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穷人的学案设计(精选6篇)
课文穷人的学案设计 篇1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解题。(穷人就是穷苦的人。)
2.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
本文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在以前曾经学过他写的《跳水》一课。他是伟大的俄国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几个穷人?写了穷人的什么事?你感觉这些穷人怎样?你还读懂了什么?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
2.检查自学情况(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
(1)学生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板书:桑娜渔夫
(2)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穷人的印象。(很善良)板书:善良
学生谈谈还读懂了什么?(教师随机板书)
(3)本文写作顺序?(板书:等待丈夫→抱回孩子→催促桑娜)
(三)学习第一段
1.自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①感受到桑娜家境贫困、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
②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是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③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朗读这部分内容,读出感情,体会桑娜的家庭贫困、勤劳能干、心地善良。
课文穷人的学案设计 篇2
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中, 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正在逐渐形成, 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实践正在开展, 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也进一步扩大了“认真备课”的内涵。其中, 学案设计正是“认真备课”内涵的丰富和扩展。
遵循“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 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原则, 每个学生都要有一个明确的训练目标。如果说教案写出了教师的行为, 学案则要体现出学生的行为, 教案中的教学目标体现一个整体的目标, 而学案的学习目标则是不同学生需要达到的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此, 学案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直接参与并主动求知, 着眼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引导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巩固知识, 强调学习过程, 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职业教育而言, 面对的学生、培养目标、课程等都有自身的特点, 所以教学实践活动中, 更要科学有效地设计学案, 从而体现专业教育特色。
功夫在诗外
《礼记·中庸》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一份科学有效的学案, 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的结果, 是在对教学内容、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学生认知结构与认知能力进行合理评估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形成的。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先行组织者”这一具体的教学策略, 可以在学案中充分体现出来。在学案中预先提供一些起组织作用的引导性材料, 这些材料就是“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在学习者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设一座知识的桥梁, 使学习者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例如, 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 对于铰链四杆机构的压力角的学习, 在学案中可以提供关于二力杆、圆周运动的速度、力的分解与合成、机械效率等材料, 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考。其作用在于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 提高旧知识的可利用性, 使它与新知识学习产生一种上位关系。又如, 在《液压与气动》课程中, 学生学习齿轮泵、柱塞泵、叶片泵等结构的时候, 已经学习了容积式液压泵的工作原理:必须满足4个条件才能正常地吸油和压油。在学案中, 我们可以从这4个条件出发 (主要是前三个:密封容积是由哪些结构围成的, 密封容积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配流装置是什么) , 引导学生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的区别和联系, 从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不管怎样, 在设计学案的时候, 合理地使用“先行组织者”, 不仅可促进知识学习, 也有利于知识保持。
人有两件宝
“人有两件宝, 双手和大脑”。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 知识和技能是缺一不可的, 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已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此, 在学案设计过程中, 除了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外, 还要注重实践环节的设计, 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比如, 在《机械基础》螺旋传动这一章节内容中, 可通过学生对千分尺、台虎钳、车床的中拖板等在实训项目中常用的工具和机床的操作展开教学, 让学生不仅掌握螺距、导程、移动距离和导程之间的关系等理论知识, 还进一步掌握千分尺的使用、中拖板的调整等实践操作能力。在钳工实训中可从攻丝套丝的技能训练中渗透力偶的概念、力向一点的平移等。又如, 我们可从自行车中研究链传动、超越离合器等, 从缝纫机研究带传动、曲柄摇杆机构、死点位置、正弦机构等。这些都可以在我们的学案中得到体现。此时的学案相当于一个学习任务指导书, 能体现具体的要求, 从哪里入手, 怎么入手, 可以研究哪个具体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我们可以了解什么。如用钢尺或游标卡尺直接测量台虎钳中螺杆的螺距, 用什么方法判断螺纹的线数, 台虎钳中螺纹的导程是多少, 旋转台虎钳活动钳口手柄, 通过相应公式计算活动钳口与固定钳口之间的距离变化, 再进行比较、判断。这样, 通过学生的活动, 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同时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方法能力。
润物细无声
一份好的学案, 未必十分完整, 也未必要有一定的格式, 但有一点是必需的, 即学生能通过学案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情境中去, 了解到相关知识的学习方法, 体会到知识脉络,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促进学生的发展。
《液压与气动》课程中有一节的内容是液压系统实例, 回路图相对比较复杂, 学生不易掌握。这时, 通过学案, 可以将分析过程分解, 从回路中的各个元件推进到各个控制元件的作用, 既然有这些控制元件, 就应该有相应的控制回路 (基本回路) , 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 从基本回路再到复杂回路, 直到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 不但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 同时也能掌握知识和分析问题的方法。
以学案为载体,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活动, 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完成自己的学习活动, 潜移默化, 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学案不是为了公开课而准备的, 不是作秀, 不为评比, 而是为使学生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是对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和对学生状况的深入了解, 是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和教学反思, 通过集体备课和校本教研, 经反复实践逐渐完善形成的。
教案中往往要求我们写教学后记, 这是对每一次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目的是为了总结经验, 指导和改进日后的教学活动。而学案通过课堂实践和学生的反馈, 教师可以掌握学案在课堂活动中所起的作用, 这样的反思与总结体现在学案的不断改进之中, 体现在下一次教学活动中, 然后再进行教学反思, 开始新的循环。
如在轴的结构与设计的学案中, 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等形式, 形象地表现出轴的各部分结构、各种定位方式等。学案类似一个小练习, 设计一个典型的例题, 判断轴的结构的合理性等。现在可以模块化的方式, 从轴的结构与设计出发, 其涉及的各个知识点, 如轴的加工、轴上零件的安装、固定和定位、载荷分布等, 学案中可以准备相关的内容, 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找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 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也可应用Pro E、Solid Edge、Solidworks等专业软件, 使学生通过建模、装配等练习来学习轴的结构, 通过不断的课堂实践找到更好的学习方案。
不管怎样, 学案作为教案的另一面, 不是教案的单纯延伸, 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特别是在专业教学中, 学案通过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因此, 学案的设计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各个阶段, 是一个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动态过程。
参考文献
[1]谭顶良.高等教育心理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2]朱永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9.
[3]何克抗, 林君芬, 张文兰.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借助学习任务进行职业教育学习任务设计指导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浅说新课程的学案设计 篇3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设计才能体现“学案”的作用、发挥“学案”本身的价值呢?
一、紧扣课标,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帮助学生最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学科知识是学案教学模式的根本出发点,因此学案一定要紧扣课程标准,与学科自身内容紧密相连,体现地理学科特点,重视图表分析,切忌夸夸其谈。我在教学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四节“天山南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新疆的区域特色,我利用景观图和文字说明,设计隋景——探究不一样的新疆。我首先用屏幕展示胡杨林、绿洲、黄沙大漠、坎儿井四幅景观图,然后让学生完成下列学习方案:
1.这些景观显示了新疆什么样的自然环境特点?
2.仔细阅读课文,前后桌分组讨论找出新疆更多的特点,探究新疆的秘密,解读特色新疆。
(评析:利用景观图的直观性和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借助学案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初步理清知识线索,把新疆的自然特点和人类利用自然的聪明才智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主动学习达到高潮。)
3.为什么不一样?
(评析:随着问题的发现,学生尝试用掌握的知识分解回答“学案”中的问题,再把零碎的答案进行综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二、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分层施教,设计递进性问题。
由于基础和智育发展不同,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课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如何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获得成功的喜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所以在学案的设计上必须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一致,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心中有数,有的放矢,让学生有成就感。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得到了自己应掌握的知识。
我在讲述七年级下册“日本”这一节时,“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日本是个多地震多火山的国家,谁能解释一下其中的原因?这一问题并不难,很多同学都举了手,我提问了一个中等生,她的回答很简洁:日本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地壳运动活跃,所以多地震多火山。对于这位同学的回答,我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但为什么这里地壳运动活跃?这个问题本身难度较大,为了照顾接受能力强,善于思考的学生,我又抛出了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仔细看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两大板块的运动方向。同学们通过读图思考就得出了答案:日本正好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两大板块相向运动,板块边缘相互碰撞引发地震。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对日本多地震多火山的原因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对板块构造学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三、把握学生心理特点,适当组织竞赛,调动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新的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地理学习的主人,实地观察与调查,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式。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种“把自己想法说出来做出来”并满足其“交往合作需要”的机会,是符合中学生心理特点的。而有些知识点,教师讲解、演示多次不如让学生亲自做一次理解得透彻,记得牢固,教师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思”“在做中悟”。所以,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适当组织竞赛,调动开展实践活动。
在学习完地图三个基本要素后,我的学案中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组合作竞赛的活动——绘制学校平面简图,我将全班分为八个学习小组,看哪个小组绘得最准确、最迅速。各个小组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分工明确,有的测量学校的长度和宽度,有的测量学校的主要建筑,有的测量学校的主要花圃……在完成测量的基础上,小组讨论并确定了绘图的比例尺,基本图例和地图的指向标。在绘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最后将校园平面图绘制得相当漂亮。
课文穷人的学案设计 篇4
浅谈“四环节”教学法的学案设计
摘要:现今的教育大环境下,“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必要而必然的。这样一种极为注重孩子主动性和能动性发挥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极力地履行好引导者督促者的角色。这一角色的实践表现便是学案的编写。设计好学案,是基础更是关键!
关键词:四环节读写先行以小带大题型穿插
一、学案设计的重要性
“对话、交流、互动”的新课程文化,要求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在这种背景下便应运而生了。
“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四个基本程序:学、议、评、练。在这四个程序中,“学”是最为基础也是最为关键的环节。只有学生学好了,后面的议、评和练才有继续的可能。我们的孩子在一贯的应试教育和“填鸭式”灌输中已经习惯了被迫接受,部分丧失甚至完全丧失了自我学习的能力。他们不知学什么,也不知怎么学。这个时候,老师明确而有效的学案就会成为学生行动的指向标和导航器。“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不仅仅要求老师写教案,更要求老师写学案。不仅仅要备教材,更应该备学生。
本人是在农村小学任教。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有限,孩子学习基础也相当薄弱。在这种情况下,学案的设计既要符合其基本要求,同时更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老师,应当脚踏实地,实实在在地设计出能够有效引导孩子们自主学习的学案。
经过两年的“四环节”教学模式探索,在学案的设计上,本人总结了以下的心得。
二、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
1、基础要落实,读写需先行。小学语文新大纲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案设计中,要求学生对课文的读不应该少于三遍,可以采取自由朗读、小组分任务读、默读等多种形式。“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读的同时强调学生将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疑难词句做好相应的标记。动口还需动手。学生做到正确拼读生字,流利朗读课文后,还应让学生做到正确书写生字词语,并积累摘抄文中的成语、四字词语、优美语句、精美语段等。只有以读写的方式对课文的基础部分进行了把握,自学才有可能进一步深入,进一步拓展。
2、整体要提高,层次需分明。作为教师,我们面对的应该是全体学生,所有孩子。个体的差异性让我们懂得,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独立主体,都有其生理、心理、性格、能力等各个方面的独特性。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孩子分为“优等生”,“后进生”等,而应该从其差异性出发,在充分研究孩子差异的基础上做出缩小差异或者减少差别的努力。因此,为了照顾到整体而不仅仅是个别的同学,我们的学案设计应当具有明显的层次性。既设计普及全部同学的简易题目,也应适当加入针对优生拔高的题型。这样,每个孩子在拿到学案后,都能解决一些问题,感受一些快乐,获得更多信心。如此一来,良性循环
便可形成。之后,老师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题目难度,扩展题目类型。自然,整个班级的学习便整体得到了提高。
3、能力要提高,学习需独立。在“四环节”学、议、评、练的四个基本程序中,“学”强调的是培养孩子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在学案分层次设计的基础上,一定要坚持落实孩子的独立学习。开始的时候,也许孩子读个课文是歪歪唧唧连唱带哼,标个拼音得查好半天字典,写个生字得改改写写好几遍,找个句子更是花了半节课。这样的情况一出现,我们的老师可能就着急了。怎么能这么耗时间呢?于是,大喝一声:“下面听我讲,大家做笔记。”那这岂不是又回到了老师的“一言堂”,又归到了“老师苦口婆心,孩子无动于衷”的悲剧吗?不要着急,充分发挥自己的耐性,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在独立的学习中收获到自豪和快乐。那么,请相信,你的孩子会逐渐地爱上朗读,爱上查字典,爱上自己学课文。另外,“学”的过程,不仅仅老师要极力克制自己“代言”,而且应监督孩子的独立学习,避免同学间的“互言”!独立是让孩子想学会学能学的必须举措!
三、学案设计的具体实施
1、基础知识,以小带大,九两拨千斤。任何一门学科,基础知识都是最基本也是最先要求掌握的。好比建筑高楼大厦,没有牢固的地基,何来漂亮的顶楼?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和工具性特点,更加强调了语文基础知识的重要。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更成为了重中之重。一篇课文中的字词,仅仅让孩子们读读写写,难免显得枯燥乏味无聊。因此,设计学案时,可以从细处着手,取其中重点字词或者是
字词的难读难写部分以多样的形式展现。比如字音,既可以让孩子将音节补充完整,也可以将声母韵母正确配对,还可以让孩子按音节特点进行归纳(如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双韵母、零声母等)。写字呢,则可以抓住重点字的结构,部首,难写笔画给出简洁明了的填空题让孩子完成,或者是形近字的组词,甚至是直接的读拼音写词语。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连线题,不一而足。认字、写字、多音字、形近字、词语解释,信手拈来。这样的练习看似小,但彰显的却是知识点的有序训练和题型的广泛接触。长此以往,必定能“于细微处显效果”!
2、课文内容,化繁为简,题型穿插法。小学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得并不完全。因此我们不提倡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必要时倒可以适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学案设计中,课文内容这一块,题型是我们设计的关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情感,我们可以用填空题的形式展现,并且紧紧抓住文体的特征进行。记述文侧重六要素的体现,说明文强调说明对象特点和说明方法运用,散文注重情感表达。而且在这样的设计中,基本课文的结构层次也就很分明了。课文中的精美描写(语言、动作、神态、表情、心理等)和重要方法(说明方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则可以要求孩子从文中直接用不同符号标记(横线、波浪线、双横线、圆圈、三角形、黑点等)。总之,不同课文的内容,课文内容的不同部分,我们倡导的题型是不一样的。具体的设计需要我们在不断地探索中归纳总结。
3、重难句段,抓住关键,朗读感悟之。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已经逐步涉及到对课文中关键语句段落的理解。这向来是个棘手的问题。孩子不愿做,因为他们无从下手。老师不愿讲,多半讲了也白讲。其实,我们不妨尝试着这样做。先让孩子对句子进行充分的朗读,最好是能朗读到背诵的程度。接着,让孩子挑出这个句子或段落中的关键词。然后,将关键词进行理解,当然是结合语境理解。再然后,将所有的关键词放回句中,总结归纳便成。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关键词应由孩子们自己挑,而且要大胆鼓励不同孩子挑选出不同的关键词。其次关键词挑出来后,一定要让孩子自己独立思考后写下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最后,让孩子自己总结归纳。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切勿让他们原封不动囫囵吞枣地背诵那些参考书上给出的解释。只有经过这样的阐释,孩子自己的分析理解能力才能真正地提高,并进而在阅读和写作中游刃有余!
4、课外拓展,畅所欲言,体现主体性。语文是一门融百家而集一家的学科。要想让孩子真正地爱上语文,爱上文学,就必须用大量的课外拓展来激起其强烈的兴趣。课外拓展的设计一定要强调主体性,鼓励各抒己见。设计学案时,要用“你”或“我”这个字来加强孩子的主体意识。比如:读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感受?请大胆地将它写下来吧!文中的主人公多有意思啊,你一定有些什么话想和他(她)说吧。赶紧拿起你手中的笔写给他(她)吧!小作者将春天描写得多美啊!我也用我的妙笔来写写收获的秋天吧!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用细致的心,善思的脑,勤劳的手,为你的孩子送上种种的“渔”吧!每个孩子都是一滴水,都是独
走进老师的学案 篇5
师生之间 一 走进老师
一、导入
欣赏音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歌曲中的“你”是谁呢?你了解他们吗?
二、自学感悟(预习课本60-64页,二人小组自学完成下面知识)
1、教师职业的特点是什么(教师的作用)?
2、时代在发展,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教师要努力成为“四有”教师:____________。
3、为什么老师的风格会不同?
4、怎样面对风格不同的老师呢?
三、自学检测
1、临清一中的洪老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不慎跌入坑道,造成右手臂骨折,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但是,为不影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备考,他每天坚持带伤授课,右手不能写字就用左手。这一行动受到学校师生的一致“点赞”。下列“点赞”你赞同的是()
①人生难免有挫折
②老师诲人不倦、无私奉献,这种爱给我们温暖和力量
③洪老师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④人如煦风吹暖心灵,爱如珍露润物无声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2、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国外教育家说过:“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收整个光的海洋。”这说明好老师要有()
A 理想信念 B 道德情操 C 扎实学识 D 仁爱之心
3、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赞美老师伟大人格的诗句是()A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B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C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习近平说:“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每个人心中都有好老师的形象,面对不同风格的老师,我们应该()
A 学会接纳,发现不同风格老师的优点 B不承认老师的差别,用一个模式看待老师 C 避免和老师主动交往,体现自己对老师的敬畏 D 改变对老师角色的认识,发现师生交往新空间
5、我国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表明()
A 教师的工作是清闲的 B 教师是学生最真挚的朋友 C 学生热爱老师
D 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而且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四、分层训练
材料一:1959年,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乡韶山,请来了韶山的一些老人们一起吃饭。席间,毛泽东热情地向自己的启蒙老师毛禹敏敬酒。毛禹敏老先生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笑着回答:“敬老敬贤,应该应该!”
材料二:某网站特别推出了“祝福恩师”活动。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如果你已经很久没有与恩师取得联系,如果你想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与祝愿,你可以通过该网站论坛留言,表达自己对恩师的祝福与祝愿。(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
(2)我们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老师的辛勤付出。请你说一说老师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作用。
浅谈初中物理复习中的学案设计 篇6
下面就本人的一点经验,浅谈一下初中物理复习课中的学案设计。
物理复习学案的主要内容大致包含以下三部分:1.知识的归纳整理。2.知识的迁移训练。3.中考的知识链接。
知识的归纳整理是复习课的“温故”环节,知识的归纳整理可以以简单的生活中的物理情景融入物理主干知识的填空或知识框架的结构让学生进行复习,知识归纳整理也是复习过程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然而,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激情下降,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成为我们老师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乌鲁木齐市的中考试题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方向,以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情景或生活中常见物品为背景,将本节课要求学生温故的知识融入其中,通过知识的整合让学生有一种新鲜感。
知识的迁移训练是复习课的“知新”环节,知识的迁移是以学过的旧知识为前提的,学生只有掌握了能解释物理现象的基本物理概念和基本规律,才能做到学习迁移。我觉得知识的迁移训练首先要注意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实现原有知识向新知识过渡的重要途径是归纳和概括,学生对知识的概括水平是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学生具有独立地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能觉察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归纳新旧知识的共同特点,这就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的迁移,生疏的问题就变得简单得多。
例如在浮力的复习学案中引入图1,Q为铜制零件,其上部为边长L=0.2m的立方体,下部为边长l=0.1m的立方体。Q的下表面与容器底部粘合,且水面恰好与Q上表面相平,则零件所受的浮力为( )
A.0N B.20N C.60N D.80N
该习题的设定首先是学生在复习的前提下精心的迁移训练,学生不能死搬硬套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直接计算,要让学生对浮力的产生和大小有一个全新的认知。
其次,物理迁移训练中要注意数学知识的迁移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对学生理解物理定律和公式及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抓好数学知识的迁移训练,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迁移水平。
知识迁移训练中,既要有正向思维的训练,也要有逆向思维的训练,思维定式对学生练习效果的负面影响比较突出。为了使学生不至于机械地反复练习一种方法或类型的练习题,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为学生量身定做一些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的练习题。同时为训练学生逆向思维,可以对一些已做过的基本练习思维程序做一点相反的安排。如:“浮力”一节的课后习题思维都为已知ρ、v求F浮,只要把题目的已知条件进行调整,补充一些已知ρ、F浮求v的习题进行训练,即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求物体的体积。那么学生在遇到没有量筒,只有弹簧测力计,要测量物体的密度的问题时,就可以先利用阿基米德原理公式变式求出物体的体积,再通过弹簧测力计测算出物体的质量。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就容易实现知识迁移。
中考的知识链接是复习学案的“升华”部分,让我们的复习更具目的性和时效性,我们可以通过对往年中考题的研究,试探性地出一些类似于预测性质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考查,例如:如图2所示,当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为物体体积的1/3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0N;当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为物体体积的1/2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3.5N。从弹簧测力计上取下物体将其缓慢地放入水中(容器足够大,水足够多),则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为( )
A.9.0N B.8.5N C.8.0N D.7.5N
该中考题目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在讲解清楚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变式处理,变化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当吊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为物体体积的1/3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6.0N;当物体浸在水中的体积为物体体积的1/2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5N。从弹簧测力计上取下物体将其缓慢地放入水中,则物体静止时受到的浮力为多少?虽然在数据上做了简单的处理,但是题目的本质却发生变化,因为物体的密度此时比水大了。通过习题的设置和拓展达到复习过程中的“升华”。
在编写复习学案时应该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每阶层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从而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知识的归纳整理,注重巩固学生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来达到复习结果的初等要求。通过知识的迁移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中考的知识链接部分,让学生对课标和考试大纲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知道考什么、怎么考,达到复习结果的高级要求。
最后还要注意学案中忌超纲超本的题目出现,误导学生的复习方向,要加强解题指导与练习,忌把学生拖入“题海”或生搬硬套的重复练习的误区。
参考文献:
【课文穷人的学案设计】推荐阅读:
穷人课文教学片断赏析09-22
课文《人琴俱亡》学案设计06-18
9 穷人 教学设计07-09
六上穷人教学设计05-13
小学六年级语文《穷人》教案设计08-03
《穷人》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04
人教版穷人的教学设计10-20
《穷人》公开课教学设计底稿10-25
人教版穷人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7-29
课文《离骚》学案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