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2024-09-22

穷人课文教学片断赏析(通用10篇)

穷人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篇1

穷人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穷人》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它作为十二册教材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其教学重点之一即让学生从渔妇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而作者对桑娜的言行和内心活动所作的真实自然、恰如其分的描写又是这篇课文在语言方面最值得玩味和学习之处。因此,在这一课的教学中,若能抓住这两条线对学生进行训练,不仅能使学生思想感情受到感染,语言能力有所提高,还能很自然地为完成本课的`另一重点教学任务——展开想象,续编故事作好铺垫。为此,笔者对这一课第二段的教学作了如下设计:

一、自由读。找出文中概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

(学生在自读中找出了“忐忑不安”一词,并通过讨论弄懂了这个词的意思。——从概括入手展开训练。)

二、仔细读。想想文中哪些句子具体描写了桑娜这种忐忑不安的心情,再与同桌交流一下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学生仔细读了课文,找出了“她的心跳得很厉害……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他会说什么呢?……揍我一顿也好!”等句子,并通过讨论交流理解到桑娜当时矛盾的内心和善良的本性。——体会课文的情感线索。)

三、精读以上内容,想想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桑娜善良的本性,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描写。

(学生根据这一步骤的要求抓住“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非这样做不可”“揍我一顿也好”等重点词句,深刻体会文章通过合乎情理的内心描写准确刻画人物品质的写作特色。——玩味课文语言,体会用词造句的生动准确。)

四、带着感情朗读,想想应该怎样表现桑娜的矛盾内心和善良本性。

(这一步是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学生在读、议、评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情感线索和语言线索的理解。——培养朗读的兴趣和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感悟。)

五、小结:说说你在这一段学习中最深的几点感受。

(这一话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学习体会。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出对人物思想品质的深刻认识,有的总结了在准确运用语言文字方面所受到的启迪。可以看出,大家在学习中各有所得。——回到概括,学会自己总结学习体会和收获,力求一课一得。)

穷人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篇2

一、在阅读资料中实现从一课到一本

课文后面的资料袋极富教学价值。 遗憾的是, 很多教师并未在意这一点, 他们不是直接略过资料袋, 就是只让学生读一读就结束了。 与此相比, 王老师的做法让人眼前一亮。 她不仅细致地带领学生进行解读, 还深入其中巧妙地将一课与一书结合起来, 带领学生从读一课过渡到读一书。 具体请看这一教学片段实录———

师:你从资料袋的文字中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这篇课文实际上是她所著小说 《 城南旧事》的序言。

师:真棒! 那序言写在一本书的哪儿?

生2:写在一本书的最前面。

师:对了, “ 序”就是“ 开启”的意思, 所以写在前面。 如果写在这本书的后面还叫序言吗?

生3:不是。

师:那叫什么?

生3:后记。

师:你知道得真多! 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4:《 城南旧事》 是一本自传体小说。

师:你知道“ 自传体”是什么意思吗?

生4:就是写自己经历过的一些事情。

师: 对, 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

生5:我读懂了作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

师:对了。还有要补充的吗?

生6:林海音把自己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难忘的事情都写在《 城南旧事》 这本书中。

师:是的。 她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她在课文最后两段做了解释。 下面请两位同学来读一下这两段话。 ( 指名读)

师:谁明白了她为什么要写《 城南旧事》 这本书?

生7:因为她想念北京城南的那些人物和景色。

师:她用了一个词“ 想念”。还有别的词语可以表达这种感受吗?

生8:怀念。

师:总而言之, 她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她想念、怀念童年的那些人和事。

交流过程中, 学生争相说出自己从资料袋中读懂的内容, 对此, 王老师及时反馈与评价, 以加深学生对这本书的理解。 就这样, 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不仅了解了作者的相关信息, 还知道了《 城南旧事》的很多内容, 如文体、笔调、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力等, 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为带读一本书架起了一座桥梁。

二、在品味语言中实现从一课到一本

一本书的写作手法、语言特点往往会体现在节选课文中。王老师是如何抓住课文与书的相似点, 巧妙地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呢? 请看教学片段———

师:这样的语言让人感到朴实、纯真, 这样的语言是真正属于孩子的语言。 不仅仅是这一段, 这本书的字里行间都是这样写的。 ( 出示《 城南旧事》中描写小鸡啄米的几段话) 还记得这本书里面有个跟作者特别要好的朋友叫什么吗?

生: ( 齐) 妞儿。

师:对, 作者写跟妞儿一块儿玩的语言也是这么纯真、朴实。没有用什么四字词和修辞手法, 但却把两个孩子在一起玩耍的样子逼真地写出来了。 来, 自己读。

( 生读)

师:读得好, 还记得作者在写骆驼吃草的时候, 说了什么?“ 那样丑的脸, 那样长的牙, 那样安静的态度”。 讲到小鸡啄米的时候, 她怎么说?“ 总是吃, 总是吃, 怎么不停呢? ”她的语言是这么朴实、自然。 读这样的文字会让你心里觉得怎样?

生1:感觉小鸡眼里只有吃。

生2: 我感觉在作者眼中, 小鸡似乎只是个“ 吃货”。

师:是啊, 这样的语言真的很形象、生动。

从王老师挑选的这段话可看出, 王老师对《 城南旧事》这本书了然于胸, 所以在教学时才能信手拈来, 联系书中所写, 提炼出贴切课文内容的段落, 用书中同样是朴实、纯真的语言来印证课文的语言特点, 使学生的感受更加深刻。 同时, 王老师在书与课文之间游走, 将课文与书的内容无缝隙地链接起来, 实现了从一课到一本的带读。

三、在分析形象中实现从一课到一本

节选的文章因为只是书中的一部分, 内容有时是不完整的, 所以有必要进行适当的补充。 这样做既可以丰富课文内容, 又可以从课文过渡到整本书, 实现从一课到一本的顺利对接。

师: 课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 她说:‘ 总是问, 总是问, 你这孩子! ’”你们知道书中的英子还问了哪些问题吗?

( 生一时答不上来)

师:没关系, 王老师帮你们回忆。 ( 出示《 城南旧事》中描写英子老爱问问题的几段话, 师生分角色读。 )

师:“ 快上学去吧, 我的洒丫头。 ”妈妈为什么说“ 我的洒丫头”?

生:因为她妈妈的北京话说得不好。

师:没错, 她妈妈是个福建人, 到了北京以后觉得北京人说“ 傻丫头”特别好听, 所以也想学着别人的样子说。但总是说不好, 所以就说成了“ 洒丫头”。 在这本书当中, 像这样有趣的事情还有很多, 留待你们自己去发现。

随着课堂的深入和教学的需要, 教师巧妙地在教学中“ 插播”和“ 嵌入”书中的内容, 让课文内容更加丰富完整, 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书中的乐趣, 进一步强化了学生课外读书的欲望。

四、在课堂结尾中实现从一课到一本

优秀的语文教师善于在教完名著节选的课文后, 不忘引导学生课外阅读原著。 王老师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而且做得很有特色和震撼力。 请看教学片段———

师:你们说读过这本书。 ( 出示《 城南旧事》不同版本封面) 你读过的是其中哪一本?

生1:我读的是第一排最后一本。

生2:第二排的第一本。

师:哦, 好的。那有没有同学发现自己读的那一本并没有在屏幕上出现? ( 众生举手) 哦, 好多, 这就对了。 这本书一经问世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出版社争相出版。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 已有130 多家出版社出版过此书, 而且一印再印。 大家想一想: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这本书?

生3:也许是因为人们觉得这本书的语言很纯真, 很朴实。

师:说得好。

生4:因为这本书写的是作者小时候真实发生的事。

师:对, 我们读别人小时候的事儿会怎样?

生5:会想到自己小时候的事。

师:好极了, 别人的书就是一面镜子, 让我们想到自己的童年。 每个人的童年都只有一次, 过去了就不再拥有。 对于失去的东西, 人们总是倍感珍惜。 我想这也是广大读者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吧。

穷人课文教学片断赏析 篇3

一、写作课文赏析作文的意义

(一)促进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写课文赏析性的文章就体现了这条原则。上课之初,老师学生集中考虑的是如何疏通字句,熟悉内容,把书读“懂”。这个要求是必要的,但应该说是不够的。陶渊明提倡“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对于课文的疑点、难点,佳处、妙处,应当加以欣赏分析,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读写能力。写课文赏析作文,要求学生发掘课文重点、难点,品尝课文佳处、妙处,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一般性读“懂”上,而力争把书读“活”,达到心领神会。课文的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语言风格等写作技巧烂熟于心,在写作其他作文时就能应用自如了。同时,写课文赏析作文也就促进了读,并且能真正把课文读“懂”,从而使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

(二)解决无米之炊

中学生作文有一个无米下炊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广泛阅读,积累资料等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写作课文赏析作文应当说也是变“无米”为“有米”的办法之一。课文赏析作文,赏析对象就是课文,基本材料来自课文,而我们的课文大多是传统名篇或应时佳作,是探之不尽、采之不绝的“富矿”,小到绝句小令,大到长篇节选,春兰秋菊,各尽其妙,可供赏析的东西是很多的。学生不会感到无话可说,通过赏析课文,还可以深入领会课文作者们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的本领,有助于学生自己去观察自然、观察社会、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从而获得更多的写作材料,从根本上解决作文无米为炊的苦恼。

(三)符合学生心理

古人说,“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能做到以作文为乐,那么写作水平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这就要求作文训练要切合教学特点,符合学生心理。中学生一般喜欢阅读词藻瑰丽的文章,写作时也千方百计想增加点文采。这应当说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据说人们写文章有一个由文返朴、从华到实的过程。写作课文赏析作文,由于赏析的对象是文美情真的名篇,写作面对的是诗情、画意、哲理,所以笔墨所及多半是清词丽句,或摘抄、或转述、或概写、或赞美、或评论,洋洋洒洒。学生写着顺手,看着满意,满纸文采斐然,这类作文写作是比较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

(四)培养思维能力

初中阶段学生以写记叙文为主,高中阶段以写议论文为主。写记叙文,侧重在训练形象思维能力,写议论文则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或逻辑思维能力,它们中间有一个衔接过渡的问题。写课文赏析作文,可以为此搭桥铺路。无论是赏析形象性很强的诗歌、小说,还是赏析一般的杂文、政论,都要提炼赏析要点,安排赏析层次,进行分析综合。实际上,这类课文赏析作文就是一种别具一格的议论文,经常写作这类文字,能够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孤立的、枯燥无味的、外加的,它是在轻松愉快的课文赏析过程中自然而成的。

(五)开拓知识领域

为了写好课文赏析作文,学生必须广泛涉猎知识,多方吸取营养。首先他们需认真听课,还要仔细研究课文,特别是课文后的思考练习,看对课文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有何提示,以期找到赏析点或突破口。其次,学生一定会对古典诗词赏析、优秀散文赏析、电台、电视台的文学欣赏节目及各种报刊上的文艺鉴赏文章产生强烈的兴趣。因为他们希望从中找到范本或受到启迪,这样就大大扩展了课外阅读范围,学生求知的触角不拘限在几篇课文内,而是伸向了广阔无比的知识海洋。

(六)有助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空洞说教理论报告,它应该既使人感到情感的愉快,又使人得到理性的满足。写作课文赏析作文,学生的想象活动极为活跃。课文中的具体形象在学生的意识中栩栩如生,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到艺术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经常写课文赏析作文,就会受到课文里面的好人、善事、真情、美景的感染。有时还会写着写着不能自已,衷心喜悦乃至灵魂陶醉,情操因之得到陶冶,心灵为之更加沌洁。不能说陶情淑性主要靠写课文赏析作文,但写课文赏析文章无疑是有助于美感教育的。同时,赏析就是要鉴别、要品评。这对于辨别美丑、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从而去追求美、创造美,也是不无裨益的。

二、写作课文赏析作文的思路

写课文赏析作文,应当由易到难。先可从诗词歌赋一类形象性强、笔墨技巧集中的课文赏析开始,再逐步过渡到赏析其他文章,甚至杂文、政论、科技说明文,可以先只赏析其中最突出的一点,把这一点赏深赏透,以达到窥斑见豹,再逐步过渡到大综合。对全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进行全面赏析。写作课文赏析作文,应当先定格后独创。教师要提供一些较好的范文,确定基本格式,怎样引入,怎样总提,怎样分析,怎样收束,都要有规矩绳缰。然后再逐步过渡到在形式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写课文赏析作文,教师还可适当地给学生补充一些文论常识与文论资料,比如说古人、今人文论名句,像“文似看山不喜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之类,学生把最深为喜爱的抄在本子里,嵌入作文中,会增色不少。写课文赏析作文可安排在课内,也可安排在课外。随着知识的丰富、技巧的完善,学生赏析的笔触还可以从课文扩展到其他诸如小说、戏剧、电影之类的艺术作品,向报社投稿,为刊物撰文,使作文产生社会性效益。

(张金泽 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中学 221421)

课文《穷人》教学设计 篇4

1、学会是个生字,正确读下列词语“隔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

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特别是反映人物的性格及思想感情的句子。如:

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及渔夫的话。

3、体会文章是如何用准确、朴实的语言,表达人物的真情实感的。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

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段(桑娜抱回孩子的经过)是重点段。人物的行动、语言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学习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1、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说出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桑娜矛盾的心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是个生字,正确读下列词语“隔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3、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揭示课题

我们知道,穷人是受苦的人,是生活贫困的人。在我们小学 阶段的

学习中,学过哪些课是讲穷人的故事的?(《卖火柴的小 女孩》、《小音

乐家杨科》、《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等)。这些课文,有的揭露了资本主以

社会的黑暗,反映了穷人生活的悲惨;有的表现了穷人向往幸福,追求

美好境界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再学一篇课文,题目就是“穷人“。这

篇小说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习生字词,读正确词语(略)

隔板、帐子、抱怨、掀起、寡妇、魁梧、

倒霉、揍一顿、后脑勺、熬过去

课文《穷人》续写 篇5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眨眼,几年过去了。桑娜的寺庙是白头发的侵略,皱纹也飘扬,安静地爬上她的额头;她坚硬的手,也是生活沧桑的痕迹,充满了风和霜。而渔民有冒险去钓鱼,但也有工作的另一部分,就是在家门口附近的搬运工,是能够更好地解决生计问题,他总是做得比别人多,自然地吃更多的苦比其他人多,所以他看起来像老和老

最后有一天,在渔夫不管身体,白天和晚上工作,他累了。这只是一个渔夫,依靠家庭的微薄收获,毫无疑问是一个雷电,只是一个打击。为了让孩子们充满他们的胃,绝望,他们不得不卖所有的财产,只有得到这么少的钱。

之后,他们每天都会在街上睡觉。邻居真的不能站立,一起帮助他们买一个酒吧房间大小的房间,还要到他们家每天送一些海鲜啊,啊蔬菜或什么东西。邻居们对他们的家有好处,他们正在看着眼睛,记住 的

闪光,一直哭着七个孩子长大了,已经成为一种模具,可以是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就。他们和圣诞老人??渔夫一起到原来帮助他们的邻居感谢。什么可以做的邻居,不要犹豫,帮助,在邻居之间非常好。

穷人课文反思 篇6

课文中语言训练处很多,我在本节课的语言运用分为:语言表达和作文。我提出了这样的假设:如果孩子抱回来会怎么样?不抱回来又会怎样?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当大家总结出把这两个孩子抱回来是作为母亲的一种本能,我又巧妙地说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句式说:宁可( ),也要( )。这样潜移默化的训练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学生在此理解了人物情感也学会了怎样概括、怎样运用句式。同时,我最后与同学们一起换词理解关键词“熬”,我认为理解“熬”字要精要、准确,当同学认为可以换成“撑”“挺”“坚持”“扛”时,我又引导学生回忆家里熬药、熬汤,让学生明白这里“熬”不光包含着今后日子苦,还包含着日子长。把渔夫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在孩子的心中催化。又用五分钟左右请同学们写写渔夫当时内心的想法。这种融训练于一体的课堂,让学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在一静一动中赏析了文章的魅力,体会了人物的情感,学会了语言的运用,也为写作扩散了思维,积累了素材。课文为什么以穷人为题,这些提问一举多得,已经超越了体会文章中心这一意义,它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文积累。

总之,我觉得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找到了文章的突破口,找准切入点 , 抓住联接点 , 突破重难点,做到了问题导学,感悟体验,引领学生实现了探究性阅读过程,在充分领悟的基础上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重难点.从“感知”、“揣摩”,再到“朗读”,整堂课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问题解决者都是学生自己,这样在活跃的氛围下教学目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真正做到了有效教学。但是这节课也有很多不足。

课文《穷人》续写 篇7

几年过去了,桑娜抱回的那两个孩子也长大了。

他们都很懂事,学习也都很好,一点也不用大人们操心。孩子们既努力学习,还在外面兼职打工,除交上学费外,还能结余一些补充家里。丈夫还在大海上继续打鱼,妻子也给别人做做针线活,家里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虽然还是算不上富裕,但温饱问题总算解决了。

桑娜一直有一块心病,就是她还没有告诉两个孩子,她并不是他们的亲生母亲。有一天,两个孩子很晚才回来,桑娜在心里做了一番斗争,她打算把真相告诉两个可爱的孩子。

课文穷人读后感 篇8

读了《穷人》这篇课文,我思潮起伏,这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竞然这么乐于助人?《穷人》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个穷人家庭渔夫和妻子桑娜生活艰难却把死去邻居西蒙的孩子收养下来,桑娜,这个心地善良的女人。她明白自己处境艰难,但是还是把邻居的孩子收养下来,这是一股什么劲儿使她这么做?难道她不知道自己这样做给自己家庭雪上加霜吗?不,她是知道的!渔夫,这个魁梧善良的男人,

他与妻子一样,出于善良,他还是把邻居孩子接了回来。为什么呢?是善良,是爱心!这一对夫妇,拥有多么大的爱心啊!人间处处充满爱。

穷人把孩子接了回来,这件事使我想起了另一件事情。一位穿着黑色衣服长者,竞然在倾盆大雨之中去捐血,这是为什么?我问他,他对我说,我的.孩子被白血病夺去了生命,现在,我也要为世界献出一份爱啊!即使我死了,我的血液也会在别人身上流淌。

6年级课文《穷人》续写左右 篇9

“哦!桑娜!亲爱的!你把他们抱过来了?!”渔夫抱起了其中一个孩子,惊喜地说。“你瞧!多可爱啊!”

“嗯!”桑娜莞尔一笑,“是啊!像小天使一样!”桑娜边说边轻轻抚摸着孩子。

“哦!对了”渔夫慢慢放下了孩子,“他们叫什么你知道么?亲爱的?”

桑娜略显伤心的摇了摇头,“不知道,哎!西蒙生前就不爱多说话,是因为孩子还没出生,丈夫就走了的缘故吧!”

“我们要给他们起一个名字!”

“起名字?”桑娜惊奇地问。

“对!起名字!哎!你知道么,听说中国人起名字都要翻烂一本书呢!叫什么典!”渔夫挠挠后脑勺。

“是词典吧。哎,咱们买不起啊!”桑娜无奈的说。

“不!我们总会有一本的.!”渔夫坚定地说、

……

可他们没有想到,那两个孩子其实一直都在醒着……

十五年后。

当时的两个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在暗地里一直偷偷的打工。

在一个清朗的下午,两个孩子把一本厚厚的词典送到桑娜和渔夫的手里……

《柳树醒了》课文教学的片断赏析 篇10

当代教育领域强调并推崇的人本教育理念,其理由是科学教育有两条规律无论如何不能违背:一是关于学科的学习规律,二是人的发展规律。但是,学科的学习规律必须服从人的发展规律。任何形式的教育,如果失去了人,那便无从谈起。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呢?

案例一:(反例)某教师借用我班学生上了一节观摩《柳树醒了》实录如下:

师:下面我们跟着春姑娘的脚步走进春天,一起去寻找美丽的春姑娘。(课件演示,学生欣赏)

师:你们找到春姑娘了吗?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小草发芽了。

生:我看见花开了,柳树发芽了。(许多学生在举手)

师:你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师:我也找到了春姑娘了,她就藏在一首小诗里,请大家读一读《柳树醒了》,把课文读正确。

师:再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师:我们来比一比谁读得最正确,最通顺。

师:你们真会读书,那么你们也一定很会找春天吧!快把春天找出来。

生:春雷把柳树叫醒了。

生:春雨给柳树洗澡了。

生:小燕子也来和小柳树捉迷藏。(学生的小手高高举起)

师:原来春天和小朋友、小燕子在一起呢!

由于这位教师比较年轻,驾驭课堂的能力不是很强,为了完成她的教学过程,所以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只点了一两个学生交流发言,并且又只点了眼前的几个人,而后面和旁边学生举起地高高的小手一次次地被迫放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一次次地被冲击,学生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一次次地被扼杀。这堂课也在学生的失望中结束。课后一位学生噘着小嘴对我说:这个老师真讨厌,她的眼里根本没有我,看都不看我一眼,我的手举那么高,我恨不得敲桌子。哼!真是个坏老师。听了孩子的话,我连忙说:你想说什么?孩子说:我想回答课堂上的问题。好,下节课我们就来说说这些问题好吗?孩子这才笑着进了教室。

这位教师就没有做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生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所以,她的教学没有面对每一位学生,没有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表现和反应,那么这种课堂就只能是残缺的、畸形的或者充其量是少数的人本教育课堂。最起码的全体都保证不了,还怎么谈得上关爱学生的生命发展?可见,关注每一个孩子,必须尊重其个性的`需要,爱护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这是关爱学生生命的立足点。

案例二:(正例)我在施教每节课都面对全班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如《要下雨了》这一课,课之前,我都要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学情预测,我预测到:1、学生可能对雨的形成比较感兴趣。2、学生还知道一些下雨前的征兆。在施教的过程中,我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课堂上总是自始至终进行鼓励性的评价:你真行!相信自己,你会读好的。你说得真好!你真会提问题!你的想法很有道理!我和同学们一样佩服你!你进步真大!这些鼓励让学生智慧的火花得到迸发,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使人本性得到了体现。同时课堂上,我尽可能的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大胆地说,尽情地说,让学生把心里的话都说出来,哪怕不在全班交流,也要让他与同桌说一说,因为好问、好说是学生的天性,他的求知欲才得以满足。

上一篇:少先队活动方案与总结下一篇: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的自我鉴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