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考常识知识点(通用13篇)
省考常识知识点 篇1
2014年省考常识判断之时政要点
华图教育 李琰
农民工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比较突出的问题,无论是前几年的农民工讨薪问题,还是近些年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以及“十二五计划”提出的“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等,都是针对农民工问题作出的对应政策。那么考生在备考的时候要紧跟时政,与时俱进的“弦”一定要绷紧,否则临近考试的时候批量复习时事政治的策略会使考生在考试中吃亏。
在华图教育上过常识判断课程的考生一定知道,老师课堂讲解的时候多次提到今年我国政府要分步落实城镇转移人口的工作,那么在这里就已经强调了此类问题的重要性,考生可根据自己对时政的了解深度不同,对症下药,将一类问题考清楚,也不难答出此类问题。
华图教育 李琰 2014年4月12日
国家公务员| 事业单位 | 村官 | 选调生 | 教师招聘 | 银行招聘 | 信用社 | 乡镇公务员| 各省公务员|
政法干警 | 招警 | 军转干 | 党政公选 | 法检系统 | 路转税 | 社会工作师
省考常识知识点 篇2
1. 以历史现象为载体, 从历史现象中解析出哲学的结论
哲学是以整个世界及人和世界的关系为研究对象, 它回答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中共同存在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并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方法论指导。历史学科则是以人类社会变化过程为研究对象,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这就为哲学常识教学进行历史知识的渗透提供了广阔空间。
例如, 讲“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历史现象时, 给学生设计如下问题:汉武帝即位时, 西汉的社会、经济状况怎么样?这些状况与汉武帝推广大一统措施有什么联系?大一统措施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解决了哪些问题?它对西汉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几个问题的分析和回答, 既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关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历史知识, 又帮助了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唯物论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等一些较为抽象的哲学基本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2. 以哲学观点为指导, 深化对历史现象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 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对历史现象的认识不能仅停留在历史现象的机械记忆上, 而是要把握其背后本质的东西, 如果能将相关的历史知识“带”出来, 将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深化, 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联系是客观的。在事物纷繁复杂的多种联系之中, 原因与结果的联系是人们用以探索和揭示事物奥秘的一种重要联系, 即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 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它现象所引起的, 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联系。借助哲学知识帮助学生将看似零散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归类, 增强了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3. 以时政热点为载体, 实现哲学、历史学科的有机渗透
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是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各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以时政热点为载体, 将哲学、历史学科的知识有机渗透, 既符合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总体要求, 更有利于学生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 养成多角度、多层次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是文科学生提高文科综合成绩的关键所在。
《哲学常识》易错知识点解析 篇3
解析:人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正确: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错误:意识能够对客观事物起促进作用。
解析: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作用有促进的,也有阻碍的。
正确: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3.错误: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指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解析:意识本身不能改变客观事物,它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影响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且客观事物的变化也是多方面的。
正确:意识的反作用是指,在实践活动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
4.错误: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能促进事物的发展。
解析: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①认识事物的现象及其本质规律。②利用规律,改变条件,改造世界。③认识、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具有的向上的精神状态。其中,利用规律、改变条件、改造世界是指意识的反作用。
正确:意识的能动作用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也有阻碍作用,促进事物发展只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
5.错误: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解析:物质的属性有很多,客观实在性、运动性、联系性、多样性、矛盾性、可知性,等等,其中与意识相比,物质的独有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性是物质产生其他属性的根本。
正确: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6.错误: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解析: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成功,需具备的条件包括两个方面:①客观条件;②主观条件。其中客观条件最为根本。
正确: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7.错误: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主观必须伴随客观现实的变化而变化,而不是让客观符合主观。
正确:要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就必须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8.错误: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解析:判定新旧事物的标准不是事物的表面形式,而是看其真实本质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就是新事物,不是新事物就没有远大的前途和强大生命力。
正确: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9.错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解析:世界上任何事物的联系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承认联系的条件性是在辩证法中坚持唯物主义。
正确: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个事物都是普遍联系之网上的一个成分、一个环节、一个部分,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和其周围的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的。
10.错误: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解析:用整体的观点看事物不仅要求我们在空间上把事物看作由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和构成有机整体的要素;同时还要求在时间上把事物看作发展中的由各个阶段有机构成的全过程和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
正确:整体是指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和事物的各个阶段相互联系构成的全过程。
11.错误: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解析:整体功能的大小取决于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间的构成机制,这种机制有三种结果:①整体具有局部没有的新功能;②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③整体功能小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正确:整体功能不一定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12.错误: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变化就是发展。
解析: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是曲折的,有前进的,也有落后的;有向上的,也有下降的。而且事物的复杂变化中有一种趋势是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正确: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但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13.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解析: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但规律本身发生作用的具体形式和条件是不断变化的。
正确:规律的内容是客观的、永恒的、不变的,不能被改造、创造和消灭,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是不断变化的,而且事物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规律也是不同的。
14.错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
解析:在人的实践过程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是不可分割的;但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规律就自然地存在了。
正确: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始终受客观规律的制约,但客观规律可以离开主观能动性而自然存在。
15.错误:只要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解析:人们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既需要客观条件,又需要主观条件。
正确: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16.错误:感性认识的总和就是理性认识。
解析:理性认识不是感性认识混乱的叠加。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人脑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升华的过程。
正确: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17.错误: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目的。
解析:人类活动的目的是获得一定的对人类有价值的成果。这种成果只能在实践中得到。
正确: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
18.错误: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解析:人类的认识从根本上来说都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正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
19.错误: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解析:从对事物的反映程度上来讲,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从性质上来讲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
正确:理性认识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
20.错误: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稳定不变的。
解析: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东西,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是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的。
正确:任何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事物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东西,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正确认识也会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
21.错误:现象是本质的表面,本质是现象的总和。
解析: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蕴藏在诸多的现象之中,是现象存在的依据;现象和本质之间的关系是自然辩证的,而不是机械的累加。
正确:现象是本质的外在表现,本质是现象的内在根据。
22.错误:矛盾就是对立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解析:矛盾是一种关系,包含相互渗透的斗争和统一两个方面,而不仅仅只是相互排斥、相互斗争这一个方面。
正确:矛盾是指事物自身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23.错误: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
解析: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的这种性质是由其自身的客观作用决定的,而不是由人的主观需要决定的。
正确:主要矛盾是指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24.错误:承认个人利益就是个人主义。
解析:个人主义主观上以自我利益为本位,行为上以损害他人利益为标志。正当的个人利益是指以社会利益为本位,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正确:承认正当的个人利益不是个人主义。
25.错误: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决定。
解析: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在事物内部取得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决定。
正确:事物的性质主要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26.错误:人生的真正价值就是多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
解析:从人们实现的结果的形态来看,人生的价值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
正确: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奉献,这种价值既包括物质贡献,又包括精神贡献。
27.错误: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解析:人们的一切活动包括两大类:①认识世界;②改造世界。改造世界包括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其中,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正确: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28.错误:邓小平理论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解析:认识正确与否关键看认识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能把主观认识带入客观世界的桥梁只有实践,而任何理论都是主观的。
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9.错误:人生最重要的是对理想和事业的追求,没有金钱并不妨碍实现人生价值。
解析:人生价值的实现离不开自身的主观因素,也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是获得实现人生价值的物质条件的重要媒介。
正确:实现人生价值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也要立足现实,从实际做起。
30.错误: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解析:用矛盾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事物本身是客观存在的,无所谓缺点和优点。
正确: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31.错误:外因推动事物的发展。
解析:事物的发展是事物的内外矛盾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第一位的原因。
正确: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32.错误:主要矛盾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因,次要矛盾是推动事物变化发展的外因。
解析:主次矛盾表明的是在复杂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其内部诸多矛盾所处地位和所起作用不平衡的状况;内外因表明的是引起事物运动变化的因素中该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正确:内因是事物的内部矛盾,主要矛盾是复杂事物内部矛盾的一种,次要矛盾也是复杂事物内部矛盾的一种。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33.错误:获得知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解析:人类认识的根本来源是实践,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①实践;②学习。
正确:对广大青少年来讲,获得知识主要靠学习,深化认识主要靠实践。
34.错误:把不同质的事物区别开来,是一切认识的起点和目的。
解析:把握矛盾的特殊性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关键。
正确:一切认识的起点是感性认识,一切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实践。从认识发展的总趋势来说,认识是没有止境、没有终点的。
35.错误: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解析:矛盾分析的方法包括:①一分为二的方法;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③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方法。
正确:矛盾分析的方法是指辩证地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方法去区分不同事物、认识事物本质、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等。
36.错误:唯物辩证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
解析:马克思主义在内容上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又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传统上分为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四个部分。
语文文化常识知识点 篇4
烟(烟波)西(西方)等(等候)路(马路)舟(小舟)
焰(焰火)夕(夕阳)灯(灯火)陆(陆地)州(神州)
炉(炉灶)瞄(瞄准)猫(小猫)加(加工)神(神州)
芦(芦苇)描(描红)锚(铁锚)家(家乡)身(身体)
2、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个)炉灶 一(个)荷塘 一(片)枫叶 一(首)渔歌
一(座)城楼 一(盏)红灯 一(门)礼炮 一(张)桌子
一(匹)白马 一(只)小猫 一(张)嘴巴 一(支)铅笔
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点总结 篇5
(1)谥号
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谥号是对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谥号按性质分为三类。
①表扬性的
经天纬地曰文 布义行刚曰景 威强睿德曰武
柔质慈民曰惠 圣闻周达曰昭 圣善闻周曰宣
行义悦民曰元 安民立政曰成 布纲治纪曰平
照临四方曰明 辟土服远曰桓 聪明睿智曰献
温柔好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
②批判性的
乱而不损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近内远礼曰炀
③表同情的
恭仁短折曰哀 慈仁短折曰怀 在国遭忧曰愍
(2)庙号
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从汉代起,每个朝代一般第一个皇帝的谥号太长,不便称呼,所以唐宋以来的皇帝都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3)年号
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4)改元
新皇帝即位后,一般都要改变纪年的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汉武帝改了十一次年号,唐高宗用过十四个年号。到了明代以后,才规定一帝一元,才有可能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清高宗的年号是“乾隆”,清高宗就被称为“乾隆皇帝”。
(5)尊号、徽号
中考语文文学常识知识点 篇6
近几年的中考题,考查范围较广泛,要求按时代了解我国古代、现代文学中的作家、作品,按国籍了解外国的著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熟悉基本篇目文学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和作品出处及评价,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的一般体裁常识的阅读要求,掌握应用文的特点和写作格式,以及常见常用的文化知识。而此部分内容主要靠识记,题型以选择、判断为主。
要掌握好文学常识,要做到能抓住主要内容,识记完整准确,经常复习,同遗忘做斗争。
省考常识知识点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 生活化教学 生活常识
进入高中阶段,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不再只满足于应试,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及对日常现象的感悟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生活化要求提高,因此在教学中将生活常识融入知识尤为关键。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专注于将晦涩的现象规律说明白,以考纲为主教学生如何进行问题解析和传输答题技巧,并没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的需求,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尽管费心尽力,但学生并不买账,这对深入学习地理知识是非常不利的。地理学科具有文理兼容的特殊属性,其辐射的范围从人文知识到天文自然,若以常识带动知识的传输,教师的教学难度将大大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得以有效提升,那么该如何实现高中地理生活化?我在实践中探索出以下三个步骤。
一、实例导入新课
地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将自然现象、人文现象进行总结归纳,探寻出解答生活中地理事件发生的谜底。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很容易走入一个误区,即脱离实际看问题,认为某些新知识有难度但考试的概率低、范围窄,不具备“深入挖掘”的教学意义,认为学生只要掌握定律应付考试即可,导致教学与实际生活的严重脱节。这样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都是功利性的。事实上,我们追求的是学生将知识学以致用,考试只是其中一种检验方式,不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且应该让他们带着疑惑寻找答案。在实际教学中,我非常重视课堂教学的“实”因。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高效地进入课堂学习,我通常会寻找与本课时相关的生活原型进行新课导入,以常见的问题打开学生思维的宝盒,随后的知识呈现便可水到渠成。
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中,关于锋面气候的课堂导入环节,我以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做导入。在以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直接呈现冷锋过境与暖锋过境的示意图,再教会学生如何解析,我发现这样的效果差强人意,学生将示意图及解析方法死记硬背,脱离实际的知识便很快被遗忘,更谈不上运用到生活当中。在课堂上,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报了沈阳某地12月份的天气预报,以天气播报、记者互动形式,引发学生讨论,随后将其五天内的气候情况以图表形式进行展示。学生眼、耳、脑并用,以多种感官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一下子就能发现该地区气温骤降,但天气却逐渐晴朗。此时天气预报员说到了“冷锋过境”一词,学生立刻回想到平时观看天气预报时也经常听到这一词,同时那几天的天气也是“晴冷”。趁热打铁,我将冷锋示意图展示出来,学生茅塞顿开,未经我的解析他们大部分都明白了冷锋过境时会是怎样的天气。通过联系生活来感知天气的方法,将原本抽象的地理名词转化为生动的生活现象,以灵敏的天气感知,唤醒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以此提高学生们对“冷锋过境”这一现象的理解与识记。以生活现象的感知与探讨,作为课堂导入的素材,能有效地强化知识与生活之间的纽带,促进学生们的理解与应用。
二、动手验证知识
高中地理虽被归为文科,但其理科属性显而易见,甚至其实践性和实验需求都是非常明显的。常识源于我们对生活的观察,而知识则源于实践的结果。科学家用实验得出结论,而我们在课上也可以用小实验验证知识,一方面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与勤于动手的精神,这对构建立体化的地理课堂,大有帮助。
关于“锋”的认识是教学中的难点,历届学生在学习中有这样一个矛盾:已经知道冷暖锋过境的天气情况,但是“锋”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移动?他们却有些迷糊。为了化抽象为具体,解开学生的疑惑,我做了个小实验,工具是塑料盒子、防水卡片、同等体积的染红热水和染蓝冷盐水。操作步骤很简单,防水卡片平均隔断红蓝水,再向上抽出卡片的数秒中,当出现倾斜面时,红水跑到蓝水之上。这个实验模拟了冷暖空气由于密度差异而导致的锋面移动,学生在动手实验之后终于明白了“锋”的由来,这比起教师重复解释轻松而有成效。可见,在解析一些抽象化的地理现象或地理名词时,借助一些生活化的小实验,远比教师反反复复、絮絮叨叨的讲解来得更有效。在这个过程中,即便是那些平日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聚精会神地盯着老师的双手,迫不及待地想动手试试看,如此一来,教学化被动为主动,地理教学显得更加接地气了。
三、解惑生活难题
我们以常见的生活现象导入新课,又运用实验对疑惑知识点进行验证剖析,而我们所学所得都将回归生活,让它的生活性落到實际问题中。这时候,就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与知识相关的真实环境,让知识“看得见,摸得着”。
我们在以往的教学中经常看到这样的学生:地理成绩非常优越,对每个知识点掌握得相当稳固,甚至都可以将课本倒背如流,但是他却不懂得用这些知识运用于生活中,外出旅游不懂得根据气候增减衣物,买了地图却不会用……因此,我们会鼓励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收集疑惑问题进而转入课堂针对学习,另外又可以将所学知识恰当用于解决生活难题。
举个例子,“一场秋雨一场寒”“一阵春风一阵暖”,说的都是锋与气候的关系,在学习这块知识之前,学生并不理解这些常识从何而来,学完之后他们就可以与他人解释,也感慨中国文化处处蕴藏着地理知识。可见,基于生活常识的难题解析,对于帮助学生深化地理知识、解答地理困惑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最为直接的运用,应该就是观看天气预报了,学生说,以前看天气预报就是听听气温多少,现在也会根据地图显示的图标进行分析,得出今后几天的气候变化,这样就可以在暴雨来临之前提醒妈妈记得关门窗,在气温骤降之前备上厚衣物。为了能让学生的问题得以收纳,我们每周都有半小时的“常识小分享”环节,让学生把最近累积的生活常识进行分享,也尽可能地用地理知识解释,同时,如果有不理解的现象,我们马上进行讨论解答。学生很喜欢这个设置,参与度很高,甚至对教学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这个生活常识的答疑解难中,班级的学习小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当学生遇到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时,笔者总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借助网络平台寻找材料,并以采访的形式,向生活中的老者们取经,以小探究的汇报形式解决问题。通过这些生活中具有探究性的“疑难杂症”,学生向地理学习又迈进了一步,在这个过程当中,他们有实践、有合作、有分享,激活了教与学之间的循环互动。
总之,现代地理教学已经摆脱了应试的束缚,我们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让生活更简单、更便利。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不仅要以常识带动知识,更要引导学生主动探寻知识,学会用知识去解释常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秉着让课堂“返璞归真”的教学态度,积极构建生活化的地理课堂,让学生在更具亲和力与感染力的课堂中,充分感受到地理知识的生活气息,促进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高中《经济学常识》知识点梳理 篇8
1、亚当•斯密
(1)斯密对财富与经济学目标的新定位p3-4
(2)二元劳动价值论内容及评价p4-5
(3)阶级结构与收入分配理论及评价p6
(4)自由放任主义的内容及评价p7-9
(5)绝对成本学说内容及评价p102、大卫•李嘉图
(1)一元价值论内容及评价p12-13
(2)收入分配理论、相对工资理论的内容及评价p14-15
(3)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及评价p16-17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
(1)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劳动、商品、货币理论(劳动二重性学说)p27-28
价值规律理论(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表现和作用)p28-29
(2)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的生产-两种方式p31-32
实现-三个环节p32-33
分割-四个主体p33-35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经济危机的含义、根源p37
影响p38
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p404、西方现代市场经济
(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凯恩斯革命
内容(理论、政策)p46-47
影响p47-48
实质p48
(3)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p50及影响p51
(4)美、德、日三种市场经济的特点、成因及三者间的比较与评价p52-565、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初期探讨
(1)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对市场和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p61-62)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p64-65;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p66-67)
(3)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p74-766、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探索
(1)计划经济的作用、弊端及影响p80-82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历程p83-86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p87-89
中国地理常识必背知识点 篇9
2、南美洲面积最大的国家是阿根廷,它的首都是布宜诺斯艾利斯。 错 是巴西
3、安徽省出产“文房四宝”中的纸、墨、砚,它简称“皖”。 对
4、有“东方夏威夷”美称的海南省,简称“琼”,人民政府所在地海口市。对
5、 四大名茶之一的龙井茶产地是苏州。错 是杭州
6、中国五大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海南。 对
7、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境内,在天山以南,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盆地。对
8、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它隶属于挪威。 错 属丹麦
9、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和云南,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对
10、中国第一个开发的海底油田位置在:黄海。 错 在渤海
11、我国的主要淡水湖有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 对
12、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乘坐的飞船是神州六号。 错 是七号
13、中国三大航天中心是:四川的西昌、甘肃的酒泉、山西的太原 对
14、美国、英国的国花是玫瑰。 对
15、 英国分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和爱尔兰四部分。 错 是北爱尔兰
16、 西班牙是世界油橄榄树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的国家。 对
17、 在世界七大洲中而海拔最高的是非洲 。 错 是南极洲
18、有“东方瑞士”之称的城市大理。 对
19、 我国第一个南极考察基地“长城站” 位于南极圈以内。 错 南极圈以外
20、日本领土组成中,面积最大的岛屿是: 四国岛 。 错 是本州岛
21、东南亚最长的国际性河流是: 湄公河 。 对
22、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淡水湖泊。错 是咸水湖
23、 中国新疆的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流河 。对
24、 中国有四大名园,即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和留园。 对
25、人参、鹿茸、貂皮,人称东北三宝。 对
26、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对
27、 面积最小的省级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 错 是澳门
28、位于张家界的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座国家森林公园。对
29、 我国古代著名书院白鹿洞书院位于湖南长沙。错 是江西庐山
30、 我国有一个专门进行核试验的“原子城”,它位于新疆 。对
31、 印度的茶叶产量在世界排名第一 。对
32、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我国的甘肃。错 是新疆
33、 我国四大名砚之冠――端砚产自广东。 对
34、 陕西省西安市(古称长安),是我国著名的“千年古都”。 对
35、西双版纳有着秀丽怡人的风光。西双版纳的意思是“美丽的小村”。 (× )
36、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喜爱的吉祥数字也有不同。蒙古族的吉祥数字是10。(× )
37、蛇岛是我国著名自然保护区,以毒蛇众多而出名。蛇岛上的毒蛇主要是眼镜蛇。(× )
38、北京四合院多为南北走向,它的大门一般是开在东南角。(√ )
39、北京西客站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 )。
40、黄山云海出现最多的季节是冬季。(× )
41、长臂猿有尾巴。(× )
42、河马善于游泳。(× )
43、我国建立的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鼎山湖自然保护区。(√ )
44、被称为有野人出没的神农架在我国湖南。(× )
45、芙蓉石的矿物名称叫做:蔷薇石英 。(√ )
46、我国西部新的石油基地将建设在:塔里木盆地北部和西部。(× )
47、我国高出地面的最大“悬湖”是:洞庭湖(× )
48、世界上种植面积最大种植量最广泛的粮食作物是: 小麦。(√ )
49、现存最著名的三大金字塔不包括: 艾菲尔金字塔。(√ )
50、中国位于亚欧板块的东部. √
51、位于苏州并分别代表宋、元、明、清时期园林风格特点的四大名园是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 √ )
52、开封是我国历史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 ( × )
53、山东因在武夷山以东而得名,春秋时为齐鲁辖地,故简称为“鲁”。( × )
54、乌鲁木齐是我国境内离海洋最远的城市,拉萨是我国海拔最高的城市,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港口和最大的综合性城市。( √ )
55、因特产优质葡萄酒,有“美酒海湾”之称的山西省的烟台。( √ )
56、九华山是文殊菩萨的主要道场。( × )
57、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是北京的天安门广场。( √ )
58、“岁寒三友”是松柏竹 。( × )
59、长白山天池是岩溶地貌湖。 ( × )
60、河北省简称冀,河南省简称豫,湖北省简称鄂。 ( √ )
61、中国五色土是红、黄、兰、黑、白五种颜色。(× )
62、河西走廊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 )
63、 沈阳故宫中路的大政殿是国事活动中心。(× )
64、 开封是我国历史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 × )
65、五台山是地藏菩萨的主要道场。( × )
66、中国行政区共有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及24个省组成。(× )
67、相传秦始皇求仙、八仙过海等故事都发生于秦皇岛。( × )
68、“苏伊士运河以东最讲究的建筑”是上海大剧院。(× )
69、金沙江与岷江汇合被正式称为长江;宜宾也因此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称(√ )
70、丽江风景区最美丽的地方是橄榄坝,被称为“孔雀尾羽”。( × )
71、地理学家研究现代旅游的第一篇论文是英国罗宾逊的《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关系》。( × )
72、高尔夫运动属于享乐旅游动机。( √ )
73、钱江涌潮不属于气候旅游资源。( × )
74、被称为京津门户的城市是秦皇岛。( × )
75、西安城内的钟楼和鼓楼均修建于明朝。( √ )
76、“无山不洞,无洞不奇"是对贵州丹霞地貌的最好写照。( × )
77、旅游价格是由国际旅游价格与国内旅游价格之和构成的。( × )
78、京杭运河南北贯穿京、津、冀、鲁、苏、浙六个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 )
79、中国古建筑以屋顶式样来区分等级,歇山式屋顶是等级最高的。( × )
80、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分别具有险、幽、雄的特色。( × )
81、峨眉山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 √ )
82、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古城。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曾撰写 《岳阳楼记》使其名声大振。(× )
83、我国古典园林中最长的长廊位于圆明园。 ( × )
84、伊斯兰教的清真寺都有望月楼,新月是伊斯兰教的标志。 ( × )
85、台湾最大的湖泊是日月潭。( √ )
86、亚洲沿海地区遍布妈祖庙。妈祖庙的祖庭在广东。 ( × )
87、京剧是世界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 )
88、黎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地区。 ( × )
89、被誉为“中国鸽子花”的珍稀树种是银杏。( × )
90、在罗布泊洼地,最典型的地貌景观是喀斯特地貌。 ( × )
91、世界最大的侗乡风雨桥是芷江风雨桥。( × )
92、湖南著名的雾凇、雨凇景观出现地区是张家界。( × )
93、 鄂伦春族的传统民居是圆锥型的“仙人柱” (× )
94、海螺沟瀑布是一冰川瀑布。 ( √ )
95、“烽”是用易燃的柴草,并加硫磺、等系在长长的烽杆上,白昼点燃举起,以火光传递军情
敌情。燧,既指燃放烽烟的墩台,亦指用于夜晚传递信息的手段。 ( √ )
96、白洋淀素有中国“北方天然水乡”之美称。(√ )
97、五台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 )
98、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 )
99、徽墨、歙砚、宣纸、宣笔是著名的“文房四宝”,都在皖南。(× )
中国历史知识常识 篇10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四书】 《论语》 《中庸》 《大学》 《孟子》
【五经】 《诗经》 《周易》 《礼记》 《尚书》 《春秋》
【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北宋书》、《南宋书》、《齐书》、《梁书》、《陈书》、《巍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旧唐书》、《引五代史》、《新五代史》、《宋书》、《辽书》、《金书》、《元书》、《明书》 【三皇】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
【四大文化遗产】《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元代四大戏剧】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 《三国演义》 《水浒传》 《红楼梦》。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四大石窟】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四大佛教名山】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四大道教名山】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三山】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五谷】稻、黍、稷、麦、豆
【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八卦】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八仙】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九宫】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金陵十二钗】 林黛玉 薛宝钗 王熙凤 史湘云 贾元春 贾迎春 贾探春 贾惜春 巧姐 李纨 妙玉 秦可卿
三从四德 在家从父 出嫁从夫 夫死从子 妇容 妇德 妇言 妇行
二十四孝 卧冰求鲤 怀橘遗亲 芦衣顺母 尝粪忧心 百里负米 亲尝汤药 埋儿奉母 刻木事亲 涤亲溺器 卖身葬父 拾葚异器 涌泉跃鲤 扇枕温衾 鹿乳奉亲 弃官寻母 扼虎救父 恣蚊饱血 乳姑不怠 孝感动天 啮指痛心 闻雷泣墓 哭竹生笋 戏彩娱亲 行佣供母
【中国古代市民】 士 农 工 商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西施 貂婵 王昭君 杨玉环 【中国古代四大妖姬】 妺喜 妲己 褒姒 骊姬
关于知识常识谚语 篇11
无事勤扫屋,强似上药铺。
臭虫满天爬,药罐手中拿。
苍蝇嗡嗡叫,疾病快来到。
不干不净,吃了生病。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饮食讲卫生,不得肠胃病。
大蒜是个宝,常吃身体好。
菜忌生肥,人忌生水。
饮食讲卫生,一熟二鲜三干净。
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
吃千吃万,不如吃饭。
吃米带点糠,保你身安康。
吃面带麸皮,老少有福气。
不吃丸散不吃丹,常吃蔬菜寿长安。 白萝卜汤,滋补身体壮。
萝卜上场,大夫还乡。
冬吃萝卜夏吃姜,小病小灾一扫光o 民以食为天,吃饭头一粧。
睡觉不蒙头,能活九十九。
睡前开开窗,一夜睡得香。
劳动出汗莫迎风,吹风容易得伤风。 凉九暖三,注意衣衫。
阳光不照门,医生便上门。
冻冻晒晒身体强,捂捂盖盖脸皮黄。 火星怕蔓延,疾病怕传染。
省考常识知识点 篇12
1、人物
2、情节
3、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A、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B、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C、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D、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情节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二、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D、议论: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对人物、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情感和评价。
作用:1、在记叙性文体中,议论有两种方式:先叙后议和先议后叙。前者见解独到,令人深思,具有启发性;后者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的事物的思考,引起读者对下文的注意。
2、议论在散文中会对形象的特征或意义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议论在议论文中主要是阐述观点。
E、说明:是对事物与事理进行的解释和介绍。
作用:使读者清楚明白地了解被说明的事物和特点。
例1:这张桌子是方的。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人物的各种描写,准确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以至性格。
历史常识性知识 篇13
一、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始于西汉,迄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据主要看有没有“祖”或“宗”。隋朝以前,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的皇帝才能入庙祭祀,唐朝后每个皇帝都有庙号了。
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它始于周初,秦朝时曾被废止,汉又恢复,沿袭至清。常见的有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汉武帝、隋炀帝等。谥号有固定用字的,如慈惠爱民的称“文”,克定祸乱的叫“武”;杀戮无辜的为“厉”,去礼远众的叫“炀”;还有一些表示同情的如“哀”、“怀”、“愍”等。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多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号为“贞观”。同时应该注意一个帝王允许有一个或多个年号,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畅扬皇帝、皇后、太后的称号。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也可以累加。如武则天用过的尊号有“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
对于古代帝王我们不直接呼名而是称号,唐以前的帝王多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至明清,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称,由于尊号太长,称呼不便,用得很少。
二、纪年方法
纵观我们所学的历史课本,纪年的方法主要有年号纪年、干支纪年、民国(国号)纪年、公元纪年四种,下面分别介绍:
1、年号纪年法:(年号纪年与帝王纪年的区别与联系)
2、干支纪年法:这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方法,我们现在的农历仍然采用干支纪年。它把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按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纪年,第一年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依次类推,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说。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岁在甲子”是公元184年,我们可以知道244年、304年也是甲子年。对于我们备考而言,主要是由公元纪年到干支纪年的推算问题。
通用的计算方法是:先用年代数字除以60,然后把余数减3,再除以10,余数就是天干位次;把差除以12,余数就是地支位次。下面以1894年为例说明:①准备好下面的表格: 10个天干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位次12个地支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②计算:1894/60商31余数34,34-3=31 ③求天干:31/10商3余数为1,上表中1对应的天干为“甲” ④求地支:31/12商2余数为7,上表中7对应的地支为“午” ⑤得出结果:把干支合并,就是甲午年。特殊方法——参照物法:这只适用于有已知相近的干支纪年供参考的情况。如推算1895年的干支纪年,可以1894年(甲午战争)作为参照物,“甲”的后面是“乙”,“午”的后面是“未”,就可得出1895年是乙未年。课本中可当参照物的还有:1898年(戊戌年),1900年(庚子年),1911年(辛亥年)等。
另一种算法:求天干=(年代—3)/10的余数,如(1894—3)/10,余数为1,对应的天干为“甲”求地支=(年代—3)/12的余数,如(1894—3)/12,余数为7,7对应的地支为“午”,因此1894年为甲午年。
3、民国纪年:利用国号纪年的一种方法,是把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依次往下推。就应考而言,主要是与公元纪年的换算问题。其运算公式为:公元纪年=1912+(民国n年-1),也可简化为:公元纪年=1911+n.如由《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民国三十年的八路军臂章图片,我们可以知道其公元年代为:1911+30=1941,即臂章是1941年配发的,反之,亦然。
4、公元纪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始在我国使用的纪年方法。也是通常所说的公历年代。公元纪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为界,前是公元前一年,后是公元一年,然后依次排列。公元纪年需要弄清世纪计算问题、时间差问题。世纪的计算只要用年代数字除以100,然后在整数位上+1所得整数就是世纪数。如公元8年的世纪数为:8除以100等于0.08,整数位是0,再加1得1,即公元8年是公元一世纪,同理公元前8年就是公元前一世纪。时间差的问题分两种情况:一是两个年代同为公元前或公元后,只要用大数字减小数字即可。如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与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公元前60年)相隔多少年?计算方法是:138-60=78,公元后的亦如此;另一种是公元前后混合的,这也不难:用两个数字相加,再减1.如:西域都护设立与赤壁之战(208年)相隔多少年?计算:60+208-1=267。
三、历史上的避讳问题: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尊敬君主及其亲属、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讲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的一种习俗,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一是讳帝王,对当代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进行避讳。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名叫“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读作“征”了。女真族唐时服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改称“女直”。“元来”改“原来”就是为讳朱元璋之“元”。
二是讳长官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相传宋朝的田登,做了州官,非常忌讳别人触犯他的名讳。因此,凡是与登同音的字,都不能说,而且要老百姓都避他的讳。由于这个缘故,举州皆呼灯为火。可巧,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官府照例要出告示,准许百姓放灯。布告上只好写:“本州依例,放火三日”。老百姓见后,无不愤慨,这真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三是避圣贤,主要指避讳古代的一些圣贤如孔子、孟子、老子等。现在不少人姓邱,其实,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并不姓邱,而姓丘。春秋末年,孔丘被举为“圣人”,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所以就改“丘”为“邱”了。
四是避长辈,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不写海棠诗,在他留传下来的1400余首诗中,连一句涉及海棠花的也没有,《古今诗话》里点明了此事:“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
另外,还有两种特例,一是避“恶者”之讳。“安史乱后” 唐肃宗李亨对安禄山深恶痛绝,下诏郡县中凡带“安”字“禄”字的地名改了,于是“安定”改为“保定”,“安化”改为“顺化”,广东“宝安”改“东莞”,房山县改为平山县„
二是与“避祸”有关,据说陕西省韩城县有的“同”姓、“冯”姓皆为“司马”姓的后裔。相传,在汉武帝时,本是司马迁的同族,后司马迁受刑下狱,为避免受牵连,就将“司马”复姓拆改为单姓,有的在“司”字旁加一竖,改成了“同”;有的在“马”字旁加两点,便改写成了“冯”。
古书上避讳的方法是很多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缺笔。是将应避讳的字不完整写出来,而少写一两笔。黄昏的“昏”字本写作“上民下日”,也是为了避讳唐太宗的“民”,才缺笔以“氏”代“民”写作昏。
二、去字。是把需要讳的字去掉,不写在书上。观世音菩萨,为避太宗讳而改为观音菩萨。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王世充”写成“王充”
三、改字。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写成其他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做法。种类繁多,下面分别介绍一些:
1.改姓。五代时著名的儿皇帝石敬瑭,在契丹人面前称“儿臣”,但在国人面前仍然摆谱,要避讳“敬”、“唐”(不避“瑭”)二字,所以敬姓被拆为“苟”、“文”二姓,唐姓改为“陶姓”。正因如此,当今某些地方的“苟”姓族人,要恢复“敬”姓。
2.改名。宋太宗是赵家老二,原名“赵匡义”,为避老大之讳,改名赵光义;老二当了皇帝,又避“光义”之讳,可怜老三匡美,因避老大之讳刚改名“光美”,又避老二之讳,荣幸地再次更名为“廷美”。可时过境迁,为避雍正的名字胤祯,开国皇帝赵匡胤,居然被改为莫名其妙的赵匡允!
3.改官名。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4.改物名。五代十国的杨行密(为唐淮南节度使,后受唐封为吴王)在占据扬州的时候,当地人怕犯他的讳,便把蜂蜜改为蜂糖。
四、姓氏来源:
我国姓氏繁多,其实古往今来,中国人一共使用过多少个姓氏?遂宁市档案馆职工陈历甫历时30多年,写出的《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共收集了10129个姓氏,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通常所说的百家姓,只不过是集中了全国人口大多数的100个常见姓氏。究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氏族的名称演化为姓。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现象有关。如熊、牛、云等。
2)以国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以居住地为姓。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
4)以次第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5)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等,有些姓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
6)以职业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7)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呼延、慕容、尉迟等。8)以谥号为姓。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9)因避讳而改姓。如邱是讳孔丘之丘等。五、一些特定称谓
年龄方面:襁褓——不满周岁,孩提——2—3岁,豆蔻年华——13岁(女),半老徐娘——30岁(女),弱冠——20岁(男),而立之年——30岁(男),不惑之年——40岁(男),知天命——50岁,60岁——花甲、平头甲子,70岁——古稀之年,80岁——耄耋(音maodie),90岁——背之年,100岁——期颐。
人物方面:男称须眉、女称巾帼;“先母”“先父”,一般出现在社交场合,是对他人讲到自己已谢世的父母亲时所用的敬词;“家父”“令尊”是两人,“家父”、“家母”则是对自己父母的谦称,“令尊”、“令堂”是对别人父母的尊称。有句话需要记住,那就是“家大舍小令他人”。意思是,在社交场合,说到比自己大的家人,如自己的父母、兄长时,前面要加一个“家”字——家父、家母、家兄;说到比自己小的家人,譬如弟弟、妹妹时,就要用“舍”字——舍弟、舍妹,以此来表示谦虚。而说到别人的家人,譬如父母时,前面一般加上“令”字——令尊、令堂,以示尊敬;人们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此外,一些词含义内外有别:夷、狄、蛮等,对内是对我国少数民族的蔑称,对外是对西方国家的称呼,所谓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夷”即为西方国家;又如:盗、寇、匪等,对内多是对我国农民义军的蔑称,对外多指侵略者,如明朝的倭寇。
地名方面:
关中——初指函谷关以西地,其后或专指关中盆地。后来又有众关之中之说,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关东——①秦汉时期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是以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关东出相,关西出将”意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多出宰相,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多出将帅。②明以后“关东”,乃山海关。以辽、吉、黑为关东,关外。把山海关以西亦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后又渐称“关里”,有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
江左、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东流,江南地区在这段江流之东,故名江东。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古人于地理以东为左、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今江西省则称江右。
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八州、禹城、禹迹、禹甸、海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
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北京: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六、古代的官制及选官制度
(一)我国古代官制的发展,从夏朝到明清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 1.巫史制——夏商时期,巫史是国家机构中最有权威的官员。2.公卿制——西周和春秋 3.丞相制——战国、秦、西汉 4.尚书制——从汉武帝到明初 5.内阁制——明清
(二)古代的选官制度: 1.夏商周时期——世袭制
2.战国时期出现了自荐游说——苏秦、张仪 3.两汉时期——察举征辟制 4.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 5.隋唐至清——科举制
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止。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等为主,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一般分为以下四级。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乡试——各省省城举行,三年一次,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叫解员。会试——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会试后举行殿试,皇帝亲自主持,一甲三名,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若某人在乡试、会试、殿试都得第一名,叫“连中三元”。七、五行相生相克与朝代的更替
1.五行的生克关系
五行学说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反生、反克等关系。
相生即相互资生和相互助长。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即相互克制和相互约束。五行的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用五行学说的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历史,不仅可以解释许多历史事件,揭示朝代更替的内在关系,同时,也可以总结出许多有宜的经验和规律。
在中国的历史上,被史学家称为盛世的有:五行属水的商朝的“武丁盛世”;汉朝的“文景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和五行属土的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之治”。同时,这两种五行的朝代,统治时间也往往较长,如周朝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汉朝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唐朝和清朝都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在五行学说的理论中,水主智,且水为生命的源泉;土主信,且土有极大的包容性和生发性,所谓“土载四行”“万物土中生”均阐明了土的生化、承载、受纳作用。所以,国号为这两种五行的朝代,往往更能显现出超凡的智慧,创造出富国强民的盛世,获得长治久安也就顺理成章了。
八、史料分类
(一)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一般第一手史料比第二手史料更加真实可信。
1、原始史料,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透视历史问题的史料
2、二手史料,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二)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
1、文献史料:最早的文献资料并不是史书,应是甲骨文(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与早期文字的意义相互混淆)。
2、实物史料:实物史料指各类遗物、遗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绘画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其中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3、口传史料与口述史料
(1)口传史料(远古时期神话传说):在没有文字记载前有一定的史料价值;(2)口述史料是人们对往事的口头回忆而写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资料
(三)其他史料分类
1、有意史料:官方组织编写的史书和成文的历史著述、回忆录和公开的报道等,应属于 “有意的史料”;
2、无意史料:官方遗留下来的文书档案、军事文件及其私人信件、日记等,这都是当时的人们在无意中留下的证据。应属于“无意史料”。
八、史观
(一)史观的定义
什么是“史观”?李大钊说,史观就是关于历史的法则性解释或概念。
(二)史观的分类
1、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文明史观的基本特征是: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标准,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农业文明时代和工业文明时代;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从现实追溯历史,从历史联系现实,说明人类历史是如何传承的,注重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以文明类型为研究的基本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以文明史观为指导,我们要重点理解并掌握资本主义发展从手工工场时代到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的演变过程;要重点复习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制度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三权分立制等;以及古代文化中对今天人类社会的发展依然有重大影响的思想如民主思想等。
2、现代化史观(近代化史观)现代化史观的基本特征是:认为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城市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文化上的理性化、科学化、大众化和通俗化,以及社会生活上的平等化和世俗化;现代化的类型可以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英法美是原发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日本史传导型、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传导型、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3、整体史观(全球史观)
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整个人类历史看做一个整体来研究。其研究的对象不仅包括欧洲,也包括广大亚非拉地区。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名著《全球通史》中对全球史观做了如下描述: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全人类,而不仅仅是欧洲人或是非欧洲人。此外,全球史并不等于国别史或地区史的简单相加,而是重在揭示不同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相互联系和影响。
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世界史时,重点考虑世界是如何从孤立走向一体的;重点理解西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全球化等问题。同时,在学习中国史时,把它放在整个世界历史的大背景、大视野下进行考察。
4、唯物史观
马克思所揭示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认为历史的主体是现实的人,他们的性质和活动受制于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盛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具体包括:(1)社会发展动力论
生产力理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阶级斗争学说:阶级斗争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最激烈的手段,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改革的理论: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的实质是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一系列环节,其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近代的资产阶级改革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2)群众与英雄的关系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的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也有重要的作用。
九、史学基本理论及基本方法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1)
第二种观点: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英国率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原因
可能性:(1)经过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比较完善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建立起来,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前提。
(2)早早期的殖民掠夺、殖民扩张和奴隶贸易中,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必要的财富积累。
(3)圈地运动解决了工业革命后对劳动力的需求。
(4)16-18世纪工场手工业的迅速发展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
必然性:18世纪英国通过战争打败了欧洲其他殖民国家,征服了更广阔的海外殖民地。市场的扩大对劳动产品的需求量增加,为满足市场的需求就得提高劳动生产率,因而促成了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个方面(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具体表现在:①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②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由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的性质,因而它必然在上层建筑领域也占统治地位,并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③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及其方向。上层建筑的各个部分由于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对独立性,其改变有早有晚、有快有慢。这种情况决定了上层建筑中思想文化领域里新旧斗争的长期性。(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①从服务的方向上看,一方面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排除反对自己的对立物。②从服务的方式看,上层建筑通过法律、经济、思想等手段的调控来为经济基础服务。③从服务的效果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有促进、阻碍两种情况。(3)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
取决于它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则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力量。社会主义国家里的无产阶级政党是上层建筑中的核心政治力量,其先进性的发挥,就集中表现在它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
3、个人对历史的作用
4、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5、孤证不立
6、史料及其分类
史料是指研究或讨论历史问题的根据或依据。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接近或透视历史问题的材料)和第二手史料(后人对第一手史料做的诠释和解释)。
【省考常识知识点】推荐阅读:
行测知识点总结常识08-24
语文基础知识点古代文化常识07-07
消防安全常识知识07-30
常识知识竞答题库09-08
中国地理常识必背知识点08-03
法律常识常考知识点08-30
高三化学基础常识常用的知识点10-13
知识文献大全:历史常识08-13
文学常识知识集锦12-10
学生交通安全常识知识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