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设计(通用7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3.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江上渔者》。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
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幕”“墓”。
(2)“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不要写成“”。
“蓉”上中下结构,中间是个“”。
“吠”“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设计 篇2
上联写天寒日暮的远行。“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境界阔大辽远苍凉, 情感落寞凄清孤寂, 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日暮苍山远”, “远”字点活画面, 托出意境, 引人想象:落日的余晖慢慢隐去, 远处的山峦大地渐渐被暮霭笼罩, 莽莽苍苍, 朦朦胧胧。天涯漂泊之人, 哪里是归宿?他可能是无家可归, 或有家难回而不得不羁留异乡, 作者内心的凄凉感伤难以言说;在这日暮苍山、天寒地冻, 渴望回归而不得、内心凄凉无奈之时, 他多么渴望在这关山迢迢之处, 没有安顿之地, 有一个温馨的家抵御风寒, 休息片刻?正如肖弛在《中国诗歌美学》中指出的:诗歌艺术中的时间意识是一种生命意识。在诗人的笔下, 黄昏景物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物, 而是熔铸了诗人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一种文学意象, 是被情感化、心灵化了的审美对象。“日暮”这一意象, 蕴涵着愁思与回归。作者用“日暮天寒, 渲染出萧疏凄冷的悲凉气氛和士大夫心灵的慵懒倦怠。借空间上的关山迢迢, 夕阳山外的无尽行程和时间上的岁月飘忽, 一生日短的黄昏意蕴, 来刻画身心俱疲、漂泊无依的知识分子形象” (《晚唐钟声》第79页) 刘长卿早年生活困顿, 屡试不第, 长期功名无成。直到四十多岁才中第。入仕后, 仕途坎坷, 曾两次被贬。大历二年 (767年) 二入长安求官, 但一无所获;后又扁舟南下, 漂泊湖湘间。为了生计与前途, 不得不抛妻别子, 背井离乡, 奔走于权贵势要门下。作者宦游漂泊, 孤独天涯。陈邦炎先生赏此诗时认为:“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 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 都不言自见, 可想而知了。” (《唐人绝句鉴赏集》第77页) 这里的“天寒日暮苍山远”尽显宦游的凄凉疲惫, 贬谪的悲愤感伤, 也平添了作者一些惆怅落寞的心绪, 愈显孤苦悲凉,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身置异乡、孤独飘零的伤感孤寂之怀, 渴望回归的浓浓思乡之情。
何日是归程?
下联写风雪之夜的回归。作者通过想象和通感, 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深夜风雪人归的画面, 让人浮想联翩,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柴门闻犬吠”, 寒风萧萧, 大雪弥漫, 谁来温暖天涯游子的心, 伴他风雪兼程?乡情温暖着游子的心;渴望回归伴随游子的远行;温馨的家, 等待着游子的归来。尽管天黑、风高、雪大、路险, 但那思归盼归的殷殷之情就像一盏指路明灯, 照亮了他回家的路。孤独远行漂泊天涯之人就要回归家园了!作者借“闻”风雪之夜的声声犬吠, 写出了作者在荒凉严寒的风雪之中, 仿佛感到了家的温馨和幸福, 给人以暖融融, 热腾腾之感;也意味着作者的风雪兼程、不舍昼夜终于可以暂时告一段落。
诗人笔下的景物是诗人审美理想的载体, 寄寓着诗人的主观情感。“柴门”这一意象, 是家的象征, 呼唤着远行者的归来, 把饱经忧患历尽磨难漂零他乡的作者带回到了躲风避雨的家园;是贫寒荒凉的标志, 把简陋原始的柴门置于荒原之上, 显示了它的审美蕴涵, 写出了山野的荒凉空旷, 古朴苍凉, 它更接近远古时期人类的栖息地, 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因此, 这里的“家”, 既是写实, 是现实的家园, 又是象征, 是精神的家园。“风雪”意味着现实世界的艰辛与坎坷, 凄凉与无奈, 而“夜归”表明作者终于踏着风雪回家了, 可以享受家的温馨祥和幸福了。“风雪夜归人”, 一方面表现了作者在宦游他乡、漂泊无依之时, 暂得寓所, 躲避着风雪, 获得温馨与安宁;另一方面意味着作者回归精神家园, 获得精神的超脱。它既蕴含着作者在人生旅途中遭受磨难的伤痛与不幸, 又蕴含着作者回归后的温馨与幸福, 更有心灵的抚慰与宁静。明朝唐汝询《唐诗解》评价此诗云:“此诗直赋实事, 然令落魄者读之, 真足凄绝千古。”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 具有极强的艺术张力, 曲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仕途的艰辛坎坷失意和内心无限的感喟, 从中让人能细细地体察到作者内心凄凉里有几分温馨, 感伤里有几丝愉悦。意蕴深刻, 咀嚼不尽, 让人回味无穷。
王耀臣, 山东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摘要:唐代诗人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看是写景, 勾勒出一幅旅客日暮投宿、雪夜人归图, 实则抒情言志。整首诗写得苍凉深沉, 含蕴丰厚, 让人回味无穷。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3
①芙蓉山:山名。
②主人:此处指诗人投宿的人家。
⑧日暮:傍晚。
④苍山:青灰色的山。
⑤白屋:房顶用白茅草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的屋子。
⑥贫:贫寒,萧条冷清。
⑦柴门:篱笆制成的门。
⑧夜归人:夜晚归来的人。
作者: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人(今河北河间),官至随州刺史。他的诗多写政治上的不得意,善于描写自然景物,以五言诗见长,风格清雅洗练。这首诗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翻译:
黄昏时分,青灰色的山峰消失在暮色之中。在这天寒地冻的日子里,白雪覆盖的茅屋显得更加贫寒。篱笆门前,响起了一阵狗的叫声。风雪交加的夜晚,四处漂泊的我,前来投宿。
赏析:
这首诗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组雪夜投宿的画面。
第一句写在一个严冬的夜晚,一个人长途跋涉,不堪疲惫,焦急地寻找着可以投宿的地方。这五个字全部是在写景。一个“远”字,既写出了路途的漫长,又写出了旅人的艰辛,体现出作者急于投宿的心态。第二句写“天寒”中忽然看到一处“白屋”,眼前一亮。这一发现,让诗人看到了希望。这两句是写自然景物,描绘的是两幅静态的画面。
接下来的“犬吠”,由静到动,让整个画面活了起来。也就是这一声犬吠,让投宿者加快了步伐。在这风雪交加的冬夜,他叩响了主人的柴门。最后一句写投宿者如愿以偿。
全诗写山村借宿时的所见所闻,由山见屋,由屋见门,由门见人。取景从大到小,画面从静到动。叙事写景次序井然,堪称“诗中有画”的佳作。
故事:
公元769年,刘长卿因冒犯权贵,被迫离开长安(西安),漂泊南下。
这年冬天,天气冷得特别早,刚一入冬便下起了漫天大雪,到处天寒地冻。因为生活所迫,诗人只得冒雪赶路。傍晚时分,走在崎岖山路上的诗人又饿又累,极想找个地方休息一晚。突然问,他看到一处茅屋在前面不远的地方,禁不住高兴起来:“今晚终于有个歇脚的地方了。”
这首诗得到了后人的推崇。我国现代著名剧作家吴祖光,1942年写成了一部四幕话剧,题目就叫做《风雪夜归人》,由此可见这首诗的影响。
唐诗《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篇4
作者:刘长卿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鉴赏:
这是一首诗,也象一幅画.全诗仅以寥寥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一个严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个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诗一上来,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漫无边际的霭暮笼罩着远处的千嶂万壑,旷野茅屋在凛冽寒气的侵凌下显得是那么孤零安谧.起联不写行人的兼程寻宿,而先写他已找到安顿处后从远处看到的山村景象,这在布局上既避免平铺直叙,又给下联创造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一种萧瑟的气氛.
下二句,由远景逐渐移入近处,写白屋有人归来,引起了柴门外的`犬吠声,这声音来得多么突然,又是多么可喜可亲!如果说,上联已构成了一幅寒寂清冷的风景画,那么下联便是在这幅画的显眼处,纳入了声响和人物,添上寒风和飞雪,经这样的渲染、照应,就把遥见的”苍山“、”白屋“,近闻的”犬吠“和眼下的”风雪“交织成章了.
刘长卿这首诗的意境是从”夜“这个中心词生发开去的.”夜“是全诗的脉络,”天寒“和”风雪“加深了”夜“的寒意.这夜,是眼前客观现实的寒夜,也是诗人内心对时势有所感受的象征意味的寒夜.刘长卿是一个”魏阙心常在,随君亦向秦“(《送王员外归朝》)的入世者,但现实生活却使他沦为一个寄迹楚湘的谪臣.他痛恨上司诬加的罪名,也深知代宗的圣意难违.在诗人心目中朝廷和官场的现状就如同这”风雪夜“一般,他既不愿随波逐流、攀龙附凤,,自然只好怆然喟叹.由于在人生道路上长期奔波,当诗人这一次于风雪之夜得到芙蓉山主人的接待,其内心的复杂思绪:悲凉、辛酸之感中夹杂着某种庆幸和温暖的慰藉,是可以想见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及赏析 篇5
原文: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译文
当暮色降临山苍茫的时候就越来越觉得路途遥远,当天气越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孤零零。
柴门外忽传来犬吠声声,原来是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
注释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这里大约是指湖南桂阳或宁乡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诗人借宿者。这首诗通过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写出山村景象与农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时候。
苍山远: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绰绰显得很远。
苍:青色。
白屋:未加修饰的简陋茅草房。一般指贫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归人:夜间回来的人。
赏析: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回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设计 篇6
日暮苍山远,
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
风雪夜归人。
《逢雪宿芙蓉山》作者简介
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人。开元中进士。历任监察御史。终随州刺史。据《全唐诗话》载:长卿以诗驰声上元、宝应间。皇甫湜云:“诗未有刘长卿一句,已呼宋玉老兵矣;语未有骆宾王一字,已骂宋玉为罪人矣。”其名重如此。诗多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以五言著称,有《刘随州集》。
《逢雪宿芙蓉山》简介
做情绪的主人(教案设计) 篇7
一、适用年级
五年级
二、设计理念
情绪影响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个人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它,情绪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五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他们易冲动、情绪不稳定等特点,使得不少学生成为不良情绪的俘虏,妨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影响同学之间的友爱和合作,甚至违反校纪或国法等。设立本课,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情绪品质,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保持健康的心态。情绪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环节和重要内容。引导学生领会、理解和感悟相关内容,并用之于生活实际,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三、辅导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不同的情绪,情绪的重要性以及情绪对个人生活的影响,懂得情绪是可以调控的。
2.情感目标:体会不良情绪对人的消极响,学会合理调控和宣泄不良情绪,使自己拥有积极向上、健康乐观的心理和情绪状态。
3.行为目标:初步掌握一些情绪调控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继而能够较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四、活动设计
1.情景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遇到下列情况,你会有怎样的感觉?(1)如果你考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高兴或者激动
(2)如果你的同学无缘无故地把你新买的钢笔弄坏了。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难过、气愤,愤怒
(3)如果老师让你代表全校同学在大会上讲话。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紧张或者害怕
(4)如果歹徒持刀抢劫了你的钱包。你会有怎样的感觉呢?
惊恐、愤怒
同学们,刚才我们所说到的高兴、难过、生气、愤怒、恐惧等心理体验和感受,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情绪无处不在。不同的情境,就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情绪。当然,即使是面对同样的情景,也会有不同的情绪。比如对待考试这件事情,相信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下面我们就看一看李阳、王帆两位同学是如何应对考试的。
2.案例分析
图片展示:李阳和王帆是同桌。期中考试就要到了,一天,李阳对王凡说:“哎!马上该考试了,我特别紧张,看书也看不进去。上次就没考好,这次再考不好怎么给父母交代啊!” 王帆安慰李阳说:“放松心情,这不过只是一场考试。要相信自己,只要考前认真复习,你一定可以取得好成绩的!”
同学们,李阳、王帆二人对于考试的态度相同吗?他们此时的情绪分别是什么?什么原因导致二人情绪不同呢?(态度不同,产生的情绪不同),带着这样的情绪他们最终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呢?那么,如果你是李阳,你有什么好办法调节自己紧张的情绪呢?
果然,情绪不同,结果也不同。不出同学们所料。李阳由于太过紧张,考试时发挥失常。而王帆由于心情放松和认真的复习,取得了满分的好成绩。
3.总结调节情绪的方法
其实调节情绪有很多具体的方法,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看电影,这都是很好的方法,统称为如转移注意法。也就是将注意力从导致你情绪不佳的事情上移开。如:下棋、跳舞、画画等等。再比如说李阳可以去打打球、大声喊一喊,这就是调节情绪另一种重要的方法,合理发泄法。发泄的方式也很多,比如:大哭一场,向朋友倾诉,放声歌唱,进行剧烈运动等。相信自己,用意志调节情绪。总之,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你还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做。
另外,要注意的是调控情绪不能随心所欲,情绪不仅仅是个人的事。人的情感具有相通性和感染性,个人在表达情绪时要考虑他人的感受,学会在合适在场合、用合理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4.寄语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教案设计】推荐阅读: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案05-26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2-28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刘长卿 赏析09-28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带拼音12-01
《逢雪宿芙蓉山》诗句赏析06-10
《涉江采芙蓉》教案设计05-13
并蒂芙蓉,并蒂芙蓉晁端礼,并蒂芙蓉的意思,并蒂芙蓉赏析10-14
出水芙蓉-出水芙蓉的故事-出水芙蓉的寓意-出水芙蓉的意思06-21
芙蓉李/分析05-26
芙蓉出水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