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

2024-05-20

过剩(精选10篇)

过剩 篇1

中国9大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情况分析

1.钢铁业。目前,中国钢铁业虽然面临严峻的产能过剩问题,但国内企业的增产意愿仍然旺盛。据中联钢网统计,,中国将有24座新增高炉投入运行,年设计产能为3500万吨。虽然与新增加的7000万吨相比减少了约一半,但在行情低迷的情况下,产能仍将持续被增强。据悉,钢铁制造行业产能过剩已持续好几年,在前,粗钢产能利用率在83%以上,但20后产能利用率整体下了一个台阶,再也没有回到80%,即长期产能过剩的体现。

2.煤炭业。从开始,我国煤炭行业的经营困境一直未得到缓解。统计显示,目前,我国煤炭行业亏损面已高达80%左右。根据Wind数据统计,截至207月24日,19家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的煤炭企业,有8家煤炭企业净利润亏损,有14家煤炭企业净利润同比下降。其中,煤气化预计上半年亏损3亿~3.3亿元;神火股份预计上半年亏损3.4亿~3.7亿元;而国投新集更是预计上半年亏损6.5亿元,同比下降594.50%。而对于亏损的原因,多家煤炭企业都提到,是由于煤炭市场产能过剩,煤炭价格不断不跌造成的。20,中国原煤产量仅为15亿吨。时,中国原煤产量达到35亿吨;月21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表示,“十一五”以来的7年间,全国煤炭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5万亿元,累计新增煤炭产能约20多亿吨;截至底,全国现有煤矿总产能约39.6亿吨,产能建设超前3亿吨左右。

3.平板玻璃。平板玻璃是中国政府认定的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之一。据中国的证券公司国泰君安证券统计,中国全境已有290条平板玻璃生产线,年预计还将新增42条。由于中国房地产行情萎靡不振,当前平板玻璃行业库存正快速膨胀。在此背景下,中国企业开始通过出口来谋求生机。中国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4月,我国共出口平板玻璃17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了11.4%,出口额增至了1.32亿美元,是上年同期的2.4倍。主要出口地为东南亚国家,隔热性能优良的高性能建筑玻璃似乎实现了出口增加。

4.水泥。我国水泥行业早在就出现产能过剩的苗头,当时立窑等落后产能的产量占总产量的78%,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22%,主要任务是淘汰落后的立窑产能过剩。到20,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水泥总产量已达90%,在房地产业和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的需求推动下,众多行业纷纷涌入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不断积聚。从年年初开始,中国在建和拟建的生产线还有220条,熟料产能是2.8亿吨,折合水泥产能是4.5亿吨。如果这些生产线全部建成,水泥产能大概要达到35亿吨,而“十二五”规划中确定的水泥需求量大约是22亿吨。如果在建、拟建线项目全部建成,按照需求和产量比例测算,水泥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将进一步降低为62.9%。

5.电解铝。资料显示,2013年,全国实际生产电解铝2194万吨,过剩率超过30%,产能过剩甚至超过了钢铁行业。目前,我国铝价已经回到了25年前的1元/吨左右,但当时电价仅0.1元多,人工成本和劳务材料等也大大低于当前,在这种情况下全国电解铝企业账面几乎很难赢利。中国铝业发布的2014年一季度报显示,该公司当季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亏损21.57亿元,亏损额同比增加11.81亿元,究其原因主要是电解铝主要产品的价格下滑。据高盛测算,以现金成本计算,中国约有50%(合1100万~1200万吨)铝产能处在亏损状态,相当于全球总供应的25%左右。只有实际减产规模能够达到100万吨,铝价的中期前景才会转好。

6.船舶。《2013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和手持订单量占全球市场份额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已连续3年位居世界第一。但在这“世界第一”的背后,中国有过半船舶企业却是接近“零”接单。截至2013年三季度的1168万修正总吨接单量都集中在中国69家船舶企业中,其他80多家企业则均未斩获,有些甚至已经处于停工状态,且订单主要集中在大型船舶企业手中,中小船舶企业获得的订单少之又少,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而即使大型船企,也避免不了亏损的结局。~,中国造船产量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中国造船业接单量首超日本,年迎来历史性一刻,造船订单与世界造船霸主韩国只有0.3%之差。

7.光伏。2013年,天则经济研究所发布的研究报告预计,除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外,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产能过剩,如太阳能电池产能过剩达95%。据悉,20,全球前五位的太阳能组建供应商来自中国的企业就占到了4位。

8.风电。天则经济研究所报告指出,风电设备产能利用低于60%。与光伏产业类似,风电设备同样经历着“过山车”。前几年,随着中国风电产业的迅速发展,众多企业一窝蜂地进入风电制造行业,从20开始,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年均增长率开始出现负增长,突然的“刹车”使国内风电设备40%以 上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业内人士称,现在风电行业是全面亏损,做得越多,亏得越大,如果这种状况持续下去的话,整个产业都会崩溃。而盲目的跟风令企业无暇 东顾,耽误了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的时间与投入。以海上风电为例,跟国外的海上风电相比,我国在海上风机的制造方面缺乏核心技术。目前,我国有15家风电设备制造商在做5~6兆瓦风机的研发工作,其中有5、6家已经生产出样机,并实现装机,大部分企业还处于研发阶段。在这些企业中,真正用自主技术来进行研发的企业并不多,大部分企业还是依赖国外的技术。这也是其他产能过剩产业的通病。

9.石化产业。目 前,国内石化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普遍,传统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情况严重,“十二五”后两年产能过剩将进一步加剧。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称,除少量的有机 产品和专用化学品外,从无机化工原料、农用化学品、橡胶制品到炼油以及大部分有机原料和合成材料,包括部分化工新材料,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初步估 算,产能过剩行业销售收入合计占全国石化、化工行业总销售收入的60%以上。而在以前,仅有甲醇、聚氯乙烯等少量的行业产能过剩。而目前,各行业仍有大量在建产能,预计2014、2013年将陆续投产。石化联合会预测,炼油、尿素、磷肥、聚氯乙烯、纯碱、电石等行业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产能过剩更加严重;氟化氢行业产能利用率达到54%,比2013年有所提高,但产能仍处于极度过剩状态;PTA、甲醇、烧碱产能利用率也有所提高,但产能过剩仍十分严重。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网)

过剩 篇2

目前,随着前几年建成能力陆续投产和需求疲软,钢铁工业产能过剩问题越来越严重。今年我国钢产量预计4.6~5亿吨,而实际产能已达6.6亿吨,在建能力还有6800多万吨,不仅占用大量资金,还严重影响企业降本增效。所以,如何按照温总理指示,采取措施治理产能过剩,降低投资与生产成本,保持钢铁工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摆在钢铁战线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如何防治产能过剩?首先应该找出产生能力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坚持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这次的钢铁产能过剩从表面看主要是因为前几年钢铁工业高发展积累的产能集中释放和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市场需求的骤然下降,但只要进一步深入分析,就会发现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治理产能过剩就要从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入手,各个击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钢铁工业目前实际状况应关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根据国内市场仍有一定开拓空间的情况,通过调整结构,改善服务,千方百计扩大内需

扩大内需,是在保增长的形势下防止或减少产能过剩的一项主要措施。前几年,我国钢铁工业连续多年高增长,年均增钢4000万吨以上,但能力过剩并不明显,有时还会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近两年来,我国钢产量基本没有增长,新增能力也受到严格控制,而产能过剩却在明显加剧,原因在哪里呢?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需求减弱,特别是占钢材消费量85%左右的国内需求增幅明显降低,代表国内钢材消费水平的表观消费量,增长有限。2008年在我国钢材新增能力4000万吨以上的情况下,实际消费量仅增加1000多万吨,同比仅增长4.3%;今年前5个月新增能力陆续投产而消费水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这样,在消费水平基本没有增长的情况下,前几年大批新增能力的集中释放,必然带来严重的供过于求,产能过剩。如果近两年国内消费水平仍保持前几年的增幅,每年增加4000万吨左右,产能过剩将会大大缓解。所以,解决钢铁工业能力过剩首先应该从扩大内需做起。当然,解决这个问题主要是靠国家的宏观政策,靠下游行业即用钢部门的回暖和发展扩大市场。有的人认为目前国内钢材市场已经饱和,开拓市场已无能为力。实际并非如此,现有市场仍有一定潜力,钢铁工业自身也有许多工作可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按市场和用户需要调整产品结构,开拓现有市场。只要我们将市场细分,并跟踪社会发展对钢铁工业提出的新品种、新需求,就会发现仍有许多新的开拓空间。

首先要从顶替进口产品上挖潜力。目前,每年我们要进口钢材1500万吨以上,有些产品并非国内不能生产。只要我们依靠技术进步开拓新产品、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部分产品完全可以以产顶进,提高国有钢材市场占有率。在这方面我们已有成功经验。1997年,针对当时钢材进口量较大、严重冲击国内市场的特点,为了增加国内市场份额我们曾经搞过8年的“以产顶进”,即通过科研攻关,开发新产品,提高国产钢材产品质量替代进口,在自家门口开拓国际市场,有效提高了国有钢材市场占有率。

其次,在保增长中特别是最近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出台后,其中的民生工程、环保工程、高科技领域,仍有许多市场可供开发。当然这里的开发难度较大,有的需要通过科研攻关开发新品种,有的需要提高质量,改进服务,满足不同层面、不同部门的需要。最近有位同事腿部骨折手术中需要用钢板保护,医生征求意见说:是用国产板还是用进口板?国产的便宜只需1万元左右,但稳固性差;进口的较贵需要5万元左右,但稳固耐用。从身体第一的观念出发患者当然要选择进口板。。但进口板价格相当于国产板的5倍。这件事说明,如果我们通过科研攻关开发新品种,提高产品质量,使国产钢板达到进口板的水平,人们就会用国产板,不仅增加了市场份额,而且产值提高4倍。还有钢窗的退出问题,十多年前,大部分房屋建设、民居工程多采用钢窗,近几年来大部分都已经退出,原因在哪里?当然主要原因是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变化使然。但也有钢窗产品几十年不变质量低下、服务不到位等问题,如果能开发出价低适用质量高的新产品,还会保留一定的市场份额。甚至在有些方面可能还会有新发展。

最后,通过发展深加工,增加钢材消费。第一,加快钢结构市场发展,扩大板带消费量。在发达国家钢结构住宅达40~50%,我国钢结构比例很低。近几年我国每年竣工6亿平方米的城镇住宅面积,如果有10%采用钢结构每年用钢300多万吨,不仅增加钢材消费量,而且可以降低住宅价,格,促进房地产发展,又会增加钢材消费。第二是发展焊管。发达国家焊管占钢管总量的65~74%,我国仅占55~58%。我们可以通过新产品开发生产高端油气输送管及油井管,增加板带消耗,减轻板带产能严重过剩的压力。

总之,只要坚持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扩大内需还是有一定潜力的。

二、针对目前钢材出口大幅度下滑,进口有增无减的特点,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政策威力,开拓国际市场,改变钢材出口大幅度下降的不利局面

在新增能力集中释放,国内市场需求受限的情况下,防止能力过剩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增加出口,减少进口,通过进出口调剂保持供需平衡。但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却出现了相反的走向。出口钢材大幅度下滑,进口钢材不降反升。2007年,我国是全球第一钢材出口大国,全年出口钢材折合成粗钢达6265万吨,扣除进口钢材1688万吨,净出口钢材达4577万吨,有效缓解了国内市场。但是,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钢材出口进入下滑通道,而且下滑幅度越来越大。2008年我国出口钢材5918万吨,同比下降5.5%。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钢材市场持续低迷,贸易保护又不断扩大,使过去长期处于国内钢材价格低于国际钢材价格的情况出现明显倒挂,国内钢材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使钢铁产品出口陷入困境。今年5月份我国出口钢材135万吨,同比减少420万吨,下降75.7%,钢坯出口为0;进口钢材165万吨,高出进口30万吨,同比增加32万吨,增长24.1%,进口钢坯70万吨,增加68万吨,增长34倍。1~5月份我国共出口钢材790万吨,同比减少1380万吨,下降63.6%,进口钢材650万吨,同比减少50万吨,下降7.1%。进口钢坯228万吨,增加220万吨,增长约27.5倍。将钢材折算成粗钢,1~5月,净进口粗钢79万吨,与去年同期的净出口粗钢1567万吨相比等于减少钢材出口1646万吨,留在国内市场,加大了国内钢材市场压力。

同时,钢材的间接出口也在减弱,今年前5个月,消耗钢材量较多占我国出口总值份额较大(约占58.8%)的机电产品出口下降24%。依靠出口机电产品间接带动出口钢材的出路越来越窄。近几年来,我国每年钢铁产品直接出口和间接出口一直占钢产量的20%左右,今年前5个月不足5%。这样一来,就进一步加剧了国内产能过剩问题。特别是生产出口产品的能力过剩更加突出。由年能生产出口钢材6000多万吨的生产能力一下子降到生产几百万吨,尽管有些产能可适当转产内销产品,但能力过剩之严重程度也可想而知。所以,要缓解钢铁生产能力过剩,必须加大力度开发国际市场,最大限度地消化国内过剩产能。

要清醒地看到,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钢材市场需求大幅度下滑,美国、韩国、日本等产钢大国钢产量下降30~40%,仍然供过于求,价格下滑,竞争激烈。而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些情况使国际市场的开拓难度越来越大、但这一切又不能成为我们回避或放弃开拓国际市场的理由,而应成为激励我们知难而上加倍努力的动力。

首先要在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遵循“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原则选择参与竞争的制高点和切入点。目前,在技术装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优势不大,但在人工成本方面由于我们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较大,可以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金属制品、深加工产品等方面加大开发力度,增加出口。再比如目前发达国家都在利用自己的技术装备优势在高精尖产品上搞竞争,而一些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钢铁工业比较落后的国家所需要的钢材并非都是高精尖,我们可以避其锋芒,攻其弱点,在发展中国家和被忽略的产品方面开拓市场。

其次,要广开思路,寻找钢材出口新的增长点。最近我国外援项目越来越多,如铁路、水电、矿山等都是消耗钢材的大项,可以通过谈判协商逐步实行带材带设备援建,人材合一,带动钢材出口。同时,对钢材间接出口也要给予重视。据了解,有些生产出口机电产品、家电产品的厂家往往迷信进口钢材,认为生产出口产品就要用进口原材料,不愿用国产钢材,使钢材间接出口受到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是通过联合改组与下游产业建立互惠共赢产业链,特别是与出口量比较大的机电行业、家电行业、高新技术领域的企业通过联合改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享联合体,通过体制约束和利益驱动,鼓励这些单位使用国产钢材。二是搞好宣传、改进服务,改变这些企业不愿使用国产钢材加工出口产品的传统观念,为增加钢材间接出口创造有利条件。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撑。但目前有的人认为,宏观政策由国家制定,行业和企业无能为力。使政策威力不能充分发挥,政策潜力需要进一步挖掘。要真正发挥国家政策的威力,成为开拓国际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助动器,目前,急需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针对目前钢材出口难度较大,国家在研究制定政策时为支持鼓励钢材出口给予较大倾斜,在这方面,国家最近已在出口退税等方面连续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先后六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到目前为止,我国钢材出口整体退税率已达13%,相应降低了钢材出口成本,但仍有一定的调整空间。二是企业要积极配合,使已出口的政策落实到位。因为要真正发挥政策威力,使各项政策真正落到实处,需要上下结合。同样一项政策,由于落实的深度、程度和范围不同,发挥的作用威力也大不一样。比如,对近两年来国家先后出台的所得税和增值税改革政策,有的单位研究得透、用得好、用得活,使其中的优惠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确实发挥很大威力;相反,有的企业,对政策学习理解不够、措施不力,政策效应也受到一定影响。所以,作为生产出口钢材的企业,一定要及时跟踪国家政策,认真学习,保证用好用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威力。

三、吸取经验教训,正确处理保增长与防止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防止在保增长的掩护下增加新的过剩产能

钢铁工业发展历史表明,凡是由高发展转入急剧下滑的困难时期,总是要产生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这既是高发展的后遗症和惯性所为,也是钢铁工业发展历史上的一个规律性问题。而且是增长越快,持续的时间越长,刹车越急,积累的过剩能力也越大。早在90年代初,钢铁工业经过1992年至1997年5年的高发展,到1998年,由于受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钢铁工业也曾出现过高发展后的急刹车,因而也出现了明显的结构性产能过剩。不过因为当时基数相对较小,发展与下滑之间的落差也没有这次大,所以过剩能力相对较少,不到2000万吨。2008年钢铁工业经历了近十年的高发展,新增能力大,持续的时间长,再加上这次经济危机是全球性的,来势猛、落差大、影响广,过剩产能也超过历史水平。这些事实说明能力过剩总是与高发展保增长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大部分是在高增长的诱导下过快发展逐年积累后的集中暴发。特别是目前,保增长与能力过剩同时并存,如何正确处理保增长与防止产能过剩之间的关系,做到既保持较快平稳发展,又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剩产能,就是一个比较复杂值得认真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受过去多年高发展的惯性影响,有的同志认为要保增长,就要增加投资,扩大规模,有的甚至不分轻重缓急,不管长线短线,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扩张能力,使能力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这是目前值得关注的一个倾向性问题。最近,国家已叫停了一些钢铁建设项目,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据说阻力还不小。有的地方仍然以保增长为借口争上钢铁项目,甚至有些过去已经关停的小钢厂也想借尸还魂,死灰复燃。这说明前几年盛行的比产能、上规模、争老大的盲目扩张观念还有一定市场。今年上半年的情况就是有力的说明。今年1月-5月份全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67.94亿元。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新增炼铁能力6840万吨、炼钢能力5798万吨、热轧生产能力6839万吨、线材生产能力1440万吨。在钢铁产能已经过剩的情况下,一些地方以淘汰落后为名,继续扩大生产能力,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重复建设,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的矛盾,应该引以为戒。

要解决以上问题,最重要的是从国家到地方和企业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和超前意识,把好新上投资项目审批关。对长线或预计在短期内即要变为长线的项目、对于已经落后或一两年内即将变成落后的项目要坚决砍掉。要从项目审核、土地购置、信贷、安全环保和市场准入等环节层层把关,行行设卡,防止出现漏网之鱼。同时应该认真清理在建项目。最近,在8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钢铁、水泥等行业抑制产能过剩提出了5条指导意见,要认真执行:

一要严格市场准入。进一步加强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审批管理,不得下放审批权限,严禁化整为零、违规审批。

二要强化环境监管。加强对区域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将其作为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项目影响评价文件的前提。未通过环境评价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

三要严格依法依规供地用地。对不符合产业供地政策的项目,一律不批准用地。对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的项目,一律不得供应土地。

四要实行严格的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发放贷款。严格发债、资本市场融资审核程序。

五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加强行业产能和产能利用率的统一监测,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等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企业和投资者落实国家产业行业发展规划,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

四、针对落后产能越积越多,淘汰落后乏力,产业升级进展不快的特点,要在淘汰落后和产业升级上加大力度

目前,钢铁行业过剩能力中绝大部分属于落后产能,加快淘汰落后步伐,实际就是直接消减过剩产能。近几年来,我们的过剩产能为什么会增长如此之快,数额如此之大?一方面是由于新增能力过快,另一方面也是与我们淘汰落后进展缓慢,甚至有些地方和单位存在着产能只增不减的传统观念分不开的。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转变观念把淘汰落后与产业升级紧密联系起来。由于我国钢铁工业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落后产品也有市场,产业升级和更新换代周期较长,不少企业的生产能力基本上是只建设、不淘汰,只增不减。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产品升级加快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我们在2O05年就提出了淘汰落后,但由于有些落后产品还有一定市场和利润,淘汰落后进展缓慢,与我们规划的淘汰目标相差甚远。在新增能力不变的情况下,每年少淘汰一吨落后能力,就等于增加一吨过剩能力。逐年积累起来,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所以,淘汰落后首先需要转变观念。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淘汰落后进展迟缓,不仅积累的落后产能越来越大,还会大大影响产业升级的进展。今后淘汰落后和产业升级的任务越来越重,不仅要完成当年的任务,同时还要还清历史欠账,必须加大力度,加快发展。

其次,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效益的关系,做淘汰落后的促进派。淘汰落后所以进展缓慢,一要严格市场准入。进一步加强钢铁等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审批管理,不得下放审批权限,严禁化整为零、违规审批。二要强化环境监管。加强对区域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并将其作为受理审批区域内高耗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前提。未通过环境评价审批的项目,一律不准开工建设。三要严格依法依规地用地。对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的项目,一律不得供应土地。四要实行严格的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按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及相关产业政策要求发放贷款。严格发债、资本市场融资审核程序。五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建立部门联合发布信息制度,加强行业产能及产能利用率的统一监测,适时向社会发布产业政策导向及产业规模、社会需求等信息。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引导企业和投资者落实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加强行业自律,提高行业整体素质。除了工作上的难度较大以外,还有一个如何处理局部利益和全局效益关系问题。因为有些落后产品从全局讲已经过剩,应该淘汰,但在局部地区暂时还有一定用户,而且该产品还有一定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企业认为谁先淘汰谁吃亏,谁也不愿作吃亏的买卖,总是寄希望于别人先淘汰,自己再生产几年。这种思想必须改变。

再次,全面理解淘汰落后与重复建设的关系。淘汰落后主要是从技术层面淘汰相对落后的小高炉、小转炉、小轧钢等,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而防止重复建设则不仅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对高水平重复建设也要防止,而且从某种意义讲高水平重复建设带来的危害更大。目前,钢铁行业已经出现的板材产能增长过快、集中释放的问题,说明冶理先进的过剩产能要比冶理落后产能的难度更大,损失更大。因为一旦成为过剩产品,越是装备越先进,技术含量越高,则投资越大,占用资金越多,造成的损失也越严重,越应该淘汰出局。如果我们现在不采取有力措施控制和防止所谓高水平的重复建设用不了多长时间,也必然会落入被淘汰之列,增量是这样,存量也是这种情况。

最后,要研究和妥善处理淘汰落后的退出机制和善后工作。淘汰落后进展缓慢有企业积极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也有相关部门对淘汰落后的退出机制和善后工作不明确、不到位、可操作性不强的问题。因为淘汰落后不是简单的拆一座高炉或停一个钢厂,关系到资产如何处置、账款如何划分、入员何去何从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題不解决或解决得不好,其中任何一个问题都可拖住全局。所以要加快淘汰落后步伐,缓解产能过剩问题,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协同作战,齐抓共管,研究并做好淘汰落后的退出机制和善后工作,为淘汰落后产能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五、鉴于有的企业各自为政、自我发展而形成的产业集中度降低、能力失控问题,加快联合改组,把提高产业集中度与治理产能过剩结合起来

钢铁工业目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产业集中度低,粗钢生产企业平均规模不足100万吨,目前排名前5位的企业钢产量仅占全国总量的28.5%。而且从近几年来的发展趋势看产业集中度不是提高,而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所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也是钢铁工业急需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解决这个问题过程中曾出现过一种片面认识,有的人认为要提高钢铁产业集中度理解为各个企业都把规模做大、增加产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不少企业想通过自我扩张达到千万吨级、两千万吨级。而且有些地方和企业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借口出现了小钢厂要变中型钢厂,中型厂想变大钢厂,大厂要变特大型的自我扩张、盲目发展现象。由于分散发展自我扩张,不仅产业集中度不升反降,而且造成产能失控,成为今天产能过剩的重要原因之一。合理解决这个问题的最佳选择是统筹规划,联合改组,按照强联合,优势互补原则,发展大型钢铁联合集团,不是靠每个企业自成系统、各自为政、自我扩张、分散发展;而是联合起来,强集小成大,把蛋糕做大。这样既可以实现低成本扩张,提高产业集中度,又可以避免盲目发展,造成总量失控。在这方面我们有经验,也有教训。比如原来在山东、河北、辽宁等一个省内同时要搞两个或几个千万吨级钢铁企业,只从单个企业自身出发,缺乏全省或跨省的总体发展战略。这样在资源优化配置、发挥规模效益等方面受到一定限制。近两年来各省先后联合成立了全省范围的钢铁联合集团,由原来的千万吨级一下子提升到三四千万吨级,在全省总量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企业规模上升了两三千万吨级,以河北钢铁集团为例,原来大部分是不足千万吨级钢铁企业,成立联合集团后,最终要发展成为四千万吨以上的大型联合集团,既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又有效控制了总量,这些经验值得借鉴。

六、鉴于能力过剩反复出现、久治不愈问题,要从转变增长方式、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铲除滋生能力过剩的温床和土壤

从现象看能力过剩总是表现于经济衰减时期,但追根寻源它的积累成因主要在高发展时期。高需求拉动高发展,高发展刺激高增长,一旦出现经济急刹车,需求大幅度下降,必然酿成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今天的能力过剩往往是昨天的增长过快带来的,增长过快又往往是由于增长方式不当造成的。所以,归根结底增长方式不当,才是形成能力过剩的深层次原因和主要根源。因此治理能力过剩也要坚持标本兼治,首先应从根上治起。即彻底转变增长方式,铲除可能诱发产能过剩的观念、制度、机制和土壤,把事后治理改变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把可能引发能力过剩的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只有这样才能跳出历史上经常出现的“高需求——快增长——急下滑——高过剩——难治理”的恶性循环的怪圈,清除病灶,减少反复,实现较快、平稳、协调发展。

根据我国钢铁工业现状,转变增长方式首先要关注以下几点,实现这样几个转变。第一,根据我国国情和资源特点,由大出大进型发展向立足于国内需求、主要以满足国内市场需要为主转变。长期以来,我国钢铁工业呈现出大进(铁矿石)大出(钢材)的特点。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个特点更加明显,2006年至2008年,我国进口铁矿石4亿吨左右,出口钢材5000万吨左右。在这种模式影响下,有的人对国内市场供求观念淡薄,认为钢产量可以大增长,国内用不完可以上国际市场。所以,有些企业以国际市场调剂为借口,出现超常发展,能力失控,2005年以后,全国每年新增能力达5000万吨左右,远远超过市场增量,能力过剩,鉴于我国国情和国际钢材市场的不稳定性和风险大的特点,2005年在国家制定的《钢铁产业发展政策》中明确提出了限制钢铁低档产品出口的规定,钢铁行业也提出了我国钢铁工业发展以满足国内需要为主的发展战略。但由于受当时大进大出思想观念的影响,总量控制不够严格,有些地方和企业能力失控现象仍然时有发生,成为产能过剩加剧并反复出现的原因之一。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防止大进大出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带来的风险。最近两年出现的出口钢材大涨大跌,已对大出的风险作出了印证,敲响了警钟。

第二,由数量型发展向品种、质量、效益型发展转变。这一转变我们已经实施多年,但往往容易随市场的变化左右摇摆,没有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市场萎缩供过于求时,比较重视;一旦市场转旺,需求增长,又会出现重数量增长,轻品种质量现象使新增能力失控,过剩产能增长现象。这也是造成产品质量忽高忽低、过剩产能忽多忽少的原因之一,应引以为戒。

第三,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经营、结构优化型发展转变。这是钢铁行业受总量限制条件下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和必由之路。

第四,由投资拉动型、资源消费型发展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转变。这是根据我国国情和资源特点确定的节约资源,优化环境保持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第五,由资产增量型发展向存量资产优化型发展转变。这既是实现钢铁产业优化组合,提高产业集中度的需要,也是实现低成本扩张战略的必然选择。

产能过剩之殇 篇3

伴随着连续数周的钢价反弹,大量中小钢企似乎预感到了“春天”即将到来——大量停产、限产的企业纷纷复产,蛰伏的产能再次得到了释放。中国钢铁协会会长、武钢集团总经理邓崎琳给出的数据是:1月、2月粗钢日均产量分别高达132万吨、142万吨,2月的数据折合成年产量将高达5.2亿吨。

但随之的反转,让不少人大跌眼镜。业内的一致观点:产能过剩,需求低迷——这不是“乍暖还寒”的迹象,而是长期低迷的开始。

另一方面,钢铁行业的主要原材料铁矿石经过连续几年的疯长,依然高企。用邓崎琳的话说,“已经涨成了天价,这个价格失去了理性和商品实际价值。”

钢铁行业将何去何从?它上承煤炭、电力等重要资源行业,下启房地产、汽车制造等支柱产业,甚至在一定程度也反映着国家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政府不会坐视不管,钢企大佬也不会坐以待毙,而钢企整合被各方视为必走的出路。

2009年3月1日,宝钢以20.214亿元人民币的代价取得了宁波钢铁56.15%的控股权,杭州钢铁集团公司持股43.85%,退居为第二大股东。此次重组后,宁波钢铁公司还将增资扩股,之后,杭钢的持股比例将进一步降至34%。加上此前如邯钢、唐钢重组成河北钢铁等地方钢企联合重组,中国钢铁业整合盛宴刚刚拉开序幕。

过剩 产能之殇

巨大的产能不断释放,可钢材市场的萎靡却进一步恶化。

产量高速增长势头在2008年戛然而止:全年产量5亿吨,仅比2007年增长2.2%。

但2008年中国对钢铁工业的投资依然保持了较高的热情。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9年第一次行业信息发布会,中钢协副会长罗冰生公布,2008年炼钢产能达6.6亿吨,过剩1.6亿吨左右。

巨大的产能不断释放,可钢材市场的萎靡却进一步恶化。邓崎琳对此的担忧表达的颇为直接,1月、2月市场行情略有好转,部分钢企就纷纷增产,“只会让钢材市场更加恶化,中国的钢铁行业形势严峻。”

邓的担忧不无道理:经历了9周的上涨,国内钢价从2月第二周开始连续下跌,仅仅三周时间,钢价便重返去年11月的水平。悲观情绪再度弥漫钢铁市场。

不难发现,钢价反弹只能昙花一现的原因是需求不足。在金融危机面前,建筑、汽车制造在乖乖地放缓了脚步,市场对钢材的需求萎靡也就毫不奇怪了。

据“我的钢铁”的数据统计,2008年钢铁消费增速为5%。这是在GDP实现9%的增速、固定资产名义投资增长27%的条件下实现的。

如果2009年GDP实现8%的增速,根据钢铁消费增速与GDP、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历史关系分析,“我的钢铁”资讯总监、知名钢铁专家徐向春预计2009年中国钢铁消费增速为3%,也就是说比2008年钢材消费量仅增加约1300万吨。

中钢协的预计更为保守。即使考虑到4万亿投资刺激及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利好因素,中钢协在一份行业报告中预计中国2009年钢材消费量约4.3亿吨。

可怕的是钢材需求减少是一个全球现象。钢铁行业研究机构的一致预测是:2009年全球钢材需求下降10%以上。在中国钢材主要出口目的国家中,韩国需求预计下降9.5%,美国下降11%。日本官方数据显示,日本2009年一季度钢铁需求同比降低31.6%,为39年来的最低点。

而占世界钢铁产能近半的中国钢铁行业有着强烈的外部依赖性。去年11月,出口出现了近7年来的首次下降。

按照2008年四季度出口形势,2009年出口数量可能降至4000万吨,比2008年减少约2300万吨。

除了海外市场需求减少,中国钢铁出口还受到众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各国对本国行业的保护也逐渐明朗。印度对中国热轧钢进行反倾销调查,印尼对中国中厚板进行反倾销调查,美国对中国含硼中板进行反规避调查,欧盟对中国非合金焊管征收反倾销税,拉美钢铁协会呼吁对中国钢材采取市场保护措施。

同时,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税率的连续下调,也削弱了中国钢材竞争力,甚至可能导致国际市场的钢材倒流国内市场。

整合 政策援手

政企双方的观点趋于一致: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要义在于钢企整合,加强行业集中度。

与需求不足相对应的产能过剩,是中国钢铁业的矛盾焦点。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使需求随着4万亿基建项目的启动而回暖,钢铁业恐怕也会陷入“涨价—复产—跌价—减产—再涨价”的循环。

问题怎样解决,钢企大佬在想,政府也在想。

政企双方的观点趋于一致: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要义在于钢企整合,加强行业集中度。

大型钢企会有更为强烈的行业宏观意识,即使年初市场出现回暖,“因为我们意识到,供需矛盾本来就很尖锐,再进一步扩产情况会更严重。”邓崎琳介绍鞍钢、宝钢、武钢三大企业都没有扩产:武钢停了2座高炉,鞍钢和宝钢都分别停了1座高炉。

邓崎琳强调,根据市场情况,武汉钢铁集团今年计划减产15%-20%。

这一点政府也看到了,在《钢铁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必须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钢企重组并购、加强行业集中度。

业界也给出了预期:随着未来细则的推出和条例的落实,“产能过剩”这一顽疾将逐渐被根除。

整合带来的不仅是产能问题的解决。“重组兼并,实际上就是整合、整顿、整理的过程,把差的落后的淘汰掉,再组建新的、适合市场需求的、有竞争力的产业集团。”邓崎琳说。

按照邓的观点,钢铁企业投资大、周期长、风险大,“很多小型钢企起来的时候势头很猛,倒下的时候也很快。”

钢铁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体现在高品质钢材身上,而这一点需要技术、管理的底蕴,“在行情好的时候勉强上马的企业,生产一般的钢材还可以,但是高品质的钢材他们根本做不到。”邓崎琳介绍,仅硅钢片武钢就研发了30多年。

中国钢铁行业还有一个问题不得不面对,那就是铁矿石价格非理性的疯长。从邓的角度来看,“从2005年开始,铁矿石一直在涨价,2005年涨了71.5%,2006年涨了9.5%,2007年涨了19.5%,2008年涨了70%以上,完全脱离了商品本身的价值,根本没有理性。”

按照邓的介绍,1.6吨铁矿石炼1吨钢,中国高达6亿吨的产能有50%的铁矿石需要进口。这给中国钢铁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样的长协价格让人怎么受得了,”邓直言,“我们正在千方百计制止这种行为。”

当然更为理想的状态是钢企拥有自己的矿山或矿山股份,邓崎琳表示武钢正在做这方面的资源开发,“不仅仅在国内找,也在国外找。”

电力产能过剩情况 篇4

记者了解到,随着近两年“简政放权”改革的逐步推进,火电项目审批权逐步由中央部委下放到地方政府手里。

资料显示,去年3月,环保部将火电站、热电站、国家高速公路等项目环评审批权限下放至省级。同年7月,山西省环保厅便在之后3个月里批准了21个同类低热煤发电新建项目。而在火电项目审批权限下放之前,环保部年全年审批火电项目为41个。

在整体经济下滑,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为何企业还如此固守火电阵地,对火电情有独钟?

“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有利可图。”有受访专家分析,这主要是源于近年来煤炭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各类煤矿产能相加已经超过50亿吨,而20煤炭消费量仅为35.1亿吨,这便导致煤炭价格大幅下跌,一路从的每吨1000元跌至年每吨不到400元,大幅提升了电力企业利润。“火电投资是长远之事,虽然现在电力过剩存在,但低成本带来了低利润的增多,电力企业仍然可以盈利。”一位火电厂负责人如是说。

“很难理解在国家大力倡导发展清洁能源和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却出现了火电厂的逆势而行。”据了解,在供大于求的局面下,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为保障火电年度发电量计划,以牺牲清洁能源上网电量为代价,优先保障化石能源电量收购的现象,也就是在燃煤火电厂发电量尚未完成时,水电、核电等先进节能机组要减发让路。

过剩 篇5

近日,国务院研究部署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明确提出近期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任务目标。在当前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我行要通过优化信贷结构,支持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继续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排放和产能过剩行业扩大产能及劣质企业的贷款,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我行信贷政策的业务,要紧跟形势、加强研判、坚决果断、抓住时机、及时清退。

2010年我行对产能过剩行业(国务院确定的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造船、电解铝、大豆压榨、大型锻件等10个行业)信贷业务管理总体策略为:总量控制、有保有压、严进快出、加强监控。

一、运用资产组合管理控制总量

实施2010年境内公司信贷资产行业组合管理方案,对产能过剩行业严格控制信贷总量,严格执行地区监控指标。在总量控制同时,继续坚持有保有压,通过引导资产流动(增优质业务、退相对较差业务)优化总量内业务结构。

二、从严控制新增信贷

新增业务应严格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环保要求,落实合规手续;主要投向行业内具有资源、技术、管理优势的龙头企业和国家鼓励的技改项目;在符合监管政策和行业发展趋势前提下,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并购;对限制和淘汰类的落后产能、环保不达标项目,不得新增任何形式授信。相关要求如下:

(一)严格集团客户管理,严格审核集团总体限额,对非总行级重点客户限额超模型测算值的要从严控制;

(二)除总行级重点客户外,原则上不实施因客因项目授权;

(三)严格审查新增授信,不符合行业信贷政策的由总行逐笔审查例外准入,固定资产贷款(包括固定资产项下贸易融资)权限全部上收总行;

(四)提高贷款定价,利率不得下浮(总行级重点客户除外);

(五)加强贷款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按照《固定资产贷款管理暂行办法》和《项目融资业务指引》相关要求进行支付和管理,严格按照贷款规定用途和项目建设进度提款,不得挪用。

(六)产能过剩行业不得列入中小企业业务新模式目标客户群范围。

三、加强存量管理

(一)主动退出

各分行要从长远利益出发,服从大局,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和我行信贷政策的存量业务,即使当前仍有一定收益,也要通过压缩授信、资产出让等多种方式,坚决果断、及时清退。各分行应积极开展排查,结合本地情况,统筹制订退出客户名单,逐户制定退出方案和计划。全年应按照组合管理要求,主动做好贷款安排,超监控指标叙做新增业务须通过存量退出腾出空间。

(二)加强贷后管理和监控

各分行要加强对产能过剩行业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紧跟形势、提前研判。公司业务部门要提高非现场监测和现场走访的频率,原则上每月对客户和项目进行现场走访,每季度提供贷后分析报告。对于集团客户,要按照“七因素分析法”进行风险评估并实施分级监控。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应视为发生重要风险事项,公司业务部门应及时将情况报送一级分行风险管理部和总行公司金融总部(公司业务),暂停相关客户在我行新增贷款,及时制定应对方案,未提用授信不得继续提用,已发放授信尽快收回。

1、客户被政府有关部门(如发改委、环保部门、国土部门、审计署等)或金融监管部门(银监会、人民银行等)发现存在违法违规等问题,被责令整改或列入黑名单。

2、客户或项目列入国家或地区淘汰、关停或清退名单。

3、贷款对应项目的立项、可研、环保、土地等审批手续不全,或项目被国家或上级有关部门叫停。

4、贷款发放后合理期限内,仍未落实批复中相关约束条件或管理要求。

5、项目自有资金不到位或到位后抽逃。

6、客户挪用我行贷款资金。

四、审慎开展风险评价

(一)严格客户评级管理。加强客户财务维度的分析评价,可在系统评级级别的基础上,结合行业因素酌情下调等级,如实反映客户风险状况。

(二)严格把握分类标准。对于出现隐患的客户和项目及时下调 分类级别。

(三)及时提示风险。对信用等级出现跨等级波动或PD变动大的客户,以及分类等级下调幅度较大的客户和项目,及时提示风险,在授信审查、监控预警、贷后管理等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过剩 篇6

“总量控制”喊了好多年,为什么老是控制不住呢?那就是淘汰落后产能是一个方面,但同时一边在淘汰,一边又大量批准新建生产线,总量自然就无法控制了。产能过剩必然引起无序竞争,无序竞争的后果除了带来行业大面积亏损,更甚都则是一些才新建几年的新型干法生产线(2000t/d及以下)也会在不久的未来将被迫“下马”。如此“下马”,可谓劳命伤财,得不偿失!

在此,笔者再次呼吁: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必须严格控制过剩产能省份的新建项目审批权,审批者确实严把项目审批关;投资水泥项目者,请冷静思考,做好市场调研再投入,否则,你投入的钱打“水漂漂”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什么是产能过剩 篇7

对广泛使用的产能过剩概念给出一个适当定义并非易事。产能过剩以特定产品和部门为对象,应属微观经济现象,然而在微观经济学标准理论基础上定义这一概念存在困难。经验研究通常采用就事论事(ad hoc)方式,提出某种工作性定义作为概念依据。依据这一理解,本文把产能过剩定义为主要发生在工业部门的闲置富余产能超过某种合理界限现象,通常伴随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以至持续亏损。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要点。一是以“闲置产能”作为定义基础。一定程度产能闲置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具有积极功能。例如一定程度闲置产能有助于调节和平滑需求波动,发挥类似于合理库存的调节功能。一定程度产能闲置剩余,对于保证较高竞争程度提升消费者福利,实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具有促进作用,构成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一个因素。

二是以“合理界限”作为定义关键。产能过剩定义实质困难在于,这里所谓合理界限并不存在某种具有普适性的“黄金分割率”标准,而是要在逻辑分析和经验研究基础上,通过适当观察指标加以区分和识别。我们采用两阶段识别方法:首先在对产能闲置/利用率区段进行划分基础上,利用静态产能利用率进行初步识别;然后结合价格走势、财务盈亏、需求增长等方面情况,对是否存在产能过剩提出比较严格识别和判断。

三是以“工业部门”作为主要对象。暗含两方面排除含义。一是服务业和农业的能力配置及其与产量或需求关系,通常不采用产能过剩等概念表述。二是宏观总量分析场合通常也不采用产能过剩概念。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不称作“总产能过剩”而称为“总需求不足”,这两个称谓具有本质不同理论含义。在宏观总量大体均衡前提下,产能过剩部门与产能不足行业可能同时存在,因而产能过剩本质上是部门性和微观性问题。

产能利用率和闲置率之和等于100%。利用特定时期静态产能利用率识别产能过剩,首先对其不同区间特点及其合意程度提出大略界定。借鉴相关经验参数,图1(见14页)对不同区段产能利用和闲置率提出一个初步分类。

不同行业静态产能利用率合意界限可能显著不同,因而对图表划分方法不应机械解读。另外静态产能利用率偏低是识别产能过剩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另外识别产能过剩还要结合市场需求增长方面信息。产能利用率统计值通常采用当期(如特定年份)数据计算的是静态值,企业配置产能受企业家对未来预期影响。如果未来需求增长较快,静态产能利用率较低可能是为未来需求预留产能的结果。有关计量模型研究发现,不同行业长期行业利用率与市场需求增速存在显著反向关系。

化解产能过剩政策下半年出台 篇8

摘自:宏观经济上海证券报[微博]2013-08-03 01:05

今年下半年国家发改委的重要工作,除了改革之外,将是努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发改委2日透露出重要信息,包括下半年将出台化解产能过剩措施,并强化创新驱动,支持信息产业发展,促进信息消费,加快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启动信息惠民工程,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智慧城市试点示范建设等。另外,发改委还表示,下半年将加快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重大工程,启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试点工作。这一切预示着,今年下半年传统产业将加快整合,而战略新兴产业会有更多“政策红包”。发改委表示,今年上半年,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的情况下,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呈现出积极变化。

据统计,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超过工业增加值10749亿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继续扩大。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9382亿元,增长23.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4.8%,高于工业投资7.3个百分点,结构继续优化。

过剩 篇9

张岗峰的悲观和焦虑情绪在行业内有一定代表性。

中钢协网站消息,钢铁业2014年1、2月份行业效益比前两年更差,1月份重点统计单位又出现亏损,亏损金额达10亿元,企业亏损面达43%,创历史新高。2月份的情况也不好。“今年一季度可能是钢铁行业进入新世纪以来效益最差的一季度。这个信号很强烈,给企业的感觉是现在才开始或真正进入冬天。”中钢协副会长刘振江如此判断。

今年初钢铁行业感到真正冬天到来,有两个刚性因素:一是市场需求真的下来了。1月份钢材需求同比回落了8.6%,钢产量也减少了3.2%,产量减少幅度远低于需求下降。二是政策的约束、环保的要求、规范条件的实行、差别电价和资金信贷的约束、现金流的紧张、税费的规范、化解产能的要求等,对于相当一部分企业来说,力度前所未有。

钢铁不行,直接影响煤炭。一些生产企业由于销售不畅,已经出现大量胀库的情况,而不得不降价促销。当前国内主要焦炭产地价格已经跌破千元大关,而焦煤价格自去年8月份以来累计跌幅高达500元/吨,行业内用“一泻千里”来形容。

产能过剩的重压,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整个钢铁产业链的利润,转型升级成为大多数钢厂不得不重新思考的问题。但往哪儿转,以及怎么转,一直困扰着钢铁企业。

电商的快速发展似乎给钢铁行业转型提供了某种借鉴。

近日,沙钢发布公告称,将出资480万元对玖隆电商公司进行增资扩股,标志着其正式进军电商平台,这是继上海钢联、河钢、宝钢等龙头钢企后又一大钢铁巨头试水电商。因为具有高效率、低成本等诸多优势,钢铁电商模式越来越多地被整个钢铁产业链所认可和接受。事实上,目前除了钢铁生产企业,中间贸易商以及第三方平台也都在积极抢滩电商市场,钢铁电商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电商真能救钢铁行业一命吗?未必。

电商只是一种强化竞争的手段,对钢铁产业的供求本身并不产生任何影响。而钢铁产业当前的困境,根本原因在于供给大于需求的问题。所以,钢铁电商的竞争,只能使钢铁行业内的经营更有效率,加速形成一家独大或寡头竞争,提高产业集中度,但对整个钢铁行业的经营环境改善基本不起作用。即,钢铁电商的竞争,只可能使个别钢铁企业突出重围,但不能救整个行业于危难。

钢铁、煤炭、水泥等过剩行业的困境,源于中国总需求和总供给矛盾突出的大背景,因而困难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结构性等特点。各企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调整,应该更多地具备企业自身特点,切忌一窝蜂。先进的或理论上的“战略新兴产业”未必适合所有企业。在这方面,风力发电和光伏等新兴产业的过剩,就是惨痛的例子。

日元空头已经过剩 篇10

很显然,市场预期之所以与最终结果完美一致,都得益于下任首相安倍晋三不断施压央行,要求加大抗击通缩力度。决议公布后,日元(美元兑日元)先涨后跌,总体仍呈区间震荡格局,日元震荡于84.00上方,其小时线呈现十字星形态,显示投资者预期单边行情的意愿非常清淡。从市场的整体反应来看,日元在上周的走势非常不稳定,曾经一度下破84.00之后,又几乎收复全部失地。

笔者在上个月就曾指出:“一旦安倍晋三在下个月最终胜出,日本很可能将在今年年内实施第十轮量化宽松政策(QE)”。

近几年来,由于投资者对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以及欧债危机的担忧,使得美元兑日元一直保持在80关口下方,作为避险工具,日元一直是个不错的选择。而在金融危机之前,美元对日元汇价一直保持在115左右,一旦安倍晋三上台后实施“无限宽松”的货币政策,日元击穿85的目标位置将是轻而易举。

显然,在实施了新一轮QE之后,日本央行的下一步是通胀目标。这也许能够缓解来自政府的压力,但对金融市场而言,很可能不足以避免失望情绪。

笔者一直坚持认为,对近几年来达到1%的通胀目标都有极大困难的日本来说,这几乎就意味着日本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放宽货币,QE将成为该国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安倍晋三能否就击败通缩做出更好的承诺我们还不得而知,但笔者对这个通胀目标高度怀疑。如果说未来某一时间能达到2%的通胀率,那经济很难按照既定目标走,他的最佳选择是设定一个灵活的目标,而不是僵化的百分比。

当然,我们知道,自民党正施压日本央行实施更为激进的宽松政策并上调通胀目标。政府没有给日本央行下命令,但可以对其施加巨大的压力,可以通过政治渠道,也可以选择新的央行行长人选。

如果我们来预计新一届日本政府明年要做的事情,根据安倍晋三一直直言不讳地宣传他当政后的计划来看,他将推动日本央行更加激进的货币政策以及增加财政支出,而日本央行也有可能会进一步放宽货币政策。

不过笔者以为,日元下跌幅度和速度将受到限制,一则日本经济增长仍将维持疲软,日元在大跌过后仅会温和走软,二来美联储也正在延续其宽松政策。目前看来,市场上日元投机性空头已经过剩。

从技术面来分析,尽管RSI指标处于78附近显示汇价已过度拉升,但其他技术指标暗示日元仍有一定的上涨空间,20日均线仍位于50日均线上方。日元在有效突破3月高点后,进一步阻力关注近期高位84.62及2011年4月高点85.53。

上一篇:陶侃留客文言文翻译下一篇:争做做文明网民倡议书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