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亏损(精选4篇)
巨额亏损 篇1
一、引言
2015 年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失衡的矛盾仍然突出,库存居高不下,煤炭价格单边下跌,煤炭市场竞争激烈,煤炭货款回收难度大,煤炭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经营压力。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 年全国煤炭产量37. 5 亿吨,同比下降3. 3% ; 全国煤炭消费量同比下降3. 7% 。煤炭价格继续下跌,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全年平均423 元/吨,同比下降18. 7% 。煤炭库存高企,全社会存煤连续48 个月超3亿吨。
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 “中煤能源”) 2016 年3 月23 日晚间发布2015 年年度报告,报告指出: 2015 年受到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煤炭行业产能过剩及煤炭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煤炭价格持续大幅下滑,该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592. 71 亿元,同比下降16. 1%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25. 25 亿元; 基本每股收益- 0. 19 元。这是中煤能源公司自2008 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巨额亏损。
二、中煤能源近五年财务分析
本文根据中煤能源公开披露的2011 年度至2015 年度重述后的合并资产负债表、合并利润表、合并现金流量表和合并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及其财务报表附注等数据信息,利用EXCEL表进行计算分析有关财务指标。公司业务板块分析,一是煤炭业务板块; 二是煤炭装备制造业务板块; 三是煤化工业务板块; 四是电力业务板块。
( 一) 偿债能力方面
根据中煤能源2011 - 2015 年度重述后的合并报表货币资金、存货、流动资产、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流动负债、经营现金净额等项目数据,计算编制 “表1 偿债能力财务指标”。由于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具有偿还时间短、刚性兑付、易诱发流动性危机等特征,因此将两者合并计算。中煤能源的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总和从2011 年到2015 年,分别为30. 62 亿元、65. 41 亿元、103. 2 亿元、128. 37 亿元和306. 5亿元,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总和绝对值不仅逐年跳跃式增长,且其在流动负债中所占的相对比重也爆发式增长,分别为10. 64% 、 19. 17% 、 23. 73% 、 26. 24% 、 45. 31% ,中煤能源的短期偿债压力逐年快速增加,尤其是2015 年相比2014 年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总和增长了近2 倍。这种偿债压力可以从一系列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上得到体现,即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比率、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近五年总体处于下滑通道中。其中,然速动比率、流动比率近三年下降比较明显,反映企业快速、真实的变现能力指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现金比率下行相对比较平滑,这说明中煤能源暂时不会存在流动性危机,但是管理当局必须警惕,避免 “温水煮青蛙”的效应。中煤能源长期偿债能力也不容乐观。从2011 年到2015 年的资产负债率逐年攀升,分别为40. 14% 、 45. 22% 、 52. 23% 、 57. 68% 和61. 08% ,特别是2015 年 “成功” 地逾越了60% 的煤炭行业警戒线( 见表1) 。
另外,煤炭及其装备制造行业不景气和竞争加剧,对中煤能源的产品定价产生消极影响,主营产品的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从而影响该公司将来用于偿债的营业现金流走势和稳定性。由此可见,中煤能源无论是短期偿债能力还是长期偿债能力都在逐年下降,若继续放任自流或将产生流动性危机和财务风险。
( 二) 营运能力方面
根据中煤能源2011—2015 年度重述后的合并报表应收账款、存货、流动资产、固定资产、资产总额、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等项目数据,计算编制 “表2 营运能力财务指标”,这些指标均是以平均资产项目作为分母而计算的。从表2 中可以看出,首先,中煤能源的资产营运能力总体呈稳步下降趋势( 2013 年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除外) 。一方面是非流动资产和资产总额虽然逐年增速却呈成倍下降的态势,但绝对总量还是增加的; 另一方面中煤能源2012 - 2015 年的营业收入和营业成本不仅增长率为负数,其绝对总额也在逐年减少( 见表3) 。因此在分子相对数和绝对数都减少、分母的相对增长率减少但绝对总额增加的双重 “夹击”下,该公司营运能力俨然成为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其次,固定资产周转率的下降速度要明显快于流动资产周转率的下降速度。2011 - 2015 年的固定资产分别为296. 49 亿元、405. 44 亿元、524. 75 亿元、722. 67 亿元、873. 6 亿元, 然而同期的流动资产分别为561. 12 亿元、 493. 81 亿元、 477. 28 亿元、557. 81 亿元和620. 19 亿元,前者无论是总量还是增量都是增长的,后者的总量总体是增长的,但增长速度却明显放缓。再次,近三年流动类资产的周转率基本正常,这说明了中煤能源日常生产经营正常。但由于近三年该公司产业转型升级而购建和购置了大量的固定资产,因此拉低了总资产周转率( 见表2) 。由此可见,中煤能源资产营运能力逐年变弱,一是由于煤炭业务板块、煤炭装备制造板块停产或限产导致存量资产利用不充分,二是由于因产业转型升级而新增固定资产暂时没有达到设计产能,经营潜力没有完全释放导致的。
( 三) 盈利能力方面
根据中煤能源2011—2015 年度重述后的合并报表股东权益、营业收入、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净利润、每股收益等项目数据,计算编制 “表3 ‘期间三费’及占比营业收入” 和 “表4 盈利能力财务指标”,其中将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称为 “期间三费”。
中煤能源2011—2015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908. 65 亿元、 872. 92 亿元、 823. 16 亿元、706. 64 亿元、592. 71 亿元, 营业成本分别为605. 29 亿元、 557. 16 亿元、 561. 42 亿元、494. 34 亿元、406. 96 亿元,从中可以清楚地发现2012 - 2015 年间两者的增长率和绝对总量呈现 “双降”趋势,且营业收入的下滑速度略快于营业成本的下降速度,中煤能源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 “剪刀差”在逐年萎缩。由于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存在配比关系使得每年的毛利率基本保持在30% 以上,但绝对总量毛利额从2011 年303. 36 亿元断崖式下降到2015 年185. 75 亿元,将近腰斩。
虽然中煤能源毛利率近五年均保持在30%以上,但同期的销售净利率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尤其是近三年的销售净利率从之前的11%以上骤降到5. 22% 、1. 73% 和- 3. 48% ,这其中的原因是期间费用快速攀升造成的。在营业收入快速负增长的情况下,该公司2011—2014年的 “期间三费”分别为152. 53 亿元、167. 37亿元、188. 38 亿元和186. 85 亿元,2015 年更是即将突破200 亿元,“期间三费”占比营业收入分别为16. 79%、19. 17%、22. 88%、26. 44% 和33. 69% ,该公司的营业毛利被稳步增长的期间费用所吞噬。 “期间三费”中,销售费用稍微有下降,基本维持在122 - 138 亿元之间; 管理费用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从2011 年的46. 12亿元下降至2015 年的36. 88 亿元,精细化管理初见成效,但是财务费用每年却成倍增长。
中煤能源2011—2015 年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105. 12 亿元、100. 1 亿元、42. 96 亿元、12. 22 亿元和- 20. 64 亿元,除了2011 年之外,其他年份的股东权益维持在1000 亿元附近,因此净资产收益率也是逐年下降直至为负数。在毛利率虽然基本稳定( 营业收入与营业成本的下降速率基本匹配) ,但是毛利总额快速地缩水、期间费用不降反增等多因素共同作用下,该公司近三年的基本每股收益从之前的0. 7 元以上下降到0. 27 元、0. 06 元和- 0. 19 元,经营业绩溃退速度惊人。
三、巨额亏损的真相
( 一) 财务费用成倍增长
煤炭行业越是产能过剩,资金越成为其稀缺资源。产能严重过剩的煤炭企业受到资金链紧张影响,财务费用大幅上扬。中煤能源的财务费用每年成倍增长,2015 年39. 81 亿元相比2014 年19. 52 亿元增加了20. 29 亿元,几乎相当于2015 年度的净亏损( 见表3) 。到底什么原因导致中煤能源财务费用一年猛增20 多个亿呢?
这主要是由于中煤能源的资本结构不合理造成的。近五年来中煤能源资产负债率跳跃式上升( 见表1) ,股东权益基本维持在1000 亿元左右,该公司依托中央国有企业背景进行背书和透支国家信用以获取银行信贷资金,大量采取债权性融资,使得负债总额一路攀升,而负债总额的单边上涌推动了公司资产总额野蛮式增长。年报数据显示,负债总额中大部分负债属于带息的债权融资,比如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总和2015 年为306. 5 亿元,比2014 年128. 37 亿元猛增了178. 13 亿元,且短期借款及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总和占负债总额的比重由2014 年9. 17% ,狂飙到2015 年的19. 53% ,由此造成财务费用急剧暴增。若剔除财务费用暴增的不利影响,中煤能源2015 年度或许只是轻微的亏损。
( 二) 固定成本居高不下
根据中煤能源2011 - 2015 年度年报披露的“净( 亏损) /利润调整为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量净额的调节表”数据,计算编制了 “表5 固定成本分析”。表5 结果表明,该公司近三年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摊销等固定成本总额分别为47. 66 亿元、51. 39亿元和67. 39 亿元; 该公司近五年的固定成本总额占营业成本的比重分别为7. 01% 、7. 54% 、8. 49% 、10. 40% 和16. 56% 。
2015 年的固定成本总额比2014 年增加了16 亿元( 环比增长了31. 13% ) ,这主要是由于2015 年增加了15. 23 亿元的固定资产折旧,占比当年新增固定成本的95. 19% ( 见表5) 。2015 年固定资产总额873. 6 亿元,比2014 年722. 67 亿元增加了150. 93 亿元,因此新增固定资产的折旧率达到10. 09% ,这明显高于2015年的平均折旧率7. 78% 。由此推断,该公司2015 年固定资产折旧或许存在高估,乘煤炭行业不景气之契机 “洗大澡”,实际可能埋藏了相当一部分的营业利润,为以后年度扭亏为盈做准备,这是导致该公司2015 年度巨亏的第二个原因。
四、几点建议
首先,依托国发[2016] 7 号文等政策,抓住 “窗口期”主动改革。推动煤炭业务兼并重组,充分利用国家的信贷、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从源头、机制上化解煤炭业务板块产能过剩的难题。
其次,实施 “相关多元化” 战略,推动“一板独大” 的煤炭产业向煤化工、煤电方向一体化延伸,发展模式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煤炭业务板块实现规模化、精细化发展,继续做强煤化工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电力业务板块取得新突破,依托煤炭业务板块发挥煤炭装备业务板块技术领先优势,着力打造 “煤- 电- 化- 机”等循环经济协同发展模式。
再次,优化资本结构,增加权益资本比重。定向增发新的普通股或优先股募集权益资金,用于置换存量债务资本,逐步降低资产负债率,减少财务费用支出,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由于我国目前的利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中煤能源可以发行新的长期债券以置换存量的高息、短期债券,以降低财务风险和财务费用。
参考文献
[1].中国煤炭交易中心.国内大型煤企2015年业绩缩水原因分析[N].新华社,http://www.cctcw.cn/news/2016-03-25 /new_36734.html,2016-03-25.
[2] .王化成,支小强等.财务报表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6-87.
巨额亏损 篇2
首先,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是廉洁滋养的沃土,是组织健康发展的源头。该公司之所以走到了巨额亏损的局面,,首先政治生态严重破坏,公司治理乌烟瘴气,形成了可怕的恶性循环思想,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你贪我也贪不贪白不贪”“企业这么大拿点无所谓”。风气坏了,企业离灭亡也就不远了。所以不管是治国还是治企清风正气必须是主流是最强音,环境好了,制度明了,依法治气不在是摆设,企业必定兴旺!
其次,廉洁自律是职工的立身立业之基。腐败的滋生源于个体,“蛀虫”是一只只形成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良好社会风气的组成单体,做好自己廉洁自律才是要务,每个人都是重要的,我们身上有家庭的希望,有组织赋予的工作职责,我们肩头有千斤担。视频中哪一个人不是经过艰辛努力换来的成功,但是就是理想信念的丧失,蝇头小利贪欲的助长,结果造成可悲的境地。把自己赖以生存的平台毁了,把自己的人生搞臭了,损失何其惨重。所以珍爱自己廉洁自律,远离负能量。
环境很重要,个体亦很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做到最大的圆满。作为一名企业职工一定要树立“企兴我荣、企强工富”的理念,注重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以德律己观念,培养健康情趣;增强廉洁公正意识,规范履职尽责。
反腐倡廉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感觉很遥远,但往往就是自己的麻痹大意,认为事小无所谓日积月累思想扭曲而铸成大错。我们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最容易受外来不良思想的侵袭。项目部绝大部分都是年轻同志,他们是企业的新鲜血液、是企业的希望,我们有责任为他们提供一个好的环境,让他们更好的成长。
不应漠视粤传媒的巨额亏损 篇3
截止今年4月30日,上市公司2015年年报披露宣告结束。沪深两市共有2821家上市公司发布了2015年年报。这些公司2015年合计实现营业总收入294100.97亿元,增长1.16%,低于2014年6.18%的增幅;合计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740.57亿元,增长0.63%,低于2014年6.37%的增幅。2015年数据可比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4944元,2014年数据可比公司加权平均每股收益为0.5532元。因此,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市公司的业绩难言靓丽。
而在上市公司2015年度每股收益下滑的同时,有86家公司遭遇上市以来年报首亏。在这86家首亏的上市公司中,有一家名为粤传媒的公司,2015年巨亏了4.45亿元。这样的“劣绩”在传媒类上市公司中确实少见。
当然,从放眼整个A股市场的角度来看,上市公司亏损十几个亿甚至几十个亿的并不少见,如武钢股份去年巨亏75.15亿元,成为去年A股市场“亏损王”。与此相比,粤传媒的“巨亏”倒是有点小巫见大巫了。也正因如此,或许会有人不拿粤传媒的亏损当回事儿。而正是基于这种担心,所以笔者有意提醒投资者乃至监管部门,不要漠视粤传媒的巨额亏损。毕竟粤传媒的巨额非同凡响,它所暴露出来的,正是目前上市公司并购热中所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
作为一家在2014年度还实现利润超过2亿元的中小板上市公司,粤传媒如何在2015年亏掉了4.45亿元呢?这要拜该公司2014年收购的香榭丽传媒所赐了。在近年来上市公司的并购浪潮中,粤传媒不甘落后地加入到了并购大军的行业,以总计4.5亿元的对价收购了香榭丽传媒100%股权。按照常理,上市公司收购的目的是为了做大做强,增厚公司的实力。但出人意料之外的是,就在粤传媒收购香榭丽传媒的第二年,香榭丽传媒就惊现3.74亿元的亏损。粤传媒收购香榭丽传媒,不仅没有做大做强企业,反而拖累公司2015年业绩巨亏,这无疑是一个惨痛的教训。
那么,粤传媒收购香榭丽传媒到底暴露出了怎样的问题呢?首先是收购标的质量差的问题。作为粤传媒来说,在收购香榭丽传媒的时候,甚至对香榭丽传媒一些重大事项缺少必要的了解。如粤传媒2015年巨亏,就是由于香榭丽传媒创始人叶玫等人涉嫌合同诈骗导致香榭丽传媒遭遇诸多不确定性造成的。
其次是“业绩不够,承诺来凑”。由于收购标的业绩一般,但为了卖出一个好价钱,收购标的通常都会对收购后三年的业绩夸海口并作出承诺,在业绩不达标的情况下,收购标的方会用现金来补足差额部分。粤传媒收购香榭丽传媒同样采取了这种做法。在香榭丽传媒2011年、2012年实现净利润3647万元、净利润3695万元的情况下,预测2014年、2015年、2016年扣非后的净利润分别不低于5683万元、6870万元、8156万元。由于业绩高估,进而导致业绩指标最终难以实现。实际上2014年香榭丽传媒也只完成了业绩承诺的89.3%。
其三是业绩承诺难以兑现的问题。上市公司业绩达不到预期目标,所暴露出来的是收购标的的质量问题,这个问题本身就应该引起重视。因为即便有收购标的方给出的补偿,但这种补偿也改变不了收购标的在质量上的缺陷,不排除这种缺陷将会成为上市公司今后的累赘。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收购标的在出现业绩不达标的情况下,仍然存在业绩承诺兑现难的问题,有的公司事后修改业绩承诺,有的公司干脆就不兑现业绩承诺。
而粤传媒同样面临着业绩承诺兑现难的问题。因为公开资料显示,香榭丽传媒的部分交易对方将所持粤传媒股票进行了质押,此后由于其债务担保纠纷等原因,又招致司法冻结,业绩补偿或因此存在不确定性。
应该说,粤传媒巨亏所暴露出来的粤传媒在并购中所存在的问题,在当下上市公司的并购热中非常普遍。实际上,在当下的并购中,上市公司直接收购空壳公司、亏损公司的现象并不少见。但就是这种亏损公司空壳公司,也在业绩上作出夸海口般的业绩承诺,而这些承诺通常又是难以兑现的。作为上市公司来说,之所以甘愿吃哑巴亏,归根到底在于上市公司及其高管无须对这种利益输送型的并购负责,毕竟这种并购最终都是投资者来买单,所坑害的也只是投资者的利益。
也正因如此,面对粤传媒因为收购香榭丽传媒而引发的巨额亏损,不论是投资者还是监管者,都不应漠视。特别是作为监管部门,该是对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中的各种乱象说“不”的时候了。
巨额亏损 篇4
“TD-LTE在技术上没问题,已经到了万事俱备的阶段。”王建宙对外表示:“如果不抓紧上就要落后了。”他的担心不无道理,日本的第三大移动运营商软银已经决定于今年11月放号。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标准TD-SCDMA没有做起来,导致高端用户流失,中国移动急需通过TD-LTE夺回优势。但是,一种制式的成熟,需要设备商、终端厂商、芯片厂商以及国外运营商等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配合,中国移动在4G上目前仅处于测试阶段。而且,TD-LTE能否产业化很重要,如果国外运营商布网积极性不高,就会大打折扣。从目前来看,对TD-LTE有热情的运营商,主要是一些第三世界国家规模较小的电信运营商,它们在资金和技术以及布网经验上都存在问题。中国移动必须予以重视。
3G亏损严重
10月28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在北京挂牌成立,中国移动总裁李跃,副总裁李正茂,总裁助理李慧镝以及工信部、电信管理局、国资委的相关领导出席了揭牌仪式。
中国联通、中国电信都有自己的终端公司,专注于终端采购,中国移动终端公司的成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希望通过规模化、专业化和市场化的运营,降低终端成本,促进TD产业链的整合。
中国移动前三季实现营收3838.46亿元,净利润919.8亿元;3G客户净增了2246万。截至9月,3G用户数达4316万。
中国移动3G用户数遥遥领先竞争对手,表面看风光无限。但不言自明的是,它的3G用户水分大,用户质量也不高,大多为低端用户,这也让中国移动的领导层心里暗暗着急。TD-LTE若不能早日商用,高端用户将流失殆尽。
目前,TD终端厂商已达120多家,其中TD手机厂商就有50多家,几乎包括了除苹果以外的所有手机厂商。TD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对外表示,“截至目前,千元以上TD智能机达108款,随着普及型芯片解决方案的批量面市,TD将迎来井喷式发展。”
但记者了解到,从TD手机款式来看,相比其他两大3G制式处于落后状态。除了三星以外,其他国际厂商投入的精力并不大,主要TD未能在海外商用,单一的市场导致开发成本高,一旦出货量上不去,往往会造成入不敷出。有洋品牌厂商曾对本刊记者表示,开发TD手机主要是惧于中国移动2G上的巨大优势,不得已而为之。
中国移动急于上马4G,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3G让它背负了巨大的亏损,而且这种亏损在逐步放大。TD-SCDMA从2008年开始商用,2009年亏损140亿元,2010年亏损300亿元,预计今年的亏损额度会更高。
中国移动在3G上的亏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网络使用率太低,目前仅利用了20%左右;二是终端补贴过高。王建宙表示,公司未来将进一步增加网络使用率,同时降低终端价格。但业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对网络使用率而言,即便是目前的用户量,使用起来网络速度都十分慢,用户对此怨声载道。
在王建宙看来,中国移动积极发展TD-LTE,将会平衡3G上造成的亏损。3G与4G长期共存并协调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通信运营商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寝食难安
美国Verizon无线4G已经商用半年了,而中国的TD-LTE还处于技术试验阶段,这让王建宙寝食难安。
由于TD-SCDMA国际化程度不够,在国内与其他两大3G制式相比也处于弱势,这让业界对TD-LTE一直存有疑惑。王建宙表示,虽然现在已听不到国外运营商对TD-LTE的怀疑声了,但生态链规模不够大仍让他不放心。
王建宙记得很清楚,在今年2月举行的巴塞罗那电信展上,TD-LTE展台面前还很冷清。而在此次ITU电信展上,参与厂商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了很多,除中国移动以及华为、中兴外,大唐、普天等近10家相关厂商与机构都来了。
国外主流运营商大部分都向FDD-LTE演进,产业链配备相对完善,目前至少已有6款手机实现商用。与之相比,TD-LTE由于频谱及商用时间未确定,大部分手机厂商都在观望。根据要求,未来TD-LTE终端必须同时支持TD-SCDMA,这给终端厂商手机研发增加了难度。
更大的压力在于,国外运营商已走在我们的前列。今年11月,日本第三大运营商软银将为TD-LTE放号,这也意味着开始走上商用。“我对TD-LTE又惊喜,又着急,”王建宙说,惊喜是因为中国主导的TD-LTE被国外接收了,不仅大量建网,而且商用了。担心的是,中国是最早倡导TD-LTE的,但目前却还未正式商用。
目前,全球已有2家运营商启动了TD-LTE商用服务,10家运营商制定了商用计划。预计今年年底,TD-LTE基站数量达6500个,2012年年底将达30000个。下一步,中国移动将逐步扩大规模试验,扩大基站数量。
“TD-LTE在技术上没问题,已经万事俱备,如果我们不抓紧上就要落后了。”王建宙很有危机感,“截至今年9月下旬,六个城市TD-LTE规模商用试验已经结束,尽管规模测试还没出来,但技术上不成问题了。”
10月25日这一天,王建宙一直忙个不停。上午,他带领中国移动组织了TD-LTE的研讨会。中午,他在世界通信展开幕式发表了演讲,着重强调了TD-LTE。下午,他又去TD产业联盟企业的展台去参观,给它们提意见和打气。
为了这一天的到来,王建宙既盼望又忧心忡忡。这是一次很好向世人展示的机会,但如果没人前来参加,就意味着TD-LTE的处境很尴尬。庆幸的是,王建宙的担忧没有发生,研讨会现场甚至较为拥挤。王建宙说,以前外国厂商提到中国企业和产品,最常用到的词是打仗或竞争,但在TD-LTE时代,合作会越来越多。
王建宙认为,中国应该加快试验步伐,因为一项先进技术,如果不试商用,就不会发现问题,也永远无法成熟。
问题不容忽视
10月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副司长陈家春表示,TD-LTE第一阶段在六个城市的测试工作已完成,并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终端是TD-LTE发展的重点,而目前TD-LTE终端主要集中在数据卡部分。大唐电信副总裁陈山枝认为:“从TD-SCDMA产业化经验来看,目前我国TD-LTE多模多终端芯片仍处于前期开发阶段。”随着芯片生命周期的缩短,芯片厂商必须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时间,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对芯片厂商而言,它们目前面临着较大的问题,那就是要在性能、集成度、成本、开发易用性等方面高度统一。
TD被认为不成功,不仅是网络速度以及网络传输上的差异,发展缓慢更主要的原因的是国际厂商缺乏参与热情,包括手机厂商、芯片厂商的热情都不高。
在TD-LTE网络建设方面,目前共有七家国内外通信设备商完成了所有外场站点的开通工作。在终端芯片方面,共有六家国内外芯片企业提供了测试终端;在测试方面,包括核心网、传输、承载、安全、无线网、网管等第一阶段主要测试工作已经完成,目前正在抓紧进行数据分析和总结工作。
“不仅中国在做TD-LTE,全球都在做。”在ITU展上,中国移动董事长王建宙放话。记者了解到,中国移动必须将TD-LTE推向全球,让中国的技术被世界接受。如果还是像TD-SCDMA那样自产自销,就算不上世界级的技术。
截至2011年2月,中国移动已经联合7家运营商发起成立了TD-LTE全球发展倡议(GTI),已吸纳了32家运营商参与其中。中国移动预计到2012年年底,TD-LTE的基站数量将达3万个左右。
不过,一连串漂亮数字的背后,依然掩盖着无法忽视的问题。近日,在“2011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发展论坛”上,中国移动研究院副院长黄宇红表示,尽管中国移动一直在推动TD-LTE的国际化,但目前总体规模还不够,仍然面临挑战。
有电信专家对《IT时代周刊》表示,除了中国移动以外,对TD-LTE比较感兴趣的,大部分是一些规模较小的运营商,也就是非主流。目前来看,国外支持TD-LTE建网的运营商,主要集中亚洲、非洲以及南美洲,发达国家的主流运营商对TD-LTE兴趣不高。TD-LTE的规模还没有起来,这也是很多新兴运营商在观望TD-LTE的原因。
因此,这些规模比较小的国际运营商对TD-LTE国际化很重要,如果发展得不好,就会影响到人们对于TD-LTE的信心。
TD-LTE终端芯片进展顺利
TD-LTE目前已赢得了产业界的广泛支持,具备较成熟的端到端产品。在TD-LTE系统设备上,已经研发出大规模基带池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支持180个TD-LTE载波或1700 个TD-SCDMA载波。而世界上第一套基于IT平台可同时支持GSM/TD-SCDMA/TD-LTE的系统也已出炉,其可在IT平台上实现难度较大的TD-LTE的实时处理。
【巨额亏损】推荐阅读:
巨额储备风险12-22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08-02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08-16
运营亏损12-13
亏损词语解析11-04
如何认定巨额财产来源不明案件中的犯罪数额07-06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及制度的完善05-14
亏损合同确认计量12-04
企业亏损情况说明范文07-28
弥补亏损的会计处理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