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的成功故事

2024-10-21

郑成功的成功故事(共11篇)

郑成功的成功故事 篇1

郑成功的成功故事: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但是,自1624年和1626年起,先后遭到荷兰和西班牙殖民者的侵略。从此,台湾人民过上了牛马一般的奴隶生活。但是,他们没有屈服过,反抗战争连绵不断,此起彼伏。他们多么希望大陆上的军队,能够解救自己脱离苦海呀!他们把最大的希望都寄托在东南抗清领袖领袖郑成功身上……

郑成功在抗清的同时,不顾险阻,横渡重洋,以大无谓的精神驱逐走了荷兰殖民者,收复并进一步的开发了宝岛台湾,为中华民族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而获得了各个民族的赞颂和爱戴被尊称为伟大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真是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史上伟大的先驱者和著名民族英雄。

1662年2月1日,驻守热兰遮堡的荷兰人,被郑成功围城9个月后投降。不论从火力优势或其他观点来判断,荷兰成功的几率其实相当高,为什么荷兰人没有与郑成功决一死战呢?这得从经济上来分析。

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VOC进入亚洲的主要目的,是看上日本的白银与中国的丝绸。但要拿什么东西去换日本的白银,再拿白银去换中国的丝绸,卖回给日本赚一笔呢?台湾正好提供两种日本需要的东西:鹿皮和糖。有这么好的贸易机会,为什么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日本岛不自己做生意,反而要让荷兰人来做呢?主要原因是17世纪上半叶的中日都在锁国状态,明朝政府对海岸线外领土兴趣不大,台湾就成为中日走私者的贸易点。荷兰人来台之后建立热兰遮堡,1633年建立和福建的贸易关系,拉起中国大陆、台湾地区、日本岛的三角贸易网。

台湾的地理位置,对荷兰人是个良好的战略点:一可当做储存货物的仓库;二可当做船队的补给与休息站;三是北上日本、西向福建、南向吕宋、往马六甲海峡,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地理中心;四还可用鹿皮、糖换到日本的银子。这是荷兰在远东的贸易布局。VOC在生意最旺的1641年—1654年间,平均有26艘船在远东海域内东买西卖,单是台湾与日本间的航线,每年有9艘专用船南来北往。在这鼎盛的间,对日贸易的利润平均有100%。从台湾运糖卖给日本的利润约25%,卖给波斯的利润约96%。

为什么1654年之后,VOC在远东的贸易就走下坡呢?关键在中国的生丝市场,被孟加拉国用低价抢走了。1641年—1654年间,VOC卖到日本的商品总价值约有1280万荷兰盾,其中700万盾(约54%)是生丝和丝绸。但到了17世纪50年代中期,孟加拉国的生丝价格,从1651年每磅5.89佛洛林,暴跌到1659年的每磅2.68佛洛林。相对地,中国生丝的价格,从每磅2.38佛洛林涨到4.97佛洛林,市场优势完全颠倒过来。在这种情况下,1650年—1659年间在中国海域航行的荷兰船,从顶峰时期的26艘减为20艘。

更糟的是,远东航线的利润竟然减到30%左右。对VOC来说,如果利润低于60%,就不值得出海做这笔生意。接下来就是可以预见的恶性循环:把远东航线的船再减为13艘,到了17世纪60年代末期,只剩4艘。

VOC的董事和巴达维亚的总督很快就有共识:不再派船到中国海。那么如何取得中国的货物呢?替代性的方案很简单:让中国商船进入巴达维亚,荷兰人不必派船出海,就能得到所需的各种货物,可以省去船只、水手的沉重成本。17世纪90年代,荷兰完全放弃远东,退守印度尼西亚群岛。这个广大的海域从此拱手让给乘虚而入的英国人,做起鸦片和茶叶的生意。

郑成功确实打败过安平古堡(即热兰遮堡)的荷兰人,这一点不必争论。问题是荷兰人为什么不调集炮舰回击呢?因为以经商赚钱为主旨的VOC从商业的观点评估,这个岛已不值得投入炮舰,不值得在台湾大打一场了。换句话说,荷兰人本来就想走了,正好碰上郑成功的攻击,就坚决离去了。政治史其实也是经济史。

郑成功的成功故事 篇2

然而, 在日本的运营并不容易。保洁的日本总部设在神户, 公司及其品牌在1995年Hanshin地震中损失严重, 比如Pringles品牌在长期地震中面临混乱。然而保洁及其下属品牌却在日本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了良好信誉, 那么其营销战略是如何适应不断变化以及反复无常市场的呢?看看下面几个成功战略故事, 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品牌管理

对外关系监管员Daisuke Hase总结道:“我们通常在两个时刻打动消费者, 即当她们在商店选购商品时以及她们在家使用商品时。这就是我们所认为的‘两点真实时刻’。第一时刻是我们在营销产品时尤其关注的地方。”

那么保洁如何在过度饱和的市场条件下刺激消费者购买产品呢?答案是:公司把营销范围缩小并加强广告的有效性, 并采用另一个重要理念——谁, 什么, 怎样。市场人员精确地划定产品目标人群 (谁) 和目标产品 (什么) , 并依据这些确定用什么工具 (怎样) 将信息传达给消费者最有效。

这些都是一些简单的营销原理, 但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日本市场内部激烈的竞争性和消费者购买的善变性是保洁面临的挑战, 但同时也是促成其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保洁上届总裁Werner Geissler所说:“从产品质量角度看, 日本消费者是世界上最挑剔的, 同时市场中充满许多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我们深信日本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 在此市场环境中竞争能够让我们工作变得更好、更强、更快。日本就是我们创新的基地。”充满挑战的市场对保洁来说正是其完善市场技能的最佳场所。

清新香味:Febreze

保洁的创新不只等同于单独的产品创新。专注于改变消费者对产品所持有的看法而非改变公式, 是保洁公司在全球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Febreze香味能去除纺织品水分的特质缔造了保洁公司在创新营销中的无上光荣。虽然众所周知, 日本消费者对香味很敏感, 调查显示许多人讨厌闻到家用纺织品的味道, 但当时还没有产品有能力去除该味道。既要创造新的产品目录又要满足消费者需求, 是保洁推销Febreze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为达成此目标, Febreze产品在以“去除不可洗污垢以及一些可洗之物”理念下进行广告营销, 专门针对日本雨季洗衣之后晾在室内的衣服所产生的霉味。保洁刺激了人们对Febreze的需求——消费者每天在其衣服和床上喷洒Febreze。

该营销取得极大成功, 销售额也跟着一起猛增。但这种状况仅仅保持了几年。快速增长导致销售额的下降,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Febreze的原产地——美国。营销队伍对扭转局面无计可施。保洁公司再次回到“谁, 什么, 怎样”公式上, 把产品使用范围缩小至各式各样的家庭成员。Febreze产品的目标成员是家庭主妇 (她们大多一门心思在家庭, 对家庭以外的活动几乎全然不知) 。2002年保洁选择北海道作为试验市场, 改变电视广告的传统模式, 转而开始大肆宣传运动以及户外器材。在全国宣传一年后, 2003年Febreze的销售额从100亿美元增加到150亿美元。公司的另一个试验市场加拿大也取得同样的成绩, 该营销在全球以“北海道模式”冠名, 营销经理Mitamura说到, “产品营销额已经名列前茅时, 我们只需考虑如何扩展我们的市场。而对Febreze来说, 就是创造新的消费者习惯”。

将交流作为营销的切入点

保洁的成功还在于通过教育信息促成营销。在全球, 保洁进军在线营销已有些历史, 但直到2006年, 保洁在日本才开始通过“womama”网站进军信息营销领域。保洁提供给新妈妈以及孕妇关于保健、美容及抚育小孩的信息和基本常识, 旨在通过与其它公司合作来提供实体店的全部产品。但结果却不尽人意, 保洁陷入缺少合作者以及将网站与实体店营销对接的麻烦。

作为第二次尝试, 保洁将全球“Being Girl”网站引进日本商店, 提供关于女孩子健康和美容的信息。该网站因为促销女士私人卫生用品而取得极大成功。但保洁随后意识到他们的目标用户并非一群手提用户。根据Impress研究开发机构报告显示:超过90%的高校女生通过手机连接到互联网, 于是公司将其注意力转移到手机世界。

2007年初, 保洁与索尼数字娱乐公司合作研制互动移动站点“Being Girl∞Hitokoto”, 同样是提供美容、时尚、健康、天气以及星座信息的论坛。该站点拥有电子邮件服务, 可以发送信息提醒用户的生理周期。

随着其它在研策略的渐次展开, 在保洁将此经验进行全球推广之前, 日本俨然已成为移动市场的学习中心。

公司品牌管理

有效的市场战略配上高品质的产品自然能够缔造品牌的成功, 但却不能解释仅仅P&G名字为何取得如此成功。一直以来积累的良好名声使人们相信它的确与众不同。Hase称:“保洁在日本并不像在中国或美国那样为人所知。保洁实施品牌营销以及品牌管理, 但我们并不刻意宣传自己的公司名字 (除非需要与产品建立融洽的管理) 。事实上, 十多年前, 我们在日本的竞争对手实施品牌营销的并不多。保洁公司第一个开始实施品牌管理系统。我们并不将我们公司名称贴在产品上。除非觉得有必要。”

尽管Hase坚称公司很少做公司品牌营销, 然而事实上保洁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完全否定了他的话。自从进入日本市场以来, 公司就设立了各种奖学金, 给予本土学校大力的财政支持, 捐赠超过100万美元给1995年Hanshin大地震, 并支助建立工作母亲的咨询中心。保洁同样为总部城市神户提供营销意见, 并接受外国公司的询问为进军该区域作准备。

招募营销

保洁借助口碑而非公关来建立名声。与传统的日本公司相比, 保洁由于政策更有进取性和创新性自然脱颖而出。保洁不仅赢得女性支持而且还努力征服男性。公司提供职业介绍、小孩照料咨询, 以及诱人的产假计划等使妇女即使不在工作岗位上仍能继续工作。足以引以自豪的是, 公司为这些人提供平等晋升到管理层的机会。这些举措既获得关注, 又赢得公众好评。

事实上, 保洁很大的不同就在于人力资源政策。公司的雇佣被称之为“功能职业”, 而非日本传统的周期工作轮换。这是一种分工制与传统的“终生聘用制”相集合的制度。Hase说到, “我们公司人力资源政策在于内部晋升, 所以我们需要从聘用的新中层员工中培养商业领导, 而非从外部引进高层。”

这种东西结合的方式吸引了众多日本应届生的眼球, 每年成千上万的毕业生通过参加职业展示挤进该门槛。保洁通过不同寻常并带有娱乐性的全天阶段性招募来选拔人才。每个参与者首先获得全部职位的解释, 然后他们必须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随后他们分成若干小组, 进行模型案例学习, 最后必须通过头脑风暴和小组合作来解决某一问题。Hase说:“在最后一天, 学生们都会感到一丝成就感, 即使最终选择不进入保洁, 他们随后也肯定会将此经历与他们的朋友分享。这是我们迅速招募聪明、有抱负的候选人的一大优势。”

保洁公司以聘用最优秀、聪明的员工而出名, 给新人以职责和工作成就感, 从第一天开始就对想改变工作的员工提供最具价值的经历。“当许多人了解到许多他们熟知的产品都由保洁制造时都特别惊讶, 因为我们将公司品牌与产品品牌分开。或许生产的潘婷或Iams不被人熟知, 但我们却被公认为最具价值的创新公司。”

挑战

即使有无数的成就, 公司仍然努力克服挑战。口碑相传和“病毒式宣传”是其现行目标。在国外, 保洁因其颇受道德争议的“震动”计划革命而饱受批评。该计划旨在通过招募社会活跃青年通过日常谈话来促销其产品, 因而备受指责。

成功的故事,孕育成功的思想 篇3

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与国家改革开放同步进行的。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职业教育为国家现代化建设,输送了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所需要的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回顾这一历史进程,启示良多。作为事物生存与发展的普遍规律,起伏涨落,也必然体现在30年来职业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的进程之中。

中国职业教育的高速发展期,大致在1978至1998年。经历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国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领域,需要大批技能型人才,极大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回落期,大约在1995至2002年。在世纪交替之际,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影响,职业教育发展下滑,从高峰走向低谷。

中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机遇期,应该自2003年到现在。在这一时期,特别是在国家“十一五”规划实施和“十二五”规划启动之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期。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职业教育,进一步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从数量、速度层面向质量、效益层面发展。

南京高职校,同样在经历了这三个发展阶段的洗礼之后,于30年践行的风雨“双元路”的征程之中,显示其敢为人先的精神:从“复制”到“模仿”,从“改造”到“创新”,探索出一条可行而有效的“本土化”之路!

是啊,30年的实践,成就了南京高职校许许多多成功的故事:博世西门子电器(江苏)有限公司项目是在中国“复制”德国原版“双元制”的典型;“环强班”是中国企业家选择性移植“双元制”,实现中国企业和职业学校“模仿”德国“双元制”的范例;楼宇智能化专业是用中国行业企业需求“改造”德国“双元制”的探究;而五年制电子商务专业,则是在没有德国相关专业可借鉴的情况下,所创新的中国“双元制”的“样板”。这些成功的故事,无一不是在直面“众说纷纭双元制”的质疑与迷惑之中,学校向世人展示的最好答卷。

在这30年的实践之中,其最难能可贵之处,还在于学校从自身经历的许许多多的成功故事之中,或者说是在科学与严谨的“追问”之中,所梳理出来那些闪光的成功思想:对“先天不足的土壤”必须进行“改良”,所以,高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要形成“组合拳”,高效能的实训实习基地——“建筑综合实训中心”的建设要凸显“重实践、重技能”的理念,高技能的课程应把握“综合性、情境性、成果性”的原则。

基于此,南京高职校又将这些成功的思想归纳成成功的经验:

“一析精髓”——“与企业保持良好合作关系”。这是对学习与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文化精髓的理解与提炼。

“二持‘三心’”——“静下心来学习”、“沉下心来做事”和“以恒心促前进”。这是对学习与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性思考的真谛与升华。

“三借‘外力’”——“上级的政策扶持”、“外部的经费支持”、“迅捷的信息来源”、“广泛的资源配置”。这是对学习与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保障条件的阐述与把控。

因此,学校30年的“双元路”表明,职业教育借鉴人类文明中一切于我有利之事物,首要的是必须采取“拿来主义”,这是前提;重要的是引进吸收后的“本土化”,这是方向;遵循的是“重实践,重技能”,这是根本;坚持的则是人才培养的“创新”,这是目标。

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一个国家的发展已不能独善其身。只有融入世界的发展,广泛地吸收世界各国的好经验,这个国家才能够获得长足的进步。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突飞猛进的成果,是与中国博采世界各国众长分不开的。改革开放成就了中国,同样,也成就了中国的职业教育。回溯中国职业教育30多年的发展,一个重大的启示就是:中国职业教育只有拓展全球化的大视野,运作现代化的大手笔,才能在学习、借鉴、吸收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精髓的本土化进程之中,去创造、创新、创立一个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才能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出历史性的贡献。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引发的新困境,也促使世界各国对职业教育功能的新思考。在这次世界经济危机中表现良好的两个国家,一是坚持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德国,一是坚持工业化的改革开放的中国,两国始终依据产业结构的需要,把职业教育放在教育发展的重要甚至首要地位。历史的经验告诉世人:“实体经济+职业教育”,这八个字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

面对纷繁万象的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包括凸显“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并在认识这一趋势与顺应这一趋势的基础上,助推中国职业教育进一步的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

以笔者的观察,世界职业教育正处在横向——定界到跨界的拓展、纵向——定阶到进阶的提升、纵横——应然与实然的互补这三个维度的演变之中。由此,在横向维度,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存在着从狭义到广义、从刚性到柔性、从双轨到双元、从封闭到开放、从单一到综合、从双边到多边、从多样到一体、从赋魅到祛魅之发展趋势;在纵向维度,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存在着从层次到类型、从经验到策略、从低端到高端、从低段到高段、从新手到专家、从定格到升格、从等外到等值、从排斥到全纳之发展趋势;而在纵横维度,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则存在着整体与细节的集成、分离与契合的承接、继承与改革的交集、数量与质量的权衡、功利与人本的兼顾、过程与结果的异同、推陈与出新的因袭、自主与协同的联袂之发展趋势。

我相信,已成长为“南京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南京建筑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一定会在中国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进程之中获得如下共识:在“旅行者说——拿来主义——比较选择——本土化”这“四阶段说”的基础上,通过“原型研究”,进而“比较研究”,直至“内涵研究”,在“复制——重构——迁移——创新”之中,在顺应与把握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之中,准确定位,认准方向,制定措施,一定会有新发现、新发展、新创造。

驰骋才知世界大,斟酌倍感方寸深。这是我们基于共勉的期待。

郑成功的励志故事 篇4

郑成功小时候的故事

明末民族英雄郑成功小时候,既爱习武,又迷读书。可是,他的父亲、福建总兵邓芝龙,却一心一意要把他培养成武将,以便将来能承袭爵位。

一次,邓芝龙父子在幕僚宾友的陪同下,乘着一只官船,在五马江上游览。船内吹箫弹琴,猜拳行令,好不热闹!郑成功却无心玩赏。他坐在角落里,聚精会神地读书。郑芝龙看了,不便直说,吆喝一声:“升帆!”

帆升起来了,风儿将它鼓得满满的,船就像一支离弦之箭,“嗖嗖”地向前飞去。邓芝龙又叫了声儿子,说:“我出个对子,你对对看。”

“请父亲出上联。”郑成功抬起头来。

“你看对面那只舢板,尽管渔民拼命摇橹,可怎么也赶不上我们,所以我以为:‘两舟并行,橹速不如帆快’--这就是上联。”

邓芝龙出的这个上联,实在不好对呀!原来他语带双关,表面上说是拼命摇橹不如升起船帆,实际上“橹速”是影射周瑜的谋士鲁肃,“帆快”是隐喻刘邦的参将 樊哙,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将”。要找到两个历史人物,又利用谐音,完成这个对偶句,实在不易呀!但郑成功聪敏过人,很快就想出了下联:“八音齐奏,笛清 难比箫和。”

语音一落,满座叫绝。原来这也是个双关语,表面上说是笛声清脆但比不上萧声和谐,实际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驾下的大元帅狄青,“箫和”暗指协助刘邦治国平天下的丞相萧何。其真意是“武将难比文官”。

在众人的赞叹声中,邓芝龙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从此,他再也不干涉郑成功攻读诗书了。郑成功一边读书,一边习武,终于成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

民族英雄郑成功,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收复台湾,结束了荷兰人在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在1624年被荷兰侵占了,台湾同胞从此受尽了欺辱与掠夺,生活苦不堪言。

公元1661年三月,郑成功亲自率领二万五千名将士,分乘几百艘战船,浩浩荡荡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准备直取台湾。这时候,有些将士听说西洋人的大炮厉害,有点害怕。郑成功把自己乘坐的战船排在前面,鼓励将士说:“荷兰人的红毛火炮没什么可怕,你们只要跟着我的船前进就是。”

荷兰侵略军听说郑军要进攻 台湾,十分惊慌。想方设法阻挡郑成功的船队登岸。

郑成功利用海水涨潮的时机,驶进了鹿耳门,开始登上台湾岛。台湾人民听到郑军来到,成群结队推着小车,提水端茶,兴高采烈迎接亲人。

侵略军马上调动一艘最大的军舰,张牙舞爪地开了过来,阻止郑军的船只继续登岸。郑成功沉着镇定,指挥他的六十艘战船把敌舰围住。郑成功号令一下,六十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敌舰打中起了火。大火熊熊燃烧,把海面照得通红。敌舰渐渐沉没下去,还有三艘荷兰船一看形势不妙,吓得掉头就逃。

荷兰侵略军遭到惨败,龟缩在城里不敢应战。他们一面偷偷派人去搬救兵,一面派使者到郑军大营求和,悄悄地对郑成功说“如果你肯退出台湾,我们给你奉上十万两白银。”

郑成功扬起眉毛,威严地说:“台湾本来是我国的领土,我们收回这地方,是理所当然的事,你们如果赖着不走,就把你们赶出去!”

郑成功喝退荷兰使者,派兵猛攻赤嵌。有个当地人给郑军出了个主意,让郑成功切断从城外高地流下来的水源,敌人就不战自乱。郑成功照这个办法做了,不出三天,赤嵌的荷兰人果然乖乖地投降了。

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顽抗,等待救兵,而郑成功决定包围台湾城。郑军把台湾城整整围困了7个多月,荷兰守军水尽粮绝,已无力应战。当郑成功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时,荷兰侵略军走投无路,只好扯起白旗投降,灰溜溜地离开了台湾。

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我国神圣领土台湾,成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的励志故事

郑成功,明清之际收复台湾之名将。福建南安人,郑芝龙子。出生于日本,初名福松;七岁归国就学,塾师奇之,为他取名曰森,指为可造之材;十五岁后入太 学,为监生;仰慕钱谦益,因执贽为弟子;钱谦益甚重之,乃号其字曰大木,许其将为栋梁之选。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太学解散,郑森归闽。

同年闰六月,皇裔朱聿键依郑芝龙而建国福州,改元为隆武元年(1645年)。郑芝龙即“命其子郑森为隆武帝侍卫”。当时,郑芝龙的弟弟“鸿逵引其子肇基 见于王,王赐之姓。芝龙闻之,亦引森入见,王奇其貌,与语,大悦之,抚森背曰:‘恨朕无女妻卿;当尽忠吾家,无相忘也’。赐国姓,名成功,命为御营中军都 督,仪同附马都尉,宗人府宗正;自此中外称之为国姓”。其时,“日本国王闻芝龙贵宠,亦送翁氏(即田川氏)至安平”;“田川氏遂痛舍七左卫门(郑成功 弟),于隆武元年(西元1645年)十月得至福建安海镇安平城。成功还里省母,其母以事君秉诚竭忠教之。成功因立大志,以中兴明室为己任,乃彻夜写作《恢 复大业治兵筹饷锐精兵器之要策》一疏,送上隆武帝阅览”(台湾“三军大学”1972年编著《中国历代战争史?卷十七》)。

隆武元年十二月,隆武帝亲征,经延平府至建宁府(今福建建瓯市)。

隆武二年二月,隆武帝由建宁府回驻延平。郑成功“常与隆武帝谈到国家的前途,军事的利弊,说到激昂慷慨的地方,君臣甚至于抱头痛哭”。此时,“隆武帝知 郑氏不足以有为,决心出汀州入赣州与湖南为声援。二月,帝至延平,芝龙不欲帝出,即率军民数万人遮道呼号以留之,隆武帝遂驻在延平”。有一天,成功见隆武 帝愁坐,因跪奏曰:“陛下郁郁不乐,得毋以臣父有异志耶?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臣以死捍陛下矣。”

三月间,“赐姓成功条陈:‘据险控扼,拣 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隆武叹息”;下旬,“吉安陷,郑彩弃广信(治今江西上饶)奔入关(今福建武夷山分水关),未几抚州陷……报至行在,大震;上削彩职,戴罪图功”,“命郑成功自延平出兵西上,收拾郑彩余众,进守邵武西之分水岭(光泽县与其西江西抚州等地交界处即分水岭共有九关十三隘。其中较著 名者为铁关又称铁牛关、杉关、分水关、老关又称山头关)以阻清军”。

四月,“著国姓、辅臣速约各镇鼓锐前进,铅山告警,必行兼顾,以巩崇关(即武夷山分水关,又称大安关)”;“新抚永安、沙县山寇头目一万十三名……听国姓节制”;“敕国姓成功兼顾大安关,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骑突入”。

六月一日,仙霞岭驻军兵哗;守将郑鸿逵,误谓清兵至,弃军徒跣逃跑;三日夜抵浦城。行在闻知大震,削夺郑鸿逵之封爵。同时,隆武帝晋封郑成功为“忠孝伯”,挂“招讨大将军”印,使移军前往镇守浦城仙霞岭即正北大门。

当时,即将撤离延平的郑芝龙,以清军将要大举入闽,于是遣心腹吏蔡辅前往命成功撤兵。蔡辅至仙霞岭见成功,成功不待其出语,即厉声责之曰:“敌师已迫而 粮不继,空釜司饔,吾将奈何耶?速归请太师(指其父郑芝龙)急发饷济军,慎勿以封疆付一掷也。”蔡辅噤不敢言;还报于芝龙,说:“假若我提及纳款,我的头 早已断了。”郑芝龙说:“痴儿不知天命,固执乃尔;吾不发饷,彼岂能枵腹以战乎?”无奈之余,郑芝龙因上疏称:“海寇狎至,三关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无海 则无家,非往征不可;……拜表即行。”隆武手敕挽留云:“先生稍迟,朕与先生同行。”中使奉敕到江边,芝龙早已挂帆离延平了。当时,郑芝龙间使密约款于 清,随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回安平的有郑鸿逵、施福(一作施天福)以及郑彩等;隆武即位时有“守兵战兵略计二十万”,除败降逃亡之外,估计郑芝龙所撤走的应 是战兵,大约十万。诸关、城邑之兵骤然减少,因此产生“空关”之感。而郑成功屡次摧粮饷均不得,军中乞食,逃散日众,成功不得已而撤至延平。

郑芝龙撤兵离延离关之后,闽北关防重新作了布置。当时江西基本上已经失陷,浙南尚有监国鲁王;因此,以御史郑为虹等人守浦城仙霞关,而郑成功则带着些许战兵,主要防御在光泽,甚或还兼督崇关。

七月,清兵已抵闽关;八月初一,从景宁关(在浙南闽东之间)入闽东,郡县望风降附;十三日,清贝勒罗托部已陷衢州,入仙霞关,遂克浦城、建宁(今福建建瓯市)、延平;守浦城的御史郑为虹、给事中黄大鹏、延平知府王士和,皆死焉。二十三日,清兵至延平。

隆武帝已先两、三日由延平取道顺昌,准备由汀州遁江右(赣南)。此时,在光泽一带的郑成功,闻报,由光泽经顺昌而下延平,大约廿二日或廿三日,途中遇见 已经离延的隆武,入见隆武帝;隆武问之曰:“芝龙、鸿逵,朕将焉依?”成功跪于榻前泣奏曰:“臣父臣叔,皆居心叵测,陛下宜自为计。”与帝相持大哭。隆武 帝遂欲西入赣,成功辞君赴金门,欲联络豪杰同赴赣南寻隆武。隆武于八月廿六日入汀州城,九月初仍驻汀州。随后遇害。

郑成功辞别隆武之后,下延平,与入延的清兵猝遇,郑成功“交锋不利,率师南下”;路遇北上的王忠孝,郑成功告诉王忠孝“上已先四日行,剑南(即今福建南平)皆北骑,公将安之?”王忠孝后来终老于台湾。

郑成功离延时,有一批闽北抗清义士追随郑成功前往闽南、台湾。自其随隆武帝出征,于隆武元年十二月中旬进入延平,到次年八月下旬的此时离开,大约在闽北逗留了八个月有余。

郑成功离开闽北后,反对其父降清,树起抗清旗帜,南征北战,威震清军,史称“明郑”。离开延平的第二年,二十四岁的郑成功以广东南澳为基地。所树立的旗 帜上面写着“明忠孝伯招讨大将军罪臣国姓”,另一面旗上写着“背父救国”四个大字。随即出兵,连破闽南沿海多处,改中左所(即今厦门市)为思明州,以为政 治、经济中心;自此时至永历十二年(1658年)郑成功曾三次北伐江浙,九次南征闽粤,其中,永历十一年北伐攻克温州、台州,进入长江,威震清军。当时,在滇城的永历帝,于永历二年十月“封成功威远侯。三年……七月,封成功为延平公”,永历十二年春正月,又遣漳平伯周金汤航海至思明,晋成功为“延平郡 王”,给金印(《台湾通史》卷二)。但是,郑成功因尚未打败清军,谢不受爵;收而藏之,终身不一用(《南明史略》与范咸《台湾府志》)。——郡王是仅次于 亲王一等的爵号,延平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是一个战略要地。延平作为建制地名,最早出现在距今1620年的东晋太元四年(379年),这年改南平县为延平县,到唐武德三年(620年)设延平军,开始突显其“铜延平”之军事战略要地的地位;元大德六年(1302年)改南剑路为延平路,明洪武初(元年为 1368年)改延平路为延平府,为闽中八府之一,直至1913年废府设道;其后,在沉默了80余年后于1995年1月撤南平地区改南平市的同时,县级南平市改为延平区,“延平”才又重登历史舞台。简言之,延平断续出现四次,存在约1045年,其中第四次即元大德六年以来长达612年之久,建制级别最高,影 响也最大。——显然,因为郑成功初出茅庐展现才华于延平,而且隆武帝始封郑成功忠孝伯之爵位也在延平,所以永历帝才封他为“延平”郡王;同时,因为郑成功 抗清所经历的安平、南澳、中左所(思明州)等地,建制级别都不如“府”级的延平,而古代封爵又常与建制级别有关,因而封他为“延平”郡王。由此可见:郑成 功的政治生涯和伟大功绩乃至郑成功的英名,都是从延平亦即闽北开始的。

读郑成功的故事有感 篇5

我读完了《郑成功的故事之郑成功义招“南风鹅”》后,让我知道了,郑成功面对“偷窃”者,他不但不把他以偷窃者下场惩罚他,而且宽容了他,结果他成了郑成功的手下武功高强的小头目。就如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使孟获成功归顺刘备所统领的军队。以德服人,这就是他们的共同点。

如果郑成功不宽容那小偷,而是把他以偷窃的名义治罪,那么郑成功就将失去这人对他的帮助。当我们遇到与别人争执时,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何必为了一点小事而伤了和气呢?如果每一个人都能退一步,那么世界上就不存在争执、不和了。如果每一个人都为了一点小事想证明自己是对的,那么,即使你正确了,那么别人和你的友情往往很难牢固。

每个人都退一步,时间是最好的裁判,事实会证明你的对错。所以,我认为,我们每一个人遇事都不要过于逞强,大家都让一步,明天的世界将会更美好!

郑成功的成功故事 篇6

“演员这个工作太艰辛,艰辛到我每天拍完戏回到房间洗澡的时候,都泪流不止。”但是,尽管这样说,他却依旧坚持着。直到《黎明之前》,他红了。这种红仿佛寒冬里经过霜打的柿子,一夜之间累累地挂在萧索的枝头。瞬间,他超越了一线明星的概念,成了与陈道明相提并论的人。

现在的吴秀波,作为当红演员,无论热闹有多大,他仍旧清淡寡言。对他而言,所有的荣誉都只是持续工作的结果,成功也无非因为无悔的专注。所以他才有这样的话:

人生就是自我耕种的过程,每一天也许都是最后一天,收一茬儿又种一茬,我需要做的是把工作安好地放进生命。

明星励志故事三:韩庚的努力

作为H.O.T.China选拔赛中千分之一的优胜者,韩庚是幸运的,他踏上了韩国的征途,但第一样要面对的难题就是语言。没有认识的朋友、亲戚,对韩语又一无所知,所以学习韩语便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韩庚表示,刚开始他觉得韩语挺简单的,还试过用汉字来标发音,在经理人的教导下,仅用了一到两个星期就可以和当地人进行简单的问候交流。但学着学着,韩庚发现韩语其实并不好学,规矩也多。他回忆道:“韩语有敬语、伴语,还有比较亲近的朋友之间聊天的用语,但我刚开始只会说那些伴语,不管跟谁,比如老板还有公司职员,都(用伴语)这样说。”事实上,韩国长幼尊卑的观念很强,如果对着长辈不用敬语,容易招来误会。结果韩庚说的韩语一度引起公司人员的反感,觉得这个中国小子毫无礼貌,但韩庚并没有因此停下步伐,仍然努力地学习。

韩庚说,那时除了必要的演艺培训外,他每天平均都要拿10多个小时来学习韩语,“当时我学得特别认真。每天就像学英语一样拿张小纸写上:阿尼阿赛呦……我的墙上都贴满了小纸条,每天睡觉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凭着坚持不懈,韩庚现在已经可以操一口流利的韩语。但他却非常谦虚,笑言:“如果是韩国人,还是能(从口音)听出我是从外国来的

练跳舞:骨折两个月都不知道

由于有着6年的舞蹈训练,作为中央民族学院舞蹈系高材生的韩庚在进军韩国之前,已经具有相当不错的舞蹈水平。但他刚到韩国受训的时候,所在的班级却是最低的C班。对此,韩庚并没有丝毫意外:“这是肯定的啦,我刚到当然是从最基层开始。”当然,这也与韩庚以往练习的舞种截然不同大也关系,他表示,“我是学民族舞的,但一进去公司就要跳Hithop和poping这种舞蹈,肌肉要一下一下的动,不同的舞蹈,肌肉动的位置又不同,挺复杂的。”就这样,身在异乡的韩庚连自己最拿手的舞蹈也要从零开始练习。

对于舞蹈练习,韩庚坦言自己从来也不会觉得闷,而且最喜欢一个人练舞。在当SM练习生的时候,他最高的纪录曾是连续练舞20个小时。这是否是经理人公司的要求?韩庚解释道:“这是我自己的要求,因为出道之前就有编好的舞蹈,还有歌,都要练。那时经纪人也不在,只有编舞的老师和我们,所以就自己练习,要准备最完美、最好的演出。”凭着扎实的基本功,韩庚在短短的半年内就从最低的C班升到了A班。他自豪地说:“那时候,A班就只有三个人,我、东海,还有恩赫。”

作为专业的舞者,体型偏瘦的韩庚在长期的练习下也受过不少伤。由于练舞时动作过激,韩庚的手臂曾经骨折,“当时确实也不知道哪受伤。因为我很瘦,所以去健身。有一天我做俯卧撑的时候,觉得胳膊很疼,我就跟经纪人说‘胳膊很疼,能不能去医院?’到了医院拍完片子,才知道是骨折了,问是什么时候骨折的,(医生)说应该是两个月前,但医生说骨折已经长好了,不过是长歪了。”所以,现在韩庚举手的时候,胳膊就会咯噔咯噔地直响,但幸运的是,这对他的演出并没太大影响。

强忍耐:被迫戴面具上台演出

11月6日,韩庚和其他11名韩国男孩组成了面向亚洲市场的大型组合(又新加一名成员组成13人——编者注),正式出道!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激动和欣喜不言而喻。可是残酷的事实在出道的兴奋还没有褪去的时候,却给韩庚泼了一盆冷水。韩国有相关规定称,作为外国籍艺人,只能签约三个电视台,其他未签约的电视台不能露脸。而对于一个刚出道的艺人来说,谁都知道曝光率意味着什么。

韩庚回忆说:“当时经纪人突然跟我说要去一趟外国人出入处,到了那里,出入处的工作人员问了我好多东西,比如说参加过什么演出,拍过什么广告,上过什么杂志?说完之后觉得说要罚款,因为没有正当的一个手续,没有一个演艺的签证。因为当时我是公司第一个从外国来的艺人,所以公司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一个程序。因此公司当时就说‘你从今天结束后,在韩国不能演出了’。那时候一听,我马上就哭了,自己对自己说‘完了,这才刚刚开始,就又把我封杀掉了,就不能让我演出了’。所以之后的那场演出,我就当它是在韩国的最后一场演出,我一定要尽全力,要所有韩国的歌迷知道有我一个韩庚在舞台上,给他们留一个深刻的印象。”

后来,不言放弃的韩庚与经理人想出戴面具演出的折衷办法,“我跟经纪人一起商量,因为如果缺我一个人队形就全乱了,还得重新排,而且第二天马上要演出。”于是,韩国KM电视台的现场,SuperJunior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位带着黑色和银色交加面具的男孩。

变坚强:打电话给母亲哭了10分钟

创业不能活在别人的成功故事里 篇7

别人的故事是“魔法书”

对于别人的成功故事, 就是一部神奇的“魔法书”:在有些人那里是一本励志书, 而在有些人那里则会成为“催命书”。为什么这样说?别人的创业精神就是一粒“兴奋剂”, 如果过度兴奋或者说亢奋, 那就很可能盲目起跑创业。如果听了别人的创业故事后, 先是激动, 然后冲动, 那就麻烦了。在这种情况下, 创业者很容易就“栽”了。如果听后一动不动, 还可能会“免遭于难”。因此, 笔者称别人的成功故事为“魔法书”, 既有“营养”, 又有“毒性”。

对于创业者, 可以从两个视角去“读”这部“魔法书”呢?

首先, 别人的成功可有借鉴地学习。对于别人的成功经验, 如果熟视无睹那是一个“傻瓜”。因为那时别人用金钱甚至是血与泪换来的宝贵经验, 肯定有值得创业者学习与借鉴之处。无疑, 这可以让创业者在创业途中少走很多“弯路”, 前车之鉴不可不知。作为初次创业者, 要知道“弯路”意味着财务成本、时间成本、机会成本……那么, 创业者应该学习借鉴哪些内容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创业精神, 用以励志;二是学习商业模式, 用以做事;三是学习创业经验, 用以省身……不过, 学习不是目的, 关键是消化、吸收, 乃至理性应用, 这都需要创业者很好地把握。

另外, 别人的成功不可以轻易模仿。看过创富类报刊的创业者, 往往容易被文章的标题所打动, 诸如《身无分文打天下》、《怀揣200元创业如今身家百万》等大字标题更容易让人心血澎湃。更需要说明的是, 尽管如今经管类图书市场总体低迷, 但企业家传记类图书却相对热销, 其实读者也是想从中觅得创富真经。不过, 需要注意的是, 创业者千万不要把故事给“误读”了, 也不要被主人公的创业经历给“误导”了, 更不要轻易地去模仿与复制。因为很多东西都无法复制, 因为创业背景变了, 政策变了, 市场也变化了……

创业者所了解的别人的创富故事可能只是一个侧面或局部, 因为有些东西永远都无法看到, 也永远不会知道。因为有些事情将永远埋在成功者的心里, 诸如资本积累过程中的“原罪”不便于公开, 创业企业内部的矛盾与斗争也可能永远都无法披露……这一切都将注定, 模仿别人去创业很容易成为一名“烈士”。

真正把握别人的故事要领

创业者应该正确领会别人的创业故事, 而不是搞“盲目崇拜”或者完全“拿来主义”:

首先, 把别人的创业精神当成“励志书”。什么是创业精神?对于真正的创业者来说, 创业精神就是从零开始创造财富的拓展精神。笔者认为, 创业精神包括三个层次:创业意识、创业勇气、创业毅力。对于创业者来说, 是否具备创业精神, 要看其是否有创业的想法, 还要看其是否有勇气行动, 更要看其是否在困难重重的创业道路上坚持走下去。

在中国, 自古以来不同地理区域的商人都有其个性的商业精神, 这包括创业精神。诸如对于创业, 潮商所体现出来的是“敢拼敢闯”的创业精神, 浙商则体现出“敢于冒险犯难”的创业精神, 而晋商所体现出来的则是“勤俭吃苦”的创业精神, 徽商在创业精神上则更显得“灵活善变”。再来看看最善于赚钱的犹太商人, 他们的创业精神则是“勤俭敛财”。另外, 不同的成功商人由于个性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不同, 所体现出的创业精神也不相同。诸如马云的创业精神体现为“狂热、专注、执著”, 牛根生的创业精神体现为“逆境突破、永不服输、积极进取”, 史玉柱的创业精神则体现为“大动作、甘冒险、重豪赌”。因此, 对于创业者关键是学习他们的创业精神, 用来激励自己, 激励自己在艰难困苦面前不断前行。

其次, 把别人的创业历程作为“参照物”。前世之不忘, 后事之师。对于任何一个成功者, 成功必然有方法, 而对于失败者则是一定有失败的原因。可以这样说, 别人的成功故事都是“历史”, 而历史却是一面镜子。创业者要从别人的创业轨迹中, 去勾勒与规划自己的创业计划。这样创业者就不会盲目乐观地着受创业, 在遭遇困难与挫折时也可以冷静对之, 有一个正常的心态。这样一切都在有精神准备与物质准备下进行, 遇到“突发问题”也可泰然处之, 这对于一个创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再次, 把别人的创业思维作为“模拟器”。创业关键在于某局、在于布局、在于控局, 创业者必须具备全局、战略性的“老板思维”。所以, 不要把别人的创业思维当成自己的创业路线图, 如果这样做根本就行不通。不同的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有些人的客观, 有些人的主观;有些人的中性, 有些人的偏激;有些人的缜密, 有些人的片面……然而, 创业者要拥有具备以下特征的思维能力:战略性思维、创新性思维、跳跃性思维、成长型思维等等。

对于初创的企业来说, 要乐于拥抱而不是忽略外界的舆论批评, 去接受而不是抵制外界环境的改变。所谓“投诉你是投资你”, 正是创业企业应该具有的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体现。不过, 思维方式是可以训练的, 是可以学习的, 是可以改造的。对于初次创业者来说, 在思维方式上很难做到“成熟”, 因此学习其他成功创业者的创业思维至关重要。

故事中的成功之道 篇8

一日,欧莱雅公司高层主管、香水部总经理韦斯沃尔在巡视马西百货公司的香水部门后,让营销经理埃利萨把一名相貌平平的女店员辞退。但埃利萨认为这命令不合理,并没有照办。

数星期后,韦斯沃尔再次视察马西,发现那名貌不惊人的女店员竟然还在,立即找来埃利萨问:“我不是命令你辞退她的吗?”此时刚好两名金发美女经过,韦斯沃尔对埃利萨说:“给我请个像这样的人来。”但是埃利萨还是拒绝辞退那名女店员,因为她是该地区营业额最高的售货员之一,且服务态度相当好。

不久,埃利萨受到上司的威胁,指责她不断犯错,成了公司的负担。3个月后,公司便辞退了她,愤怒的埃利萨一怒之下将公司告上法庭。她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以貌取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成功之道:是的,以貌取人并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

(二)

18岁的英国男孩摩尔,凭着不服输的毅力与耐力,在短短半年内,借推销计算机赚了不少英镑。不但开创了自己的一片天空,而且还有希望成为英国最年轻的百万富翁!

摩尔因为大学入学考试失利,上不了大学,不过他却一点也没有因此垂头丧气。他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到许多大学一年级的新生,为了写报告而急需计算机使用,但口袋空空的穷学生,却往往买不起一台价格不低的新计算机。聪明的摩尔就成立一家专门针对学生消费者的互联网计算机销售公司。他不但先在英国南部找了一家价格低廉的计算机供货商,还在学生网站上宣传自己新成立的公司,打响知名度。摩尔的创业新点子还吸引了英国发动机公司老板来投资,短短半年内,公司销售额已经达到30万英镑。

成功之道:观察思考很重要。

(三)

丽姿与比尔在人行道摆上两张椅子,就开张营业了,他们的商品是“说话”。一年下来,全年无休,每天12小时,丽姿与比尔每天与渴望聊天的对象谈话。丽兹说:“我与他们有良好的互动,而且我们也可以相互学习。”

丽兹和比尔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原来只打算在纽约待一两个星期,顺便用与人聊天的方式赚点旅费,没想到这一待,就没有再回去过。不只是说话,他们偶尔也扮演临时观众的角色,让有表演欲望的人满足一下。

成功之道:“对话”也是一种商品,此类推,可以作为商品的东西实在太多了。

(四)

最近一家名为“沙漠之旅”的旅游公司突发奇想,搞了一个崭新的旅游项目:“自愿当人质”。这项旅游实施6个月来,生意非常兴隆,而且参加过这项旅游活动的游客个个都称“难忘”。

参加这样的旅游条件很简单,只要签订一份自愿当3天“受害者”的书面协议书、交500~1500美元就可以了。之后,游客便开始在也门的首都参观一些历史古迹。之后,这家公司就会让你遭遇一次“劫持”。

“劫持”行动通常就发生在游客玩得起劲的时候,这时,游客会被不相识的沙漠游牧部落“劫持”到茫茫沙漠,而在这个游牧部落中,没有人能听得懂外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游客要跟着整个部落到处迁徙,晚上居住在帐篷里,白天得顶着烈日去寻找水源、挖井。还要在沙漠里寻找和准备食物,学习放养羊、骆驼等牲口,也要会使用部落里的人所使用的传统武器猎获兔子、沙漠硕鼠和野鸟等动物,这时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变得与沙漠“绑匪”们完全一样,时间被忘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样经过72小时之后,旅游公司的人将会把你解救出来。

英国曾经有人开发出让游客前往喀什米尔当3个月游击队员的旅游项目,据说报名者也十分踊跃。看来越荒唐怪诞的事,越能吸引不愁温饱的现代都市人。

成功的销售故事 篇9

如何成功推销你自己提到“推销自己”,一般人会马上联想到商场里促销人员推销新品的场面:“这是最新款面霜,能让你每个毛孔都感受到水汪汪的滋润。”“这是最新型洗衣机,健康杀菌还省水。”但你发现没有:这些推销,全部都是“优点式”推销。

这种全优点式的推销,早已过时了。商场里,被促销人员说得天花乱坠、完美无瑕的商品,销量都不是最好的。真正销量好的东西,往往被人拿出缺点来说事儿:“这洗衣机挺省水,就是价钱高一点”;“这款电脑适合家用,就是耗电多一点”;“这张桌子很美,就是占地面积稍大一点”。

在被告知“缺点”的同时,顾客脑袋里其实在做选择:是向购买价格妥协,还是向商品的性能外观妥协?

这就是“缺点式营销”的优点:在告知他缺点的同时,其实就是启动了他心中的电子秤,反复比较优缺点。这种比较,很容易就让他把这件商品当成了自己的购买对象。毕竟,一个人对某样商品投入心思更多,选择的几率也就更大。

做人,也是一样的道理。

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喜欢在外人面前恭维自己的。自己的好要自卖自夸,自己的不好就等着别人来慢慢发现。实际上,这是极傻的做法。

聪明的人,会事先把自己的缺点告知给对方:“我这人动作比较慢。”“我这人耐性比较差。”“我这人脾气不好,经常对身边人大吼大叫。”

也许他身上的毛病不止这一两点,也许还有许许多多的坏习惯比这更甚,但听他亲口说出自己的缺点后,周围人会相信他,至于他身上另外那些更不堪的坏毛病,就因此被大家所忽视淡化了。

为人处世,要懂得有效地引导他人关注你所指出的自身缺点,因为这些缺点通常是你早有准备的、能应付得来的,说到底,这些东西不会对你产生太负面的影响。先把它指出来,在别人的心理上已经产生了一定的免疫力,此后,他们给你挑错找茬的心思就会少很多。

毕竟,人都无“完美”一说。人与人的交往中,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是:每个人都不断发现别人身上的缺点。

明星成功的故事 篇10

但是,当年的蒋雯丽却是一个不幸的高考落榜生。蒋雯丽在小学练过几年体操,儿时最大的梦想是去边疆当老师。但是,这个心怀梦想的女孩儿居然高考落榜,上了技校,然后被分配到安徽蚌埠的自来水厂当工人。蒋雯丽的人生似乎该是嫁一个本分的人,然后安稳地从自来水厂退休。

蒋雯丽后来回忆道:“我觉得我是一个很不认命的人,虽然自己学习不是那么好,差了几分没考上大学所以上的是技校,其实我一直觉得自己内心有一团火焰,总希望找一个对象去燃烧。”当时,自来水厂的书记让蒋雯丽给厂里组织文艺演出,在一次演出过程中,一个舞台总监跑过来对蒋雯丽说,我看你表现力不错,可以去考电影学院。

三招续写成功故事 篇11

机遇仍在

现在,多数跨国公司仍然将中国市场视为其未来战略发展的重点,对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持有乐观态度。

欧盟在华商会和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共同进行的2012中国商业信心调查显示,来自欧洲的74%的跨国公司认为,中国市场对企业的全球战略发展越来越重要,只有3%的企业认为中国的重要性在下降。

当要求受访者对未来两年企业在中国的业务发展进行展望时,78%的人持乐观态度,只有3%的人持消极态度。63%的受访者称,正考虑未来两年在中国进行新一轮投资(图1)。

挑战更多

然而,当要求受访者对收益率进行评估时,仅36%的人保持乐观态度,16%的人持悲观态度,48%的人认为发展前景尚不明朗(图2)。这一数据表明:多数跨国公司已经认识到,随着中国市场的日趋成熟复杂,以及中国新的宏观经济压力逐渐显现,今后,他们在中国还将会有发展机遇,但会面临着更多挑战,如中国国内发展放缓的压力。

2008年金融危机和2011-2012主权债务危机后,明显的经济发展放缓暴露了中国在应对世界宏观经济冲击方面的脆弱性。除了受短期外部冲击之外,预计中国GDP增长会出现结构性放缓,并且无论如何都不会出现前20年平均10%的增长水平了。

中国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地产等价格的上升,也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和战略造成重大影响。中国政府为吸引跨国公司所制定实施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取消,也可能让跨国公司的企业收益率受到影响。

中国客户和消费者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更加注重质量与服务,而且个性化需求也变得更加强烈(图3)。

越来越具竞争力的中国本地企业使跨国公司在中国面临更大的压力。近年来,中国企业发展得更加强大,更加成熟,逐渐在国内占据着主导地位。其中一些企业正在发展成为全球性企业,不仅在中国国内,也在欧洲、美国和日本与跨国公司展开激烈竞争。在中国市场,出售国际性产品或国外品牌已经无法确保企业取得成功了。地方企业在与政府的关系、对客户和消费者的了解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而且在吸引优秀人才方面也同跨国公司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这些结构性演变会对跨国公司的商业模式带来重大影响,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但是,“黄金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成功故事的结束。事实上,这是一种机遇,跨国公司藉此可以发展新的商业模式、打入新市场,并建立更加有效、更加敏捷的管理体系,保持原有的竞争力和收益率,继续书写中国成功故事的新篇章。

续写成功三招式

面对中国经济走向成熟所带来的挑战,跨国公司不得不从提高收益,获得市场份额转向保持或增加利润率。现在,跨国公司应该采用下面三种招式,才能真的将这片庞大的市场变成自己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第一招:节流

由于成熟市场的经济发展放缓,在中国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子公司面临来自总部要求其削减成本的压力,尤其是要求其减少销售总务管理支出(SG&A)。

在中国,跨国公司的销售总务管理支出约占收益的12%-15%,确实比地方企业7%-9%的比率要高(图4)。许多中国企业的规模很小,而跨国公司在中国往往采用的是和其国内市场和成熟经济体一样的费用标准。跨国公司在福利(如离国津贴、假期、医保等)、办公用地租金(而本地企业通常拥有自己的房产)和专业服务方面的花费更多。

跨国公司的目标不应是将其SG&A降低到中国地方企业当前的平均水平,因为地方企业的SG&A之所以很低是因为其架构不完善,专业服务标准较低。而将SG&A降低到收益的9%-11%,即可使跨国公司缩小与地方竞争企业的差距,在保持架构有效性的同时提高收益率。

随着成本削减程度的变化,企业会逐步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削减成本的目标。措施包括: 结构重组,促进部门组合并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运行,设计报告工具和管控模式;非员工成本削减,优化采购流程/非员工SG&A和技术应用; 员工成本削减,评估当前FTE(Full Time Employee,正式员工)并发布降低成本的建议等。

这些措施已有案例可查。2010年,一家在中国运营的葡萄酒与白酒跨国企业使原委托给第三方的采购工作实现了内包,从而降低了成本并提高了运营效率。该企业评估了其内部服务提供部门的采购绩效,并重新确定了采购战略和流程。最终决定采用内部流程并设立了内部采购团队,成功实现节流计划。

第二招:开源

新的扩张模式除削减成本举措之外,可同时采用提高收益并增加其在中国市场份额的激励举措。既可以将重点放在战略目标,设计新的发展模式实现长期发展,也可以将重点放在操作目标,优化当前的操作模式实现增值。

刺激盈收的战略性举措需要解决以下问题(图5)。

重新确定品牌和产品组合:为满足日益复杂的需求,我们应销售更多的品牌组合吗?我们应为中国市场提供更多产品或设计新产品吗?

地域和渠道扩张:当前中国内陆地区发展迅速,如何获得这一地区的消费者?如何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如何将网络和新技术整合到现有营销和配送模式中?

外部增长战略:收购中国本地企业,能为跨国公司提供多大的发展优势?如何选择合适的目标?

优化操作的具体措施则需要解决如下几个问题。

客户信息与锁定目标:我明天的客户是谁?今天如何与之取得联系?如想为客户提供针对性的服务,需要多了解其哪些需求?

nlc202309011650

配送管理:如何优化物流配送管理?如何优化配送链上不同部门的利润份额?

销售管理:如何优化销售激励体系?如何优化定价和产品组合,以使价值最大化?

这些问题也已在一些跨国公司的实践中得到解决。一家全球领先的公共事业公司已成功打入亚洲市场,主要包括中国台湾和香港市场,但在中国大陆却仅有一家分支机构。该公司想抓住在中国的发展机遇,通过强有力的竞争性定位,快速推进其在中国的废物处理业务,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该公司最终确定了几个并购目标,并对其进行了严格评估。

为适应市场变化,某全球领先化妆品企业对多种渠道战略进行了调整,进而需要对零售网络进行优化并对销售机构做出调整。为此,企业需要鼓励经销商支持这一新的渠道战略并提高现场团队的工作效率。该企业在关键渠道确定了500多家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店面;同时也考虑了受价值链优化影响的客户;参考行业平均回报率以及相关人员的推荐,对当前经销商的投资回报率进行了评估。通过这些优化举措,预计2013年的销售额会有较大的提升。

第三招:双轨战略

在削减成本、刺激盈收之外,对跨国公司来说,还可以采取一种独特的双轨战略,将跨国企业的优势与地方企业的优势结合起来,以求优势最大化。根据具体情况和行业类型,双轨策略可被应用于企业架构或企业品牌之中,同时帮助跨国公司实现收入增长与成本削减(图6)。

这样的双轨战略运用到企业架构中,即表现为地方合作伙伴与跨国公司中国分公司并存的合资企业。通过合资企业,跨国公司可以较低的价格大量出售产品,同时在与客户和地方政府关系方面受益于“地方”企业的地位。

其他一些跨国公司则将双轨战略应用至品牌体系中, 将原有品牌作为进口的“高级”产品,对其进行营销。同时建立地方品牌,在不降低或稀释其原有品牌价值和形象的情况下赢得更多客户。

例如,一家全球领先的制药集团决定同一家中国制药公司合作建立合资企业。合资企业分销由中国合作伙伴生产的产品,以及一些该跨国集团全资子公司转运的品牌产品。成立该合资企业的目的是抓住发展机遇,以较低的人力和架构成本,在客户、产品以及销售渠道方面进行深入渗透并扩大覆盖范围。

在中国市场日渐成熟的过程中,采用节流、开源、双轨战略三种招式,调整优化自己的运营方式,是跨国公司保持其在中国的发展动力,确保企业持续发展和盈利能力的有效措施。

实际上,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面临的上述机遇和挑战,对于中国本土企业而言,同样存在。当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步入平稳增长阶段,中国本土企业也到了应该调整企业发展策略的时候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上述三招式,也会有助于羽翼渐丰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常博逸: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首席执行官,亚太区总裁

古梅龙:罗兰贝格合伙人

上一篇:自我介绍与工作的关系下一篇:纪检部竞选部长的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