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镇》电影观后感

2024-11-02

《芙蓉镇》电影观后感(精选11篇)

《芙蓉镇》电影观后感 篇1

“活下去,像牲口一样活下去”,这话大概是全片中最震撼人心的部分。

在那个荒唐的年代,善者被打成牛鬼蛇神,恶人却被捧上神坛。

最触动我的是胡玉音的三段爱情:懦弱如满庚,深情如桂桂,无畏如书田。胡玉音是一个漂亮能干的女子,在我看来,她值得被温柔对待。但世俗是容不下太过美好的事物的,在那样缺乏正常秩序的年代,她的命运一次又一次地被踩在所谓人民的脚底。在桂桂被害后的无数个日日夜夜,不知她是如何入睡的。书田进入她的世界,大概是她人生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新起点。书田大概就是我心目当中的理想伴侣吧,有才华有主义,既然选择了不去死,那就坚韧地活下去,即使被贴了白对联,他依旧开心地劝慰玉音那是他人对他们婚姻的另一种认可方式。新生命的出现意味着新的希望,军军的出生应该让玉音对世界有了更多的眷恋。1979年了,当上级问胡玉音除了房子和钱,还有什么要求没满足的。胡玉音那几句声嘶力竭的“你们还我男人”真的令人痛心。我的爱情呢?我的青春呢?我的人生呢?难道追求财富、追求一个温暖的家、追求幸福不是生而为人最基本的人权吗?为何我本该美好的短暂一生一次次被这个可怕的国家机器所打碎?

可怕的年代一去不复返,我很庆幸自己没有如此痛彻心扉的经历。看完这部电影很容易想起《活着》和《霸王别姬》,我无法确信自己在面对所谓革命小兵的侮辱时是否也会抛弃所爱,放弃尊严,像个牲口一样地苟活,我不愿去面对这样的人格考验。

只愿我爱的这个国家越变越好。

《芙蓉镇》电影观后感 篇2

《芙蓉镇》是谢晋导演在20世纪80年代执导的,它以一个小镇上几个普通人物在“文革”前后十几年里命运的变化,从他们的个性不同程度的被扭曲、被异化的过程中,向人们展示了小人物在社会变革的大浪潮中的踉跄足迹。《芙蓉镇》就像当时社会的一面放大镜,折射出社会上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人性。电影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复杂人性的代表;而导演谢晋,为了展现他们每个人不同的特点,赋予给每一个人的台词都特别富有内涵,耐人寻味;为了让当时社会的黑暗压抑充分发挥出来,影片的拍摄手法,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

影片就像老舍的话剧《茶馆》一样,包含了形形色色的人物。《芙蓉镇》随着一系列的历史事件的推进,不断的深化的剧情,以胡玉音这样的一个典型女主人公作为全片的线索人物,贯穿着这个小镇上的每一个有故事的人物,这些配角也被刻画的十分形象,人物性格同样饱满。《芙蓉镇》,它不是一部简单的一个悲苦女人的情感剧,它是谢晋导演对历史的反思和批判,也是对人物衰变动荡命运的同情。在这些行行色色的人物中,芙蓉镇有一个人是清醒的,也只有一个人是清醒,他就是秦书田。秦书田是在城市里受到过良好教育的,有着不错的文化素养,无论是从墙上的宣传大字,还是从他写的白色结婚对联上来看,他这一手的好字,映衬出来的是他内心的文化素质超乎了其他的人。还有他的能歌善舞以及幽默风趣,展现出来的是他的大智若愚。表面的秦书田唯唯诺诺,处处受气,但他清楚的知道谁是什么人、谁有本事、谁吃干饭、自己现在是什么人、自己应该怎么办?……也清楚的知道,这样的日子一定会有结束的一天。所以,当他遭诬告,被判入狱十年,他低沉但坚定的对胡玉音说到“活下去,像猪一样的活下去!”试想,如果没有秦书田的这份坚定,胡玉音能盼到一家三口相聚的那天吗?这就是一口气,留着一口气,等待着他们的就是幸福。世界上有多少人留住了这口气,谱写了无数佳话;又有多少人没有留住这口气,酿成了无数悲剧。

在这部电影中,很多台词都是富有双重含义的。在黎晚根和谷燕山喝酒的那场戏中,有多句对白都很值得人们去剖析它的内涵,去理解他的第二层含义。黎满庚对古燕山说了一句“我要是能像你这样活着就好了,”谷燕山的回答是:“难啊那,那得有点良心”。这句话表面上是对黎晚根当年出卖胡玉音行为的讽刺,实际上是说给观众们听的。可想而知,那段时光对百姓的迫害是多么的深刻,他们在苦难命运的面前,连良心都不敢拿出来,却一直在受着良心的谴责和懊恼。在影片的结尾处,谷燕山道出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这世道,真有意思,叫颠的人不癫,不颠的人倒癫了!”也给了大家很多希望和启迪。无论世道怎么样,保持一颗良心,别将最根本的人性丢掉,才是真正的希望和光辉。

谢晋导演生活在那个时代,对当时的社会大有了解,而他的电影在拍摄手法上,不仅能顺利流畅的展现历史的跨度,还能深刻的表现社会的压抑氛围。电影从1963年开始,到1979年结束,这中间“四清”、“文化大革命”,几番运动几番秋,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导演还能把这么多的人物和复杂的故事讲清楚,这其中和他的巧妙表现手法密不可分。在表现时间的流逝上,导演采取的是将芙蓉镇的宣传标语重叠播放的,配上以天安门前成千上万的群众直呼“毛主席万岁”的声音和其他地方人们的运动的画面。这种结合,不仅将时间的跨度交代清楚,还巧妙地展现了一种时代大背景。在介绍胡玉音和桂桂的感情戏的时候,导演仅仅用了短短三个连续的小片段就把二人相识到结婚的过程表现出来,同时也很好的进一步的深化了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影片中,有多处拍摄大场面,都是俯拍的,这样的拍摄手法,将一种社会的压抑感表达的淋漓尽致,感觉那些小镇上的人们就像是被一个偌大的碗扣在了地球的表面上,呼吸不到外界的新鲜空气,直至压抑窒息。

《芙蓉镇》虽然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的运动和变革给人们造成的影响。但是,它确实和老舍的话剧《茶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时代不同,但却都是表达的人性的扭曲和命运的压迫。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所以说,这部影片,也称得上是社会人性的大盘点。

摘要:生活在21世纪的青年人,没有经历过社会改革变迁带来的痛苦,在那个颠沛流离的社会中,究竟涣散着怎样的人性?电影《芙蓉镇》通过一个小镇上多个人物的命运变化,向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复杂变迁。它和老舍的话剧《茶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时代不同,但却都是表达的人性的扭曲和命运的压迫。电影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这部影片,是社会人性的大盘点。

芙蓉镇观后感 篇3

看罢此片,许多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其中我最喜爱的是秦书田。秦书田,外号“秦癫子”,原是本县歌舞团的编导,早些年就被划为右派被开除回乡生产。做为“五类分子”,每次批斗会他必然是批斗的对象,一直生活在阶级和政治的压迫下,但是他以自己的乐观和豁达一直在努力地活着。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他,竟能这样卑微地活着,那是怎样的一种坚忍。我想如果是我的话,我不是早就结果了自己。

他去吃米豆腐总是等客人少的时候,嘴里还哼着广东音乐《步步高》的曲子,由于没有钱付帐,每次吃完了后就帮胡玉音的小摊子做点小事情抵帐。后来胡玉音被扣上富农婆的帽子,和秦书田一起扫街,二人患难中相濡以沫,从曾经的责备和仇恨到理解和宽容,两人渐渐地相爱了。特别是那段秦书田教胡玉音跳华尔兹,我看的有点热泪盈眶。胡玉音怀上了秦书田的孩子,谷燕山在他俩偷偷结婚之夜,来讨喜酒喝。夫妻俩热泪涟涟双双跪在谷燕山面前磕了头。酒过之后,夫妻二人轻轻唱起《轿夫歌》,这个时候似乎让我们看到了未来的希望,然而一场更大的**就要来临了。

作为五类分子他们决定“申请”结婚,秦书田对王秋赦说“就算是公鸡母鸡,公鸭母鸭,公猫母猫,公猪母猪,公狗母狗,也也也...也没有不准他们配种吧?”于是,在无法结婚的情况下,他写出了“两个狗男女,一对黑夫妻”的白对联。胡玉音哭了,他却笑着。他解释到这算是向外宣布他们已正式结为夫妻,就算是自己骂自己也是好事,至少向外人宣布了他们是一对夫妻。然而因为这对“黑夫妻”因为让真正的“狗男女”(王、李)吃了苦头,再次成为运动的活靶子,成为“反革命犯罪典型”。秦被判刑10年,胡被判刑3年,因有身孕,监外执行。宣判台上的两人却态度顽固,都没有哭,挺着腰身,不肯低头。秦玉田这样对胡玉音说:“活着,像牲畜一样地活着。”多么苦难的日子,多么悲壮的语言,多么无辜的年代,这样的语言是如此的坚强和铿锵!活着,不管怎么样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我感觉到秦书田的一种坚强。那是我始终都学不来的吧。

最终黑暗过去了,秦书田被放了出来,3天赶了一千多里路,终于回到了妻子儿子身边。他坚持下来,最终迎来了美好生活。

芙蓉镇影片观后感1500字以上 篇4

可是,上个周末把这部86年拍的《芙蓉镇》看完之后,我必须在这里唠叨几句,迄今为止,终于看到一部top1的国产经典片。25年之后看来心中满怀崇敬,是一部百年之后也不会逊色的影片,所谓经典,就是它的普世价值和艺术光辉要穿的透时光的隧道,温暖到后人的心中。

看《芙蓉镇》的时候,我想到了《活着》,为什么同样的题材,93年的《活着》成了不能公映的禁片,86年的《芙蓉镇》却是国内外获奖无数,我们是不是曾经有过一条通向光明的路,在少不更事的时候,曾经昙花一现有过一个自由而真诚的年代。《活着》我并不怎么喜欢说实话,《芙蓉镇》有一种美,而《活着》,没有。

《芙蓉镇》影片一开始就很美,我一开始就爱上它,刘玉音和她丈夫黎桂桂夜里磨着大米,一圈一圈,民谣歌儿凄凉的唱着一遍一遍,映着他们辛劳却对明天充满希望的年轻纯朴的脸蛋。

“(女)半升绿豆选豆种呐,我娘那个养女不择家呀。

妈妈呀害了我,妈妈呀害了我。

(男)碧水河水呀流不尽呀,郎心永在妹心呀头,哎哟,妹呀心头。

罗罗里,来来来,嗯。

(男女)半升绿豆选豆种,我娘那个养女不择家。

妈妈呀害了我,妈妈呀,妈妈害了我,害了我。

罗罗里,来来来。 ”

那个年代正在风雨满城之前的平静期。米豆腐西施胡玉音的生活在这三省交接的小镇上算得上称心如意了。米豆腐生意红火,有老公疼,人靓,男人们宠,心眼儿好,无论对干部还是黑五类都招待的八面玲珑。春风总是荡漾在这个全镇最美的芙蓉姐的身上。

芙蓉镇读后感 篇5

《芙蓉镇》一书,读完之后,感觉意犹未尽。这样的鸿篇巨制,总感觉要还能按照故事的脉络继续下去,那该多好啊,留给读者的期待很高,让人不断在回味其中的人生百态。

开篇就介绍了“芙蓉镇”的名字由来,继而,主人公芙蓉姐子——胡玉音登场了。她的故事由此展开叙述了,和丈夫在逢圩就卖豆腐,她家的小摊十分红火,生意火爆,做生意的窍道,就在于做实、做细,手脚勤,嘴甜。

她和丈夫的小日子过得殷实,立刻就盖起了楼房,人生就是大起大跌,没有一帆风顺,她受过的打击磨难,没有一蹶不振,而是,选择慢慢消化磨难,解决问题,即使,每一天重复的干扫院工作,她也能一丝不苟的完成,这样的精神令人佩服,无论时局变迁,还是遇到天大的困难,都能从容应对。

《芙蓉镇》读后感400字 篇6

古华的《芙蓉镇》,是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以虚构出来的湘西芙蓉镇为环境,以革命的萌芽、发展、结束为时间线索,以胡玉音等人的遭遇为代表,是一部时代特色鲜明的长篇小说。

全书共分四章,每章七节,每个章节都有标题,结构紧凑,框架鲜明,作者的逻辑性很强。优秀的文学作品大致能够分成两类,分别是作者跟着作品走,或者作品跟着作者走。前者的优点是局部好看,但易输于整体;后者整体思想性强,但局部不够精彩。《芙蓉镇》属于第三种,即,全局上,作品跟着作者走,局部上,作者跟着作品走,所以,《芙蓉镇》在故事上文字上即清晰又精彩。大局是框架,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 革背景下,国民的代表。基于此,读者会看到,古华先生在描述某个人物遭遇时,忽然笔锋一转,转向当时的中国有同样遭遇的那些同胞们。作者只是借题发挥,《芙蓉镇》是古华先生抒发感伤的窗口。所以,虽然全书字数不多,人物不多,可是全书的表现力极强,读者仿佛能听到作者的心跳,与作品人物共同回到了那个疯狂的年代。

所谓阶级斗争,可是是人与人之间的斗争;所谓革命,可是是人革人的命。在本书中,革命本身已经成为了书中人物打击报复的工具,供给了发泄的机会。这就使得这本书人性十足,一切故事,都是人事,革命造成的破坏,也是建立在人的劣根性这一基础之上的。《芙蓉镇》并没有简单的停留在对文 革的批判,而是更深入的剖析那些人物,使读者随作者一齐反思人性。

《芙蓉镇》读后感300字 篇7

这本书算是我首次对于那个时代了解的这么详细吧,之前从来没有过,其实仔细想想讨厌李国香也好,王秋赦也好,甚至是黎满耕也好,终究不过是一种无奈,看见在巨大时代车轮面前他们是被反复来回碾压的一颗螺丝钉,是很可悲的一件事情,李国香王秋赦作为的是无意识的那一批极具政治色彩的工具,命运随着整个时代的巨变而沉浮,已经丧失了人性。而胡玉音桂桂秦书田代表的是善意和坚韧,又有多少胡玉音活下来了呢,人太渺小了。

还有的感触就是文化水平的普及,我对当下的生活感到庆幸,之前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也写到里面的主人公孙光林不懂生理问题,总觉得自己犯了什么大错似的,这里老谷不也一样,桂桂也一样,叫他们脱光了检查身体,不可能的吧,那种羞耻心和不接受让他们承受了太多,可是仔细想想,几千年以来男男女女不都是这样过来的,把脉还要隔层纱,虽然我们现在对性教育也没有完全做好,但是你再往那些年看,简直是另一个天了。

最后是生命的力量,这本书其实挺惨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惨法,但是在这翻来覆去的悲剧里,有老谷和黎大哥的关爱之心,有玉音和秦书田的爱,无爪辣的恻隐之心,那个风雨交加夜晚玉音和书田的爱欲在我看来就像是压抑之下的觉醒,老谷为军军出生所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

《芙蓉锦》读后感 篇8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三个男人与一个女人之间的爱恨情仇,终是无处安放在那样一个乱世。自古以来,战争便是政治的延续,世态便如翻覆雨……

那个时候,她还是安稳的活在栖息之地,彼此之间的邂逅是一场浓厚的大雾,让他们看不到未来的雏形。原本一切是平静没好,然而当那场大火将那所住所烧尽,当梅姨妈开枪的那一刻,她从一朵芙蓉变成一株浮萍,在时间的冲刷下,她变得冷冽而独立。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她的眉宇间少了那丝清新,取而代之的岁月沧桑化为成熟玉立在那里。

他说:“你不用死,我陪她一起死。”

他说:“贺兰,我来救你了。”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多年后,当爱情变成了所有的依靠,当未来不再遥远,她以为她总算是熬到了头,奈何天地不仁,她的根那么脆弱,哪能轻易扎根停驻?

问是谁的错?谁都没错,错的只是那个时代和一段错误的情。那个男人教会她爱,那个女人教会她不能受骗。然而,半随流水半随尘,明月不谙离别苦。命运开始撒网,诱饵深入血水里去,沉甸甸的压住了心头。

最后的最后,她得到了他用了一辈子的爱,也弥补了他曾经的遗憾。人的一生中,总是有那么几个人,他是你曾经的初恋,爱得义无反顾,到头来却不是陪伴到你最后的人;也可能是相敬如宾,爱你深入骨髓,青菜豆腐也能含笑而终的人;亦或是默默守护你,敬你爱你半生岁月的人。

唐玄宗从没想过最后是自己用白绫将她遗留在马嵬坡前;孙中山没有想过会与宋庆林恩爱到自己岁月的终结;林徽因没想过是梁思成做了自己举案齐眉的人;徐志摩没有想过陆小曼才是自己的结发妻子……

总是有太多来不及思考、思考不到的事情横亘在原本以为一帆风顺的路上,但路是自己选的,那么无论以后多么难走,自己都要硬着头皮走下去,如同萧红一样,在民国这样的年代活的悲凉却依旧熠熠发光。

当戴安娜决定追求自己的幸福,当希拉里决定宽恕自己的幸福,而贺兰的选择是我们心中难以言喻的决定。就是这样的一个女子,让三个男人甘于为她沉迷。贺兰没有杭景那么爱流泪,却也没有平君那样的勇气。好在,希姐在最后还是成全了兰儿,纵使良辰未必有佳期,好歹也没有晓风残月的苍凉。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兰儿她没有班婕妤那么躲得过命,却也是逃不过像飞燕合德那样急促袭来的岁月。只能希望她以后独自莫凭栏,不要醒来时斜光总是穿朱户。多年后,流水落花春也去时,不知道还有没有人会想起一个倾城的女子,她踏破了红尘,成为了这个年代的一场风花雪夜……

《芙蓉镇》电影观后感 篇9

爱国电影观后感作文:电影《国歌》观后感

本片再现了本世纪三十年代“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那段屈辱惨痛的历史;塑造了以田汉、聂耳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化精英奋起抗日、勇往直前的爱国形象;讲述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勇军进行曲》最初作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而诞生的来龙去脉。“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国歌》结束了。但在我的脑海中,电影中的一幕幕仍然正在回放,我的心脏也依旧在随着国歌而跳动。

电影主要塑造的是国歌的作词者——田汉,又在其中夹杂一些爱国热血儿女的故事,主要描写了他们在“9.18”事变、沪淞战役后,在上海、在东北为抗战作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而电影的主线,则是田汉的思想变化。从他遇到两位东北学生开始,深入地了解了侵略者对人民造成的巨大创伤;后来感受到了全世界的华人对抗战的支持与贡献,又差点被日本军队绑架,从而了解到了精神对人类的鼓舞,着手开始拍抗战电影;而在最后,当他经历了好友妹妹与东北学生的牺牲后,完成了思想最后的蜕变,终于一气呵成写下了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也就是后来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

《国歌》这部影片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寇肆无忌惮地在中华大地上横行霸道,屠杀我国人民,引起全国人民的愤恨和反抗。而国民党却采取不抵抗政策,使中华民族遭到践踏,大好河山沦陷敌手,祖**亲倍受凌辱。就在这关系民族生死存亡之时,田汉、聂耳认为必须有一首能够激发人民斗志,壮我中华气势的歌曲,来唤醒中国人民,鼓舞他们不畏流血牺牲,为祖国、为人民而战,于是《义勇军进行曲》诞生了--国歌诞生了。

“起来,起来,起来„„”听着这熟悉的歌词,使我感到民族振兴的重要性。也使我深深地体会到,田汉先生在写歌词时的那份渴望国家振兴,民族昌盛的迫切心情。而且对现在而言,这句歌词也并没有过时。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在为我们敲响警钟,告诫我们不要为眼前的进步和发展而满足。虽然我们已经“站起来”了,但需要加快步伐去赶追发达国家,增强综合国力。让历史的教训不再重演。

纵观全片,高潮迭起。高潮的出现,也使观者的思想处于亢奋的状态。在影片的最后,当已身处在监狱中的田汉听到了高墙外人们为他播放的《义勇军进行曲》时,我们的情绪也已到了最高潮。当时,就好像全身都充满了勇气和希望,敢于在任何时候都冲在队伍的最前方。这是精神带给我们的力量。

片中田汉意识到对抗战的支持不全部是钱财或士兵的援助,而是精神上鼓舞和振奋人们的力量。因此,他想到了用艺术的形式。而在不断的摸索当中,也终于明白了歌曲是最通俗、传递最方便,也使最能鼓舞人心的艺术。而说到底,其实这些都是精神的力量。

我们的身体,血肉之躯,会疲劳、会伤痛、甚至会消逝。但精神,却延续了我们肉体存在的时间,也让我们的肉体获得力量。当军队已经疲劳不堪,无力继续,嘹亮的歌声响起的时候,士兵的精神会为之一动,会为之振奋。这不是因为睡觉或吃饭,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满足。贝多芬的“命运”,流传于世,被人们所称赞,那是因为作者已将自己的精神传入作品当中,听者,也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振奋与鼓励。力量,是我们的思想与精神传递给我们的。

当我们静静地感受精神带给我们的力量时,聆听一首歌,或是观看一部电影,我们的内心,也会一点一点地充实起来。就好像热量传递到我们的心中,我们的身体上;就好像一块没有点的电池板被一点一点地激活。那种力量,能够持续很久很久。

多少年来,《义勇军进行曲》一直鼓舞着中华儿女。在战场上,在天安门,在学校里,在我们的心中,它都曾被无数次地唱响过。它鼓励着我们前进,支持我们继续。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它永远是最伟大的歌曲。

关于电影1921电影观后感 篇10

电影一开始的黑白影像,瞬间就把我们带回到百年前屈辱沉沦的旧中国。十九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洞开了国门。一条条不平等的条约,是列强套在旧中国脖颈上的枷锁。苦难,苦难,中国人在黑暗中四处寻找通向光明的路线。

当《国际歌》激昂的旋律一遍遍在影片中响起,当五四运动的烈火将中华民族的爱国激情点燃,一群怀揣着共产主义信仰的热血青年将中国革命带到了一个全新的转折点。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就是解救中国人民冲出黑暗,脱离苦海,从屈辱中站立起来唯一正确的答案。

1921年,一个个历史人物的“脸谱”在银幕上是这样的年轻,他们享受着甜蜜爱情的滋味,他们也惊叹于繁华的花花世界,他们也像孩子一样在哈哈镜面前嬉戏耍闹,但他们心中装满了家国天下的理想抱负,他们希望能挺直腰板,抬头做人!“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国家,无法选择自己的家庭,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为理想奋斗,为真理献身,即便是一无所获,也值得。”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李达嗟叹,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我的心被锤击,我的身体在颤抖,悲哀的泪水浮出了眼眶。没有人告诉他们必须这样做,也没有人强迫他们牺牲自我。从教室进囚室,从囚室到教室,他们已深知中国到了最危难的时刻,他们怀抱着共同的信仰,坚决地扛起了救国救民的大旗,一起燃烧自我,成为照亮民族未来的希望之光!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1921,他们就是开天辟地之人!中国从此有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1921》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生动的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芙蓉镇》电影观后感 篇11

今天,我看完了《雷锋》这部电影,雷锋光辉而又伟大的身影深深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他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平凡的,正是这无数平凡的小事,成就了他的伟大。

“一个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应该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愉快看成自己的幸福。”雷锋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寄钱给贫困战友的家里,寄钱给遭受灾荒的不相识的人们,他用业余时间辅导附近学校的孩子们,他用自己的钱给丢了车票的旅客买票,他深夜为战友缝补衣服。雷锋经常利用节假日去做好事。他永不停息地为人民做下了一件有一件好事。虽然这些事情并不是多么伟大,却犹如一砖一瓦,构成了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大厦,高高地耸立在人民的心中。

雷锋做了这么多好事,却不求回报。可再想想我自己呢:在公交车上有老人在时,我却不舍得让座;在学校,有时我不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看了《雷锋》后,我十分惭愧。以后,我一定把雷锋精神作为我行为的准则,做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上一篇:潮汕民间故事下一篇:读《急救与自救常识》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