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混凝土结构

2024-11-01

整体混凝土结构(精选12篇)

整体混凝土结构 篇1

摘要:以张家港市某办公主楼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结构整体分析和设计,经过计算分析表明钢骨混凝土梁式转换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具有明显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优势,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复杂高层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转换层

本工程位于江苏省张家港市城西新区南部中心区域,工程性质为综合性政府办公楼,地上21层,地下1层。

1结构整体分析

1.1 结构选型

主体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总建筑高度为97.00 m,塔楼高宽比3.8,长宽比1.9。下部3层裙房平面为矩形,长81.6 m,宽32.3 m,层高为5.2 m。南侧入口处为大空间门厅,柱距14.7 m,2层和3层楼面板缺失,3层屋面为转换结构。塔楼核心筒落地,框架部分落地,部分坐落在钢骨混凝土转换梁上。

办公主楼属于规范规定的超限高层结构。

为了保证结构的承载力和地震作用下的延性,采用钢骨混凝土梁式转换,周边相连的框支柱也采用钢骨混凝土。

1.2 计算模型

在SATWE模型中,钢骨混凝土柱和梁采用程序自带的组合截面,裙房大开洞周围楼板加厚,采用弹性楼板来反映楼板平面内和平面外的刚度。在有限元结构分析程序SAP2000模型中,地下室外墙、核心筒及连梁(截面高度大于500)采用Shell单元模拟,计算模型考虑了楼面板弹性,也采用Shell单元模拟。框架梁柱及连梁(截面高度不大于500)采用Frame单元模拟。结构的型钢柱采用Frame单元,为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构,其Frame截面利用SAP2000自带的SD截面设计器,按实际截面输入。

结构的转换梁采用型刚混凝土梁,接近1层楼高。对三根型钢混凝土梁的加劲型钢翼缘采用线单元模拟,混凝土部分采用了壳单元模拟,二者在实际位置耦合(即假设型钢和混凝土在受力过程中无相对滑移)。并对壳单元沿层高和跨度方向,均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网,以期合理的得到该类构件的刚度。

1.3 计算结果

1.3.1 整体信息

结构的质量中心位于点(40.02,15.94)与结构的刚度中心(41.05,15.87)基本重合。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结构稳定性满足要求,且不用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见表1,表2)。

1.3.2 自振特性

由结构自振周期计算结果得出,第一阶振型为Y向平动,第二阶振型为X向平动,第三阶为整体扭转,且T1/T3=0.84<0.9,满足规范要求;此外,SATWE与SAP2000的计算结果基本接近,在低阶振型中后者分析得到的结构刚度大,高阶振型则相反,前8个振型的偏差均小于5%,另一方面,由于单元性质与计算假定等的差异,导致高阶振型两种软件的计算结果出现较大差异。总体而言两者的计算结果差异能满足工程精度要求。

1.4 水平荷载作用反应

结构在水平地震或风力的作用下,X向的变形曲线比较光滑,有明显的反弯点,符合框架—核心筒的变形特点;Y向的变形曲线在转换层出现突变,表明此处抗侧刚度较小,是结构的薄弱部位。结构的主要变形结果见表3。

2工程设计

本工程属于复杂高层结构,为了保证结构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并根据其自身特点和建筑要求,采取如下措施:

1)针对2层和3层楼板开大洞。计算不考虑刚性楼板假定,洞口周围一跨按弹性楼板考虑其平面内和平面外的刚度,同时洞口周围楼板采取加强措施,板厚150,双层双向配筋。2层和3层区域楼板布置双向井格梁,从而保证楼板的整体刚度和水平荷载的有效传递。

2)针对4层刚性和质心偏差大。主要由于上部荷载集中作用在转换梁上,为了保证转换梁,框支柱和周边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性能,框支柱和转换梁按特一级框架设计,其余裙房框架按一级框架设计;框支柱,转换梁和作用其上的框架柱采用钢骨混凝土组合截面,控制裙房范围内的普通框架柱和框支柱的轴压比保证其在地震作用下的延性;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补充分析转换梁和框支柱在荷载作用下的承载力和变形性能;采用合理的连接方式和构造措施(见图1)。满足“强节点弱构件”的抗震设计概念。

3)针对转换层竖向构件不连续。

a.根据《高层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附录E的要求:转换层上下楼层抗侧刚度比应大于0.6:

X向:4.3097×1074.9375×107=0.872>0.6,满足要求。

Y向:3.8265×1075.5285×107=0.692>0.6,满足要求。

b.转换上部及下部结构的等效抗侧刚度γe,宜接近1,不应大于1.3(见表4)。

γe=Δ1Η2Δ2Η1

4)针对结构扭转不规则。结构平面布置尽可能的对称分布,根据规范考虑双向地震作用,加强周边框架柱和框架梁的配筋,核心筒设置约束边缘构件,洞口边设梁保证荷载传递。

3结语

本文通过对一栋采用钢骨混凝土梁式转换的复杂高层建筑的整体分析与设计,从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本建筑属于复杂高层结构,涉及多项超限内容。对此,本文采用合理的计算模型和假定,加强转换层和开大洞楼层楼板的整体刚度,提高构件的抗震等级,控制构件的轴压比,加强周边梁柱的配筋,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能。2)转换层上、下层间位移角突变与转换层处刚度突变位置相吻合,承载力降低,属结构的薄弱部位。经分析,结构满足转换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且满足等效侧向刚度比,从而保证薄弱层有足够的抗侧刚度。3)转换层结构属竖向刚度不规则结构,不仅是竖向刚度易在转换层附近发生突变,还应关注的是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使结构的传力(包括竖向及水平力)途径在转换层及其附近发生突变,在强震作用下,易产生薄弱部位。在抗震设计中,加强了转换层及附近层结构构件包括框支柱、落地墙、转换构件、转换层上下各两层楼板、转换层上下各两层的结构,以保证水平剪力的有效传递和结构底层在强震下有足够的延性。4)采用钢骨混凝土柱作为结构转换层的框支柱,具有强度高及延性大等优异的抗震性能,并具有较好的抗剪能力,这样能使转换层层高大为减小,建筑布置更加灵活,充分发挥建筑的使用功能。此外,采用钢骨混凝土节点连接方便,施工荷载可由钢骨承担,施工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较为显著。

参考文献

[1]陈富生.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徐培福,傅学怡,王翠坤,等.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池田尚治.钢—混凝土组合结构设计手册[M].李先瑞,耿花荣,译.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4]娄宇,魏琏,丁大钧.高层建筑中转换层结构的应用和发展[J].建筑结构,1997(4):37-38.

[5]唐兴荣.高层建筑转换层结构设计与施工[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2006版)[S].

[7]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S].

[8]童根树.钢结构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陈铭,何丽丽,巩伟平.浅谈钢结构稳定性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5):118-119.

整体混凝土结构 篇2

深入钻研教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文的整体结构,才有可能从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的辩证关系出发,把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确定一个质与量统一的整体性的教学目的;才有可能设计出恰当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推进教学过程,使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精神落实到每篇教材的教学中,教材才真正地发挥“凭借”作用。

怎样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整体结构呢?

一、粗读课文,从课题与课文内容的联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线索,获得对课文整体的初步印象。

粗读是指从课文整体内容着眼的速读,不用字斟句酌。粗读的要求是把握课文的主要线索,获得对课文整体的初步印象。主要线索是指能把文中其它线索统一起来,把课文外在联系和内在联系统一起来的线索。它既体现了课文所叙述事物的外部联系,也体现了反映作者认识和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对课文的整体的初步印象包括对课文主要线索及大致内容的了解,对课文中心思想的直觉领悟。

要通过粗读达到上述要求,关键是抓课题和课文的联系。因为题目总是从一个侧面透发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主要线索的一个组成部分。分析题目,根据题目提示的线索阅读课文,有利于把握主线。例如《小珊迪》这个题目就从主要人物角度提供了线索。带着“课文写了小珊迪的什么事”的问题粗读,就能了解到课文写的是生活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小珊迪卖火柴的事。而且了解了这件事的大概内容,对小珊迪的美好品质就有了初步的领悟。又如《苦柚》是从物这个角度提供线索的。课文是写苦柚的,还是写与苦柚有关的事呢?带着这个问题粗读之后就知道,课文主要写的是一个小姑娘卖苦柚给一位老华侨的事,并对小姑娘的品德有了初步感受。

二、细读课文,在整体印象的制约下,围绕主要线索把课文划分为几个部分,把握课文的外在联系。

细读指逐词逐句逐段仔细地读。在读的过程中把课文整体划分为部分,了解各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各部分是怎样从外部联系在一起的。文章的外在联系是语言文字表面上的联系,它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形成了文章的内容。把握了外在联系就对课文从整体上进行了比较充分的感知。

这种在整体印象制约下,围绕主线进行的分段,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划分段落,它以语言文字与主线的关系为根据,能使我们区别出课文的重点与非重点。以《苦柚》为例,围绕小姑娘卖苦柚给老伯父这条主要线索边读边划,就会发现课文可以分为3段:第1段写“我”和回国探亲的伯父去买苦柚。有买才有卖,这一段是主线的延伸。第2部分叙述小姑娘卖苦柚给伯父的经过,直接叙述了主线,是主线的扩展,因而是全文的重点。第3段写“我”和伯父买苦柚回来的感受,也是主线的延伸。这就使我们明确了三个段落在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使我们了解了课文是按照“去买柚子——买柚子——买柚子回来”的顺序从外部联系起来的。把握了《苦柚》的外在联系,就使我们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推进了一步。

三、精读课文,准确把握贯穿于主线之上的重点词句,弄清重点词句与非重点词句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中揭示作者的认识及感情。

精读要在读的过程中精心发现语言文字反映的内在联系,细细品味语言文字中蕴含着的意思。通过这一步要选择出重点词句,弄清重点词句与其它非重点词句之间的联系,从联系中发掘作者的认识和感情。

要达到上述要求,就要明确重点词句的两个标准:一是贯穿于主线之上,标志着作者认识或思想感情发展的层次和阶段;二是包摄性强,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还要明确重点词句与非重点词句之间一般有两种联系:一种是包摄关系:重点词句概括了非重点词句的内容,非重点词句从外延上具体解释说明重点词句,使所表达的事物更加具体形象。另一种是牵动关系:非重点词句具体说明或描述重点词句所反映的事物的原因或环境,使重点词句包含的意思更加深刻。按照这样的标准精读,从语言文字的联系中加以比较,选择出重点词句,之后再仔细发掘与重点词句有着上述两种联系的其它语言文字。可从重点词句入手,提出“怎么样”或“从哪儿看出来的”等问题,找出重点词句所包摄的非重点词句;带着“因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的问题去寻找,就会发现被牵动的非重点词句。最后还要从语言文字的上述的各种联系中,挖掘出重点词句所表达的作者的认识或感情。以《小珊迪》为例。小珊迪卖火柴是课文的主线,读第一段,通过比较就会发现“请求”、“乞求”这两个词语,不仅贯穿在“卖火柴”这条主线上,而且概括了小珊迪卖火柴的行为表现。带着小珊迪是怎样请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问题边读边画,就会发现“请买盒火柴吧”、“买一盒只要一便士呀”、“一便士卖给你们两盒”、“请您现在就买吧”、“我可以给您换零钱”这样一组具体描述小珊迪请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的词句。是什么原因使小珊迪这样“请求”和“乞求”呢?经过读画就会找出这样一组写小珊迪饥寒交迫的词句:“只穿一件又薄又破的单衣”、“小脸冻得发青”、“赤脚冻得通红”、“饿极了”。这组词句说明了小珊迪这样卖火柴的原因。联系上述两组词句,可使我们对小珊迪“请求”、“乞求”买他的火柴这件事形成形象认识。小珊迪在这样的情况下这样请求、乞求“我”买他的火柴,说明了他确实是饱受饥寒。这就形成了抽象概括认识——这组重点词语所对应的作者的认识。又如《苦柚》一课,读第2段就会发现有这样一组描述小姑娘语言的词语:“一毛”、“其实里面的肉不多”、“有点苦”。这组词语概括了小姑娘卖苦柚最初的表现。再精读就会发现,课文中没有被它包摄的词语,却有一组写小姑娘卖柚子的特定环境的词语被它所牵动,如“柚子上市旺季”、“好甜的柚子”(吆喝声)、“东瞧瞧,西看看,不知买谁的好”等词句,写出了柚子很多;卖柚的人夸自己柚子好是在极力推销,市场竞争激烈;买柚子的华侨老人都挑花了眼。再如“伯父指着她(小姑娘)那筐又大又黄的柚子问”,反映了华侨老人从外表上相中了小姑娘的柚子。联系起来就使我们了解到本应该热情地推销自己的柚子的小姑娘却把柚子卖得那么便宜,而且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自己柚子的缺点,足见其诚实的程度。这正是这组重点词句揭示出的作者对小姑娘最初的认识。

四、通览全文,弄清重点词句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作者表达认识或感情的层次或阶段,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通览全文是指在理解课文每一部分内容,认识到每部分在表达课文中心思想上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之后进行的对全文的回味。这一步要求我们理清重点语言文字之间是怎样一层深一层地联系起来的,并从联系中发现作者认识或感情发展的过程,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

所谓内在联系是指语言文字与中心思想的联系。它与外在联系互为里表,二者统一在文章的主线上。如果说外在联系是语言文字所反映的事物的外部联系,那么内在联系就是事物外部联系中所包含的作者认识或感情发展变化的过程。仍以《小珊迪》为例。上文我们选择出第1组重点词语,找出相关联的其它词语,并指示出对应的认识。课文中写小珊迪被马车撞断了腿,就要死了,还“让弟弟送四便士”零钱给“我”,这是第2组重点词语。珊迪快要死了还为弟弟没人照顾而“难过”,“我”答应照顾弟弟时,他虽已不会说话却从眼神里表示“感激”,这是第3组重点词语。把这三组词语及其所对应的认识和感情排列起来,加以分析比较,便可看出重点语言文字之间的联系是递进的,反映了作者一层深一层的认识,表达了作者不断发展的感情。回顾全文进一步概括,就使我们认识到这样一个具有美好品质的好孩子却饱受饥寒以至死了,是不合理的社会造成的,从而产生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之情。我们就是要这样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揭示出课文的中心思想,把握课文的内在联系。又如《苦柚》中第1组重点语言文字揭示了小姑娘的诚实,第2组重点词语是小姑娘让要买她十个柚子的老华侨“少买一点儿吧”。联系其它语言文字揭示出小姑娘不仅诚实而且善良,对小姑娘的认识又发展了一层。第3组是描写小姑娘面对赠款的态度和行动的词语:“说什么也不肯要”、“飞快地消失在人群中”,揭示了小姑娘拒收馈赠的可贵品质,使我们对小姑娘的认识再深一层,同时对小姑娘的赞美之情也伴随着认识的发展而不断加深。可见,把这些重点语言文字联系起来,就反映了作者认识和感情表达的过程,揭示上述联系就使自己和作者一起经历了这个过程。

整体衣柜结构设计方法探讨 篇3

整体衣柜的大致结构和设计流程

整体衣柜主要有柜体和门板两个部分组成,在当前的市场上柜体主要包括标准的直单元柜,特殊的转角柜以及一些圆弧柜、顶柜等,门板主要是平开门,趟门,折叠门等。在设计上整体衣柜和板传统的衣柜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重点表现在沟通上,第一设计师要和客户进行全面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设计师要对整体衣柜的概念和优势进行详细的讲解,消费者在充分了解整体衣柜之后设计师会进一步的掌握消费者的兴趣,爱好,审美,生活习惯等。第二是上门测量,设计师经过实地测量之后对整体衣柜进行设计,出具设计方案图并进行详细的解释,消费者如果满意则进行生产,如果不满意则继续进行改进,第三是生产,消费者满意之后图纸交给工厂进行生产,然后由售后人员进行安装并保修。

整体衣柜的柜体结构设计

目前市场上的主流柜体主要有板式结构,框架式结构和挂板式结构几种。

1.板式结构设计

作为一种相对典型和传统的整体衣柜,板式结构设计和传统的家具有着诸多相同之处,板式结构主要由不同规格尺寸的板件组成,在设计上主要依照32mm系统。整体衣柜的板式结构的先进之处在于其用专用的五金件进行连接,创造性的结合了旋转衣架,下拉式挂衣杆的功能,能够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并且迎合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再加上这种设计能够实现消费者衣物分类储存,所以这种设计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2.框架式结构设计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框架式结构的整体衣柜和框式家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设计上也完全不同,框架式结构的整体衣柜不用榫进行结合,其主要利用框架和板件进行构架,框架材料一般可以分为木框架和金属框架,由于巧妙的取消了柜体的侧板,重视立柱和层板的组合,所以框架式结构的整体衣柜有着更为广阔的设计空间,设计师的设计方式也更为灵活。在结构上,设计师可以让搁架进行简单的位移,同时还可以进行重新组装和拆卸,所以无论是是做成开放式的衣帽间,还是做成封闭型的衣柜,都非常方便,对于这类整体衣柜,消费者感触最深的就是衣服的收纳和取用非常方便,不像传统衣柜那么凌乱。目前框架式的结构设计在年轻消费者群体中非常流行,其不但迎合了现代都市白领的审美观,同时也符合年轻人的生活习惯。

但是框架式结构设计的整体衣柜的不足之处就是过于小巧,其衣柜的储物量比较小, 一般来讲这种设计比较适用于衣物量比较适中,种类相对不多的两口之家或者是三口之家。其次,由于设计上有着更为广阔的想象空间,框架式的整体衣柜虽然没有使用太多的板材以及五金配件,但是其售价和板式的整体衣柜差不多。

整体衣柜的门板结构设计

一般来讲,整体衣柜的门板结构形式分为平开门和趟门结构设计两种。

1.平开门的结构设计

平开门主要指的是沿着垂直轴线进行转动的门,由于平开门在普通的家具设计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所以如何更具有个性和实用性便成为了设计师思考的内容,门板主要利用转动的原理进行开闭,位置是固定在旁板的边缘。平开门的设计难题是整体衣柜的很高,这会给平开门在应用上带来难题,第一就是用于制作门板的人造材料在幅面上存在短板,第二是门板的尺寸过高安装之后在长期的使用中容易变形。由于以上两种原因,所以在整体衣柜的设计中主要运用趟门,只有在顶柜和高度有限制的整体衣柜中使用平开门。

平开门的优点也很明显,由于主要使用的是杯状暗铰链和柜体侧板进行连接,所以在安装上相对方便,而且便于拆装和调整,同时也有很好的隐蔽性。

2.趟门的结构设计

趟门又被称为移动门和推拉门,主要是利用滑道和导轨实现水平方向的移动。一般来说趟门在安装上平行于衣柜的正面,趟门通过侧面运动实现整体衣柜的开关。趟门的主要优点就是节省空间,在寸土寸金的现代都市家庭中这种门由于活动空间小而受到欢迎。此外,由于趟门在开关的时候没有发生柜体重心的偏移,所以稳定性比较好,同时由于现代金属工业的发展,趟门使用的是金属边框,面料通过工业化的加工和合理的承重设计很少发生变形问题,所以趟门在现代化的整体衣柜中得以很好的应用。不过趟门的缺点就是开启程度比较小,不能同时完全开启空间。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体衣柜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会和欧美发达国家一样逐渐的取代传统家具而成为主流。但是由于整体衣柜在我国兴起的时间较短,整体衣柜产品在结构形式多样的现状下各有优势和缺陷。在未来的发展中,结构设计作为承担整体家具造型和工艺的纽带,必须发挥其灵魂作用,以便能更好的实现产品功能。

(作者单位: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孙克亮(1985-),男,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家具设计与制造。

整体混凝土结构 篇4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住宅产业化发展。2013年1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办发[2013]1号文件要求,“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推广预制装配式住宅体系。2011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规划》(京建发[2011]408号)指出“要以保障性住房为重点,全面推进住宅产业化,2015年建设比例应达30%以上”。2013年上海市《关于本市进一步推进装配式建筑发展若干意见》(沪府办[2013]52号)要求“鼓励采用预制混凝土住宅,各区县落实建设比例,2014年不少于25%,2015年不少于30%”。因此,大力发展住宅产业化、开发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按照结构体系的不同,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主要包括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体系和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体系三类[2]。目前,课题组已针对这三类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开发了多种适用于住宅的预制构造方案,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本文将以上述三类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为主要对象,对其主要预制构造方案与抗震性能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的介绍。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现浇柱叠合梁框架。现浇柱叠合梁框架是一种较为传统的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其中,框架梁采用叠合式构造,框架柱采用现浇混凝土构造。

2006~2008年,课题组与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两种采用不同预制梁截面形式和节点核心区连接构造的现浇柱叠合梁框架方案,并开展框架足尺节点模型和大尺度框架整体模型的抗震性能试验研究(见图1)[3,4]。研究表明:

(1)采用两种不同构造方案的现浇柱叠合梁框架在大部分梁端出现塑性铰后发生一层柱脚压溃破坏。两种框架均实现了混合铰破坏机制,滞回曲线均较饱满,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

(2)两种现浇柱叠合梁框架均表现出良好的位移延性,延性系数达到3.5~5.5。

(3)两种现浇柱叠合梁框架的承载力、耗能能力和刚度退化规律较为接近,且与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相近。现浇柱叠合梁框架结构可实现与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等同设计。

预制柱叠合梁框架。预制柱叠合梁框架是在现浇柱叠合梁框架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预制率较高的装配整体式框架结构体系。该体系中,框架梁、柱均在工厂预制,并在现场通过现浇节点核心区和楼盖叠合层混凝土形成整体结构。

2010年,课题组开发了一种采用U形截面预制梁、预制柱纵向钢筋采用钢套筒连接的预制柱叠合梁框架结构。足尺节点模型和大尺度框架整体模型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表明[5]:

(1)框架试件的破坏过程为梁端首先出现塑性铰,待多层梁端均出现塑性铰后一层框架柱脚逐渐屈服并最终压溃,最终破坏时框架节点核心区基本完好。该框架结构的破坏机制为混合铰机制。图2所示为预制柱叠合梁框架整体模型在水平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最终破坏形态。

(2)该框架的层间和整体滞回曲线饱满(见图3),表现出良好的耗能能力。承载力、延性(整体延性系数达到4.0~4.5)和刚度退化规律等抗震性能指标与现浇混凝土框架较为接近。

(3)总体而言,预制柱叠合梁框架结构的破坏形态、破坏机制、抗震性能指标等与现浇混凝土框架接近。这表明,预制柱叠合梁框架结构可参照现行的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预制型钢混凝土框架。预制型钢混凝土框架兼有钢框架连接简便、施工效率高、抗震性能好以及预制混凝土框架抗火性能和耐久性好、造价低廉、隔热、隔声效果好等优点,应用前景广阔。该体系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型钢接头实现各预制构件的快速连接,无需设置支撑,并可多层连续施工,大幅节省了材料消耗、缩短了工期,特别适用于大开间住宅。

2012年,课题组与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完成了预制型钢混凝土框架足尺节点模型和大尺度框架整体模型的抗震性能试验[6],如图4所示。结果表明:

(1)预制型钢混凝土框架的最终破坏以梁端形成塑性铰、一层框架柱脚压溃为标志,如图5所示。框架的破坏机制为混合铰破坏机制。

(2)预制型钢混凝土框架的滞回曲线与现浇型钢混凝土框架相似,二者均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此外,二者的承载力、延性和刚度退化规律也较为接近。这表明二者可实现等同设计,即预制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可采用现浇型钢混凝土框架的设计方法进行设计。

预制混凝土异形柱框架。预制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是一种新型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它采用异形截面(包括T形、L形、十字形等)柱代替普通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的矩形截面柱;叠合梁由预制矩形梁、预制板和现浇板组成,如图6所示。预制混凝土异形柱框架中,叠合梁的梁宽、异形柱的柱肢厚度基本与墙等厚,室内不凸出梁柱,不仅增加了使用面积而且室内布置灵活。

2012年,课题组通过足尺节点模型和大尺度框架整体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预制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7],结果表明:

(1)预制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的最终破坏形态与矩形柱框架相似,均以梁端形成塑性铰、一层柱脚压溃为标志。极限破坏时,框架节点核心区仅出现少量细小裂缝。预制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破坏机制为混合铰破坏机制。

(2)预制混凝土异形柱框架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见图7),表现出良好的耗能能力。框架整体延性较高,位移延性系数在4.1~5.8之间。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具有整体性强、使用性能优越、施工速度快、工业化程度高等特点,在大开间住宅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2013年,课题组与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一种采用预制柱叠合梁构造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图8所示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足尺试验模型,已完成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表明[8]:

(1)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最终发生梁端弯曲破坏。极限破坏时,节点核心区仅出现几条细小裂缝,框架柱未开裂,节点核心区箍筋和框架柱纵筋均未屈服。

(2)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见图9),这表明该节点具有良好的耗能能力和延性。

(3)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的破坏形态、承载力、延性等指标与现浇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较为接近,二者可实现等同设计。

装配整体式混凝土剪力墙体系

钢套筒和预留孔道浆锚连接预制混凝土剪力墙。预制混凝土剪力墙体系是我国装配整体式混凝土住宅的主要结构体系,其中,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竖向钢筋的连接主要采用钢套筒连接和预留孔道浆锚连接两种。

2011年以来,课题组与中南集团合作开展了一系列中等轴压比下(设计轴压比0.4)、分别采用钢套筒连接和预留孔道浆锚连接的预制混凝土剪力墙足尺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研究,如图10所示。重点研究了约束边缘构件和中间墙体竖向钢筋不同连接构造对预制混凝土剪力墙抗震性能的影响[9]。结果表明:

(1)采用钢套筒连接和预留孔道浆锚连接的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均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其破坏形态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相似,均为墙体端部混凝土压碎、钢筋压屈。

(2)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承载力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接近,均能满足设计要求。其中,采用钢套筒连接的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承载力略高于采用预留孔道浆锚连接的预制混凝土剪力墙。

(3)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滞回曲线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相似,在试验后期“捏拢”现象较为明显,如图1 1所示。采用两种连接构造的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位移延性系数均在2.0~2.6之间,其刚度退化规律也较为一致。

SP叠合板预制混凝土剪力墙。SP板是一种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具有承载力高、防水隔声、加工灵活、可随意切割、可实现较大跨度等优点。在预制混凝土剪力墙中采用SP板,并现场浇筑混凝土叠合层,可实现室内大空间,特别适用于大开间住宅。

2012年,同济大学与上海建工集团联合开发了一种剪力墙竖向钢筋采用螺栓连接的SP叠合板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并开展了足尺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10],如图12所示。结果表明:

(1) SP叠合板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斜截面受剪承载力、正截面受弯承载力和水平缝受剪承载力均满足设计要求。

(2) SP叠合板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的滞回曲线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较为接近(见图13),预制剪力墙的承载力略高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这表明SP叠合板预制混凝土剪力墙可采用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相似的方法进行设计算。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剪力墙。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剪力墙由内侧剪力墙体、外侧围护墙体、中间夹心保温层和连接件组成,是一种节能与承重一体化的剪力墙体系,如图14所示。2012年,课题组与中南集团合作开展了一批FRP连接件的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剪力墙足尺模型的低周反复荷载试验,对其抗震性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1]。结果表明:

(1)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墙体的破坏主要发生在端部。极限破坏时,剪力墙端部混凝土压溃,钢筋压屈,此时,FRP连接件无损伤,外侧围护墙体也基本完好。

(2)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剪力墙的承载力、延性、耗能能力和刚度退化规律与现浇混凝土剪力墙和非夹心预制混凝土剪力墙相近。图15所示为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剪力墙的滞回曲线。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体系

FRP连接件。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由内外叶混凝土墙板、中间夹心保温层和连接件组成。其中,连接件是连接内外叶混凝土墙板、并使其共同工作的关键部件。目前,在我国普遍采用的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连接件为FRP连接件。

自2007年以来,课题组与北京万科企业有限公司联合开发了四种片状和棒状FRP连接件(见图16),开展了连接件抗拔和抗剪性能试验(见图17),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模拟混凝土碱环境下FRP连接件的耐久性试验[12,13]。结果表明:

(1)片状和棒状FRP连接件的抗拔破坏形态均为混凝土拔出破坏,连接件本身未发生断裂。两种连接件均具有较高的抗拔承载力,抗拔安全系数在6.0~9.0之间。

(2)片状连接件的剪切破坏形态包括混凝土锚固破坏和连接件劈裂破坏(纤维层间断裂)两种。片状连接件在纵横两个方向的抗剪承载力相差较大,但均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棒状连接件主要发生连接件劈裂破坏,其抗剪承载力低于片状连接件,但仍具有较高的安全系数。

(3)夹心保温层厚度对连接件抗拔承载力影响不大,但随着保温层厚度的增大,片状和棒状FRP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均有所下降。

(4)随着侵蚀时间的增加,FRP连接件的抗拉强度、抗拉弹性模量、抗压强度、抗压弹性模量和层间剪切强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对应自然环境50年和100年,FRP连接件的抗拉强度环境影响系数建议分别取为2.0和3.0、抗压强度环境影响系数分别取为1.4和1.6、层间剪切强度环境影响系数分别取为1.4和1.6。

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墙板。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是一种自承重围护构件。为了研究该墙板在平面外荷载工况下的受力性能,课题组于2011年开始与上海城建物资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采用不同FRP连接件(片状和棒状)、不同夹心保温层材料(XPS和无机保温砂浆)以及不同夹心保温层厚度(50mm和70mm)的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墙板的平面外抗弯性能试验(见图18)和抗火试验(见图19)[14,15]。结果表明:

(1)采用片状连接件和棒状连接件的预制混凝土夹心墙板均表现出良好的平面外受力性能,均具有较高的承载力和延性。图20所示为典型的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墙板荷载一跨中挠度曲线。

(2)片状连接件的布置方向对墙板的受力性能无明显影响,但夹心保温层厚度对墙体的抗弯刚度与承载力影响较大。片状连接件与内外叶混凝土板之间的滑移小于棒状连接件,这说明采用片状连接件的剪力连接程度明显大于棒状连接件。

(3)采用片状连接件和棒状连接件的预制混凝土夹心墙板均具有良好的抗火性能,满足现行规范的耐火极限要求。为保证安全,建议采用FRP连接件的预制混凝土夹心保温外墙的外叶墙厚度为60mm,当墙体外侧采用瓷砖/石材等不燃材料饰面时可取55mm。

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篇5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又从思想表述的角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大系统。文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一正确的思路。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笼盖四十年的总纲领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文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立。三十八年之后,当他的全部工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显然, 这毕生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目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二十七岁上一语定平生,而忽视他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一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用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人生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择,1846年便投身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心理基础。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一轮太阳在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个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对奉行者的人生覆盖面便愈益宽广。只要略作审顾便不难发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不仅统一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统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灵魂。

马克思的理论业绩,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举其大要,谓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还发现了……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4]。这两大发现,前者形成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后者构成他的政治经济学。从思想内容看,这两大学说占据了马克思理论的主体部分;从研究时间来看,这两项研究则基本前后相续,纵贯了马克思改变世界四十年工作之始终,其中凝结了他毕生的主要精力,耗费了他四十年中绝大部分光阴。在马克思的思想中,这两大学说由于具有科学的性质,因而其作用超出了特定目的界限和实践范围,在学术和实践的实用中伸展,马克思也因此得以作为思想家在学术界发挥着世界性和历史性的影响。马克思思想的这种科学普遍性是很容易掩盖其当时的实践目的性的。罗素就在《西方哲学史》中批评说:“把马克思纯粹当一个哲学家来看,它有严重的缺点。他过于尚实际,过分全神贯注在他那个时代的问题上。”[5]这是一位思想史家对马克思的中肯批评,然而却道出了马克思理论的现实性特征。马克思的研究课题不是得自思想史的研究,而是在社会的斗争和思考中孕育出来的。马克思的研究成果,是直接为改变世界的实践主体群服务的。他说《资本论》“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6]所以当“《资本论》在德国工人阶级广大范围内迅速得到理解”时,他认为这“是对我的劳动的最好的报酬。”[7]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样也是贡献给无产阶级和共产主义事业的。这只要回顾一下该原理的发表过程,就可悟出他的良苦用心。本来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作了正面、系统、全面的表述,从学术价值上看,是无论如何应设法出版的;但从宣传价值上看,同青年黑格尔派的论争,就不如直接诉诸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者的著作。所以,马克思“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8],而不惜另外花费精力,将原理放到《共产党宣言》、《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哲学的贫困》、《雇用劳动》等著作和演讲稿中去宣示。这些著作和演说正是直接面向共产主义者和工人群众的;《哲学的贫困》虽然是批判蒲鲁东个人,但由于这个人在法国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群众中的特殊地位和影响,批判他实际上也就是向法国共产主义者和工人阶级作宣传,其意义非一般的批判可比。

这些最具科学普遍意义的理论成果,却具有如此明确的现实实践目的,我们由此可以想见马克思思想的其他方面。

整体混凝土结构 篇6

悦读记·第五回:把握文章结构思路题应对方略

结构和思路,两种说法,其致一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也就等于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从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看,把握文章结构思路题主要有两种命题形式。

1关注某一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

(1)套用“常识”,灵活分析

解答“分析某一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这样的题目实际上是非常机械的,套用“基本常识”来阐述一般都不会错。如果是开头段,常常是为下文作铺垫,或引出下文,或总领下文;如果是中间段,常常是承上启下,或与上文某一内容相照应,或为下文某一内容作铺垫;如果是结尾段,常常是总结上文,或与上文某一内容相照应。当然,仅仅套用这些“基本常识”,讲一些名词术语是不够的,还应表述具体。比如承上启下,究竟承了上面的什么内容,启了下面的什么内容,一定要联系文章内容讲清楚,不能给人机械套用的感觉。

如2007年高考语文江苏卷第16题:

“男人虽然不再要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上看有什么作用?

选文是雷抒雁的《麦天》,全文共8段。题干中的文字位于文章的中间——第4段的开头。按照“基本常识”,解题时需考察其前后文。细读原文发现,与此题相关的文字有:

(第3段)女人去看娘,男人守在家里忙麦收前的杂事。开镰前最后一集是“忙农会”,各类夏收物资一应俱全挤满市场……树朋下,男人们三个一堆,五个一团,聚在一起聊天。无非是说,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脸上却掩不住心里的喜悦。先前,从甘肃来的麦客,早早就往关申赶。一路上从西往东,跟着麦熟先后,次第割过来,叫赶麦场……

(第4段)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先是锅盔、面,只两顿,男人就说:吃不进去,有些汤水便好;女人另想法子,买些精肉,配上黄花木耳菠菜豆腐,做成酸酸辣辣的臊子;然后,使出看家的本领,把面和硬揉匀擀薄切细,如同俗话说的“薄如纸细如线,下到锅里莲花转”。……

(第5段)新麦入囤,满屋子都是麦香、馒头香、锅盔香。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坑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偶一抬头,望见窗外,黑云蒙蒙,淅淅沥沥落下雨点来,睡意使水一般弥漫上来。

第4段画线部分的核心文字是“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在意思上分别与第3段的“今年麦子长得厚,吃苦的日子到了”、第5段的“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刺躺在坑上,望着麦囤,嘴里哼着秦腔。想啥?啥都不想,忙活了一年,身子脑子都该歇歇了”相照应。正是由于“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第4段才会写“妻子心疼丈夫,这些天,得把饭食做可口”。总之,如果要分析文章中间段落的文字在结构上的作用,把上下文的相关文字都看一看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答案:①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②与土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③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刺刺躺在坑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

(2)仔细读题,巧对“变式”

细心的同学会注意到,有时命题者并不单纯考“某一句段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而是考“某一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我们不妨视后者为前者的一种“变式”。

碰到这样的题目,同学们就应考虑全面。一般来说,它包括内容、表现形式、文章结构等诸多方面的作用。当然,并不是每一道题目都要从这三个方面去写,但一定要从多方面去考察,有一点就写一点,以防遗漏。如:

第3段申的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选文是欧阳斌的《生命的暗示》,相关文字如下:

清凉的秋雨送走了一个燥热的苦夏,燥热的心总算静默下来了。在这秋虫唧唧的黑色的秋夜里,我骤然从昏睡中惊醒。远方的钟楼上,响起了悠长的钟声。又一列火车隆隆驰过——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是生命的暗示吗?

我在想,秋虫因何要昼夜而鸣?是因为它强烈的生命意识么?是因为它深谙生命的短暂,而必须高密度地显示自己的存在么?是因为它那生命的全部价值,都隐含在着微弱却令人感泣的生命绝响里么?那么人呢?仅仅因为生命比秋虫千百倍的绵长,就可以以生理需求为由,将千百个最美丽最令人激动的黎明慷慨地遗弃么?

有时,我们会觉得生命是一种痛苦的煎熬……

题目问的是“作用”,但没有指明是哪一方面的作用,这就需要从内容、表现手法、结构等方面去考虑。标题是“生命的暗示”,全文讲的是“生命”,开头却写秋虫的鸣叫。第3段的画线部分通过一组设问,由秋虫的生命过渡到人的生命,显得很自然,所以,画线句子起到引领下文的作用。这是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从表现手法上看,画线文字的用了排比,显得很有气势。

参考答案:①引领下文,由秋虫及人,引发对生命意识和价值的思考;②运用排比,增强语势。

2关注全文的写作思路或全文的结构特点

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同学们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解题时,一要“进得去”,把文章真正读懂;二要“出得来”,看文章有高度,不要拘泥于局部的细节,要从整体上去把握。

如2004年高考语文湖北卷第20题:

本文以怀表为线索,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请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和好处。

该题的着眼点虽然是分析文章结构安排的“作用和好处”,但前提是弄清楚文章结构的特点,因而,它实际上是一道梳理文章思路的考题,考查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命题人为了降低难度,作了两个提示:第一个是“以怀表为线索”,第二个是“分为三个层次”。按照这样的提示考察全文,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原文共9段,前4段写修怀表的经过,第5段通过写怀表的来历来凸现父亲的精神,最后4段写怀表蕴涵的精神给作者的启迪。从文章的整体看,写表是为了写人,写修表的经过是为了引出表的来历,写表的来历是为了引出父亲的精神,写父亲的精神是为了写自己对人生的感悟。文章由物及人,由人及精神,一层跟着一层,环环相扣,非常紧凑。

参考答案:①作用:第一层写修

表的经过,为下文介紹表的来历作铺垫;第二层写表的来历,凸现父亲的精神;第三层写表的传承,突出作者对父亲的精神的感悟。②好处:由表及人,层次分明;环环相扣,严密紧凑。

这道题目由于题干中的两个“提示”降低了很多难度,但大多数时候命题者并不作“提示”,而是要求同学们自己去分析、把握。不过,从各地出现的真题看,如果没有此类提示,那么选文肯定在某一方面有鲜明的特点。比如,在结构安排上,或层进式,或总分式;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空间转移为序,或以逻辑推理为序,或以感情发展为序。在材料组织上,或以某一事物为中心,逐层推进;或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卒章显志。

如2008年高考语文江西卷第17题:

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并作简要分析。

相关选文如下:

朦胧的敬慕

——悼念鲁迅先生

萧乾

(第1段)也许有人比我史怕死,我却不相信有比我再怕看死人的了

(第2段)我曾见过三位死人,在我的记忆申,他们都将是我永不会忘记的。而且,我还该陈说我都例外地不曾害怕过:一个黄昏,我的母亲死在我的怀抱里;小学时代,曾排着队去中央公园社稷堂瞻仰过孙中山先生的遗体;最近,在鲁迅先生灵前,我守了两天灵。

(第3段)扶着那绛色的帏幔,职务使我看见了数千张陌生的但是诚笃的脸,一个个脚跟都像坠了铅球,那么轻又那么沉重地向灵堂踱……

(第4段)最感人的莫如一群小学生的吊唁。在那近三十位小吊客中间,我特别留意一个衣服褴褛、腿下微跛的,他肋下夹着画册和石板说明了是刚刚放学,如今正是回家或在街头玩耍的时候,然而他却结件迢迢跑到了这里……

……

(第6段)那个背影唤起我一点回忆。十多年前一个傍晚,如一切贪爱窗外景色的孩子一样,四点钟以后的时间对我变了滋味,换成鲜艳颜色。然而我放下了玩具,和同件沿着朱色皇城走好长好长一段路去瞻仰一位“民国缔造者”的遗体……

……

(第10段)归途,我们放洋画的袋子里,每人都塞了一袋传单:有工人发的,大学生发的,有国民党的,共产党的,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这些我曾保留到六年前,直到一个朋友将我寄存的最珍贵的东西,如小学生时代的作文本,全当作烂纸卖掉了)……

(第11段)伟大的人格也许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这力量在茫然无知的孩子心灵上时常比成人更深刻、更恒久。

(第12段)我不知道如果鲁迅先生这时醒转过来,他将会怎样热烈地抱起那个微跛的孩子。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第1、第2段总写作者对死人的不同心理感受。第3至第10段分写,其中第3、4、5段写作者为鲁迅守灵的所见所感,第6、7、8、9、10段写作者回忆幼时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时的所见所感及对自己的深远影响。最后两段总结全文,点明主题,照应标题。

整体混凝土结构 篇7

关键词:膨胀混凝土,超长结构,膨胀加强带,无缝施工

绥化市第一医院综合楼工程, 其基础底板结构尺寸为67m×34m, 厚度为800mm, 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为C40, 抗渗等级为S8。为保证混凝土结构的整体性满足无缝、防裂、抗渗、防水的要求以及工期及结构整体性的要求, 施工单位及业主希望不留置后浇带。为了满足施工要求, 施工中利用UEA混凝土补偿收缩的原理, 采用膨胀加强带替代后浇带, 底板与外墙混凝土采用高强砼泵送剂及补偿收缩混凝土无缝施工技术, 在其宽度方向上设置混凝土膨胀加强带以取消原位置处设计的后浇带, 加强带设置宽度为3m。施工时混凝土采用现场搅拌混凝土进行浇筑施工, 混凝土膨胀剂UEA型混凝土膨胀剂, 加强带部位UEA的掺量为占胶结材质量的14%, 非加强带部位UEA掺量为占胶结材质量的8%。实现了整个超长结构通过设置膨胀加强带解决超长结构无缝施工技术, 为类似工程积累了经验。

1 超长混凝土结构无缝施工的技术原理

1.1 利用膨胀混凝土补偿收缩原理控制裂缝

在现浇整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中, 为防止混凝土干缩和温差裂缝设后浇带, 而后浇带是一种消除超长混凝土因收缩而产生裂缝, 采用分段收缩化解裂缝的有效措施, 因为这种缝只在施工期间存在, 其目的是防止混凝土收缩裂缝的产生, 等混凝土完成90%的收缩后回填, 这既是施工措施, 也是设计手段。从结构的整体性设计考虑, 在防水抗渗混凝土结构中, 后浇带由于分两次浇筑, 且相隔56d, 工小的膨胀区, 而在混凝土的边缘1~2m处, 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即可, 从而补偿相应的收缩曲线, 使任意长度可以不设伸缩缝。该工法已在许多工程中应用, 十分成功。

1.2 合理设置膨胀加强带与其做法

膨胀加强带的位置宜布置在拉应力较大、配筋变化及截面突变的部位及应力集中的部位。UEA膨胀加强带的宽度可在2~3m之间, 加强带的两侧分别架设准5~准10mm铁丝网, 铁丝网上下与底板上下钢筋连接固定, 目的是防止混凝土流入加强带。考虑膨胀作用只有在约束条件下才会使混凝土的强度增加, 其混凝土强度等级若在自由状态时要比两侧混凝土提高半个标号, 若为约束状态时, 可不提高混凝土等级。由于两侧和钢筋的绝对限制作用, 大膨胀的UEA混凝土强度实际不会下降, 相反起增强作用, 加强带浇完后, 要特别加强湿养护, 养护期不小于14d。

根据本工程基础底板及剪力墙施工的实际情况, 在底板与剪力墙同时设置加强带。加强带应每隔35~45m设置一条。加强带设置的具体位置应根据相应国家结构设计规范并按照设计单位原设计给出的后浇带位置即可, 加强带宽2m。

2 混凝土试配

2.1 膨胀混凝土的试配

膨胀混凝土用于超长结构无缝施工, 其限制膨胀率设计和设定非常重要, 膨胀率偏小, 则补偿收缩能力不足, 无缝施工难以实现, 膨胀率过大, 对混凝土强度有明显的影胀加强带位置时, 提前用一台泵配合塔吊进行膨胀加强带混凝土浇筑, 等膨胀加强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 再用小膨胀混凝土浇筑加强带两侧。注意严防其它部位混凝土进入膨胀后浇带内, 以免影响混凝土结构质量。

3.2 养护

使用膨胀剂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养护工作十分重要, 是保证混凝土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膨胀混凝土只有充分湿养护才能发挥UEA混凝土的膨胀效能, 为确保养护效果, 派专人养护, 建立严格的混凝土养护制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加强前14d保湿养护。混凝土收抹平整后及时用塑料膜结合盖麻袋片严密覆盖一层。

4 结论

超长无缝混凝土结构施工, 为防止混凝土贯通裂缝的产生, 并有效控制表面裂缝的开展, 施工过程中在不影响结构整体性的前提下, 采用膨胀加强带结合微膨胀补偿收缩混凝土, 取消原后浇带施工, 同时在应力集中部位增设配筋, 有效削减了混凝土结构的约束应力, 避免了有害裂缝的产生。

作。

整体混凝土结构 篇8

当前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和住宅产业现代化进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 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已经成为了建筑业关注的热点, 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瓶颈问题。为适应我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指导和帮助建筑设计、生产、施工企业了解和掌握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设计、构件生产与现场施工技术, 进一步提高预制建筑施工质量及效率, 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2015中国建筑施工学术年会聚焦“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与发展”。会议邀请了政府主管部门、中国建筑学会等领导出席会议邀请了装配整体式建筑研究、设计、施工、构件生产等业内专家介绍相关政策和发展趋势、分享经验, 共同研讨如何改变传统设计习惯、施工方式适应建筑工业化的发展, 大会共安排13位专家做主题报告或技术交流报告。

2015中国建筑施工学术年会是本年度建筑工业化的一次行业盛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处长叶明、中国建筑学会副秘书长顾勇新、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纪迅、海门市副市长施渠平、南通市城乡建设局副局长/建筑工程管理局局长沈卫星、合肥市政府住房管理局住宅产业化中心主任张大传等领导出席会议并致辞或发表演讲。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工毛志兵,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强,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建研院建筑机械化研究分院副院长刘子金,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龚剑, 北京住总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杨健康、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王甦, 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祖新, 江苏中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侯海泉, 河南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新泉,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叶浩文, 中建三局总工程师张琨, 中建四局总工程师令狐延, 中建七局总工程师焦安亮, 及国内主要建筑施工企业技术人员等230余业内精英出席了会议。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子金在“积极发挥学会作用助推建筑产业现代化”为题的建筑施工分会2015年会工作报告中指出“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建筑是新型建筑工业化的重要结构形式之一, 是当今世界建筑业发展之潮流。住建部和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文件和支持鼓励政策, 使预制装配式建筑已经成为了当前建筑行业关注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全国先后批准了11个产业化试点城市、56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 全国新建预制构件厂近60家, 至今实施预制装配整体式施工的建筑面积已达数千万平方米。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瓶颈问题, 如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任务不足, 建筑成本偏高, 技术标准体系不完善、设计施工一体化问题、预制构件生产与市场销售的监管问题、现场预制与装配施工质量控制问题等”。

本次会议总结发展经验, 直视存在问题, 深入交流了国内外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前沿技术和研究成果, 总结了装配化施工关键技术、构配件生产技术与设备研究成果, 对推动适合国情的预制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成套技术, 提升建筑工业现代化技术水平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是分会工作职责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工程师毛志兵

建筑业企业的转型升级是新常态下建筑业关注的共同话题, 如何创新发展才能实现建筑业企业的提质增速?国际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 中国已到了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的重要历史时期。建筑工业化是克服传统生产方式缺陷、促进建筑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新型建筑工业化是建筑业传统模式和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 是建筑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是建筑行业提升质量和效益的有效途径。2014年以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以及北京、上海、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深圳、沈阳等30多个省、市纷纷出台鼓励性政策, 大力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

中国建筑学会建筑施工分会理事长、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总工程师毛志兵在2015中国建筑施工学术年会开幕致辞中指出:对于装配式建筑, 特别是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相关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我们国家过去几近停滞了二十年。近三年, 特别是去年以来, 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在全国的发展形势非常火爆, 大有席卷全国之势。好的一面是, 这股热潮大大地推进了工业化建造技术的研发投入, 促进了预制构件厂建设, 为进一步发展工业化提供了基础, 也促进了我们对目前设计与施工分离的体制弊端的反思, 加快了建筑业改革步伐。

大力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的目的我们永远不要动摇, 这不仅是政府的号召, 而实实在在是提升我国建筑业发展质量, 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途径。新型建筑工业化不等同于装配式建筑, 更不等同于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像搭积木一样造房子”的全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造的“极致”和“特例”。装配式建筑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能够有效地推进工业化建造技术整体水平的提升。但我们同样要注意, 对不同类型建筑, 施工技术和手段的适用性是一个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问题。我们“不能为了装配而装配, 不能为了工业化而工业化”。在装配式建筑研发和示范方面我们要勇攀高峰, 提供各种可能的技术手段和解决方案;在工程应用上, 我们要慎重选择, 要采用符合工程实际, 适用、好用的技术组合, 实现业主、企业和社会的共赢。

同时, 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建筑业的客观发展规律, 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 目前我国装配式建筑相关技术研究储备不足, 研发和工程经验还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部分地区发展过热, 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片面追求装配率等错误指导思想;很多装配式项目存在造价过高, 工期长, 质量没有保证等种种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急需开发符合工业化建造思想的各类新型高效的工业化建筑体系, 并系统解决其设计与规模化工程应用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有需求就有创新, 群策群力, 协调创新, 解决建筑领域中的技术问题, 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是中国建筑学会工作的职责。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大力发展为我们建筑施工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新型建筑工业化推进路径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处长叶明在“建筑工业化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报告中, 分析了建筑产业现代化背景与状况、建筑产业现代化内涵与特征、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现阶段发展面临问题

与对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住宅产业化促进中心处长叶明

叶明认为, 建筑工业化不等于装配化, 也不等于传统生产方式+装配化, 用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进行装配化施工不是建筑工业化。新型建筑工业化需要创新发展模式, 整合优化整个产业链上的资源, 解决设计、制作、施工一体化问题, 使其发挥最大化的效率和效益。在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初期阶段, 多种发展模式并存, 目前有以下几种模式:以房地产开发为龙头的资源整合模式;以设计、开发、制造、施工、装修一体化建造模式;以施工总承包为龙头的施工代建模式;以工程总承包 (EPC) 为龙头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建筑工业化更提倡EPC即工程总承包模式。

装配化施工中的核心在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两个层面, 特别是管理层面, 工业化运行模式有别于传统形式。相对于目前层层分包的模式, 建筑工业化更提倡“EPC”模式, 即工程总承包模式, 确切地说, 这是建筑工业化初级阶段主要倡导的一种模式。作为一体化模式, EPC实现了设计、生产、施工的一体化, 使项目设计更加优化, 利于实现建造过程的资源整合、技术集成, 以及效益最大化, 才能在建筑产业化过程中保证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EPC模式, 能真正把技术固化下来, 进而形成集成技术, 实现全过程的资源优化。

新型建筑工业化推进路径:要处理好全面推进与重点发展的关系。目标不仅是建设数量, 而重点是培育企业能力。要从实际出发, 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 逐步推进, 协同发展的路径。

点:要建立一支专业化的、协作化的建筑工业化的工程总承包队伍。在研发设计—构件生产—施工装配—运营管理等环节实行一体化的现代化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

面:通过建立这支专业化队伍的探索和实践, 来影响和带动全集团乃至全行业的发展。

现阶段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第一, 做好顶层设计。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理念一致、目标一致、步骤一致, 要从全局的视角出发, 对各个层次、各种要素、各种参与力量进行统筹考虑。国家层面要进行总体架构设计, 做好总体规划, 不是简单喊一个口号, 应出台指导意见。各地政府应在制定推进政策、措施的同时, 要结合市场条件, 适度引导企业合理布局, 循序渐进, 不可盲目跃进, 一哄而上。

第二, 建立协调机制。建筑产业现代化涉及多个行业以及科研、设计、开发、生产、施工等各个环节, 是系统性工程, 覆盖建筑的全产业链、全过程, 产业链长, 系统性强, 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及, 更不是有的部门抓“住宅产业现代化”, 有的部门抓“建筑产业现代化”。建议要加强宏观指导和协调, 建立工作协调机制, 优化配置政策资源, 统一调动各方面力量, 统筹推进, 协调、有序发展。

第三, 重视管理创新。建筑产业现代化有两个核心要素, 一个是技术创新, 另一个是管理创新。在推进过程中往往我们更多地注重了技术创新, 忽视了管理创新, 甚至有的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开展技术创新并取得一定成果, 然而在工程实践中运用新的技术成果仍然采用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 导致工程项目总体质量及效益达不到预期效果。现阶段管理创新要比技术创新更难、更重要, 应摆在更高的位置。

第四, 培育企业能力。企业是主体, 没有现代化企业支撑就无法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当前, 建筑产业现代化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 企业的专业化技术体系尚未成熟, 现代化管理模式尚未建立, 社会化程度还很低, 专业化分工还没有形成, 企业在设计、生产、施工、管理各环节缺技术、缺人才、缺专业化队伍仍具有普遍性, 市场的信心和能力尚未建立。因此, 能力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能力建设的重点是培育企业的能力, 包括设计能力、生产能力、施工能力和管理能力。

第五, 树立革命精神。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核心是生产方式变革。这种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将对现行的传统发展模式带来冲击, 整个行业也将带来一系列变化, 可以说建筑产业现代化是建筑业的一场革命, 整个建筑行业将面临新一轮的改革发展。因此, 我们必须要拿出革命精神和勇气去面对改革发展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总之, 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 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面支持与配合, 需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要在技术集成能力上取得新突破, 在创新管理模式上取得新突破, 在转变生产方式上取得新突破, 在企业能力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在政府体制机制上取得新突破。

江苏推动产业现代化的关键措施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纪迅

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纪迅在会议发言中介绍了“江苏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思考与实践”。2014年5月住建部明确把江苏省、辽宁省作为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试点省。2014年11月, 江苏省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明确了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任务及政策扶持。江苏推动产业现代化的关键措施包括: (1) 总体设计、分步实施、有序推进; (2) 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与绿色建筑、住宅产业现代化联动发展; (3) 推动建筑产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 (4) 充分发挥企业在建筑产业现代化中的主力军作用; (5) 整合力量、加大扶持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力度; (6) 建设主管部门加强对建筑产业现代化引导作用。

纪迅副厅长说, 2015年, 住建部陈政高部长提出要实现产业现代化的新跨越, 作为建设部的试点省, 我们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用新思维、新举措推动产业现代化上新台阶。当前影响建筑产业现代化迅速发展、实现新跨越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理解不到位。有些地区对建筑产业现代化认识比较狭隘, 认为建筑产业现代化就是建筑工业化。实际上, 建筑产业现代化包括管理信息化、生产工厂化、设计施工标准化、员工职业化、企业国际化。有些地区只注重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 只注重建筑工业化机械式建设, 而忽视了其他几化建设, 这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全面发展有阻碍作用, 必须克服。

2) 行动不统一。建筑产业现代化涉及多个行业以及科研、设计、开发、生产、施工等各个环节, 覆盖建筑全产业链、全过程, 产业链长, 系统性强, 不是一个部门所能及。现在江苏省成立了省长牵头的领导小组, 协调发改委、经信委、财政厅、科技厅、质监局等相关部门共同推动, 住宅产业化和新型建筑工业化, 三位一体, 联动发展, 但很多市还是部门分割, 有的抓“住宅产业化”, 有的抓“绿色建筑”, 有的抓“建筑工业化”, 各吹各的号, 各唱各的调, 缺乏统一工作协调机制。需要整合资源, 调动各方力量, 统筹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

3) 改革不配套。现行建筑业管理体制还是改革开放之初制定的, 经过30年的实践, 已发现有许多脱节的地方。一是建筑施工与设计脱节。整个建筑过程分成两半, 前半期是设计, 设计之后再施工总承包招投标, 不利于设计的深化和科技创新。二是建筑工人和建筑企业脱离。建筑工人大部分在劳务企业是农民工, 没有享受到建筑工人应有的待遇, 也不利于形成一支现代化的产业工人队伍。现在要加强顶层设计, 以改革创新精神, 重新对工程建设领域的勘察设计、招投标、质量安全监管、建筑企业资质、监理以及竣工验收备案重新设计。

4) 企业参与度不高。建筑企业是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一些企业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 很多企业对建筑业转型升级认识不足, 对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持观望态度。我们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 加快树立典型, 推动绝大部分企业投身到建筑产业现代化之中。近期我们准备召开全省建筑产业现代化宣传会, 树典型, 促转型, 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再上新台阶。

中建建筑工业化的思考与实施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叶浩文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叶浩文做了“中建建筑工业化的思考与实施”的精彩报告。叶浩文副总工在报告中分析了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中存在的核心问题是没有推行和采用设计、生产、施工的EPC工程总承包的管理模式;没有形成预制构件设计的技术产品体系及其工法, 而是将传统现浇建筑“拆分”成构件来生产加工。上述问题造成设计、生产、施工环节严重脱节, 工期、成本增加, 资源浪费严重, 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实施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主体-装修一体化、EPC一体化发展, 提高全产业链的整体生产效率和协同性。“预制+现浇的混合结构不是发展方向”、“发展装配式建筑不要卖构件, 而应卖产品。”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副工程师叶浩文表示, 政府是当前建筑工业化的最大推动者, 理应建立适应建筑工业化发展的管理机制, 发挥生产线规模化、施工装配机械化大生产的优势。

为适应新形势下中国建筑业的发展, 中国建筑成立了中建科技集团, 作为“中国建筑”科技创新发展的产业平台、技术研发平台和投资平台, 中建科技开展研发设计、生产加工、装配建造、信息化管理、新型建材、产业联盟、顾问咨询和投资, 进行建筑工业化的研发设计和产业化发展。

叶浩文作为中建科技集团董事长, 在广泛调研国内外建筑工业化发展基础上, 提出中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战略:依托中国建筑品牌、资金、技术以及人才等丰富资源, 通过设计先导, 技术引领;合理布局, 系统联动;产业平台, 区域经营;EPC五化一体 (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现场装配化、主体装饰机电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 发展。在EPC五化一体发展的模式下, 建立以BIM模式为基础的互联网+建筑的信息平台, 集成FRID、移动终端、云服务、大数据、3D打印等信息化创新技术, 实现建筑在设计、生产、运输、建造以及运维全生命周期的信息交互和共享, 提高全产业链的效率和管理水平, 全过程信息化管理, 确立智慧建筑的信息数据基础。集成新型建筑部品和建材产品, 门窗、厨卫等部品采用模块化设计、工厂化制作及现场化装配一体化装修, 提高建筑工业化整体建造水平。

中建科技与中建系统工程局、设计院及专业公司合作, 以“资本、技术”形成纽带关系, 充分发挥中建系统各单位的总包渠道优势、地缘优势和专业优势, 建立建筑工业化的区域公司和专业公司 (厂) 。

2015年组建中建科技成都、武汉、郑州、合肥、上海区域公司, 在北京、成都、郑州、武汉、福州、长沙等6个城市建厂。其中中建三局武汉绿色建筑产业园PC (预制混凝土) 构件厂已揭牌并正式投产。

2016年继续组建中建科技区域公司, 包括华南、长沙区域公司等, 在上海、天津、合肥、广州、南京、杭州、深圳、济南、厦门、南宁等10个省会级发达城市建厂约10个。

2017年在东南沿海之外的主要城市建厂约6个。

2018~2020年, 顺势陆续组建中建科技区域公司, 在二三线省会城市每年约建2个厂, 十三五期间计划在全国建设约28个厂。

中建科技各区域公司主要经营模式为EPC工程总承包模式。EPC五化一体发展, 确定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的商业模式, 推动通过EPC工程总承包模式, 应用BIM信息化技术打通设计与生产、生产与施工、主体与部品部件及装修的各个技术和管理环节, 推动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的稳健发展。

龙信建设预制装配结构体系研究实践

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祖新

龙信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祖新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研究实践”的报告中介绍了龙信集团建筑产业化发展历程、案例介绍和龙信集团未来产业化发展模式的探索。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 龙信集团建筑产业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1994年~2012年“全装修住宅的探索和实践”;2008年~2015年“CSI住宅体系的研究和实践”;2010年至今“预制装配式建筑的研究和实践”。龙信集团与日本鹿岛合作进行预制装配式主体结构的研究, 并形成住宅和公建两种装配式结构体系:住宅中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体系、公共建筑中采用预制装配整体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

陈祖新董事长通过龙馨家园老年公寓、龙信广场5号楼、南通政务中心停车综合楼等案例项目, 阐述龙信产业化的技术体系和发展历程, 提出龙信集团产业化发展“三步走”战略, 即从自娱自乐到走进南通, 面向南京, 再到走出南京, 面向全国。龙信集团实行以海门为本部、上海为管理中心、南京为产业化中心, 沿长江经济带向龙腰武汉 (荆州) 、龙尾成都、重庆方向延伸发展的产业化战略布局, 将形成以长江经济带为中心, 以京津冀和珠三角为两翼联动发展, 辅之以前景广阔的海外市场, 建立龙信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模式, 实现从“传统建筑承包商”向“建筑产业现代化整体服务商”的华丽转身。

会议期间组织参观的龙馨家园老年公寓为全预制装配整体式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是CSI体系进行内装修的预制装配式公共建筑, 地上25层, 建筑高度88m, 其结构施工已经完成。正在施工的龙信广场5号楼为装配式剪力墙结构, 地上30层, 地下1层, 建筑高度87.15m, 该工程通过结构体系与施工技术整合创新, 实现无外脚手架、无现场砌筑、无抹灰的绿色施工。主体结构中内外墙、阳台、楼梯均为预制装配构件, 楼面预制叠合板。与会专家现场观摩了预制构件的现场吊装、装配施工。

中南建设NPC核心技术体系

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董年才

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董年才介绍了中南建设建筑产业现代化推进历程与NPC核心技术体系。中南NPC技术核心就是上下层预制剪力墙、柱竖向钢筋的浆锚连接。即下层预制构件的竖向钢筋通过插入上层预制构件预埋的金属波纹管内, 并通过在金属波纹管内灌注高强无收缩灌浆料形成锚固, 达到上下层竖向钢筋之间的搭接。水平向则采用叠合梁板技术通过现浇层混凝土形成结构的整体性。墙柱等预制构件的水平方向连接则通过在竖向设置现浇节点实现整体性连接。采用NPC技术建造的项目, 与传统施工方式相比, 缩短工期近1/3, 每平方米耗水量比传统施工方法减少63%, 木模板使用量减少87%, 建筑垃圾产生量减少91%。此外, 还具有降音、降噪、防尘等特点, 这项技术为国内建筑转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

2013年中南NPC技术体系真正走向市场, 先后承接了苏州花样年项目 (75%装配率) 、上海青浦泰禾项目 (45%装配率) 、沈阳万科春和里等一批外部业务, 在中南自己开发的海门中南世纪城、南通花城等项目中也有多栋采用了装配整体式建筑结构, 目前中南建筑工业化累计施工面积110万m2。会议期间与会代表参观了在建的中南集团总部员工宿舍楼, 该工程采用NPC技术建造, 预制率80%以上, 其建筑高度99.2m, 30层。

分析目前预制装配整体结构发展中的瓶颈, 董年才总工认为主要原因是:第一, 现阶段预制构件较现浇成本增量35%, 每平米指标造价增加20%;第二, 预制构件赋税重叠征收, 出厂要征收17%增值税, 到工地后再征收3.48%建筑税;第三, 由于各地产开发商设计的多样性, 很难实现设计的统一性, 预制构件标准化设计还没有形成, 非标准化构件种类过多, 导致工厂加工边模等周转材料耗费过高;第四, 市场刚刚起步, 恶意竞争的局面却已经形成, 导致整体质量得不到提升。

发展缓慢不单单是成本问题, 还存在研发费用问题, 凭企业一己之力无法带动整个市场走入健康循环, 由于外部房地产企业追求的是“过低成本”, 且由于国内设计惯例, 钢筋越细越密, 受力越合理, 户型选择是为满足营销需求, 往往忽略建筑工程全寿命周期成本, 这对NPC推广影响极为严重。

迎接建筑工业化新的机遇与挑战

上海建工五建集团公司总工李琰

上海建工五建集团公司总工李琰代表上海建工介绍了上海建工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应用、预制装配式建筑体系及施工工艺、建造关键技术等。2014年6月17日, 上海发布《上海市绿色建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14-2016) 》, 要求各区县政府在本区域供地面积总量中落实的装配式建筑的建筑面积比例, 2014年不少于25%;2015年不少于50%;2016年, 外环线以内符合条件的新建民用建筑原则上全部采用装配式建筑, 装配式建筑比例进一步提高。

2015中国建筑施工学术年会的精彩报告还有:同济大学教授、同济大学现代预应力/预制结构研究室主任薛伟辰“新型整体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研究”, 北京市建筑工程研究院总工程师李晨光“预制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与发展”,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居住建筑事业部总工程师张守峰“设计施工一体化是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思达建茂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郝志强“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技术要点”, 河北新大地机电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韩彦军“混凝土预制构件工厂规划及设备选型”, 廊坊凯博建设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振丰“预制整体式混凝土构件钢筋加工技术与设备”。这些报告分别从结构体系研究、设计、施工、构件生产、生产设备等方面多角度、多视角解析了整体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热点问题, 给与会代表带来丰富的最新研究成果。

结语

目前建筑产业现代化、装配式建筑在顶层设计、技术标准、全产业链打造、关键技术等方面仍存缺陷, 这是全行业必须正视的客观现实。大力创建我国新型建筑工业化的建筑通用体系与部品技术, 发展装配式建筑, 突破传统生产建设模式、促进建筑产业技术升级换代, 应当成为当前我国建设行业发展方式转变的科技攻关目标。

全国有许多省市出台了推进住宅产业化的政策, 在各项政策中, 面积或容积率奖励最为直接, 各地基本为按装配式建筑面积奖励开发商3%的容积率。虽然多个省市出台了类似政策, 但目前3%奖励真正落地的寥寥无几。政策不完善的另一个方面, 是所有奖励均给予开发商, 对设计、施工等缺乏考虑。鼓励政策应能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装配式建筑行业, 而不仅仅是开发商。

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 是中国建筑业新常态下一项重要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相关部委将推动建筑工业化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各地方政府积极出台相关鼓励政策支持发展建筑工业化;早期一批企业积累了相当有益的经验;随着市场环境不断改善, 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的陆续出台, 发展建筑工业化已是大势所趋。

让我们抓住机遇、与时俱进, 奋力开创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作的新局面。O

整体优化高中新课程结构 篇9

1.在宏观课程结构上,调整各课程间的比例关系,整体设置高中三年课程结构。宏观课程结构的优化既要考虑到各形式要素间横向关系的优化,又要考虑到各形式要素间纵向关系的优化。高中三年制作为一个独立学段,其课程结构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在横向关系上,着重把握好各课程间的平衡性、互动性、组合性;在纵向关系上,着重把握好各课程间的连续性、衔接性。要素是结构的前提,要素通过结构会影响到功能,要素、结构、功能是一体的关系。2.在中观课程结构上,实现具体科目构成成分的优化。中观课程结构的优化是在宏观课程结构实现优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是根据课程总目标和课程实质结构优化的要求以及各大类课程的特点,对各大类课程内部的构成成分进一步合理分解,以科学设置各科目和活动项目。需要处理好各课程的分类及具体科目的设置,既包括各成分的比例关系,也包括纵向与横向关系。3.在微观课程结构上,优化模块内部知识组织,形成主流教材。一是要优化模块内部知识的组织。模块知识的设置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和教学实践的需要,寻找模块知识间的联系性,确保模块知识的整体性、连续性与平衡性;二是要形成主流教材。面对当前教材多样而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打造一批精品教材,进而形成主流教材。※

摘自:2013年第3期《课程·教材.教法》作者:张俊列

桥梁整体结构施工技术探讨 篇10

1 桥梁下部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

1.1 扩大基础施工

(1) 测量放样:首先对施工现场进行场地平整, 然后根据设计单位交付的经复测后合格的导线点和水准点, 使用全站仪和水准仪进行施工放样。桥位勘测阶段所建立的控制网, 在精度方面能满足桥梁定线放样要求时, 应复测用。放样点不满足时要补充。桥梁的施工控制网, 除了用精密测定长度外, 还要用它来放样各个桥墩 (基) 的位置, 即定出基础轴线、边线位置及地面标高。并经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 进行下一步的施工作业。 (2) 挖基和排水:挖基施工尽量安排在枯水或少雨季节进行。施工前按计划投入劳力、材料、机具, 根据工程的施工期限、工地环境及地质情况, 基坑拟用机械进行开挖, 在机械开挖不到的部位由人工突击挖除, 及时检验, 随时进行基础浇筑。对埋置深度较大的基础, 我们将采取连续作业方法一气呵成。

1.2 基坑开挖方法:

(1) 垂直坑壁基坑:对天然湿度接近最佳含水量、构造均匀、不发生塌滑、移动、松散或不均匀下沉的基土, 基础开挖可采用垂直坑壁基坑开挖法。 (2) 斜坡和阶梯形坑壁基坑:基坑深度在5米以内, 土的湿度正常、土层结构均匀。采用斜坡开挖或按相应斜坡高、宽比值挖成阶梯形坑壁。 (3) 变坡度坑壁基坑:坑基开挖穿过不同土层时, 坑壁边坡可按不同土质采用不同坡度。当下层为密实粘质土或岩石时, 下层可采用垂直坑壁基。

1.3 基础浇筑

中桥墩柱基础钢筋运到现场绑扎, 并预埋墩柱身联接钢筋;桥台基础采用15#片石混凝土。混凝土由拌和站供应, 砼罐车运送, 片石混凝土掺配片石在小于25%, 混凝土送入模内后, 用振捣棒震动密实, 浇筑时注意做好石笋以便上下层连接同时片石摆放位置上下左右均相隔20cm~30cm。

1.4 桥台浇筑

桥台浇筑装模采用钢模装模, 斜面和转弯处不好装模处用竹胶板配合装模。浇筑时水平分层, 一般浇筑厚度在30cm内。混凝土送入模内后, 用振捣棒震动密实, 保证表面没蜂窝麻面现象。台帽施工测量放样一定要精确, 采用25#钢筋混凝土浇筑, 钢筋在现场绑扎, 台帽支座顶面浇筑时控制好横坡度。

1.5 墩柱浇筑

施工前, 拉毛基础和墩柱接触面, 并把基础预留的连接钢筋和墩柱钢筋笼焊接。中低墩柱采用预制好的圆形钢模桶一次浇筑成型, 模板用吊车安装, 模板上口高于混凝土面不少于10-15cm, 柱模四周用缆风绳对拉, 浇筑时用输送泵输或吊车送入模内, 浇筑时水平分层, 一般浇筑厚度在30cm内。混凝土送入模内后, 用振捣棒震动密实, 保证表面没蜂窝麻面现象。混凝土灌注完毕后, 顶面砼应高出设计标高3-5cm。排柱式墩身, 各立桩应保持一致。混凝土强度达到0.2-0.5MPa后, 方可脱侧模, 采用塑料薄膜包裹保水养护。

1.6 桥墩盖梁浇筑

墩柱顶预留钢筋和墩盖梁连接, 桥墩盖梁桥浇筑装模采用钢模装模, 斜面和转弯处不好装模处用竹胶板配合装模, 采用钢管和木头配合搭建脚手架, 并搭建工作作业平台, 装好底模后便现场绑扎钢筋, 再安装侧模。浇筑时用输送泵输或吊车送入模内, 浇筑时水平分层混凝土送入模内后, 用振捣棒震动密实, 保证表面没蜂窝麻面现象, 顶面浇筑时控制好横坡度。

2 桥梁上部结构的施工技术探讨

2.1 模板

预制梁的模板虽是工程施工中的临时结构, 但十分重要, 它不仅控制梁体尺寸的精密, 而且对工程质量、施工进度和工程造价有直接的影响。

2.2 后张法预应力空心板梁预制和张力施工工艺

(1) 首先规划预制厂地, 平整压实, 处理好场地地基, 按设计图纸铺设板梁底模。 (2) 由钢筋班按图纸下料, 制作钢筋, 运到现场, 在底板上按设计位置绑扎。 (3) 模板采用钢模板整体拼装, 模板侧模应支撑牢固, 尺寸准确, 保证顺直, 上、下都要用螺栓拉牢, 保证不变形, 不漏浆。 (4) 预留孔道的形状、尺寸要非常准确, 对成品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 (5) 内模采用木模制作或采用定购橡胶蕊模, 内充空气, 用定位钢筋将其固定蕊模安放前要进行充气检查, 保证不漏气。 (6) 板梁砼采用500L以上强制式拌合机现场拌制, 小翻斗车运输, 人工输送入模, 浇注砼时应注意浇注顺序和厚度, 振捣时应避开波纹管和橡胶蕊模, 防止因振捣不当而使胶囊上浮、变形。板梁砼浇注后应进行收浆抹面, 并在定浆后进行二次抹面、拉毛。 (7) 穿束前用压力水冲洗孔道内杂物, 观测孔道有无串孔现象, 再用风吹干孔道内水分。孔口锚下垫板不垂直, 度数大于1度时, 应用垫板垫平。预应力束的搬运, 应无损坏、无污物、无锈蚀。穿预应力筋用人工进行, 如若困难采用卷扬机牵引, 后端用人工协助。 (8) 到一定强度后拆除模板, 当砼强度达到设计强度时便可进行张拉, 用一端张拉法进行张拉, 用校正好的千斤顶张拉。 (9) 张拉采用应力和伸长量双控。当伸长量超过设计值6%时, 应松张预应力, 查明原因重新张拉。张拉初值控制在10-25%之间, 取10%推算伸长值。 (10) 预应力筋张拉后, 孔道应尽早压浆。压浆机应能制造合格稠度的水泥浆, 压浆机必须能以0.7MPa的常压连续作业。

2.3 预应力空心板梁安装

小桥的梁板使用一台吊机架设, 当预制梁板质量不大, 而吊机又有相当的起重能力, 河床坚实无水或水少, 吊机能行驶和停搁时, 可采用一台吊机架设安装。

2.4 桥面铺装

(1) 首先完成桥面系施工, 防撞护栏及人行道、栏杆、扶手施工:防撞护栏模板均采用钢模, 防撞护栏分两层浇注, 第一层顺向浇注防撞墙转折处后, 再回头浇注第二层至设计标高;人行道采用预制方法, 预制好后吊运并进行安装。 (2) 设置桥面测量控制网, 用全站仪每隔5米测量桥面的中、边线, 并定出桥面的标高。经监理工程师确认后开始施工。 (3) 桥面铺装前需现浇板梁间绞缝混凝土。 (4) 按设计图纸布置钢筋网。 (5) 空压机清理板梁上杂物, 并洒水湿润板梁。 (6) 桥面铺装为连续钢筋混凝土, 砼在拌和站集中拌和, 小翻斗车运输至桥面, 插入式振捣器和平板振捣器振捣, 行夯刮平。 (7) 桥面伸缩缝:采用毛肋伸缩缝, 材料及其产品必须是取得合格证书的产品。安装前清除垫缝料, 钢筋复位, 凿毛并冲冼干净。伸缩缝应在规定的温度下安装, 精确定位。

摘要:国内外多座桥梁的突然破坏与倒塌, 已使工程界对桥梁安全性问题倍加关注。这种桥梁地突然倒塌, 对社会的安定与经济的繁荣都有抑制的作用, 一般来说这种工程事故主要是不合理施工和管理错位所导致。对于短期内发生的诸如突然破坏与倒塌, 多是由于施工质量没有达到规范和设计要求, 典型的问题包括材料强度不足和施工工艺不合格等。本文针对以上问题, 提出了严格施工的一套操作体系, 望对同行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整体混凝土结构 篇11

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包括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各个历史时期发展的阶段特征、重要历史要领三个层次。基本线索是历史知识体系的“经线”,把握了基本线索,就能贯通来龙去脉,明确趋势归宿,提示变化规律。各个发展埋藏的分阶段特征,是历史知识的“纬线”。同一时期的历史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内容,阶段特征则揭示了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起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的作用。重要的历史要领是对历史纵横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人物、制度)本质的反映,是历史知识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历史思维的细胞。

怎样建立起知识的整体结构?在此,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为例给予说明。第一步就是要做到对重要的历史要领全方位的理解和记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的条件看:明、清是缓慢发展的资本主义萌芽;列强侵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提供了劳动力、市场;受外商刺激的一些中国官僚、地主、商人投资于近代企业;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起到了诱导作用。在上述四个条件中,第一项是历史原因,后三项分别从劳动力、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具体原因。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的过程看:(1)时间——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2)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3)标志——方举赞的发昌机器厂。从作用看,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诞生了,工人阶级的队伍壮大了。第二步就是将重点知识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剖析与该阶段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横向联系中对其进行再认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经济上看,其作用是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飞跃;从政治上看,其作用是使中国社会的阶段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民族资产阶级的诞生、无产阶级的壮大为民主革命造就了新的领导力量;从思想上看,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局限,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为维新变法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三步就是将重点知识放在历史进程中,在纵向联系中进行再认识。首先应梳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经历了十九世纪末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后来在北洋军阀统治的中后期艰难发展。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官僚资本的压迫、日本的殖民统治、美国的侵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了困境。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合理调整,在三大改造中,通过各种形式将国家资本主义最终改造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然后比较民族资本主义在各个阶段的异同,经过比较,概括出其共同点:(1)在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代表先进,生产方式。(2)所处的客观条件:处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3)发展状况: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规模小,发展畸形。(4)经济趋势:惨淡经营,日益萎缩。最后还可以将特点(1)、(2)归纳引申得出: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中,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封建主义压迫的革命性始终是主要方面。民族资产阶级为开辟中国资本主义独立发展的道路,进行了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将特点(3)、(4)归纳推论还可以提出下列认识:由于中国民族工业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薄弱,加之与外国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一面,因而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准备。

复杂高层建筑整体结构抗震分析 篇12

1 高层建筑在地震时主要的破坏点

首先是地基:部分场地具有较厚的软弱冲击土层, 此时高层建筑地基破坏了明显增高。由于地基土液化造成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 最终导致建筑上部结构损害甚至整体倾斜。高层建筑位置若处于不利或危险地段, 会由于地基破坏而导致房屋整体结构破坏。一旦建筑结构基本周期和场地的自振周期趋于相同, 则会由于共振效应导致破坏程度加重。其次是结构体系:高层建筑一般采用框架或框架-抗震墙结构, 若高层建筑采用抗震墙结构, 其破坏的程度较轻;若采用底框结构, 其刚度柔弱的底层则会受到严重的破坏;若采用框架结构, 建筑底层若为敞开式的框架间, 且未砌砖墙, 其底层也会受到严重破坏;若采用钢筋混凝土柱、板的结构体系, 由于楼板的冲切或由于楼层发生较大侧移, 导致柱脚破坏, 各层的楼板会发生坠落甚至重叠在地面上。

再次是刚度分布:若建筑物结构以矩形平面布置, 电梯井等抗侧力构件在布置过程中一旦存在偏心, 则会由于扭转振动导致地震灾害加重;若采用L形、三角形等不对称的平面建筑结构, 也会由于地震影响产生扭转振动最终导致灾害加重。然后是构件形式:在高层建筑的结构构架中, 一旦发生地震, 高层建筑的梁、板以及柱破坏程度会最大, 而钢筋混凝土柱由于对地震的抵抗能力较强, 因此虽然也会存在破坏的情况, 但是相比于其它结构而言, 会相对较好一些。最后是房屋的形体, 加入高层建筑的平面机构并非是规则的几何体, 如T、L、Y等形状的房屋, 其在发生地震时, 受到的破坏力是最大的, 换句话说, 高层建筑的平面形心与建筑的整体中心偏移越大, 其在地震发生之时所受到的破坏力会越大。

2 高层建筑整体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

(1) 合理的选择高层建筑的建设场地。要想能够保证搞成建筑建设后再地震中的安全性, 首先就需要对高层建筑的建设地址严谨的选择, 一般情况下, 高层建筑的地质选择是在地质层建筑的场地进行的, 然后要能够合乎高层建筑在建设过程汇总的构建, 最后要能够保证所选的地点在地震发生时能够有效的减少地震能力的输入, 更好的减少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 从而能够有效的增加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以及对社会经济的保证性。

(2) 增加高层建筑在设计中的延展性。据相关的研究表明, 建筑的延展性能够很大程度的提高建筑在地震来临之时的安全性, 所以, 在高层建筑的设计之时就增加建筑的延展性能够很大程度的增加高层建筑对使用人员的安全性能, 近年来, 相关的设计人员对高层建筑中的延展性越加的重视, 不仅将阻尼器很好的应用在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之中, 还将阻尼器更好的应用在建筑的材料之中, 巧妙的减少了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破坏。

(3) 做好抗震结构设计。对于我国的建筑行业的设计而言, 高层建筑的设计主要有三种结构体系, 其一是框—筒的结构体系, 其二是筒中筒的机构体系, 其三是框架—支撑的结构体系, 这三种结构不仅在我国的应用较为广泛, 在世界各国都有所应用。随着高层建筑设计的不断发展, 现阶段的高层建筑主要是以柔克刚以及刚柔并济的方式进行设计吗, 这样就能够很好的保证地震释放出的冲击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减弱。

(4) 合理的选择高层建筑的建设用料。高层建筑所选用的建筑材料使用性能要能够远高于普通建筑所应用的建筑建材, 而我国钢材的创造以及加工能力是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的, 故而, 在高层建筑建材的使用中, 钢材的应用较为广泛, 在钢材的选择方面, 首先要能够对高层建筑的钢材参数有一个很好的了解, 其次要能够对钢材的抗震性能进行一个良好的测试, 最后在钢材的应用上不能够仅仅考虑材料的承载力, 还需要对材料的延展性进行一个测试, 以此来更好的保证高层建筑在建设后的安全性能。

(5) 增加抗震防线。高层建筑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设置多个抗震防线, 这样就能够保证高层建筑的第一道防线破坏后, 高层建筑依然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能, 能够保证其中使用人员的安全性能, 一般情况下, 高层建筑的第一道防线是剪力墙, 是一种抗侧力构建, 第二层以及第三层的防线主要是起到抵抗地震作用力以及防治高层建筑物倒塌的作用的, 因此, 要想能够准确的保证高层建筑在地震时期的安全性能, 最重要的是多增加几条高层建筑的抗震防线。

(6) 做好高层建筑的加固设计工作。高层建筑的加固工作主要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是能够采用一些具有高抗震性能的构建来代替原有的构件, 其二是能高否对高层建筑的承载能力以及刚度进行一个科学的规划, 其三, 是能够通过其它的设计来减少地震对高层建筑的直接破坏;此外, 还需要对高层建筑的形变程度进行一个严格的控制, 要采用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来减少高层建筑在地震时期所产生的形变, 据实践表明, 在地震时期, 高层建筑所移动的角度是十分具有参考价值的, 所以, 在高层建筑建设时期要能够采用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措施来保证其建设的质量, 以及建设的安全。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提高,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我国的建筑发展也得到了逐步的提升, 尤其是高层建筑的发展, 更得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而如今, 高层建筑几乎成为了城市的主要标志之一, 但是, 随着建筑的发展, 以及近年来的地震经济损失, 相关的人员发现, 高层建筑所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几乎是建筑种类之中最高的, 因此, 要想能够进一步的推动建筑行业的发展, 其首先要做的, 就是对高层建筑的整体抗震设计进行优化, 以此来更好的减少在灾难发生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以及更好的增加建筑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能。

摘要:自从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第一座高层建筑建设成功后, 我国的高层建筑就在不断的开发以及创造中, 不仅在高度上进行突破, 在使用材料上也逐渐的更加成熟化以及多样化, 由于高层建筑的自身性质, 使其在建设结束后对地层的震动感受要比一般的建筑要严重的多, 因此, 在于多地震的区域, 高层建筑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要远远的高于一般的建筑, 为了能够让高层建筑的损失降到最低, 能够更好的保证高层建筑的质量以及建筑的安全性, 就要对高层建筑的整体结构以及抗震性能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对高层建筑在地震时主要的破坏点进行研究, 对高层建筑整体结构抗震的设计方法进行探析。

关键词:高层建筑,整体,抗震结构,措施分析

参考文献

[1]崔烨, 孙晓红.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与分析[J].科技资讯, 2011, 17∶54+56.

[2]林树枝, 许泽瑶.基于抗震性能目标的超限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J].福建建筑, 2011, 10∶50—54.

[3]陈平.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与设计[J].科技风, 2014, 20∶168.

[4]季立炯.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分析方法简介[J].山西建筑, 2015, 04∶27—28.

[5]黄爽.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与结构控制研究及其应用[J].重庆建筑, 2014, 11∶59—64+69.

上一篇:种苗质量下一篇:具体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