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公开课教学设计底稿

2024-10-25

《穷人》公开课教学设计底稿(共10篇)

《穷人》公开课教学设计底稿 篇1

12、《用心灵去倾听》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课文采用儿童的视角观察事物,选取一些平凡的琐事来表现人物品质,语言朴素自然,平凡中包含深情,读来真实可信,生动感人。

学情分析: 学生对问讯处应该还是比较陌生的,特别是农村孩子,即便出行也是有大人带着的。因此,结合本科教学,教师可稍作解释释,也可让学生利利用双体日等就近观察车站或医院的问讯处,实地感受问讯处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体会“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3.领会文章的写作手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感情朗读课文。

2、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懂得用心灵去倾听能给人带来快乐与幸福。

课前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真情是一轮暖阳,温暖你那潮湿的心;真情是一股温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真情情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生活中处处有真情。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1)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

(2)请齐读课题,在这个课题中,你们觉得关键词语是哪个?(:心灵、倾听)再齐读,再读。

(3)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学要求:

(1)轻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想想主要写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

2、检查交流(1)我会读。

zháo着迷 乘机 拿着 砸伤 水槽 密语 召唤 谋面 立shān

zhecáozhào即 苏珊 无所不知 兴高采烈 问讯处

(2)了解学情

师 :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 生 :苏珊和作者汤米。

师:那谁来和大家说说,是什么让苏珊和作者汤米联系在一起,从而发生了一段美好的故事?

生:电话

师:这就和听有关了。那苏珊在哪里工作 生:问讯处。

师:问讯处是什么意思?

问讯处:就是让人有问题询问的地方。

师:问讯处是什么地方?(总结学生答案,介绍有关问讯处的小知识)

小结:问讯处其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在我国,许多公众服务场所也都设有问讯处,比如,医院、车站、码头、商店、银行等。它们为人们就医、乘车乘船、购物,办理金融业务等

这些活动带来很大的方便。

(3)词语积累。

倾听:倾听指细心地听取,表示中性的感情色彩,就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

着迷: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谋面:彼此见面,相识。无所不知:什么都知道。兴高采烈:非常高兴。

(4)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①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②小结:生活(关心);)学习(耐心);心理(爱心)

三、品读课文,感悟真情

1、课文中写了苏珊和“我”之间发生的哪几件事?

当“我”的手指被砸伤时,她从孩子的哭声中,听出了孤单、恐惧与无助,她用悦耳的声音帮助孩子消除恐惧,指导孩子实现自救,赢得了孩子的信任;当我在学习上遇到难题时, 一遍遍地向我解释,耐心地帮我解决;当“我”因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去伤心时,苏珊宽慰“我”,消除“我”对死亡的恐惧„„

2、我会读,我会品。

故事中的哪些内容感动了你?请默读全文,用“——”画出感动

你的句子(重点关注描写人物言行、心理的语句),并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做批注,待会儿和大家一起交流。

(1)我找到了听我说话的人,不由得放声大哭。①我为什么放声大哭?除了手指的痛,还有什么原因?(这哭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希望的幸福的哭。)

②在我的哭声中,细心的苏珊听出了什么?怎样帮助我?(听出了恐惧、孤单、无助,用悦耳的声音指导我自救,获得了我的信任。)

小结: “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了,苏珊听出了什么?可是“家里没有人,哭也不会有谁听见”。“我”只好把希望寄托在那个叫“问讯处”的小精灵身上。听到苏珊温柔的嗓音,“我”孤独的心灵一下子得到了抚慰,我终于放声大哭。这既是伤痛带来的痛苦的哭,更是在孤独中找到了希望的幸福的哭。

(2)小精灵总是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一遍遍地向我解释。①怎样回答才叫“耐心”地回答? 声音悦耳,不生气不着急,不厌其烦解释。②你觉得苏珊是个怎样的人?(有耐心、有爱心)

小结:苏珊面对“我”一个个简单而幼稚的问题,就像一位母亲那样耐心为我解释。在一次次心与心的交流中,两个人的心走到了一起,结成了母子般的情谊。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苏珊的爱心。语言虽然朴实,读来却令人十分感动。

板书:耐心倾听 不厌其烦

(3)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师:请大家读读这个句子:“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唱歌。” 师:谁能告诉大家:是什么原因让苏珊说这番话的? 生:因为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很伤心。师:你怎么知道“我”很伤心?

生:作者说“我非常难过,心比被锤子砸了的手指还疼”,锤子砸了手指,作者说心比手指还要疼。看来作者确实伤心了。

师:作者告诉苏珊自己很伤心了吗 生:没有。

师:一起读“我”说的话。(生读)那苏珊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苏珊是从“我”的话里听出来的。

师:老师再读“我”的话,你们用心听,看听出了什么?(师读“能告诉„„一动不动了呢?”)

生:我听出来了,作者非常不愿意金丝雀死去,他希望金丝雀只是不动了,过一会儿还能活过来。

生:我听出来了,作者对死充满了害怕。生:我听出了作者伤心到了极点。

师:你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这些苏珊听出来了吗? 生:听出来了。

师:是的。她是一直用心在倾听“我”说的话,当然听出来了。那么,苏珊为什么不直接告诉作者金丝雀死了呢?这说明了什么?

生:她很有爱心。她不想让“我”太伤心。生:她很乐观,把死看成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师:是的。让我们学着苏珊的语气来读这句话。(生读)师:听了苏珊的话,“我”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生:作者不伤心了。我是从课文第11段中知道的。师:请你读读这一段。

小结:心爱的金丝雀突然死了,“我”不仅痛苦,同时对死亡也充满了恐惧。苏珊说小鸟到另外一个世界去唱歌,这是多么美好的事啊!听了这样的话,笼罩在孩子心头的阴影立刻消散了,快乐又回到了孩子的身边。苏珊的善良、乐观由此可见一斑。

(4)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①“谋面”(见面)

②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因为慈母般的她曾给“我”帮助安慰。③为什么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

用“如同我第二个母亲”来形容苏珊,看得出“我”对苏珊的爱。我们也从没见过面,是电话线把两个人紧紧地连在一起:苏珊就像母亲那样,耐心倾听“我”的心声,困难时给予帮助,痛苦时予以安慰。这就是“我”长大后,离开家乡,知道电话是怎么回事后想见到苏珊的真正原因。这样写,也为下文“我”回到家乡后主动与苏珊联系作铺垫,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小时候,苏珊用心倾听并帮助“我”。长大后,她还会用心倾听“我”说话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下面我们就要接着学习课文最后一部分,从中寻找答案。

①会用心倾听。从这些地方看出:作者回故乡小镇,与苏珊取得联系,问苏珊“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她回答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

②小结:苏珊和作者一起回忆作者的童年,这说明苏珊依然保持着一颗?--童心。苏珊对“我”付出了母亲般的关爱,是我未谋面的母亲,成了我心灵的守护神。)

(6)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们,你们发现了吗?

①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先指名读、再齐读,要有感情地读。

⑥ “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为什么要这么说?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这是苏珊对汤米的告别,也是安慰。怕我伤心、难过,希望我乐观对待生活,过得幸福快乐„„)

3、感受苏珊的美好的心灵。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你心中的苏珊吧!

苏珊是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工作中一丝不苟,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

苏珊像母亲,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

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的人。(2)小结:苏珊作为问讯处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尽心尽力做好服务工作。对于文中的孩子,苏珊不仅用心灵倾听,更用心与孩子交流,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灵守护神。

四、领悟表达方法(前后照应)

(1)课文多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使文章层次分明。你可以找出来吗?

(2)第14自然段“苏珊?你能告诉我‘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吗”与第7自然段“‘修理’这个词怎么拼写”照应。

(3)第15自然段“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希望你的手指已经好了’”与第5自然段“我对小精灵说:‘我一个人在家,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了„„’”照应。

(4)最后一段“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与第10自然

段“你知道吗,这只可爱的小鸟,它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照应。五、总结深化

1、课文以“用心灵去倾听”为题有什么用意?

(课题“用心灵去倾听”,是对苏珊工作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

2、议一议在这个大千世界中,值得我们用心灵去倾听的有些什么呢?(人间真情冷暖)

3、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一个有关倾听的美好故事。同学们知道吗,这其实是发生在西班牙的一个真实故事。希望同学们都能从两个主人公身上汲取到真情的力量,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懂得用心去倾听,真心去关爱,给身边的人带来快乐与幸福。能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向别人寻求帮助,像汤米一样;在别人求助时要真诚地伸出援手,像苏珊一样。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六、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小练笔)

2、如果你是汤米,你会对去世的苏珊说些什么?请写几句话感激她对你的安慰。

3、细心的同学们,四川地震以后,留下了很多孤儿,让我们也用心灵去倾听,带给那些受伤的小朋友的幸福与快乐好吗?

【板书】 12* 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

苏珊 倾听 抚慰 我 关心、安抚 生活 耐心、讲解 学习爱心、乐观 心理 童心、守护 回味

●达标练习当堂检测 1.根据意思写词语。

(1)对人或事物产生难以舍弃的爱好(2)彼此见面,相识。2.按要求写句子。

(1)汤米对小精灵说:“我的手指被锤子砸伤了。”(改成转述句)(2)我离开了家乡,也知道了电话是怎么回事。我非常想认识苏珊。(用关联词合成一句话)

《穷人》公开课教学设计底稿 篇2

这篇课文笔者曾多次讲过,但总觉得不够满意这一次笔者决定尊重学生的个性, 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学生的引领人。要知道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也有了较高的认知水平, 所以本课的教学过程应力求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理解课文,自主完成对本课的学习,这也是笔者完成这一教学任务的教育理念。

主体教育理论认为: 自主学习是主体自主发展的基本形式。这是为什么必须重视以学生为主体,必须重视学生参与的最基本的理论根据。主体教育不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模式, 而是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之一,素质教育是主体教育思想、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教育模式。所以,笔者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抓住课题 ,认真研读 文本 ,反复思考 、推敲 ,决定“长文 短教”,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设置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

一、“求本”,让学生尝试“自主解读”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要想让学生尝试“自主解读”,就应当回归“本”,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笔者提出这样两个小目标:一是一分钟找出“穷字在课文中出现的次数。二是五分钟找出课文中描写他们是穷人的句子。目的是激发学生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二、“尚实”,放手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之道”

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学习实效,要符合“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一诠释。因此,笔者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加强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听说读写思的运用能力, 特别是引导学生发现西蒙身上的穷人之善良, 甚至不把西蒙列入“课文写了哪些穷人”这一解读的“死角”。在课堂上,作为对语言文字运用练习的开发,在学生讨论之后, 笔者鼓励学生补写西蒙去世前的表情、动作,以此来揣测西蒙的内心世界。这一“补写”的设计,触及了学生的情感波澜,增加了学生对课文意蕴的理解和感受,使情意宣泄和语言运用融为一体,达到了不吐不快的境地, 从而使语言文字的运用自然地进入佳境。

三、“创新” ,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师只有不断推陈出新, 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一环节,笔者确立了这样的目标:让学生用饱含感情的声音读出穷人善良的品质。这一目标的确立是为了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在读、议、评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情感线索和语言线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加深对课文思想感情的领悟。要完成这个目标,学生不但要自主去读,还要和同学合作。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使自己沉浸在想象的舞台上, 一会儿愁容满面,一会儿眉头紧锁,一会儿又坚定地点头。抓住这这一目标对学生进行训练, 不仅能使学生思想感情受到感染,语言能力有所提高,还能很自然地为完成本课的另一重点教学任务———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做好铺垫。

公开课教学反思 篇3

一、过度包装,成本太高

据笔者观察,现今流行的公开课大都经过精心的包装,并且评比的级别越高,包装就越厉害。如,为准备一节上档次的公开课,往往兴师动众,有的甚至竟准备一个月有余,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一节课往往经过多次修改教案,反复地试讲,准备各种教具,请教研员或专家指导、讨论等等,一般说来,经过这样的多次打磨,好课居多。即便成功,也是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但这是得不偿失的。首先,它打乱了教师和学校的正常教学计划;其次,使学生的课业受到干扰;再者,这样的课是刻意打造出来的,非常态的,一般教师即便是作课者也难以做到平时这样上课,因为投入太大。耗费学校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花费教师过多的精力。

二、功利性太强

既是评比,就难免把讲课者分个三六九等,无论是观摩课、研讨课,还是评优课等,对讲课者本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能够参评县级、省级甚至国家级的优质课,一旦评上,各种荣誉和利益就会接踵而至,因此就助长了部分教师为获奖而讲的不良局面,唯获奖是从,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心讨好听课者和评课者,曲意逢迎,其课甚至是讲给听评课者听的。

讲公开课的教师大都追求完美无缺,在各方面尽善尽美,十分挑剔。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太多的课都一窝蜂地使用课件教学,一味追求看点、图热闹,于是,把课上成了课件的展示课者有之;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虚情假意的伪讨论和庸俗做作的表演者有之;一味亦步亦趋地模仿别人,丧失了自己的风格,以至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者更有之。

当然,公开课作为积极有益的教研活动,我们不能因为其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就因噎废食,而是应该尽力发挥它的长处,规避它的弊端。

三、教师应苦练基本功,勿作秀

上公开课的教师为了脱颖而出,或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往往有—些做法会与众不同。如用影视、诗歌等新颖别致的导语,精心选取知识内容作铺垫,以及教学细节的处理与教学机智的运用、教具的制作,或课堂分组讨论,或组织学生表演等等,适度运用是正当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热闹,甚至哗众取宠,都是不适当的。我们应该看到,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要取决于讲课的科目、本节课的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应因材施教,不能一成不变,更要力戒矫揉造作。

上公开课的教师,受名利等因素的影响,常在课题的选择上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往往会选择自己较为熟悉的教学内容,或较易出彩的课,鲜有讲一些教师普遍感到困惑或新课程急需解决的课题。如就语文而言,讲课文者居多,很少有教师讲怎样作文和修改作文的。就是讲课文,也大都喜欢讲散文和诗歌,讲议论文的不多。因此,我们应提倡一课多讲,几人上同一节课,以利比较和取长补短。

四、正确运用课件

时下用课件上课日渐泛滥,尤其是公开课,简直到了无课件不成课的地步。当然,课件运用得当,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功效,但是不宜过多过滥,否则五光十色的画面会使学生转移注意力,产生审美疲劳。我们不能把生动活泼的师生对话变成生硬的人机对话,更不能把课件变成现代化的黑板。我们要知道,并不是所有的课都适合使用课件,我们应运用课件去解决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把传统教学与现代化手段紧密结合。

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评优质课的标准不应以是否运用了多媒体课件为唯一标准,评价一堂课课件的运用成功与否的标准应是: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究;是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拓展与三个纬度的充分落实。

五、追求常态化

教学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大可不必去追求完美,不必去追求面面俱到。我们应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可一味模仿他人。无论是讲课者还是听课者,都应摆正心态,不要刻意追求功利化,而应充分展示自己平时教学的风格,使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为同行提供一些借鉴,力戒浮夸,追求真实。一劳永逸式的讲课不可取。

《穷人》公开课教学设计底稿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2.理解重点句

(l)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2)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

(3)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能力。2.培养学生合理想象的能力。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向学生进行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教育。(四)美育渗透点

体会穷人夫妇的心灵之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

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感情朗读,激发学生情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学法

2、回忆一下,课文中的穷人指的是谁?板书:桑娜渔夫西蒙

(二)、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一课,一起进入穷人的精神世界

(三)、研读课文。

重点学习“抱回孩子”和“渔夫回家后催促桑娜抱回孩子”部分内容

1、初读感知

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

2、细读感知,思考问题。

1)说说桑娜家的生活怎样?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结合课文,看图用一个词表达出来。

(贫困)

2)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想一想,桑娜为什么非要这样做?说明什么?

(当她看到两个可怜的孩子,她乐于助人的本性不可抑制地表现出来,由于善良心的驱使,她什么也没想,毅然决然地把孩子抱回家里,充分体现出桑娜的善良。)

变现有人物品质)

七、布置作业

编排课本剧,把课文内容演一演。(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穷 人

桑娜 渔夫

态度坚决(神态、语言、动作)

忐忑不安(心理)

勤劳 善良 西蒙

(伟大的母爱)

教学反思

《穷人》公开课教学设计底稿 篇5

13、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乌,鸦”等9个字。会写“可,石、办”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 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教学重点:认字及初读课文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乌鸦急着找水--喝不着水--想办法喝水--喝着水了”这一系列变化过程。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只小动物,你们猜猜看它是谁?

身黑似木炭,腰插两把扇,往前走一步,就得扇一扇。(乌鸦)

2、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乌鸦。

3、师:我们认识了乌鸦,那你们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13、乌鸦喝水(相机指导乌和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生仔细听并圈画出本课的生字词。

2、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认识的字借助上面的拼音读,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男女生读、去拼音读、开火车读、小老师领读。

4、引导交流识记方法。齐读。

5、师:认识了本课的生字词,再读课文就会很简单,(指生读课文),其他同学当小老师认真听,仔细评。

6、认识自然段,师: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有两个空格,现在请你数一数,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并用序号123在空格地方标记出来。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是否像老师这样标的正确。

三、精读课文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你们看老师刚刚给你们带来的这只乌鸦现在口渴了,正在到处找水喝呢!哪位同学能结合你的经验,说一说“口渴了”的感受。

2、指生表演“到处找水喝”,理解“到处”的意思,说明乌鸦口渴难耐而又着急的心情。

3、师:乌鸦为什么到处找水喝,因为他太渴了,那你能把乌鸦那种口渴了急切地想喝到水的心情读出来吗?出示第一句话,指生读,齐读,表演读。

4、师:乌鸦找到水了吗?它喝到水了吗?为什么?让我们继续读第一自然段寻找答案。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生回答。相机板书(水不多,口又小,喝不到水)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师:乌鸦好不容易找到了水,但是喝不到,多失望呀!乌鸦喝不到水真着急,那我们快帮乌鸦出出主意吧!

2、生讨论交流,指生回答。

3、师:感谢同学们为乌鸦想出了这么多好办法,其实啊,乌鸦也和同学们一样,它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最后,乌鸦想出办法了吗?你从课文中哪里可以看出乌鸦想到了办法呢?乌鸦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小石子有什么用?乌鸦是怎么做的呢?指生读,再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乌鸦喝水的画面。相机板书(往瓶子里放石子,喝到水)

2、师:最后,乌鸦喝到水了吗?高兴吗?让我们一起分享乌鸦终于喝到水的快乐吧!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小结

师:学了这篇课文,我们可以看出来这只乌鸦可真聪明,在遇到困难时,能认真思考,解决问题。那我们是不是也要向乌鸦学习呢?以后在学习或者生活上遇到了任何困难,都要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一下,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的!

四、指导书写

1、观察

2、师范写,生书空

3、生描写,注意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脚放平,注意三个一,一尺一寸一拳头。

4、展评

五、小结

公开课教学设计 篇6

《 练习三 》

(新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亳州八中 张卫东

二零一五年十月

教学内容:练习三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教学难点:

1.乘法竖式、乘法估算;2.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

做第2题:

二、乘法估算练习

教师注意解析题目内容,学生注意听讲: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独立完成,订正时说估算的方法。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

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

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首先让学生说说图中的信息,其次再让他们估计结果。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 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

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板书设计: 练习三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四年级班主任工作总结

张卫东

在学校整体思想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本学期总结如下:

一、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

我相信学生在我的主导作用下能管好自己,所以,首先,我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主体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创建和谐的班集体,班干部是决定性的因素于是,我着手对管理体制进行“放权”:通过几次班干部例会,要求班干部敢想,敢做,不仅要做实干家,更要做决策者,只要能发动同学们自觉参与班级管理,有利于同学们的学习和各种爱好的发展,什么想法和活动都可以讨论。这样一来发挥了班干部的主体性,调动了班干部的积极性,工作起来轻松许多,而且效果也较好,除了学校组织的活动外,在班内还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同学们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大都由学生们自己策划、组织、总结、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以强化常规训练带动教育教学工作。

良好的常规是进行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保障,一个学生调皮捣蛋、不合常规的举动往往会使一堂好课留下遗憾,使整个集体活动宣告失败,甚至使全班努力争取的荣誉付诸东流,直接影响到班集体的利益。因此,要扎实有效地加强一个学生的常规训练。训练的内容包括《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的常规、课堂常规、集会常规、卫生常规、劳动常规等等诸多方面。训练可以通过集体或个人、单项强化或全面优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务必使每个学生具有“服从集体,服从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约束力,形成习惯。

三、激发学生竞争意识。

使孩子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一一对应的帮助差生活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重视对后进生的教育工作,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充分的发展。由于本班男生较多,差不多占全班的三分之二,一部分男生不但难于管理,而且学习不刻苦,成绩也较差,所以利用课间、课后找他们谈心,深入细致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帮助他们制定学习计划,和划分学习小组,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重视与家长的联系

班主任只凭自己的威信和力量是不可能取得教育成功的,必须力争本班科任老师和家长对学生有一致的要求和态度,并时常同他们交换意见。家长会是学校与家长联系的重要途径,应高度重视,确保会议质量,尽量与家长取得共识。会上可以请个别优秀家长介绍成功教育孩子的经验,可以谈教改的方向,谈本期教学内容及要求,谈本期整体情况,进行作业展览或者谈学校对家庭教育的建议均可。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配合学校教育好孩子,这样班主任工作才能更加顺利轻松。

当然我做的还很不够,有时是缺少了会发现的眼睛,因此才让班级管理出现了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可以说班主任工作是任重道远。有人曾说,能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就是一个成长进步的过程。通过这半年的学习锻炼,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以更大的信心和热情投入到其中。

浅谈初中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张卫东

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应作为新课改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它是数学教育教学本身的需要,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学生素养为目标的需要,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需要。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在思维教学活动过程中挖掘数学思想方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强化数学思想方法,并及时总结以逐步内化数学思想方法。

一、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

所谓数学思想,就是对数学知识和方法的本质认识,是对数学规律的理性认识。所谓数学方法,就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数学方法是数学的行为。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序时就产生了质的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若把数学知识看作一幅构思巧妙的蓝图而建筑起来的一座宏伟大厦,那么数学方法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而这张蓝图就相当于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是从数学内容中提炼出来的数学学科的精髓,是将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能力的桥梁。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新的《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在学好概念的基础上掌握数学的规律(包括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开展数学思想方法教育应作为新课改中所必须把握的教学要求。

中学数学知识结构涵盖了辩证思想的理念,反映出数学基本概念和各知识点所代表的实体同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数学实体内部各单元之间相互渗透和维系的关系,升华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规律,便形成相对的数学思想方法,即对数学知识整体性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确立后,便超越了具体的数学概念和内容,只以抽象的形式而存在,控制及调整具体结论的建立、联系和组织,并以其为指引将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一切适合的范畴中去解决问题。数学思想方法不仅会对数学思维活动、数学审美活动起着指导作角,而且会对个体的世界观、方法论产生深刻影响,形成数学学习效果的广泛迁移,甚至包括从数学领域向非数学领域的迁移,实现思维能力和思想素质的飞跃。

可见,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不完全取决于教材内容和知识点的数量,更应注重数学知识的联系、结合和组织方式,把握结构的层次和程序展开后所表现的内在规律。数学思想方法能够优化这种组织方式,使各部分数学知识融合成有机的整体,发挥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新课标明确提出开展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要求,旨在引导学生去把握数学知识结构的核心和灵魂,其重要意义显而易见。

那么,初中数学思想方法有哪些呢?

二、认识初中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中蕴含多种的数学思想方法,但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转化的思想、函数的思想,突出这些基本思想方法,就相当于抓住了中学数学知识的精髓。

1、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形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其应用广泛,灵活巧妙。”数缺形时少直观,形无数时难入微”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的名言,是对数形结合的作用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1]。在数学教学中,许多定律、定理及公式等常可以用图形来描述。而利用图形的直观,则可以由抽象变具体,模糊变清晰,使数学问题的难度下降,从而可以从图形中找到有创意的解题思路。如代数列方程解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往往借助几何图形,靠图形感知来”支持”抽象的思维过程,从而寻求数量之间的相依关系。例如:小彬和小明每天早晨坚持跑步,小彬每秒跑4米,小明每秒跑6米,如果小明站在百米跑道的起点处,小彬站在他前面10米处,两人同时同向起跑,几秒后小明追上小彬?此时,我们可画出如下的线路图: 依据线路图,我们可以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 S小明=S小彬+10,然后设未知数列方程即可。

2、分类讨论的思想

分类讨论思想是根据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对象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数学思想。对数学内容进行分类,可以降低学习难度,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因此,在教学中应启发学生按不同的情况去对同一对象进行能够分类,帮助他们掌握好分类的方法原则,形成分类的思想。如当取何实数时,对当时,;当<3时,的值的分类讨论:。

3、转化思想

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一系列转化的过程,中学数学处处都体现出转化的思想,如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高次为低次等,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认识到常用的很多数学方法实质就是转化的方法,从而确信转化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其次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使学生掌握这一具有重大价值的思想方法。例如:当求

时,的值。该题可以采用直接代入法,但是更简易的方法应为先化简再求值,此时原式。

4、函数的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中重视函数的思想方法的教学。华东师大版教材把函数思想已经渗透到初一、二教材的各个内容之中。因此,教学上要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函数的思想方法。例如:进行求代数式的值的教学时,通过强调解题的第一步“当„„时”的依据,渗透函数的思想方法--字母每取一个值,代数式就有唯一确定的值。如代数式x2-4中,当x=1时,则x2-4=-3;当x=2,则x2-4=0„„通过引导学生对以上问题的讨论,将静态的知识模式演变为动态的讨论,这样实际上就赋予了函数的形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就形成了以运动的观点去领会,这就是发展函数思想的重要途径。

我们又该如何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呢?我认为可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实践体会。

1、在知识发生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由于初中学生数学知识比较贫乏,抽象思想能力也较为薄弱,把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还缺乏应有的基础。因而只能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把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渗透到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渗透的契机,重视数学概念、公式、定理、法则的提出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决问题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忽视或压缩这些过程,一味灌输知识的结论,就必然失去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次次良机。如华东师大版第二章《有理数》,与原来部编教材相比,它少了一节——“有理数大小的比较”,而它的要求则贯穿在整章之中。在数轴教学之后,就引出了“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而两个负数比大小的全过程单独地放在绝对值教学之后解决。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住这个逐级渗透的原则,既使这一章节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又向学生渗透了形数结合的思想,学生易于接受。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有机结合,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于数学之中的种种数学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等错误做法。比如,教学二次不等式解集时结合二次函数图象来理解和记忆,总结归纳出解集在“两根之间”、“两根之外”,利用形数结合方法,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新旧知识的过渡。

2、在思维教学活动过程中,揭示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课堂教学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活动,揭示其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下面以“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课堂教学为例,简要说明。

教学目标:增强运用化归思想处理多边形问题的一般策略;掌握运用类比、归纳、猜想思想指导思维,发现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结论;学会用化归思想指导探索论证途径,掌握化归方法;加强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欲望,蕴涵类比化归思想。教师:三角形和四边形的内角和分别为多少?四边形内角和是如何探求的?(转化为三角形)那么,五边形内角和你会探索求吗?六边形、七边形„„ n 边形内角和又是多少呢?(2)鼓励大胆猜想,指导发现方法,渗透类比、归纳、猜想思想。教师:从四边形内角和的探求方法,能给你什么启发呢?五边形如何化归为三角形?数目是多少?六边形„„ n 边形呢?你能否用列表的方式给出多边形内角和与它们边数、化归为三角形的个数之间的关系?从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猜一猜 n 边形内角和有何结论?类比、归纳、猜想的含义和作用,你能理解和认识吗?(3)暴露思维过程、探索论证方法,揭示化归思想、分类方法。我们如何验证或推断上面猜想的结论呢?既然多边形内角和可化归为三角形来处理,那么化归方法是否唯一的呢?一点与多边形的位置关系怎样?(分类思想指导化归方法的探索)哪一种对获取证明最简洁?(至此,教材中在多边形内任取一点 O,连结点O与多边形的每一个顶点,可得几个三角形的思维过程得以充分自然地暴露)(4)反思探索过程,优化思维方法,激活化归思想。教师:从上面的探索过程中,我们发现化归思想有很大作用,但是,又是什么启发我们用这种思想指导解决问题呢?原来,我们是选择考察几个具体的多边形,如四边形、五边形等,发现特殊情形下的解决方法,再把它运用到一种特殊化思想当中。我们再来考察一下式子: n 边形内角和 =n×180°-360°,你能设计一个几何图形来解释吗?对于 n 边形内角和=(n-1)180°-180°,又能作怎样的几何解释呢?(至此,我们又可探索出另一种思维方法,即”在多边形某一边上任取一点 O,连结点O与多边形的每一个顶点来分割三角形)让学生亲自参加与探索定理的结论及证明过程,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同时,他们也体验到“创造发明”的愉悦,数学思想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3、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强化数学思想方法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课堂听懂了,但课后解题,特别是遇到新题型便无所适从。究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在教学中仅仅是就题论题,殊不知授之以“渔”比授之以“鱼”更为重要。因此,在数学问题的探索的教学中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领悟隐含于数学问题探索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全面展示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数学的全过程,让全体学生能在躬行的探索中理解知识,掌握方法,感悟数学思想[2]。

例如:求下图中∠BCA的度数。

方法1:先求出∠BAC=600,后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即可得∠BCA=1800-600-350=850 方法2:直接利用三角形外角性质,求得∠BCA=1200-350=850 显然上述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不同的方法,体会到了数学思想在解题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从而加强了对数学思想的认识。

4、及时总结以逐步内化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材是采用蕴含披露的方式将数学思想溶于数学知识体系中,因此,适时对数学思想做出归纳、概括是十分必要的。概括数学思想方法要纳入教学计划,应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思想的提炼概括过程,尤其是在章节结束或单元复习中对知识复习的同时,将统摄知识的数学思想方法概括出来,可以加紧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意识,也使其对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方式有更深刻的了解,有利于活化所学知识,形成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括数学思想一般可分两步进行:一是揭示数学思想的内容、规律,即将数学对象共同具有属性或关系抽取出来;二是明确数学思想方法与知识的联系,即将抽取出来的共性推广到同类的全部对象上去,从而实现从个别性认识上升为一般性认识。比如,通过解方程(x-2)2 +(x-2)-2=0,发现也可用换元法来求解。在此基础上推广也可用换元法求解。由此概括出换元法可以将复杂方程转化为简单方程,从而认识到化归思想是对换元法的高度概括,还可进一步认识到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它是对数学知识的高度概括。

由于同一数学知识可表现出不同的数学思想方法,而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又常常分布在许多不同的知识点里,所以通过课堂小结、单元总结或总复习,甚至是某个概念、定理公式、问题数学都可以在纵横两方面归纳概括出数学思想方法。

四、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心理学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指“基本的、统一的观点,或者是一般的、基本的原理。”“学习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从布鲁纳的基本结构学说中来看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第一,“懂得基本原理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心理学认为“由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因而新知识与旧知识所构成的这种类属关系又可称为下位关系,这种学习便称为下位学习。”当学生掌握了一些数学思想、方法,再去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就属于下位学习了。下位学习所学知识“具有足够的稳定性,有利于牢固地固定新学习的意义,”即使新知识能够较顺利地纳入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生学习了数学思想、方法就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内容。

第二,有利于记忆。布鲁纳认为,“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学习基本原理的目的,就在于保证记忆的丧失不是全部丧失,而遗留下来的东西将使我们在需要的时候得以把一件件事情重新构思起来。高明的理论不仅是现在用以理解现象的工具,而且也是明天用以回忆那个现象的工具。”由此可见,数学思想、方法作为数学学科的“一般原理”,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无怪乎有人认为,对于中学生“不管他们将来从事什么业务工作,唯有深深地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基本原理有利于“原理和态度的迁移”。布鲁纳认为,“这种类型的迁移应该是教育过程的核心——用基本的和一般的观念来不断扩大和加深知识。”曹才翰教授也认为,“如果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较高抽象、概括水平的观念,对于新学习是有利的,”“只有概括的、巩固的和清晰的知识才能实现迁移。”美国心理学家贾德通过实验证明,“学习迁移的发生应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学生需先掌握原理,形成类比,才能迁移到具体的类似学习中。”学生学习数学思想、方法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第四,强调结构和原理的学习,“能够缩挟‘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一般地讲,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的界限还是比较清楚的,特别是中学数学的许多具体内容在高等数学中不再出现了,有些术语如方程、函数等在高等数学中要赋予它们以新的涵义。而在高等数学中几乎全部保留下来的只有中学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内容,如集合、对应等。因此,数学思想、方法是联结中学数学与高等数学的一条红线。

《国殇》公开课教学案例 篇7

【关键词】国殇;教学案例;小组合作;爱国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选课意义

《国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散文选修》中“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模块的推荐篇目,所以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应放在“吟诵”上,在诵读过程中掌握声律,体现其韵律美,然后通过诗歌的节奏展现诗歌情感美。

教材在诗歌内容前面给出了以下信息:

1.诗歌两部分内容概括:奋勇杀敌,为国捐躯,歌颂爱国精神。

2.《国殇》的写作内容属于祭歌,表现爱国主义的中华民族精神和坚毅刚强的民族品格。

选择本诗作为公开课讲授,首先是因为其在主题上具有时代意义的情感教育目标,整体上的格调是积极昂扬的,体现气魄非凡的艺术魅力。另外在知识层面上,诗中再现了古战场中激战交锋的场面,战争的组成中所包含的敌军,战士,主帅,装备均有触及,但是在排列和组合具有典型性,所以作者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值得揣摩学习的。

二、课前预设

(一)平行班学生学情分析

1.爱国主题在高中语文课本教育中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对于爱国教育甚至有些麻木,唤起学生对爱国这一民族精神的重新认识可以说是我构课的主要目标。

2.《国殇》是楚辞体,理科班的学生因为其佶屈聱牙的古字加上楚辞的阅读普及性上远低于唐诗宋词等,所以对于楚辞的学习兴趣并不浓厚,所以对于文本的解读上要设立兴趣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二)应对措施

1.预习任务要细化明确

在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我运用了学案,对学案的设计我采用了分组学习法,每个组的学习内容是不同的,再给每个组组长布置任务分配给组员。

之前我给学生讲过鉴赏诗歌的步骤,所以每个组员负责相应步骤,其实这首诗歌不长,分配到每个学生手中的学习内容就很少了,但是少而精,他们负责的那一句诗里涉及的文言知识也得到解决,同时让每个学生对在课前对每个知识点都深入了解和拓展。

2.兴趣点设置

首先我把爱国主义这一主题进行扩大化,延伸到战争与和平的话题,联系当下时代背景和学生热衷的时事热点对本诗进行思考,这样在学生心里缩短历史距离。

另外在爱国情感的体会上,我联系了授课日期不久后的国家第一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唤醒学生爱国精神。

在对诗中战士形象的分析上和诗人情感的把握上我利用了战国末期楚秦战争的背景资料,学案中提供的背景资料里用伤亡人数让学生去想象战争的激烈程度,并且让学生用散文或者诗歌的形式介绍屈原,深入了解屈原的爱国思想和高尚的人格理想。

一、教学设计

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影视作品激发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求知欲同样是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知识的内在动力。

第二环节:知人论世,让学生以他们选择的方式带同学了解作者。

第三环节:吟咏诗歌,掌握声律,以读促悟。

第四环节:赏析诗歌:①解题目②说方法③析内容④挖内涵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在小结设计里我制作了一个关于战争对人类伤害的视频,给学生思考空间。

我将教学内容分为三大板块:

①【介绍作者】穿越时空,会语汨罗

②【分析诗歌】狼烟再起,沉吟殇歌

③【主题拓展】把握情感,传唱殇歌

二、课堂实录

【导语】

(播放《红高粱》主题曲)这段熟悉的旋律大家不陌生,正是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为纪念抗日胜利70周年重现银幕的红高粱,再现齐鲁大地热血儿女之风采,在两千多年前在这沃土之邻的楚地也有这样一群血性好汉,以身殉国,在所不辞,为祭鬼雄,一位诗人行吟泽畔,他的泪和他无限愁绪一起在汨罗江畔,化为一曲殇歌,成为古典的永恒。

(一)【介绍作者】穿越时空,会语汨罗

屈原我们并不陌生,我们都用什么词概括屈原呢?那今天我们班有几名同学要以另外一种方式带我们回忆屈原,大家欢迎(学生带来诗朗诵《祭屈原》)。

[一个同学扮演屈原,一个同学对话(配乐)]

教师点评

(二)【朗诵诗歌】狼烟再起,沉吟殇歌

1.首先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诗歌,注意本单元诗歌朗诵的方法,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掌握声律,体现韵律美,把握情感,展现情韵美。

配乐朗诵《国殇》

教师点评

2.解读标题:大家请看殇字形,歹字旁往往与死亡有关,说文作者郑玄给出如下解释:殇者,男女未冠笄而死,什么意思?大家齐读这句话“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何为国殇?

那么这是一场怎样激烈的战争呢,下面我们一起分析诗歌。

3.诗歌赏析方法:老师之前讲过品味诗歌的四个角度:明句意、析手法、摹形象、悟情感(板书),在以往的诗歌学习中同学们也经常运用这种步骤鉴赏,现在就是看大家对此掌握的程度了,预习中我们把全诗分为了三个层次,下面我们按照班级座位分为三个大组,每组分析一层,请每组成员分别从以上四个角度解读诗歌。请组长组织组员开始讨论(5分钟)。

4.【诗歌赏析】小组汇报学习成果

【第一组】: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学生A明句意:

(操吴戈兮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战士们手持吴戈身披犀甲奔赴战场,楚军战士非常勇敢,一上战场,就和敌军展开了白刃战。车轮交错,刀剑相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尽管敌人旌旗蔽日,兵士密集如云,但楚军战士仍冒着敌人发来的箭矢,向前冲杀。

学生B析手法:旌蔽日兮敌若云这一句作者运用的是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侧面表现了敌人之多,一开始就交战激烈,但我军临危不惧仍奋勇向前。

学生C摹形象:通过这种手法表现了战士们勇敢无畏的形象。

学生D析情感:诗人此时的情感应该是崇敬。

教师评价:同学们认为这一组同学分析的如何?

教师补充:作者开篇就非同凡响,直入战争场面,日月无光给人以窒息感紧张感。同时不忘塑造战士们形象。大家看战士们的外在形象是手执吴戈身披犀甲。

①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吴国以制造锋利武器著名。

②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周礼》犀甲寿百年。

所谓宝刀配英雄,写如此精良之装备正突出战士们的威武雄姿。

师:此时战争已近尾声,战况如何呢。我们请第二组继续解读。

【第二组】(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学生A明句意:由于寡不敌众,楚军阵地被冲破了,驾战车的骖马(战车两边的马)被打死打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学生B析手法:“天时怼兮威灵怒” 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现出战争场面的惨烈震天动地,侧面表现出战士们牺牲时候的悲壮。

学生C摹形象:这六句话表现了战士们英勇牺牲、浴血沙场的悲壮形象。

学生D悟情感:诗人对敌人侵略领土的情感是愤慨的,对战士们舍生救国还是崇敬的,对他们生命的逝去和国土的沦丧是痛苦的。

师生点评

教师补充:

①我个人认为较难理解的是这一句“霾两轮兮絷四马”,这个举动的目的是什么?

这句话提到了古代战术方马埋轮:在《孙子·九地》中解释的是:“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意思是:在敌人进攻时,绑住马,埋车轮,表示固守不退。用绳索将驾车战马羁绊在一起的战术,其实这是一种破釜沉舟的战术,表现出战士们视死如归的决心。

②后面一句紧承“援玉袍兮击鸣鼓”这句话十分重要。古代作战,鸣鼓表示进攻。这说明,楚方伤亡即使如此惨重,仍然一心进击。楚方将士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形象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师:在同学对整个战争场面的分析中,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沉闷战车的撞击声,战士们嘶哑的呐喊声,可谓主客相搏,山川震眩,声折江河,势甭雷电。

当大地一片沉寂,诗人此时的情感又是如何呢,我们请第三组进行解读。

【第三组】(出不入—为鬼雄)

学生A明句意:

壮士这一去,永远不复返,平原苍茫茫,离家路遥远。身带长宝剑,手臂挟秦弓,身首虽分离,忠心永不变。

真是既英勇,更兼有武功,意志多刚强,敌不可欺凌。身躯虽已死,精神却永存,魂魄真坚毅,做鬼也称雄!

学生B析手法:这一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中的直抒胸臆。

学生C摹形象:诗人通过出不入往不返,表现出战士受命忘身,义无反顾,无怨无悔的形象。

学生D悟情感: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战士们战死沙场是带着哀悼之情的,但是他们的精神永存,所以诗人也带着对后人的激励之情。

师生点评

教师补充:那老师想问一下同学们手握琴弓这一句是对战士生前场景描写还是死后场景描写?

这一句应该是写战士们牺牲后化为魂魄的形象,所以这里运用的是想象表现手法。

执着的爱国精神依旧不灭,李清照有一句诗恰如其分的体现了这种精神,也是出自于此,同学们知道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三)【主题】把握情感,传唱殇歌

教师:刚才三组同学对我们整首诗做了很好的诠释和注解,那么我们一起概括一下这首诗的主题,诗人要传达的主旨同学们都可以想到哪些词呢?(爱国、悼念、歌颂)

教师:同学们通过国殇,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我们伟大民族永垂不朽的爱国精神。

可以说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经历,只有生,没有死,生命就算不上完整。然而死的方式有各种各样,其意义也未必单一。正如司马迁所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国而死,身虽死而精神不灭, “魂魄毅兮为鬼雄”。我们不仅要秉承这伟大民族精神,更要身体力行,明天也就是12月13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日子吗?

(投影展示图片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问题:前巴勒斯坦总统阿拉法特的一句话“我带着橄榄枝和自由战士的枪来到这里。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落下。”就此话题,同学们有何感想?

学生联系时事热点讨论

教师:通过大家的讨论,我真的为你们身上的正义感点赞。将战争玩弄于股掌之间的人是可耻的,爱国是为了创造和平而不是滋生杀戮!警钟长鸣我们要时刻捍卫祖国的尊严,同时我们也要维护和平,因为一场战争的输赢付出的代价却是无法估量的。

老师最后给大家也带来了一首反战歌曲,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即是诗人又是音乐家的教父级的人物,鲍勃迪伦的《Knocking On HeavenS Door》(视频播放)。

作者简介:杨帆,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二级中教,2013年于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教育硕士研究生,黑龙江省大庆市实验中学。

语文公开课教学应保持课堂本色 篇8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公开课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情况:教师上课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需要,脱离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习惯,一心为迎合听课人的心理,刻意追风赶时,改变平时上课的方式,不注重语文教学的实效,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完美、新奇;评课缺乏科学性、严谨性。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刻板 缺乏灵活性

很多教师在上公开课前,要把很多精力和时间花在备课上,导语怎样设计,教学的逻辑顺序怎样安排,结尾如何收束等。一切安排妥当,在课堂教学中一成不变地按预设的程序和步骤进行,惟恐稍有改变,犯评课者之忌。其实,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过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师意料之外的种种情况,这就需要教师临场应变,增强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但一些教师却不敢越雷池半步,缩手缩脚,畏首畏尾,备课或仅为备课而备课,或为投评课者之所好,却忽视了备学生,没有充分考虑到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变化,不能灵活驾驭课堂。

二、盲目效仿 缺乏实效性

一些教师盲目效仿时髦的讨论式教学形式,不顾教学内容是否适合该形式,也不去研究讨论教学中学生素质及问题的设置、过程的引导和调控艺术等方面的因素,为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体现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盲目效仿,其结果是整个课堂一锅粥,学生七嘴八舌,一片混乱,教师对课堂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控制,预定时间一到,教师急于“抬”出自己的答案,使讨论早早收场,又转入下一个问题的讨论。这样的课学生究竟学到了什么,值得怀疑。此其一。

其二,不少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为了调动所谓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到热闹、新鲜、刺激,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需要,盲目效仿运用多媒体教学。为了准备一节课,通常要花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中可谓图片丰富,资料详实,拓展宽广,学生觉得新鲜有趣,听课者也不禁为教师如此精心周到的设计而暗自惊叹。但请问:这样做才是上好课的唯一手段吗?当然,我们提倡在需要的情况下,采用多媒体形式辅助教学,但不能主次不分,使语文教学变味。

其三,盲目追求高节奏、高效率。很多教师在公开课教学中,为表现自己上课的效率高,一改平时的上课习惯和节奏,把原本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内容硬是浓缩为一节课完成,这样必然造成教学任务与教学时限之间的矛盾,教师手忙脚乱,时间仓促,往往一个问题没弄透彻,又急于转入下一步活动,其结果是教师什么东西都提到了,学生却什么东西都没弄明白,还必须不懂装懂地努力配合教师。这样所谓高节奏、高效率的课真正的效率有多高,只有上课教师自己知道。

三、听课评课 缺乏科学性

一些教师上公开课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怎样更为有效地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为了宣传自我、评定职称、调动工作等,没有丝毫的教研目的。上课的指导思想、目的不端正,其他一切也跟着变了味。这样的教师从备课开始,一心只想着如何打动和吸引评课人,得到评课者的好评。评课时,多数人都是点评教师的教学设计怎样,表现怎样,却忽视了至关重要的一点——了解学生到底听得怎么样。按理说,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学生,而在教学过程中或听课后究竟有多少评课人真正关注过学生呢?充其量只是看看课堂上的表面气氛而已。其实,作为听课者,在听课过程中不管凭经验还是教学中的蛛丝马迹,一定能感受到学生学得怎么样,能了解到教师上课最真实的一面。因此,评课还必须重视一点:应关注学生。

当然,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在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我们提倡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学习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但坚决反对打着“新理念”的旗号,为自己的一己私利或其他目的搞“花架子”教学,这是值得我们警醒的。

综上所述,语文公开课要返璞归真,反对华而不实。当然,这并非说语文课不要好的形式,而是说教学形式应与教学内容相统一,不必刻意追求新奇,要注重语文教学的实效性,严防形式主义教风的形成和泛滥,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正确对待语文公开课教学,形成科学、民主、务实的教风。

让公开课的阅读教学更理性 篇9

一、明确又简单的教学目标

公开课要呈现简单又明确的目标。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指引教师和学生努力的方向,是教学的起点,也是一节课的归宿。贪多求全的教学目标肯定无法在40分钟的课堂内完成。

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公开课上,课堂成了教师展示的大舞台,教师出示汉字从古到今的演变,播放爬山的视频;进行拓展想象和写话训练;积累诗句,改编诗句……一节课热闹非凡,容量大,节奏快,令人目不暇接。但笔者觉得只有部分尖子生才能跟得上教师的步伐,其他学生只是观众。

一节阅读课,教师教什么是由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来综合确定的。

1.筑实根基

阅读课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阵地,而听说读写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根基。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也就是语感。对语言文字有感觉了,“根”深了,语文教学才能“枝繁叶茂”。语文教学要教“文章写了什么”,也要教“为什么文章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样”;既要重视语文作为一门学科的工具性,同时又不能忘记语文的人文性。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既能得文章之意,又能得文章之法。同时,教师还要尽量把教学放到生活实践中。

2.学会方法

学生学会了阅读的方法,才能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掌握阅读的规律,形成阅读能力。这也是教师教学的最终目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学会这些学习方法。如低年级的图文结合、用手指着读,中年级的圈画法,高年级的笔记法等。有了阅读方法的逐渐渗透,学生才能从扶到半扶半放再到自主阅读。

二、清晰又简洁的过程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学到阅读的本领,教师必须简化教学过程。如《雾凇》一课,如何让学生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教师从默写与之有关的几个词语“水汽、遇冷凝结”等入手。学生理解这些词语之后,教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出这几个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找出描写雾凇形成的关键句,紧扣关键词,由了解到理解到熟读能诵。教师在教学中没有追求华美热闹,学生静静地踏踏实实地读懂了文章,并进行了内化。简化教学过程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1.摸准起点

学生进入课堂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拥有一定的经验,教师不了解学情,当然会遭遇很多情况。尤其是公开课,事先摸准学生的学情和困惑,有利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制定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将要使用的教学方法,尽量避免因为不了解学情而遭遇课堂互动不畅的情况。

2.精简流程

为了凸显阅读教学的高效,我们应当围绕公开课要解决的重难点问题精简教学流程,不必兜圈子。如阅读教学一般可以分这几个环节:认识生字词、读通课文、了解文意、习得文法、识记积累。当然,这不是一成不变的,要依据学情和课文的特点来确定,如诗歌的教学可以从哪些入手,散文的教学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考虑等。我们的阅读课堂就如写作一样要先构思好整节课的框架,然后雕琢其中的每一个点,这样才能明确目标,容易落实。

当然,这样的教学要逐渐向预定的目标推进,由表入里,由外到内,这是学生学习的规律。

三、面向每个学生是理念

这不是一句挂在嘴上的口号,公开课也要做到这一点。如果仅仅是部分优秀生才华的精彩展示,那么这节课就失去了真实。因此,我们在设计教学流程时要呈现梯度式螺旋前进的设计板块,不同的学生能够得到不同层次的思考发言的机会,避免部分学生因一节课的落后而变成次次落后。而在课的最后十分钟可以设置有关练习,用来检测这节课中学生掌握的情况,能当堂解决的就绝对不留到课后去恶补。

四、追求高效是最终理想

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学生最需要的?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最省时?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追求高效课堂,这也是公开课所追求的。

小学阶段,我们尽量把学习时间放在课堂内,不占用课前时间,也不在课后拖延。这不仅是节约时间的一种方法,也是训练学生专注于阅读的一种方法。只有学生专注了,课堂效率才能高效。课后的时间,我们可以让学生补充阅读,丰富和拓展课堂内容。

追求高效课堂,实际上离不开教师精心的教学预设、明确又简单的教学目标、清晰又简洁的教学过程以及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课堂凝聚着教师的教学素养和理念。要让课堂高效,教师必须充分地进行预设,在课堂中发挥教学机智,在课堂上赏识学生,挖掘学生的潜能,塑造精彩课堂。

如果这四点都能做到,那么这节课肯定是一节好课。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能有所得,得学习方法,得文章之意,得文章之韵,得文章之言。有了通畅高效的学习阅读渠道,学生的阅读能力还用发愁吗?

(责编莫彩凤)

《穷人》公开课教学设计底稿 篇10

地点:七年(1)班教室

授课人:宁老师

背景:宁老师借班开课,供大家借鉴探讨;全班共52位学生,听课老师16位,片区教研。

宁老师初次与该班学生配合,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有不少环节值得学习借鉴:第一,所设计的导语很有创意。其一以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摆脱了师生之间的生疏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便于课堂上的交流,“互信——亲近”;其二自然地扣住了新课所揭示的主旨——“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是一个完美的结合;其三介绍读书之法“眼到、口到、心到”,其中关键是“心到”,为后面师生之间的用心交流、解读文本做好铺垫;其四借助学生的语文教师之口赞美学生,从而实现激励学生踊跃发言的目的。第二,整堂课上,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充满激情——这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关键所在。对学生的反映,毫不吝惜赞美之辞——“比老师的答案还好”、“比初三的学生厉害”、“有这样的表现肯定上大学”等,孩子的进步是长辈们肯定出来的。第三,在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把握比较到位,尤其是在理解主旨句的含义以及谈对自己的启示阶段。第四,宁老师板书设计合理整洁,字迹工整美观,基本功优秀。

同时,宁老师的课还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发人们的思考:

思考一,从各位教师的反映来看,这堂课很成功,宁老师也感觉很爽。那么,一堂课成功与否,到底是由学习主体的收获来衡量,还是由上课教师的收获来衡量呢,答案无疑是前者。那么,怎样才能比较客观地衡量学习主体的收获呢?首先,看课堂学习中学生发言的人次有多少;其次,听学生发言的质量――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超出上课教师的预设(教参上所提供的)的见解。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出现的,教参编写者或上课教师所考虑到的毕竟有限,而全班四五十个学生,肯定能超过几个编者加一个上课教师的思维。更何况每一个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都各不相同,这正是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而这堂课上发言的学生只有11人次,这是第一个思考——衡量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是什么,怎么量化分析。

思考二,主动发言的学生,说的内容“比老师的还好”。这不能反映学生真实解读新课文的能力,他们所说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从参考书上借来的。仔细观察两个发言学生的课本,一个批注得很详细,空白处基本都写满了,另一个则把参考书放在课本下面,回答问题时直接翻开参考书念。因此,怎样引导学生科学地利用参考书,甚至学生是否有必要去买参考书,等等,这些问题需要语文教师统一认识,科学地去引导。

思考三,在借助参考书来与教师交流的基础上,学生探究文本的主动性、积极性肯定会受到制约——发表不出独到的见解。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照搬参考书的回答不停地肯定,甚至赞扬,是否有可能扼杀学生求知的主动性、创造性。

思考四,这是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属于重点课文,至少要安排2个课时来学习。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选择这样的课文来开课,是否有必要为了给听课教师一个完整的感觉而硬把学习内容压缩到1课时来完成。开课也是为了带领学生真正地学习,而不是为听课教师开课。再说,说课时有说教材、说教法等环节,并不会引起听课教师有这堂课没上完的感觉。相反,两个课时的内容压缩到一个课时来完成,容量大,时间少,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就不能保证。

上一篇:事业单位青年文明号下一篇:职业生涯规划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