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剩理论

2024-08-25

生产过剩理论(共12篇)

生产过剩理论 篇1

引言

在当前这个的时代, 经济飞速发展。而经济的发展程度与人类的进步息息相关。所以对于经济发展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在研究经济的发展中, 地区生产总值 (GDP) 是其一个最重要且最常用的指标之一。2001年—2007年湖南的地区生产总值由3831.90增加至9015亿元, 在6年的时间里, 地区生产总值翻了一倍多。湖南自二十年提出长株潭一体化至2 0 0 5年正式成立专门研究小组开发至今, 其经济呈现飞速发展。所以为了保持湖南经济的长期、健康、快速的发展, 对湖南地区生产总值的研究也十分必要。本文则是结合生产函数理论, 对湖南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研究, 为湖南的产业经济发展的决策、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模型的建立

令湖南地区生产总值为产出量, 全社会资本投资额为资本, 年末从业人员数为劳动力资本, 建立生产函数模型。择1978—2007年三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

1、生产函数 (C-D) 模型

1.1 模型设定

对于地区生产总值而言, 影响因素无非为投入要素, 包括资金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所以选择用生产函数模型对湖南地区生产总值进行分析。在此, 我们选择C-D生产函数, 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情况下, 其数学形式为:

其中, α+β=1。上式取对数, 整理得多元回归模型:

其中:i=1, 2…n, 解释变量为l n (Ki) -ln (Li) , 被解释变量为ln (GDPi) -ln (Li) 。其中, K的样本值为1978年-2007年的湖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 L为1978-2007年的年末从业人员数量 (万人) , GDP为1978-2007年的湖南生产总值。

1.2 模型参数估计

用最小二乘估计参数:A, α, β。用Eviews5.0回归, 得到回归方程为:

回归结果表明回归系数A, α, β均通过显著性检验, 则该回归方程显著成立。所以认为资本对生产总值的弹性为0.7 8, 劳动力对生产总值的弹性为0.23。

1.3 序列相关性检验

用Eviews, 得到最小二乘法估计的回归方程的D.W.=1.264041, 由于D.W.

将 (1.3) 与 (1.4) 进行比较, 截距项有差别, 但是ln (K) , ln (L) 前参数变化不大。由此, 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其湖南地区生产总值的生产函数的资本的弹性约为0.8, 劳动力的弹性约为0.2.

2、改进生产函数 (C-D) 模型

在1中假设湖南生产技术是不变的。这是1978—2007的时间序列, 显然, 技术是进步的, 所以加入时间指数趋势测定技术的进步, 对以上模型进行改进, 生产函数为:

其中, λ为技术进步速度指数, α, β分别为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 且α+β=1

等式两端取对数, 整理而建立改进的多元回归模型如下:

其中, i=1, 2…n, 解释变量为t, ln (Ki) -ln (Li) , 被解释变量为ln (GDPi) -ln (Li) , t的样本取值为:1, …30。分别对应于1978, 1979, …2007年。通过Eviews回归, 再通过序列相关性的检验, 加入滞后项, 得到以下结果:

其中, 表示技术进步增长速度的值为0.12, 资本的弹性系数为约为0.1, 劳动力的弹性系数为约为0.9。可见, 当考虑到技术的进步时, 资本的弹性系数降低, 劳动力的弹性系数升高。

2.2 无约束时生产函数模型

在以上的模型中, 本文有约束条件是生产规模不变。据实际情况而言, 30年当中湖南各产业的总体的应该是有变化的, 所以去掉约束条件α+β=1, 重新进行回归。

1) 生产技术进步速度不变情况下的无约束回归:

由上可以看到, 资本的弹性为α=0.26, 劳动力的弹性为β=6.4, 则α+β=6.66>1, 则表明生产规模报酬率递增的。

2) 生产技术进步速度递增的情况下的无约束回归结果:

由上可以看到, 技术进步增长指数为0.11, 资本的弹性为α=0.11, 劳动力的弹性为β=1.49, 则α+β=1.6>1, 则表明生产规模报酬率递增的。所以总的而言, 湖南的生产规模报酬递增。

摘要:本文通过对湖南经济趋势的了解, 提出生产函数模型, 对湖南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研究。令湖南地区生产总值为产出量, 全社会资本投资额为资本, 年末从业人员数为劳动力资本, 在假定规模不变和规模可变的情况下, 建立C-D生产函数模型以及技术进步速度可变下的改进模型, 得到相应的资本弹性和劳动力弹性, 为湖南产业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配置提供依据。

关键词:生产函数,生产总值,研究

参考文献

[1]、湖南统计局, 《湖南统计年鉴2007》, 2007.

[2]、齐俊伟, 美国航宇工业生产函数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 (3) .

生产过剩理论 篇2

各种各样的先进管理手段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得到了众多实践,例如JIT等。根据企业需要引入国际先进管理体系增强自身竞争力无疑是一条捷径,而信息化便是这条捷径上铺筑的石砖,将帮助企业更顺畅的将诸如JIT、CB这样的先进管理方法引入企业并有效实施。

JIT理论

一、JIT的产生背景

准时生产方式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生产管理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可用现在已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来概括,即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这也就是Just in Time(JIT)一词所要表达的本来含义。

二、JIT的基本概念

即时管理(JIT,Just in time),其实质是保持物质流和信息流在生产中的同步,实现以恰当数量的物料,在恰当的时候进入恰当的地方,生产出恰当质量的产品。这种方法可以减少库存,缩短工时,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三、JIT方式的特征

JIT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技术,能够为企业降低成本,改进企业的经营水平,体现在如下的两点主要特征:

(一)以消除非增值环节来降低成本。

JIT生产方式是力图通过另一种方法来增加企业利润,那就是彻底消除浪费。即,排除不能给企业带来附加价值的各种因素,如生产过剩、在制品积压、废品率高、人员利用率低、生产周期长等。

(二)强调持续地强化与深化

JIT强调在现有基础上持续地强化与深化,不断地进行质量改进工作,逐步实现不良品为零、库存为零、浪费为零的目标。

JIT的实施方法及应用

JIT有三种手段来达到其目标。如图2.1。图上说明JIT生产方式的基本目标以及实施这些目标的三个手段和方法,也包括这些目标与各种手段方法之间的相互内在联系。

一、适时适量生产

适时适量生产的方法如下:

(一)生产同步化

生产同步化,即工序间不设置仓库,前一工序的加工结束后,使半产品立即转到下一工序去,装配线与机械加工几乎平行进行。在铸造、锻造、冲压等必须成批生产的工序,则通过尽量缩短作业更换时间来尽量缩小生产批量。生产的同步化通过后工序领取这样的方法来实现。

(二)生产均衡化

生产均衡化是实现适时适量生产的前提条件。所谓生产的均衡化,是指总装配线在向前工序领取零部件时应均衡地使用各种零部件,生产各种产品。为此在制定生产计划时就必须全面考虑,然后将其体现在产品生产顺序计划之中。

二、弹性配置作业人数

根据生产量的变动,弹性地增减各生产线的作业人数,以及尽量用较少的人力完成较多的生产,

三、质量保证方法

在JIT生产方式中,通过将质量管理贯穿于每一工序之中来实现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的一致性,具体方法是自动化。自动化是指融入生产组织中的这样两种机制:第一,使设备或生产线能够自动检测不良产品;第二,生产第一线的设备操作工人发现产品或设备的问题时,有权自行停止生产的管理机制。

JIT的应用

一、日本丰田公司的看板管理

日本丰田公司不仅创造性地提出了准时生产的思想,而且还创造性地摸索出一套独特的富有成效的管理工具--看板。看板管理也可以说是JIT生产方式中最独特的部分。

(一)看板的种类

日本丰田公司所使用的看板的主要分类如下:

1、在制品看板:包括工序内看板,信号看板

2、领取看板:包括工序间看板,对外订货看板

3、临时看板

(二)看板的使用方法

1、后工序领取

2、适量运送

3、根据看板进行现场管理

(三)看板的功能

1、产量的调节功能

2、生产的改善功能

JIT生产方式的目标是要最终实现无储存生产系统,而看板提供了一个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工具。

二、JIT的未来研究方向

(一)JIT 应用与开发的研究

总结目前的研究情况,从JIT 的4 个基本成功原则,即消除浪费、员工参予决策、供应商参予、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可以把目前有关JIT

应用与开发的研究则分为:

1、消除浪费研究

包括看板研究、单元生产研究及会计问题研究。

2、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主要是研究建立解决问题的网络、培训多面手、公司间信息沟通模式、员工利益和工作稳定性问题,在这方面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员工参予决策和零件自检问题等。

3、采购研究

有关采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商管理:如与供应商加强交流及实现小批量频繁交货;获取供应商的支持;与供应商交流及产品质量问题等。还有一些仿真研究用数学模型探讨JIT采购的运输后勤问题、与供应商合作的经济利益、最优订贷量和交货次数。

4、质量研究

质量在成功实施JIT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关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数学模型来寻求适于JIT 的抽样方案;改进JIT中传统的质检方法以改进质量等。

(二)JIT的比较和发展研究

对于JIT的未来发展,欧美国家与日本的看法略有些差异。欧美学者通过对世界汽车工业的调查研究,将JIT扩展为包括设计、制造、管理、营销等在内的精益生产方式(LEAN PRODUCTION),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日本人把TPS(TOYOTA PRODUCTION SYSTEM),即丰田生产方式作为JIT 的扩展体系来研究。

闭环再制造生产决策理论研究 篇3

摘要:作为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再制造既节约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制造企业的盈利能力,又减小了对原生资源的开发,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再制造的处理流程及组织模式与传统生产系统相比更复杂、稳定性低。再制造生产决策模型的构建是以再制品质量、再制造提前期以及再制造数量为基础的,不同的再制造企业应根据自身再制造流程的特点采用适宜的方法,提高决策效率。再制造生产决策模型分析能够为我国的再制造实践提供有效的决策建议。

关键词:再制造;运作模式;决策模型;决策建议

随着各国关于回收再制造立法的逐步完善以及环境保护日益成为企业社会责任之一,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与流程创新过程中,不仅考虑产品生产成本,还将环境成本纳入分析范畴(Stuart et al.,1999)。这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外界环境要求与企业发展瓶颈共同作用的结果。近年来,竞争方式的变革促使企业关注不同的竞争因素,并通过组织学习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当需求市场体现出更显著的理性特征时,短期盈利不再是企业经营目标的重点,只注重低成本与差异化无法适应未来市场竞争,如何使企业延续发展,特别是与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环境的融合,成为很多企业的经营瓶颈。再制造作为资源循环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不仅能为企业带来成本节约,实现经济效益,而且减小了对原生资源的开发,降低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大大缓解环境负担。

再制造的发展是企业责任与道德、利润追求以及环境立法共同驱動的结果。制造企业通过再制造能够保证备用部件供应,实现品牌保护与维持市场份额,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然而,与传统生产系统不同,再制造系统复杂且不稳定。首先,废品返回时间、数量与质量很难保证;其次,返回废品与需求一般难以匹配;另外,由于回收品的情况复杂,再制造过程中物料/零件加工工序不确定性高。因此,再制造生产决策的相关研究涵盖内容范围广,决策过程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复杂性高。再制造企业采取不同的处理流程与组织模式,需要不同的再制造生产决策优化模型。

一、 回收再制造运作模式

由于再制造研究的前沿性,理论界尚没有统一的再制造定义。我国再制造领域的奠基人徐滨士院士对“再制造”的定义为: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内,采用高新技术以及产业化模式,为实现再制品在技术性能上达到或超过新产品,高效、优质、节能、节材、环保地对废旧产品进行修复改造、性能升级等一系列技术措施或工程活動的总称(徐滨士等,2005)。因此,再制造的一系列活動需要有效的组织协调,各参与主体分工协作才能完成。这里对回收再制造运作模式的分析包括再制造流程与再制造生产组织。根据产品类型、企业所在行业的差异,制造企业应该采用适合自身的再制造组织模式,选择合理的处理流程,保证再制造系统的稳定性。

1. 再制造处理流程模式。再制造处理流程需要根据再制造过程中的瓶颈环节进行调整,以充分利用再制造设备,提高再制造效率。广义再制造处理流程为:回收的废旧产品经过检测后,既可以进行再制造实现回收品的价值增值(Value-added Recovery);也可经过处理得到再生材料(Material Recovery);或者将不能再利用的回收品进行安全处置获得能源(Energy Recovery)。相应的,再制造处理时,可用零部件分为三类:一类是经过简单修复即可使用的零部件;另一类是需要检查、拆解、升级的再制造零部件;还有处理后只能作为材料再生的零部件。经过不同方式处理的再制造零部件的流向也不同,如翻新或修复的零部件可进入二手市场或用于产品生产;无法再制造的零部件通过材料再生可作为材料出售;无法再制造或再生的零部件可实施焚烧、掩埋等安全处置(Guide et al.,2003)。

2. 再制造生产组织模式。制造商组织再制造生产时,既要分析企业内部新产品生产/再制造能力,同时也要考虑消费者需求偏好,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增强再制造柔性。再制造生产也可以采用正向供应链系统中推/拉结合的运作模式,优化再制造库存,快速响应市场需求,保证制造/再制造系统的相对稳定。

再制造生产策略既要考虑再制造库存控制的约束,也需要快速响应产品消费市场的变化。再制造企业根据库存控制信息进行再制造处理决策,以期实现对产品消费市场的平稳供给。推/拉结合的运作模式可以帮助再制造企业获得再制造规模效益,同时满足对再制品不同偏好的消费者的需求。

具体来说,一方面,再制造库存包括回收的废品库存、拆卸后零部件库存以及再制品库存。推式与拉式结合运作策略下,客户订单可以由新产品生产或再制造补给。因此,制造商既要控制为满足以历史消费者需求预测设置的通用性零部件或半成品库存(包括再制造与新生产供给)水平,以获得“推式”下的高效率与低成本优势;同时也要检查回收品库存水平,调节拆卸库存量,分析再制造成本与再制造率的变動以调整制造/再制造产量防止缺货。当最终顾客订单到达,根据顾客的个性化要求,企业对制造/再制造的通用零部件或半成品进行装配,应对产品市场的快速变化,这样就能够达到“拉式”下的高响应性与提供个性化服务所得到的产品价值增值。

另一方面,根据消费者对新产品、再制品的偏好,企业可以进行市场细分,决定生产再制品与新产品的比例,可以采用外部采购与回收零部件的混合生产系统。因此,需求率、回收率共同影响再制造决策,通过有效的再制造决策实现合理安排再制造处理活動,同时确保拆卸零件的供给平稳性,以实现再制造供需平衡。当产品使用寿命结束后,再制造商通过不同的回收渠道从消费者处回收废旧产品。回收价格会影响终端消费者出让废旧产品的意愿,消费者意愿又会影响回收率,回收率决定了回收库存的大小。因此,回收商需要通过对回收品价值的评估,制定合理的回收价格,更有效的进行再制造决策。

二、 再制造生产决策模型

再制品质量、再制造提前期以及再制造数量都是再制造企业决策的关键,也是再制造生产决策模型的构建基础。再制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回收废品质量、再制造技术水平,而回收品质量又受到产品在设计阶段质量设置水平、消费者使用状况以及回收时存储运输的影响。再制造提前期的长短会影响再制造交货决策。一般来说,回收存储运输时间越长,造成回收零部件损坏的可能性越大,废旧零件供应质量难以保证。再制造生产过程中很有可能因为返回质量和时间的问题出现缺货,影响再制造生产的稳定性。再制造产量的决策为企业成本约束、需求波動、再制造流程、设备能力、工艺技术以及回收零部件状况共同的结果。

1. 再制造质量水平选择。制造商往往在产品设计阶段就确定了产品质量水平,回收后又决定或影响再制品质量,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再造品的需求偏好,对新产品有不同的替代性。回收过程中存在着废旧产品零部件的降级。不同降级率下再制造商对废旧零部件的再制造加工工艺流程不同,因此,降级率会影响再制造生产的供应与再制品质量水平。同时,这一过程也要考虑再制造能力的限制。从闭环供应链角度分析,不同降级率水平下,制造商、分销商以及用户的效益也是有差异的。当再制造企业同时生产高质量与低质量两类再制品时,高质量产品供过于求情况下,企业将其替代低质量产品销售,可以提高制造企业产能利用率。因此,替换策略比不替换策略有助于企业增加市场份额,提升产品竞争力(周垂日,2008)。环境规制同样也会影响产品可再造性设计。企业选择产品所要达到的质量水平时,不能仅以自身盈利为目的,需要从整个闭环供应链系统考虑,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2. 提前期对再制造影响。由于废品返回时间的不确定性,再制造提前期也就不稳定,进而很难控制再制造生产、零部件库存以及产成品库存水平。再制造企业需要考虑不确定制造/再制造提前期下再制造生产决策优化,以期达到系统成本最小。在闭环供应链中,再制造企业为达到满足下游需求的服务水平,往往需要设置再制造安全库存,以应对再制造提前期的不稳定性。

产品生产可由再制造与制造同时供应,制造企业需要同时分析新产品生产提前期与再制造提前期对产成品库存的影响。由于再制造提前期与制造提前期的不一致性,系统库存成本随着再制造提前期的增大而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与制造提前期相比,再制造提前期过长会导致缺货成本的增加,而再制造提前期过短又会造成安全库存水平的提高(Inderfurth,2001)。当再制造提前期小于新产品制造提前期时,新产品制造提前期的可变性降低会引起总成本的增大。在设置安全库存情况下,当再制造提前期超过一定的阈值时,再制造商就无法以增加安全库存的方式满足较高的服务水平要求。

多周期再制造生产系统中,企业所决策的再制造产量随着制造/再制造提前期的变化而改变,从而需要提高再制造生产系统的灵活性,控制制造与再制造库存成本。随着回收与再制造期数的增加,再制造系统中学习曲线的存在会带来初始成本的减小,从而提高再制造企业的盈利性(Maity et al.,2009)。多期再制造系统中,废旧产品的价值折现也是影响库存成本的重要因素。在具体实施中,再制造企业也可以不断改进混合制造/再制造生产系统,通过对制造提前期与再制造提前期的比较重新确定库存位置,在优化库存水平基础上提高再制造的反应能力(赵晓敏等,2007)。

3. 再制造数量决策分析。再制造流程中,废品回收、拆卸以及再制造生产等环节都会影响产量决策,特别是再制造生产的能力规划、批量决策与库存控制等方面是较为关键的问题。再制造产量决策可以通过优化再制造成本进行。

(1)再制造流程中的回收、拆卸以及再制造控制都会影响再制造产量决策。随机网络方法可用于回收预测,有效分析回收品返回时间、数量与质量的分布状况,提高预测的准确性以增加生产的稳定性。再制造拆卸环节中,拆卸的随机性会影响原材料库存,进而影响产品装配环节与产成品库存。因此可以运用马尔科夫链方法研究拆卸、分类等过程以及系统所达到的稳态(Takahashi,2007)。同时,企业也能够运用优化理论进行再制造生产流程控制,更有效供应制造/再制造零件。

(2)再制造生产中,企业通过调整再制造生产能力满足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能够达到产量与需求匹配,从而降低再制造提前期不确定的影响,更好地分析复杂多变的再制造生产系统(Vlachos et al.,2007)。制造/再制造的動态混合系统中,运用控制论、動态规划的方法能够分析库存、产能利用以及达到服务水平等成本的变動对批量决策影响,解决产能约束下的制造/再制造動态批量的确定,系统動态性能与再制造处理过程的稳健性有助于系统整体绩效的提高。制造商在决定生产批量时也可以考虑外购或外包以满足终端需求。通过权衡需求与库存量,借助動态规划、随机概率模型,再制造企业可以同时分析物料流的平衡与制造/再制造提前期影响,优化提前期不确定的再制造系统,决定再制造产量。

闭环供应链下,再制造输入端(废品回收活動)会产生回收成本,其中包括回收渠道费用、支付回收商的转移价格或直接从用户收购废旧产品所需支付的成本等。回收的产品在进行拆卸、检测、翻新等环节中也会产生处理成本。相应的,回收的废品、拆卸后的零部件以及生产的再制品都会造成库存,引起库存成本。通过经济性分析方式,再制造企业可以优化再制造过程中各项成本,以得到有效的再制造量。

三、 再制造生产决策建议

1. 优化再制造业务流程。废品回收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再制造生产的稳定。考虑再制造质量、提前期以及数量决策,再制造企业应采取灵活的组织模式,审视自身再制造业务流程,必要时进行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进行再制造流程分析时,需要关注生产节拍平衡与生产线长度、不同业务活動之间的衔接等关键点,从而优化再制造流程,大大提高再制造系统的产出效率,以解决再制造产能不足问题。

2. 识别并解决再造瓶颈。再制造来源(废品回收网络)的不确定性,再制造过程中回收废品的拆卸、清洁、检测、翻新或再生环节的协调,再制品销售渠道局限性都有可能成为闭环再制造的瓶颈。首先,我国每年报废的电子产品垃圾、报废汽车、废弃的包装物等数量庞大,但由于缺乏专业化回收渠道,使再制造所需供应不足,进入到再制造环节的比例很小,形成再制造供应瓶颈。其次,由于我国再制造产业起步晚,缺乏废品报废标准与严格的再制品质量标准,再制造生产环节很难控制与监督,这就造成再制造生产的不稳定性。另外,再制品的销售渠道较产成品还不成熟,很难保证再制造收益的维持或增加。因此,我国再制造企业应识别再制造中的瓶颈,并集中资源解决关键问题。

3. 提高再制造生产效率。我国再制造企业规模不大,没有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中化的再制造产业,而是存在很多分散的、不正规的回收处理单位。这些再制造单位生产效率低,对废弃资源的回收处理利用率小,不能充分挖掘废品的再造/再生价值,缓解对原生资源的开采使用。因此,发展正规、专业以及规模化的再制造产业,提高再制造企业生产效率是促进我国再制造发展,实现再生资源最大化利用的重点。

4. 做好再制造成本控制。再制造成本是再制造发展中一直被关注的问题。再制造成本过高会阻碍企业再制造的发展,不利于再制造实现规模经济。制造商在产品全生命周期设计中的初始投入与设计的产品模块化程度决定了产品升级,进而影响产品可再制造性;再制造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影响单位再制造成本。同时,企业的再制造活動也需要考虑环境因素对企业效益的影响,全面分析内部再造成本与外部环境成本。

5. 促进再制造自主创新。再制造技术是进行废弃零部件质量恢复、产品性能升级的关键。只有再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保证再制造的可行性。我国再制造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没有形成系统、持续的再制造技术支持体系。因此,加大再制造技术研发投入,提升我国再制造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政府主导,科研院校与再制造企业合作进行再制造技术的突破,是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创新的動力源泉。

四、 结语

归纳以上再制造生产决策的研究可知,对再制造生产流程中瓶颈环节的识别与解决是再制造企业流程优化的关键,同时,再制造企业可以灵活选择再制造组织模式,积极应对市场需求变動;再制造生产决策模型涉及再制造质量、提前期以及再制造數量决策等方面,针对不同再制造流程或再制造生产环节需要选择适宜的方法,提高决策效率。但现有再制造生产决策领域的研究还不能完全解决再制造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延伸与深化,更有效指导再制造实践。

参考文献:

1. Julie Ann Stuart, Jane C. Ammons, Laura J. Turbini. A Product and Process Selection Model with Multidisciplinary Environmental Considerations. Operations Research,1999,47(2):221-234.

2. 周垂日,梁樑,苟清龙,许传永,查勇.考虑产品可替换的再制造产品选择决策.中国管理科学,2008,16(2): 57-61.

3. Karl Inderfurth, Erwin van der Laan. Leadtime effects and policy improvement for stochastic inventory control with remanufactur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1,71(1-3):381-390.

4. Amit Kumar Maity, Kalipada Maity, Shyamal Kumar Mondal, Manoranjan Maiti. A production-recycling-inventory model with learning effect. Optimization and Engineering,2009,10(3):427-438.

5. 赵晓敏,黄培清,骆建文.基于改进策略的混合型制造/再制造系统分析.中国管理科学,2007,15(4):34- 4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7097 2062);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号:2011BGL0 11);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CXJJ-2011-319)。

作者简介:谢家平,管理学博士,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援教专家;迟琳娜,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博士生。

生产过剩理论 篇4

目前世界加工制造业正在逐步尝试由传统的大量生产、批量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转化,因此各制造企业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更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低消耗的生产管理模式—精益生产[1]。

本研究基于精益生产的理论,拟对现场改善的方法进行研究,并得出一套现场改善的方法,最后对企业的生产现场及样板线的改善进行分析,验证所提出的现场改善应用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1 生产现场改善的方法体系

现场改善可以理解为现场管理优化,运用现场管理的手法对生产现场的人、机、料、法、环等各生产要素进行持续的改善[2]。实行现场改善活动,可以保证产品质量;消除各个环节的浪费,降低成本;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本研究把管理的方法融入改善之中,结合工业工程理论及精益生产理论对方法研究、作业测定、生产线平衡、5S活动、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班组管理等的归纳总结,构建了生产现场改善的方法体系图,如图1所示。

2 生产现场改善方法体系的应用

现场是“企业为顾客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的场所”[3]。在制造业,现场一般指生产部门的制造现场。现场改善就是“对生产现场进行综合治理,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现场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的动态过程”[4]。应用生产现场改善的方法体系,实行现场改善活动,可以保证产品质量;消除各个环节的浪费,降低成本;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达到生产线平衡。

2.1 现场评估、作业测量

在生产现场改善前,应该对生产现场进行现场评估和作业测量,其中,包括后现场LAYOUT、人员配置与生产状况、工序能力调查、现状物与情报流等的人、机、物、法、环的评估。只有对生产现场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和测定,全面掌握和认识现况,才能对生产现场进行有目的、有方向的改进。部分评估、测量用图表如图2、图3所示。

2.2 5S活动的应用

实施“5S”现场管理,要不断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并逐步循环和提高。整理就是要妥善处理现场的停滞物品,分离废弃物和保留物;整顿是将整理后需要的物品定点摆放,把有用物归类,各就各位,以期达到合理布置、方便使用,且提高安全性、实现目标管理;清扫就是要求全体人员自己动手清扫,创造一个干净、明快舒适的工作环境;清洁是对整理、整顿、清扫这3项工作的保持和坚持;素养是规范人的行为,养成自觉执行制度和作业标准的良好习惯。

2.3 生产现场的改善

由图1可知,只有做好前期的作业测定、5S活动、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班组管理等各环节的基础上,才能谈到真正意义上的生产现场的改善。因为只有真正把现场的实况完全掌握好,才能把现场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的源头掌握住;只有把现场真正目视化了,问题才一目了然地呈现出来。当然,某些难以用肉眼、用感觉或凭经验就解决的问题,就需要借助于一些数学统计分析技术、工业工程技术等等,如X-R图、时间观察表、工程山积表、CT/TT分析等,以下为某企业的一条生产线利用该方法体系进行改善的应用。

2.3.1 改善方案的确定

根据对生产线现场的现场评估和作业测定确定其改善方案,如表1所示[5,6,7,8]。

2.3.2 实施改善方案的效果

LAYOUT改善对比如图4所示。其整体效果如表2所示。

2.3.3 残留问题点及后续改善方向

通过前期的改善,无论品质、生产效率、还是在制品库存,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善效果;但同时也找到了不足之处和残留问题点,这也为后续改善提供了方向。进一步改善的残留问题点如表3所示。

3 结束语

基于精益生产方式的现场管理,通过作业测定、生产线平衡、5S活动、定置管理、目视管理、班组管理等各环节,使其精益、高效的理念得到全方位的体现,从而使生产现场的持续改善成为确保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关键要素。

笔者提出这一模式的目的在于为制造业(特别是汽车制造业)提供一种区别于模仿国外汽车企业的精益生产模式的发展思路,建立符合其自身循序渐进发展规律的、精益的生产现场改善理念和发展规划。

摘要:为实现对生产现场的改善,通过利用先进的精益生产理论对生产现场进行了研究、分析,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对现有方法进行了整合、优化,建立了基于精益生产的现场改善方法体系,包括现场评估、作业测量、5S管理、定置管理以及生产线改善等。在企业生产现场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关键词:精益生产,现场改善方法体系,5S管理

参考文献

[1]孙绍亭.精益生产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冶金,2003(3):38-39.

[2]潘庭荣.现场管理理论基础刍议[J].华东经济管理,1996(6):29-31.

[3]刘胜军.精益生产现代IE[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

[4]杰弗.瑞莱克.丰田汽车案例—精益制造的14项管理原则[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65-67.

[5]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for Information Processing(IFIP).Lean Practices for Product and Process Improvement:Involve-ment and Knowledge Capture[M].Springer Boston Press,2007.

[6]BERTOLINO A,FANTEEHI A,GNESI S.et al.Use CaseDescription of Requirements for Product Lines[C].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Requirements Engi-neering for Product Lines,2002.

[7]李晓,顾新建,刘念.面向汽车配件创新设计的知识管理系统[J].机电工程,2005,22(8):43-47.

看定位理论如何激发品牌生产力 篇5

今天,当我们选择某种电子产品时,一大堆品牌的产品会摆在我们的面前。仔细打量会发现,我们难以区别这些产品的差异,无论配置、价格,甚至是外观,品牌的众多和产品的同质化为消费者带来了选择暴力的困扰。而作为企业思考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的品牌从同一品类的产品中脱颖而出。答案就在于定位。

关于定位理论,最早于1969年由杰克·特劳特先生首次提出,至今已走过了一段辉煌的发展道路。如今,几乎每一本讲授营销和广告策略的教科书都会或多或少地提及定位。2001年,定位理论压倒菲利普·科特勒、迈克尔·波特,被美国营销协会评为“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

时下,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企业内部管理的不断进步让企业之间已经没有太多秘密可言,而当内部的潜力挖尽之后,品牌所带来的生产力将让世界大吃一惊。而激发品牌生产力的杠杆就是定位理论。

“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曾说过,市场的竞争正在从顾客导向转为品牌导向。为什么?理由很简单,正如我们第一段所说的那样,产品的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凭什么让消费者首选你的产品?请给个理由先!定位理论的本质是让企业或品牌在顾客心智中占据优势地位,通过构建差异化明确自己的独特优势。比如百年屹立不倒的可口可乐和国内很火的加多宝,前者代表可乐,后者代表凉茶,它们的品牌都有着清晰的定位,并且不断地强化这个定位,所以,它们的销量总是畅销的。原因何在?定位,让它们代表了品类。

团队生产理论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 篇6

【摘要】 经济学家尔奇安和德姆塞茨等人提出的团队生产理论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团队生产理论在实际应用中障碍重重,具体体现在团队成员的社会惰化、搭便车行为、队员业绩考核方法、利益分配等方面。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团队生产理论应用的有效性。

【关键词】 道德风险;业绩考核;利益分配

一、团队生产理论

“团队生产理论”,由美国经济学家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1972)等人提出。该理论主要认为产品生产要素的投入不是简单的组合,产品也不是由各个生产要素简单地相加,生产要素归属于不同的成员而不是个别成员。具体讲,企业可以看作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这种团队生产方式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生产活动必须以团队的方式进行。二是投入到团队生产中的各种资源必须具有“团队专用性”。三是团队生产的产出是一种经济租金,作为集体产品,难以精确地分配给团队成员。在缺乏监督和激励的情况下,团队成员倾向消费更多的闲暇来替代工作努力,偷懒、搭便车便成了理性的选择,同时对于团队成员的各个业绩考核、薪酬设计、剩余价值分配分配等问题的解决显得无比重要,阿尔钦认为应通过奖励和监督成员诱使他们有效率地工作。

二、团队生产面临的问题

1.道德及搭便车风险

道德风险是由信息经济学中讨论的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在团队生产中,每个团队成员的边际产出不能直接和无成本地观测。团队向市场提供的只能作为团队的边际产出,而不是团队个人的。衡量与确认团队个人的边际产出这就需要新的组织和程序了。对于每个投入的生产率,有时可以通过观察个人投入行为来获得。团队产出是可观测,可衡量的,然而单个投入如团队成员个人努力水平等是不可观测的,即使通过监督或别的什么方法也要付出额外的成本,这就引起了团队生产中一个明显的问题,即投入测量问题。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所以导致了个人努力的不可观测,从而个体在团队工作中有偷懒的可能性,即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

团队成员搭便车是因为在团队生产过程当中,由于队员的行为部分是隐性的,难以测量的,因此队员更加愿意以闲暇时间来替代工作时间引发的一种现象。

2.业绩考核及薪酬设计

在考核团队生产的业绩中,由于其产出具有整体性、不可分割性等特征使得企业能够对其团队产出制定合理的评测,然而对于各个团队成员的业绩如何考评成了团队生产事后面临的问题。企业惯例中的方法很难客观地、合理地、有效地反映出团队成员各个的贡献大小,这就使得队员产生逃避任务心里,因为他工作与否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报酬,这就使得团队的效率在隐性地降低,没有发挥出团队的真正价值,有时候还可能导致团队成员产生不负责任的心里,认为工作任务是团队的、大家的,有他无他不影响大局。这种心里的产生就逐渐地降低了团队的效率,然而在团队工作结束的时候有关的业绩指标考核也不能准确的评定此团队中成员的贡献,在考核方法选择上难以选择合理的方法来测量其贡献大小,更加对成员难以起到激励作用。

同时在薪酬设计上,团队生产理论主要考虑的是投入要素的种类繁多,而产出业绩是属于全部团队成员,同时生产要素也属于不同的主题,所以对于各个队员的报酬标准的如何设计却很难根据其团队中的行为表现来制定。团队成员的业绩考核难以制定,企业除了对团队成员的固定报酬有相关的标准外,而对于团队的产出浮动性的报酬激励却是难以根据每个成员的工作表现以及贡献大小来制定相应合理的薪酬设计体系。

3.利益分配困难

在团队生产中,团队的产出价值比各个队员的分割性的产出价值要大的多,在分配的支出之外还有剩余,所以这些剩余价值的如何分配也是团队生产理论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以往的历史观点,通过建设监督机制,增加团队成员中的监督人员来分配团队成员剩余价值,因此团队成员的剩余价值的索取权是属于团队成员中的监督人员。这种剩余价值成员的增加分配不仅仅加大了团队成员的管理成本,闲余人员成本,而且使得团队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减弱,加大了团队生产组织冗余。

因此历史的价值分配是使得团队成员增加,然而创造利润的是团队中的工作执行者,而非监督者,所以对于监督机制的设计立足点、出发点在合理程度上不足。团队生产生产的是集体产品,资源也不是属于单个团队成员的,生产方式必须选择的是团队的生产方式,因此其在剩余价值分配上也应该和团队生产流程和环节相一致,根据贡献大小分配剩余价值,把剩余价值的索取权分配给团队,而不是把索取权分配给监督者。因此在剩余价值分配分配上,仅仅依靠监督机制和剩余价值索取权的是不足的,具有局限性,难以激发团队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工作动力、任务激情。

三、解决方案体系

1.道德诚信建设

为了减弱团队成员的社会惰化、搭便车心里以及道德风险,给团队建设道德诚信机制,给每个团队成员建设道德诚信表现以及记录卡,形成团队建设的道德诚信记录资源循环利用平台,根据这些诚信机制所记录的每个队员的记录而组织团队,从源头上减少团队中的消极成员以及抱着侥幸心里搭便车以及工作惰化成员。使得要进入团队工作者必须保持良好的道德诚信记录,这促使其在团队工作中积极行动起来,减弱道德以及搭便车的心里,提高其主人翁意识、主动性和积极性。

在团队生产中,具体针对团队成员的道德诚信记录而确定合适的人员,使得成员的确定于成员历史的表现情况和业绩联系起来,建立可持续的、连续的考核体系,而消除个别特殊的团队任务成员选择的偶然性不风险性,选择人员首先应该从其道德诚信角度出发,其次考虑其工作能力。

2.精简团队成员

团队成员的社会惰化以及搭便车心里的于团队中人员冗余程度有很大的关联性,因为团队的组织规模越大,成员越多,团队生产中成员的搭便车心里越强。在精简团队生产成员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工作包分解法或者是流程分解发来对团第成员进行精简。根据工作任务的相似性,工作性质的类似性来对不同工作进行归类和划分,使得每一种工作的任务彼此之间具有相关性,这样也使得团队成员在工作的同时能够提高其熟练程度和工作效率。这样的精简使得每一项工作有人做,每一个流程有人做,但是必须使得生产人员数量的适合,数量的适合可以通过一人多责任来实现,但是相关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必须配套进行,队员的基本薪酬根据其担任的责任多少和重要程度来制定。若其不能完成相关的责任,则对其基本报酬实施弹性化减少,使得其认为团队对其负激励是应该的,让成员提高团队意识,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自己的相关利益是挂钩着,自己的逃避责任行为是有较大的机会成本的,他们必须在逃避责任和机会成本中间作出选择。

3.考核多方法多元化

根据以往经验数据、成员行为观察、诚信记录卡给团队生产业绩考核方法赋权,针对考核方法360。方法、关键因素指标方法、平衡计分卡、目标管理等多中方法赋不同的权值,根据的是考核方法的准确度而以此确定其权值(x1,x2,x3...xn),同时应用不同考核方法计算各个团队生产队员的得分(y1,y2,y3...yn),然后计算团队成员的综合得分,减少考核方法选择上的非系统性风险。例如在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团队生产成员在投入要素开始到产出流程的全部过程中,首先可以应用成员的行为观察来各个流程的达标情况而引用目标管理来确定相应的权值和队员得分情况(x1,y1)。然后对其应用投入要素的效率上来应用关键因素指标方法确定相应的(x2,y2)。最后根据各个不同的方法的考核得分和方法准确程度权值来计算每个成员的综合得分情况,为报酬提供基础依据,同时此方法不仅仅消除了在考核方法上的偶然性风险,而且从不同的角度上得出团队生产成员的表现情况,为建立道德诚信提供依据。

这样总的团队绩效考核可以按照总的两个向量相乘获得其团队业绩考核情况,即(x1,x2,x3...xn)与(y1,y2,y3...yn)的相乘,而对于单个成员可以根据单个向量相乘获得每个成员的业绩考核成绩,为后面的利益分配提供相关的原始数据。

4.团队组织制度

(1)建立有效的剩余价值索取权机制,通过把原来的剩余索取权交付给监督者转变为把剩余所有权下放到团队成员,培养成员的积极性。

(2)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在团队成员之间的监督机制代替单独的监督机制,团队生产成员互相监督、互相打分、互相记录,主要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无记名评定,为考核提供原始资料。

(3)实施权责利负责制,在团队生产内部实施核心队员的责任下放,交付,并且制定相关的激励措施,加强团队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在团队生产中把可以下方的产权最大限度地下放到团队中,使得团队具有充分的自由,较强的工作弹性,让团队成员自己决定选择,自己为自己设计达到目标的最佳方案,充分应用团队成员的潜在价值。最后结合权责制定相关的利益关联,激励团队的生产积极性,对团队的工作任务进行认可、奖励。

(4)在团队中实施标杆管理,树立典型形象,并伴随相关的激励措施,提高团队生产的整体素养、能力,减弱队员的搭便车和社会惰化心里。与此替代以往的观念,监督者的设置,监督机制的强化,相反地应该设计的是一种人性化的、柔性化的机制,根据谁贡献谁获得报酬。

5.利益分配设计

根据上述第三步针对团队生产成员的综合得分进行剩余索取权的分配。

(1)根据第三步团队生产成员的综合得分情况来分配团队的经济效益的大部分价值,这里大部分价值是指占据团队产出的一半以上的产出价值,因为创造价值的是团队成员的大部分成员的劳动转化而来的,所以其主要的价值所有权也应该是团队的大多数成员,从心里上消除团队成员的逃避责任的心里,因为这样使得他们感觉到自己付出了劳动就获得了于自己劳动大体上相等的劳动报酬。

(2)团队生产产出价值的除去分配给大部分成员的价值外的剩余价值索取权分配给相关的团队成员内部成员,谁负责、谁努力、谁尽心谁将获得除去前面分配后价值所有权的分配权。这样就使得团队成员不仅仅获得了于自己近似等价的劳动报酬哦而且获得了自己多付出劳动的相应的额外补助,替代以往的另外增加监督机制的理念,以额外零员工的思想来创建团队生产组织。

(3)在分配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权责利的统一,相关的权利、相关的责任必须与相关的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可以给每一个权力赋予一定的权值和相关的最后利益分配比例,给每一个责任赋予一定的权值和相关利益分配比重。

(4)分配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前面的道德诚信记录成绩加权成绩以及业绩考成的加权成绩,使得考核成绩来自团队,利益分配也用于团队。道德诚信成绩、业绩考核成绩以及利益分配三者是一体的,可分割的但是又彼此之间紧密联系的,互相影响的。

四、发展趋势

团队生产理论必然要向道德诚信,最合适团队成员数量,团队全过程综合考核,团队标杆管理等纵横一体化的方向迈进,增强其实际研究应用的合理性、高效率以及减少理论实际应用黑洞现象方向发展。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论略 篇7

一、目前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1. 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 部分电力企业安全投入下降, 由

于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 电网的输电和配电设备以及发电企业的发电机组长期满负荷运行, 设备缺陷得不到及时检修, 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难度不断增加, 影响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市场化的电力交易也对系统运行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2. 安全生产管理是粗放的, 是要求不严、标准不高, 是自

上而下不深入、不细致、不扎实的问题还存在, 常规性的安全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 电力设计院二次图纸不经过会审, 不经过审查就送到施工单位进行施工, 结果当然出现问题。电力生产事故发生在现场, 深究起来, 总能找到某个管理环节上的漏洞。现场操作人员操作过程中的随意性, 往往是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随意性的延伸, 从而造成了安全管理与操作两个层面的脱节。

3. 一些部门“管理衙门化、干部机关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脱离职工搞监管、远离一线抓生产, 导致事故连连不断。

几乎所有的安全生产事故都表明, 事故原因与监督管理不到位有密切关系。电力市场化改革后, 原有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体制已经打破、新的体制尚未建立, 安全生产管理可能存在缺位现象。干部是生产的组织者、制度的执行者和安全措施的监督者。跟班是企业干部的职责, 不跟班就无法履行职责, 这不仅是一种缺位,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更是一种失职和犯罪。

4. 缺乏风险识别能力, 看不到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中存

在的潜在风险, 看不见“冰山下面潜伏的巨大隐患”, 只是在事故发生之后, 才认识到深层次的安全隐患和危害。缺乏风险分析的能力, 受业务素质和知识能力的限制, 对生产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危险和隐患, 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和判断, 不熟悉生产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不了解新型设备的结构和原理, 存在盲目性和主观性。

5. 忽视安全生产软管理。

软管理是相对电力设备管理而言的, 包括电力安全生产的资料、规章制度和安全措施等。软管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被淡化, 比如, 大修一台开关或主变压器与贯彻“检修现场安全措施标准化”相比, 就所投入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后者远远逊于前者, 甚至流于形式。应该看到, 随着技术的进步与发展, 电网装备科技含量的增加, 复杂的工作变得简单化了, 现场工作量大大减少, 工作人员也趋少, 管理工作则相对复杂化, 软管理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 要强化安全生产的软管理工作。

6. 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中不具备系统思维。

常表现在以下方面:缺乏总体数据规划、数据 (应用) 整合, 存在或多或少的“信息孤岛”, 部分数据有冗余和二意性, 不能融合到整个管理信息平台上。特别是电力企业的生产实时信息, 不能充分数据共享, 不能为决策和数据挖掘服务。数据基本上是一种相对的静态, 数据分析的功能很少, 缺少有效的决策支持, 电力企业领导在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时, 需要查阅大量基本数据, 对于这些散布在电力企业各个部门的数据无所适从, 决策多依靠经验判断, 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对设备的管理通常局限在设备台账、检修记录、消缺记录等单一静态的记录上, 设备从发现缺陷到检修消缺的管理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流程, 以及对流程的监督考核管理等。

笔者认为, 要从根本上改善以上现象, 就要通过建立正确目标、实施员工培训、多方面监督控制等综合手段, 建立健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在当前,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必须要加入系统思维方式和安全生产软管理方式, 这是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保证。

二、建立和完善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在安全生产中, 一方面我们要积极转变观念, 应用系统思维, 采用防止人为失误的技术措施, 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设置防错机制和纠错机制;另一方面还要特别重视采取防止人为失误的组织措施, 规范人为的行为, 从工作流程、作业流程和操作流程上防止出现人为犯错误的机会, 保证作业人员是安全的。要积极推行现场作业程序标准化工作, 结合生产现场安全工作实际, 建立一整套符合安全规程规定要求的规范化作业程序, 规范人的行为, 避免人为失误, 尤其要避免发生误操作事故, 有效减少电力生产事故发生。

1. 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必须要有新思路, 即必须具备系统思维。

如今, 在电网现代化装备的日新月异中, 在大量新设备、新技术的采用和对电力安全生产管理提出新标准、高要求的形势下, 在电力安全生产的实际工作中, 把握这种先进的思维方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共同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维护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是各电力企业的共同责任。一个企业, 一个生产环节, 既是局部, 也是全局。电力系统的安全, 必须依靠所有电力企业来共同维护。要建立有效的电力安全应急机制。电力企业要加快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电网企业要建立有效的电力系统突发事件应急机制, 并定期组织演练。

2. 在系统思维指导下确立安全生产目标。

电力企业系统安全生产的总体目标是在生产经营工作中, 防止发生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对资产造成重大损失的事故, 确保人身、电网、设备安全。杜绝重大人身死亡事故, 杜绝特大电网事故和有人员责任的重大电网事故, 杜绝特大设备事故和重大施工机械设备损坏事故, 杜绝重大火灾事故, 杜绝电厂垮坝事故, 杜绝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重大垮 (坍) 塌事故。电力企业系统实行安全生产目标管理。电力企业系统发电、输变电、供电、检修、火电施工和输 (送) 变电施工企业实行安全生产目标三级 (指企业、车间或工区、班组) 控制。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各单位必须对本单位的各级领导、各部门、各岗位制定明确的安全生产职责, 做到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密切配合, 相互

3. 项目建设考虑融入全新的管理理念。

以EAM (企业资产管理) 的核心思想为中心, 资产生命周期管理为基础, 工单的提交、审批和执行为主线, 按照故障维修、预防性维修、预测性维修等的可能模式, 跟踪、管理设备资产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并以提高设备运行率、降低总体维护成本为核心目标, 将设备管理、工单管理、安全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数据采集管理集成的一个数据充分共享的管理信息系统。

4. 安全生产组织、制度与措施。

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应设立安全生产委员会作为安全生产的领导机构, 负责组织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 研究和决定安全生产工作的重大政策和措施, 协调解决安全生产重大问题。各部门必须在其业务范围内按照其安全生产职责做好有关安全生产工作。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的各级电力生产和技术管理部门以及各级调度部门应做好电力生产安全保证体系的工作, 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保证电力生产和电网运行安全的各项规程制度, 并在电力生产中严格执行。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的各级电力建设和工程管理部门应做好电力建设安全保证体系工作, 负责建立健全本单位保证电力建设安全健康与环境管理的各项规程制度, 并在电力建设工作中严格执行。

5. 电力企业系统内部实行安全生产监督制度。

各单位依据产权或管理关系, 实行上级对下级的安全生产监督, 即电力企业对其分电力企业、子电力企业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电力企业各分电力企业、子电力企业对其所属生产经营单位实行安全生产监督;代管企业对被代管企业依据协议实行安全生产监督。电力企业系统各单位的安全生产除接受电力企业内部的监督外, 还应接受所在地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6. 电力企业系统各生产经营单位必须根据国家、电力行

业和电力企业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要求, 重视和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工作, 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开展企业安全教育。积极开发和传播多媒体安全教材, 以生动逼真的形式加强安全教育效果。大力开发具有各种岗位、工种特点的计算机事故预想与处理仿真系统, 开展事故演练培训, 提高职工防范事故的能力。建立健全安全教育架构。合理实行企业内部资源配置, 通过设立安全教育专职, 开展安全教育题材策划与组织传播, 明确企业内部各层次安全教育成员职责, 建立相关安全教育激励与约束机制, 促使安全教育走向规范化。

7. 建立完善的考核与奖惩制度。

电力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实行奖惩制度, 设立安全生产奖。对安全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 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安全工作严重失职、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章调度造成后果的单位和个人, 给予处罚。触犯刑法的, 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安全工作的奖惩实行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批评教育与经济处罚相结合的原则, 以奖惩为手段, 以教育为目的。

总之, 针对不同的形势,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要有不同的措施。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而企业的管理者围绕“安全生产”的主题应做的工作很多, 既要抓主要矛盾, 又不能留下丝毫安全隐患;这些工作如何进行才是最合理、最可靠的、值得管理者们不断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摘要:通过分析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制度的改善进行了阐述, 要从根本上改善以上现象, 就要通过建立正确目标、实施员工培训、多方面监督控制等综合手段, 建立健全电力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关键词:安全生产,管理,电力,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孙绍光, 陈涛《.电力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在电力安全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版, 2008, (1) .

[2]程旭东.小议电力安全生产管理[J].中国电业, 2004, (4) .

[3]林建昌.电力安全生产“保证与监督”两大体系思考[J].农村电工, 2008, (7) .

[4]张鉴燮.提高电力安全生产反事故的执行力[J].华东电力, 2006, (11) .

合作博弈理论的生产调度应用 篇8

在过去四十年中,产生了一些很有趣的关于生产调度计划中的合作博弈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这类研究被称作调度博弈问题,是生产调度问题和合作博弈理论的交叉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1)解决生产调度排序的优化问题,通过优化排序,实现成本节约;2)使用合作博弈理论,寻找成本节约的均衡分配,研究所有参与者之间的合作机制设计。

调度博弈问题最早由I. Curiel等人[1]在1989 年提出,他们给出了标准调度博弈模型,即单一机器环境下,待加工工序不存在约束条件,使用加权完成时间作为目标函数的调度模型,他们证明了此类调度博弈为凸博弈,因而存在均衡解。之后的研究,主要通过增加对工序的约束条件,改变工序及生产商之间的对应关系,增加机器的数量等方式,对调度博弈模型进行了复杂。如P.Borm等人[2]研究了在工序具有工期(due dates)的约束条件下,针对三种不同的目标函数:加权罚金约束(weighted penalty criteri-on),加权滞后和(weighted tardiness criterion)以及完工时间(completion time criterion),证明了该模型下均衡解的存在性。从1989 年以来所有关于调度博弈,核仁分配以及合作博弈凸性问题的研究可以在I.Curiel,H.Hamer,F.Klijn等人[3]撰写的文献综述中找到。然而,涉及每个生产商拥有多个待加工工序的研究相对有限,P.Calleja等人[4]研究了单一机器环境下,每个参与者有多个待加工工序,每个工序有多个受益方的调度博弈问题,并证明了在一定条件下均衡解的存在。近年来,X.Cai和G.Vairaktarakis[5]及T.Aydinliyim和G.Vairaktarakis[6]研究了考虑外包的调度博弈问题,研究模型中每个生产商可以拥有多个代加工工序。

本文的模型在以下两个方面区别于T.Aydinliyim等人的研究:1) 是给出了一个更接近生产实际的合作调度博弈的生产计划模型,其中第三方代工商的可用生产能力被表示为一些不连续的具有有限生产能力的生产窗口;2)使用了复合目标函数,我们在目标成本函数中,除加权流水时间外,还考虑了生产窗口的预订成本,并且本文中的预订成本函数不具有随时间单调递减的线性约束,而是使用分段函数,模拟普通工时和加班工时的预订成本。

一、研究问题描述

本文研究的生产调度模型主要关注供应链中,生产商与第三方代工商之间的外包流程。一组生产商,将某些同质性的待加工工序外包给同一个第三方代工商。每一个生产商根据先到先服务(FCFS)的原则,使自身的目标成本函数最小化,独立地预定第三方代工商的生产能力。第三方代工商在接到所有生产商的待加工订单和预订安排后,将所有待加工工序打乱,以整体目标成本函数最小化为目标,重新优化,给出最优化排序和生产窗口预订方案,实现成本结余。在这一重新优化的过程中,一些生产商的个体利益得到了优化,而另一些生产商的个体利益受到了损害。因此,需要设定相应的促进合作实现的收益分配机制,将整体优化获得的成本结余,按照一定的规则,分配给所有对整体优化有贡献的生产商,以促使整体优化的实现。

本文的研究模型将给出一个基于博弈的合作机制。因为所有的生产商依照先到先服务的原则独立地预订第三方代工商的生产能力,从而会产生以下两种效率损失的情况:1) 每个生产商预订的最后一个生产窗口可能存在空闲时间(idle time),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生产商产生的空闲时间的总和很有可能会超过一个完整的生产窗口的长度;2)由于依照先到先服务的原则,某些后到的生产商因为较早的生产窗口都已经被预订,则不得不将一些优先级较高的工序排在较晚的时间生产,这将会带来在制品库存成本的增加。以上两点潜在的效率损失,可以通过设计合作机制,从而实现整体最优排序,以带来整条供应链的效率优化。

除此之外,第三方代工商自身也可以从这一合作机制中受益。例如,一些之前被预订的生产窗口因为整体优化排序而空闲下来。第三方代工商则可以保留一部分的重新空闲窗口的预订成本,将剩下的部分以预订退款(booking refunds)的形式退还给生产商。此外,第三方代工商还可以通过将这些重新空闲的窗口再次预订出去而获得额外的收益。我们将会在本文模型中考虑预订退款的情况,而将可能存在的重新预订成本作为第三方代工商的潜在收益,不列入计算。

二、模型设计

参数表示如下:

生厂商m对应的待加工工序集合为Nm,其中|Nm|≥1,即每个生厂商有多个待加工工序。每道工序Jj的作业时间为pj,相应的单位在制品库存成本为Wj。模型假设整个生产计划期的长度为T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中有两个可预订的生产窗口:W2k-1为普通工时窗口,W2k为加班工时生产窗口。工作日之间存在相同长度的停工时段G。每个窗口的预订成本hk因时段的性质不同而对应两个不同的值,第三方代工商会在T0时刻将报价信息告知所有的生产商M:

下图表示了本文的生产窗口模型:

生产商按照先到先服务的原则预订窗口,令 σ0m表示生产商m的所有待加工工序的初始最优化排序,Wσ0m表示生产商m依据该排序 σ0m和自身的目标函数最优化而预订的生产窗口集合。生产商m的最优化目标即最小化总成本TC(σ0m),是加权流水时间 和总预订成本 的加和。本文模型基于立即装运协议(immediate shipments),即每道工序一旦完工就会被立即装配发货,所以工序Jj的在制品库存成本可以被表示为 因而,生产商m所面临的目标成本函数可以表示为:

在m个生产商都决定了加工窗口预订决策Wσ0m后,第三方代工商将对所有n个工序进行重新排序 σ*,并得到一个最优的排序以及相应的最优加工窗口组合Wσ*。排序 σ*是针对所有生产商待加工工序N的全局最优解,所以其结果不会劣于仅仅把各生产商的排序 σ01,σ02,σ03,...,σ0|M|相连接而获得的初始排序 σ0。

由于这一过程中,一些生产商的个体利益受到了损害,对于这些生产商而言,存在着通过与其他个别生产商形成小联盟而获益的可能。因而如果要想使每个生产商m都能同意按照 σ*的顺序加工工件,则必须保证每个生产商参与大联盟而获得的收益不低于它以任何形式同其他个别生产商结盟而获得的收益。因此,第三方代工商需要设计一种成本结余的分配机制,使得所有生产商只有通过大联盟合作才能获得最优收益。通常情况下,由于联合决策使得整体对独立预订时所产生的空闲时间的充分利用,我们预期在 σ*的排序下所使用的生产窗口将少于排序 σ0所使用的生产窗口。第三方代工商可以将一部分的预订成本结余 ρ 作为预订退款返还给生产商,自己保留剩下的部分,从而促使联合决策的实现。

以下是本文模型中的一些假设:模型基于信息完全透明共享的假设(即信息在所有生产商和第三方代工商之间是完全对称的)。所有的待加工工序是同质的,即工序间的转换时间不计,这一类型的工作有很多,例如测试工作,维修保养工作,装配工作等。第三方代工商在T0公布所有的可用生产窗口,所有的生产商的预订决策都是在生产计划期开始即T0时刻前完成的。生产商进行预订的先到先服务原则(FCFS)意味着后续生产商只能从未被先前生产商预订的窗口中,选择窗口进行预订。即:

上式说明,生产商m只能在未被先前m-1 个生产商预订走的窗口中进行选择。因此,在初始排序 σ0中,每个被预定的窗口中都只含有来自同一生产商的待加工工序。我们假设对每个生产商m而言,所有需要被加工的工序Nm的处理时间不会超过当前可预订窗口) 的生产能力。否则,生产商m的生产需求则不能被该第三方代工商满足,需要再寻找其他的代工商。此外,如果一道工序在生产窗口结束时还未完工,该工序可以在下一预订窗口开始后继续加工直至完成。最后,对k=1,…,2T,我们假设所有的生产窗口WK∈Γ 的可用时长均为L小时。我们将完成所有待加工工序集合N所需要的最少窗口数量记为 ω, 其中

如前所述,每个生产商,以及第三方代工商都面临着相同性质的优化问题,只是各方拥有的工序数量及可选择的生产窗口集合有所不同。因而本文将针对第三方代工商面对的集中优化问题设计优化算法,并假设各个生产商,以及个别生产商之间结成的小联盟将使用相同的算法来处理优化问题。具体而言,第三方代工商通过调度排序,将N中的所有待加工工序排列,并从 Γ 中选择一些生产窗口以使得总成本最小化。在此,我们引入批次(Batch)的概念,每个被预定的窗口,都将会被用来处理某个批次的工序。同一批次指的是在同一个生产窗口内完工的那些工序。因此,集中优化问题就被转变为两个步骤:1)将集合N中所有的待加工工序按照一定的规则分成不同批次;2) 为各个批次从集合 Γ 中寻找到最优的生产窗口。

假设 π 是单一机器环境中,所有待加工工序N的一

个排序,Fπj表示排序π中第j个工序的完工时间。我们需要把排序π划分成ω个批次,并计算出每个批次所有完工工序的总的单位在制品库存成本。具体方法如下:令ti=i·L,并定义

Bi表示第i个批次,即在排序 π 下,所有完工时间Fjπ:ti-1

此外,我们引入变量qj:qj=Fjπ-ti-1,表示工序Jj最后被加工部分时长,即工序Jj在批次Bi中所占用的加工时间。举例而言,有些工序的加工时间超过了生产窗口的长度L,因此必须被分割在多个批次中进行生产。对于这样的工序,在考虑其流程时间时,我们借助于该工序最后完工时的所在批次,参考其在完工批次中所占用的加工时间,即qj,来计算其总的完工时间。为了表示批次Bi是否使用窗口WK,我们引入另一个决策变量zik,即:

最后,我们用DK表示窗口WK的结束时间。基于这些参数设定,一个调度 σ 可以用所有待加工工序的排序 π和各加工批次选择使用的窗口集合W来表示,即 σ=σ(π,W)。从而,对所有待加工工序N和生产窗口集合 Γ寻找最优化调度方案的集中优化问题的目标函数可以用下式表达:

三、模型分析及求解:合作博弈均衡解

在预订生产窗口的过程中,某些生产商可以通过形成小联盟S(S哿M),实现优于独立决策时的排序与预订,从而减少小联盟中个体的总成本。但是这一小联盟的决策,相对于全局最优而言,可能并非效率最优的。因而在这一过程中,第三方代工商担当着制定机制以促进各方通过合作形成大联盟的职责,从而实现整条供应链上的效率最优。

(一)合作博弈的定义

我们用Cj(σ0(S)) 及Cj(σ*(S)) 分别表示在 σ0(S)和 σ*(S) 两种调度下工序Jj∈NS产生的在制品库存成本。相应的总成本表示为TC(σ0(S))及TC(σ*(S)) 。联盟S试图通过对NS中的所有工序进行重排,并在所有可选择的生产窗口集合 ΓWσ0(MS)中,挑选最优的窗口组合,以期获得最大的成本结余V(S):

其中V:2|M|→R,表示了合作博弈(M,v)的特征方程。

只有当所有的生产商都服从第三方代工商给出的最优调度的情况下,才能实现全局最优解,即 σ*或 σ*(M)。为了实现这一最优化排序,我们需要设计分配机制,将通过全局优化而实现成本结余v(M)分配出去以使得所有的生产商遵循 σ*的调度排序。即使得其在 σ*的排序下,总收益不劣于其独自决策或与其他生产商结成小联盟S奂M的情况。我们将分配给每个生产商的成本结余记为Xm:m∈M,则分配向量,X={X1,...,X|M|}需要满足以下条件,才能保证均衡解的存在[7]:

第一组约束条件确保了每个小联盟中的成员通过服从全局优化而获得的收益至少不劣于其可以在小联盟中获得的收益。第二组约束条件确保了所有因合作而带来的成本收益,都被完全分配给了参与合作的各个生产商。

此时,我们引入可以被接受的重新排序(admissiblerearrangements) 的定义,类似的定义可以在I. Curiel et al(1994)的研究中找到:

定义1:令 σ(S)表示关于工序集合NS的一个调度排序。当所有Jj∈NNS在排序 σ(S)和排序 σ0(S)下具有完全相同的前项工序时,我们则称 σ(S)是对于 σ0(S)而言可以接受的重新排序。

基于这一定义,我们对生产商之间的合作博弈行为做如下假设:

假设1:任意联盟的最优化调度排序 σ*(S),必须是对于 σ0(S)而言可以接受的重新排序。

基于假设1,我们定义相应的成本结余合作博弈(Cooperative saving games)(M,v),其中 是关于 σ0(S)而言可以接受的重新排序,则成本结余:

可以进一步被改写为:

式中第一项二重加和表示了在制品库存成本结余,式中第二项表示的是对重新空闲窗口的预订退款,式中第三项表示由于新预订了在初始排序中未预订的窗口而带来的新增预订成本。

显然,V(S):S哿M表示了在满足假设1 的条件下,联盟S中的所有成员通过合作调度所有工序NS所能得到的最大总成本结余。为了求得最优调度排序 σ*(S),其中 σ*(S)关于 σ0(S)是可以被接受的重新排序,只需求得使目标函数V(S)最大的 σ。注意到该目标函数存在以下的沉没成本

因此,优化问题可以简化为求下列函数的最小值:

(二)合作博弈的均衡解

Shapley[8]的研究证明了具有凸性的博弈问题存在非空的核仁。

定义2:满足下列条件的合作博弈问题是凸博弈:

但是,合作博弈(M,v)并不必然具有凸性。尽管如此,对于具有超加性的合作博弈,我们仍然可以寻找到均衡内核。

定义3:满足下列条件的合作博弈(M,v)具有超加性(Superadditive)

该定义表明两个不相连的联盟合作形成的更大的联盟带来的收益不会比不合作更差。在此定义的基础上,我们仍需要一个严谨的分配方案以保证合作得以实现。在下文中,我们将具体研究因结成大联盟而可能带来的三种成本结余,并在每种情况下证明超加性,从而给出一个核仁分配的原则。

(三)收益分配机制

我们将生产调度问题的目标成本函数改写为:

式中Jj表示排序 π 中第j道工序,因此我们不再需要指标函数yji,ek是对窗口k之前的停工间隙G的计数,即

Si如前文给出,是批次Bi中所有工序的单位在制品库存成本之和:

我们注意到在按照初始调度 σ0进行生产的总成本中其实包含一部分的空闲时间成本It,表示每个生产商预订的最后一个窗口Wt中的空闲时间,则按照初始调度σ0进行生产的总成本函数可以表示如下:

为了举例说明,考虑如下的例子:

例1:假设生产商1有一道待加工工序,单位在制品库存成本为W1,需要的加工处理时间p1

或,等价的:

其中两个方括号分别表示生产商1 和生产商2 各自的成本。

例1 中的两个生产商可以通过合作调度,而获得来自两方面的成本结余:1)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而带来的成本结余,2)整合所有待加工工序后更好的调度安排和窗口预订带来的结余。因此我们将所要研究的合作博弈问题分为1)和2)两类博弈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对M中的任意联盟S,我们定义:

1.vi(S)表示由空闲时间的充分利用而带来的成本结余博弈

2.vn(S)表示因对所有工序进行重新排序和生产窗口的重新分配带来的成本结余博弈

我们给出以下结论:

命题1:博弈(M,vi(S)),(M,vn(S))以及博弈(M,v)都具有超加性(Superadditive)。

基于初始预定窗口和生产商之间的对应关系,为了便于表示,我们使用窗口集合来表示相应的生产窗口联盟Wσ0(S)。令[a,b]表示窗口集合{Wa,Wa+1,Wa+2,...,Wb},则联盟Wσ0(S)可以表示为:

其中1≤a1

由[a,b]生产窗口集合中的窗口创造的成本结余由通过对空闲时间的充分利用而带来的成本结余 ωi([a,b])和由重新安排工序的加工顺序和加工窗口而来带的成本结余 ωn([a,b])共同组成。因此:

下面,我们将给出一种均衡分配规则,对0≤λ≤1,我们定义

关于该分配原则的直观解释如下:对于因空闲时间的充分利用而带来的成本结余Xim,窗口Wk对所有在其后续窗口加工的工序贡献了Ik单位的空闲时间,空闲Ik对在制品库存成本带来的贡献为 我们将这一部分结余的一半分配给拥有窗口Wk的生厂商,把剩下的一半分配给所有预订Wk窗口之后生产窗口的生产商。根据对称性,窗口Wk的拥有者也从先前生产窗口的空闲时间成本结余中分配到了一部分收益,即提早 时间开工的收益。这里需要注意,由于对空闲时间的充分利用,可能会使一些工序在更早的窗口完工,在这种情况下,其完工时间可能会减少Ik+G(或Ik因窗口Wk的性质决定,即普通窗口还是加班窗口),我们把停工时间G对总成本结余的贡献记在中。关于Xnm定义的解释如下,窗口Wk的拥有者获得的总收益,一部分(λ)来自于当其与所有前项窗口形成联盟时所产生的边际收益(除空闲时间外的净结余),另一部分(1-λ)来自于当其与所有后续窗口形成联盟时所产生的边际收益(除空闲时间外的净结余)。

此外,我们在模型设计时曾提到过的,第三方代工商会自己保留一部分因合作调度而重新空闲窗口的预订成本,即:

我们可以将这一部分收益理解为第三方代工商因向各生产商提供合作调度的平台而收取的租金。此外,如果大联盟的合作调度决策需要预定新的窗口,第三方会收取相应的预订成本 最终,我们将分配向量Xm定义为:

并且我们有以下结论:

定理1:Xnm、Xim和Xm分别是博弈(M,vi(S)),(M,vn(S))以及(M,v)博弈的一种均衡分配。

成本结余分配向量X=(X1,…,X|M|)满足均衡解的条件,即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给出的这一分配原则,仅仅只定义了一组服从假设1 的可能的核仁分配。可以通过改变不同的限制条件,重新定义对于 σ0(S)而言可以接受的重新排序,从而得到其他可能的核仁分配。

结语

本文对考虑外包的生产调度问题及潜在的合作博弈的可能进行了建模研究。通过建立了考虑在制品库存成本和预订成本的生产模型,研究了相应的合作博弈问题,给出了一组均衡解的分配原则。

摘要:通过研究合作博弈理论在生产调度问题中的应用,介绍合作博弈的概念及其均衡解的存在条件,并给出一个生产调度模型下的实际应用。该生产调度模型模拟工序外包给第三方承包商的生产模型,并以在制品库存成本和生产窗口的预订成本作为复合目标函数。其中,生产窗口的预订成本非线性,通过模拟普通生产窗口和加班生产窗口的不同价格,将其设定为已知的分段函数;在制品库存成本使用加权流水时间表示,给出了该模型下的合作博弈问题的一组均衡解。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理论分析 篇9

关键词:绿色GDP,经济发展,分析

GD P是衡量经济过程中通过交易的产品与服务之总和。也就是说在GDP的总量核算上要扣除在经济活动中投入的自然资源的代价和污染治理、生态恢复的成本后而得到的国内生产总值。

一、现行国民经济核算存在的不利因素

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只重视经济产值及其增长速度, 而忽视了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 即未考虑自然资源耗损的折耗和生态环境的损失。这种不考虑外摊成本的经济核算后果是:一方面使经济产值虚幻增加, 使现行经济产值的增长带有虚假性, 看不到不合理利用自然的回报;另一方面使资源持久削弱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 严重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GDP的理论应用分析

GD P经济的增长, 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指标, 因为它没有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造成的损失, 所以并不能反映经济的增长质量和代价, 这样就给可持续发展的宏观经济分析、评估以及相应政策的制定带来诸多的不便, 亟待解决。工业的进程的大力推进和人们意识程度的逐渐的加深, 在社会进步中资源生态环境的发展愈来愈重要, 所以寻求一种新的发展途径, 一种环保的经济增长方式才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而建立绿色GDP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就是关键, 其势不可挡的发展速度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 并作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的依据。

目前, 世界通行的经济增长指标绿色GDP, 它是在经济核算中将生态影响也纳入框架体系中, 以最大程度的保证环境保护和经济的增长统一, 使得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 (包括生活环境的变化) 得到真实的反映, 所以绿色GDP的核算指标体系可以真实的反映国家的发展水平, 可以准确的说明一个国家的经济产出总量。又由于GDP在判断经济运行态势、制定经济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宏观经济政策等方面的作用非常重要, 所以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宏观管理部门了解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但是现行的GDP在实际的操作和运行中还存有一定的缺陷。

衡量经济过程中通过交易的产品与服务之总和就是GDP, 在这个交易的过程中并不能辨识其发挥的作用是正作用还是逆作用, 也就是增加社会财富还是减少社会财富, 由此可见, GDP中包括有损害发展的“虚数”。之所以在本质上认为GDP任何的货币交易都“增加”社会福利, 这是把收入、支出、资产、负债一律抛开其正号和负号, 统统以“绝对值”状态累加在一起, 所以就造成了它在反映发展上的表达不实。

1、GDP不计增加部分的质量, 而仅仅反映增加的数量。

2、G D P不计总量增长过程中的破坏性后果, 这种破坏往往是由于人为所造成的。不能反映分配不公、社会贫富悬殊等瓶颈问题。

3、G D P未真实反映社会发展的全部过程看, 它把妇女生育、志愿者的贡献、家务劳动等非市场经济行为完全或部分地忽略掉了。

4、社会财富的不合理计算, GDP把造成社会无序和发展倒退的支出均视为社会财富, 如犯罪、自然灾害、家庭解体等成本等。

5、G D P计入并累计产生环境污染的经济活动, 不能如实反映自净能力下降、环境的缓冲能力下降、抗逆能力下降。

上述种种都集中反映了GDP作为测量国家财富指标的弊端。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评价体系中, 要逐步改变GDP带来的“非实”部分, 将其改造或还原成能更准确反映发展数量和质量的新指标, 如绿色GDP等。

人们企图把不属于真正财富积累的虚假部分, 从传统意义上所统计的GNP中扣除, 从而再现一个真实、可行、科学的指标, 去衡量我们所面对的国家和区域的实质性进步。在众多的度量中, 绿色GNP应当是其中一个较易理解、较为方便计算的指标。所谓绿色GNP, 从最简单的图示出发, 它是将现行统计下的GNP, 扣除两大基本部分的“虚数”。

即绿色GNP=现行GNP-自然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

绿色GNP将比较合理地扣除现实中的外部化成本, 并从内部去反映可持续发展的质量和进程, 因此, 它应逐步地被认同, 并且纳入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中。

据经济学家分析, 我国要想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 又要实现2020年GDP翻两番的发展目标, 我们就要把资源生产率提高4-5倍。在这种情况下, 对环境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 若想进一步改善环境, 就必须把资源和生产率提高8-10倍。长期以来我国经济一直在高速增长, 但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 增长质量却不高。经济增长依赖于资源投入, 重复利用率很低。在传统的发展模式里, 环境保护的代价是巨大的看, 除非有大的技术突破, 这种环保的期望方有实现之可能。发展循环经济是消除经济增长的生态环境泡沫的必由之路, 也是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所以寻求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选择循环经济是十分明智的。

三、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循环经济是一种闭环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这种经济的发展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它建立在对物质的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之上。在这种经济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这也是为社会所普遍接受的经济活动准则, 它的追求目标是以尽可能减少环境代价和资源消耗最大限度的实现发展效益。“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是一种开放型的单向物质流动模式。在这种经济中, 对自然资源和能源开采是高强度的, 而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一次性的, 且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弃物大量排放到环境中去。减量化是指在经济活动中, 减少生产过程的能量资源消耗及废弃物的产生, 最大限度的提高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再循环是指对生活生产使用过的废弃物进行适当的处理, 进行全面循环利用, 使之最大限度地重新变为资源。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 建立闭环的经济发展系统和物质循环模式。再利用是指解决产品自身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这种模式主要从生态角度出发, 比如尽量使用翻新、修复后的产品, 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寿命, 提高零部件及产品的循环利用率, 节约生产成本和资金投入。

四、建立环保型经济增长体制

现有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指标及其计算方法都是通过评价自然环境、经济和人文系统的表现来反映一定的政策对环境、经济、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变化的趋势, 人类不得不重新寻求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生态之间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道路。现行的经济增长方式, 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不管是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还是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其本质都是一样的, 就是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仅仅从经济目标来衡量社会进步和生产发展, 从形式看它们经济增长的方式不同, 实质上都把环境当作一个容纳生产废弃物、提供资源的载体, 不注重环境的保护, 忽视环境质量的变化, 在这种经济模式下, 环境保护不能真正被落实下去的。因此要想真正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协调发展, 需要从多方面着手, 以此为基础向环保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而仅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其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远远不够的。把环境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进行评价, 环保型经济增长集约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有本质的不同, 在经济评价的过程中把环境作为生产要素的一个因素参与到经济总量中进行评价, 把环境资源经济增长联系起来, 将其纳入到经济增长体系中去, 最终使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两个目标同时实现。

五、结语

总之, 绿色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理论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 亟待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发掘和科学地研究,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魏法杰, 王玉灵, 郑钧编著《工程经济学》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借鉴意义 篇10

(一)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 资本家的资本越来越多, 而工人失业人口也越来越多, 工人阶级越来越贫困。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 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 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 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规律。”无产阶级的贫困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 随着资本积累, 无产阶级状况日趋恶化。在资本主义制度下, 一切提高社会劳动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来实现的。

(二)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基础

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产业后备军无条件地供资本支配, 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变化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蓄水池”。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产物, 又是资本积累调节的杠杆。这是由于在资本积累的进程中,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 生产过程技术条件的变化等, 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扩张, 从而需要立即吸收大批工人, 这部分工人的需要就是由相对过剩人口提供而不是人口的自然增长提供。这是指资本主义生产的繁荣阶段。同样, 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萧条阶段, 对劳动力人口要求的变化, 也是靠相对过剩人口来调节的。

二、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看我国当前劳动力剩余问题

(一) 劳动力剩余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现象

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也会存在失业, 不可能是完全充分就业。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生产力水平本身还不够高, 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还不够高, 各种社会经济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再加上我国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 劳动力市场就业保障制度还需要继续完善。所以, 劳动力剩余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现象, 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存在。

(二) 劳动力剩余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制度瓦解后, 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基础上。而我国由于中国特殊国情先实现了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 相对于发展程度来讲, 我国现有的劳动力市场体制还不够完善。并且, 我国现在是以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 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经济发展规律决定了我国同样会存在资本积累和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而伴随着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这是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结果。

(三)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人口过剩存在本质区别

我国现阶段所出现的劳动力剩余和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力剩余存在本质上的区别。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有所不同,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作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我国的真正主人是劳动人民, 是人民大众。以人民群众利益为主去限制一些不利于劳动者权益的企业政策和不合法规的雇佣政策, 从而实现就业范围最大化。

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借鉴意义

(一) 相对过剩人口对社会产生的双重影响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和机器的广泛使用是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主要原因, 即使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也避免不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但是相对于它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我们不仅要看到它对社会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 更要看到它对经济增产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从负面影响来看, 可能会出现因资本的有机构成提高在我国本来劳动力人口基数大的基础上会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在失业现象严重情况下会造成社会负担沉重。从正面影响来看, 由于就业机会的减少, 竞争的加大, 所以无论对在业者还是失业者都是一个要求他们自身素质和各方面技能应该不断提高的动力。马克思曾说过:“产业后备军在营业沉滞与一般繁荣的时期加压于现役劳动军, 在过度生产与亢进的时期则又限制了劳动现役军的需求。”因此, 在这种社会情况下就存在一种内在的竞争机制, 无形中也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满足了我国社会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二)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开展

由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吸纳能力较弱。同时, 也有资料显示开展第三产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要明显多于第一、二产业。所以,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也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开发。另外, 从整体政策来看, 我国更应该加快劳动力输出的规模与速度。劳动力丰富一直是我国在世界市场竞争的一个优势, 我们应该继续发挥这一比较优势, 大力开发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 增加外汇收入并且带动出口产品, 与此同时, 也会促进我国国内的一些企业发展。

(三)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要求我国相应政策的完善

生产过剩理论 篇11

关键词:生产经营;高级会计;理论

1、引言

企业的日常工作与财务管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对企业而言,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而高级会计理论作为财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级会计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灵活的实际应用是针对企业特殊业务财务管理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正确把握高级会计理论实用性和重要性,培养应用高级会计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特别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相对较难的会计业务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为企业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高级会计理论概述

高级会计理论是在传统会计的理论基础上建立,以会计假设松动作为分界,并以会计目标为导向的理论体系,将二者进行结合延伸使用的会计理论。高级会计核算过程中,货币依旧是其主要计量单位,依据合法真实会计凭证对经济业务进行记录,依据账簿登记获取相关会计信息,通过会计报表的形式对单位的外部以及企业内部使用者输出相关会计信息。控制和反应企业经营活动过程是其主要职能,也是通过对经济业务的记录而介入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管理手段。

3、高级会计理论在我国企业生产经营中的主要应用

3.1特殊会计主体的业务。对单一会计主体的业务的核算与监督是普通财务会计的核算内容,而高级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主要包括:特殊会计主体,(即其他超越单一会计主体和超越法人地位的会计主体)。这类业务内容主要包括:以总公司为核心、统驭各有相对独立性内部单位的分支机构会计字、处于会计主体变动过程的企业合并会计以各自然人为主体形成的合伙企业会计、超越单一会计主体业务事项的分部报告、以及企业集团的合并会计报表。

3.2特殊会计期间业务。高级会计的会计期间主要包含企业破产或解体清算时期的会计业务以及企业为按标准的会计年度,对外进行的会计业务报告,与财务会计学不同,这一类的业务通常都存在着和标准会计年度不同的特殊内容,而且在企业破产或解体清算过程对持续经营的会计假设进行了否定。

3.3特殊计量方式的业务。高级会计中货币计量假设松动的相关内容主要包括有外币业务会计和物价变动会计,其主要与外币业务以及物价变动有关,应严格依据物价及汇率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记录与报告。该业务事项主要包括企业的期汇、期货以及其他衍生出来的金融业务,这类业务在高级会计业务中有着一定的比例,是可比性原则延伸的结果。

3.4其他带有特殊性的业务。其他帶有特殊性的业务内容只是针对以上三个方面,而未涉及其他内容,例如资产评估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租赁会计与股票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基金会计、非盈利组织会计、所得税会计、分期收款销售与寄销会计、遗产和信托会计、房地产会、退休金会计等。

4、影响高级会计理论在企业中应用的问题

4.1学术理论与实际运用联系不紧密。高级会计理论是在传统会计基础上建立的,并运用于特定的经济环境中,因此,适用性并不高。高级会计理论的运用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不可对该理论直接照搬。近几年来,高级会计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但多数理论研究都是在假设条件完美的情况下建立的,没能结合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其中部分理论研究,仅仅只是对少数的成功运用高级会计理论的企业进行相关案例总结分析,其通常不能实际应用于各中小企业。

4.2会计人员素质与高级会计要求有一定差距。我国企业会计人员总体素质相对较低,在职的高级会计人员结构、认知趋于老化,很难对高级会计理论进行正确应用。总而言之,会计人员的职业技术水准、知识结构层次以及价值观念等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满足高级会计的要求,对高级会计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4.3高级会计理论应用意识不强。高级会计的应用与企业文化以及内部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培养正确的企业文化。领导对高级会计没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不重视对高级会计的应用,更没有认识正确应用高级会计的价值,并且中小企业在应对新业务、特殊业务时也只是交给财务会计负责,而财务会计往往不能胜任该工作。因此,企业管理者对于企业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时,通常会忽略会计人员发挥的作用,长此以往,对高级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发展起阻碍作用。

5、推动高级会计理论在现代企业中的应用的有效措施

5.1创建良好的高级会计理论应用环境。高级会计理论在我国的应用过程中,通常受到内境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以及自身理论的限制。高级会计理论若要在企业中发挥价值,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应得到提升,对高级会计外部环境进行建立和完善。并且依靠市场经济环境,从而促进高级会计在对特殊业务的高效应用。宏观上,应建立健全市场竞争机制,完善企业决策内部环境,为高级会计提供相关真实可靠地信息依据。促进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制定高级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使高级会计的运用有法可依,促进会计管理行为的规范。使得高级会计充分发挥价值,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5.2加强对高级会计人才的培养。当前国内大学未对高级会计进行专业、系统的教学,学生对该课程的也没有很高的接受能力。事实上,从事高级会计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不仅仅是财务会计知识,更多的是对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对内外环境变化的反应,对特殊业务、新业务的处理等。通过设立高级会计专业,结合实际案例,增加高级会计实习模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帮助学生全面高效的学习对高级会计知识,为社会提供优秀的高级会计人才。

5.3提高企业管理者的意识。企业管理者应加强对高级会计理论的学习与了解,纠正其对高级会计理论的错误、片面的认知,提高其对高级会计的重视程度。企业也可以通过组织机构的设立,保障会计信息的正确流向,科学合理的划分高级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职能。企业对高级会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专业能力的要求也应更偏向管理者。企业战略制定过程中,应考虑高级会计的建议,内部应控制,应用科学的高级会计理论方法,推动企业的健康高速发展。

5.4丰富和完善高级会计理论。在实践中高级会计理论的应用推广,系统与完善的理论体系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所以,应不断完善与丰富高级会计的理论体系,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在应用中总结归纳出高级会计理论,用科学系统的理论的去指导实践,使其能够相互促进发展。协助企业获取准确、真实、完善的资料,把握企业的实质,使企业的战略决策制定更加科学完善,从而最大程度的发挥高级会计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价值。

6、结语

财务管理,是一个企业工作的核心内容。高级会计理论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理论之一,对其正确的理解应用与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切实相关。高级会计理论在财务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产生,并对财务管理工作起指导作用。当前高级会计理论已经应用于许多企业中,帮助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企业财务工作更有序和高效的开展,期待通过高级会计理论不断地完善与发展,促进企业财务水平的更大提升。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宏桂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陈庆保.浅谈高级财务会计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范围.[J].集团经济研究,2006(04)117-118.

[2] 刘俞伶.管理会计在现实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总会计师,2015,(03):83-85

木材生产作业理论与技术方法分析 篇12

1.1 木材生产作业规划

作为作业规划, 在宏观上必须对木材生产作业活动的对象、主要方式或下段、时空范围及其变化幅度和任务量等。如果以森林采伐为例, 要回答在哪里, 干什么时间, 并用什么方法, 采伐什么木材, 并说可采伐多少;在微观上, 需着重回答如何去实现宏观规划目标, 如林道网如何规划、装车场位置如何确定和作业设备如何配置等。

1.1.1 合理采伐量的概念。

我国颁布的《森林法》规定, 以不大于年生长量的年采伐量作为采伐森林的量上宏观控制指标。现代合理采伐量概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变化, 从单纯追求短期的局部的经济效益变为追求中长期的较大范围的社会、生态和经济等多种效益。显然, 各种效益的重要程度不同, 所得出的结论也会各异。如果过多侧重于经济效益, 那么得出的结论将会是采伐量较大;反之则较小。最近研究趋势表明, 生态效益的重要程度日益提高。

1.1.2 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约束下木材生产作业规划。

作为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综合约束下的木材生产作业规划, 首要的是选取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必须具有权威性、可观察性、可测量性和独立性;在众多研究中, 作业成本、土木资源投入与木材产品产出比、作业安全程度、对保留树木损伤程度和对地表土壤及植被损伤程度等五项被作为评价指标。景观和水质因素体现在约束条件中, 常用多目标规划、层次分析法和计算机模拟等方法实现规划问题的求解。

林区道路网规划也考虑了对环境的影响。对林道密度规划和合理布线直接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由于道路修建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将伐区道路修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综合起来考虑, 是林区道路网规划研究的力向。

1.2 木材生产作业组织与管理

1.2.1 木材生产作业组织研究。

作业微观组织方面, 各国的学者也做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如瑞典、挪威、新西兰、美国和加拿大以及我国的学者对作业中劳动力与机械的匹配、林区道路网规划与作业系统配置、作业者行为和木材流速率与节拍等进行了比较探入的研究。除此之外, 我国和美国学者还对木材生产受季节变化影响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数学规划理论、环境学和生态学理论、人类工放学理论、力学和机械学理论等得以广泛应用。这些研究成果为制定合理的作业组织方式奠定了基础。

1.2.2 木材生产作业管理。

木材生产作业管理是对木材生产作业系统中人流、物流和信息流进行有效控制措施的总和。许多国有的森林工业集团或公司对木材生产作业管理历来都根重视。在欧美森林工业发达国家, 对于从事木材生产作业的技术人员和操作人员, 提出的要求一是素质高, 二是工作分配合理, 人尽其才。-般, 技术人员要求具省硕士以上学位, 许多较大的公司雇佣的机械作业操作人员, 要求具有职业学校文凭以上的学历。凡是新人, 公司一律培训, 合格后方能上岗工作。

2 木材生产作业工艺与技术

作为人类开发利用森林资源的一种方式, 人类必须考虑与之息息相关的生存支持系统之一的森林生态系统自身发展规律的约束;另一方面, 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 它必须遵循人类社会自身发展规律, 受社会及经济属性约束。

2.1 采伐方式

现在常用的采伐方式有皆伐、择伐、渐伐、间伐、抚育伐和水域管理伐等。皆伐在北美木材生产作业中占主要部分, 而且皆伐面积较大, 上百公顷的大面积皆伐常见。欧洲林业大多采取集约经营, 择伐和间伐为主要方式。我国已经明确规定, 在森林采伐作业中, 除非极特殊情况, 一般不采用皆伐, 尤其是大面积皆伐, 可以因地制宜地选择择伐、间伐和渐伐。近10年来, 所谓“大面积低强度择伐”成为许多国有林业企业的主伐方式。但是, 这种方式实施效果与理论期望值相差较大。

2.2 集材方式

集材方式根据集材对象分为原木、长原木、原条、伐倒木和全树集材, 根据应用机械设备又可分为拖拉机 (轮式和履带式) 、畜力、索道、人力、气球、滑道和直升飞机集材等。集材方式的选取取决于作业对象、作业地点、具有的生产要素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近10年来, 世界各有林国家,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对集材方式和集材作业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很显然, 集材是伐区作业的关键环节, 它消耗约80%的伐区作业能源。研究特点一是集材系统多样化, 即在一些森林工业发达国家, 高新集材设备与原始的传统的集案材设备并存, 既有计算机控制的森林采伐机器人和直升飞机集材系统, 也有传统的地面拖拉机集材系统、索道集材系统。二是环境友善性, 即在选取集材方式时, 决策者除注意某种系统的作业效率和作业成本外, 还非常注意该系统的环境适应性和环境友善性。如中国学者对传统的地面集材方式进行了综合研究, 结果表明, 在集材成本、立木资源消耗率、作业安全度、对保留树木损伤率和对地面植被土壤损伤率等综合指标评估下, 传统集材方式中, 畜力原木集材方式的综合效益评判得分最高。

2.3 运材方式

运材方式根据运输产品对象分为原木、长原木、原条、伐倒木和削片等、根据应用机械设备可分为公路汽车、森林铁路火车、水路船舶、架空索道、飞艇、气球、管道、滑道和直升飞机等。运材方式的选择主要取决于所运输产品物理参数及其分密度、运输地区域山形地势、企业运输能力与装备和技术人员拥有程度等。从全球森林工业来看, 无论数量还是空间分布, 常规运输方式, 即公路汽车运输、铁路火车运输和水路船舶运输占绝对主要地位。其中, 汽车公路运输占运输绝对总量的90%以上。森林铁路运输目前只有在少数几个国家沿用, 比如中国和俄罗斯等, 但承担运输量很少。水路运输在北欧、中国、北美和南美等部分林区沿用, 绝对运输量也较少。汽车木材运输以其灵活、可及能力强为主要优势。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增长速度, 已经成为木材运输的绝对主要方式。近年来, 通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尤其是GPS和无线卫星通讯技术为汽车木材运输装备了耳朵和眼睛, 使汽车木材运输技术更加充满活力。其他传统木材运输形式, 如森林铁路运输和内陆水路运输, 由于应用条件限制, 近期呈逐年下降趋势。

2.4 整地作业

近年来, 作为木材生产作业的延伸, 整地作业越来越受到森林经营者的重视。美国和加拿大在国有林中进行了若干试验, 确定整地对迹地更新和幼树生长的影响。如在美国南方湿地林地中, 垅状整地效果最好, 其幼苗成活率比未处理的参考样地高出70%, 比坑状整地高出30%。整地设备也趋向专业化, 美国和加拿大相继研制出专用的中型整地机械。整地技术也兼顾了环境考虑, 注意防止由整地引起的水土流失。

参考文献

[1]郭培生, 李晖.呼盟林区木材干燥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方向[J].内蒙古林业, 1999 (8) .

上一篇:高压玻璃钢管道下一篇:发挥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