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玻璃的选择

2024-07-22

建筑玻璃的选择(共12篇)

建筑玻璃的选择 篇1

1 引言

以目前的城镇化速度,预计到2020年[1],全国总建筑面积将达到700亿m2,建筑能耗作为满足建筑功能和建筑舒适性服务所必需的能耗,目前在我国总能耗中已占到19%~20%,但仍然低于发达国家30%~40%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建筑能耗对能耗总量的相对值和建筑能耗的绝对值都面临持续增长的压力。根据欧美的统计数据[2],每套住宅建筑面积为109m2,平均能耗折标准煤,其中采暖空调占65%,供热水占15%,照明、电视占14%,烹饪、洗衣占6%,按此计算,住宅建筑采暖空调年耗能折标准煤23.8kg/m2,可见采暖空调的节能是住宅建筑节能的其中一个突破口。

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依靠矿物燃料,特别是煤炭,矿物燃料燃烧产生的大量污染物,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因此,急需发展其他的替代供热方式,热泵是有效节省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的供热和空调新技术。热泵能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热泵利用的低温热源通常来自环境(大气、地表水、地下水和大地)或各种废热,由热泵从这些热源吸收的热量属于可再生的能源。

不同的热源,其供热特点、使用要求、需要设备类型、土建工程量、后期维护等均有较大不同,应根据所处位置、气候、地址条件和住宅建筑的暖通空调使用特点进行选择。

2 住宅建筑热泵的特点

住宅建筑的暖通空调耗能特点主要包括住宅建筑在空间分布上是大分散,小集中,在耗能时间段分布上是相对集中的。小区与小区之间有一定的间距,较为分散,小区内建筑之间则相对集中,空间距离小。由于气候原因,同一地区在采暖和制冷的时间段上是相对统一的;相比较大面积的工业使用和共用建筑而言,住宅建筑单套面积和空间较小,易于达到设定温度。根据研究[3],冬季室外空气温度在大部分地区为-10~20℃,人的热舒适温度稳定在14~18℃,夏季室外空气温度为24~38℃,人的热舒适温度稳定在24~28℃,供热制冷量相对较少、热泵运行时间较小;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对于用于有较多老人和儿童,并且人的停留时间最长的住宅建筑而言,热源和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

2.1 空气源

空气源热泵是以空气作为高温(低温)热源来进行供热(供冷)的装置。相对于其它热泵类型而言,我国对空气源热泵的研究起步较早,研究内容也较多。空气源热泵则安装灵活、使用方便、初投资相对较低,且比较适用于分户安装,目前我国室内空调器大都采用的是这种形式。

但是,空气源热泵也存在明显的不足,空气源热泵的性能受室外气候条件变化影响较大,随着室外环境的恶化而恶化。夏季随着室外空气温度的升高,制冷负荷增大,但热泵系统冷凝温度升高,热泵温差增加,机组整体效率降低;冬季随着空气温度的降低,供热负荷增大,而蒸发温度随之降低,热泵温差增大,导致机组整体效率降低。同时,随着室外条件的恶劣,热泵的工作性能急剧下降,又反过来加剧了室外环境的恶劣程度。

空气源热泵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蒸发器冬季结霜问题。这不但导致系统供热性能的急剧下降,还将对压缩机等重要部件产生不良影响(如冰堵),严重时将损坏压缩机,使系统不能正常运转,同时,结霜还将使机组运行费用增加。尽管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但关于结霜的控制措施及除霜技术的研究方面,还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和实验论证。另外,目前空气源热泵机组中大都采用的是一些含CFCs或HCFCs的等具有臭氧破坏潜能ODP或地球变暖潜能GWP的制冷剂,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

空气源热泵满足住宅建筑分散性要求、单户一次性投资少,易于维护管理,主要应用于非寒冷地区,建筑物室内外温差不宜过大,在我国的东北、山东、河北、西安、内蒙等冬季室外温度过低的地区不宜在冬季用空气源热泵取暖。

2.2 地下(表)水源

水源热源分为地下水源和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在平原和地下水丰富地区应用较多,国内近几年[4],在山东、河南、湖北、辽宁、黑龙江、北京和河北等地已有100多个地下水热泵工程项目,供热、空调面积达100万m2;地表水源在地表水资源丰富地区也有一定的应用,如在西南片区的重庆、成都等江河贯穿城市的地区。

地下水源热泵(Ground-Water Heat Pump,GWHP)系统的低位热源为地下水,热泵机组冬季从生产井提供的地下水中吸热,提高品位后,对建筑物供暖,取热后的地下水通过回灌井回到地下,同时蓄存一部分冷量。夏季则生产井与回灌井交换。地下水的温度一年四季相对稳定,波动范围较小,是很好的热泵热源和空调冷源。水体温度较恒定的特性,使得热泵机组运行更加可靠、稳定,保证了系统的高效性和经济性。

地表水源热泵则是将持续流动的地表水体作为热源,没有回灌和储热的步骤,靠地表江河自身的相对恒温性对系统供热。地下(表)水源热泵能应用于地下(表)水资源丰富的城市和地区,且小区应距离水源较近,因为过长的传输距离不仅导致工程量和投资的增加,也致使热量损失严重,采用地表水源还需要江河管理部门的许可和备案。

2.3 土壤源

地源热泵系统(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s)是由室外地能换热系统、水源热泵机组和室内采暖空调末端系统3部分组成的供热空调系统,是利用水源热泵的一种形式。3个系统之间靠水或空气换热介质进行热量的传递,水源热泵与大地之间换热介质为水,与建筑物采暖空调末端换热介质可以是水或空气。地源热泵系统可供暖、空调,还可供生活热水,单机多用,一套系统可以替换原来的锅炉加空调的两套装置或系统。此外,机组使用寿命长,结构紧凑,节省空间,维护费用低。建设部公布[5]的212个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中有144个与地源热泵有关的项目,其中使用土壤源热泵技术的项目有47个,其项目总面积为337.56万m2,其比例位于地下水源热泵之后排在第2位。

地埋管换热器是土壤源热泵技术的核心和重要应用基础[6]。土壤源热泵埋管换热器传热,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非稳态传热过程。一方面,换热器的埋管方式、土壤特性、地下水文参数、回填材料以及地面气象参数都影响着换热器的传热过程;另一方面,地下埋管传热过程又与地面热泵机组的运行特性、建筑负荷相互影响[7]。地下埋管换热器主要分水平埋管和竖直埋管两大类。由于水平埋管换热器占地面积大,且传热过程受地表温度和大气温度影响较大,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往往多采用竖直埋管。

实际工程中,竖直地埋管换热器穿过不同地质层,涉及到土壤分层以及地下水的问题,且这两个因素对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有很大影响,所以竖直埋管涉及到详尽的地质勘探。工程常见的地热换热器钻孔直径为100~200mm,钻孔深度40~200m,需要动用大型钻机等,如遇地下水及岩石地层,则施工周期长,施工投资大。在系统的运行使用过程中,如果地下换热管发生破损和堵塞等情况,进行修复和重置的成本高,所以对埋地的设备构件等的质量和维修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

所以,对于地下水丰富、地质条件较差或地震多发地区,居住小区设备管理能力不足,土壤不宜作为热源采用,且不能很好地满足住宅建筑稳定性要求。

2.4 太阳能源

将在低温时集热效率较高的太阳能集热器和蒸发温度较高时系统效率较高的热泵系统相结合,采用太阳能加热系统来作为热泵系统的热源,这种太阳能与热泵联合运行的系统被称为太阳能热泵系统。

太阳能具有资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需开采费用、处处均可开发应用的特点,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除了供热之外,还可供生活热水,一机多用。在实际工程应用方面,美国及西欧各发达国家都已经建成了许多由太阳能热泵系统进行供热的公共及私人建筑,如美国丹佛公共学院北院等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英国、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也都已经建成多座生态别墅,别墅中的全部生活热水以及采暖供热都由太阳能热泵提供,夜晚以及阴雨天则利用晴天时所储存的能量[8]。我国太阳能热泵主要应用在公共建筑物上,例如,北京奥运村和奥运场馆的生活热水和加热的能量都采用太阳能热泵供热系统[9]。但在私人住宅应用太阳能热泵方面的研究和应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阶段。

太阳能热泵系统节能效果好、投资较水源和地源少、运行管理容易、一机多用等优点使其在供热方面具有较大的领先优势,但应用于住宅建筑暖通空调热泵系统的热源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仅能供热,不能制冷,夏季无法单独调节室内温度,需和其他热泵配合使用;第二是在日照少的高纬度地区、山地和年阴天数较多的地区无法充分供热。

2.5 污水源

污水源热泵技术是一项直接利用污水中能量的技术,它以工业污水、工业废水、污水处理厂2级或3级处理后的出水为热源提取热(冷)能量,实现热(冷)量的采集和利用以及由低位能向高位能的转化。

污水处理厂排出的再生水水温适宜,城市污水水温高且稳定,具有冬暖夏凉的特征,温度全年在10~25℃之间(一般夏季为17~22℃,冬季10~16℃),适合对建筑物冬季供热和夏季供冷。水量波动小,有利于热泵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且热泵出水温度可在较大范围内调节,能够较好地满足不同地区的供暖需求。污水热能潜力大,我国每年污水排放量为464×108m3/年,可利用的热量可供采暖空调面积为5亿m2以上。以黑龙江省为例,2000年全年污水排放量为11.4×108m3/年,若考虑70%可用,可利用的热量可供暖面积为1 100万m2[10]。

但长途的传输,必会损失大部分的热量,导致热利用率降低,且增加一次投资成本和施工周期,也给后期维护管理带来不利因素,所以污水源适合作为工矿厂区附近、污水厂附近住宅建筑的热源,从而限制了其他住宅建筑使用污水源热泵。

2.6 一种适合住宅建筑的污水源

为了解决热量长途传输的弊端,也有人提出了在提升泵站和三级干管处设置污水热泵,或在小区附近的生化池设置污水热泵,以求就近取能供热[11,12]。

现在住宅小区的规模日趋变大,大部分城市生活污水在进入市政管网之前会经过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化粪池、厌氧消化池、生化处理设施)处理,这些污水处理的初级设施内的污水也可作为一种污水热源。林真国[13]等就从就近利用小区污水冷热能的角度出发,对重庆市主城区某居住小区生活污水的温度和流量进行了测试分析,提出了小区污水热泵系统应用于建筑空调、供暖和卫生热水供应的综合节能系统模式。2008年中国地源热泵发展研究报告[14]提出将污水源热泵系统设在城市居住小区或者单栋建筑的生化池附近,能够快捷地利用污水冷热能,便于将回收的污水热能就地实现利用的原则。

生化池污水在一般情况下具有水量足、稳定、水温高、施工和维护较地源热源容易的特点。一个生化池往往处理1~10栋住宅建筑排出的生活污水,一栋住宅楼的居住人数通常在100~500人之间,每人每天产生的生活污水,包括洗衣做饭,洗澡,卫生间等各部分约为200L,水量充足。小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水温由于厨房和卫生间热水排放、污泥内部厌氧发酵等原因,较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高,且出水比进水温度高。

但生化池污水量峰值与供热制冷的时间段上存在错位,且部分小区入住率不足,造成污水量变化大,供热量不足以满足所有面积的缺点。对于入住情况良好、小区人口较多,设置集中式生化池的住宅小区,可将生化池污水作为热泵热源的补充来源。

3 住宅小区热泵热源的选择

住宅小区热泵热源的选择原则是稳定、安全、低耗、易于管理和维护等。根据这些原则和住宅小区的不同情况,可按以下几条来选择热泵的热源。

(1)有余热污水排出的工矿厂区或稳定运行的污水处理厂附近的住宅考虑以污水作为热源。

(2)在地质条件合适、处于非地震带且施工、管理和投资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考虑选择土壤作为热源。

(3)在不满足第1、2条、地下或地表水资源丰富而稳定、施工管理和投资满足要求的情况下,考虑选择地下水作为热源。

(4)高原地区、日照强而稳定地区考虑以太阳能与空气配合作为热泵的热源。

摘要:指出了住宅建筑的暖通空调能耗占建筑能耗的比重大,较燃煤取暖而言,热泵技术的节能效果显著。从原理特点、适用性、限制条件、土建和设备建设难度和周期、后期管理维护等方面分析了空气、地表(下)水、土壤、太阳能和污水等热泵热源,探讨了住宅建筑热泵热源选择的总的原则。

关键词:住宅建筑,热泵,热源选择

建筑玻璃的选择 篇2

文化是城市的内核和灵魂,没有文化的城市是没有凝聚力,没有发展活力的城市。围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建筑设计等当今城市发展建设中的前沿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城市建筑所追求的文化建筑与城市环境的紧密融合,人文空间与自然生态的有机统一,更是重中之重。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城市的文化资源、文化氛围和文化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活力和竞争力,而文化建筑作为城市文化最重要的载体和空间场所,对于培养城市文化也有着重大的意义。

建筑的文化品格

何镜堂:中国工程院院士

建筑是文化的载体,作为一种社会观念形态,能够反映其在满足使用功能需求的同时所体现的人类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一个具有文化品位的建筑,其文化意义常常成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和一段时期的文化标志。文化建筑因其特有的文化功能和广泛的公共参与性更能彰显文化的属性和品格,并表达文化建筑的特征和风格,这是建筑文化也是文化建筑创作的一个特征。如同人拥有基本的品格和气质,对于建筑而言,这种品格通过建筑的造型、空间和内外环境的塑造,构成建筑的整体空间,成为建筑文化的风格和精神。建筑创作常常以主题事件、场所、环境、历史文脉、人物风范、科技特点、高度价值和审美观等为切入点表达建筑的文化品格,创造高品位的文化建筑。

文化建筑表达的准则是紧扣建筑品格的主题,并综合此时此地,此刻此景,选择最适宜的建筑构成,可能是单个建筑的构成,也可能是集群的构成。场所属性的解读和利用,采用彰显或消隐的手法来塑造一个清晰的建筑形态,从较为直接形似的符号象征走向更加隐喻和神似的抽象表现。以情景叙事展开空间的叙事方式,并使之上升为更富有层次的叙事化场景。通过建筑外在的材质、纹理、色调等表皮信息,表达直观的建筑文化特征,这也是用得比较多的手法。城市共融,采用开放的共融空间吸引和包容更广泛的城市生活,在建筑功能和内容上更加复合、多元和人性化,成为增强建筑自身的适应性的手法。因此,文化性是对一座建筑相关特点的最高概括,而建筑品格则是建筑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建筑的灵魂。建筑的文化内涵

斯特凡·胥茨:德国gmp建筑事务所副总裁、主持设计师城市和文化的互动,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都属于文化建筑,但其建筑形态是不同的,组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文化广场与城市的关系。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位于靠近市中心的位置,所占据的地区有一个中轴线,四周是穿行的街道,广场十分完整,广场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市民活动空间。林肯文化中心不是以单栋的建筑著称于世,每一栋建筑都很有名,同时作为一个整体也非常成功。整体性表现在这几栋建筑的比例、材料、幕墙的划分及共同营造出来的各样空间。不论白天还是晚上,纽约市民都非常愿意来到林肯广场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整体性是林肯广场给予城市最好的礼物,建筑的外立面都是朝向广场的,外立面之间不论是柱廊的形式,还是中间的形式都是相互呼应的,所以完整的建筑群具有自己独特的力量。

国家博物馆

文化建筑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国家博物馆是我们在中国完成的非常重要的文化建筑,这个项目花费了多年的时间。它不是一个单独的建筑,其前方有一个很大的城市广场,人民大会堂与这个建筑形成对比,博物馆的前方立有很高的柱廊,这个柱廊作为建筑的朝向。广场完全建成后,出现了一些带有政治意义的新建筑,其外观表现是没有柱廊的,比较封闭。在广场上可能看到新的建筑呈现出这样的一个体量,并且是以这个建筑体量形成的文化中心。我觉得这个建筑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它能够同时告诉广大市民,今后的设计将使两个建筑产生新的平衡。

在入口处可以看见柱廊,柱子是非常细的形态,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非常尊重历史建筑,而且是依据中国建筑的特色来做的,以尊重老建筑的方式来处理新建筑。后面的大厅是一个连接大厅,空间非常恢弘,尺度的变化是从天安门延续至此,从这个建筑继续往北走,会有更强的尺度感。进入里面,天然的采光引导对于空间是有帮助的,大厅中使用的一些建筑元素是从中国的传统元素中提取出来的。

我认为文化建筑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在建筑中进行各种各样的交流。特别是文化中心的建筑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还是大剧院,我们都能看到尺度方面的尝试和变化。

细节表达文化建筑的特征

约翰尼斯·雷西:德国KSP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总建筑师我们公司的理念是建筑并不是单纯的输出产品,而是在不断沟通中,为满足特定需要,创造与地方性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中国,国家图书馆项目对我们意义重大,国家图书馆项目在2003年中标,现已竣工。我们对于自己的表现比较满意。建筑方案基于一个非常简单的理念,即希望人们能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活动。设计主题是按时间顺序对建筑进行三个不同时期的分割:第一部分是基座内的传统式图书馆,代表过去,存放的古典文献等;第二部分存放现在的书籍;第三部分代表未来,是关于发展新方向的相关信息介绍。这个项目对于我们而言非常重要,因此我们经常去施工现场,确保设计理念能够得到最大的实施。在过程中能够强烈地感受到一个项目从最开始的方案设计到最后的竣工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沟通过程。

此外,天津美术馆项目也是将建筑融入城市文化和自然的很好体现。天津是一个大城市,在城市中心建立一个大规模自然景观的机会千载难逢。首要问题是怎样使建筑在城市与自然中处于一个更加恰当的位置。基地外围和中间设有绿化带,绿化带中间是天然湖,基地像洋葱一样环环相扣。中央湖区及周围的绿化带得到了非常好的实施,居民可在此享受惬意的时光。通过这一设计我们想要传达的理念是所有的建筑物都是一个整体。建筑位于城市与湖水之间,与自然、城市都能建立联系。

针对建筑物造型我们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设计方案。希望建筑融入群体,而不是作为一个单体存在,在不失去自身气质的同时,避免过于突出,并且对于任何建筑物的细节都进行不断推敲。我们对建筑物立面的设计就是对上百个不同方案进行择优挑选的结果。通过不断地

推敲和沟通,我们对立面和造型进行不断调整,最终建筑作品得以完成。

浅析建筑照明配电干线的合理选择 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照明配电干线;连接方式;合理选择

0.引言

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有效推进了建筑行业的迅速兴起,越来越多的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充分满足了人们对于住房建设的需求,还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办公场所,有效的提高了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率,对于城市经济的持续增长有着重大的意义。但是,在当前建筑照明配电干线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照明配电干线不合理的现象,这也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并从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我国建筑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以下本文重点对建筑照明配电干线的合理选择进行了简要的探讨,从而总结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仅供借鉴。

1.我国当前高层建筑中常见的照明配电干线方式

1.1普通电力电缆T接

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当施工人员在对照明配电干线进行选择时,可以采用普通的电力电缆,并在每一层的分层处安装电缆T接箱。但是,因为这种接线方式存在一定的复杂性,这就需要再单独设置一个电缆分线箱,只有在确保电缆被完全切断的情况下,才允许对电缆分线箱内的电缆进行分支连接,之后,再将电缆外部的保护层和绝缘层进行清除即可。然而, 这种电力电缆自身存在着很多的缺陷,比较容易受到周围施工环境的影响,若是施工人员出现误操作的现象,很容易引起电气安全事故,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并且,当电力电缆在安装过程中,占据的建筑空间较大,施工操作较困难,已经不再适应于现代建筑照明配电干线系统中。

1.2插接式母线槽

现如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生活质量水平,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需求也越来越多,目前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已经成为现代建筑行业的主要发展趋势。然而,由于建筑物结构越来越多样化,建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尤其是对用电负荷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因此,电缆在照明配电干线系统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在实际的电缆分支接头制作过程中,由于施工工艺水平较低,致使电缆在安装使用初期就存在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大大降低了整个建筑工程的使用质量。为此,笔者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认为,想要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尽可能选择大容量的照明配电干线,以此来提高建筑照明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近几十年来,插接式密集型封闭母线槽配电方式(以下简称封闭母线)已广泛地应用在高层建筑中。封闭母线的种类可划分为三相三线制、三相四线制、三相五线制等几种,额定工作电流为250A至5000A不等。它的主要结构是由优质钢板弯制的外壳、导电铜(铝)排、绝缘材料及有关附件等组成。它用特制的插接端与变压器或低压配电柜直接插接,带插孔的母线槽可以通过插接头箱或插接开关箱很方便地引出电源分支回路至楼层配电箱。

闭母线与传统的电缆配电方式相比,具有传输电流大(最大可至5000A)、结构紧凑、体积小(以载流量1000A为例,国产母线槽截面为135mm×170mm)、互换性及通用性强、绝缘强度及动稳定性能较高等优点。国内外几十年的安装使用证明,在高层建筑中,它是目前普遍采用的一种垂直配电干线方式。虽然封闭母线以其种种优点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其逐步暴露的缺点也一直为业内人士所忧虑,主要有:(1)封闭母线的安装质量直接影响使用功能,其安装步骤多、要求高,如安装弹簧支承器(起承重,伸缩和调直作用)就需分四步;母线插接后需用压板定位,压紧后再紧固穿心螺栓;对安装使用地点的环境要求高,必须保持空气清洁;每节母线槽安装前必须测量绝缘电阻,装上后需再总测一次。(2)封闭母线为了不受高层建筑中风荷载或地震等引起的机械应力的影响,安装时采用了弹簧支座等固定方式来增加其可挠性和防震性,从而使结构变得复杂。

而插接式封闭母线槽的缺点主要有:(1)安装步骤多,要求高,施工周期长;(2)分支接头过多,产生故障点多;(3)对安装使用地点的环境要求高,必须保持空气清洁,耐潮湿、耐腐蚀性差。

2.预分支电缆

预制分支电缆是指根据设计要求,制造厂采用预制作方式,完成了位于主干电缆上制作带有支线及其接头的电力电缆。其由主干电缆、支线电缆、分支接头、分支压接型连接件及提升金具等组成。

2.1其中,预分支电缆的优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这种接线方式具有施工简便、安装周期较短的特点,这是因为电缆分支制作工作已经事先在加工成内完成,这样就节省了在施工现场的施工时间。并且,通过对电缆的电气性能、耐久性等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控制,确保预支分支电缆的重量保持在同载流量的状态中。 第二,预分支电缆的自身具备良好的电气性能,这样就充分保障了供电的稳定可靠性,其主干电缆导体有着较强的连续性,无任何的分支接头,从而有效防止了运行故障的发生,再加之建筑设计人员对电缆分支接头结构进行了合理的优化设计,大大降低了分支电缆与主干线路之间的电阻,店面分支接头受到热胀冷缩作用的影响。第三,预分支电缆除了具备电气性以外,还有很好的防水性、气密性等,由于大部分分支接头模塑通常都是采用了特殊材质的PVC聚合物,能够与电缆外部的保护套紧实的贴合在一起,即使处于环境潮湿的条件下也可以正常供电。

2.2预分支电缆的缺点

(1)主电缆允许长度有限,限制了使用范围;(2)干线容量有限,目前预制分支电缆的最大允许电流为1600A,而母线槽的最大允许电流可达5000A;(3)施工单位在对预制分支电缆进行预定前,必须充分做好建筑电气竖井的测量工作,详细记录下其具体的尺寸大小、高度等。并将其交由生产厂家进行制作。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施工人员一定要特点注意的是,预制分支电缆一旦被生产出来,是不可以在进行修改和调整。(4)预制分支电缆只适用于各分支电气负荷比较稳定的场所,一旦施工完毕,各分支的容量都将无法增加。而母线槽在保证不超出总负荷的前提下,可以调整各分支的用电负荷。(5)使用寿命较短。

3.电缆绝缘穿刺线夹

电缆绝缘穿刺夹在国外使用了30年,因其安装简便、成本低,使用安全等特点,近年来在国内也已开始广泛使用。电缆绝缘穿刺夹优点:(1)安装简单。(2)导电能力强。(3)不需使用终端箱、分线箱,且接头耐扭曲、防震、防水、防腐蚀老化。(4)电缆绝缘穿刺夹缺。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可以得知,对于任何一个建筑工程项目来说,建筑照明配电干线连接方式是否合理性,对于建筑物使用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更是整个工程项目效益的关键保障。因此,施工单位应当高度重视建筑照明配电干线工程的施工质量,根据施工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照明配电干线连接方法,并对其容量大小进行严格的控制,对以往工程实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进行分析,同时制定有效的解决对策,促使建筑照明配电干线系统高效稳定的运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居住环境。 [科]

【参考文献】

[1]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50052-2009.

[2]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2011.

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选择分析 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节能,太阳能

引言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在不断的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建筑行业作为国民支柱产业, 进行绿色建筑建设和发展是实现节能减排、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1 绿色建筑的定义

所谓绿色建筑主要指的是在建筑的整个使用过程中, 对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节约、尽可能的保护环境, 做到节能减排, 并且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绿色建筑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在绿色建筑的设计阶段应该对环境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和利用, 在施工中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在使用过程中能够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舒适和健康的空间, 而在最后的拆除还能够将对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 并尽可能再循环利用;

(2) 适应自然条件, 保护自然环境;

(3) 创建适用与健康的环境;

(4) 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减轻环境负荷。

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可归纳为:减轻建筑对环境的负荷, 即节约能源及资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适性良好的生活空间;与自然环境亲和, 做到人及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共处、永续发展。

2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2.1 节约能源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 采用节能的建筑围护结构以及采暖和空调, 减少采暖和空调的使用。根据自然通风的原理设置风冷系统, 使建筑能够有效地利用夏季的主导风向。建筑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平面形式及总体布局。

2.2 节约资源

在建筑设计、建造和建筑材料的选择中, 均考虑资源的合理使用和处置。要减少资源的使用, 力求使资源可再生利用。节约水资源, 包括绿化的节约用水。

2.3 回归自然

绿色建筑外部要强调与周边环境相融合, 和谐一致、动静互补, 做到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3 绿色建筑设计技术

绿色建筑设计技术主要有节能技术、绿色施工技术、给排水技术、声环境保障技术、空气环境极其保障技术、光环境保障技术、热湿环境及其保障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环境绿化与绿色设计技术、智能化技术以及建筑材料技术等。

3.1 节能技术

节能技术包括规划设计节能、围护结构节能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等。规划设计节能主要包括对建筑布局和室外环境设计进行优化、对场地和屋面铺面材料进行合理选择、营造舒适的室外空间、不知好建筑朝向和建筑间距、合理设计采光口 (减少人工照明) 以及优化能源系统 (采用太阳能、风能和地源热泵技术。围护结构节能主要包: (1) 根据昼光照明及供热和通风, 对门窗通风口的位置以及大小进行确定; (2) 夏季开口加装遮阳设施。就是如电控智能遮阳板, 根据太阳运行角度, 室内光线强度要求, 采用机翼性电控遮阳系统, 在太阳辐射强烈的时候打开, 遮挡太阳辐射, 降低空调能耗。在冬季和阴雨天的时候打开, 让阳光射入室内, 降低采暖能耗; (3) 选择合适的玻璃, 金属薄膜或者着色膜。通过对玻璃本身的处理, 如着色涂膜等降低材料的遮阳系数, 从而达到遮阳的目的, 比如镀膜和彩釉玻璃用在东西立面上就有很好的效果, 与平板玻璃相比, 彩色玻璃可以避免60%的太阳辐射; (4) 重点开发和推广建筑门窗和建筑幕墙全周边, 高性能密封技术, 高性能中空玻璃和经济性双玻系列产品工艺技术, 铝合金专用型材技术, 门窗及幕墙保温隔热技术, 建筑门窗与太阳能一体化应用技术, 门窗与外遮阳一体化节能技术等新技术体系。可再生能源技术就是运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以及地热能。如运用太阳能对建筑物进行供热和供冷。

3.2 绿化绿色技术

绿化绿色技术主要包括绿色雨水以及绿色设计技术。绿色雨水就是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并人工模拟自然生态的方式, 控制城市和建筑的雨水径流, 通过利用, 强化下渗, 调蓄, 滞留, 蒸腾, 蒸发等原理和一系列技术措施, 促进良性水循环。其主要技术措施有不同的应用层次, 如场地, 居住小区, 区域, 流域等。绿色设计技术主要包括楼旁绿化、屋顶绿化、墙面绿化以及室内绿化等技术。

3.3 空气环境保障技术

该技术就是最大限度利用自然通风。在朝向、平面、剖面和引风导风构造等方面设计, 营造各建筑前后较大压差, 引风入室。通过开窗具体位置和大小、户型设计、空间功能划分、内部隔断设计等, 减少室内空间的流动阻力, 引导气流经过主要功能区域;应用于建筑通风空调设计中, 可对室内空气六流场及热力状况进行分析。

3.4 声光环境保障技术

声光环境保障技术的重点在于防噪降噪和人工照明的合理布置与节能。

3.5 材料与构造技术

主要包括水泥和混凝土、新型玻璃材料、遮阳系统新材料以及木材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采用生态水泥、绿色混凝土、再生混凝土以及绿化混凝土。其中绿化混凝土最主要的功能是能够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可能, 为了实现植物生长功能必须使混凝土内部有一定的空间, 以填充适合植物生长的材料。采用具有最佳保温效果的超薄真空玻璃。传统的遮阳防渗系统或纺织材料的弊端在于, 太阳辐射强度增加, 房间会变暗, 以致不得不经常使用人工照明, 可采用微遮阳屏和棱镜反射遮阳。木材用途广泛, 通常也可以算作一种节约成本的建筑材料, 适于预制, 简单加工以及资源节约型的建筑方法, 此外木材还具备良好的热工性能, 潮气不易穿透, 在保证室内空气质量方面起着积极作用。

4 案例分析

4.1 梅纳拉商厦绿色技术的运用

4.1.1 螺旋上升的植物

立面和空中庭院中的植物, 从楼的一侧护坡开始, 沿着建筑表面螺旋上升。种植在楼上向内凹的平台上, 这些中庭引导凉爽空气流穿过建筑的过渡空间, 创造了一个遮阳且富含氧的环境。建筑使用自动化系统的排列, 通过设备和调节空气的植物来减少能量消耗。

4.1.2 可调遮阳板

受日晒较多的东、西朝向的窗户都装有铝制散热片和遮阳板。而南北向采用镀膜玻璃窗以获取良好的自然通风和柔和的光线。协调了通风采光与节能的关系。每层办公室都有阳台, 也有推拉式落地玻璃门, 来控制自然通风的范围。电梯间、楼梯间和卫生间都使用自然通风和自然光照射, 电梯间无需增压防火。

4.1.3 凹空间与空中庭院

在建筑受热的一侧, 设置内凹的空间来遮阳, 可以采用的形式有凹入的窗子, 阳台和小尺度的空中庭院。除了遮荫, 这些院子应设通高的玻璃门使办公人员随意出入, 领略建筑周围的自然景观, 这些空间的功能灵活多样, 可作为避难处、绿化平台, 允许将来增建洗手间或厨房。

4.2 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采用的主要绿色建筑设计技术有节能幕墙技术、绿化外墙和屋顶技术、地泵热源技术、自然导光和通风技术等。采用“细胞墙”技术结合装饰与遮阳;地泵热源技术将夏季吸收房间里的热量, 储存在土壤中, 冬季再“提取”出来。自然导光技术中利用南侧下沉庭院及通高弧形玻璃幕墙将自然光引入地下, 采用太阳光光纤导入系统建筑位于北半球的中国上海, 夏季盛行东南季风, 冬季盛行西北季风。建筑的形体南虚北实, 有利于夏季风吹入建筑内部以及阻挡寒冷的冬季风。

5 结语

目前, 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绿色建筑领域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绿色建筑设计中, 应该结合工程实际情况, 充分的对节能技术、绿色施工技术、给排水技术、声环境保障技术、空气环境极其保障技术、光环境保障技术、热湿环境及其保障技术、废弃物处理技术、环境绿化与绿色技术进行运用, 做到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环境的同时, 最大限度的做到节能减排, 促进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广盛.关于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体会[J].现代农业, 2009 (02) :143~144.

[2]仇保兴.建立五大创新体系促进绿色建筑发展[J].建筑, 2006 (09) :267~268.

[3]陈宇峰, 李晓红.绿色建筑的新型结构措施[A]. (2009GHMT) 第7届两岸四地工程师 (台北) 论坛论文集[C].2009 (08) :67.

建筑玻璃的选择 篇5

1传输线缆的衰减、弯曲、屏蔽、防潮等性能应满足系统设计总要求,并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线径较细、容易施工的线缆。

2报警信号传输线的耐压应不低于AC250V,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铜芯绝缘导线、电缆芯线的最小截面积应满足下列要求:

1)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1.00mm²。

2)线槽内敷设的绝缘导线,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0.75mm²。

3)多芯电缆的单股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0.50mm²。

3视频信号传输电缆应满足下列要求:

1)应根据图像信号采用基带传输或射频传输,确定选用视频电缆或射频电缆。

2)所选用电缆的防护层应适合电缆敷设方式及使用环境的要求(如气候环境、是否存在有害物质、干扰源等),

3)室外线路,宜选用外导体内径为9mm的同轴电缆,采用聚乙烯外套。

4)室内距离不超过500m时,宜选用外导体内径为7mm的同轴电缆,且采用防火

的聚氯乙烯外套。

5)终端机房设备间的连接线,距离较短时,宜选用外导体内径为3mm或5mm、且

具有密编铜网外导体的同轴电缆。

6)电梯轿厢的视频同轴电缆应选用电梯专用电缆。

4光缆应满足下列要求:

1)光缆的传输模式,可依传输距离而定。长距离时宜采用单模光纤,距离较短时宜采用多模光纤。

2)光缆芯线数目,应根据监视点的个数、监视点的分布情况来确定,并注意留有一定的余量。

3)光缆的结构及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最大抗拉力等机械参数,应满足施工条件的要求。

建筑玻璃的选择 篇6

【关键词】民用工程;配电系统;无功补偿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蒸蒸日上,许多新型的建筑结构也不断的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不过由于其建筑物的逐渐增多,电力资源的消耗量也在逐渐增多,因此为了使得建筑供电系统的工作性能得到有效的保障,提高电能的利用率,我们就将无功补偿技术应用到了其中,这就使得建筑配电系统的节能效果得到很好的提升。目前,人们为了使得无功补偿的应用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将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了其中,这也使得无功补偿装置的种类在不断的增多。其中不同的武功补偿装置其应用效果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为此我们就要对其进行合理的选取,从而使其配电系统的工作性能得到提升。

二、无功补偿的基本原理

在建筑工程配电系统运行的过程中,无功补偿技术的应用主要是为了提高配电系统的工作性能,使其电力资源在线路输送的过程中,电损量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得到节约能源降低成本的效果。一般而言,我们在对建筑电网系统进行建设施工的过程中,电网系统的输出功率主要包括了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这两个部分。其中有功功率的产生,就是电气设备对电力资源的直接消耗,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源,从而满足电力设备运行的相关要求。而在无功率模式下,电气设备是不需要消耗电能的,它只是通过相关的方法将电能的形式进行环环,从而满足电气设备运行的实际条件。这样不仅使得电力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有效的提高,还使得电气设备的工作性能得到有效的提升。而无功补偿装置的应用,则是在电网系统输出无功功率的基础之上,来对其整个建筑工程配电系统进行相应的优化,从而在满足配电系统运行的同时,也有着良好的节能效果,使得现代化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为了使得无功补偿装置的应用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们也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其中,从而方便了人们对建筑工程配电系统的控制管理,满足了现代化建筑工程建设施工的相关要求。

三、无功补偿方式

在现代化建筑工程配电系统建设施工的过程中,我们所采用的无功补偿的方式有很多。其中主要是采用的负荷侧集中补偿方法来对其进行处理,这种补偿方式主要是通过自动公路调整装置,来对其进行相应的控制管理,从而使得配电系统可以随着电力负荷的变化量来进行相应的变化。另外,在当前建筑工程配电无功补偿的过程中,我们除了采用负荷侧集中补偿方法以外,还可以采用三相电容补偿、分相电容补偿以及混合补偿这三种方法来对其进行处理。因此我们在对建筑工程配电无功补偿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根据其实际情况和相关要求,来对无功补偿方式进行选取。下面我们就对这几种常见的无功补偿方式进行介绍。

1.三相电容自动补偿

三相电容自动补偿结构简单,成本低,在供配电系统中被广泛应用。它在补偿时,信号取自三相中的任意一相,根据检测结果的需要,三相同时投切相同数量的电容。三相电容自动补偿适用于三相负载平衡的供配电系统,当三相负载平衡,三相电压、电流接近时,三相同时投切可保证三相电压的质量。但如果三相负荷不平衡,用三相电容自动补偿的方法来补偿无功电流、提高功率因数,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可能会造成设备的损坏。

2.分相电容自动补偿

分相电容自动补偿就是每相单独补偿,通过检测每一相的电压、电流,当每相功率因素或电压与设定值比较超出某一范围时,每相分别进行单独补偿,有针对性地进行无功补偿,避免补偿的盲目性,提高资源利用率。分相电容自动补偿较三相电容自动补偿复杂,但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供配电系统中的应用,分相电容自动补偿已在民用建筑中推广应用。

3.混合补偿

较常见的混合补偿是设一组三相电容自动补偿的时,再设一组分相电容自动补偿,系统根据检测结果自动选择补偿方式,资源可得到充分利用,但前期投入费用相对高些。

四、民用建筑工程功率补偿的选择

1.民用建筑负荷的特点分析

在民用建筑中大量使用的是单相负荷,照明、空调等由于负荷变化的随机性大,同时,尤其是住宅楼在运行中各户用电不均衡,使三相不平衡更为严重。因此,民用建筑负荷应属典型的三相不平衡负荷。

2.民用建筑负荷功率补偿的选择

如前所述,三相电容自动补偿是根据其中一相所测的电压来进行的。因此,对所测相的补偿是合适的,而对另两相就有可能造成过补偿或欠补偿。如果过补偿,则过补偿相的电压就会升高,造成该相用电设备或保护元件因过电压而损坏;如果欠补偿,则欠补偿相的回路电流增大,线路及断路器等设备由于电流的增加而导致发热被烧坏。同时,补偿过程中所产生的过、欠补偿将给整个电网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用传统的三相无功自动补偿方式不但不节能,反而浪费资源,难以对系统的无功补偿进行有效补偿。

五、分相电容自动补偿其他注意事项

在选择电容器额定容量时应注意与变压器容量的匹配问题,如果选择大容量电容器组来补偿小容量变压器,则往往会难以做到补偿精确;而若是采用小容量电容器组补偿大容量变压器,则将会导致电容器的投切頻繁。我们知道,电容器在接通时,会出现极高的尖峰电流,而若是在电容器组中接入单个电容器,由于已接入电网的电容器此时已成为附加能源,则会产生更大的尖峰电流,这种尖峰电流将对开关及电器设备造成损坏。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减少电容器的投切次数,也即不宜采用小容量电容器组来补偿大容量的变压器。

另一方面,由于目前电网中大量存在非线性负荷(如众多的半导体功率元件等),使得电网中的谐波含量常常很高。装在电网上的电容器,从低压侧看它与变压器的感抗及剩余的电网电感形成一个振荡回路。当这一回路的固有频率与电流谐波的频率相互重合时,振荡回路的励磁电流将使回路产生很高的过电流造成供电回路过载,甚至引起电容器的烧毁。因此,在电容器接通回路中需要串联一个电感,一则防止产生谐振,二则可吸收高次谐波电流。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我国建筑工程建设配电系统施工中,无功补偿技术已经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应用,这样不仅使得电力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还满足了现代化建筑工程的节能要求,从而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不过,从当前我国建筑工程配电施工的实际情况来看,人们在对其进行建设施工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为此我们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来对其进行相应的改进和完善,以确保建筑配电系统建设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任元会主编.工业与民用配电设计手册[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高层建筑地基施工方案的选择 篇7

1.1 地基承载力不足带来的影响

当高层建筑对地基的压应力远远大于地基承载力时, 建筑物是安全的, 反过来, 一旦地基承载力小于高层建筑对地基的压应力时, 那么高层建筑就会发生不均匀沉降, 从而导致建筑物开裂, 严重的情况下, 地基土会发生剪切破坏从而造成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或受损, 所以在高层建筑地基施工方案中, 必须对地基承载力进行详细的考虑。

1.2 地基发生沉降现象带来的影响

地基土在高层建筑的压应力作用下, 土体中的孔隙被压缩, 孔隙水被挤出, 从而使得地基产生沉降现象, 假如地基的沉降量达不到规范要求, 就会导致高层建筑整体倾斜甚至是更为严重的后果。

1.3 土坡失稳现象对高层建筑的影响

土坡失稳现象指的是土体丧失稳定性后沿某一滑动面移动的现象, 不再是平衡状态, 导致土坡失稳现象发生的因素有内部因素如土坡的结构、土质等原因以及外部因素如外部振动、降水等原因。

2 地基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2.1 地基基础的轴线产生位移现象

一般情况下, 地基基础的轴线产生位移的现象, 主要发生在工程的内墙部位, 这会导致上部墙体和地基基础之间偏心压力的产生, 从而对建筑物整体受力产生影响, 在地基施工过程中, 一般应在槽边打中心柱, 但是在实际放线过程中, 有些放线员只在山墙处留有控制桩。一般时候是先砌外墙和山墙, 砌到横墙基础的时侯, 由于中线被封在纵墙基础外侧, 从而使得吊线不能进行找中, 轴线产生很大的偏差距离, 从而导致地基基础的轴线发生位移的现象。

2.2 基础标高存在误差的现象

有很多时候, 在高层建筑地基施工过程中, 基础砌至室内地平面时, 经常会出现标高不在一个水平面的现象, 一旦基础标高存在的误差很大, 则会大大影响上部结构墙体标高的控制。而基础下面的沙土、混凝土等标高存在较大误差时, 则会大大影响高层基础砌筑过程中对标高的掌握。

2.3 防潮层失去效力

一旦基础防潮层出现开裂或者抹灰不结实的现象, 就无法有效地阻止地下水沿着基础向上渗透现象的发生, 从而导致墙体的潮湿。墙体潮湿之后, 就会发生墙体表面脱落, 破坏居住环境的美感, 还会影响建筑结构的强度。

3 高层建筑地基施工方法

3.1 对于不同的土质特点, 高层建筑地基施工技术方法

在高层建筑地基施工过程中, 主要对象是针对软弱地基和特殊土质的地基, 其中, 软弱地基最主要是由淤泥、冲填土或杂填土等土质成分组成的, 而特殊土质地基的主要成分是由软土、膨胀土等具有一定区域性特征的土质成分构成的, 对于这些不同具有不同土质特性的高层建筑地基施工, 施工技术必须同时能够达到各类土质的要求, 这样才能使得地基施工有所保证。第一, 对于高层建筑的地基施工技术应该具有剪切的特性, 这样才能防止由于剪切作用而造成的高层建筑地基承载力的降低而造成的建筑物整体结构不稳定进而失稳, 我们可以将地基土质的抗剪切强度提高从而提高地基施工水平。第二, 高层建筑地基施工具有很强的压缩特性, 当高层建筑物沉降和差异沉降相差很大时, 这种高压缩特性更加明显的体现出来,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将地基土质的压缩模量提高上去。第三, 地基具有很强的透水性。土质的这一特性表现为高层建筑的地基渗漏, 或者在开槽阶段产生的管涌等现象, 为了杜绝这种不良的现象, 在进行地基施工时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地基土质的透水性。第四, 高层建筑的地基施工还要考虑地基土质的振动特性。若是发生地震或者是外来的振动载荷比较大的情况下, 地基土质都有可能发生液化现象, 所以, 必须采取措施提高地基施工的抗液化能力, 提高地基土质的抗振动特性。

3.2 高层建筑地基施工方案中的技术要点

(1) 当前, 高层建筑的地基施工主要采用的是夯实法、换土法及注浆法等技术手段。首先需要做的是通过测量进行定位, 这是施工方根据试夯确立夯点如何布置之后逐一进行测量的过程, 但是在强夯开始之前必须使用推土机对其进行两次预压, 从而保证场地的平整度。之后施工方要细化测量施工场地的高程, 进而确认夯实点的布置与放线测量是否相一致, 如果高层建筑地基的地下水位比较高浅, 那么在地基表面应该一层比较粗的砂石垫层, 厚度大概为0.5~1.5m, 还可以采用有效措施使地下水位降低, 进而防止在强夯过程中由于孔隙的产生而导致的地下水压升高, 强夯时, 应该沿着从边缘到中间的方向进行夯实, 每夯实一遍后, 采用推土机进行场地的平整处理, 之后进行放线定位, 才可以再次进行强夯, 若是进行强夯的地段中含有大量的地下水, 则应该先铺设砂石垫层然后进行夯实。在钻孔注浆施工过程中, 首先要做的是对现场进行实际考察, 在硅化加固涂层上部留出不加固层的位置, 不加固层厚度大约为0.9m, 这样才能使得浆液上冒的现象不再发生。而在浆液进行浇筑的过程中浇筑压力应该在0.2~0.5MPa这个范围内, 若是土层的渗透系数是不断变化的, 那么在地基施工时应该是遵循从下至上的流程进行施工。此外, 对于钻孔的施工日期应当加以说明, 以防止漏浇的现象出现对地基施工产生影响。

3.3 防止基础防潮层失效的方法

基础防潮层的施工是一项独立而又隐蔽的复杂工程, 施工时间位于高层建筑物整体基础施工完成之后, 且在其施工过程中最好不要留有施工缝隙, 主要要求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基面上的泥土等杂质要彻底的清理, 重新砌筑那些被挪动过位置的砖块, 在上面浇上充分的水分, 等待一段时间后, 基面风干, 这时候的基础防潮层才可进行施工。 (2) 基础防潮层的厚度不能低于25mm, 且防潮层的厚度不能作为基础标高调整的标准。 (3) 砂浆要用木抹子进行抹平工作, 等到有了干的迹象, 马上进行抹压, 不低于5遍, 对于基础防潮层的施工不要留有施工缝隙。 (4) 抹完基础防潮层的砂浆后, 就要进行浇水养护的过程, 浇水前, 要在基础防潮层表面铺设一层厚砂, 再在上面砌上一层砖, 要保证最少每日一次浇水养护, 这样才能将潮湿养护环境保持好。

参考文献

[1]刘安乐.建筑工程中复合地基施工技术的分析[J].四川建材, 2009 (3) .

[2]安明.强夯法在大块石高填方地基中应用[J].施工技术, 2009 (10) .

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选择研究 篇8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是伴随着生态建筑以及大自然建筑而滋生出来的一个新兴理念。绿色建筑顾名思义是绿色的建筑, 它讲究的是在建筑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个理念也体现了国家注重协调经济效益。[1]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绿色建筑讲究的是土地、能源以及人才等各类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它提出主要的意义就是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不被污染。为人类创设一个更加舒适健康的居住环境。它的核心就是可持续性发展。

二、对于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

(一) 注意材料选择的合理性

想要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要求就必须按着国家科学的标准对建筑材料进行选择。

1、建材的选择必须是绿色的, 包括从混凝土、瓷砖、油漆甚至到电线的选择都要是绿色健康的。[2]

2、使用高炉水泥, 这种水泥具有很高的回收成分, 能够促进资源的高效回收利用。

3、对水泥、玻璃、装潢材料等都尽量选择当地建材。

4、对于装饰墙板材料的选择尽量选择可再生建材, 对于木材的选择要尽量对人体无害。禁止对不合标准的木材进行采购。建筑设计要考虑人本的设计理念, 对于建筑中的粘合剂以及油漆等的选择要考虑它的安全性。

(二) 保温节能材料的应用

绿色建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节能,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想要达到节能的要求就必须选择节能保温型的材料。

1、90%以上的室内空间具有良好的自然采光通风。

2、室内使用100%低逸性的健康建材。例如使用那种保温绝热材料, 这样对于需要使用空调的居民而言, 在原有耗电的基础上可以节约一部分电能。

3、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 使绿色建筑积极推行太阳能的使用,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可以节约很多的电能, 满足人们的日常用热水需求。[3]

4、深遮阳和露台设计, 成功阻挡刺眼的阳光进到室内并且减少能源使用。

(三) 提高用水效率

绿色建筑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讲究的是一种和谐美。

1、基地与屋顶绿化栽植多年生本土植物, 降低浇灌用水需求。

2、浴厕采用有节水标识认证的产品, 达到日用水量的减少。

3、设置雨水回收用于冲厕所和浇灌。绿色建筑是现代建筑发展的主流, 在使用的过程中也赢得了很多使用者的一致好评。绿色的建筑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 居住效果也是十分令人满意。[4]

三、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分析

(一) 高效性原则

高效性原则及工作效率高, 在绿色建筑中需要对多种施工原料进行运用。针对不同的原料还要按照不同的使用规则来提高它的使用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仅要减少对资源的使用同时还要节约用水资源以及节约土地资源。对资源的节约高效使用就是高效性原则的最好体现。在建筑中材料的使用也是个关键性的问题, 对于回收再利用的资源更应该注意它的使用, 比如地砖、木材等这些材料属于可再生材料, 即使废弃了也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二) 环保性原则

绿色建筑本身就是环保的, 因而提倡绿色建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可持续发展。在进行绿色建筑时在施工的各个方面都要注重环保性原则, 要不断的提高我国绿色建筑的质量和水平。在施工时工地上要处理干净不该有太多的废弃物, 即使不可避免的还有废弃物也要对其进行回收利用。

四、对绿色建筑设计技术的选择分析

(一) 对设计路线进行调整

在建筑施工之前, 对整体的设计路线要把握好。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设计路线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设计要追求整体与建筑之间的协调, 充分体现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性。[5]在设计时可以选用推广式的方式对能源系统进行设计, 采用推广式能源系统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还能控制有害物体的排放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污染的功效。

(二) 健全绿色建筑的相关法律法规

绿色建筑需要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 对于违规建筑也同样需要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为了实现绿色建筑的需要, 国家以及相关的部门必须颁布相应的法律规范来健全绿色建筑的理念。同时法律法规的制定必须要对节能节地等进行标准化原则的强化。就我国目前的建筑发展而言, 绿色建筑才刚刚起步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制约。

(三) 设计方法的合理选择

在选择设计方案时要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 对外部环境等进行整体的规划, 同时在选择设计方法时也要考虑不同的方面, 既要对建筑外部进行合理的设计, 同时还要对体型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 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法来实现绿色建筑的目标。

结语:

绿色建筑是当代建筑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即使现在我国的绿色建筑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但是也同样是这些问题促进了我们不断的思索, 想出更好的方案来解决绿色建筑的问题。实现现代化的绿色建筑离不开我们所有人的共同努力, 通过大家的齐心协力才能对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不断的提升, 进而促进自然和谐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汪铮, 车学娅, 陈剑秋, 王颖.绿色技术选择方法初探——以上海自然博物馆绿色建筑设计为例[J].绿色建筑, 2010, 01:29-34.

[2]黎爱军, 李丽, 满晓波, 连斌.浅谈绿色医院的建筑技术体系[J].中国医院, 2010, 12:9-11.

[3]秦旋, 荆磊.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风险因素评估与分析:基于问卷调查的探索[J].土木工程学报, 2013, 08:123-135.

[4]徐振强, 张志华.我国绿色建筑会展产业发展现状的初探[J].科技促进发展, 2013, 04:85-90.

建筑防水工程中使用材料的选择 篇9

建筑工程的防水, 是建筑产品使用功能中一项很重要的内容, 它关系到人们居住的环境和卫生条件、建筑物的寿命等, 因此, 历来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课题。

建筑工程的防水技术按其构造做法可分为两大类, 即结构构件自身防水和采用不同材料的防水层防水。结构构件自防水, 主要是依靠建筑物构件 (如底板、墙体、楼顶板等) 材料自身的密实性及某些构造措施, 如坡度、伸缩缝等, 也包括辅以嵌缝油膏、埋设止水环 (带) 等, 起到结构构件能自身防水的作用;采用不同材料的防水层做法, 则是在建筑构件的迎水面或背水面以及接缝处, 另外附加防水材料做成的防水层, 以达到建筑物防水的目的。这种做法又可分为刚性材料防水, 如涂抹防水砂浆、浇筑掺有外加剂的细石混凝土或预应力混凝土等;另一种则是柔性材料防水, 如铺设各种防水卷材、涂布各种防水涂料等。

结构构件自防水和刚性材料防水层防水均属于刚性防水, 各种卷材防水、涂料防水均属于柔性防水。

按建筑工程不同的部位, 又可分为:屋面防水、地下防水、室内厕浴间楼地面防水以及水池、水塔等构筑物防水等。

2 建筑防水工程的质量

建筑防水工程质量的好坏, 与材料、设计、施工有着密切关系。防水工程的质量,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防水材料的性能和质量。因此, 各种不同的防水做法, 首先要求其材料应具有不同程度的防水功能, 主要应具有以下一些特性:

⑴耐候性。对光、热、臭氧等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⑵抗渗透、耐化学腐蚀性。具有抗水渗透和耐酸、碱性能;

⑶具有对温度、外力的适应性。即要求防水材料的拉伸强度要高, 拉断延伸率要大, 能承受温差变化以及各种外力和基层伸缩、开裂引起的变形;

⑷具有整体性。要求防水层的粘结强度要高, 既能保持自身牢固的粘结, 又能与基层粘结牢固, 且在外力作用下, 有较高的剥离强度, 形成稳固的不透水整体。

上述几点, 对于不同部位的防水工程则各有侧重。屋面工程防水, 尤其是没有保温层的外露防水层, 长期经受风吹、日晒、雨淋、雪冻等侵袭以及基层结构的变形, 因此对防水材料的耐候性、耐温度、耐外力的性能, 更为重要;地下工程的防水, 由于水压较大以及地下结构可能产生的变形等, 故特别要求能形成整体不透水膜, 具有较好的整体抗渗能力;对于室内厕浴间楼 (地) 面防水, 则应能适应基层形状的变化以及管道设备的敷设, 能确保其防水效果。

当然, 除材料性能外, 施工质量的好坏, 对防水工程质量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 如基层处理不妥、材料 (特别是粘结材料) 选用不当, 排水口、女儿墙压顶处等细部处理不好以及施工过程中对成品保护注意不够等, 都是造成渗漏的重要原因。另外, 设计不周也是造成渗漏的原因之一, 如屋面坡度过小, 排水不畅;排水口、板缝、管道设备根部、檐口等部位的防水构造做法欠妥, 均可造成积水、渗漏现象。

因此, 要求设计、施工也应严格执行有关规范、规程标准规定, 以确保防水工程的质量。

3 主要防水材料及其适用范围

建筑防水材料可分为如下四大类:防水卷材、防水涂料、刚性防水材料、密封材料。

3.1 防水卷材

防水卷材是建筑工程防水材料的重要品种之一, 主要有三元乙丙橡胶卷材、氯化聚乙烯—橡胶共混防水卷材、APP、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改性沥青自粘卷材以及高聚物改性沥青系和各种合成高分子复合自粘防水卷材等。

适用范围:用于混凝土板、塑料板、金属板等各种材料上的施工, 可用于各种类型和形状的屋面, 地下建筑、墙壁、隧道、地下铁路、地下停车场、水库大坝、轮船等部位的防水、防潮、防渗、防腐等四防作用。

3.2 防水涂料

防水涂料发展是一方面随着合成高分子材料工业崛起, 使防水涂料的研制与应用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是随着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防水做法, 已难以胜任, 亦对防水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就促进了防水涂料的发展。主要防水涂料有水乳型再生胶沥青防水涂料、膨润土沥青乳液防水涂料、硅橡胶防水涂料、氯丁胶乳沥青防水涂料、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丙烯酸脂类复合防水涂料、喷涂聚脲涂料等。

适用范围:涂料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延伸能力, 对在一定程度范围内的裂缝有较强的适应性, 并且是冷施工作业, 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有保护层的屋面、地下室、浴室、卫生间地面的防水工程, 也可用于非饮用水水池的防水。

3.3 刚性防水材料

刚性防水材料是指以水泥、砂、石为原材料或掺入少量外加剂、高分子聚合物等材料, 通过调整配合比、抑止或减少孔隙率、改变孔隙特征。增加各原材料界面间的密实性等方法配制成的具有一定抗渗透能力的水泥砂浆、混凝土类防水材料。主要刚性防水材料有混凝土膨胀剂、有机硅防水剂、水性分散乳液、混凝土减水剂等。

适用范围:防水剂的应用范围很广, 主要用于工业、民用建筑的地下工程 (地下室、地下沟道、交通隧道、城市地铁等) , 储水构筑物 (如水池、水塔) 和江心、河心的取水构筑物以及出于干湿交替作用或冻融交替作用的工程 (桥墩、海港、码头、水坝等) 。此外还可用于屋面工程及其他防水工程。

3.4 密封材料

建筑工程用密封材料, 系指填充于建筑物的接缝、门窗框四周、玻璃镶嵌部位以及裂缝等, 能起到水密、气密性作用的材料。

嵌缝材料与密封材料在狭义上有所不同, 嵌缝材料只用于填充缝隙、如沥青、油灰等;密封材料是用来填充设计上有意安排的接缝, 其本身具有弹性、粘附性, 能长期经受拉伸收缩或振动疲劳的材料。嵌缝材料与密封材料由于在用途上相似, 因此在广义上两者统称为密封材料。

密封材料分为不定型密封材料和定型密封材料两大类。前者指膏糊状材料, 如腻子、塑性密封膏, 弹性和弹塑性密封膏或嵌缝膏;后者是根据密封工程的要求制成带、条、垫形状的密封材料。主要密封材料有SBS弹性沥青防水胶、双组份聚氨酯弹性密封膏、双组份聚硫橡胶密封膏、水溶脂密封膏、水溶膨胀密封膏、三元乙丙胶密封膏、塑性止水带、橡胶止水条等。

适用范围:公路、墙板及屋面板缝的防水密封, 中空玻璃的防水密封, 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屋面、地面、卫生间、地下室等部位的施工缝、伸缩缝等防水工程, 也可用于嵌缝补漏及旧屋面、地面防水工程的修补等。

4 小结

近年来, 在北京、上海、湖南、四川、广东等地的大学、科研、生产单位, 积极研究、开发和应用了一批新型建筑防水材料及其相应的应用技术, 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经济效果。这些材料档次、价格虽然不一, 但一般均具有耐候性好、抗拉强度高、延伸率大、使用温度范围广、可以冷施工、减少环境污染等特点, 受到了设计、施工和使用单位的普遍欢迎。

建筑工程抗震加固施工的方法选择 篇10

建筑工程结构抗震体系的主要内容, 根据抗侧力结构体系的组成方式划分, 可以分为以下四种。首先是纯钢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在水平作用力之下, 有两部分的框架侧移, 一是结构倾覆力矩造成柱拉压变形, 引起整个结构的弯曲, 二是结构剪力造成梁柱受弯之后, 引起了部分的侧移。纯钢框结构具有比较好的延性体系, 而且平面布置上各个部位的刚度都较为均匀, 具有较长的自震周期。其次是框架支撑结构体系, 荷载力集中于结构的梁柱上, 但抗侧的刚度比较小, 如果结构的高度较高, 结构的抗侧刚度不能满足设计的, 而如果结构的梁柱截面设计得太大, 又会增加结构设计施工的成本, 因此框架支撑结构体系通常都均匀对称布置了支撑构成中心支撑框架结构。再次是伸臂及带状桁架。建筑物越高, 其支撑系统的高度和宽度也会随之增大, 但抗侧的刚度会明显下降, 为了提高结构体系的刚度, 可以在建筑物的顶部和中部位置设置伸臂及带状桁架结构, 提高建筑外围结构体系的抗弯能力。最后是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结构, 在钢框架当中设置混凝土剪力墙, 布置于住宅的建筑平面中心位置, 以提高结构的抗侧力刚度水平。这种结构由钢框架和混凝土两种不同的材料组成, 属于混合型的结构。

二、建筑工程抗震加固的主要施工方法

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 常用的方法有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加大截面、外包钢、外部粘贴等。

1. 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

抗震墙包括剪力墙和翼墙等, 目的是通过减少框架结构的扭转效应, 提高结构的抗震承载能力。这种抗震加固的方法对原结构的刚度具有一定的影响, 但施工比较方便, 而且加固后的耐久性更好,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将增设的抗震墙和原来的框架连接, 确保能够有效传递剪力, 并处理抗震墙增设之后地基的自重承载能力即可。在经济和技术方面, 这种方法需要比较多的混凝土和钢筋量, 因此造价比较大。笔者认为这种方法适用于大型商业地产项目, 因为这种这种项目对抗震加固的要求高, 而且具有承受造价成本的能力。

2. 加大截面

这种加固方法的原理是:利用与原材结构同种材料的钢筋混凝土, 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 加大构件的截面面积, 目的是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抗弯能力、抗压能力、抗剪能力、抗拉能力等, 适用于梁、板、柱等结构的抗震加固。这种加固方法对原来结构刚度的影响集中体现在薄弱位置上, 如果没有注意原来结构加固前后的变化情况, 很容易形成地震频率的共振区域, 从而形成新的破坏, 应用这种方法时候, 需要重点注意新旧结构的结合问题, 譬如新增钢筋和原有钢筋焊接的结合强度, 以及混凝土结合的粘结性能等, 另外施工工期也比较长, 比较适用于湿度比较大或者水下结构构件的抗震加固。

3. 外包钢加固

其原理是利用钢板或者型钢等包裹加固构件的外侧, 使得加固构件和原来的构件形成统一的整体, 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 并加大结构的延性和刚度。外包钢加固法用在与结构截面尺寸部件的抗震加固方面, 譬如梁柱、屋架、穿墙、砖柱等的加固, 有利于明显增加结构构件的刚度。但这种加固方法比较复杂, 而且程序繁冗, 譬如梁柱的外包钢加固, 要求将梁柱混凝土表面的风化层、油污层、锈裂层等清除干净后, 再修补露出的坚实基层, 然后用钢丝刷进行清洗, 以及除锈打磨钢板等。外包钢加固的费用比较高, 而且对温度的敏感程度也比较高, 适用于具有腐蚀性介质环境的加工。

4. 外部粘贴加固

其原理是将玻璃钢、碳纤维布等复合材料粘贴在加固部位的表面上, 旨在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延性。外部粘贴加固的方法对结构刚度的影响不大, 因此不用验算加固后的刚度。大致的施工工序为:处理被粘钢板和混凝土、配制和刷涂粘结剂、加压粘贴表面、粘贴位置固化、检验斜支撑、粉刷防腐。以梁柱外部粘贴加固为例, 要求顺着梁柱轴线的方向粘贴纤维材料, 然后分条包裹梁柱, 并控制梁柱之间的间距, 而且需要控制棱角的弧形, 以免出现应力集中问题。这种抗震加固方法适用面广, 所使用的粘结剂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硬化, 而且不会占用加固构件的截面面积, 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粘结剂的负载问题, 而且还要控制施工的环境温度和湿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为了确保建筑抗震结构具备足够的强度、刚度和延性, 笔者认为需要根据抗侧力结构体系的组成方式划分抗震结构的类型, 同时采用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加大截面、外包钢、外部粘贴等方法, 一方面是将增设的抗震墙和原来的框架连接, 确保能够有效传递剪力, 利用与原材结构同种材料的钢筋混凝土, 在原有面积的基础上, 加大构件的截面面积, 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抗弯能力、抗压能力、抗剪能力、抗拉能力等, 另一方面是利用钢板或者型钢等包裹加固构件的外侧, 使得加固构件和原来的构件形成统一的整体, 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

摘要:作为建筑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抗震结构的抗震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物的稳定性, 另外地震灾害的频发, 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建筑物结构的抗震能力, 因此我们在施工中需要对其进行抗震加固。本文将在了解抗震结构主要施工内容的基础上, 从抗震加固方法的选择角度, 研究增设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加大截面、外包钢、外部粘贴等抗震加固方法。

关键词:建筑工程,抗震,加固

参考文献

[1]邵莲芬.丁红.多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加固技术实用性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 2009 (3) .

建筑玻璃的选择 篇11

一、引言

建筑工程内外墙面的装饰工程中,采用涂料来作为饰面是较为简便和经济的一种方案。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装饰涂料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涂料的性能也在不断改进,在中低档次的装饰工程中,涂料装饰逐渐取代瓷砖贴面装饰的趋势已经初露端倪。而随着装饰风尚的不断升温,普通居民对于高档涂料的需求也变得越来越大。因此建筑工程中涂料的选择及施工技术就对其施工质量以及装饰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建筑工程中涂料的选择

1、按照基层材料来选择

建筑工程中往往需要采用多种材料,比如混凝土、砂浆、砌块、多孔砖、钢筋等。而在涂料的选择时也应考虑到其基层的特性。比如水泥砂浆与混凝土等无机硅酸盐基层必须使用具有良好耐碱性的涂料,从而能有效防止基层的碱性因子析出其涂膜表层,从而造成灰白色的“析碱”现象并影响装饰的效果。而对于型钢等金属构件,则应注意防锈,因此在考虑其涂装材料时应首先涂一层防锈底漆,再涂相应配套的面漆。

2、按照装饰部位来选择

外装饰工程主要包括窗套、房檐、外墙立面等部位,由于要经受长年的风吹、日晒和雨淋,因此必须选择有足够的耐冻融性、耐玷污性、耐候性和耐水性的涂料,才能保证外装饰有较好的耐久性和装饰效果。而内装饰工程主要包括地面、顶棚、内墙立面等部位。内墙涂料的选择除了对颜色、丰满度、平整度等有要求外,还要有良好的稳定性,即具有一定的硬度和耐干擦、湿擦性能。原则上内墙涂料均可作为顶棚涂料,但是在一些大型公用建筑当中,为了更好的顶棚装饰效果而选择含有粗骨料的凹凸涂料。地面涂料除了要能改变水泥地面易起灰、硬冷等缺点外,还要有良好的隔音效果。

3、按照建筑标准和工程造价来选择

对于高级建筑,显然应选择高档涂料,采用三道成活,即底层作为封闭层,而中间层则形成具有良好质感的凹凸状和花纹,面层则选择具有良好耐候性、耐玷污性和耐水性的涂膜,从而达到优质的耐久性和装饰效果。一般建筑则可选择中档涂料,只采用两道成活。但是,好的涂料仅仅只是为良好的耐久性和装饰效果提供了前提,要想充分发挥出涂料的保护作用和装饰效果,必须在其基层表面就创造有利的附着条件、线型、涂层、质感等,并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因此,选择好涂料之后还要全面了解该涂料的注意事项和施工要求,并按照相应的要求来进行施工,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充分发挥出其涂装的优势。

4、按照施工季节和地理位置来选择

工程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区别,其装饰饰面也就要经受不同气候条件的考验。因此在南方选择的涂料不但要有良好的耐水性,还要有良好的防霉性,不然由于霉菌的繁殖很快就会使涂料的装饰效果被破坏;而在北方选择的涂料则要有良好的耐冻融性。同理,在雨季施工时应选择能迅速干燥并且初期耐水性良好的涂料;而在冬季施工时选择的涂料则要有成膜温度低的性能。

三、建筑工程中涂料的施工技术

在施工之前,对于基层表面的裂缝、疏松、掉角、缺棱等缺陷应当及时进行处理,以确保基层表面牢固、坚实。同时,基层的含水率也应当符合施工要求,通常水溶性涂料要求其含水率不超过10%,而溶剂型涂料则要求其不超过8%。同时,涂料施工的养护很重要,一般夏季养护14天,冬季养护28天。如果因为盲目抢工期而没有保证足够的养护期,涂料饰面就容易出现发花甚至脱落的缺陷。

不管是厚质还是薄质的涂料,尤其是水溶性涂料,通常都需要进行封底的处理。其作用就是为了避免因墙体基层太干燥而吸附涂料层当中的大量水分,造成涂料层因基层吸附水分不均而导致发花甚至因基层吸附水分过多影响了附着力而导致脱落。同时还应增强基层的强度,以此来增加其与涂料层的附着力。而对于碱性较大的基层,应当采用抗碱封闭底漆来防止因基层的碱性因子析出而导致涂料饰面产生泛白、发花等缺陷。

对于大面积墙面还应当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划格施工,其作为分隔线的分隔条应当采用挺拔、硬质的材料,否则会由于分隔条的质量差而大大降低饰面质量,从而影响预期的装饰效果。建筑工程中的墙体装饰工程应当自上而下进行施工,以防上层施工涂料时污染下层已施工完毕的饰面,并应保持涂料饰面的整洁和均匀。

对于因基层开裂而导致墙体小裂纹,可以选择弹性涂料来加以处理。而对于因墙面腻子层开裂而导致的墙体裂纹,应当采用聚合物水泥腻子来处理,并选择合理的配合比。墙面不能采用107胶水泥腻子,而且内墙腻子严禁外用,不然将会导致涂料饰面的大面积开裂甚至脱落。

参考文献:

[1] 唐晓.余忠. 浅谈建筑装饰涂料的选择与施工[J].广东建材,2000(03).

[2] 徐峰. 我国建筑涂料施工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建筑技术,2006(09).

[3] 林宣一. 外墙外保温饰面的建筑涂料要求和选择[J].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7(03).

[4] 吴锦文. 建筑涂料施工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科技资讯,2007(22).

防雷击建筑内置SPD的优化选择 篇12

1.1 雷电产生

雷电的产生:大气中的强对流会伴随着电荷分布的变化, 大气电场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从而形成雷雨云 (专业称“积雨云”) , 雷雨云团之间或雷雨云团与大地之间就可能发生剧烈的放电现象, 这种强烈的放电就是闪电, 又称雷电或雷击。

我国平均每年因雷击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为几十亿元。针对雷电灾害我国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多部防雷标准和规范, 为减少和防止雷电灾害的发生, 各级政府部门,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标准、规范的要求监督实施。

1.2 雷电的危害和雷电防护区

1.2.1 雷电危害

直击雷:直击雷是雷雨云对大地或建筑物的放电现象。它产生强大的脉冲电流、炽热的高温、猛烈的电动力损坏放电通道上的建筑物、输电线、室外电气、电子设备, 击死击伤人员, 同时产生的强烈的电磁感应和电磁辐射, 对周围的电气、电子设备造成损坏或干扰。

雷击电磁脉冲 (LEMP) :雷击电磁脉冲是由于雷雨云之间和雷雨云与大地之间放电时, 产生的电磁感应、电磁辐射以及雷雨云与输电线静电感应电荷在雷击放电瞬间泄放, 产生的过电压、过电流通过连接建筑物内外的各种金属管道、电源线、信号线、电视天线等进入室内设备, 使用电设备损害。

对直击雷的防护主要采用避雷针、避雷带、引下线及接地体等传统的外部避雷装置, 对雷击电磁脉冲的防护主要采用SPD。

1.2.2 雷电防护区划分

直击雷非防护区 (LPZOA区) :本区内的各类物体完全暴露在外部防雷装置的保护范围之外, 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本区内的电磁场未得到任何屏蔽衰减, 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

直击雷防护区 (LPZOB区) :本区的各类物体处在外部防雷装置保护范围之内, 应很少能遭到大于所选滚球半径的直接雷击;但本区内电磁场未得到任何屏蔽衰减, 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

第一屏蔽保护区 (LPz1区) :本区内的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 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已经分流, 比PZOB区进一步减小;且由于屏蔽措施, 本区的电磁场强度也已得到了初步的衰减。为了进一步减小雷击电磁脉冲的影响, 可设第二屏蔽保护区LPZ2:和第三屏蔽保护区LPZ3。

2 电源线路SPD的选择要求

2.1 SPD配置的通常做法

2.1.1 保护系统中设计SPD的各级安装

SPD的数量, 依据雷电防护区概念的要求, 被保护设备的抗扰能力和雷电防护分级而定。

2.1.2 在LPZ0区与LPZ1区交界处应安

装Ⅰ级分类实验的SPD或限压型SPD作为第一级保护;在LPZ1区与LPZ2区交界处应安装限压型SPD作为第二级保护;在住宅配电箱输出端应安装限压型SPD作为第三级保护。

2.1.3 SPD连接导线应短而直, 其长度不宜大于0.

5m。如果电网中有几个浪涌保护器, 它们将会互相影响, 并联的保护器之间必须达到能量的配合才能确保被保护线路的安全。配合的效果是:当由雷电形成一个浪涌过电压时, 电涌保护器 (B级) 将可靠地响应, 带走高能量的电流, 以保护由于过载而损坏其它浪涌保护器 (C级或D级) 。当SPD具有能量自动配合功能时, 线路长度不受上述规定限制。为防止SPD老化造成短路, SPD安装线路上应有过电流保护装置, 宜选用有劣化显示功能的SPD。

2.1.4 在电源总配电柜输出端应安装标称

放电电流In≥15KA (10/350μs波形) 的开关型浪涌保护器;也可安装标称放电电流In≥80KA (8/20μs波形) 的限压型SPD作为一级防护。

2.1.5 在分配电柜输出端应安装标称放电

电流In≥40KA (8/20μs波形) 的限压型SPD作为二级防护。

2.1.6 在住宅终端配电箱输出端应安装标

称放电电流In≥20KA (8/20μs波形) 限压型SPD作为三级防护。

2.1.7 在配电箱输出端也可安装混合型或串联型SPD, 其技术指标应满足设备要求。

SPD在低压系统中的配置的通常做法就是SPD级数多, 散布面广, 器件数量多, 投资大。同时给维护带来了不少麻烦, 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的工作量也大。这样的复杂系统, 妨碍了SPD应用技术的正常开展, 下面提出一个易于操作且可靠的方案, 一般只有电源首级和设备末级供大家讨论。

2.2 只设置电源首级和设备末级的SPD配置方案

2.2.1 首级位于电源进入建筑物后的第一级配电装置内。

器件为两级可组装在一起的复合型SPD产品。内装第一级的SPD的测试电流Iimp为10/350μs, 而第二级的电压保护水平Up可按需要选择, 其原理是不用退耦电感, 而靠第一级的电子自点火触发技术, 它能得到可靠的级间配合。为了工作可靠, 建议同时两组接入, 一组因故障退出工作后可以保留另一组继续工作。分段后的母线均应各单独装设一组或两组。末级———即靠近末梢用电设备处设置SPD。

2.2.2 可以不设中间级吗?

2.2.2. 1 非工业建筑, 一般来说是完全可以的, 理由如下:

首级和末级之间的电气环境条件, 可以认定一般的非工业建筑为二级电气环境, 浪涌电压一般不会超过1kV, 因为, 在非工业建筑中, 没有较大功率的用电设备, 主要是指感生负载设备或电容器, 在通断时会产生大的操作过电压, 因而操作过电压的幅值及或然率将不大。

LPS雷电保护系统的引下线一般都是沿建筑物的周边设置, 雷击电流的在大部分直接泄入大地, 只有小部分进入LPZ1区内。较敏感的电子系统设置在平面布置上有条件对引下线保持一定的距离;功能最重要的, 价格高的电子系统尽量远离引下线而靠近建筑物中心。

有条件可选用建筑中的外墙钢结构格栅作自然空间屏蔽, 以保证空间磁场强度低于允许值, 重要的电子系统按厂家要求可作特殊处理。由于雷电流是极高频的, 按电磁感应原理, 屏蔽层内部的磁通密度会衰减规范有公式可计算。

非工业建筑物中的电子设备是作业的主体设备, 其平面布置都较整齐而有规律, 有条件为它们设置良好的等位联结和接地系统。

2.2.2. 2 不设中间级是否违背了划分LPZ的原则?

划分LPZ雷电保护区的目的是将空间划分为不同的等级, 在各个等级空间内部有基本相同的磁场强度和电气浪涌水平, 这是实施保护措施后的结果, 但不同的等级是按设备允许的电磁浪涌耐受水平来划分的, 非工业建筑物内的电子系统的浪涌耐受水平基本相同, 相对来说等级最少, 因而LPZ也可以少。

实际上, 不设中间级不过是一个形象化的名词而已, 在电气方面, 将SPD的第1和第2级组装成复合型SPD, 而将第3级尽量靠近用户终端。在这个1~3级概念中, 压缩了1~2级间的距离, 加长了2~3级间的距离附带的好处是保证了2~3级SPD间的配合, 第3级靠近用户, 又保证了用户终端设备浪涌保护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至于磁屏蔽方面, 根据需要, 对于非工业建筑而言, 如果需要可以加强也易于实施外墙的磁屏蔽效果, 也可将敏感电子设备尽量远离外墙, 遇到特别敏感的电子设备群, 可设专用房间以增加屏蔽效果, 进一步降低磁场强度。

因此, 可以认为, 不设中间级, 并不违背划分LPZ的原则。

2.2.2. 3 工业建筑

由于工业建筑多种多样, 某些轻工业场地有类似于上述非工业建筑的许多特点, 也可以不设置中间级, 至于其它工业视情况, 需要对个案进行具体研究, 主要决定于中间段干扰的强度和产生的机率, 本文暂不讨论。

2.3 末级SPD即保护末级用电设备的SPD的选用原则

2.3.1 选用原则

按要求, 最靠近不超过5m距离用电设备的SPD的电压水平至少要低于最敏感设备的耐受电压UW的20%。按照绝缘配合要求, 最敏感的I级设备的UW曾用UR代表为1.5kV, 常用用电设备Ⅱ级的UW为2.5kV, 这样, SPD的Up分别应为0.8×1.5=1.2kV和2.5×0.8=2kV。然而末级SPD的市场产品一般最低为1.3~1.5kV均按LPE考虑, 可以满足要求。

如果将首级的输出级即首级中的第二级和末级的产品Up比较, 则末级的SPD比首级产品的Up有时还可能高些, 产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首级的通流能力大, 实际通过的电流也大, 产品外形直径大, 对限压型而言, 其Up就会低, 这种情况对保护的目的不会有妨碍, 因为总是希望将雷电流的大部分在首级就泄入大地, 否则大的浪涌电流进入到建筑物内部会引起EMC方面的许多麻烦。另外在首级和末级之间有干扰源, 包括雷电剩余磁场时, 干扰能量电流会向钳压低的地方向即首级流去和干扰源分别离首级和末级的距离也有关系, 好在首级有足够的能力吸收该能量, 末级SPD的通流能力小, 要使产品有很低的Up可能是很困难的, 最后特别要注意末级SPD和被保护设备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5m, 否则会降低保护效果。

总之, 对一般的非工业或轻工业建筑物, 只设置SPD的电源首级复合型SPD和设备末级而不设置中间级的方案, 通过以上对其技术可行性及具体配置作了分析和介绍, 其优点显而易见。简单可靠, 保护性能好, 投资低, 易于维护。

摘要:本文主要概述雷电的产生、雷电的危害及形式;防护区的分类;电气线路三级防雷;SPD的两种选择方案比较等内容。

关键词:雷电产生危害形式,防护区三级防雷,SPD,首级与末端设置

参考文献

[1]张力欣《雷电防护系统工程》

[2]南京菲尼克斯电气有限公司产品样本;德国菲尼克斯防雷及电涌保护, 用于供电系统分册

[3]蒋麦占《防LEMP设计中电磁参数和SPD的选择》

[4] (IECTR62066:2002) 《低压交流电力系统中的浪涌过电压及浪涌保护——一般基础知识》

[5] (IEC61643-12:2002) 《低压电力配电系统中的SPD-选用和应用原则》

上一篇:消费行为过程下一篇:线性方程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