相关解释是:企业社会责任是汇丰在中国取得长远成功的关键。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慈善捐款、保护环境或回馈社会,它还意味着在平衡环境、社会和银行业务之间作出正确的决策。汇丰中国贯彻集团的策略,把支持教育、环保和社会发展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重点。此外,汇丰中国还注重消费者教育、员工志愿者活动、道德银行。
一位在某知名外企工作的人员称:对于一个架构完整的企业来说,我们有完善的规章和制度,我们能够保证公司的产品质量。在公司里,员工也能够通过合理的途径正常传递个人诉求,我们对于相关法纪严谨遵守,而且公司审计部对包括产品流程、资金流动、企业社会活动等程序都有严谨的审查,尽管我可能并没有看到完整的所谓社会责任报告,但是如果按照相关的要求,我们已经在尽可能的践行社会责任了。
无论强调外化的社会公益行动,还是关注企业正常的运行秩序,都可以作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合理理解。不可否认,跨国公司社会责任概念的提出正是人类在追求物质财富过程中人文关怀的觉醒。在华跨国公司是在中国最早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一批企业,从而把成熟的社会责任模式移植到中国。但是而今,这些公司大多面对中国社会“疏于履行社会责任”的指责。
教师要敢于“弱化”自己 篇7
的确, 每每听于永正老师的课, 总感觉特别轻松。学生们跃跃欲试, 时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课堂成了学生生活的场所, 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与我们沉默无语的课堂形成鲜明的对照。于老师的成功源于什么呢?我想, 这应源于他的儿童观, 源于他始终能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进行教学。正如张庆老先生总结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成功秘诀时所说的那样:“于老师能和学生相似, 所以孩子也能和他心心相印。”
修辞学泰斗肯尼思·伯克在他的修辞理论体系中提出一个核心的概念——同一。他认为:“因为, 你要劝说某人, 必须和他 (她) 取得同一。同一是劝说的起点, 也是目的。同一在交际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实验证明。研究者们发现, 随着交际双方的差异的增加, 交际越来越困难。换言之, 交际双方的相似性越少, 他们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就相应地减少。”于永正老师正是寻找到与学生之间的同一之处, 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究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相似与同一呢?于永正老师有一个著名的观点, 那就是“要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 你就会想到孩子的喜怒哀乐;蹲下来, 你就会发现童心的可爱;蹲下来, 你就会找到儿童的需求……”这与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中的思想不谋而合:“我如果当小学教师, 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 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 仅仅浮在嘴唇边, 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真诚, 真心认他们做朋友, 真心要他们做朋友的亲切表示。”
试问, 我们教师中又有几位真心实意地将自己的学生当作朋友呢?见到学生调皮捣蛋, 动辄发怒;见到学生回答不合心意, 满脸乌云;看到孩子作业马虎, 撕了重做……如此, 哪个学生见了你, 不是撒腿就跑, 不是小心翼翼, 不是躲着藏着?学生与你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他有了秘密不敢向你透露, 有了委屈不敢向你诉说, 有了喜悦不敢与你共享, 这就是几千年以来的师道尊严被你作为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后得到的宝贵“回报”。
“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弱化自己的形象, 方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交汇, 方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泰戈尔说过:“不是棒槌的敲击,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要像水那样“荡涤污垢, 善施教化”。国内著名的阅读推广人祁智在《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中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词语复习课上, 一位教师将“潸然泪下”的“潸”右半部分最下面的“月”, 错写成了“目”, 结果, 学生竟然“惩罚”教师在黑板上把正确的“潸”写四遍, 并且要加上拼音。“加拼音订正四遍”, 是教师平时对同学们的要求。这位教师点点头, 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抄写“潸然泪下”……
此情此景, 这位教师并没有大发雷霆, 而是放下尊贵的身段, 对学生“俯首称臣”, 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又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弱化英语,不如从教学抓起 篇8
北京, 山东, 江苏……全国各地都在尝试着对考试改革制度进行升级与创新。然而, 这种创新的核心似乎又不谋而合, 都在不同程度地对“英语热”进行降温和淡化。无论哪一种改革版本, 似乎都在提醒和告知人们英语学习正在走下坡路, 加强中文学习才是根本。
英语考试的难度降低了, 英语成绩的排名靠后了, 这就能改变英语教学的现状吗?这就能弱化英语学习的态势吗?这就能让遍地开花的英语补习班枯萎, 衰败吗?不管是中考英语降低20分, 还是高考英语降低50分, 毕竟英语还有100分的空间可竞争。要知道, 对于竞争非常激烈的中考和高考来说, 1分的差距就可以相差几十名, 几百名, 甚至几千名。所以, 对于满分100的英语学科来说, 虽然成绩看似被降低了, 但是, 这门学科依然存在着很大的竞争空间, 依然不能减少它在人们心目中的载重砝码, 依然不能浇灭英语学习者的热情。如果将来要选择好的就业岗位, 如果将来要出国留学……太多的“如果”足以让那些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家长们和那些有着远大理想抱负的莘莘学子能够做到对英语学习的执着和不放弃。
要弱化英语学习热, 不应单单从考试制度着手, 还要从平时的教学要求抓起。比如, 小学英语教学该不该取消?如果取消了, 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就是幼儿不必急着“被”学英语了, 小学生们的学习负担也会相应地减轻许多。英语学习的起跑线不再被超前, 而是被置后了至少三年 (从小学三年级算起到初中一年级) 。在这三年的时间里, 小学生们足以能够好好地学习语文和其它的基本科目。再如, 中学英语教学该不该降低难度?如果降低了, 低到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能轻松学会的程度, 那么, 还会有学生愿意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去上补习班吗?如果学生们发现英语学习真地是如此容易, 那么, 还会有课外英语补习班的滋生泛滥吗?由此可见, 与其进行考试制度改革, 不如从英语教学改革抓起。■
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与对策 篇9
一、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
1、会计实践的不到位和工作范围的制约
一个会计循环由会计对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和企业内部事项的初始确认开始, 进入会计要素的计量、记录, 进而再确认后出具会计报告。一切经济业务首先得通过会计的辨认和确认才能成为正式的财务数据, 列入报告所反映的应为真实合理合法的信息。面对有关业务经办人员所持的原始凭证, 会计只能依据职业要求, 首先判断该凭据“应否”、“作为何种要素”、“何时”、和“多少金额”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然后审查是否载明发生日期、交易双方名称、交易金额、交易性质等经济证明和会计要求的其他事项等并进行系列财务分析, 审查其合理、合法后, 编制记账凭证。可见这个过程是够详细, 也够严格的, 但我们也知道会计人员不参与经济交易、事项, 在审查原始凭证时是被动的, 远离了交易实地, 纸上谈兵;而原始凭证单据上的合理合法未能保证其交易的真实性, 但会计哪怕只根据形式上的合法性也得作出正式计量记录的会计凭证, 进入会计账表。这样从源头上就失去了有效的监督, 使一些舞弊作假、暗箱交易流入正常的经济记载。虽然依据会计要求审查合格后解除了会计人员的相关责任, 然而企业的实际和潜在的损失并没有减少,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会计监督上的无奈甚至说是失败, 也因为所有败露了的经济问题无不是从公报后的财务信息查出的。
再者理论上的会计监督是双向的, 作为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有权监督上级领导的经济行为, 而事实上现行的会计是经理人员的化身, 虽然会计是受多重委托关系的, 但它首先得对自己的主管负责。会计监督离不开群众的监督, 而事实上国有企业, 由于企业财务没有公开, 而且很少有职工能参与经营管理, 受各种条件制约, 群众监督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开展, 使得会计监督失去群众的支持、理解和再监督, 无形中真正的会计监督压力加大, 在执业的效力上打了折扣。
2、行政干预经济活动, 使会计监督流于形式。
在市场经济建设不完善和国有企业改制不彻底, 法制不健全的现阶段, 政府行政干预还没有在国企中消失。例如煤炭企业上到主管部门行政制定目标利润, 粉饰业绩, 再到各管理层次的部分领导在采购供应、生产消耗、运输销售等环节上, 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自身不检点, 不带头执行各项财务会计规章制度, 人权超越法规, 造成经济活动的舞弊行为和许多浪费, 甚至贻害无穷。种种不轨行为使会计执业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公正性受到直接侵犯, 行政主体越位而会计主体缺失, 监督不到位。会计在执行监督时能不受到阻碍吗?作为独立性差的会计机构和人员, 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能轻易跨越这些障碍顺利行使其职能吗?能保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吗?最终能说明会计监督是成功的吗?长此以往会计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能不受到打击吗?结果必然是经济混乱, 会计监督不力。
3、会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制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法制经济的运行, 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 也因为会计是综合反映经济交易、事项的, 而且要求从业人员弄懂相关的经济交易、事项, 熟悉相关业务, 掌握一定的经济规律, 使会计不是盲目的在事后监督控制。例如填制记账凭证的人员, 不仅能全面审查原始凭证的合法合理和真实性, 更应能分析出该交易、事项活动的相关内容, 增强其执业判断能力。从事成本核算管理的人员应熟悉形成成本的各生产过程, 各环节生产性质和工作范围、材料电力等生产消耗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审查监督其消耗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为企业把住消耗关;要懂得一定的技术知识, 否则不能搞好技术经济合作, 探不出增收降耗的新路子。所以要求会计是复合型人才, 不能只坐在办公室, 空谈理论监督。受市场经济影响, 国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参差不齐, 因为在这方面没有强制性的约束, 再不注重自身修养的锻炼, 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也就放松了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只能做到解除自身责任即止, 从而使监督从观念和根本上无形中失去应有的力度;再说这种放松是灰色的, 其潜在的危害可能更隐蔽也更深些。
二、强化会计监督的途径
1、明确责任, 加强内部审计力度, 改进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确保会计人员依法独立从业, 使他们能够拿起会计法规的准则和监督的有力武器, 积极地去实行事前监督。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使他们能够对原始凭证的交易、事项进行事前了解、事后审查, 对性质重交易额大的事项, 进行跟踪监督。例如大宗材料的购进, 有关业务人员完成采购后即可撤出该事项, 由会计和相关管理人员进驻对其质量、领用和生产消耗、性能发挥, 针对进料时的数量、质量、金额和其信用保证合同跟踪监督。如有与原来合同要求偏差较大的应追究原有关部门及人员的经济责任, 这也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方面。
2、加强会计机构和会计队伍的建设, 提高业务水平, 扩大知识面, 培养懂生产、精会计的复合型人才。
一支强有力的会计队伍是企业经济走向振兴的有力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的要求更苛刻也更深层。一个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 提出符合规定的会计报告, 更要渗透到管理领域, 用会计特有的方法来制衡、规划、协助企业的发展。不懂得经济交易和事项的内容, 无法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不懂得生产、销售的基本过程和重点环节, 就不能充分利用会计的便利方法、经济手段对其进行监督, 不能发挥会计的强大作用。在从事综合性较强的会计工作之前, 必须对有关人员进行采购、生产、销售三大环节的基本知识的培训, 而且在执业后也不能断开相关业务的继续培训和锻炼充实, 并形成良性循环, 使每一个会计上岗人员走出办公室, 真正站在管理的岗位上, 高屋建瓴, 最大限度的发挥好监督职能。
3、发挥群众和社会监督作用, 实行财务公开, 使会计工作全面公开, 以解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
国企职工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即使所选的职工代表也没能完全体现全体职工的意愿, 在参与管理实行群众监督上, 还有很大的潜力去挖掘。如财务能实行真正的公开, 把各种重大经济事项公开, 并披露承办部门或人员的有关情况, 这样把管理层摆在职工和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 会计人员还有什么后顾之忧, 还会瞻前顾后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会计受托责任的压力, 把公正、公开的财务见诸于职工, 把会计监督和监督会计摆在面上, 极大促进各项经济工作的开展, 使国有企业走向健康兴旺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小数运算能力弱化原因及应对 篇10
一、重算理轻算法
《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对课程目标进行了阐述, 运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动词对结果目标提出了具体要求, 而且运用“经历、体验、探索”等行为动词对数学学习的过程目标提出具体要求。很多老师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理解算理。有的老师一味让学生说算理, 甚至到课结束还在说道理。结果, 计算方法的概括和巩固时间很难保证。没有起到巩固作用的练习, 学生就无法真正掌握算法。另外, 教材中一般不出现计算法则 (苏教版数学教材只有小数乘小数计算法则) 。如果有些学生对算法的认识含糊, 计算只是依葫芦画瓢, 就会走向计算教学的一个极端——“重算理, 轻算法”。
二、重算法多样化轻算法最优化
“经历和他人交流各自方法的过程就是鼓励算法多样化” (张丹语) 。提倡算法多样化, 有利于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有的教师为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常常大力表扬算法多样的学生。教学乘法运算律时, 一位教师引导学生计算“2.5×3×8”时, 说:“比一比, 看谁的算法多?”在教师的鼓励之下, 学生想到: (1) 2.5× (3×8) ; (2) (2.5×8) ×3; (3) (2.5×4) × (3×2) ; (4) (2+0.5) × (3×8) 。教师要求学生把每种算法都上台展示交流, 并表扬学生肯动脑。虽然这道题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计算出结果, 但掌握运算律并进行灵活运用才是最重要的, 不能为了追求算法多样化而偏离教学重点, 这样容易使学生的认知模糊, 就背离了算法多样化的目的。
三、重简便计算轻其它笔算
有的老师为了应付考试, 教学时喜欢把简便计算中的各种类型都进行充分挖掘, 练习时力图一网打尽, 以便学生考试时取得比较好的成绩。教学小数四则计算时, 有的老师不是抓好学生的竖式计算基本功, 而是特别注重简便计算。小数加减法简便计算就会出现这些类型: (1) 5.21+3.5+6.5; (2) 5.52-0.55-0.45; (3) 1.27+3.9+0.73+16.1; (4) 3.21-1.25+2.79-0.75等。简便计算贪多求全容易使学生混淆、难以掌握。老师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应该能掌握竖式计算, 反而练得少, 而竖式计算是混合运算和问题情境计算的基础, 结果把“芝麻”和“西瓜”都丢了。
四、重计算结果轻培养习惯
无论是计算新内容的学习还是练习过程, 一些老师往往只关注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而对计算过程缺乏必要的重视与指导, 尤其是计算习惯的培养。接受能力差、领悟能力弱的学生往往会出现算理理解慢、算法掌握迟, 对计算错误不知“错在何处”的现象, 学习越来越糟;有的学生平时学习运用乘法分配律时, 常常能够凑整, 一旦考试出现不凑整的现象往往导致错误;有的题目看上去似乎能简便计算, 其实不能简便计算, 常会出现3.5+2.5-3.5+2.5= (3.5+2.5) - (3.5+2.5) =0这样的错误, 似乎是马虎造成的, 实质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和验算习惯。
针对这些现象, 我们该怎样应对呢?
一、法理和谐
算理与算法对计算教学而言同等重要。只有让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算理, 才能建构算法;只有算理、算法能够实现和谐链接, 才能实现算法根植于算理基础上的“自然生长”。算法的形成需要学生经过长时间理解和内化, 才有可能形成算法。当学生能够在算理与算法之间自由地来回穿行, 才能真正自主建构算法, 才能真正达到掌握的程度。
二、注重优化
算法多样化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我们教学时, 千万不能为追求形式多样化, 而引导学生思考一些低思维层次的算法。计算时, 我们要先让学生尝试去想、去做、去寻求解决问题之法, 然后学习别人的思维成果。当学生想出多种计算方法时, 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优化, 使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优化可以在学生交流不同算法后, 引导学生说说哪些方法比较好, 比较简便;优化也可以让学生比较所有方法选择简便方法, 或者明确哪些算法是重复、不可取的;优化还可以在学生计算之后, 引导学生反思算法的优劣。
三、恰当平衡
学生需要在反复练习中才能理解并形成运算技能。运算能力首先是会算。会算指的是理解算理基础上的运算, 是寻求合理简洁方法的运算。我们首先要重视学生的竖式计算和脱式计算, 再引导学生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和算式特点, 把能简便与不能简便的习题同时呈现, 引导学生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学生的各种笔算能力得到平衡发展, 运算能力才能真正形成。
四、培养习惯
证券法修改:弱化发行管制 篇11
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证券法》、《公司法》修正案草案。修订后的《证券法》、《公司法》删去了关于股票溢价发行须经国务院证券监管机构批准的规定。此次修改引起了相当大的关注。
虽然《公司法》和《证券法》修改未如人们所期待,仅仅修改了相当少的部分,但修改的地方很重要,一个是关于股票发行的定价,另一个是债券发行授权证交所。从中可以看出一个趋势,即证券会正在放开其权力,使新股的定价和债券的发行更加市场化。同时,也使人产生一个猜测:作为国有企业融资工具的中国资本市场是否将逐渐回归本质?因为以往行政定价的功能之一就是证券市场要为国企改革服务,那么如今改变新股发行价格形成机制是不是也意味着证券市场要回归本质了呢?
市场化的开端
对照此次新《证券法》与旧《证券法》,原证券法第二十八条:“股票发行采取溢价发行的,其发行价格由发行人与承销的证券公司协商确定,报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原证券法第五十条:“公司申请其发行的公司债券上市交易,必须报经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核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可以授权证券交易所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核准公司债券上市申请。”证券法修正案将原法律第二十八条修改为:“股票发行采取溢价发行的,其发行价格由发行人与承销的证券公司协商确定。”第五十条修改为:“公司申请其发行的公司债券上市交易,由证券交易所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核准。”
与此对应的是,此次还同时修改了《公司法》的相关条款,公司法修正案删去原法律的第一百三十一条第二款。原公司法第一百三十一条第二款:“以超过票面金额为股票发行价格的,须经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批准。”
修改以前,新股的发行价并不是完全经过市场机制得出的结果,证监会用20倍的发行市盈率对发行人的发行价格来了个“一刀切”, 因此产生了许多弊端。
前一段时间,新股发行首日就跌破发行价愈演愈烈。中证资讯的统计显示,截至8月17日,沪市今年上市的58只新股中,已经有18只新股跌破发行价,中小板市场也已经有3只股票跌破发行价。沪股市风险已经开始向一级市场蔓延市方面,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股民对市场信心的丧失。新股发行价格偏高无疑是其上市后频频跌破发行价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证券法》使发行融资定价告别行政审批,转而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可以预见,发行市盈率的价格梯次将会形成,不再清一色的20倍以上市盈率,甚至会出现5倍发行市盈率与30倍发行市盈率相互共存的特征。
一些高成长或者属于初创性质的公司有望获得高定价,因为市场愿意为高风险高收益买单。比如说类似于达安基因等个股,在未来可能获得30倍以上的新股认购,但是对于类似于长丰汽车、苏泊尔等这样行业与产品高度成熟的个股,未来的发行市盈率可能只有5倍至10倍。
今后股票溢价发行不须经监管机构批准在使管理部门摆脱了被动的同时,也对券商和上市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将促进投行以及上市公司自我约束机制的深化。
经济学家王连洲表示,此次《证券法》的修改,虽然对股民的影响不会很大,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助于恢复股民的信心。但王连洲同时对发行定价市场化的具体实施表达了担忧。他认为,《证券法》此次的修改,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今后的路还非常遥远。因此,无论对上市公司来讲,还是对股民来讲,真正获益还需要遥远的事情。发行市场化意味着只要符合上市条件,是否溢价以及溢价多少,是上市公司和市场的事,不需要行政规定发行市盈率,融资规模也是上市公司和市场的事,也不需要看管理层的眼色。而这些,目前看来是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发行市场化的最大障碍在于股权分置,如果真的实行发行市场化,那么,任何一家新发行的股票都可以自行选择全流通或者可流通的比例。但这无疑要求对非流通股进入流通作出先行安排。由于股权分置的方案还没有眉目,所以真正意义上的发行市场化仍需时日。
新《证券法》出台无时间表
而且,遗憾的是,此次《证券法》修正案的出台与《证券法》全面修改计划没有关系。《证券法》修改领导小组有关人士透露,由于各方意见无法统一,《证券法》全面修改的草案无法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
中国《证券法》的修改工作从2003年7月中旬开始正式启动。全国人大财经委为此专门成立《证券法》修改起草工作机构。根据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年立法规划,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于12月准备对最后提交的《证券法》修正案草案进行审议。但由于各方意见的分歧,审议被一再推后。
2004年1月15日,新华社曾报道称,《证券法》修改小组对草案逐条进行了讨论,对多项敏感内容的修订已经达成了共识。报道同时称《证券法》修改草案将有可能推迟至2004年4月进行。但原定4月份提交全国人大审议的《证券法》修改草案再次被推后。
日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证券法修改领导小组组长周正庆表示,《证券法》的全面修改还需要等待成熟时机,“目前还没有日程安排。”
多项条款不合时宜
《证券法》在1998年推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国内对金融风险的重视程度大大提高,因此过多地强调避免危机和防范金融风险,整个法规中限制性和禁止性条款比较多。而现在,中国证券市场受到来自国际证券市场规则的影响和渗透,修改与国际市场不相适应的游戏规则迫在眉睫。自2000年始,修改《证券法》有关条款的呼声不断高涨,如要求推出股指期货、解决非国有股流通以及确定证券民事责任赔偿的法律规范等。
党员意识弱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篇12
一、党员意识弱化的主要表现
一是存在“党员意识是一个抽象概念”的认识误区。在少数党员心目中, “党员意识”仅仅是思想理论范畴的一个抽象的概念, 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很难准确衡量, 也无法具体把握。在这种认识的支配下, 一些党员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众, 不主动履行党员义务, 不严格遵守党的纪律, 在工作、学习和完成任务中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是存在“入了党就有了党员意识”的认识误区。在少数党员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认识, 认为党员意识“自然生成”的观点。他们认为, 既然已经人了党, 那就表明自己已经或肯定具有了党员意识。
三是存在“党龄长党员意识就强”的认识误区。有些党龄比较长的党员认为, “自己入党时间长党员意识就必然强”。
四是存在“职务高党员意识就强”的认识误区。有的同志认为, 担任的职务高, 党员意识就肯定强。
二、对增强党员意识的思考
帮助党员走出以上认识误区, 既需要从思想认识上解决问题, 也需要在行为上加以正确引导。一是增强党员意识必须正确理解和把握党员意识的科学内涵。首先, 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党员理论熏陶, 开展“增强党员意识”的专题教育。着重引导党员准确而又全面地认识和把握“党员意识”的科学内涵和外在表现。明确“党员意识”既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使命等在党员思想观念上的集中反映, 是党员对自己是“党的人”这种特定角色的自觉认同, 同时也是一种为实现党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的强烈责任感。只有自觉地把对党的热爱和忠诚转化为党的事业的忘我奋斗, 这种“党员意识”才是科学的、完整的, 才有真正的价值。那种把“党员意识”当作“抽象概念”或只挂在嘴上而并不落实于行为之中的看法和做法, 无疑是错误的, 必须切实加以防止和纠正。其次, 要帮助党员在实践磨练中增强党员意识, 引导其自觉按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譬如, 在带领群众推进改革开放大业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贡献;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增强共产党员的感召力;在完成各项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在带头遵纪守法中维护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为群众作道德表率;在自觉履行党员义务中保持先进性。
二是增强党员意识必须从思想上入党。增强党员意识是一个需要长期历练并不断强化的过程。党员意识作为一种高度自觉的党性观念, 既不是党员头脑里所固有的, 也不会从天下掉下来。一个人即使组织上已经履行了入党手续, 被吸收为党员, 也同样不能确保其同步具备了党员意识。这是因为, 他作为一名党员的奋斗实践才刚刚起步, 坚强的党员意识也刚刚经受考验和锻炼。由此可见, 党员意识是通过长期不懈地理论学习和时时处处的模范表率行动来体现的, 而不仅仅是一个入党过程。一个人要想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就必须自觉地、不断地加强党性锻炼、增强党员意识。
三是增强党员意识必须不断改造主观世界。事实上我们看到, 同样是党龄比较长的人, 有的党员意识很强, 表现优秀;有的党员意识淡薄, 表现一般;而有的则党员意识缺失, 表现很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复杂的情况?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在接受党组织的教育, 经受党性锻炼等方面各自的态度是不同的。譬如, 有的在党的组织生活中刻苦学习科学理论, 自觉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思想政治觉悟日益提高, 党员意识日渐增强;而有的则在理论学习上“心不在焉”、“浅尝辄止”, 或只用科学理论武装嘴巴, 忽视自己主观世界的改造, 其党员意识也就日渐淡化;有的积极投身党性修养的实践锻炼, 看到艰苦的工作、艰巨的任务就主动地去争取、去完成;而有的则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畏首畏尾甚至讨价还价。由此可见, 党员意识的强弱与党龄的长短并不是简单成正比的。首先, 党员意识是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动增值”的, 只有不断学习, 不断实践, 才能不断增强;其次, 党员意识始终处于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 只有自觉坚持与时俱进, 才能越来越强, 否则就会逐渐淡化。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所倡导的“活到老, 学到老, 改造到老”的态度和精神, 同样是我们在增强党员意识问题上应当秉持的。我们不能把“党龄长”当资本存起来, 而应当以之作为鞭策自己的动力, 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不断增强党员意识, 永远保持先进本色。
四是增强党员意识必须自觉保持廉洁自律。把职务高低与党员意识强弱直接划等号, 这种认识和做法是不科学的。从现实情况来看, 大多数担任领导职务的党员, 其党员意识确实很强, 但也有极少数位高权重的党员干部却蜕变成了以权谋私、贪赃枉法的腐败分子。这种情况警示我们, 职务越高, 就越要注重增强党员意识, 就越要加强严格自律, 就越要“全心全意为民, 干干净净做事”。否则, 就可能会把党和人民所赋予的、本来应当用来服务于民的权力, 变成贪污受贿、谋取私利的手段和工具。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切实改进党的作风, 着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就强调所有党员干部, 无论其职务高低, 都应当不断地增强党员意识。一方面, 在工作中要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作风上要廉洁奉公, 艰苦奋斗, 永葆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另一方面, 各级党组织也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 加大监督力度, 使每个党员干部都处于党章和党的有关规章制度的约束之中。这既是增强党员意识的必要要求, 也是对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真挚关爱。
三、党员意识培养方式的探讨
党员意识从表面上看, 似乎是党员应当具备的党性观念和政治自觉, 其实不然, 党员意识在实质上是一种做人意识。把党员意识与做人意识结合起来, 有机渗透, 是党员意识培育的有效方法。与此相反, 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 增强党员意识的教育就会幻化成高不可攀、空洞无物的一种说教。因此, 要将党员意识教育与做人教育统一起来, 注重培养党员的以下“十种”做人意识, 从而将党员意识有效内化为个人的思想和品行, 使其更具自然性、长久性和有效性。
一是增强党员意识就是要树立做人的先锋意识。党是先锋队组织, 是由先进分子构成的。成为一名党员后, 必须始终保持先进性状态。先锋意识就是走在前列的心理状态, 即勇于进取、不甘平庸。这种心理状态, 是为人所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 是与甘居落后的“尾巴主义”格格不入的。
二是增强党员意识就是要树立做人的奉献意识。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生活准则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做人就一般境界而言, 想着自己, 更要考虑别人。
三是增强党员意识就是要树立做人的服务意识。共产党人把服务人民作为党的唯一宗旨和价值取向, 要利为民所谋, 情为民所系, 权为民所用, “为人民服务”成为共产党人的宗旨。而做人, 首先要学会为别人服务, 才能赢得别人更多的服务。
四是增强党员意识就是要树立做人的创优意识。共产党员在工作中必须事事处处创建优良品牌和具有示范效能, “党员岗”就是优秀岗、模范岗。做人其实也是如此, 敢为人先, 追求卓越, 争创一流, 既是做人的理想境界, 也是为人的性格特质。
五是增强党员意识就是要树立做人的正气意识。正气意识是党员强大的精神支柱, 是过硬的工作作风与生活作风的前提和保证。同样, 做人要追求正义, 崇尚真理。“一个人必须树立正气, 必须有正义感。有了一腔浩然正气, 才能无所畏惧地前进, 才能不屈不挠地为国家为社会建功立业。”
六是增强党员意识就是要树立做人的发展意识。共产党人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的建设和全面发展以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坚持不懈的奋斗目标, 把推动创新和促进发展作为每一个共产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全面发展既是党员的义务, 也是每个人的人生期盼和理想。
七是增强党员意识就是要树立做人的自觉意识。共产党人在履行各项义务的过程中, 以“自觉”为特征。自觉地进行世界观的改造, 自觉地加强党性修养, 自觉地理论联系实际, 自觉地密切联系群众, 自觉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每个人在人生修养中, 也应以自觉性为前提, 修身养性, 贵在自觉。
八是增强党员意识就是要树立做人的时代意识。共产党人是时代的先锋, 善于与时俱进。与时俱进不仅是党的科学理论的品质, 而且是党的政治品质及其思想路线。这种时代性, 就是存在的适应性、价值的合理性、发展的趋向性、本质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因为能够不断地保持其先进性本质。识时务者为俊杰, 就是说, 为人只有顺应潮流, 紧跟时代, 才能有所创造, 有所前进。
九是增强党员意识就是要树立做人的大局意识。懂得了在大局意识下行动, 也就学会了统揽与统筹, 这也是日常生活工作中处理问题的科学方法。日常生活中, 利益关系复杂多变, 个人际遇各不相同, 职业生涯和工作愿景难以尽善尽美, 因此, “风物长宜放眼量”, 只有具备发展的长远视角, 才能在适应社会需要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最佳结合点上思考问题, 注重现实, 谋划将来, 才能克服斤斤计较、寸利必争的小农意识, 不做井底之蛙, 从而实现理想和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