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风车的教学反思

2024-05-26

战风车的教学反思(共9篇)

战风车的教学反思 篇1

篇一:二年级音乐《大风车》教学反思

《大风车》教学反思

本课分为这几个教学步骤:

一、律动(跟着《大风车》的音乐伴奏),二、由熟悉的伴奏音乐导入到歌曲《大风车》的新授教学,三、动画城 欣赏动画片主题歌并解决简单的音乐知识,四、挑战800 各组安排各种形式来挑战,把《大风车》这首歌曲唱得、表演得更好。

这一首歌《大风车》就是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大风车》的主题歌,歌词通俗易懂,富有童趣,旋律为五声性音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风格,情绪热烈欢快,颇具动感和号召力。在教授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了师生共同聆听歌曲《大风车》,跑跳步进教室,坐好然后进行提问:“同学们,你们喜欢收看中央电视台《大风车》节目吗?你能讲段大风车里的故事给大家听一听吗?最喜欢大风车节目中哪位主持人?喜欢哪个小栏目?你能有节奏地说出来吗?” 教师通过这种提问的方式给予适时的鼓励并以小风车作为奖励,学生情绪高昂,大都能谈到《大风车》里的玩偶、顽皮家庭、新闻袋袋裤等等他们非常熟悉的中央电视台儿童频道有的栏目或人物,激发了学生学唱这首歌的热情。接着我又利用《大风车》节目做节奏游戏——击鼓传风车,让学生初步感受《大风车》的旋律。全班学生围成圆圈,在鼓声中传风车,鼓声停时,风车传到谁手里,谁就用这一节奏说话:x.x。学生对游戏非常感兴趣,都能积极大胆地站起来创作。随后我又向学生介绍有关风车的知识,首先请学生看课件,向学生介绍风车是什么样子,提问学生有什么用?学生根据课件的内容或平时的积累回答,教师进行小结:风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大多是利用风力旋转产生动力的。它最大的好处是没有污染在荷兰等地方,风车是人们生活的好帮手。在学习和展示中尽情展现童年生活的幸福,享受音乐的快乐。

这首歌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在教唱这个环节时我觉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歌曲两 段结尾音调的不同以及八分休止符和切分节奏的掌握,所以在教学时我注重让学生尽情地交流尽情地演唱,充分体会歌曲的内涵及其丰富的表现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通过学习他们认识到了用轻巧、纯真的声音能唱出歌曲天真欢快的感情,对学生的学习成果我给出了充分肯定,他们还通过积极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如歌舞结合,声势伴奏等。在音乐活动中同学们想象力非常丰富,想象出了很多造型来,老师给予各组创造给予热情鼓励。学生很快地发表了

各自的想法,在小组汇报时争先恐后,用轻巧、纯真的声音演唱《大风车》,并能以舞蹈、声势、乐器等多种方式参与歌曲的表演。在按照一定的节奏创作短句和用有声材料表现风车转动声音的创造性音乐实践活动中,有积极参与的热情,有自己的创意,能和同伴很好合作。分组用不同的方式创造性地表现歌曲《大风车》。当然速度、力度等关于音乐感受方面的问题,也可以请各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歌曲?并在此基础上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演绎。

整堂课从“导入” 到“动画城”到“挑战800”都是贯穿于少儿节目“大风车”节目现场的步骤,所以总的来说,这堂课还是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还有一点不可忽略的遗憾之处,在最后一个环节“挑战800”中,学生的挑战都是以小组来进行,而且千篇一律都是用的歌表演——部分同学唱、部分同学跟着歌声跳舞,再由部分同学敲打节奏伴奏,虽然表演的都还不错,但孩子们的重点放在了跳舞上,对歌声的要求反而低了,下面观看的同学更是如此,蜻蜓点水地评价歌声,对舞蹈的编排及节奏敲击的要求品头论足,颠倒了主次,尽管我及时向学生的这种表现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学生们还是和刚才一样偏执于歌曲的各种伴奏形式。课后我冷静的分析了这一环节,认为这完全是我引导不清楚的问题,如果我在这一环节开始时用简单扼要的话语说清唱歌与歌表演、打击乐伴奏的主次关系,并和学生一起商量可采用哪些方法,然后再让学生自己去讨论,去排练,这样最后一个环节肯定能成为这堂课的高潮部分,并使《大风车》这首歌得到了升华。篇二:29.战风车 教学设计

战风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奇事,认识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厮、虔、冤、邪”4个生字;积累“外行、冒险、虔诚、形形色色”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奇事,认识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搜集关于本文作者及《堂吉诃德》这部作品的相关资料。教学安排:一课时 《战风车》这篇课文记叙的是堂吉诃德模仿古代骑士第二次出征中的一段,主要写他把郊野的风车当作巨人,竟然提着长枪、骑着飞马与之战斗,结果被风车刮倒在地。这段故事是通过堂吉诃德与仆人桑丘的对话展开情节,其中有一处“战风车”情景的生动描写(第10自然段)。塞万提斯运用十分典型化的语言描写和行动描写刻画出了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课文中的另一个重要人物桑丘与堂吉诃德相辅相成:主人耽于幻想,仆人处处求实;主人急公好义,仆人胆小怕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和《堂吉诃德》的内容。(结合让学生阅读本课后面的“学习链接”。)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伟大的作家、戏剧家、诗人。祖父是破落贵族,当过律师。父亲是潦倒终生的外科医生。由于家贫,他只上过中学,但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后从军,参加过抗击士耳其军队的战斗。1602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1605年该书第一卷出版,1615年该书第二卷出版。这部作品中出现了将近七百个人物,描写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成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真实而全面的反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部著名的《堂吉诃德》中的一个片段,共同来认识一下这里面的人物吧!

二、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你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唐吉诃德把郊野的风车当作巨人,竟然提着长枪、骑着飞马与之战斗,结果被风车刮倒在地。)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厮”sī,比一比(读音及字形),再组词(想想字义)。

斯()兔()牙()

厮()冤()邪()

3、默读课文,本文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

堂吉诃德桑丘杜尔西内娅驽骍南得

桑丘:堂吉诃德的仆人

杜尔西内娅:堂吉诃德要去托波索探访的一位绝世美人,桑丘让堂吉诃德相信见到的粗野村妇是被魔术师诅咒了的杜尔西内娅。

驽骍南得:堂吉诃德出行骑的马。

4、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堂吉诃德为什么要去战风车?桑丘是什么态度?战风车的结果是怎样的?

由于头脑中充满了骑士的奇遇,竟把风车当作巨人,所以去战风车。劝说,告诉他那不是事实,希望他能醒悟。

结果被风车刮倒在地,“滚翻在地,狼狈不堪。”“不能动弹”

四、再读课文,深入学习:

1、同桌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战风车之前、之后,堂吉诃德和桑丘的两次对话。体会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2、交流:主人耽于幻想,仆人处处求实;

主人急公好义,仆人胆小怕事。

3、默读第10自然段,画出描写堂吉诃德的神态、动作的语句,结合书中的插图,想象他战风车时的生动情景。体会堂吉诃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4、交流:

(1)“一片虔诚向他那位杜尔西内娅小姐祷告一番,求她在这个紧要关头保佑自己,??”

杜尔西内娅小姐其实只是一名普通的农妇,但在堂吉诃德的眼中,她却仿佛就是那个自己心目中要为之保护和爱戴的人,说明堂吉诃德是一个耽于幻想的人。脱离现实,终日沉迷于幻想。

(2)“然后把盾牌遮稳身体,横托着长枪飞马向第一架风车冲杀上去。”“他一枪刺中了风车的翅膀;??”

勇敢,急公好义。动机纯真善良,立志铲除世间的恶魔,反对压迫,锄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3)想象堂吉诃德战风车时的生动情景。体会堂吉诃德的勇敢、无畏,但又是那么荒唐、可笑。

五、讲述故事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内容和方式简要地讲述这个故事。

要求:可讲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胧,也可只讲战风车的那个重点场面; 可以一个人口头复述,也可以两三个人对话表演;

可以只讲故事内容,也可以在讲述中说出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和认识。

2、每组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六、表达感受

同学们可以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对堂吉诃德的看法和评价。

七、拓展阅读

课文结尾说:“他们谈论着方才的险遇,顺着往拉比塞峡口的大道前去,因为据堂吉诃德说,那地方来往人多,必定会碰到许多形形色色的奇事。”

想知道他们后来还有哪些险遇,碰到了哪些奇事吗?同学们可以在课外去阅读《堂吉诃德》的故事书或连环画。

八、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复述故事内容。

2、课外阅读《堂吉诃德》的故事书或连环画。

板书设计:

堂吉诃德:将风车当巨人(1——9)向“巨人”挑战 挑战失败(10--13)重踏征途(14)

表现了可悲可笑的“骑士精神” 篇三:29战风车

时间:

篇四:大战风车

课例:

材料汇总

学科:语文

教师:李佳

《大战风车》

学科:语文 年级:八年级 课题:善于发现,积极思考,自主学习课例:《大战风车》 时间: 2011年5月13日

目录

1、教研计划————————————————2

2、教案——————————————————5

3、说课稿 ————————————————8

4、教学反思——————————————— 11

5、集体备课记录 —————————————12

6、教研活动纪实 —————————————13

7、教研总结 ——————————————14 语文教研活动计划

—— 李佳

一、课题:善于发现,积极思考,自主学习

二、指导思想与教研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 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不善于发现问题,而是未想清楚就质疑问难,也即所谓的“徒劳的质疑问难”,则有百害而无一利,影响甚至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最终影响教学效益。所以,教师必须让学生学会善于发现问题,并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思考问题,这是我们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首要任务。

影响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原因有二:一是长期以来,我国教学领域教师讲、学生听,或者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学会了“听”,学会了“答”,而没有学会质疑问难;二是有的教师本身就不善于发现问题,直接影响了学生善于质疑问难。

三、教研形态:

为了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除了确实需要采用“教师讲,学生听”或“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方式外,要自觉地采用“学生问,教师答,或者学生答”的教学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养成学生预习的好习惯,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在第一次接触课文时会产生很多问题,将问题一一记录,形成预习笔记,在课堂上,鼓励引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当一个学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的就回去思考,这就形成了一个思维活跃的课堂氛围。如果每节课的气氛都是如此,那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将不再是一句空话。

1、备课:

教师做好课程材料准备,安排学生做好预习笔记。只有这样,教师上课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2、试教:

一切准备就绪后,要求教师有一定试教,试教有助于教师整体熟悉和把握教学设计,有助于教师发现准备不够充足的地方,如同二次备课。试教时,同年级组长和教师必须参加,课后交流,提出宝贵意见,精益求精,这样能够在正式授课时更趋于完美。

3、上课:

在试教基础上,任课教师正式上课。要求全体语文教师和相关领导认真听课,及时发现课堂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留待课后共同交流,并以“重视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为主题展开讨论,为教师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

4、评课:

相关领导和教师应该参与评课,各抒己见,提出宝贵建议,使任课教师的任课水平得到提高和进步,评课后整理好评课记录,由组长形成材料。

5、反思:

授课后听取各位领导和教师的评课意见,总结课堂的得失,以便在以后教学中注意并改正。

四、工作要点:

1、开展专题研究,提高教学质量。

2、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3、做好课堂的及时反思,做到每节课的教学水平都有所提高,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能学习到新的知识。

五、教研细则:

1、教师要善于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2、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3、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未知的问题,从而产生自主学习的需要,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最大限度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让我们从每一个四十分钟做起吧!

六、组织管理: 组长:朱胜

成员:语文组全体教师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集体备课记录表

篇五:旋转木马教学反思

旋转木马教学反思

旋转木马>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课始,出示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摩天轮、钟表、风车、旋转木马等物体运动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运动显现,并根据学生的感知规律,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的思维过程,再通过交流,对旋转运动的特点的认识就更加深刻了。这是旋转运动现象的前提,由于前面的观察、模仿做动作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了较为深刻的表象,所以让学生到生活中找一找物体旋转的现象时,学生视角较为广阔,但是在表述现象是还不是很清楚。

活动化的>数学教学,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时活动教学,课中我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在活动中进行观察、操作、探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合作探究,大胆创新。

最后让学生欣赏图案,逐步发现数学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学习数学的情感得到鼓舞。总之,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充分体现新课程所提高的课堂的综合性、实践性。

旋转木马教学反思

(二)在以前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我总是过于生硬地、直接地将“在方格纸上把一个图形进行平移的方法”“抛”给学生,那么这些知识仿佛是“从天而将”似的,学生往往会不知所以然。改进教学策略之后,我在设计预案时注意改进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使数学教学有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以上教学中,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探索空间,促使学生在尝试探索、挑战困难的过程中去积极思考、合作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学习方法,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智慧,这种智慧就更具有长久性。同时 让学生在“火热的思考”中,体验、发现数学的本质意义,感受数学的真与美,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数学的现实性、实用性;让学生在“再创造”的活动中,学会数学化,学会数学地思考。学生也在辩论和比较中相互学习,在解决他们自己的“知识冲突”中国共产党同促进。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本节课的教学本着“让学生的自主探索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按照“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将图形进行平移——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进行设计。在教学中力求体现:

1、活动化的教学形式。数学教学应是活动教学,要尽可能地创设机会让学生“做数学”,本节课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操作、探索。

2、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数学课程标准 》 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是“现实的”,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这节课的学习背

景都是生动的生活实例,学生从中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自己的生活中。

3、自主化的学习方式。过去的课堂教学中,我较多采用的是单一的启发式,设计较多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和思考。后来我知道 教育不能限制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生成。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倡导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创新。

4、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材只是为学生提供了生活中一小部分的平移和旋转的实例,同时教材又是静止的、平面的。为了克服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本节课结合多媒体教学给学生更为直观、更为生动的体验。

5、情意化的情感体验。新课程要求摆脱“唯知主义”的框框,进入认知与情感和谐统一的轨道。我在设计这节课时自始至终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自信等情感因素培养,并将它们有机整合在教学中。

战风车的教学反思 篇2

一、验证性评价让目标取向更具说服力

验证性评价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 利用实证的方法或工具, 对教学内容、学生作品等进行验证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 可以避免传统评价方式中师生评价所带来的主观情绪, 对学习过程或结果不但能作出真实而客观的评价, 而且还能对它们起到修正和再创造的作用。

1. 取材生活, 巧妙构思

《漂亮的风车》是让学生在文章中插入制作示意图, 并调整图片大小与位置, 形成一则“图文并茂的风车制作说明书”。而对于说明书的本质 (能根据说明书进行操作或使用) 缺乏评价手段和评价时间, 因此, 学生只能在“理论”上推敲和点评说明书的步骤及插图的正确与否!

笔者把教材改编成了《魅影阿凡达》, 让学生在《阿凡达变脸器使用说明》这个文档中插入使用示意图, 知识点和操作目标与原教材一致, 即插入图片、调整图片大小位置等。

教学从明星姚明的阿凡达照片导入, 相片呈现, 立即吸引学生注意力, 他们异口同声地说:“阿凡达!”教师肯定了他们的猜测, 并解释说是姚明阿凡达, 紧接着出示教师自己的阿凡达头像, 学生在猜测和欢笑声中找到了答案:老师的阿凡达头像。

阿凡达头像的制作是通过对《阿凡达变脸器使用说明》的解读达成的, 教师把这个能切实达成的目标结果放在学生面前, 用一句“老师就是通过这个说明书来制作自己头像的, 咱们一起来看看”顺势把学生的注意力牵引到说明书上。然后让学生来分析这个说明还缺少什么 (生答:插图) 、应该在什么位置插入图片等等, 最后再让学生分步练习操作方法。

这样的改编仍属说明书教学系列, 也没有改变原教材的学习目标, 只是构建的元素由原来的风车变成了阿凡达头像。从学生的下意识反应来看, 阿凡达的确离他们的心更近, 而教师这个真实的阿凡达头像的呈现又把这个距离变成了零, 改编后的教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即时验证提供了技术和时间上的可能。

2. 慧心解析, 感受真实

原教材《漂亮的风车》中, 风车制作说明书中的文字中包含“如图一”等字样, 图片文件又以“图一”等命名, 学生可以很快地找到并插入图像。出于对任务真实性的考虑, 笔者对教材进行了处理:

课前准备《魅影阿凡达》时, 把插图都重新命名成有意义的文件名 (如图) , 教师在演示时, 很自然地点明:文件命名时必须有意义, 如“阿凡达插图 (搜索照片) ”, 这样查找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然后让学生读文字说明书, 根据其中的关键词来进行图像的插入。结果, 学生很快完成, 问后发现, 学生基本都能从说明书中找到与图对应的关键词, 如“搜索照片”, 这样就能很顺利地在相应位置插入图像。

虽然这样的设计比原教材难些, 但是可以看出, 学生理解了“一个有意义的文件名”有多么重要, 这也是对教材第1册中“保存文件”的很好补充。同时, 学生也明白了关键词在命名和查找中的作用, 对于教材中涉及的网络查找的知识也有较大帮助。

若教师让学生感受任务的“真”, 并把信息技术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 这样的设计对信息技术系列教学具有补充和巩固的作用, 也为学生接受真实且即时的验证性评价作了过程性渗透。

3. 即时验证, 凸显真趣

原教材中对风车制作说明书的评价, 是围绕学生操作和学生作品展开的, 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进行。虽然评价得面面俱到, 但忽略了说明书的本质即让使用者理解并清楚怎么做。为解决这个问题, 笔者做了这样的处理:

在进行《魅影阿凡达》的教学过程中, 对几位学生的半成品进行点评, 并以表扬的方式采集1~2位学生的原始大头照 (如图) 。

在所有任务完成后, 教师提问:“我们做的这个《阿凡达变脸器使用说明》到底是不是最正确的呢?”学生有说是有说不是, 这时教师马上提出要对某位学生的说明书进行亲自验证的要求, 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起来了。接着, 教师打开阿凡达变脸器在线网址www.avatarizeyourself.com, 按照那个学生说明书的操作步骤, 同时借用现场采集的学生大头照进行操作验证, 目标成果1分钟内立判。验证成功时, 学生的阿凡达合成照自然就生成了, 当这个合成照显现时, 大家都跃跃欲试, 参与热情非常高!

这样的即时评价让学生很愿意自己去尝试, 做自己的阿凡达头像。而且, 通过在线阿凡达变脸器的验证, 反证作品 (说明书) 是否准确有效, 并对作品进行及时修正。因此, 这种用真材料和真动作设计出来的验证性评价, 不但能客观即时地评价学生作品,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及时修正教学目标, 提升教学效果。

二、反思性评价让过程价值更具感染力。

反思性评价比较适合在情感类教学题材中使用。它是通过真实的教学场景触发, 引导学生自觉地对过去和对情感不断反思, 对自己和对亲人重新评价, 而后发现和折射出学生内心深处真实的自我评价。因此, 这种由心而生的自主性评价方式不一定要通过语言直白地表达。

1. 来源实事, 用心设计

《规划城市建设》是一节在幻灯片中科学规划城市的操作课, 学习目标是学会图形叠放次序设置, 学会动画的自动播放设置, 学会使用绘图笔。教学过程并没有涉及规划城市的基本理念与规则, 更没有厚实的情感基础, 仅仅是一个规划串连起几个操作目标的任务教学。有鉴于此, 笔者考虑用实事设计教学场景和任务。

由于当时正值四川5·12地震后灾区重建时期, 笔者情不自禁地想:“可否在不改变教学目标的前提下, 适当改变一下教学内容?把灾区重建放到课堂上来, 也许学生会更想完成这新城规划。”

顺着这个思路, 我即刻上网查找灾区重建的相关资料, 还利用真实地图和GOOGLE地图确认了映秀镇新城所在区域, 并把它描绘在幻灯片中, 替代了教材中原来假设的规划任务。

为遵循映秀的真实状态, 防止学生改变河流山川, 我还利用Photoshop把“烧汤河”“岷江”和“群山”等做成了一张图片, 然后以背景方式插入到空白幻灯中, 保证了任务的真实性。

由于在设计任务时, 并没改变本课三个学习目标, 只是把任务情境变得更真实。当学生看到映秀镇地震后的图片时, 他们的脸上即刻显现出沉痛的表情。当教师打开映秀镇镇长的规划, 并顺势发出“重建家园” (本课任务) 的规划倡议书时, 学生们都变得很积极, 非常愿意用自己的知识和双手规划出一个崭新的映秀镇, “真爱”行动由此起航。

2. 匠心独运, 渐入真境

既然教学任务已经变成了对映秀新城的规划, 那一切就应该从实际出发, 教师提出了新城规划需要遵循的几个要素:A.分区协调, B.生态美化, C.交通便捷, D.安全因素。可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 怎能既遵循现实生活的建设要素, 又达到课堂教学的操作目标呢?经过反复思考, 笔者决定明修规划要素, 暗渡操作目标。

在新课导入时, 教师特意出示一张带错误的映秀城市规划图 (如下图) , 并问道:“这个规划好不好?为什么?”

生A:“不好, 钢铁厂建在映秀宾馆旁了, 排出的废气影响了这里的人。”

师:“那应该怎么规划才能减少污染呢?”

生A:“把映秀钢铁厂搬得远些。”

“对, 最好把钢铁厂迁到郊区去, 并在厂的周围种上些树木。”教师边说边移动鼠标操作起来, 并讲解道:“点击右下角的绘图笔, 选择一种颜色。”然后我把钢铁厂圈住, 顺势做了一个箭头示意把厂迁到郊区。 (完成了教材的教学目标即使用绘图笔)

生B:“树种在屋顶上, 超市建在银行的上面。”

师:“是的, 他观察得很仔细。行道树种在了屋顶上, 不过我们可以把树置于底层。”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很顺利地就渗透了“叠放次序”的操作目标。

生C:“学校建得太远了, 学生上学很不方便。医院也建得太远, 人们看病也很不方便。”

生D:“烧汤河上只有一座桥, 人们要去邮局必须从北边的那座桥绕行。”

经过全班同学的甄别, 这些错误的规划基本上都被挑了出来。

这种在任务中完成操作的方式不但符合了本套教材关于“强化任务淡化计算机知识”这一特点, 而且让学生用“心”思考好的规划方案, 让他们更加感觉到自己作为一名城市的“规划师”的责任。很多学生发言积极, 在过程中不断反思, 不但能说出错误所在, 更能提出合理的规划建议。

3. 反思生命, 凸显真情

在学生规划好映秀新城后, 教师请学生上来展示自已的新城规划, 要求必须紧紧围绕规划的四要素, 对自己的规划作品边播放边讲解。

其中有一位男生是这样道出心里话的:“因为钢铁厂的污染很严重, 所以我把它放在了山那边, 并且种了很多树。把学校和医院放到了这里 (他边说边用绘图笔勾画) , 这样学生上学就方便多了。我还在烧汤河下游建了一座桥, 这样人们可以从这里去超市购物了。地震后, 很多人都失去了亲人, 一定会有许多孤儿和老人, 因此我在这里建了一个敬老院和孤儿院。新城将来一定会有许多人口, 所以我在这里还建了一个菜场。我建了三幢映秀宾馆, 我想将来到这里旅游的人都可以住到宾馆里……”

他的建设映秀新城的想法不可谓不周到, 这不是教师所能“教”出来的, 应该说是在学习过程中对灾区重建的不断思考和完善所得, 充满了对灾区人民由心而生的关爱之情, 以及对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美好愿景。只有当真像呈现课堂时, 真情才能由心而发, 反思性评价才能自觉自主地进行!

战风车教案 篇3

《战风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默读课文,了解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奇事,认识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2.引导学生认识“虔、冤、邪”3个生字;积累“外行、冒险、虔诚、形形色色”等词语。

教学重点

了解堂吉诃德大战风车的奇事,认识堂吉诃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感知作者叙述故事和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查阅搜集关于本文作者及《堂吉诃德》这部作品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简介作者和《堂吉诃德》的内容。(结合让学生阅读本课后面的“学习链接”。)

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伟大的作家、戏剧家、诗人。祖父是破落贵族,当过律师。父亲是潦倒终生的外科医生。由于家贫,他只上过中学,但喜爱文学,阅读了大量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后从军,参加过抗击士耳其军队的战斗。1602年,开始写作长篇小说《堂吉诃德》,1605年该书第一卷出版,1615年该书第二卷出版。这部作品中出现了将近七百个人物,描写的生活面十分广阔,成为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封建社会状况的真实而全面的反映。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部著名的《堂吉诃德》中的一个片段,共同来认识一下这里面的人物吧!

二、初读全文,了解大意

1.下面请你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唐吉诃德把郊野的风车当作巨人,竟然提着长枪、骑着飞马与之战斗,结果被风车刮倒在地。)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厮”sī,比一比(读音及字形),再组词(想想字义)。斯()兔()牙()厮()冤()邪()

3.默读课文,本文共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什么关系? 堂吉诃德桑丘杜尔西内娅驽骍南得 桑丘:堂吉诃德的仆人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 第29课

杜尔西内娅:堂吉诃德要去托波索探访的一位绝世美人,桑丘让堂吉诃德相信见到的粗野村妇是被魔术师诅咒了的杜尔西内娅。

驽骍南得:堂吉诃德出行骑的马。

4.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堂吉诃德为什么要去战风车?桑丘是什么态度?战风车的结果是怎样的?

由于头脑中充满了骑士的奇遇,竟把风车当作巨人,所以去战风车。劝说,告诉他那不是事实,希望他能醒悟。

结果被风车刮倒在地,“滚翻在地,狼狈不堪。”“不能动弹”

四、再读课文,深入学习

1.同桌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战风车之前、之后,堂吉诃德和桑丘的两次对话。体会他们各自的内心活动和思想感情。

2.交流:主人耽于幻想,仆人处处求实; 主人急公好义,仆人胆小怕事。

3.默读第10自然段,画出描写堂吉诃德的神态、动作的语句,结合书中的插图,想象他战风车时的生动情景。体会堂吉诃德是个什么样的人?

4.交流:

(1)“一片虔诚向他那位杜尔西内娅小姐祷告一番,求她在这个紧要关头保佑自己,„„” 杜尔西内娅小姐其实只是一名普通的农妇,但在堂吉诃德的眼中,她却仿佛就是那个自己心目中要为之保护和爱戴的人,说明堂吉诃德是一个耽于幻想的人。脱离现实,终日沉迷于幻想。

(2)“然后把盾牌遮稳身体,横托着长枪飞马向第一架风车冲杀上去。”“他一枪刺中了风车的翅膀;„„”

勇敢,急公好义。动机纯真善良,立志铲除世间的恶魔,反对压迫,锄强扶弱,充满了无私无畏的精神。

(3)想象堂吉诃德战风车时的生动情景。体会堂吉诃德的勇敢、无畏,但又是那么荒唐、可笑。

五、讲述故事

1.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内容和方式简要地讲述这个故事。

要求:可讲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胧,也可只讲战风车的那个重点场面; 可以一个人口头复述,也可以两三个人对话表演;

可以只讲故事内容,也可以在讲述中说出自己对人物的看法和认识。2.每组选出代表,全班交流,师生点评。

六、表达感受

同学们可以用一两句话写出自己对堂吉诃德的看法和评价。

七、拓展阅读

课文结尾说:“他们谈论着方才的险遇,顺着往拉比塞峡口的大道前去,因为据堂吉诃德说,那 语文S版五年级下册 第29课

地方来往人多,必定会碰到许多形形色色的奇事。”

想知道他们后来还有哪些险遇,碰到了哪些奇事吗?同学们可以在课外去阅读《堂吉诃德》的故事书或连环画。

八、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复述故事内容。

战风车的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玩风车这个活动让幼儿知道用拨、跑、甩、吹等方法使风车转起来。

(2)能大胆的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的发现。

(3)激发幼儿对风车探索的兴趣,体验探索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多于孩子人数的双、单轮风车、盆子、米若干。

2、在角落里摆放一只电风扇和若干风车用布遮住。

3、幼儿平时玩过风车。

活动过程:

(一)玩单轮风车,初步获得让风车转起来的经验,体验探索的乐趣。

1、教师出示五颜六色的单轮风车,提问: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看看我身上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你们想不想和我一起玩?请小朋友和我玩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

2、幼儿自由挑选插在米里的单轮风车,选一个空的地方玩。

3、幼儿自由探索,教巡回观察。

(1)观察孩子探索单轮风车的玩法,抓住个别典型的玩法。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

4、引导幼儿在同伴面前讲述自己玩单轮风车的发现。

(1)让孩子停止玩风车,坐下来休息,教师:小朋友带着风车宝宝回家了。你们看老师的风车宝宝多听话,我叫它停它就停,叫它休息它就休息。小朋友你们的风车宝宝听不听话,我们也让它休息下吧。小朋友和风车宝宝玩的开心吗?

(2)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并演示自己的玩法,教师:“你是怎样玩风车宝宝?”请幼儿演示给同伴看,同时请同伴一起尝试风车的玩法。

(3)小结:通过吹,拨,跑、甩让单轮风车转起来。

(二)玩双轮风车,引导幼儿比较两种风车的不同玩法。

1、教师激发幼儿玩双轮风车的兴趣,教师:风车宝宝还有许多的 好朋友想不想找出来玩?我们一起把它叫出来,风车宝宝你好,快出来吧。(模仿风车宝宝)小朋友门好,我是双轮风车宝宝,你们想跟玩吗?你们跟我玩的时候看看我会不会转,来跟我一起玩吧。

2、幼儿自由挑选插在米里的双轮风车,选一个空的地方玩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观察。

(1)教师观察幼儿玩双轮风车的玩法,抓住个别玩双轮风车典型的玩法。

(2)教师引导幼儿用语言交流自己的玩法和发现,比较两种风车的不同玩法。

4、讲述发现

(1)教师引导幼儿休息,教师:小朋友带着风车宝宝回家了。[本.文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风车宝宝说 今天和小朋友玩的真开心,不过我有点累了,让我休息一下吧。小朋友你们看这双轮风车宝宝会不会转起来?

(2)引导幼儿比较两种风车的不同玩法,教师:你是怎样让风车宝宝转起来的?这个双轮风车宝宝和刚才的单轮风车宝宝有什么不一样?它们玩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3)小结:双轮风车宝宝除了可以吹、拨、甩、跑让它转起来,还可以用在地上推让双轮风车宝宝转起来。

(三)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风车的兴趣,拓展幼儿的思维。

1、教师激发幼儿兴趣,教师:老师这儿还有一个很大的本领,可以让很多的风车一起转起来,你们相信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很多转的风车)请你们猜猜看是什么东西让许多风车一起转起来?小朋友猜猜得对不对呢?(出示电风扇)小朋友除了电风扇还可以有什么办法使风车宝宝转起来?

2、幼儿相互讨论。

小结:小朋友想了这么多东西让风车宝宝转起来,让我们可以再来玩一玩。

(四)延伸活动

1、利用户外活动引导幼儿探索风车,让幼儿知道风可以让风车转起来。

2、收集扇子、玩具电动吹风机等工具引导幼儿区域活动时继续探索风车。

教学反思: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都是老师为孩子先准备好材料,幼儿只要制作就行了,这样就剥夺了孩子自主学习的机会。而这次我为孩子提供了多种制作材料,让幼儿自己动脑筋选择材料过程中包含了丰富的学习内容,而且孩子们对于自己选择的材料很喜欢,制作风车的过程也十分顺利。

战风车的教学反思 篇5

设计意图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本活动通过探索折纸步骤--折小风车--体验风车变式的有机过程,既进行了必要的技能培养,又通过引导幼儿自主探究学习获取了良好情感体验。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自由拆解折纸作品探索学习风车折法,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大胆表现的能力。

2.通过折纸作品的变式操作激发幼儿对折纸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手眼协调的精细动作。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1.正方形纸若干、风车作品若干,A4纸、胶棒若干。

2.区域活动投放折纸灯笼、折纸风琴的成品、半成品以及材料(熟练掌握四角对中心折和撑开的技能)。

3.大风车片头曲音乐。

活动过程

一、听音乐、玩风车,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手里的风车可以怎么玩呢? 教师播放大风车片头曲音乐,幼儿跟着音乐按照自己的想法玩自己的大风车。<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熟悉的富于童趣的音乐可以触发幼儿活跃思维活动)

二、探索大风车的折法,形成步骤图

1.自主探索。

师:这么好玩的风车,是怎么折成的呢?小朋友自己试一下,一步一步拆开,然后一步一步折好,看能不能折成好玩的风车?

幼儿独立拆解,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及时给予引导、鼓励。

2.共同探索。

教师出示范例风车作品,同幼儿一起分步拆开并呈现每一步形状,形成拆解步骤图。

3.整体示范。

翻转拆解步骤图,形成折纸步骤图。通过提问让幼儿明确每一步的详细要求。

(评析:这一环节为幼儿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操作氛围,鼓励幼儿主动探索克服困难,由自主探索——共同探索——示范强化,让每位幼儿充分体验主动学习的快乐。)

三、按步骤图折风车

1.按步骤图示熟悉风车折法。

鼓励幼儿按记忆结合步骤图独立折叠,完成风车作品。教师巡回观察幼儿作业情况,及时给以指导。

2.学习小风车折法。

师:小朋友都学会了折风车,折得又整齐又漂亮!

老师还折了一个小风车,它是风车的小宝贝。宝贝风车是由正方形纸四角对中心折,然后按照风车折法折成。请小朋友也给自己的风车折个小宝贝吧。

(评析:这一环节有助于幼儿养成看图示折纸的习惯,通过宝贝风车有变化的强化操作,提高了幼儿的精细动作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对折纸的兴趣。)

四、探索风车的变式

风车向背面对边折、对角折形成风车的几个变式,如:帆船、双船、鲨鱼嘴等等。鼓励幼儿创造出自己独特的变式作品。

(评析:这一环节充分利用了折纸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教育意味,通过作品的多种变化,从不同的角度触动原有固化的折纸意象习惯,持续激发幼儿思维想象与操作尝试。)

五、装饰作品

幼儿选出最喜爱的作品,用涂色、绘画、添画等多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装饰。

(评析:这一环节幼儿通过装饰折纸作品,使作品本身美化、个性化,使自己对折纸活动获得更加丰满完整经验。)

活动延伸

1.交流游戏。幼儿欣赏观摩同伴的作品,体验折纸活动带来的乐趣。

2.区域活动。投放以风车为基础折法上的变式风车、大丽花、纸盒、月亮船等几种作品步骤图,方便幼儿继续探索学习。

(评析:交流活动的目的是达到“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的教育要求。延伸的区域活动呈现了几种有难度的作品,目的是充分利用区域活动低结构性的特点,给幼儿提供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自主发展空间。)

教学反思

本教学活动强调幼儿主体的探索,以折纸作品本身有意味的形式吸引幼儿探究学习,形成了伙伴之间互相激发的群体氛围,丰富了个体的良好情感体验。

个体对折纸的兴趣、敏感程度以及技能等方面的差异会影响到幼儿的活动参与度,教师应当特别做好相应幼儿的经验准备并在活动中给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赤壁之战教学反思 篇6

但是作为古典文学之典范,《赤壁之战》当之无愧。现在,学生对文言文不甚了解,古代文学正在渐渐淡出孩子们的视野。然而白话文问世仅一百余年,换言之,即五千余年的中华文明几乎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保存下来的。所以,很有必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更好地继承灿烂的祖国文化。由此,我下定决心,就讲《赤壁之战》!

作为语文课,就要讲出“语文味”,通过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依此,我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小说,围绕小说的三要素,结合课后习题,我设计了教学思路。感觉亮点在于“对句”导入,试写“嘉奖令”,欣赏火攻短视频,升华主题于珍爱和平。然而,缺点和不足也显而易见:

首先,在范读方面欠缺,整堂课没有给学生进行范读。黄老师点拨我说:“一堂好课,教师首先要做到精彩的范读。尤其是像《赤壁之战》这样的文言类课文,学生读不好,读不顺,不容易品味课文,因此教师一定要进行范读。读课文,读百遍,学生做到,教师首先更要做到,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其次,学生发言虽多,但提问的覆盖面不广,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没有回答问题。由此,备课要备充分,要设计难度不同的问题,给每位学生通过思考能勇敢发言的机会。备课是上课前所有的准备活动,绝不等于写教案。所以,备课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教材编写的规律,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备课要站在系统、哲理的高度,将整单元、整册、整个学年、整个小学阶段的语文书统筹起来,进行整体备课。

再次,把握人物性格是本节课的一个目标,如果能围绕人物描写,让学生运用五种人物描写方式,来个小练笔,会更好:既能加深对写作方法的理解,又能锻练习作能力。

板书书写不完整,也是这节课的缺陷。今后,要继续坚持练粉笔字,培养自己边讲课,边书写板书的习惯,避免忘写板书。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7

《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悲壮、感人、内涵丰富、篇幅较长的动物小说,全文接近2000字。课文记叙了曾经在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大象嘎羧,自知生命大限已至,便再次佩上象鞍,来到打洛江畔缅怀往事,凭吊战场,最后在埋葬着战友们的“百象冢”旁刨开一个坑,庄严地把自己掩埋的故事。

一、读课题,定基调

讲课伊始,让学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定基调:课题读起来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一次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再读又有一种英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头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大象。就是这样一头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做了那几件不同寻常的事呢?学生说。我随机板书:“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临战场”“埋葬自己”。从而以时间为序理清了课文脉络。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为下面语段的品读铺垫了一个悲壮的基调。

二、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采用“让学生提出疑惑—自读解疑,师适时引导,点拨,拓展—总结点题。这样一个三步曲。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

三、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走进文中的作者、波农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读中悟情,收获感动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赛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透过这些文字。还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五、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还可以尝试,在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从而体会嘎羧的善良与忠诚……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去想象,去填补文中的空白。有待在以后的课堂实践中,探索。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2

从这节课是第一课时,在开篇的教学中首先引入了对课文的总体介绍,让学生从表达方法层次接触到一些常出现的名词。如:它是小说,是以时间为序,是以故事的形式出现。这样的开场,学生也许有些陌生,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必须让他们接触到这些,并慢慢地迁移到以后的学习中。

作为第一课时,学生有了初读课文,认识字词的基础,接着让六年级学生快速默读课文,以“嘎羧临死之前做了哪些事?”作为主线来以引导学生以“小标题”的形式理清文章的条理。这些能力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在这节课上,让学生以默读、批注的方式进行分析课文,感受战象的内心情感。由于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因此学生的发言不太积极,课堂比较安静。即使如此,我仍不怕课堂寂寞,因为它背后的是学生的思考。

一、批注所带来的思维之美妙

课堂虽然不拒绝热闹,因为那是师生之间情感所碰撞出火花的绚烂;但它的另一面应该沉思默想,是学生思维与文本所摩擦的静态之美。因此,在理清文章层次之后,让学生以质疑的形式再次回到战象临死前所做的三件事上:为什么它要重披象鞍?为什么要再回打洛江边?为什么要长眠在战友们身边?……这一个个萦绕于心的问题带着学生再次走进课文,走进战象的内心世界。读文章后把自己的内心想法写出来,这样的批注是有效的学习方法。

二、想象说话重塑感人时刻

交流自己读书所得,解决之前所提出的疑问之时就是学生们移情体验之时,学生们把自己当作战象,设身处地地想象战象要回象鞍的急切心情,想象它见到老朋友之时的激动及所引起的对战争岁月的回忆。通过想象说活,再一次把感情、激情点亮,把动物的忠诚,战士,英雄的气概诠释。本节课以“重披象鞍”“再回战场”这两个话题进行想象说话。

三、课堂艺术的遗憾

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8

一、读课题,定基调

讲课伊始,让学生齐读课题《最后一头战象》后,我定基调:课题读起来有一种沉重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在一次抗日战争中幸存下来的最后一头战象,再读又有一种英武的感觉,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头在战场上浴血杀敌的大象。就是这样一头大象,在它生命的最后历程中,做了那几件不同寻常的事呢?学生说。我随机板书:“重披象鞍”“告别村民”“重临战场”“埋葬自己”。从而以时间为序理清了课文脉络。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并为下面语段的品读铺垫了一个悲壮的基调。

二、做到长文短教

由于课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学生在理解上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备课前我也去查阅了有关长篇课文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直奔中心”法,即从整体入手,通过整体感悟,让学生直接触及中心正题,抓住重点段落进行研读,放弃逐字逐句的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于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从采用“让学生提出疑惑―自读解疑,师适时引导,点拨,拓展―总结点题。这样一个三步曲。这样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也很好的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投入。第一第二方面,抓住文章表现的几种情感,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战象的品质,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

三、走进嘎羧的内心,实现与文本对话

在点拨疑惑的过程中,如何让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走进文中的作者、波农丁。实现与文本的对话。这成为了我备课时的一个难点和重点。我想只有通过对文章中重点字词的体会,作者的细节描写等等,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于是在教学“披挂象鞍”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们抓住了

“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久久地摩挲”、“泪光闪闪”、“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些词句,体会嘎羧内心对曾经辉煌地留恋和回忆。同时,也把抓事件――品细节――悟感情这一学习方法教给学生,为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读中悟情,收获感动

在学习本文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抓重点语段细读,男女生赛读,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段邀请同伴自由读等多种形式,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描写的细腻,透过这些文字。还体会到了嘎羧的善良,忠诚情怀,思想得到了净化,人性得到了提升,动物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

五、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崔峦老师有一句顺口溜说的是:“读思议练重实践,人文熏陶含其中”,通过阅读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这篇文章还有很多的空白点需要学生去思考,比如嘎羧回到战场时“久久的凝望”,在礁石上“亲了又亲”,“震耳欲聋”的呼唤等等,这些都是文本的空白点。于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们开始思考久久的凝望里嘎羧仿佛看见了什么?在礁石上亲了又亲它仿佛在说什么?在震耳欲聋的呼唤里,它仿佛在呼唤什么。这些口语表达的设计,即让学生走进了嘎羧的内心,体会到他当时的情感,同时落实了“读思议练重实践”这一句话。

六年级《最后一头战象》教学反思 篇9

因此,根据我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是这样定下自己的教学目标的: 1 指导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2 在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抓住描写战象动作、神态的词语和有感情的朗读来品读课文中的重点段落。 3 引导学生走进嘎羧的内心世界,体会嘎羧丰富的情感,并从中领会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教学中我设计先从整体入手,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在整体感知课文后,让学生谈谈对嘎羧的印象,然后抓住重点语句研读,避免逐段讲解的繁琐,以实现长文短教的目的。

如何进行长文短教的教学?是否应重点抓住一处(如嘎羧在打洛江畔凭吊的那动人的一幕)进行透彻的研读,继而辐射全文:二十六年前是怎样的一幕?从而体会嘎羧的英勇。在它知生命大限已至之际它为何这样做不去象冢而去百象冢?

上一篇:验资的定义种类和范围下一篇:7食品安全办公室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