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头堡战略论文

2024-06-14

桥头堡战略论文(共8篇)

桥头堡战略论文 篇1

桥头堡战略

兔年伊始,多个区域规划正蓄势待发。其中,云南“桥头堡”规划有望近期公布,明确把旅游业作为该省重点扶持的先导产业,并把生物医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给予积极扶持。另外,成渝经济区、内蒙古区域、京津冀都市圈和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也有望陆续亮相。

“桥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 南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9年7月,国家主席胡 锦涛考察云南后提出把云南建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此后,加 快桥头堡建设,把云南建成中国沿边开放经济区已成为云南发展的重要目标 之一。发改委启动编制指导意见,意味着这一战略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去年年底召开的全国发展改革工作会议上提到,2011年,要尽快出台云南“桥头堡”、成渝经济区和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等规划和政策。从上述论述来看,云南“桥头堡规划”被列在 2011年待出台区域规划的第一位。

尽管规划尚未正式出台,但记者获悉,国家层面对云南“桥头堡”的定位和 总体目标已经明确,即打造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国际大通道、沿边开放 开发的合作试验区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先行区、外向型特色优势产业基 地、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示范区,以及西南重要流域的生态安全屏障。

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近日在该省两会期间明确提出,要全力推进“桥头堡”建 设,努力促使“桥头堡”建设取得实效。积极推动国际公路、铁路、水运和 油气通道建设;启动瑞丽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加快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加快发展对外贸易,争取进出口贸易额跃上150亿美元新台阶。以农业、生物、信息为重点,推进 滇台合作。重点产业方面,据秦光荣此前介绍,一方面要把云南建成以清洁可再生能源为主的能源基地和输变电枢纽,充分利用云南丰富的水能资源,科学合理开发,为自身和周边的发展提供强大的能源支撑。另一方面,要发挥云南自身 优势,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以及生物产业、旅游业。

从参与规划制定的相关人士处了解到,作为云南省优势产业之一的旅游业将 成为该省重点扶持的先导产业,生物医药也被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写入 “桥头堡规划”,未来将得到积极培育和扶持。多家券商在研究报告中指出,随着桥头堡建设的推进,当地矿产、电力、生物制药、旅游等优势产业有 望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云南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对全省经济贡献比例为14%,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空间广阔。就上市公司来看,拥有独特旅游资源的丽江旅游、云南旅游等公司值得看好。生物制药是云南最有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云南省将在产品研发、税收等方面大力支持生物制药企业。其中,医药领军企业云南白药可能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事实上,“桥头堡”战略自提出以来,就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年 昆交会期间,美国联邦快递集团亚太区有关负责人表示,云南具有良好的区 位优势和对东南亚、南亚地区的辐射功能,拥有国内首屈一指的民航运输网 络,联邦快递将积极开拓云南物流市场。新加坡三德集团更是提前看到“桥 头堡”战略带来的投资机会,斥资3000万美元将其中国总部搬到昆明。继国家部委紧锣密鼓地调研云南“桥头堡战略”后(见本报7月26日第七版《 多部委调研云南“桥头堡战略”》),本报记者了解到,一些关键政策已经 开始获得有关部委的正式支持。

2010年7月27日,云南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财政薄弱是云南桥 头堡建设的一大瓶颈。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认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 工作的全面推开,将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这次启动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标志着金融体系支持云南全面对外开放新时期的到来。”

云南在利用其区位优势的同时,应鼓励多种贸易方式的发展,促进贸易结 构的转型升级。如,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启动,老东盟6国对我国 的平均关税从12.8%降至0.6%,到2015年,新东盟4国对我国90%产品实施零关税。根据商务部的统计,今年上半年云南省外贸总额为61.2亿美元,增幅列 居全国第二,对东盟的贸易额则同比增长54.2%。但云南主要商品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农产品、机电、生活用品的出口,进口的主要是原材料,贸易结构和贸易量和其具有的区位优势不相符。

云南向中央申请外向型的优惠政策,“政策的优惠远点要向深圳珠海看齐,近点要看齐广西、海南、两江新区、新疆喀什等政策。”

与此同时,我省要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凝聚各方力量,抓紧推进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在配合国家发改委起草好国家指导桥头堡建设专门文件和做好桥头堡建设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汇报衔接,力争桥头堡建设纳入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并从多种渠道进入国家部委的专项规划;二是在国家指导性文件出台后,加紧研究出台我省的实施意见;三是多方争取国家对桥头堡建设中的通道、产业、平台、窗口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四是争取国家在跨境合作区建设、通关便利化、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争取国家把对周边国家的援助项目更多地交由云南实施。

桥头堡战略论文 篇2

一、会计协调及其研究现状

(一) 会计协调的涵义

目前对会计协调的涵义, 国内外学术界有几种表述:诺贝斯和帕克等认为:“会计的国际协调是指通过界定会计实务的差异, 增强会计实务可比性的过程。”萨缪尔斯和皮佩认为:“协调就是意图归纳不同的制度, 把多样化的实务并入和组合成能产生共同合作结果的有序结构的过程, 是减少差异的过程。”福罗斯特和米克认为:“协调化是对会计实务的差异设定限度, 以增加其可比性的过程, 协调后的准则减少了逻辑上的冲突, 并改进不同国家间财务信息的可比性。”朱国泓和孙铮认为:“会计国际协调应包括会计认识、会计理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会计准则体系、会计教育、会计人才、执行机制和会计市场的协调。”李慧萍认为:“会计协调从内容上可以分解为会计准则协调和会计实务协调。”葛家澍和刘峰也指出:“会计国际协调是在可能的范围内, 尽量减少差异, 寻求一致, 其目标是寻求各国会计的共性与一致之处, 消除不必要的分歧。”韩彦峰和樊风认为:“会计协调是指以缩小或消除地区间或世界范围内各国会计准则或会计制度的重要差异为目的, 以逐步达到各国会计资料的可比、可信和共享的活动。”常勋在其主编的《国际会计》中认为:“协调是指通过一些国际性组织或专门机构, 制定或认可采纳一些统一的会计准则或其他标准化文件, 促进一定地区或世界范围内各国会计实务和财务信息的统一和可比活动。”综上, 可将会计协调概括成是为了减少、消除会计差异, 提高各国的财务信息的可比性, 由特定机构部门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

(二) 会计协调研究现状

会计协调问题的研究, 是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而进行的, 作为一种商业语言, 如何使各国之间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一直是会计领域的专家学者所思索的问题。欧盟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了其内部的会计协调, 比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C) 还要早, 而它在这期间取得的成就无疑大大地促进了欧洲共同市场的发展,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欧洲贸易、经济的繁荣。

(1) 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学者对会计协调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国际会计协调度的研究, 研究分为国家层次的研究和公司层次的研究。在公司层次方面:Vander Tas (1988) 为了度量会计协调程度而引入了指数H, 当H=1时, 会计协调程度达到最高。但公司年度报告有时是多重报告的, 而H指数没有考虑到这一情况, 于是学者们又引入了C指数法, 这样就弥补了这一缺陷。在国家层次:Garcia Benau (1995) 提出了全球集中度指数来测量会计协调程度, Archer, Delvaille和Mcleay (1996) 提出了可比性指数。此外, krisement (1998) 、Morris和Parker (1998) 等学者也相继提出新的指数。Tay和Parker (1990) 提出, 指数是测量协调程度的有用方法, 同时认为H指数不需要等于1, 只要能证明指数增加, 就可以说明取得了协调。Emenyonu和Gray (1992) 等人研究了特定时期的协调度。总体的结论是, 对不同的会计标准, 其I指数是不同的。其中, Herrmann等运用欧盟上市公司1992~1993年的年报对I指数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币折算和存货计价的协调度较高, 而固定资产折价、折旧、商誉和研发等方面的协调度较低。Ann B.Murphy (2000) 提出了会计实质协调和形式协调的概念, 会计协调的研究更加推进一步。

(2) 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对该研究相对较晚, 从提出建设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到其建成的近十年时间内, 大量的学者对会计协调的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如李若山 (1996) 分别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简称IASC) 会计协调工作以及未来发展模式进行研究, 并对我国会计协调提出政策建议。任明川 (1999) 分别从两大会计模式冲突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角度分析会计协调问题。常勋 (2003) 结合历史发展进程和国际环境因素的变化, 阐明国际会计协调化这一概念, 并研究国际会计协调化过程。冯淑萍 (2004) 分别从中国参与会计协调的现状、会计协调对中国的影响以及中国会计协调现实选择方面作出阐述。赵向东 (2004) 从东盟内各国会计协调的原因、途径等方面研究会计协调问题。

二、桥头堡战略下会计协调的困难

(一) 保持中国特色与会计协调之间的矛盾

保持中国特色和会计协调之间的矛盾是事物的共性与个性、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矛盾。中国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状况、政治法律、教育、文化、环境等具有自身的特色, 具体表现在:发展市场经济时间较短, 金融市场、证券市场发展还相对滞后, 国家经济政策的差异, 会计传统的差异, 法律法规的不同, 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滞后等。这些都是在桥头堡战略建设中会计协调工作所面临的障碍。如果不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而一律照搬照抄国外经验必然会引发许多问题。如在会计准则中所规定的关于金融资产的一些相关规定, 有些经济业务在我国并不常见;还有一些中国特有的经济活动, 在其他一些国家并不存在, 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 (IFRS) 中也没有相关的规定, 对于这些特殊的会计问题, 我国需要根据具体国情来设定规则。在有些规定中, 由于我国与国外的经济政策不同而导致会计处理难以协调, 这将阻碍我国和其他各国财务报告的可比性。所以在保持中国特色与会计协调之间存在矛盾, 如何协调和解决这一矛盾, 是桥头堡战略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 会计协调方面的研究还不完善

在会计协调方面, 我国的研究还有待完善, 具体表现:在理论研究中, 近年来, 国内公开发表的会计协调方面的研究缺乏真正有深度、有见地、值得重视的文章。有关这方面的专著还相对较少, 这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国内许多会计协调的观点在学术界和实务中未能取得共识, 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会计协调方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很多观点都是对国外文献、著作里的观点的翻译和整理。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很多观点在理论上可行, 但在实践中困难重重。在研究方法上, 规范性的研究较多, 但实证性的研究较少。实证研究具有科学性、务实性的优点, 并且能深化研究领域, 但目前国内这方面研究还很少, 很多研究没有数据说话, 缺乏说服力。

(三) 我国会计准则与IASC存在差异

我国会计准则已经开始实现会计国际协调, 但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国际会计准则的会计基本假设设置了持续经营、权责发生制两项基本假设, 在会计年度的问题上, 未对起止日期作具体规定。而我国的会计准则的基本假设为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四项假设, 对会计年度作了特别规定, 是每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国际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方面设置了资产、负债、权益、收益、费用五项, 而我国会计准则设置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项。在利润表的要素上, 我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存在较大差别。另外, 关于关联方披露问题、资产减值问题、企业改制资产评估的会计处理问题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四) 没有成立相关的会计协调机构

在桥头堡战略建设过程中, 要实现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会计协调, 需要有专门的会计协调机构来整合。但目前还没有这种机构, 也缺乏这方面的人才进行会计协调的指导、服务、管理和引导, 使会计协调这种高技术性、知识性的工作难以获得很好的进展。

三、桥头堡战略建设中会计协调对策

(一) 建立统一、有效的会计协调组织

在桥头堡战略建设过程中建立统一、有效的会计协调组织是促进区域会计协调的必由之路, 欧盟区域会计协调的成功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关于会计协调的组织, 可以是政府的, 也可以是民间的, 但实践证明, 由政府组织的会计协调机构更有利于促进会计协调的进程, 在这一点上我国可以借鉴欧盟的做法, 由政府机构出面做出协调。会计协调机构主要职能如下:开展对东盟各国的各项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的收集、整理、研究等工作;起草有关桥头堡战略建设下会计协调管理工作的规章制度;对桥头堡战略建设下会计协调工作提出含有政策性和程序性的指导意见;评估会计协调工作, 检查会计协调的工作情况, 督办会计协调管理的重大事项;负责与东盟各国在财务会计方面沟通交流;负责对会计协调工作进行调查研究, 定期分析, 参与研究会计协调机构的职权划分、机构设置等重大问题, 并提出意见。

(二)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应在会计协调方面制定和健全法律、法规, 这样才有了统一的标准和明确的规定, 使得在桥头堡战略建设过程中, 在财务会计方面的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避免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财务会计工作交流存在障碍和摩擦。

(三) 培养会计协调方面的人才

人才是根本的问题。在桥头堡战略建设中, 各种会计协调方面的问题归根结底是要依靠会计人才队伍来解决。会计协调需要的高端会计人才应当精通国际会计准则, 掌握东南亚语言, 精通会计理论与实务, 并且对东南亚的经济、文化、风俗有一定的了解。

(四) 加强我国与东盟各国在会计协调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关于国际会计协调和会计国际趋同问题, 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做了许多研究, 但关于桥头堡战略建设中中国与东盟各国的会计协调问题国内的研究成果非常有限。桥头堡战略建设过程中的会计协调问题, 有别于国际会计协调问题, 因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有其内在的特点, 如经济环境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等, 所以要进行会计协调, 必须从各国的具体国情、经济文化发展状况出发。加强该领域的理论研究, 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会计协调实践工作。

(五) 加强我国与东盟各国的财务会计交流

在桥头堡战略过程中, 各国的财务会计实务处理不一致、会计具体准则存在差异是中国与东盟各国会计协调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财务会计交流, 能够减少各国间财务会计语言的差异, 使财务会计工作在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畅通无阻。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会计准则的制订》, 《会计研究》1996年第2期。

[2]朱国泓、孙铮:《会计国际化的策略选择:会计信息质量视角》, 《会计研究》2004年第3期

[3]李慧萍、高璐:《英国会计国际化进程与启示》, 《会计研究》2003年第3期。

[4]李若山:《国际会计的协调及未来发展》, 《会计研究》1996年第10期。

[5]任明川:《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及其会计协调》, 《财会通讯》1999年第1期。

[6]常勋:《解读国际会计协调化》, 《会计研究》2003年第12期。

[7]冯淑萍:《中国对于国际会计协调的基本态度与所面临的问题》, 《会计研究》2004年第1期。

[8]赵向东:《欧盟会计协调及其本质》, 《财会通讯》 (综合版) 2004年第7期。

[9]韩彦峰、樊风:《欧盟会计协调对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启示》, 《财会通讯》 (学术) 2010年第2期。

[10]Vander Tas, Leo G.Measuring Harmonization of Financial Reporting Practice.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search, 1988.

聚焦“桥头堡” 共议大战略 篇3

2010年5月31日“各界共议大战略,全省共建桥头堡”恳谈会顺利召开了,此次会议必将在云南经济建设征程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来自全省各界的政协委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行业百余位企业家聚首畅谈,奇思妙想闪烁火花,巧计良策凸现智慧,政协委员和企业家们在这次会议上尽呈宏论,献言献策。聚焦“桥头堡”,共议大战略,云南一定会利用好地缘优势抢抓机遇,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实现区域合作的共赢,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2010年5月31日下午,云南省政协在昆明举行企业家论坛,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各界共议大战略、全省同建桥头堡。就云南省共同建设“桥头堡”进行恳谈,来自云南省各界的政协委员、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各行各业的百余位企业家齐聚一堂,畅所欲言,围绕云南省建设桥头堡战略谋篇布局,各呈宏论,以期助推桥头堡战略的实施。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政协主席王学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省政协常务副主席管国忠,副主席陈勋儒、罗黎辉、顾伯平、倪慧芳,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总队长那顺巴雅尔,省政协秘书长车志敏,省老领导和占钧等出席会议。省政协副主席王学智主持会议。

使云南成为我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就是要充分发挥云南的地缘优势,在中国向西南开放中先行一步,成为我国从陆路沟通东南亚、南亚的通道,成为交通、电力、通讯的门户枢纽,成为我国与印度洋沿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成为我国向印度洋沿岸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加工基地,成为对外人文交流的重要窗口。桥头堡建设内涵丰富,机遇重大,早已成为企业家们深入研究的课题和积极行动的方向。大家认为,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有利于促进我国内陆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有利于实现区域合作共赢,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

本刊记者于第一时间直击现场,有幸聆听到了各位领导和企业家们的宏议高论,但因篇幅所限,只能辑吉光片羽以飨读者。

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在此次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在充分听取企业家、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后,省委副书记李纪恒要求云南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吸纳会上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推动桥头堡建设。他指出,桥头堡建设,核心内容是扩大对外开放,基本保障是基础设施建设,关键举措是产业培育,根本目的是加快发展、惠及民生。下一步,要紧紧围绕省委八届八次全委会提出的桥头堡“通道、平台、基地、窗口”4大战略定位,进一步深化研究,提炼内涵,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的汇报衔接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对接,使桥头堡建设规划各项内容符合国家的战略意图,切合云南实际,更加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李纪恒强调,当前推动桥头堡建设,一要更加注重桥头堡建设前期工作。特别是要努力促成将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下一个十年的“西部大开发”规划等系列中长期规划;努力促成国家有关部委尽快启动桥头堡建设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努力促进国家尽快出台支持云南建设中国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政策性文件。二要更加注重做好桥头堡的重大项目储备和政策研究。加快桥头堡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进度,确保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其他重大项目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等中长期规划重点;结合云南实际,研究提出桥头堡建设需要中央给予的相关扶持政策建议,并促使这些政策措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要更加注重桥头堡建设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的研究,为各级党委、政府推进桥头堡建设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四要更加注重桥头堡建设的对内对外宣传。五要更加注重强化桥头堡建设的统筹协调推进。在实施桥头堡建设和“十二五”规划过程中,要进一步强化全省发展“一盘棋”和区域发展战略的协同,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同西南地区以及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各省区市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共同规划和推动桥头堡建设。

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主席王学仁在题為《建设桥头堡,实施大战略》的发言中指出,云南具有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区位优势,通过建设大通道,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把建设“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提升为战略目标,不断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和区域经济技术合作,意义重大。建设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不仅是云南的事,也是西南的事、国家的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中共云南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罗正富在讲话中重点指出,桥头堡建设近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争取国务院尽快出台支持桥头堡建设的指导意见。二是要着力做好桥头堡建设进入国家“十二五”规划的有关工作。三是要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在政策、项目和资金上的支持,重点是抓好争取通道建设、产业发展、合作平台和合作机制、通关便利化、对外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金融财税支持体系等方面的支持。四是要积极配合做好我国在周边国家实施项目的保障工作。希望广大企业家抓住机遇,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充分发挥优势,积极发展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的物流、信息、加工制造等相关产业,进一步加强企业科技、人才和内部管理创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产品结构,努力在桥头堡建设中发展壮大。

云南省政府研究室副主任杨士吉在题为《推进云南桥头堡建设的战略思考》中强调,当前,云南对外开放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开放领域还不够宽、开放层次比较低、开放效益不高、对外开放带动全省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还不强,离桥头堡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从国内看,一是对外经贸合作中无序竞争,低价竞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出口企业的发展。二是我国社会信用制度不完善,加之产品质量不高,经济纠纷时有发生,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周边国家的声誉。三是我国对外合作政策不完善、海外投资保险机制和外汇结算制度不健全,限制了企业大规模对外投资。

从省内看,一是对周边国家情况研究不深,对合作对象的合作意愿把握不准;二是对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边境地区开放度不高、人流物流不畅。三是云南在对东南亚、南亚开放方面具有特殊性,如果国家财政、税收、金融投资、口岸通关等政策一刀切,很难开展大规模的贸易与合作开发。

因此,云南省必须针对突出问题和主要制约因素,尽快争取国家支持,完善对外开放政策,为发挥桥头堡作用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一是要深入研究,创造性地用好用活国家和省已有的对外开放政策,尤其要克服目前存在的重争取、轻落实的不良倾向,把争取政策与创造性地执行政策有机地结合起来。二是完善现有合作机制,推动建立新的合作机制。创造条件推动建立昆明合作组织,建立中国与南亚国家特别是环孟加拉湾国家的合作机制。三是强化对“走出去”的领导,鼓励企业到境外投资,充分利用云南省内的驻外机构、华人华侨团体等各种资源。四是扩大对外交往和宣传,突出桥头堡互联互通、互利共赢的作用。

与此同时,罗正富认为,云南省要进一步强化统筹协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凝聚各方力量,抓紧推进以下重点工作:一是在配合国家发改委起草好国家指导桥头堡建设专门文件和做好桥头堡建设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积极做好汇报衔接,力争桥头堡建设纳入中央“十二五”规划建议和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并从多种渠道进入国家部委的专项规划。二是在国家指导性文件出台后,加紧研究出台云南省的实施意见。三是多方争取国家对桥头堡建设中的通道、产业、平台、窗口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四是争取国家在跨境合作区建设、通关便利化、人民币跨境结算等方面“先行先试”,积累经验;争取国家把对周边国家的援助项目更多的交由云南实施。

中共德宏州委书记赵金在讲话中着重讲到了德宏州的优势。因特殊的地缘人缘关系,德宏与缅甸及东南亚、南亚国家友好往来、互市贸易、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从历史、区位、资源、文化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区域位置佳。德宏三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达503.8公里,是我国向西南开放的一个最佳区位。二是通道建设早。历史上,德宏就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要塞,是滇缅公路、史迪威公路、中印输油管道三大通道的出入口。三是人文交融深。四是开放互动实。1985年以来,中缅双方在德宏与缅甸接壤的边界开放了3对国家级口岸,建立了9座边境开放城镇、5个国家级边境特殊经济贸易区,成功展开了一系列沿边开放试验,双方地方间建立了涵盖基础设施、经济贸易、科教文卫、抢险救援、禁毒、司法等领域的合作机制。目前,德宏州对缅贸易已分别占中缅贸易的四分之一、滇缅贸易的五分之三,是中缅两国开放合作成效最明显的区域之一。

云南是桥头堡,德宏则是桥头堡的黄金口岸。其总体构想是:在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一个节点,三个基地,三个平台,三个窗口”。 一个节点:桥头堡连内通外的重要交通节点。三个基地:桥头堡黄金口岸经济区生物特色产业基地、进出口加工基地、物流仓储基地。三个平台:桥头堡前端的金融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文化交流平台。三个窗口:桥头堡通往东南亚、南亚的经济窗口、文化窗口、友谊窗口。

云南省国税局局长李鸿文则强调,把云南建成中国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既是中央高屋建瓴的重大战略,也是云南加快发展的紧迫现实需要。税收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引导资本流向、加速贸易扩张、协调各方利益、实现共赢目标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现实的意义。为推进桥头堡建设,国税部门应重点抓好8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升税收管理和信息化服务水平。二是强力推进税收优惠政策的落实。三是支持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发展。帮助企业解决在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中遇到的税收问题,简化办税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加强与接壤国家税收征管互助合作,为促进边境贸易和边民互市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四是支持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建设和发展。五是支持云南深加工产业发展。六是支持云南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云南省公路开发投资公司董事长郝蜀东认为,当前,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规划内的昆明至磨憨至曼谷、昆明至瑞丽至缅甸皎漂、昆明至腾冲至雷多、昆明至河口至老街至河内等4条出境国际公路,以及出省主干道的省内段绝大部分路段实现了高等级化,在陆路上已基本实现太平洋和印度洋、欧亚大陆的顺利连接,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交通枢纽地位已初步确立,“桥头堡”的桥路已初具规模。他建议,调整和完善适应桥头堡建设的高速公路发展规划,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通关便利化进程,提升高速公路服务。

人民银行昆明中心支行副行长李升高在发言中提到,为了助力桥头堡战略的早日实施,人行昆明中心支行也顺势提出了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建设问题,希望能以此为切入点,推动区域金融发展,发挥金融业在桥头堡战略中的支撑作用,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同时在打造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的基础上,还将先后建立人民币跨境资金融通中心、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中心、人民币跨境金融产品创新中心、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中心、金融管控中心、金融人才聚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和金融服务外包中心。争取用10—15年左右的时间,将金融服务区建设成为金融产业集聚、金融设施先进、金融人才密集、金融服务发达的云南乃至东南亚、南亚的“金融城”。

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刘一农说,按照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网络化的要求,打造一个以矿权交易为核心,矿业资本化运作为纽带,集矿业咨询服务、矿业信息发布,矿产品贸易为一体的综合性国际矿业服务机构,促进区域矿产资源的合作与开发势在必行。

十届省政协常委、云南省浙江商会会长吴建国谈到,昆明要利用成为空、铁、公、油气运输泛亚国际大通道枢纽中心的地缘优势,打造成为区域商贸和物流中心。昆明应迅速扩大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面向世界的保税区,建设东南亚、南亚最大的仓储物流中心,使昆明成为空、铁、公、油气管道输送的大海关。把外贸、边贸的交易中心移到昆明,使昆明成为东南亚、南亚最大的通关物流枢纽中心。与此同时,使昆明成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信息中心以及国际贸易的结算中心和金融中心。

云南物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少方则就如何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构想。目前,云南省支撑“桥头堡”建设的物流体系不完善,存在“通而不畅、通而不流、通而不便、通而不大、通而不快”等五大问题,因此,云南“桥头堡”建设必须有功能完善、通关便利、商品集散快捷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为支撑。适应“桥头堡”建设的物流体系,必须服务于外向型经济,这就要求有便利的通关设施、保税物流、口岸物流等外向型物流,使物流开放化;必须有完整的物流信息网络做支撑;必须有国际化、专业化、规模化、社会化、现代化的物流平台;要建设与物流网络相适应的水、陆、空交通基础设施,形成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高效安全的现代物流体系;还需要有促进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软环境,尤其是从土地、资金、税收等方面将政策确实落实到体系建设的每一个项目中,纳入“十二五规划”;争取把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作为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债贴息的重点扶持方向,进一步加大对云南省重点物流项目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促进云南物流产业的转型升级。紧紧抓住国家《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出台的机遇,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

云南省工商局党组书记、局长纳宗会就构建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谈了自己的看法:清理废止设置行政壁垒、妨碍公平竞争的规定,构建一体化市场体系。必须从以地方保护主义为策略的封闭式竞争,转向开放式的制度创新为基础的制度竞争。

云南省政协委员、中国电信云南公司总经理赵俊达在讲话中表明了决心,中国电信云南公司将进一步积极响应省政府“使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部署,按照省政府越北、老北合作、孟中印缅区域及面向南亚诸国经济合作的要求,在省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协调下,利用中国电信国际网络优势和昆明区域国际局前沿优势,积极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进行深度通信信息领域的合作,开展国际信息港建设相关各项工作。积极推进并完成国际信息港建设,为推动东南亚、南亚各国信息化进程,积极支撑中国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往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昆明高新區管委会主任张兴华认为,建设桥头堡应举全省之力,应该把昆明、玉溪、曲靖、楚雄滇中城市群作为桥头堡的“核心区”,围绕“核心区”集中进行产业布局和建设。尽快从国家层面研究出台有利于快速推进桥头堡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

最后,会议对积极参与组织本次论坛的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等10家单位和获得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的223篇稿件作者进行了表彰和奖励。

各界共议大战略,全省同建桥头堡,对于云南来说这是难得的机遇,在伟大时代的进程中,云南的地缘优势和云南省政协智力密集、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必将迅速显现出来。中国面向西南的桥头堡必然因此而熠熠生辉,绽放出耀眼的光芒。

桥头堡战略论文 篇4

中共红河州委书记 刘一平

作者:刘一平来源:红河日报 2010-12-10 23:12:00

“桥头堡”是陆桥经济研究中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重要概念,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内容,具有发展力和影响力等方面的特征。2009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云南时从调整完善我国对外开放总体战略格局的高度,第一次提出要把云南建成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省委八届八次全会作出了“加大对内对外开放力度,把云南建设成为我国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决定。我国向西南开放,区域指向主要是以南亚、东南亚国家为重点,面向印度洋沿岸,延伸至西亚及非洲东部等广大区域的对外开放。桥头堡建设是加快云南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使云南从全国开放的末梢转变为开放的前沿,从西南边陲的后发区域转变为国家面向西南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从有限开放走向全面开放,从西部地区跟跑方阵跻身于领跑方阵。桥头堡战略的实施,为红河州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带来了新的机遇、拓展了新的空间、提出了新的要求、注入了新的动力。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要紧紧抓住中央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培育滇中经济圈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外向型产业基地建设、交流合作平台建设、体制机制等建设,积极主动融合滇中经济圈,把红河州建成大西南通向东盟、抵达印度洋的通道,成为我国与东盟各国及印度洋沿岸国家全方位整体性交流合作的平台;建成融合滇中,连接大西南,对接两广的枢纽;建成以对越合作为纽带,走向东盟、面向印度洋沿岸的国际化门户和区域经贸合作模范州。

一、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基本思路

坚持科学发展,牢固树立世界眼光和开放带动战略思维,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统筹州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融合滇中经济圈,强化与东盟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双向交流合作,以夯实国际大通道等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建设外向型产业基地为支撑,以昆河经济走廊建设为抓手,以构建全方位的合作平台为载体,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整合资源要素,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切实增强全州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力争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中实现率先突破、优先发展。

(二)主要目标

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面建成面向东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工业产业基地和旅游产业基地三大产业基地,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资源节约、竞争能力强的外向型现代产业体系;建成对外开放平台、对内经济合作平台和贸易平台三大平台,不断提升红河在桥头堡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建成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滇南城市(个开蒙建)经济圈”,形成滇南地区信息交流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进出口贸易中心三大中心,构建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睦邻友好、边防巩固的红河赶超发展新格局。

二、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一)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的有利条件

红河州拥有独特的优势条件,良好的交通网络,坚实的发展基础,在桥头堡建设中,具备了率先突破、优先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1.具有独特的优势条件。红河与越南毗邻,州府蒙自距越南首都河内不到500公里,距海防港不到600公里,拥有河口和金水河两个国家级口岸,区位优势明显。全州拥有丰富的水能、生物、旅游、土地、矿产等资源,有南盘江和红河两大水系,理论水能蕴藏量达500万千瓦以上;已探明矿产资源潜在价值7.5万亿元左右,煤的潜在价值超过5000亿元,自然资源富集。云南的第一个海关、第一个通商口岸等多个第一都在这里诞生,孕育了明朝万历年间杰出的外交家肖崇业、云南唯一的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近代中国数学之父”熊庆来等享誉中外的红河名人;民族文化丰富多彩,民族风情绚丽多姿,饮食文化多种多样。

2.具备良好的交通网络。近年来,红河州紧紧围绕打造滇越国际大通道的发展规划,全力推进公路、铁路、机场和红河国际航运等重大项目建设。目前,蒙河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石蒙高速、玉蒙铁路、蒙河铁路正抓紧建设,云桂铁路红河段已开工,红河机场开工在即,蒙自到文山至砚山高速公路有望国家立项,南部6条二级公路将于明年建成通车,一大批重大交通建设项目还将陆续启动,再过3至5年,一个面向东盟、连接大西南、进入两广沿海地区的国际大通道将全面建成。

3.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我州已建成了具有较大经济规模、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形成了烟草及配套、冶金及新材料、能源、化工、建筑建材、生物资源加工、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已建有省级红河工业园区和弥勒、建水、泸西工业园区,是世界最大的锡、铟、砷生产和加工基地,是全国重要的优质卷烟加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具备了发展跨国现代大工业的基础条件。

4.滇南中心城市发展迅速。滇南中心城市是紧邻“滇中城市经济圈”的又一个城市经济圈,距昆明200余公里,处于昆明、河内两大城市辐射的交汇点,是昆河经济走廊的核心腹地和重要增长极,也是我国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目前,滇南中心城市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8%,人口已接近80万,个开蒙建城市群半小时经济圈基本形成,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正向区域性国际化城市的方向发展。

5.具有良好的国际国内环境。从国际方面来看,与我州接壤的越南与老挝、缅甸相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对较好,政治局势稳定,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2008年越南人均GDP超过了1000美元,越南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措施。泰国、新加坡等东盟国家也相对发达,这为我州与东盟国家的经济深度对接提供了良好条件。从国内方面来看,中央将对云南的桥头堡建设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而我州又是云南对越贸易的重点地区,我州的桥头堡建设也将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制约因素

我们在看到有利条件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红河州在桥头堡建设中的制约因素仍然很多,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克服。

1.对外开放的认识存在差距。我州整体开放意识相对于急剧变化的区域经济形式来说依然滞后,害怕吃亏、害怕竞争的小农意识依然存在,导致我州对外开放层次不高、开放领域不宽、对外开放带动能力不强。长期以来,对周边国家情况研究不深不透,对合作对象的真实意愿把握不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中存在“一厢情愿”的情况,加之传统因素的影响,用政治的眼光看邻国多,用经济的眼光看邻国少;用历史的眼光看邻国多,用现实的眼光看邻国少,导致对外开放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2.基础设施仍然相对滞后。我州的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与当今世界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方便、快捷、自由流动的发展要求差距很大。主要是铁路建设滞后,公路建设步伐有待加快,红河航道仍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导致了运输成本较高,极大地增加陆路交通运输的压力。

3.企业竞争能力相对较弱。我州多数企业市场竞争力不强,开拓市场能力较低;对外贸易产品结构不合理,多数为农副产品、矿产品等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低端产品,抗风险能力弱;市场结构不合理,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尚未形成;贸易结构不合理,对外贸易仅为初级贸易和一般贸易,上档次的加工贸易、补偿贸易还处于空白;人才队伍建设还相对滞后,国际经贸人才缺乏。

4.国际形式复杂多变。从周边国际环境来看,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货币形式和多种经济发展层次,各种发展水平的经济实体和社会制度交错纵横,给区域合作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带来不小的难度。国家政治制度的巨大差异导致东盟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不同,聚合困难;东盟10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新加坡、文莱等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部分国家内部还存在民族矛盾,国家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隔阂和纠纷,有的矛盾和纠纷很难调和,甚至是不可调和的。这些问题对于我州的发展将会产生诸多难以预测的不利影响。

5.国内竞争较为激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零关税、贸易便利化等优势对国内所有省、市、区同样存在,我州也将受到国内其他省、市、区激烈竞争的影响。一方面,沿海发达地区凭借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在东盟国家的贸易额中占据绝大份额,而我州更多依托省内力量,经济总量和市场份额较低,我州铁路建设滞后,进出口商品以公路运输为主,与以海运、铁路运输为主的其它省区市相比,面临着运输成本高的问题。另一方面,区位条件相当的广西拥有沿边、沿海优势,特别是凭借每年在南宁举办的中国-东盟博览会,进一步打造了“连接东南亚、南亚的大通道”,我州桥头堡位置将受到严峻挑战。

三、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重点

实施桥头堡建设,是顺应发展规律的战略选择,是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推动红河新发展的有力举措。我们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全面推进,努力做到桥头堡建设的思路早确定、规划早出台、工作早启动、成效早显现。

(一)牢固树立合作交流和互利共赢理念,为红河州桥头堡建设提供思想保障

发展需要合作,合作才能共赢。大发展需要大交流、大合作,但这种合作应该是平等的、互利的。要真正做到平等互利、合作共赢,不但需要人人遵守规则,更需要有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胸怀和眼光。

我州在桥头堡建设中对外的交流与合作,是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的,既要充分照顾和保障各方的利益,也要体现各方的共同期待,得到各方的认同支持。综观国际经济环境,我国包括我州的发展既面临着良好机遇,也面对着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推动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有利于各国、各地区加强经济技术合作,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州在桥头堡建设中,要积极加强同东盟国家和周边发达省市区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双方或多方的密切合作,整合各方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入发掘各自可以利用的资源和优势,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推进跨地区、跨部门、跨所有制的交流与合作,在合作中共求发展、取得双赢,扎实有效地推进红河桥头堡建设。

(二)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红河州桥头堡建设提供更强的承载能力

建设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实施桥头堡战略的基础。目前,交通设施滞后仍然是制约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瓶颈。我州要把构建面向东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推进桥头堡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来抓,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切实有效地推进现代立体交通网络建设,着力构建陆路、航空、水运“三位一体”的面向东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一是要狠抓铁路建设。在“十二五”期间建成云桂铁路、玉蒙铁路、蒙河铁路,开工建设昆明至蒙自城际高铁和师宗至蒙自、文山至蒙自铁路,推动建设弥勒至泸西至师宗、新平至建水、元江至河口、普洱经红河南部地区到蒙自的沿边铁路,形成州域“三枢纽(蒙自、弥勒、建水)一极点(河口)”的铁路网状格局。二是要狠抓公路建设。要围绕境内“三纵三横”公路骨架网络规划,加快推进石蒙高速和元绿等6条二级公路建设,尽早实现昆明至河口公路交通高速化,县市政府所在地至州府蒙自公路交通高等级化。尽快开工建设蒙自至文山、石屏至红龙厂高速公路,打通石文(石屏至文山)经济产业带和通往“两广”的梗阻地段。

实施建水至元阳、石屏至红河、高大至石屏、红河至绿春等二级公路建设,不断提高县际公路等级。三是要狠抓红河机场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尽快动工建设,力争“十二五”中期开通民航。四是要狠抓红河航运建设。抓紧与越方的对接和磋商,尽快启动中越红河航运开发建设,建成从河口到越南海防港便捷的航运出海通道。

(三)全力打造 “三大产业基地”,为红河州桥头堡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经济产业建设既是桥头堡建设的核心,又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支柱。我州要紧紧围绕昆-河-海经济走廊产业带建设,充分发挥州域内和东南亚国家的资源优势,优化生产力布局,整合资源要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工业产业基地、旅游产业基地三大产业基地,加快外向型经济产业发展,尽快形成面向周边国家的产业发展新优势。一是要全力打造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充分发挥我州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和品牌农业,加快实施“8311”行动计划,推进农业外向型和高端领域发展,培植一批特色农业龙头企业和特色农业产业园区,形成有较大规模的骨干产业集群。加强与周边国家在农业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的出口规模,积极打造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二是要全力打造工业产业基地。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培育具有我州特色和优势的工业产业集群,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红河工业园区和建水、弥勒、泸西、石屏等工业园区建设,以冶金、高端煤化工的规模扩张和精深加工为重点,着力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优势产业规模,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元、百亿元的大企业和大集团,努力把红河建成世界级的锡、砷、铟生产基地和国内外知名的有色金属、煤化工、综合能源和优质烟草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州实现现价工业产值1500亿元以上。三是要全力打造旅游产业基地。要按照国内旅游链的终端和边境国际旅游链的开端的定位,做好昆明红河旅游带与跨境旅游的有机对接,重点抓好集观光、度假、康体为一体的元阳哈尼梯田核心区、弥勒红河春天健康运动休闲度假村、蒙自长桥海旅游度假区、石屏异龙湖生态休闲观光度假区、个旧大屯海生态旅游度假区、开远凤凰谷片区乡村旅游开发等重点项目建设;按照“互利、双赢”的理念,全力推进跨境高尔夫健身休闲度假等高端旅游项目,加快跨境旅游的开发、建设,筹划、开展独具特色的民族节庆、跨境夜景游等活动来创意红河,打造跨境旅游新品牌,以全面提升红河旅游业的档次和品位,力争形成中国一流、世界水平、最具特色、最有魅力和向往度极高的旅游胜地。

(四)着力构筑 “三大平台”,为红河州桥头堡建设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加强对内对外的开放与合作是推进桥头堡建设的重要手段。我州在桥头堡建设中,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独特的地缘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推进对外开放平台、对内经济合作平台、贸易平台三大平台建设,切实加强对内对外的开放与合作,有力地推动我州桥头堡建设。一是要切实加快对外开放平台建设。

全面推进中国红河-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积极争取中央批准扩大该合作区范围,使合作区延伸至整个红河州,并依托昆明和越南河内向昆河海经济走廊的其它区域延伸。要创新外商投资管理方式,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引导外资投向我州的重点产业、高新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循环经济等领域。

鼓励州内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周边国家的资源配置、产业分工和市场竞争,带动州内产品出口和劳务输出。争取尽快启动红河综合保税区建设,充分发挥保税区口岸、物流、加工等主体功能,不断拓展商贸流通、保税物流、高端制造等业务,形成支撑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重要载体。二是要切实加快对内经济合作平台建设。要加强与“泛珠三角”、“长三角”和各省区更广泛的互利合作与协作,推进国内发达地区与我州进行全方位的对接,让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无障碍流动,实现双向互动、优势互补和有机连接。进一步优化内部环境,创新工作机制,调动各方力量,采取更加有效的招商形式,特别是要主动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抓住“央企入滇”的大好时机,引进更多的大企业、大集团进驻红河,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三是要切实加快贸易平台建设。要从桥头堡战略层面规划,把红河建设成国家级沿边开放经济区,大力提升红河在全省乃至全国整体开放战略中的地位。要加快河口、金水河口岸、边民互市通道等重点地带开发,力争把河口公路口岸增设为国家级一类口岸,积极探索和创新通关查验模式、管理方式、监管机制和作业流程,积极推进通关科技化、通关自助化和落地签证便利化,不断提高通关效率。要鼓励更多外地企业、资本进入,扩大和深化与越南等周边国家的合作,着力打造红河进出口贸易服务平台,不断提升贸易水平和贸易总量,力争到2020年,实现进出口货运量1000万吨以上、出入境人数达1000万人次以上,进出口贸易额达80亿美元以上。

(五)全力建设 “三大中心”,为红河州桥头堡建设提供有效载体

推进桥头堡建设,必须有重要的抓手和有效的载体。我州在桥头堡建设中,就要全力抓好区域信息交流中心、现代物流中心、进出口贸易中心三大中心建设,把信息交流、现代物流、进出口贸易作为推进桥头堡建设的有力抓手,快速有效地推进桥头堡建设。一是要着力建设区域信息交流中心。围绕“政务信息、商务信息、公益信息”三条主线,从横向与纵向互动交流结合层面整合中国特别是云南内部以及与东盟主要领域,包括交通物流、信息通信、贸易、旅游、电力、环境、卫生等领域的信息资源,集成和逐步建立各种数据库。要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不断巩固提升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努力拓宽网络覆盖面,拓展信息通信服务业务,为桥头堡建设提供优质的信息通信服务。二是要着力建设区域现代物流中心。依托滇南中心城市和红河工业园区、红河综合保税区、边境口岸,建设蒙自、弥勒、建水、河口等现代物流中心,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全面建立快捷准时、设施配套、运转高效、优质价廉的现代物流网络服务体系,把我州建设成为物流设施一流、物流企业集聚、物流市场活跃的连接东盟国家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三是要全力建设区域进出口贸易中心。要按照把红河建设成为面向东盟的大口岸目标,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国际农产品、矿产品等交易中心和专业市场,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扩大高附加值工业品、农产品、服务性产品的出口;增加资源性商品、战略物资、短缺物资和关键设备的进口,大力发展跨境金融、承揽工程、劳务输出等服务贸易,把我州建设成为西南面向东盟的区域进出口贸易中心。

(六)努力创新体制机制,为红河州桥头堡建设增添发展活力

创新体制机制,增添发展活力,是加快桥头堡建设的加速器和助推器。我州在桥头堡建设中,要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切实加强软环境建设,为桥头堡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一是要继续深化改革。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逐步建立有利于扩大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导向。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健全投资贸易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政策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切实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层次。二是要完善经济合作新机制。探索建立边境自由贸易区的新模式,加快建立稳定的外贸增长机制,推进利用外资体制改革。完善扩大区域经济合作新机制,建立完善与周边国家共谋发展的勾通、磋商机制。大力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逐步建立金融财政支撑体系、鼓励货物、劳务进出口相关税收优惠等政策。三是要建立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要通过竞争择优、教育培养、人才流动、人才激励等措施和机制,加快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世界贸易规则,具有较高外语水平,熟悉东盟国家法律法规、商贸法规、技术标准的综合型人才,切实加强对东南亚、南亚国家的国情、经济社会、法律法规、政策以及市场等方面的研究,为加快桥头堡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四、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桥头堡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认真抓好落实。要提高认识,加紧开展前期工作,细化工作方案,认真贯彻落实好上级党委、政府的相关精神,不断探索推进桥头堡建设的措施和办法。州级将建立由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牵头负责,相关职能部门参加的专门领导、协调机构,统一指挥,加强对桥头堡建设工作的领导,全面负责加快推进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各项重大决策及内外、多边协调工作。县市党委、政府也要尽快成立实施桥头堡战略的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机制,形成“职责明确、上下联动、通力协作、高位推进”的工作格局。要在统一思想认识、统一目标任务、统一步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党委、人大、政府、政协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发挥各自渠道独特优势和各自平台的独特作用,切实有效地解决桥头堡建设的困难、问题,加快推进桥头堡建设。

(二)强化政策保障

要根据国家、省出台的指导性意见,尽快研究出台红河州桥头堡建设的实施意见,对全州桥头堡建设作出统一的战略部署,作为桥头堡建设的“总线路图”,以便在全州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统一目标、统一步调,凝心聚力,协同努力,加快建设步伐。要及时筛选、上报桥头堡建设项目,确保“计划进笼子、项目进本子、资金进盘子”,争取得到国家、省的政策倾斜、项目支撑和资金支持。要积极争取中央、省对红河州各种财政补贴政策继续维持不变的基础上,对产生于州域内的各种税收,不分中央、地方或共享税,全额留归红河或专项返回用于我州发展。要全力构建融资平台,争取组建区域性发展银行,鼓励和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到红河州设立分支机构,大力支持州内金融机构承办人民币跨境结算、资金融通、直接融资、金融产品创新、金融服务外包等业务;盘活州域内银行存款,有效缩小存贷差,大力支持地方发展,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继续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为实施桥头堡战略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强化基础工作

打铁要靠本身硬。红河州在积极争取中央、省的帮助、支持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积极行动起来,围绕桥头堡建设,扎实做好基础工作。要更多地起用敢于面对问题、敢于负责、开拓精神强,善于解决问题的干部;要抓好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建设,为实施桥头堡战略提供有力保障;要做好规划项目的储备与论证,以富有远见而有效的前期工作促成方案的优化、项目的落地、资金的落实。要抓紧建立与桥头堡建设相配套的各种制度,进一步抓紧建设国际大通道和输油管道建设。要切实改善边境、民族、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营造和谐稳定的边疆环境等,为全面推进桥头堡建设提高红河发展质量和水平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宣传引导

红河州的桥头堡建设,要靠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要靠全州各族人民的关心、关注、协作与支持,最终要依靠全州上下的共同努力。为此,必须充分发挥州内各级组织、各种会议及各种传媒的作用,广泛宣传实施桥头堡战略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重点、方法措施,引导全州各级各部门、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关注、关心、支持和参与桥头堡建设,营造声势,形成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建设桥头堡的良好氛围。

桥头堡战略论文 篇5

杨大禹

昆明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四、民族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

对于我们建筑上的一些专业思考,要在这个期间,有这么多民族文化,要找到它的一些遗传基因,来把它有效的传承下去,这个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作为传递各个民族历史文化遗传信息的单位,这些建筑文化遗传基因在民族传统建筑之中,是真实的反映了多元的文化观、生态观和道德意义,影响和决定着这个民族建筑及其文化的传承、变异的历史走向。所以怎么来研究寻找、借鉴、传承?这个是我们从这个专业学科的一些考虑。

(一)相关的理论

国外的一些学者认为,我们所谓的传统基因,实际上就是一个储存。把过去世世代代的一些道德知识传到现在,我们通过某种程度的修改,再往下传,实际上就是一种知识观念的流传,这种流传是通过符号、语言、形象、概念再通过学习、传授、教感、模仿、启示来完成的。所以这些个传承,我们为什么去调研发掘,从民间发现这些智慧,找到这些传承基因,也就是为了把这些知识传承下去。不然有些东西,随着这种城镇化的建设,快速的建设,全部一推倒,什么东西都没了,最后只能去刨历史古迹,这儿原来是什么,那儿曾经有什么,那只能是文字上的。我们还是希望能真实的留存一些,子孙能够看到,原来祖先是这样做的,有这些遗存。

传统是决定建筑文化及其类型形成、延续、发展和停滞相对稳定的内在因素。优秀的民族传统所产生的民族文化,也是一个民族自信力的表征。在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民族文化的力量源泉,而且传统和现代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怎么来进行一些双向整合?同样的,我们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要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不能偏执、极端,因为传统价值模式是社会凝聚的基础,在采用新知识又必须改变传统价值体系,对社会的宣传来说,这两者之间怎么来平衡、发展,也要有一个利弊权衡,所以我们要在这个里面保护和传承中来进行传统和现代的双向整合。

(二)特色城镇建设要遵循这些原则和策略

对于特色城镇的建设,从我们专业角度来看,要遵循这些原则和策略,因为既然是历史文化名城,不管是国家级的、省级的,要保护他,但是保护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动的。因为毕竟人生活在这个村子里面,他要提高它的生活质量,他一旦有钱,要享受城市里面明亮的灯光、技术设施、清洁的水、自来 1

水,然后道路比较整洁干净,这个是他的要求,甚至马桶等等。但是我们要去流传的是一种民族,这个村庄,这个居住的民族,一些民间智慧或者一些历史积淀,在保护的时候,应该是一种综合考虑。

1.动态的

我不是不准他动,他只要不涉及损伤的时候,你里面的现代化你照样可以用,空调相关的现代设备同样可以有。

2.整体性保护

保护不是只是保某一栋建设,也是一个村的整体保护,不然你说周边的环境都实行这种生存空间,你说那一栋建筑动不动?

3.原真性的保护

我把历史的一些信息,尽可能的少加干预,传承下来。至于说每个人去看,每个人有不同的取舍,不同的角度,但是他真真实实的就是一个东西在那儿。而不是我后加的,或者这个不好了,涂一遍彩,很多信息就不再了。

4.多样性保护

因为层次不同,肯定不同的级别不同的层次都要保护。5.精品性的保护、居民参与性的保护

因为居住的人是他,他是主体。所以我们讲的丽江模式、腾冲模式,在推广这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时候,这些模式是适合不同地域的,政策上的倾向跟居民自身参与的一些认知,在这里面是有用的,因为最终受益的是他。早年我们去丽江保护的时候,你想地震完了之后,问我们2万一个院子要不要?现在去2万块钱一平方租也租不到,关键之后你让他在城里面盖现代的,他觉得还不如传统的,他会自然的走那些东西。这就是参与,让他带来实惠,他就跟你的这些规划要求相吻合。保护下来,主要是利用持续性的发展,保下来是要用的,不是闲置的。

这个古城镇、古建筑、古文物是祖先的遗产,也是我们与历史之间的桥梁,把他传授给下一代,所以要保存这些物证,保下来之后,如果没有这些异常,我们只有空间和时间,我们的将来是建在过去,所以要保护好,然后让他重生、延续,再赋于他生命力继续传承下去。这个是结合上面的这些思考、理论,我们所做的一些探讨。

6.案例

(1)泸西县城子村

09年历史文化村镇,泸西的城子村也是要旅游开发,但是自身也有一些房屋毁坏倒塌,有一些安

全隐患,做一个是老村的维修保护,专门做了一个研究。同时在里面,房子倒塌之后不可能再建,要搬迁一部分,还有40多户,包括附近的,要建一个80户的新村,结合这个我们一个是老村维修保护,一个是新村的建设都在做。

(2)石屏商业步行街

这个是一个石屏商业步行街的改造,因为城市发展,这边的路跟这边新区,中间要打通一个道。这个是从城市规划的要求来说的,我打通之后,这些建筑,过去一些供销社和没有特色的建筑拆除,拆除之后重新来建。因为老城里面人气比较旺,它的商业价值、各种综合效益,在建的时候,怎么来反映人、城市、历史、文化这些多元要素,在建筑规划里面我们是这样综合考虑的。毕竟石屏也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他所包含的这些历史文化信息,怎么来结合现代的建筑来做。当时所考虑的,因为地形就这么一块地形,这条路是打通的,通过对地方的系统调研认知,采用的这种组合方式,当然这个是建筑专业上的,以前是规划上的一些要求,把它组合起来。最后建成这么一个街区,我们叫历史街区改造。

(3)姚安县光禄古镇

这个是02、03年做的一个,刚好地震,地震完了之后还有一些土司府,还有一些老的古镇的空间格局没有破败。再加上当时哪个产业集团给每户人家800-1000,让他自己去维修,有一些扶持,我们也做了古镇的维修保护,特别中间地震倒塌了一些行政办公的,把他腾出来,在保持这个土司府、精明总管府还有一些敬老院的基础上,开发一小片广场,让整个古镇的生活空间、文化空间,上面他是一个好的寺庙,要旅游的话,这个提升一下局部的环境。原来地震前的就是完了之后这些房子破破烂烂,我们再来重新维修加工,这是一种考虑。

(三)民族村镇的建设

在村镇建设方面,当时提出来三年要完成3.6万个村庄规划编制,五年要建800个乡镇文化站,100个自然村、示范村。这些是提出对于乡村这一级规划,要怎么来建设。

1.对策

我们针对这些要求,在谋求保护与发展相平衡的前提下,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村镇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逐步实现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总目标,应该满足下面的一些对策。

(1)满足地方经济发展,保护民族建筑文化遗产和地域风貌特色,满足改善当地居住居民的生活条件,满足保护自然环境生态,然后满足防灾减灾和适灾需要。

因为现在的彝良滑坡、泥石流地震,有些灾害是可以预防的,可以减免,但是有些灾害出来之后我怎么去适应他,也要有一些思考。这样的话,我们从规划建设前期就要有所考虑,从布局、选点,能预防避免的避免掉,实在避免不了的,真正灾害来了之后,我从建筑自身也好、规划自身也好,怎么去适应它,这个是我们也重点考虑的。

(2)满足当地发展文化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改善卫生保健、供水、能源交通这些基础设施。总的还是围绕提出居住环境质量,满足节能节地防污减排,降低建筑造价,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和适应性的这些传统建筑技术进行建造。过去我们说他用夯土墙、用土坯墙,觉得他落后了,其实反过来看,那些都是一种生态的做法,可以重复利用、循环利用,那种低技术大家都可以用的,跟你现在必须要几级资质施工队才能建的不一样,大量的民房还是需要这种去建。所以这种适用性的地方传统建筑技术也是值得推广的。

(3)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的方法。

说到这些乡村,为什么居民会喜欢住?确实他有很多的经济、耐久、建造方法简单,节能、节地、传统的这些优势,当然也有他很多不足的缺点,比如是质量差一些,功能不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方面会差,跟现在的生活要求还有一些距离。但是在没钱的前提下,很多当地的居民还是用这种传统的方法来建造,他确实体现了这些优点。我们要来结合这些个有用的,把这些持续发展观念落实在这种地方传统民居建设上来,围绕节能、节地、防污减排来做,虽然是一个简单的民房,但是真正做下来,并不比建一个教学楼、办公楼容易。做了要了解他,肯定要对他进行一系列的相关研究,最后怎么来降低成本、提升质量,节地节水节材这些要求。这样的话我在整个新民居建筑设计中,这些适应性的低技术应用一些思考,被动式的节能设计、生态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利用、防水、环保的、文化的,这些都是在看似一小栋民房,但是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充分思考的。

比方说我们在给滇西德宏州,他的有些村落更新改造最后都要拿经济来算,我盖这个房子三万、五万盖起来可以达到这个效果,但是十万、八万我就盖不了。就是这样的综合性思考。

这个是景颇族的,传统的是这样,新建的怎么来考虑,结合起来。但是作为景颇族,每年有很多的民族传统节日,不管是大村庄、乡镇还是小的村落,这个广场可能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展现。

我们在昆明这个苗族村,还有泸西县城子新村规划里面,也是结合这种特殊的地形,这个居住的主体,还有一些现代生活的需要,作为一些新民居、新农村的建设思考。这种坡地建筑,跟它的这种土掌房坡顶的结合,那么每家每户的生活空间、居住空间还有它的一些院落怎么结合起来,然后建筑跟山地环境的结合。

同样在新农村新民居里面,这样一些标准化设计,我们也做了一些标准图,像这种小康型、经济实用型的、旅游型的,每一种它都有。但是你不管怎么做,实际上从外观形态这些建筑材料,它还是要跟他原来的老村落,要保持一种整体风貌的协调,保持一些民族文化,一些建筑特色,在这些造型、材料空间模式的处理上,不会说盖了跟原来冲突很大,来了之后一看还是哈尼族,至于里面旅游接待也好、经营生活是完全可以有改善的。

(4)结构上、材料上的调整。

例如西双版纳这个村也是一个试点,当时是把它从城里面搬出来,这种干阑建筑过去都是用竹木,现在我们用其他老师的,小截面的异型柱,跟薄楼板结合,然后可拆卸的一些施工方法,这个房子不用了,这个柱子这一截可以吊装拿走,不像现在一些城中村改造都是敲掉的,都是低碳重复利用的一种思考。在这个小截面,可能按常规的结构计算,这个柱子400、500,这种可能200、300就够了,板可能是5公分,配件一少,投资少。但是从外观设计上,一些都是钢架屋顶,之所以做这种顶,其实也是民族共识,我这个民族就是这种样子。但是这些生活用水怎么弄?一开始可能没有做好,根据自然需要去改的,没法供水,但是如果真要做得好,其实太阳能板可以结合这些屋顶坡面,储水箱可以藏在里面,其实都有一些相应的技术来解决,这样的话,整体的建筑造型、整个的环境景观设计都是按照有序的设计或者理想的设置。

对于这种地域性建筑,我要彰显这种特色,从我设计理念上,这种地域性、民族性、文化性、时代性,哪些方面怎么去理解?怎么去展示?实际上这个只是从理论上的一个支撑。我的设计理念,对建筑资源的地理条件、气侯、材料,这些民族的文化习俗,结合着我的建筑技术、建筑功能使用,充分展现这些地域特点。我们这种建筑设计理念其实也是不断进化,早年可能只是一种从基本的能够住得下,分得开,慢慢的要健康技术,什么是健康?物理量、化学量、生理量、心理量,这4个方面有一个量化的指标。到了98年、2000年提出的绿色建筑,国家有国家绿色的建筑标准,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好环境。绿色建筑在生活建筑、人、建筑、自然、社会怎么来协调发展,现在是持续发展建筑,也是从设计上整个社会的一个共识,不断的在进步。

2.设计目标

在可持续发展这个大原则下,我具体的是设计目标,要达到可持续,这些绿色的、健康的、环保生态的,人性、安全的、节能节地、地域民族的,其实统统都是作为达到持续的一些思考,包括前期给大家看的,哪些东西之所以好不好,是有历史的一些总结。

我们讲材料与建筑的发展和技术密切相关,所以建筑师在设计创作的时候,不仅要做建筑设计,还要对这些技术设备材料有充分的了解,要展现这些地域环境的东西,怎么去找这些传承基因?可以统统从过去的空间形态、结构类型、构造、材料体系还有一些图腾装饰、室内装饰、室外装饰、环境特色去展现,这个是我们作为建筑设计要考虑的。

(1)苏州博物馆

比如说贝聿铭大师设计的苏州博物馆,采用的其实都是现代技术,但是这种白墙灰瓦这种很淡雅的江南民居这种内在的品质建筑上,他把它应用出来,这种建筑看似现代,但是实际上地域特色还是比较明显。当然这个跟设计创作者的认识分析包括它的一些处理手法有很大的关系。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也尝试着结合一些实际项目做了一些思考。

(2)江川青铜文化展览馆

包括当时江川要建一个青铜文化展览馆,地形是这么一个地形,我们采用的方式也是你是要展示云

南青铜文化,这些青铜文化的防护模型、储贝器、牛骨头、铜鼓,都是青铜文化的一些经典的一些标志物。把这些要素怎么移植传承到建筑上怎么来重组,包括地面的广场、建筑上的构架、建筑空间处理,做出来的跟一般的建筑有一个说法,我的创意、构思,要展示的是本身这栋建筑就要展示青铜文化的相关特点。

这些内部功能也展示影视、办公、研究机构,有一些特色商品的工艺品的出售,这些空间是肯定有不同,来了的游客有相应的停车场。地形上是坡地结合起来,这是一种考虑。这是它的正面,当然这个建筑要搬到昆明城肯定就不适合了,毕竟在那个地方,那个城里,那个环境里面,做这种思考是一种综合考虑。

(3)楚雄市党校综合楼

比如说我们做的楚雄,在楚雄市里面党校的综合楼,当时是作为一个旧建筑,拆之后要扩建,这种党校有教学功能、办公功能、培训的,不同时期各种政策要培训,甚至周围制订一些地方政策规范都要在一起讨论的。我们在做现代办公建筑、综合建筑的时候,怎么去反映楚雄的彝州的地域特色?也是综合考虑。比如说彝族的传统建筑的檐口装饰,很丰富的图案色彩,不可能完全照搬过来,只能是抽象转化,有限的展示。在这些吊柱中间变一点,在顶棚、柱廊等抽象组合在一块,最终形成这么一个构思。这个是一个设计方案,这个是合成最终在建的过程中,材料之所以选红砂石,跟当地的彝族火把节,对火的崇拜,从文化理念上形成一些观念。这样的话,我就不仅仅是一般的普通的办公建筑了,而是有一些文化内涵,有一些地域特色的展示。

(4)德宏州的综合艺术楼

这个也是属于德宏州示范的综合艺术楼。在艺术楼里面,吹拉弹唱,有舞蹈、健身、书法、各种民间工艺的要组合在里面。德宏州是景颇族和傣族两个主体民族,但凡我们一做民族的,包括做世博会室外展厅,26个民族一个不能少,像这种两个主体民族,你只做傣族的或者是景颇族的,也不行,领导们不好摆平,得双方考虑,建筑它就是一种艺术楼、综合楼的建筑,里面的空间高矮有变化,怎么结合在一起?又是正对着大门的建筑,他就是这样色彩、造型上,傣族的、景颇族的标志,甚至一些标志图案有机的融合在建筑立面。

(5)民族地方中学校园

同样的,在这些民族地方的一些中学校园里面,这些色彩屋顶、造型,做一个学校,学校的空间是常规的,建筑上的规范,但是在不同地方做,不同的有一些要求。热带的、架空的处理,这些色彩上的一些匹配,总的是把地域、民族、文化这些特色有限的展现在里面。

腾冲一中,校园风貌整治,同样这个地形里面,他就在来凤山,当地有一个山叫来凤山的山麓,怎么结合这个引凤来彝,他又是汉文化在腾冲边地,一个凝聚点,特别是中学,又是培养文化人的,肯定要从这个环境里面,潜移默化的彰显一些文化的特色,这也是做的一些思考。当然这个更多的是中国汉

文化、传统文化相关的一些理念来进行,最终出来的是整个效果,不同的建筑,彼此各有各的空间要求,但是从色彩应用上,一些细节上,或者建材上,都有一些呼应。

(6)云南民族文化宫

这个是现在一直做的云南民族文化宫,当时作为民族博物馆只想在内部怎么增加一点,因为原来的民族博物馆是一种静态的展示,还有一些民族的节日、节日庆典活动,他们希望要建一栋文化交流活动的场所。最后扩展到什么?从一开始的投标项目,内部的,现在变成云南省的10+2的重点工程,投资从几千万到现在的6个亿,一直在做,也是从本身是云南省的,最后到国家民委,一直在扩展,省发改委把它按6个亿的规模在做,就在现在民族博物馆旁边的一块地。当时做的时候也是有一些云南民族怎么来彰显的思考。包括现在的民族文化岁月、民族文化精品、一体两议很多理念,和云南本土的民族文化元素,和建筑文化宫的功能空间要求,因为他要有一个国际交流文化中心,有一个研究民间工艺的文化传人的展示区,这些怎么组合在一块?还要前面有一大个民族节日的活动广场,这些都是从专业上的系统思考。

(7)西双版纳大剧院

西双版纳大剧院的构思,因为本身传统的建筑在这种西双版纳司空见惯,怎么把局部的东西跟现代的这种剧院结合起来?还有傣族心目中的对莲花的观念的结合到我建筑形象里面?空间他就是一个大的影剧院布置,最后出来是这么一个效果。既有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又有现代的一些时代建筑的空间展示。这个是一个夜景,要展示的就是这些民族文化的东西,民族歌舞,作为西双版纳东南亚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展示。我想这个是从我们建筑专业上,怎么去发觉民族文化传统元素,怎么把这些传承基因结合到现代建筑做的一些思考,来供大家提升。

(四)小村落的保护

对于小村落的保护,我们也曾经做过一些。1.香格里拉峡谷村

比如说这个香格里拉峡谷村,他当时提出是要做一个藏族文化生态村的示范,这个村如果大家去中甸,从中甸老城去它的旅游景点,叫皮达海,中途要在这里吃饭,旅游高峰期可能每天会有5、6辆大巴车甚至7、8辆在这里停靠,你想三四百人要吃一餐中饭。这个村你无序的去扩展肯定不行,有限的保存他耕地、山林这些街道、河流,再加上藏文化的很多东西。通过这样综合处理,包括大地的景观,这些河流、帐篷等等,进到里面去几个主景,都是用当地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处理手法,这些指路牌小景,用的材料也是地方的石块,形态都是跟藏文化有关的。包括它的一些藏族文化这种展示中心,也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最后方案真正建出来是这种效果,这个村子08年获了一等奖。当然建的过程中还有一些遗憾,因为原来规划的时候,这些路面可能是一些自然的石块铺地,但是修地的过程中,为了

省事,全部是柏油,铺得很光洁,乡土的味道差一点。修这个水道也是图省事,没有变化,一天拉通,按理说有些地方宽的可以扩展一点,堆这些马尼堆的东西一个样子,没有原来的高矮胖瘦变化,这个就是在施工过程中监督不到位、控制不了,他自己有一些省事的做法。包括这个六字真言柱做得太瘦了,字跟字中间没有缓冲,从我们角度上来说,没有达到更理想的状态,还可以再粗、高一点。

至于说它的外装,这个倒是当地的传统做法,做出来就是藏味很浓的,这些唐卡、装饰、转经筒一摆,还有这种红白相间的色彩,内部的装饰一做,都是藏文化的东西。

2.罗平县旅游地产项目

这个是罗平县在他城郊的一个旅游地产项目,政府给了一些政策让他来开发,但是要作为布依古镇的一个文化展示中心,在结合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也是从民族这些传统建筑中去找一些要素。它的屋顶造型、门窗做法、甚至一些吞口、墙面的处理,整体的、局部的、材料的、纹理的,通过这样去处理这么一块,当然重点是中间这一块,它的布依风情怎么来展现?所以结合水面的处理,做的是布依族的一些考虑。

3.从彝族传统民居建筑中借鉴创造

其实在新农村新民居里面,同样要盖农村住宅,因为传统的是这种土掌房的、平顶、带坡的,我们在新做的时候,可以把这些造型元素、图案的符号跟土掌房做在一起,跟传统有一种文化的关联。但是,我们是新建的民居,而不仅仅是前面的傣族一样的,瓷砖一贴就做上去,这样跟环境结合得好,跟它的传统有一种关联,但是不是说去复制传统,都是一些新民居。

比如说像这种是传统的村落,它的这种结合山地退台的处理,我现在在现在联排式集合住宅里面也可以采用一些平台的处理,我的一些露天花园,每家每户的,还有一些邻里关系都可以融入这里面去。

4.芒市为民路沿街建筑立面亮化美化

这种是作为城市已有的街道整治。这个街区是不同时代建的各种各样的风格的建筑,有办公的、居住的,时代有70年代、90年代,但是要去彰显所谓现代地方城镇特色的城镇化,叫灯光量化、广告标准化、建筑特色等等。在德宏州,同样这条街是景颇族风格的,就把景颇族的很多要素组合起来。比方说原来这些都是一些现状,通过一种整治,让他配合城市街道的灯光、绿化、广告牌的统一,我们在处理的时候,这种叫穿衣戴帽,我不去改造它的主体结构,仅仅是做一些表面的造型或者是一种材料、色彩、纹理的处理,他原来的挑出来的,或者蓝玻璃、绿玻璃,统统就是一种,在局部加了一点,既不影响原有窗子采光,但是从整体效果上保持它的特色,但是又反映出这是景颇族的风味。

5.旧房改造

旧房改造的也是,这个在滇池入口,这也是原来的酒店,最后改成德宏驻昆办,也是做了一些思考,主体结构没有变,关键是做这些所谓的景颇族、傣族他认可的外形处理。在城市这种美化、亮化,这也是一种方式。

五、结束语

上述这些做法,我们讲你去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特色城镇,传统的这些村落,或者是各种各样的民居形式、古建筑等等这些建筑文化遗产,实际上最终是保护一种文化生态环境。你到了傣族水乡,到了什么山寨,这个是一种建筑文化的多样性。我们保护的终极目标其实是留住一种历史信息,他原来是这样的,通过不断的发展,形成今天所看到的这种效果。我把这些效果,物质要很好的传承下去,要给这个工作从政治意义也好、经济意义也好,文化意义都有它的一些特殊性,从旅游角度,别人来看也是看这些东西,不同于城市的,不同于其他省份、地区的,特别是在这里面,很多一些民间智慧、民间经验,跟现代的低碳的、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是可以结合在一起考虑,这样的话,在当前大力发展城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这个历史时期,如何在民族地区实现民族文化、生态环境、社会经济这种综合协调发展,使各个民族的传统建筑文化多样性能够得到有效保护,我们觉得这个是关乎云南民族文化两省、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所以从建筑这个行当,从城市规划、旅游开发等等这些,都是围绕怎么打好这个文化牌。

集中力量建设桥头堡 篇6

依靠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的制度优势,无论是重大事件的处置,还是改革开放重大发展,靠的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桥头堡建设也是一个大战略,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完善制度优势推动桥头堡建设,机构早成立,规划早出台,成效早显现。

依靠党政推动这一政治优势,完善桥头堡建设责任主体,激发主动性。应当明确,建设主体重点是党委领导下的各级政府。主体有层次,首先是省政府,其次是州(市)政府,再次是县级政府。各级政府作为桥头堡建设的主体,既要严格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又要体现省、州(市)、县三级主体的统一性。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充分依靠这样的工作机构体系,动员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桥头堡建设工作中。各级组织机构要统筹安排,细化工作任务,分解落实责任,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科学制定工作措施,合理确定工作时序,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高效有序、有条不紊地推进桥头堡建设各项工作。

发挥渐进推动的策略优势,完善桥头堡建设载体,突出科学性。所谓渐进推动,是指循序渐进、逐个突破的有序推动。桥头堡建设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桥头堡建设要采取积极稳妥的策略推进。那么,桥头堡建设的载体是什么?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提出的载体主要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只有紧紧扣住战略通道这个主题进行战略定位,红河州的区域发展规划才能获得成功。二是开放的产业基地。依托滇南中心城市,统筹红河州城镇化建设进程,在昆河经济走廊周边加快外向型产业基地建设,吸引各种优势资源向通道聚集、向基地集中,同时搞好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配套,使全州人才、技术、信息、产业优势与通道优势有机统一起来。建设一批集加工、商贸、物流于一体的进出口加工基地,推动优势产业向越南等东盟国家辐射转移,把红河建成我国面向中南半岛国家的外向型产业基地和进出口商品生产加工基地。三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红河州与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双方的合作包括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合作。四是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在桥头堡建设中,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摆在突出位置,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进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四是建设红河综合保税区。突出保税区口岸、物流、加工三大主体功能,不断拓展商贸流通、保税物流、高端制造等业务,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形成规模效应。

发挥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路线优势,狠抓桥头堡建设落实,突出针对性。善于尊重、运用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比如产业建设方面“公司+农户+基地”的发展模式;项目投资、融资等方面,多条腿走路、多渠道融资,利用资本市场工具,发行企业债券,建立直接和间接融资机制,“借鸡生蛋”、“借船出海”,这些都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融资机制。要探索有效方式和途径,最大限度地启用民间资金,把社会闲散资金吸纳到桥头堡建设中。

桥头堡建设关键在落实,每个阶段先发展什么、后发展什么,哪一项优先建设、优先开发,需要综合分析,有针对性地推进。领导干部在发挥比较优势上,需要深化认识,比如,有的把优势和劣势看成是单因素的,不了解优势和劣势是个整体概念,某一方面的优势,并不等于整体的优势,某一方面的劣势,也不等于整体的劣势;有的把优势和劣势看作是静止不变的,要么是绝对优势,要么是绝对劣势,不能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认识优势和劣势;有的把优势和劣势看成是完全对立的,没有认识到优势和劣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这些认识上的偏差,一定程度上妨碍了项目的确定与实施,需要在实践中认真加以解决。

桥头堡战略论文 篇7

一、边境口岸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及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问题

所谓增长极就是具有推动性的经济单位, 或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单位的集合体。边境口岸可成为云南省在发展空间分布上, 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的一些区域增长点, 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 以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的方式实现产业聚集, 带动云南企业走出去, 从而对整个云南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但是, 现实中云南省口岸建设起步较晚, 多数口岸处在边远山区, 地方财政困难, 国家投入有限, 通关环境制约了口岸功能发挥, 迟滞了地区口岸经济的发展, 甚至影响了“国门”形象。

1、基础设施落后

目前, 云南省由于投资不足, 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缓慢, 功能不全。例如位于文山州麻粟坡县的国家级一类口岸天保口岸, 从平远街至天保高的等级公路仅只是在做前期工作;麻栗坡县境内仅有一条四级油路至边境口岸与越南清水河口岸2号国道相连接, 路面等级低、路况差、弯多坡陡、通行能力差, 运输成本偏高, 许多客商不愿意从边境口岸过境和开展贸易, 严重制约了口岸的发展;沿边边民互市市场和互市通道设施简陋, 集聚、交易和辐射功能差。而越南方面的河江—清水河口岸二级公路和河江—中越边境二段10号界等6条边境柏油公路已全部建成通车;越方与边境口岸和边民互市点相对接的公路路面均实现了硬化;越南与麻栗坡接壤的5个边境县之间的县际油路已全面贯通。其他发展缓慢的边境口岸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情况也大体相同。

“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关键是让能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的口岸地区具备“陆、海、空”三方面大通道的基础条件, 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 否则难以谈及后续的产业集中和口岸经济的发展。当然除交通以外, 口岸区的软件、硬件设施也应以其所要发挥的作用相匹配。

2、不同口岸之间的区位优势参差不齐

以同样和越南接壤的红河州与文山州为例, 与红河州河口口岸相比, 文山州的边境口岸地理位置并不好, 这是因为河口口岸对接的越南老街口岸的后面就是老街省, 而边境口岸虽与河口县城紧邻, 但其交通条件差, 与河口口岸的交通条件无法相比。直接从昆明通向河口的高等级公路和昆河铁路运输线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同时, 在中越签署的建设“两廊一圈”战略的合作文件, 中文山州的边境口岸也不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两廊一圈”是2004年5月越南时任总理潘文凯访华时提出的, 即中越两国合作建设“昆明—老街—河内—海防”和“南宁—谅山—河内—海防”等两个经济走廊, 以及建设“环北部湾经济圈”的设想。按“两廊一圈”确定的两个经济走廊, 文山州的边境口岸位置处在“昆河走廊”侧翼, 区位优势不明显。类似的情况还有在对缅甸开放的临沧市的镇康口岸, 其区位优势不如德宏州的瑞丽口岸等。

3、国家优惠政策在刺激经济发展方面与外国方面不对等

近年来, 越南政府加大对边境地区的投入力度, 实施了一系列特殊的优惠政策。越南已批准在河江省建立清水河口岸边境经济开发区, 每年将关税收入按比例返还用于口岸建设, 并实行相关优惠政策。给予在口岸投资发展5年内的客商租用土地全部免税;给予投资发展在5—10年的客商租用土地免税50%;给予在口岸经商的客户及项目投资者1—5年免缴个人和企业所得税;对在口岸投资加工、生产和组装出口的产品, 实行增值税全免;对在口岸经营、生产的所有企业, 均实行税收优惠。而云南省的边境口岸还没有对第三国人员开放, 开放范围受限使我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贸易、经济技术合作和旅游开发等领域受到限制, 严重影响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有效集聚。

二、边境口岸引导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困境分析

1、口岸管理服务工作与口岸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目前, 边境口岸管理工作与口岸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与边境地区加快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 二是与国家加快对东南亚、南亚开放的进程不相适应。由于受中央和省有关部门政策的限制, 办证、验证、过境手续繁杂, 致使中越双方人员往来受限、贸易受阻、旅游不活。自2004年云南省公安厅启用新的《出入境通行证》以来, 越方也出台了带证出入境的规定, 这些规定的实施, 既延长了办证时间, 又增加了办证成本, 影响和制约着边境旅游的快速发展。此外, 暂停办理云南边境一日游异地办证和边贸企业交纳税款、办理外汇结算及人民币兑换业务不便等因素也制约着边境贸易的发展。

口岸的管理服务工作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硬件建设, 二是软件建设。硬件建设相比软件建设容易, 只要政府重视, 加大力度, 集中资金, 把基础设施建好, 几年后就会有变化。而软件建设方面就需要各个部门相互理解、相互配合, 共同创造和维护。改革目前制约经济发展的口岸管理、服务方法, 使之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使口岸的管理服务成为推动边境地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2、信息不畅

云南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拥有的国外投资信息多由民间渠道取得, 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无法保证, 而口岸部门又没有相关的信息咨询机构, 使得海外投资信息的求证与查实都需要经过很复杂的程序, 从而造成即使信息求证了, 最佳的投资时机已经过去;或是信息虚假, 使得企业在海外的投资血本无归。如此的信息不畅, 使得很多企业在“走出去”一事上抱着观望的态度, 犹豫不决。因此, 政府应尽快完善民营企业的境外投资信息渠道, 使民营企业在“走出去”之前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

3、政府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国家外经贸部大力支持的, 但是长期以来, 政府在“走出去”的政策扶持对象上多界定为国有企业和大中型民营企业, 一些支持“走出去”的政策在颁布之时或者颁布之后, 都制定了一系列较为苛刻的准入条件, 使得占比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无条件享受这些政策。而在融资方面, 国家虽然已经出台一系列优惠的外汇管理政策和担保政策, 给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尽可能的资金保障。但是, 很大程度上这种优惠政策还只是针对一些大型企业和已经在国外有投资并且运营不错的企业, 而对刚刚到境外的企业, 法规上不允许对外担保, 使得境内企业在境内得不到银行的支持, 在境外也找不到银行贷款, 从而造成了企业不能“走出去”的事实。

4、应该更好地保证投资安全

对于“走出去”的企业, 政府应组织同业工会或者联合较多同行企业同时走出去, 这样可以更好地保证企业在境外的投资安全。此外, 由于国外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这势必会影响到云南省企业在东盟相关国家的投资经营活动。而缅甸国内政府军与各地方实力派之间的武装冲突时有发生, 也在不断地冲击边境地区正常的生产及生活秩序, 对在冲突地区投资经营的中资企业来说更是灭顶之灾。因此, 对于到境外投资的企业来说, 其所面对的政治经济环境风险远高于国内, 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统一作出防范预案, 投资企业需要建立风险防预机制及应对措施以保证投资安全。

三、打造边境口岸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 推动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的措施

云南省应借鉴国外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成功的经验, 设立专门的开发机构, 出台专门的地方开发法规, 加大政府资金支持, 发挥地区优势, 注重交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平衡发展综合经济部门, 改善环境质量。具体来说可采取财政的平衡政策对发展口岸经济区域有义务地提供援助, 进行投资补贴;吸引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口岸地区转移;提供低息、投资担保及税收减让和特殊折旧等优惠政策, 支持到口岸区投资的企业发展;改善地区的投资环境, 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使其成为云南口岸经济结构中的主力军, 并带动当地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从而实现国家的富民兴边战略。

1、积极争取适合边境口岸发展的区域经济政策

当前, 中央与地方在事权及财权方面的配置并不均衡, 地方政府负担着大量的事务, 却拥有着较少的财政收入。实行权力下放, 减少中央权力的加强和过度集中, 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发挥, 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以及区域经济实践表明, 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区际间经济的协调发展。各国无一例外地通过政府的区域政策刺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或采取其他经济手段来缩小区域间发展差距。这种以政府为引导和干预区域经济活动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就构成区域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边境口岸作为国家级口岸, 需要在分税制、税收减免、转移支付、银行贷款、工资补贴、价格调整、强制调配物资、强制行政管理等方面实现协调发展, 这就需要加大政策力度, 特别是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

2、口岸经济区域要推动企业走出去应采取“超特区”模式

“超特区”模式就是在边境市县的边境口岸与越南、缅甸、老挝口岸建立相应的跨国经济特区,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使之成为综合保税区, 给予比当年的经济特区更优惠的政策, 并且要对国内外投资者同等重视, 平等对待, 让国内外投资者在此区域内有利可图, 这样才能吸引他们投资, 也才能让企业走得出去。同时, 在国家投资带动的前提下, 必须想办法把外商及民间资本投资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采取重大举措将云南省的口岸经济区推向世界, 将“引进来”与“走出去”策略相结合, 走出一条有地方特色的口岸经济发展之路, 从而为云南“桥头堡”战略建设闯出一条新路。

3、精心设计有影响及经济发展带动效应大、走出去能力强的项目

精心设计有影响及经济发展带动效应大、走出去能力强的项目需要建设有口岸经济特色的工业小区引导企业走出去。所谓工业小区是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发展模式, 是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 根据现代经营的需要, 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口岸的特色即在于其边境贸易, 若能在口岸经济区域内建立起直接开展对外贸易的各种类型的工业小区, 将有助于加强专业化,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产品成本, 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为了将边境口岸经济区建成适应市场竞争需求的、有效的工业小区, 应当选择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的经营方向, 完善企业间横向和纵向协作的条件, 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时需要国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 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 并且对新兴工业化地区的建设给予一定的支持, 提供相应的金融信贷保障。

在国家规划实施第十二个五年计划的时期, 在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大通道战略、桥头堡战略的机遇面前, 云南省各类边境口岸也迎来了自身发展的大好时机。只要能从自身实际出发, 申请解除对口岸经济发展有束缚性的政策, 获得相应支持性、倾斜性政策, 将国家、地方政策吃透用足, 在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的情况下, 走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 相信云南省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及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建设一定会更加美好。

摘要:本文就边境口岸成为区域经济增长极及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进一步探讨了边境口岸引导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困境, 最后提出了相关措施。

关键词:边境口岸,“走出去”战略,增长极

参考文献

[1]高洪深:区域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曼昆:经济学基础[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3]康银劳等:西部大开发的国际经验借鉴[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学报) , 2001 (1) .

[4]中国—东盟金融合作“航母”起航[N].云南信息报, 200910-27.

[5]孙小虹:云南省口岸工作会议[DB/OL].云南新闻网, 201001-13.

[6]国民经济开局良好向好势头持续发展[DB/OL].云南省统计局网站, 2010-04-23.

桥头堡战略论文 篇8

【关键词】桥头堡战略;科技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对策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rce of power in the national and local development, and the talents are the key to develop the innov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conomy. Based on the “bridgehead strategy” of Yunnan province, economic development faces further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and structure strategic adjustment, including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talents, which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his paper summarized the current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in Yunnan province, and then provided the further training target with relat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Bridgehead strateg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ve talents; Personnel training; Countermeasure

“橋头堡”战略是推进我国面向西南开放、实现睦邻友好的战略需要,也是云南省推进“兴边富民”工程、实现边疆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现实需要,对促进云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实施“桥头堡”战略,要求云南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科技企业,以推进科技产业结构优化为杠杆,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大力扶持高新科技产业,提高科技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全面促进云南省经济发展。作为科技创新转型经济的核心,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是科技产业发展的需求与保证。

一、云南省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自“桥头堡”战略实施以来,云南省在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多方实践,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并从中收获不少经验,主要有:

(一)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引体系

2008年云南省科技厅联合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共同启动实施了“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2014年,云南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围绕云南省重点产业、优势特色产业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实施科技创新型人才推进计划,加大高端科技人才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创新团队培育、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技术创新人才培养选拔力度,创新引才机制、完善引才平台、营造引才氛围,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云南特色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引体系,通过体系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充分发挥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智力资源优势,在云南省重点产业、支柱产业发展、学科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二)多方位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

近年来,云南省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相继出台《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实施细则》、《云南省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每年通过竞争择优、推荐评选的方式,在全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选拔若干优秀科技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将人才培养与承担项目相结合,通过项目带动、团队建设、院士带培、研修交流、奖励推荐、成果推介等方式,对科技人才进行素质培养费资助、出国进修、学位教育、业务培训等方式的培养,致力于培养一批有实力竞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后备人才,在培养周期之内,提供专项培养经费,用于支持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进修培训等工作。培养周期结束后经考核合格,由省政府授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称号,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

二、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一)缺乏以人为本的培养方式

目前云南省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主要以项目孵化为主要培养思路及方式,缺乏以人为本的培养体系。项目孵化型的培养具有较强的成果导向性,培养效果的最终量化很大程度取决于该项目核心竞争力与创新点,与其他科技项目扶持计划存在客观上的重叠。另外,倾向于将项目完成状况成为衡量培养成效的单一指标,使得项目负责人及参与者实际能力与创新素养的提高,并不能够通过项目得到有效引导,而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总结出的科学方法、创新理念、思路等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素养的内容,则几乎不会在最终呈现的项目成果中展示,人才培养资源调配在一定程度上不甚合理,更多科技人才难以从中受益,较少一部分水平素质较高的科技人才成为受培养对象之后,平均分布于各行业之中,对行业有公平激励的作用,但客观上对行业科技创新的领导带头左右有限。

(二)激励机制较单一

目前云南省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激励,主要形式仍是项目经费、津贴、进修费用等可价格化的经费,以及向上一级项目、职务、荣誉推荐资格等等。这些较传统的激励方式,在人才流动性越来越强的当代社会,可能变相为人才竞争价码,人才流动与地区之间培养经费投入关系过密,缺少非经济利益的人才吸引力地方优势,难以令创新型人才培养形成良性循环,影响科技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

目前,云南省在对受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推荐选拔、考核评估上,缺乏科学的评估体系。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科技创新型人才,评估选拔时仍以论文、项目、专利数量的多寡为主要指标;而科技企业的创新型人才,评估时未照顾不同行业利润率、边际价值上升转折点的不同,仅较笼统地规定创办时间及营收限额作为参评指标,并不能真实反映受培养人及所在团体、行业的创新能力及潜在素质。

(四)学术与生产难以转化

目前云南省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学术理论型人才上多有偏重,立意与立论的创新固然处于先导地位,但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已推进一段时间以后,若仍然以带头人、领跑者的培养作为致力方向,容易使理论衔接集约化生产的关键环节薄弱,导致优秀的科技创新理念、发明无法有效推广,削弱了科技创新的真正价值,更让科技创新项目的再完善无从进行。

三、对策研究

针对云南省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如下:

(一)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

引进科学的人才评估模型,将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显性能力与潜在能力同时纳入评估体系,并根据人才所在领域学科背景,联系实际需要,给予不同优先程度及评估系数的培养扶持。重点在云南特色经济领域,如烟草生产、特色农副产品种植、生物医药及生物制品加工、有色金属开采加工、新兴原材料研发与生产等具有特殊资源或关键资源优势的行业中,优先给予培养资源。在已确定的受培养人当中,展开自我评价与客观数据评估、专家组意见相结合的阶段性考核方式,并由专业统计评估团队不定期走访,以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系统常模团体信息。

(二)完善人才培养计划

结合云南省“桥头堡”战略对科技创新型人才需求,在培养、吸引高精尖科技人才的同时,培养具有多学科背景的综合性人才,尤其是具备基础学科与管理类背景,同时具备高新科技素养的人才。建立区域科技创新型人才协作培养体系,联合东盟经济区及省内高校、实验室,建立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加强各单位间的横向联系与交互合作,在扶持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的同时,培养一批年轻有为的后备人才。以人才带项目,带头人与团队并重,发挥领军人才的种子优势,建立长期、有效并具备可持续性的人才培引政策措施。

(三)完善激励机制

发挥云南省地区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改善科技創新型人才供需环境,提高创新型人才从事相关生产制造业的匹配程度,将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纳入薪酬分配,建立开放式的薪酬体系。打破学校与研究机构封闭式人才管理体制,鼓励科技企业吸纳高层次科技创新型人才,给予科技企业资源、土地、税收方面扶持。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营造友好高效的科技创新氛围,形成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公平竞争、自由流动的宏观环境,

(四)建立以为人本服务平台

建立围绕科技创新型人才职业生涯的服务平台,实现人才培养资源优化配置。在科技创新知识内容管理方面,建立以企业和研发机构为核心的技术创新系统、研究型大学和科研机构为核心的知识元系统、知识应用系统,给予科技人才继续学习提高的平台。在科技人才职业发展方面,开放交流平台,鼓励受培养人发布项目日志,积极与行业内机构及企业交流沟通,鼓励受培养人起好带头作用,在学术与理论方法上为科技人才提供示范教育,鼓励更多不同层面的科技人才参与后备培养,不忽视科技工作基础岗位的重要意义,完善理论与生产衔接协作模式,促进理论向生产集约转化。面向公众,讲述科技创新历程,培育良好的科技创新公众环境。完善知识产权立法,保护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王贝贝.创新型科技人才特征:结构维度、相互影响及其在评价中的应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2]应海敏.科技创新型人才激励问题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2)

[3]杜威.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J].商情,2014.(10)

[4]麻盼盼.创新型科技人才及其素质特征[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

[5]刘莉.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推动创新型云南建设[J].科技与生活,2012.(18)

[6]邹凡,彭靖里,赵明辉.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云南省跨越式发展的对策建议[J].云南科技管理,2012.25(5)

作者简介

上一篇:军用数据总线技术发展综述下一篇:难忘的老师 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