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诊断

2024-11-14

及时诊断(精选6篇)

及时诊断 篇1

异位妊娠 (ectopic pregnancy, 简称EP) 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 近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该病起病急、发展快, 若诊治不及时, 可能危及生命, 进而延误诊治, 是导致死亡的潜在因素。因此, 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是临床工作中共同关注的问题。对疑诊异位妊娠的患者进行阴道B超检查, 并结合血β-HCG检测, 可以明显提高早期异位妊娠诊断的准确率, 并可以指导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患者年18~48岁, 停经时间34~82d, 表现出的症状有停经腹痛或 (和) 停经伴不规则阴道出血, 因急腹症急诊入院的患者39例, 另有13例患者无明显症状仅为停经要求终止妊娠来院检查, 所有患者检测血β-HCG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经B超发现为异位妊娠。

1.2 检查方法

采用EUB-2000超声诊断仪, 阴道探头频率7.5MHz, 腹部探头频率3.5MHz。常规经阴道检查, 重点观察子宫大小, 子宫内膜厚度, 宫腔内有无妊娠囊, 附件区及盆腔有无包块及积液。盆腔积液较多者予腹部探头观察肝肾间隙、脾肾间隙及腹腔两侧有无液性暗区, 并行后穹窿穿刺术。

1.3 诊断标准

宫内未探及妊娠囊, 宫外探及妊娠囊回声, 表现为厚的强回声层环围绕着一个小的无回声区;宫外探及完整的妊娠囊, 内见胚芽和胎心搏动;一侧附件区探及不规则回声的包块, 边界模糊或不规则, 其内部回声减弱或呈现圆形暗区伴有实质不均质回声。确诊异位妊娠以病理及临床结果为准。

2 讨论

异位妊娠 (宫外孕) 是指受精卵在子宫腔以外的器官或组织中着床发育, 其发生率占妊娠的0.5%~1%, 其中95%为输卵管妊娠。常与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输卵管炎、输卵管手术后输卵管不同程度粘连、受精卵移行不畅有关, 此外宫内节育环放置后, 以及受精卵游走, 均是引起宫外孕的因素。输卵管妊娠时由于缺乏完整蜕膜, 孕卵植入后, 其绒毛借蛋白分解酶的作用直接侵蚀管壁肌层, 因输卵管管壁薄弱, 不能适应受精卵的发育, 当受精卵发育到一定程度后, 常引起流产或破裂。如本文手术证实的47例宫外孕破裂中, 输卵管破裂就有41例, 占87% (41/47) 。由于输卵管肌层血管丰富, 短期内即可大量出血使患者陷入休克。由于破裂口周围形成凝血块或未凝血液, 从而超声表现为形态不规整、边界不清楚、回声紊乱的混合性包块, 并有盆腔积液, 积液中含血细胞形成的密集点状回声。

宫外孕是严重危害妇女健康生命的妇产科急症之一, 能否及时准确地诊断, 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危。超声检查的普遍应用, 已经成为诊断此病的首选方法。通过分析我院52例异位妊娠的超声诊断, 探讨阴道超声及时准确诊断异位妊娠的价值, 现分析如下:

(1) 认真询问病史。超声检查是异位妊娠的首选诊断方法, 但检查前病史的采集无疑会帮助我们正确诊断, 如:异位妊娠多有停经史, 少数病人停经后有早期妊娠反应, 有的病人下腹部一侧有隐痛或酸坠感, 腹痛为异位妊娠破损时的主要症状, 病人突感一侧有撕裂样或阵发性疼痛, 常伴有恶心呕吐。当血液积聚于子宫直肠窝时, 可引起肛门坠胀和排便感。出血量多时, 可出现晕倒与休克。输卵管妊娠中止后, 常有阴道不规则出血, 点滴状, 深褐色, 量少, 不超过月经量。

(2) 结合妇科检查及化验检查。血 (尿) β-HCG有不等程度的升高, 破裂出血后妇科检查有明显的宫颈举痛, 后穹窿穿刺见不凝血。

(3) 注意和其他妇产科急腹症的鉴别。异位妊娠破裂后急腹症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 注意和其他急腹症的鉴别也是非常重要的。如宫内妊娠流产伴腹痛、黄体破裂、出血性输卵管炎、卵巢囊肿蒂扭转、泌尿系结石、急性阑尾炎等。只要认真询问病史, 注意上述疾病各自不同的超声图像特征, 误诊和漏诊是完全可以避免的。

(4) 重视少见部位的异位妊娠。宫外孕的最常见部位是输卵管妊娠占95%, 特殊部位的妊娠比较少见 (约0.17%~4%) , 误诊常有发生, 危害性也大, 因此要认识特殊部位妊娠的声像特征, 妊娠囊周边的半环状低阻血流信号是确认异位妊娠囊早期诊断异位妊娠的有诊断意义的血流征象。在宫角妊娠和间质部妊娠的鉴别因其治疗的不同所以诊断尤为重要, 认真观察孕囊周围有无蜕膜的包裹和肌层的被覆是区分二者的关键所在, 结合病史和HCG及时确诊。在超声探查到宫腔内有明确的妊娠囊回声后, 一定不要忽略两侧附件区及盆腔的检查, 注意是否有宫内宫外同期妊娠的可能。另外随着剖宫产率的增加, 部宫产后子宫瘢痕处妊娠的发生率也逐渐上升, 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异位妊娠, 因胚胎着床于剖宫产子宫的瘢痕处无正常肌层和内膜, 绒毛直接侵蚀局部血管, 如不警锡, 行宫腔操作时极易造成子宫大出血, 危及生命。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第4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154~155.

[2]汪龙霞.妇科与产科超声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3:90~95.

[3]李琦.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对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3, 4 (8) :633~634.

及时诊断 篇2

尊敬的党组织:

不知不觉中,一年已经过去,回首一年,感觉竟然有些无所事事,觉得自己有些虚度年华的味道,过去了就过去了,感叹已经无用,把握好来年才是关键。

这一年,工作平平淡淡,不过也还顺利,因为我们的产品在湖南中标非常不错,所以过的比较舒畅,虽然也做了不少事,但却觉得自己真的没有尽力,或许老是觉得自己做了这么多就够了吧。事实上在领导眼里和公司里,确实业绩是上来了,但是于自己而言,确实有点不求上进,既然做好了,为什么不去追求更好呢,因为更好离我并不远,只要自己稍微的努点力就达到了,我却放弃了。或许觉得自己并不年轻了,已经没有那种争强好胜的念头了或许自己的态度有些懒散了,也或许我们被社会已经渐渐的磨平了,没有以前那么有棱角那么锋利了,我觉得这有些不像自己了,那股冲劲已经不再有了。该反省反省自己了,或许那是我来年再拾斗志的必须过程,我该反省了,或许并不只是我,还有很多人有这类似的情况吧......这一年,感情经历坎坎坷坷,谈了分分了谈,或许这些是我们每个人在人生中所能遇见的再正常不过的事,但是,我并不喜欢那样,我就想简简单单的,有什么不好呢,或许每次都觉得是对方的原因,但纠其跟,孰对孰错,又有谁能说的清。或许这些那些的事正是我们成长的基石,但是,如果事后不去总结去发现,去反省,我们真的能慢慢长大吗,或许很难吧,反省吧,我自己,我的同类们......这一年,学习已经被我抛到脑后,甚至已经不懂得学习了,也失去了我们学习的能力,更忽视了学习的重要性了,总觉得或许挣几个钱才是最现实的,唉,真是悲哀,谁又何成去想学的多才挣得多挣得快呢,我们总被我们现实的利益和眼前的利益所蒙蔽,却往往失去了大局。今年,你学习了吗,学到了什么,反省一下吧,亲爱的自己,或许还有你......总结过去,反省自己,计划未来,重振明天,你做好准备了吗,让我们时刻准备着吧,不然,你明天或许就会被淘汰......汇报人:

及时诊断 篇3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了151 例CRC患者较早出现的临床表现、出现临床表现到明确诊断的时间,评价这些临床表现对诊断时间的影响,希望为CRC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结肠恶性肿瘤、直肠恶性肿瘤及盲肠恶性肿瘤”为检索词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主要诊断为原发性CRC的患者资料进行检索,共检索出1535例。由经过培训的医师进行系统抽样(按病历号排序间隔9~10例抽样,如不符合入选条件标准,则向下顺延1例)。

入选标准为: 首次在我院接受肿瘤治疗,并有初发阶段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排除标准: 有胃十二指肠疾病( 胃镜检查证实) 、胰腺和胆囊疾病、腹膜炎( 经腹部超声或CT检查证实) ; 既往有恶性肿瘤、炎症性肠病和胃肠道手术的患者; 家族性遗传性CRC患者; 家族遗传性息肉病者及多发性结肠癌的病例。最后抽取符合标准的151 例患者入选,其中男94 例,女57 例,年龄21~87 岁,平均( 62. 99±13. 52) 岁。

为便于分析延误早期诊断的原因,本研究以出现临床表现到明确诊断时间的长短分为3 组: <1 月组:39 例,其中男25 例、女14 例,年龄39 ~ 87 岁,平均( 68. 67±12. 41) 岁; 1 ~ 3 月组: 52 例,其中男36 例、女16 例,年龄21 ~ 83 岁,平均( 62. 75 ± 12. 13) 岁; > 3 月组: 60 例,其中男33 例、女27 例,年龄22~86 岁,平均( 59. 50±14. 29) 岁。

1.2方法

病历采集内容:年龄、性别、患者就诊时的临床表现和首次出现临床表现到手术治疗的时间。如果在同一时间有≥2种临床表现,均分别统计,同时记录肿瘤发生的部位、分期[6]、手术前的血红蛋白和大便潜血结果。所有患者均于术前采用免疫法进行大便潜血试验检查,以>50 ng/ml作为阳性标准。同时晨起空腹抽血测定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其他血液生化指标。贫血的定义为:男性血红蛋白<120 g/L,女性<110 g/L。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分类资料用百分比(%)描述,各组之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间一般资料、肿瘤位置及分期比较

151例患者出现临床表现到明确诊断的中位时间为60(20~180)d。3组之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肿瘤位置及分期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间临床表现的比较

贫血、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腹痛、大便带血、便秘或腹泻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大便潜血试验阳性、大便带血、腹胀、恶心、腹痛、便秘或腹泻和乏力在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2。

2.3肿瘤位置和肿瘤的分期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肿瘤位于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的患者,更容易出现便血和便秘或腹泻(P<0.01),而与肿瘤位于回盲部、升结肠和横结肠的更容易出现贫血(P<0.01),见表3。不同肿瘤分期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51 例在我院新诊断为CRC并行手术切除的患者,分析其就诊时的临床表现和出现临床表现到明确诊断时间长短的关系,试图寻找可能延误患者诊断的症状。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对CRC仍认识不清,更不用说意识到某些非特异性的CRC早期症状而进行结肠检查[7]。对医生来说确定哪些症状和CRC相关,哪些症状和其他的良性病变相关也是一件困难的事。这种模糊的关系可能导致病人和医生忽略某些重要的CRC相关症状。尤其是CRC引起的胃肠道的非特异性症状常常导致患者未能及时就医,错过必要的检查,而导致CRC的诊断延误。

本研究发现CRC患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贫血( 66. 23%) ,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56. 29%) ,腹痛( 52. 98%) ,大便带血( 39. 74%) ,便秘或腹泻( 27. 81%) 。Koo等[8]报道出血、腹痛、大便习惯改变和便秘是接受手术治疗CRC患者最常见的症状。这与本研究结果不太一致,可能是本研究中右侧CRC所占比例偏高的原因。本研究提示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腹痛、便秘或腹泻症状与出现临床表现到明确诊断时间相关,这和其他的研究结果相似[9,10]。患者不接受结肠镜检查的可能原因是医务人员或患者本人认为结肠镜检查有风险,甚至可致死亡。另一个原因可能是绝大多数大便潜血阳性是由良性病变所致。有研究显示,在限制饮食的情况下对年龄>45 岁的大便潜血阳性者进行CRC筛查,其中10% ~ 15%的检查者发现有癌,而20% ~30%检查者为良性肿瘤( 如息肉) ,剩余的30% ~ 60%的阳性者为其他原因的胃肠道损伤所致的出血[11]。一项研究发现,12%的健康成人可能会主诉直肠出血[12]。直肠出血常常是由于痔疮所致,因此未及时进行检查而延误诊断。在本研究中,CRC位于乙状结肠和直肠发生大便带血、便秘和腹泻等症状明显增加,而病变位于回盲部者贫血的发生率明显增加。Alexiusdottir等[13]报道,右半结肠癌易发生贫血,而左半结肠多见大便带血和排便习惯改变,这和我们的研究结果一致。Alexiusdottir等[13]还发现,粪便带血的CRC患者多TNM分期偏低,而腹痛多伴随着TNM分期偏高。在我们的研究中这种关系不明显,可能与我们的样本量有关。

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我们的样本量相对较小,还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的大样本研究证实。第二,本研究仅观察CRC患者,未与正常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第三,所有观察到的CRC患者均为住院的患者而不是社会人群,这些人群相对更注重自己的健康。

及时复习法 篇4

19世纪后期,德国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记忆遗忘规律作了研究。证明遗忘过程发生是不均衡的,遗忘的速度随时间而不同,熟记后最初遗忘得比较快,而以后便逐渐缓慢下来。

下图是著名心理家艾宾浩斯所发现的遗忘曲线,即根据他的实验研究,在熟记13个无意义的音节的时候,在熟记后经过一天后保持33.7%;两天后保持27.8%;六天后保持25.4%。在次以后,遗忘的过程就大为减慢,遗忘曲线是平缓的趋势。

根据遗忘的这一规律,我们为了防止遗忘,提高记忆效果,就应当趁热打铁,在记忆犹新的时候便进行复习。在这方面,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规定的一条原则就值得遵守:与其借助复习去恢复记忆,不如借助复习去防止遗忘。他用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告诉我们:在记忆活动中,应当去“巩固建筑物”,而不要去“修补已经倒塌的建筑物”。事实证明,及时复习,防止遗忘,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延缓复习,要恢复遗忘,就只有事倍功半了。

复习的`时间间隔以多长时间为好呢?心理学家实验证明,时间间隔与年龄有关。高年级的学生,时间间隔可稍长一些,而低年级的学生则要短一点。实验的结果是这样的,在学完一个材料后,在间隔分别为一天、三天、六天的情况下,学习效果以一天的间隔为最好。愈是低年级的学生,就愈是要及时复习,时间一长,就容易遗忘。有的学者认为,外语学习在二十四小时以内进行复习效果最好。

这是不是意味着复习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呢?心理学的实验证明:时间间隔过短对记忆的巩固同样是不利的。有一个实验材料说明,复习之间的间隔为半小时的时候,需要复习11次,间隔为两小时的时候需要7.5次,而间隔10小时的时候,只需复习5次。可见,间隔太短反而对记忆的巩固不利。时间一定要适中。

及时诊断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6例,其中,男25例,女11例,平均年龄40岁。腹膜后血肿并骨盆骨折术后2例,胰体尾损伤术后1例,剖宫产术后2例,结肠癌行结肠部分切除术后2例,Dixon术后1例,穿孔性阑尾炎术后8例,急性胃穿孔术后6例,外伤性肠破裂术后4例,胃癌根治术后2例,外伤性肝脾破裂术后2例,胆肠内引流术后2例,脾切除+断流术后2例,粘连性肠梗阻术后2例。

1.2 临床表现

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绞痛(36例)、呕吐(25例)、腹胀(32例)、肛门不排便、不排气(36例),X线腹部提示多个气液平面,腹腔内积液,腹部CT示肠壁增厚、水肿,肠腔内积液。

1.3 治愈标准

胃管引流量明显减少,不含胆汁,少于400 ml/d(此时可拔除胃管),肛门恢复排气、排便,腹胀及腹痛消失,肠鸣音恢复正常,腹部柔软,坚韧感消失,进食后梗阻症状不再出现。

1.4 治疗方法

均先采用保守治疗,治疗措施包括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肠外营养、抗感染等综合治疗,保守治疗过程中有体温持续上升,腹痛、腹胀进行性加重,出现肠坏死、腹膜炎征象时进行手术治疗。

2 结果

本组16例给予保守治疗: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抗感染、肾上腺皮质激素或生长抑素,同时辅用中药和理疗,平均治愈时间为10.6 d,均痊愈。另20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肠粘连松解术11例,合并肠切除术或捷径吻合7例,术后发生肠瘘2例,经手术治疗后痊愈。

3 讨论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是腹部手术后的早期并发症之一,一般发生在腹部手术后1~3周。对该病的治疗目前多数学者主张先行保守治疗,其依据是:此类肠梗阻很少出现绞窄,随着粘连及炎症的吸收和消退,病变很有可能自愈[1];术后早期炎症较重,肠壁高度水肿,粘连紧密,肠管极易损伤,且愈合能力差,再手术极易造成肠瘘;术中难以确定梗阻部位,往往不得不将手术范围扩大,易引起出血、感染等并发症;若多次行肠切除会导致短肠综合征。若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出现肠扭转、内疝、套叠等机械性因素,则应尽早手术,本组中有3例病例,1例为内疝,1例为肠扭转,1例为肠管缝于腹膜,均行手术治疗后治愈,而炎性肠梗阻病例一般多为腹腔内广泛粘连及炎症所致,很少发生绞窄,而此时手术难度大,腹腔内炎症水肿严重,梗阻部位难以确定,术后易造成出血、感染、肠瘘、短肠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且有些术后又再次出现炎性肠梗阻,延长住院时间,增加费用,甚至危及患者生命。故笔者认为非手术治疗是炎性肠梗阻的首选治疗,一般不赞成手术治疗,且可适当放宽观察时间,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手术。非手术治疗要点如下[2]:(1)禁食、持续胃肠减压、胃管内可注入液体石蜡,国内学者报道肠内全程导管减压法用于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疗效甚佳。(2)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纠正低蛋白血症,使用白蛋白、血浆及利尿剂减轻肠壁水肿。(3)全胃肠外营养。(4)使用善宁或施他宁药物减少消化液分泌,减轻肠腔内压力,改善肠壁微循环。(5)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5 mg/8 h,有吻合口者可在术后7~10 d后给予,一般应用时间不宜超过1周,且应逐渐减量。(6)可给予胃肠动力药如胃复安10 mg/8 h,红霉素0.2 g/d及西沙必利。(7)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警惕肠坏死的可能,必要时急诊手术。术中注意操作轻柔,避免不必要的腹腔内脏器翻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肠管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及面积,用湿盐水垫保护肠管,彻底清洗腹腔,顺序回纳肠管,关腹前将大网膜置于腹膜与肠管之间,酌情使用几丁糖或透明质酸钠等药物,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注意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及低蛋白血症,对术后过早排气应谨慎对待,适当延长禁食时间,避免过早进食而加重梗阻[3,4,5]。

参考文献

[1]Leman J,Lee RM.The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early postoperative small bowel obstruction[J].Ann Surg,1989,210(2):216.

[2]周娇群,骆明远.腹部手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28例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4):62.

[3]李毅.术后早期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和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2):45-46.

[4]孙刚.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诊治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2006,3(11):44.

及时诊断 篇6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诊断,治疗

妊娠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可能导致孕妇出现异常的多饮、多食、阴道感染等问题[1]。如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疗将直接影响产妇妊娠结局,对母婴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尽早诊断、尽早治疗妊娠糖尿病十分重要[2]。 该文对妊娠期糖尿病早期干预的效果进行了深入探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入选对象为2013 年6 月—2015 年6 月期间该院收治的68 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该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的年龄均在23~38 周岁,平均年龄为(28.67±3.84)岁;初产妇48 例,经产妇20 例;确诊妊娠糖尿病时孕程短于25 周的患者有45 例,将其归于观察组;确诊妊娠糖尿病时孕程多于25 周的患者23 例, 将其归为对照组。 两组患者均经过血糖指标检测,明确符合专业的妊娠期糖尿病诊断标准。 两组患者的除了确诊孕周之外,其它各项基本指标均呈现出良好的均衡性,组间差异比较P>0.05,对比结果可信。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确认为妊娠期糖尿病之后接受同样措施的治疗干预及护理干预。 具体包括饮食指导、运动指导、心理护理、药物治疗。 详情参见讨论。

1.3 观察方法

比较两组孕妇接受干预之后的空腹血糖情况、餐后2 h血糖情况、使用胰岛素的比例、妊高症情况;同时比较两组妊娠结局方面存在的差异, 具体包括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早产等。

1.4 统计方法

关于妊娠期糖尿病早期治疗效果的这一研究,采用SPSS15.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及计算比较,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 χ2值进行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平均数(±s)表示,行t值检验;若计算得到统计值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之若P>0.05,这说明不存在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观察组孕妇的各项受检指标以及胰岛素的使用率、并发症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孕妇,各项差异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比较两组患者最终的妊娠结局,观察组45 例孕妇有11 例自然分娩,其余34 例剖宫产;对照组23 例有5例自然分娩,18 例剖宫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另外,其余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3 讨论

该组护理工作主从以下方面进行: (1)糖尿病对患者饮食结构的均衡性具有较高的要求, 但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多食、多饮的症状。 为了保证孕妇及胎儿的健康, 由专业的营养医师为孕妇及其家属进行饮食指导, 根据孕妇的身体状况及身体营养情况为其安排适当的饮食结构。 同时需要加强对孕妇家属进行饮食健康教育,方便对其饮食进行适当的控制(每日摄入的总热量=标准体重×30 cal/kg+300 cal) 以及合理的安排(确保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成分的比例均衡,适当的为孕妇补充微量元素、叶酸、维生素)[3]。(2)妊娠期间糖尿病会加重孕妇的焦虑情绪。 此时需进行心理护理,并通过全面的健康知识教育,使患者意识意识到积极配合治疗的必要性,帮助其平稳情绪,这对于孕妇自身和腹中胎儿都是非常必要的。 (3)进行药物治疗,如果孕妇的血糖状况不稳定,可以在每餐之前为其注射短效胰岛素, 根据孕妇的血糖的状况为其适当的调节用药剂量(2~4 U)。 (4)指导孕妇进行适当运动,如果孕妇的身体长期得不到锻炼, 在生产过程中就可能出现难产等问题,对妊娠结局造成不良影响[4]。 因此有必要根据孕妇的孕周、 体重等情况为其安排合理的运动量,比如步行、肢体伸展等,每次运动之间最好坚持20 min左右, 如果孕妇出现疲劳感可以及时停止运动[5]。 (5)为孕妇进行全面的身体健康检查,了解其身体健康状况。 直至其生产之前,需要定期为其进行血糖、血压、胎心监测[6]。

该组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的各项受检指标水平均好于对照组患者,尤其是妊娠高血压情况较少,为孕妇及新生儿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有益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各医院一定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孕妇的身体检查意识, 确保妊娠期糖尿病能够得到良好的早期治疗。

参考文献

[1]汪红娟,吴立萍.持续性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3,12(3):236-238.

[2]蔡虹,孙红.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围产期饮食护理[J].护理学杂志,2011,21(4):60-61.

[3]Karagiannis T,Bekiari E,Manolopoulos K.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why screen and how to diagnose[J].Hippokratia,2010,14(3):151-154.

[4]徐素琴.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结局的临床分析[J].徐州医学院学报,2015,35(2):129-130.

[5]周莉,吴连方,范玲.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足月阴道分娩的时机[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12,15(3):170-173.

上一篇:机电产品进出口流程下一篇:境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