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综合实践七年级教案

2024-11-15

新疆综合实践七年级教案(共6篇)

新疆综合实践七年级教案 篇1

一、学会学习健康成长

教材分析:

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直面成长中的挫折和困惑,了解和发挥自己的特长,是“学会学习”的一些基本要素,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这个主题活动从学会学习、学无止境、直面挫折等三个角度切入,通过各种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使我们的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的真谛,学会学习健康成长。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2.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终身学习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掌握参与策划的拟定方法,信息资料的搜索。

2.培养分析与处理的方法,和实地考察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2.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

1.2.1.力。

2.教学重点: 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终身学习的意义。教学难点: 养成主动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应对挫折的能力。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准备:

这是一次人与自我领域的探究与实践活动。活动预设了三个问题:1.你会学习吗?你感觉自己的学习效率高吗?2.现在人们倡导终身学习,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3.直面挫折,你具备相应的心理素质吗?要求学生从活动预设的问题入手,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形成自己或小组的活动计划。

要求学生做活动计划,更多的是要求学生先浏览一遍整个主题活动内容,明确活动的要求和任务,能够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之中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会学习

1、发现。发现自己的学习优势。每个学生进学校都是来学习的,但是他会不会学习,学习效率高不高,自己未必很清楚。为了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方面的优势,我们设计了学习能力测试表,通过自测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个正确的评价。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自测的同时,思考自己在学习观、知识观、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弱点,找到提高自己学习能力的切入点。

2、思考。什么样的学习才是有用的、高效的?这里至少涉及到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习什么?即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哪方面的知识更有利于自己的发展?。二是怎样学?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更适合自己。图片只是作一提示,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深入思考。

3、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去学习。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方法的意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信息窗节选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关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论述,作为学生讨论的理论基础。

4、案例。这里提供了一个案例。介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奥托〃瓦拉赫从一个“笨拙”的学生成为著名科学家的成功之路。

5、思考。“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一些什么?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成功是新课程所提倡的基本理念,每个学生所具有的智能和智力发展方向是不同的,教育应当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而不是选拔适合于教育的儿童。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瓦拉赫效应”的启示,使学生真正理解学习的真谛。

导航则对“学习”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是一种文化的、社会的、伦理的实践。通过这三种对话实践,我们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意义,建构人际关系,形成自身的内心世界的意志、思考与情感。

第二课时

(二)学无止境

1、观察。学习是贯穿人一生的活动。在这里提供了几副图片,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学习的本质。学生需要学习,下岗女工需要学习,退休老人也需要学习,以次引出终身学习的话题。

2、案例。这个案例通过一个女工从穷困到脱贫致富的过程说明了学习对改变人生命运的作用,同时也证明了终身学习对人的发展的意义。

3、调查。调查身边熟悉的人,了解他们在走出校门以后,又进行了哪些方面的学习,对自己的成长有什么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理解“学到老才能活到老”的含义。

4、讨论。通过刘琼这个典型案例的讨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终身学习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从而进一步理解学习的真谛。

第三课时

(三)直面挫折

1、回忆。人生道路曲折坎坷,说不定会在哪一个地方摔一跤。想一想自己经历过哪些挫折?当时的心情如何?是怎样面对的?这个活动要求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的历程,并把有关信息填写在表框中。

在第二个活动之前,我们选编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不韪艰难顽强与病魔抗争的事例,希望给学生以启示。

2、采访。采访一位“成功人士”了解他在我们这个年龄时,碰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自己是怎样克服的?困难和挫折人人都有经历,可以采访的对象很多,教师可以适当给以提示。

3、案例。张超的案例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是学生身边经常可能发生的事。这里让学生写写自己对此类事例的想法,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4、讨论。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应该怎样面对困难和挫折?怎样使挫折成为自己成长的积累和财富?

六、评价与生成1、总结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关注活动的成果,因为它是衡量一次活动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体验和感受。

“学会学习健康成长”是一个“人与自我”领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写写“感想、体会”,是这一类型活动较好的总结形式。

2、拓展延伸

这里给学生一个与本次活动有关的问题:好的学习方法有很多种,但不一定都适合你。想一想,怎样选择最适合你自己的学习方法?其实是让学生在活动之余仍然有所思考,有所收益。

参考资料

学会学习

教学过程是一种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成的双边性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和学是相互依存的,没有教就没有学,没有学也就无所谓教。“学”的规律是“教”的规律的基础,“学法”是“教法”的依据。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还应该研究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会”,而且要指导他们“会学”。古人云:“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导学生学会学习,正是“授之以渔”,使学生学会求知、健体、修养、合作、审美、劳动、创造、生存与发展之道的根本措施。古今中外有识之士十分重视教学生学会学习。事实也证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能力,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会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增进学习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自立精神和责任心,促进学生成才。

从实际情况看,目前有相当多的学生,因为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而在学习上事倍功半,效率很低,有的甚至逐步丧失学习的兴趣,由于“不会学”而导致“不爱学”和“不愿学”。因此,学生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是他能否由“厌学”变成“爱学”的关键所在。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把德国著名作家莱辛的一段话抄给学生:“如果上帝一手拿着真理,一手拿着寻找真理的能力,任凭选择一个的话,我宁要寻找真理的能力,而不要真理”。让学生讨论这段话的道理何在,激发起学生渴求获得自学能力的愿望。

现代科学技术正迅猛发展,新知识、新信息成几何级数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的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这决定了新世纪需要的是能不断掌握新技术的学习型、创造型人才。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如果说在工业社会初期,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就可以应付一生职业的需要,那末在今天,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学生在学校学习的书本知识,可能到毕业时候不少已经变得陈旧。这又决定了个人所受教育的学制、类别界限将被打破,决定了学校不可能教给人们一生所需要的知识。每个人进入社会后,都要接受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都必须有多次的知识和技能的补充和更新,才能胜任多种工作岗位和社会角色的需要,学习将成为一个人的终身需要和过程。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学校里不满足于学习现存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这就是我们常常提到的“能力”。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

培养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

“学会学习”的涵义:“学会学习”(1)必须有效地认识影响学习情境的有关因素,并依此来安排、组织、调整自己的学习活动;(2)必须对自己学习的心理活动有自我意识(具有元认知意识);(3)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形成新知识的“落脚点”或“固定点”;(4)必须有符合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5)必须懂得合理用脑,讲究用脑卫生;(6)必须学会把已掌握的知识、方法、动机、态度迁移到新的学习情境中,解决新的学习问题。

“学会学习”的基本内容:(1)学会自我修养良好学习品质和优良学习作风的方法。

(2)学会学习领会学习原理方法。(3)学会正确选择、确定学习内容、学习重点、学习程序,进行科学决策制订科学的学习策略方法。(4)学会科学地规划学习时空,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与发展计划的方法。(5)学会主动、科学感知信息的观察、阅读、听讲、记录等方法。(6)学会加工转化信息的联想与想象的形象思维方法和形式逻辑思维的基本方法。(7)学会存贮提取信息的科学记忆方法。(8)学会把已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综合分类,系统化、条理化、结构化、网络化的具体化和系统化方法。(9)学会科学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辩证逻辑思维方法。(10)学会进行发明、创造的创造思维方法。(11)学会科学、确切、简明表达问题的表达方法。(12)学会审美和创造美的基本方法。(13)学会自我教育、自我调控的基本方法。(14)学会进行合作的基本方法。

(15)学会检索和使用工具性资料的基本方法。

“学会学习”的基本原理:学会学习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就是学会并能正确应用关于人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循序发展原理或循序发展的基本规律:人在学习掌握相对独立、具有完整结构的规律性的知识、技能、方法体系,进而形成相应的思想、认识、情感、知识、注意、智慧、意志、智能、观念、道德、品格的过程中,人的认识心理的发展总是随着有效智力劳动的增加,而按照感知──理解──识理──领悟──会通──灵慧的基本程序发展,并呈周期性发展变化。

学习方法的认知:(1)运用某种学习方法的过程是一个显示会学习的过程;(2)科学的学习方法,是以学习效率的评价为前提的,除了必须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识规律外,一般认为:要加强学习的计划性;会科学地管理时间;能抓好学习中的坚持预习、专心听课、独立作业、系统总结等基本环节;(3)学习方法具有多样性,一种方法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效果不一样;方法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但适合于自己的高效率的学习方法;同一个人,在不同学科学习中也可以运用不同的学习技巧。

学无止境

穿着整洁的工作服,带着一副的近视眼镜,站在眼前的徐洪浩斯文得象一名学生。其实生活和工作中的他也正如其外表一样,自毕业后参加工作以来就从没有停止过学习。“学无止境”是他做学生时的座右铭,工作中的他仍是如此。

1996年,20岁的徐洪浩从原鞍钢技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鞍钢矿渣公司机修车间当上了一名钳工。当时,他在学校学习的是润滑专业,虽然也有部分课程涉及到钳工专业,但大部分还需要在实践中重新学习。在机修车间的一年多时间里,他跟着师傅李洪田学徒。“李师傅是全厂公认的技术能手,而且实践经验丰富,维修中的很多问题,他总能手到病除。”师傅的技术让徐洪浩十分羡慕,也激发了他学技术的热情。从此,他跟着师傅虚心学习,伸不上手就在一边观察,维修中有不明白的就问。在师傅的点拨和自己的努力下,他很快入门,进步非常快。一年后,他终于可以像师傅一样,独立承担设备维护与维修任务。

1997年,徐洪浩从机修车间调到钢渣一车间,仍然做钳工。当时,这个车间引进的是德国的关键技术和设备,是厂内最先进的生产线。也就是从那时起,徐洪浩意识到,要干好本职工作,成为技术能手,只靠在技校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继续学习才能跟上企业技术发展的步伐。1998年,他再次走进学校,用了三年的业余时间拿到了工民建专业的大专毕业证。紧接着又用一年时间参加了鞍钢组织的钳工培训,并顺利通过了钳工高级工的考核。2002年,他又参加成人高考,获得了到电大学习的机会。这次,他选择了本科计算机专业。目前,他正在撰写毕业论文,不久就可以毕业。直面挫折

如果将人生比作登山,那么挫折便是山上的坎坷,只有攀援跋涉,才可登上顶峰;如果将人生比作航海,那么挫折便是海上的波涛,只有劈波斩浪,才可到达彼岸。

人们总说:“冬日里的梅花才算是真正的红艳。”那么,可以说,只有经受过考验的人生才算是绚丽而多彩。

《史记》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珍宝,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为之骄傲。然而,它的作者司马迁是在怎样的境地下写成的呢?他无辜遭受了宫刑,仍然忍辱负重,矢志不移,完成自己的历史巨著。他的执着,支持着他在挫折中实现了自己人生的最高价值。《史记》这本书记载的不仅是华夏文明,更显示了作者直面挫折的精神力量。

古往今来,每一次的成功往往包含着千百次的挫折。布鲁诺在火刑中坚持真理,张海迪在轮椅上书写人生,爱迪生在实验里做出贡献,不都是在挫折中竖立起前进的旗臶吗?失败是成功之母,挫折是胜利的前奏。挫折当前,我们应当拿出勇气,直面挫折。

在中华大地上,有多少铁骨铮铮的男儿,他们在曲折的道路上,他们遇上多少艰难险阻,他们经历了多少失败挫折。每迈进一步,便意味着克服无数的危难与艰辛。可是他们却决不退缩,他们迎着风雨、冲着波涛,不断挺进。路上的挫折又算得了什么?作为中华儿女,没有人轻言放弃,而是愈挫愈勇。多少人以英雄为榜样,在挫折中实现人生价值!

愿所有处于逆境和经受挫折的人们,拿出战斗的精神,战胜挫折!让我们欣赏那冬日红梅的艳丽,品味那先苦后甜的茶香吧!航天之梦

一个遥远的梦想,一个现实的梦想。随着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进入太空,中华民族追求了千百年的梦想终于成为现实。知道这一消息时,你的心情怎样?是的,我们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振奋。但是,在这一梦想的实现过程中我们也曾有过泪,有过痛,仅卫星发射时的失败就有不少的事例,从 1973年9月10日发射的长空1号、风暴1号到1996年8月18日发射的中星7号、长征3号,在这13年中有过十多次的发射失败。

面对这些挫折,中国航天人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钱学森曾经说过的一句话给了我们答案。钱学森说:“我们不要怕失败。失败了,总结经验教训,再重来。经过挫折和失败,会使我们长才干,变得更加聪明。” 从这儿我们看到了中国航天人对待挫折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

中国航天人对待挫折是一种积极的态度。正因为有了这种积极的态度,中国航天人才能够理智面对挫折,勇于开拓进取,战胜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把人送入太空的国家,使中华民族的千年夙愿今朝实现。

那么当挫折来临时,我们是被挫折压倒还是像中国航天人一样,经受住挫折的考验,开拓进取,去战胜挫折呢?是的,我们应该像中国航天人一样开拓进取,直面挫折。教学反思:

---

二、爱护水资源

教材分析:

本课题主要介绍两部分,一是水资源概况,二是水资源保护。教材从不同角度说明水资源的丰富和短缺,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并通过一些数据和图表来说明水资源的情况,意在强化学生的爱水、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是从节约用水和防止水体污染两个角度介绍的,阐述不多,只给学生关于节水和水污染问题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和思想,意在抛砖引玉,并给教师的发挥和学生的探索留下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学情分析:

我校地处新疆地区,农民取用水方式方法较原始,因而全县居民(包括学生)的节水、爱水意识极为淡薄,浪费水的现象随处可见,况且工业发展极为迅速,一些工厂的污水排放污染了周边的水域,水质恶化极为严重,但仍未引起镇有关部门及民众的重视。因而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树立节水、爱水意识,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世界和我国的水资源状况、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危害; 2.了解常用节水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进行查阅资料、交流合作、实地考查、汇报演讲等多种方式的活动。2.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等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学会用相对、辩证的思想看问题。2.树立爱水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教学重点:

使学生树立爱水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教学难点:

如何激发学生情感,重视水资源,爱惜水资源。教学方法:

本课题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教材内容采用自学、讨论交流,结合实际使学生了解水资源状况。另外教师又指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实地考查,汇报演讲等多种形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到节水、爱水的重要性,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教材图文资料、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料、生活实例等。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自学讨论,交流探讨 → 实地考查,亲身体验 → 调查汇报 → 真情演讲

→ 共诵宣言,达成共识

板书设计

爱护水资源

节约用水

水污染严重 教学反思:

--------------

三、我爱绿色校园

教材分析: 首先进行绿色总动员,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现状及环保情况,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要建设绿色校园,我们从哪里入手,从而确定研究的问题。其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调查对象自愿组成四小组,(垃圾处理调查组、水电调查组、校园绿化调查组、校园行为习惯调查组),进行组内分工协作,并完成活动计划。全体同学按照活动计划分工协作,开展绿色行动。除了查阅书籍、上网收集外,还可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采访,积累第一手资料,完成活动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设建议。最后,把自己的活动成果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全班展示交流,同时得到师生的宝贵建议,不断完善补充自己的成果。因此我确定了实践活动课的主题——“绿色教室”。

学情分析:46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调查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环保情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心。

2、增强学生“爱我学校,美我学校”的意识,为学校的环境问题出谋献策,培养

主人翁意识。

3法。

境卫生的不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合作与分享。、初步学会调查、测量方法,上网、收集、整理、分析信息的方法、、统计归纳方法;交流询问技巧;倡议书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写作方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能够不断的热爱校园,知道校园绿化工作以及环易,养成爱护花草,爱护环境的好习惯。教学课时:四课时 教学过程:

整个活动预计按以下几部分进行:

首先进行绿色总动员,使学生了解学校的现状及环保情况,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要建设绿色校园,我们从哪里入手,从而确定研究的问题。

其次,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按调查对象自愿组成四小组,(垃圾处理调查组、水电调查组、校园绿化调查组、校园行为习惯调查组),进行组

内分工协作,并完成活动计划。

全体同学按照活动计划分工协作,开展绿色行动。除了查阅书籍、上网收集外,还可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查、采访,积累第一手资料,完成活动报告,提出自己的建设建议。

最后,把自己的活动成果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全班展示交流,同时得到师生的宝贵建议,不断完善补充自己的成果。

一、准备阶段(制定活动计划)

(一)教师启发,学生自定主题

教师通过对学生启发和引导使学生进入预设的情景之中:带领学生参观欣赏学校的校容校貌。从雄伟的教学大楼到美丽的绿化带。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由这个问题启发从而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进入了预设的主题范围之内,教师先进行情感的渲染,使学生对母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同时边观察边说说你还发现了什么?针对学生的发现展开讨论,由学生自己制定活动的主题。

预计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1、校园垃圾问题调查

2、校园绿化调查

3、校园水电调查

4、校园行为习惯调查

„„„„

(意图:教师通过适当引导,由学生自己制定活动的主题,充分地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活动积极性和主动探究的热情,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性,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活动之中。)

(二)小组自由组合分工,组建档案

小组合作学习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团结合作精神的重要培养方式。为了便于活动的广泛开展,我们将采用分工协作的形式,根据学生的特长和爱好,自由组合,分为:绿化调查组、垃圾调查组、水电调查组、行为习惯调查组等。学生自由报名参加各小队活动,小队之间的信息资料可以互通共享,既分工又合作。

(三)制定活动方案。

引导学生讨论制定课题研究小计划,设计出具体内容,包括活动分工(资料搜集员、小记者、摄影师等)、研究的步骤、方法和内容等方面。(教师要深入到各小组中去,倾听学生的看法、疑难,便于随时对学生进行指导。)

二、实施阶段(调查实践活动)

1、引导学生除了查阅书籍、上网收集外,还可利用课余进行社会调查、采访。深入采访可在教师的带领下,也可自行组成小采访团,深入到校园附近等地进行实地调查和采访,并形成较为详细的调查、采访记录,有条件的小组还可保留录音像资料。

2、小组研究设计具体操作(设计访问表格、调查计划、调查记录等)

3、实践活动(观察、访谈、测量)

4、分析活动资料(分析自己的调查结果;用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等方法分析整理后的资料,找出规律特点。)

5、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各小组具体实施

(一)校园垃圾问题调查

1、课题研究的目的:通过对学校垃圾处理与分类的调查,发现学校的优点和不足,给学校提出建议;为学校创办绿色学校”出谋献策。

2、课题实施过程:

(1)查找、收集相关资料。(垃圾的概念、垃圾的种类、垃圾的危害、垃圾分类及回收的方法。)

(2)调查校园垃圾处理情况及特点。)采访有关垃圾回收情况。

(4)完成研究报告和心得体会。

(二)校园水电调查

1、收集水电资源材料。

2、校园用水调查:

3、校园用电调查:

4、如何节约用水、用电。

(三)校园绿化调查

1、拍摄校园绿色风景线,感悟校园的绿。

2、测量校园的绿化面积,了解绿地的多。

3、辨认植物种类,了解植物的挂牌情况。

4、调查学校护绿情况。

(四)校园行为习惯调查

1、学校学生良好行为调查。

2、学校学生陋习调查。

3、良好行为习惯的好处。

4、如何制止不良行为习惯的发生。

三、总结阶段(成果总结,交流展示)

1、各组展示出调查的资料、图片、心得体会等。

2、各组把成果进行整理后,进行展示、交流、评价。

3、大家为创建“绿色学校”出谋献策。

4、评定以鼓励为主,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导师评定。

教学反思:

---

四、美食在新疆

教材分析: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吃饭”是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了,同时,“吃饭”又是一件天大的事,民以食为天嘛!但是,我们对“吃饭”的了解有多少呢?“美食在新疆”这一主题活动共有两个次主题,一是介绍新疆风味小吃,二是将新疆的快餐和洋快餐相比,使学生关注自己多年来食用,而从未考虑过的问题,即了解新疆民族家喻户晓的烤羊肉串和烤包子,以及洋快餐中的汉堡和烤鸡腿的制作工艺、种类等。以此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从访谈活动开始使活动逐步展开与深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疆各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在综合实践的活动课中“设计”美食在新疆这一主题活动,目的在于使同学们不仅了解新疆的美丽风光,丰富的物产,灿烂的文化,更要了解新疆的美食,因为新疆美食已经成为国内外客商、游人了解新疆,宣传新疆的重要窗口。此活动分为“新疆风味小吃”,“新疆快餐vs洋快餐”两个次主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新疆的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了解新疆美食文化背后的小故事,给别人介绍家乡的文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获取信息的意识。

2.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进小组成员间的团结、合作意识和责任感,以及与人交往、沟通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新疆的饮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了解新疆美食文化背后的小故事,给别人介绍家乡的文化。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利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获取信息的意识。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准备:

本主题活动的两个问题是:新疆有哪些代表性的风味小吃?“新疆快餐”和“洋快餐”哪个更具有生命力?这是两个次主题里的主要任务,通过活动的开展,要求学生解决这两个问题。

教学过程:材料展示

(一)新疆风味小吃

1、收集。我们向大家介绍了新疆的部分风味小吃,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新疆地域辽阔,各地都有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收集本地和自己所知道的“新疆风味小吃”。

2、整理。将经过收集后获得的资料整理在表格内。资料的来源可以是通过报刊杂志、图书、网络获得,也可以是学生的亲身调查。本次活动中,需要学生进行的整理的材料很多。

3、调查。建议教师根据我们提供(或教师自己设计)的调查表,指导学生到市场调查了解新疆风味小吃的发展和经营状况、品种与价格。引导学生学会处理有关调查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本册的科学研究方法就是调查。调查研究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探索社会未知领域的认识活动。即通过对特定社会群体的询问、调查获得信息,然后对某一社会现象,或者是这一现象的一个或多个侧面进行了解、描述和研究,以发现其相互间的联系和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策。

确定调查的内容包括:调查什么、调查内容的概念界定、调查内容从哪几方面入手、调查指标的设计与描述。确定调查的对象和方式:向谁进行调查、调查限定在什么范围、怎样抽取样本、抽取多少样本。收集资料包括:确定收集资料的方法:观察、访谈、问卷、文献研究,准备调查所用工具:观察记录表、访谈表、问卷、录音机等,进行实地调查观察,发放回收问卷、检索文献资料。

4、询问。这一活动是为了引导学生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热爱自己的家乡。了解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增进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团结意识。目前许多学校都走集中办学、民汉合校的道路,所以班级里不同的少数民族很多,同学之间需要在文化、风俗等方面沟通。如果有的班级里完全是由单一民族组成,可以到其他班级或学校进行询问。

(二)、新疆快餐vs洋快餐

1、调查。本次调查范围比较广,参与的同学也比较多,我们建议要分组进行调查。老师事先要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明确外出调查的目的;明确自己的任务与活动要求;列出调查提纲和大致要调查的对象。了解两大类快餐的来历、种类、主要加工材料、制作工具和简单的制作过程。

我们建议:

(1)、考虑学生外出访谈时的语言上的困难,最好组中有一民族同学或求助一位懂语言的同学或家长等。

(2)、学生外出访谈时,除考虑各快餐图右边的内容外,同时,还应注意考虑从食

品管理和工商税务等工作人员处了解其营养、卫生、服务、价格等方面的情况,以提高外出活动效率。

(3)、必要时,老师可以为学生联系一些工商、税务以及洋快餐在新疆代理部门的管理人员,以便协助学生进行调查。

以上建议中只要求教师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要事先为学生做好安排。不过老师要事先进行调查法和统计法的有关简单知识讲座,2、统计。我们的调查问卷仅以列表形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些参考题目,还需动员学生广开思路,讨论问卷提供的题目,进行增删。对问卷上的题目要一一过目,查阅通过后,再让学生发放问卷,展开调查活动。

对统计与分析我们建议:

①将回卷按年级或按份数分配给小组成员,分头统计,并如实填写数目。

②汇总每人的统计结果,并填空,同时,每人说说自己的统计方法,选出最佳的统计方法。

③每人需记录汇总的统计结果,小组集体学习绘制有关扇形、柱形等统计图。

④交流各自的绘图方法,并加以说明,交换评分。同时,谈谈自己对统计结果的分析意见(包括:从营养、卫生、服务、价格、环境等方面比较,两类快餐的优缺点;与营养餐相比指出它们的不足;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形成小组的初步结论。

3、对比。经过调查与统计分析,学生对新疆快餐和洋快餐有了一定的了解。老师可根据情况对学生进行“如何写调查报告”的培训,使同学们能撰写出一份较规范的调查报告。分析两类快餐在营养、卫生、服务、价格、环境方面的情况,和学生们感兴趣的其他问题。

4、展示。各小组选拔出自己的解说员,给同学们介绍“新疆快餐”和“洋快餐”的有关知识,以及两种快餐发展和经营情况。小组要汇报对两种快餐的调查结果,以及小组对诸快餐的改进意见。建议学生做些答辩准备,即将活动内容概述打印发给听众,使大家能对活动有个较清楚的了解,并能提出具有针对性较强的问题。在成果展示完后请听众提问,小组成员给予解答或答辩。

六、评价与拓展延伸

1、总结评价。

本主题活动在总结评价上比较细,包括“我采访中遇到的问题、我调查中遇到的问题、我查阅资料中遇到的问题、我统计中遇到的问题„„”等问题。我们要求在活动结束前,请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对自己在整个活动中的表现作个总结,并谈谈自己在活

动中的各种体会和收获,同时,按最后所附的评价表,进行自评、同学评议,教师要注意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活动后的变化,并给予激励和发展性评价。有可能话,请家长也来参与评价活动。

2、拓展延伸。

本次拓展活动的内容还是调查:20年前与现在相比新疆风味小吃的品种和经营方式有什么变化?这个题目也比较大,建议课后分组进行操作。在具体调查中,如果要外出,老师要注意安全问题。

参考资料:

新疆美食

体验西部新味觉——新疆菜 在渐渐淡忘了沪、川、粤、东北等菜系,甚至韩国烧烤、日本料理带来的新鲜刺激的感觉时,不妨尝尝汁浓味厚的新疆菜。它既具清真菜特性,又具有中国西北菜系味重香浓的烹饪特点。新疆饮食的原料是比较丰富的,主要有蔬菜、瓜果、鱼、肉、蛋等,蔬菜在调味上与其他菜系一样,差异主要就是在用肉、蛋方面,有着独特的习惯和讲究。新疆菜以清真菜系为主,大多吃牛羊肉,多采用爆、烤、涮、烧、酱、扒、蒸的制作方法,著名的佳肴有烤全羊、大盘鸡、馕包肉、手抓羊肉等,口味偏酸辣。

西域羊肉风

新疆人制作的羊肉好吃是出了名的,口感滑嫩并且没有膻味,食之爽口也不用担心上火。烤羊肉串可以说是风靡全国的一种新疆传统小吃,正宗的烤羊肉串是在特制的烤肉槽上烤炙,用无烟煤作燃料。烤肉很大气,首先将净肉剔下来,肥瘦搭配地穿在细铁钎上,将它们疏密均匀地排放在燃着的无烟煤的槽形铁皮烤肉炉子上,维族汉子左手握着铁钎不停地在煤火上翻烤,右手娴熟地撒上精盐、辣椒面、孜然粉等佐料,数分钟即熟。其色焦黄、油亮。瘦肉入口香嫩,肥肉外脆而焦,味道微辣中带着鲜香,不腻不膻,鲜嫩可口。

历史悠久的烤全羊是新疆菜的一大名馔,其风味可以同北京烤鸭相媲美。之所以如此驰名,除了它选料考究外,就是它别具特色的制法。选取周岁以内的羊羔为主要原料,宰杀后去其蹄及内脏,用精面粉、盐水、鸡蛋、姜黄、胡椒粉和孜然粉等调成糊状,均匀地抹在羊的全身,然后用钉有铁钉的木棍,从头穿到尾,放入特制的馕坑或大型的烤箱,焖烤1小时左右即成。烤全羊是最名贵的新疆菜肴之一,一般用来招待贵宾,是高

级宴席中不可缺少的菜肴。因此,全羊烤好后不能拿上来就吃,要系上红色头结,嘴里含上芹菜或香菜,造型犹如一只活羊卧着吃草,再放在餐车上,推至餐厅,任宾客随意切割品尝。烤全羊色泽光亮、皮脆肉嫩、香浓味美。吃的时候剔肉切片,蘸盐而食。

新疆菜中,羊肉还有一种出了名的吃法就是手抓羊肉,既然有手抓饭,羊肉自然也可以下手去抓。手抓羊肉的做法倒是简便易学,关键在于羊肉的质量。新鲜羊肉切成大块,一般按腿、肋骨、胸等部位分块,剁成大块,下锅煮至半熟去尽血沫捞出,再取洋葱、辣椒,留一大片洋葱,其余剁成末,辣椒剁碎。将肉块摆放盘中,上放洋葱片并撒少许精盐,入笼蒸烂取出,滗汤,吃的时候用手抓着吃。吃完手抓肉,再喝碗肥美清亮的原汁肉汤,以达到“原汤化原食”。

以羊为原料的风味小吃也是种类繁多,米肠子与面肺子便是其中的代表。制作米肠子和面肺子,一般都在宰羊之后,细心地将羊内脏完整地取出,用清水灌洗羊肺至白净无色,羊肠翻洗干净。将羊肝、心和少量肠油切成小粒,加适量胡椒粉、孜然粉、精盐与洗净的大米拌和均匀做馅,填入羊肠内。把白面洗成面浆,和清油、鸡蛋等灌入羊肺,再把米肠子、面肺子、洗净的羊肚和卷有少许辣椒粉用绳扎的面筋用水煮熟即成。肠糯鲜,肺软嫩,羊肚、面筋有嚼劲,香喷可口,风味独特。

丝路上的面!天山下的饭

烤馕,在新疆的历史悠久,古代称为“胡饼”、“炉饼”,是一种烤制而成的圆饼。馕以面粉为主要原料,多为发酵的面,但不放碱而放少许盐,做法跟汉族烤烧饼很相似。馕大都呈圆形,所用的原料也很丰富。除了面粉外,芝麻、洋葱、鸡蛋、清油、酥油、牛奶、糖、盐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馕的花样也很多,皆因和面和添加剂成分、面饼形状、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馕的名称也就相应而别。添加羊油的即为油馕,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葱末等佐料拌馅烤制的乃为肉馕,将芝麻与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馕等。烤馕吃起来香酥可口,富有营养,在新疆,这是维吾尔族人的家常食品。

酿皮子也颇具地方特色,既可作主食果腹,又可作消闲的小吃,虽简简单单一盘面、一盘菜,但其中滋味,非不尝不知其美。酿皮子是一种蒸制的凉面,又称作凉皮、面皮。酿皮的做法是先调制面团,调面时要加进少许盐,调好的面用冷水洗,一直洗到淀粉与面盘完全分离为止。洗好后将面筋拿出另放,剩下的洗面水就是做酿皮子的原料。把淀粉糊加工成酿皮子还需要涮盘。将经过涮盘的一张张酿皮子切成小指宽的细条,浇上辣

椒油、醋、蒜末、酱油、卤汤等佐料,搅拌一番,就可以“哧溜”、“哧溜”地开吃了;酿皮子色泽橙黄而透明,吃起来柔软又有韧劲,酸辣咸香。

手抓饭,是新疆人的主食,从味道上分甜咸两种。甜抓饭的主要原料为米、鸡蛋、清油、葡萄干、杏脯、花生仁等干果;咸抓饭多为肉抓饭,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和清油。做抓饭一般用生铁锅,先炒肉,后炒胡萝卜、洋葱、孜然,最后放入大米、清油、食盐焖熟。上桌的抓饭油亮生辉,滋味鲜美,香气四溢。抓饭必得手抓了才好吃,但如今,餐厅多采用筷子、勺子,抓饭也就徒有其名了。吃抓饭要就着清淡的小咸菜,吃完再喝一碗酽酽的砖茶才好,否则真有点降不住那油水丰厚的抓饭了。警惕:洋快餐有四害

汉堡包、炸薯条、炸鸡,许多人爱吃“洋快餐”,但是“洋快餐”却对身体健康有危害:

热量过高“洋快餐”的最大缺点是肉量多、蔬菜太少。“炸薯条”大大增加了热量,不仅破坏了维生素,还含有毒性物质丙烯酰胺。“洋快餐”具有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质的特点;同时低矿物质、低维生素、低膳食纤维。

具成瘾性美国有关研究表明,汉堡包、炸薯条、炸土豆片等“洋快餐”可引起进食者内分泌系统变化,使人难以控制进食量。“洋快餐”具有一定的成瘾性。

有致癌物“洋快餐”中有致癌物质,瑞典食品安全机构研究发现:汉堡包、炸薯条、炸薯片、薄脆饼、烤猪肉、水果甜品上的棕色脆皮,以及油煎、油炸等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丙烯酰胺。丙烯酰胺可以导致基因突变,损害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诱发良性或恶性肿瘤。采用煎、烤、炸、焙等西式烹饪制作的食物,会产生致癌物质丙烯酰胺。

引起儿童性早熟美式炸鸡易引起儿童性早熟和肥胖,中国肥胖儿童的增多与此有关。据报道:天津儿童医院内分泌科,接待过一些带孩子来治疗性早熟的家长,有的孩子五六岁就变声、乳房发育、出现生理性月经。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爱吃“洋快餐”。

七、教学反思

-----

五、纸艺——茉莉花

教材分析:

纸艺——茉莉花,选材简洁、明快、朴实、可爱、装饰性强,材料易得。所以本人把纸艺系列作品的制作做为本学期开学课的第三课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让学生学习用各色海棉纸,用黄色海棉纸制作出纸艺——茉莉花形状,设计制作出美丽的纸艺——茉莉花,用它来美化生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教学科件,便于学生学习用创新的方法进行设计,学生通过欣赏教者精心制作的课件,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创新方法与技法。教者要用生动、优美语言对重点教育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精准到位的画龙点睛的讲授;让学生通过观察教师作品、模板、视频资料、文本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双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培养团队意识,结合看课件和视频歌曲使本课的教学内容得以升华,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为自己小组合作的作品感到骄傲;使学生认识到综合纸艺可以创作出无数种作品,作品的创新更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小组合作折、剪、刮、划、擀等方法设计制作几种立体、平面的或立体的纸艺——茉莉花

教学难点:进行纸艺——茉莉花的设计与创新制作。

教学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模板、剪刀、双面胶等。

2.学生准备:剪刀、铅笔、各色海棉纸、卡纸、图画纸、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课件生态德育故事导入新课:

2、教师利用媒体课件发给同学们的短信:(略)

3、介绍一所大学:(略)

4、课件揭示课题: 纸艺——茉莉花

5、视频歌曲欣赏:《送你一朵东方茉莉》

二、分析与尝试:

1、重点分析蜘蛛的形状特点、(观察课件媒体图片)。

2、教师示范讲解一种纸艺——茉莉花的制作方法。

过程:(首先准备一张方形纸,正面朝上,进行两个角的对折,然后复原,留下折痕。再将纸片翻转过来,进行两对对边的对折,然后复原,留下折痕。将左右两角和顶角顺着折痕朝底脚折去。将上下两个三角进行对折,然后复原。依照图示,将右边上表面三角折向中线,然后复原,留下折痕。注意图示中的绿色圆点,将右边的圆点折向左边圆点,然后复原,留下折痕。顺着折痕,依照细线方向打开粗线所指开口。这一步一定要仔细操作。将中间的小三角按照折痕轻轻抬起,然后,再将大三角折回右边,这时那个小三角应该是突出来的,可以多操作几遍,以掌握。对两外的3个角做同样的处理。完成第九步时,即为此图,将下半部分朝上折叠,背面也做同样处理。第十步完成后即如图,然后将右半边上表面部分折向左边,背面也做相同处理。再度将下半部分向上折叠,背面也做相同的处理。此时,可以注意到底部有4个突出的角,分别揪住对角进行合拢,这样花就可以展开了。展开后的效果即为此图。这个时候可以将做好的树枝或者是真的木棍插入花朵的后面,一朵茉莉花就制作好了。如图所示)

3、重点讲解纸艺——茉莉花的创新制作的方法。

4、教师教学模板体现在课件上。

5、学生分组讨论制作多种丹顶鹤的方法。

(每组设计制作一种纸艺——茉莉花)

三、感受与体验:

1、课件尾声内容:视频歌曲《在茉莉花盛开的地方》,升华主题。

请同学们欣赏:其它纸艺作品。

四、想象与作业:

1、课外作业:

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创新设计制作一个纸艺——茉莉花。

五、展示与评价:

1、学生作品畅想讲述。

2、纸艺作品欣赏。

3、师生评价。

4、师生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媒体课件欣赏、操作同学们感受纸艺——茉莉花

的文化内涵、唯美的印象,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个性发展和团队精神进一步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纸艺——茉莉花

制作方法:画、针刺、剪、粘贴等。

制作工具:针、剪刀、双面胶等。

制作材料:各色海棉纸、各色卡纸、图画纸等。

六、教学反思:

---------------

六、我是小小发明家

第一课时 走近发明家

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从科学家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入手,引导学生提炼并效法名家不迷信权威、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通过收集古往今来一些发明创造方面的资料并记录下来,铭记发明家的名字,分享发明成果,走近发明家活动,讨论发明家的共同品质。培养学生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养成探究知识的好习惯。

在活动中,让学生通过翻阅书籍、上网查找资料,寻找发明家的故事,总结发明家的品质,提高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学会归纳总结的基本方法,并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于生活实践,为本主题的创新发明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习发明家发明创造的事例,开展走近发明家活动。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活动过程中以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和汇报交流资料的能力,铭记发明家的共同的品质,学会归纳总结的基本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活动过程中,充分提炼并效法名家不迷信权威、勇于攀登高峰的精神,并将

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教学重点:在活动过程中以引导学生收集资料和汇报交流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会归纳总结的基本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宣传科学思想。

教学准备:

教师上网收集有关发明创造方面的资料图片。

学生课下搜集发明家故事、科技前沿的信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并记录以备课上交流。

学生准备:发明家的名字

教学过程

一、从发明家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发明家?他们都发明了哪些事物?(学生结合搜集的有关资料介绍发明家的各项发明。)

2.过渡:“一粒小小的种子改变了世界”。

袁隆平,这位“杂交水稻之父”,在1973年率领科研团队开启了的杂交水稻王国的大门,在数年的时间内就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有力回答了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疑问。正如美国著名农业经济学家帕尔伯格所言:袁隆平把西方国家远远甩到了后面,为中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并将引导中国和世界过上不再饥饿的美好生活。

设计意图:从科学家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故事入手,学习科学家优秀的发明品质。

3、你从科学家袁隆平发明杂交水稻的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不成功!袁隆平就用这个信念终于成功研究出了杂交水稻。

4、小结 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

二、铭记发明家

交流古往今来的发明家

毕升 蔡伦 黄帝(不确定)——

张衡 贝尔 诺贝尔 爱迪生----

富尔顿制成 本茨 诺贝尔 „„

三、分享发明成果

1、交流成果:活字印刷术 造纸术 指南针 地动仪 电话 炸药 电灯 蒸汽汽船 无线电通信 安全炸药

2、这些成果带给我们哪些用途?

3、学生交流。

你从科学家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勇于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不因循守旧、不断探索的创新精神。)

(1)你认为科学家的成功发明是哪些因素?

(学生自己总结:认真观察、钻研、不怕挫折等等)对你有什么启发?

(2)学生畅说欲言

四、走近发明家

1、开展学习发明家的优秀品质,并撰写心得体会。

观看网络上科学家的故事,内心感受科学的价值。

3、观看科学家发明创作的视频。

五、小结

科学家的发明多奇妙呀!它启发我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们感受到了发明的乐趣,体会到发明不是高深莫测的事情;要增强自信心。

第二课时 找找发明小技巧

教材分析:

本活动是在总结学习了发明家创新发明的基本品质后,从学生关注的创造发明的具体事例出发,列举出不同的发明方法,是学生认识到许多发明方法都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发明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消除对发明创造的神秘感。引导学生平时注意用不同的方法观察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发现问题的灵感,找到解决的方法。使学生树立创造志向,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目标:

新疆综合实践七年级教案 篇2

我在教学七年级语文《荷叶母亲》一课时, 被其中这句话深深感动:“母亲啊!你是荷叶, 我是红莲, 心中的雨点来了, 除了你, 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如何才能让学生感动呢?我布置了家庭作业———为父母做一件实在的事, 如果家长愿意, 可以到学校来。

周一, 我带着微笑走进教室, 欣喜地发现, 教室里坐了三位家长, 他们都隐约地期待着什么。

前半节课, 与平时上课一样, 很平静, 也很平淡。后半节课, 我将完成和未完成作业的同学分成两个组, 分别坐好, 首先请未完成的同学谈一谈。

生1:我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形式化, 父母还年轻, 等他们老了再洗也不迟。

生2:我认为小学时做这个作业还可以, 现在都上初中了, 怪难为情的。

话音未落, 完成作业的那一组马上有了反应。

生3:我不这样认为, 如果我们等到父母老了, 走不动了那天才想起做这些事, 才想起回报他们那就太迟了。会留下无尽的遗憾, 为什么不从现在就做起呢?

生4:开始我也没有足够的勇气, 后来, 我反复想, 在父母面前, 我们永远都是小孩。我决定为母亲洗一次脚。妈妈的脚被我浸泡温水里, 她的脚黄而且瘦, 十个脚趾像竹枝一样。那一刻, 我心里非常酸楚, 就是这双小脚日日奔走于田地间, 为这个家操劳着, 永远不知疲倦, 我不敢抬头看母亲, 因为泪水已经爬满了我的脸, 我……

那位同学哽咽着, 说不下去了。教室里安静极了, 同学们都低下头, 害怕别人看到自己盈满泪水的眼眶, 三位家长的眼角也有泪光闪动。

于是我说:“在外面遇到了种种困难和挫折, 我们就会到父母那里吸取勇气和信心去面对外面的一切, 父母那里好像有我们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难道为日夜操劳的父母做点小事都鼓不起勇气吗?”

二、案例反思

课后, 据反馈“效果很好”。结合现代语文教学的新课标、新理念, 我认为本课主要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新观点:

1. 新的语文课程观

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性质明确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课, 我更加注重人文性的教学, 挖掘学生丰富的情感,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语文课程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 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把综合实践活动融入阅读教学中, 更体现了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思, 能多方面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2. 新的语文素养观

过去, 我们谈论语文素养, 往往只是从“听说读写”的角度来认识, 即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善, 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对于本课及本单元综合实践活动侧重于情感素养的处理是符合初一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与语文学习的实际的。对于初中生来说, 语文学习重在感悟, 重在积累, 重在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过多强调知识的维度, 势必影响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力的形成、情感的熏陶。

3. 新的语文教学观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强调必须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强调必须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成为学生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强调要尝到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本课, 综合实践活动与阅读教学相融合, 将语文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 将有形的课堂无限扩大, 感受了作者的真挚感情, 体会到人间至爱亲情, 养成热爱家庭的情感和对家庭的责任感。课堂只是一个中介, 师生在共同作用于话语文本的过程中, 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

新疆综合实践七年级教案 篇3

本单元的主题围绕“生命礼赞”,精心选择了几篇有代表性的文章来讴歌生命,赞颂生命的伟大。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关注动物朋友。在活动中,应充分搜集资料,利用各种形式,关注自然、关注我们身边的动物朋友,学会与动物和谐相处,体会生命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通过讲解故事,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有个性的表达能力。

2.通过查阅资料、手抄报制作等,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3.交流对动物的了解、认识和情感体验,关注动物生存状况,培养爱护动物意识,树立珍惜生命的情感。

【导入新课】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更多地了解动物,关注动物的生存状况与各种动物和谐相处。关心动物也就是关心人类自己。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动物也有感情,也有智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共同走进动物的世界,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动物朋友。

动物故事擂台赛:

指导语:俗话说: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对应着地上的一个人或动物。天上群星闪耀,我们人间的舞台上也是“星光灿烂”,你可知道银河系中的满天星斗都对应着地球上的哪种动物吗?下面让老师和大家一起在浩瀚的星空下,与您细数动物中的“明星”。

活动一:星星、动物巧配对

指导语:在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去搜集星星、动物知识了,下面让我们一起去分享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吧。请用“我认为 (动物)是 (星星),它们的相似点是 ”的句式,比一比那位同学说得准确、恰当。

例如:

学生1:我认为猴子是“文曲星”,它天资聪明、敏捷,有才气,是文曲星下凡。

学生2:我认为公鸡是“启明星”,它一般出现在清晨,有吉祥如意的象征。

活动二:讲述经典动物故事

指导语:课前已经安排同学们去观看《动物世界》《人与自然》等大型电视节目,下面就让我们大家把看到的、听到的关于动物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要求:

(1)学生对故事内容要熟悉,确定讲述的顺序。

(2)吐字清晰,声音抑扬顿挫,有感染力。

方式:2~3名同学讲述,予以评价。

保护动物大联盟:

指导语:为了进一步加深对动物朋友的了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到社会中去,完成下面的活动,比一比哪位同学更优秀。

活动一:小记者在行动

街头采访:

(1)向你身边的父母师长、同学朋友采访他们对动物的态度意识。

(2)采访政府官员对动物的保护措施及对滥捕滥杀的制裁行动。

活动二:动物大调查

(1)调查宾馆、饭店是否有捕杀、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

(2)调查了解我国稀有、濒危野生动物的现状。

完成调查报告:

1.根据学生实际,在家禽家畜、宠物、野生动物中选择一两种动物,开展小型的动物调查。

学生分组、分工,选择感兴趣的动物,确定调查的主题。

2.學生分组合作完成调查报告。

活动过程:小组交流→提交提纲→完成报告→教师点评→评选表彰。

活动三:保护动物,我在行动

撰写保护动物倡议书或拟写几条宣传标语。

要求:学生撰写倡议书及标语,语言要简洁、具体、醒目,有号召力。

【课堂总结】

人与自然本应和谐共处的,曾几何时,人类简单地以人为中心来决定动物的生死和善恶。在自然和人类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动物的爱护已成为具有时代特点的价值观。让我们来共同关注动物朋友,与大自然和谐共处。

【布置作业】

以“人类的朋友—— 动物”为题,完成一篇600字作文。

新疆综合实践七年级教案 篇4

一、运动与游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游戏和传统游戏的异同,理解游戏的传承性。过程与方法:了解家乡的传说故事,增进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现代游戏和传统游戏的异同,理解游戏的传承性。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学准备:图片。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方法:观察、调查、讨论。教学资源:教材与教师用书。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新课展示。

(一)、运动与游戏

1、你知道吗?活动开始前,我们通过一段小资料,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游戏的起源,让学生对新疆民间游戏的产生发生兴趣,也暗示出游戏的互融性,从而为下面进行的体育与游戏的对比、游戏之间的对比打下基础。

2、认一认。对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并不熟悉新疆有哪些体育活动,所以我们在这里首先让学生感知一些体育运动。在开展活动时,要适当增加相应资料。把这项工作交给学生来完成,让学生自己查找的资料,他们的印象应该更深刻。

另外,在学生观看图片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这些体育运动项目的起源是什么?它们和游戏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

3、探讨。在完成上面的活动时,我们已经让学生开始思考游戏和体育项目的关系了,因此我们在这里提出的“你知道哪些体育运动是由民间游戏演变而来的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已经有铺垫了。这里我们不要求学生必须回答正确,也不要求全面,只是借这个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4、查询。关于新疆少数民族的民间游戏这个问题,目前是存在争议的。有的人认为娱乐 项目,包括歌舞、音乐(如: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应该属于游戏范畴,至少它们都来自于游戏。也有人认为体育项目起源于游戏,应该属于游戏范畴。但更多的主流观点认为只有那些纯粹的游戏项目,比如“托包克”、“打嘎嘎”等才算是游戏。

事实上,新疆的体育项目基本来自于传统的民间游戏,所以在区分时不要束缚于概念,因为有的体育活动,如“叼羊”,也是刚刚加入体育运动项目的,几年前还属于游戏范畴。通过活动学生能够了解这其中的变革就够了。

5、整理。学会收集资料是第一步,将自己收集到资料整理出来是我们对学生能力要求的第二步。三年级以来,我们开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6、说一说。从整理资料到阐述观点,展示的三个问题让学生说一说:“我知道的游戏有”、“我玩过的游戏有”、“我最喜欢的游戏是”。但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如果有更多的问题,还可以增加。这个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7、身边的游戏。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很丰富,利用课余时间对身边的游戏进行调查,一是加深学生对游戏的认识,亲身感受游戏的乐趣,二是掌握调查的研究方式,为后面的学习打基础。

8、问一问、比一比。学生需要对自己的父辈、祖辈的游戏进行调查,然后选择一个游戏和自己目前喜欢玩的游戏做对比。这个活动的目的是通过今昔游戏的对比,了解游戏的发展与演变情况,了解游戏与体育运动的渊源,体味事物是在不断变化的道理。

9、玩一玩、想一想。游戏只是我们提供的一种活动方式,方式在这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如果我们的教师有更好的游戏方式,也不妨试试。

(二)、神奇的传说

1、收集。新疆的民间传说故事有很多,各民族之间的故事也在不断地融合与发展。在收集这个活动里,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疆民间文学背景资料,以引起学生的关注。

2、找一找。在这个环节里,我们要求学生查阅新疆的民间传说、故事、谚语,这一类的作品很多,教师应该关注的是:布置任务,检查任务的落实情况。

3、整理。这个活动我们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制作谚语卡片。谚语卡片的填写项目:“谚语来源”、“谚语”和“我的解释”三类。“谚语来源”要求学生能够说明谚语的所属民族最好,如果不知道是哪个民族的谚语,简单说明从哪里搜集的也行。“我的解释”是对谚语的理解,可以填写谚语本身的意义,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学生对这条谚语的理解。这个活动可以是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分组完成。通过对白,有时给学生提供了一种学习方法,有时提供了学习建议,有时提出了查找的线索,有时补充说明了上述活动的目的。希望通过这种活泼的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

3、询问。这个活动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新疆风光无限,新疆的神奇传说也很多。任何一个地方的民间传说都离不开当地的风光与民俗。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查阅图书等形式了解新疆的传说与风景的关系。

4、资料。这些小资料是为学生提供的一种参考。这些资料的来源主要是网络、书刊和杂志,提供资料的目的是扩大知识面,开拓学生眼界。

5、交流。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学生对新疆的神奇传说有了一定的认识,采取开故事会的形式让学生自主表达进行是很关键的。因为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讲故事这种形式比较符合他们的年龄特征。

六、评价与拓展延伸

1、总结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关注活动的成果,但是综合实践活动更关注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知识能力与科学方法的习得,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体验和感受,在这里教师的指导不可或缺。

由于三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大,书面表达能力可能会有障碍,要求学生选择花絮记录,一方面花絮记录会吸引学生参与,二是花絮记录对文字没有太高的要求,基本能表达清楚就够了。

2、拓展延伸。

综合实践活动应当充分利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生成新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究、体验。因此,这里我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希望学生能够把自己开发出来的游戏进行推广,在推广中检验游戏的可操作性。二是自己动手实践,写一篇神话小故事。板书设计: 游戏与传说 运动与游戏 神奇的传说 课后反思:

二、方法指导——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明确怎样确定活动主题——应该做些什么?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知道怎样选择活动方式——可以怎样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活动的预期结果——能够做出什么?。教学重点:认识综合实践活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准备:图片。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资源:图片、实物。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它与语文数学有什么不同?我们将学习什么?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综合实践活动。

二、新课展示。

1、什么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与语文数学等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主要内容的课程不同,它要求大家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实验等。

2、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大家会发现,自己的探究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了,学会了合作,学会了调查,学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3、了解综合实践的基本程序。

确立活动主题 确立活动形式 设计活动方案 开展实践活动 交流活动成果 反思活动过程 总结评价

4、试一试

小组确定活动主题,制订活动方案。主题 班级 组长

指导老师 小组成员及分工

时间、地点 准备 步骤 注意事项 预期成果 说明

5、成果展示 板书设计:

方法指导——如何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课后反思:

实践的方式:观察 查资料 采访 实验 程 序:确立主题 活动形式 设计方案 交流成果

三、相约春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指导学生认识春季的基本特征,了解春天里的主要节日。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知春季里动植物的变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春天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 感。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春季的基本特征,了解春天里的主要节日。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感知春季里动植物的变化。教学准备;图片。授课类型:新授。

教学方法:讨论交流法。教学资源:教师用书。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以春天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

二、新课展示:

(一)春天的故事

1、春天的色彩。这一活动不仅仅是要求学生从书本上观赏春天,还应该组织学生亲身体验春天。让学生在校园里、小树下、草丛里游戏,调动所有感官感知春天的气息,领略大自然的美丽。

2、七嘴八舌。关于春天有许多话题,让学生从他们自己的角度来说说春天,让学生根据课本上提供的春天的植物、动物等几个参考点,其他的让学生自己说,目的就是给学生留出空间,展开他们的想像。

3、收集。在进行这个活动时要注意教育学生在收集树叶、小草等活动时,不要破坏绿化,比如铲一块草坪、折一根树枝什么的。让学生动手收集,其目的一是锻炼他们的独立意识,二是让他们走入大自然,亲身感受春天的来临。

4、画一画、写一写。在前面活动的基础上,学生对春天的景色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此时让学生写一写、画一画春天的景色就顺理成章了。但三年级的学 第7 / 22页

生识字量有限,不要求学生能写出优美的句子,只是希望能真实地反映自己内心的感受。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作文课,我们侧重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5、活动设计。让学生根据春天里的节日,自己设计一项活动,表达自己对春天的喜爱,此项活动的设计,是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的,让学生在玩耍中、在活动中去感受春天。在设计时,老师要适当引导学生设计有意义的活动。

(二)绿色的诉说

1、感受绿色。资源包中出现了四幅美丽的图景,让我们感受到了绿色带来的舒适与惬意,这主要是起到创设情境的作用,以增强学生感受,小资料中提供的数据,是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

2、天涯海角。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植物的资料。通过此项活动,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多样性,并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培养对生命和生命科学的热爱。

3、小调查。这里是要求学生对身边的绿色植物进行调查。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由浅入深地了解身边的植物,增强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的意识。这个活动教师应重点关注“记录”,引导学生认真做好记录。

4、小广播。此项活动是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植物对人类的作用,并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植物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还有很多植物现象有待于他们去作进一步的探究。

5、讨论。通过这类假设问题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和地球、植物和人类的密切关系,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周围的环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并且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讨论保护绿色植物的方法,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学生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有目的地进行一些活动。如上网调查、实地访问等。

三、评价与生成

1、总结评价

总结评价活动要求学生进行自评,写出自己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并征求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和建议。最后,给学生留下一点空间,让学生对本次活动进行反思,针对活动提出建议和生成新的研究问题。

2、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安排了两项实践活动。一是小实验,废电池对植物的影响;二是参观附近的生态农业示范区。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一项进行。板书设计: 相约春天 春天的色彩 绿色的诉说 课后反思:

四、了解新疆、热爱新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新疆是歌舞之乡、瓜果之乡、金玉之乡、油气之乡。

2、知道作为新疆的小学生,知道新疆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方法与过程:通过从同学们比较熟悉的家乡生活环境入手,开展这次综合实践活 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准备:教学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为什么(发现问题)

爸爸是一个摄影爱好者,拍摄了很多照片,这是哪里?这是什么山?这个沙漠有多大?„„ 课件出示图片:天山山脉、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

2、新疆地形很有特点:不但有山脉,沙漠还有盆地。作为新疆人,你应多了解一些有关新疆地形地貌的知识。

3、了解新疆的地形特点,出示图片。

二、怎么办(活动准备)组建活动小组

为了开展这项活动,需要大家齐心合力和密切的配合,邀请和你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成立一个活动小组。

三、实施阶段

调查、通过咨询父母或老师,了解新疆的基本地形特点。新疆的地形特点:三山夹两盆 三山: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 两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天山在中部把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南部是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准噶尔盆地。实践:了解新疆的地形特点后,现在就自己动手做一个新疆地形的模型吧。交流展示:在老师的帮助下请大家将各成员的成果进行展示交流。

四、总结评价:在活动中我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好的做法和建议,写一写。

五、我的收获:通过参与这个活动,我有哪些收获,写一写。教学反思:

五、橡皮泥塑我来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发挥想象,自己捏出一些图案,增强动手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通过联想,开拓思维,让想象插上翅膀,捏出自己的作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劳动实践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生活情趣及合作精神。教学重点:橡皮泥塑制造的方法如揉、搓、压、刻、粘等。教学难点;泥塑制造的方法。教学准备;橡皮泥、尺子、小刀、挖泥工具。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操作法 教学资源:图片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猜一猜,这盒子里是些什么东西?

2、教师出示一些捏好的橡皮泥图案,让学生观看。

3、看了这些图案,你想知道什么?

4、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课的主要要解决的问题。①它是怎么捏出来的?

②它是怎么样的?它在干什么?它可以干什么?

[激趣质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自然地引出课题,并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来本次活动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创造一种主动学习的机会。]

二、新课展示:

1、教师指定一种图案让学生捏(小轿车)

2、对照示范作品读懂示意图。

3、按步骤捏出作品。

4、这样捏出来的橡皮泥是怎样的呢?

5、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图案捏橡皮泥。要求一边说一边做。

三、自由活动(捏橡皮泥)

四、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自己的劳动做出了泥塑玉米,有很多是生活中吃过的菜,用胶泥做出来就成了漂亮的工艺品。今后,还会有更多美的艺术品通过我们的劳动创造出来。通过今天这一课的学习,希望孩子们能做一个珍惜粮食、不挑吃穿、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五、课外延伸:请你把你捏的图案画下来,然后利用想象,把它编成一个故事。板书设计: 橡皮泥塑我来捏 材料:橡皮泥

工具:尺子、小刀、挖泥工具 课后反思:

六、插出美丽造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提高动手、小组合作和创造能力。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卡纸雕塑基本 第12 / 22页 技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情感。教学重点:提高动手、小组合作和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掌握卡纸雕塑基本技法。教学准备;图片

教学方法:启发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插接造型

1、展示各种各样的插接造型,调动学生的兴致和动手制作的欲望。

2、赏析插接造型:从插接造型表现的题材内容上,从插接造型造型 的形态上给插接造型分分类。说说我们见过的或自己使用过的插 接造型。

3、介绍插接造型及插接造型的种类。

(二)制作插接造型。

1、展示插接造型示范作品。

2、对照示范作品读懂示意图。

3、按步骤制作插接造型。

4、用彩色卡纸装饰插接造型,尽可能装饰得与众不同。

(三)制作单一插接造型。

1、熟悉插接造型的种类和插接造型的不同造型。

2、自备材料,创意设计,画出要制作插接造型的形象草图。

3、用已掌握的方法制作自己喜欢的插接造型。

(四)戴插接造型,做游戏。

1、猜一猜,我是谁?

2、选择一种游戏,戴上插接造型玩一玩。

三、活动建议

1.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结合上学期制作的手工作品,让学生说说这些作品的材料以及材料使用上的体会。(2)讨论交流身边的学习用具、玩具,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哪些是用两种以上的材料做成的。(3)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文中的13张图片,任选几张说明图中制品的所用材料。2.模仿制作。

(1)通过学生自由阅读教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工艺品,了解其制作方法、步骤。

(2)分组合作,模仿制作,要求每一小组选1~2件作品合作完成。提示学生模仿制作时,可以作局部改变,做到有所创新。

①选好组长,明确各人的分工,团结协作。

②提示学生使用工具时要注意安全,使用刻刀、剪刀和锯要注意不损坏课桌。

③各人说说制作的经验、体会和教训,选出一名组员参加班级介绍。④注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3)展示作品,评价作品

教师作小结,表扬优秀小组,鼓励学生为设计制作做准备。

(4)讨论交流。分小组讨论交流下次设计制作的手工作品、各自的分工、材料和必备的工 具等,注意所用的材料要比较好找,也可以是废旧材料。3.设计制作。

(1)在模仿制作的基础上,根据各自带来的材料,各小组再进一步讨论决定制作什么作品,注意这件作品要有实用性、趣味性和新意,并为作品命名; 画一幅完整的设计图稿并标明尺寸;

通过讨论提出改进意见,修改图纸并定稿;(2)出示材料、工具,根据分工动手制作。(3)作品展示,综合评价。

4.开拓创新,设计制作。鼓励学生课后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作品并制作出来。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入手:“新年的时候你们都用什么方式向好朋友表示祝福呢?”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互送贺卡是一种很好的祝福方式。接着教师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旧贺卡分组展示、交流并说一说贺卡的种类和形式,学生的积极性一下被调动起来。老实话峰一转,指出据有关调查显示每制造一千张贺卡就要砍掉一棵大树,我们都知道树木是保护环境的,大量的生产贺卡会使我们身边失去许多树木。启发学生得出用废旧材料也可以制作贺卡。最后老师提出:“今年我们不买贺卡了,自己动手制作贺卡送给老师、同学好吗?”自然引出课题,卡纸雕塑。

然后,教师把用旧材料制作的贺卡发给每个小组,学生通过边观察、边动手拆装来思考完成贺卡制作的步骤,尝试探究过程。在学生自己总结出制作方法的基础上,引导思考“如果让你们自己设计一个贺卡,你准备做什么样的呢?看哪个组想得奇想得妙制作的贺卡最有意思。”学生体验小组合作学习,自愿结组设计图样。教师强调先个人思考,在组内交流。计时员控制发言情况,使学生发言机会均等。几分钟后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图样,全班交流、修改设计构思。

最后,在完善设计图样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制作建议:小组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出现意见分歧时大家共同协商。教师巡视、指导。板书设计:

八、插出美丽造型 插接造型

插接造型的种类 了解插接造型 制作贺卡 课后反思:

八、变废为宝巧安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作为废物的垃圾对环境污 染的危害,了解在自己身边废物污染的情况。

过程与方法:

2、通过相互交流寻找到一些减少垃圾危害,变废为宝的金 点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通过活动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境 道德和环境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树立环保意识,主动参与环保。

教学难点: 养成良好的环境道德和环境行为习惯。

教学准备: 旧报纸、易拉罐、塑料瓶、玻璃瓶、药盒、废布、胶水、针线、彩笔、双面胶、剪刀等。教学时数:一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准备:

1、统计每个人家中的垃圾类型,做好统计。

2、观察周边垃圾对环境的破坏。

3、安排学生用照片、漫画、统计表等形式汇报废物调查情况。

(二)活动过程:

1、画面导入

教师分别向学生出示一组环境优美的图片,一组环境被严重污染了的图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图片的差别带动了学生心理上的强烈对比,美 好干净的环境令人愉悦,而浑浊肮脏的环境令人作呕,学生在情绪的对比中更能 深刻明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也为此次活动奠定了基础。)师:这么多垃圾,如果都随地乱倒的话,会怎么样呢? 生: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师:(图片:垃圾满地的屋子角落)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角落,如果让你生活 在这样的环境里,你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生:„„

看来,垃圾的危害可真不小,但又是我们生活中少不了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才能让这些废品来美化我们的生活.(课题:变废为宝)

2、调查反馈

师:教室是大家最熟悉的地方,我们先把目光放在班级,你知道我们班的垃圾桶里都有哪些垃圾? 生;(纸、塑料瓶、易拉罐、水果皮„)师:那能不能使桶里的垃圾减少一些,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废物利用)(1)你调查到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垃圾?

(学生说时,教师以表格的形式出示于黑板上)

家庭:剩菜,剩饭,废纸,废旧电池,一些坏掉的物品等; 菜市场:果皮,菜叶,动物的内脏羽毛,塑料袋等; 商店:废纸,废弃的物品,包装袋等; 工厂:废纸,玻璃,塑料,橡胶,金属等; 建筑工地:建筑材料等;

师:同学们调查得真详细,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用录像演示生活中的各种垃圾污染)

(2)交流展示同学们拍的照片或自己画的漫画。(通过摄影,绘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生活经验。)师:大家了解到了许多环境污染的现象,那你们知不知道这些污染有什么危害呢?请分小组讨论并汇报。(课前学生进行环境污染的调查,并以照片、漫画、数据收集等形式在活动中加以展示交流,让被污染的环境走进课堂,使之具有真实感,使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环保的重要性与迫切性的认识。)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做一个总结:垃圾给人类生活环境带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污染大气(2)污染水源

(3)污染土壤(4)影响环境卫生,传播疾病(3)给垃圾分类

1、看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哪几种垃圾分类标准?

2、把你记录下来的垃圾分类填入下表格中,汇报交流。给垃圾分类

3、环保大行动落实

我们在认识了垃圾的类别和危害后,就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了我们地球妈妈的健康,为了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一片天地,保护环境,保卫地球。现在我们就用我们的智慧,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起来寻找拯救环境的良药。以小组为单位,大家共同探讨,交流分享。(1)以小组为单位,创写环保的公益广告。

(2)在校园里开展“拯救地球,保护环境”的签名活动。(3)在校园里号召大家合理丢弃垃圾,不要污染环境。(4)在班级开展一次爱护环境的演讲会。

4、垃圾变废为宝的制作和展示

生活中有许多东西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也有许多东西可以制作成小玩具、小装饰,下面让我们来试一试:

(1)取出一些废弃物:旧报纸、易拉罐、塑料瓶、药盒、废布等(学生可以组为单位带来材料)

(2)请你发挥想象,可以用这些废弃物制作什么小物品呢?(组内讨论,自己思考)(3)学生分组进行制作

(学生可以自己独立制作,也可以全组共同制作)

教师要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巡视,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帮助学生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制作,并维持纪律。对于速度较慢的学生要进行帮助和提醒。如果有的学生制作完成,可随时展示,及时表扬。通过这一环节,既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

识,提高了学生动手制做水平,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与想象创新精神,发挥了他们的智慧,发展了他们的个性。)

(4)活动后展示作品,评出各奖项。

作品举例:雪碧的瓶子改制成的花篮、旧报纸做的灯罩、碎布条做成的拖把、易拉罐做成的烟灰缸、没用的CD做成的装饰门帘、小药盒做成的针线盒;

师:同学们的手真巧,原来我们可以用我们的双手变废为宝。请大家在自己的作品上写上要求大家保护环境的话语,然后评出最佳创意奖和优秀设计奖等若干奖项。(设奖的目的不仅肯定了同学的智慧,也激发了他们创新发明的兴趣。)

(三)活动总结

环保及自然资源与我们的生存息息相关。环保不只是一句口号、一种观念,而应该是一种生活方式。大家应该把环境保护意识付诸每个小小的行动,少一分破坏,多一分建设,珍惜任何可以再利用的资源,通过我们的眼睛观察,我们的头脑思考,我们的心灵体会,把废弃物中可以再利用的丰富资源,用我们的聪明智慧与灵巧双手,赋予它们新的艺术生命力!同学们,让我们用自己的慧思巧手,将它们“化腐朽为神奇”吧!

(四)活动延伸

本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不意味着我们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行动也宣告结束。相反,我们应该通过此次活动,更加积极地加入到爱护地球的行动中去。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爱护环境,并落实到日常的生活中去。你在这次活动结束后,还会继续怎样做呢?

(1)争取多一点时间和机会呼吁全校师生行动起来;

(2)留心观察,发现有严重污染的环境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3)向社会中的各界宣传环保知识;

(4)严格监督自己以及身边的亲人,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增强环保意识。板书设计:

八、变废为宝巧安家 树立环保意识 主动参与环保 第19 / 22页

妥善处理生活垃圾 增强环保意 课后反思:

九、风味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利用各种展示汇报方式进总 过程与方法:归纳整理各种资料,提炼观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成功,并了解到还有需要努力的地方.教学重点:归纳整理各种资料,提炼观点.。教学难点:学生展示汇报。

教学准备:演示文稿.活动的录像资料.文字资料.活动笔记.茶具.茶叶 教学时数:一课时 展示汇报过程: 一.激发学生展示汇报的热情.1.师:茶歌悠扬,茶香浓郁,激发了大家了解茶,研究茶的热情,带着这种热情,我们分为四个小组对茶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下面,我们来开个茶话会,一边饮茶,一边聊茶,讲讲你们本次活动的情况和成果.2.师:我们首先来沏茶,喝着茶,大家的谈兴一定会更高.二.学生展示汇报.1.师: 好,茶我们喝了,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谈谈,可以用你喜欢的形式讲清本次活动的情况以及成果.2.茶与文化小组的学生展示汇报(利用演示文稿).第20 / 22页

师: 还有没有谁要补充? 师: 在你们探究车与文化时,有没有了解到有关茶的诗句?(颜真卿:泛花邀坐客,代饮引清言.毛主席:饮茶粤海未能忘,索向渝州叶正黄.)3.茶与健康小组学生汇报(放活动图片,学生同时讲解,并展示记录)师: 谁补充? 师: 请问世界三大饮料咖啡,可可,茶哪个更有利于健康? 4.茶叶百科小组学生汇报(放活动录像,学生讲解,并将不同的茶叶冲泡出来给大家看)师: 有补充吗? 师: 你们知道茶叶有那些其他的用途? 5.茶艺茶道小组的学生汇报(放录像并讲解,表演工夫茶同时讲解)师: 还有补充的吗? 师: 什么是茶道? 三.总结

师: 听了你们的汇报,我很高兴你们能利用多种方式,相互合作进行探究,并取得成果,你觉得在本次活动中,有没有什么还需要努力的地方?你认为这样做会更好? 四.结束语

我们本次有关茶的综合实践活动是成功的.大家都能通过各种探究方式相互合作得到有关茶的知识,同时,知道还有需要努力的地方.着也是一种成功.当然,通过一两次的活动要想完全了解一个主题是不可能的,着就要求同学们在社会生活中做一个有心人,因为社会生活是一个大课堂,从中我们可以学到更多更广的知识.最后,祝大家成为一个有知识,懂生活并且充满高尚情趣的人.板书设计:

九、风味茶

新疆综合实践七年级教案 篇5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感受成长与变化带来的喜悦。

2.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兴趣。

二、活动分析

本活动主题通过“讲故事”、“想一想”、“看一看”、“写写画画”、“说一说”、“做一做”、“写一写”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变化,体验成长的快乐。学习记录成长的方法,体会老师、同学、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同时知道自己的变化与周围事物的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培养孩子的健康人格和良好的品行。

三、课时建议

本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

四、活动过程建议

(一)导入

可通过教师讲故事《柯里亚的宝盒》或引导学生看图讲故事进行导入。

(二)活动的组织

1.想一想。提问:柯里亚为什么找不到自己的“宝盒”了?你能帮助他吗?

2.看一看。一个学期过去了,你发现自己有什么变化?同学有什么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在身体、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变化。

3.写写画画。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发现自己的变化,并把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写(画)下来。

4.说一说。一个学期过去了,学生一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这里是让学生说说上一学期在学校生活中自己感到快乐的事,教师要注意点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成长中生活和学习的快乐。

5.做一做。这个活动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进行,通过交流使学生初步了解记录成长快乐的各种方法。

6.写一写。此活动为选做。可以让学生把自己最想对家人、老师或同学说的话写在框里,教师应注意启发学生写出真情实感来。

活动参考资料

让孩子快乐成长

未成年人处在心理和身体的发育时期,过小的年龄显然负担不了过大的压力,如果引导不好,容易造成各种心理问题:缺乏信心、没有热情、考试焦虑、过分自责等等。这些因素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和良好品行的塑造,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严重的甚至可能导致青少年走上歧途。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校、家庭和全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只有让孩子们快乐成长,我们才可能培育出心智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勇于创新的人才。只有内心的快乐,才有真正的坚强。谁都希望孩子拥有宽容和自信,能真正健康地成长,那就从让孩子们真正地享受快乐、享受友谊、享受关爱吧!

寻找规则

一、活动目的

1.感知规则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体验与儿童生活相关的规则。

2.感受规则在集体生活中的重要性。

3.初步形成规则意识,能控制自己的行为。

二、活动分析

规则是人类社会性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保障。一个有序的社会必定人人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遵守规则既是一个人讲究社会公德的基本表现,更是一个公民的基本素养之一。人们是否具有规则意识,在一定意义上表现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人的规则意识应当从小抓起。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而言,随着集体生活与合作活动的逐步拓展,以及他们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已经能够意识到规则的存在,但还没有形成对规则的正确认识,还不能真正体会到规则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获得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每个孩子都是在游戏中成长的,游戏都有规则,只有大家都遵守规则,游戏才能正常进行。本次主题活动就是通过“看一看”、“找一找”、“讲一讲”、“玩一玩”和“说一说”、“议一议”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游戏和集体学习中感受到规则与生活的关系,以使学生把自觉遵守规则内化为自身的需求。

三、课时建议

本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

四、活动过程建议

1.看一看。引导学生观察学生间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图片,提问“他们在做什么?”使学生初步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规则。

2.找一找。启发学生发现在这些场合(乘公共汽车、上课、放学过马路、踢足球)有哪些规则?我们应该怎么做?并引发学生谈论“生活中还有哪些规则呢?”通过回顾、讨论的方法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感知规则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3.讲一讲。引导学生说出你都会玩什么游戏?如果游戏没有规则会出现什么情况?

可以设计情景,也可以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游戏的时候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只有遵守了规则,我们在玩的时候才能玩得开心,玩得痛快!没有规则或我们在玩的时候不遵守规则,游戏就无法进行。

4.玩一玩。学生分小组活动或集体活动。先讲清(设计好)游戏规则,再带领同学们游戏。

5.说一说。引导学生说出学校生活里都有哪些规则?为什么要遵守规则?明确《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是我们每一个小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6.议一议。这是一个拓展的环节,教师要引导同学们议一议,放学后,在家里、在朋友家里、在商店……你应该怎么做?了解规则对人有约束作用,但规则也是为大家服务的。

土的乐趣

一、活动目的

1.通过玩泥巴,发现土的乐趣,并初步感知了解事物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泥土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活动分析

儿童有着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的天性,面对自然中的泥土,孩子们无不表现出想要接触、玩耍的愿望。本活动是一次室外活动,主题是让孩子们通过“看、认、说、玩、试”这样一个由感知、体验到探究的过程中,初步了解泥土的作用,得到科学素养的培养,进而产生对土地的情感。

三、课时建议

本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

四、活动过程建议

1.看一看。这个环节让学生有意识地观察泥土,教师可提供多色土的样本或图片,如果能实地观察不同种类的土就更好了。土为什么有不同的种类和颜色,教师不必讲得十分细致、专业,只要让学生明白:因为各地环境不同,所以土壤的颜色不同。

2.认一认。室外考察,引导学生通过感官接触周围的土。闻闻泥土的气味;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泥土的表面;用手拍一拍泥土,听听发出的声音;向泥土里倒一点水,看看水去了哪里。孩子们对于泥土的热情会很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学生用铲子挖开泥土,切出一个“横切面”,以便更清楚地观察泥土中有些什么。通常会出现诸如草根、小石子、小昆虫的巢穴等等。

3.说一说。原地休息,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发现和感受,交流对泥土的认识。可以不拘泥于形式,自由畅谈。

4.玩一玩。可以用泥土和着水捏泥玩具,也可以让孩子们滚泥球,挖泥洞,总之让孩子们玩得尽兴。

5.试一试。分组(个人)进行这项活动。教师可以就种植的方法和浇水的时间等问题作必要的指导,但要提出明确要求,种植、养护等活动学生必须亲历亲为。适当的时候还可以让学生把他们的“成果”带到学校来,让大家欣赏。

6.写一写。一年级学生识字不多,可以用文字配合图画(拼音)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感受。

五、注意事项

1.注意卫生和安全。玩土时不用手揉眼,游戏后洗手;玩泥土前教师要清理场地,以免有危险物品而发生意外等等。

2.学生用泥土种植,并不一定都能成功,一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种植较易萌发的植物,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发现原因,及时鼓励。

活动参考资料

孩子喜欢玩土

有心的父母都知道,大多数孩子喜欢玩水、土,尤其是小男孩,对水、土、棍棒更是偏爱。他们把这些当成了很好的玩具,通过这些东西,他们总能得到快乐。幼儿阶段是最接近自然本性的时期,他们眼中的世界美好、灿烂,他们对任何事物、现象都感兴趣,他们喜欢新鲜的、自然的事物。泥土当然也是他们的好朋友、好玩伴了。

小草青青

一、活动目的

1.学习观察的方法,养成注意观察的习惯。

2.初步了解小草对于自然界的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二、活动分析

这次活动承接上一个主题活动——土的乐趣。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想一想”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观察了解小草,和小草做朋友,并了解小草在自然界和我们生活中的作用。懂得爱护小草,保护环境的道理。体会小草“团结友爱”的真谛。

三、课时建议

本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

四、活动过程建议

1.看一看。小草随处可见,城市里的草坪、绿化带、农村的山坡、田野、我们的校园里都生长着小草。这一环节是让孩子们有意识地去观察亲近小草,留意小草的变化和生长情况,为下面的活动做准备。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资料片,拓宽学生的视野。

2.说一说。通过多种渠道了解信息,让学生了解小草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如: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净化环境、饲养牲畜等。也可以采用设计游戏的方法加深学生的印象。如:一名学生就是一株小草,一组同学就是一簇小草,一个班的同学就是一片小草,教师可以设计类似于闯关的游戏,闯一个人的关口容易,闯一组同学的关就不容易,闯一个班同学的关就更不容易。由此引出小草在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等方面的作用。

3.做一做。学唱一首儿歌,或分小组设计一个保护草坪的牌子,还可以结合学情和校情设计其他活动,例如,整理、清扫草坪、画一幅以小草为主题的画等等。

4.想一想。如果没有小草我们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使学生初步了解小草在环保上发挥的作用。

5.议一议。这是一个延伸活动,从小草特别团结,它们总是聚拢在一起引申,我们应当向它们学习什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和集体的重要意义。

活动参考资料

当我们阅读报纸、杂志的时候,常常看到一些与草地相近的词,比如城市中的绿地不叫草原,而叫草坪或草地;而内蒙古的辽阔草地,人们通常都叫它大草原。这些词之间有什么不同吗?

当然,这几个词是有所区别的:

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我国大兴安岭以西的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都是这种类型,都叫做草原。

草场是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草坪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蚯蚓本领大

一、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2.尝试用实验和探究的方式学习。

3.通过活动对蚯蚓有初步的了解。

二、活动分析

在经历了“土的乐趣”、“小草青青”两个活动之后,我们又安排了“蚯蚓本领大”这个主题活动。一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尤其喜欢户外活动,让孩子们走出校园去亲近自然,了解蚯蚓,探究蚯蚓的秘密是这次主题活动的目的。

蚯蚓就生活在我们的周围,每到春夏之际它的踪迹就会显现出来。让学生先“看一看”,了解蚯蚓的形状和特征,然后“找一找”,知道蚯蚓的生活习性,再做一个小实验,观察在震动、光照、噪音的条件下蚯蚓的反应。通过以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尝试用实验和探究的方式学习。

三、课时建议

本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

四、活动过程建议

(一)导入

讲故事《一粒种子》。小小的蚯蚓,它不但帮助种子发芽,还帮土壤妈妈松了土。同学们你想知道小蚯蚓还有哪些本领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起走进大自然,来到蚯蚓身边,仔细观察蚯蚓!

(二)活动的组织

1.找一找。蚯蚓的家在哪里?先做个小计划,然后讨论如何做到分工合作,还要检查小组的工具是否齐全(铲子、小木棒、空瓶子),特别要注意要求学生认真做记录。

2.读一读。了解蚯蚓的种类和大小。

3.观察。抓一些长短不

一、大小不等的蚯蚓让学生观察:蚯蚓是什么样的?从颜色、形状等方面用放大镜仔细看,别放过每一个细节。鼓励学生大胆地去摸,去闻,用“我发现”说一句完整的话,谈谈自己的发现。有条件的学校带学生到户外去活动效果会更好。

4.试一试、记一记。亲自动手做个小实验,可分小组进行。让学生抓三条均匀的蚯蚓放在杯子里,按照图示要求进行试验。观察蚯蚓的变化,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学写观察记录,然后分小组,讨论观察结果。还可以再试一试,假如把蚯蚓切成两截,又会是什么样情况?做实验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是初次经历,教师要注意及时指导,让学生观察要耐心、仔细,记录要尽可能翔实、完整。

5.说一说。组织学生开个“探索蚯蚓的秘密”主题班会。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或实验得出的结论,搜集到的资料,尤其是在活动中的体验、感受整理出来,做好充分准备工作。以“蚯蚓本领大”为题,以“我还知道……”开头,进行交流。

活动参考资料

“蚯蚓”又称“地龙”。环节动物,寡毛纲动物的统称。身体细长,由许多体节组成。头部退化,没有眼。口在前端,上有优质的叶,即口前叶,用来取食。肛门在后端。除围口节及最后节数外,每一体节上都生有刚毛。雌雄同体,但是要异体受精,卵生。性成熟的个体,在14-16体节间有一圈较阔而没有刚毛的粉红色环带,称作生殖带。在体背中线,节和节之间有背孔,体腔液就由孔里分泌出来湿润身体表面。这都是适应穴居生活的体态结构。

蚯蚓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在受伤或被切断之后,会产生一种似胚胎的间叶细胞,能分化成各种组织,只要不被切断靠头的前部,如在15~20节被切断,一般很容易再生。当然,也可以相互移植。

蚯蚓对土壤里的物质转换起一定的作用。蚯蚓粪是一种高效的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硝酸盐、磷酸盐和钾盐等成分和腐殖酸,能改良土壤,增加肥力。有人统计过,每10万条蚯蚓一年中可排粪六七吨。蚯蚓的食性比较复杂,目前世界各国如英、美、法、日本等,利用蚯蚓来处理大量垃圾,例如美国一家蚯蚓养殖厂,每天能处理150吨垃圾,变害为益。

蚯蚓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和维生素等,可作食品和饲料。此外,在我国也有一种传统的中药称作“地龙”。

认识蔬菜

一、活动目的

1.认识蔬菜,知道蔬菜的营养对自己的成长很重要。

2.学习初步的统计方法。

3.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活动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农贸市场里蔬菜的品种越来越多。认识蔬菜,认识各种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蔬菜,知道蔬菜与自己健康的关系,是这次活动的主题。活动通过“涂一涂”让学生准确地描绘不同的蔬菜;通过“讲一讲”让学生互相交流各自了解的信息;通过“玩一玩”让学生能够辨别不同形状的蔬菜;通过“填一填”引导学生学习最初步的统计方法。并通过以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交往、自主活动的习惯。

三、课时建议

本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

四、活动过程建议

(一)导入

猜谜揭题,让学生各猜一种蔬菜名。并问“你还知道其它有关蔬菜的谜语吗?”

(二)活动的组织

1.走一走。和爸爸妈妈一起逛逛市场,看看市场里都有什么蔬菜?了解爸爸、妈妈和自己爱吃的蔬菜的名字。使学生对蔬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安排学生收集有关蔬菜的图片等资料。

2.讲一讲。是让学生将收集的蔬菜资料、图片,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使大家认识更多的蔬菜,并了解蔬菜的营养。

3.填一填。这是一个小调查活动,初步渗透一点统计知识。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启发学生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收获。用“正”字做统计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一年级的学生可能还很陌生,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指导。

4.玩一玩。通过有趣的分辨蔬菜的游戏,检验自己对蔬菜究竟认识了多少。

5.涂一涂。让学生认一认背景资料中所出示的蔬菜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互相交流。正确、细心地给蔬菜涂上颜色。

活动参考资料

蔬菜的营养成分分类

科学家根据蔬菜所含营养成分的高低,将它们分为甲、乙、丙、丁4类。

甲类蔬菜:

富含胡萝卜素、核黄素、维生素C、钙、纤维等,营养价值较高,主要有芥菜、苋菜、韭菜,雪里蕻等。

乙类蔬菜:

营养次于甲类,通常又分三种。第一种含核黄素,包括所有新鲜豆类;第二种含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较多,包括胡萝卜、芹菜、大葱、青蒜、番茄、辣椒、红薯等;第三种含维生素C较多,包括大白菜,卷心菜,菜花等。

丙类蔬菜:

含维生素类较少,但含热量高,包括洋芋、山药、芋头、南瓜等。

丁类蔬菜:

含少量维生素C,营养价值较低,有冬瓜、竹笋、茄子、茭白等。

食盐用处大

一、活动目的

1.了解食盐的广泛用途。

2.培养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二、活动分析

食盐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调味品,它不仅能调节我们的口味,还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此外,盐还有许多其他的用途。本活动主题是通过查询、探究、实验等实践性活动让学生了解盐的作用和功能,同时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和习惯。

三、课时建议

本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

四、活动过程建议

1.听故事。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关于盐的故事吗?在班里给大家讲一讲。如果学生不知道,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傻瓜吃盐”等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查一查。请同学活动前通过查阅、问询的方法了解食盐的多种用途,鼓励一年级的学生用文字配画(拼音)的方法作记录,以弥补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的不足。

3.动脑筋。通过两个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盐的用途的事例引发学生质疑,了解盐的广泛用途。

4.动动手和说一说。各小组可以选择其中的一项进行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做好记录,并选择合适的时间组织实验结果的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品种的盐,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盐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参考资料

食盐的最大用处就是食用,除了食用,食盐的用处还有很多,下面列举一些它的妙用方法。

1.在衣领、袖口上撒些盐末,轻轻揉洗,然后用清水冲洗,再按常规洗涤,领子和袖口就变得分外洁净。

2.食盐水加柠檬汁可洗去衣服上的血迹。3.用浓盐水浸泡,可除去衣物上的茶渍。

4.在衣服上的果汁渍处撒些食盐,用水润湿,然后浸在肥皂水中洗涤,可洗去果汁渍。

5.把新买的牛仔衣裤放入浓盐水中浸泡12小时,可防止以后洗涤时褪色。

6.用极细的食盐末撒在地毯上,再用笤帚扫,可去灰尘,并使地毯呈现光泽。

轻巧灵活的筷子

一、活动目的

1.了解筷子的传说与来历。

2.了解筷子的功能,从小养成正确使用筷子的习惯。

二、活动分析

筷子看起来只是非常简单的两根小细棒,但它具有挑、拨、夹、拌、扒等多种功能,既轻巧又灵活,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文明”。本活动主题是从学习正确使用筷子入手,通过看、想、玩、说、做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筷子的传说与来历和使用中的礼仪,关注一次性筷子的利弊。

三、课时建议

本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

四、活动过程建议

(一)导入

谈话导入,中国是筷子的发源地,是世界上以筷为食的母国。以筷进餐少说已有3000年的历史,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5亿人在使用筷子,足以证明筷子的魅力。考考你对筷子的知识知道多少。

(二)活动的组织

1.想一想。筷子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使用筷子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可以分组模拟一次家庭聚餐,同学之间相互观察在餐桌前的表现。考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筷子,充分发挥筷子轻巧灵活的功能。同组之间可以互相纠正,让每个学生都能正确使用筷子。通过交流明白使用筷子中所包含的特殊的礼仪文化。

2.你知道吗?让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生活中我们还使用哪些餐具,如:勺等。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西方人吃饭不用筷子用什么?请知道的同学表演给大家,餐具怎样摆放?使用时有什么讲究?

3.玩一玩、说一说。这是一次非常有趣的游戏活动,通过夹豆子(弹子)比赛,看谁夹得又稳又快。请取胜的同学把他的“小窍门”讲给大家听。还可以在游戏中,互相纠正错误的使用方法。

4.小资料。关注一次性筷子的命运。让学生把自己知道的一次性筷子使用情况,一次性筷子使用后的命运告诉大家。使学生初步了解一次性筷子与树木、绿化、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

5.做一做。用筷子、牙签、火柴棒等做一个小模型,采取分组的形式合作完成。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动手、动脑的能力。小制作完成后教师应组织一次评比活动,以调动孩子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活动参考资料

筷子使用禁忌

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是从远古流传下来的,古时又称其为‚箸‛。日常生活当中对筷子的运用是非常有讲究的。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要绝对禁忌以下十种使用筷子的方法。

1.仙人指路:这种做法也是极为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人们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地指别人,人们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是不允许的。还有一种情况也是这种意思,那就是吃饭时同别人交谈时用筷子指人。

2.品箸留声:这种做法也是不行的,其做法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地发出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同样不允许。3.击盏敲盅: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予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4.执箸巡城: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翻找,不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极其令人反感。

5.迷箸刨坟:这是指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地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执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6.泪箸遗珠: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他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7.颠倒乾坤: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颠倒使用,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8.定海神针:在用餐时用一根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品,这也是不行的,这是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

9.当众上香: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时,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这被会人视为大不敬,因为民间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把筷子插在碗里是决不被接受的。

10.交叉十字: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这是不对的,因为人们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在本上打叉子的性质一样,不能被他人接受。

美丽的艾得莱丝绸

一、活动目的

1.知道艾得莱丝绸是维吾尔族传统服饰衣料。2.初步了解其特点和生产过程。

3.培养学生欣赏、探究民族服饰、工艺品的兴趣。

二、活动分析

美丽的艾得莱丝绸是维吾尔族独有的丝绸织物,具有悠久的历史。生长在新疆的孩子大多见过。本活动主题是让学生通过“欣赏”、“排排队”、“涂涂色”等游戏初步了解艾得莱丝绸,了解艾得莱丝绸的生产过程,感受我国少数民族服饰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新疆,热爱祖国的情感。

三、课时建议

本活动建议1课时完成。

四、活动过程建议

1.看一看。这个环节要尽可能多地收集可视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桑树和丝绸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这种丝绸的图案是新疆独有的,和我国其它产地的丝绸有所不同。这里教师可以适当提供一些背景资料,如:讲讲丝绸的发源地以及丝绸之路等。

2.排排队。先让学生给背景资料中每幅图都标上序号,再排队。正确的顺序:蚕宝宝、蚕茧、丝、纺织、丝绸。

3.涂一涂。涂色可以临摹艾得莱丝绸图片中的色彩和纹路,还可以自由设计色彩。要注意,表现艾得莱丝绸的色彩时,无论多么绚烂的色彩都要搭配些白色,使得丝绸的色彩既热烈而又不焦灼。另外颜色的选择不要超过三种。

4.说一说。近些年来已开发出多种艾得莱丝绸的工艺品,如:领带、箱包、丝巾等,请小朋友们畅所欲言,把自己知道的信息告诉大家,可以先分组交流,再将本组的意见集中起来向全班汇报。

活动参考资料 艾得莱丝绸

艾得莱丝绸是新疆极富民族特色的产品,是维吾尔族妇女最喜欢的衣裙材料。它是在蚕丝上采用古老的扎经染色法工艺,按照图案的要求进行染色,其工序是非常细致而繁琐的。艾得莱丝绸有两大产区:一是喀什、莎车的绸。特点是用色反差大,对比强烈,以色彩绚丽、鲜艳著称。图案细腻严谨,常用翠绿、宝蓝、黄、青莲、桃花等颜色。二是和田、洛浦的绸。特点是讲究黑白效果,虚实变化,纹样粗犷奔放,色彩强烈,简单富有变化,再现了大自然中光和色的美感。艾得莱丝绸质地柔软,富于弹性,轻薄柔韧,美观华丽,具有鲜明的维吾尔民族文化特色,深受少数民族群众的青睐。现在人们不仅把艾德莱斯绸视为衣料,还有不少人把它作为工艺品买回去制作成室内装饰品。

艾得莱斯绸图案纹样据说是古代维吾尔人信奉萨满教崇拜树神、水神的宗教意识的反映,也有人说是巴旦木纹、梳子纹以及民族乐器变形纹样。

迷路了怎么办

一、活动目的

1.了解一旦迷路后自护、自救的方法。2.增强学生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口语交际和表演的兴趣。

二、活动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和外界接触的机会多了,外出的时候也多了,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和复杂的社会场景中,迷路的几率也增加了。本活动主题是从具体案例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迷路了该怎么办,并在体验性活动中使孩子们了解迷路后自护、自救的方法,增强学生自护、自救的意识和能力。

三、课时建议

本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

四、活动过程建议

1.看一看。背景资料提供了两个城乡不同的事例,用以唤起学生生活经验的回忆,“他们该怎么办呢?该找谁来帮他们呢?”进入活动主题。

2.说一说。这里是要引导学生将自己所见、所闻或自己亲身经历的迷路事件,介绍给大家,并简单分析迷路的原因。这个环节要特别强调,记住家里和父母的联系电话、父母的工作单位、家庭地址、学校的名称和地址等。学生在叙述迷路的事例时,教师应引导他们把迷路的原因、经历、结果全过程说完整。

3.想一想。这个环节主要是探讨避免迷路和迷路后的自救方法。应启发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多种途径和办法。

4.议一议。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告诉大家。教师要及时指导,让各小组认真做好记录。小组讨论后可以选代表把本组的讨论结果向全班作汇报。

5.演一演。以表演的方式活跃紧张的气氛,也可以使学生演练并相互交流自救的方法。

活动参考资料

在城市迷路了怎么办?

第一种方法,是向路人询问。‚有困难,找警察‛,但是要注意,使用礼貌用语,如请问‛、‚谢谢‛、‚打扰您一下‛等等,让对方乐意帮助你。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尽量使用普通话,否则对方可能听不懂你的意思。

第二种方法,就是看路牌,城市街道、房院都有路牌房号,沿路也都有公共汽车站牌,细心观察就可找到答案。

第三种方法,就是打电话,如果你要去的地方有联系电话,可以打电话给对方,问一问该怎么走,或者打给自己家里告知家人自己的准确位臵。

在野外迷路了怎么办?

1.退回原路法。首先要保持镇静,不要心慌,仔细回忆一下自己走过的路,从最有代表性的地点如何走到此处的?如果按原路返回是否可以走上正道?如果是在密林之中,可试探着往回走,但一定要每走8~10米时在树上做一个记号。可折断一根树枝,也可在树干上划一个记痕,以防再次走错方向可以返回原地。

2.登高远望法。发现迷失方向时,应先登高远望,判断往哪走,在山地尤应如此。先爬上附近大的山脊上观察,然后决定继续往上爬还是往下走。

3.沿河走法。顺河面而行最为保险,这一点在森林中尤为重要。俗话说水能送人到家,因为道路、民居常常是涉水临河而筑的。

4.迷路时,如果遇到岔路口,首先要明确要去的方向,然后选择正确的道路,若几条道路的方向大致相同,无法判定,则应选中间那条路,这样可以左右逢源,即使走错了,也不会偏差太远。

5.预防迷路就要学会辨别方向。在晴朗的白日或夜晚,上有太阳或北斗当然方便,但若在阴雨天气或茫茫林区,要辨方向需要有些窍门。一可观察树木,由于植物喜阳,故树木向阳的一面枝叶繁茂,树干纹理较另一面光疏;二可观察石头,石头向阳一面往往光滑、裸露,而朝阴一面则粗糙多苔类植被;三可观察土地,向阳一侧往往草木茂盛,而阴坡则植物稀疏。若在高原地区,即使在夏季,阴坡仍会有积雪或残冰。这样,凡阳面即南面,凡阴面即为北面,大致可以辨出方位。

小小旅行家

一、活动目的

1.通过介绍自己家乡的活动,激发学生了解家乡的愿望。2.通过交流资料活动,了解更多的祖国美景,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3.亲近家乡的山水,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初步学会制定简单的旅游计划。

二、活动分析

新疆地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美丽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祖国各省区中独树一帜。本活动主题是让学生通过“模拟旅游”活动亲近大自然,了解自己的家乡,并通过选择旅游所需用品,外出旅游中某些行为正误的判断等活动,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课时建议

本活动建议2课时完成。

四、活动过程建议

(一)导入

可采用一段优美的新疆歌曲进行导入。听后问学生,歌中所唱的是什么?与我们有什么关系?

(二)活动的组织

1.说一说。这一环节是通过播放展示新疆美丽的教学图片,让学生说出其所在地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家乡的美丽景色。同时引导学生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图片拿出来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同学共享,使大家产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2.画一画。亲近家乡的山水,做一个小小旅行家,首先要准备外出的必需品。问:如果你要旅行,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物品?在你认为正确的物品图片上画个圈。这里可以先让学生对背景图片中所提供的实物进行选择,并判断正误。通过选择旅游必备物品,渗透一些旅游常识,帮助学生有选择地去整理所需物品。

3.议一议。此环节是上一环节的继续,目的是使学生明确哪些是旅游中要带的必需用品,旅行所带的物品应不多也不少。

4.评一评。就背景资料中“野外旅游的小朋友,做错了什么”这一问题,请学生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谈谈感受,通过自省、自悟,明白“美,其实很简单”的道理。只要你弯弯腰,就不会让小河的脸脏,让小草的脸痛,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5.试一试。开个家庭讨论会,与家人商量一份家乡一日旅游计划。做一次小小的策划师,设计一份旅游计划书,请家人评议,并试着自己准备外出旅游所需用品,培养学生自理能力。

活动参考资料 1.魔鬼城

北距奇台县城约110千米处有一经过长期风蚀而形成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风蚀奇特景观,被人们称作魔鬼城,在大自然鬼斧神工长期作用下形成的密集而又错落有致的砂岩奇异形体,俨然是一座城堡巍然屹立于戈壁苍茫大漠之中。这座城堡,似亭台楼阁,似城廊街道,似罗刹宝殿,各种景象,真可谓千姿百态,绚丽多彩,形成了一个梦幻般的迷宫世界,什么‚布达拉宫‛、‚吴哥窟‛、‚罗马斗兽场‛、‚富士山‛、‚路南石林‛……古今中外的名山胜迹应有尽有;什么‚石猴观海‛、‚黄牛耕耘‛、‚雄师横卧‛、‚小猴摆尾‛、‚大鹏展翅‛……各种各样的造景地貌琳琅满目,惟妙惟肖,臵身魔鬼城定能使你形象思维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克孜尔千佛洞

新疆由于和佛教的发源地印度接壤,所以可以说是中国陆地传播佛教的发祥地,佛教的盛行在新疆辽阔的大地上留下了无数的佛教遗址,石窟艺术便是其中之一,新疆的石窟艺术有如下特点:其一是数量众多,新疆现在发现的石窟达到八百余处,居中国首位;二是时间早,新疆的石窟开凿时间普辫比内地的早了一至二百年左右,新疆著名的石窟有克孜尔千佛洞、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库木吐拉千佛洞、森姆塞姆千佛洞、克孜尔尕哈千佛洞、玛扎巴哈千佛洞等等。

臵身于雄伟的明乌达格山举目远眺,克孜尔千佛洞尽入眼帘:悬崖上一个个石窟层层相叠,鳞次栉比,气势恢宏,威风八面。专家介绍,克孜尔千佛洞建造于3至13世纪,共有236个洞,现存壁画画面约10000平方米,是新疆最大的一处佛教文化遗址,这在世界上是仅次于敦煌画的艺术宝库,堪称‚中国第二敦煌‛。现已被指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的壁画不仅包括飞天、伎乐天、佛塔、菩萨、罗汉、天龙八部、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图画,而且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古时的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供养人、飞禽走兽等等。

克孜尔千佛洞不仅有大量宣扬佛教教义的画面,也有畜牧、狩猎、农耕、乘骑、古建筑的真实写照。

智慧泉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新型的课程,要求学生亲近自然、走向社会,开展调查、实验、观察、体验等活动,这对小学、初中学生来说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怎样进行调查、实验,怎样去观察、采访,这都需要我们教师给以适当的提示和指点。因此,《新疆综合实践活动》(探索与研究)修订时在每册书后都增加了“方法指导”的内容,其中一、二年级以“智慧泉”的形式呈现。

为了便于低年级学生理解,我们在“智慧泉”中对综合实践活动所涉及到的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用图解的方式进行了简单扼要的描述,希望通过教师的引导,能够使学生初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初步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些基本常识和方法。教师在组织活动前应全面浏览各册“方法指导”内容(详见本书上册附录部分),做到心中有数,以便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一年级下册我们设计的学习内容是:

一、学会做调查;

二、学会做实验。

一、学会做调查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调查活动的基本过程。

2让学生.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查活动,并学习做记录。教学要求

教师可以从观察图片入手,引导学生了解开展调查活动的基本程序。即:先要确定调查的问题和内容,其次要根据确定的主题确定调查对象,最后还要合理安排调查时间。最好能结合一个简单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对调查活动有初步的认识。

二、学会做实验 活动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实验活动的基本过程。2.让学生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活动。教学要求

新疆综合实践七年级教案 篇6

第一单元 养成 · 服务 题一 合理消费 学会理财 第二单元 生活 · 环境 题二 生活与绿化

题三 社区环境与我们的生活 第三单元 人文 · 社会 题四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第四单元 自然 · 科技 题五 经济作物

劳动与技术 第一单元 家政篇 活动一 西红柿炒鸡蛋 活动二 炝莲白

活动三 土豆炖牛肉

第二单元 缝纫篇 活动一 制作抱枕

活动二 制作手机套

活动三 创意拼布

第三章 制作篇

活动一 用铁丝制作弹弓

活动二 自行车的简单维护

活动三 制作回力车

第一单元 养成 · 服务 主题一 合理消费 学会理财

一、单元活动设计思路

活动主题安排了“发现问题”、“活动准备”、“实施阶段”、“汇报与展示” “总结评价” 5 个教学环节。目的是通过学生对消费和理财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并逐步形成一种积极、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现问题”环节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正确认识、使用零用钱奠定基础。“活动准备” 环节安排学生通过不同途径收集资料之后,组建团队,明确分工进行调查。“实施阶段” 环节安排了“小学生零用钱使用情况调查问卷”,从零用钱是否合理使用和存放两个方面进行调查,要求学生能够联系实际生活,设计出切实可行的调查方案。引导学生学会管理和使用零用钱,初步了解理财的知识,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树立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本主题五个活动实施环节之间相辅相成,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通过了解理财的各种方式,学会合理消费,形成初步的消费与理财观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年级学生对理财的话题可能不太熟悉,但具备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前,教师可提前布置采访任务、调查活动,让学生有初步了解。通过 “发现问题”与 “活动准备” 这两个活动环节的探究,可以培养学生搜集、分析信息的能力,以及学会与人交流、合作与分享的能力。“实施阶段”、“汇报与展示”、“总结评价”活动环节可通过谈感受、展示、总结、交流让学生学会运用调查的方法来处理信息并懂得金钱来之不易,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学会理财的好习惯。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收集理财的相关信息。2.初步了解理财的作用及其他知识。过程目标:

1.通过亲历调查、体验、探究的过程,初步掌握调查、探究的方法。2.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同伴合作、组织协调等能力。情感目标:

1.培养团结合作精神,让学生们体验探究与交流的快乐。

2.树立正确的理财观念,养成勤俭节约、合理安排开支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初步了解理财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难点: 学会运用调查法从大量的资料当中筛选出自己所需要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建议 建议 3 课时完成。

五、教学指导方法及建议(一)发现问题

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参考案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提出相关的问题。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帮助,并鼓励学生们拓宽思路。比如本课,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并说一说零用钱应该怎么处理? 怎样才能把零用钱花的更有意义? 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最终确立研究课题。

(二)活动准备 1.组建研究团队

教师根据学生确立的研究课题,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协调组建活动小组,调控、弥补小组间的差异,指导学生如何分工,如何提出问题,如何针对问题分工合作。本课例以 “如何合理支配自己的零用钱”为研究课题,组建了研究小组并进行了分工。在此过程中,教师应予以指导,同时要强调参与和合作。

2.制订活动方案

在活动开展之前,应该有一个计划,不能漫无目的。预先设计好活动方案不仅能明确活动目标,还能保证活动的有效进行,让学生养成做事情要先有计划的习惯。通过全班交流借鉴别人的优点,聆听别人的合理化建议,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

(三)实施阶段

1.本次活动的实施需要各小组把之前收集到的大量资料整合分析后,再运用调查法来设计调查问卷,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零用钱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

2.调查结束后由小组组员对调查结果进行汇总并在全班进行汇报。

学生活动: 各小组推举一名同学汇报调查结果,在小组汇报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其他小组给予一定的补充和评价。

【 设计意图: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在小组中合作,在小组中探讨,在自主探究中得到解决,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汇报与展示

延续上一活动环节,教师请学生在课下通过不同途径去寻找合理支配零用钱的好方法,小组可以用不同的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现,如: 手抄报、PPT、编排小品等。学生在观看完各小组的活动展示之后可相互交流谈谈感受,在交流的过程中明白金钱来之不易,它是父母的劳动果实,我们应该养成不乱花钱、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由此引出全班同学一起起草一份合理消费、学会理财的倡议书。

【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鼓励学生把课上所学进行传播,以便在生活中得以应用。】

(五)活动评价

在本课例活动中,学生不仅了解了理财的知识,而且也了解到生活的不容易和合理消费的重要性,课下同学们可以把课上所学告诉家人,还可以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与体会。请学生在第 9 页的总结评价表格中对自己以及小组成员在本课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评分。评价表中给出了评价素材供师生参考,同学们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自己设计评价体系进行自评、组评和师评。用活动过程方式进行评价,要注意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 设计意图:课堂的结束并不意味着问题的结束,而应是更多问题的开始。课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学生在活动中积累了大量的问题,可以留到课下继续研究。】

六、活动注意事项

1.本活动实施之后,学生虽然有了一些理财意识,但自制力缺乏,所以在活动的后续中还需要教师、家长来帮助孩子继续培养良好的理财习惯,如用好储蓄罐,教育孩子定期储蓄等。

2.学生在理财知识上还是略显缺乏,理财能力偏低,建议家长回家后能多让孩子参与家庭理财的管理,不要霸占孩子的支配权。帮助孩子养成记账的习惯。

3.要注重活动的延伸,家庭、学校都应教育学生学会合理地、科学地进行消费。

第二单元 生活 · 环境

主题二 生活与绿化

一、活动设计思路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标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而是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获取知识的方法,学会关心与合作,学会选择与应用,提高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学会从不同方面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本主题旨在让学生通过参加观察、测量、收集、整理、比较、分析等活动,学会分析、解决自己身边一些问题的方法。

二、活动目标

主题是想让学生通过经历实践活动后,感受绿色植物对环境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而增强学生保护绿色植物的意识,进而产生增添绿色植物的想法或行为。

知识目标:

1.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方法测量实际地面的面积,常用的测量方法有步测法和卷尺测量法。

2.能用割补法测量不规则绿地的面积。3.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分析问题。能力目标:

1.与同伴协作的能力。2.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

1.认识绿色植物对环境的重要性。

2.以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力量,带动身边的人共同爱护绿色植物,增加绿色植物,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的努力。

三、学时计划安排建议 建议 3 课时完成。

四、教学指导方法及建议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教师 “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做”出来的,因而,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在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有效地进行指导、组织、管理与评价学生活动。

(一)发现问题

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调查一下绿色植物对人类的作用与意义,再在阅读完教材第 11 页的小文后,问问学生们:我们人类为什么愿意不停的绿化? 并就这一问题的讨论来交流课前调查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绿色植物对我们的重要性,进而关注校园里的绿化问题,并对接下来的

(二)活动准备 1.组建研究团队

学生自由结合是组建团队的基本原则,但老师要根据小组分工任务中的内容进行调控。每个小组的人员组成要考虑:

(1)需要一个心细的同学,以保证测量数据尽可能准确;(2)需要 2~3 个能解决不规则绿地地面以及面积较大的校园地面的测量和数据处理问题的组员;(3)需要一名网络知识掌握的比较熟练的同学。这样的团队才可能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较好地完成小组任务。

2.制订活动计划

教师要组织学生认真制订活动计划,要让学生明确这次活动都需要干些啥,我们行动的最终目的又是什么,在过程中都需要收集、整理哪些资料,后期的成果展示需要准备些什么,等等。要让学生对这一系列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各小组才能较好地达到活动目的,才会有丰富多样的成果展示。

(三)实施阶段 1.测一测、量一量

在这里,比较实用的测量方法有步测法和卷尺测量法。其中在用卷尺测量时,要注意让孩子把尺子拉直,在测量很长的长度时,肯定会反复地用卷尺,教师要强调卷尺的终点和起点要重合。而步测法需强调每跨一步的长度都要尽可能相等,最好每一步长度大约是一米,这样,才能用步数乘每步的长度来算出总长度。做好这些,才能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对于不规则地面,指导孩子利用数学的割补法把形状变成学生熟悉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来测量。所谓割补法就是把不规则形状通过分割或是移补的方法,使形状转变成规整的正方形或长方形。能分割成若干个长方形、正方形的就分割后再测量,不能分割的再把多余部分通过移补后把图形变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正方形后再测量。还有些地面是圆或是椭圆,这两个形状的面积孩子还没有学习,可以让孩子通过网络查询或是问询父母来解决。如果孩子自己的解决方法比较合理,教师要大力肯定。

通常我们用绿地率和绿化率来反映一个地方的绿化情况,这两个概念不用给学生说明,因为绿化率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概念。由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所以,大树的绿化面积计算也是不同的。在这里,教师只需给孩子强调,如果大树下有草坪,那就按草坪的面积计算; 如果大树下没草坪就按树冠面积计算,即阳光垂直照下时树冠在地面投下的树阴。

一般情况下,学校总面积都比较大,所以测量数据会有很大误差,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

求平均值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让每个组员同时去测量学校占地的每条边的长度,几个数据如果相差不大,则可以求平均值; 如果相差比较大,则让孩子多测几次,直到数据比较接近才能求平均值,用这些比较准确的平均值再去求学校总面积。为了确定自己测量数据是否准确,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询问相关老师。

2.整理数据、对比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比较的方法来发现问题。比较时要注意,要分别与最大值和最小值比一比,通过差距具体地分析校园绿化存在的问题。当学生在写分析的问题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把比较的具体方法也写出来。

3.绿化在 “行动”

在做绿化行动计划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思考” 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如果学生有自己补充的问题,也可以做到计划里。但重点要放在 “如何落实任务的完成情况” 这一问题上,而不是只做个计划就行了。所以在讨论过程中除了要说说做什么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思考 “如何将计划转变为行动”的具体措施。如: 写种植日记,或是把长出来的植物拿来给同学们看,或是把校园一角的变化写一写等。如果校园里没有本课例中所说的空地,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花盆里进行种植活动。

(四)汇报与展示

对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或方法,当堂就可以与大家交流学习,如主题中提到的“在测量活动中最佳的处理方案”和“在处理数据时好的方法” 等,这些是交流的重点。在成果展示时,可以把利用割补法求面积的过程做成幻灯片给同学们展示,也可以把校园一角的变化用照片展示出来,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多想一些不同的展示形式,让展示活动尽可能的丰富多彩。而 “绿色在行动” 中的成果,教师要在后面的教学中,估计好时间督促学生间断性地展示。倡议书可以写自己今后如何 “爱绿”,也可以写如何响身边的人 “爱绿”,所谓“爱绿” 除了有保护植物的意思,还有增添植物的含义。

(五)总结与评价

许多学生在评价时不太客观,经常会凭感觉去评价。所以,教师要提前简单了解各小组的评价方式,找评价较好的一组给大家示范他们的评价过程,向大家展示他们的评价方法。应强调在评价时一定要有评价依据,并进行客观的评价。这样,还能培养学生公平公正的做事态度。

(六)我的收获

教师要鼓励孩子结合具体活动来谈收获,如: 我在测量校园这样大的地面各个长度时,我知道了可以利用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或是我小组在查阅资料时知道了绿色植物都有哪些作用„„而不是泛泛地谈我的什么能力增强了。

五、活动注意事项

1.将 “绿色在行动”和 “倡议书” 落实到行动中,而不只是说说而已。2.学生展示的绿色植物如果只是个嫩芽或者不是很茂盛,教师也要及时地肯定学生的努力,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样,孩子才愿意去实践,才越来越喜欢实践活动。

主题三 社区环境与我们的生活

一、单元活动设计思路

主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调查社区环境与我们的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关注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生活聚居环境,即 “人居环境”。“人居环境”是我们学习生活、工作劳动、运动游乐和休息交往的空间场所,应该全面关注我们各方面需求。现在,无论是在城镇乡村,还是在大城市里,我们的居住条件越来越好,居住环境也越来越方便,这就是 “人居环境” 中的“宜居” 概念,即适宜人类居住。宜居的理念其实古代就有。起初,我们的祖先们为了躲避风雨和猛兽的侵袭,只能住在山洞里,甚至是树干上。后来,人们聚集到有水有草的地方,慢慢形成了原始村落。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居住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集市、城镇,一直发展到今天高楼林立的现代化都市。可以说,人类对改善居住环境的追求和努力,从来没有停止过。近一二百年来,世界各国先后进入了城镇化时期,城镇规模急剧扩大,人口也从乡村、小城镇,不断向中等城市和大城市迁徙、集中。

不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干净的水源、优美的环境、方便的设施,已经成为宜居环境的必备条件; 良好的发展机遇、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邻里关系,是人们对宜居环境的精神需求。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城市服务设施满足宜居生活的要求标准越来越高,内容也更加丰富。本单元 “社区环境与我们的生活” 这个主题就是围绕我们居住的环境怎么样,觉得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等内容来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活动了解生活环境设施建设应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环境设施建设要为我们的学习提供便利性。

2.调查身边的环境服务设施,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实践调查活动。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问题、提出问题并设计调查问卷,开展调查研究,统计分析调查问卷,针对问题提出方案建议,并开展推广活动。

2.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精神与主动参与意识。2.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兴趣。3.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三、学时计划安排建议

建议课堂教学6耀12课时,以及课下利用业余时间开展调查、访问、实地考察活动。

四、教学指导方法及建议

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带领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问题,而不是直接将问题交给孩子模拟操作。教师要把自己的有效指导建立在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之上,在活动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活动方法与方式的指导,提醒学生与人接触交流中的文明礼仪、安全等问题。本次活动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要留给学生充裕时间去实践,所以单凭学校教师单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获得家长的陪伴、支持。

活动课例不仅仅是对教材案例现象进行研究,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在范例中去发现和自己生活学习有关的问题,建立问题意识,能从自己、伙伴、家人的生活学习中去发现问题。不同的学校、社区、城镇会有不同的问题,应该根据学生自己的情况与兴趣点展开调查研究。

(一)发现问题

1.发现问题: 本模块是 “生活 · 环境” 模块,主要关注人与生活、环境的关系。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照提供的案例开展实践研究,更希望学生能够参照所给的参考主题开展社区环境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关系研究范畴内的多种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确立与本模块相关的主题。这一环节,建议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9页的小材料后,联系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惑、需求展开广泛的讨论。

2.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参考案例并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从社区环境与我们的学习生活关系研究领域,发现并提出与本模块主题相关的若干问题。如参考主题中的范例:“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学生学习的关系; 体育运动场馆需求调查; 社区的阅读环境

现状调查;交通环境对生活学习的响;城市照明亮化工程对我们的响; 学校周边小店铺调查”等等。新疆地域辽阔,生产、生活方式不同,城市乡村各地情况差异很大,问题的提出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才利于学生开展调查研究。

3.问题的筛选: 教师在指导学生关注自己生活、学习,发现并罗列出问题后,应帮助指导学生在发现的问题中挑选适合学生操作的、利于学生开展的、对现实生活学习有帮助的活动,最后再确定主题开展研究。

4.问题的表述: 协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判断所选定问题的价值及问题提出的科学性、合理性,并将选定的研究项目准确地描述表述出来。

5.课题的形成: 组织学生在小组讨论或同伴评议基础上,最终形成课题,确立探究实践方向。

(二)活动准备 1.组建研究团队

(1)建组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发现问题的相似性,结合家庭居住情况,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性格、能力差异,协调组建活动小组。

(2)成员分工: 教师对研究小组的分工予以指导。学生根据活动项目,确立活动项目的任务、主要负责人并合理分工。如本课案例根据任务的需要设立了三个调查小组,分别对图书馆、阅览室与书店的情况开展调查,每一小组的任务既有联系又有不同。

(3)团队合作:教师应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小组成员不仅能明确各自职责,而且乐意帮助同伴,民主平等地参与研讨,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建议小组成员在尽力完成自己任务的基础上,能主动承担公共职责,能根据承担任务的情况及同伴的实际表现,较公正地对自我、同伴做出合理评价。好的团队,协调工作是保证调查活动开展的关键。

2.制订计划,设计调查问卷

制订研究计划:先分析研究活动主题,选定的主题活动可能有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应根据现有的条件和探究的要求,看选择哪种方法为好,然后制订活动计划。

设计调查问卷:为了使调查计划步骤有序、研究结果科学,如果没有研究计划和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的操作也就失去了根据,将直接响着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和合理化建议方案的科学性。

五年级学段,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制订研究计划,当然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如让小组汇报制订的研究计划,其他同学帮忙提提建议,这样不仅帮这组完善了探究计划,而且也为其他小组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因调查统计的方法统计调查方法指的是搜集调查对象原始资料的方法,也就是调查者向被调查者搜集答案的方法。统计调查方法可分为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的非全面调查。

(1)抽样调查: 是按照随机原则从总体中抽取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观察,并用观察结果推断总体特征的一种调查方式。抽样调查与其他非全面调查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按照随机原则抽取调查,以推断总体为目的,而且能够对推断结果的可靠性做出说明。

(2)重点调查: 是在调查对象中选择少数重点进行调查的方法。重点调查的特点是省时、省力,能反映总体的基本情况。

(3)典型调查: 根据调查目的,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出少数代表进行深入细致调查。

本课活动范例中的“读书的需求调查统计”,可以针对学生这一特定群体,选择在班级、年级或全校范围内开展调查,相应调查方法的选择也应不同,针对班级可开展全面调查,如果是针对年级就可以开展抽样调查,如果是在全校范围内就可以选择重点调查,如果要扩大到各类人群的阅读现状与阅读渠道情况的调查就可以采用典型调查。

因调查问卷的设计

调查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三个部分: 前言、正文和结束语。

(1)前言(说明语):首先是问候语,并向被调查对象简要说明调查的宗旨、目的和对问题回答的要求等内容,引起被调查者的兴趣,同时解除他们回答问题的顾虑,并请求当事人予以协助。

(2)正文: 该部分是问卷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被调查者信息、调查项目、调查者信息三个部分。调查项目,是调查问卷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单位将所要调查了解的内容,具体化为一些问题和备选答案。

(3)结束语:在调查问卷最后,简短地向被调查者强调本次调查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再次表达谢意。

调查项目设计的好坏是关系到调查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它对调查问卷的有效性、真实度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问卷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明确调查目的和内容,即为什么要调查? 对哪些对象进行调查? 调查需要了解什么?

问卷项目按问题回答的形式一般可以分为封闭式问题和开放式问题。其中封闭式问题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开放式问题一般有完全自由式、语句完成式等。单项或多项选择题是对一个问题预先列出干个答案,让被调查从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答案。这类题型问题明确,便于资料的分类整理。但由于被调查者的意见并不一定包含在拟定的答案中,因此有可能没有反映其真实意思。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添加一个灵活选项,如 “其他” 来避免。程度性问题当涉及被调查者的态度、意见等有关心理活动方面的问题,通常用表示程度的选项来加以判断和测定。开放式问题是一种可以自由地用自己的语言来回答和解释有关想法的问题,即问卷题目没有可选择的答案,所提出的问题由被调查者自由回答,不加任何限制。

案例中为封闭式问题没有设计开放式问题,其中单项选择9题、多项选择4题。因研究步骤的设计指导学生在小组讨论下,能够从时间、地点、条件、人员分工、具体任务等方面安排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制订清晰、可行、比较周密的研究步骤并给出建议。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可能解决的途径、周边可利用的资源、方案的清晰、具体化程度,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

(三)实施阶段 1.问卷调查

(1)确定调查人群范围,发放调查问卷表。调查人群和范围可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地选择,如果以学校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可以选择全校各年级、高年级学段或本年级。如: 我们可以在全校1耀6年级各年级中随机调查50名同学,也可以将调查范围限定在本年级或本班。

(2)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利用问卷了解学校学生读书、购书情况。各活动小组根据小组分工情况,打印调查表,开展关于小学生书籍获取与阅读需求的调查,及时回收调查问卷,做好数据统计与分析。如果条件有限,也可以采用面对面的问答式调查,调查者也要准备好调查问卷提纲,及记录的表格,以备后期数据统计与分析时使用。

(3)将统计结果记录在问卷统计分析表上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参考统计数据做出调查分析。因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从统计分析的层次划分问卷的统计分析方法可分为两类: 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1.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是一种探索性调研方法,目的是对问题定位或启动提供比较深层的理解和认识,或利用定性分析来定义问题或寻找处理问题的途径。

2.定量分析

在对问卷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后,可再对问卷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 —定量分析。同卷定量分析首先要对问卷数量化,然后利用量化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问卷的定量分析根据分析方法的难易程度可分为定量分析和复杂定量分析。简单的定量分析是对问卷结果作出

一些简单的分析,诸如利用百分比、平均数、频数来进行分析。在此,我们可将问卷

中的问题分为以下几类进行分析:

(1)对封闭问题的定量分析。封闭问题是设计者已经将问题的答案全部给出,被调查者只能从中选取答案。例如: 针对教材案例中的问题1:你认为广泛的阅读对于学习的帮助作用大吗?A.增长见识,开阔眼界B.提高写作水平C.有助各科学习D.作用很小

(2)对开放问题的定量分析。开放性问题是指问卷设计者不给出确切答案,而由被调查者自由回答。我们就可以进行分析处理,并且从表中很容看出被调查者的观点。其他分析方法还有 “复杂定量分析”,小学生先不涉及。

1、2年级学生(共12人)

3、4年级学生(共10人)

5、6年级学生(共21人)合计(共43人)

经常去 4人,33% 6人,60% 14人,67% 24人,56% 偶尔去 2人,17% 2人,20% 4人,19% 8人,17% 不会去 0 1人,10% 1人,5% 2人,5% 视情况而定 6人,50% 1人,10% 0 7人,16% 例如: 针对问题5: 如果学校附近开一家

书店,是否会经常光顾。我们的调查结果及分析是:

在 “如果学校附近开一家书店,是否会经常光顾” 此项调查中,43名接受调查的同学有超过半数(56%)的同学选择 “经常去”,选择 “偶尔去”和“视情况而定”的人数比例基本相同,只有2位同学选择 “不会去”。这说明学生选择光顾学校、小区等周边小书店的情况还是占多数。选择 “不会去” 的学生非常少,仅有2名,占调查人数的5%。说明小学生的活动范围小,更加需要校园,或小区周边的书店服务。尤其是4、5、6年级的大同学,自主阅读的需求不断增长,也不满足于家长给购买的书,有强烈的选书、购书、读书需求。

在第13项调查 “学校阅览室服务需求” 中,从43名接受调查的同学需求中可以看出希望学校阅览室的环境优雅,能够及时开放、方便借阅,也希望图书的更新速度较快,能够接受图书预订,其他的要求还有希望可以写作业、上网等。

希望及时开放环境优雅预定书籍方便借阅图书更新其他1、2年级学生(共12人)

5人,42% 4人,33% 3人,25% 3人,25% 5人,42% 03、4年级学生(共10人)

6人,60% 7人,70% 5人,50% 4人,40% 4人,40% 1人,10%

5、6年级学生(共21人)

13人,62% 18人,86% 7人,33% 13人,62% 13人,62% 4人,19% 合计(共43人)

24人,56% 29人,67% 15人,35% 20人,47% 22人,51% 5人,17% 再如: 针对问题13: 学校阅览室服务需求25(4)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写出分析报告。2.实地调查

教师指导学生先对图书馆、社区阅览室、新华书店等场所进行实地调查,做好调查记录,之后将调查的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写出调查报告。

(四)汇报与展示

对活动成果进行总结与展示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指导得当,可以有效地提高活动的价值。教师如何指导才能实现学生在总结交流与展示阶段的共商与共享呢?

1.明确总结交流的目的

总结交流的目的:自主获取知识; 及时总结; 学会做事; 升华情感体验; 正确认识活动结果。

2.把握总结交流原则(1)真实性原则

所有展示的东西都必须是真实的,是所有成员通过共同的努力而得出的结果,即使有一些不足之处,也是自己真正研究出来的最有价值的东西,不能为了展示而弄虚作假。

(2)学习性原则 展示与交流活动不仅是把自己小组的研究成果展现给别人,这个过程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一方面,它可以使活动者通过与其他小组的成果对比,看到自己小组的特点与不足; 另一方面,又可以使活动者互相学习彼此的成果,开阔自己的视野与思路,从而不断提高活动的能力。

(3)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原则在展示过程中,既应包括研究、学习的结果,也要通过各种形式把研究的过程表现出来,因为这是同学之间相互学习交流最好的途径。

(五)总结与评价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交流中评价。需要提醒的是,教师在评价活动中不是审判官的角色,而是学生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在活动总结与评价这个环节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组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将自我评价、小组评价、班级评价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各小组交流汇报本组调查项目,其他小组同学、老师可以对其提出质疑和建设性意见。各组指定一名同学做汇报,并由一名同学记录老师和同学们的意见与建议。

(2)引导学生赏、发现别人的优点,各小组讨论各研究小组的活动设计与开展情况,汇总合理性的建议。

(3)指导学生公正、客观地评价他人,各小组在自己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老师和同学们的建议,完善本组选定项目的调查报告以及合理规划建设建议。在活动的总结与评价时,除了对学生在这次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组评和师评外,还可以对活动成果进行展示,旨在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第三单元 人文 · 社会 主题四 走进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一、活动设计思路

这一单元主题内容主要以中国传统文化节日为核心开展探究实践活动,选取传统文化节日中的端午节为案例,指导学生通过采访、参与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展示与评价等探索活动,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同时,开阔视野,进一步掌握这一领域中探究与实践的方法,增强探究与实践的能力,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活动了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同时了解传统文化节日的由来和传说、传统的习俗和意义,并学会围绕文化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处理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和传承祖国文化的使命感。

三、学时计划安排建议 建议 3 课时完成。

四、教学指导方法及建议

本模块是人文社会模块,主要关注人文社会中的文化领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照所提供的案例进行实践研究,也可以参照所给的参考主题开展传统文化领域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确立与本模块相关的主题。

(一)发现问题

在这一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参考教材案例,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小组讨论等方法去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帮助和鼓励他们拓宽思路,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比如说让学生想一想自己还知道哪些传统节日? 想探究关于这一节日的什么问题? 打算怎样开展活动? 这样开展活动的理由是什么? 这项探究实践活动的价值有哪些? 注重在问题的筛选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究创新,帮助学生最终确立研究课题。

(二)活动准备 1.组建研究团队

教师根据学生确立的研究课题,在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协调组建活动小组,调控、弥补小组之间的差异,对研究小组的分工予以指导,强调参与和合作。在本课例中,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明确这次实践活动包含了端午节资料的收集整理汇总、访谈、包粽子实践体验、端午诗歌朗诵会、活动展示等几个主要方面的内容,因而在人员分工方面要充分考虑这些内容。

2.制订活动计划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确立的研究及实践主题及参考案例,通过小组讨论,从时间、地点、条件、人员分工、具体任务等方面安排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制订清晰、可行、比较周密的研究步骤或活动过程并给出建议。指导学生围绕问题可能解决的途径、周边可利用的资源、方案的清晰、具体化程度,考虑方案的可行性,并尝试提出改进建议。(三)实施阶段 1.收集资料和信息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上网”、“多途径阅读”、“ 多层次调查”、“ 访谈”、“实践” 等方式开展研究。在本课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书籍、查阅文献资料、网络浏览、访谈等方式收集和筛选资料。从端午的风俗、由来、传说、诗词文化方面收集资料,资料可以是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或体现端午文化的具体实物。在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中,注意提醒学生养成归类整理的良好习惯。

2.动手实践

参考案例中的这一环节是亲自体验包粽子,开展这一活动可以采用教材中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多种体验方式,如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包粽子等。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动手实践活动中如何合理安排体验活动的方式,制订实践活动计划,提出活动要求。

3.诗歌朗诵会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本案例的这一活动时,要指导学生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首先制订简单的诗歌朗诵会的方案,然后开展活动。在学生尝试端午诗歌创作及诗歌朗读的过程中应给予鼓励与指导。

(四)汇报与展示

帮助学生了解成果展示的不同方法,指导并建议学生采用多元方式展示成果。如: 过程实录手册、研究报告、幻灯片、成果发布会等。协助学生制订展示方案,并为学生的成果展示提供帮助。

(五)评价与反思

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客观公正地对活动做出评价,提出合理化建议。

五、活动注意事项 1.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安全。

2.指导学生在调查、访谈或实践时要注意使用文明礼貌语言,提前设计访谈提纲。

3.资料的收集和调查实践是进行探究实践活动的关键,要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并按计划开展活动。

4.让学生学会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掌握调查、访问的基方法。

六、资料库 我国的传统节日

1.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 “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2.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 并伴有掸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

3.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 “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4.清明节—— —农历二月廿一。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5.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等。

6.七夕节——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7.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8.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

1.源于纪念屈原据 《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 《 离骚》、《 天问 》、《 九歌》 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 278 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 《怀沙》 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 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之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2.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 770—前 476 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 “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4.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 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 —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文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粽子的种类

一、中国粽子的种类

1.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肉粽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于泉州一带。

2.北京的粽子大约可分为 3 种: 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另一种是小枣粽,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有一种以黄黍代替糯米的粽子,有人美其名曰 “黄金裹玛瑙”。

3.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两种。

4.瑶族用糯米配腊肉条、绿豆,包 “枕头粽”,形似枕头,每个约 250 克。也有在糯米中加红糖、花生等制成素馅凉粽子。

5.毛南族也过端午节,但节日的意义与汉族不同,民间称为 “药节”。过药节时,习惯采艾叶、菖蒲、黄姜等草药熬水饮汁,或用这些草药作馅包粽食用。民间认为端午吃这种包馅粽粑可以解毒去病。

二、外国的粽子种类

1.越南的粽子: 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2.缅甸的粽子: 缅甸人爱吃粽子,但不是和端午节联系在一起的。粽子是用糯米作主料,用成熟的香蕉和椰蓉作馅。

3.柬埔寨的粽子: 柬埔寨的粽子称为 “布袋粽”,它是取一个布袋,将糯米、赤豆、红枣等一层隔一层地塞满布袋,然后扎紧口袋蒸熟。食用时剥去布袋,用刀切着吃。

4.泰国的粽子: 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泰国人包裹的粽子个头小如鸡蛋,味道十分清香。

5.朝鲜的粽子: 朝鲜的粽子被称为 “车轮饼”。人们把鲜嫩的艾叶煮后捣碎加在米粉中,再做成车轮形状,味道可口。

6.菲律宾的粽子:菲律宾人喜欢包长粽子。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7.墨西哥的粽子: 墨西哥人也有吃粽子的习俗,他们把粽子称为 “达玛尔”。料是粗颗粒的玉米面,用肉片和辣椒作馅,用玉米叶子或香蕉叶子包成,别有风味。墨西哥有 “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

第四单元 自然 · 科技 主题五 经济作物

一、活动设计思路

新疆的很多经济作物中外驰名,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本单元以 “经济作物” 为主题,指导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生活来学习,通过开放的各种自然情境、社会情境来学习。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感性经验不足,对自然社会了解关注不足。本单元强调: 教师通过案例,指导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指导内容:课内课外结合开展活动,课堂上引发学生对经济作物的兴趣,并制定出课题及研究计划,来指导实施过程及后期相关活动。课外时间鼓励学生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经济作物相关问题,开展对经济作物考察及相关经济作物加工场地实地参观等活动。

二、活动目标 知识目标:

1援能够运用“关键词搜索”、“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 等多种探究方法开展活动。

2援能够小组合作制订活动探究的计划或者方案以及参观考察的计划;能够整理资料信息,写出简单的活动报告,策划成果展示的方法。

3援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实施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能力目标:

1援能认识到实践探究是一种多层次活动,包括观察、提问、收集整理信息、分析、表达和交流展示。

2援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援能结合评价主动反思,分享经验,改正不足。情感目标:

1援通过探究过程,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养成善于思考的习惯。2援通过“经济作物” 主题,引发对新疆或本地经济作物的兴趣,产生对生活、对社会经济处处探究的热情。

三、学时计划安排建议 建议安排 6~8 课时。

选题活动、团队建设、方案制订: 1 课时资料收集、实地参观访问或调查、关联分析与整理: 2~3 课时成果展示、评价与反思: 2 课时拓展延伸活动: 1~2 课时

四、教学指导方法及建议(一)发现问题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在合作情况下,讨论主题,能够判断由主题产生的各项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并简单说出理由。在这里,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如何根据本校、周边情况、家庭资源等情况,筛选适合自身条件、能有效利用资源的研究问题。

(二)活动准备 1.组建研究团队

根据研究兴趣,学生组建活动小组并进行初步的分工。教师注意调控小组差异,提示学生分工合理、职责明确。

2.制订活动计划

在教材第 41 页,给学生提供了可以参考的活动计划表,通过活动计划表的指引,学生可以据此设计自己小组的课题活动计划。

教师需要注意指导的是:在计划中各项活动应根据组员情况做好分工,哪些同学善于查找资料,哪些同学家里有相关经济作物相关的产业工作人员可以联系等等。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利用条件资源完成分工任务。此外,小组成员在制订计划环节中,需要考虑清楚计划想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三)实施阶段 1.资料收集整理

围绕问题可能解决的途径、可利用资源,熟练巩固运用关键词搜索、多途径阅读、参观访问记录等方式收集资料。这部分内容首先要围绕自己的课题,通过关键字进行网络搜索、图书目录查找,之后将资料进行分类整理。教师指导资料的整理也很重要。在学生拿来的大量打印网络资料稿、相关图书资料、访问记录面前,需要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分类整理摘要记录。

整理资料的指导方法参考:

(1)围绕主题收集资料的原则。分析这些同学的资料,看是否符合课题范围? 是否很繁杂? 是否同学不太熟悉、理解所查找的资料?是否没有标明出处,会让大家以为是你自己研究得到的成果?

(2)重点关键词记录的原则。

淤记录、标注围绕主题的重点词句、关键数据。对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加工整 理。于记录资料来源。盂根据关键词能描述简介资料主要内容。(3)怎样分析资料?

读、定、剔: 读懂已有的,选定有用的,剔除无关重复过时的。淤分类。横向: 事物相互并存的部分。比如收集到的资料中种类的; 纵向: 事务发展阶段、环节和顺序。于比较。找出异同,打开思路。比较各种观点、方法、背景、解决方法的相同和不

同。盂归纳。以资料为根据,通过两个同学或同组同一课题内容的不同,归纳提炼推理,得出自己的观点。

归纳资料整理过程可分五步走: 分析课题—— —资料来源—— —概括资料—— —分析比较—— —归纳总结。老师们需要注意的是:在教材第 43页 “你收集到的关于新疆主要经济作物的资料”的留空处部分,要指导学生补充活动过程中自己整理好的资料,交流共享,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把得到的资料写上去。

2.实地调查

实地调查需要根据本地、本校条件,可以到附近主要经济作物为原料加工的工厂参观,也可以到周边经济作物产地去实地考察。教师做好实地调查前的指导准备工作也很重要,要让学生带着问题出发,思考问题参观,解决问题归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教材第 43 页的 “实地调查记录表” 将预设的问题写在记录表 “调查内容”一栏,参观考察过程中再逐条解决。例如: 要围绕主题预设参观棉纺厂需要了解的问题,可以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将问题进行梳理: 原料的来源、要求,生产加工产品的销售方向,工厂规模,对地方经济的作用等等。如果各组能有条件联系参观考察不同的地点,实地调查记录表上可以设置针对不同调查内容。如果只能到一处实地调查,可以指导学生分工记录,避免出现一路上手忙脚乱作记录,结果却一样都没有记清楚的情况。例如: 一些同学负责对参观地宣传资料等内容的记录,一些同学则负责对接待参观考察的技术人员的介绍进行记录等。实地调查结束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小组进行参观总结,组员分享交流收获体会。

通过参观后的情况交流,让学生们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分享参观后获得的成果。实地调查环节能很好地把抽象的经济作物的价值和作用直接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因而很有必要。此活动可以选择本地主要经济作物的加工厂、制造厂,或者以此为原料的工厂、科研部门。

3.分析材料

面对各种方法途径收集来的众多材料,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分析,获取结论。简要说有两点: 通过这些材料是否达到了选题时预设的目标?是否有所收获?

(四)成果展示

指导学生有计划地小组合作策划总结、成果展示。要尊重学生极富个性的自我表达方式,如演讲、绘画、写作、表演、制作等。

(五)活动评价

在教师对活动做出评价的同时,通过讨论、协商、交流等方式引导小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注意指导学生能从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对小组做出的贡献等角度,对自己和他人进行评价。引导学生能主动反思,分享他人经验。

五、资料库

新疆主要经济作物新疆经济作物种植历史悠久,种类繁多,主要产品有棉花、油料、甜菜、麻类、烟叶、药材、蚕茧等,其中新疆棉花尤其以质优而闻名全国,1998 年,棉花产量 137.5万吨。在全国,几乎三分天下居其一,成为全国举足轻重的棉花产区。北疆玛纳斯河流域、吐鲁番盆地和南疆广大地区是棉花的集中产地。经济价值较高,对生长环境、耕作措施要求苛刻的长绒棉(又称海岛棉),在新疆也有广阔的适栽区,其种植面积、产量和质量均为全国之冠。新疆还具有种植甜菜的优越条件,所产甜菜的单产量高,含糖率大,是我国北方重点产糖区之一。20 世纪 60 年代才开始大面积栽培的新疆啤酒花,现在不仅面积和总产量在全国名列前茅,而且单产和质量亦居全国之首。因此,新疆已成为我国啤酒花内销和外贸出口的主要来源地。蚕茧产量已达3800 吨,比新中国成立时增长 75 倍。新疆蔬菜作物亦颇丰富,面积 2 万多公顷,产量达到 290 万吨,主要城市冬季鲜菜自给率达 70%。有的蔬菜很有名气,如奇台、乌鲁木齐县达坂城一带的白皮大蒜,每年远销香港等地; 奇台、木垒、吉木萨尔、乌鲁木齐等县的马铃薯,个大质优,大量调往兄弟省区; 库尔勒、昌吉的番茄酱出口内销,供不应求。新疆先后有 40 多家企业的 50 多个产品获得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标志。

新疆素有 “瓜果之乡” 之称。由于这里的气候对瓜果糖分的制造和积累十分有利,因而所产瓜果特别甘美爽口。据调查,目前新疆是我国瓜果种植面积较大、品种和品质均居前列的地区,年产各类鲜果数万担。新疆常见的瓜果有葡萄、甜瓜(哈密瓜)、西瓜、苹果、香梨、杏、桃、石榴、樱桃、无花果、核桃、巴旦杏等,优良品种达数百种之多。其中吐鲁番的无核白葡萄,鄯善的哈密瓜,库尔勒的香梨,库车的白杏,阿图什的无花果,喀什的樱桃、核桃、光皮桃,叶城的石榴、盘梨,和田的蜜桃,伊犁的苹果等,均享有美誉。新疆葡萄干、哈密瓜、香梨更是国际市场的畅销品。

劳动与技术 一单元 家政篇

一、单元目标

单元了安排三项主题活动: 西红柿炒鸡蛋、炝莲白和土豆炖牛肉。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掌握烹调的基本技能,了解一些蔬菜的营养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根据所烹制菜肴的制作过程,掌握烹饪的技巧,通过活动促使学生提高劳动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劳动技术训练,锻炼学生的劳动保护意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创新能力。

二、单元设计意图

烹饪技术的发展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中国的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食物的烹制不仅讲求 “色、香、味” 俱全,而且注重营养养生。同样的食材如何才能吃出健康、吃出美味,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能够动手制作传统美食,通过劳动操作,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在劳动中了解本单元涉及到的几种食材的营养价值,并能够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创造性地制作相关食品。

活动一 西红柿炒鸡蛋

一、教材分析

西红柿炒鸡蛋是一道传统美食,营养丰富、制作简单。本课教材分三个部分,一是掌握西红柿和鸡蛋的营养,激发学生制作的欲望; 第二部分是制作过程,教材中制作过程叙述详尽,学生能够看懂,并且可以独立自主进行操作,教师注意给予安全方面的指导;第三部分是拓展延伸,是调动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根据自己吃过的或者是见到过的食材进行西红柿炒鸡蛋的创新,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活动目标

1.了解西红柿和鸡蛋的营养价值。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制作西红柿炒鸡蛋。

3.在烹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爱劳动的素养,并在劳动中树立防护意识。4.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会制作西红柿炒鸡蛋,培养创新能力。

四、教学难点

炒菜时控制油温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适当给予引导和帮助。

五、课时数建议 建议本活动教学2课时。

六、教学建议(一)知识学习

教材中的 “小资料” 介绍了西红柿和鸡蛋的营养价值以及西红柿炒鸡蛋。这部分学习教师以引导学生自读交流,充分了解这道菜的营养价值,激发学生动手制作的欲望,为动手制作奠定基础。

(二)实践体验 知识链接:

教材第51页的 “知识链接”中 介绍了切块的三种方法。在切块的几种刀法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自主练习,练习后指名演示,有困难的学生再进行复练。

制作建议: 1.在动手制作前,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先阅读制作步骤和方法。

2.开始制作时,学生以先结合自己的食材口述制作过程,这样以使制作过程更为流畅,避免出现学生做一步、看一步的现象,这样既影响操作果,又不安全。

3.制作时以同座位两个同学合作完成,既节省时间又培养合作意识。4.操作时,打蛋和控制油温是难点,教师要进行集中讲解,打蛋在上学期用电烤箱制作食品时已经接触过,教师提醒、演示即可; 控制油温,教师应当详细讲解:

首先要把锅烧热,然后再倒入适量的油,待油冒出少量的烟,就表明油已经热了。

5.炒鸡蛋不会有油迸溅,提醒学生不必紧张; 炒制葱花时,可能会有迸溅现象,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葱花放在锅铲上,锅铲靠近油锅轻轻放入,切忌向油锅内投掷,以免油溅出伤人。

6.注意用火的安全,所有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再开火,炒完菜先关火再装盘。安全提示:安全提示有两个内容,一是使用刀具要注意安全,上课之前教师就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安全防护意识,让学生明确绝对不能手持菜刀走动、不能边切菜边说话等; 二是用油的安全,除了将食材轻轻、近距离放入油锅以外,还以使用一些防止油迸溅的办法,例如加一点面粉等。

思考:

教材第51页 “思考”中的两个问题,是涉及有关健康、科学饮食方面知识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第一个思考问题,锅热了再倒油,是为了减少油的熬制过程,避免油加热时出现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第二个问题是,炒菜时为什么要后放盐,这是因为我们吃的是加碘盐,碘可以有效预防大脖子病,但是碘受热极易挥发,如果过早放入,碘就有可能在炒菜时挥发了,我们就不能有效通过食摄入碘了。

(三)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练习是鼓励学生在学会制作西红柿炒鸡蛋后,利用西红柿、鸡蛋以及自己喜爱的食材对本节课的劳动内容进行创新。上课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比如,自己看过、吃过有什么不同做法的西红柿炒鸡蛋;自己爱吃的食材中,有没有以和西红柿炒鸡蛋结合在一起炒制的等,例如放入青豆、虾皮等。待学生有了思路之后,先完成制作步骤,再开始动手制作。

建议拓展延伸部分用1课时完成。

活动二 炝莲白

一、教材分析

本次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掌握炝炒的基本操作。活动安排了三部分内容,首先是通过资料阅读了解莲花白的基营养知识和炝炒的基本操作要点; 接着学习制作炝莲白; 最后是拓展创新,让学生在掌握了炝莲白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创新莲白的烹制方法,这部分教学教师应当注意引导学生创新,对于日常生活中不常见的制作方法应当给予赞赏和推荐。

二、活动目标

1.了解莲花白和炝炒的基本知识。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炝炒莲白。

3.利用学过的烹饪技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烹制一道莲花白菜品,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4.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防护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三、教学重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习炝炒方法并能够制作炝莲白;在劳动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一是学习掌握炝炒的基本操作要领; 二是学生在制作炝炒莲白的初始步骤—— —炝花椒、辣椒时如何防止热油向外喷溅,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完成思考练习,再进行操作。

五、课时数建议 建议本活动教学2课时。

六、教学建议(一)知识学习

教材中的 “小资料” 介绍了莲花白的名称和营养价值,教学时教师以引导学生先阅读小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进行交流。交流的重点应该是莲花白的营养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莲花白对人类的好处: 有提高免疫力、抗癌、消炎和促进伤口愈合等作用。这些知识学生了解得甚少,因而通过学习,以激发学生制作、食用莲花白的欲望。

(二)实践体验 知识链接:

教材第53页 “知识链接”中主要讲述了 “炝炒” 的基本操作要点,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重点要掌握: 炝炒要做到油量相对较多、油温相对较高、火要比较大。制作建议:

1.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阅读制作过程提示,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制作方法。制作方法大致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准备材料,要对照教材把需要的东西记到脑子里再准备,不要看一个找一个,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第二步是将材料洗干净,尤其是莲花白由于农药的原因外层的叶子需要浸泡15分钟左右;第三步是烹制,烹制时注意强调火大、油多、油温较高。

2.制作时教师注意关注学生,对于一些操作经验少的学生,教师要预设可能发生的情况,例如把食材离锅很远投入等,这些都是比较危险的操作,教师应当给予指导。

3.教师在学生制作前,以准备一些必要的灭火工具: 湿抹布、灭火器等。对这些灭火工具不必给学生讲解过多,只需要进行安全讲解即可,例如,往热油锅里投放食材要近距离、轻轻放等。

4.制作时可以同座位两个同学合作完成,老师个别帮扶,既节省时间又培养合作意识。

5.安全提示要在操作之前进行。

思考:教材第54页 “思考”中有两个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感受劳动中安全的重要性。

第一个是关注食品安全方面的,第二个是烹制安全方面的。防止油锅迸溅的方法很多,例如加一些干花椒粉、面粉等等。

(三)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练习是鼓励学生在学会制作炝莲白后,利用莲花白以及自己喜爱的食材对本节课的劳动内容进行创新,上课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比如,自己看过、吃过有什么不同的做法,自己爱吃的食材中,有没有可以和莲花白结合在一起炒制的等。待学生有了思路之后,先完成制作步骤,再开始动手制作。

建议拓展延伸部分用1课时完成。

活动三 土豆炖牛肉

一、教材分析

土豆炖牛肉是本单元的最后一个活动,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小资料,了解土豆和牛肉的营养价值; 学习一种新的烹饪方法—— — “炖”; 学习制作土豆炖牛肉,并能够在制作中自觉树立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

二、活动目标

1.了解土豆、牛肉的基本营养知识。

2.掌握 “炖” 的操作技能,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制作土豆炖牛肉。3.利用学过的烹饪技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烹制一道有关土豆和牛肉的菜品,培养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4.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劳动防护意识,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三、教学重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习制作土豆炖牛肉,并在制作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土豆和牛肉的切块,以及设计制作一种以土豆和牛肉为食材的菜品。

五、课时数建议 建议本活动教学2课时。

六、教学建议(一)知识学习

本次活动的知识点主要是了解本节课要制作的土豆炖牛肉的主要食材—— —牛肉和土豆的营养。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55页的 “小资料”,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最后进行交流。交流的重点应该是牛肉和土豆营养成分丰富,对增强身体的抵抗能力有重要作用。

通过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制作、食用土豆和牛肉的欲望。(二)实践体验 知识链接:

让学生通过教材第56页的“知识链接” 了解 “炖” 的基本操作要领,之后,教师以引导学生和前面学习的 “炝炒” 进行比较,掌握 “炖” 的特点。“炖”是把食物原料加入汤水及调味品,先用旺火烧沸,然后转成中小火长时间烧煮的烹调方法。

制作建议:

1.本道菜品的制作过程比较复杂,教师在制作之前先引导学生读书,明确制作过程。

2.准备材料,可按照教材示例逐项准备。

3.把材料按照要求清洗、切块儿(段儿、片儿)。切牛肉时注意尽量做到大小、肥瘦均匀,土豆切成滚刀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完成。

4.把牛肉放入开水中焯水,去掉血水。5.把切好的土豆放入有少量油的锅,加少量糖,翻炒至边缘微黄。

6.炒、炖牛肉: 牛肉入油锅翻炒至水分干,加入花椒等作料翻炒,加水炖(先用大火,待开锅后转至小火)1个半小时左右。

7.加入土豆一同炖至土豆酥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土豆边缘变成微圆滑、或用筷子叉试土豆和牛肉是否炖熟。

8.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三)安全提示

教材第57页 “安全提示”中的两个内容,前面活动中已经出现过,都是和烹饪有关的劳动安全注意事项,教师可以在制作之前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安全注意事项,同时说一说食材入油锅时有效防止迸溅的方法,并把这些方法自运用到操作的过程中,养成自觉的安全防护意识。

(四)思考与讨论

教材第58页 “思考与讨论”中的两个问题都是注重劳动技能培养的。一是土豆和牛肉切块的大小,教学时引导学生根据食材的特点,土豆外层炖的过程易融入汤汁,所以牛肉应稍小于土豆块儿; 二是牛肉的生熟判断,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有所感悟,对于较老的牛肉,以在炖的过程中加入少量的食醋,或者问问家长,或者查找一下其他的方法。总之,通过思考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五)拓展延伸

本课的拓展延伸练习是鼓励学生在学会制作土豆炖牛肉后,利用土豆、牛肉以及自己喜爱的食材对本节课的劳动内容进行创新。上课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比如,自己看过、吃过有什么不同的做法,自己爱吃的食材中,有没有可以和土豆、牛肉结合在一起炒制的等。待学生有了思路之后,先完成制作步骤,再开始动手制作。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本节课的知识学习,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设计尝试,培养学生的创精神。教学此环节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 教学设计】 西红柿炒鸡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红柿和鸡蛋的营养价值。

2.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制作西红柿炒鸡蛋。

3.在烹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爱劳动的素养,并在劳动中树立防护意识。4.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会制作西红柿炒鸡蛋,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

炒菜时控制油温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适当给予引导和帮助。

四、课前准备

主料: 西红柿 2 个(约 400 克),鸡蛋 2 个,葱半根。辅料: 植物油、精盐适量。

五、教学过程 1.回忆旧知,引入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走进厨房,认识了一些厨房小家电,能够用电烤箱制作食品。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烹饪技术。

2.阅读教材,学习知识。

(1)学生自由阅读教材,把自己能够读懂的知识记录下来。(2)两个同学一组,交流一下自己的阅读收获。

(3)全班交流,重点交流西红柿和鸡蛋的营养价值以及制作西红柿炒鸡蛋的基本步骤。

3.教师帮扶,制作西红柿炒鸡蛋。

(1)引导学生阅读 “制作步骤”。淤学生自读。于教师引导总结制作过程: 准备食材寅清洗食材寅切食材寅打火炒制。

(2)学习几种切块的方法。(教师演示后,学生练习切滚刀块)(3)打火炒菜。

淤首先烧热锅,然后再倒入食用油。(不要凉锅熬油)

于教师演示重点步骤: 首先要把锅烧热,然后再倒入适量的油,待油冒出少量的烟,就表明油已经热了。(炒鸡蛋不会有油迸溅,提醒学生不必紧张,炒制葱花时,可能会有迸溅现象,教师要提醒学生把葱花放在锅铲上,锅铲靠近油锅轻轻放入,切忌向油锅内投掷,以免油溅出伤人。)

(4)阅读讨论 “思考” 内容。

本课中两道思考题,都是和健康饮食有关的。第一个思考问题,锅热了再倒油,是为了减少油的熬制过程,避免油加热时出现一些对人体有害的物质; 第二个问题是,炒菜时为什么要后放盐,这是因为我们吃的是加碘盐,碘以有效预防大脖子病,但是碘受热极易挥发,如果过早放入,碘就有可能在炒菜时挥发了,我们就不能有效通过食摄入碘了。

(5)讨论 “安全提示”。(重点引导学生思考避免油迸溅的方法: 加少量的盐、加少量的面粉、把火关到最小等均可。)

(6)学生制作,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刀和用火的安全并巡视指导。4.作品展示,评价提升。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同学们自由品尝,并请同学评价。做得好的好在哪里,为什么能做好;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5.总结提升,进行 “爱劳动”教育。

(1)教师总结学生劳动中好的做法: 计划性强、安排合理、烹制过程有技巧等,鼓励全班同学在劳动中学会会思考,掌握劳动的技法。

(2)学生自由谈谈活动的感受,教师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6.阅读拓展延伸内容,布置下节课任务。

二单元 缝纫篇

一、单元目标

本单元安排了三项主题活动: 制作抱枕、制作手机套和创意拼布。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参与活动使学生掌握缝纫的基技法,了解抱枕、手机套的基本知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够根据需要设计抱枕;在了解抱枕不同作用的基础上制作适合自己的抱枕; 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有创意的拼布作品。关注学生活动的过程,通过活动促使学生提高劳动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劳动技术训练锻炼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节约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

二、单元设计意图

缝纫制作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单元旨在引起学生对传统缝纫工艺和拼布艺术的了解和重视。教材通过制作抱枕,让学生学会基本的缝纫技法;使学生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通过劳动操作,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体现了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特点。

活动一 制作抱枕

一、教材分析

制作抱枕这一部分的知识学习,旨在培养学生通过阅读,了解抱枕的不同种类和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制作抱枕的兴趣。第二部分是制作抱枕,主要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设想选择材料,设计抱枕的能力和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针法完成抱枕制作的能力。拓展延伸是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提升劳动效率的训练。教学时教师应当准确把握。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抱枕的用途和种类。

2.能够运用缝纫的基本针法缝制抱枕。

3.学会制作抱枕,培养形成爱劳动的素养,并在劳动中树立防护意识。4.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重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会制作抱枕,培养创新能力。

四、教学难点

在制作抱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适当给予引导和帮助。

五、课时数建议 建议本活动教学2课时。

六、教学建议(一)知识学习

教材第60页中的 “小资料” 介绍了抱枕的种类和作用。这部分学习教师以引导学生自读交流,充分了解抱枕在现代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需要的抱枕类型。激发学生动手制作抱枕的兴趣,为动手制作奠定基础。

(二)制作建议 思考:

教材第63页 “思考”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废物利用的教育,二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劳动技能的培养。在布料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 利用旧围巾、过时的衣物、桌布等等;在选择抱枕的枕芯时,也是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根据抱枕的用途和已经具备的材料进行选择。

制作建议:

1.在动手制作前,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先复习学过的常用缝纫针法:平针缝、回针缝、锁边缝。

2.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集中讲解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3.制作时以同座位的两个同学合作完成,既节省时间又培养合作意识。4.制作过程中前三条边缝合都比较简单,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缝制。在缝之前,以引导学生把毛边折进去,或者采用锁边缝针法,先把两个侧边的毛边收住。

5.第四条边的缝合由于要缝制拉锁,所以教师要重点指导拉锁的缝制方法,一是要先把抱枕的边向内侧折叠,二是拉锁的两侧要和抱枕的折叠边对齐,三是注意尽量靠近拉锁的跟部缝制,避免缝好露出拉锁的布边,影响美观。6.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三)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练习是鼓励学生在抱枕的样式上能够有所创新,既是劳动技能的锻炼,又是创精神的培养。同时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先调查,再根据需要,把自己的想法绘制下来,最后动手制作。建议 “拓展延伸” 部分内容用1课时完成。

活动二 制作手机套

一、教材分析

在活动一中,同学们已经复习了三种常用针法,并学会了制作抱枕,本节课,我们就要引领学生制作手机套。教材中的“小资料”向学生介绍了手机套的作用以及受到大家喜爱的原因,鼓励学生能够积极设计制作手机套。制作手机套一是训练学生能够灵活运用针法,掌握缝纫的技巧; 二是引导学生能够根据手机的大小和个人的习惯设计制作手机套。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制作方法后,以引导学生创新,制作形状各异的手机套,方便我们的生活。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手机套的起源、作用等基本知识。2.能够灵活运用缝纫的三种基本针法缝制手机套。

3.学会制作手机套,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并在劳动中自觉树立防护意识。

4.通过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变废为宝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灵活运用缝纫的三种基本针法,学会缝制手机套,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一是手机套的缝制过程,二是在制作手机套的过程中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操作中的困难教师可以给予个别辅导,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采用点拨指导的引导方式为学生打开思路。

五、课时数建议 建议本活动教学2课时。

六、教学建议(一)知识学习

教材第64页 “小资料”中介绍了手机套的起源及作用,教学时以引导学生阅读小资料,然后归纳总结,也以课前引导学生收集不同种类的手机套进行小组交流、汇报。收集各种各样的手机套既可以为学生提供实物学习资料,又可帮助学生打开思路。

(二)制作建议 制作建议:

1.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集中讲解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原则,在手机套的裁剪过程中,布料的对折、裁剪以集体辅导; 制作过程的第四步,设计制作手机套的上盖以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个别辅导。

2.在缝制的过程中,教师要强调在缝合之前要先用包边缝的针法进行毛边的处理,有些同学对于毛边的处理可能会有困难,教师以重点帮扶,尽可能照顾到每一位学生。

3.缝制粘胶布时要考虑美观的因素,建议学生尽量使用与布料色调搭配协调的粘胶布,不使用粘胶布也以缝制纽扣。

4.制作时可以同座位的两个同学合作完成,既节省时间又培养合作意识。5.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思考:

教材第67页 “思考”中提出的问题是鼓励学生结合制作的作品和过程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布料和针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凸显了劳动与技术课的技术特点。

第一个选择布料的问题,教师以引导学生说出: 要考虑劳动的效率,找比较结实、柔软的布料,以防使用时间过短,或者对手机屏幕造成伤害,提升劳动的综合素养。第二个针法选择的问题,教师以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三种基本针法,并能够灵活运用 “回针法” 缝制手机套,运用“锁边缝” 收口,以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三)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练习是鼓励学生在手机套的样式上能够有所创新,既是劳动技能的锻炼,又是创精神的培养。同时也是劳动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的有效整合,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制作完成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把他们制作的手机套作为节日礼物送给父母,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感恩父母的教育。建议此部分用1课时完成。

活动三 创意拼布

一、教材分析 在“创意拼布” 活动中要凸显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缝制的过程不是难点,教师的辅导重点应当放到引导学生选择材料和合理的设计上。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手袋、拼布的基本知识。

2.能够熟练运用所学针法缝制手袋,并在劳动中自觉树立防护意识。3.自主设计、制作手袋,或者制作拼布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通过拓展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灵活运用缝纫的三种基本针法,自主设计、缝制手袋,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一是设计手袋,二是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注重同伴互助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做出有个性的作品。

五、课时数建议 建议本活动教学2课时。

六、教学建议(一)知识学习

本次活动的知识点主要有两点:一是了解本节课要制作的手袋的念,教学时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小资料了解; 二是了解 “香囊” 的知识,既了解一些中华传统文化,又能够帮助学生对香囊手袋有个总体的印象。

(二)制作建议 制作建议:

1.本节课制作过程比较简单,教师可以上课之前先做好一个成品的香囊手袋,让学生观摩。

2.学生观摩之后,再自主阅读教材中的香囊手袋的制作过程。

3.阅读后,教师可以提示应当注意的步骤,比如,把毛边收好、穿拉手绳布条的缝制要注意尺寸和缝制时中间要留有空隙等。

4.制作时以同座位两个同学合作完成,既节省时间又培养合作意识。5.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重点步骤指导讲解、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不必面面俱到。

6.注意提醒学生注意安全。思考:

教材第70页 “思考”中的两个问题都是注重劳动技能的培养的。一是引导学生发现制作手袋尤其是这种香囊手袋应该选择比较漂亮的布料,以选择中国传统的丝缎面料; 二是缝制拉手绳布条时注意要留出中间的空隙,两端不能完全缝合等。通过思考提高学生的劳动技能。

(三)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安排的是一次劳动技术与研究性学习相关联的内容,一是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学习相关知识,二是在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制作一个有特色的拼布制品,以是香囊,也以是其他的拼布制品。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本节课的知识学习,在教师的启发下,进行设计尝试,培养学生的创精神。教学此环节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建议此部分用1课时教学。

【 教学设计】 制作抱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抱枕的用途和种类。

2.能够运用缝纫的基本针法缝制抱枕。

3.学会制作抱枕,培养形成爱劳动的素养,并在劳动中树立防护意识。4.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重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学会制作抱枕,培养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

在制作抱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适当给予引导和帮助。

四、课前准备

针、线、一块布料、拉链、剪刀、皮尺、抱枕填充物等。

五、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引入课。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已经利用学过的缝纫基本针法学会了制作套袖、沙包,缝纫的基本针法还记得吗?今天我们就利用这些针法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抱枕。

2.阅读教材,学习知识。

(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把自己能够读懂的知识记录下来,之后讲给同学听。

(2)在学生阅读后,教师以引导学生讲述抱枕的种类和用途。(3)同座位的同学相互说一说自己需要的抱枕的种类和用途,为制作抱枕做好铺垫。

3.教师帮扶,制作抱枕。(1)引导学生阅读 “思考” 内容。

教材“思考”中的两个问题,一是对学生进行节约资源、废物利用的教育; 二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劳动技能的培养。在布料的选择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 利用旧围巾、过时的衣物、桌布等等;在选择抱枕的枕芯时,也是注重引导学生充分根据抱枕的用途和已经具备的材料进行选择。

(2)阅读抱枕的制作过程,了解基本流程。(3)学习制作。

淤制作前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缝纫的三种基本针法,以及分别应该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教师演示重点步骤。前面三条边的缝制比较简单,教师示范一条即可,重点讲述第四条边的缝合。由于第四条边要缝制拉锁,所以教师要重点指导拉锁的缝制方法,一是要先把抱枕的边向内侧折叠,二是拉锁的两侧要和抱枕的折叠边对齐,三是注意尽量靠近拉锁的跟部缝制,避免缝好露出拉锁的布边,影响美观。

(4)学生制作,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用剪刀和针的安全并巡视指导。4.作品展示,评价提升。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同学评价。做得好的好在哪里,为什么能做好; 做得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5.总结提升,修改作品。

(1)老师发现有的同学缝制得特别快,原因是他们在用平针缝时,先多挑几针再把线拽平; 也有一些同学为了缝制得牢固,采用了回针缝的方法,这说明他们会思考,能够掌握劳动的技法。

(2)有问题的作品学生进行修改。

(3)学生自由谈谈活动的感受,教师进行热爱劳动的教育。

三单元 制作篇

一、单元目标

本单元安排了三项主题活动: 用铁丝制作弹弓、自行车的简单维护、制作回力车。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弹弓、自行车、回力小车的相关知识; 通过参与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使用简单工具的基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能够设计和制作弹弓、回力车,以及根据实际情况给自行车做简单的维护;关注活动的过程,通过活动提高劳动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劳动技术训练锻炼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节约的意识和创新的意识。

二、单元设计意图

使用工具设计、制作简单的玩具和物品以及使用工具维护物品,是学生们比较喜爱的活动。使用工具也是人类必须具备的一种技能。单元旨在使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初步掌握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 以培养动手技能为基点,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创新意识、勤俭节约意识,体现手工制作的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相统一的特点。

活动一 用铁丝制作弹弓

一、教材分析

教材引言部分通过介绍我国优秀射击运动员许海峰,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知识链接” 部分介绍了弹弓的相关知识,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在 “实践体验” 部分介绍了制作弹弓的材料、制作弹弓的方法步骤、弹弓的使用方法等。一方面使学生知道制作弹弓的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较熟练地使用老虎钳等工具。锻炼动手制作能力,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内容。介绍弹弓的使用方法时教师别忘了提醒学生要使弹丸从弹弓的中间空档处穿过,别伤着自己和他人。“安全提示” 部分着重强调在使用弹弓时的安全。安全事项很多,教师要不厌其烦地教育学生。“拓展延伸” 部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弹弓的知识,探究其他制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用铁丝制作弹弓的方法。2.了解橡皮筋弹力和射击的简单知识。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初步掌握老虎钳等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4.在制作和玩弹弓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知道用铁丝制作弹弓的方法,经历制作过程。

四、教学难点

较熟练地使用老虎钳等工具。

五、课时数建议

建议本活动教学 1~2 课时。

六、教学建议(一)引言

通过许海峰的事例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教师可提问,让学生自己阅读,也可简单介绍。教师最好展示自己做好的弹弓,还可出示弹弓的图片。

(二)知识链接

教材第 71 页的 “知识链接” 部分介绍了弹弓在我国的历史、作用、简单制作方法、使用方法、与弓箭的比较等,进一步激发学生制作的兴趣。教师要让学生阅读此部分,并要作必要讲解。活动最后 “拓展延伸” 部分问题 1 的答案就在此处。

(三)实践体验

1.用铁丝制作弹弓而不是用树杈制作弹弓,为的是保护环境。此制作活动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使用工具的技能。

2.制作弹弓所需的铁丝等最好由教

师来准备发给学生使用。铁丝不能太粗太硬,否则学生没有足够的力量用老虎钳把铁丝弯曲或夹断;而铁丝太细太软制作出来的弹弓会被橡皮筋拉弯。

3.彩线、细铜丝、细铁丝主要起固定、装饰作用。

4.在制作过程中,弹弓的样式、大小、装饰等都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5.教师要让学生阅读制作步骤,并示范制作方法,同时要强调安全,在使用工具时注意别伤着自己,也别伤着别人。

6.对不能独立完成制作的学生,例如没有足够的力量弯曲铁丝,教师要提供必要的帮助,或使学生互相帮助完成制作。

7.使用弹弓时,先用纸团做弹丸练习射击,在此要使学生感受到橡皮筋的弹力是一种动力。

8.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制作所需的材料。

9.教师可组织学生到室外玩弹弓,使学生感受制作成功的快乐,同时检验制作成果,增加制作兴趣。在制作弹弓和玩弹弓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反复强调具体安全事项,防止发生伤害事故。

(四)拓展延伸

教材第 73 页 “拓展延伸”中的 “古代是没有橡皮筋的,那时候的人们用什么制作弹弓呢?”的答案就在教材第 71 页的“知识链接”中。“你能对弹弓做一些改进,用一只手就使弹丸发射出去吗?” 鼓励学生对弹弓做出改进,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对完成拓展内容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特别给予鼓励。鼓励师生用其他的有效方法制作弹弓,不一定搬教材的方法。

活动二 自行车的简单维护

一、教材分析

自行车是学生们最常见,也最多使用的交通工具之一,自行车在骑行一段时间后,如果不做必要的保养和维护,会影响自行车的正常使用。活动便是通过拧螺丝、调节车座、调节车把三项体验活动,使学生学会用扳手等工具对自行车做简单的维护。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维护方法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

1.会用使用扳手等工具对自行车做简单的维护。2.初步了解自行车的简单结构。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初步掌握扳手等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4.在操作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会用使用扳手等工具对自行车做简单的维护。

四、教学难点

较熟练地使用扳手等工具。

五、课时数建议

建议本活动教学 1~2 课时。

六、教学建议(一)小资料

通过阅读教材第 74 页的“小资料”,了解到中国拥有自行车的绝对数量是当之无愧排名世界第一,从而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此外,让学生了解骑自行车出行现在被称为 “绿色出行”、“低碳生活”。骑自行车可能是许多儿童较早掌握的技能之一,可自行车在骑行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会出现螺丝松了,甚至掉了等情况,影响自行车的骑行,进而引导出对自行车的简单维护,使学生认识到对自行车做简单维护的必要性。

(二)实践体验

1.拧螺丝时要使学生先认识螺丝、垫片、自锁螺丝帽等,并使用相对应的拧螺丝、螺丝帽的工具。教师要展示垫片、自锁螺丝帽等实物,让学生辨认。

2.使用扳手等工具一般的操作方法原则是逆时针拧转为松,即拆; 顺时针拧转为紧,即装。为了防止出现工具滑脱,工具要卡紧螺丝钉或螺丝帽,用力时要均匀。教师要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强调 “小提示” 内容。

3.调节车座是进一步熟练使用扳手等工具,对于动手能力不强的学生,教师强调二人配合完成时要注意安全。

4.调节车把时注意与他人合作,还要注意检查相关螺丝是否松了,注意调节。5.对自行车进行简单的维护,为的是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的技能。由于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自行车的制造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每一种自行车的结构可能会有差异,因而在维护时操作也有所不同。教师在活动时要体现出这一点。在进行过本次活动时,教师一定要找来一辆或多辆自行车在课堂上演示操作过程,有条件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在课堂上操作,教师要在旁边保护。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反复强调安全事项,杜绝伤害事故发生。

6.车闸对自行车的骑行很重要,一旦发现车闸有问题,一定要让学生找专业的修理工进行修理。

7.教师应告知学生,依照有关规定,12 岁以下的儿童不能骑自行车上街。(三)拓展延伸

1.给自行车的车轴、齿轮加润滑油时,教师可请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并强调安全。

2.给自行车换气门芯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气门芯不能太长或太短,换好后要把打气嘴外的螺丝帽拧紧,夏天不能把气打得太饱等。对完成拓展内容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给予鼓励。

活动三 制作回力车

一、教材分析

活动通过介绍制作材料、制作方法等,使学生了解制作回力车的方法并能较熟练地使用工具,锻炼、培养动手制作能力。在“比一比” 环节中介绍了回力车的玩法,其中包含了摩擦力的知识,即要增大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使小车运动—— —这是五年级科学课程中摩擦力知识的具体运用。教材“拓展延伸” 部分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用其他材料作动力制作小车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目标

1.学会制作回力车的方法。2援了解汽车的简单知识。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初步掌握简单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4.在制作和玩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较熟练地使用工具制作回力小车的方法,经历制作过程。

四、教学难点

较熟练地使用锉刀等工具。

五、课时数建议

建议本活动教学 1~2 课时。

六、教学建议(一)引言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引言部分,知道汽车对人类有着正负两方面的影响,以及人类正在探索新能源汽车。

(二)小资料

教材第 78 页 “小资料”中介绍了汽车的发明人,以及汽车改变了人类生活,使学生认识到发明创造对人类的贡献,我们也要尝试着发明创造。

(三)实践体验

1.制作回力车的材料主要以废旧材料为主,在实践制作之前,教师让学生准备所需的制作材料。制作工具让学生自己准备,有条件的学校也可由教师来准备。

2.制作回力车的纸盒不要太小,以免在制作时不便操作。

3.在用钉子给瓶盖钉出小洞时,瓶盖要口朝上,下面垫些废旧书本,一手扶钉子,一手持锤子击打钉子,用力不要太大。操作时,教师要强调规范操作,注意安全。注意在矿泉水瓶盖上钉出的小洞不要太大,小洞把车轴卡得越紧越好,而且一定要在瓶盖的圆心处。教师要示范操作。

4援 在单元活 动一中,学生已经 知道利用橡皮筋的弹力以把弹丸发射出 去。本活动中依然要利用橡皮筋的弹力制作回力车。活动中以后轮为驱动轮,即把橡皮筋一端绑在后车轴上,并且是分成两部分绑在后车轴上,橡皮筋的另一端合成一根—— —呈 V 字形固定在车身前,这样做的好处是力矩长,小车获得的动力大,橡皮筋不容易缠绕到一起形成一个大疙瘩。这个过程教师要演示操作。

5.在制作时要注意车轴的长短,因为在后车轴上要绑橡皮筋,而且车轴要从小车内即小纸盒内穿过,所以制作时以把车轴先穿过车身,也以先把橡皮筋绑在车轴上,再把车轴穿过车身,怎么操作方便怎么做,总之车轴要比车身长出约 3厘米。此外,还要注意做车轴的材料要直。

6.把一小节筷子封闭在瓶盖内为的是防止橡皮筋脱落。对小车的修饰则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

(四)比一比

此环节要求教师组织学生玩回力小车,一方面检验制作成果,另一方面使学生享受制作成功的快乐,增加制作兴趣。由于车身轻,车身与地面摩擦力小,小车车轮会打滑空转,教师指导学生找些橡皮泥等塞进车轮里,还以把橡皮泥等粘在车身上,以此增加小车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使小车顺利行驶。

(五)拓展延伸 教材中的 “拓展延伸” 练习是想让学生尝试发明创造出用其他材料作为动力的小车,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对完成拓展内容的学生教师一定要给予鼓励。在制作过程中学生要使用多种工具,教师一定要强调具体安全事项,防止发生伤害事故。鼓励师生用其他的有效方法制作回力车,不一定搬教材的方法。

用铁丝制作弹弓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用铁丝制作弹弓的方法。2.了解橡皮筋弹力和射击的简单知识。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初步掌握老虎钳等工具的用途及使用方法。4.在制作和玩弹弓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用铁丝制作弹弓的方法,经历制作过程。

三、教学难点

较熟练地使用老虎钳等工具。

四、课前准备

老虎钳、剪刀、直尺、12 号左右的铁丝、橡皮筋、皮革或布、细铁丝、彩线或细铜丝等。

五、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激发兴趣。

观看许海峰夺得射击冠军的图片或视频。通过阅读教材,了解许海峰成为中国射击队优秀运动员的一个原因是他从小喜欢玩弹弓,从而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2.引导学生阅读实践体验要求,通过文字与图片让学生明确制作方法。对学生不明白之处,老师应给予讲解说明。

3.教师先示范,再带领学生用铁丝制作弹弓。(学生制作,教师边制作边巡视指导)

(1)弓身的制作建议

淤将弯曲的铁丝在铁栅栏上拉直或砸直(如铁丝本身是直的,此步骤省略); 量出铁丝的中点,从中点开始用老虎钳将铁丝弯成矩形或水滴形—— —手柄(长宽约是手能握住为好)。于将手柄上端的两根铁丝靠近,用细铁丝等缠绕捆扎固定后,左右分开成一条直线; 然后在距固定点左右各约 5 厘米处,将手柄上方的铁丝弯曲 90 度呈 “U” 字形;“U” 字形的两边各留约 7 厘米长即可,多余的铁丝剪去。盂用老虎钳将两侧铁丝顶部 1 厘米处弯曲成圆环状,并用细铜丝或彩线缠绕弓身进行装饰。

(2)弹兜的制作建议先将皮革或布剪成长约 5 厘米、宽约 3 厘米的长方形,再在两个宽边的中心位置(距宽边约 0.3 厘米处),各剪出长宽各约 0.5 厘米的一个小洞,这样,弹兜就做好了。

(3)组装的建议

分别将两根橡皮筋(长约 10~20 厘米)的一端套进弹兜的小洞里,再把两根橡皮筋的另一端分别套在弓身顶部的两个小圆环上,用老虎钳将小圆环夹紧,使圆环封闭。

4.安全提示: 弹丸有很大的杀伤力,一定不能对着人和动物发射; 玩弹弓一定要在空旷的地方,目标周围不能有人; 选定墙当作目标时,不能离墙太近,以免飞出的弹丸被墙反弹后伤人。

5.作品展示,评价提升。

教师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同学们相互评价。6.拓展延伸。

上一篇:比的意义说课稿下一篇:美化环境,建工志愿者尽显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