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案(共6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案 篇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
学习目标
(一)反复诵读,领会诗情,品味诗韵。
(二)合理想象,体会贫苦人民的生活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三)背诵本诗。1.诗人简介
刘长卿(709~约780)中国唐代诗人。字文房。玄宗天宝进士。德宗建中二年(781),任随州(今属湖北)刺史,世称刘随州。
他生平坎坷,有一部分感伤身世之作,但也反映了安史乱后中原一带荒凉凋敝的景象。如《穆陵关北逢人归渔阳》、《疲兵篇》、《新息道中作》等,笔调苍凉沉郁。
刘长卿诗以五七言近体为主,尤工五言。五律简练浑括,于深密中见清秀。如《新年作》、《岳阳馆中望洞庭湖》、《碧涧别墅喜皇甫侍御相访》、《海盐官舍早春》等。七律也多秀句,如“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别严士元》)、“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长沙过贾谊宅》)。五绝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中对月》、《送灵澈上人》,以白描取胜,饶有韵致。
2.解题
你能说说题目《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什么意思吗? 解析:逢:遇,意思是说诗人遇到风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3.赏析
(1)你能写出这些诗句的意思吗?
日暮苍山远: 太阳快要落山了,远处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贫:在寒冷的风雪中,从眼前那简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贫穷。柴门闻犬吠:忽然从柴门外传来了狗的叫声。风雪夜归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风雪夜回来了吧。
相信通过刚才的解释,大家对这首诗已经有了深刻的理解,接下来我们学习什么呢?
(2)简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写出你的分析吧:
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日暮苍山远”,“日暮”点明时间,正是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白屋”,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小结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练习
1.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时间?在山路上,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 傍晚,心里很焦急。
2.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芙蓉山主人贫穷的? 简陋的房屋,“贫”字、柴门。
3.想象一下,主人为什么很晚才归来呢?
主人很贫穷,他可能是出去打柴卖柴,也可能是出去借债,为生活在奔波劳作。(供参考,想象合理即可。)
4.这首诗历来解释不同,主要分歧是对“归”的理解。一种意见认为“归”是诗人的来到,另一种意见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你是如何理解的,请说说理由。
解析:(1)“归”是诗人的来到,因为诗人在迷漫风雪中忽然找到投宿处,如“宾至
如归”一般。
(2)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
关键是诗人的立足点在哪里。前者,诗人是在“白屋”外,在风雪途中;后者,诗人在“白屋”内,或前两句在屋外,后两句在屋内。(答案供参考,有理即可。)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案 篇2
上联写天寒日暮的远行。“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境界阔大辽远苍凉, 情感落寞凄清孤寂, 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日暮苍山远”, “远”字点活画面, 托出意境, 引人想象:落日的余晖慢慢隐去, 远处的山峦大地渐渐被暮霭笼罩, 莽莽苍苍, 朦朦胧胧。天涯漂泊之人, 哪里是归宿?他可能是无家可归, 或有家难回而不得不羁留异乡, 作者内心的凄凉感伤难以言说;在这日暮苍山、天寒地冻, 渴望回归而不得、内心凄凉无奈之时, 他多么渴望在这关山迢迢之处, 没有安顿之地, 有一个温馨的家抵御风寒, 休息片刻?正如肖弛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指出的:诗歌艺术中的时间意识是一种生命意识。在诗人的笔下, 黄昏景物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物, 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 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日暮”这一意象, 蕴涵着愁思与回归。作者用“日暮天寒, 渲染出萧疏凄冷的悲凉气氛和士大夫心灵的慵懒倦怠。借空间上的关山迢迢, 夕阳山外的无尽行程和时间上的岁月飘忽, 一生日短的黄昏意蕴, 来刻画身心俱疲、漂泊无依的知识分子形象” (《晚唐钟声》第79页) 刘长卿早年生活困顿, 屡试不第, 长期功名无成。直到四十多岁才中第。入仕后, 仕途坎坷, 曾两次被贬。大历二年 (767年) 二入长安求官, 但一无所获;后又扁舟南下, 漂泊湖湘间。为了生计与前途, 不得不抛妻别子, 背井离乡, 奔走于权贵势要门下。作者宦游漂泊, 孤独天涯。陈邦炎先生赏此诗时认为:“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 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 都不言自见, 可想而知了。” (《唐人绝句鉴赏集》第77页) 这里的“天寒日暮苍山远”尽显宦游的凄凉疲惫, 贬谪的悲愤感伤, 也平添了作者一些惆怅落寞的心绪, 愈显孤苦悲凉,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身置异乡、孤独飘零的伤感孤寂之怀, 渴望回归的浓浓思乡之情。
何日是归程?
下联写风雪之夜的回归。作者通过想象和通感, 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深夜风雪人归的画面, 让人浮想联翩,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柴门闻犬吠”, 寒风萧萧, 大雪弥漫, 谁来温暖天涯游子的心, 伴他风雪兼程?乡情温暖着游子的心;渴望回归伴随游子的远行;温馨的家, 等待着游子的归来。尽管天黑、风高、雪大、路险, 但那思归盼归的殷殷之情就像一盏指路明灯, 照亮了他回家的路。孤独远行漂泊天涯之人就要回归家园了!作者借“闻”风雪之夜的声声犬吠, 写出了作者在荒凉严寒的风雪之中, 仿佛感到了家的温馨和幸福, 给人以暖融融, 热腾腾之感;也意味着作者的风雪兼程、不舍昼夜终于可以暂时告一段落。
诗人笔下的景物是诗人审美理想的载体, 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感。“柴门”这一意象, 是家的象征, 呼唤着远行者的归来, 把饱经忧患历尽磨难漂零他乡的作者带回到了躲风避雨的家园;是贫寒荒凉的标志, 把简陋原始的柴门置于荒原之上, 显示了它的审美蕴涵, 写出了山野的荒凉空旷, 古朴苍凉, 它更接近远古时期人类的栖息地, 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此, 这里的“家”, 既是写实, 是现实的家园, 又是象征, 是精神的家园。“风雪”意味着现实世界的艰辛与坎坷, 凄凉与无奈, 而“夜归”表明作者终于踏着风雪回家了, 可以享受家的温馨祥和幸福了。“风雪夜归人”, 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在宦游他乡、漂泊无依之时, 暂得寓所, 躲避着风雪, 获得温馨与安宁;另一方面意味着作者回归精神家园, 获得精神的超脱。它既蕴含着作者在人生旅途中遭受磨难的伤痛与不幸, 又蕴含着作者回归后的温馨与幸福, 更有心灵的抚慰与宁静。明朝唐汝询《唐诗解》评价此诗云:“此诗直赋实事, 然令落魄者读之, 真足凄绝千古。”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 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 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仕途的艰辛坎坷失意和内心无限的感喟, 从中让人能细细地体察到作者内心凄凉里有几分温馨, 感伤里有几丝愉悦。意蕴深刻, 咀嚼不尽, 让人回味无穷。
王耀臣,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摘要: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看是写景, 勾勒出一幅旅客日暮投宿、雪夜人归图, 实则抒情言志。整首诗写得苍凉深沉, 含蕴丰厚, 让人回味无穷。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3
①芙蓉山:山名。
②主人:此处指诗人投宿的人家。
⑧日暮:傍晚。
④苍山:青灰色的山。
⑤白屋:房顶用白茅草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的屋子。
⑥贫:贫寒,萧条冷清。
⑦柴门:篱笆制成的门。
⑧夜归人:夜晚归来的人。
作者: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人(今河北河间),官至随州刺史。他的诗多写政治上的不得意,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以五言诗见长,风格清雅洗练。这首诗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翻译:
黄昏时分,青灰色的山峰消失在暮色之中。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白雪覆盖的茅屋显得更加贫寒。篱笆门前,响起了一阵狗的叫声。风雪交加的夜晚,四处漂泊的我,前来投宿。
赏析:
这首诗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组雪夜投宿的画面。
第一句写在一个严冬的夜晚,一个人长途跋涉,不堪疲惫,焦急地寻找着可以投宿的地方。这五个字全部是在写景。一个“远”字,既写出了路途的漫长,又写出了旅人的艰辛,体现出作者急于投宿的心态。第二句写“天寒”中忽然看到一处“白屋”,眼前一亮。这一发现,让诗人看到了希望。这两句是写自然景物,描绘的是两幅静态的画面。
接下来的“犬吠”,由静到动,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也就是这一声犬吠,让投宿者加快了步伐。在这风雪交加的冬夜,他叩响了主人的柴门。最后一句写投宿者如愿以偿。
全诗写山村借宿时的所见所闻,由山见屋,由屋见门,由门见人。取景从大到小,画面从静到动。叙事写景次序井然,堪称“诗中有画”的佳作。
故事:
公元769年,刘长卿因冒犯权贵,被迫离开长安(西安),漂泊南下。
这年冬天,天气冷得特别早,刚一入冬便下起了漫天大雪,到处天寒地冻。因为生活所迫,诗人只得冒雪赶路。傍晚时分,走在崎岖山路上的诗人又饿又累,极想找个地方休息一晚。突然问,他看到一处茅屋在前面不远的地方,禁不住高兴起来:“今晚终于有个歇脚的地方了。”
这首诗得到了后人的推崇。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吴祖光,1942年写成了一部四幕话剧,题目就叫做《风雪夜归人》,由此可见这首诗的影响。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篇4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译文】
暮色苍茫,更觉前行山路遥远。天寒地冻,倍觉投宿人家清贫。
忽然听得柴门狗叫,应是主人风雪夜归。
【创作背景】
大约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777)间的一个秋天,刘长卿受鄂岳观察使吴仲儒的诬陷获罪,因监察御史苗丕明镜高悬,才从轻发落,贬为睦州司马。《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写的是严冬,应在遭贬之后。上半首似言自己被害得走投无路,希望获得一席净土,可是,在冷酷的现实之中,哪有自己的立身之所。下半首似言绝望中遇上救星苗丕,给自己带来了一点可以喘息的光明,当然也包含无限的感激之情。以此看来,这首诗不仅是一幅优美的风雪夜归图,而且反映了诗人政治生涯的酸辣。
【赏析一】
这首诗用精炼的诗笔,描绘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主题的寒山夜宿图。整首诗按照时间顺序安排。上半是旅客山行夜宿,后半是主人夜半还家;上半全为所见,后面皆是所闻。平中有转,有起有伏,虽未直接抒情,但山野孤寂的.羁旅情怀不写自现。每句诗都构成一幅独立的画面,彼此又都相互承接。诗中有画,画中有情。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首句中“日暮”点明时间:傍晚。“苍山远”,是诗人风雪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贫”点明投宿的地点。“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
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柴门闻犬吠”,诗人进入茅屋已安顿就寝,忽从卧榻上听到吠声不止。“风雪夜归人”,诗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风戴雪归来了吧。这两句从耳闻的角度落墨,给人展示一个犬吠人归的场面。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投宿的顺序写下来的。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赏析二】
刘长卿这首诗的意境是从“夜”这个中心词生发开去的.“夜”是全诗的脉络,“天寒”和“风雪”加深了“夜”的寒意.这夜,是眼前客观现实的寒夜,也是诗人内心对时势有所感受的象征意味的寒夜.刘长卿是一个“魏阙心常在,随君亦向秦”(《送王员外归朝》)的入世者,但现实生活却使他沦为一个寄迹楚湘的谪臣.他痛恨上司诬加的罪名,也深知代宗的圣意难违.在诗人心目中朝廷和官场的现状就如同这“风雪夜”一般,他既不愿随波逐流、攀龙附凤,自然只好怆然喟叹.由于在人生道路上长期奔波,当诗人这一次于风雪之夜得到芙蓉山主人的接待,其内心的复杂思绪:悲凉、辛酸之感中夹杂着某种庆幸和温暖的慰藉,是可以想见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古诗词 篇5
rì mò cāng shān yuǎn
日 暮 苍 山 远 ,
tiān hán bái wū pín
天 寒 白 屋 贫 。
chái mén wén quǎn fèi
柴 门 闻 犬 吠 ,
fēng xuě yè guī rén
风 雪 夜 归 人 。
作者背景
刘长卿(726-790),唐代诗人。字文房,祖籍河间(今河北河间),自小生长在洛阳。自视为洛阳人。他的`诗工秀委婉,格调清淡,很有韵味自称五言长城。
注词释义
苍:青色。
白屋:指贫穷人家的房屋,屋顶常用白茅草覆盖,或用木板而不涂油漆。
柴门:篱笆门。
闻:听。
吠:狗叫。
古诗今译
傍晚路经远方苍山下,天寒茅草板房更清贫。敲响柴门听见了狗叫,我是风雪夜投宿的人。
名句赏析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案 篇6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终随州刺史。据《全唐诗话》载:长卿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湜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诗多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以五言著称,有《刘随州集》。
《逢雪宿芙蓉山》简介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案】推荐阅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设计11-04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赏析09-28
《逢雪宿芙蓉山》诗句赏析06-10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05-13
并蒂芙蓉,并蒂芙蓉晁端礼,并蒂芙蓉的意思,并蒂芙蓉赏析10-14
出水芙蓉-出水芙蓉的故事-出水芙蓉的寓意-出水芙蓉的意思06-21
芙蓉李/分析05-26
芙蓉出水05-28
游芙蓉岛作文06-04
金菊芙蓉玉连环诗词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