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听课有感

2024-05-10

小学英语听课有感(共13篇)

小学英语听课有感 篇1

小学英语听课有感

唐海一小张玲玲

最近有幸听取了县举办的英语会课活动,听取了市教研员孔广文老师的讲话,受益匪浅。下面谈谈我的体会:

一、在热身活动中老师都选择了优美的英语歌曲或朗朗上口的chant来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英语的环境,效果很好,学生们很感兴趣。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的进入学习英语的氛围,这是我们英语老师在上课过程中所注意的。

二、老师都注重了创设真实的情景来讲授所学知识。老师们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创设情境来吸引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这样学生可以受到感染,有助于以交流和合作等方式更好的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三、这次听课在这方面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单词在课堂上就能掌握,利用游戏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点值得学习,有的老师借助实物学习句子,孩子们一目了然,如学习What colour is it?借助身边的物品,衣物就地取材,让学生很直观很自然的接受新知识。

四、教师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习,有些老师设定情景编对话表演。这一系列的操练活动,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他们始终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一个引导着,一个助手,学生们在既定的情境中自由创作,在对话表演中体验共同创作的快乐,真正起到了“用中学,学中用”和“乐中学,学中乐”的绝佳效果。

五、多用鼓励的语言,有的时候适当的物质奖励也是可以的,在听的这些课中,有些老师选择了物质奖励,如糖果,水果,粘贴画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为了这小小的奖励个个积极性很高。在平时上课中我们不可能课课有奖励,但是张贴画一句鼓励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学习,学到了不少知识,我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自己的教学更加完善,让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更加长久。

小学英语听课有感 篇2

一、要注意课堂教学的规范性

对数学符号语言的表达与运用是学生学习数学中基础、重要的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有些教师没有板书写, 通常采用投影的形式, 没有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强化数学语言的表达与应用, 学生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不规范的现象普遍存在;2一些教师有板书, 但板书不规范。在板书设计及书写上, 以前经常看到一堂课下来板书满满的, 而现在看到的恰恰相反, 课堂板书很少, 许多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 学生顺着课件的播放, 认知仅仅停留在表面, 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同时课件点击与板书的重复现象也经常出现, 如何使多媒体课件与板书有机的结合, 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 值得教师进一步研究。

同时由于教学技术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实物投影等技术的应用, 教师可以发挥集体的智慧, 利用生活中的物品, 设计一些实用的、富有创造性的小实验。当然课堂教学中的严谨规范应与趣味性相结合, 而不是一味的严肃、死板。

二、要注意加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

有些教师认为, 新课程只不过是知识呈现方式的改变, 知识点上没有多大变化, 所以课堂教学还是原来老的一套做法。其实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做了精心的呈现, 老课程知识的呈现的方式与新课程知识呈现方式上有明显的差别。新课程一个突出的理念是, 强调知识的获取过程与方法, 在过程与方法中知识与技能目标得以落实,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感悟和提升, 而实施过程和方法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课堂教学的互动。从现实的教学情况来看, 课堂教学中真正能做到比较充分的互动是很少的, 通常只在某些公开课上能见到。老师们通常会担心互动以后会导致课堂秩序难以控制, 有时可能会出现“乱哄哄”的现象, 更担心课堂上知识和技能目标难以落实。这种想法虽然不无道理, 但这是新课程教学上的一个误区, 若教师精心备课,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设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 有序开展教学活动,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展开不同形式的互动, 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师与小组互动、小组与小组互动等则是教学相长的好事情。

三、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探索

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取, 主要是靠学生的自悟。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各种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挖掘学生的潜能, 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 在“绝对值”一节的教学中, 首先通过合作学习, 让学生掌握绝对值的基本概念, 在此基础, 教师可继续提问:1绝对值等于它本身的数有哪些?2任何一个数的绝对值都是正数吗?3若a>0, 则a的绝对值等于多少?若a=0或a<0又是多少呢?4你还能得出其他结论吗?通过对这一系列的探索性的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绝对值的重要性质。

四、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 要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 既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的数学基础, 也要注意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 学生在数学知识、技能、能力和志趣上存在着差异, 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 因材施教, 因势利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兼顾学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 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 满足他们各自的学习需求, 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例如, 新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试一试”“想一想”“议一议”等问题, 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选用。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 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 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数学成绩。

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帮助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

在数学学习中, 有些学生觉得枯燥无味, 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熟记, 然后反反复复地训练。新教材的内容编排, 切实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 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学生身边的数学故事, 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素材和图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 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 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情。例如, 在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教师可提前两天布置学生收集有关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一些图片、实物, 用硬纸制作柱体、锥体等模型。教学时让每个学生先展示自己收集到的图片、实物和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模型, 然后在按每四人一组, 把这个实物或模型进行归类, 并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最后派一些代表做总结发言, 老师点评, 对做的较好的同学及时表扬。通过这样的教学, 使学生愉快地学到了知识, 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听课有感 篇3

阅读教学到底该教什么?课标中指出阅读教学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用通俗的话说,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品味。课改至今,我们对阅读教学要义的把握应该是比较到位了,撇开那些历练多遍的公开课不说,就是普通老师的家常课,也已将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工作做到了家。如昨天听z老师上的六年级的《山中访友》,学习第四自然段整整用了25分钟,听c老师上的五年级的《窃读记》,围绕窃读的滋味——既快乐又惧怕展开的教学,用了27分钟。细读课文,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课文确实写得很好,几乎每一句话都很有“嚼头”,每一句都让人“有话要说”,学生、教师都舍不得放弃任何一句话。于是,无形中,阅读教学就成了感悟的天下。

其实,感悟语言只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阅读教学的任务还很多,如引导学生学习概括、提炼,学习谋篇布局方法,把作业放进课堂,读写结合等。以《山中访友》第四自然段为例(这段话比较经典),假如我教这段,我会从语言的表达形式入手(因为这段话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结合课堂作业第5题,体会每个“朋友”的特点,感悟“我”和“朋友”的深厚感情,并且把句式训练融于其中。这样的整合包含了语言的感悟和语言的表达,作业也完成了,一举多得。

我觉得,当某个观点、某种教法盛极一时的时候,我们需要冷静地想想,是不是只有这个观点、这种教法了?其他的都不对了、不需要了?我以为,阅读教学好比一日三餐,感悟是中餐,我们不能只吃中餐,我们还需要早餐、晚餐,甚至点心。

本周一听了市语文教研员老师的《伯牙绝弦》,唯一的感觉便是酣畅淋漓,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表达,满脑子只有“绝”这个词。撷其一二与大家共享。

一绝:真正的以生为本

“以生为本”的理念贯穿课堂全过程。无论哪个环节,徐老师始终站在一个引领者、组织者的角度,关注着学生真实的阅读状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层层深入,不断地引领学生获得知识,习得方法。“以生为本”的理念发挥到了极致。

如初读课文时:

师: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叫——古文(学生语),这节课,我们一起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读懂这篇课文。

感悟:强调通过自己的努力习得。

再如引导学生自学研读时:

师:这是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古文学习你们有什么方法?

生:难懂的、不懂的分析一下,再连起来理解。

师:对,先理解难懂的字词,再一句一句地理解,我们在理解难懂的字词时,可以借助工具書,我们手头有哪些工具书?——《词语手册》、课文下面的注释。

生:我们还可以进入课文的情境,体会人物的情感。

师:是的。大家看看老师这儿的建议去读课文。

出示自学建议:

A.借助文下注释、词语手册,逐字逐句理解课文。

B.利用文后资料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C.通过同伴(同学、老师)互助,重点解决疑难问题。

D.感情朗读,把理解感悟读出来。

感悟:分析四个自学提示,立刻就能发现每一个要求都是有目的地提出来的,每一项都是实实在在的方法指导,并且,这些要求是逐步提高的。

在整个自学过程中,教师融进了学生队伍里,和学生一起学习、探讨,这个环节整整花了10分钟!因为教师深入学生,因为给足自学时间,所以之后的交流探讨全是学生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绝:扎实的语言学习

语文课就是要理解语言,理解语言应该是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和理解语言的表现形式的统一体,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关注“说什么”“为什么这样说”,还要关注“怎么说”,即“怎么写”。

如学习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时:

生:这句话说伯牙在弹琴方面很有才华,钟子期善于倾听。

师:你关注了哪个词?

生:善。

师:善就是——

生:擅长。

生: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生:伯牙弹琴的水平很高,钟子期欣赏音乐的水平很高。

师:读一读,读出一个弹琴水平高,一个欣赏水平高。

感悟:既关注重点词“善”,又关注整个句子,还关注文字背后的含义,从词到句,再到文字背后的含义,学得扎实。

总之,这是一堂以学生为本的经典示范课,是理论和实践的完美结合,让我们每个听课教师更加清楚语文教学前进的方向。

小学英语听课有感 篇4

4月19日,有幸随领导及几位校去莲花中学听课,我听了王明明、张雄明和冯全福老师的数学、英语和语文课。通过听课,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三位老师都遵循“明确目标任务---预习自学互助----展示点拨破难——效果反馈检测”这样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在这三节课中,教师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整节课,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这三节课都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学改革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先进经验。

2、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听课有感刘晓丹 篇5

星期天在市工人俱乐部聆听了全国第九届阅读教学研讨观摩会,受益匪浅。这里云集了小语界的名师与新秀,在课堂上,他们挥洒自如。或浅唱低呤,或手舞足蹈,或激昂文字,教学设计独具匠心、别出心裁,各具特色,教学语言充满睿智,课堂上重视语言文字训练、重视读写结合,为我们的教学拓宽了新的思路。

这次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有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教研室赵昭老师的执教的《匆匆》,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听者赞叹不绝。

喜欢他的课源于他的大气自然而又无时无刻不显露他深厚的文学底蕴;源于他课堂上提出要学生“真读、真想、真思考”;源于他用“品情——悟理”的方法教学生学散文„„我想我没有水平来点评他的课,让我用激动、震撼、羡慕、崇拜的心情来和大家分享赵老师课堂上导课的片段吧—— 上课前我们先来背一首诗:

“早晨是上眼睑,晚上是下眼睑,眼睛一眨,就是一天。正月是左脚板,腊月是右脚板,两脚一跨,就是一年。

人生如此短暂,人人都是利箭,在追求的靶上,你射中了几环?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名字吗?她的名字叫《人生》。你知道人生的名字吗?人生的名字是遥远,遥远的名字是等待,等待的名字是岁月,岁月的的名字便是匆匆!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匆匆》”。

《祝福》听课有感 篇6

熊慧芳老师的《祝福》开头的导语就深深吸引住了我。“春天,一个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季节,可有人却满怀绝望的死在了春天里。她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她的很多不幸都发生在这个春天里:她在春天里死了丈夫,她在春天里改嫁,然后又在春天里第二任丈夫死去,孩子被狼叼走、、、人们不是常说苍天有眼吗?不是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需要承受如此多的不幸呢?”一句话引出了本课重点:探究小说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和造成悲惨命运的原因。

这堂课是第二教时,以问题为主导线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其充分交流和碰撞,从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

本堂课结构清晰简练,第一环节是沿生活轨迹,探人物形象。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概括祥林嫂的形象特征。这个环节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展示的方法,学生展开热烈讨论并积极发言。分析的重点是肖像描写中“顺着眼”对人物刻画的精妙作用,老师在引导过程中点拨了人物描写的方法,肖像描写和行动描写,丰富了课堂的知识层面。

第二个环节是探究死因,领悟意蕴。沿着祥林嫂的生活轨迹,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她一步步走向死亡足迹。但鲁迅先生在结尾中并没有明确告诉我们她的死法及死因,请借助文本和想象合理分析。我觉得这个环节设计的很巧妙,对本文主旨的把握就在悬疑探究中解决了。“礼教”“鬼神”“人性冷漠”三把匕首深深刺在祥林嫂柔弱的身躯上,她的肉体的灵魂都在这逼迫中渐渐陨灭。

本堂课结尾是否显得过于仓促?“咀嚼别人痛苦的看客,也不要让冷漠杀人于无形”,最后的引导更具有现实意义,但是若能稍稍联系社会实际,我觉得对于提升学生价值态度上可以成为是本课一大亮点。

纵观本堂课,让学生沿着生活轨迹探究人物形象这一问题涉及的挺好,学生能很直观的看到主人公一步步走向死亡。通过设置了学生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在逐步深入理解小说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由易入难,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学生对祥林嫂这一形象有了饱满的认识,从而更深刻的理解文章的主旨。

熊老师教态亲切和蔼,教学重点突出,课堂容量适当。同时,大胆放手让学生参与对新知的探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和自学能力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在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思考积极,回答踊跃,完成目标情况良好,课堂效率较高,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

小学英语听课有感 篇7

一、情境设置, 同样精彩

对于学生来说, 古代诗歌已是阳春白雪, 再加上抽象的“诗歌语言”, 真要让人望而却步了。如果按部就班地由诗歌演变过程过渡到诗歌内容, 再引出承载诗歌主旨的语言, 虽流畅但又显得普通、枯燥, 并且耗时, 难免使学生在刚开课时就会呵欠连天;如果要想“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课堂内容是紧凑集中了, 但又显得单调、生硬、无趣。如何上出一堂学生投入、有趣高效的古诗文课, 真让人颇费思量啊。两位老师匠心独运, 开场精彩, 情境设置巧妙。

“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有兴趣才会爱学, 才有学习的动力, 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听了陈晓翠老师的公开课后,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深刻了。

陈晓翠老师在上课前播放了一首歌曲, 并将歌词展示在多媒体投影上。优美的旋律、典雅的歌词使师生们共同沉浸其中。上课后, 陈老师请学生们畅所欲言, 谈谈自己对这首歌的初步印象。除了曲调抒情唯美, 歌词大量化用家喻户晓的古典诗词成了学生的共识, 这样, 整节课的重点“诗歌的语言”就被凸显出来。然后, 陈老师揭示谜底, 这首歌就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宣传曲《海上升明月》。今曲古词, 让现代人立即穿越回古代, 品味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这种设置情境法不露痕迹, 巧妙自然。

与陈晓翠老师不同, 高志军老师刚一上课便和学生围绕“高三生活苦与乐”这个话题互动起来。高老师平易的态度、风趣的语言、具有亲和力的表情和接地气的话题很快就使学生们摆脱了陌生感与束缚感, 在一阵阵笑声中畅所欲言, 轻松的课堂氛围随即形成。高老师由学生们的“苦”引出了“痛并快乐着”的白岩松的三个爱好之一——“善于调整心态”, 并引导学生, 心态良好的人生会充满诗意的快乐, 然后回溯到古人的诗意人生, 由此, 高老师水到渠成地串出了整堂课的“苦——乐——诗意——诗歌——语言”这条主线, 清晰的脉络、流畅的节奏让人叹服。

二、不同内容, 异样效果

在课堂上, 教师总是想把自己的知识、本事倾囊相授, 于是, 面面俱到依然是新课改课堂的常貌。这些教师是否深思过, 当自己对下课铃声置若罔闻一厢情愿地传道授业解惑时, 当自己苦口婆心地反复说教时, 为什么换来的是学生的怨气和与期望、付出不成正比的成绩。课堂时间是有限的, 每个知识点细细讲来都可以讲成专题。因此,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从知识体系出发, 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确定教学重难点, 大胆取舍, 合理分配课堂时间, 使学生的精力用在“刃”上, 并借此培养学生举一反三、思考领悟的学习能力。

高志军老师和陈晓翠老师, 正好是这两类教师的突出代表。我们都知道, “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专题内涵丰富, 而高考考点也遍布了这些内容, 要想让学生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上全面掌握, 绝非易事。高老师整堂课对读诗的步骤、如何炼字、如何炼句、诗歌的语言风格、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古典诗歌中常见意象一一列举, 内容不可谓不全, 可是由于时间的限制, 每个内容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给人蝶穿花丛的感觉。由于课时限制, 压缩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时间, 整堂课几乎变成了“一言堂”。

而陈老师在给出歌曲名字《海上升明月》后, 有深意地将“升”改为“生”, 让学生自己品评二字的区别;这个练习引出了诗歌语言的一个考点——炼字, 使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 初步感知了古代诗歌中语言推敲的重要性。然后陈老师紧扣“炼字”, 进行了有针对性、系统、全面地复习讲解, 帮学生明内容, 给学生讲方法, 让学生练答法, 一节40分钟的课省时高效, 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课堂中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这一特点。有了“如何炼字”做示范, 学生对于其他考点自然也是触类旁通。

一节课是面面俱到, 一节课是重点突出, 哪节课的学生有实质的收获自然不言而喻。

甘肃省实施新课改已进入了第四年, 如何在授课时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基础水平、理解程度、个性差异, 充分、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中, 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 总结问题的规律,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无疑给了我借鉴和思考。

摘要:在市级骨干教师培训活动中, 两位教师对《古代诗歌鉴赏——语言》的同课异构给参会教师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同样精彩的教学导入让人回味无穷, 而不同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引起了广泛的思考。

听课有感 篇8

今天下午,我在苏陈小学参加了小学科学教研活动,聆听了两位老师的精彩教学,一节是宋玉琴老师上的《我是怎样出生的》,另一节是燕红梅老师上的《把固体放到水里》。两位老师凭借扎实的基本功,精心的设计,将抽象的科学知识生动的呈现给学生,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我谈谈听完宋老师《我是怎样出生的》一课后

几点体会。

一、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这堂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交流、探究,体现了新课程提倡的的合作学习的方法。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充分的交流、合作。通过交流自己出生时的身高、体重、妈妈的反应等情况,很自然的将有关人出生时的知识普及给学生。在后来的活动中,小组合作、交流,感受一个月胎儿的重量、长度等,帮助学生了解胎儿的生长发育情况。最后全班交流写给妈妈的信,更是将情感教育推向高潮。教师适到好处的运用了师生交流、合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过我认为,如果能在后面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中能够实行分组活动,让每位同学都有体验的机会,将更有利于学生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

二、知识普及适当到位

《我是怎样出生的》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它们是怎样延续后代的》的第三课,在日常教学中我一直有一个疑惑,对人类繁殖自己后代以及有关两性的知识讲到什么深度,如何讲解比较适当。宋老师帮我解开了这个疑惑,通过视频全面生动的介绍了人类从受孕到分勉的过程,图片配合文字具体、形象的展示了胎儿发育各阶段的情况,让学生对自己在妈妈肚子里的情况有了一个全面的理解。课堂设计合理,教学效果较好。

三、注重情感教育

如何更好的让学生体会到与父母的亲情,感受父母养育的艰辛。宋老师也做了精心的设计。在课前宋老师就做了大量的工作,发放了调查表,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给了学生与父母交流的一个机会,增强了学生与父母的亲情。接着通过模拟孕妇的“负重”活动,体验母亲怀孕的辛劳。最后通过小组活动书写对妈妈要说的话,并在班上交流,将情感教育推向高潮。各环节层层相扣、逐步深入,加上教师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深深的打动了学生,很多学生都是含着眼泪与同学交流自己写给妈妈的信。

四、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不易直观感受,但这也给现代教育手段的应用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宋老师没有放过这个机会,她充分利用了图片、声音、视频给学生再现了平时身边不容易见到的现象,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听课有感 篇9

初冬已至,瑟瑟寒气逼近,寂寥肃杀之气让人足以感觉到冬的凝重与僵持。在这萧条清冷之际,饱览名家风采却又让人倍添暖意。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精湛的教学艺术之风有幸刮到了山城重庆。我有幸成为风中的一棵小草,享受到春风拂面的抚慰与希望。聆听到大家的讲课,如沐甘露,收获颇丰,感触颇深。因我水平有限,无法精心提炼、总结,只如教海拾贝似的零星谈谈自己的肤浅收获。

一、高瞻远瞩板块简洁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往往是教师繁琐的分析或梳理故事情节似的串讲串问。因此,一篇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的文章常常被分析得支离破碎,或者学生早已熟悉的故事被问得兴趣全无、索然无味。即使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常常也脱离不了传统的一些教学方式。聆听大家的课堂教学设计,顿感眼界大开、豁然开朗。专家的课堂教学设计能整体把握教材,统观全局,找准一个贯穿全文、直插中心的切入点,抓住切入点展开教学,牵一发而动全身。板块简洁,干练。如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两小儿辩日》,课文讲的是两小儿由于观察太阳的角度不同,因此对太阳的认识不一样而展开的辩斗。一小儿认为太阳“日出初大,而日中时小”,因而“日出初近,日中时远”可谓“近者大,远者小”;另一小儿则认为“日出初苍苍凉凉,而日中如探汤”可谓“近者热而远者凉乎”。一小儿从太阳大小的角度观察,一小儿则从感受太阳冷热的角度思考,各自的出发点不同,因此得出的结果不一样。上课伊始,王老师抓住四个关键词“车盖盘盂”“苍苍凉凉探汤”展开教学,从容推进。先让学生听写两个词,再了解它们的大小,进而链接到两小儿的辩斗。从理解词语入手,直奔中心,可谓高招!全文教学也就两大板块,一是理解两小儿对太阳不同的认识,二是有感情地朗读辩斗,既简洁灵动,又扎实深入。再如,支玉恒老师执教的《匆匆》一文,整课的教学分为 “用心灵诵读”和“用心灵感悟”两大板块简洁、明快、大气,充分体现出教师丰厚的修养和教学艺术。

二、着眼发展细节丰满

如果说简单是一种教学中的大气度、大智慧。它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来源于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的认识。那么在简单的教学环节下,讲究细节细腻深入,更是以学生为本,扎扎实实促发展的体现!更能体现教者的智慧和深刻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只有简洁的板块教学,没有细节的深入挖掘,那教学也就是浮光掠影,不能落实到语言文字上,更不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语文课也就不姓“语”了。因此,具有细节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细节细腻才能灵动而血肉丰满,才能让学生

深入细致地和文本、和学生、和教师对话,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如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时,在课始听写词语时,马上让学生理解四个词语的意思:指一生用手指比划“车盖”和“盘盂”的大小,从“苍苍凉凉探汤”中分别选一个形容秋天和夏天,巧妙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进而在“车盖”和“盘盂”、“苍苍凉凉”和“探汤”之间各划一横线,问:两条线这样画有何名堂?教学从容推进展开。

三、功底深厚游刃有余

名师的教学各具风采,尽显风范,既有豪放、洒脱的大气,也有清新、淡雅的玉兰飘香,还有深情、真挚的人文关怀。这都源自他们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深的教学功底和高超的人格魅力,因此在教学中如清风弄影、游刃有余。三大亮点深刻于心,经久不忘:

1、驾驭教材熟练创新三节课的教学,所选教材难度偏大,含义深刻,有发人深省的富有哲理的散文《匆匆》,有科学知识深奥的文言文《两小儿辩日》,还有自编的语言文化的瑰宝《识对联》。尽管如此,教师都能熟练地驾驭教材,创造性地设计,深入浅出地引领学生尽情徜徉在课堂幸福的星空下。

2、朗读指导艺术高效几位大师的教学中,对学生朗读的指导有独到艺术,令人拍案叫绝。真真切切地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地读、有滋有味地读做到披文入情,入境动情。如在《两小儿辩日》教学中,当学生明白了两小儿说的都是事实后,教师引导学生辩斗。先让学生自由分角色练习,接着指名上台辩斗。当台上学生没有完全放开,没有达到最佳效果时,王老师扮演一小儿和一生辩斗,该生在老师的影响带动下,激情高涨,辩斗有声有色,朗读掀起高潮。此招既是示范又是指导,既影响了台上的一同学,更指导了台下的全班同学,为下一步全班同学辩斗埋下了伏笔。紧接着教师创设情景让全班同学分成两部分(分站两边,眼睛对望)展开辩斗,教师穿插其中不断巧设过渡语,加快语速和加重语气煽情(如:一儿不服曰,一儿反驳曰,一儿申辩曰,一儿扯着嗓子曰,一儿跺着双脚曰,一儿指着一儿鼻子曰,一儿毫不示弱、指着一儿鼻子曰),此时无形胜有形,朗读再次掀起高潮,学生读到忘我的境界。支老师在教学《匆匆》时,起初孩子们读得平平淡淡。师:大家都读了,但你们都是用嘴在读,没有用心读,我们读书要用心灵诵读。接着让孩子们闭上眼睛用心灵倾听配乐朗读,想想作者主要写的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由静心倾听和从录音朗读的声音、语调中,孩子们马上感悟到作者对时间流逝感到惋惜心痛、追悔无赖、反思自责等情感。再次的朗读自然动情了。

3、课堂评价精妙绝伦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学功底闪现出精彩绝伦的课堂评价。表现在:评价语言发自内心、充满激励、有针对性、富有变化。北京的吉春亚老师执教《识对联》中,课堂上教师时时处处用诗意性的语言熏陶感染孩子们。如针对学生举手的情

况,教师激励着:“梅花溢出报春来”,这边“小荷才露尖尖角”,那边“早有蜻蜓立上头”了,“一枝红杏出墙来”;当学生争先恐后要发言时,教师称赞到:“满园春色关不住”!当学生对出的对子各具特色时,教师总结:“横看成岭侧成峰,大家答案各不同。”富有变化的诗语飞扬,学生如沐春风!支老师教学《匆匆》时,一女生的朗读韵味十足,教师评价到:“真好!你多读了一个‘再’字我都没忍心打断你。”这样发自内心、有针对性的评价,既在表扬学生的优点,又巧妙地对其出错的纠正,学生会在幸福中愉快、满意地接受指正。多么深情的人文关怀!

家长听课有感 篇10

11月25日是四年二班家长开放课,我观摩杨敏敏老师执教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一课。

数学,对绝大多数参加观摩课的妈妈们而言,是一门从小就惧怕,觉得枯燥深奥的课程。数学老师,在我们的心目中,也是一脸严肃的形象。然而,杨敏敏老师的数学课,让我们对数学和数学老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

这堂数学公开课安排在第二节课。上课铃响了,不过要让叽叽喳喳、到处乱跑的孩子们乖乖坐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杨老师一句话就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吧!”看来,老师就是老师啊!真有方法!

简单而有趣的小游戏过后,杨老师展示了几道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算式,让孩子们温习已学内容。然后,她又出了几道除数是非整十数的除法算式,通过让孩子们解题、阐述解题思路、纠正错题等方法让孩子们理解和掌握了“试商、相乘、比较、调商”的解题方法。

杨老师的课堂,有着数学老师特有的清晰的思维、准确的措辞、严谨的态度。同时,又无处不体现了杨老师独特的感性和温婉。

她很注重培养孩子们勇于发表独特看法的能力。课堂上,她最经常问的是“还有不同的想法吗?”对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孩子,不管他们正确与否,都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赞扬。她对每个孩子都充分尊重。有个孩子在回答问题时有点表述不畅,但是在他结结巴巴表述的时候,杨老师并没有打断他,而是通过不着痕迹的提示让他完成了这次作答。杨老师几乎对每个回答问题或上台解题的孩子都会说一句“谢谢!”这简单的两个字让孩子们体会到了被认可、被尊重的感觉。我想,以后,他们也会对别人的举动真诚地道谢和赞美吧!

最打动我的是家长会时,杨老师特地提到,有个别孩子在阐述解题方法时,似乎还没有很好地掌握这节课的内容。这让她有点不安,一直在思考,追问自己的讲授是否到位。

一个在课后还在反思自己教学的老师多么不易!一个平等地对待孩子,充分地尊重孩子的老师多么难得!这,就是老师的情怀吧!

《分数的意义》听课有感 篇11

李焕立

昨天,市里举办特岗教师岗位培训学习活动,安排学员到基层学校听课学习。其中听了一节小学五年级数学课《分数的意义》。这是一节精彩的课,是一节让培训学员受到很大启示的一节课。

就《分数的意义》一课而言,知识点分别是分数的产生、单位 “1”、分数的意义、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和意义、分数单位。单位“1”这个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难点,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教师从一个苹果、一台电视机、一个手机到一箱苹果、一件牛奶等引出单位“1”的概念,然后让学生体会单位“1”的含义,接着进行拓展,如三个苹果、四个学生等也可以看成单位“1”,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学生就好理解了。分数意义的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平均分”的含义,然后通过对不同图形的一些部分进行涂色,得出“份数”的概念,进而得出分数的表现形式,顺势引出分数的定义。通过画2个单位的数轴的四分之三;把8个苹果分成四部分,涂色三部分让学生进行讨论和辨别,是八分之六,还是四分之三等内容进行强化联系,让学生再次理解单位“1”、平均分和分数的意义,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分数的意义。

简单小结后,教师出示课堂练习,有辩一辩,涂一涂等多种类型的题目。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要求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如把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连在一起,要求学生说出其中一格是正方形的几分之几,是长方形的几分之几,是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强化对单位“1”的理解。最后用双手游戏(我有一双灵巧手,可以用作分数。教师用一双手的几分之几、一只手的几分之几来要求学生做相关动作)结束本课。使学生在游戏中巩固了新知。

听完此课后,有几个感悟。一是教学过程简洁。课的开始,就直接让学生通过1的计量单位的变化,理解单位“1”的含义。教学中也没有多余的动作与环节,一步一步让学生加深、巩固对单位“1”的理解。说实在的,现在有的课看起很花哨,又是讨论,又是情意模拟等等,花样很多,但一节课下来到底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学生还是一头雾水;二是题目设计合理。纵观本节课的练习,教师始终注重了开放性与趣味性。如让学生进行图形涂色、补充完整图形、判断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始终被激活,教师也顺利达成教学目标;三是注意课堂生成资源的利用。在进行苹果等分时,教师抓住有学生没有正确理解平均二字,反复强调和口头补充小练习,从而使学生牢记于心;四是生动有趣的课堂小结。通过手指游戏,使学生非常直观、形象地加深了对单位“1”、平均分的理解;五是注重情感培养。如画数轴时要求学生必须使用直尺,写作业时一定要工整。

小学英语听课有感 篇12

一研教材透

坟台赛区选手抽选的课题《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是二年级教材第六单元的内容,围绕“伟人”这一主题分别讲述朱德身先士卒和战士们一起挑梁、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六位执教老师在落实低段教学的字词教学的基础上,紧扣单元训练点,既引领学生感受伟人心系百姓的高贵品质,初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又能够借助文中关键词句,细读文本品词析句,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品味内容,走进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陈佳蕊引导学生体会战士们挑梁的不容易,从语句到词语,从面到点,剥笋似的斟词酌句,然后把学生体会出来的路远山险、挑梁艰难的情感,融入到朗读过程中。而高贺珍老师不仅从这一个句子的研读中让学生明白挑梁面对的困难,她还让学生找到文章中潜在环境的描写,以及利用山高路陡的图片,从视觉上直观地感受,孩子们的认识立体起来,读得更加入情入境。又如孙家蕊和张芹都是进行《难忘的泼水节》第一课时的教学,她们能够依据低段目标的要求,实实在在识字,扎扎实实读书,真正达到二年级语文教学的目的。

而对于选手们展示的《雾在哪里》《雪孩子》这两篇课文,是第七单元“想象”这个主题的内容,侧重体现想象之美,《雾在哪里》的想象充满童趣,《雪孩子》的想象美好纯真。《雾在哪里》的课堂上,我们看到三位执教者在重点研读教材第三、四、六自然段雾的变化的时候,都能先让学生找出雾自言自语的话,再勾画出雾把什么藏起来和藏起之后的景色。同时在品读课文语言时,抓住“无论……还是……都……”的句式表达大雾笼罩下的景象,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内化,在想象中丰富文本,学会表达,特别是老师出示句式:雾把 藏了起来,无论是 ,还是 ,都 。以此为依托,将雾的淘气可爱,引入到孩子们身边的现实生活,让想象成了有源之水。《雪孩子》的教学,三位老师都能树立长文短教的意识,着眼课文第五到第八自然段中雪孩子奋不顾身勇救小白兔,它焦急的语言、急切的动作展现着它勇敢、善良、舍己为人的英雄形象。并且还能够关注课后练习“默读课文,试着不出声”,这是统编教材第一次提出“默读”,该怎样渗透默读,确实是教学的一个重点。李夏雪老师由方法引路,让学生了解默读“三要三不要”的基本要求:不要出声读,不要动唇读,不要用手指着读,要用明亮的眼睛看,要用聪明的脑袋想,要用灵巧的小手画;学生按图索骥,尝试着去默读解决问题,从学生的学习反馈来看,有了一定的实效。

二研方法活

听课有感于语言的魅力 篇13

最近教育办举行的这两场教研活动,使我学到了不少东西,也身感自己的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有许多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深感不虚此行.4月12日观摩了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各有特色。对于正在语文教学的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收获也很多。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当我听着孙老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深入到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心灵深处。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孙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以及她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肯定的教学评价用语等等……不仅烘托了课堂的气氛,还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如,一段优美的范读,不仅起到了示范作用,还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感受到老师的语言太美了,我也要这样去读,从而唤醒了学生读的欲望。这一方面更值得我去学习。

上一篇:下西号乡廉政文化宣传调研报告下一篇:秋凉抒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