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石位摆放

2024-07-25

截石位摆放(精选6篇)

截石位摆放 篇1

截石位是临床中普外及妇科常用的手术体位, 为保障了手术的顺利进行, 十分迫切要求对手术病人截石位摆放进行改进。为此, 我们设计了一种固定臀部和脚部的约束套, 使手术病人脚部从脚架落下的机率减至为零, 保障了手术的顺利进行。我们对两种方法也进行了比较, 改进后截石位摆放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5~9月门诊手术患者200例, 男26例, 女174例;年龄16~65岁;妇科手术及检查 (阴道镜检查) 165例, 外科、肛肠手术35例;麻醉方式:全身麻醉88例, 局部麻醉78例, 有痛手术34例;手术体位均采用截石位。随机分为传统组与改进组各100例,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实施方法

1.2.1 传统方法

100例采用传统方法摆放手术截石位[1]。

1.2.2 改进方法

100例采用改进后摆放方法。据病人的身高调整托腿架的高度, 增长托腿板的长度至可以支托病人小腿肌肉丰满的部位, 托板关节端仍然朝向腘窝, 两腿分开80~90°, 使病人呈髋关节屈曲90~100°, 外展45°, 膝关节弯曲90~100°, 小腿处于水平位, 上肢外展位。在臀部套上长150cm, 宽20cm三层结构棉垫套, 两边底部用边带加以固定在手术床的两侧, 两边伸出的布带边缘采用粘贴布自由折叠式, 固定病人臀部予以制动。在腿部套上长80cm, 宽20cm三层结构的棉垫束脚套, 底部有中间套着脚托架;两边及顶部用边带加以固定在脚托架上, 两边伸出的布带边缘采用粘贴布自由折叠式, 使病人下肢固定在脚托架上。两部分以臀部套下端与束脚套顶部用宽边带两边加以联结。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位摆放时间比较

100例传统方法摆放手术截石位时间平均为2分50秒。100例改进后截石位摆放手术截石位时间平均为1分25秒,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固定度比较

见表1。

经χ2检验, χ2=10.53, P<0.01, 差异有显著性

2.3 医生对手术体位 (安全) 满意度

见表2。

经χ2检验, χ2=15.05, P<0.01, 差异有显著性

3 讨论

截石位是手术常用体位, 在安置体位时, 如果着力点不当, 支垫物不合适, 操作粗糙而不协调。易对病人造成极大损伤 (常常造成下肢损伤、臂丛神经损伤及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 。手术途中 (当全麻病人术中麻醉较浅或清醒期病人意识不清[2], 或局麻病人术疼痛引起躁动时) , 患者由于下肢躁动而造成手术意外 (术者对突然改变的病人状态致器械操作失误, 造成子宫穿孔或损伤) 或使无菌敷料移位或污染, 影响手术进行。我们从人体力学、解剖方面着手, 增长托腿板的长度 (40cm) , 制作约束套, 束脚带可调节松紧, 适合不同体型的患者。使患者感觉舒适同时, 亦起到安全、有效地的固定作用, 这对于保证病人的安全、避免各种损伤有十分重要意义。约束套取材, 制作简单, 使用方便, 经济实用, 易于清洗, 更换, 便于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李美清, 杜合英, 马育璇, 等.手术病人截石位摆置方法研究进展[J].现代临床护理, 2004, 3 (4) :58-59.

[2]黃冰, 陈圣和, 陈寿根, 等.解痉催眠镇痛法无痛肠镜[J].中国內镜杂志, 2003, 9 (7) :4-6.

截石位摆放 篇2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8月-2010年8月的直肠癌成年病人且无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的患者60例, 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43~82岁, 体重45~76kg。麻醉:均采用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 手术时间3~6h。将病人按手术顺序编号, 单号为对照组, 双号为实验组, 各30例。两组病人在年龄、病种、手术时间等方面比较, 无明显差异。

2 方法

2.1 对照组

病人仰卧于手术台上, 穿上腿套。安装腿托, 根据病人的身高调整其高度。麻醉成功后, 将病人下移, 使骶尾部略超出背板下缘5cm。手术医生协助护士抬起病人的臀部, 护士将软垫垫于臀下, 再将双下肢分别置于腿托上, 腿托应托在小腿处, 与小腿平行, 在腿托和小腿间垫一软垫, 大腿与躯干的纵轴应呈90°~100°, 膝关节屈曲90°~100°, 两腿分开的角度应为80°~90°[1], 安置好负极板后再妥善固定腿托的两个关节。

2.2 实验组

在麻醉前先将截石位腿托安放好, 然后向病人解释, 征得同意后给病人穿上脚套并请病人配合主动将双腿置于腿托上, 在腿托上要加海绵衬垫, 根据手术实际情况摆放好体位, 仔细询问病人大腿内侧以及膝关节是否舒适并随时调整, 得到肯定后用约束带固定好, 贴好电极板妥善固定好搁腿架的两个关节。在摆放体位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病人的隐私及保暖。腰臀部垫软枕, 病人全麻插管后再取下手术床尾。

2.3 注意事项

及时提醒手术助手和洗手护士勿直接将身体或双手压在病人的腿上。注意观察病人体位, 一旦发生变化, 要及时纠正。

2.4 观察内容

比较手术医生对全麻前、后安置体位的满意度, 比较两组操作者摆入体位的体力强度, 术后24h随访病人1次, 评价下肢疼痛、麻木不适等可能与体位不当有关的并发症。

3 结果

见表1。

4 讨论

(1) 按改良的方法在病人全麻前先摆放体位, 节约了手术医师等待消毒时间, 从而缩短了整个手术过程。 (2) 节约了人力, 全麻前摆体位, 病人意识清醒, 能完全配合, 所用时间短, 护士劳动强度也明显下降。 (3) 病人在清醒时摆放体位, 若感到不适可及时调整, 使其术后下肢疼痛、麻木发生率大大降低。改变了传统的按老经验进行体位摆放, 若操作不当、动作粗暴等易造成下肢的医源性损伤[2]。值得注意的是:在清醒时摆放体位一定要做好心理护理, 讲解体位的必要性和配合要点, 给予心理支持, 使其主动配合。体位安置完毕用治疗单遮盖, 待医生消毒时再揭开治疗单, 尽可能地缩短和减少病人手术部位的暴露时间并注意保暖。保护病人隐私, 以满足其心理需求。

参考文献

[1]吕忠容, 安敏捷, 熊木兰, 等.手术体位致腓总神经损伤的病例分析及对策 (J) .贵州医药, 2009, 33 (2) :121.

截石位摆放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进行膀胱镜检查的患者8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男23例, 女17例, 年龄18~50岁, 已婚者29例, 未婚者11例, 体重40~80 kg, 平均 (59.3±2.8) kg, 身高145~186 cm, 平均 (163.2±3.9) cm;对照组男24例, 女16例, 年龄18~50岁, 已婚者28例, 未婚者12例, 体重40~81 kg, 平均 (58.9±2.7) kg, 身高146~185 cm, 平均 (163.3±3.8) cm。两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及身高、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体位摆放方法

对照组截石位放置流程:患者取仰卧位于手术台上, 进行全身麻醉处理, 并在一侧上肢外展进行输液, 另一侧上肢并于身体旁, 将支腿架固定于手术床下方, 并根据患者身高体重及手术部位进行具体高度的调整, 对患者臀下垫置薄海绵垫, 将患者臀缘置于床缘外5 cm左右, 将患者双腿放置在托脚架上, 呈85°及以下角度打开。髋关节弯曲95°左右, 并外展45°, 膝关节弯曲95°左右, 小腿保持水平位或稍向上倾斜, 安置电切负极板并用约束带妥善固定膝关节。观察组截石位放置流程:患者取仰卧位于手术台上, 双上肢并于身体两侧并建立静脉通道, 输液管外接通延长管以便手术中补液及给药处理, 截石位支架安置与对照组同。对于清醒者, 需告知患者手术体位的重要性, 使患者能够积极配合体位的安置。在麻醉完成前, 患者可自行移动, 嘱其将臀部移至超出床缘5 cm处, 对患者臀下垫置薄海绵垫, 下肢放置与托脚架之上, 根据患者腿长调整高度, 保持踝关节的自然下垂为标准, 调节双腿宽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且不影响手术操为宜, 对双膝关节进行约束带固定。在安装肩部支架时应垫软垫以保证患者肩部松紧适宜。体位安置完毕, 在进行全身麻醉处理。

1.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与其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并申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其中观察组使用麻醉前体位摆放, 对照组则在麻醉后进行体位摆放, 比较两组患者出现手术后下肢麻木、运动不能比例, 并统计摆放体位时间及患者术后对护理过程整体评分。其中摆护理过程整体评分有患者在术后麻醉清醒时对体位摆放相关情况进行评价, 总分100分, 分值越高满意度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现手术后下肢麻木、运动不能比例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现术后下肢麻木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出现术后运动不能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摆放体位时间及术后对护理过程整体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摆放体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且患者术后对护理过程整体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3 讨论

膀胱镜检查作为泌尿外科最为常见的一种微创检查方法, 多用于膀胱疾病甚至输尿管膀胱移行部的检查。男性尿道较为特殊, 导致其在进行膀胱镜检查时, 容易出现心理应激, 以致心率加速、血压升高等。护理上除了保持环境干净、安静, 控制好温度及湿度外, 还需在术前告知患者排空膀胱, 帮助患者上操作床时应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充分尊重患者;检测前应尽量帮助患者调整好体位以保持舒适感:患者取截石位, 双腿弯曲置于腿托上, 且与腿托保持并行, 腿托上放海绵垫使患者更为舒适。且膀胱镜检必须要截石位下完成手术, 术中一般不能随意调整体位, 因此护士在术前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帮助患者获得一个舒适截石位[3]。由于腓总神经绕过穿出其前方基本没有皮下组织覆盖, 所以进行截石位摆放时一定要避免腿架对其压迫, 出现术后下肢的疼痛、麻木甚至导致术后运动功能更障碍, 因此在患者麻醉前, 根据其自身情况, 为患者调整一个自我感觉舒适的截石位, 对于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并避免因体位摆放出现的相关并发症十分重要[4]。

在全身麻醉前摆放截石位符合现代医学护理模式的要求。研究提示所有患者都表示在清醒状态下摆放体位更为舒适自然, 且对配合的护士工作感到满意。全麻前摆放截石位也获得了护士、麻醉师及手术医生的一致认可[5]。在患者处于清醒的状态下, 通过与患者沟通, 双方共同配合完成截石位的摆放, 体现了人性化的护理。

全麻后安置截石位的缺点:全麻插管后安置体位需要增加消毒时间, 从而使整个手术过程时间也会相应增加;患者全身麻醉后, 无自主运动能力, 需要至少2~3人安置其体位, 耗时长, 实施难度大;非患者自主摆放的体位容易出现安置不当, 易引发下肢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所以本组观察组实施麻醉前截石位摆放, 发现观察组出现术后下肢麻木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出现术后运动不能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摆放体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且患者术后对护理过程整体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全麻前安置截石位的好处:安置时间与手术医师消毒时间相仿, 无需等待, 缩短了准备时间;患者能够根据其不适配合调整安置位既节约了时间, 也避免了不适感的出现;患者上肢内收, 避免了因外展不当导致的臂丛神经损伤[6,7]。同时笔者还认为全麻前安置截石位的心理护理非常重要:首先向患者介绍术前及术中配合的重要性及相关要点, 使患者能够积极自我控制, 提高了其耐受性, 并能以平静的心态配合手术;其次术中安置体位时应多与患者进行沟通, 尽量使其保持舒适感, 安置妥当后, 用棉被覆盖患者身体裸露部位盖好, 保证患者隐私, 维护患者尊严, 降低心理刺激[8,9]。心理护理应以消除患者焦虑心情保证手术顺利进行为目的。通过本组研究笔者发现, 在清醒状态下摆放体位更为舒适自然, 提高护理满意度, 减少术后摆放体位相关并发症。

摘要:目的:探讨膀胱镜检查术中截石位摆放与全身麻醉时机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3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进行膀胱镜检查的患者8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每组40例。其中观察组使用麻醉前体位摆放, 对照组则在麻醉后进行体位摆放, 比较两组患者出现手术后下肢麻木、运动不能比例, 并统计摆放体位时间及患者术后对护理过程整体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出现术后下肢麻木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出现术后运动不能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摆放体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 且患者术后对护理过程整体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清醒状态下摆放体位更为舒适自然, 提高护理满意度, 减少术后摆放体位相关并发症。

关键词:膀胱镜检,截石位摆放,全身麻醉

参考文献

[1]杨连红, 章传叶.腹腔镜辅助下经阴道全子宫切除术两种截石位安置时机的比较[J].临床护理杂志, 2011, 10 (2) :53-54.

[2]张渝, 杨昆媛.改良膀胱截石位在手术室体位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杂志, 2010, 9 (4) :59.

[3]李丽, 李秀丽, 陈小晴.两种妇科腔镜手术截石位安置时机的效果评价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13, 11 (5) :1196-1197.

[4]王靖, 苏冰玉, 杨爱芝.气垫在膀胱截石位手术摆放中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 2011, 26 (23) :2203.

[5]彭莉芳, 左萍, 刘晓芬, 等.全麻患者膀胱截石位摆放时机的选择与舒适度的研究[J].井冈山大学学报, 2010, 31 (6) :114-116.

[6]柳金强, 田松, 魏巍.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在膀胱镜检查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 2014, 11 (1) :84-86.

[7]熊英, 魏佳岩.全身麻醉患者截石位摆放时机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0, 16 (22) :2681-2682.

[8]杨恒.全程护理干预对经尿道膀胱镜检查患者的影响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 34 (20) :3083.

截石位摆放 篇4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2年9月我院腹腔镜下直肠癌手术病人120例, 男75例, 女45例;均为DIXON’S;年龄28岁~85岁;手术时间2h~4h, 均在腹腔镜辅助下完成。

1.2 物品准备

托脚架1个, 特大棉垫1块, 中软枕1个, 体位软垫3个 (其中长厚垫1个, 脚跟垫1个, 薄垫1个) , 约束带1条。

1.3 改良截石位的摆放方法

病人在全身麻醉气管内插管、动静脉穿刺成功后进行体位摆放。病人仰卧于手术床上, 臀部平手术床背板的边缘, 将中软枕置于臀部下, 使臀部抬高, 并将臀部超出床沿10cm, 以暴露肛门;将托脚架置于病人左侧, 脚架高度以仰卧时曲髋的高度为准, 略向后倾斜, 托脚架上放一薄软垫及特大棉垫, 将左小腿肌肉丰富的部位置于托脚架上且保持水平位略向后, 避免腘窝及腓骨小头受压, 特大棉垫包裹固定, 卸除左下肢腿板;右下肢平放于腿板上, 长厚软枕置于腿下避免大腿、腘窝悬空, 踝关节下垫1脚跟垫保护足跟皮肤, 约束带固定右下肢, 防止手术中体位变化导致肢体的受伤, 双侧上肢分别用中单固定于身体两侧。手术开始后将手术床调至头低脚高位向右倾斜15°。手术即将结束冲洗腹腔时将床摇至头高脚底位。手术过程中注意保暖避免肢体接触手术床的金属边缘。

1.4 结果

120例手术无一受到体位的影响, 手术均顺利完成, 病人术后无诉任何不适及并发症。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在摆放体位过程中, 要求床单平整, 动作轻柔、安全, 摆放体位等一切操作均做到稳、正、轻。

2.2 臀部要求

注意臀部应超出床沿约10cm, 注意臀部不能与床金属部位接触。铺无菌臀巾时注意臀部避免往回缩。

2.3 电刀负极板放置位置

负极板应贴于靠近手术野且肌肉丰富处, 以减少电流对机体的损害。此改良截石位选择右大腿下1/3外侧, 既不影响消毒且靠近手术野。

2.4 神经、血管损伤的预防

置于腿上的软垫要合适, 约束带不宜过紧, 每隔30min给予适当的按摩各受压部位

3 讨论

手术体位中由截石位引发的并发症最为常见, 如神经损伤、血管受压、血栓形成、软组织损伤以及体位性低血压等[2]。传统的截石位采用双大腿均置于截石位架上, 托住腘窝使小腿下垂, 着力点正好压住腘窝动静脉, 手术时间过长会导致缺氧和静脉血栓, 而且在手术过程中助手常无意地压在膝关节上, 很容易导致腓总神经的损伤, 改良截石位不仅不用双腿架于截石位架, 因而不会存在因为摆置截石位两腿宽度大于生理跨度导致的大腿内收肌拉伤, 截石位架拖住小腿肌肉丰富的部位, 避免腘窝的受压并减少了对腓总神经的损伤, 小腿平截石位架略往上抬, 肢体远端关节略高于近端关节, 血液通畅, 减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安置手术体位是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一部分, 合理的手术体位是手术成功的保证[3]。正确的摆放手术体位不仅能使手术顺利进行, 更加有利于观察和护理病人。传统和改良后的截石位相比以有以下的优点:手术医生站于病人右侧操作, 右侧下肢置于平卧外展有利于手术医生在使用腹腔镜器械分离直肠窝时提供了充分的操作空间;采用单纯左侧截石位的体位摆置减少了对大腿内收肌拉伤的风险;进行直肠吻合时右下肢腿板适当外展, 以增加手术医生的操作空间。本组120例病人手术顺利完成, 改良后的截石位不仅能满足手术的需要, 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对病人的护理及人性化的摆放, 保证手术病人的舒适和安全。

参考文献

[1]Yamataki A, Fujitsu K, Fujii I.Surgical approach for jugular foramenneurinoma-combined suboccipital and infralabyrinthine approach using a rotatable head holder[J].No Shinkei Geka, 1986, 14 (7) :887.

[2]魏红, 张锦秀, 赵月英, 等.截石位手术病人体位摆放的护理[J].实用医技杂志, 2008, 15 (32) :4689.

截石位摆放 篇5

为改变这一现象, 我院手术室与手术医生一起, 对现有洞巾进行了改良设计, 铺巾时间明显缩短, 由改良前的 (7.1±1.0) min缩短至改良后的 (4.0±0.6) min。与此同时, 改良后洞巾还保证了手术无菌要求, 又简化了操作程序, 体现了人文关怀, 方便了手术医生的操作, 提高了手术质量, 受到了手术者的肯定。此改良洞巾手术应用范围广, 适用于各类截石位手术,

1调查对象与方法

选取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普外科、妇产科、泌尿科截石位手术共计40例, 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各20例, 分别采用传统截石位洞巾与改良后专用洞巾。两组均由同一人铺巾, 手术巡回护士记录铺巾时间, 同时发放调查表。根据配对t检验, 计算出P值, 评估两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2设计改良应用过程

2.1 制图与设计 将旧式洞巾制成图后, 向手术医生征求意见, 并结合外出进修医院的使用经验与方式, 综合考虑, 集思广益, 最后确定洞巾图样 (见图1) 。

2.2 对改进的洞巾进行临床试用, 并采取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分组、对照、实验, 对洞巾不断完善改进后正式使用。

2.3 材料与制作 ①材料:斜纹棉布面料, 经济实惠, 可反复使用;②制作:根据设计图纸①的要求、尺寸进行裁剪 (见图2) 。

2.4 使用方法 ①适用范围:会阴、肛门、直肠、尿道等需截石位的手术均可适用;②物品准备:将布类按铺巾的先后顺序折叠, 根据手术需要准备好治疗巾5块、中单4块、截石位大洞巾1块, 按使用顺序打包, 高压蒸汽灭菌;③改良铺巾流程[2]:a.双折中单上重叠一块治疗巾垫于臀下;b.下腹部切口上方及两侧交叉铺3块治疗巾, 切口下方用四折治疗巾横盖耻骨联合处, 切口部位覆盖皮肤保护膜;c.两块治疗巾铺肛门两侧, 4把手巾钳固定肛门四周的治疗巾;d.铺一中单覆盖上身及头架, 双下肢各铺一双折中单;e.术者重新消毒手部, 穿手术衣戴无菌手套;f.铺大洞巾, 先覆盖双下肢, 然后覆盖上身及头架。

2.5 推广培训 对手术室护士强化培训折叠、打包及使用方法, 然后指导手术医生铺巾。

3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3.1 传统截石位大布包与改良后截石位大布包的组成区别:

传统铺巾需要布类:普通洞巾1块, 中单8块, 治疗巾5块, 脚套2个;专用洞巾需要布类:截石位洞巾1块, 中单4块, 治疗巾5块。

3.2 铺巾时间统计学分析

2007年6月至2008年6月间, 选取普外科、妇产科、泌尿科截石位手术共计40例, 采用传统铺巾20例, 另外20例手术采用此专用洞巾, 由同一人铺巾, 手术巡回护士记录铺巾时间, 用SPSS专业统计软件计算结果如下。

说明:将新旧两种方法比较, 样本量分别是20, 均数分别为为 (4.0±0.6) 和 (7.1±1.0) min。

说明:新旧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和统计学意义

说明:采用配对t的统计学方法, P值为0.000, 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 两组之间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问卷调查

手术医生26名, 手术室护士17名, 全部收回, 满意度达到100%。

4总结

改良后的洞巾取材容易, 制作方法简单, 并采用了高压蒸汽灭菌[3], 手术者能在很短时间内进行熟练操作。手术室采用此专用洞巾进行截石位手术后, 解决了多年来截石位手术铺巾影响操作, 固定不牢, 步骤繁琐的问题, 在保证无菌单层数的基础上, 简化了铺巾程序, 减少了操作步骤, 缩短铺巾了时间, 提高了工作效率, 同时又减少了污染环节, 更好地保证了无菌区域的无菌条件, 有效地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另外改良后的洞巾还能方便手术医生的操作, 经济实用, 又可以重复使用, 操作培训比较简单, 可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郑三女.缩短全髓关节置换术铺巾时间.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6, 13 (1) :50-51.

[2]杜文秀.会阴部手术的新式铺巾方法.中华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5A) :78.

截石位摆放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于我院住院患者108例, 年龄41~72岁, 作为对照组。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于我院住院患者110例, 年龄40~74岁, 作为实验组。两组患者在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体重没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1.2.1 传统截石位的摆放方法:

患者入手术室仰卧于手术台上, 使患者臀部下移至手术台下1/3反折处, 将托腿架安装于手术台两侧, 使两腿宽度为生理跨度45°, 下肢呈髋关节屈曲90°~100°, 膝放于腿架上, 膝关节摆正, 手术床后仰15°。两腿高度以月国窝自然弯曲下垂为准, 同时双止肢取外展位[2]。

1.2.2 改良截石位的摆放方法:

患者进入手术室仰卧于手术台上, 使患都臀部下移至手术台下1/3反折处, 全身麻醉后将托腿架安装于手术台两侧, 骶尾部、托腿架垫双层棉垫, 将小腿肌肉丰富处放于托腿架上, 遵循T K O原则[3]。即足尖 (t e o) 、膝 (k n e e) 、对侧肩 (opposing shoulder) 3点在一条直线上。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于中单固定。肩部垫双层棉垫以肩托固定。

1.2.3 观察指标:

(1) 身体不适评估; (2) 全身皮肤情况的评估, 观察患者都骶尾部、肩部、后背皮肤及下肢受压皮肤情况; (3) 骨骼完整性情况的评估。

2 结果

对照组术后有体位不适反应的有32例, 实验组有15例, 对照组发生率高于实验组;对照组有7例皮肤压疮发生, 实验组有1例皮肤压疮发生, 为不同程度的皮肤潮红, 对比采用U检验。P<0.05, 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有1例股骨颈骨折发生。

3 讨论

在全麻状态下, 患者全身知觉丧失, 自身的调节能力也减弱或消失, 由于体位摆放不当而引起的患者不适、损伤和压疮的想象也日趋增多。压疮是截石位摆放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压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是压疮形成的第一病因。Landrs证明人体小动脉末梢压力大约为32mmHg, 这意味着外界压力过高时, 微血管会被压闭合而形成血栓, 导致组织缺血缺氧, 易形成压疮[4]。本研究对照组截石位患者在骶尾部、肩部、小腿部垫双层棉垫, 使接触面积增大, 表面柔软;另外使用肩托可使身体的受力点增加, 倒体位时减少肢体与手术台的摩擦力和剪切力, 避免压疮形面。结果显示实验组有1例骶尾部皮肤潮红, 对照组有7例骶尾部、小腿部皮肤潮红。传统截石位为了更好的暴露术野, 会把两腿的角度拉大, 对于中老年人, 这样很危险, 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 骨骼的脆性增加, 这种操作会大大增加中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危险。本研究中TKO的摆放方法, 用尽量抬高小腿的方法, 使患者的身体不偏于中轴线, 既可以暴露术野, 又可以避免骨折意外发生。另外与传统的截石位相比, 改良的截石位使小腿下垂变为水平位或稍高位, 避免了对腘窝的直接压迫, 改善了小腿静脉血液回流, 避免深静脉血栓形成和小腿筋膜高压综合症的发生[5]。

4 结论

本研究表明改良截石位对中老年人来说, 不易引起受压皮肤的压疮, 尽量避免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保持全身骨骼系统的完整性, 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池金凤, 郭爱武, 李凤清, 等.两种截石位的摆放方法与术后并发症相关因素的对比[J].中华护理杂志, 2001.7 (3) :165.

[2]林岩, 谭淑芳, 卢玉贞.实用手术护理学[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 2006, 8:168.

[3]李翔.手术体位安全及解决方案[J].2007:21.

[4]Victoria M.术中压疮的预防[J].Pesearch in nursing Hralth, 1994, (17) :333.

上一篇:人格示范下一篇:抗开裂性能试验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