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要素理论

2024-10-11

生产要素理论(共10篇)

生产要素理论 篇1

摘要:本文在索洛模型和人力资本模型的基础上, 估算了我国19792010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简要分析了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同时对比了不同模型下全要素增长率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1994年之前, 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波动幅度较大, 1994年之后较为平稳;由人力资本模型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估算值变化幅度远大于索洛模型得到的估算值, 说明我国技术进步存在内生性。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索洛模型,人力资本模型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讨论的重点, 不同的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析及测算, 代表性的研究有:舒元 (1993) 通过生产函数法测算了中国在1952~1990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研究结果表明该区间内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仅为0.02%, 而要素增长率对产出增长贡献为0.13%。王小鲁 (2000) 也用同样的方法估算过1953~1999年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值, 估算结果分为两段:1953~1978年,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为-0.117%;1979~1999年为1.46%,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14.9%, 两段时间的差别很大。郭庆旺、贾俊雪 (2005) 一改以前的研究方式, 采用了四种测算方法, 估算了中国1979~2004年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同时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和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做了简要明了的分析, 他们认为导致中国国较低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技术进步率过于低下、整体的生产能力并没有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技术效率非常低下以及资源配置并非合理。

上述文献基本都是以劳动力和物质资本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 并没有深入研究过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 早在1962年, Scholtz就指出人力资本的投入是经济增长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解释变量, 因为人力资本投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相近的其他要素投入却导致较大差别的产出问题。本文从基于索洛模型和引入人力资本的扩展索洛模型, 对我国1979~2010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进行测算及分析技术进步对GDP的贡献。

1 模型及数据

1.1 基于索洛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

索洛最早于1957年提出了索洛残差模型, 他的基本思路是首先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 然后采用扣除各种投入要素的增长率后余下的产出增长率的残差来测算全要素增长率, 因此也被称为生产函数法。假设经济生产是规模收益不变的, 并且技术是希克斯中性的, 那么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就是技术的进步率。所以, 生产函数应该表示为:

其中, 各类型投入要素在产出中的份额可以由下式表示:

由 (2) 式有:

因此,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索洛残差公式即为 (3) 式。

1.2 基于人力资本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

索洛模型假设技术进步是外生的, 然而人力资本模型假设技术进步是内生的, 将人力资本作为投入要素纳入生产函数, 所以总量生产函数为:

对式 (4) 两边对时间t同时求导, 并且两边都除以 (4) 式, 再分解有:

其中:

1.3 实证模型及数据

在实证分析中, 通常采取柯布-道格拉斯形式的生产函数, 设索罗模型的生产函数为

表示误差项, 并且通常会假设α+β=1, 以此表示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 则有方程式 (8) :

类似地, 设人力资本模型的生产函数为:

通常假设α+β=1, 即规模收益不变, 有回归方程:

在基本模型的基础上, 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基期资本存量的确定和人力资本的构建。

作为生产中的投入要素, 资本品在概念上是以提供服务流对生产做出贡献的, 然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 对合成测算各种资本品的服务流是存在很大的困难的。对进行度量, 主要需解决资本品的跨时加总问题。其一, 延长的服务时间会造成资本品的磨损, 导致它们提高服务流的效率依时间的变化而改变, 所以需要假设资本品的效率模式。其二, 不同年代的技术进步不同, 这会造成资本品的质量存在差异。对我国资本存量进行估算的文献大多采用的是简化了的永续盘存法, 即:

虽然劳动力增长可由就业人数据反映, 但这样的数据却没有包含有关劳动者的质量方面信息, 事实上, 时间、地区的不同, 人力资本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通常测度人力资本存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将劳动力按照受教育程度分类, 用每一类劳动力边际产出来衡量劳动力数目变动权重。并且还要假设边际产出能够由市场报酬真实反映, 这样计算劳动者的平均收入就可得出边际产出。二是人力资本水平由教育获得来衡量, 那么人力资本的存量即为人力资本水平乘以劳动力数量。文献中已经有较多学者对测度教育获得进行了尝试。在较早的实证性研究中, 教育获得一般使用入学率或者识字率来表征。本文采用的方法借鉴了以上两种方法的特点, 对不同产业就业人数进行了三次产业经济比重加权, 具体的方法见公式 (11) 。

最后, 对本文的样本数据进行总体说明。本文选取了1978~2010年的年度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所有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社科统计数据库。

2 实证分析

首先以式 (7) 为模型, 得到估计结果:

因此, 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能拒绝原假设, 可以认为我国样本对应的时间范围内, 我国的规模报酬不变。接下来可以对式 (8) 进行估计, 结果为:

由于式 (8) 和式 (9) 中的结果是相同的, 所以不必对式 (9) 再进行回归。进一步, 根据回归得到的值, 代到式 (3) 和式 (5) 中, 分别计算出索洛模型和人力资本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从测算的结果看 (见图1) , 基于索洛模型得到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与基于人力资本模型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差别较大, 后者的波动幅度要远大于前者。这样的数据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存在内生性。但仔细分析两种方法测度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整体变化趋势, 可以看出, 两者的变化形式基本一致。分时间区间看, 1979~1994年间, 涨跌互现的波动是这一段时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呈现的特征, 并且波动形式较为剧烈;然而, 到1994年以后, 该指标逐年下降, 直到2000年, 这种下降趋势才得以扭转,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总体上才呈现出逐年攀升的势头。但是在2007年又开始下降, 2009年开始回升。

1979~2010年间, 中国两种类型测算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别为-0.93%、-6.64%, 表明虽然技术进步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出现过阶段性的高涨时期, 但从总体看, 技术进步对经济的增长作用是不稳定的, 并且处于极低的水平, 依赖于要素投入增长的发展模式没有较大改观, 依然是一种较为典型的投入型增长方式。

3 结论

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的经济增长明显加快, 经济增长率较高, 但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经济增长依赖于要素投入增长, 驱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一种粗放型的模式。但也应意识到很高的要素投入增长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因为资源是有限的。因此,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对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具有深远的意义。所以, 国家应继续加大全民素质教育和文化科技等投入, 提升整体技术进步率;另一方面, 还应通过各种政策组合促进发展能力实现改善, 优化经济资源配置, 全面提升技术效率, 进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郭庆旺, 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 2005 (8) .

[2]李宾.我国资本存量估算的比较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 (12) .

[3]徐杰, 段万春, 杨建龙.中国资本存量的重估[J].统计研究, 2010 (12) .

生产要素成本推高CPI 篇2

最大的冲击可能来自铁矿石谈判失败带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一年一度的铁矿石谈判一般于4月1日截止,但目前传来的消息并不乐观,铁矿石年度定价机制有可能被季度定价所取代,甚至最后过渡到指数化定价机制。近日,日本钢铁公司已与巴西淡水河谷达成新的铁矿石基准价格,在2009年的基础上上涨近一倍。根据惯例,中国钢企可能会跟随,价格翻倍上涨将要从“预期”变为现实。如果实施更灵活的季度定价或指数定价体系,铁矿石上涨的空间将更大。

从需求来说,价格上涨的影响很难化解,铁矿石价格的上涨最后会传导至终端消费品上面,从而引起消费者价格的上涨,这可能会成为未来几年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劳动力工资上涨是另一个可能引发通胀的重要因素。今年以来,珠三角和长三角“民工荒”凸显了农民工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用工成本存在上升压力的并非只有农民工,全部的劳动力在一级收入分配过程中偏低的现象已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尽管新的收入分配方案因要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而被国务院退回修改,但收入分配改革的紧迫性并没有丝毫降低。在本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经济过度依赖外需的脆弱性表露无遗,经济结构需要调整!经济结构调整意味着由农业和工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产业的转移,以及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移,但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阻碍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顺利实现。

未来收入分配中劳动力要素的占比必然上升,意味着劳动力工资的提升,但并不意味着资本使用成本的下降,因此产品的成本将增加;同时总消费也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加,因此最后的结果是产品价格会随着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居民消費者价格必然会反映这种变化。预计CPI上升的压力将会伴随着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整个过程。

中国西南地区目前的干旱也给通胀带来一定的压力。尽管西南地区并不是我国的主要产粮区,但部分农产品的产量却在中国占有重要位置,如白糖、茶叶、烟叶等。特别是白糖,目前云南的甘蔗受灾面积已达甘蔗种植面积的75%,产糖量估计会下降15%以上;产糖量的预计下降已经使糖价连续4月上升,也给食糖的下游食品行业带来成本压力。但我们的研究发现,CPI更多反映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强弱,而与当年粮食产量的相关性不大。2000至2003年,中国遭受了连续4年的干旱,且干旱地点均出现在粮食主产区,导致粮食产量在这四年间持续下降,但同期的CPI和粮食价格基本稳定。因此,我们预计西南五省份的干旱只会对部分产品的价格产生较大压力,但对CPI的影响有限。

生产要素理论 篇3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据商务部统计:2007年中国OFDI净额达265.1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5.3%,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已分布在全球173个国家和地区。可见,我国利用外资正从引进外资为主向“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模式转换,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

从投资国母公司向东道国当地企业的生产率外溢效应在过去30年中得到了广泛研究。文献[1]沿着Atkinson、Nelson的技术变动概念展开,指出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仅能够简单模仿外国先进技术,同时也能对外国技术的局部环节进行大幅度调整。文献[2]则指出,上述两位学者的思想,事实上都可包容于技术累积理论之中。在对外直接投资较早阶段,修正的产品周期理论起作用,而在较后阶段,前期对外投资的经验、局部技术变动和技术累积更重要。文献[3,4,5,6]的研究,分别验证了日本和美国、美国和欧洲之间直接投资的产生源于东道国研发(R&D)溢出效应,发现了两者之间正向关系的存在,并把它解释为技术寻求引起的。

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和存量逐年递增,越来越多国内学者也开始关注对外直接投资对一国生产率的影响。马亚明从技术扩散角度出发,论证了技术落后厂商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可能是为了在地理上靠近先进厂商以分享技术溢散的好处,而不是为了利用已有的优势,从而在理论上阐明了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经济合理性[7]。冼国明与杨锐把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分为两类: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FDI-I)和发展中国家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FDI-II)。通过前期的学习型FDI,发展中国家企业可以加强技术积累的速度和效果,并且增加了后期的所有权优势[8]。商务部研究院课题组以我国对外投资企业为对象进行了一次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发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对发达地区的投资是我国企业获取国外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的一条重要渠道[9,10,11,12]。还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考察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生产率提高的关系[13,14]。

由于发达国家对本国先进技术输出一直采取严格的限制政策,发达国家向外转移的大部分都是已标准化的技术。因此,我国很难通过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获得先进技术,发展对外直接投资则是我们获得国外先进技术的重要捷径。

2 模型构建与说明

依据C-D生产函数,产出Y由两种物质投入决定,劳动L和资本K可以表示为

其中,Y代表产出,用GDP衡量;A表示全要素生产率TFP,是衡量单位总投入的总产量的生产率指标,从本质上讲,它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为了摆脱贫困、落后和发展经济在一定时期里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努力程度,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L和K分别表示劳动力和物质资本;α、β分别表示劳动力与物质资本的生产弹性,并且限制为规模报酬不变,即α+β=1。

将式(1)表示成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函数为

借鉴文献[15]的思想,将OFDI影响技术进步区分为两类:我国对外投资企业相对其他国内企业的要素生产率优势和对外投资企业对其他国内企业的技术扩散效应。建立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影响效应的模型为

其中,W、M分别代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占GDP的比重和实际对外直接投资总额;P表示我国各年的研发投入存量;系数η代表OFDI占GDP比重的弹性系数,反映对外投资企业通过OFDI占GDP比重的提高,对国内企业的技术外溢效果;θ用来衡量OFDI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技术外溢;λ表示研发费用的技术外溢弹性;常数Bt表示技术进步以外的各种外部要素,如制度等。

一般而言,通过对原时间序列取对数后得到的新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将得到很大改善,并且更容易满足线性回归模型的经典假定条件,因此对式(3)取对数得到

利用泰勒展开,当X比较小时,有Ln(1+X)≈X,于是式(4)可以写成

根据式(3),对外直接投资对一个国家技术进步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渠道:一是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影响θ;另一个是对外投资企业对其他国内企业的间接技术扩散效应λ,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进步的综合效应由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共同确定。按照Feder等的定义,综合效应指数可表示为

ξ的作用反映了OFDI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效应,如果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对国内技术进步产生阻碍作用,那么仅当直接正向作用大于这种负的间接效应时,这种综合效应才为正。

3 数据来源与说明

选取1987~2006年期间的时间序列数据,所有变量以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我国各年研发费用来自我国科技部网站;美国CPI与我国OFDI原始数据分别来自中国商务部网站和联合国贸发会网站;其他数据均来自于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3.1 全要素生产率TFP的计算对式(2)两边同时取对数得

采用文献[16]的方法,对物质资本与劳动力的生产弹性分别取值α=0.611、β=0.389。

3.2 我国资本存量的确定

资本存量K的计算利用“永续盘存法”算法,公式为

式中K,I,Pk分别代表我国物质资本存量,固定资产投资和投资价格系数(1990年为基期)。资本存量初始值和平均资本折旧率σ这两个值需进行合理假设[17]:第一,资本存量以1980年GDP水平的两倍为初始值代入式(8)计算得到,对这一比例假设的解释是,这一份额近似于资本产出系数,由于中国经济并非资本密集型的,资本产出系数为0.5并非不合理;第二,平均资本存量折旧率取值9.6%。

3.3 OFDI存量的计算

以美国1990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为基期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数值进行折算。折算的数值通过乘以1990年的官方汇率($1=RMB4.784)被转化成人民币。

3.4 研发投入存量的计算

对于研发投入资本存量,也可借用永续盘存法来计算为

St为不变价格的研发支出,折旧率取值为9.6%。

实证中以OFDI、研发投入、OFDI占我国GDP的比例为自变量,以我国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重点研究我国OFDI对国内技术进步的影响。变量统计描述如表1所示。

4 估计方法及实证结果分析

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模型进行估计,得到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注:括号***,**,*分别代表中为参数估计的t值在1%、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

根据估计结果,可将回归方程表述为

Adjusted R2=0.873,说明回归方程拟合得很好。从检验值来看,只有研发投入的弹性系数显著为正;而OFDI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的直接与间接影响都不显著。进一步研究OFDI促进我国生产率提高的两条途径:就直接作用而言,θ为负,意味着对外投资企业对国内技术进步没有产生推动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现阶段我国企业海外经营的动机主要是扩大出口和资源开发,其次才是“获得技术”、“分散经营风险”等,因为从经营的形式上看,大多海外经营的中国企业属于贸易公司或资源开发公司;在间接作用方面,国内企业通过外投资企业的技术扩散提高的要素生产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带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4.157个百分点,这表明对外投资企业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间接促进作用很大,国内企业可以通过与我国对外投资公司合作,学习他们的先进技术、生产模式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生产率。由回归方程结果可得θ=-0.016 7,η=4.157,从而可计算得到OFDI对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综合效应ξ=-1.318。可见,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虽然通过间接技术扩散提高了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但负的直接效应抵消了正的间接效应,从总体效应看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产生推动作用。

以上结果表明,我国对外投资企业适当的技术溢出效应对社会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有积极意义,但目前我国研发投入仍然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源泉”,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研发投入每增加1%,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18%。对外投资企业对我国的技术进步总体上并没有到促进作用,这与我国对外投资现状有关: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总体偏小,目前中国境外投资金额占世界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0.15%,吸引外资与对外直接投资的比例发达国家为1:1.14,发展中国家为1:0.13,而中国仅为1:0.09。而且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普遍是中小企业,企业规模偏小,没有形成规模经济,据统计,中国海外企业平均投资不足140万美元,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600万美元的投资水平,同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0万美元的水平。该研究结果也与文献[11]的调查结论相同。

但是,自从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境外投资加速发展。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中国近7 000家境外投资主体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存量)1 179.9亿美元。近年来,我国向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总量也不断加大,2007年中国对北美洲投资11.3亿美元,较上年增长336%,主要流向加拿大、美国;对欧洲投资10.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也高达83.1%,主要流向英国、德国、俄罗斯、荷兰[10]。我国对发达国家的投资比重增加将有利于我国企业获取国外高新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大,对外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的影响也会逐渐显现出来,因此,我们仍需要进一步研究,积极加以应对。

5 结语

通过对我国1987~2006年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的研发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我国的技术进步主要靠我国不断增加的研发投入。其他影响变量不变情况下,我国研发投入每增加1%,可以拉动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提高0.181%。(2)我国OFDI对我国技术进步并没有产生直接推动作用,但可以通过对其他国内企业的技术扩散间接促进我国国内的技术进步;从总体效应看,我国OFDI负的直接效应抵消了正的间接效应,OFDI并没有对我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产生推动作用。这一结果也表明我国现阶段的对外投资尚未真正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因此我国对外投资企业在海外寻求资源、扩大市场的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

摘要:利用1987~2006年时间序列数据,实证研究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国内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结果表明,我国OFDI对全要素生产率并没有产生直接推动作用,但通过对我国其他国内企业的技术扩散间接促进了国内全要素生产率。

木桶四要素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篇4

[关键词] 木桶四要素启示企业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木桶理论是大家都熟知的一种理论。其基本内涵是指一个木桶盛水的多少,完全取决于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长度。

该理论最初在策划咨询界、广告界流行,随后又应用到企业以及人力资源管理中。由于市场上竞争变化无常,传统的木桶理论在指导企业经营管理中越来越显得苍白,于是,该理论几经补充和演变,其内涵逐渐丰富。如木桶大小论、形状论、关键部件论、要素重新组合论,等等,不一而足。客观而论,这些观点,都有可取之处,但又都不全面,有的甚至显得牵强。因为,就木桶理論本意上讲,不是要论证其形态大小与方正,而是就一只现成的桶,在什么状态下其功能能发挥的最大、最佳。所以,如果仅强调木桶大小、某些关键部件作用或其要素再造等,颇具偏颇之见。

客观上讲,一个木桶,要保持其能在现有设计容积的基础上盛水最多,功效发挥的最佳,并能持久不泄漏,必须要保证以下四要素同时最佳。即:木桶壁的所有板块必须等长;木桶的所有板块其质量必须都优;所有板块间的缝隙必须粘合严密,且木桶本身必须结实牢固;对木桶的使用方式必须科学等。笔者称其为木桶效用最佳的“四要素理论”。木桶理论不管如何演变、引申,都不能脱离了这四个必备要素。当前的木桶理论,并没有完全阐释这四个必备的要素,所以也决定了其在实践上的失败性。

二、“四要素”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一个企业或单位,犹如一只木桶,在经营运作中,其效能(或竞争力)能否达到最优化,也取决于四要素的共同作用。即各岗位人职要素的科学匹配、各员工素质的优化、各部门间的团结协调以及正确的经营方法等,如果其中有一方面的要素不佳,将形成“短板效应”,会抵消或制肘其他要素功能的正常发挥,导致企业的绩效或竞争力不佳。笔者认为,木桶效能四要素理论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也在于此。

1.企业各岗位的人职要素必须相匹配

企业各岗位上人职要素相匹配,犹如木桶各个壁板长度必须相等的要素一样,企业的各个岗位上人职要素只有必须相匹配、各岗位间的职责搭配必须相适应,才能为企业获得经营效益最佳化奠定最基本的条件。企业人职要素相匹配,其含义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企业所有的岗位设置必须科学、协调。在数量、权责划分以及各自的职责权限的衔接上必须科学合理、协调有序,既不能跨越,也不能不及;符合能级原理、系统原理,达到各岗位职责之间相匹配、相适应的状态;另一是指企业每个员工的素质必须要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要求的素质相适应,不能高也不能低,以防止人力资源的浪费以及难以胜任工作现象的发生。一个企业或一个团队,只有在实践中依据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地调整人职要素之间的匹配性,研究各岗位职责、权能之间的匹配性以及组织结构整体设置的系统性,才能保持良好的经营条件。

2.企业每个员工综合素质必须优质化

员工综合素质优化,就像制作木桶的材料必须优质化一样,不能有“腐烂的、虫蛀的”。一个企业只有具备了所有员工的综合素质的优化,才能使企业具备了进行优化经营的必要条件。员工综合素质优质化,表现在身体、技能和品德等众多的素质方面,其中以品德素质优质化更为重要。因为实际中不同工作岗位对员工的身体以及技能素质的高低,要求是不一样的。其优化原则是以员工技能素质与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相匹配则为最佳,但对于员工的品德素质,如职业道德、敬业精神、责任感等方面,必须高标准、严要求,决不应有一丝的瑕疵。尤其是处于企业核心位置上的人员,其品德素质的优化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员工的品德素质不高,犹如一块具有“腐烂或虫蛀点的木板”,即使其技能素质很优,也未必能在工作中发挥出积极效能,更甚者还可能给企业造成极大的损失。可以说,员工品德素质是保证企业将来能否获得最佳效益的关键要素。

在实际工作中,要保证每个员工都具有优秀的品德素质,必须要把好三关:其一,把好员工的招聘选拔关,决不能把那些有腐烂点的、遭“虫蛀”的“烂木板、坏木板”型的人员招进来,确保招聘进的人员个个素质优秀;其二,把好用人关。一个企业即使招聘来的人员素质全优,但如果使用不当,也不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也相当于用了一块有问题的木板,会给企业实现整体效应最大化留下隐患;其三,抓好防腐关。木桶在使用中,为了防止其腐烂变质,还要经常刷漆与晾晒。对企业来讲,道理同样。为了保证每个员工的品质不“腐烂”,业务技能不贬值,就应不断对员工进行各种教育和培训、约束与监督,使其的综合素质得以不断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经常处于优化状态。

3.企业整个体系必须要经常处于团结、协调状态,犹如木桶各板块之间密合严实、牢固坚实一样

一只木桶,如果各板块之间不结实、密封不严,即使所用的材料全是优的,也同样会在使用中漏水,不能保证其使用效用最佳化、持久化。为了保证木桶各缝隙间密封密实、结实牢固,不漏水,在制造工艺上,往往采用粘合剂与外加多道箍的工艺来实现。这一理论应用到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必须做到整个系统的各岗位之间、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各员工之间协调一致、密切配合,整个团队的各要素团结协作、和谐有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这只木桶的使用效益最佳。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制定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的制度,就如同给木桶加外箍,保证企业坚固结实、统一协调,不留一丝漏水的缝隙;其次,不断严格执行这些制度。仅有完善的制度不去执行,如同一只板材优质而粘合不密、四周渗水的木桶一样。不断严格执行制度,确保企业的各项工作能有序运作,不变形、散架;其三,必须有优质的“粘合剂”以凝聚人心。企业要保证每个部门、岗位都能够和谐运作、协调发展,各个员工能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没有优质的“粘合剂”来凝聚是不行的。企业管理中的优质的“粘合剂”莫过于良好的企业文化与价值观,以及管理中的人文关怀和激励等措施。良好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能使企业的各“板块”间的缝隙紧紧地粘合在一起,使各个子系统相互协调、和谐相处;对员工的人文关怀,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增加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确使用激励机制,能激发全体员工积极性,增加企业的整体战斗力。三者同施,必定勇往而胜。

4.采用正确的经营和运作方式

一个质量好的木桶,能否在使用中真正发挥最佳效用,还要看使用方式是否科学。如果使用方式不科学,任何优质的木桶都不能达到其功能效用的最大化。作为一个企业或团队也是一样,一个具有各方面都优秀的企业团队,如果经营不当,经营的目的不明,各种经营决策不正确,也不能保证其竞争力就比某一些条件较差的企业好。这在现实中也是屡见不鲜的。什么是科学的使用方式:首先要使整个组织的目的明确,制定好发展大方向,不能在经营中出现南辕北辙的事情;其次必须要保证每一项经营决策科学正确,经营目标切实可行,同时还要保证企业的经营战略随时间以及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调整,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的环境采用不同的操作办法。

施工生产要素质量控制 篇5

人, 是指施工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及直接参与施工作业活动的具体操作人员。人, 作为控制对象, 应努力避免其出现工作失误, 而作为控制动力, 则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发挥人的主导性作用。为此, 除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岗位工作责任制、改善劳动作业条件、运用公平合理的人力管理机制, 激励人的劳动热忱以外, 还需根据具体工程实际特点, 从确保工程质量的需要出发, 从人的技术水平、生理缺陷、心理行为、错误行为等多个方面控制。如: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 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来完成;而反映迟钝、应变能力较差的人, 则不宜安排其操作快速运行、动作复杂的机械设备;对要求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的工序作业, 则一定要分析人的心理行为, 控制人的思想活动, 稳定人的情绪;而对于具有人身危险的现场作业, 则还应努力控制人的错误行为。当前, 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对施工操作者的控制尤其应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对无相应技术资格的人员, 应杜绝其进入施工现场从事施工活动。

2 材料的控制

材料 (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 是工程施工的物质保证, 是保证施工质量极为重要的因素。一般情况下, 材料质量控制应从以下几个工作环节来加以落实。

2.1 认真组织材料采购

施工承包企业采购材料应根据工程特点、施工合同、材料的适用范围、材料的性能要求和价格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材料采购应根据施工进度计划, 适当提前安排, 施工承包企业或项目经理部应建立常用材料的供应商信息库, 及时追踪材料市场信息, 必要时, 应要求材料供应商呈材料样品对材料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查, 同时施工承包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时应特别注意将质量条款明确写进材料采购合同。

2.2 严格材料质量检验

材料质量检验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 将所取得材料数据与材料质量标准进行对照, 借以在事先判断材料质量的可靠性, 再据此决定能否将其用于工程实体。需强调的是, 由业主负责供应的材料同样也应通过质量检验环节方可投入工程使用。材料质量检验项目可分为“一般项目”和“其他项目”, 前者指通常必须进行的检验项目, 而后者则指根据需要进行检验或试验的项目。材料质量检验的方法有书面检验、外观检验、理化检验和无损检验四种, 根据材料来源和材料质量保证资料情况的不同, 材料质量的检验过程中应注意按照规定的取样方法及试验项目严格进行检验, 并根据检验结果及时对材料质量作出评定。

通常情况下, 未经检验合格的材料与物质均不允许投放适用于工程实体。如确因生产急需而来不及进行检验和试验, 则必须先经过相应授权人员的批准, 做好明确的标识和记录之后方可投入使用, 以保证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定要求时, 已投入使用的材料或物质能立即追回或对其作更换处理。

2.3 合理安排材料的仓储保管与使用

施工现场或现场生产加工的材料在检验合格后投入使用前还应切实加强其仓储保管与使用方面的管理, 从而避免因材料变质或误用而造成质量问题。例如, 因保管不当造成水泥受潮结块、钢筋锈蚀或因使用管理不善造成不同直径钢筋的混用等, 均可能造成严重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因此, 一方面施工承包企业应合理调度, 避免造成现场材料大量积压;另一方面, 还应切实搞好标准使用管理工作, 坚持对各种材料严格按不同规格品种分类堆放、挂牌标志的做法, 以避免混料或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3 机械设备控制

机械设备主要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及施工工具、器具等。机械设备质量控制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设备类型、性能参数、使用效果与现场条件、施工工艺要求等因素想匹配, 并始终保持设备的良好使用状态。为此, 施工承包企业首先应本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适用、性能可靠、使用安全的原则, 从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工艺特点与技术要求出发, 合理选用施工机械设备, 施工承包企业还必须建立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以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的使用状态。

4 方法控制

广义的方法控制是指对施工承包企业为完成项目施工过程而采取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质量检测手段和施工程序安排所进行控制, 而狭义的方法控制则主要是指对施工方案所进行的控制, 它要求施工承包企业作出的施工方案应结合工程实际, 能解决工程难题, 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有利于在保证质量的同时, 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5 环境控制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 有工程技术环境, 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 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工作制度等;劳动作业环境, 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 如气象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 如气象条件多变, 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又如前一工序往往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 前一分项、分部工程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 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 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 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尤其在施工现场, 应建立起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 保持材料、构件堆放有序, 道路畅通, 工作场所整齐, 施工秩序井井有条, 从而为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对影响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环境因素的分析, 施工过程中对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加以严格控制, 是确保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关键。

摘要: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系统始于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提出具体质量要求, 决策、设计阶段都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最终施工质量以各种不同的影响, 但归根结底, 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质量毕竟是在施工阶段"制造"出来的, 施工阶段是工程实体质量逐步形成的阶段, 是影响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就施工承包企业的质量体系保证之下, 在施工阶段如何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控制, 以实现预期的质量工作目标。

关键词:建设项目,控制,材料,机械设备,环境

参考文献

[1]《工程建设质量控制》毛鹤琴主编

[2]《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及预防》萧绍统主编

播音创作中的非理论要素 篇6

一、常规理论条件下的播音创作在现时代的落寞有理

每一个时代, 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文化底蕴, 生活在不同时代中的大众也需要具备其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风格。就播音主持而言, 旧播音创作理论已经跟不上新审美的需求。经济发展, 观众的欣赏途径变宽, 对千篇一律的播音主持风格, 已经产生了规律性的审美疲劳, 这个时候即使再好的常规播音主持, 也只能拿到较高的八十分。这是一种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 这无关于其创作的艺术价值, 而是一种对存在价值的升华需求。

在常规播音创作理论中, 注重词语, 注重情感, 注重定向推进等等一系列规律, 这种朴实无华的艺术创作手法, 让我们的播音创作坚实走到今天。当年红透的《综艺大观》、《曲苑杂谈》, 其收视率是在那个年代任何节目所无法比拟的, 在那个年代, 这些节目在观众心里根深蒂固, 即使老人孩子也是耳熟能详。但在现今天, 再做调查, 年轻一带对这些当年红极一时的节目的印象, 仅仅存在于记忆之中或者根本没有印象。相反, 《星光大道》、《快乐大本营》这些节目, 真正的占领了今天的收视市场。究其原因, 无非是时代进步所引发的大众审美新需求, 而这些成功于今天的节目, 正是符合了这种进步规律。

那么在播音创作中, 怎么才能触摸到这种审美进步规律并且掌控它呢?那么就要从几个非理论性的要素着手谈这个问题。播音主持创作的个性美感需求, 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个性美的表达并不简单是标新立异, 更不是刻意的与众不同、哗众取宠, 而是在节目的底蕴之上, 宗旨之下展现出贴着自己标签的个性之美。而百花齐放的播音创作风格中, 唯一不能缺失的, 是一种激情之美。激情美带出了意境, 意境在播音创作中始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品意境把握的精准, 就能使播音创作与作品内涵和谐统一, 就能使我们的播音创作跟得上个性时代而又不失细腻。

二、谈及非理论播音创作中个性美的重要性和不可缺失性

播音创作中的个性, 是审美个性的体现。不同的个性导向直接决定了播音员、主持人在播音主持活动中的不同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因而, 在播音创作活动时, 才会有自己独有的体验, 独特的审美感受, 从而最终形成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和播音风格。但是我们应该知道, 并非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心理特征都和创

[2]郑午阳.当前媒介生态环境下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方向[硕士论文」, 河北:河北大学新闻学, 2005.5

[3]罗耀霞钟益帆.电视评论节目形态初探, 邵阳学院学报, 2003[4]赵振宇杨漩.《央视论坛》百期调查, 电视研究, 2004, 第4期[5]唐宁.重振电视新闻评论的影响力, 电视研究, 2004, 第8期

作个性有关, 播音创作在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播音创作作品的个性, 是播音主持活动个性的前提条件, 它同时等同于播音员、主持人“自我表现”, 会把表现各种纯粹的个人的东西, 包括个人感情、个人情绪、个人经验看作是播音员、主持人创作的个性。

播音主持创作的个性实际上是一种审美个性。就播音主持活动而言, 这种个性并不是随着播音员、主持人自我的实现就能有所实现的, 它还需要播音主持人在艺术实践中不断磨练和追求才能最终形成。这种追求, 也算是一种对观众审美需求的追求。归根结底, 播音创作和播音主持活动所面对的, 是要贴合观众的视觉、听觉上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高度, 现当代的观众需要变革的, 那么播音创作中的个性美, 就一定是重要而不可缺失的。

三、激情之美在现当代播音创作以及播音主持活动中的重要性

激情是一把钥匙, 可以打开更多的心灵之门。在今天, 生活工作的高度紧张和精神娱乐的高度匮乏, 使得多数人内心疲塌而麻木。唤起这样一批观众的精神附和, 是需要一剂良药的, 而激情, 正好充当了这个角色。

正如播音主持本身对个性的需要一样, 并非只有在播音主持活动当时才有激情的产生, 激情的萌芽状态, 实际产生于对播音作品的艺术创作之始。这种激情并不是传统播音创作意义上的感情色彩和精神面貌, 而是一种对现时代普遍麻木状态的针刺, 是一种对真正新精神新高尚的捧赞, 是一种对活在当下的幸福感的真实表现。激情是假不了的, 不论在创作中还是播音主持活动中, 并非只有激昂的才是激情, 一种发自内里的张力, 一种对迷茫内心的牵引力, 才算得上是更高一层。有了激情这样一把钥匙, 才成就了《幸运52》、《星光大道》、《快乐大本营》一系列节目的高收视率。

四、播音创作中的意境美成全了完美的播音主持活动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相互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成功的播音作品一定蕴含着深邃的意境, 饱含着作者对历史、生活、自然等符合当时时代人文信息的发自内心的真切感受和体验。有了意境的存在, 才有了播音主持活动带给人们的美的陶冶和享受。意境之美, 指的是播音作品所描述的内容与作者的心理变化、思想深度、情绪舒缓和审美情趣为一体而形成的具有深厚底蕴的生活画面。从播音创作到播音主持活动, 都应当借助个性美、激情美的优势和特点, 来把作品所蕴涵的内在力量和意境传送给观众, 这才使作品负载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五、结语

当然, 完全的标新立异、彻底的抛弃常规创作理论是不可行的。几十年来播音创作的精华都集结于常规理论之中, 这些根基是绝对不能丢失的, 否则播音支持不再是播音主持, 而新播音创作也就不再是播音创作。在已有的宗旨教条前, 我们更多的精力也许应该涉及到现当代人群更新的审美口味和审美高度上。

摘要:播音创作, 是一种对语言传播的创作;播音创作, 是一种新闻实践创作;播音创作, 是一项艺术创作;播音创作更是一种技术性创作。播音这一创作活动, 直接集语言、新闻、艺术、技术于一身,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若是仅仅如此, 那播音创作无非一台精密的仪器而已, 脱离了人性化的机器即使再精密, 也是无法承载播音主持之重大功能性的。于是, 我们开始需要一种新的、非理论性的创作设想。

关键词:播音创作,非理论性,个性美,激情美,意境美

参考文献

[1]张颂, 中国播音学修订版[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研究 篇7

1 林业生产现状及配置效率

1.1 林业生产现状

我国林业的发展以资源为基础[1], 而我国森林资源目前普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分布不均, 森林覆盖率小, 人均占有森林面积和蓄积面积少。现有森林中, 人工林的比重较大, 且相当一部分郁闭严重, 生态服务功能低下。从地域分布上看, 我国森林分布在东北和西南多, 其他地区尤其是西北等地区则较少。想要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 需要耗费更久的时间和力气。当然, 我国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相应的改善, 大力实施人工造林、飞播造林、封山育林等, 我国森林面积有所增加。而林业产业也在不断发展, 我国对木材的需求量极大, 为恢复并满足国民经济需求, 国家相继建立多个大中型森工企业, 使得林业系统取得不错的发展, 林业产业结构也多样化, 与之相关的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机制造等也在快速发展, 而森林旅游、花卉、木片、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经济林和竹产业等产业经济也有所突破, 不仅提高了林业科技水平, 更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而我国在为林业发展的政策上在不断加大投入, 法律体系在不断完善, 如《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定》等, 有效地为林业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1.2 林业生产配置效率

近几年, 我国虽然大力发展林业建设, 但却未合理地配置制度。因此, 生产效率虽有提高但并不显著, 林业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 林业产业需要耗费较长的周期才能见到成效, 对于前期的投入花费巨大, 而又有可能受到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而导致生产效率降低。一方面, 我国的林业情况存在着很多严重问题。我国受土地沙化的危害非常大, 全国沙漠分布较多, 虽然采取了植树造林延缓沙化扩展, 但由于多种人为因素如乱砍滥伐、滥用水资源等造成的破坏, 我国土地沙化情况仍在不断增长[2]。而全国水土流失严重, 每年流失土壤养分对森林环境影响严重, 尤其是西部地区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尤为严重, 间接导致森林资源无法持续性发展。再就是旱涝灾害严重, 使得森林、湿地的环境遭到破坏, 以至于调节气候、调节径流和蓄水功能下降, 环境恶化, 进而导致旱情、涝灾情况加剧。

2 影响林业生产配置效率的因素

现如今, 我国林业产业还无法平衡发展, 生产分散, 生产效率有的偏高有的较低。而我国人口、经济高速增长对森林资源造成巨大消耗, 森林资源稀薄、总量缺少、分布不均, 林业企业大多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 技术密集型企业较少, 产业机构的配置不合理, 使得配置效率低下, 林业经济难以发展。另外, 自然因素也是影响配置效率的因素之一, 对于地域情况的变化、气候环境的不同等方面, 林业生产的配置效率也不同, 如东北地区及西南等地区明显偏高, 森林覆盖面积广, 而西北地区配置效率较低, 植被显得稀少不足。此外, 林业生产的前期投入、税收较高也是影响配置效率的重要因素, 林业产业发展周期长, 前期投入较少, 无法及时对林业的突发情况做到预防, 极易降低配置效率。比如, 当树木尚未成熟时遇到自然灾害, 前期却没有给予充足的资金投入, 以至于生产停滞, 经济受到损失, 降低配置效率。

3 提高林业生产配置效率的措施

3.1 建立合理的林业建设机制

将林业中生态公益林业保护部分与商品经济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经营机制、政策措施, 深化林业改革, 对林业建设的体制、机制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3]。林业的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作为社会公益项目, 以政府投资为主, 并吸收社会群众共同维护建设。而商品经济林业作为经济产业, 以企业化管理方式来建设, 以市场配置资源来调节发展, 政府给予支持, 而对林木采伐方面要合理限制, 良好的管理政策能为林业建设提供动力与支撑。

3.2 林业资源的合理利用

为了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 林业资源要能够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 最大限度地提高林业生产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 也要保证森林资源环境的保护。对此可依据生态建设和市场要求, 大力发展林业经济特色, 增长林业建设的经济效益。例如,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合理有效利用林业内部资源, 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利用林业区中的药草及其他医药资源, 发展医药制造业。借此延长产业链, 增加林业产业的附加值, 使林业经济不再局限单一, 促使配置效率有所增长。

3.3 加强法律保护

我国一些人为求利益而乱砍乱伐林木、违法捕猎, 因此, 应加强林区法律工作的执行力度, 制定合理的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国有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严厉打击破坏林业的违法犯罪行为, 让林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能够得到发展, 使林业资源得到持续利用。相关部门应加大林业政策的宣传力度, 让社会人士能自发意识到林业生产建设的重要性, 更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 维护国土生态安全。

4 结语

在我国, 林业是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产业, 在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上有着重要意义。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 水源、水土流失的情况严重, 而林业在保护水土环境、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 我国政府对林业生产方面的问题在逐步提高关注, 但我国林业还处在较低层次, 森林资源增长缓慢, 社会发展对林业需求却在不断增加, 日益形成多种现阶段林业发展的矛盾。想要使林业发展能持续性维持, 改善林业建设效果, 提高林业生产配置效率成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田杰, 姚顺波.林业生产要素配置效率研究综述及展望[J].林业经济问题, 2013 (4) :379-384.

[2]苏时鹏, 吴俊媛, 甘建邦.林改后闽浙赣家庭林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比较[J].资源科学, 2015 (1) :112-124.

播音创作中的非理论要素研究 篇8

1在现行理论情况之下我们所进行的播音创作工作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精彩纷呈的时代, 我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于以往。我们这个时代拥有丰富的物质生活, 这就代表有着一定的背景与较为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的文化底蕴。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社会公众也需要有一些拥有明显时代烙印的艺术风格的作品。我们仅就播音主持这个专业来说, 以往的播音主持的做法已经无法有效的吸引住观众的注意力。我们的经济发展是必然会带来我们观众欣赏水平有所提升, 观众开始进一步的细化并开始出现分层次的现象, 我们的观众现在对于以往那种千篇一律的风格已经感觉到了疲劳与厌倦,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 即便是那些工作能力最好的常规的播音主持也无法满足我们的观众的需求。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出现的现象, 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我们创作的艺术价值没有丝毫的关系, 其实质的一面是我们对于是艺术作品内在含量的逐渐的高要求。我们在以往的播音工作当中仅仅只是注意哪些词语以及情感和定向推进这些工作, 对于这样过去比较实用的艺术手法现在就显得较为陈旧, 其结果是, 无法适应我们现在观众的欣赏能力。当年非常走红的节目如《综艺大观》其收视率是多年高居榜首的, 现在许多节目根本不敢想象那种高收视率。在那样的时代, 大家都有一个习惯, 到了时间就将电视机打开收看这个节目, 这样的节目已经让我们的在心中深深的扎下了根基, 即便现在他们也能够说出其中一些经典的段落出来。但在今天, 他们已经成了一段历史上的记忆而已, 大家早就已经不爱收看这类的节目。相反的类似于《非诚勿扰》、《天天向上》之类的节目已经稳稳占据了我们的电视荧屏, 其收视率在国内的节目中能够有一定的地位。这其中的原因其实就是我们时代不断的在进步而我们观众的欣赏品味也不断与之同时前进。我们这些成功的节目没有一个不是好好把握住了我们的审美观点进步的发展方向而提前做好了准备工作。

2我们需要探讨非理论播音创作期间中有关于个性美的存在价值

我们在播音的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个性, 是我们创作人员对于其中所衍生出来的个性的一个有效地展现, 我们进行艺术创作的不同的个性已经可以直接的决定我们的播音员今后实际工作中所保持的个人的审美观点以及有关的审美方面的情趣。所以, 我们在实际工作当中就会有着明显的工作体验, 这样的感受以及领悟能够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悄然无声的流露出来, 我们在工作中只要稍微悉心就能够轻易的发现, 这样就最终能够形成我们所需要的创作方面所需要存在的个性以及所需要的播音风格。可是我们一定要知道并不是说播音员的心理存在的各种特征都与我们的个性直接相关联, 我们的播音创作在这个里面是有着明显的独立性作用。播音创作作品的不同的个性及其特点是我们能够有效的开展富有个性的活动的必备条件, 是不能缺少的, 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我们播音员以及主持人所能够反映出来的一个自己的表现结果。这样的表现会将我们内心深处的许多富有个人色彩的东西表现的极为明显, 这其中就包含有个人感情以及个人情绪以及经验作为我们播音员主持人所需要追求的创作层面的明显个性。

3播音创作中我们所需要去追求的各种完美的意境

意境是我们作者各种的主观的感情的表露, 是能够与客观上存在的物体相互交融的一个艺术层面的有效的升华。我们在事业上较为成功的播音员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中营造出一定韵味的意境出来, 这样的意境营造是需要依靠作者对于人生、历史等诸多方面存在有良好的感受情况之下才可能被搭载出来, 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够通过这个作品感受到其中的意境。

4结语

我们大家在内心深处都能够有所明白, 彻底的标新立异, 为了追求创新而放弃了所有的常识是根本没有办法能够成功的, 我们国家这几十年以来各种经验都已经改变成为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常规理论, 具有极强的现实作用与存在的价值, 这些是我们的基础, 是不能够被放弃的, 是一定需要保留的, 否则我们的播音就已经不再是播音方面的内容了。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修订版[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

时间:生产管理的第七要素 篇9

5M1E同时也是现场管理和生产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分析和思考的工具。通常情况下,管理者分析质量问题、生产问题和现场管理问题时,都会采用5M1E。这个方法为很多的管理人员分析问题提供了基本思路。

然而正是有了这个方法,使得大家忽视了生产管理和现场管理中另一个重要的要素—TIME(时间),造成对于现场管理和生产管理中许多重要问题的忽视。比如忽视有效工作时间造成人员效率和机器利用率的降低;由于生产时间安排不合理造成库存成本过高,物料损失严重;对于时间缺乏管理意识,造成测量与考核指标的不合理,改进措施不到位等诸多问题。

第七要素——时间

实际上,在以往对于现场管理的要素研究中,已经逐渐认识到时间重要性。比如,在现场管理六大指标中,Q(质量)D(交货期)C(成本)M(士气)S(安全)E(环境)中的D,其实就是时间的概念。

图1标明了现场管理的六大要素对于现场管理结果的影响。可以看出,5M1E的六个要素对于QCMSE等结果指标都直接产生影响,而D(交货期)指标,是由时间(TIME)决定,而不是由这几个要素直接决定的。很明显,有必要在5M1E模型中补充第七要素——时间。这样,才能解释对于现场六个关键结果的影响。

在现场管理中,时间的概念远远不止于交货期这么简单。实际上,现场时间是现场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能否对时间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决定现场是否能够取得管理上的成功。比如,很多公司会将合同履约率当成现场管理的考核指标之一。由于没有时间要素的要求,这一指标的考核并不能促进履行合同的能力的提高。如果企业将合同履约率改成合同交付时间或者周期,则能够更好地反应企业的交货能力。另外,在计划经济时期,我们常常听到的超额完成生产任务,其实是提前完成了生产任务,在短缺经济情况下还不至于对现场管理造成严重影响。但放在当今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企业过多或者过早地生产,就会造成库存、搬运等大量浪费。

5MTE模型

实际工作中,5M1E的六个要素,基本上都和时间要素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非常有必要把时间这一要素提出来,作为模型中一个单独的要素,才能提示广大的现场管理人员对于时间的重视和分析,而不是忽略如此重要的要素。

我们构建的5MTE模型把T(时间)置于其他六要素的外围,而不是放在尾端,是为了强调T并不是一个末位的要素,而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同时,为了强调T与其他六要素不是截然分开的关系,而是相互包含和渗透的关系。

以下是5M1E(人、机、物、法、环、测)与T(时间)要素的关系分析。

人—时间

人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资源。尽管随着现在人力资源成本的不断提高,已经越来越有机器代替人的趋势。富士康、海尔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开始在生产线上推行自动化生产,大有不断取代人的趋势。但是,人的要素还是首要的,关于人的管理方法和原理在某种程度上同样适用于机器。

现场管理进行“人”的要素分析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人工工时,就是关于时间因素的管理。至今,有很多企业仍在依靠工时定额的传统方法来计算效率、成本、薪酬。

为了提高工时利用率,管理者们研究了很多方法。从科学管理之父泰勒的铁锹实验开始,到后来吉尔布雷斯的动素分析,到动作时间研究的MOD(以手指动弹的时间作为基本单位,其他动作以手指动作的整数倍来表示,1MOD=0.129s,手指移动2.5cm的时间)方法,其本质都是通过分析人的动作特征来提高工时利用效率。

尤其是对于基层的作业者而言,企业所付的薪酬其实就是用来购买作业者的劳动时间。

机—时间

对于一个连续型生产企业,一般会采用OEE(设备综合利用效率)指标来考核机器的利用效率。OEE的含义是:

OEE=时间利用率 * 设备性能率 * 产品合格率

其中,时间利用率 = (负荷时间 - 停机损失) / 负荷时间 * 100% = (有效)利用时间/负荷时间;

设备性能率 =(生产产品数 * 设计速度)/ 利用时间 * 100%;

产品合格率 =(生产产品数 - 不合格品)/ 生产产品数 * 100%。

OEE本质上是设备有效利用时间占设备总时间的比率,表现为有效时间与总时间的比率。了解OEE指标,可以使管理者能够对于当前的产能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估,不至于做出重大设备投资的错误决策,给企业造成产能过剩,或者不及时投资而造成产能不足,错失市场机会。例如,某电器生产商领导就曾经因为产能不足而准备投入新的生产线,但经过计算,其OEE指标仅有50%。所以,该公司应该做的是提高现有设备的利用率,如把原来的两班运转改成三班运转即可,而不是再建一条高成本的生产线。如果投入新的生产线,只会造成设备的闲置,增加投资,及增加设备的维护成本。

此外,MTBF、MTTR和MTTF指标也是设备管理中的重要指标,这几个指标均与时间这一要素有密切关系。

其中MTBF(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是指从新的产品在规定的工作环境条件下,开始工作到出现第一个故障的时间的平均值。MTBF越长表示可靠性越高,正确工作能力越强 。

MTTR(Mean Time To Repair,平均修复时间),是指可修复产品的平均修复时间,就是从出现故障到修复的这段时间。MTTR越短表示易恢复性越好。

MTTF(Mean Time To Failure,平均失效时间),是指系统平均能够正常运行多长时间,才发生一次故障。系统的可靠性越高,平均无故障时间越长。

由此可见,在5M1E的有关“机”的各项指标,主要的测量要素就是时间。

方法—时间

方法,通常情况下包括:工艺指导书,标准工序指引,生产图纸,生产计划,产品作业标准,检验标准,各种操作规程等。

在典型的生产制造型企业,比如在一个冰箱的生产工厂,在组织生产时,必须实施标准化作业。标准化作业实际上是为了达到高效率而实现人机料的有效组合。在标准作业三要素里面,有节拍时间、标准作业顺序、标准手持(标准在制品)。时间又一次作为主要的管理要素排在前面,在此我们重点探讨节拍时间。

节拍时间 (Takt Time) 是指各生产单元内加工—个单位的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公式为:

节拍时间=(每期的可用时间一每期的扣除时间)/一天的必需数量

节拍时间反应了生产一件产品的平均时间。通用的测量节拍时间的指标有C/T,T/T,S.T和Neck工程。

其中,C/T (Cycle Time) ,即在单位工艺中一个循环所需要的实际测定时间。

T/T (Tack Time) ,即制造一个单位数量的物品所需要的周期,也是一个作业中开始动作至下一个开始动作实施的总时间。

S.T (Standard Time) ,即标准时间,是指制造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基准平均时间。也是将总作业时间分配给每个作业者的时间(每人工作所需平均时间)。

Neck工程,是指全体工艺中作业时间最长的工位。其它工位作业再快,最终生产出来的数量与Neck工位生产出的数量是一致的。

可以看出,这几个反应现场管理效率的重要指标都和时间有关。

环境—时间

环境,通常是指作业环境。环境和时间的联系不像其他要素那么直接。但是,一些间接的时间指标也会影响环境。如环保设备的运行时间以及停机时间。

测量—时间

测量,是指现场测量检测的方法是否正确。主要控制措施包括确定具体测量任务,测量任务所要求的准确度;再根据这些要求选择能够保证这些能力的设备。如果将测量的环节进一步拓展,除了对于工具的要求外,还包含各种测量方法,以及测量指标系统的设计。在测量指标上,时间指标一定要纳入到测量的要素里面。否则,测量所反映的生产情况就不够全面和客观。

5MTE模型的应用

5MTE七因素模型,主要是供管理人员思考和分析包括生产问题、质量问题以及现场问题的有效管理工具。和大家普遍熟悉的5M1E模型比较,它把时间要素明确为管理中管理者要关注的主要要素,促使管理者对于时间要素引起足够重视。

一个典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其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时间与过程的关系如图4所示。

下面,我们将从宏观到微观层面来分别阐述,在图4整个的生产过程中,时间 (T) 要素在生产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以及T是如何影响5M1E的。

整体生产管理与时间

企业的整体生产管理方式,主要包括产品的交货周期、生产方式等组织生产方式的管理。不同的整体生产管理方式对成本、交货期、库存资金等产生重大影响。

交付周期:是反应企业交付能力的指标。很多企业在考核自身的交付能力指标时常常考核“按时交付率”,“合同履约率”。但是,这两个指标如果不同时考虑交付周期指标,则意义非常有限。因为交付期的缩短,才能反应企业真实的管理水平。

很多企业的“合同履约率”指标基本上是100%,这是因为一般企业在签订合同时就已经考虑到了本身产能的限制。因此,并不能真实反应生产管理的水平。要衡量企业是否有效在交付周期方面取得了进步,一般需要考核生产前置期 (lead Time) 的影响。生产前置期可以理解为从接到订单到交货的这一段时间,也可以理解为从产品设计到生产、物流销售的过程。从这个指标能够反映出企业按照客户需求交货的能力。

因此,企业要达到更好的客户满意水平,就要缩短交货周期。要缩短交货期,就要缩短生产前置期,缩短最小的生产批量,从而达到交货周期的缩短。

生产方式:主要包括拉动式生产和推动式生产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判断生产组织的方式是拉动式生产还是推动式生产,主要从时间的角度来判断。

拉动式生产是丰田生产方式的基础要素之一,它是相对于推动式生产来说的。所谓推动式生产,是指前一作业将零件生产出来“推给”后一作业加工。那么,相对应的,在拉动式生产中,是后一作业根据加工和装配的需要,要求前一作业制造正好需要的零件。“看板”就是在各个作业之间传递这种信息、进行拉动式生产的工具,其实也是对于何时开始生产的指令。

观察推动式生产和拉动式生产,其本质是对于生产时间的安排,即在哪个时间点开始生产。拉动式生产的生产开始时间是由下工序决定的,下道工序是上道工序的客户。在推进式生产中,生产开始时间是由上工序推动的,不考虑下一工序当时是否需要。如图5所示。

采取推动式生产方式,容易产生大量的产品库存和在制品库存。而拉动式生产因为完全按照客户的要求进行生产,因此所产生的成品库存和在制品库存就很少。

要实现拉动式生产,要求供应商能够更好地按照时间的要求进行配送,不早也不晚。同时要求生产企业对于生产计划有比较精确的预测,本身有灵活的生产组织能力,如为了实现品种多样化的需求满足不同的客户订单,要求企业能够展开单件小批量生产,这样就要求企业能够克服由于更换产品而引起的生产停滞,如开展快速换线、快速换型等工作。

生产过程管理与时间

根据图4可以看出,按照生产过程的时间顺序,可将交付周期进一步细分为生产准备时间、加工与组装时间、库存时间、物流与交付时间四个部分。

生产准备时间管理

生产准备时间即在正式生产之前的准备时间。首先,要准备原材料。需要向供应商发出采购通知。供应商响应后,到组织生产前收到原材料这段时间,是采购的前置期(Lead Time)(L/T)。前置期在生产、物流、采购、交付等各个阶段都会存在,一般情况下属于管理上需要努力缩短或消除的时间。

材料到位后,就要组织计划、人员、机器等统筹安排,组织生产。

通常情况下,生产准备周期与采购时间最长的零部件相关。因此,要特别注意采购时间最长的零部件的备货安排,以免个别零部件的缺位影响整体的生产进度。虽然一般情况下,以丰田生产方式 (TPS) 为代表的拉动式生产,要求完全按照客户实际订单进行生产,但是在实际的生产安排中,很多情况下要求企业能够根据以往客户订单的波动特点,以及对于目前市场形势的预测,尽量准确地预测到当前的市场需求。另外,也尽量提高设计能力和水平,减少非标件采购,降低采购周期。

加工与组装时间管理

加工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劳动时间、机器运转时间等的总体均衡的过程,也是尽量充分利用有效工作时间的过程。

生产加工过程可进一步分解为各种零部件的生产加工。零部件加工过程主要是人、机器配合完成的。在进行零部件加工时,主要的时间考核指标是CT(周期时间)。在产品组装时,主要的时间考核指标是节拍时间TT(即生产一件产品需要的时间)。CT和TT决定了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效率。

要提高生产加工效率,企业一方面要优化生产的节拍时间(TT)。优化不是越快越好,而是指节拍时间要与客户的需求节拍保持一致。此外,还需要关注尽可能地缩短或消除过程中的等待时间,如机器加工时,操作人员等待,操作人员作业时,机器等待。如果逐步消除这些等待,使机器运转时间和人的作业时间尽量重合,就会缩短CT,改善作业效率,如图6所示。

库存时间管理

库存是影响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其时间要素的指标主要是库存时间,表现在结果指标上是库存周转率。精益生产的要素之一就是尽量减少库存时间。库存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品库存,一种是在制品库存。要减少库存时间,主要是要尽量按照拉动式生产的要求,按照客户的需求数量进行生产,数量不多也不少。减少在制品库存,主要是按照生产的节拍,采用平准化生产,减少瓶颈工序。

物流与交付时间管理

物流过程也是影响企业交货期的重要要素。鉴于此,很多运输成本高的企业,都会选择靠近原材料中心或者客户市场。否则,长物流时间带来的效率降低和成本提高,将使企业生产总成本大大提高。要减少物流时间,同时又要控制物流的成本,就要推进准时化的物流管理,即物流和成品出厂的时间安排一致,减少成品的库存。

综上所述,在现场生产、质量控制中,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管理要素。5MTE提出的人、机、物、时、法、环、测七要素模型,有助于管理者在对现场管理进行思考时,把时间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对时间这一要素有足够的重视和考虑。同时,也有助于减少企业由于等待(如机器等待、人员等待)造成的各种浪费,提高人员和机器的利用效率,从而降低物流和库存成本。

开展农机化生产工作的要素 篇10

一、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适应新时代、新形势, 做好农机化生产工作首先要提高认识, 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县各相关部门应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农机化生产作业作为各个时期农机化工作的中心任务, 抓细、抓好、抓实。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变部门工作为政府行为。抓住有利时机, 克服各种不利因素, 明确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做到思想早发动、物资早准备、任务早落实, 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农机化生产作业任务。

二、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统筹安排, 强化措施

因地制宜, 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统筹安排, 强化工作措施, 积极推进农机化生产。农机化生产有效作业时间较短, 时间紧、任务重, 农机各部门及各相关部门应抢前抓早, 认真组织开展机械化作业, 搞好技术服务。第一要转变工作作风,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督促作业进度, 搞好农机作业质量的监督检查。第二要深入开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积极指导农民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加快推广机械综合整地、机械精量播种、免耕播种、机械高效植保、机械深松、水稻机收、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帮助农机服务组织和广大农机户解决农机化生产作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第三要大力推进农机作业市场化。农机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 提供农机作业信息服务, 引导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户开展以水稻、玉米机收和机械深松整地为重点的农机跨区作业, 不断拓宽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领域, 提高现有机具使用效率和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第四要抓好农机具检修。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 帮助和指导农民解决农机具检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严格把好机具检修质量关, 保证机具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生产作业中。第五要认真抓好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结合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采取现场演示、电视讲座、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多种示范培训形式, 突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 不断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技能和经营水平。第六要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结合不同季节农机化生产作业的特点,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采取宣传教育、安全检查、专项整治、技术服务等措施, 加强农机手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农机手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农民群众的防护意识, 推动农机作业快速、高效、安全开展, 为农机生产作业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

三、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作用。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一项惠农政策, 它的出台促使农机具数量猛增, 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农机化水平迅速提高, 农机化生产进一步扩大。要严格按照补贴政策公正、公开;补贴产品质量合格、售价合理;突出重点、优化装备结构等原则, 引导农民合理购置机具, 科学进行机具更新换代, 推进农业生产薄弱环节生产机械化, 充分发挥补贴政策效应, 进一步做好农机化生产工作。

四、广泛宣传, 加强领导

上一篇:贸易型企业下一篇:沿线绿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