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果弱化

2024-09-26

效果弱化(精选10篇)

效果弱化 篇1

摘要:文章主要运用传播学二级传播与意见领袖、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受众研究等相关理论, 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原因从五个方面做了分析, 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吸引力、作用力以及针对性、实效性弱化的重要原因在于意见领袖职能缺失, 误用、过用议程设置, 忽视受众研究等, 为制定优化措施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传播学

传播是人类通过符号和媒介交流信息以期发生相应变化的活动[1] 。思想政治教育实质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念的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意识的传播活动, 良好的教育传播效果必然是其所关注和追求的目标。然而, 在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 导致教育效果出现弱化的趋势。下面主要以传播学的视角, 从五个方面来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弱化的原因。

一、“意见领袖”职能缺失, “专业权威”地位弱化, 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意见领袖” (Opinion Leaders) 这一概念是由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 美国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在“二级传播”理论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大众传播中, “信息总是先由大众传媒传递给社会成员中的少数意见领袖, 然后再由意见领袖扩散给其他的社会公众。” [2] 这里所说的“意见领袖”是指活跃在传播网络中, 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通过该理论可以看出, “意见领袖”作为信息传播的中继和过滤环节, 对传播效果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二级传播理论”提出后受到了部分学者的质疑, 最主要的反对意见就是:“二级传播理论”忽略了一个明显的事实, 即大多数情况下, 信息并不经过“意见领袖”这一中介, 而是直接到达受众。后来人们研究发现, 大众传媒在传播一些简单的告知性信息时, 如日常新闻报道、天气预报、广告等, 通常只有大众传播到受众的信息流动, 也就是只有一级传播, 而在传播一些复杂的带有各种潜在原因或背景的信息时, 由于一般的受众缺乏相关的知识和长期关注度, 这就需要“意见领袖”发挥其自身的优势, 对复杂的情况做出解释, 以帮助一般受众来了解事情的真相及其背后的深层原因, 这样二级传播现象也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 其传播内容通常带有较强的政治性、原则性、理论性和前瞻性。学生在掌握教育内容, 领会教育精神上往往存在一定的难度, 需要有人来担当起“意见领袖”的角色, 对教育精神和内容加以讲解分析、细化实化, 以帮助他们真正消化理解。大学德育老师作为专职的政治理论教育者和思想行为引导者, 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使其近乎天然地承担起了“意见领袖”这一职能。总体来说, 高校广大的德育工作者都较好地担当了“意见领袖”这一角色, 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教育任务, 他们也因此而普遍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尊重和认可。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 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人们的观念也有了深刻的调整, 等价交换原则和重商主义等思想也逐步渗透到大学校园之中。为了确保自身利益的最大实现, 有的老师整天忙于自己的“经济建设”, 而放松了 “理论建设”, 致使在教育的过程中对学生普遍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热点、难点问题说不清、讲不透, 不能充分发挥“意见领袖”所应有的职能。此外, 由于受各种庸俗关系的干扰, 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很难做到言行一致。这就使其失去了在负面社会问题面前“较真”的底气, 丧失了一名老师应有的人格魅力, 造成其“权威”地位的弱化。正是由于这些原因,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大都表现为泛泛而谈, 教育中不能给学生以人生的启迪、心灵的触动, 严重地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 自然也就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误用过用“议题设置”, 忽视受众“使用与满足”,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不强

“议题设置” (Agenda-Setting) 是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媒往往通过报道重心的选择, 来构筑公共讨论与关注的轻重缓急。大众传媒的这一功能虽然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的具体看法, 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 即“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 (how to think) , 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what to think about) ”[3] 。该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武装”和“思想引导”工作, 本身就是一个不断设置议题并展开议题的过程, 议题设置科学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应该通过所设议题的“正确性”来确保教育的“方向性”, 通过所设议题的“贴近性”来保证教育的实效性。若说“议题设置”理论主要从传播者角度来考察传播的功能, 那么“使用与满足”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理论则主要是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动。它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 突出受众的地位, 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作用, 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 而受众使用媒介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通过该理论可以看出, 传播效果的取得必须通过受众的参与并最终在受众身上体现出来。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就必须重视大学生的需求与满足, 调动他们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然而, 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却存在着错误理解和过分强调议题设置功能, 忽视大学生实际需要的问题。一是过于强调“方向性”, “贴近性”重视不够。教育过程中, 在议题的设置上只强调“宏大叙事”, 而不注重“细节描写”, 只允许宣扬高、大、全, 不允许暴露阴暗面。具体表现为, 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只注重开展政治理论、优良传统等重大课题的宣传教育, 而不注意把引导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满足大学生的利益需求结合起来, 把传播重大理论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因此难以引起学生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育过程中只讲优点不讲缺点, 甚至故意回避、隐藏矛盾和问题, 使得学生对教育内容和教育精神产生怀疑, 从而严重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二是将议题设置教条地理解为教育“内容和形式”一成不变。所谓“议题设置”就是在某一时间段内保证教育主题和内容的相对固定,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强调和引导的功能。而在实际教育过程中, 为数不少的学校, 却将这种相对固定, 教条地理解为“内容与形式”的一成不变, 在教育中一份教案年年讲, 届届讲, 级级讲, 虽然达到了议题设定的目的, 但由于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实际需要, 不仅不能引起学生的良性互动, 而且会使其产生逆反心理, 教育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三是存在过分依赖议题设置功能的倾向。想当然地认为只要讲过了, 考过了, 检查过了, 自然就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而对教育的实际效果缺少应有的关注。

三、信息来源多样, “把关”难度增加, 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力”减弱

在当前信息时代, 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 传播手段也日趋丰富多样。无论愿意与否, 现代人每天都生活在各种传媒包围之中。信息来源多样, 日益增加的各类信息, 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信息来源多样, 一方面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增加学生的信息储备。这无疑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另一方面, 信息来源多样化后, 信息“把关”难度增加, 大学生所接受信息的“正向性”难以保证。在现实生活中, 大学生获取的各类信息中, 对思想政治教育积极有用的正面信息固然不少, 但更多的却是各种无关信息和干扰、冗余、垃圾等负面的信息。大众传媒尤其是以网络、手机等为代表的现代传媒, 以其信息内容丰富、更新速度迅速、交流互动性强、信息传播面广、多媒体化程度高等特点, 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喜爱。再加上这些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 为了迎合青年人的消费口味, 大量刊登一些刺激、怪诞甚至是色情的娱乐内容和广告信息, 致使部分意志力薄弱的大学生抵挡不住这些内容的诱惑, 将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其中, 不仅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 而且长期处于这些干扰、负面信息的影响之下, 久而久之其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也会发生改变, 甚至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和违法犯罪等问题, 给学校的正常建设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此外, 由于网络等新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话语权平民化等特点, 使得网络消除了自然屏障, 突破了不同国家、民族和信仰的人进行交流的限制, 使得东西方价值观念在大学生头脑中的交锋更加直接, 也更加激烈。西方敌对势力和各种反动分裂势力也会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有效的传播工具, 大肆宣扬其反动论调。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和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力”, 因而成为当前影响教育效果的又一个重要原因。

四、偏向简单灌输, 忽视“受众”差异, 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个体差异论”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受众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的人会具有不同的媒介需求, 而且即使对同一需求, 由于“受众成员心理或认知结构上的个人差异, 使得他们对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对媒介讨论的问题所采取的行动不同。”大学生作为教育传播的“受众”, 他们不仅仅是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之一, 而且是教育效果的物质承担者和主要体现者, 因此, 充分认识大学生群体甚至个体的不同认知特点是做好教育的前提和关键环节之一。然而,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仍然存在着偏向简单灌输, 忽视教育对象个体差异的问题。在教育传播方向上, 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 而忽视或轻视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在教育传播方式上, 偏向单向的信息灌输, 缺乏教受双方的互动;在传播对象上, 不注意区分教育对象层次, 一刀切现象大量存在。这与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上存在“刻板印象”有关。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一向认为,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教育者将所要求的内容灌输给受教育者, 而受教育者无差别地接受教育内容的过程。在观念上深刻体现并简单沿用着“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 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部灌输进去”的灌输思想。这显然是对列宁“灌输”思想在特定条件下针对特定对象具体运用的机械推广和泛化。尽管有时也提到了教育者如何了解受教育者的反应和反馈, 但那也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其“灌输”的目的。在实际运用中, 难免会出现各种偏差, 不顾受教育者的特殊性及其心理状况、环境氛围等因素, 一味地进行所谓的“我转变你的思想, 你接受我的教育”的“灌输”做法, 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在当前阶段, 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 我国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思想觉悟、道德水平等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但学校在开展教育中不注意区分这种差异性, 采取简单的、形而上的办法, 以先进性取代普遍性, 用少数先进分子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要求所有大学生, 用对领导干部的标准要求普通学生, 用对党员的要求衡量团员甚至是非团员的学生, 忽视了当前大学生在思想认识和思想觉悟上的层次差别, 忽视了其年龄、心理、身份等特征, 脱离了其接受能力和需要的实际, 也就丧失了教育的针对性, 其有效性必然会大打折扣。

五、应变能力不强, “媒介素养教育”滞后, 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播研究和媒介素养教育滞后, 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欠缺。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的推行, 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具有开放性。以电视、网络为代表的大众传媒, 业已取代学校和家庭, 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行为的主要因素。网络空间成为人们的第二生存环境, 虚拟世界成为人们新的生活场所。当前, 大学生大都出生成长于我国大众传媒迅速发展时期, 大众传媒自然成为影响其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但由于我国缺乏基础的媒介素养教育, 高校的媒介伦理、网络德育的研究和开展也明显滞后, 致使大学生正确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信息的能力普遍较弱。面对“信息爆炸”的汹涌巨浪, 他们一方面表现为无所适从, 难以取舍;另一方面又会完全沉浸其中, 不能自拔, 混淆了“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的界限。对于网络虚拟空间中道德规范实施力量的分化和灭失, 他们往往难以恪守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和操守, 成为“网络暴力”的施暴者和受害人[4] 。二是传播内容陈旧、传播策略单一, 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应有的活力和感染力。近年来, 虽然国家相关部门和各级主管领导多次强调要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然而当前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普遍存在着教育信息老化、窄化、泛政治化的问题, 教育者缺乏必要的传播理论和传播技巧、传播策略单一的问题, 只注重大学生在校期间教育, 忽视其毕业后长远发展的教育断层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了应有的时代性、系统性和持续性, 教育的实效性自然也被大大地削弱甚至丧失。

参考文献

[1]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0.

[2]李彬.传播学引论 (增补版) [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151.

[3]B.C.Cohen:The Press and Foreign Policy.Princetion, NJ:PrincetionUniversity Press.1963.112.

[4]谢晓鸥.高校道德教育管理有效性弱化成因分析[J].江苏高教, 2006, (4) .

弱化权势,和谐共生 篇2

【关键词】弱化权势;课堂气氛;高中物理;积极心理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应该从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势型课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民主和谐式课堂转变,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良好的物理素养。本文从高中物理课堂气氛和环境建设这一视角就如何弱化权势,促进师生和谐共生谈几点笔者的思考,望能有助于课堂教学实践。

一、教师应更新教学理念

意识决定行为!对于教学也是如此,育的灵魂就是教学理念,我们的教学理念将左右我们的课堂教学行为,教而教学理念的转变就是教育观、课程观、知识观等的转变。为此笔者认为要想弱化权势,我们的教学理念必须要更新。所谓的教学理念的更新,不仅仅是要明确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应该思考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思考我们物理课堂教学应关注哪些方面,仅仅盯着“物理知识”和“解题能力”显然是不够的,笔者认为不仅要关注物理的文化价值,还要让学生体会物理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人文价值”,而这一切都不是靠灌输的,必须让学生自己去参悟与感受,如何实现呢?需要我们教师跳出物理课堂之外,在学生的学习心理上下功夫。

教师首先要在思想观念上强化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重要性认识,了解积极心理品质的含义以及相关的技能。其次,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更是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表率。我们物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自身积极的心理品质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影响,这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会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新的教学理念在高中物理课堂中要应用,要让学生参与到物理课堂的每一个环节之中,例如,“课堂总结”这个环节,传统的做法都是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的一个过程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的反思与回顾,笔者在课堂的结课部分都是放手让学生完成的,记得《电磁感应中的电路问题》一课,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完成了4道计算题,由于学生有探究问题的经历,最后让他们自己结课也能准确地给出:①确定电源:明确哪一部分电路能产生感应电动势,则这部分电路就是等效电源。②分析电路的结构,画出等效电路图。③结合有关的电路规律建立方程求解。主要应用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定定律确定电源电动势的大小和电源的正负极,用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的基本性质等列方程求解。

二、多维建立和谐的互动平台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一个好的平台可以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情感处于积极、自由、宽松、安全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生思维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有利于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1.丰富课堂组织形式

就课堂组织形式来说,分组合作学习是最有效的形式。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使置身班集体中原本孤立的个体,在合作问题的“聚焦”下,群策群力,在合作中取长补短、团结协作。比如在物理实验的操作中,有意识的将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中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有的擅长组织、有的擅长交流、有的擅长记录、有的擅长计算分析,将这些各自有特色的学生集中在一个小组中,通过团队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培养学生与人相处的能力。

2.选用多样教学方法

就课堂教学方法来说,应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如多媒体技术、体验法、实验、游戏活动、资料分享与讨论、导学案、自主探究等,这样可以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其探究的意识与精神,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例如,在和学生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传统的做法是讲完了基本规律后,就给学生提供习题进行训练,让学生在解决习题的过程中内化规律,笔者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式的互动平台,让学生动起来做“用刻度尺测人的反应时间”的小游戏,并要求学生在游戏结束后解释其中的道理。这种游戏式教学既可以让学生放松心情,愉快学习,也可以使前行思维稍作停顿,进行已学知识的梳理,目的是使思维更加灵活。

不该弱化的“教” 篇3

下面是诗歌《登飞来峰》的一个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读到“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 你还联想到了内涵相近的哪句诗?

生1: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教师看了生1一会儿, 目光又转向其他学生……

师: (期待地) 谁还有不同意见?

生2: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师: (欣慰地笑) 对了, 很好!下面我们带着对诗歌的理解齐读全诗……

在这个片断中, 本来能使课堂教学异彩纷呈的时机被错过, 课堂变得淡而无味。究其原因, 就是教师弱化了“教”, 致使课堂不能真正开放, 学生学习的层次不高, 效果不佳。下面试作分析。

教师设置问题的目的很显然是让学生通过联想来加深对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理解。教师对“生1”的联想不予评价, 可能是“生1”的答案跟自己预设的不一致。这样导致的结果可能有二:一是学生不知道这种联想是对是错, 或者根据教师对“生2”的认可模糊地判断“生1”的回答不够正确, 但究竟为什么不正确, 却一头雾水;二是“生1”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可能会受到打击, 以后他可能不会轻易举手回答问题, 这样就不容易暴露学生认知层面的问题。

“生2”的回答跟教师的预设恰好一致, 但教师也只简单肯定而不去追问其中的思维过程, 到底为什么正确, 教师没有说明, 也没有引导“生2”说出理由, 大部分同学可能还不清楚为什么这两句诗内涵相近, 内含的哲理是什么。

那么在这种情境下, 教师应该怎样“教”才更有效呢?“生1”的回答显然在教师的预设之外, 教师对其是否合理必须迅速在大脑中做出明确的判断, 然后及时调整教学行为, 而不是一味等待预设的答案。教师可以直接做出明确的判断, 然后讲解其正确或错误的原因;也可以在“生1”回答后引导其他学生来讨论判断他的回答是否正确, 让两句诗的内涵在比较讨论中逐渐明朗;还可以在“生2”回答之后, 引导学生比较分析两生的答案和课文原诗这三句诗内涵的相同相异之处, 然后进行点拨总结。这三个方案都能达到基本的教学目的, 但就“教”的时机和“教”的效率而言, 显然, 方案三很好地将课堂生成的新教学资源整合到教师课前预设的内容中来, 使问题更开放, 更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思维, 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参与新知识的建构,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更高, 思维更深入。

在“教”的方法上,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答案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原因。方式可以是“追问此回答问题的学生”, 也可以是“转移给其他同学进行追问”等等。如对“生2”的回答, 教师不妨继续追问这两句诗为什么内涵相近, 待把“为什么”落实好了, 最初设计此问题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另外, 我们再来看“生1”的回答到底是对是错, 弄清楚这个问题才能更深刻地认识教师弱化“教”的后果。教师的问题是:联想与“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内涵相近的一句诗。“生1”由此联想到了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个联想有没有道理呢?“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意思是“我不用担心浮动的云遮住我极目远眺的视线了, 因为我已身处凌空的最高层”, 寄寓着“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王诗告诉我们:掌握了正确的观点、方法, 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 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苏诗“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哲理大家比较熟悉, 即“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 是因为没有跳出事物本身来观察事物, 认识事物”。可以说, 就“观察事物的立足点和对事物的认识程度的关系”方面, 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 只不过是分别从正反两个方面表达罢了。以上分析说明, “生1”的联想非常有道理, 这一联想可能只是感性的、模糊的, 而没有对两句诗内在联系的理性认识。教师需要做的就是抓住学生生成的“新教学资源”及时拓展、开掘, 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个联想形成的过程, 即认识到这两句诗关联的内在原因。这个过程就是教师“教”的作用的体现。

“弱化版”年终总决赛 篇4

总奖金额为60万美元的联邦银行冠军锦标赛原本只是一项WTA三级赛事,始于1994年,于每年9月中旬举行,举办城市曾多次更改,从最初的印度尼西亚泅水,到马来西亚的吉隆坡,200i年才固定在风光旖旎的巴厘岛举行。由于WTA对赛程进行改革,联邦银行冠军锦标赛在09赛季转变为一项年终总决赛性质的赛事。按照赛会规定,本项赛事的参赛权只对本赛季排名最高的,曾在共计30站国际巡回赛中夺得过至少一项赛事冠军的10名选手开放,前提是该名选手没有入围在多哈举行的WTA年终总决赛,剩下的两个席位由组委会颁发外卡决定。简而言之,该项赛事的参赛球员均为参加多哈总决赛之外的优秀选手,旨在培养和鼓励具备不俗潜力的年轻选手。

巴托丽、皮尔、莱巴里科娃、斯托瑟、马丁内兹·桑切斯、扎维·维克梅耶尔、加里奎斯、伊达公子、利斯基、辛克、雷扎伊参加了09年首届比赛的角逐。该项赛事的赛制较为特别,12位球员被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的第一名将进入半决赛,争夺最后的冠军。经过小组赛的激烈争夺后,雷扎伊、巴托丽、伊达公子和马丁内兹·桑切斯四位球员脱颖而出,两位法国姑娘巴托丽和雷扎伊各自击败对手闯进决赛,最后巴托丽在先丢一盘的情况因伤退赛,法国小将雷扎伊夺得了首届巴厘岛总决赛的桂冠。

作文个性弱化现象透视 篇5

一.似曾相识燕归来———作文个性弱化的主要表现

作文个性弱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四方面:

1.选材重复化

学生作文千文一面, 千篇一律, 写出来的作文大同小异。在扬州市2008年中考作文“回家”中, 选材过多地局限于日常生活中与父母之间的矛盾, 过多聚焦在汶川地震和春节雪灾等主题, 因而造成“撞车”现象严重。成千上万的文章扑向“抗震救灾”当然让人“倒胃口”。在扬州市2009年中考作文“呵护”中, 大部分都是父母送子女上医院或雨中送伞等题材来表现父母的呵护, 选材脱离生活实际, 雷同现象严重。

2.结构公式化

古人云:写作要使学生“开广其胸襟, 发舒其志气, 但见文之易, 不见文之难”。然而, 许多教师为了所谓的“不跑题”, 一味地以“标准”要求学生的作文。如何开头, 如何承接, 如何结尾, 都有规矩;如何写事, 如何写人, 如何写景, 都有格式。学生往往按照老师的要求, 把一些材料按一定的格式组装起来, 形成立意相似、构思类同、表达接近的“孪生”作文。这些从“流水线”上下来的“套作”, 尽管非常规范, 但毫无生气, 很难令人产生共鸣。

3.表达单一、语言贫乏化

有些学生写文章往往表达方式单一, 毫无变化。如写记叙文, 往往一叙到底。优秀的文章大多是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这样使文章情景交融, 形象鲜明, 说理服人。

不少学生因平时读书较少, 积累的词语量有限, 写作时不是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就是词不达意, 或只能罗列干巴巴的句式, 通篇很少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很少使用修饰限制语, 这样的文章读起来味同嚼蜡。

4.情感虚假化

叶圣陶提出:“要写出诚实的话, 非由衷之言不发, 非真情实感不写”。《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作文要“感情真实”。但遗憾的是, 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非常严重, 胡编乱造十分普遍。写“父母”不是选取“父母冒雨送伞”, 就是选取“父母宁可穿破衣服也要给我买学习用品”;写“老师”不是选取“老师到我家帮我补课”, 就是选取“老师挑灯批改作业”。为了得到一个高分, 甚至编造父母双亡、离异、残疾, 不惜拿父母的命运作假设。这样的作文缺少生活基础和情感体验, 没有真情, 无病呻吟, 给人做作之感。也有些学生玩深沉, 刻意追求“作家式”的成熟世故, 写作时矫情造作, 失去自我。

二.未有源头活水来———作文个性弱化的重要因素

未有源头活水来, 学生的作文里缺少源头活水。缺少独有的生活、阅读体验, 这是造成学生作文个性弱化的重要因素。

1.生活体验匮乏

世界上没有“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生活的根底厚了, 作文才有起飞的基石。很难想象, 一个生活经验贫乏的人, 能写出充满活力的文章来。

学生的生活以学校和家庭为主。作为学生主要生活时空的学校和家庭, 或因学科本位的影响, 升学阴影的威慑, 不能提供充分的活动机会;或因家庭规模的缩小 (越来越多的家庭是三口之家, 父母又忙于工作) , 孩子生活的圈子也缩小了。这一切导致了学生个性生活的贫乏, 个性体验的匮乏。

往返于两点之间的路程原本是学生自由的接触社会、亲近自然的机会, 但是大多数学生都是坐在父母亲背后的车座上一闪而过, 他们因此失去了感受周围变化的机会, 不能自由地观察身边的草木、景致, 没有机会体察人情世俗。

学生的休闲方式也单一, 由于长期缺乏自主安排闲暇时间的锻炼机会, 学生甚至丧失了主动探索周围事物的能力, 即使拥有难得的闲暇, 也只会选择看电视来打发时间。

生活的源泉不丰盈, 作文的溪水面临着断流, 更谈不上有个性了。

2.阅读感悟缺乏

阅读其实是在和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语言文字为阅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每一个字, 每一句话都通过他的感觉、想象以及他以往的经验, 转化成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 呈现于他的脑海, 使他如身临其境, 感受欢乐、痛苦、喜悦、悲伤……简直就是亲历了另一种浪漫奇异、惊心动魄的生活。作品中流露的人类美好的感情以及洋溢的对美和理想的永恒的追求, 潜移默化地滋养学生的心灵, 丰富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建立起属于他们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如果说生活是“源”, 那么文学作品就是“流”, 沐浴其间, 接受的是精神的启蒙、人性的铸造。有了丰厚的精神底蕴, 生活的点点滴滴都会在学生的心灵中激起个性纷呈的情感浪花, 也就会有属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流露——个性化作文。

然而, “闲暇出智慧”, 我们的学生没有时间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读读自己喜爱的书, 做做自己喜爱的事, 没有属于自己思考的时间。爱因斯坦说过, 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闲暇出智慧, 闲暇出思想, 闲暇出想象力。个性中举足轻重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精神往往是在闲暇时间中主动选择和自我反省获得的, 满负荷的生活导致学生自主意识淡薄, 个性兴趣磨灭。

三.绝知此事要躬行———作文个性弱化的解决策略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阐述学生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就如源泉, 文章犹如溪水, 泉源丰盈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只有让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 引导他们更好地关注生活, 阅读文本, 这样的“躬行”, 才能引得源头活水来, 他们的作文才会个性纷呈。

1.“亲水”———亲近才有体会

“文艺作品来源于生活”, 一切的艺术创造离不开生活。唯生活是艺术的不竭源泉, 只要用心去体会, 用慧眼去发现, 用灵感去感悟, 生活中的花花草草、枝枝叶叶都可以成为我们作文最好的题材。我们要调动一切感官, 去看、去听、去闻、去嗅、去尝, 把生活与作文紧密结合起来, 形成自己独特体验的文章。在扬州市2008年中考作文“回家”中, 一考生通过对农民工节前讨要工钱回家时所遭受的种种境遇, 呼唤社会对农民工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这样的构思关注社会现实, 立意高远, 不落俗套。

2.“下水”———常在河边走, 不如下水游

亲身经历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 有阅历必然就“动于中, 发而言”。老师应给予机会, 帮助学生体验, 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如:让学生运用理化课上或课外阅读中学到的某一科学知识自已做一个科学小实验, 然后把实验的过程写下来;让学生动手完成一个小制作, 并让学生把制作的过程、感受和新的发现写下来;如举行一些实践活动后, 可让学生把操练后的感受写下来。教师可组织学生春游、秋游、植树等活动;可组织学生参观工厂、医院、商店、养殖场等;可组织学生开展拔河、跳绳、踢毽、歌咏、讲故事等文体活动。组织学生走上街头承办街道文化建设、义务当导游, 为本地产品写广告词、写对联、写标语等。另外, 班级举行的智力竞赛活动、小记者采访活动和文娱表演活动小组之间的挑战、擂台赛等。通过活动的开展, 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 感受到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的根底厚了, 个性才有起飞的基石。

3.“引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阅读对写作大有裨益。杜甫“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欧阳修“无他术, 为勤读而多为之, 自工”等等, 都说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以“多读”作为手段和途径的。因此, 要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阅读, 间接地从生活中获得第二手材料。

阅读内容上, 可内外结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习作资源, 使学生积累感悟, 读写结合, 提高写作能力。教材中有大量的好词佳句、诗词警句、精妙段章, 斟酌品味, 积累语言素材, 陶冶美好情操。引领学生在文本中漫游, 和作家进行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 让学生的心灵和作家的心灵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并从文本中采撷甜蜜的花蜜。

若仅限于教材上的文章, 学生便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要经常指导他们阅读一些中外名著。指导学生多读名著, 这样能更好地开阔他们的视野, 丰富他们的词汇, 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水浒传》《西游记》《格列佛游记》等中外名著都非常适合中学生阅读。它们展示了作者渊博的知识, 娴熟的写作技巧;它们塑造的人物形象个性鲜明, 表达的主题深刻感人;它们的语言或以诙谐幽默见长, 或以平白如话而显本色。多读, 勤思, 感悟深切, 必能从中开挖写作的源头活水。

广泛的课外阅读, 必能积累深厚的底蕴。在扬州市2008年中考作文“回家”中, 有一考生通过一件圆明园文物瓷器的颠沛流离的经历, 演绎一个国家的兴衰发展史;有一考生通过王昭君、文成公主、刘细君这些“和亲”公主的感天动地的特殊经历, 描绘她们为了国家利益而舍弃个人利益的千古豪情。这些作文取材别致、新颖, 富有历史、文化底蕴, 自然就取得了高分。

4.“击水”———在模仿借鉴中创新

吕叔湘先生曾讲过, “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要让学生掌握这种技能技巧, 模仿就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课本是模仿的最好的例子。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它们中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诸如材料的选择、结构的布局、语言的遣用。如《我的叔叔于勒》的精彩构思, 《孔乙己》的人物描写, 《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选材, 《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环境描写, 《春》的优美语言……这些文章思想性强, 语言规范优美, 读起来琅琅上口, 是学生习作的典范。因此可让学生领悟作者表现生活的方法, 揣摩名作家们的匠心, 并借鉴课文学作文, 在模仿中领悟写法, 有所创造, 从而提高写作技巧, 形成自己的个性风格。

教师要敢于“弱化”自己 篇6

的确, 每每听于永正老师的课, 总感觉特别轻松。学生们跃跃欲试, 时刻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课堂成了学生生活的场所, 成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与我们沉默无语的课堂形成鲜明的对照。于老师的成功源于什么呢?我想, 这应源于他的儿童观, 源于他始终能从儿童的立场出发进行教学。正如张庆老先生总结于永正老师的教学成功秘诀时所说的那样:“于老师能和学生相似, 所以孩子也能和他心心相印。”

修辞学泰斗肯尼思·伯克在他的修辞理论体系中提出一个核心的概念——同一。他认为:“因为, 你要劝说某人, 必须和他 (她) 取得同一。同一是劝说的起点, 也是目的。同一在交际中的作用已经得到实验证明。研究者们发现, 随着交际双方的差异的增加, 交际越来越困难。换言之, 交际双方的相似性越少, 他们之间相互理解的可能性就相应地减少。”于永正老师正是寻找到与学生之间的同一之处, 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究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相似与同一呢?于永正老师有一个著名的观点, 那就是“要蹲下来看孩子。蹲下来, 你就会想到孩子的喜怒哀乐;蹲下来, 你就会发现童心的可爱;蹲下来, 你就会找到儿童的需求……”这与叶圣陶先生在《如果我当教师》中的思想不谋而合:“我如果当小学教师, 决不将投到学校里来的儿童认作讨厌的小家伙、惹人心烦的小魔王;无论聪明的、愚蠢的、干净的、肮脏的, 我都要称他们为‘小朋友’。那不是假意殷勤, 仅仅浮在嘴唇边, 油腔滑调地喊一声;而是出于真诚, 真心认他们做朋友, 真心要他们做朋友的亲切表示。”

试问, 我们教师中又有几位真心实意地将自己的学生当作朋友呢?见到学生调皮捣蛋, 动辄发怒;见到学生回答不合心意, 满脸乌云;看到孩子作业马虎, 撕了重做……如此, 哪个学生见了你, 不是撒腿就跑, 不是小心翼翼, 不是躲着藏着?学生与你之间产生了不可逾越的鸿沟, 他有了秘密不敢向你透露, 有了委屈不敢向你诉说, 有了喜悦不敢与你共享, 这就是几千年以来的师道尊严被你作为优良传统继承下来后得到的宝贵“回报”。

“亲其师, 信其道”。教师必须放下架子, 弱化自己的形象, 方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交汇, 方能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泰戈尔说过:“不是棒槌的敲击,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教师要像水那样“荡涤污垢, 善施教化”。国内著名的阅读推广人祁智在《剥开教育的责任》一书中讲述了一个生动的案例:

词语复习课上, 一位教师将“潸然泪下”的“潸”右半部分最下面的“月”, 错写成了“目”, 结果, 学生竟然“惩罚”教师在黑板上把正确的“潸”写四遍, 并且要加上拼音。“加拼音订正四遍”, 是教师平时对同学们的要求。这位教师点点头, 在黑板上工工整整地抄写“潸然泪下”……

此情此景, 这位教师并没有大发雷霆, 而是放下尊贵的身段, 对学生“俯首称臣”, 建立了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又给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浅析资本弱化及相关制度 篇7

资本弱化又称资本隐藏或股份隐藏, 是指企业和企业的投资者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或其他目的, 在融资和投资方式的选择上, 降低权益资本的比重, 提高债务资本的比重而造成的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率超过一定限额的现象。根据经济合作组织 (OECD) 解释, 企业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的比例应为1∶1, 当权益资本小于债务资本时, 即为资本弱化。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由权益性资本和债权性资本构成。这两种资本在筹资成本和筹资风险方面有所差异, 有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资本构成有不同的要求。但由于以下两方面原则, 企业往往愿意采用债权投资, 而相应减少权益性投资。首先, 由于债务人支付给债权人的利息可以在税前抵扣, 而股东获得的收益即股息不能在税前扣除, 选择借债融资的方式比权益融资的方式, 从税收角度来说更有优势;其次, 许多国家对非居民纳税人获得的利息征收预提所得税, 而预提所得税税率通常比股息所对应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低, 采用债权投资比采用股权投资的税收负担低。

二、资本弱化的表现形式及对国家税收权益的侵害

资本弱化的特点是企业注册资本与负债的比例不合理, 注册资本太少, 满足不了企业生产经营对资本金的需求。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有:

1. 关联公司间的不正常借款, 这主要是指, 子公司将自己当年实现的利润部分或完全不作为股息分配, 而借给国外的母公司, 并可以久借不还。或者在同一国内, 由税率低的子公司向税率高的子公司借款。

2. 总投资额中注册资源共享本与借入资源本的不正常比, 这个主要表现在将法定资本的利息混为当期费用列支, 但作为法定资本的投入, 若以借款方式投入, 其利息应作为资本支出, 计入有关资本的原价, 随折旧或摊销方式运作。

3. 新创办的公司向其股东的的不正常借款, 如果提供借款的股东在未能缴足本企业所需资本的前提下, 就向本企业提供贷款, 这就有可能成为逃避缴纳投资所在国所得税的一种手段。下表将对权益投资和债权投资对企业的税负影响做出分析。假设某企业税前得润为100万元, 设借款利息为20%, 预提所得税率为10%, 税后利润全部汇回母公司。

从上表分析可以看出, 在外国母公司对子公司100%控股的情况下, 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所承担的实际税负是不一样的。在股权投资情况下, 不需要向外支付借款费用, 无可抵扣项, 就100万按25%的税率全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实际税负为25%。在债权投资的情况下, 子公司可以将在税前汇出的借款利息20万抵扣应纳税所得, 就80万缴企业所得税, 汇出的20万按10%缴纳预提所得税, 其所承担的实际税负为22%, 每一百万中债权投资为企业节省了3万元。因此, 跨国集团更倾向于向关联企业提供借款而不是股权投资。这必将导致国家的税款流失, 也不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

三、国际上反资本弱化的税制设计

国际上关于资本弱化税制的规定主要有安全港规则和正常交易原则。安全港规则也称为固定债务与股本比例方法, 即在税收上对债务资本与和权益资本的比例进行限制。即如果公司债务对股本的比例在税法规定的固定比率之内, 则债务的利息支出允许在税前扣除;相反, 则超过固定比率部分的债务利息支出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并将超过的部分的债务利息支出视同股息征收所得税。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安全港规则作为是否存在资本弱化的标准, 但是这一固定比率在国与国之间有所差异。经济合作组织规定企业权益资本与债务资本比例应为1∶1, 当权益资本小于债务资本时, 即为资本弱化。而美国和法国这一标准为1.5∶1。葡萄牙为2∶1, 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则为3∶1, 荷兰为6∶1。此外, 各个国家对债务资本与权益资本的税收处理也不太一样。

四、我国有关资本弱化税制的发展

1987年3月1日, 经国务院批准,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比例的暂行规定》明确了合营企业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投资总额有300万 (含300万) 以下的, 注册资本至少占投资总额的十分之七;投资总额在300万美元以上至1000万 (含1000万) 美元的, 注册资本至少应占总投资额的二分之一, 其中投资总额在420万美元以下的, 注册资本不得低于210万美元;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至3000万 (含3000万) 美元的, 注册资本至少应占投资总额的五分之二, 其中投资总额在1250万美元以下的, 注册资本不得低于500万美元;投资总额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 注册资本至少应占投资总额的三分之一, 其中投资总额在3600万美元以下的, 注册资本不得低于1200万美元。为了防止不合理的资金汇出损害我国的税收利益, 在旧的《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因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第55条规定, 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融通资金所支付或者收取的利息, 超过或者低于没有关联关系所能同意的数额, 或者其利率超过或者低于同类业务的正常利率的, 当地税务机关可以参照正常利率进行调整。这类似于国际上通行的正常交易规则。但由于主观性太强而导致管理困难。我国新出台的企业所得税法第46条中有规定, 企业从其关联方接受的债权性投资与权益投资的比例超过规定标准而发生的利息支出, 不得在计算就应税所得额时扣除。虽然这一安全港台的具体比例还未明确出台,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比例将对企业资本结构有大的调整, 对防范资本弱化也会有一定的作用。

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越来越多的外资流入到国内, 如何避税成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本文就对资本弱化及相关的税收制度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资本弱化,资本弱化税制

参考文献

[1]王进猛刘永军沈黎明:《资本弱化的国际比较和影响评析》.涉外税务, 2003 (7)

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与对策 篇8

一、会计监督弱化的成因

1、会计实践的不到位和工作范围的制约

一个会计循环由会计对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和企业内部事项的初始确认开始, 进入会计要素的计量、记录, 进而再确认后出具会计报告。一切经济业务首先得通过会计的辨认和确认才能成为正式的财务数据, 列入报告所反映的应为真实合理合法的信息。面对有关业务经办人员所持的原始凭证, 会计只能依据职业要求, 首先判断该凭据“应否”、“作为何种要素”、“何时”、和“多少金额”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然后审查是否载明发生日期、交易双方名称、交易金额、交易性质等经济证明和会计要求的其他事项等并进行系列财务分析, 审查其合理、合法后, 编制记账凭证。可见这个过程是够详细, 也够严格的, 但我们也知道会计人员不参与经济交易、事项, 在审查原始凭证时是被动的, 远离了交易实地, 纸上谈兵;而原始凭证单据上的合理合法未能保证其交易的真实性, 但会计哪怕只根据形式上的合法性也得作出正式计量记录的会计凭证, 进入会计账表。这样从源头上就失去了有效的监督, 使一些舞弊作假、暗箱交易流入正常的经济记载。虽然依据会计要求审查合格后解除了会计人员的相关责任, 然而企业的实际和潜在的损失并没有减少, 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会计监督上的无奈甚至说是失败, 也因为所有败露了的经济问题无不是从公报后的财务信息查出的。

再者理论上的会计监督是双向的, 作为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应有权监督上级领导的经济行为, 而事实上现行的会计是经理人员的化身, 虽然会计是受多重委托关系的, 但它首先得对自己的主管负责。会计监督离不开群众的监督, 而事实上国有企业, 由于企业财务没有公开, 而且很少有职工能参与经营管理, 受各种条件制约, 群众监督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开展, 使得会计监督失去群众的支持、理解和再监督, 无形中真正的会计监督压力加大, 在执业的效力上打了折扣。

2、行政干预经济活动, 使会计监督流于形式。

在市场经济建设不完善和国有企业改制不彻底, 法制不健全的现阶段, 政府行政干预还没有在国企中消失。例如煤炭企业上到主管部门行政制定目标利润, 粉饰业绩, 再到各管理层次的部分领导在采购供应、生产消耗、运输销售等环节上, 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自身不检点, 不带头执行各项财务会计规章制度, 人权超越法规, 造成经济活动的舞弊行为和许多浪费, 甚至贻害无穷。种种不轨行为使会计执业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公正性受到直接侵犯, 行政主体越位而会计主体缺失, 监督不到位。会计在执行监督时能不受到阻碍吗?作为独立性差的会计机构和人员, 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能轻易跨越这些障碍顺利行使其职能吗?能保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吗?最终能说明会计监督是成功的吗?长此以往会计从业人员的积极性能不受到打击吗?结果必然是经济混乱, 会计监督不力。

3、会计从业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的制约。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法制经济的运行, 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会计人员, 它不仅要求会计人员熟练掌握本专业的知识和技术, 也因为会计是综合反映经济交易、事项的, 而且要求从业人员弄懂相关的经济交易、事项, 熟悉相关业务, 掌握一定的经济规律, 使会计不是盲目的在事后监督控制。例如填制记账凭证的人员, 不仅能全面审查原始凭证的合法合理和真实性, 更应能分析出该交易、事项活动的相关内容, 增强其执业判断能力。从事成本核算管理的人员应熟悉形成成本的各生产过程, 各环节生产性质和工作范围、材料电力等生产消耗情况, 做到心中有数, 才能审查监督其消耗的合理性和真实性, 为企业把住消耗关;要懂得一定的技术知识, 否则不能搞好技术经济合作, 探不出增收降耗的新路子。所以要求会计是复合型人才, 不能只坐在办公室, 空谈理论监督。受市场经济影响, 国企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也是参差不齐, 因为在这方面没有强制性的约束, 再不注重自身修养的锻炼, 在很大程度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也就放松了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只能做到解除自身责任即止, 从而使监督从观念和根本上无形中失去应有的力度;再说这种放松是灰色的, 其潜在的危害可能更隐蔽也更深些。

二、强化会计监督的途径

1、明确责任, 加强内部审计力度, 改进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确保会计人员依法独立从业, 使他们能够拿起会计法规的准则和监督的有力武器, 积极地去实行事前监督。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 使他们能够对原始凭证的交易、事项进行事前了解、事后审查, 对性质重交易额大的事项, 进行跟踪监督。例如大宗材料的购进, 有关业务人员完成采购后即可撤出该事项, 由会计和相关管理人员进驻对其质量、领用和生产消耗、性能发挥, 针对进料时的数量、质量、金额和其信用保证合同跟踪监督。如有与原来合同要求偏差较大的应追究原有关部门及人员的经济责任, 这也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方面。

2、加强会计机构和会计队伍的建设, 提高业务水平, 扩大知识面, 培养懂生产、精会计的复合型人才。

一支强有力的会计队伍是企业经济走向振兴的有力保证。现代企业制度对会计的要求更苛刻也更深层。一个会计人员不仅要会记账算账, 提出符合规定的会计报告, 更要渗透到管理领域, 用会计特有的方法来制衡、规划、协助企业的发展。不懂得经济交易和事项的内容, 无法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不懂得生产、销售的基本过程和重点环节, 就不能充分利用会计的便利方法、经济手段对其进行监督, 不能发挥会计的强大作用。在从事综合性较强的会计工作之前, 必须对有关人员进行采购、生产、销售三大环节的基本知识的培训, 而且在执业后也不能断开相关业务的继续培训和锻炼充实, 并形成良性循环, 使每一个会计上岗人员走出办公室, 真正站在管理的岗位上, 高屋建瓴, 最大限度的发挥好监督职能。

3、发挥群众和社会监督作用, 实行财务公开, 使会计工作全面公开, 以解除会计人员的后顾之忧。

国企职工主人翁地位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即使所选的职工代表也没能完全体现全体职工的意愿, 在参与管理实行群众监督上, 还有很大的潜力去挖掘。如财务能实行真正的公开, 把各种重大经济事项公开, 并披露承办部门或人员的有关情况, 这样把管理层摆在职工和社会的公开监督之下, 会计人员还有什么后顾之忧, 还会瞻前顾后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会计受托责任的压力, 把公正、公开的财务见诸于职工, 把会计监督和监督会计摆在面上, 极大促进各项经济工作的开展, 使国有企业走向健康兴旺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不能弱化“半边天”作用 篇9

优化女工干部素质

做好女工工作,就像一列在轨道上行驶的火车,只有车头跑得快,才能带动整趟列车快速前进。因此,做好女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与女工干部素质密切相关。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历史时期,作为一名合格的女工干部,不仅要有热心、耐心、细心的工作作风,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知识领域,不仅要熟练掌握自己专业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还有熟练并准确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带领广大女性职工在工作中奋进,为企业改革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作为一名女工干部,要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要准确把握女职工的思想动态,善于发现女职工工作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作出准确判断,并采取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协调女工工作。另外,女工干部要具有流畅的表达能力,在表达中具有亲和力,要表现生动、条理分明,善于激发女职工的工作热情,这样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发挥作用。

提升女工综合素质

随着互联网业的不断发展,基层单位不少女职工掌握的知识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提升女职工综合素质,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一要适时对女职工开展思想教育,树立女职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庭观。要注意培养女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鼓励她们在工作岗位上大胆工作、积极创新。二要不断加强女工心理素质培养。不少女工都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而有自卑心理,企业应当帮助女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其树立自信心,使其独立完成工作,以此摆脱陈旧思想的束缚。三要不断提升女工的职业技能。现代社会,女工不光要掌握自身岗位的工作能力,还要学习一些额外的能力,也可以参加各种成人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综合业务素质和理论素质。四要在日常工作中开展一些文娱活动,比如唱歌、跳舞等。这不仅能提升女职工的素养,还可增强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有利于增强员工的聚合力。

完善女工保障机制

完善女工的权益保障体系以保障其合法权益,应该从以下两点着手:一是建立完善的女工团体和相关的规定。企业可以建立各个女工团体,给予相关的专业培训,让她们知规懂规用规。二是开辟女工法律救援途径。企业应该通过开展各项关于法律知识的竞赛或是演讲来增进女工的法律知识。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立女工法律救援服务站,为保护女工的合法权益给予必要的法律援助。

为女工提供良好服务

企业应该为女工在工作和生活上给予有利的帮助。当女工在工作或者生活中遇到困难麻烦,应该自发地协助她们解决问题,并为她们维权。一是企业在改革过程中,要对女工的合法权益予以重视和维护,要针对女工设立任职岗位,为她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于工资待遇方面,要与男职工一样对待,不能有任何歧视。二是企业要维护女工的荣誉权。企业在评优活动中,应该让女工有参加权并占有一定比例。三是企业应该加大力度维护女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对于国家颁布的《劳动法》《妇女权益保护法》和《女职工特殊保护规定》等法律法规,企业要结合规定维护好女工的合法权益。四是企业要协助女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难处。针对女工客观存在的问题,企业应该对其经期、孕期、产期、下岗、低保等提供更多的帮助;不断完善女工援助制度,以便于更好地解决女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做好女工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完善其保护措施、给予必要的合法权益维护中,积极组织她们参加各种活动,激发她们为企业作贡献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推动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大庆油田电力集团)

(责任编辑:邱 月)

浅谈资本弱化税制的制定 篇10

1987年OECD的财政事务委员会发布了关于资本弱化的报告, 它列举了资本弱化的不同形式和各国采取的不同措施, 将可以适用的方法分成两个种类, 即“固定比率”方法和“正常交易原则”。

一、安全港规则

安全港规则也称为固定债务与股本比率方法, 即在税收上对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比例进行限制, 如果公司债务对股本的比率在税法规定的固定比率之内, 则债务的利息支出允许在税前扣除如果公司债务对股本的比率超过税法规定的固定比率, 则超过固定比率部分的债务利息支出不允许在税前扣除, 并将超过固定比率部分的债务利息视同股息征收所得税。这一固定比率在税法上称为安全港。

安全港代表在税前扣除上港内是安全的、免税的, 港外则是不安全的、征税的。多数实行资本弱化税制的国家都采用这种方法。各国规定的固定比率有高有低, 实行1.5∶1的有法国、美国;实行2∶1的有葡萄牙;实行3∶1的国家最多, 有澳大利亚、德国、日本、加拿大、南非、新西兰、韩国、西班牙等国;荷兰规定为6∶1, 凡债务/股权比率超过以上标准视为资本弱化。安全港比例的高低说明各国对资本弱化避税的限制的严格程度不同, 比例越低说明限制越严格, 相反越高越宽松。既然采用债务对股本的固定比率作为标准, 资本弱化税制对如何计算这一比率有进一步的考虑:

1.贷款类型的税收处理区别。即债务/股权比例的分子部分, 具体包括哪些类型的债务, 各国的规则有不同的规定。能够达成共识的是由特定股东提供的固定利率中长期贷款, 由于其具有投资替代性, 所以各国都认为应属于债务资本。

关于短期贷款、背靠背贷款、由无关联第三方提供却有关联方抵押或担保的贷款、及混合贷款等债务形式是否属于债务资本, 各国的规定十分不同。

2.贷款资本金的税收确认时间。企业各种贷款的期限不同, 贷入的时间也不同, 贷款总是处于动态, 何时将贷款余额计入安全港计算公式的分子, 各国也有不同的规定:主要以美国使用的年底法, 西班牙和日本使用的平均法, 加拿大使用的最大法和德国的时点法为主。

3.安全港规则的适用对象。各国对安全港比率在适用对象上是不同的。有的国家以公司整体作为计算对象的 (使用这种方式的国家较少) , 有的国家以单个股东分别计算 (使用此方法的国家较多) , 有的国家以非居民股东作为整体计算, 有的国家则以公司整体计算的债务与股本的比率和非居民股东整体计算债务与股本比率同时超过安全港的情况下, 才适用资本弱化税制。

4.特定的股东。在适用资本弱化税制时, 大多数国家都要求公司和贷款的提供人之间存在关联关系或其他特殊关系。而且大多数国家资本弱化税制要求的特定股东是“非居民股东”, 如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等;而有的国家则不要求特定股东一定于来自于境外, 国内的股东同样也适用于资本弱化税制的制裁, 如美国和英国。

5.超过比率的债务利息的处理方式。如果特定股东的债务/股权比例超过了法定的安全港比率。可以认定资本弱化的存在的。一般可以通过这样的公式计算出超过安全港比率的贷款产生的超额利息。

对于超额利息一般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超额利息不允许作为费用在税前扣除;二是将超额利息视为利润分配或股息。

二、正常交易规则

正常交易规则也称为独立企业法, 即在确定贷款或募股资金的特征时, 要看关联方的贷款条件是否与非关联方的贷款条件相同, 如果不同, 则关联方的贷款可能被视为隐蔽的募股, 要按有关法规对利息征税。企业向关联方收支的利息, 应按照没有关联关系、非受控和独立的企业间的正常利率水平支付利息。凡不按照独立企业原则提高利率、多支付利息, 转移利润的, 税务机关将把利息视为股息, 按照股息的规定征收所得税。

在正常交易规则下, 各个国家制定不同适用资本弱化税制的关联企业标准, 同时对正常交易规则利息进行支付测试:税务当局必须逐一检查借贷双方是否存在以下问题, 找到关联方之间的特殊联系: (1) 公司债务的适当水平或程度; (2) 公司从关联贷款处获得债务的水平或程度; (3) 如果没有关联关系, 是否能取得与预期相差无几的贷款; (4) 贷款是否以与市场利率相同的条件取得。

三、我国资本弱化税制的制定

资本弱化有其产生的实践基础与理论根源, 西方国家已实施资本弱化税制多年。在安全港规则和正常交易规则中, 尽管OECD比较倾向于后者, 但由于其不确定性和主观性不利于对纳税人的保护, 而且非关联可比价格很难确定, 所以采用该方法的国家比较少。即使采用了“正常交易原则”的国家, 也一般和安全港规则相结合, 或作为后者的补充。中国反避税的立法工作起步很晚, 到目前为止没有具体明确的资本弱化规则, 仅有一些起到相似效果的相关规定散见于各法律法规之中的。所以, 我国在企业所得税立法中, 应采用安全港规则, 规定固定债务与股本比率、按独立企业支付利息扣除来限制资本弱化, 明确有关规定和计算方法, 建立起适用于所有企业的资本弱化税制。

摘要:资本弱化是一种国际避税形式。资本弱化税制是用来对资本弱化这种避税行为进行规制的措施。本文主要针对各个国家在制定资本弱化税制时主要采用的两种方法:“安全港规则”和“正常交易原则”进行详细的介绍。

关键词:资本弱化,安全港规则,正常交易原则

参考文献

[1]朱青:国际税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叶晓斌:资本弱化的法律问题初探.中国财税网, 2006

上一篇:企业犯罪下一篇:教学与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