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生产要素

2024-09-07

施工生产要素(共9篇)

施工生产要素 篇1

1 人的控制

人, 是指施工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及直接参与施工作业活动的具体操作人员。人, 作为控制对象, 应努力避免其出现工作失误, 而作为控制动力, 则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发挥人的主导性作用。为此, 除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劳动纪律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专业技术培训、建立健全岗位工作责任制、改善劳动作业条件、运用公平合理的人力管理机制, 激励人的劳动热忱以外, 还需根据具体工程实际特点, 从确保工程质量的需要出发, 从人的技术水平、生理缺陷、心理行为、错误行为等多个方面控制。如:对技术复杂、难度大、精度高的工序或操作, 应由技术熟练、经验丰富的施工人员来完成;而反映迟钝、应变能力较差的人, 则不宜安排其操作快速运行、动作复杂的机械设备;对要求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的工序作业, 则一定要分析人的心理行为, 控制人的思想活动, 稳定人的情绪;而对于具有人身危险的现场作业, 则还应努力控制人的错误行为。当前, 在工程质量管理过程中对施工操作者的控制尤其应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 对无相应技术资格的人员, 应杜绝其进入施工现场从事施工活动。

2 材料的控制

材料 (包括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构配件等) 是工程施工的物质保证, 是保证施工质量极为重要的因素。一般情况下, 材料质量控制应从以下几个工作环节来加以落实。

2.1 认真组织材料采购

施工承包企业采购材料应根据工程特点、施工合同、材料的适用范围、材料的性能要求和价格因素等进行综合考虑。材料采购应根据施工进度计划, 适当提前安排, 施工承包企业或项目经理部应建立常用材料的供应商信息库, 及时追踪材料市场信息, 必要时, 应要求材料供应商呈材料样品对材料生产厂家进行实地考查, 同时施工承包企业在进行材料采购时应特别注意将质量条款明确写进材料采购合同。

2.2 严格材料质量检验

材料质量检验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检测手段, 将所取得材料数据与材料质量标准进行对照, 借以在事先判断材料质量的可靠性, 再据此决定能否将其用于工程实体。需强调的是, 由业主负责供应的材料同样也应通过质量检验环节方可投入工程使用。材料质量检验项目可分为“一般项目”和“其他项目”, 前者指通常必须进行的检验项目, 而后者则指根据需要进行检验或试验的项目。材料质量检验的方法有书面检验、外观检验、理化检验和无损检验四种, 根据材料来源和材料质量保证资料情况的不同, 材料质量的检验过程中应注意按照规定的取样方法及试验项目严格进行检验, 并根据检验结果及时对材料质量作出评定。

通常情况下, 未经检验合格的材料与物质均不允许投放适用于工程实体。如确因生产急需而来不及进行检验和试验, 则必须先经过相应授权人员的批准, 做好明确的标识和记录之后方可投入使用, 以保证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定要求时, 已投入使用的材料或物质能立即追回或对其作更换处理。

2.3 合理安排材料的仓储保管与使用

施工现场或现场生产加工的材料在检验合格后投入使用前还应切实加强其仓储保管与使用方面的管理, 从而避免因材料变质或误用而造成质量问题。例如, 因保管不当造成水泥受潮结块、钢筋锈蚀或因使用管理不善造成不同直径钢筋的混用等, 均可能造成严重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因此, 一方面施工承包企业应合理调度, 避免造成现场材料大量积压;另一方面, 还应切实搞好标准使用管理工作, 坚持对各种材料严格按不同规格品种分类堆放、挂牌标志的做法, 以避免混料或将不合格的原材料使用到工程上。

3 机械设备控制

机械设备主要包括施工机械设备及施工工具、器具等。机械设备质量控制的根本目标就是实现设备类型、性能参数、使用效果与现场条件、施工工艺要求等因素想匹配, 并始终保持设备的良好使用状态。为此, 施工承包企业首先应本关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生产适用、性能可靠、使用安全的原则, 从具体工程建设项目的施工工艺特点与技术要求出发, 合理选用施工机械设备, 施工承包企业还必须建立健全“人机固定”制度、“操作证”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交接班制度、“技术保养”制度、“安全使用”制度、机械设备检查制度等一系列制度, 以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最佳的使用状态。

4 方法控制

广义的方法控制是指对施工承包企业为完成项目施工过程而采取的施工方案、施工工艺、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技术措施、质量检测手段和施工程序安排所进行控制, 而狭义的方法控制则主要是指对施工方案所进行的控制, 它要求施工承包企业作出的施工方案应结合工程实际, 能解决工程难题, 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有利于在保证质量的同时, 加快进度、降低成本。

5 环境控制

影响工程质量的环境因素较多, 有工程技术环境, 如工程地质、水文、气象等;工程管理环境, 如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工作制度等;劳动作业环境, 如劳动组合、作业场所、工作面等。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 如气象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而多变的特点, 如气象条件多变, 温度、湿度、大风、暴雨、酷暑、严寒、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又如前一工序往往就是后一工序的环境, 前一分项、分部工程就是后一分项、分部工程的环境。因此, 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 应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 采取有效的措施严加控制, 尤其在施工现场, 应建立起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 保持材料、构件堆放有序, 道路畅通, 工作场所整齐, 施工秩序井井有条, 从而为确保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对影响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人员、机械、材料、方法、环境因素的分析, 施工过程中对这五个方面的因素加以严格控制, 是确保工程建设项目施工质量的关键。

摘要: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系统始于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提出具体质量要求, 决策、设计阶段都会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最终施工质量以各种不同的影响, 但归根结底, 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质量毕竟是在施工阶段"制造"出来的, 施工阶段是工程实体质量逐步形成的阶段, 是影响工程建设项目质量的关键环节。本文就施工承包企业的质量体系保证之下, 在施工阶段如何对影响工程质量的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控制, 以实现预期的质量工作目标。

关键词:建设项目,控制,材料,机械设备,环境

参考文献

[1]《工程建设质量控制》毛鹤琴主编

[2]《工程质量事故分析及预防》萧绍统主编

[3]《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李世蓉、邓铁军主编

施工生产要素 篇2

1B427000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生产要素管理

一、内容提要

1、施工现场.工、料、机的合理配置及场地要求

2、施工现场材料管理的内容

3、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生产能力及适用条件

1、路基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2、路面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3、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4、隧道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二、重点、难点

1、施工现场.工、料、机的合理配置及场地要求

2、合格材料供方的选择方法

3、材料核算的内容

1、路基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2、路面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3、桥梁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三、内容讲解

1B427000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生产要素管理

1B427010 施工现场.工、料、机的合理配置及场地要求 111427011掌握劳动力组合

一、劳动力配置的依据

(一)依据施工过程的组织实施需要进行劳动力配置

影响施工过程的组织实施的因素中,劳动力的素质、数量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施工项目劳动力配置时应遵照以下几个原则。

1.保证施工过程的连续性对劳动力的需要 2.保证施工过程的协调性对劳动力的需要 3.保证施工过程的均衡性对劳动力的需要 4.保证施工过程经济性的要求

劳动力配置时,必须从劳动力的素质和数量上合理搭配。(二)依据施工进度计划要求进行劳动力配置

二、劳动力的组织(一)劳动力的组织形式

公路工程劳动力组织形式一般表现为工程施工队、专业班组、混合班组。(二)劳动力数量的计算

三、公路工程主要施工过程的劳动力组合

公路工程施工使用的劳动力有技术人员、技术工人、机械操作工人和普通工人。技术工人主要有测量工、实验工、机修工、钢筋工、木工、混凝土工及张拉工等,一般情况下,所有的工程均应配置测量工和实验工。

公路工程常见的施工过程必须配置的劳动力:

1.材料的装卸与运输:运输车辆司机、装卸工、机械操作工、起重工。2.路基工程

(1)土石方开挖:机械操作人员、运输车辆司机、工长、爆破工和普工;(2)路基填筑:机械操作人员、运输车辆司机、工长和普工;(3)公路路面施工:拌合设备操作人员、装载机操作人员、运输车辆司机、摊铺机操作人员、压路机操作人员、普工、交通管理人员、指挥人员和工长。(4)结构工程施工

●钻孔灌注桩施工:钻孔机械操作人员、普工和工长; ●混凝土施工:木工、混凝土工、普工和工长; ●钢筋施工:需要钢筋工和电焊工、工长。1B427012掌握现场材料管理

一、材料管理的作用

二、材料管理的过程控制

(一)购人原价(材料原价)的控制(二)运杂费的控制

(三)场外运输损耗的控制(四)采购及保管费的控制

1B427013 掌握机械设备的配置与组合

一、合理配置施工机械(一)目的

(二)选择施工机械的原则

1、施工机械选择的一般原则

(1.)适应性。适应性是指施工机械要适应用于工程的施工条件和作业内容。(2)先进性。

(3)通用性和专用性。

2.使用机械应有较好的经济性 3.合理的机械组合

包括机械技术性能的合理组合和机械类型及其台数的合理组合。4.利用与更新

5.安全而不破坏环境(三)施工机械的选择方法

1.根据作业内容选定机械(表1B427013)2.根据施工条件选定机械 3.根据工程量选择施工机械

二、路基工程主要机械设备的配置(一)设备种类

主要包括推土机、装载机、挖掘机、铲运机、平地机、压路机、凿岩机以及石料破碎和筛分设备,根据工程的作业要求,选择不同的机械设备。(二)根据作业内容选择施工机械

1.对于清基和料场准备等路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选择的机械与设备主要有: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和平地机等;遇有沼泽地段的土方挖运任务,应选用湿地推土机;

2.对于土方开挖工程,选择的机械与设备主要有:推土机、铲运机、挖掘机、装载机和自卸汽车等;

3.对于石方开挖工程,选择的机械与设备主要有:挖掘机、推土机、移动式空气压缩机、凿岩机、爆破设备等;

4.对于土石填筑工程,选择的机械与设备主要有:推土机、铲运机、羊足碾、压路机、洒水车、平地机和自卸汽车等;

5.对于路基整型工程,选择的机械与设备主要有:平地机、推土机和挖掘机等。

三、路面基层施工主要机械设备的配置(一)选型及组合原则

1.达到计划生产量确保工期; 2.充分利用主机的生产能力;

3.主体机械与辅助机械及运输工具之间的工作能力要保持平衡,使机群得到合理地配合利用;

4.进行比较和核算,使机械设备经营费用达到最低。(二)机械配置

四、沥青路面施工的机械配置和组合(一)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的配置

高等级公路一般选用生产量高的强制间歇式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二)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配置

通常每台摊铺机的摊铺宽度不宜超过7.5m。

1.为了减少摊铺次数,每一条摊铺带的宽度应该按该型号摊铺机的最大摊铺宽度来考虑。宽度为月的路面所需横向摊铺的次数n按下式计算: n=B-x/b-x

(1B427013-2)式中B——路面宽度(m):

b——摊铺机熨平板的总宽度(m),J——相邻摊铺带的重叠量(m),一般x=0.025~0.08m。2.摊铺厚度的确定和调整熨平板初始工作迎角 所铺的实际平均厚度可按下式计算: h=100G/r·A(cm)

(1B427013—3)式中G—已用混合料的重量(t): A——铺筑面积(m3);

R——未最终压实的混合料密度(一般取2t/m3)。

3.摊铺机的作业速度对摊铺机的作业效率和摊铺质量影响极大。正确选择作业速度,是加快施工进度、提高摊铺质量的重要手段。

4.常用的基准面(线)控制有基准线钢丝法、滑撬法和平衡梁法。(三)沥青路面压实机械配置

沥青路面的压实机械配置有光轮压路机、轮胎压路机和双轮双振动压路机。

五、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主要机械设备的配置(一)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设备(三)上部施工机械

1.顶推法:主要施工设备有油泵车,大吨位千斤顶,穿心式千斤顶,导向装置等; 2.滑模施工方法:主要施工设备有滑移模架、卷扬机油泵、油缸、钢模板等; 3.悬臂施工方法:主要施工设备有吊车、悬挂用专门设计的挂篮设备;

4.预制吊装施工方法:主要施工设备有各类吊车或卷扬机、万能杆件、贝雷架等; 5.满堂支架现浇法:主要施工设备有各类万能杆件、贝雷架和各类轻型钢管支架等。1B427014掌握施工场地要求

一、总体规划

二、规范场容(一)注重环境保护(二)防火保安

(三)卫生防疫及其他事项 施工作业区与办公区应明确分区,施工现场不宜设置宿舍。(四)公示标志

项目经理部在现场人口的醒目位置设置承包人的公示标志,公示如下内容:

1.工程概况牌,包括:工程规模、性质、用途、发包人、设计人、承包人和监理单位的名称及施工起止年月等; 2.安全纪律牌; 3.防火须知牌;

4.安全无重大事故计时牌; 5.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牌; 6.施工总平面图;

7.项目经理部组织架构的主要管理人员名单图。

1D427020 施工现场材料管理的内容

1D427020 施工现场材料管理的内容 1B427021 掌握合格材料供方的选择方法

一、选择合格材料供方(一)原因

(二)对材料供货商评价的依据

钢材、水泥、沥青、钢绞线、橡胶支座、锚具等主要材料,对材料供货的各种文件资料(包括质量证明书或检测报告以及产品说明书)进行评价。对工程重要部位的用料,如:钢筋、钢绞线、水泥、橡胶支座、锚具等,应先取样做试验,并对试验结果报告进行评价。对碎石、砂砾石、砂、石屑、石粉、石灰、粉煤灰等大宗材料供货商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并取样试验,对试验结果报告进行评价。

(三)公开招标及竞标对供应商进行综合分析

二、合格材料供方的评价(一)对材料供货商的评价内容

包括:质量保证能力、生产及供货保证能力、价格、资信状况、信誉、服务及业绩、质量保证能力、售后服务保证能力等方面。凡质量保证能力强、信誉好、样品试验合格、交货及时,能满足供货各项要求的材料供货商,经审批后确定为合格材料供货商。(二)评价方法

1.采购钢材等主要工程材料,对供应商提供的各种文件资料进行评价;

2.采购碎石等大宗地材,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并取样试验,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价; 3.走访其他用户,了解材料供应商的情况。(三)合格材料供方的选定

招标单位以会议和会签的形式组织有关人员对材料供货商进行集体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合格的材料供应商,经主管领导批准后,方可确定为材料供应商。(四)合格分供方的考核

1B427022掌握材料核算的内容

一、量差考核

(一)物耗量差考核形式

物耗量差的考核,归并为两种形式:一是项目或企业内实行施工各环节、各层次的物耗量差考核;二是项目或企业总的物耗量差考核,考核结果则受到下列因素的影响: 1.预算材料数量的影响:

2.实际消耗材料数量方面影响:

3.限额领料及量差核算,企业在施工中为了达到在具体操作上控制物耗的目的,最常用的方法是推行限额领料制度。

4.执行限额领料物资部门责任制,一是材料部门按限额领料单控制发料;二是凭限额领料单核算节超。限额领料是执行的施工定额或试验配合比

6.限额领料单的核算,物耗量差节超考核是物资在生产过程的节约降耗,并不包括材料流通过程的节约降耗,因为预算材料数量内不包含材料流通过程的损耗数量,即:不包含材料的场外运输损耗和仓储保管损耗。量差控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让用料的人关心用料成本(用料数量)。

(二)量差核算公式

1.限额领料单的核算: 2.优化试验配合比的核算 3.总量差核算

二、价差考核

(二)控制供料成本的措施 1.购人原价的核算; 2.运杂费的核算

3.场外运输损耗的核算;

4.采购及保管费的核算:材料的采购及保管费包括采购费、仓管费、仓储损耗和物资人员的开支四个部分。

三、材料统计 2.材料统计分析是运用统计分析的原则和方法,以统计资料为依据,从量和价的分析人手,通过控制“物耗”和控制“物价”来实现控制材料费成本。1B427023熟悉材料计划的管理

二、材料计划管理的内容(一)材料需用量计划(二)材料供应计划(三)材料采购计划(四)材料用款计划

材料用款计划为尽可能少的占用资金、合理使用有限的备料资金,而制定的材料用款计划,资金是材料物资供应的保证。(五)材料计划的调整

(六)编制材料计划的原则和要求

1.依据施工生产的实际情况认真严肃地编制,做到经济合理,切实可行; 2.坚持勤俭节约和先利用库存,后订货、采购的原则; 3.各部门对计划严格审核。(七)材料计划的及时性(八)材料计划的执行与检查

1B427030 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生产能力及适用条件 1B427030 施工机械设备的性能、生产能力及适用条件 1B427031熟悉土石方机械

一、土方机械 .(一)推土机

推土机一般适用于季节性较强、工程量集中、施工条件较差的施工环境。主要用于50~100m短距离作业(1)履带式(2)轮胎式:(3)专用型(二)铲运机

铲运机工作方式为循环作业式。主要用于中距离的大规模土方转运工程。(三)装载机

装载机是一种广泛用于公路工程的土方施工机械,它主要用来铲、装、卸、运散装物料,也可对岩石、硬土进行轻度铲掘作业,短距离转运工作(四)挖掘机

挖掘机械主要用于土石方的挖掘装载。(五)平地机

平地机主要用于路基、砂砾、路面的切削、刮送和整平,及土方工程中场地整形和平地作业,还可用于从两侧取土填筑不高于lm的路堤、修整路基的横断面,修刮路堤和路堑的边坡、开挖边沟和路槽等。

二、石方机械(一)凿岩机械

公路机械化施工中,气动凿岩机和空气压缩机为必配的设备,是石方工程施工的关键设备,主要用在硬岩上钻凿炮孔。(二)破碎及筛分机械 1.破碎机械

破碎机械按结构特征可分为:颚式破碎机,锤式破碎机、反击式破碎机和辊式破碎机。2.砂石料的筛分设备

砂石料的筛分设备有干式和湿式两种;筛分机械是将已经破碎的石料或者直接取自采料场的砂砾石,按颗粒大小分成不同的级别以供选用。1B427032熟悉压实机械

一、压实机械的分类

按压实作用原理分为静作用碾压机械、振动碾压机械和夯实机械三种类型。

1.静力式光面滚压路机可用来压实公路路基和路面、铁路路基,故光轮压路机适于压实黏土。用羊脚碾压实黏土,其效果特别好。轮胎式压路机用于压实非黏土、少黏土,轮胎压路机可用于沥青混合料的压实

2.振动压路机。用来压实各种土壤(多为非黏性)、碎石料、各种沥青混凝土等。

二、压实机械的适用范围 1B427033熟悉路面机械

一、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一)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的种类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分间歇式和连续滚筒式。高等级公路建设应使用间歇式强制式,连续滚筒式适用于普通公路建设。

(二)沥青混合料摊铺机的生产能力 沥青混合料摊铺机的生产能力是以其最大摊铺宽度确定,一般按摊铺宽度分为小型(3.6m),中型(4—6m),大型(6一lOm)和超大型(10~12m)四类。(三)生产率的计算

沥青混合料摊铺机的生产率以每小时的吨数来计算,三、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一)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的种类

水泥混凝土拌合设备,可分为水泥混凝土搅拌机和水泥混凝土搅拌站(楼)两大类。(二)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的生产能力

四、水泥混凝土摊铺机

六、稳定土厂拌设备、稳定土拌合机

七、沥青场(站)设备、工程运输车辆 1B427034熟悉桥梁机械

一、桥梁基础施工机械(一)钻孔设备

1.全套管钻机:主要用于大型桥梁钻孔桩的钻孔施工。

2.旋转钻机:旋转钻机成为在大直径钻孔施工中使用最广泛的设备。有钻杆旋转钻机适应性很强,变更钻头类型和对钻杆施加的压力,就可以应付各种覆盖层直到极硬的岩层,但对直径大于2/3钻杆内径的松散卵石层却无能为力; 3.螺旋钻机、冲击钻机、回转斗钻机:

(2)冲击钻机:用于灌注桩钻孔施工,尤其在卵石、漂石地质条件下具有明显的优点;

4.液压旋挖桩孔机:适用于除岩层、卵石、漂石地质外的各种土质地质条件,尤其在市政桥梁及场地受限的工程中使用。(二)桩工机械

二、桥梁上部施工机械(一)预应力张拉成套设备(二)架桥设备

用于桥梁钢筋混凝土结构梁的吊装,主要有导梁式、缆索式和专用架桥设备。1.导梁式架桥设备 2.缆索式架桥设备

3.专用架桥设备(专用架桥机)

三、桥梁施工通用机械(一)水泥混凝土搅拌运输车(三)工程起重机械 1.起重机械的种类

施工生产要素 篇3

1、原材料控制

1.1水泥

优先选用R2O、C3A (水泥中的碱质量分数在0.6%以上及熟料中铝酸三钙质量分数在8%以上为高) 含量低的中、低热的普通水泥或复合、矿渣水泥等, 除冬期施工外, 不宜选用早强型水泥;也不宜采用需水量大的火山灰水泥。

根据混凝土等级选用水泥等级, 强度为C25以下混凝土宜选32.5级水泥, C30以上混凝土宜选42.5级水泥。但水泥品种不能混用, 不同厂家、不同品种即是同一等级也不能混用。因不同厂家、不同品种的水泥虽说强度等级相同, 但其中所含的矿物成分不同、水泥掺和料不同、所产生的水化热不同等, 其收缩、变形、凝结时间等不同。如果混用, 可能造成收缩、变形不同出现裂缝而影响结构的耐久性;因凝结时间、用水量、水化速度不同所产生的混凝土强度不同, 将使混用后的混凝土强度降低5%~20%;所以规范规定按同一生产厂家、同一等级、同一品种、同一批号且连续进场的水泥为一个检验批检验。

在保证混凝土强度的前提下, 商品混凝土的水泥用量, 应降低到最低程度。这就需要在商品混凝土中掺入适量的掺和料。目前, 商品混凝土所用掺和料为粉煤灰, 有关规定其掺量不能大于25%, 对预应力混凝土中的掺量有更为严格的限制。如今, 随着水泥质量的提高和高效减水剂的应用, 今后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掺量将会进一步加大。

1.2粗骨料

它在混凝土中主要起到骨架的作用, 并且对胶凝材料的收缩具有一定抵抗作用。骨料的级配越好, 所组成的混凝土骨架越稳定, 抵抗变形能力越好。同时, 骨料的级配越好, 能降低混凝土中单方水泥和水的用量, 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商品混凝土粗骨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碎石, 其中针片状碎石含量应严格控制。泵送混凝土中针片状碎石含量不宜大于10%, 否则对混凝土质量有较大影响。通过试验得知针片状碎石可直接影响混凝土和易性、粘聚性, 其含量在10%、15%、20%、25%时, 可分别降低混凝土强度3.3%、9.9%、13.3%、16.8%;影响混凝土耐久性, 增加骨料和混凝土空隙率, 浪费水泥;可造成混凝土用水量增加, 加大混凝土变形, 使新拌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加快, 泵送时易堵泵、堵管。此外, 粗骨料的含泥量、泥块含量也应严格控制, 如砂、石含泥量偏高, 应增加大约5%的水泥用量来保证原来的混凝土配制强度。

1.3砂

宜采用中、粗砂, 细度模数必须控制在2.3以上, 含泥量控制在2%以下。采用细度模数为2.8:2.3的中砂每方混凝土可减少水泥用量约30kg, 减少水用量20kg~25kg, 可降低混凝土水化热和温差引起的收缩。泵送混凝土时砂率应控制在38%~45%, 砂率过大, 将会加大混凝土的收缩。

1.4外加剂

混凝土中掺用外加剂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GB8076、《混凝土外加剂应用技术规范》GB50119等规定。进场时要提供质量证明文件, 并经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复试。为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一般使用的外加剂为减水剂、缓凝剂、泵送剂、膨胀剂等, 外加剂的掺量应以水泥用量的百分率表示, 称量偏差不得超过规定量的2%。

1.5水

用于拌制混凝土的水一般采用生活用水, 如用地下水还应对其水质进行检验。水的p H值、不溶物、可溶物、氯化物、硫酸盐、硫化物的含量应符合下表规定:

2、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1水泥等胶凝材料用量确定

一般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施工所要求的混凝土拌合物坍落度等指标进行配合比设计, 合理配比的混凝土拌和物应有良好的施工和易性与适宜的坍落度, 以及较好的技术经济指标。混凝土配比时不能片面的追求初期早强效果而加大水泥用量, 混凝土强度增长应缓慢均匀增长, 不宜太快、太早。否则, 早期水化热过大宜过早引起混凝土开裂。水泥用量如果偏多, 又可加大混凝土的内摩擦, 泵机压力增加, 降低了混凝土的可泵性。也不能为减少水化热而片面降低水泥用量。实践证明, 水泥用量偏低, 尤其是泵送混凝土更要有一定数量的胶凝材料 (这里并不是指多加水泥, 可掺入一定量的掺和料) , 如果胶凝材料少, 骨料挤在一起, 挤紧、卡死、阻力增加造成堵塞, 降低可泵性。因此, 水泥等胶凝材料应通过试验确定其最佳用量。

2.2合理坍落度的选择

优质混凝土应有良好的和易性便于施工, 并不是坍落度越大越好。一般泵送混凝土的坍落度为140~180mm, 过大或过小易造成水泥浆流失、离析或干稠不易泵送, 易堵泵、堵管, 还将影响混凝土后期强度增长和耐久性等。影响坍落度的最大因素就是用水量, 水灰比过大明显影响混凝土强度及加大收缩。试验得知, 每方混凝土用水量增加5kg, 坍落度增加20mm, 强度降低1~3Mpa。因此, 合理地选择坍落度既便于施工, 也利于混凝土强度保证。

2.3商品混凝土搅拌时间的控制

目前, 商品混凝土搅拌时间一般都达不到最低30S的时间要求, 往往只有10~2 0 S的搅拌时间。有观点认为拌和物卸入到混凝土运输车后在路上运输车还在不停地搅拌, 可弥补站内搅拌时间不足这是错误的。运输车的转动, 是为防止混凝土粘罐, 只有3~6转/min的匀速转动, 并没有搅拌力, 与混凝土在搅拌机内的强力搅拌完全是两回事, 效果截然不同。

3、商品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

3.1加强商品混凝土交货资料控制

商品混凝土生产企业所需提交材料: (1) 单位工程混凝土的用量汇总表; (2) 合同及资质证书复印件; (3) 原材料检验报告及送检复检报告; (4) 外加剂检验报告及送检复检报告; (5) 混凝土配合比报告; (6) 混凝土出厂检验强度试验报告、抗渗检验报告、强度评定统计结果; (7) 交货检验记录; (8) 混凝土出厂质量证明书; (9) 混凝土交货检验强度试验报告、抗渗检验报告, 强度评定统计结果。用于出厂检验的试样在搅拌地点采取, 每100盘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得少于1次;每一个工作班相同配合比的混凝土不足100盘时, 取样不得少于1次。出厂检验试件取样和试验工作应由商品混凝土搅拌站 (厂) 承担, 将试验报告及时送交施工单位审查。商品混凝土按规定还应采取交货检验的试样 (实行见证取样) , 混凝土试样的采取和坍落度试验要在混凝土运到交货地点时开始算起2 0 m i n内完成, 试件的制作应在4 0 m i n内完成。交货检验的试样应随机从同一运输车中抽取, 并应在卸料过程中达卸料量的1/4至3/4之间采取, 每个试样量应满足混凝土质量检验项目所需用量的1.5倍, 且不得少于0.0 2m3。

3.2商品混凝土施工控制

3.2.1卸料:

混凝土车到达工地后, 应尽量减少等待时间, 从出厂到卸完一般控制在2h以内, 最长不超过3h (夏季应各提前0.5h) 。卸料前, 混凝土车应高速转动30s后再反转出料, 以保证混凝土拌和料的均匀性。

3.2.2浇筑

3.2.2.1泵送混凝土的浇筑顺序

(1) 由远而近浇筑; (2) 在同一区域内应先竖向结构后水平结构分层连续浇筑; (3) 不允许留置施工缝时各处浇筑间歇时间不得超过混凝土初凝时间。

3.2.2.2浇筑与振捣

混凝土浇筑强调浇铺与振捣, 必须克服重视振捣、轻视浇铺的习惯。浇铺无序或振捣无方, 都是混凝土产生各种不均匀性的根源。注意把握浇铺与振捣的“火候”。要求振捣要密切注视浇铺状况, 什么时候可以振, 什么时候不能振, 以及振捣时间、遍数, 都依据浇铺情况而定, 做到不早振、不迟振、不欠振、不过振、不漏振。在梁、板、柱或墙整体现浇时, 应在柱、墙等竖向构件浇注完毕后停歇0.5~1h, 待柱、墙混凝土充分沉实后, 再浇梁、板。梁、板浇筑后对易出现沉缩裂缝的节点部位, 在混凝土接近初凝时或停歇0.5~1 h应进行二次振捣。

3.2.2.3收面

对板面混凝土 (基础底板、楼板、楼梯、路面等) 加强二次或多次抹面 (路面和地面有条件时采用抹面机) , 特别是初凝后终凝前的抹面, 能够有效消除由于水分蒸发产生的不规则收缩裂缝和泌水沉降产生的沉缩裂缝, 并可避免楼板出现贯穿裂缝。收面后及时用地膜贴紧覆盖能有效减少收缩裂缝出现和提高混凝土的保水性。

4、结语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建设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 商品混凝土的应用会更加广泛。为保证相应工程质量和商品混凝土技术的健康发展, 更应加强对商品混凝土的生产及施工质量控制, 相关单位及人员加强商品混凝土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使影响商品混凝土生产及施工质量的人为因素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编写组.建筑施工手册 (第四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

[2]王强.浅谈商品混凝土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石河子科技.2005-3

[3]武爱红.浅谈商品混凝土生产的质量管理.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

生产管理主要要素 篇4

现场管理中,有五个方面是需要管理人员注意的,就是人、机、物、法、环五要素。

一、人:

就是指在现场的所有人员,包括主管、生产员工、搬运工等一切存在的人。现场中的人,拉组长应当注意什么呢?首先应当了解自己的下属员工:

人的性格特点不一样,那么生产的进度,对待工作的态度,对产品质量的理解就不一样。有的人温和,做事慢,仔细,对待事情认真;有的人性格急躁,做事只讲效率,缺乏质量,但工作效率高;有的人内向,有了困难不讲给组长听,对新知识,新事物不易接受;有的人性格外向,做事积极主动,但是好动,喜欢在工作场所讲闲话。那么,作为他们的领导者,你就不能用同样的态度或方法去领导所有人。应当区别对待(公平的前提下),对不同性格的人用不同的方法,使他们能“人尽其才”。发掘性格特点的优势,削弱性格特点的劣势,就是要你能善于用人。

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就首先从现有的人员中去发掘,尽可能的发挥他们的特点,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就是指生产中所使用的设备、工具等辅助生产用具。生产中,设备的是否正常运作,工具的好坏都是影响生产进度,产品质量的又一要素。一个企业在发展,除了人的素质有所提高,企业外部形象在提升;公司内部的设备也在更新。为什么呢?好的设备能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如:企料,改变过去的手锯为现在的机器锯,效率提升了几十倍。原来速度慢、人体力还接受好大考验;现在,人也轻松,效率也提高了。所以说,工业化生产,设备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另一有力途径。

三、物:

就是指物料,半成品、配件、原料等产品用料。现在的工业产品的生产,分工细化,一般都有几种几十种配件或部件是几个部门同时运作。当某一部件未完成时,整个产品都不能组装,造成装配工序停工待料。不论你在那一个部门,你工作的结果都会影响到其他部门的生产运作。当然,你不能只顾自己部门的生产而忽略其后工序或其他相关工序的运作;因为企业的运作的是否良好是整体能否平衡运作的结果。

所以你在生产管理的工作里面,必须密切注意前工序送来的半成品,仓库的配件,自己工序的生产半成品或成品的进度情况。一个好的管理者,是一个能纵观全局的人;能够为大家着想的人。

顾名思义,法则。指生产过程中所需遵循的规章制度。它包括:工艺指导书,标准工序指引,生产图纸,生产计划表,产品作业标准,检验标准,各种操作规程等。他们在这里的作用是能及时准确的反映产品的生产和产品质量的要求。严格按照规程作业,是保证产品质量和生产进度的一个条件

五、环:

指环境。对于某些产品(电脑、高科技产品)对环境的要求很高(ISO9001:2000工作环境:组织应确定和管理为达到产品符合要求所需的工作环境)。环境也会影响产品的质量。比如:音响的调试时,周围环境要求应当很静。食品行业对环境也有专门的规定,否则,产品的卫生不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现在对工业制造企业也有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引进。5S运动也是企业对环境提高要求的具体表现。

施工生产要素 篇5

1 劳动力准备方面

建立精干的施工队伍并组织进场。施工队伍的建立要充分考虑专业、工种的合理配合, 技工、普工的比例要满足合理劳动组织, 并符合流水施工组织方式的要求。确定建立施工队伍要坚持合理、精干的原则;同时制定出该工程的劳动力需用量计划, 根据开工日期和劳动力需用量计划, 组织劳动力进场, 并根据工程实际进度要求, 动态增减劳动力数量。施工队伍的组织方式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 自己承担主体施工, 其余全部分包。即企业派出项目经理部, 组织自有职工队伍进行主体工程施工, 其余工程按照专业特点进行专业分包, 这种组织方法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充分发挥大型承包单位的专长, 转场快, 效益高。二是, 直接组织劳务, 承担全部工程。即公司派出项目经理部, 组织以自有职工队伍为技术骨干, 优选内部劳务基地或建制的外部劳务队伍做补充, 承担全部工程施工。

施工前要对施工队伍进行劳动纪律、施工质量、安全、防火和文明施工等方面的教育, 要求企业职工和外包施工队人员必须遵守劳动时间, 坚守工作岗位, 遵守操作规程, 保证产品质量, 保证施工工期及安全生产, 服从调动, 爱护公物。同时, 还应做好职工、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技术更新工作, 对特殊工种的人员应培训合格后方可让其上岗工作。此外, 对于某些采用新工艺、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的工程, 应该先将有关的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组织起来进行培训, 使之达到标准后再上岗操作。

要做好向施工队伍进行项目管理实施规划和技术交底工作。交底的内容有工程的施工进度计划、月作业计划;施工工艺、质量标准、安全技术措施、降低成本措施和施工验收规范的要求;新结构、新材料、新技术和新工艺的实施方案和保证措施;图纸会审中所确定的有关部委的设计变更和技术核定等事项。交底工作应该按照管理系统逐级进行, 由上而下直到施工对组、工人。交底的方式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现场示范形式等。施工队组、工人接受上述交底后, 要组织其成员进行认真地分析研究, 弄清关键部位、质量标准、安全措施和操作要领。必要时应进行示范, 并明确任务及做好分工协作, 同时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和保证措施。

2 技术准备方面

技术准备是施工准备的核心。由于任何技术的差错或隐患都可能引起人身安全和质量事故, 造成生命、财产和经济的巨大损失。其主要内容有熟悉与会审图纸、编制施工图预算与施工预算、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等。一是熟悉、审查施工图纸和有关的设计资料。首先熟悉、审查施工图纸的依据。包括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提供的初步设计或扩大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建筑总平面、土方竖向设计和城市规划等资料文件。调查、搜集的原始资料;设计、施工验收规范和有关技术规定。二是熟悉、审查设计图纸内容。包括审查拟建设工程的地点、建筑总平面图同国家、城市或地区规划是否一致, 以及建筑物或构筑物的设计功能和使用要求是否符合卫生、防火及美化城市方面的要求。审查设计图纸是否完整、齐全, 以及设计图纸和资料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工程建设的设计、施工方面的方针和政策。审查设计图纸与说明书在内容上是否一致, 以及设计图纸与其各组成部分之间有无矛盾和错误;审查建筑总平面图与其他结构图在几何尺寸、坐标、标高、说明等方面是否一致, 及时要求是否正确;审查工业项目的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 掌握配套投产的先后次序和相互关系, 以及设备安装图纸与其相配合的土建施工图纸在坐标、标高上是否一致, 掌握土建施工质量是否满足设备安装的要求;审查地基处理与基础设计同拟建工程地点的工程水文、地质条件是否一致, 以及建筑物或构筑物与地下建筑物或构筑物、管线之间的关系。明确拟建工程的结构形式和特点, 复核主要承重结构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是否满足要求, 审查设计图纸中的工程复杂、施工难度大和技术要求高的分部分项工程或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 检查现有施工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能否满足工期和质量要求并采取可行的技术措施加以保证。明确建设期限、分期分批投产或交付使用的顺序和时间, 以及工程所用的主要材料、设备的数量、规格、来源和供货日期, 明确建设、设计和施工等单位之间的协作、配合关系, 以及建设单位可以提供的施工条件。

熟悉图纸, 包括设计图纸的自审阶段、设计图纸的会审阶段和现场签证等三个阶段。设计图纸自审:承包单位收到拟建工程的设计图纸和有关技术文件后, 应尽快的组织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熟悉和自审查图纸, 写出自审图纸的记录。自审图纸的记录应包括对设计图纸的疑问和对设计图纸的有关建议。设计图纸会审:一般由建设单位主持, 由设计单位和承包单位参加, 三方进行图纸的会审。图纸会审时, 首先由设计单位的工程主要设计人向与会者说明拟建工程的设计依据、意图和功能要求, 并对特殊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提出施工要求, 然后承包单位根据自审记录以及对设计意图的了解, 提出对设计图纸的疑问和建议, 最后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 对所探讨的问题逐一的做好记录, 形成会议纪要, 又建设单位正式行文, 参加单位共同会签、签章, 作为与设计文件同时使用的技术文件和指导施工的依据, 以及建设单位与承包单位进行工程结算的依据。设计图纸的现场签证阶段, 在拟建工程施工过程中, 如果发现施工的条件与设计图纸的条件不符, 或者发现图纸中仍有错误, 材料的价格、质量不能满足设计要求, 或者因为承包单位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需要对设计图纸进行及时修改时, 应遵循技术核定和设计变更的签证制度, 进行图纸的施工现场签证。其次, 要学习、熟悉技术规范、规程和有关技术规定。技术规范、规程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在技术管理上是具有法令性、政策性和严肃性的建设法规。施工各部门必须按规范与规程施工, 建筑施工中常用的技术规范、规程主要由有以下几种:建筑施工及验收规范, 建筑安装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施工操作规程, 设备维护及检修规程, 安全技术规程, 上级部门所颁发的其他技术规范与规程等。

在完成上述任务的情况下, 要做好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的编制工作。同时, 编制项目管理实施规划, 在规划中要充分考虑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 对达到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 需要编制专项施工方案, 并附安全验算结果。

3 物资准备方面

材料、构配件、制品、机具和设备是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物资基础, 这些物资的准备工作必须在工程开工之前完成, 根据各种物资的需要量计划, 分别落实货源, 安排运输和储备, 使其满足连续施工的要求。

建筑材料的准备主要是根据施工预算进行分析, 按照施工进度计划要求, 按材料名称、规格、使用时间、材料储备定额和消耗定额进行汇总, 编制出材料需要量计划, 为组织备料、确定仓库、场地堆放所需的面积和组织运输等提供依据。

构配件、制品的加工准备。根据施工预算提供的构配件、制品的名称、规格、质量和消耗量, 确定加工方案和供应渠道以及进场后的储存地点和方式, 编制出其需要量计划。

建筑安装机具的准备, 根据采用的施工方案, 安排施工进度, 确定施工机械的类型、数量和进场时间, 确定施工机具的供应方法和进场后存放地点和方式, 编制建筑安装机具需求量

生产工艺设备的准备, 按照拟建工程生产工艺流程以及工艺设备的布置图提出的工艺设备的名称、型号、生产能力和需求量, 确定分期分批进场时间和保管方式, 编制工艺设备需要量计划, 为组织运输, 确定堆场面积提供依据。

炭素生产要素探析 篇6

1.1 延迟石油焦

延迟石油焦是当前国内炭素生产厂家较多使用的原料焦, 企业生产的产品不同, 所需要的延迟石油焦的量也不同, 电极生产企业所需的用量相对来说较小, 铝用炭素企业则需要大量的延迟石油焦。大部分的生产企业采用的指标评价方法为常规理化分析法, 对于延迟石油焦的各种指标, 如硫含量、挥发分等能够做出准确评价。然而由于分析手段还不够完善, 因此对于焦的石墨转化率、热性能等参数较为忽视, 而这些性能对于评判延迟石油焦的性能却是非常重要的。

1.2 煤系针状焦、石油针状焦

石油针状焦和煤系针状焦目前广泛应用于高功率或超高功率的石墨电极生产中, 从来源分可以分为进口和国产两类。国产的针状焦在性能方面同国外的针状焦相比, 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的。国外的针焦各向异性度较大, 硫含量低, 颗粒强度较高, 并且性能分级较多, 热膨胀系数较低。

1.3 沥青焦

沥青焦作为一种原料焦主要用于特种炭材料的生产, 所生产出来的特种炭材料具备特殊的性能, 具有较大的密度和强度, 与延迟石油焦生产的特种炭材料相比, 用沥青焦生产的特种炭材料性能更佳。然而也存在一些缺点, 在装备适应性、选择工艺技术方面具有较大的难度。

1.4 沥青

国内的炭素生产企业通常使用中温沥青作为工艺处理用沥青, 传统的炭素生产观念, 对于沥青的常规指标, 如挥发分、结焦值、软化点、甲苯不溶物等较为关注, 对于沥青的 β 树脂含量却经常忽视, 然而炭素材料的热性能与 β 树脂在结焦值中的比例有着很大的关系。

2 装备

2.1 混捏成型工序

目前绝大多数炭素企业采用的大都是常压式双搅刀混捏机, 集干料加热, 加粘结剂混捏于一体化。其缺点在于干料加热温度低, 没有加压机构就导致粘结剂沥青渗透浸润到颗粒微孔中的能力差, 混捏出来的糊料均匀性较差, 特别是粘结剂沥青分布性差, 不均匀。

2.2 浸渍工序

浸渍系统的装备与国外企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对浸渍剂沥青和生产工艺上认识的差异。浸渍前的焙烧制品表面除粘附填充料外, 更重要的是其表面形成了0.5~2mm致密的结焦层, 清除掉粘附表面的填充料和致密层将导致浸渍作业时沥青渗透不均匀。

2.3 二次焙烧工序

国内二次焙烧炉窑大多采用带盖式环式炉, 敞开式焙烧炉, 有的企业采用隧道窑、车底式窑进行焙烧作业,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一次、多次焙烧的窑炉基本不分, 为节省投资都采用同一炉型进行作业, 只是在工艺上加以区分。

2.4 石墨化工序

石墨化工序上普遍采用的外热式艾奇逊石墨化电阻炉 (AWG) 和内热串接石墨化电阻炉 (LWG) , 与国外相比在内热串接石墨化炉作业上缺少温度、压力平衡传感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国内企业在石墨化送电作业上还是采用经验曲线来操作送电, 而不是以温度变化、制品体积变化反映到压力变化上来, 由计算机控制送电和压力平衡, 这在石墨电极生产上是非常重要的。

2.5 沥青烟气处理

焙烧作业会产生沥青烟气, 而电捕焦油器则是当前很多炭素企业处理沥青烟气时所采用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补集焦油, 然而却存在着二次污染的问题。另外, 排放出的烟气虽然经过处理, 但是仍然有有害物质留存, 并且很难加以根治。目前, 逐渐采用蓄热床式催化氧化焚烧法对排放出的沥青烟气进行处理, 避免了传统的直接焚烧法能源消耗过大的问题。

3 技术

炭素企业开展生产离不开专有技术, 各项专有技术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的, 如装备、管理、资源等条件, 并且将产品满足使用作为前提。这些专有技术在企业生产运营中加以运用和实践, 进而获得完善和优化, 再进一步指导生产实践。国外的企业在炭素生产行业拥有最先进的专有技术, 然而通常不会对外提供转让, 仅对旧的专有技术提供转让, 而且需要高昂的技术转让费。在转让的过程中, 国外企业不仅获得出售专有技术带来的利润, 并且将在技术开发中所花费的成本都追加到转让费中。这样的结果就是国内的企业花费大量的资金, 获得的却是已经被国外炭素企业淘汰的技术。

生产工艺技术条件的作用是指导生产实践, 让生产能够科学、有序的进行。应该以保证产品使用性能为前提, 来改变现有的生产工艺技术条件, 并通过充分的论证, 以研究试验为检验标准。以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的生产技术条件, 必须经过验证, 达到技术成熟, 生产过程严密可控, 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在经过反复试验后, 可以满足用户的要求。还应该注意的是, 各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 积累了很多经验, 开发了很多具有本企业特点的专有技术。炭素企业在学习和吸取其他企业的先进技术时, 应该对该项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考虑其形成的特定时期和该企业的特点, 并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 引进真正适用于本企业的专有技术。

4 管理

科学有效的管理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逐渐被企业所重视。对于炭素生产企业来说, 实现炭素材料生产全过程的稳定和受控, 是企业管理工作的目标与核心内容。企业管理包含很多内容, 如确立系统的、规范的管理体系, 以及明确管理结构模式, 这其中对于员工的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炭素生产是一项基础工业, 能耗很高, 对于环境的污染也很大, 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获得发展, 仅仅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装备、优质的原料是不够的, 还要有严格而规范的管理体系, 才能生产出优质的产品, 获得经济效益。有些炭素生产企业虽然致力于新产品的研发, 并取得了一定科研成果, 然而真正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却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 管理不当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

企业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企业发展目标, 应培养和树立具有本企业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文化各有特色, 然而却离不开一个核心的内容, 即激励全体员工的团队精神, 发挥团体的凝聚力量。实施管理需要做到精细化, 将管理的内容逐步分解、细化, 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层次、角落, 落实到每一位员工。做好企业管理, 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的意识, 转变旧的传统观念, 最终实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严密受控。在满足用户使用要求的前提下,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稳定性, 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 形成全体员工对用户负责、以企业为家的新风尚。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 炭素材料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受到各个行业的广泛关注。炭素材料可以被视为一种功能性材料, 其材料的内在结构特性决定了其功能价值、应用特性。炭素材料的结构不同, 应用特性和功能价值也存在差异。炭素生产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以制造出特性稳定、结构均匀的材料为目标, 文章从几个方面对炭素生产要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供相关人士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炭素材料,生产要素,原料,装备,技术,管理

参考文献

[1]陆文全, 尹翠杰.炭素生产控制系统网络化设计[J].轻金属, 2005, 11.

[2]赵艳.铝用炭素生产技术经济指标探索[J].黑龙江科学, 2014, 5.

[3]潘文祥, 潘雁明.新型混捏机在炭素生产中的应用[J].轻金属, 2000, 11.

[4]张文诚, 左小磊, 陈晓青.炭素生产过程中焙烧烟气的净化方法及应用[J].江苏化工, 2005, 1.

[5]卜奎雳.浅谈炭素成型生产过程中需注意的几点事项[J].科学时代, 2015, 12.

开展农机化生产工作的要素 篇7

一、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

适应新时代、新形势, 做好农机化生产工作首先要提高认识, 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全县各相关部门应把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农机化生产作业作为各个时期农机化工作的中心任务, 抓细、抓好、抓实。乡镇农机技术推广站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 变部门工作为政府行为。抓住有利时机, 克服各种不利因素, 明确任务、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做到思想早发动、物资早准备、任务早落实, 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好农机化生产作业任务。

二、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统筹安排, 强化措施

因地制宜, 明确目标, 突出重点, 统筹安排, 强化工作措施, 积极推进农机化生产。农机化生产有效作业时间较短, 时间紧、任务重, 农机各部门及各相关部门应抢前抓早, 认真组织开展机械化作业, 搞好技术服务。第一要转变工作作风,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组织干部和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督促作业进度, 搞好农机作业质量的监督检查。第二要深入开展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工作。积极指导农民购买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 加快推广机械综合整地、机械精量播种、免耕播种、机械高效植保、机械深松、水稻机收、玉米机收、保护性耕作等技术, 帮助农机服务组织和广大农机户解决农机化生产作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第三要大力推进农机作业市场化。农机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 提供农机作业信息服务, 引导农机作业服务组织和农机户开展以水稻、玉米机收和机械深松整地为重点的农机跨区作业, 不断拓宽农机跨区作业服务领域, 提高现有机具使用效率和农业机械化整体水平。第四要抓好农机具检修。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基层, 帮助和指导农民解决农机具检修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严格把好机具检修质量关, 保证机具以良好的技术状态投入生产作业中。第五要认真抓好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结合农机化教育培训大行动, 采取现场演示、电视讲座、举办专题培训班等多种示范培训形式, 突出农机农艺技术融合, 不断提高农机手的操作技能和经营水平。第六要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工作。结合不同季节农机化生产作业的特点, 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采取宣传教育、安全检查、专项整治、技术服务等措施, 加强农机手安全教育。努力提高农机手安全生产的自觉性和农民群众的防护意识, 推动农机作业快速、高效、安全开展, 为农机生产作业创造安全和谐的环境。

三、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

做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现实作用。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一项惠农政策, 它的出台促使农机具数量猛增, 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农机化水平迅速提高, 农机化生产进一步扩大。要严格按照补贴政策公正、公开;补贴产品质量合格、售价合理;突出重点、优化装备结构等原则, 引导农民合理购置机具, 科学进行机具更新换代, 推进农业生产薄弱环节生产机械化, 充分发挥补贴政策效应, 进一步做好农机化生产工作。

四、广泛宣传, 加强领导

生产要素的属性及其互动机理研究 篇8

关键词:生产要素,属性,相互关系

生产要素作为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动力依赖, 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何谓生产要素, 通常认为它是指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经济资源和条件, 是人类从事生产或经济活动的必备条件。没有生产要素的存在, 人类就不可能从事生产或经济活动。从有关研究历史脉络看, 生产要素又是动态的, 即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人类对生产要素的认识一直在发展变化着, 其内涵在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经济水平的提高, 生产方式的改变而不断丰富, 而且, 至今仍在发展着。所以, 研究生产要素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对现在经济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依赖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人类对生产要素认识的发展及近年的研究概况

按照传统的西方经济学, 自萨伊开始, 生产要素被划为土地 (land) 、资本 (Capital) 和劳动 (Labor) 三大基本形态。在萨缪尔森 (Samuelson) 所著经典著作的《经济学》[1] 中就持有这样的观点。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世界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 20世纪60年代中期, 索洛 (Solow R.) 、斯旺 (Swan T.) 、丹尼森 (Denison E.) 等西方经济学者在对经济增长机理的研究中发现了“增长余值” (Increasing Residual ) , 技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逐渐被人类认识到。

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凡勃伦 (Veblon, T.B) 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有关对制度的研究与分析中。但此时他们只强调了制度的重要性, 但始终没有给予制度的内涵以明确的认识, 只是笼统地说:“需要与愿望、结果与目标、方法与手段, 个人行为的变化与趋势, 都是制度变量的函数, 而制度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整体不稳定性。”[2], 所以当时并未融入传统的经济理论中去, 直到科斯 (Coese R.) 、威廉姆森 (Williamson O.) 和诺斯 (North D.) 等为代表的新制度学派对企业的性质、交易成本, 以及资产专用性等问题的研究, 制度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才被普遍接受。制度要素的出现, 使人们对生产要素研究的视野进一步拓宽。对经济增长的研究不再拘泥于生产要素的投入, 而且研究了生产要素的环境, 特别是对诸如在劳动、资本、土地和人力资本基本相当的不同国家, 为什么经济发展不同等宏观经济问题有了更科学的解释。正如诺斯所言:“制度提供了一种经济的刺激结构, 随着该结构的演进, 它规划了经济朝着增长, 停滞或衰退变化的方向”[3]至此, 制度已被正式纳入生产要素研究的范畴。

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出现亦是在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 经过不断认识上的深化而形成的。20世纪初, 马歇尔在其《政治学原理》一书中, 将企业家才能 (Entrepreneurships) 作为生产要素看待。他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企业家才能成了新的生产要素。至20世纪60年代, 西奥多·舒尔茨 (Theodore W.Scholtz) 在对印度等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后, 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至20世纪80年代, 随着罗默 (Romer P.) 和卢卡斯 (Lucas R.) 对知识外溢和人力资本外在性等经济发展微观层面的研究, 人力资本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受到了重视。现在看来, 马歇尔的“企业家才能”应该归于人力资本的范畴。这是因为“企业家才能”是人力资本在“企业家”身上的淀积而形成的。“企业家才能”只能是人力资本的一个表现形式。因此, 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 企业家才能只是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

近些年, 关于生产要素的研究, 有学者提出了新的观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薛永应在其《生产力经济学》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6) 一书中, 从生产力的因素、组合、运行及优化等方面对生产要素的构成进行了全面的研究, 他认为除了生产力三个基本要素外, 能源、信息、教育、管理和科学技术都应视为生产要素。1990年以后, 信息经济与网络经济兴起, 国内学者乌家培1993年在《信息与经济》一书中, 对信息与经济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 提出了“信息是最重要的生产力软要素”的观点[4]。于刃刚认为劳动过程的复杂程度决定着生产要素的内涵, 在简单劳动中, 生产要素只包括人和物两个要素, 随着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 生产过程会变得越来越复杂, 因而也就不断会有新的生产要素加入生产过程。在现代化大生产条件下, 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概括起来有四种, 即自然资源 (含土地) 、劳动 (主要指简单劳动) 、资本、知识 (主要包括管理知识、技术知识及信息等) 。同时他认为, 在不同的经济时期, 每一种生产要素在各要素共同组合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相同的, 所以, 生产要素之间就存在一个相互关系问题, 这种关系是由生产要素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5]生产要素内涵的研究到此并未停止, 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新的生产要素还会被发现。

关于生产要素的理论研究, 徐斌等提出了广义生产要素和狭义生产要素的概念, 并基于广义概念的研究提出了生产要素的层次理论, 即:由基本生产要素 (生产元素) 、单元生产要素、行业生产要素和部门生产要素四个层次构成广义生产要素体系。[6]

从人类对生产要素认识的历程和研究现状分析, 对生产要素的属性和相互关系尚未见深入的研究, 而对此问题的研究不但对生产要素理论有一定意义, 而且对现代经济发展中对生产要素的依赖也有实践意义。

二、生产要素的属性

对生产要素的研究, 人们从经济学的不同领域对经济增长所依赖因素的探讨就会不断有新的生产要素发现, 这就不便于对生产要素的本质进行研究与认识。首先, 一些学者在研究影响经济增长和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时, 若发现什么因素对经济增长有影响, 就把它视为生产要素, 这样生产要素就会非常之多。用各个要素作为自变量, 以产出作为因变量来构建生产函数模型就比较繁琐, 讨论起来也会很困难。而且不利于寻找影响产出水平的关键因素。其次, 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生产要素, 在表述上就会出现混淆, 甚至出现重复, 如“能源”, 有的经济学者表述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 事实上它应包含在“土地”这一要素中。因此, 很有必要抛开生产要素的具体形态以类聚的方法来表述生产要素的本质属性。这不仅体现了“归纳与演绎”的科学研究观点, 而且这对研究生产要素性质、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简化生产函数很有意义。

基于以上分析, 重新审视生产要素集合, 笔者认为:生产要素从其属性上研究只有两类:硬要素和软要素。所谓硬要素是指可以物化的要素, 有具体的或实体的形象, 具有客观实在性。如传统的土地、资本和作为物质形态的劳动。他们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 其作用一般是可以度量的。软要素是指不可物化的要素, 比较抽象, 一般不具有具体的物质形态, 不易度量的生产要素, 是人类通过知识的积累和社会化的进步“创造”的, 具有意识上的主观性。软要素包括知识性软要素和社会性软要素, 知识性软要素是指凝结在人身上的技术、才能、知识、智力等人力资本, 社会性要素是指保障经济活动秩序而由社会力量形成的制度、法规等社会资本。这样, 我们对生产要素的性质、构成, 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 (如图1) 。

把生产要素进行属性分析与归类, 是为了便于对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 更加方便与清晰。且避免了要素之间内涵的模糊甚至重叠。同时, 也把自然劳动与人力资本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在对生产要素进行属性分析后, 生产函数 (Production Function) 的表达式其内涵和外延也就进一步丰富与宽泛。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的模式, 则包括软、硬要素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Q=f (H, S)

Q:表示产出, H:硬要素的投入 S:软要素的投入

这样就可以把生产函数理解为社会总产出是硬要素和软要素投入的函数。如果把硬要素和软要素以其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提供的资本形式表示, 则社会总产出就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的函数。即:

Q=f (M, H, S)

Q:产出, M:物质资本, H:人力资本, S:社会资本

硬要素与软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从形态上分析硬要素比较具体, 有物质形态, 可以度量, 软要素则比较抽象, 可以定性, 但很难定量。从获取难易和过程上看, 硬要素的获取比较容易, 大多是自然和社会中现实存在的。获取的过程比较简单, 一般通过交易的方式就可完成。软要素的获取则比较复杂, 获取软要素的成本往往很大, 它要通过教育、培训和长期的“干中学”的方式才能获取, 获取过程比较漫长。有的软要素还与人类文化、社会发展水平相联系, 所以软要素的取得比硬要素的取得要困难的多。虽然二者有很大的差别, 但二者在经济活动的过程中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软要素只有通过硬要素才能起作用, 只有硬要素的存在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充分条件, 如果说在原始经济阶段, 凭着硬要素还能开展原始的经济活动的话, 在现代社会里, 没有软要素的支撑, 仅靠硬要素开展经济活动是绝对不行的。软、硬要素在经济活动中关系就像“巧妇”与“米”的关系。有“米”无“巧妇”做不成“饭”, 同样“巧妇”无“米”也一样做不成“饭”。 只有“巧妇”与“米”结合, 才能做出一盘经济“盛宴”。

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人类有计划地从事经济活动开始, 生产要素就逐渐地被人类持续关注。各个生产要素由于其在生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因此, 会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担当着不同的角色, 对经济活动的作用会呈现不同的作用机理, 深入研究生产要素对经济活动作用的机理, 以及生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则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增长本质的理解, 进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如前述的分析, 生产要素具有不同的性质, 有的具体可以测量, 有的抽象不易测量, 其中可以测量的生产要素本文称为硬要素, 这些包括土地、劳动和资本,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提供物质和活化劳动的基础, 是经济活动的物质基础。不易测量的要素称为软要素, 软要素可以分为两类——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人力资本是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技术、智力等组成的知识性要素, 人力资本在经济活动中提供动力基础。社会资本就是可以纳入社会学范畴的制度、规范、法律等, 是人类经济活动的规范和规则基础, 笔者认为这类资本属于社会资本范畴。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人类开展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本要素集合。但是, 从前面的分析看, 它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机理是不同的, 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互之间具有层级性。

研究生产要素的属性对于我们深刻了解经济活动的基础非常有帮助。通过分析, 我们会发现, 经济活动是各个生产要素综合配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在生产要素发挥作用的过程中, 有的是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 而有的则是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 这种直接和间接作用在推动着经济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如前所述, 土地、劳动和资本等要素是经济活动过程的直接参加者, 他们不仅是经济活动之间的参与者, 而且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的对象, 实现了经济活动的目的。其价值是在经过生产活动的过程, 凝结在新的物质产品中, 完成了刑天或价值转换, 实现了经济持续性的增长。鉴于这些特征, 我们将土地、劳动和资本称为直接生产要素。由知识、技术、智力等组成的知识性要素。在经济活动中, 并不是直接参与经济活动, 而是对土地、劳动和资本组成的, 所谓的硬要素产生作用, 通过提高他们的配置效益, 提高经济发展效率而对经济增长起作用。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 由知识、能力和智力组成的人力资本是土地、劳动和资本三个要素的动力源泉, 土地、劳动和资本等物质性要素因人力资本作用的存在而提高了经济活动的效能。因此, 我们将人力资本称为生产要素的要素, 即生产要素的原要素。社会性软要素 (制度、法律和规范等) 是经济活动过程中协调人与人、人与物行为规则的集合, 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它的存在规定了经济主体需要恪守的规则, 这个规则不仅使经济活动过程中的每个生产要素或经济主体明确自己的行动规则, 而且也明确其他生产要素或经济主体的活动规则, 这样就增加了经济活动的有序性, 而有序性是经济活动正常开展的基础, 在生产要素的相互作用中, 降低了交易成本。这里我们可以看出, 制度、法律和规范等社会性要素从本质上说是经济活动高效运行的保障, 我们称之为保障要素。直接生产要素、源生产要素和保障要素在经济活动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 各种经济活动正在这样的有机整体的框架下相互作用, “各司其责”, 有序进行, 完成经济活动从开始到完成又从新的开始到新完成的周而复始的循环, 也就使经济发展水平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着。经济活动过程中生产要素的相互关系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无论经济发展处于何种阶段, 在人类经济活动中, 劳动、资本和土地都是经济活动的直接参与者, 他们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在现代经济活动中, 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依赖的基础, 其作用并没有削弱。特别是土地将会越加稀缺, 值得认真关注。人力资本虽然属于无形资本, 并不能明显地看出直接作用于经济活动过程, 但是人力资本与劳动、资本和土地等物质性资本则是直接发生联系, 人力资本通过经济活动发生关系, 降低了经济发展成本, 提高了经济活动的效能, 并且与社会性要素形成条件保障与信息反馈的关系, 在所有的经济活动中居于中心地位:人力资本可以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经济活性, 提高其对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同时, 人力资本与社会性生产要素发生作用则会形成一个正向反馈作用。即:人力资本对制度等社会性资本施加影响会使他们更适应于人力资本的积累, 制度对人力资本反过来的作用则会使人力资本在优化的制度框架下形成更大的生产力。制度要素在经济活动过程中保障作用表现在:它一方面作用于经济或生产活动过程, 使劳动、资本和土地要素得以高效配置, 另一方面可使人力资本得以最大的释放与提升。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经济学 (第十六版) [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9.9.

[2]凡勃伦语, 转引自霍奇逊.现在制度主义经济学宣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3.166.

[3]North, D."Institutions", Journal of Economics Perspec-tive, 1991, NO.1.转引自潭崇台, 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9, 11, 235.

[4]乌家培.信息与经济[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27~30.

[5]于刃刚.生产要素的涵义、作用及其相互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 1999 (5) .30~32.

中国农垦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 篇9

中国农垦经济实行的农工商综合经营, 多级法人和多层次经营, 同时担负企业、政府以及社会等多种职能, 属于国有经济, 具有区域性、社会性、产业结构综合性等特点。由于农垦经济承担着稳定社会等非经济性职能, 所以, 农垦企业不可能通过民营化等形式的产权变更来获取新的发展动力, 同时, 农垦经济作为一个经济实体, 是中国国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必须推进农垦经济的发展, 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众所周知, 要实现经济的持续性发展, 传统的粗放型的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显然是不行的, 这就需要在投入以外寻找答案, 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一直被认为是经济持续发展的源泉。

对文献搜集发现, 学者们都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之一。但是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仍然不够充分。分析所采用的数据都是全国经济的数据, 这种分析方法对农垦经济是否适合有待检验。

二、估算方法的介绍

估算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方法很多, 索洛把生产函数和指数方法连接起来, 通过设定一个规模报酬不变、具有希克斯中性技术变化系数的生产函数:Yt=At*F (Kt, Lt) , 来研究全要素生产率 (TFP) 的增长率, 其中乘数因子At是用来反映在给定的资本和劳动下生产函数的变化。索洛并没有设定函数的具体形式, 而是用非参数的形式来度量At的增长率的问题。后来的许多学者都习惯采用C-D生产函数的形式进行估计。C-D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为:

通过对 (1) 式的两边取对数, 转化为线性方程为:

其中Y、K、L分别表示第t年产出、资本和劳动力。再对t求全微分, 通过整理可以得索洛经济增长模型:

其中y、k、l分别代表产出、资本和劳动的增长率;α和β表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 在完全市场竞争和利润最大化条件下, 产出弹性就等于要素的投入或产出份额;δ表示的就是不能被资本和劳动投入所能解释的“索洛剩余”, 也就是本文中所求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这也就是所谓的“索洛余值法”。需要特别提出的是, 技术进步是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源泉, 但实际上全要素生产率包含着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更丰富的内容。

中国经济存在着比较突出的东、中、西三类地区发展差异, 蔡昉和都阳 (2000) 的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经济发展不仅存在地区差异, 而且也不存在趋同的现象, 而是形成了东、中、西3个俱乐部趋同, 因此, 为体现出这种差异, 本文在分析过程中引入地域虚拟变量 (CR) 。本文在 (2) 式的基础上中引入虚拟变量CR1、CR2, 考虑不同时期, (2) 式修正为:

本文就是用中国农垦经济的数据在对 (4) 式进行回归的基础上, 验证地区间是否存在差异。在分别测算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的基础上, 再利用索洛余值法估算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三、数据来源及有关说明

本文主要是对中国农垦经济进行的研究, 所以主要数据来自于《农垦“十五”统计资料汇编》, 2000-2006年的《中国农垦财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摘要2006》。本文的数据是将全国30个省及直辖市的垦区数据作为省级截面数据来进行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和分析, 其中新疆垦区我们遵循统计资料的方法将其划分为新疆兵团、新疆农业和新疆畜牧3个截面, 而上海、江西、湖南、广西、甘肃5个垦区因在“十五”期间数据变异较大, 在本文的分析中予以剔除。由于各个垦区的数据可以看作是相互独立的, 这样回归分析的条件之一可以得到满足。

(一) 总产出

在反映总产出的指标中, 有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 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考虑进出口贸易以及贸易是否平衡的问题。考虑到农垦经济中的这种外资投资比例以及对外投资比例都比较小。因此本文选择《农垦“十五”统计资料汇编》中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各地区总产出的基本指标, 以2000年为基期, 利用GDP缩减指数消除价格变动对产出的影响。

(二) 资本

衡量资本的方法比较多, 有用固定资产的, 也有用所有资产的。由于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估算都比较复杂, 多数研究都采用固定资产, 本文度量资本也采用的是固定资产的数据。固定资产数据来自《中国农垦财务年鉴》中“全国农垦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净值项目, 是根据年度数据汇总得来, 更能真实的反映资产的存量和周转情况, 因为资料的缺失, 我们将1999年、2001年的数据平均值作为2000年的固定资产净值。在此基础上, 根据《中国统计摘要2006》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 将其折算成以2000年为不变价格的实际值。以固定资产数据来取代资本数据, 肯定会对资本度量带来误差, 但希望这样的误差不会影响研究的结论。

(三) 劳动力

就劳动投入指标而言, 是指生产过程中实际投入的劳动量, 用标准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来衡量。本文采用历年从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量指标。这样数据替代的分析, 也是肯定会有误差的, 但希望这种误差在许可的范围内, 不会对研究结论有重大偏差。

(四) 地区虚拟变量

地区虚拟变量的设置是根据国家对东、中、西部划分而来, 设置虚拟变量CR=0、1、2分别代表西部、中部和东部, 以西部为参照, 做以下假设:

如果CR=1, 则CR1=1, 否则CR1=0;如果CR=2, 则CR2=1, 否则CR2=0。

如此, 可以得到代表不同地域的两列数据。

四、计量结果及其分析

根据统计数据, 利用Eviews统计分析软件, 对 (4) 式的估计结果及相关检验值如下:

括号中的数字为该变量的t检验值。上述回归结果表明, 模型的拟合优度高, 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变量CR1即使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依然不能通过检验, 因此本文认为在农垦经济中, 西部和中部不存在明显的地理差异。考虑在剔除CR1后, 再次得到的估计结果为:

回归检验结果显示, 方程拟合度很高, 具有很强的解释能力, 各变量均能通过检验, 具有极强的显著性。虚拟变量CR2的系数为0.5837, 表明东部相对中部和西部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具有产出效率优势。得出这一结论是大有裨益的, 即在农垦经济中, 中部和西部具有同等的外部发展条件, 而东部与中西部相比存在明显区域优势。在这一结论之上, 本文将东部和中西部区分开来, 也就是说将东部和中西部作为两个子系统进行研究, 分别进行回归, 以测算出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利用东部和中西部垦区的数据分别对 (2) 式进行回归, 东部数据得到回归结果:

方程回归显著, 各变量均能通过检验, 具有很好的解释力。

中西部回归结果:

方程拟合度高, 各变量均能通过检验, 显著性极强。

从以上的回归结果得到, 东部的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4346、0.4952, 其合计为:0.4346+0.4952=0.9298<1, 表明东部要素投入基本处在规模报酬不变时期。中西部的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4583、0.7922, 其合计:0.4583+0.7922=1.2515>1, 说明中西部还处在规模报酬递增阶段。将上述要素的产出弹性归一化处理后, 得到东部的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47和0.53, 中西部分别为0.37和0.63。

在产出弹性的测算结果的基础上, 将α、β、产出、资本和劳动以及其增长率分别代入式, 可以得到“十五”期间全国各垦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1。

从估算结果来看, 除青海外,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都是正的, 说明在“十五”期间,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对农垦经济增长是做出了贡献的。其中有5个垦区 (内蒙古、江苏、安徽、山东、新疆畜牧) 、西部地区, 以及全国平均在劳动和资本投入都减少的情况下, 仍然保持了产出的正的增长率, 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对产出增长的贡献是很大的。除江苏外, 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在10%以上的5个垦区 (内蒙古、河北、安徽、山东、重庆) , 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较低, 甚至是负增长的情况下, “十五”期间产出保持高增长 (产出增长在9%以上) ;另一方面,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最低 (低于3%) 的5个垦区 (吉林、新疆农业、陕西、北京、青海) , “十五”期间产出增长也较低, 甚至是负增长, 二者保持较高的正相关, 表明全要素生产率的显著提高日渐成为农垦经济产出增长的主要源泉, 这一结论和胡鞍钢 (2003) “未来经济增长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的论断不谋而合。

就东、中、西部各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来看, 中国农垦资本和劳动高投入的时期似乎已经过去。“十五”期间, 拥有资金优势的东部地区年均资本投入增长也只有1.17%, 拥有劳动力优势的中部地区年均劳动投入增长也只达到0.63%, 除此之外, 各地区及全国平均资本和劳动投入均出现下降趋势, 产出增长不再是资本和劳动投入的增加带动的, 而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提高的结果, 但并不能就此得到中国农垦已经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的结论, 因为其他产业资本报酬率的增加和工资水平的上涨也可能是劳动和资本流出的原因, 也就是说, 目前中国农垦劳动和资本的这种变动可能是外部力量的原因, 而不一定是主动调整的结果, 要得到相关结论, 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这并不与上文中“产出增长主要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贡献”这一结论相矛盾。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利用索洛余值法, 在区分地区间生产效率差异的基础上, 考察了我国农垦“十五”期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情况, 给出了全国各垦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估计值, 本文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回归分析发现, 中国农垦经济存在着东部与中西部间生产效率差异, 中部与西部之间没有显著差异, 其中东部要比中西部高。说明环境条件是农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因此, 要提高农垦经济的绩效, 必须改善农垦的经济环境, 包括改善投资环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培育市场条件等。

“十五”期间, 农垦的全要素增长率的增长率除青海外, 都是正的, 并且产出增长和全要素增长率的增长率保持较高的正相关, 其含义是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推动农垦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由于全要素生产率反映了科技进步贡献、企业经营管理改善、制度创新等因素, 这也是今后农垦经济增长必须依赖的因素。

就东、中、西部各地区及全国平均水平来看, “十五”期间, 资本和劳动投入较低增长, 甚至是负增长, 产出增长已不是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结果, 主要增长源泉来自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但并不能确定农垦经济增长方式是否已发生转变。

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平均水平相比, 农垦经济的增长率较低。这种较低的经济增长率是因为农垦企业的农业生产性质还是国有企业性质导致,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摘要:文章在考虑地区间生产效率差异的基础上, 利用C-D函数测算出农垦经济的资本和劳动产出弹性, 用索洛余值法估算出中国农垦各垦区“十五”期间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 并做简要分析, 结果发现环境条件是农垦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是推动农垦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C-D函数,索洛余值法,中国农垦

参考文献

[1]、支道隆.核算全要素生产率[J].统计研究, 1997 (3) .

[2]、李京文, 钟学义.中国生产率分析前沿[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

[3]、张军, 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 2003 (2) .

[4]、孟令杰, 李静.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趋势[D].第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入选论文, 2004.

上一篇:渐进式改革分析下一篇:新形态的媒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