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苏地区

2024-08-05

阿克苏地区(精选12篇)

阿克苏地区 篇1

阿克苏是农业大区, 也是用种大区, 农作物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500万亩以上, 需种量达3 000万千克以上。种子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稳定。如何在新形势下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进一步做好各项种子工作, 为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奠定基础, 下面谈几点意见, 供大家参考。

1 种业现状

1.1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体系建设初具规模

在国家优惠政策和地区领导的支持下, 建立了一批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其中:棉花种子基地10个, 玉米种子基地1个, 小麦种子基地2个, 水稻种子基地1个;建立良种棉轧花厂12个, 棉种加工厂16个, 玉米加工储备中心1个, 具有年生产种子6万余吨, 加工成品种子5万余吨的能力;建立种子库房2.5万平方米, 种子晒场9.1万平方米;建立完善种子检验室19个, 形成了种子企业自查自检和种子管理部门监督抽查抽检相结合的良好局面。

1.2 新品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能力提高

近三年来, 引育推广粮棉作物新品种15个。其中自育品种3个, 外引品种12个。7个成为地区主栽品种。地区年均粮棉作物良种应用面积达500余万亩, 良种覆盖率达95%, 主要作物良种统供率棉花为100%, 玉米80%, 小麦和水稻60%。

1.3 种子企业快速发展

目前, 地区拥有国有、合资、民营不同经济成分的种子企业和分支机构39家, 其中注册资金500万元的A证企业19家, 注册资金100万元的B证企业9家, 分支机构11家;另有种子经营网点400余家。近年来, 在地区的支持和引导下, 培育出了一批名牌产品, 如“天玉”、“德佳”、“中棉”、“金丰源”等拥有注册商标的品牌种子。

2 存在的问题

2.1 基础设施落后

主要表现在种子良繁面积大, 但稳定的基地少;棉种加工缺乏高档次、成套的现代化标准加工设备, 加工质量不高, 不能满足地区以棉花为主的农作物精量播种需要;小麦种子的加工、晾晒、仓储条件差, 不能满足小麦种子生产的基本要求。

2.2 新品种选育水平较低, 品种后劲不足

首先, 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目前, 地区大部分种子企业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种, 使用的品种大都是从外地引进。其次, 突破性新品种少, 品种更新换代速度慢。

2.3 重救灾, 轻储备

地区灾害性天气时常发生, 但备荒救灾种子各县 (市) 基本没有列入种子计划, 没有储备。风、雨、雹灾发生后调剂救灾种子十分困难, 给粮棉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隐患。

2.4 经费不足

种子管理与经营分设后, 种子管理站作为独立的执法部门人员少, 任务重, 办公条件差, 经费严重不足。

2.5 企业缺乏竞争力

企业经营小而全, 自给自足的区域性经营格局尚未打破, 缺少有带动力的行业龙头, 竞争力不强。

3 建议与对策

3.1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种子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发展的基础, 是农业实现优质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关键。地、县 (市) 相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种子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把抓好种子工作作为促进农业、农村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切实贯彻落实好国家对种子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建议按照国办发[2006]40号文件要求, 将种子工作经费列入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预算。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2.1 巩固扩大基地。

在巩固提高现有种子基地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土地流转政策, 将分散、流动的种子基地稳定下来, 并进一步扩大优势作物的种子基地。同时, 要对种子基地的土壤进行改良, 对水利设施进行改造。

3.2.2 完善加工仓储设施。

利用国家对种子工作的项目支持政策, 引进、更新高档次的加工设备, 建设完善种子仓储、加工场地。

3.2.3 建立救灾储备制度。

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建设地区救灾储备种子专用仓库。县 (市) 要将救灾储备所需资金、费用列入财政预算, 并建立严格的收购、储藏、使用、管理制度, 形成完备的救灾储备机制。

3.2.4 建设新品种示范网络。

要逐步建成以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为内容的“1个中心, 8个区试点, 10个展示区”网络, 即地区建立农作物新品种引试中心;根据不同生态类型在七县一市建立8个县市级品种区域试验点, 每点不少于20亩;在种子企业繁种基地中建立10个新品种展示区, 开展新品种示范、配套技术研究和种植模式示范, 每区面积不少于100亩。

3.3 加强良繁体系建设, 加快良种推广速度

3.3.1 做好品种试验, 快速筛选优质品种。

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引进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大宗农作物品种在地区布点试验, 从中筛选出一批比现有品种品质更优、产量更高、综合性状更好、适应地区生态条件的新品种在当地推广应用。

3.3.2 做好品种示范, 搭建新品种推广平台。

对地区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大宗农作物开展示范工作, 通过展示新品种的特征特性, 让农民看得见、学得到、信得过, 为农民选购良种搭建平台, 加快优质新品种更快更好应用于生产。

3.3.3 做好品种管理。

重点是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因地制宜提出地区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 开展主导品种推荐工作。

3.3.4 逐步建立品种淘汰机制。

根据地区大田种植表现, 定期淘汰在品质、产量和农艺性状方面有明显缺陷的品种, 减少和防止品种多、乱、杂现象。

3.4 加强质量管理, 确保农业用种安全

3.4.1 抓好种子田田间检验, 严把种子生产质量关。

县 (市) 种子管理部门要严格督促辖区各相关种子企业提前做好种子田的去杂去劣工作, 并在自检完成的情况下开展田检工作。地区种子管理部门在县 (市) 种子站检验的基础上, 根据各企业年初上报的良繁面积进行检验, 原种田100%检验, 良种田抽检率不少于30%, 检验结果在全地区通报。

3.4.2 抓好种子质量监管工作, 严把种子收购、加工、入库、流通四个关键环节。

重点对棉花、玉米、小麦、水稻等种子加工场地、种子销售集散地和库存种子进行监督抽检, 抽检结果及时公布, 强化新闻的社会监督, 增强种子企业的质量意识, 切实提高种子质量。

3.4.3 认真执行《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

根据《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要求, 对成品种子进行标签、标志, 把种子标签制度落到实处。

3.5 加强市场管理, 维护种子经营环境

3.5.1 严把市场准入关。

坚持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 严格办证条件, 切实做好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核发工作。建立种子生产经营资质跟踪检查制度, 对主要农作物生产经营企业加强监管。重点检查种子生产行为与证照规定内容是否相符, 生产条件是否符合规定, 发现无证和违法生产种子的及时制止和坚决查处。3.5.2严格种子市场监管。一方面, 定期或不定期对种子加工企业和种子销售商销售、仓储种子进行检查, 对不合格种子依法处理。另一方面, 抓住春、夏、冬种子销售关键时期, 重点从小麦、玉米、棉花等种子质量管理入手, 集中精力和时间,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的坑农害农行为。

3.5.3 严查种子案件。

对检查和群众举报的问题, 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 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绝不手软。

3.5.4 做好纠纷调解工作。

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箱, 认真受理农民投诉和进行种子纠纷处理, 并向农民提供购种咨询服务。

3.6 推进机制创新, 扶持“龙头”企业, 培育市场主体

3.6.1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重点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使其真正成为市场导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3.6.2 加大企业扶持力度。

要选择基础条件好、管理行为规范、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种子企业, 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品牌打造、基础设施及技术装备改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项目支持。

3.6.3 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和合作。

鼓励有条件的实力强的企业将品种、技术、资金、商标、市场等优势组合起来组建种业集团, 通过育品种、创品牌, 增强企业实力, 做大做强种子企业, 促进企业升级, 推动地区企业参与省内外市场竞争。

3.7 加大执法队伍建设

按照建设新型种业体系对人才的要求, 加强种子管理系统人才队伍的培训教育, 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责任感强、业务过硬、依法行政的种子管理队伍。

3.8 切实做好为农服务

3.8.1 认真做好信息发布工作。

将信息服务贯穿于种业管理的全过程之中, 及时、全面地公告种子政策法规贯彻实施情况、种业工作动态、品种审 (认) 定情况、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发放情况、质量监督检验情况、种子供需情况等。

3.8.2 举办从业人员培训班。

对种子从业人员进行种子法律法规、种子加工、种子包装、种子储藏、质量管理和种子经营管理的业务技术培训, 使其做到知法, 懂法, 守法经营, 懂技术, 服务到位。

3.8.3 积极宣传种子法律法规。

以科技下乡、“3.15”活动为载体, 通过印发宣传单、设立咨询台和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向广大农民大力宣传种子相关法律法规、种子基本知识和真假种子识别知识, 增强农民群众辨别种子真假和自我保护能力。

3.8.4 开展种子送货服务。

积极开展棉花、小麦、玉米等大宗作物种子送货到乡到村, 瓜菜等小宗作物种子送货到户服务, 在确保种子质量的前提下方便农民购种。

阿克苏地区 篇2

(丁忠帆转载)

阿克苏地区总面积13.25万平方公里,辖8县1市、83个乡(镇)、46个国营农林牧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及所属阿拉尔市和16个团场分布在地区境内,总人口253万(其中农业人口157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全地区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余万亩,森林资源1000余万亩,草场5000余万亩,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无霜期183至227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和自治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是“中国白杏之乡”和“中国红富士之乡”,也是新疆薄皮核桃、红枣和香梨等优质特色果品的主产区。

一、阿克苏地区林果业发展现状

按照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阿克苏地委、行署在全面分析地区区情和经过大量实地调研、市场考察、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了“十一五”期间,建设以红枣、核桃为主的350万亩特色林果基地。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地区林果面积从2004年的187万亩迅速扩张到目前的452万亩,奠定了农民人均12000元收入结构。形成以阿克苏市、阿瓦提县、温宿县、沙雅县、新和县、库车县为重点的200万亩红枣基地,以温宿县、阿克苏市、拜城县、乌什

县为主的150万亩核桃基地,以库车县、温宿县、红旗坡农场、实验林场为主的城郊采摘、观光、休闲、旅游、园艺基地三大区域布局。截止2011年底,全地区特色林果面积达到452.4万亩,其中:红枣195.6万亩、核桃151.2万亩、苹果21.4万亩、香梨20万亩。经济林挂果面积达到了315万亩,各类果品总产量达140.9万吨(其中红枣31.6万吨、核桃7.4万吨、苹果24.3万吨、香梨25.6万吨),2011年全地区实现林果产业总产值58.9亿元,农民林果业入均纯收入达到1816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26.3%,25万亩果园通过绿色果品基地认证,5万亩果品通过有机果品基地认证,4万亩果园完成出口水果果园注册。培育林果保鲜加工企业101家,发展林果合作社189家,其中注册资金达1000万元以上果品加工企业23家。开发果汁、果酒、果醋、果脯、红枣素、红枣胶囊等系列产品300余个,加工能力35.4万吨,年贮藏、保鲜果品能力58.2万吨。紧紧围绕建设“中国枣园”大品牌战略,制定了红枣、核桃、苹果、葡萄等六大果品规范化生产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先后注册了1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成为全国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最多的地区之一。“宝园”核桃、“天山贡”红枣、“红旗坡苹果”、“源兴金果”四个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阿克苏红枣”、“阿克苏核桃”、“阿克苏苹果”、“红旗坡苹果”、“天枣素”、“天枣”、“天山贡”、“天杉”等8个产品获得

新疆著名商标;阿克苏红枣、核桃、苹果、葡萄被评选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果品,并荣获中华名果金奖。建成上海松江国际食品城和西郊国际交易中心果品外销平台,建立果品营销网店232个。

二、阿克苏地区发展林果业的主要做法

按照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建设环塔里木盆地1200万亩特色林果业基地的战略部署,阿克苏地委、行署坚持把发展林果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产业要有新格局的突破口,作为农民增收的第一支柱产业来抓,通过“党政推动”与“技术支撑”双轮驱动,全力推动林果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调优结构、加快发展,夯实林果增收基础。

1、统一思想,调优结构,坚定不移把林果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阿克苏是全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和新疆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粮棉作为传统产业,多年来一直在农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但随着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加和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地区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单纯依靠棉花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越来越小,对农民快速增收的贡献能力已显不足。要在有限的土地面积上实现最大产出效益,必须加快调整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和种植业结构。从2004年起,地委、行署着眼农民增收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审时度势,科学谋划,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立足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红枣、核桃为主的林

果产业,把林果业培育成为农民持续快速增收新的支柱产业。转变思想观念。通过组织赴区内外林果产区考察学习,邀请疆内外知名专家来阿授课指导,组织千名少数民族干部回乡调研宣讲和举办林果业知识讲座,深化了干部群众对发展特色林果业的认识,实现了林果规模的迅速扩张;通过建设矮密早优质高效丰产示范园,展示新成果、新亮点,每年组织林果业观摩评比,激发了干部群众发展特色林果业的热情。

2、加强领导,创新机制,扎实有效地促进特色林果产业稳步发展。一是建立健全特色林果业发展组织机构。成立了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地、县、乡三级林果产业化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林果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负责林果基地建设规划、指导生产、管理、加工、销售等方面工作。组建地区红枣研究中心,重点开展红枣丰产栽培管理技术推广、精品园的技术指导和科技示范。二是制定出台优惠扶持政策。出台了《关于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红枣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阿克苏地区红枣产业化发展规划》等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对林果业发展用地、用水、用电以及利用“四荒”地发展林果业都有明确的扶持措施。三是强化保证措施。制定实施了《林果业质量管理标准》、《林果业质量管理考核办法》和《林果质量管理增效年活动实施方案》、《林果质量管理增效年考核办法》将林果业发展指标

纳入目标管理和干部考核,量化分解,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四是加强组织保障。积极推行科技副职选派制度,出台《关于选派林果业科技副职、县(市)长助理的实施意见》,选调委派一批爱岗敬业、理论扎实、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各县(市)担任科技副县(市)长、县(市)长助理,指导帮助基层干部和农民尽快学习掌握林果实用技术,为大力发展林果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组织保障。

3、加大投入,全力扶持,促进林果基地建设跨越式发展。一是不断加大林果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地区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200万元,各县(市)也按照大县200万元以上,小县不少于50万元的标准配套林果发展资金,确保了林果产业发展技术研究和技术培训经费投入。“十一五”以来,全地区各县(市)用于林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累计投入资金地县乡财政共投资3.6亿元。二是加大对林果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扩大林果业信贷业务,对发展贮藏保鲜、加工转化、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和林果产品运输机具购置的贷款,全部实施贴息政策,每年为农民发放小额贷款近2亿元;三是开展了政策性林果业保险试点工作。从2010年起连续三年共承保约36万亩,实现签单保费3000多万元。

4、强化管理,创新科技,着力提升林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是创新建园模式和栽培技术,集成技术理论。探

索普及了酸枣直播苗嫁接建园和核桃秋栽技术,降低了造林投入成本、提高了苗木成活率。积极推广了果棉、果粮间作种植模式,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积极探索和大力推广了“矮密早”高密度建园丰产栽培模式,创造了红枣定植第三年亩产达到2610公斤的吉尼斯纪录。《阿克苏红枣150万亩酸枣直播建园丰产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荣获2011年地区科技进步一等奖、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编著出版了《阿克苏红枣生产应用新技术》一书。二是开展生态健康果园苹果、红枣、核桃项目试点工作,为开拓地区乃至新疆特色林果业高端市场打造新疆生态健康果品奠定基础,为推动新疆林果产业持续、健康、高效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以示范园为抓手,打造精品果园。按照县级领导干部示范园面积不少于200亩、乡科级领导干部示范园面积不少于100亩;村干部示范园面积不少于50亩的建设标准,建成地、县、乡、村四级林果科技示范园3101个,总面积达到了50万亩,对示范园实行挂牌建档,定人定责,示范园经济效益、产量指标要高于全地区林果业同树龄果树的平均水平60%以上。同时对示范园实行考核机制,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干部考核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以切实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实行科技创新考评机制。地区财政每年拿出200-300万元资金,对部分难点课题在全地区范围内公开招标,开展技术攻关,同时每年拿出5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鼓励地区林果专业技

术干部参与项目攻关;地区主管部门每年对当年发表的科技论文进行评选奖励,评选结果作为年终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五是实行地区林果首席专家制度。在全地区范围内挑选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担当地区林果首席专家,参与自治区科技一把手工程,引领地区林果产业健康发展。

5、加强防控,增强林业的科技支撑能力。高度重视大风沙尘、低温冻害和病虫害三大灾害防控工作。建立国家、自治区和地县级测报点75个,建成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10个、机械化防治服务队87个,组织培训机械化防治服务队员3953人,拥有各种防治机械6000台,推广了招引麻雀、果园养鸡和投放赤眼蜂、捕食螨、迷向剂等生物防治技术;探索建立了林果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体系、检验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应急救灾体系,有效控制了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和危害。不断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保证农区防护林达到耕地面积的10%以上,有效地削弱了大风沙尘天气的影响。

(二)强化质量标准,实施品牌名牌战略,提升林果产品竞争力。一是积极推进生产标准化。启动打造中国枣园区域品牌策划与经营策略,对林果产品实行统一标准、统一收购、统一分类、统一包装、统一品牌、形成生产、销售、贮藏、运输、加工、包装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建立各级林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加强对林果生产、加工,分级、包装、销售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引导、支持龙头企业按照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打造名牌产品。扶持有出口条件的企业开展IS09000质量体系认证和IS014000环境保护体系认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二是打破区域界限,整合品牌资源。立足增强市场竞争力,围绕建设“中国枣园”大品牌战略,统一打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商标品牌,“阿克苏红枣” “阿克苏核桃”、“阿克苏苹果”、“库车白杏”等12件地理标制证明商标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认证,现有的 “狄夏特”“红桔蜜”牌红富士,“天枣”“天杉”“西域王”牌红枣,“宝元”牌核桃,“沙玉王”“沙玉”“海思”牌葡萄等果品品牌将得到统一整合。

(三)加快市场开拓,推进林果产业化进程。

1、加快市场开拓,大力实施特色果品“东进西出”营销战略。一是着力抓好浙江省各对口市果品展示展销网点建设。依托上海市场平台,连续6年开展特色果品展销会、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和经纪人培训班,在上海、浙江组建阿克苏果品配送中心、专营区、旗舰店、直销店等销售实体,构建以上海、浙江为中心,辐射华东、华北及长三角地区的 “东进”销售网络;二是依托喀什、伊犁等口岸优势,开拓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市场,进一步加快了“西出”营销步伐。三是进一步完善阿克苏农业信息网,开展连锁配送、网上交易等活动,进一步扩大阿克苏林果产品知名度。

2、加快推进林果产业化进程。加大林果产品加工园区、批发流通市场建设力度,建设一批有特色、有效益、有市场潜力的加工企业群体,延长产业链,形成林果产品加工的产业集群优势。利用建立新疆特色果品国际博览中心为契机,把阿克苏打造成南疆乃至新疆的果品集散地。依托中央政策支持和浙江省对口支援有利时机,大力承接内地省区企业转移,千方百计吸引内地有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地区林果产业化经营,建设高起点、高水平的现代林果产品加工业。加大林果业信贷投放力度。积极开发林果业信贷产品,努力拓宽林果业发展融资渠道,要利用现有的农产品市场开辟专门的林果产品常年交易区,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建设,培育壮大林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

三、今后的发展思路

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阿克苏以红枣、核桃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已经基本完成了规模扩张,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将以坚定林果产业发展思路,稳定现有规模、品种布局,提高产业体系 “五个能力”建设即“增加投入提产量、加强管理提品质、强化科技防灾害、加工贮藏促销售、开拓市场树品牌”,推动标准化生产;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精深加工企业,坚持不懈地开展特色果品展销会、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和经纪人培训班,发展农超对接、配送中心、产销一体化、展示直销中心,加快果品专营区发展速度,积极促进营

阿克苏地区 篇3

2007年,自治区下达阿克苏地区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主要有4项:一是恒丰糖业有限公司在2007年10月完成废水治理,削减化学需氧量4175吨;二是在2007年12月前完成阿克苏市—温宿县排水管网并网工程,削减化学需氧量363吨;三是在2007年9月完成阿克苏市集中供热二期310万平方米工程,削减二氧化硫排放1302吨;四是在2007年5月完成阿克苏市天然气入户工程,削减二氧化硫1624吨。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是硬性指标,该项任务完成与否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地区新上建设项目的审批,关系到地区工业化进程,更关系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必须在推进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加强管理和深化改革、推进节能减排体制机制创新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做到经济高增长、低消耗、少排放,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优化经济结构,推进节能减排。加大工业结构调整力度,认真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综合采用经济、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坚决淘汰一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工艺装备,尤其是对建材行业中的烧制实心砖企业要有步骤地实行“关、停、改”,腾出能源和环境空间发展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和水资源循环利用,加快发展垃圾发电和综合利用,建设循环经济试点园区、试点企业,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尽快制定和发布地区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加大三大工业园区供、排水及阿克苏地区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文/关英奎水利用规划和建设,完善园区配套设施,增强承载能力。在招商引资上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能耗低、污染小的大项目,要通过巩固发展一批、承接引进一批、整合扩张一批、成长壮大一批等多种方式,迅速提高现有企业的规模、水平和核心竞争力。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大力提升第三产业在地区经济结构中的比重。

二是加快技术进步,推进节能减排。一要加快推进节约和替代石油、燃煤锅炉改造、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等重点节能工程。大力支持重点节能工程有关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二要加大对节能减排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的引进力度。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企业是做好节能减排工作的中坚力量,要高度重视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主动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不断研发应用一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装备。

三是依靠强化管理,推进节能减排。要把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节约用地作为市场准入的强制性条件,达不到最低能效和排放要求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律不得建设,坚决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切实把住源头。要不断夯实节能减排工作基础。强化基层企业节能减排管理队伍建设,各重点用能和排放单位要设立专门管理岗位,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与此同时,要继续抓好建筑、交通等用能增长最快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

四是着力深化改革,推进节能减排。要通过深化改革,逐步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有利于节能减排顺利推进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财税政策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有效运用税收、财政、收费、金融等经济杠杆,促进节能减排。地区应建立节能专项资金,列入政府预算,用于扶植节能技术的推广、示范试点、宣传培训、信息服务、表彰奖励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应用。充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推进节能减排,实施差别电价,提高高耗能产品差别电价标准,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引导激励企业自发推进节能减排,增强企业节能减排、转变增长方式的内在动力。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电、油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逐步建立能够反映能源供求状况和体现能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科学合理地探索制定新型能源和再生能源价格,促进新能源和再生能源的推广使用。

五是坚持依法行政,推进节能减排。继续加强节能法制建设,加快完善节能减排法律法规体系,探索建立超标准能耗加价制度,为指导企业节能降耗提供政策法律依据。

我们还要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和问责制。地区经贸委和环保局分别负责地区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推动,每年对地区节能降耗减排指标进行分解。并将节能减排分解指标纳入经济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要将节能减排指标作为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任期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考核内容,实行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倒查制。

阿克苏地区小白杏烘干操作规程 篇4

烘干房通用型的热风干燥设施, 可用于杏、红枣、核桃、等各类农产品的干燥, 包括烤房 (含加热室、风道-注不同设备不同结构、装料室) 、供热设备、控制器、侧向多层送风装置、料车、料盘、热风机、进风门及排湿窗等部分。

1) 烤房:烘烤加工杏干或其它物料的专用设备, 由加热设备、通风排湿设备、自控设备、烤房、料车及烤盘构成。基本特征是鲜料放于烤盘中, 烤盘分层置于料车上, 料车安装有脚轮并可随意推入烤房 (鲜料进料) 或推出烤房 (干料出料) , 干制过程采用强制通风, 热风循环, 温湿度自动控制。

2) 加热设备:热空气发生装置, 包括炉体和换热器, 按物料烘烤工艺要求加热空气。

3) 通风排湿设备:保持空气在加热室和装料室循环流动, 以及实现烤房内外空气交换、维持装料室内温湿度烘烤工艺要求的装置。包括循环风机、冷风进风门、百叶窗等排湿执行器。

4) 加热室:安装加热设备、产生热空气的空间, 在适当的位置安装循环风机。循环风机运行时, 通过装料室上开设的通风口, 向装料室输送热空气。与装料室隔热墙平行的加热室墙体称为前墙;面向前墙时, 左手边的墙体称为左侧墙, 右手边的墙体称为右侧墙。

5) 装料室:放置料车的空间。长度方向为侧墙板, 与加热室相邻为隔墙, 隔墙对面为烤房门。

6) 控制器:用于监测、显示和调控物料烘烤过程工艺条件的专用设备, 包括温湿度传感器、控制主机和执行器。通过对供热和通风排湿设备的调控, 实现烘烤自动控制。

7) 料车:放置烤盘的专用、可移动行走的架子。每层可放置多个烤盘, 同时设有多层。

8) 烤盘:放置物料的专用容器。有底、左、右及前、后五个面, 底部均匀设有通风孔, 顶部敞开。

2 工作原理

装载杏的烘车被推入烤房烘干室内后, 由循环风机 (热风机) 将加热室内供热设备产生的干净热风从两侧多层鼓入烘干室, 穿过物料层时进行湿热交换, 实现对物料的烘干, 吸收物料中水分的潮湿空气从上方回风口又进入加热室加热, 并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待干燥空气的相对湿度达到一定程度后经排湿口排出部分湿空气, 同时补充部分新鲜空气, 使空气具有持续的干燥能力。

3 烘房的一般指标

4 烘烤杏子工艺流程

4.1 采收

4.1.1 采收要求。

杏鲜果是肉质果肉, 极易受挤压而破烂, 从而影响制干后的杏干品质, 因此采收时应轻采、轻拿、轻放。为避免果实压烂或挤伤, 从树上采摘到制干期间, 一般用果筐 (约10±0.5kg/筐) 周转。果实采摘应遵循:下雨天或刚下过雨不宜采摘;早晨露水未干或烈日暴晒下不宜采收;先采收树冠外围的果实;喷洒过农药的不到安全间隔期不宜采摘。

手工采摘时, 采用一种专用摘杏子的布袋子, 用绳子将袋子固定在人身上, 以便腾出双手来摘杏子, 袋子容量3~5kg为宜。袋子装满后再将袋子里的杏子倒入周转筐中。采摘时要将一棵树上所有已到采摘期的杏子全部摘完后再摘下一棵树的杏子;要按从树冠外围到里、从下至上的顺序摘杏子;尽量避免擦伤或者碰伤杏子。周转筐底部需铺垫细草、树叶或毛毡, 减少碰伤;采摘过程中要经常清洗采摘筐, 以防止小树枝、枯叶和灰尘对鲜果造成污染。由于杏子装入周转筐中受到挤压会有汁液流出来, 尤其是过熟的杏子, 如果不经常清洗筐子, 汁液就会粘在杏子上, 对杏子造成污染, 经常清洗周转筐可以减少由于腐烂造成的损失。尤其要注意不能将已经过熟或者将要腐烂的杏子与好的杏子一起装筐或者制干。

采摘时对结果部位高、手够不着的杏子, 可以搭梯子采摘, 过高部位的可以采用专用高枝摘果器采收 (如库尔勒香梨采收器) 。严禁棍棒敲击采收。

4.1.2 最佳采摘期。

合理确定最佳采摘期, 不仅能实现品质最优, 还可获得最佳产量。一般在成熟期采摘, 成熟期分为成熟初期和成熟后期两个阶段。成熟前过早采收, 制得的杏干肉薄、干瘪、风味差;成熟初期采收制得的杏干饱满、风味浓、色泽好;成熟后期果肉松散、变软、纤维组织塌陷、汁液易流出, 制得的杏干饱满度差、色泽褐变。因此, 8-9成熟时期 (一般杏外果皮变色或者着色、果肉开始变软) 为最佳采果期。

4.1.3 烘房采收量。

每批装载量为3t鲜杏, 一般干燥时间为72h左右。宜采用当天采收当天干燥的方式。

4.2 装盘

4.2.1 原料拣选。

杏子的挑选分级一般可在装盘时完成。将明显破裂、不成熟、过熟的鲜果拣选挑出, 同时清除枯枝、树叶等杂物, 以保证干燥后成品质量。

4.2.2 装盘。

不同批次、不同品种的鲜杏不宜进入同一烘房内烘干。若必须在同一烘房内烘干, 不应将原料混放。由于果实的大小、水分不同, 水分低的、果实小的杏烘干时间短、先出料;水分高的、果实大的杏烘干时间长、后出料。一个料盘内要求大小基本一致, 厚度以果实单层为宜。

装盘后把料盘装载在料车上, 应把水分含量高、果实粒径大、的放在上、下层;水分含量低、果实粒径小、装盘厚度薄的或者松散放在中间层。

装好料车后, 将料车送入烘房, 推料车时若遇阻碍, 应及时整理托盘位置, 不可硬推, 应尽量平稳推车, 不可有大幅度晃动或震动。

装盘中, 应尽量装满烘房, 烘烤架子按照最大量装满, 可有利保障热风的均匀和循环。

4.3 摆放

烘房内料车摆放5行, 每行2辆, 每辆料车10~15层, 每层放置4个烤盘。

最前端料车前部与隔墙距离保持约15~20cm, 最后端料车后端部与烘房门距离保持15~20cm左右。

4.4 传感器安装

测温探头安装在第二行与第三行料车的中间位置处, 上棚温度测点挂在料车顶层托盘位置 (以两个温度传感器为例) 。下棚温度测点挂在料车底层托盘位置。每次安装的时候, 要确保水壶中装满水。

4.5 烘烤工艺

当烘干室装满物料后, 按照干燥工艺在控制仪内设定好各阶段的温湿度和对应时间, 干燥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设置参数进行灵活调整, 完成设定后即可生火开始干燥。

实际烘干中工艺可因原料不同等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一般原料的差异表现在:品种不同, 收获时雨天、晴天不同, 果实的成熟度和粒径大小不同等。

干燥工艺的注意事项:

1) 不同的原料、不同的设备采用的干燥工艺有所不同, 生产中在参考该工艺的基础上, 可逐步摸索获取最佳干燥工艺。

阿克苏地区统计行政执法责任书 篇5

为全面推进地区统计系统依法行政工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4]24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37号和自治区统计局关于实施《自治区统计局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通知要求,做到依法行政、权责对等,在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内,依法行使统计监督检查职责。充分发挥组织领导、指导协调作用,特签订本责任书:

一、建立和推行统计行政执法责任制,将统计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纳入统计部门目标管理,并作为统计工作考核评比的重要内容。

二、各县(市)统计局是执行统计法律法规的主体部门,为确保行政执法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成立依法行政领导小组,落实一把手负责制,配备专(兼)职执法人员负责日常法制工作,落实工作经费,制定工作计划。

三、严格履行法定的统计行政管理职责,建立并执行统计依法行政规范化管理制度,规范统计行政行为,做到依法行政。

四、加强统计行政执法人员资格认证和岗位培训,全年组织执法人员培训的时间不少于5天。

五、依法维护统计调查和统计监督检查秩序,查处统计违法行为,确保统计数据质量。全年执法检查单位数不少于基本单位数的8%。做到有案必查,查而必处,对典型或重大统计违法案件依法严肃处理,并在地区级以上新闻媒体公开曝光,达到查处一片、教育一片的目的,努力提高政府统计部门在社会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各县(市)每年自行或上报地区公开曝光的典型违法案例不少于查办案件的30%。

六、认真学习宣传新修订《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等统计法律、法规。通过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进一步增强社会公众和广大统计人员的统计法制观念,明确各自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为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七、依法抓好统计基础工作。检查督促各单位、各部门依法设置统计机构和配备统计人员,统计人员做到持证上岗。规范原始统计记录、统计台帐和统计资料的管理。

八、严格执行《阿克苏地区统计行政执法错案追究责任制》,建立健全统计行政处罚案件评查制度,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九、加强监督检查,督促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建立并实施《统计巡查工作实施办法》,认真执行统计法制情况、统计违法案件统计、备案和报告制度。

十、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地区统计局受理对各县(市)政府统计机构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严格履行行政复议职责,遵循合法、公正、公平、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十一、按照地区法制办的工作要求,公开行政执法程序,公式执法依据,设置监督投诉电话,自觉接受公众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确保公平、廉洁执法。

签订单位:签订单位:

责任人:责任人:

签订日期:签订日期

阿克苏地区 篇6

关键词:阿克苏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如何,直接影响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关乎党执政基础巩固的问题。

1 地区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目前地区共有88个乡镇,截至2014年年底,地区乡镇机关干部4520人。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和必须加以改进的问题。

①坚持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为根本,着力提升乡镇干部队伍的思想素质。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加大乡镇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干部始终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

二是突出政治上强这一标准。注重在关键时刻考察识别基层干部。

三是坚持观念创新。积极引导乡镇干部不断开阔思路、眼界和胸襟,以科学创新理念推动乡镇工作创新和制度创新。

②坚持以选好配强乡镇党委班子为重点,着力提高乡镇党委的执政能力。

一是严格选任方式。按照公开推荐、组织考察、县委常委会研究、全委会票决、公示等程序选拔任用乡镇党政正职;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任期制度,确保班子的相对稳定和乡镇工作连续性。

二是强化学习培训。坚持和完善乡镇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建立乡镇干部经常受教育的长效机制。

三是实行党内关怀机制。通过节日慰问、谈心谈话、开展活动等形式,对乡镇干部做到政治上关怀、思想上关心、生活上关爱,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确保全身心投入工作。

③坚持以完善乡镇党委工作机制为基础,着力改进乡镇干部队伍的工作作风。

一是健全和完善议事决策机制。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是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党务公开。及时将乡镇贯彻执行重大决策、领导班子自身建设、落实干部人事制度、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情况向基层干部群众公开。

三是建立监督约束制度。坚持乡镇党委定期向党代会报告工作制度,建立党委成员联系党代表制度和党代表联系党员群众制度等,有效疏通和拓宽监督渠道。

2 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①农村基层干部的作风有待加强。

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作风与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调查发现,有23.7%的群众认为当前基层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浮在面上,不愿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不愿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决实际问题;有26%的群众反映,现在的基层干部敬业精神差,看不到以前那种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融洽感情。有36%的群众反映,基层干部工作方法比较单一。

②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不太稳定。

不少农村基层干部思想波动大,有的不安心工作。有14.3%的乡(镇)干部认为农村工作没有什么干头,也干不出什么成绩,以至工作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有34%的基层干部反映长期得不到休整,打疲劳战,身心得不到调整;有21.6%的基层干部认为干部之间存在相互攀比(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现象,导致干部工作热情锐减,工作缺乏主动,无进取心,出工不出力。

③坚持民主集中制不够,存在随意性、简单化。

一是缺少完善的激励机制。

二是对基层干部的管理不严。有13.2%的干部认为,当前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对干部没有效果,不起作用,对干部群众反映比较强烈的问题,乡(镇)党委、政府处理得不及时,有些问题一拖再拖。

三是民主意识不强。调查中发现,仍有一些村没有按规定定期召开党支部会议和村民代表大会。部分村民理财小组有职无责,有名无权。

四是法制观念淡薄。一些村干部私心重,惟利是图,不顾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总想公饱私囊,以权谋私,违法违纪。

五是村级群团组织不配套,发挥作用不够。调查中一些村干部反映,妇女、青年、民兵、治保等群团组织长期没有配齐,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④上级党组织在领导和指导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调查中有的村党支部书记反映:乡(镇)党政“一把手”变换频繁,是部分有能力的农村党员干部长期得不到成长的主要原因。调查结果表明:乡(镇)党政“一把手”变换越是频繁,村党支部书记经常更换也相对比较频繁。

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是乡(镇)党委执政能力不强,“龙头”作用发挥不明显。

二是上下沟通不畅,作风比较飘浮。

三是对乡(镇)干部的教育培训、监督管理力度不够。

3 加强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乡镇干部是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完成各项任务、带领广大农民建设小康新农村的骨干。建设一支“有本事,靠得住”的乡镇干部队伍,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

①提高乡镇干部待遇,增强工作吸引力。

对乡镇干部而言,要做到“三落实一取消”。即,要落实奖励机制;要落实福利待遇;要落实政治待遇,保证每名乡镇干部每年能参加15天以上的集中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要取消罚款制度,要结合《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完善管理机制,建立谈心、例会等制度。

②改善乡镇干部工作条件,激发工作热情。

乡镇干部直接与农民打交道,他们与村民生活在一起,工作中难免有为难之处和顾虑的地方。各级党组织切实加强对乡镇干部的领导和管理,对乡镇干部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正确引导,多给乡镇干部创造一些良好的工作条件,把关心爱护乡镇干部的口号付诸行动,落到实处。同时,乡镇党委、政府要完善文化娱乐设施、开展经常性的文体活动,为乡镇干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

③加大帮扶力度,缓解工作压力。

要结合目前正在开展的“访惠聚”活动,选派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强、作风过硬的优秀干部到村开展工作,协助乡镇、村两级干部开展工作,通过定任务、定目标、规范管理等有效措施,减轻乡村两级干部的工作压力,为保障乡镇干部的休息、学习、娱乐时间提供有力保障。同时,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工作效力。

④规范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考核激励、监督机制。

对乡镇干部要实行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

一要推行乡镇干部工作目标承诺制度。每年初步制定目标任务,向干部群众作出承诺,将其完成情况作为个人目标考核内容,作为评先选优的重要依据。

二是建立基层谈心谈话制度。坚持每月一谈心,由乡镇主要领导分别与乡镇干部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作风动态及困难,及时做好思想工作,并予以帮助,让他们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三要实施乡镇干部诫勉制度。对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的乡镇干部要由乡镇党委集体研究作出诫勉决定,指派专人与其谈话,并要求写出书面整改措施,诫勉期限为半年。期满后,再由乡镇党委进行考察和民主评议,对确已改正的,由鄉镇党委给予解除诫勉决定,仍未改正的,给予必要的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

⑤增进理解支持,营造良好环境。

阿克苏地区 篇7

阿克苏地区地形复杂, 气候多变,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气象灾害频发[1,2,3], 制约了林果业的产量和品质, 做好林果业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成为地区农业气象人员的重要职责和义务[4,5,6]。本文从调整地区农业结构, 满足地区林果业发展的需求出发, 系统地研究红枣、核桃、苹果、香梨、杏生产中的气象条件与相关指标, 充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 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7,8,9], 促进阿克苏地区林果业气象服务水平上新台阶, 提高林果综合生产能力, 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

1 资料来源

本文所用1995—2010年阿克苏地区主要林果的面积和产量资料来自于《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 阿克苏市、库车、阿拉尔3个气象站1990—2010年21年逐日气温、≥10℃稳定积温等气象资料和21年来阿克苏市、库车、阿拉尔3站红枣、核桃、苹果、香梨、杏5类果品发育期资料来自于阿克苏地区气象局。

2 5类果品面积和产量变化

从阿克苏地区 (阿拉尔除外) 1995—2010年16年红枣、核桃、苹果、香梨、杏5类果品面积和产量变化图 (图1) 可知:16年来全区5类果品种植面积呈上升趋势, 1998年种植面积较小, 仅有1.81万hm2, 2006年起面积明显增加, 较2005年增加了近1倍, 2006—2010年林果种植面积持续增多, 到2010年已达24.99万hm2, 是1995年面积的近14倍;阿克苏地区5类果品单产总体呈上升趋势, 1995年产量157.65 t/hm2, 2007年5类果品产量持续增产, 2010年产量达最高值, 为670.30 t/hm2 (图1) 。

值得关注的是, 1997年 (种植面积1.67万hm2, 产量205.38 t/hm2) 与1996年 (面积1.78万hm2、产量164.66 t/hm2) 相比, 面积减少了, 但产量增加, 2006年与2005年相比, 面积增加了, 但产量减少了, 其原因与当时的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 初步分析得出, 1996年持续低温, 热量条件和温度条件较差, 1997年4—8月气温持续偏高, 气象灾害少, 利于林果生长;而2006年与1997年相反, 气温波动大, 气象灾害相对多, 林果减产。因此, 不同的气象条件对林果年景影响较大, 需系统地分析气象指标和气象灾害的影响, 结合天气预报, 提早防范林果气象灾害。

3 主要林果作物气象指标分析

3.1 红枣

3.1.1 主要生育期的温度和热量条件。

阿拉尔垦区是阿克苏地区重要的红枣种植基地, 对阿拉尔垦区红枣的林果气象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由2010—2011年阿拉尔红枣发育期及对应的日平均气温、≥10℃稳定积温、适宜的温度和气象灾害 (表1) 分析可知, 红枣4月中旬芽膨大, 9月上旬果实成熟, 生长期约150 d左右, 各生育期中, 芽膨大至开花约60 d, 坐果至着色成熟历时100 d左右, 芽膨大至成熟期≥10℃稳定积温3 365℃, 能满足红枣生长的需要。

3.1.2 适宜的气象条件。

春季4月中旬平均气温≥14℃开始萌芽, 嫩枝很快抽出, 叶片展开;5月上旬气温18~20℃时, 叶片达生长高峰;5月下旬平均气温达20℃左右为始花期, 6月上旬气温22~23℃时进入盛花期, 枣花授粉受精最好;6月花期阴天, 有一定湿度, 温度为22~24℃时, 适宜坐果;6—9月平均气温在19~25℃, 昼夜温差大时, 有助于枣果糖分的积累。枣树坐果主要以第1~2批开的花为主。

3.1.3 气象灾害。

阿克苏地区林果生长期间气象灾害较多 (表1) , 红枣主要的气象灾害如下:一是风沙、降温、冰雹天气。芽膨大至开花期 (4月中旬至6月中旬) , 易出现大风、沙尘和降温天气, 当出现5级以上风力、能见度明显变差、降温幅度在5℃以上对芽膨大、展叶、开花影响较大, 导致发育期滞后。二是冰雹。5—9月出现冰雹天气概率较大, 出现冰雹天气后, 砸伤花芽、损坏果实, 造成减产。三是花期高温。5月20日至6月15日高温影响授粉、坐果。一般日最高气温≥35℃以上持续3~5 d, 影响坐果, 花期怕太阳晒, 易焦花。6月初盛花期温度超过30℃以上会出现大量焦花影响坐果, 空气干燥, 相对湿度低于65%时花粉难以萌发, 不利于受精。2004年、2006年、2009年6月上中旬日最高气温≥37℃, 枣花第1茬花未坐果, 应采取果园灌水增加湿度降温的办法加以防御应对。四是秋季雨害。秋季雨害对红枣不利, 8月下旬至10月下旬出现持续性降水, 将会造成红枣裂果, 此期遇降水, 湿度大易造成大量裂果、落果和烂果。如2010年9月下旬和10月下旬出现大降水天气, 该地区红枣大面积裂果, 灾情较重, 但砂性土壤渗水快, 影响相对较小。五是冬季低温冻害。冬季-15℃以下低温持续7d以上, 或-20℃以下低温持续24 h以上, 阿克苏地区成龄枣树就有可能遭受冻害。定植1年的幼树在-20℃以下并持续2~3 d以上的条件下, 可能会出现冻伤。六是夏秋季大风。7—10月, 遇4级以上风时易造成落果。如2009年9月9日出现5级左右阵风造成红枣落果, 少则损失5%~6%, 高达30%, 损失4.5~6.0 t/hm2。

3.2 核桃

3.2.1 主要生育期的温度和热量条件。

阿克苏市和温宿一带是种植核桃的重点区域, 3月下旬芽膨大, 8月底果实成熟, 生育期长达160 d左右, 芽膨大至坐果一般出现在3—4月, 经历6个生育期, 各生育期日平均气温在8.7~24.9℃, 自芽膨大至果实成熟期的8月下旬≥10℃稳定积温3 255.4℃ (表2) 。

3.2.2 适宜的气象条件。

核桃适宜生长的年平均温度为9~12℃, 极端气温≤-25℃, 7月平均气温不宜低于20℃。阿克苏、温宿的年平均温度为10.3~10.4℃, 极端气温达到-22.9℃和-24.7℃, 7月平均气温均为23.8℃, 气候条件完全满足核桃生长的需求。

3.2.3 气象灾害。

核桃生长期间主要的气象灾害有:一是春季灾害。 (1) 浮尘天气。4月中下旬花期出现浮尘, 对其授粉造成影响, 无防御措施。 (2) 高温造成抽条。春季气温高, 地温低, 蒸发大, 易抽条。每年均有发生, 2006年和2007年最为严重, 均因受冻产生抽条。预防措施采取提早灌春水或铺黑色膜, 提高地温, 让根系早日活动。 (3) 春季低温。核桃展叶后, 温度降到-3~-1℃, 新梢即被冻死, 花期温度降到-2~-1℃时, 则受冻减产。二是大风。核桃大树对风沙的适应能力较强, 在生长季对生长结果影响较小;幼树对风沙的适应能力较差, 遇风沙天气, 常常出现焦叶现象。核桃在花期至果实成熟期间怕风沙和浮尘, 花期风沙和浮尘能严重影响授粉, 导致落花落果。三是冰雹。5—9月出现冰雹, 造成落果。四是盛夏高温。7月高温, ≥35℃持续3 d左右, 果实停止生长, 不发育, 造成瘪核。此期处于果实硬核期, 一般为7月上旬, 可采取灌水降温的方法。在温度过高的地区, 气温超过38℃时, 果实容易灼伤, 核仁不能发育或变黑。五是冬季冻害。冬季休眠期最低气温不能≤-18℃, 一般气温在≤-15℃时持续7 d左右幼树即受冻, 大树虽能耐-20℃的低温, 但在≤-15℃持续低温时即有部分叶芽和花芽受冻, 在气温≤-20℃时, 一年生枝受冻。

3.3 苹果

3.3.1 主要生育期的温度和热量条件。

阿克苏市1990—2011年苹果发育期及对应的日平均气温、≥10℃稳定积温、适宜的温度和气象灾害见表3, 自芽膨大至果实成熟期生育期152 d左右, 对应的历年平均气温12.0~24.9℃, ≥10℃稳定积温为3 198.3℃ (表3) 。

3.3.2 适宜的气象条件。

早春的温度及夏季温度的变化, 对苹果萌芽、开花和坐果都有明显影响。苹果树开花要求的温度为17~18℃;夏季温度对苹果果实的外观品质和食用品质等也有重要影响。生产高质量果实的夏季适宜平均温度, 一般为16~18℃;果实成熟前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提高果实品质, 利于果实糖分积累。

3.3.3 气象灾害。

苹果生长期间主要的气象灾害有:一是春季灾害。 (1) 风沙和浮尘。4月中下旬花期出现浮尘, 不能顺利授粉。 (2) 高温。高温致使五年生以下幼树抽条。春季升温快, 空气干燥, 地温低, 幼树易抽条。每年均有发生, 重的年份有2009年和2010年。采取提早灌春水或铺反光膜等农业措施, 提高地温, 促根系生长;4月中下旬花期高温, 严重影响授粉和坐果, 如2011年。 (3) 春季低温。苹果展叶后, 温度降到-2~-1℃, 新梢即受冻, 花期温度降到-2~-1℃时, 则花器受冻减产。二是大风和冰雹。苹果花期至果实成熟期若遇风沙和浮尘天气, 严重影响授粉和导致落花落果;冰雹砸伤果实并造成严重落果。三是高温。6月≥35℃以上的高温抑制花芽分化, 影响次年花量和产量。四是冻害。4月上旬花蕾现色期温度若为-1.0℃, 则花蕾受冻害, 花期若遇-0.5℃低温, 则花受冻害;幼果期遇-1.0℃低温, 幼果受冻害;花粉在5℃左右时受冻害;秋季气温偏高, 树体旺长, 进入休眠期较晚或树体缺乏抗寒锻炼, 11月中下旬突遇5~8℃以上的气温骤降并维持3 d左右, 会出现冻害。

3.4 香梨

3.4.1 主要生育期的温度和热量条件。

阿克苏地区是全疆著名的香梨产地, 以阿克苏市的观测为代表 (表4) , 1990—2011年22年来阿克苏市香梨生育期167 d, ≥10℃稳定积温为3 385.2℃, 历年平均气温7.5~24.9℃。

3.4.2 适宜的气象条件。

香梨开花较早, 花芽发育的临界温度为5~7℃。开花始期要求温度在10℃以上, 正常花期气温一般在15~18℃, 可持续7~10 d, 集中开放2~3 d。花期对低温不敏感, 高温影响授粉, 易受害。香梨能忍耐40℃的高温和-18℃的低温。

3.4.3 气象灾害。

一是大风、浮尘。花期遇到大风、浮尘, 影响昆虫传粉, 空气湿度低, 柱头变干或落有尘土, 影响授粉。幼果膨大期遇大风, 在迎风面果实果皮表面分生组织就会被破坏, 产生褐斑, 严重影响果品品质;在果实成熟前的8—9月有大风, 会造成大量落果。二是冷害。香梨花期气温低于12℃则花期延长, 授粉不良。三是高温。香梨花期4月中旬遇到日平均气温25℃以上高温天气, 则花期缩短, 易焦花, 影响授粉和座果率。可在花期喷水进行预防, 2004—2007年春季气温高, 香梨授粉不良, 影响坐果, 甚至不坐果, 尤其是2004年较严重。目前, 采取人工授粉方式进行防御。四是冰雹。5—9月的冰雹砸伤果实并造成严重落果, 造成减产。五是冻害。香梨能耐-15℃的低温, 低于-20℃时, 部分花芽受冻。香梨地上部遇冬季-23℃以下的低温超过5 d以上, 树体遭受冻害, 而-10℃时根系即受冻。

3.5 杏

3.5.1 主要生育期的温度和热量条件。

库车县杏树种植面积达9 800 hm2, 挂果面积6 466.67 hm2, 年产量逾8万t, 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白杏之乡”。1994—2011年库车白杏各生育期及气象条件 (表5) 分析可知, 库车白杏生育期约90 d, 历年日平均气温7.1~24.2℃, ≥10℃稳定积温1 515.6℃。

3.5.2 适宜的气象条件。

杏树喜温、耐寒。杏树适宜年平均温度6~12℃, 树体在冬季休眠期能抗低温, 在-25℃条件下能安全越冬;也能耐较高的温度, 最高温度40℃时仍能正常生长。杏花芽分化与年周期气温变化密切相关。从花芽形态分化开始到雄蕊出现, 主要是高温季节 (6月下旬至8月下旬) 进行, 平均气温为22.5~25.0℃;雄蕊出现在9月, 平均气温为16.0~22.5℃。开花期平均气温一般在10℃以上, 适宜的温度为11~13℃。

3.5.3 气象灾害。

一是大风和浮尘。4月芽膨大至坐果期出现大风、浮尘天气, 影响授粉和坐果;5—6月大风会造成伤果、落果, 影响产量。二是春季低温阴雨。杏树树体虽耐严寒, 但花器和幼果对低温很敏感, 杏花受冻的临界温度为初花期-2.0℃, 盛花期-1.0℃, 坐果期-0.5℃。低于临界温度, 易遭受冻害。开花期低温造成冻花冻果, 延长开花天数。阴雨天气还影响授粉受精, 造成大量落花落果。三是冰雹。5—9月的冰雹使杏减产。四是越冬期间, 花芽各部分仍在生长, 但对气温的变化较敏感, 最低气温≤-22℃会导致花芽冻害。

4 结语

阿克苏地区的红枣、核桃、苹果、香梨、杏5类果品的生长过程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气象条件下进行的, 当地一般年份的气象和热量条件能够满足林果作物的生长需求, 但气象条件直接影响林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本文研究了5类果品生育期间的温度指标、热量条件和气象灾害对其生长的影响, 今后应在林果气象业务和服务中进一步优化气象指标。气象灾害造成了气温、光照、热量条件等气象条件的优劣好坏, 因此在林果气象服务中, 要重点做好林果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工作, 整理分析主栽林果作物主要气象灾害的预防措施, 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隆永兰, 夏新宇.2006—2007年冬季轮台县杏树冻害[J].沙漠与绿洲气象, 2011, 5 (1) :58-60.

[2]冯明, 胡幼林, 马晓群, 等.湖北省粮食生产中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分析[J].暴雨灾害, 2007, 26 (3) :265-270.

[3]孙智辉, 刘志超, 曹雪梅, 等.延安北部苹果生产主要气象限制因子变化特征[J].气象科技, 2009, 37 (1) :52-56.

[4]丁锡强, 宫国钦, 高峰, 等.2008年招远市苹果果锈病产生的气象条件分析[J].山东气象, 2010, 121 (30) :24-27.

[5]王记芳, 朱业玉, 刘和平.近28a河南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其影响[J].气象与环境科学, 2007, 30 (S1) :9-11.

[6]冯明, 陈正洪, 刘可群, 等.湖北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变化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 2006, 27 (4) :343-348.

[7]赵学东, 陈海成, 王建新, 等.安阳市种植林州核桃气象条件分析[J].宁夏农林科技, 2011, 52 (3) :50-51.

[8]许彦平, 姚晓红, 袁雅萍.农业气象灾害对甘肃天水苹果生产的影响[J].果树学报, 2009, 26 (5) :597-602.

新疆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情况分析 篇8

农民收入问题不仅关系到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而且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 发展农村经济, 增加农民收入,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9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增加农民收入, 己成为新世纪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和重大的政治任务。本文以新疆阿克苏地区为例, 着重分析本世纪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农民增收情况, 剖析影响西部边疆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瓶颈, 探讨增加农民增收的途径。

二、新疆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的情况分析

新疆阿克苏地处新疆南麓, 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历来以农业经济为主, 产量以小麦、棉花、玉米、大米、甜菜为大宗, 素有“塞外江南”之美称, 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近年来, 阿克苏地区农村经济在各级党政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下有了较快的发展, 进入本世纪以来, 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2年的1678元增加到2007年的3098元, 增幅连续几年都在200元以上, 农民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势头。目前, 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种植业收入仍是农民增收的主渠道。据笔者2007年对阿克苏地区50户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来看, 种植业人均现金总收益为2850元, 占到了家庭人均现金总收益80%, 而棉花、红枣、核桃、西瓜四项主要粮食作物的收入更是占到了种植业收益的85%。

二是饲养业收入是农民增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07年对阿瓦提县30户调查户养殖业农民增收情况的调查来看, 养殖业对农民增收没有种植业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大, 但相比前些年, 种植业对农民的增收的贡献明显增加。

三是粮食补贴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来源。由此为调查户带来了人均106.56元的净增额。

但与疆内其它地州相比, 阿克苏区农民人均收入水平还很低, 差距明显, 在全疆排名名次靠后, 2005年阿克苏地区农民纯收入在全疆八地州中排名倒数第三。

三、新疆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

影响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的瓶颈问题归纳起来集中体现在:

一是生态条件极其脆弱。众所周知, 新疆南疆地区紧靠塔克拉玛干沙漠, 长期干旱少雨, 生态环境脆弱, 并且一年面临10个月的沙尘天气, 特别是每年的3至4月份是农业播种时间, 正恰沙尘暴最严重时期, 一些农民需要播种好几次, 有时农民5月份还在播种棉花种子。

加上长期以来人为的毁林开荒、乱砍乱伐等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造成全区农业生态资源的严重破坏, 造成农业生态资源的严重破坏。

二是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低是农民增收的产业性制约因素。产业结构单一, 单纯依靠第一产业增收难。阿克苏地区是全疆农业大区, 在2004年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 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占到89.3%, 第二、三产业仅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10.7%, 农村55万劳动力中有49万人从事农业, 90%以上的劳动力在从事农业生产, 这种产业结构特点造成了农民收入受市场和自然条件双重因素制约的影响较大。农民增收除了受农产品价格与产量两个因素决定外, 还要受到农产品成本的制约。农资价格持续走高, 农产品成本急剧上升, 国家虽然出台了许多惠农政策如免征农业税、实行粮食价格直补等, 但是增加的农产品成本已经超过了“免补”部分, 加之从目前情况看农产品价格进一步上涨的空间及可能性非常小, 农业效益下降, 农民增收的前景不容乐观。事实上, 单纯依靠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空间和潜力是十分有限的, 也是非常脆弱的。

三是农产品流通不畅, 加工转化率低。由于受多年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影响, 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还没有彻底改变, 农产品流通机构不健全, 初级产品多, 精深加工转化少, 绝大多数农民在生产以外的环节得不到多少收入。

四是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阿克苏地区农牧业人口、贫困人口多, 人口素质不高, 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农民文化素质低, 尤其是地处偏僻地区的农民, 长期依附于传统的落后的农业简单生产, 难以接受和使用一些新的实用技术和方法, 市场意识淡薄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 一部分农民观念陈旧, 思想保守小富即安与固守田园的陈旧观念根深蒂固, 满足于现状, 不愿冒市场风险, 不能积极主动开辟增收渠道。

四、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与速度。2007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07, 32号], 文件明确提出了要加快新疆南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 大力发展特色农果产业和畜牧业。目前, 全国的棉花供给已经处于保护状态, 棉花价格上升的空间有限, 而新疆得天的自然环境是发展特色农果产业和畜牧业的最佳地区, 新疆阿克苏地区应该抓住国家对新疆这一特殊的政策, 大力发展红枣、杏子和核桃等林果产业, 以及牛、羊等畜牧业。

二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增强发展后劲。当前, 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应重点投入到乡村机耕路建设、灌溉工程维修和以治水、改土、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确保农业机械能够下田使用, 确保旱能保浇, 涝能保排, 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是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消费引导。一是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大力开展农村各种实用技能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增强农民的致富本领;二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合理健康的消费, 让农民增加的收入能更多地用于农业机械等生产设备的添置, 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再生产。

摘要:本文对新疆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情况进行分析, 剖析了影响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的瓶颈, 探讨了阿克苏地区农民增收的途径。

阿克苏地区 篇9

1 农田地膜使用与残膜治理现状

1.1 农田地膜使用量大

地区是典型的绿洲生态农业, 从20世纪80年代末, 地膜覆盖技术逐渐的被广泛应用到各种农作物种植和农业生产, 从蔬菜、棉花发展到玉米、果树等种植领域, 覆盖面积不断增大, 其显著的保温、保墒、保土、压碱等优良特性给农业增产增收带来巨大经济效益, 地区1992年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7096t, 2011年地膜覆盖面积39.48万hm2, 地膜使用量为21330t, 到2015年地膜覆盖栽培面积59.99万hm2, 地膜年使用量达32825t。

1.2 农田地膜残留污染较重

随着地膜用量逐年增加, 农田残膜降低土壤含水量, 削弱抗旱能力, 引起次生盐渍化, 造成土壤板结且肥力下降, 阻碍土壤对农作物水分、养分供应, 种子受残膜包裹发芽率难以保证, 最终影响作物产量。地区2000年制定《阿克苏地区农田残留地膜清理实施意见》, 每年分别在春播和冬灌前对地区农田地膜污染情况进行调查, 从调查结果来看, 棉花地残留量最高, 主要在种植棉花面积较大的阿瓦提县和沙雅县。

1.3 实施了中央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

自2012—2015年连续4a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 在阿克苏市等8个县市开展了中央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农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项目, 建设复播玉米、棉花地废旧地膜污染综合治理示范区, 引导示范区农户推广使用0.01mm厚度以上农用地膜;企业进行厂房基础设施、生产加工设备购置以及残膜回收站点等建设, 提高了地区废旧地膜回收和再利用能力, 使项目区的农田残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

2 存在的问题

2.1 地膜厚度不够, 易老化难清理

1992年国家对农田地膜厚度规定的技术标准是0.008±0.003mm。据调查, 农民为节约成本, 购买一些生产企业销售的0.006mm厚度地膜, 使每亩地使用量从0.008mm地膜3.5~4kg降低到3.2~3.5kg。按照国家标准, 农膜厚度应达到0.008 mm以上, 2014年新疆地膜新标准发布会召开后, 推广使用0.01mm地膜, 但农民为降低生产成本, 仍有部分使用0.008 mm及以下的超薄膜, 由于超薄膜强度低, 易老化破碎, 种植季节过后, 多成碎片状, 难以从农田中清理出来, 致使农田残膜量越来越多。

2.2 回收措施疲软, 优惠政策乏力

没有强制性的措施约束企业或个人交售残膜, 现有的回收利用优惠政策施惠面小, 没有形成良性的市场机制, 农田中大量的废旧农膜得不到捡拾, 加工企业缺原材料, 大部分企业因原料紧缺, 处于半饱和状态, 生产季节性普遍, 效益不高。

2.3 回收机械与农业生产不相适应, 回收率低

现行的废旧农膜回收以人工捡拾为主, 废旧农膜机械化回收率不到30%。对废旧农膜的清理回收, 人工拣拾残膜回收成本高于收益, 再生利用过程中能耗大, 残膜处理加工中产生的二次污染物多, 且由于杂质原因只能作为添加料, 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 生产企业无法靠市场效益支撑发展, 只能依赖政府资金扶持。地区残膜回收机械主要有播前回收机械 (弹齿式) 和拔秆起膜机, 播前回收机械适合在春耕春播期间使用, 效果也不理想;而拔秆起膜机的使用又受到农业生产条件的制约, 回收的地膜、秸秆等杂物无法分离, 现有残膜回收机械在技术上不完全成熟, 具有局限性, 导致残膜回收率无法进一步提高。

3 农田地膜治理对策

3.1 提高认识, 加强宣传

从2016年5月1日起, 新疆正式实施农田地膜管理条例, 拒绝超薄地膜生产销售使用, 规定废旧地膜要做到100%回收。各级农业部门要以自治区地膜新标准发布为契机, 继续通过广播电视专栏、远程电教平台、门户网站、农业信息网等媒体和发放宣传单等方式加大宣传, 讲解农业清洁生产知识, 使广大农牧民能够自觉使用0.01mm以上地膜, 积极回收残留地膜, 切实提高各级部门和农民治理农田地膜的认识和自觉性。

3.2 加强监管, 严把农用地膜生产、销售和使用关

要组织农业、工商、质检、环保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 加强对地膜生产企业、地膜流通环节的监管力度, 明令禁止企业生产0.01mm以下农用地膜, 坚决查处销售不合格地膜, 对仍在生产不符合标准的地膜生产企业责令停产整顿, 对于销售不符合新标准的地膜一律要求退回生产厂家, 并对经营者实施经济处罚, 在地膜使用过程中, 发现有农户使用不合格地膜不予播种。

3.3 积极探索废旧地膜回收利用的长效机制

地区农田地膜污染治理工作得到中央和自治区高度重视, 我们要把农田地膜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好, 在管长远、管根本上多投入, 在科技攻关上下功夫, 要推广使用0.01mm以上加厚地膜, 对交回废旧地膜的农民, 在购买新标准地膜时进行补贴或给予价格优惠, 通过贴息、技改项目、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 扶持建立一批废旧农田地膜回收加工企业, 建立企业回收、农户参与、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农田残膜回收再利用体系。

3.4 不断改进耕作技术

进一步完善土地倒茬轮作制度, 积极推广有利于回收的覆膜方式和适期揭膜技术, 提高地膜回收率。

3.5 示范推广新一代全生物可降解地膜

可降解地膜是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 各级部门应在试验成功的区域, 要有计划的推广使用可降解膜, 据兵团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王林试验示范发现, 在棉花之外的作物种植上, 可降解地膜效果比较理想, 比如土豆种植, 与聚乙烯地膜相比实现了5%~6%的增产;在棉花种植上, 却减产10%左右, 因此, 地区推广使用可降解地膜, 既要加大开发力度, 也要加快改进残膜回收技术, 在花生、玉米等多根系作物种植中, 应鼓励使用可降解膜。由于不同环境下降解速度不同, 不同作物对可降解的时间要求也不一样, 一区一种一配方是最终的目标。

3.6 制定治理残膜污染实施办法、任务和奖惩制度

把残膜的治理工作纳入地州、县市、乡镇目标管理考核范围, 认真督促检查, 严格执行“不拾不春播、不清不秋耕”的措施。采用“揭、搂、拾、扫”的综合治理办法, 加大残膜回收力度, 落实奖励措施, 做到一手抓地膜覆盖技术推广, 一手抓废旧残膜污染治理, 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净土。

参考文献

[1]严昌荣, 梅旭荣, 何文清, 等.农用地膜残留污染的现状与防治[J].农业工程学报, 2006, 22 (11) :269-272.

[2]地膜残留, 难题咋解[N].人民日报, 2016-5 (15) .

阿克苏地区 篇10

1 阿克苏地区奶牛养殖业基本情况

近年来,阿克苏地区规模养殖发展较快,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畜禽养殖小区。调查显示,目前全地区已建设奶牛养殖小区35个,肉牛小区13个,养羊小区62个,养殖小区内养殖户达到15600户,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生产向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以阿克苏市、库车县两座城镇及温宿县为重点城郊的奶牛养殖带已基本形成,奶牛养殖规模有一定的发展,全区已建成库车良种牛繁育基地、阿克苏市一杆旗奶牛繁育基地、温宿佳木乡良种牛繁育场、塔格拉克牧场奶牛场,拜城鼎元牛业奶牛养殖基地等5个规模化奶牛养基地,乳品加工迅速发展,在库车、温宿、阿克苏市先后建成3个现代化乳品加工厂,乳品年加工能力可达6万t。

据阿克苏地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告,2010年全区牲畜存栏428.63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0%,牲畜出栏382.79万头(只),增长4.89%。全地区畜牧业总收入22.1亿元,净收入11.12亿元,人均纯收入由上年的666元增长到799.28元,人均增收133.28元,占农业总收入的18%。

2 阿克苏地区奶牛养殖业规模县市比较

2.1 横向比较

2005年阿克苏地区奶牛总计25.49万头,其中库车县和阿瓦提县合计奶牛头数约占50%。到2010年,阿克苏地区奶牛养殖头数下降到15.75万头,养殖主要就集中在拜城、库车、沙雅、温宿四个县和农一师,占阿克苏地区奶牛养殖头数的83.17%。然而,当年的牛奶产量大县是库车、温宿、阿克苏市和农一师,四个主要养殖区牛奶产量占阿克苏地区总产量的87.21%,说明库车、温宿和农一师出率农一师不但奶牛养殖规模大,而且有较高的牛奶生产率;阿克苏市虽然养殖规模不大,但有较高牛奶生产率。相比较而言,2010年,农一师牛奶产量最高,为61352t,年平均单产量2545.7㎏/头;其它如阿克苏市同年牛奶总产量16200t,年平均单产量约2000㎏/头,库车县牛奶总产量27256t,年平均单产量1112.5㎏/头,温宿县牛奶总产量14983t,年平均单产量1055.1㎏/头。拜城县奶牛养殖规模最大,超过4.5万头,但产奶量很小,仅有2740t。如图1。

2.2 纵向比较

2.2.1 奶牛养殖规模的动态变化。

根据《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2006~2011)统计数据,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及农一师反映各年份奶牛养殖规模的指标奶牛存栏头数动态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从阿克苏地区奶牛养殖总规模的变化看,2005~2010年呈显著缩减趋势。2005年阿克苏地区奶牛存栏总计25.49万头,2006年增加到29.53万头,到2008年迅速减少到21.17万头;之后,逐年减少到2010年的15.75万头。但各县市养殖规模动态变化各有不同,如图2。2005年阿克苏地区主要养殖区有库车、阿瓦提、拜城、温宿、沙雅等县,另有阿克苏市和农一师也有一定规模;到2010年其主要养殖区则集中到了拜城、库车、沙雅等县和农一师,其它各县养殖规模则很小。其中,库车县、温宿县的奶牛养殖规模下降最为明显,但目前仍是阿克苏地区主要的奶牛养殖区,库车县养殖规模仍保持在2.45万头;另外,阿瓦提县奶牛养殖规模下降也十分显著,从2005年的5.4万头减少到2010年的不中0.6万头,已经失去了阿克苏地区奶牛主要养殖区的地位。而2005~2010年农一师和拜城县的奶牛养殖规模则小幅稳定增长,但农一师牛奶生产率远高于其它市县;期间,阿克苏市和沙雅县的奶牛养殖规模上下有所波动。

2.2.2 奶牛牛奶产量的变化情况。

从阿克苏地区各养殖区牛奶产量动态变化看,除柯坪、乌什、阿瓦提县牛奶生量没有明显提高外,其它各县市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农一师、库车县、阿克苏市和温宿县牛奶生量提高最为显著,分别从2005的牛奶产量19742t、15240t、6780t和7025t增长到2010年的61352t、27256t、16200t和14983t,产量普遍翻了一翻,如图3所示。从生产效率分析,农一师、库车县、阿克苏市和温宿县平均每头奶牛的年产奶量也有明显提高。农一师平均每头奶牛年产奶量从2005年的1380.6㎏增长到了2010年的2545.7㎏,库车县从169.1㎏增长到了1112.5㎏,阿克苏市从362.6㎏增长到了2000㎏,温宿县从230.3㎏增长到了1055.1㎏。相比而言,牛奶年生产率阿克苏市和库车县提高较快,平均每头奶牛年产奶量分别提高了4.5倍和5.6倍。而农一师在当地一直保持养殖技术的领先水平,每头奶牛年产奶量水平最高。

3 奶牛养殖相关产业分析

奶牛养殖业是奶业链条的中间环节,后向关联着饲草、饲料种植业、饲料加工业,前向关联着奶制品加工业。奶牛的饲养关系到整个产业链的健康运转,饲草、饲料种植业、饲料加工业对发展壮大奶牛养殖业有着重要的意义,反过来奶牛养殖业又关系到整个奶制品加工业的健康运转。

3.1 饲料业

奶牛是以粗饲料为主的草食反刍家畜,食量大,对牧草质量要求也较高。近几年,随着饲料价格上涨和牛奶出现各种问题的双重利空因素的刺激下,致使奶牛养殖业举步维艰。为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阿克苏地区各县市均加大了对奶牛养殖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广奶牛品种改良、畜牧从业人员培训、草场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措施。通过饲草、饲料基地建设,阿克苏地区奶牛主要养殖县市如农一师、阿克苏市、温宿县饲草料供给条件大大改善(如表2),养殖规模和产奶量也保持较高水平。反观其它各县,饲草料不足也是当地养殖规模小、牛奶单产水平低的主要制约因素。

从产业相关性分析,种植业和畜牧养殖业是互补性产业,如果没有大量、稳定的优质饲草料供应,不可能满足畜牧养殖的原料之需,更谈不上增加奶牛养殖的经济收入;畜牧养殖业也为饲草料种植提供了肥料来源,这样不仅可以实现种养结合,农牧良性循环发展,而且可以大大降低两个关联产业的生产成本。据当地光明乳业和三元乳业实验证实,种草养牛能减低草料饲料的生产成本并能生产出优质牛奶,饲喂苜蓿的投入产出比是1:4.15,而且奶牛的发病率会下降80%。

3.2 乳品加工业

奶牛养殖为乳品加工企业源源不断提供优质的奶源供应,为稳定乳品加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做出很大贡献。阿克苏地区乳制品龙头企业充分利用农一师、库车、温宿县等奶牛主要养殖区,发展乳制品加工业,延伸产业链也增加了企业利润和当地居民的畜牧养殖收入。如新农乳业利用自身优势,在库车县就近建立新农———库车乳业,日处理鲜奶达100t以上,拥有年生产奶粉1000余t的生产线,降低了每日从库车县周围收购牛奶的运输成本,形成了以库车县为中心的乳品加工链;温宿县也建立了温宿乳业,形成了阿克苏市郊区奶牛养殖及乳品加工业产业链。

4 各县市比较优势动态分析

通过上面的简要概述及相关数据分析,对阿克苏地区8县1市1师奶牛养殖业进行动态比较优势测算,分析其奶牛养殖业比较优势的动态发展过程。

4.1 指标的选取

文中比较优势的识别是在选择适当指标的基础上,通过计算区位商,对不同地区奶牛存栏规模和产量分别进行相对优势进行比较,并判断哪个地区更具有相对优势。指标的选择原则:一是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及准确性;二是指标具有易量化、可比性;三是指标的代表性。选取的识别指标不仅要最准确反映奶牛养殖业的优势或劣势,而且也是反映其规模的重要指标。故选取各县市的奶牛养殖头数和该地区牛存栏总头数计算各县市规模比较优势指数;选取各县市的牛奶产量和该地区牛奶总产量计算各县市的产量比较优势指数,然后以规模比较优势指数与产量比较优势指数乘积的算术平方根作为综合比较优势,用来反映当地奶牛养殖业的总体优劣状况。

4.2 数据处理

根据指标的选取,利用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奶牛养殖业在养牛业内部的动态变化过程。选取阿克苏地区统计年鉴2005~2011年有关数据,进行比较优势指数测算,如表2所示。

4.3 结果分析

从比较优势计算结果分析,2005~2010年阿克苏地区奶牛养殖业,农一师、库车县和温宿县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其大多数年份的规模优势指数、产量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大于1。其中,农一师的三个比较优势指数呈提高趋势,说明其奶牛养殖业在2005~2010年间比较优势在不断增强。自2005~2010年阿瓦提县奶牛养殖业三个比较优势指数持续下降,比较优势已逐渐丧失;而阿克苏市和沙雅县奶牛养殖业的比较优势则波动较大,个别年份比较优势十分明显,但有些年份则处于明显劣势;其它如新和县、乌什县则完全缺乏优势。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根据阿克苏地区8县1市及农一师奶牛养殖规模、产量及其比较优势的动态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农一师、温宿县和库车县是阿克苏地区最主要的奶牛养殖基地,农一师奶牛养殖业比较优势更为突出。(2)阿克苏市奶牛养殖业比较优势指数虽然波动较大,养殖规模相对较小,但总产量较大,也是当地主要养殖基地。(3)根据农一师、温宿县和阿克苏市的分析,饲料基地和龙头企业建设对奶牛养殖业发展有重要作用。(4)与养殖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相比,阿克苏地区牛奶生产率低,养殖技术水平整体不高。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大良种奶牛引进力度。

奶牛品种的改良是保证奶牛高产的基础,为了提高牛奶生产率,应加大引进良种奶牛力度,加快奶牛改良进度,从良种上保证奶源的供应和奶汁的优质。

5.2.2 加强优良饲草料基地建设。

扩大优质牧草种植是我区奶牛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利用当地土地资源优势,建设奶牛养殖饲草料种植和加工基地,为奶牛规模化养殖提供物质保障。

5.2.3 全面推广“良料、良法”,改进养殖技术,提高牛奶生产率。

优良的品种必须配给好的草料加之科学的饲养方法,才能使良种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阿克苏地区奶牛主要养殖县市应针对自己情况,进行养殖人员技术培训,研究和引进高效饲料加工技术,提高奶牛养殖水平,提高牛奶生产率。

5.2.4 推广“公司+农户”经营模式,奶牛养殖基地与龙头企业协调发展。

农户分散养殖,不利于奶牛养殖技术推广,不利于疾病防治,缺乏规模效益,这也是阿克苏地区奶牛单产水平低的原因。政府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建立奶牛养殖小区,并与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联合,解决牛奶销售和原料供应问题,并进行专业化养殖、规范化操作,扩大机器作业范围,降低成本,提高牛奶生产率。(下转P55(上接P91)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环塔里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资助,编号12BJL084。

摘要:以阿克苏地区奶牛养殖业的动态变化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优势原理,通过计算区位商,对阿克苏地区所在8县1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奶牛养殖进行动态比较分析,认为阿克苏地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奶牛养殖基地已经形成,但养殖水平不高,牛奶生产率低;并建议通过引进良种,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建设饲料基地,优化经营模式,促进阿克苏地区奶牛养殖业发展。

关键词:阿克苏地区,比较优势,奶牛养殖,动态分析

参考文献

[1]中共阿克苏地委史志办,阿克苏年鉴[M].2011年第1版.新疆乌鲁木齐,2011,12:195-199.

[2]孙少华,探索种养结合、农牧生态良性循环的奶牛生产新模式[J].北方牧业,2011,(2):15.

[3]马琼、喻晓玲,南疆农业比较优势分析及其布局研究[J].塔里木大学学报,2006,(3):14.

阿克苏地区 篇11

摘要:从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整形修剪、果实管理等方面详细总结了阿克苏地区红富士苹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地实际,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红富士苹果;生产;问题;对策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5002403中图分类号:S661.1文献标识码:B

近几年来,阿克苏地区苹果种植飞速发展,目前苹果栽植面积已达1.32万hm2。气候、地理、土壤条件适宜,晚熟红富士品质优于内地省区,红富士苹果价格稳中有升。但是在生产实践中发现,该地果农在生产管理中存在着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影响了红富士苹果的质量和产量的提高,从而制约了红富士苹果生产的发展。现将当地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简述如下,供广大果农参考。

1存在问题

1.1土肥水管理方面

目前生产中的问题主要是: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偏施氮肥,微肥缺乏,多采用清耕法和大水漫灌。这些问题对土壤结构和肥力有较大的影响,严重制约了果树的生长,对果实的质量也有着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

1.2修剪整形方面

1.2.1重视冬剪而忽视夏剪不少果农仍然主要依赖冬剪,轻视夏季修剪,更谈不上四季修剪。总想在冬季将全年的修剪任务一次完成,冬季大砍大杀,生长季修剪跟不上,导致树冠郁闭、光照恶化、内膛空虚,造成“冬季修剪枝满地,来年树冠又郁闭”的恶性循环。

1.2.2过分依赖环剥环剥是促进红富士苹果早产、丰产的有效措施之一,但不可生搬硬套。有的果农对红富士苹果是枝枝必剥,主干剥了主枝剥,树势强旺的剥,树势中庸甚至偏弱的也剥。结果是使部分树体树势早衰、果品品质下降、病虫害增多、树体的寿命严重缩短。

1.2.3大枝小枝搭配不合理随着红富士苹果进入盛果期,由于前期疏甩保留下的枝量较大,辅养枝较多已影响到树体的光照、生长和结果。但果农却舍不得去大枝,特别是花多的大枝更舍不得疏掉,结果出现“树体结构无层次、内膛光秃果外移、品质低劣产量低”的现象。

1.2.4忽视结果枝组的培养更新前几年,在红富士苹果的修剪上果农一味的短截,结果造成结果晚,效益差。近年来,大部分果农已认识到疏甩的好处,就又一味的疏甩,“一甩两甩连年甩,已经衰弱还是甩”,极少回缩,结果是“树上长树、树上很多大鞭竿”。这样的现象,势必对生产造成不良的影响。

1.3疏花疏果方面

果农普遍存在着惜果心理,特别是一些经验不足的果农这种心理更加严重。主要表现为:花期不疏花疏果,等果坐住后再疏果;虽然进行了疏花疏果,但量小,达不到要求等。因而导致果个偏小、品质差、大小年现象严重等不良结果。

1.4病虫害防治方面

随着果树生产的发展,果树病虫害的种类增多,危害加重,抗药性加强,这使得部分果农在生产中盲目用药;更有部分果农过分依赖化学防治,不注意其他措施的综合应用;还有的果农病虫害防治知识贫乏,仍停留在见病防病、见虫防虫的阶段,极不利于无公害果品的生产,如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则很难生产出高质量的果品。

2对策

2.1加强肥水管理

加大早秋施有机肥的数量,做到结果园每667 m2施腐熟的农家肥4 000~5 000 kg配合磷钾肥3~4 kg。夏季追肥增施磷钾肥,氮磷钾比例在1︰2︰2;花后施微肥,花期喷硼;花芽分化期和果实膨大期追施果树专用肥;果实采收后应注意追肥保叶。浇足萌芽水和花后水,采前水要浅灌,量不宜大,有条件的地方提倡应用滴灌和喷灌。大力提倡果园覆草和生草技术。

2.2合理整形修剪

改以前的冬季修剪为四季修剪,减少冬季修剪量,加强夏季修剪。规范环剥技术措施,只对旺树、旺枝、辅养枝进行环剥。注意全树大小枝的合理搭配,做到“大枝亮堂堂,小枝闹嚷嚷”,大枝数量不宜过多,级次不宜过大。同时修剪要精细,根据情况采取多种方式培养结果枝组,使大中小枝组搭配合理。另外,还应注意培养背上小枝组,起到遮阴降温作用,防止果实灼伤。

2.3搞好疏花疏果

①重视花前复剪。对花量大、冬剪时不好处理的强旺枝本着集中营养的原则,适时进行回缩或疏除,提高花芽质量。②及时疏花疏果。疏花一般在花序分离期及早进行,及时疏除畸形花、弱花、边花、病虫花。疏果时应首先疏病虫果、腋花芽果、长果枝果,留中心果、果形端正果,疏果距离一般在25~30 cm,不宜片面追求高产。疏果要求在1个月内完成,过晚则起不到疏果的作用。

2.4规范套袋

选用正规厂家的合格纸袋。套袋时应将果袋撑成桶状,减少纸袋与幼果果面的摩擦。套袋时要将果袋封紧、封严,避免虫体进入。要准确掌握摘袋时间,应在采收期25~30 d分两次除袋。首先去除外层袋,可将外层袋先撕开呈现伞状然后再除去,5~7 d后再将内层袋除去。

另外,要加强套袋前后的病虫防治工作。套袋前喷1~2次高质量的杀虫杀菌药剂,将果实病虫害消灭在袋外;套袋后加强保叶、保果、保枝干工作,有针对性地防治各种病害虫。由于套袋果易缺钙,易出现苦痘病,在生长季节还应重视叶面喷钙,一般喷3~4次钙肥,以防缺钙。

2.5加强病虫害防治

阿克苏地区 篇12

1、地区农业检验监测队伍的现状

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 目前成立了农业检验监测机构的只有阿克苏地区、温缩县、阿瓦提县, 已经立项批复正在筹建的有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阿克苏市。地区其它县及30个乡镇场预计2010年完成机构设置。已经成立的农业检验监测机构由于检验检测人员不足、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不齐等原因, 目前无法全面开展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已经开展了农产品检测工作的阿瓦提县也只是局部开展了对农产品蔬菜农药残留的速测检验, 无法开展深入的定量检验。正在成立或还未成立的 (县) 市农业检验监测机构, 只是在由 (县) 市农业相关部门引导下对农业投入品部分进行抽检, 如种子站开展种子质量的抽检和市场执法检查, 农技站开展土壤的化验和肥料的检验及市场农药的监管。可以说全地区农业检验监测机构正在成立和组建中, 农产品检验检测工作正在起步和探索中。

2、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1) 机构不健全。虽然我地区有两个县及地区成立了农产品检验监测机构, 但目前还未能正常开展业务工作, 自治区农业检验监测机构去年年底才成立, 地、县、乡三级管理职能还不明确, 上下级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

(2) 检验检测仪器设备不全。地区农业检验监测中心成立后, 目前还没有配备检验检测仪器设备, 阿瓦提县农业检测站有部分检验检测仪器设备, 是由原县农技站和种子站整合时划拨的, 也未再增加购进新的仪器设备, 只能作一些简单的速测。要全面开展检验监测工作, 还需要配足检验检测仪器设备。

(3) 检验检测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农业检验检测工作包括农业投入品、生产环境、产品的检验等, 业务范围很广。农业投入品有我们熟悉的地膜、种子、农药、化肥, 还有我们不了解的饲料、兽药、动植物生长激素、添加剂等。生产环境检测包括水、肥、气、热等, 产品检验不只是种植业的瓜、果、蔬菜、粮油, 还有养殖业、水产业的肉、禽、奶、蛋等。现有检验检测人员原来只做过部分农业项目的检验检测, 农产品检测工作对他们来说大部分都是新内容, 还不能完全掌握检验方法和操作规程, 需要培训和提高。

(4) 检验监测还需要计量认证。目前温缩县和阿瓦提县已先后通过了计量认证, 地区农业检验监测中心及其它即将成立的县 (市) 检测站也将面临着认证, 只有具备了农产品检验检测的条件, 通过了认证, 检验监测数据才具有合法性、公证性。

(5) 队伍建设需要整体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队伍要求人员素质较高, 既要懂法, 还要懂专业技术, 农口技术人员近几年才开始接触有关涉农的法律, 如《种子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等, 尤其是2006年11月1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是我们正确开展检验监测工作的法律依据, 更需要全体人员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进行有关涉农行业法律知识的培训学习很有必要, 提高全体人员的法律知识, 执法水平。

3、完善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

(1) 建立健全地区农业检验监测机构, 顺利开展好各项检验检测业务。根据自治区农业厅的有关文件精神及我地区的实际情况, 我地区已计划在2010年前完成地区八县一市及30个乡镇场 (八县一市) 农业检验检测站、所的建设, 对目前已经成立农业检验监测机构的地县, 对其加强业务指导培训, 使其尽快投入正常的检验检测工作。对2009年在建的农业检验检测机构四个县 (市) :阿克苏市、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 协助进行组建。对2010年待建的农业检验监测机构三个县 (拜城县、乌什县、柯坪县及30个乡镇) , 积极争取项目建设资金。

目前应通过努力争取尽快得到立项批复, 用项目建设资金配备好检验监测仪器和设备, 通过地区编办及农业厅积极申请新成立机构增设人员编制等, 使检验监测机构能早日正常运行,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打好基础。

(2) 抓好农产品源头控制, 大力推进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要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就要从源头上抓起, 在大力发展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上采用无害化生产技术进行生产, 逐步建立起严格的、规范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制度和定期检查制度, 使标准化生产技术由点带面、由单项到整体全面发展。

(3) 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积极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地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尽快建立健全地、县 (市) 检验检测站, 配备齐检验检测仪器设备及人员, 努力争取通过自治区质量体系认证, 对农业生产环境、投入品和产品主要控制指标进行检验和检测;形成地、县 (市) 、乡 (镇) 三级农产品检测网络, 监管基地生产过程中投入品的使用情况, 对以蔬菜为主的农产品上市前进行抽样化验, 实行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 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 并将检测结果反馈给生产基地, 及时指导农业生产, 逐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上一篇:酶解技术下一篇:高压并联电抗器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