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亏损原因

2024-09-30

原材料亏损原因(共11篇)

原材料亏损原因 篇1

原材料亏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一、材料到站时,地磅不准确,称量数字偏大,导致入库材料超重。

预防措施:

1、定期较秤,保证地磅称量准确。

2、地磅称量数与供应票单数量相比,取最小值作为实际重量。

二、送货司机通过技术手段提高地磅称量数字,如通过水箱放水、空车部分上磅等方法减少毛重,进而扩大材料净重。

预防措施:

1、加强收料人员责任心培养,要求每车必须检查是否有水箱放水、空车部分上磅等不良行为,一经发现,立即给予严厉处罚。夜间收料尤其应该注意。

2、对所有送货车辆建立空车重量数据库,通过核对相关数据来发现异常。

三、收料人员徇私舞弊,同送货司机联手,虚开收料数量或少收材料。

预防措施:

1、加强收料人员道德品质教育,对于人品不正的人员,一律清退。

2、要求所有粉、剂材料入库时,生产工长必须到场核实材料罐号、同时开锁,两次称重确认无误后签收。

3、所有原材料入库必须过磅(包括收方的机砂、细砂),并将过磅数据全部电脑保存,材料部每月定期下载数据,复核数量。若因电脑出现问题无法保存数据,应在材料入库台账中注明“无法保存”,同时生产工长签字确认,否则视为收料人员舞弊。

四、材料入库时,因司机原因、场地原因、设备原因导致入库损耗,如砂石入场后卸料不规范,部分砂石未入库,粉料入罐时部分粉料从罐顶逸出。

预防措施:

1、收料人员应要求所有砂石车司机在指定地点下料,并通知装机司机及时将仓外砂石收入仓内。

2、机修人员应定期检查粉料罐除尘装置,及时更换破损的空滤。

3、收料人员应要求粉料车司机冲罐时采用合适的压力,压力过高会导致大量的粉料从罐顶逸出,并造成空滤损坏。

五、材料使用时,搅拌楼计量秤不准确,称量数字偏小,导致电脑统计耗用数低于实际耗用数量。预防措施:

1、搅拌楼按规定定期较秤,操作工、生产工长、技术员、材料主管均应到场签字确认,以保证计量秤准确无误。

六、材料使用时,操作工手动较多,且记录不完整,造成材料耗用统计数据偏小。

预防措施:

1、加强操作工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操作工操作水平,减少手动频次。

2、要求操作工完整记录手动所用材料数量,包括技术员调料所用材料。

七、操作工徇私舞弊,同罐车司机联手,盗卖混凝土。

预防措施:

1、加强操作工道德品质教育,对于人品不正的人员,一律清退。

2、加强罐车GPS监控,发现异常卸料的必须一查到底。

八、材料因其他原因造成的消耗没有及时反馈给统计,如砂石的非搅拌楼使用,粉料不能正常下料利用螺旋放料造成的损耗等。

预防措施:

1、将其他原因造成的且主机电脑不能体现的材料消耗,经主管签字复核后,及时反馈给统计。

九、盘点不及时、不准确,造成盘点数据不真实。

预防措施:

1、每周、每月必须进行材料盘点,盘点标准经材料部反复核实无误后,应保持一致性,防止因盘点标准变化而出现盘点数据失真。

2、要求材料主管每周一根据材料耗用、进货、盘点数等数据及时编制材料周报,发现问题及时检查原因,防止问题扩大。

原材料亏损原因 篇2

一、中小学校校办企业特点

所谓校办企业, 一般来说就是学校出资, 以提供机器设备、场地等方式, 组织学校人员参与生产经营的企业。而中小学校校办企业与高等学校校办企业相比, 在生产规模、管理模式上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其特点主要表现为:

(一) 生产规模较小。

由于中小学校师生较少, 校办企业一般局限于服务本校师生, 因此其校办企业规模也较小, 多以作坊式形式存在, 这些企业人员配备一般在十人左右, 固定资产投入也较少, 很难降低成本, 实行规模化生产服务。

(二) “半工半读、勤工俭学”思想淡化。

相比高等学校, 中小学生的课业较重, 升学压力较大, 年龄偏小, 不适合于半工半读及学生社会实践, 中小学校校办企业, 更加强调于为学校教学服务, 提供物资保障。

(三) 缺乏专业人才, 产品科技含量较低, 多以服务为主。

一般中小学校校办企业与高等学校校办企业相比, 缺乏专业技术人才, 企业拥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大多由校外招聘而来, 缺乏稳定性, 技术力量单簿, 无科研成果及专有技术, 因此中小学校校办企业的主营业务大多是产品的简单加工及服务行业。

二、中小学校校办企业亏损原因

(一) 缺乏长远规划及战略目标

中小学校校办企业大多是八十年代建立, 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改善办学条件为目标。因此校办企业与一般企业相比, 其盈利能力、市场占有率等战略目标淡化, 更加突出解决学校经费不足、改善教职工福利等目标。其业务范围也仅局限于本校, 未扩展市场。由于学校领导的短视行为, 校办企业投入资金不足, 固定资产老化, 长期无力更新。企业效益与风险是并存的, 对于学校领导来说, 更看重的是风险而不是效益。校办企业的发展不与学校“一把手”考核挂钩, 学校领导更担心的是出安全事故, 承担责任, 因此限制了校办企业的发展。

(二) 财务管理混乱

首先, 中小学校校办企业财务人员大多由学校会计兼任, 由于学校会计是事业单位会计, 未接受过专业培训, 对企业会计制度不熟悉, 很难胜任校办企业会计工作。另外, 企业的经营者只注重生产及销售, 对企业财务不重视, 随心所欲。没有严格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 会计成本核算不实, 财务监督不力, 使校办企业难以加强成本控制, 内控制度不健全甚至形同虚设。其次, 校办企业费用报销混乱, 学校领导常常把校办企业作为改善教职工福利的工具。以各种形式由校办企业出资来发放全校教职工福利, 因此, 校办企业成本费用“居高不下”。

(三) 未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中小学校校办企业是由学校出资兴建, 是事业单位体制下的企业, 因此存在着其“事企不分”、“大锅饭”等弊端。校办企业的经营者一般为学校的正式员工, 其工资待遇、任命、升迁及职称评定都由学校统一协调管理, 校办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与经营者个人得失直接挂钩。企业经营好了, 产生利润, 不会对经营者实施奖励, 同样, 企业经营差, 产生亏损, 也不会对经营者追究责任, 因此没有从根本上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

三、改进中小学校校办企业的措施

(一) 中小学校校办企业资源整合, 加强市场竞争力

由区县勤工俭学主管部门, 对本区县中小学校校办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及业务指导, 不应再一味强调本区县校办企业的数量, 而更应重视其质量。对于效益不佳甚至年年亏损的校办企业通过“关、停、并、转”等形式退出市场, 对于有一定市场占有率, 市场前景较广阔的校办企业, 则应加大投资, 降低成本, 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 加强其市场竞争力, 使其做大做强。在区县勤工俭学主管部门的统一协调下, 各中小学校校办企业应突出其特色产品及服务, 划分市场, 避免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 突破服务于本校师生的局限, 努力向外拓展市场。

(二) 实现校企分开, 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

全面实现校办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学校不能干涉校办企业的具体事务, 由直接管理改为宏观管理。校办企业人事、财务必须与学校完全分离, 学校正式员工不再到校办企业任职, 其管理人员及员工, 一律实行聘任制, 在招聘员工时应做到任人唯贤, 避免裙带关系。学校的各种人员费用也不再由校办企业承担, 学校更不能以各种明目占用校办企业流动资金, 真正做到为校办企业“减负”, 有效的降低成本费用。此外, 对校办企业的工资制度实行改革, 将企业经济效益与工资挂钩, 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辉.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科技资讯, 2007 (20) .

[2]周娜, 季从留.校办企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研究.中国高校科技, 2012 (07) .

火电企业亏损原因及对策 篇3

研究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2008年以来,全国多数火电企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亏损局面,导致火电企业负债经营,有的金融业已停止向发电企业放贷,形势严峻。如何让火力发电企业走出低谷和困境,是当前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研究的目的。本文通过深入探讨影响火电企业亏损的因素,最大程度来破解制约火电企业发展的难题,释放出火电企业应有的活力,让火电企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面对火电全行业亏损局面,本文以省内某电厂为例,通过对亏损原因的内外部因素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电力行业发展状况

(一)电力经济发展趋势综述

装机容量。2002年国家电力体制改革后,五大电力集团公司在全国各地”跑马圈地”抢占市场。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9051万千瓦。其中火电装机容量6575万千瓦,全国共有30家发电公司装机容量超过200万千瓦,其装机容量达到55702万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70.28%,同比增长14.42%,高于全国装机容量增长率4.08个百分点。2008年,全国发电量3433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18%;全社会用电量3426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3%。

电价。面对煤价连年上涨和排污成本的增加,国家发改委已意识到电力行业亏损,曾适度上调电价,但煤价上涨幅度远超电价上涨的幅度,立即吞噬了火电企业电价上调带来的效益。

区域电网市场。2003年以来,東北、华东、华北、华中和西北5家区域电网公司相继挂牌亮相。新组建的5大区域电网公司和先期成立的南方电网公司,共同构成我国电力市场的骨干平台,为下一步电力竞价上网机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中国经济及社会发展对电力需求

国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国家十二五经济规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带来投资增长对电力的进一步需求。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依然在蔓延,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电力增长速度远大于电力需求。

三、案例借鉴

自2008年以来,五大发电集团火电企业年年都在亏,在2010年,五大集团运营的436个火电企业中已有236个处于亏损状态。

2010年9月,山西13家火电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无钱买煤,电煤严重短缺无力自救,联名上书向政府求救。据悉,9月初,山西省调电厂电煤总库存为189.5万吨,库存低于7天警戒线的电厂有18座;缺煤停机10台。2011年上半年,山西24家主力火电企业中,17家亏损,数额已达24亿元。2011年的山西上演了一出“身在煤海没煤烧”的尴尬戏。

2012年的湖南,全省35台30万千瓦级及以上火电机组,最少的时候只开了6台。开工率不足大大减少了电煤消耗,电厂库存持续走高。6月上旬湖南火电厂存煤近600万吨,可供电厂满负荷发电使用50天,而去年同期电煤库存仅为100万吨左右,可保证1周左右的发电用煤。

前期采购的煤炭价格高,由于火电机组负荷率偏低,库存无法尽快消化,无法采购低价煤炭。2012年5月份以来的煤价下跌,并未让企业尝到太多的甜头,反而因为库存高企、开工不足而使得企业负债率走高,亏损难以扭转。

四、宝热亏损的实证分析

(一)大唐宝鸡热电厂基本情况

大唐宝鸡热电厂(2€?30MW)新建工程是积极响应国家“上大压小”产业政策建设的热电联产项目。2009年两台机组如期投产,当年12月份开始供热。大唐宝鸡热电厂人员主要来源于大唐集团在陕企业延安、韩城、略阳等老小电厂。

(二)企业近年经营亏损情况

发电量:2009年完成8.22亿千瓦时,2010年完成25.22亿千瓦时,2011年完成33.76亿千瓦时;供热量:2010年完成79.88万吉焦,2011年完成160.6万吉焦;利润情况:三年累计亏损4.5亿元。

(三)亏损原因分析

火电企业运行体制与市场经济要求还不太相适应.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运行体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实行输配、配售分开。目前”厂网分开”只是电网和发电企业实行了体制分开,二者是卖方与买方的关系。而供电公司与电网在体制上并没有割离,实质是一家,既当裁判员又是运动员,这样在电网负荷分配及电价等问题上难于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电网公司以直供、外送等为由,对电价低于标杆进行差异化定价,对新投机组按照实行新机新电量等,一定程度上侵蚀了火电企业的效益空间。这是火电企业亏损机制上的原因。

企业管理理念和市场意识落后于市场的变化。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多年的火电企业,对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观念、价值观念和供求规律的认识浅薄。就宝鸡热电来说,虽是一个新企业,但人员全部来源于老小电厂,思想僵化、劳动生产率低下的现象较为突出。企业迟迟不能实现由生产管理向市场经营的转变,重发电轻营销习惯、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依然存在。

省内电力建设超常规发展,导致火力发电企业运行设备利用小时降低。宝鸡热电投产于2009年,生不逢时。以2009年陕西电力市场为例,陕西省售电量仅增长5%(增速同比回落6.53个百分点),全网新增装机容量292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1742万千瓦。容量新增幅度大于用电负荷增长的速度。到2010年宝鸡热电火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仅为3821小时。2012年,宝鸡地区的宝鸡二发电公司两台66万机组又陆续投产,在电量争发和燃料供应方面,都形成了强烈的区域竞争态势,使宝鸡热电雪上加霜。

原材料亏损原因 篇4

[于左]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 2009-03-26 10:28

【字体:大 中 小】 【论坛】 【博客】

中国国航和中信泰富情况一样,在现货部位为空头时,合约前半部分为套保操作,在合约后半部分的对价中向对手卖出期权,不符合套保原则,从而使整个交易成为投机行为。

石油价格大跌,中国国航却笑不出来。巨大数额的衍生品交易亏损不但使公司收益降低,还面临着来自投资者的责难和国资委的审查。和中国国航类似,中信泰富、东方航空、深南电、中国远洋等企业因“套期保值”导致巨额亏损的新闻近来不断见诸报端,部分人士对衍生品市场甚至对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产生了怀疑,一些原本想在巨大价格风险波动中进行保值操作的企业也停下了脚步。

为何上述企业“套期保值”的操作非但没有锁定风险,反而引发了亏损?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确定这些公司的操作到底是在进行套期保值还是投机行为。根据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对套期保值概念的界定,真正的套期保值交易必须包括五个要素:现货经营和期货交易品种相同或相关,方向相反,数量相当,时间相当或相近,目的是锁定企业能够或愿意承受的成本或利润。套保的效果要由期现货盈亏合并计算得出,强调任何某单一方面的盈利都是对套期保值不正确的理解。如果企业进行的是严格意义上的套期保值交易,并且遵循套期保值基本原则的话,那它在期货市场上的盈亏一定对应着现货市场上的亏盈,就很容易正确地核算出套期保值的效果来;相反,投机是通过对价格走势的预测来进行交易,期望获得价差收益。二者区别在于:套保旨在防范风险,投机意在获利;套保必须针对需要保险的目标,交易方向受限制,投机纯粹为了获利,交易方向没有限制。企业为套保而参与那些附带对价条件的合约不能算作套期保值。

“套保”合约详解

基于上述条件,我们再对中信泰富和中国国航的“套期保值”操作进行对比分析。中信泰富要对澳大利亚一笔约42亿美元的投资项目做汇率套保。这笔投资首期支付16亿澳元,其后25年中,年运营费用10亿澳元,为了降低项目面对的货币风险,公司先后与13家外资银行签订了24款外汇累计期权合约,币种涉及澳元、欧元及人民币。其中多份合约涉及澳元,最大交易金额为94.4亿澳元。

中信泰富投资的杠杆式外汇合约主要有4种,分别为澳元累计目标可赎回远

期合约、每日累计澳元远期合约、双货币累计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人民币累计

目标可赎回远期合约。

在澳元合约中,双方约定的接货汇率为澳元兑美元0.87,若汇率低于此数

值,公司须以两倍数量接货;双币合约规定,中信泰富必须以0.87的澳元兑美元的汇率、或者1.44的欧元兑美元汇率,按照表现更弱的一方来接盘澳元或者欧

元,直到2010年7月;而人民币合约则参考美元兑人民币汇率 6.84计算盈亏。

合约规定,每份澳元合约都有最高利润上限,当达到这一利润水平时,合约自动终止。所以在澳元兑美元汇率高于0.87时,中信泰富可以赚取差价,但到一定利润水平对方可以不再执行合约,如果该汇率低于0.87,不能自动终止协议,中信泰富必须不断以高汇率接盘,理论上亏损可以无限大。

再来看中国国航的合约。中国国航燃油成本占到公司总运营成本的40%以上,因此需要利用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对价格风险进行有效规避。为控制燃油成本,中国国航于2008年7月选择了双向的期权头寸,即同时(1)卖出一个看跌期权(如果到期日市场价格S低于行权价X1,公司不得不以X1价格从对方买入原油产品,亏损X1-S;(2)买入一个看涨期权(如果到期日市场价格S高于行权价X2,公司有权利以X2价格向对方买入一定数量的原油,盈利S-X2)。如果油价低于X1,公司将出现亏损,如果高于X2,公司将出现盈利,如果介于X1和X2之间,则公司不盈不亏。

是对赌投机,而非套保

中信泰富和中国国航两个事件均为国内企业参与国际衍生品市场交易不当而遭受巨额损失,其性质应为“对赌投机”而非“套期保值”。我们可以根据套保各要件进行逐一分析:

第一,从交易目的和合约内容实质上看,都带有明显的投机性。中信泰富买入累计期权的初衷是为了对冲投资澳大利亚矿业项目的外汇风险(澳元升值风险),但从合约内容上看,该公司为了回避有限的汇率上涨风险,却附带了在汇率下跌时可带来巨大敞口风险的对价协议(按约定汇率双倍买入),在期权市场的做空行为使其实际上成为国际市场上大型金融机构才能承担的角色—发售期权的庄家,在买进看涨期权的同时,进一步赌注澳元汇率不会下跌,其强烈看涨澳元汇率并期望从中获取高额利润的动机由此可见。

中国国航通过买入看涨期权锁定原料成本的愿望可以认定为套保,但其基于牛市判断而卖出看跌期权,在规避了油价上涨产生的风险的同时,也成为期权的庄家,产生了一个新的价格下跌的敞口风险。

由以上两案来看,两公司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其订立的合约如分为两部分的话,前半部分买入看涨期权可以看作出于保值的愿望和行为,但后半部附带的作为前半部合约对价的卖出协议,使两公司都成为期权的庄家,从而使整个交易成为投机交易。从这个角度看,两公司的投行对手才是真正的资产“保值”者,他们以合约前半部条件为“权利金”,购买了一个“看跌期权”,从而规避了资产价格下跌的风险。实际上,目前一般认为,累计期权本身就是投行们利用专业优势和定价优势设计的攫取财富的工具,对买卖双方来说都具有强烈的投机色彩。

第二,从品种上来看,两公司符合套期保值品种相同或相关的要件,但不是本案例的关键。

第三,从交易方向来看,从上述案例中可以看出,中信泰富买入看涨期权方向符合套保要求—公司目前手中没有澳元,在现货方向上可以视作是持有空头部

位,因此在衍生品方向上应当买入;但作为对价部分的卖出期权规定(汇率跌破

0.87时向对手出售澳元),则与其外汇现货所需方向相同—目前中信泰富手中没

有澳元,相当于卖出了澳元,但合约后半部的对价协议却要向对手卖出澳元,二

者方向相同,已不属于套保交易。中国国航和中信泰富情况一样,在现货部位为

空头时,合约前半部分为套保操作,在合约后半部分的对价中向对手卖出期权,不符合套保原则,从而使整个交易成为投机行为。

第四,从时间上来看,交易时间约定已脱离套保原则。在套保时间周期上,一般每笔交易应对应于相应的现货周期,如中信泰富,如投资付款方式为1年结

算的话,套保操作则应以1年为期限,但实际上中信泰富2007年所签(从公告上推测出的时间)衍生交易合约期限至2010年,与现货周期极度不符。中国国航所签衍生交易合约期限最长至2011年,如果该公司以一年一付款的方式购买航油,其衍生品交易周期与现货周期不对应。因此,两公司在时间上均并未严格对应其

现货市场交易周期,超出部分可视为投机。

第五,从数量上来看,由于衍生品履约周期为3年,远远长于现货贸易周期,造成两公司衍生品量都大大超过实际所需保值量。中信泰富买入外汇金融衍

生产品的初衷是为了对冲投资澳大利亚矿业初期投资16亿澳元的外汇风险,加上1年10亿澳元的运营费用,1年所需澳元总量也不过26亿澳元,但在外汇衍生品上的投资实际上最终持有超过90亿澳元(仅以其一笔最大的合约头寸计),金额比实际矿业投资额高出3倍多,大大超出所需保值部分,带来新的数十亿澳元敞

口风险。

中国国航航油套保量为其年需求量的50%上下,但一保3年的操作,使其实

际上拥有所需保值量3倍的衍生产品。可见,两公司的操作均已经背离套期保值

原则,带来了新的敞口风险。

实际上,一般情况下,通过对远期、期货、互换、期权等进行组合即可实现

保值需求,复杂的结构性产品一般都有投机的成分。如果两公司完全从保值避险

出发,出于避免澳元上涨或航油上涨目的,则完全可以购买看涨期权,其最大的损失无非为权利金这一“保险费”。

套保应从源头抓起

近年来,发达国家的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迅速,花样不断翻新的产品在经过

华尔街精英的包装后,成为向外兜售的良好“风险管理”工具。国内企业因为缺

乏对各类衍生工具的了解和研究,容易轻易签下风险不对等的合约而遭受巨额损

失。

如中信泰富签订的累计期权合约(Accumulator,按谐音香港称之为I will kill you later,我晚一会杀死你),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金融衍生产品,其一

般运作模式是,由大的投资银行等机构向客户(对手)出售一份期权合约,合约

规定客户可以在固定的期限内、以一定的折扣价格、连续购入一定数量的资产,如果资产价格上涨到一定的程度,卖方有权终止合约;但是如果资产价格跌破协

议接货价,客户必须以协议价格赔钱购入资产,直至协议到期。对客户来说,这

样的协议收益有限,风险却无限。而累计期权的卖方在设计产品时,凭借定价优

势,一般会为期权合约在执行时间上预留了足够的反转空间,因此客户承担相当

大的风险。

中国企业从中航油开始,屡屡折戟于复杂的期权市场,除了对复杂衍生品缺乏了解之外,更与国内企业投机心态严重、风险管理水平不高、内控机制不足有关,从而使风险不断积累和扩大。

如从中国航空公司的情况看,公司的初衷是固化成本,但航空公司做套期保值的人员并不是都对期货交易很精通,更多的是依靠行业分析和报告来判断和操作。由于2007年乃至2008年上半年,几乎所有的投行分析报告都认为国际油价在2008年下半年会继续攀升,高看至200美元,航空公司因此误判了趋势,在保值的同时又进行实质的投机,造成巨大损失。

中国国航在现货价格跌破卖出看跌期权的执行价格X1之后,还是可以补救的,补救的措施就是再以一个合适的执行价格买入一个看跌期权,用来对冲其卖出看跌期权的风险,但中国国航管理层期望扳回损失,错失了挽救的机会。中信泰富签合约时同样只想到了涨没有想到跌。

在内控机制的问题上,中信泰富体现得较充分。中信泰富董事局主席荣智健的公开信中称,“集团财务董事未遵守集团风险对冲政策,在进行交易前未按照公司一贯规定取得董事会主席的事先批准,超越了职权限度”,“财务总监未尽其应有的把关职责,没有将此等不寻常的对冲交易提请董事会主席关注”。显然中信泰富公司在金融衍生品交易方面缺乏有效的流程控制,风险对冲政策形同虚设。

由于语言理解、外汇波动风险等因素的存在,企业参与国外市场面临更多的风险因素或更大的成本;场外市场通常信息不透明、不对称,且存在一定的信用风险(如安然事件);从品种类型上看,远期、期货、互换、掉期、期权等基础性风险管理工具风险相对较小,使用简单便利,完全可以管理相应资产风险,而复杂的结构性产品不易理解和使用,部分品种设计中隐含的条件可能带来较大风险。

从风险可控性来说,衍生品市场的使用,国外市场不如国内市场,场外市场不如场内市场,结构性产品不如基础性产品。不过,我们不能因为这些失败的企业个案,就此否定衍生品市场的套期保值功能,甚至因此停滞对整个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相反,应该反省的是为何这些境内企业经常因为保值的初衷而进入投机领域。这个问题,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内衍生品市场发展大大落后于国际市场,产品开发设计和市场营销能力也处在较低层面,迫使这些境内企业不得不舍近求远,从而落入别人设下的圈套。更重要的是,国内企业缺乏人才,风险管理技术水平落后,但仍好大喜功,贪图眼前利益而涉足投机。

重庆钢材亏损分析 篇5

重庆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重庆钢铁”)仍然在巨亏的泥潭中苦苦挣扎。10月20日,重庆钢铁发布公告,拟转让亏损近10年、亏损近3.74亿元的冷轧薄板厂土地、房屋及设备等资产,转让价格为7.20亿元,预计实现投资收益约3亿元。

一、重庆钢铁亏损现状

重庆钢铁的首次亏损出现在2011年,也就是公司回归A股的四年之后。在2011年的业绩预亏公告中,重庆钢铁将亏损归咎于钢材市场的低迷、铁矿石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公司运营成本和财务费用的上升。

2011年,重庆钢铁累计亏损14.7亿元,公司股价也从5.5元/股跌至2.8元/股,市值缩水接近一半。

到了2012年,重庆钢铁的亏损情况没有好转,反而进一步增大。2012年重庆钢铁第一季度亏损1.8亿;半年报中重庆钢铁的亏损扩大为6.48亿;第三季度亏损5.22亿元。

二、数据分析

1.如图可知:上半年亏损超11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9.91%;是重庆钢铁交出的一份“尴尬”中报业绩。重庆钢铁发布2013年备考盈利预测,预计公司年内亏损额将达到24.99亿元。公司将购买大股东重钢集团部分资产进行重组。2.如图可知:重庆钢铁的产量在增加,但是交易量却在下降,出现严重的供过于求的现象。

三、重庆钢铁亏损的原因

1.重庆钢铁董事会将亏损扩大的原因归咎于钢材市场的暴跌以及公司环保搬迁(重庆主城区搬迁至重庆长寿工业园)导致负债规模增加。

2012年12月,重庆钢铁出售了公司持有的三峰靖江港务物流有限责任公司41%的股权,变卖资产所得的收益是3.06亿元,对于重庆钢铁的巨亏而言,仍属杯水车薪。同年12月,重庆钢铁因环保搬迁所至新址的重庆市长寿区给予了5亿元的财政补贴。

2.经济形势

金融风暴和欧债危机也蔓延到了钢铁行业。对于刚才行业来说,房地产行业的用钢量占全国整体钢材需求的25%,在加上新房装修和家具购置的钢材需求,用钢量可达33%,房地产行业的下滑,对钢材需求的影响巨大。

3.产业分散,过度竞争

在我国钢铁行业70余家大中型钢铁企业中,有40家位于大中城市,分布全国各地,没有形成产业集聚,民营钢铁企业和国有钢材企业共同竞争,竞争激烈。4.供大于求,产能过剩

钢铁企业盲目进行投资,扩大生产能力,一流的设备生产出的却是二流的产品,浪费资源,造成产能过剩,而全球金融风暴的影响使得下游市场需求严重不足,供远远大于求。5.资金不足

钢铁行业对资金极为敏感,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固定成本高,设备摊销折旧规模大,大多数钢铁企业的资金紧绷,重庆钢铁也不例外。

重庆钢铁在面临资金压力的同时还冒险进行企业扩张,使得成本越来越高,营业利润越来越少,钢铁的亏损加剧。6.成本和费用支出增加

2011年重庆钢铁的年报显示,营业成本率高达95.91%,成本的增加可能要归结于铁矿石成本的增加。而费用的增加要归结于财务费用、搬迁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固定资产清理的增加。

四、对策 1.谨慎投资

在钢铁行业普遍低迷的情况下,堆出钢铁行业调结构、转方式,实施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升级势在必行。2.产能控制

相关部门加强监管,严谨钢铁违规建设项目的进行,抑制重复建设。3.调整布局

亏损情况说明 篇6

瘦肉:18元瘦肉:16.5元三线:12元三线:13元猪肝:4.5元

猪肝:4元

猪肝:4.5元

猪肝:10.5元小菜:1.5元

小菜:1.2元小菜:7.5

小菜:1.03元小菜:0.8元

亏损分析:

1、菜品价格的波动是一个主要原因;2、菜不能定量也有必须的关系;

3、晚餐就餐人员随意性太大也会造成必须的浪费;解决办法:

1、菜品价格波动是不能控制的,但我们决定找出市场上相应价格偏低,质量又好的菜品来解决这一难题。2、菜要做到定量卖,减少浪费。

原材料亏损原因 篇7

一、企业报表盈利实质亏损的原因探究

目前国内外产品销售定价的方法有很多种, 主要包括: (1) 成本加预定利润定价法。该法是最普遍也是最常用的一种定价方式, 即在企业产品核算成本的基础上, 加上既定的目标利润来确定销售产品价格。显然, 该定价方法忽视了价格竞争和顾客需求。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还存在变动成本定价法、完全成本定价法以及盈亏平衡点定价法等具体方法。 (2) 市场需求为主定价法。这种方法首先考虑了产品在市场中的需求情况, 结合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等因素来确定产品销售价格。具体包括需求心理定价法和市场价格测定法等。 (3) 以竞争为主定价法。即主要针对竞争对手同类产品的价格, 结合企业产品核算的成本来进行产品定价的一种方法。

根据上述各种销售价格的确定方法, 可以得知无论产品销售价格是采用何种方法来确定, 其产品销售的价格确定均考虑产品的生产成本。在正常经营的假设下, 企业的收入均应超过成本, 如果没有其他意外的事件发生, 那么企业应正常有盈利的从事生产经营。但据笔者了解, 很多企业不重视成本核算, 有些单位甚至未设置成本会计岗位, 许多企业会计报表中成本金额的确定甚至采用先确定目标利润, 再倒挤成本的方法来计算。也有些单位设置了成本核算岗位, 但只聘用了一些刚毕业的学生从事该岗位, 成本核算不准确。然而, 几乎所有企业产品的销售定价均或多或少地参考了产品成本定价结果, 成本的不准确直接导致了产品销售定价的不合理, 这也是许多企业报表盈利实质亏损的原因。

此外, 有些单位已设立了成本会计岗位, 也采用了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核算, 对其给予了相当的重视, 但还是存在报表盈利实质亏损的现象。笔者认为, 该现象的成因在于我国企业为了满足世界各地客户的不同需求, 尤其在浙江温州、台州等一些技术密集型的地区, 有许多民营中小型制造企业从事外贸产品的生产制造, 具有品种多、批量小的共同特征, 即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较低。又由于涉及技术生产, 对机器使用的要求有所提高, 以及经济技术要求等原因, 导致其间接人工费大幅提高, 总体出现制造费用比重较高的现象。调查得知, 有近80%的企业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方法分摊制造费用, 即单一的按照产量分配制造费用, 将制造费用总额在各种产品总产量中平均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法在企业大量生产某一类产品时较为适用, 但当企业为了适应市场而扩大产品生产的品种时, 如果增加新产品的生产还按单一的产量来分配制造费用,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存在的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二、传统成本核算方法弊端案例分析

温州澳谱公司每月生产的新旧产品产量与客户的订单一致, 按不同批次在同一条生产线上进行生产。除直接材料费和直接人工费外, 每批次新旧产品在生产前设备调试等准备、生产材料的发放、半成品和产成品的内部转移上、分销以及销售订单处理上, 无论批量的大小每种产品均等量的耗费着该厂同等的资源, 当然还包括车间生产控制总系统、质量检验系统等各种资源, 为了避免不同产品互相交叉污染, 影响产品的生产质量, 新旧产品因指标不同, 在产品投产前均要对设备进行准备工作, 每完成一种产品的生产, 还要更换制剂和清洗设备。

该厂旧产品每次投产前的准备工作耗时较短, 然而, 由于新产品的某些指标要求较高, 其投产前的准备工作时间是旧产品耗时的几倍。2009年该厂开始生产新产品, 旧产品占总产量约90%, 新产品则约占10%。旧产品占领的市场份额高、产量大, 因此订单批量较大;新产品因产量低使得订单批量较小。新产品的生产批次和旧产品的生产批次相同, 而按产品批次进行的工作也一致, 即新旧产品所耗费的人工工时、能源、相关设备折旧等, 在每批次的生产中基本相同。此外, 新产品的生产准备成本还明显高于旧产品。综上, 由于新品种的增加, 上述各项间接费用的总额增加将近50%, 即大批量生产的旧产品和小批量生产的新产品所产生的制造费用总额相等, 而传统成本按数量平均分配制造费用, 由于新产品的产量低而只承担了约10%的制造费用;相反旧产品却因产量高而承担了约90%的制造费用。

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使用使得新产品承担的制造费用远低于实际应承担的金额, 扭曲了产品的成本, 大量制造费用被转嫁至旧产品的成本中, 造成了旧产品的成本价比实际偏高, 而新产品的账面成本价格远低于实际的现象, 参考了两种产品成本的销售定价就出现了一个偏高、一个偏低的现状。

此外, 新产品的销售价格高于旧产品许多, 这样愈发使新产品的单位毛利率增大。旧产品因成本的虚高显示出了较低的单位毛利率, 但是新产品的销量与旧产品相比较小, 而旧产品的市场价格比较稳定, 因此, 多数企业管理者容易认为扩大新品种的生产销售而减少旧产品的销售决策是正确的。于是转移旧产品的销售部门人员, 花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推销新产品。

就温州澳谱公司而言, 经过两年的经营, 即在2011年发现新产品经过推销后确实使生产销售有所扩大, 报表中也显示出了利润, 但企业的资金却愈发紧张。该厂新产品的定价虽远高于账面成本, 但实质上却处于低于或接近实际成本价的水平, 此外还为打开销路而投入了大量的推销费, 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际上处于亏损状态。而真正为企业创造利润的旧产品的销量却有所下降, 最终导致了企业报表账面盈利, 但销售新产品越多实质性亏损越多的事实。随着经济的发展, 间接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这种现象便越有可能在夸大高产量产品成本的同时虚减低产量产品的成本。可见, 传统成本计算方法下对制造费用进行平均分摊的计算方法并不适用于新产品开发企业。

三、建议总结

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问题应引起制造设备先进、产品更新换代较快且品种多、市场竞争激烈的企业的注意。一般制造企业若出现下列现象, 则需要重新审视其现行成本核算方法是否合理: (1) 销售形势较好, 账面显示盈利, 实际却出现了现金流趋于紧张等明显亏损的现象; (2) 旧产品的最低报价往往高于竞争对手; (3) 企业核算中显示具有高额边际利润的新产品在市场中罕见供货方; (4) 企业制造费用所占比重较高且有不断增长趋势; (5) 企业生产制造工艺较为复杂或技术要求较高的新产品, 且按照完全成本定价法制定产品价格; (6) 销售部门往往对会计部门核算出的产品成本价发出质疑; (7) 企业制造环境先进、产品品种多且更新换代较快、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上述企业可考虑选择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作业成本法认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由相互关联的一系列作业完成, 每单位作业的认定标准均根据企业的生产工艺确定。作业可能包括如材料采购合同的签订、材料的运输、材料的质量检验、材料产品入库时所办理的手续、仓库材料明细账的登记等具体活动, 也可能泛指某一项活动, 例如机加工车间的铣、车、磨、刨等所有作业可被统称为机加工作业。根据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 还可将产品研发、设计、销售等统称为某项作业, 例如将机加工作业、产品组装作业等统称为生产作业。由于每项作业的完成都会耗用物资设备或技术资源, 该法根据作业来分别计算为生产某项产品所消耗资源的金额, 最后某项产品的成本转化为该企业全部作业的总和。

在作业成本法下, 仍将直接成本直接计入有关产品成本, 与传统成本计算方法的区别在于应根据性质将其他间接成本分配至有关作业中, 计算出作业成本后再将其分配至有关产品中。即传统成本核算法下间接材料、间接人工、折旧等制造费用在作业成本法中首先应被划分为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若属于对资源的耗用, 则通过资源动因来计量分配, 即通过对资源动因的分析将资源成本分配至各有关作业中。例如温州澳谱公司使用专用设备对产品质量进行检验, 该设备的电费开支便可通过设备的额定功率乘以开动时间来计算各批产品的耗用。作业动因指引起了产品成本发生变动的一些因素, 是对各产品对作业耗用情况的计量, 且被用来作为作业成本的分配基础。

选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计算时, 首先应按企业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各项作业来归集成本, 计算出各项作业的作业成本;然后再按各项作业成本与成本对象 (产品或服务) 之间的因果关系, 将作业成本分配到各成本对象, 最终完成成本计算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 采用作业成本法核算的企业, 仍然可以在品种法、分批法和分步法等成本计算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实施。X

(注:本文受中国商业会计学会项目《我国制造业新产品销售定价现状、问题和对策的实证研究》资助;项目编号:kj201142)

参考文献

[1].董秀科, 王海娟.作业成本法在物流成本核算与控制中的应用[J].河北交通科技, 2008, (12) .

[2].吴莹.浅谈作业成本法及其管理[J].新疆电力技术, 2010, (1) .

[3].周颖.浅谈作业成本会计的应用[J].现代会计, 2008, (4) .

关于店面亏损的总结 篇8

总结是对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得到的经验和教训等方面情况进行评价与描述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给我们下一阶段的学习和工作生活做指导,不如我们来制定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店面亏损的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领导:

你好!时光飞逝、随意忽流。转眼间、即将要送走不平凡的20xx年。

回首过去的一年、商管办公数码全体同事勤奋务实、对工作尽职尽责。然而在市场残酷而激烈竞争的环境中商管部分店面并没有出色表现、甚至有店面给公司带来亏损的状况。下面是我对1至11月陆良中兴店亏损约4500元的原因作以下总结。

1、市场因素;因中兴店处于手机卖场中心位置两旁都有竞争对手存在,而同行对我们的模仿速度较快、经营的好多产品以及模式几乎接近。在陆良区域顾客来到我们店面消费首先是价格考虑、其次是产品质量考虑。因为我们公司所经营的产品是正品、品质都是有保证的所以成本不一样、价格方面就会比其他卖场稍高。在相同的环境下、相反、现在的高仿产品较多、外观包装几乎一致、价钱低廉。市场的需求和消费水平也是有限的、所以导致顾客会误解为相同的产品、价格不同。往往顾客只会选择低廉产品、购买正品的顾客较少、这对我们是相当不利。

2、员工自身存在的不足;今年中兴店的人员跟换后员工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首先是员工的销售意识淡薄、技巧欠缺、对产品的专业知识也不够熟悉。在之前店面和本部门的配合支持也不是很好、导致对公司每次下达的考核竞赛活动没有按时完成。

3、其他原因;在办公方面的`市场宣传也欠缺、好多人并不了解公司所经营的多品类产品、相比中枢店。因中枢店处于中枢大厦、在当地知名度高有区域代表性、客人流量远远超越中兴店、所以办公客户更多选择中枢购买。

知道失误,要坚决改掉,不再重复犯那些低级的失误。能坚决改掉失误的人才是在不断地进步。根据现在店面存在的问题在即将到来的20xx年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从人员管理做起、因为我相信事在人为的道理。从细节做起。

2、销售管理、从推销意识、销售技巧、服务态度等加强。对每日销量及时跟进、灌输、培训、交流让员工的整体素质提高、才能改变亏损的局势。

合作社亏损处理方案 篇9

为了保护社员的合法权益,体现合作社的本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财务管理制度》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财务管理制度》,本着共负盈亏的思想来共同管理经营本合作社。

二、亏损处理方式

1、在建工程部分发生报废或者毁损,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按照扣除残料价值和过失人及保险公司赔款后的净损失,计入工程成本。由于自然灾害等非常原因造成的报废或者毁损,其净损失计入其他支出。

2、建立健全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人员岗位责任制。应当定期盘点清查固定资产,做到账实相符,年度终了前必须进行一次全面的盘点清查。盘盈的固定资产,按同类设备的市价计入其他收入;盘亏及毁损的固定资产,应查明原因,按规定程序批准后,按其原价 扣除累计折旧、变价收入、过失人及保险公司赔款之后,计入其他支出。

3、每年年度终了,合作社应当对短期投资、应收账款、存货、农业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资产进行全 面检查,对于已发生损失但尚未批准核销的各项资产,应在资产负债表补充资料中予以披露。这些资产包括:①、确实无法回收的应收款项;②、无法回收的短期投资和长期投资;③、盘亏、毁损或报废的存货;④、死亡、毁损的农业资产;⑤、盘亏或毁损的固定资产;⑥、毁损或报废的在建工程;⑦、注销或无效的无形资产。

4、加强应付账款和其他应付款的管理,及时核对余额,保证负债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凡一年以上应付而未付的款项应查找原因,对确实无法付出的应付款项报合作社总经理批准后处理。

三、合作社如有亏损,需经社员(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可用合作社盈余金、风险金弥补,不足部分可以用以后年度盈余弥补。合作社的债务依照社员股份比例承担。

2012经营亏损情况说明书 篇10

上海*********有限公司 经营亏损情况说明

一、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情况

项目背景: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

2011年8月2日,上海*******有限公司和****公司签订《订购合同》,定下后道成品运输物流设备采购合同。合约规定一年后交货。违约或延期支付违约金。

2011年8月18日,****公司开始寻找采购此设备的一系列备品。期间,****公司多位业务多处咨询寻找货源,因后道成品运输物流设备的规格尺寸不是标准范围内的,业务费用的花费超出计划支出5.1%。

另一方面,年底原址动迁,需要在2011年12月31日前搬迁,这一突发事件让本来就已陷入困境的后道成品运输物流设备 订购安装、调试项目雪上加霜。无奈,****公司只得停止一切运作,全力厂房搬迁。

(一)企业主营业务范围和附属其他业务情况

*****公司获得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标明的营业范围是:销售自动化设备、仓储设备、机械设备、电子电器产品、包装材料、办公家具、五金制品、建材、日用百货。(涉及行政许可的,凭许可证经营)。

(二)本生产经营情况

****公司认真贯彻公司确定的经营方针、落实公司2012年工作会议精神,安全生产和经营情况良好,实现安全运行365天。全年未发生一般设备事故和重大人身伤害事故,。

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从一定程度上讲,****公司管理水平不是很高。公司管理不善严重影响公司运行的质量和公司效益的增长,保修期内复修次数增多,大大增大了成本支出费用,直接影响公司经济效益。从目前情况看,河北邯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2010财务情况说明书

****公司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制度有待健全完善。

二、利润实现、分配及企业亏损情况

(一)主营业务收入的同比增减额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012主营业务收入208.78万元,较上年同期降低了103.8万元,公司动迁、管理、受金融危机等综合因素影响所致。

其他因素对利润的影响分析表 单位:万元

项目职工薪酬四项费用其中:材料费 修理费 其他费用 管理费折旧费用财务费用其它业务利润营业外收支净额本年实际 64.50 134.87 52.21 2.04 0.62 80.00 1.88 0.03-增减额 11.40 16.45 10.46-0.82 0.01 6.80 0.02-0.03-材料费增加主要由销售成本涨价影响;

修理费增加是由于今年有B级检修,而去年只有C级检修; 折旧成本增加的原因是本年购入部分固定资产增加计提折旧所致;

财务费用降低主要是今年往来转账次数大大少于去年的影响。

(三)其他业务收入、支出的增减变化:无

(四)同比影响其他收益的主要事项:无

(五)利润分配情况

由于2011年亏损84万元,而2012年亏损36万元,总的还是亏损,故本年未进行利润分配。

(六)利润表中数据变动幅度较大项目说明 利润总额、财务费用之变动原因见前述分项说明。

(八)会计政策变更的原因及其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数额;会计估计变更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数额;执行新会计准则对利润总额的影响数额:无。

河北邯峰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2010财务情况说明书

(九)亏损企业亏损额 2012年实现净利润-36万元。

由于公司的销售计划无法如期完成而生产成本持续走高公司的经营亏损有加剧之虞。特此说明!

上海*********有限公司

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表填写说明 篇11

■晓杰/文 《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填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相关税收政策规定,填报本纳税及本纳税前5年发生的税前尚未弥补的亏损额。

第1列“”填报公历。

第1行至第5行依次从第6行往前倒推5年,第6行为申报。

第2列“盈利额或亏损额”填报《主表》第2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的金额(亏损额以“-”表示)。

第3列“合并分立企业转入可弥补亏损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企业合并、分立允许税前扣除的亏损额以及按税收规定汇总纳税后分支机构在2008年以前按独立纳税人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尚未弥补完的亏损额(以“-”表示)。

第4列“当年可弥补的所得额”金额等于第2-3列合计。

第9列“以前亏损弥补额”金额等于第5-8列合计(第4列为正数的不填)。第10列第1至5行“本实际弥补的以前亏损额”:填报主表第24行金额,用于依次弥补前5的尚未弥补的亏损额;第10列第6行“本实际弥补的以前亏损额”:金额等于第1-5行第10列的合计数(6行10列的合计数小于或等于6行4列的合计数)。

第11列第2-6行“可结转以后弥补的亏损额”填报前5的亏损额被本年主表中第24行数据依次弥补后,各仍未弥补完的亏损额,以及本尚未弥补的亏损额。11列=4列的绝对值-9列-10列(第4列大于0的行次不填报);第11列第7行“可结转以后弥补的亏损额合计”填报第2至6行第11列的合计数。就表间关系而言,第6行第10列=主表第24行。

案例:北京材料建设集团为跨地区汇总纳税的总机构,下设成都、南京、武汉3家分支机构。该企业前5年的盈亏情况为:2003年亏损100万元、2004年盈利1200万元、2005年亏损6万元、2006年亏损19万元、2007年亏损10万元。2008年汇算清缴时需要弥补武汉分支机构2005亏损5万元。该企业2008经过税务局认可的纳税调整后的应纳税所得为2477.8万元,请填写《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附表四)。分析:根据案例提供的材料数据,先把第1行到第5行的第2列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填写-100万元、1200万元、-6万元、-19万元、-10万元。需要注意的是,第2列的数据不是按照每年利润表上的会计利润总额来填写,而是来自每年的纳税申报表主表(A类)第25行“应纳税所得额”的数据。

根据“2008年汇算清缴时需要弥补武汉分支机构2005亏损5万元”可知,在第3行第3列填-5万元。

根据第4列=第2列+第3列的等式关系,第1行到第5行的第4列依次填写-100万元、1200万元、-11万元、-19万元、-10万元。

第6行第2列和第6行的数据是实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年的纳税申报表《主表》(A类)第25行“应纳税所得额”的数据。根据案例提供的2477.8万元填写,而2008北京材料建设集团没有发生合并分立转入可弥补亏损额,则第6行第4列填2477.8万元。

第9列“以前亏损弥补额”:金额等于第5-8列合计(第4列为正数的不填)。因此,第2行第9列不填。

关于弥补亏损方法。由于税法上规定亏损的亏损额可以用以后的盈利进行弥补,但最长时间不得超过5年。如本案例中企业2003年有亏损100万元,可以用下一2004年(起点)往后5年的盈利依次弥补。这5年时间是连续计算,假设连续5年都是亏损的,则2003年的亏损在2009年(盈利)就不能够在税前进行弥补了。回到本案例中来看,2003年的100万元亏损,可以用2004年的1200万元盈利来弥补,则填写在前四,即第5列第1行中。由于2004年弥补了前一年的亏损100万元,则应该对1200-100=1100(万元)作为应纳税所得额,按照法定税率计算应缴的企业所得税。

2005年的11万元亏损可以用2006年到2010年的盈利进行称补,由于2006年和2007年也是亏损,只能够用2008年的盈利进行弥补,因此,在第3行第10列填写11万元。同样2006年和2007的亏损弥补原理与前面讲的原理是一样的,所以,第4行第10列填写19万元,第5行第10列填写10万元。

综上所述,第10列第1-5行“本实际弥补的以前亏损额”,填报主表第24行金额,用于依次弥补前5的尚未弥补的亏损额。用数学公式来表示是第10列第1-5行“本实际弥补的以前亏损额”=第4列负数的绝对值-第9列。

第6行第10列的数据为第1行至第5行第10列的各个数据的总和,即11+19+10=40(万)。第2-5行第11列的数据为第4列附属的绝对值-第9列-第10列。

您好hrb:这个是我为一位同行回复的有关于弥补亏损明细表的回复.希望对您会有帮助.企业各盈亏情况

2003 2903699.34 2004-1099954.12 2005 960012.86 2006 1996662.33 2007-376893.86 2008-235580.99 2009-785855.04 您好.fmxq2010: 结合您所举的例子现将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填制过程简介如下: 1.该明细表中的“项目”1到5年和本年是指以汇算清缴为基准往前推五年即可.企业是进行2009的所得税汇算清缴.所以“本年”为2009年.那么往前推五年的话“”分别是第一年为2004年.第二年为2005年.第三年为2006年.第四年为2007年.第五年为2008年.2.盈利或亏损额这个项目是指企业按税法计算出来应纳税所得额.即主表的第23行的“纳税调整后的所得”而不是指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这个利润总额是按会计计算出来的盈亏).3.合并分立企业转入可弥补亏损额一般企业很少会填列该项目.一般只有企业合并分立的情况下和汇总纳税的企业会涉及到.所以这里属于特殊的项目,不再展开.4.因为明细表的后几个项目在数据勾籍关系上有关系所以我将“当年可弥补的所得额(第4列),以前亏损弥补额(第5到9列),本实际弥补的以前亏损额(第10列),可结转弥补亏损额(第11列).”这几个项目结合起来加以说明.(注:这里为了说明的方便我以明细表中的各项目的列数来代表各项目)第4列的各的数据为第2列盈利或亏损额与第3列合并分立企业转入可弥补亏损额的合计数.所以第4列的数据如下: 2004年:-1099954.12 2005年:960012.86 2006年:1996662.33 2007年:-376893.86 2008年:-235580.99 2009年:-785855.04 第5到9列的各年数据如下: 第1行第5列“前四”为960012.86.第1行第6列“前三”为139941.26.第1行第7列“前二”为0.第1行第8列为“前一”为0.则第1行第9列“合计”为1099954.12.第1行第10列“本实际弥补的以前亏损额”为0.第1行第11列“可结转以后弥补亏损额”不允许填列.(因为2004已经到了五年的弥补亏损年限了.即使有未弥补完的也不允许再弥补了)由于2005年的当年可弥补所得额为正数960012.86.所以从第2行第6列到第2行第11列均填0.由于2006年当年可弥补所得额为正数1996662.33元.所以第3行第7列到第3行第11列均为0.由于2007年当年可弥补所得额为-376893.86.但是第4行第8列“前一”为0.(这是因为2008年也为亏损.所以无法弥补)所以第4行第9列“合计”也为0.那么第4行第10列也为0.第4行第11列“可结转以后弥补亏损额”为-376893.86元.由于2008年的可弥补所得额也为:-235580.99,则第5行第10列“本年可弥补以前亏损额为0.第5行第11列则为-235580.99 由于2009年的可弥补所得额也为亏损额:-785855.04.所以第6行第10列为0.第6行第11列为:-785855.04元.那么第7行第11列”可以结转以后弥补的亏损额“为376893.86加235580.99加785855.04元等于1398329.89元.另外对于第6行第10列”本实际弥补亏的以前亏损额“与主表第24行”弥补以前亏损数额是相等的“.上述的填表说明仅是根据贵公司的各年盈利亏损额来填写的.但是这里我需要说明如下几点.1.目前各地的税务机关针对汇算清缴时弥补以前亏损会有不同的具体规定.例如北京地区有些区的国税或地税局就要求对需要弥补亏损的数额要提供由税务师事务所或会计师事务所提供的鉴证报告.所以在具体填表时建议您还要先去国税或地税局去咨询一下.是否需要提供中介机构的报告.2.现在有些地区的所得税汇算清要先进行电子申报.那么在报电子报表时有些税务局会将第6行第2列到第6行第11列设为不许填列的项目.这是因为这些项目是和主表的第23行”纳税调整后的金额“是相关联的.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您要先填好主表中的其他项目和相关附表后算出第23行后,那么这个数据会自动转入到第6行第2列.那么第6行第4列.第10列.第11列就会自动生成.附表四《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填报说明

一、适用范围

本表适用于实行查账征收企业所得税的居民纳税人填报。

二、填报依据及内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相关税收政策规定,填报本纳税及本纳税前5发生的税前尚未弥补的亏损额。

三、有关项目填报说明

1.第1列“”:填报公历。第1至5行依次从6行往前倒推5年,第6行为申报。

对于贵公司来说,第6行为2008年填-40000,2004-2007不用填写了,2004-2006年的亏损额已经用2007年的利润弥补了。

2.第2列“盈利额或亏损额”:填报主表的第2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的金额(亏损额以“-”表示)。

3.第3列“合并分立企业转入可弥补亏损额”:填报按照税收规定企业合并、分立允许税前扣除的亏损额,以及按税收规定汇总纳税后分支机构在2008年以前按独立纳税人计算缴纳企业所得税尚未弥补完的亏损额。(以“-”表示)。

4.第4列“当年可弥补的所得额”:金额等于第2+3列合计。

5.第9列“以前亏损弥补额”:金额等于第5+6+7+8列合计。(第4列为正数的不填)。

6.第10列第1至5行“本实际弥补的以前亏损额”:填报主表第24行金额,用于依次弥补前5的尚未弥补的亏损额。

7.第6行第10列“本实际弥补的以前亏损额”:金额等于第1至5行第10列的合计数(6行10列的合计数≤6行4列的合计数)。

8.第11列第2至6行“可结转以后弥补的亏损额”:填报前5的亏损额被本年主表中第24行数据依次弥补后,各仍未弥补完的亏损额,以及本尚未弥补的亏损额。11列=4列的绝对值-9列-10列(第四列大于零的行次不填报)。9.第7行第11列“可结转以后弥补的亏损额合计”:填报第2至6行第11列的合计数。

四、表间关系

第6行第10列=主表第24行。

您好,笑红尘,根据您所提供的数据附表四的填写过程如下: 第1行第4列”当年可弥补的所得额“要填写负23107.44元.这是因为根据所得税年报的填写说明规定:第4列=第2列+第3列.而第3列”合并分立企业转入可弥补的亏损额“企业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发生这种业务的.所以如果没有的话可以填写0.则第1行第4列则填写负23107.44元.那么根据上述的规定第2行到第5行第4列则依次填写为:负9681.07元 1141.08元 1980.34元 1499.66元

第6行第4列则填写1512.67元.但是这里您所提供的数字必须是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中第23行”纳税调整后所得“的金额.如果是07年的数据则是原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主表中的第16行”纳税调整后的所得“的金额.如果是07年以前的则是原所得税纳税申报表主表的第63行”纳税调整后的金额“数.因为这里的第2列”盈利或亏损额“是以企业主表的纳税调整后的金额来填写的.第1行第5列”前四“填写0.第1行第6列”前三“填写1141.08,第1行第7列”前二填写1980.34,第1行第8列“前一”填写1499.66 第1行第9列“合计”填写4621.08 我需要说明一下“本实际弥补的以前亏损”中的第1列第10行,这一行根据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说明中规定:用于依次弥补前5年的尚未弥补的亏损额.但是第10列要小于等于第4列负数的绝对值减第9列.同时还要小于等于第6行第4列“当可弥补亏损的金额”中的1512.67元.那么第1行第10列按正常的表计算的金额为|-23107.44|-4621.08=18486.36元.但是这个金额超过了第6行第4列的金额1512.67元.那么只能填写1512.67元.但是如果贵公司采用的是网上申报的话,那么您还要看一下第10列是否被写成了保护.即不能直接填写.而是通过前面的计算后生成该数.有些地方的电子申报表可能第1行第10列就只能按0来填写.所以这个行次的填写可能是1512.67,有可能是0.这个要看各地税务机关的电子表格中是如何设定的.第2行第6列到第8列均填写为0.这是因为企业弥补亏损是按照顺序来弥补的.03年的亏损并未弥补完毕,04年也算做是03年亏损弥补5年期限中的一年.而04年也发生了亏损,所以均填写为0.第2行第9列“合计”数也为0.但是对于第2行第10列我要特别的说明一下: 因为按报表的说明来看这一行应该是第2行第4列的绝对值减去第2行第9列后的差额来列示.但是这个差额小于或等于第6行第4列减去第1行第10列的差额.即|-9681.07|-0=9681.07元.而第6行第4列减去第1行第10列等于1512.67-1512.67=0那么9681.07大于0,则第2行第10列只能填0.那么第2行第11列“可以结转以后弥补的亏损”则为第2行第4列减去第2行第9列减去第2行第10列等于9681.07元

上一篇:二合一 市领导在全市城市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下一篇:描述专业技能需要的简历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