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交安全法调研报告

2024-07-02

道交安全法调研报告(共6篇)

道交安全法调研报告 篇1

江苏省溧阳市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调研报告

徐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交管涉外大队11中队交管四区队

【摘要】一直以来交警执法备受人们关注,地方交警执法也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了解地方道路交通基本情况、交通警察道路的执勤执法依据的基本构成以及交警在执勤执法中出现的问题,有利于《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落实,更有利于规范地方交警执法,真正保障一方平安。

【关键词】道路交通安全法交警执法法规修订

随着近年来依法治国进程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法制意识也不断提高,跟人民群众接触最为广泛的公安交巡警执勤执法受到人们的关注,今年假期回家我也就我的家乡溧阳市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情况及当地交警执勤执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现就调查结果作以下分析报告。

一、溧阳市道路交通基本情况

我的家乡溧阳市位于江苏省南部,东靠上海,南邻浙江,西接安徽,各高速、国道穿境而过。全市总面积1536平方公里,辖10个镇,总人口77.63万人,人口密度约为每平方公里505人①。道路交通便利,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安装、控制也都是按照国家规范。虽是小城市,不过交警的装备还是十分齐全:交警臂章、对讲机、警哨、伸缩警棍、强光手电筒、发光指挥棒、水壶、手铐等,还有一些执行特殊任务时配备的装备如STW-18超载检测仪、雷达测速仪、酒精检测仪、录音笔、破胎器等等。不过装备虽是齐全,但每个交警并不是都有配备,往往两三个岗亭才有一种。这也是小城市的缺憾。

二、交警道路执勤执法依据

溧阳市隶属江苏省,江苏省下设十三个地级市,常州是其中之一,而常州又下辖几个区和金坛、溧阳这两个县级市。所以在交通法规方面溧阳市绝大部分交通法规与常州一致。常州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江苏省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并结合常州市自身的实际情况,于2000年8月29日颁布了《常州市道路交通治安管理实施细则》,该细则在发布之日起就开始实施。其中最新的《江苏省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于2004年10月22日江苏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并于2005年1月1日起实施,与此同时《江苏省道路交通管理条例》、《江苏省个体和承包机动车辆安全管理办法》和《江苏省道路交通肇事逃逸防范查处办法》均废止。此后至今,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先后三次通过对该条例②的修改决定。2009年5月20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定对该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五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未参加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的,由机动车方按照该车应当投保的最低保险责任限额予以赔偿。对超过责任限额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

(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

(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行人没有过错的,按照以下规定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赔偿责任:

1、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负事故全部责任的,减轻百分之九十以上;

2、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负事故主要责任的,减轻百分之六十至七十;

3、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负事故同等责任的,减轻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四十;

4、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负事故①

②数据来自2010版江苏省溧阳市交通地图 指《江苏省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后文提到的该条例所指相同。

次要责任的,减轻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

二、第五十二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二款:“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碰撞机动车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赔偿责任。”该决定自2009年6月1日起实行。这次的修改更为明确得交代了在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方面的归责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相适应,不过在减轻机动车一方赔偿责任方面该条例更为详细。另外由于社会上多发的“碰瓷事故”③,第五十二条还新增了一款,这样的修改,无非是对那些抱有侥幸心理故意和机动车辆相撞,以骗取赔偿借机讹诈的不法分子的严厉打击。

2011年7月16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决定对该条

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六十三条修改为:“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一千元罚款。饮酒

后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尚未构成犯罪的,或者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二千元罚款。”

二、增加一条作为第六十九条:“使用伪造、变造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的,处三千元罚款。伪造、变造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驾驶证,尚不构成犯罪的,处五千元罚款。使用伪造、变造的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的,处二千元罚款。伪造、变造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尚不构成犯罪的,处三千元罚款。使用其他车辆的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的,处三千元罚款。使用其他车辆的机动车登记证书、号牌、行驶证的,处五千元罚款。”

三、将原第六十九条改为第七十条,删除第(一)、(二)项。该决定自2011年8月1日起实行。在经济处罚、拘留不足以震慑酒后驾车的现状下,2011年5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实施④,醉酒驾驶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酒驾入刑也就必然导致了这次条例的修改。

2012年1月12日江苏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决定对该条例作如下修改:

一、将第二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发现未按规定接受安全技术检验的机动车,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责令驾驶人在发现地安全技术检验机构进行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检验合格的,发给检验合格证,发还机动车。”

二、将第六十八条第二款修改为:“对有第一项行为的,责令其限期清除校车标志;对有第五项、第六项行为的,责令其限期拆除违规安装的装置、设备。拒不清除或者拆除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可以代为清除或者拆除。”该决定自2012年2月1日起实行。这次改动也是顺应上级指示,对校车驾驶员的申领资格和违法注销标准作了明确规定,这也是和近来校车事故频发的现象离不开的。

几次修订都可看出,地方法规的修订和上级法规的变动和指示以及社会上出现的现象是密不可分的。

除了上述法规,我市还制定了交通执法的专门法规,如《溧阳市机动车驾驶人培训管理办法》、《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溧阳市市区机动车停车场建设和管理办法》、《高速公路交通应急管理程序规定》、《办理使用伪造变造和挪用机动车号牌案件工作办法》等等。

三、地方交警执勤执法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交警在执勤执法过程中对自己的要求不严。一方面是自身不了解不熟悉法律法规,很多规定被问起,自己也很模糊,执法时没有说服力,用“差不多”、“大约”应付了事,这样更让群众很难配合。另一方面是交警执法程序不当,没有告知驾驶人具体违反什么就上来直接罚款,再加上工作压力大,态度不是很好,很容易和驾驶人产生冲突,甚至与被执法人发生斗殴,不仅影响了执法也损害了警察的公众形象。

(二)群众对交警执法的认识存在误区。首先,交警在路面执勤时,特别是在示意机③“碰瓷”一说起源于清朝末年,现指一些投机取巧,敲诈勒索的行为,例如故意和机动车辆相撞,骗取赔偿。

④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

(八)》由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于当年5月1日起施行。在刑法133条中增设了新的条款:“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

动车驾驶人靠边停车后,经常会听到驾驶人抱怨:“我又没干什么,你们想干什么?”很多道路交通参与者对自身存在的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认识不足。其次,很多人认为交警的正常执法行为缺少人性化。大家都说交警动不动就罚款了,自己的行为并没有影响到交通的秩序,交警如果一旦说要罚款就会被人们认为态度不好,没有人性化执法。更有人认为交警执法就是罚款,工作很随意,不肯配合导致交通堵塞的现象很常见。

(三)机关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系统的职业培训和指导,在新的法律法规颁布后,不能及时得告知基层,产生“断链,从而导致新的法规落实久、落实难。并且基层的监督体制也不是很完善,还有多少民警没有学习新法规,交警在执勤执法中对于新的法规落实的情况怎么样,没有得到及时的反馈,上一级很难掌握情况,下一步的工作也就很难得到预计的效果。

(四)社会监督机制不健全。网络作为当前传播速度最快、传播范围最广、影响力较强的一种舆论宣传手段,由于其言论的随意性和自由性,一部分违法当事人故意在网络上发表一些影响公安机关形象的负面文章,甚至在网络上恶意诋毁公安机关,捏造事实,造成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网民对公安机关失去信任,引发他们对公安机关的不满,有的甚至对公安机关产生敌对情绪。又如个别广播、报纸等宣传媒体为了片面追求收视率和发行率而作的片面报道,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负面后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交警执法环境越来越不尽如人意,阻碍执法,暴力袭警等恶劣行为不断发生,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社会监督并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反而没有束缚得颠倒是非。

四、如何解决问题是关键

针对上述问题,我也思考了几种解决方法:

(一)作为交警自身应该严于律己,树立责任意识。唯有学法知法懂法才能规范得执法,所以作为交警在工作中应该严于律己,积极主动得去关注法律法规的变化,认真学习研究新的法律法规,思考如何更好得运用到道路执勤执法中。另外,在执勤执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礼节规范用语,冷静平和得应对处理与驾驶人之间的关系,并且要学会保护自己,采用录音笔等工具维护自身权益。

(二)加大普法力度,群众执法懂法才能更好得理解交警工作。群众大部分时候并不是有意刁难执法的交警,很多时候是他们对于交通法规并不熟悉或是掉以轻心认为不算什么。所以地方政府应当加大普法力度,培养公民个人交通道德,强化法律意识,这样交警执法时才能得到更多的理解。

(三)完善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公安领导应该科学教育引导基层民警学法知法规范执法,切实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执法质量、水平和能力,确保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其次,应该多组织开展法律法规的学习培训,并通过日常执法实践,积极研究、摸索、实践有利于规范民警执法行为、有利于提升单位总体执法质量、有利于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并行之有效的执法管理措施,并上升到制度层面固定下来、坚持下去,努力构建实践性强的执法规范化建设长效机制。最重要的还要严格监督检查,确保制度的严格落实。

(四)健全社会监督机制。这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努力。社会监督就是将交警执法透明化,健全的社会监督机制有利于公众对交警执法更多得了解,也不再害怕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更有利于交警执法的管理,也促进了交警文明规范执法,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

法律的制定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以更好得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们安居乐业。而只有靠交警自身和社会整体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得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实施,才能真正达到制定法律的目的,使法律更好得为人民自己服务。【参考文献】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的决定[EB/OL]江苏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内部网,2009年06月04日 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的决定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87号[EB/OL]江苏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内部网,2011年08月26日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的决定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公告第98号[EB/OL]江苏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内部网,2012年03月02日

孙少明.浅谈如何让群众理解交巡警日常执法[N]泰州支队报,2012-12-24(2)

李灿.浅议交警执勤执法工作应注意的“小问题”[N]江苏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报,2012-10-19

(4)

侯秀山.关于加强基层交警队伍执法规范化建设的思考[N]江苏省公安厅交巡警总队报,2009-10-28(4)

道交安全法调研报告 篇2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办案建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但在利益诱惑之下, 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为此, 我们对2013年以来受理的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进行了调研分析, 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长葛市检察院办理危害食品安全案件的情况分析

2013年以来我们以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起诉的案件共有29件、33人, 大多数被告人被法院判处实刑, 并处罚金。

(一) 办理的这些食品安全犯罪存在的特点

1.案件数和涉案人数均呈增长之势。2013年2月份, 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安排部署了打击食品犯罪保卫餐桌安全专项战役, 专项行动加大了对危害食品安全违法犯罪活动的行政查处和司法打击力度, 客观上也反应了危害食品安全案件的增长趋势明显。2.涉案食品类型集中。主要集中为卤肉制品、海鲜类干货、豆芽这几种食品。3.从量刑情况看, 宽严相济。我们起诉到法院的案件多数被判处实刑, 也有部分有自首、立功情节的被告人被判处缓刑, 而且多数被告人被并处罚金刑。

(二) 食品安全犯罪的成因

1.高利润的驱使。许多犯罪分子清楚地知道使用的原料不能制作食品甚至有毒有害, 但由于其成本低于正常原料数倍, 因此在高利润的诱惑下, 犯罪分子仍置他人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于不顾, 铤而走险。2.法律意识的淡薄。认识不到食品安全问题具体的危险性与长远的危害性, 从而滋生犯罪。3.监管难度大, 造成监管的缺位和滞后。工商、质监执法部门等监管部门对该类主体监管难度大, 难以全方面的覆盖, 并且较少在危险、危害态势处于初级或苗头状态时就能提前收集、搜集线索, 尽早进行防范与治理, 打击力度不够。

二、我院办理食品安全案件的经验

(一) 快速办理;我院办理的食品安全案件主要是生产有毒、有害食品案件, 这些案件多数是单人单案, 公安机关直接去现场取证后直接送相关部门检测, 取证扎实。因此我们的承办人在接到此类案件之后都会快速的阅卷、汇报、制作相关文书、送交法院审理。这样以来可以使我们的案件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 也能快速的净化我们的餐桌, 使我们的治理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 加大宣传营造全社会打击危害食品安全活动的氛围;我们使用的宣传手段主要包括:1.印制食品安全相关的宣传资料, 到主要集市发放;2.通过我院的微博、微信平台讲述一些相关的典型案例使网友能够对食品安全案件有更直观的感知;3.联系电视台拍摄与食品安全案件相关的法制宣传片;多种方法并用加大对食品安全科普宣传, 普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 提高普通民众自觉维护食品安全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拓宽举报途径, 形成打击此类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三) 有针对性的发出检察建议。对在办理食品安全案件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及时的制作检察建议, 送达相关单位。为改善食品安全及监管工作, 长葛市院有针对性地向长葛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长葛市工商局、长葛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长葛市卫生局等4个负有监管职责的局委发出整改检察建议:1.加强日常巡查、突出重点排查。除加强日常巡查监管、规范企业安全生产外, 重点加强对食品小作坊生产质量的监管;各局成立综合执法队, 对食品小作坊统一进行排查, 对发现质量问题的, 及时整改取缔。2.加强宣传力度。对于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 大力宣传《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 增强食品安全意识;对于食品安全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跟踪报道。3.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长效工作机制, 抓好工作落实, 努力杜绝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4.加强与司法机关的沟通与配合。各局在集中力量查处、重点打击的同时, 对各类违法行为依法从重处罚, 对构成刑事案件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检察建议发出后, 引起了各局的高度重视, 各局分别召开食品安全专项工作会议对长葛市院提出的检察建议进行讨论与落实, 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我院在办理食品安全案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一) 食品安全的行业标准不统一, 导致我们在办理案件的过程中, 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 拿着公安机关移送过来的鉴定意见, 我们不知道以那个食品安全标准为依据。 (二) 取证不及时, 导致证据的灭失行政执法机关对于犯罪嫌疑人不能采取强制措施, 而公安机关一般介入较晚, 往往导致部分证据未能取到, 影响案件的后续办理;部分嫌疑人已不知去向, 逃避法律追究。 (三) 关于犯罪嫌疑人自首的认定, 犯罪以后自动投案, 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的是自首。公安机关移送案卷的到案经过中对自首认定把握的标准不统一, 使我们的承办人在办理案件过程中对自首的认定也经常产生异议。

四、对策建议

如今食品安全案件频频曝光, 根据我们在办理案件中总结的经验, 现提出以下建议:

(一) 统一行政执法的部门及标准。

由于目前我国涉及食品安全的执法部门多且行业标准不一, 给不法分子造成了可趁之机, 故应该统一执法部门及力度, 减少真空区域及部门之间的互相推诿, 使我们司法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实现有法可依。

(二) 落实相关企业和政府责任。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对保证食品安全的社会责任, 政府对本行政区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责任, 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责任制度和问责制度。同时建立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置机制, 保障食品安全。

(三) 各部门联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强化行政执法。

建立网格化的管理机制, 排除监管死角、提高管理效能, 促进各环节监管措施的衔接。一是部门之间加强信息共享, 形成打击合力。二是各监管部门系统内加强信息沟通。对一些可能涉及多个区域的案件, 在本系统内建立应急机制, 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形成联防联控格局。三是相关部门强化执法力度。如质监、工商部门要加强生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检查、质量检测;公安机关要在生产、销售、使用环节加大查处力度。对涉嫌危害食品安全犯罪的, 要及时立案, 依法采取有效的刑事强制措施, 坚决打击食品安全领域各种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四) 鼓励公众进行食品安全举报, 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

临沭县食品安全调研报告 篇3

食品安全问题现状

食品安全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和质量的问题;二是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存和销售过程中人为因素导致的安全问题。目前产生问题较多,引起人们广泛注意的主要是后者。具体说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大气、水、土壤的污染造成食品的污染,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

农业种植、养殖的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农药、兽药的滥用,造成食物农兽药残留问题突出。

食品在生产环节上,安全隐患较为突出。一些食品生产企业的条件不符合食品安全法和食品标准的要求,在生产过程中,非法、超范围、超剂量使用防腐剂、色素、过氧化苯甲酰等食品添加剂;污染物、重金属超标现象经常发生。

食品储存、运输、营销等环节上,卫生安全措施未得到有效保障。从查处的案件来看,许多生产经营企业不重视这些环节的污染控制而造成了食品污染。

人为犯罪因素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一些不法经营着为牟取暴利,不顾消费者的安危,在食品生产经营中掺杂使假,使用不合格原料生产加工食品。

当前我县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县有关部门在食品安全监管中作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毋庸讳言,我县食品安全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

种植、养殖环节。一是近年来,我县的水产品养殖有了一定的发展,消费需求越来越大,水产品的农药残留,对养殖过程中添加药物,饲料添加剂等情况不明,水产品安全不能得到保证。

二是与我县消费需求比,蔬菜基地建设在数量、面积以及规范化管理方面都应进一步加大力度。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菜农的利润很薄,阻碍了蔬菜基地建设和发展,以致有大量没经过规范程序的蔬菜上市,存在安全隐患。

加工环节。一是生猪屠宰依然存在定点外屠宰的现象,屠宰点内检疫方式依然只凭肉眼,凭经验,力量薄弱,责任心有待加强。

二是豆制品、卤制品加工点多为小商贩,规模小,工艺不规范,添加剂使用情况不明晰,卫生状况很差。点多面广,监管困难,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三是我县食品生产企业普遍规模较小,质量意识,品牌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多数生产企业卫生状况较差,整治工作需要一个过程。

流通环节。大多数小食品经营店还没有完全做到索证索票、进货检验,没有食品质量管理人员,食品质量无可追溯性,问题食品不能得到有效处置。

餐饮环节。餐饮环节是我县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主要表现在:一是小餐饮店还有无证经营的,工作人员不能做到全部及时进行健康体检。规模小、卫生差。二是农村学校食堂不卫生,原料采购不规范,存在食堂承包和变相承包现象。

工作建议

加大监管力度。(1)对食品生产环节的监管。加强对农药、兽药、肥料、饲料及添加剂等的监管,指导科学饲养,合理施药。(2)对食品加工环节的监管。在源头堵住不合格食品进入市场,在城乡结合部的薄弱环节,采取规范发展和严厉打击相结合;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打击力度;对达不到卫生、人员条件的小餐饮、大排挡要坚决取缔,杜绝无证经营现象,明确责任,不留盲点。(3)对食品营销环节的监管。严把食品批发和零售市场的入口关,规范市场秩序。完善食品经销责任制。

完善信息服务。食品安全问题最易出现信息不畅的问题,政府部门要引导生产和消费,建立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定期收集和发布问题食品及产地的信息,以起到警示和防范作用。

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以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县为契机,对全县的餐饮服务单位进行食品安全专项检查,并进行饮服务食品安全单位的创建工作。以有效的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更好的保障食品安全工作。

强化经济手段。理论上,对每一种食品从源头到成品进行全面监控,是最完全的监控,但其相关成本是政府很难承担起的。所以,充分利用市场法则,强化经济手段,让企业把好食品安全的第一关,才可能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突出技术支持。加快食品生产经营人才的培养,推动食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

(作者单位:临沭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道交安全法调研报告 篇4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与体系建设现状

近年来, 在市局的精心指导及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灵台县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契机, 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 强化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组织管理体系、监督检测体系和产品认定认证体系, 稳步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力度逐步加大、范围不断扩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 全县范围内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

自2009年以来, 灵台县先后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暨农业综合执法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行动等多个专项整治活动。通过活动的全面开展, 使全社会质量安全意识有所增强, 体系队伍得到完善, 监管能力得到提高, 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突出表现在“四个有”:一是认识有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 为全面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县农牧局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 与农业、农村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二是有组织领导, 成立了灵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 随时督导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三是有责任落实, 实行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行政领导责任制和单位分工负责制, 明确分工, 落实责任;四是有经费投入,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调剂安排工作经费, 购置检测试剂, 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全县连续多年没有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事件。

㈡农业投入品监管步入法制化轨道

目前, 全县基本形成了由农业综合执法、动物卫生监督、质检、工商等单位或人员组成的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均能依法开展动物卫生检疫、兽医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农药、化肥、种子等农业投入品的日常监管。

㈢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已具雏形

目前, 全县已基本形成了以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站为重点、基地和市场检测点、乡 (镇)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体系, 为全县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了基础性的技术保障, 均能开展种植业产品、畜产品、水产品等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工作, 检测范围覆盖农产品生产基地、大田生产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 年检测各类蔬菜100余批次, 农残超标控制在5%以内。

㈣“三品”认证稳步推进

截至2012年底, 全县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面积40万亩, 品种8个, 覆盖全县85.6%的种植面积。认证以番茄、辣椒、马铃薯、萝卜、胡萝卜等品种为主的无公害蔬菜27.5万亩, 认证了苹果、黄豆2个绿色食品和小麦绿色原料生产基地。牛心杏这一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 已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认定。通过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 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有所提高,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改善。

㈤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正在形成

农药、兽药等主要农业投入品经营实行进销货台账登记管理制度、索票索证和质量承诺追溯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立正在积极建设中, 不仅从农业生产源头把关, 坚决杜绝高毒、高残留、违禁农兽药流入生产环节, 而且市场“倒逼”机制正在逐步形成。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灵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总体是好的, 但也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㈠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差

一方面, 灵台县初级农产品生产经营多为一家一户分散型生产方式、多数生产者农产品安全生产理念尚未形成, 农业标准化生产执行不到位, 在保产量保效益的利益驱动下, 个别生产者违法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农兽药和非食用化学物质, 造成问题产品, 给产业和人民健康带来威胁, 质量安全难以保证, 隐患较大;另一方面, 农业生产环节多、产业链长, 灵台县农产品生产规模小、随意性大, 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经营方式落后, 农民应用农业科技水平差异大,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淡薄, 质量安全问题常有发生。

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一是以县级检测站为中心, 以乡 (镇) 级为网点, 农产品生产基地、农贸市场的产品自检体系尚未建成, 县、乡、市场三级检测网尚未完善。目前, 检测工作只能由县级承担, 人少事多的问题长期存在。二是乡 (镇) 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与乡 (镇) 农技推广区 (站) 项目同步实施, 随着项目的实施, 可解决办公场所的问题。但由于乡 (镇) 新一轮机构改革, 原乡镇农技站撤销, 人员划归乡 (镇)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管理, 主要从事了乡 (镇) 中心工作, 农技工作力量不足。三是专业检测人员少、设备简陋、手段落后、经费不足及检测时效性差等问题普遍存在。目前县站从事农残检测人员仅有3人, 检测设备6套, 且部分仪器老化亟待更新, 检测方式以速测为主要手段, 普遍存在“检不了、检不出、检不准”的问题。四是检测范围小, 水平低。主要开展以蔬菜农残速检为主要手段的农残检测, 一方面检测的范围不广, 每天检测量有限;另一方面受检测手段制约, 仅能以定性的方法检测蔬菜中的农药残留超标情况, 畜禽产品及水产品中的药残、添加剂等无法进行快速的定性检测, 肉蛋奶质量检测无法开展。

㈢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尚未健全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范围广、环节多, 工作基础薄弱, 普遍存在缺人员、缺经费、缺手段。在机构设置上, 目前县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刚成立, 存在有编制无专职人员、无办公地点和执法经费及配套设备的问题, 办案时需要从局属单位中抽调相关专业人员参与;而全县乡 (镇) 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挂靠在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没有形成统一领导与协调的组织管理体制, 体现不出行政监管职能。在监管执法力度上, 相应配套法律法规不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执行难度大。目前, 尚无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配套的地方条例。对没有建立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记录的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者, 出售含有违禁药物或不执行安全间隔期 (休药期) 要求的农产品的农户, 在监督管理中没有切实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 无法实现农产品质量可控性和追溯性, 监管工作无法真正从源头做起。

㈣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有待健全完善

目前灵台县还没有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 多数农产品既无标识, 经营者又未建立台账, 对于问题产品, 其溯源调查的难度很大。同时, 由于人力和财力不足, 对全县农业投入品经营市场的监管还不到位。导致一些不合格农产品流向市场, 造成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及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既涉及农产品生产, 又涉及农产品销售;既涉及对农产品的检验检测, 又涉及对农业投入品的市场监管。搞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都有可能功亏一篑。因而, 要深刻认识灵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针对灵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就加强灵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㈠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农业标准化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着力点。一是要把“农业标准化作为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 牢固树立“没有标准化就没有质量, 没有质量就没有市场, 没有市场就没有农民的增收”理念。二是要以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为契机,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经合组织的载体带动作用, 积极创建标准化示范园区, 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 加快农业标准化进程。通过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 把企业化管理, 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等现代工业理念引入到农业中, 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扎实基础。要全面申报建设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定) 项目, 通过质量认证和产地认定, 规范生产销售经营行为。强化证后监管, 加大证后抽检力度, 严格执行退出机制, 确保认证产品质量。三是要切实加强农产品生产档案制度建设, 严格实施《灵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法 (试行) 》, 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以及副食品生产基地、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制度, 对没有建立生产记录制度或不认真管理或虚报、伪造生产记录的生产基地, 向认证机构发送撤销其无公害、绿色、有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及其农产品称号和标志使用权建议书, 正在申报的不予批准、转报或奖励;对没有建立生产记录制度或不认真管理或虚报、伪造生产记录的基地, 责令其限期整改, 逾期不改正的, 撤销基地称号, 取消副食品基地和后备基地优惠政策。通过加大农业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的宣传、推广与标准化知识的普及力度, 建立健全生产记录与档案, 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面。

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体系建设

一是调整扩充县级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能, 成立县、乡 (镇)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 在基地 (村级) 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 隶属县农业执法机构管理, 明确各自职责, 落实办公场所、人员编制和经费, 完善管理制度, 着力打造一支依法办事、监督有效、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工作队伍, 逐步建立县、乡 (镇) 、村 (基地) 三级监管体系。二是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首先要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各项财政支农和农业产业化项目中向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倾斜的政策与资金支持, 以及检验检测项目, 不断扩大农贸市场、超市、基地的速测点自检项目建设, 构建县、市场、基地三级检验检测体系。其次要强化检测能力, 提高检测水平。在全县初步形成以县级农产品检验检测站为中心, 乡 (镇) 速测点、市场和基地监控点为补充的县、乡、市场 (基地) 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 基本覆盖全县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重点农产品生产区域。与此同时, 要建立农产品质量监测结果通报制度, 增加灵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深入开展检测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 加强对基层检测人员技术培训, 不断提高灵台县基层执法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最后把监管工作经费、检测设备购置及更新经费、产品检测经费和技能培训经费等列入县财政预算, 并保证这些经费每年不低于5%的增长比例, 做到经费常态化、制度化管理, 确保灵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

㈢狠抓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能力建设

要抓住农业投入品市场的关键环节和农业投入品消费的关键季节, 组织开展以规范农业投入品市场秩序,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的集中执法行动, 突出抓好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关, 严把产品质量关和案件查处关, 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工作。重点抓好:一是以禁用兽药为重点, 开展兽药专项检查, 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禁用兽药产品行为;二是以“瘦肉精”等违禁化学物质为重点, 开展饲料专项检查, 坚决查处生产销售“瘦肉精”及其他违禁化工产品行为;三是以禁用农药为重点, 开展农药专项检查, 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甲胺磷等五种禁用农药行为。要大力推进农资经营信用体系建设, 逐步完善农资监管长效机制。同时, 要加强灵台县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 要根据省农牧厅、省编委办、省人事厅、省财政厅《关于进一步理顺体制规范行为, 加强农业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意见》的文件精神, 将农业行政执法人员列入依照公务员制度管理, 配套落实工作经费、设备、车辆、服装等执法设备 (仪器) , 营造其“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工作氛围, 使其安心服务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这一光荣艰巨的历史使命中来。

㈣完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探索长效机制

道交安全法调研报告 篇5

一、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以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为中心,县级检测站为骨干,乡镇检测室为基础,产地、市场自律自主检测点为补充的三级四层检测网络,建立了以快速定性检测和定量检测相结合的监测制度,全面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为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一)机构建设情况

1.市级检测机构建设情况:焦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于2002年经编委批准成立,当时挂靠市农业技术推广站。2004年11月首次通过省级计量认证,2006年通过省厅机构认可。2007年经市编委批复同意,成为独立法人单位,编制8人。检测中心成立后,省、市财政先后投入资金1100余万元,用于仪器设备购置、实验室装修改造、市场准入检测等。目前,检测中心拥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仪器设备40余台(套),具备了开展农产品、水产品和产地环境中农药、渔药以及重金属残留等69个项目的检测能力。

2.县(市)区检测机构建设情况:2011年,全市11个县(市)区统一设置事业性质、副科级管理、财政全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六县(市)编制各10名,五城区编制各5名。

3.基层检测站点建设情况:全市79个涉农乡镇中有24个(沁阳市13个,修武县8个,博爱县3个)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38个蔬菜、水果、食用菌产地和35个农产品销售市场(含焦作市区15个市场)设立检测室,开展了产地自检和市场准入检测。

(二)检测队伍情况

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共核定编制93名,目前在编72人,实际在岗49人。在编人员中研究生学历9人,大学学历41人,大专及以下22人。有专业技术职称的50人,占总人数的69.4%,其中高级职称7人,占14%;中级职称6人,占12%;初级职称37人,占74%。沁阳市、修武县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人员均由乡镇工作人员兼任,博爱县3个乡镇检测站的6名人员为县农业局招聘的临时人员。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检测点检测人员除焦作市区15个农产品销售市场的36名检测人员是市检测中心聘用的临时人员外,其余均由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自行安排。

(三)检测工作开展情况

1.市、县检测机构工作情况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主要承担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专项监测、监督抽检和市区15个农产品销售市场的准入检测工作。今年上半年,市、县两级检测机构共定性速测农产品样品13.13万份,其中,市级检测数量为11.9万份,占总检测量的90.6%。

各个县级检测站主要负责对辖区内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贸市场以及农产品生产基地定期不定期开展抽样监测。由于目前各县(市)区检测站均未通过计量认证,抽检以速测为主。上半年,检测数量较大的县市区为解放区、孟州市、武陟县、山阳区,分别占全市总检测量的2.5%、1.3%、1.23%和1.13%。

2.乡镇检测站和基地、市场检测点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博爱县3个乡镇检测站抽检蔬菜产品2998个;沁阳市13个乡镇检测站检测样品1400余个;修武县8个乡镇检测站抽检约100个。

35个农产品销售市场检测室每天能够正常开展检测工作,检测记录较为完整规范,各项制度坚持较好。38个产地准出检测点中,绝大多数运行正常,但有10个检测点自检工作存在问题,具体情况是:孟州市的高端岗、锁水阁、清峰、康之源、红太阳合作社检测室由于没有专门负责检测的人员,检测工作不够连续,时有时无。修武县益民、兴和蔬菜合作社、富民食用菌合作社因检测设备陈旧,自检工作已经停止。武陟县群乐果品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自2013春节以后调整种植结构,改为种植切花月季(玫瑰花),蔬菜种类越来越少,检测数量也随之减少。马村区丰绿蔬菜种植合作社检测室正在进行改扩建,自检工作暂时无法进行,由区检测站定期抽检。

(四)县级检测站项目建设情况

从2010年开始,六个县(市)相继实施了农业部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项目,除修武县项目建在县畜牧局院内外,其余5县(市)项目均由农业部门具体实施。每个项目县省级以上财政扶持资金250万元,进一步提升了县级检测站的装备水平。武陟县、博爱县、孟州市县级检测站项目已于去年建设完成,目前正着手准备计量认证和机构认可工作。沁阳市项目实验室改造等土建工程已经完成,正在进行仪器设备安装调试和人员培训。温县质检站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省厅批复后,温县启动了老城区改造工程,根据该县统一规划,县农业局需整体搬迁至新城区,原定的建设地点已不能进行项目建设。为此,我局和市发改委已联合行文就项目建设地点变更问题向省发改委和农业厅进行了请示,上级部门目前尚未批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虽然已经基本建立,并且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的来说,与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检测机构还不健全

nlc202309040739

目前,市、县两级均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建设虽已提出了两年多时间,由于受人员编制、经费等因素制约,大部分县市区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一直推进缓慢,全市还有近70%的乡镇未建立检测站,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检测能力亟待提高

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目前主要开展有机磷和氯基甲酸酯类农药残留速测、农产品及产地环境中69个项目的定量检测,一旦超出认证批准的范围就无法检测,比如去年媒体报道的“甲醛白菜”问题和今年山东潍坊的神农丹“毒生姜”事件等,现有的仪器设备、技术能力已不能满足新形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要求。县级检测站方面,11个县(市)区检测站均没有通过计量认证和机构认可,只能开展农药残留定性速测,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提供的技术支撑有限。

(三)检测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

在最近一次的省级计量认证和机构认可评审过程中,评审专家指出市检测中心实验室面积、环境设施均不符合评审准则,要求进行整改。修武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只有1间办公室和1间检测室,仅有5台农药残留速测仪。五城区均不在国家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项目建设范围内,除解放区、高新区通过政府公开招标采购了气相色谱仪和一些配套设备外,马村、中站、山阳区仅一间办公室,配备了简单的农药残留速测仪,无大型检测设备,不具备“双认证”的基础和条件。

(四)专业检测人员缺乏

市检测中心承担着农产品市场准入检测管理、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三品一标”认证等工作,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中心编制只有8名,实际在岗6人,现有人员已远远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甚至已经影响到了有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县级检测站编制基本可以满足工作需要,但由于部分县(市)区对检测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将检测人员调离原工作岗位,从事与检测无关的工作,或者检测人员考到别的单位后,不及时招录补充人员,导致在岗检测人员严重不足,目前,在岗人员仅占编制总数的50.6%。乡镇检测站人员绝大多数由乡镇政府工作人员兼职,其他工作任务重时,检测工作便难以正常进行。

(五)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工作难度较大

由于缺乏有效手段,加上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对开展自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全市566家从事食用农产品生产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有检测室的只有38家,占6.7%。95个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建有检测室的有35个,占36.8%。并且产地和市场检测室所需的检测仪器、药品试剂均由农业部门检测机构负责提供。焦作市区的54个市场中,除了市检测中心的15个驻市场检测点外,其余没有一家市场主动设立检测室开展入市农产品售前检测工作。

三、对策及建议

(一)分类实施,共同推进,完善检测体系

要按照“提高市级、完善县级、推进乡级”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全面提升检测能力。

一是加强市级检测中心建设。抓住国家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二期规划的有利机遇,积极争取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充实工作人员,进一步提升市级检测中心硬件装备和技术水平。

二是做好县级检测站“双认证”工作。加强对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的技术指导,今年国庆节前,完成农业部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项目建设任务的武陟县、孟州市、博爱县、沁阳市检测站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和机构认可。明年,温县检测站完成“双认证”工作。修武县和五城区检测站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当地财政支持,提高实验室装备水平,尽早取得检测资质,发挥应有作用。

三是扎实推进乡镇监管检测机构建设。要按照省农业厅确立的建设方式、建设目标、建设要求,结合《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职责,改善条件,强化管理,在全市涉农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机构,促进监管检测工作向基层延伸,打造标准化、规范化的一流检测站,提高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能力。

(二)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提供有力保障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为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人才支持,真正做到有人干事、有钱干事。要将检测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持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检测体系建设等工作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检测条件,促进检测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实施国家项目的县级检测站每年工作经费按照省厅要求应不少于30万元,其他县级检测站每年工作经费应保障在15万元以上。每个乡镇检测站每年县财政要安排解决3万元以上检测经费。

各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在编不在岗的检测人员要尽快回到检测岗位上。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检测站缺编的,县农业部门要积极向人事部门提出申请,尽快招录补充。

(三)积极宣传,注重培训,奠定扎实基础

一是强化对群众的宣传。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张贴宣传画,举办知识讲座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校园宣传活动,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常识,提升居民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水平。

二是强化对生产、经营者的宣传。要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以及即将实施的《河南省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切实增强其责任意识、安全意识,使其真正认识到在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自己承担着不可推卸的法律责任,从而自觉主动地开展检测工作。

三是加强对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培训机制,采取分级负责、层层培训的方式,对检测人员开展各种技术培训,及时学习和掌握检验检测方面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动态,不断提高检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作风优良、业务过硬的检测队伍,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客观公正和检测结果的科学、权威。

(四)加强领导,强化考核,确保措施落实

各地农业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当地财政、人事、改革等部门的支持和配合,采取有效组织方式,建立健全检测工作制度、档案资料管理制度、内部考核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等,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扎实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市农业局要加强对各县(市)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的督促检查指导,将检测体系建设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量化考评的重要内容,制定具体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在年终进行表彰和奖励。对重视程度不够、工作落实不到位、考评成绩差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其年度评先资格。

(作者单位:焦作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焦作市种子站)

道交安全法调研报告 篇6

为了确保生鲜乳的质量安全,2012年省财政安排1050万元用于支持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大庆、绥化市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试点,对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和加工前贮存等环节实现了适时动态监控。从一年来的实施情况看,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一、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基本内容和功能

该平台的主要内容是:依托中国电信3G网络、结合翼机通等物联网技术,以奶户手机、奶站、乳企POS机作为操作工具和信息传输载体,来实现奶账统计结算电子化,达到精准掌握生鲜乳数量;以GPS定位和奶车罐口电子抓拍,无线上传图片管控奶车的营运过程;以在奶站关键点安装摄像头和通过中国电信2GCDMA卡传输现场实时画面,管控奶站的收奶行为。

目前该平台已经实现了4个基本功能:一是能够精准掌握奶量,防范非法添加。由于目前机械化榨乳站的普及,使奶农开始牵牛到奶站集中榨乳,为开展信息化监管提供了条件。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精准掌握每头牛的挤奶量,得到奶站的总收奶量数据,同时也能精准掌握乳品企业的收奶明细,得到奶站的交奶量数据。通过数据对比,可以有效防范非法添加行为发生。二是能够有效监督奶车,防止调奶行为。通过监控奶车的运行轨迹,可实现生鲜乳运输途中监管,掌握是否有非正常中途停靠,防止在运奶过程中添加化学物质调酸、调碱和压菌等行为。三是能够远程控制奶站,监视关键部位。信息化平台可以监控奶牛乳区消毒和弃乳留样过程,储奶间的制冷罐有奶封闭过程,散牛奶收购、私收抗奶等行为,确保奶站管理科学、规范。四是能够联网现有数据,实现资源共享。通过信息平台,既能结合生鲜乳“三方检测”每天抽取的生鲜乳样本检验的相关数据,将生鲜乳入厂前的监测数据与之并网,进行统计与分析,又能结合奶牛群体改良计划(DHI)相关数据,指导奶牛养殖环节,还可以与已经运行的奶牛保险、购买奶牛贷款、奶牛合作医疗等系统互联,实现数据共享,完善奶业服务体系。

二、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的运行方式

在运行方式上,主要采取三步连环监管法:一是奶农牵牛到奶站挤奶后,由奶站将奶量和奶价信息输入POS机,经奶农核对无误后,再用指定手机在POS机上刷机确认,确认后奶农会收到短信,短信载明奶量、奶资的当日当次数据和累计数据;与此同时,相应数据同步传输到控制中心,并自动生成当日、当月、本年度的该奶农、该奶站和所有奶站的奶量、奶资数据,从而得到精准的统计结果;系统生成每个奶站当天的收奶量以后,自动比对该奶站向乳品企业交售的鲜奶数量,一旦发现哪个奶站收奶量和交售量差异超过合理误差,系统在控制中心界面提示的同时,向监管人员手机发送“报警”短信,监管人员马上介入调查,为彻底杜绝“非法添加”行为提供信息和技术保障。二是通过对每辆试点奶车加装GPS定位系统和车载奶罐口开启自动抓拍装置,一旦哪个奶车中途停车开启奶罐口,监管人员就会收到“报警”短信,20秒之内该车奶罐口实拍图像就会传送到控制中心屏幕上,监管部门可以随时调取奶车运行情况。三是通过对试点奶站关键部位安装3—6个摄像头,影像数据二次压缩后,通过中国电信2GCDMA卡传至控制中心,监管人员随时调取实时数据,管控生鲜乳收购、贮存过程。在分级查询上,根据不同授权等级设置了4个查看页面:一级界面为当地畜牧兽医部门、管理员掌握全部系统数据;二级界面为乳品加工企业、管理员掌握自己企业的全部数据;三级界面仅供奶站查询相关数据;四级界面为奶农公共查询窗口,奶农通过电脑或手机登陆以后,可以查询自己的交奶数量和奶资发放记录,系统信息最低保存三年。在技术保障和服务上,重点开发了奶农服务功能,指定专业运营商组建了专门的服务团队,负责奶业信息平台运行与配套服务,开通了“6010000”奶农咨询专线,奶农可以通过网络、手机、固定电话获得便捷帮助与服务。

三、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取得的效果

从先期启动试点的齐齐哈尔市的运行情况看,2012年,信息平台共对齐齐哈尔市1.37万名奶户、211个奶站、69台奶车实施全程监管,监控范围覆盖运营奶站的35.17%、运行奶车的17.25%。监管期间,共发现奶量差异自动报警72次,监管部门查处牛奶掺水案件9起,26.37吨。奶车运行轨迹改变自动报警31次,监管部门查处违规倒运含抗奶26次、117.22吨,控制酸败奶欲私卖现象11起、46.53吨,涉案的生鲜乳全部予以销毁。使非法添加行为得到有效根治,保障了进厂生鲜乳的质量安全。下一步,随着大庆、绥化市奶业安全信息化监管平台的全面启动和其他地市的陆续实施,监管平台的作用和效果将更加明显。

四、下一步政策建议

下一步,将在总结完善目前监控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推进力度,逐步对全省的3062个生鲜乳收购站配备监控系统、1330台生鲜乳运输车配备GPS定位及监控系统,运奶车全面纳入监管范围,为奶农配备手机和物联网卡,实现奶业生产信息化监管全覆盖。一是完成硬件设施的建设,届时可以对全省境内所有奶站、奶车实施数字化监管。二是应用、驳接牧场管理系统,对境内规模化养殖场实施监管与服务,力争承担起奶牛疾病预警和生鲜乳理化指标的统计与分析等功能。三是进一步完善平台在畜牧防疫、政策咨询、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辅助功能,力求功能与效用最大化。四是积极申报农业部农业农村信息化基地认证,稳定长效地发挥平台作用,目前项目已被推荐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认证”重点项目,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积极申请农业部的支持,争取成为全国首批通过认证的30个项目之一,使其真正成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成功尝试和典型范例。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财政厅农业处)

上一篇: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培养什么样的人下一篇:关于竞选班长的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