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024-12-28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精选5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1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含蓄蕴藉, 作者用极其凝练的笔, 描绘出清冷萧疏、风雪弥漫的景色, 每一句都是一幅画, 且画中有诗, 画外有情, 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孤寂落寞、凄清惆怅的情怀。

上联写天寒日暮的远行。“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境界阔大辽远苍凉, 情感落寞凄清孤寂, 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日暮苍山远”, “远”字点活画面, 托出意境, 引人想象:落日的余晖慢慢隐去, 远处的山峦大地渐渐被暮霭笼罩, 莽莽苍苍, 朦朦胧胧。天涯漂泊之人, 哪里是归宿?他可能是无家可归, 或有家难回而不得不羁留异乡, 作者内心的凄凉感伤难以言说;在这日暮苍山、天寒地冻, 渴望回归而不得、内心凄凉无奈之时, 他多么渴望在这关山迢迢之处, 没有安顿之地, 有一个温馨的家抵御风寒, 休息片刻?正如肖弛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指出的:诗歌艺术中的时间意识是一种生命意识。在诗人的笔下, 黄昏景物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物, 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 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日暮”这一意象, 蕴涵着愁思与回归。作者用“日暮天寒, 渲染出萧疏凄冷的悲凉气氛和士大夫心灵的慵懒倦怠。借空间上的关山迢迢, 夕阳山外的无尽行程和时间上的岁月飘忽, 一生日短的黄昏意蕴, 来刻画身心俱疲、漂泊无依的知识分子形象” (《晚唐钟声》第79页) 刘长卿早年生活困顿, 屡试不第, 长期功名无成。直到四十多岁才中第。入仕后, 仕途坎坷, 曾两次被贬。大历二年 (767年) 二入长安求官, 但一无所获;后又扁舟南下, 漂泊湖湘间。为了生计与前途, 不得不抛妻别子, 背井离乡, 奔走于权贵势要门下。作者宦游漂泊, 孤独天涯。陈邦炎先生赏此诗时认为:“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 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 都不言自见, 可想而知了。” (《唐人绝句鉴赏集》第77页) 这里的“天寒日暮苍山远”尽显宦游的凄凉疲惫, 贬谪的悲愤感伤, 也平添了作者一些惆怅落寞的心绪, 愈显孤苦悲凉,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身置异乡、孤独飘零的伤感孤寂之怀, 渴望回归的浓浓思乡之情。

何日是归程?

下联写风雪之夜的回归。作者通过想象和通感, 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深夜风雪人归的画面, 让人浮想联翩,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柴门闻犬吠”, 寒风萧萧, 大雪弥漫, 谁来温暖天涯游子的心, 伴他风雪兼程?乡情温暖着游子的心;渴望回归伴随游子的远行;温馨的家, 等待着游子的归来。尽管天黑、风高、雪大、路险, 但那思归盼归的殷殷之情就像一盏指路明灯, 照亮了他回家的路。孤独远行漂泊天涯之人就要回归家园了!作者借“闻”风雪之夜的声声犬吠, 写出了作者在荒凉严寒的风雪之中, 仿佛感到了家的温馨和幸福, 给人以暖融融, 热腾腾之感;也意味着作者的风雪兼程、不舍昼夜终于可以暂时告一段落。

诗人笔下的景物是诗人审美理想的载体, 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感。“柴门”这一意象, 是家的象征, 呼唤着远行者的归来, 把饱经忧患历尽磨难漂零他乡的作者带回到了躲风避雨的家园;是贫寒荒凉的标志, 把简陋原始的柴门置于荒原之上, 显示了它的审美蕴涵, 写出了山野的荒凉空旷, 古朴苍凉, 它更接近远古时期人类的栖息地, 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此, 这里的“家”, 既是写实, 是现实的家园, 又是象征, 是精神的家园。“风雪”意味着现实世界的艰辛与坎坷, 凄凉与无奈, 而“夜归”表明作者终于踏着风雪回家了, 可以享受家的温馨祥和幸福了。“风雪夜归人”, 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在宦游他乡、漂泊无依之时, 暂得寓所, 躲避着风雪, 获得温馨与安宁;另一方面意味着作者回归精神家园, 获得精神的超脱。它既蕴含着作者在人生旅途中遭受磨难的伤痛与不幸, 又蕴含着作者回归后的温馨与幸福, 更有心灵的抚慰与宁静。明朝唐汝询《唐诗解》评价此诗云:“此诗直赋实事, 然令落魄者读之, 真足凄绝千古。”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 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 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仕途的艰辛坎坷失意和内心无限的感喟, 从中让人能细细地体察到作者内心凄凉里有几分温馨, 感伤里有几丝愉悦。意蕴深刻, 咀嚼不尽, 让人回味无穷。

王耀臣,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摘要: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看是写景, 勾勒出一幅旅客日暮投宿、雪夜人归图, 实则抒情言志。整首诗写得苍凉深沉, 含蕴丰厚, 让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白描,精神家园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2

学习目标

(一)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

(二)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三)背诵本诗。1.诗人简介

刘长卿(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

2.解题

你能说说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什么意思吗? 解析:逢:遇,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3.赏析

(1)你能写出这些诗句的意思吗?

日暮苍山远: 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贫: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柴门闻犬吠:忽然从柴门外传来了狗的叫声。风雪夜归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

相信通过刚才的解释,大家对这首诗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呢?

(2)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写出你的分析吧: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小结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练习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在山路上,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傍晚,心里很焦急。

2.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 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

3.想象一下,主人为什么很晚才归来呢?

主人很贫穷,他可能是出去打柴卖柴,也可能是出去借债,为生活在奔波劳作。(供参考,想象合理即可。)

4.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对“归”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说说理由。

解析:(1)“归”是诗人的来到,因为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

如归”一般。

(2)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3

关键词: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文本释析;朗读教学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五册第21课的一首诗。作者刘长卿(约709-约786至791年),字文房,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唐代诗人。二十四岁中进士,曾任转运使判官、淮西鄂岳转运留后等职。因性情刚直,得罪了权贵,被诬下狱多年,曾遭贬谪。后来做过几任地方小官,官终随州(今湖北省随州市)刺史。他的诗多写政治失意,即贬官漂流的感慨和山水隐逸的闲情。他擅长写自然景物类的诗,其五言诗成就很高,被誉为“五言长城”。在中唐诗坛中享有盛名,著有《刘随州诗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主要写诗人在旅途中因天降大雪夜里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里的事。诗题“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遇到;芙蓉山:地点不详;主人:指投宿的那户主人家里。诗题的意思是:旅途中遇到大雪投宿在芙蓉山一户人家那里。前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日暮:天晚了。苍:青色。苍山,这里指傍晚时远山很青,近乎黑色。远:给人一种暗示,意思是离前面要走的路还很远。这里指旅行人要达到的目的地还很远很远,同时也显示出旅行人内心的焦急和无奈。寒:冷,也指寒冬这个季节。白屋:簡陋的房屋,暗示出投宿的环境很差。贫:穷,一个“贫”字烘托了贫穷、寂寞、冷落的气氛。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天黑了,暮色笼罩下的青山连绵不断,要走的路还很远很远,天气又特别冷,投宿在一个简陋的茅草屋里。以上两句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一清二楚。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柴门:用树枝做的门。犬吠:狗叫声。夜归人:夜里来投宿的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当我走到柴门前的时候,听到了狗叫声;在这风雪之夜,我终于找到了投宿的地点。这两句诗写的是借宿在“白屋”以后的事。

这首诗用直叙的手法,寥寥几笔就把诗人在暮雪之夜投宿于芙蓉山主人家时的情景勾画得一清二楚。该诗写景如画,语言朴实浅显,但非常精练传神,短短二十个字,就把一幅旅人寒山夜宿图展现在读者面前。更值得注意的是,该诗虽然叙事简朴,但含意十分深刻。“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两句尤其令人赞赏,诗人藉此从侧面写出了芙蓉山主人的善良,尽管他的家里很穷,但他的热情待客却使旅行人有了归家的暖意和慰籍感。

关于诗的朗读可如下设计。(注:单斜线“/”表示轻微的停顿,双斜线“//”表示一般的停顿,“///”表示停顿时间长些;着重号“.”表示逻辑重音)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教师在讲解该诗的过程中,要注意朗读节奏的指导,如此才有利于学生精确理解这首诗的丰富内涵。朗读诗题时,“逢雪”后面要有较小的停顿;“宿”字要用重音读,停顿时间要长一些;“主人”要读得轻一些。诗题可读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景,可用平直的语调来读,体现出诗人在暮雪夜行途中发现“白屋”时的情景。“暮”:指天晚;“远”:指路途;“寒”:指天气、季节;“贫”:指投宿人家的经济状况。这四个字应读重音。“日暮”和“天寒”后面都应有一个较长些的停顿。这两句可读作: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第三句和第四句可用对照的读法。第三句音调要偏低些,第四句音调要较高些,同时增加音量,用来烘托诗人找到投宿地点时的喜悦心情。这两句可读作: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基金项目:本文为嘉应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中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中学语文教学的脱节现象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红旗,(1974-),男,吉林双辽人,嘉应学院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副院长,暨南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和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数项,已发表论文70多篇。

李伟,(1974-),男,吉林蛟河人,蛟河市第二高级中学教师,文学学士,主要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4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 简单质朴, 言约意丰。要想很好地品读这首诗, 就要准确深入地解读这首诗中的意象, 尤其是“柴门”意象, 要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作者笔下的“柴门”, 才能体味诗歌那深刻丰厚的内涵。

一、柴门——古朴素淡的美学风格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柴门”是贫寒荒凉的标志, 作者把简陋原始的柴门置于荒原之上, 写出了山野的荒凉空旷, 古朴苍凉;“柴门”也是朴素而简陋生活的写照。这里“日暮”“苍山”“天寒”“白屋”“柴门”“犬吠”“风雪”等一系列意象, 展现的低矮茅舍在寒冬黄昏中更显得简陋、沧桑、荒凉, 但又显示出其古拙、朴质素淡的和谐之美, 充满自然本色, 散发着原始的真美。古朴素淡一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追求, 但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方面追求现实世界的繁华美景、美味享受;一方面, 又在艺术世界里返归原始的简单质朴, 欣赏古拙淡雅朴素之美。“柴门”, 最能体现这种质朴简陋素雅之美。在作者的笔下, “柴门”意象与其他意象组合, 蕴涵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远山天寒的柴门, 在漫天飘舞的雪花中若隐若现, 浸透着作者的惆怅寂寞孤独, 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古朴苍凉, 画中有诗, 画中有情, 抒发了作者强烈的孤凄惆怅感伤情怀, 但凄凉里有几分心安自得, 感伤里也有些许愉悦, 虽然伤感, 但很优美。

二、柴门——家园的象征

柴门的真正意义在这里是守护, 是对家园的守护, 对宁静的守护, 也是对诗意的守护, 心灵的守护。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日暮黄昏, 天寒地冻, 孤独前行的诗人, 在漫天飞舞的雪花中来到了柴门前。这里的门, 有丰厚的意蕴:一是家园的象征。它牵系着远行者的归来, 是诗人羁旅之时暂得的寓所, 躲避着风雪, 获得温馨与安宁;二是精神家园的象征。它呼唤着飘零异乡、历尽艰辛、饱经沧桑的诗人回归诗意家园 (精神家园) 躲避世间风雨。这蕴含着作者羁旅他乡, 漂泊无依, 心灵疲惫, 渴望超越现实, 追求心灵宁静, 追寻心灵家园, 获得心灵的回归、精神的超脱。“柴门”一扇, 隔开了两个世界, 门里是家园, 是温馨, 是呵护, 是暖意融融, 是爱意绵绵;门外是荒野, 是风雪, 是坎坷, 是冷风飕飕, 是雪花飘飘。柴门, 温暖着“夜归人”疲惫的心灵。所以柴门大多在深山野岭、人烟稀少的地方, 行人经过漫长的旅途, 疲惫不堪, 远远地看到柴门, 内心就会漾起无比的幸福之感, 他从“柴门”这里看到的是亲切温馨。这里的风雪夜也有象征意蕴。一方面是写实, 作者刘长卿一生坎坷, 宦海沉浮。他生命中大部分时间羁旅他乡。那宦游漂泊、孤独天涯之感此诗展露无遗, 陈邦炎赏析此诗时就认为:“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 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 都不言自见, 可想而知了。” (《唐人绝句鉴赏集》第77页) 另一方面是象征, 展现了作者宦海追求时的坎坷艰辛, 仕途不顺。因此, 这不仅表现了作者在人生旅途中遭受风雪的伤痛与不幸, 而且又深蕴作者回归后的温馨与愉悦, 更有心灵的感悟、精神的超脱, 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仕途的艰辛坎坷、失意和内心无限的感喟。正如明朝唐汝询《唐诗解》评价此诗云:“此诗直赋实事, 然令落魄者读之, 真足凄绝千古。”

三、柴门——隐逸的象征

柴门在山间林丛, 它的前方是田园, 是山林, 主人常常站在柴门边, 看着眼前的桑麻, 望着远处的疏林, 自有一种超脱隐逸的风范。“柴门”的里外都是宁静, 所以, 柴门就有了回归自然、追求宁静自适之感, 是隐逸的象征。

柴门挡不住风, 挡不住景, 它就是这么习惯性地随意一掩, 把嘈杂挡在了外面, 把宁静留在了里面。走进柴门, 就走进了自己, 吟咏、冥想, 闲适自得, 惬意无限。作者刘长卿早年生活困顿, 屡试不中, 直到四十多岁才中第。然而仕途坎坷, 曾两次被贬。为了生计和仕途, 他抛妻别子, 背井离乡, 在权贵和要门间奔走, 但一直失意待官, 内心苦闷。终于他在人生黄昏之时, 厌倦了仕宦官场, 渴望恬静闲适的诗意人生。“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柴门”召唤着作者回归自然, 回归田园;“风雪”意味着艰辛与寒冷, 而能得以“夜归”, 蕴含着作者的归隐之趣与超脱后的温馨, 也是作者遭受磨难后心灵的感悟。在风雪中夜归, 其象征意味很明显。“日暮苍山”“天寒白屋”“柴门犬吠”“风雪夜归”, 诗歌中四幅画面在对立中求统一, 在交织中融于一体, 余味不尽, 能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改写作文 篇5

白雪纷飞的一天夜晚,雪花铺满了整个世界,许多树枝都被雪压折了,河面结着厚厚的冰。刘长卿骑着一匹上等宝马,行进在荒无人烟的小道上。这匹宝马有着洁白如雪的皮毛,身体健壮,能日行千里之遥。不过,在这样的寒夜,马儿也冻得瑟瑟发抖。

刘长卿是一位大官员,他身上配有一把锋利的宝剑,剑鞘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他骑着宝马,十分威风,他来到了一户人家门前。那户人家中有一条全身金黄的猎犬,守护着大门。那条狗一见有陌生人走来,就在大门口乱叫。这时,家中一位老人喊道:“是谁呀?大半夜的来我家。”刘长卿下马,站在门前,等待老人开门。当门打开时,只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头。

“本人姓刘,名长卿,特来借宿一晚。”刘长卿拱手作揖,恭恭敬敬地说道。“快请进,大人,小人家境贫穷,恐怕大人不喜欢呀。”那老人客气地说。

“没关系,这样的天气,有吃有住就是天堂了。”刘长卿把脚一抬,便走进了院子里。

刘长卿栓好马后,便走进了屋中,门一关上,外面的`寒气就完全隔绝了。这时,老人端上来一瓶温酒和一盘烧羊肉。主人喂完狗,便和刘长卿边喝酒边聊起了天。

这时,猎狗听见有人在撞门,便叫开了。老人打开门,只见三个壮汉手拿武器闯了进来,他们一起对着老人就喊开了:“交出钱和羊,不然别怪我们不客气了!”边说边拿着手中的武器挥舞。

刘长卿见老人有难,拔出剑和强盗们打了起来。只见刘长卿对小个子强盗发起了进攻,小个子用刀一横,挡开了刘长卿的剑。两个高个子用铁锤向刘长卿扔去,刘长卿用剑一挡,铁锤就飞了出去,那个小个子倒被铁锤打死了。两个大个子强盗见状况不好,刚想溜,却被刘长卿长剑一横,砍倒在地,两个强盗也死了。

上一篇: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下一篇:项目管理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