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数学

2024-06-04

说数学(精选12篇)

说数学 篇1

说课是指教师在备课基础上, 在授课前面对领导、同行或评委主要用口头语言讲解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 它是教师将教材理解、教法及学法设计转化为"教学活动"的一种课前预演, 然后由听者评说, 达到相互交流, 共同提高教学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也是督促教师业务文化学习和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提高业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还是评估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其根本宗旨为了追求教学课堂的优化.数学说课成为当今教研活动的热门话题, 数学说课要向同行们说什么?

笔者认为数学说课的内容主要有五方面:1、说“准”教材;2、说“明”教法;3、说“会”学法;4、说“清”教学意图;5、说“清”练习层次.“五说”的核心是在说明“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基础上, 阐明“为什么这样教”.教材是课程的载体, 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 因此, 说教材是说课的第一环节.下面以立体几何§9·9棱柱和棱锥 (一) 一课为例, 主要讨论如何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二册 (下B) ,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编著.第九章第四单元简单的多面体与球中9·9棱柱与棱锥 (课本第54-56页) 。

2教材所处地位

简单多面体和球, 共分4小节.简单几何体, 是指最基本、最常见的几何体.按照大纲的规定, 有关简单几何体只讨论棱柱、棱锥、多面体和正多面体、球.本节有四个知识点:棱柱、棱锥、棱柱和棱锥的直观图以及正多面体的有关概念.关于棱柱和棱锥的教学内容都包括有关概念、性质等内容, 直观图的画法仅学习直棱柱和正棱锥的直观图.这一节的内容, 既是对简单几何体基础知识的重点讨论, 又是对前面空间图形的基本性质和向量代数等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延伸.高考中常以棱柱和棱锥为载体, 考察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和度量关系.是高考热点中的热点.可见这节内容的重要性。

3教学目标

(1) 学习目标:了解多面体、凸多面体的概念;理解棱柱的概念, 能分清斜、直、正棱柱、掌握棱柱、直棱柱、正棱柱的概念及其性质, 了解棱柱的表示及其分类;能利用添辅助线、面的方法, 计算长度、角度及截面问题.能初步运用棱柱的概念及其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几何和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通过动手制作模型、画图、对学生进行观察, 归纳、猜想、分类、证明的科学思维方式及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数形结合的能力培养;并进行探究发现.

(3) 情感目标:渗透德育, 教育学生要学会合作交流, 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深化个体与群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要求每位学生制作一个三棱柱和四棱柱模型.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及关键点

重点是棱柱的概念及其性质, 难点是棱柱及正棱柱的性质及其运用。

从上述说教材中, 可以总结出说课中说教材的一般内容主要包括:

(1) 说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对该部分的教材内容所要求完成的任务:说明该内容在本单元、本章乃至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有时可以从该内容在学科结构中的地位作用, 对其它学科的影响等方面加以阐述) , 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课时教学内容.这是由数学教材环环相扣、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序列性所决定的.教师不仅要从微观上弄清弄懂各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做到准确无误, 更重要的是要从宏观上正确把握本节课教材内容在本学科、本年段的地位、作用以及本课内容的知识结构体系, 深刻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注重该内容在教材的逻辑结构与学科逻辑结构中所处的角色, 教材编写的意图、特点及重点、难点、关键, 该内容的学习类型, 并应从课程论的高度, 依学生的认识、思想方法、能力、人格因素等不同的层面来审视该内容, 数学教材内容还应包含数学基本思想、数学基本方法等。

(2) 教学目的的确定要符号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分析该内容在认知、操作、情感领域的终极教学目标, 力求终极目标制定得全面、准确、恰当.提倡目标的多元化, 即从单一的知识目标扩展到能力目标, 从认知目标扩展到操作目标、情感目标.根据终极目标制定出相关联的从属目标.但不能过分求全.因为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有限, 教学目标和各方面的要求过分面面俱到, 反而会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这个意义上说, 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少而明确, 注意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过教学, 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习题”一类的套话, 检查反馈层次清楚准确具体, 正确说出某一教材内容需要达到的具体的课堂教与学的目标, 即教什么, 要达到的目的;学什么, 要达到的要求.总之教学目的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全面性、层次性、可测性;科学性指教学目标制定切合学生实际, 指教学目标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 而不是教师想如何做;全面性指目标的多元化, 认知、操作、情感等领域都应体现;层次性指目标反映出了解、理解、掌握、应用四级水平.可测性是指目标明确具体, 能够实现、能度量。

(3) 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及其确定依据。从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和能力的培养等出发, 准确地说出教材某一内容的重点、难点、考点、疑点以及掌握重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 正确地说出确定某一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的原因各是什么。

总之, 在以上“说教材”的常规内容基础上, 做到教材的地位及作用分析得准确;教学目标及确立目标的依据恰当;重点、难点明确的同时, 我们还可以增添教师的个人思维亮点。例如对教材内容的重新组合、调整以及对教材另类处理的设计思路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学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试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袁建文.“椎体的体积”说课提纲【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 7.

【3】徐晓兵.数学教学应当重视些什么【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2, 5.

【4】钟伟荣.新课程标准下如何评课【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5, 7.

说数学 篇2

一、说 教 材 分 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

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反映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数学的文化价值。”编排这部分内容的目的,就是要开展有效的数学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不但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和推理能力。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性质,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它有助于学生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之间的关系,也是进一步学习几何的基础。二年级上册、二年级下册和四年级上册,教材均设计了一些相应的三角形知识和技能。而这些三角形的直接经验会为感受、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可见,教材在编排上注重内容结构的紧密链接,知识的螺旋上升。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探索型的知识。仔细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它是分成三个部分来呈现的。第一部分是让学生通过量、算,初步感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第二部分是通过拼、剪等实验过程来探究并归纳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第三部分是运用规律、解决问题。教材这样编排由发现问题,到验证问题,再到运用规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充分体现了知识结构的有序性和强烈的数学建模思想。

二、说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又因为学生早在二年级学习了《角的初步认识》、二年级下册学习《角的度量》,四年级上册学习《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三边关系》和《三角形的分类》,因这些知识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三角形认识的直接经验,加之课堂上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演示交流,学习起新知识来会比较轻松。

三、说 教学模式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反复实践、调整,并在有关专家的精心指导下,总结出了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引导教学法”。

“问题引导教学法”是以问题引导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提问、讨论交流和汇报时间。其操作模式为“五环三步”。五个环节指的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巩固应用”“拓展创新”。“三步”则指的是在“解决问题”这个环节中分三步走,即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教师点拨,解决问题。

“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施,要遵循以下三原则:问题是教学活动的开端,是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主线,更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归宿。“问题引导教学法”的实施的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四、说 教学设计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本节课本着“将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思想,放手让学生大胆自学,适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问题引导法”为依托,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演示汇报等形式,自主探究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并运用这个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此次课堂教学我将用一课时完成,并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发猜想——思数学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唤醒、激发和鼓励。因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新知有效的生长点,温故而知新,旧知能为接下来的学习作好知识上的铺垫。所以课依始,我就先让学生说三角形的特性、分类等有关知识,从学生汇报中导入故事,“三角形三兄弟的争吵”,在三兄弟的争吵中引出学生要学习的内容——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设疑:三角形内角和倒底是多少呢?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愿望和兴趣。

趣说数学说理与数学证明 篇3

1. 不会说理 不知从哪里开始进行逻辑推理,在求线段长、求角度中最是常见.学生往往是从一个等号开始,直到结论出现,中间不说一点理由,让他解释也解释不清.

2. 胡乱说理 进行几何论证时,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往往是这个定理的条件得到另一个定理的结论,或是想当然的用假命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3. 因果倒置 证明中将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混淆,在平行线中尤为突出.把判定定理当性质定理用,或是把性质定理当判定定理用,对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不甚了解.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几何证明中比较常见的错误.

减少以至避免出现这些失误,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最好能在一接触几何学习时就给予重视.

下面列举一些有代表性的、常见的错例进行剖析,并指出正确的证法.

(1) 偷换概念 在命题的证明过程中,把不属于某一概念外延的事物误认为属于这一概 念,从而误认为该事物具有此概念的某些属性,得出错误的证明,这就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这种错误在学生的证明中经常出现.

例如:爸爸捕了一条鱼,让儿子分成两段,每段卖2.5块,共收益5块,儿子耍小聪明,偷偷分成三段,每段卖2块,共收益6块,上交爸爸5块,后来老爸发现,让儿子退还那1块,儿子为了分得平均,每个人退两毛,自己偷拿4毛,那顾客等于每个人付了1.8块,总共花了5.4块,那儿子偷拿了0.4块,总共5.8块,那其余的两毛呢?

答案:这是一道著名的偷换命题的数学题!

他们每人最后花了2-0.2=1.8(元),也就是一共花了1.8×3=5.4(元).

这5.4元包括了爸爸得到的5元+儿子偷拿的0.4元=5.4元.

再加上他们三人每人拿回的0.2元×3=0.6元,正好是6元.

儿子偷拿的0.4元是包含在那5.4元里的,是他们付出去的钱,而不是他们拿回去的钱!

(2) 偷换命题 偷换命题是指证明时证明者偷偷加入某些条件用特例代替一般情形来加以证明.这种错误也叫作以特殊代一般.

例如: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 时,有的同学是这样证明的:在△ABC中,因为∠A=30°,∠B=60°,∠C=90°,

所以∠A+∠B+∠C=180°.

这个同学就是犯了用特殊三角形代替一般三角形的错误,把“三角形”偷换成“直角三角形”了.

(3) 循环论证 循环论证也是学生在证明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指利用要证命题本身或它的等价命题作证明的根据,实质上并没有给出命题的证明.

例如:一个瘦子问胖子:“你为什么长得胖?”

胖子回答:“因为我吃得多.”

瘦子又问胖子:“你为什么吃得多?”

胖子回答:“因为我长得胖.”

胖子的回答真是令人啼笑皆非.他回答瘦子的第一个问题时,是以“吃得多”为理由的;而他回答瘦子的第二个问题时,又以“长得胖”为理由.胖子的回答能够解决瘦子的问题吗?当然不能.胖子的这种论证,就叫作“循环论证”,是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常常看到同学有一些似是而非的证法,这个时候要认真分析这些错误的原因,及时给予纠正,才能在今后的学习中防止或减少这些错误的出现.

说数学 篇4

一、计算题教学, 引导学生说清算理

计算题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计算方法. 学生对于一种算理听听似乎明白, 但是真正理解与否, 要看他能否清楚地表达出来, 并且算理的表达要求有条有理、有根有据, 符合逻辑关系. 在低段数学的计算教学中, 加强算理教学, 重视说想的过程, 既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计算方法, 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时, 要加强复述, 让学生多说, 让每名学生都有说的机会, 让学生完整地叙述获取知识的过程. 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 学生既会说, 又会想, 通过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达到发展思维的目的. 整数混合运算教学时, 我十分重视计算过程的复述. 例如下面三题计算过程的复述:

80 - 48÷4 + 2, 此题先计算48除以4的商是12, 再计算80减去12的差是68, 然后再加上2的和等于70.

(80 - 48) ÷4 + 2, 先计算小括号里面80 - 48等于32, 再用32去除以4, 等于8, 然后加上2等于10.

80 - 48÷ (4 + 2) , 先计算小括号里面4 + 2等于6, 再计算48÷6等于8, 然后用80减去8, 等于72.

通过这样的训练, 既是运算顺序的对比训练, 又对学生进行了口算训练;既巩固了运算方法, 又增强了思维的条理性、有序性.所以, 教师要长期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要强调学生对每个算理的正确表述, 规范学生的语言, 如用“首先……然后……最后……”“之所以……是因为……”等句式去说.

二、叙述题教学, 引导学生说清运算顺序

三年级上学期的应用题只需分步解答, 而一般叙述题要求列综合算式. 所以叙述题教学中, 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就显得很重要.

1. 首先, 在计算教学中我就注意要求学生将计算题口述成叙述题形式. 例如: (24 - 4) ÷5这个题目, 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读出式子是:24减去4的差, 除以5的商是多少?再要求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先计算小括号里的24 - 4, 再将算出来的结果 (差) 去除5, 求出最后的商 (这样的话学生大多能说出来) . 接着就有较多学生编出了下面的叙述题: (1) 24减去4的差, 除以5, 商是多少? 大多数学生对“商是多少”这句话没说出来; (2) 用5去除24减去4的差, 商是多少? (3) 把24减去4的差平均分成5份, 每份是多少? (4) 24减去4的差是5的几倍?

这样把计算时审题分析的过程梳理了一遍, 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无形中增强了学生对叙述题的分析能力.

2. 填数列综合算式的训练.要求学生根据下图, 先读题, 再解题, 想一想, 这幅图讲了一道怎样的数学题. 先算出127减去46的差是81, 填入上面的空格里, 再用81去除以9, 求出商9填入下面的第二空格. 再将上面的概括, 就编成了叙述题:127减去46的差, 除以9, 商是多少? 所以列综合算式是 (127 - 46) ÷9, 要先算127 - 46, 所以要写上小括号.

3. 叙述题的缩句训练. 就是将叙述题简缩成一个含有文字和数字的式子, 然后再列出完整的算式. 例如:68与18的差除以5, 商是多少?简缩成:差÷5, 再把差用68 - 18补上去, 就是一个完整的算式. 运用缩句方法, 能培养学生用概括的语言来表示数学问题, 并能防止学生漏掉小括号等错误的发生, 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激发了学生思维能力, 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解决问题教学, 引导学生说清思路

解决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 精练的教学语言可以帮助学生了解题目的结构, 便于分析数量关系, 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孩子会解决问题, 但却不能说出所以然, 即不能用语言有序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因此, 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训练学生有根有据地表述分析、推理的思维过程, 要求学生口述实际问题的题意、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能使思维活动规范化、具体化, 合乎逻辑.

1. 填写数学关系式的训练

分析数量间的关系是解答实际问题的关键, 经常地让学生填写具体的数量关系式, 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提高解答综合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

(1) 每天做的零件个数○____________ = 零件的总个数.

(2) ____________○筐数 = 每筐苹果的重量.

(3) 全班总人数○组数 = 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 = 要修路的总米数.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 就让学生根据问题直接说出数量关系式. 例如:

(1) 还剩多少零件没生产? 就要求学生想到是共要生产的零件数减去已经生产的零件数.

(2) 苹果树和橘子树共有多少棵? 要求想到是苹果树的棵数加上橘子树的棵数.

(3) 鸡比鸭少多少只? 应想到是鸭的只数减去鸡的只数.

2. 口述解题思路的训练

学生在口述解题思路时, 一方面要根据题意确定解题的方法, 另一方面要组织好语言, 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这是发展数学语言最有效的训练方法. 例如: 修路队要修一条5000米长的公路, 已经修了6天, 每天修500米, 还差多少米没有修完? 要求学生4人一组讨论解答这道题应该怎样想.要求……必须知道……数量关系式是要修的米数减去已经修的米数, 就求出还没有修的米数. 要修的米数是5000米, 已知:已经修的米数, 所以要先求出已经修的米数, 数量关系式是根据条件:“已经修了6天, 每天修500米”, 列式是500×6 = 3000 (米) , 再求还没有修的米数, 列式是5000 - 3000 = 2000 (米) .这一训练调动了学生主体的充分参与. 通过讨论, 让全体学生人人都说. 学生积极地动口、动脑, 把思维内部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 化“意会”为“言传”, 有效地激活思维, 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 编题训练

(1) 补充条件的训练. 例如:商店原来有电池200节, ___, 商店现在有电池多少节?一步计算可补充:①又运来电池300节;②卖掉了150节. 两步计算可补充:①又运来6箱, 每箱50节;②卖掉了6箱, 每箱50节.

(2) 补充问题的训练. 例如 :果园里有苹果树150棵 , 梨树的棵数是苹果树的3倍, __________? 成为两步计算题可补充问题:①苹果树和梨树共有多少棵? ②苹果树比梨树少多少棵?

(3) 看图编题训练. 数学图形是用简练的语言和具体的图形把数量间的关系直观地展示出来, 让学生看图编题, 能有效地丰富数学语言, 提高表达能力.

例如:

先让学生在图中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再来编一道实际问题. 以上两图相比较, 已知条件相同, 只是问题改变了, 第二图求的是苹果树和橘子树共有多少棵.

这样连续的编题训练, 既能使学生理解第二图的中间问题怎样求, 又培养了他们的编题能力、表达能力,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问题的结构特征, 进一步内化思路.

四、几何形体教学, 引导学生说清特征

几何形体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更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此, 在几何形体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 例如, 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 我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实物, 让学生看一看, 摸一摸, 同桌相互说一说初步感受, 再让学生闭起眼睛, 在脑子里想象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形状, 采用小组合作, 动手操作, 讨论说出它们的特征: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四边形, 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 相对的两条边相等.全体学生人人通过自己说、同桌说、小组说都能得到“说”的机会, 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协调发展. 学习一些规律、结论、计算公式时, 要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有序表述的能力. 如教学“圆柱体的体积计算”, 当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后, 我启发学生看实物图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 有条理、有根据地叙述公式的推导过程: 把一个圆柱体割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体的底面积, 高就是圆柱体的高, 因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所以圆柱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长此以往的训练, 我想学生一定能大胆、主动积极地参加到“说”的教学活动中去, 就能为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内容总结教学, 引导学生说清方法

归纳总结是概念、法则、公式等数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如何使学生能比较容易地掌握所学内容呢? 我认为语言要精确是十分重要的, 语言精确就是说语言要简明扼要, 恰如其分. 无论是思维过程的表达、解题思路的归纳, 还是教学内容的总结, 都要力求精练, 输出的信息无重复. 如, 教学完分数乘法实际问题让学生说解题思路, 应归纳为:先确定单位“1”的量, 再看问题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 然后根据“一个数乘以分数的意义, 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列出算式, 解决问题. 再如, 教学“正比例的意义”以后, 怎样判断两种相关量成正比例, 可以让学生这样说:“两种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或商一定, 这两种量就成正比例.”这样的总结简单明了, 学生易于掌握. 教师还要善于倾听, 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表述是否正确需要教师的正确评价.数学问题一般有几种不同的表述方法, 对表述正确的, 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教师的理解和评价对学生来说是感人的, 它容易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对于表述不正确的, 教师要及时进行修正, 防止学生对错误认识的定式. 实践证明:教师在听学生表达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 及时指导, 适时补充, 示范表述, 并培养学生边听边想、先想后说的习惯, 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办法.

通过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 促使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步步向着高级阶段发展. 同时, 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又能促进学生数学语言的精确、规范、条理化, 两者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 因此, 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加强数学语言的训练, 显得尤其重要. 当然,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 学生思维不充分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和方法也很多, 只要教师结合教学内容, 根据农村学生的思维特点, 为学生自主性、主动性的学习提供良机, 科学地、经常地、多渠道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思维能力, 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天孝.现代小学数学研究和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9.

[2]吴正显.从维持性学习走向自主创新性学习之路[J].教育研究, 1999 (12) .

[3]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J].上海三联书店, 2000.

[4]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5]戴再平主编, 朱乐平等著.小学数学开放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9.

数学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一课。

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一下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前后联系。

》为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节的第二课时,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数与代数、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从知识体系上分析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性质,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学习体积单位的进率和推导各种立体图形体积计算公式打下基础。

教材由问题直接引出,通过讨论交流、实验活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生活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为主要手段,注重发展学生的数感、计算能力、推理能力、空间观念、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操作与讨论中逐步加深对————的认识,掌握--------。)。其突出特点就是紧密联系生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的是演绎推理(由抽象到具体)的设计思路。

二、下面我对学生进行一下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对于—————已有初步的感知,并掌握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和相关体积与体积单位的知识,为本节课打下了必备的知识基础。经历几年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合作交流、动手实践等活动,具备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合作经验。通过课前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都知道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但并不知道体积公式的由来,所以本节课重在学生动手操作,探究验证,经历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学生对新知已有初步的感知,但对于————却很难区分和理解,这说明学生对新知的认识还停留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怎样把生活的经验上升到数学的抽象层面,体会———的思想,成为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且能正确计算、运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猜想---探究---验证---归纳”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小组活动中培养观察、比较、操作、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进一步发展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3、通过情境创设和具体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互动中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成功与乐趣,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和学好数学的欲望。

教学重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长、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接下来再从教、学法上谈谈:

教法:根据老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通过猜想—探究—验证—归纳这一教学方式,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巧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白板,利用学生参与度较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直观演示法),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提问设疑法、问题解决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面向全体,充分开发学生潜能,调动积极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同时辅以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回归实际。

学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才能真正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进而内化。因此,本节课学生通过猜测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实践操作法、体验感悟法(观察、比较、发现、交流)等学法来获得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思维和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快乐。

四、主要教学过程:

秉承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我将教学思路拟定为 创设情境,激趣感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深化训练,巩固提高——质疑反思,总结评价来实现教学目标。下面,我简要介绍一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掘学生身边的数学,体现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我出示——主题图,从“”问题出发,先引导学生复习了———的知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旧知中寻找新知的生长点,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接着引导学生猜想,如果把---换成----,你会计算吗?追问像这样小数乘整数的计算该怎样算呢?揭示出本课的课题。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兴趣进入探究,使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更具体生活化,符合学生 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在探究阶段,我设计了“猜想---探究---验证---归纳”四个环节。“猜想”激发学生探究兴趣;“探究”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验证”为培养学生严谨的数学思维; “归纳”便于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下面我分5步,重点说一下“探究”这个环节:

第(1)步:使学生领悟一个物体体积的本质内涵。

我首先出示一组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图形,并让学生说出它们的体积。追问:它们都是由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为什么体积却不相同呢?然后再出示一组,学生说出体积后追问:这些立体图形的形状各不相同,体积为什么都相等呢?这两个问题的抛出,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进一步领悟到物体体积的本质内涵:一个物体体积的大小,取决于这个物体所包含的体积单位的个数。

第(2)步: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首先用我准备的12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然后在表格中记录它们的长、宽、高。(课件出示)思考并讨论:(1)你拼成的长方体,长、宽、高各是多少?(2)每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与它的体积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汇总数据发现规律。长方体体积确实与它的长宽高有关系,即长×宽×高=长方体的体积。研究事物的关系要有数据,这样的设计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第(3)步:再次验证,归纳计算公式。

在上一环节之后我提出验证要求:是不是这个公式对所有的长方体都适用?学生选择不同个数的小正方体拼成不同的长方体进行验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反馈交流,然后归纳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及字母表达式。我借助课件动态演示,引导学生运用“每行的个数×行数×层数”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并将其与长、宽、高建立联系,“每 3 行的个数”即“长”,“行数”即“宽”,“层数”即高。从而理解长方体体积用“长×宽×高”来计算的原理。这样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第(4)步:推导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课件动态演示)长方体变成正方体的过程,通过类比迁移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体会演绎推理的思想。

第(5)步:理解公式,并归纳通用公式。

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中的“长×宽”就是它的底面积,则体积为“底面积×高”(借助课件直观演示);正方体体积体积计算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就是它的底面积,而另一条棱长也可以看作是正方体的高,则体积也为“底面积×高”(借助课件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归纳出通用公式。

总结: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辩论说理,经历“猜想---探究---验证---归纳”的过程后,对自己探究出来的结论印象更深、理解更透彻。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孩子们更是学会了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问题,在说辩讨论中掌握了知识。

(三)深化训练,巩固提高。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安排了不同层次的练习进一步巩固。

1、求出下列图形的体积。

本题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利用公式直接计算,第二层次是灵活运用通用公式,关键是引导学生找准底面对应的高(借助课件动态演示)。练习一使孩子们充分感知了()的基本特征,进一步加深对()的认识。

2、解决营养液的体积问题。

(课件出示营养液)怎么求营养液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办法?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所学来解决问题(课件动态演示营养液倒入容器的过程),此时制造认知冲突,使学生明确:要求体积,需要测量水的高度,而不是知道容器的高度。通过找出学生身边熟悉的问题让他们来解决,不仅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应用意识。

练习二是对学习内容的巩固,更是升华。

3、辨析。

(1)体积相等的两个长方体,它们的长、宽、高也一定相等。

(2)将3个棱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都变大了。

(3)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通过辨析的设计,进一步夯实所学知识。练习三在练习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再认识,对 知识进行升华。

巩固练习随着问题的逐一呈现,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选择方法,是对认知结构不断的构建、重组、内化、升华。在知情交融的过程中,掌握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达到三维立体目标的和谐统一。

(四)质疑反思,总结评价。

分三个层次:先让学生交流本堂课的收获和感想;接着由学生自评、互评自己在本课中的表现;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特别是对数学思想的体现,并针对大家的交流情况及突出的课堂表现作概述性评价。这样的安排主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领会学习方法,获得经验。

板书设计:力求重点突出,简洁明了。

作业的布置: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数学学科如何说课 篇6

一、说教材

是指教师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说某一课题的作用和地位;教材的编排思路和结构特点;教学目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说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要讲清课时教学内容在节、单元、年级乃至整个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课时教学内容。这是由数学教学环环相扣,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序列性所决定的。比如说等差数列这一节地位和作用时,我是这样分析的:数列是高中数学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有着广泛的实际应用,而且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 数列作为一种特殊的函数与函数思想密不可分;另一方面,学习数列也为进一步学习数列的极限等内容做好准备。而等差数列是在学生学习了数列的有关概念和给出数列的两种方法——通项公式和递推公式的基础上,对数列的知识进一步深入和拓广。同时等差数列也为今后学习等比数列提供了学习对比的依据。

(2)说本课时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时备课中所规划的课时结束时要实现的教学结果。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说课中要注意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过教学,使学生能正确计算××习题”一类的套话,要从识记、理解、掌握、应用四个层次上分析教学目标。课时目标制定中还要提出思维能力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目标,包括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和兴趣、习惯培养目标。比如说集合之间关系时,我是这样确定目标的:

1.知识目标:了解集合间包含关系的意义,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和意义,了解全集的意义,理解补集的概念和意义。

2.能力目标:树立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能用数字化表示日常问题。

3.情感目标:培养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维方式。个体与集体构成大社会的依存关系。互补现象构成和谐社会。

(3)要分析准确重点难点,要结合教材的地位、作用、内容与学生的起点行为情况。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尤其要注意分析难点的位置、程度、成因和突破难点或分散难点的关键与措施,以及在难点的教与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比如函数的单调性这一节的重点是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因为对于学生来说函数的单调性已有所知,所以认为是已经学过的知识,感觉乏味。事实上学生只是对它有一个感性认识,而并不知道它的具体定义,因此授课时要加强对概念的分析,使学生能认识到看似简单的定义中有不少值得去推敲、琢磨的东西。难点是函数单调性的判定。因为刚刚接触这种证明方法,给出一定的步骤是必要的,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概念,也可以对学生掌握证明方法、形成证明思路有所帮助。

二、说教法与学法

即叙述课堂教学中教师进行教学所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和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所采用的主要方式。

1.说教法:阐述教者进行教学主要采取的教学方法。这是改进课堂教学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方面。常见的教法有目标教学法、尝试教学法、发现教学法、阅读自学法、小组议论法、教授法、引导练习法、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

2.说学法:阐述教者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如函数(一)这节课中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学生自主预习为辅。依据是:因为以新的观点认识函数概念及函数符号与运用时,更重要的是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概念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使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运用在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为学生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学过程

即阐述教者对教材的安排和教学的先后顺序。要说出整节课的教学安排,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特别重视教学环节,次序,不仅说出如此这般安排,更重要的是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要让别人接受、信服。但要注意说课和备课的区别。教案上重视具体教学内容安排,而说课介绍重视教学环节的次序和方式。备课只要备出是什么,说课不但要说是什么,还要说说为什么,让别人接受信服,内容构成不同。说教学程序,还得注意运用概括和转述的语言,不必直接照搬教案,要尽可能少用课堂内师生的原话,以便压缩实录篇幅。要说清本课题教学过程的总体框架(例如新课导入、新课讲解、反馈练习、归纳总结等)以及各板块的时间分配。以及在新课讲解中突破教学重点的主要环节的设计、化解教学难点的具体步骤以及学情依据。

四、说练习和板书设计

说数学 篇7

一、从“听数学”中启发思维、引起反思

对训练学生的能力而言, 听和说是密不可分的有机结合体, 听的能力通过说得到训练, 而有了专注的听才会有准确的说。听是说的基础和前提, 要想说好数学就必须先听好数学, 从“听数学”中启发思维、引起反思。如何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技能, 学生在课堂上的听包括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课内容和同学的发言内容, 教师则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这样才能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 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

1.“听数学”的内容

“听数学”包括听教师的讲课内容和同学的发言内容。听教师讲课主要是听思路, 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既要听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 又要抓住重点, 听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听同学发言主要是倾听他人的数学思维和方法, 同学之间的思想交流能够引起共鸣, 在讨论与反思中拓展思维, 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2.“听数学”的方法

要想培养学生认真“听数学”的习惯, 教师就要适时地引导点拨, 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认真倾听要做到“五心”:一要专心, 认真听清别人说的话, 做到神情专一, 在同学发言时, 要认真倾听, 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一致, 则以微笑、点头表示赞同;二要耐心, 别人没有说完不随便插嘴;三要细心, 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 发现错误及时帮助改正, 做到不重复他人, 有新的见地;四要虚心, 如果别人提出的方法更好, 要虚心接受;五要用心, 在听取他人的意见后, 对观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拓展自己的思路。

二、从“说数学”中提高能力、引领思维

说数学要求学生能够描述学习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把数学思维过程用准确、规范的语言有根据、有条理地表达出来。那么, 该如何开展说数学呢?笔者认为, 应该从创设情境、适当引导和探究实践这三个方面展开。

1.创设情境, 让学生想说

由于数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 那么在学习数学时, 教师要注意创设数学情境, 设计生动有趣的、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现实情境, 呈现的内容不仅要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 而且要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性格较为活泼, 喜欢表现自己, 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说的机会, 让学生主动去说。例如笔者在教学“节日广场”这一课时, 先要求学生观察“节日广场”图, 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仔细观察, 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看到的, 根据看到的内容提出乘法问题, 这样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情境的创设, 能够使学生明确探究的目标和思维的方向, 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所提出的问题, 借助学习材料,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展开交流、自主探索、发现答案。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有了充分交流的机会, 在“说数学”中主动学习, 发现自己的点滴进步, 能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2.适当引导, 让学生善说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培养学生“说数学”的能力也不例外, 教师要学会逐步引导。首先要培养学生看图说图意的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看图提出问题的能力, 最后要鼓励他们说出探究解答的过程。例如, 在教学二年级“回收废电池”一课时, 教师首先出示回收的废电池情况表, 一班112节, 二班87节, 三班129节, 再让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把问题进行分类, 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解题思路。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教师把说的主动权给了学生, 让学生有机会说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 经历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渐发生了改变, 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

3.研究实践, 让学生发展

在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能力, 初步做到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教学实践之中, 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 在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脑, 乐于思考, 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 教师要创设思考的情境, 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 让他们自主展开研究实践, 鼓励质疑。经过独立思考, 学生可能会产生新的见解, 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可能, 有了交流又可产生新的思考, 在这样的良性循环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让“说数学”的作用真正落到实处。

三、从“读数学”中培养兴趣、发展思维

学习任何一门学科, 兴趣都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数学阅读是培养数学兴趣的重要途径, 但很多教师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 学生也认为阅读数学教材就是看看结论、背背公式。其实不然, 认真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能起到培养兴趣、发展思维的作用。

1.巧设问题, 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学习。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 以教材为载体,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阅读之前, 教师适当地设置一些具体生动并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例如在教学三年级“年月日的认识”一课时, 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在上课之前, 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件有趣的事, 我们班的小梁的生日特别宝贵, 今年10岁, 可他只过了3个生日, 你知道他的生日是什么时候吗?学生们纷纷回答, 但都答错了。这时, 笔者告诉学生:“这个答案在课本里, 只要大家认真阅读这部分内容, 你们就会发现的。”然后学生们立刻打开课本, 认真地看起来。这样一来, 便激发了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

2.加强数学阅读方法的指导

课本是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阅读课本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 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要求和方法:课前阅读主要是了解教材内容, 发现并提出问题, 做好问题记录;课堂阅读要求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重点字句及关键词, 这样才能深刻地理解内容, 掌握知识点;课后阅读教材要求能归纳、复述内容, 达到对教材内容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除了阅读教材外, 学生还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 如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课外阅读的辅助作用体现在能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 体会数学的价值, 了解数学的动态。正如数学新课标所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使数学知识生活化”。

趣说数学与文学 篇8

就拿诗歌来说,是所有文学式样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诗的形式是简练的,表达的思想情感是概括的,并且相对抽象,这与数学追求以最简练的形式抽象概括最深刻、最具一般性的规律是极为相似的。我国的格律诗词有非常复杂的格式样式和法则规律,但不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没有道理可言,任意而为。

其实,格律本身指的就是规律,客观存在且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志的规定性。律诗与绝句的平仄变化很复杂,规定也很多,但从数学观点去认识,却是一种具有简单运算规则的数学模式,其中蕴含了数学美。

以五言诗的平仄为例,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如果我们用“0”表示“平”,用“1”表示“仄”,则以上四种基本类型可用矩阵表示,再按照现“135不论,246分明”的一般原则和“粘对”原则,将矩阵中的各行进行交换,即可将五言绝句的8种基本平仄格式用8个4×5的矩阵表示。同样,律诗的基本平仄矩阵应当是16个,五律的平仄矩阵是8×5,七律的平仄矩阵是8×7。

原本看似错综复杂,难以记忆的诗词平仄规则,用矩阵表示,只要记住四种基本形式,所有绝句律诗的平仄矩阵就可通过变换得到,简洁而优美。这里只是简单的音韵规律,在矩阵变换中也只是“换行”而已。如果将矩阵转置后所得到的新的矩阵满秩,则会出现格律诗词中“孤平”或“孤仄”的禁忌。当我惊喜地发现这个规律时,我不得不赞叹古代诗人的智慧和理性精神,他们可能不知道什么是数学,但那种洞悉变换规律,自然地运用数学思想的能力,让人惊叹。我相信,数学与文学之间还有许多隐匿状态的更加奇妙的联系。看来,数学能帮助诗人作诗,帮助歌者谱曲是毫无疑问的了。

说数学 篇9

中职教育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教育, 是一种培养人才的教育活动, 现代的职业教育具有适应性、中介性、产业性等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中职教育。数学作为一门严谨的学科, 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和教师应注重数学课堂教学, 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说数学”教学对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有重要作用。

二、中职数学课堂“说数学”教学的意义

1.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目前, 中职数学课堂上, 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 合作学习开展较少,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低, 课堂教学效率不理想。在数学课堂中开展“说数学”教学活动, 能为学生创造一个合作、交流、探究的学习空间, 将学生的思维外化和具体化, 使课堂气氛活跃,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2. 能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说得少,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说数学”教学时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积极发言, 师生之间的互动较多, 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说数学”教学模式能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

3. 有利于课堂信息反馈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下,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较少, 使得教师对课堂信息的掌握不全面, 进而导致了教学内容与学生知识掌握程度不相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针对问题进行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相互交流, 理解对方的想法。“说数学”教学是实现师生探究交流的主要途径, 教师通过学生“说数学”,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理解上的偏差, 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进行针对性教学。

4. 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中, 大多数学生将学习的重点放在听课和作业练习, 对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不够重视。“说数学”能够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课堂上“说”, 能够帮助学生转变在课堂上的角色, 转变学生以听讲为主的学习方式。教师可以将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说”的问题提前告知学生, 促使学生认真进行课前预习并对所有知识进行总结归纳。

三、中职数学课堂“说数学”教学的组织形式

1. 活动内容

一般来说, “说数学”教学活动的内容可概括为以下几点:⑴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 说发现的过程, 说性质, 说规律。在学习新的内容时, 学生应主动进行分析、判断、推理, 教师应让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⑵在解题的教学过程中, 说解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探索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并根据习题的特征提供信息, 指导学生总结数学解题的一般规律。⑶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说疑问, 说方法。在数学学习过程中, 学生会经常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综合性较强的问题, 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提问, 引导学生分析困难, 然后针对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 理清解题思路。⑷在课堂小结时, 说体会, 说收获。教师应在每堂课后指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小结, 并说出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 课堂组织形式

“说数学”教学活动的开展, 主要采取小组讨论、主讲辩论、实践探索等组织形式。在小组讨论过程中,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进行合作学习, 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情况并予以积极评价;在辩论方式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反问、辩论, 让学生通过证实自己的观点, 掌握数学知识并与同学开展辩论, 向对方提出问题, 在提问的过程中发现不足之处;在实践探索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针对问题进行探索, 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避免思维依赖, 将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例如, 在锐角三角形△ABC中, a, b, c分别是三个内角A, B, C的对边, 且B=2A, 求的取值范围。在解题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题目中三角形△ABC是锐角三角形这个隐含条件, 让同学先进行小组讨论, 找出多种求解方法, 并互相指出不足之处;学生可坚持自己的观点, 进行辩论, 通过实践证实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应对其进行总结和点评, 指导学生纠正错误观点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结束语

数学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有重要意义, 因此, 中职学校的数学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说数学”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还能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 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对学生有较大的帮助。

摘要: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 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的精力主要放在专业课程上, 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 使得多数中职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不高;同时, 数学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在专业技能学习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因此, 导致了中职学生数学解题能力不高, 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职数学,说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1]朱荣.浅析中职数学课堂“说数学”教学[J].语数外学习 (数学教育) , 2013, 18 (3) :76.

[2]龚建林.关于中职数学课的几点思考[J].成功 (教育版) , 2009, 24 (6) :233-234.

数学课堂智慧演绎“说” 篇10

数学课堂是智慧生命的栖息地, 更是智慧生命成长的快乐家园。智慧的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都会营造一种“半肯”文化氛围。所谓“半肯”, 是指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观点、方法、评价, 学生不是全部认可, 更不是照单全收, 而应持质疑的态度, 善于思考, 善于追问, 善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对教师如此, 对教科书、对既成的理论、对学术权威都应在尊重、吸纳的前提下, 怀着“半肯”的理念和品质, 在追问中、在怀疑中、在批判中追寻新的观念, 产生独特的见解。营造“半肯”文化,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其基石就是需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说”———说自己的思想, 展现个人精彩观念;解读别人见解、评价别人意见……实践中又如何营造“半肯”文化, 让学生开口乐说呢?

一、引导学生“会说”

课堂上, 很多孩子习惯且志愿做听众、看客, 不开口, 不参与。究其原因, “不知道怎么说”是其中重要的一点。还有极少数孩子动辄“插一句嘴”, 看似很“会说”。其实, 要求孩子“会说”, 也不是让他们到处插嘴、乱说, 而是在关键时刻、关键点能把一些数学概念说得清清楚楚, 能把一些数学定理说得有理有据……

例如, 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我的教学重点是“公式的推导过程”, 要求学生当堂都会说“公式的推导全过程”。

教学片段:

师: (指着用硬纸剪拼的图) 通过“割补”, 我们将一个“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了“长方形” (拼成的) , 长方形与原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从黑板上的图示, 我们可以看到, 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我还发现, 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

师:还有发现吗?

生:长方形的面积相当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因为割下来再补过去, 大小没变。

师:同学们边观察图边思考, 都说得很好!谁能完整地说一说推导过程?如果说得不流畅, 我会适时帮助你。

生: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 面积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不错, 说出了推导的主要过程, 谁能用上“因为……所以”来试一试?

生:因为长方形的宽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 长方形的长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 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师:“因为……所以”用得很好, 任意长方形和任意平行四边形之间有上述关系吗?

师:如果你能说得再准确些、简洁些, 就更好了!

生:因为 (拼成的) 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宽相当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面积没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

师:同学们觉得他说得怎么样? (掌声) 他为什么说得这么好?是他背得比你们快? (靠背不可能说得好)

师:理解得好, 才能说得好!我让你们说, 也是帮你们深刻理解。

生 (齐说) :噢……

师:下面, 我将给每个人“说”的机会, 请你们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说给同桌听。待会儿, 要挑选4个人代表四大组上讲台说, 比比哪组的代表理解得最好, 说得最棒。

(大家都争着说)

让每个学生都“开口”并非一件易事, 关键在于教师。从上述例子可以看出, 教师要想办法给学生创造“说”的时间、空间, 动员所有学生都来“说”。尽管一开始学生说不好, 但教师不宜挑剔, 更不要讥讽。教师要放慢节奏, 用赏识的态度引导学生“说”。学生“会说”了, “能说”“乐说”就有基础了。同时, 你也会发现, “会说”的孩子有多快乐。

二、激发学生“能说”

今天的数学课堂, 我们是教学生学吗?好像是的, 好像也不是。“教比学难得多。为什么教难于学?这并不是因为做教师必须腹苟宏富, 常备不懈。教难于学, 乃因教所要求的是‘让学’。”很多课堂是不是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学习的权利?今天的数学课堂需要教师教的智慧, 智慧的“让学”———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空间, 让学生有自由表达的时间。特别是数学教师在引领孩子探究的同时, 要善于激发他们“说”, 让他们“能说”。

你见过书声琅琅的数学课吗?我想说, 可以让数学课书声琅琅, 特别是概念或结论出现的时候, 不要因为不是语文课就不敢让孩子大声读一读。当孩子读的时候, 教师要引以专注、热情和方法, 从读中悟说, 达到人人“能说”。

哈佛大学著名的教学论专家达克沃斯将她的导师皮亚杰的理论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学价值论:“课堂教学必须建基于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之上, 而学生的独特性集中体现在每一个人观念的独特性中, 教学的目的 (或价值) 就是帮助学生在原有观念的基础上, 产生新的、更精彩的观念。”这样的教学价值论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 而二者又聚焦“精彩观念的诞生”, “精彩观念的诞生”从学生“能说”开始。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要做的首先就是保护学生“说”, 保护说错的孩子, 保护奇异的想法, 保护独特的观念……其次是激发学生“说”, 从小学一年级起, 将“说”贯穿数学课。

三、成就学生“乐说”

有时候, 学生的回答不清晰或不完整时, 教师可以机智地让其他同学重新回味一下他的回答, 以期答案更完整、更清晰;有时候, 教师想强调学生的某种想法, 则可以机智地让学生来解读学生的想法, 以期学生思维碰撞更强烈, “学”的过程更彻底。

课堂上,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 毫无顾忌, 敞开心扉。教师作为学生“碰撞思想”的引领者, 能在第一现场听到学生最真实的想法, 这些“真实的想法”是最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将听到的进行智慧抓取、智慧展开, 使课自然向纵深拓展。在学生“说”的过程中, 学生会积极调用已有的知识储备, 越说情绪越高涨, 越说思路越清晰, 越说争辩越激烈, 越说观点越鲜明。学生生动的“说”, 代替了老师呆板、空洞的说教, 使课活泼且有灵气。“每一个人的‘说’是其思维的外衣, 更是其智力活动的核心。”个人独特的想法, 是创新的绿芽、创新的前奏。它意味着新的创意、奇妙愿景的开始和实现。因此,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并不是虚空、玄妙的, 可以很实在、很具体。但也只有孩子们“想说”, 孕育创新的实践活动———教学, 才能充满思维的含量, 才能闪现智慧的灵光。

学生“会说”“能说”“乐说”了, 从某种程度上说, 就是获取了学习的权利和机会。“精彩观念”“独特想法”在“说”中诞生, 对教师的要求是“提供机会”。它包括两个方面:首先, 愿意接受儿童的观念, 其次, 提供向儿童暗示着精彩观念、独特想法的情景。这些机会的提供和保证, 可以促使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说、大胆地探索。放手让学生“说”应成为数学课上一道风景。

说数学 篇11

一、在和谐的氛围中“说数学”

学生只有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在和蔼可亲的老师面前,在和谐、愉悦、民主、平等的氛围中,才能缩短与教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他们才会无拘无束,敢想、敢说、敢问,吐露自己的心声,才能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积极主动地投身于学习活动之中。

二、在问题的探究中“说数学”

发展学生“说数学”的能力,可以促进学生大胆质疑。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质疑不止于发现问题,还要提出问题。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说明他在思考;学生有想法,说明他在创新。我们教师千万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说数学”能力,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并提出质疑,再引起知识的迁移,问题的解决。

数学课堂上出现问题是常有的事情,关键是教师如何引领学生解决问题,因为好的问题解决策略是促发学思维碰撞的导火线。我在教学时常运用争辩说理的方式进行,有效提高了学生“说数学”的能力,促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在实践的操作中“说数学”

操作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要思考如何摆放,如何剪拼,如何折叠……,内部语言也由此悄悄地展开。要使学生的知识内化,必须借助于操作过程的语言向概括结论的语言转化。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知识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过程而内化,学生的数学活动过程,归根到底要上升为抽象的内化过程。课堂教学中的说数学,就是让学生在数学课上暴露思维过程,将他们在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用语言表述出来,从而让学生共同分享学习成果,促进知识的内化。学生在数学交流传达信息的同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的言语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现在有的课堂上,在让学生动手操作时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动手操作时热热闹闹,但问学生为什么能得到这样的结果时,学生则结结巴巴,更难以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表达,学生操作活动的有效性大打折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充当“操作工”而忽视操作后的思考、交流、提升,致使学生的操作活动停留在“浅尝辄止”的状态下。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应注重操作前的任务布置外,更应注重操作后的口头交流。

四、在互动的交流中“说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非常重要。在生生互动方面,我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全班学生按基础能力的差异搭配成若干个小组,依靠学生发现疑点,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从而释疑解难。这样一来,每节数学课,学生绝大多数都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动口动脑。正是全体生的参与带来了整个课堂的开放。从问题的提出到解题策略的形成,我尽力不去妄加肯定与否定,尽力让学生通过对话交流、群体思维与个体思维相互碰撞和促进,在动态激昂、思维飞扬的过程中达成共识。学生从无序的猜想到有层次的探究,到有序的反思总结,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我在教学“分数的意义”中理解单位“1”时,让学生自己站起来举例,优生很积极,纷纷说到:一朵花,一个梨,一盒粉笔,一间教室……;气氛带动了学困生,他们也站起来说到:一张红领巾,一个本子,一本书,一个三角形,一箱水果……。学生所列举的全是一个物体,我问:半个西瓜可以看作单位“1”吗?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可以,半个西瓜还是可以看做成一个物体,当然是单位‘1’。”这时我又启发学生能列举其它的吗?一个学生说:2吨。其他学生听到后,思维马上扩散,举了很多例子:10平方米,0.5千克,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半个面包……。在这短短的几分钟里,学生充分感受到了单位“1”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非常注意让学生之间相互探讨、相互评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五、在灵活的练习中“说数学”。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可以使学生牢固掌握大纲教材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可以促进学生思维、品格、身心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还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检验学生学习教学的能力,评价教与学的水平。数学课上,学生如果能用语言表述解题思路,那么不但可以将个体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共享,而且可以在学生用语言表述思路的过程中,启迪同伴对数学的思考。学生在“说数学”的过程中,不但理解和掌握了这类数学问题的一般思考方法,而且在“说数学”的过程中,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数学策略。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对于所学的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也暴露出学生掌握知识中的薄弱环节,而教师更可针对这一情况,有针对性的对相关学生进行指导和协助,使其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扎实。

总之,引导学生“说”数学,整个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在相互的合作交流之中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发挥其能动作用,到好处的去引导,充分发挥各自的角色的主观能动作用,从而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綜合素质。

也说小学数学课改 篇12

一、认真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实质,明确教学改革的方向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改一系列文件和指示精神,努力钻研新教材,要求我们教师在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去体会、理解、感悟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新教材的特点,展开学习热潮,努力实践新课改的“说、做、辩”活动理念,我们这样做, 其目的就是使我们教师首先重视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使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二、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改变教师的角色

诚然,我们中老年教师在十几年或几十年的教育教学中,都是从事应试教育,他们着力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解题力求规范。很大程度上,这已成为他们的一种教学定势。可是,如今时逢数学课堂教育改革,提倡的是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样一来,他们一时难以从哪些题型定势的教学中挣脱出来。就曾有一位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 以前教乘法,都要分清哪个数是被乘数,只要确定了用乘数,而新教材里,却不再分乘数,只要确定了用乘法算,两个相乘的数种,哪个在前面都可以。他就是觉得新教材这样做不好,究其原因,完全是观念陈旧所造成的。说实在的,以前的教材,对于乘法的教学,是着重于乘法的意义,而新教材的一个特点,是着重于实际运用。试想一想,强调哪个数在前哪个数在后,这一点在实际生活中有作用呢? 我们计算的目的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只要我们能确定用乘法算,结果都一样。比如,3个6的总数可以摆成6个3; 以及5个7的总数可以摆成7个5……任何两个数,不管是几个几都一样多。从这点看,教学的重点应该从怎样确定“几个几“转变为怎样确定计算方法上来,因此,我们教师的观念要从应试教育的笼子里真正地解脱出来,联系生活实际,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变成为学生欲求解决的生活疑问中去,促进我们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向前发展。

三、深入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提高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上一篇:治疗白癜风的新疗法下一篇:绿色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