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型企业

2024-10-11

贸易型企业(共12篇)

贸易型企业 篇1

自20世纪末开始,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表现出若干新特点:在一个国家的出口部门, 只有部分企业是出口企业;开放贸易引起资源在产业内的从新配置, 资源向着更高效的企业转移, 从而产业整体生产效率得到提升。这些新的典型事实, 需要新的理论来解释。由于这些典型事实体现了企业的差异性, 这种理论必须建立在考虑企业异质性和产业动态的模型之上。

1 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模型

1.1 Melitz (2003) 模型

同一产业内的不同企业在生产效率、利润水平和企业规模上存在明显差异, 这是在几乎所有行业都能够观察到的现象。问题是, 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对于产业动态和产业长期均衡有何影响?以及, 所有这些在理论上应该如何刻画?通过将企业异质性和产业动态引入到新贸易理论模型之中, Melitz (2003) 成功地建立了一个简单的考虑异质性企业的国际贸易模型, 对于贸易的企业选择效应和对产业动态的影响给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

Melitz假设一家企业如果要将其生产的产品销往国外, 必须在生产成本之外为这部分出口产品支付两种成本:一笔出口固定成本, 以及为每单位出口产品支付的运输成本。开放贸易对产业动态和产业平均技术水平的影响, 则取决于两种贸易成本与固定生产成本之间的关系。Melitz模型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开放贸易增加了各国市场上潜在进入者的数量, 降低了产业总体的价格水平——在这样一个垄断竞争部门, 这意味着竞争的加剧, 使得各家企业面临的需求条件恶化, 于是一部分在封闭条件下能够生存的企业, 在贸易开放的条件下将被迫退出。

1.2 Antràs (2003) 模型

20世纪末, 人们从对美国国际贸易事实和数据的研究中发现了另一重要的经验特征:企业内贸易逐渐在美国对外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并且企业内贸易的重要程度与相关行业的资本——劳动相对密集程度和相关国家的资本——劳动相对丰裕程度密切相关。

不同的企业结构将会提供不同的激励体系从而带来不同的利润预期, 这是传统的契约理论回答关于企业边界问题的一个基本思路。应用于Antràs模型, 这一思路转化成:对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中间产品生产国, 同样的企业结构会带来不同的利润预期。根据相关的经验证据, Antràs认为国家间在要素禀赋上的差异是产生上述利润预期差异的原因。一家企业F兼并其上游供应商S所带来的好处是可以取得资本投资的决定权, 从而解决资本投资不足的问题;而对于劳动投资, 无论企业结构如何都只能由S来决定。

在这一模型下容易证明:对比纵向一体化和外购两种企业结构, 前者资本投资相对充分, 而劳动投资相对不足。因此自然地得到以下结论:在所有国家, 资本相对密集行业的中间产品提供者将被纵向一体化, 而劳动相对密集行业的中间产品提供者将作为独立厂商出口中间产品;在资本禀赋相对丰裕的国家, 将会生产更多种类的资本密集型产品。

2 新新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

2.1 基于异质性企业的企业结构选择

Antràs和Helpman (2004) 将Melitz模型的企业异质性和Antràs模型的企业结构选择机制结合到一起, 考虑两国经济一个北方国家N和一个南方国家S, 假设生产性要素M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能够以相同的技术被生产出来, 管理性要素H却只有在北方国家才能生产。一般地, 如果一个行业生产性要素相对密集, 因而保护M生产企业的积极性相对重要, 同时南方国家的单位成本优势也具有更大的意义时, 那么北方国家企业就更应该选择外购而非一体化。正是基于这一基本逻辑, Antràs和Helpman将注意力集中在两个部门, 一个管理性要素密集型部门和一个生产性要素密集部门。

在生产性要素密集部门, 保证企业M的积极性相对重要, 企业H总是选择外购中间产品而不是纵向一体化;是向一家位于南方国家的企业采购, 还是向一家位于北方国家的企业采购, 则取决于外购所需的固定成本和单位生产成本之间的权衡。相应地, 在管理性要素密集部门, 保证企业H的议价能力和积极性是相对重要的, 企业H总是选择纵向一体化;是与一家位于南方国家的企业一体化, 还是与一家位于北方国家的企业一体化, 则取决于一体化所需的固定成本和单位生产成本之间的权衡。

2.2 基于Melitz (2003) 模型的贸易政策

Demidova和Rodríguez-Clare (2009) 在Melitz模型的基础上, 考虑了一个小国开放经济的政府如何通过出口补贴/税、消费补贴/税, 和进口关税来调节本国经济面临的扭曲, 实现本国福利的最大化。

Demidova和Rodríguez-Clare模型关于最优政策一个值得注意的含义是:若要最大化社会福利, 无论使用上面三种政策工具之中的哪一种, 都必须以降低本国产业的技术门槛和总体生产率为代价。以出口税/补贴为例, Demidova和Rodríguez-Clare证明了若使用这一政策工具来最大化社会福利, 那么最优政策应是对本国产品出口征税 (而非补贴) , 由于出口企业是生产率较高的企业, 这一政策将会引起资源有高效率企业向低效率企业转移。仅就产业整体生产率本身而言, 这一因素显然是与社会福利正相关的;但是, 社会福利最大化却又必须以牺牲产业整体生产率为代价, 这是因为一个扩大高效率企业优势的改变, 将会减少均衡时的产品数量, 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 同时加剧企业异质性从而加剧经济因异质性本身产生的福利损失。Demidova和Rodríguez-Clare证明, 这样三种反方向作用的总效应, 超过了提升出口企业竞争力带来的福利改进, 因此最优的政策是降低出口企业竞争力。

2.3 线形需求和内生成本加成

Melitz模型在构造其模型时沿用了新贸易理论模型的方法, 假设代表性消费者具有CES (常替代弹性) 效用函数。这一效用函数极大地简化了相关分析, 因而成为此类贸易模型常用设定。这一简化的代价是CES效用函数意味着不变成本加成, 从而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间接化:无论有多少企业进入, 都只能改变整个产业面临的需求条件, 而无法直接影响到任何一家在位企业的定价策略。

为了克服CES效用函数的上述不足, Melitz和Ottaviano使用二次型的效用函数和线性需求函数研究了内生成本加成和异质性企业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经济。简言之, 市场规模越大, 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激烈, 并且产业总体的技术水平越高。开放贸易可以看作是市场规模扩大的一种方式, Melitz和Ottaviano模型不同于Melitz模型一个基本的含义是, 即使国际贸易是没有摩擦的, 开放贸易也会引起低水平企业的退出。

3 评价与未来发展

3.1 政策问题

考虑企业异质性的新新贸易理论模型, 不仅是一个更加贴近现实世界的理论描述, 也为研究政策的企业选择效应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在一个考虑企业异质性的模型中, 政府政策对于企业的影响不必是对称的, 这一点也无疑是更加符合现实的:当政府对某一行业征税后, 一些企业可能就此无法盈利而退出了, 另一些企业却还能够坚持——在这一过程中, 企业具有不同的效率显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研究和讨论政府如何制定最优政策时, 政策的企业选择效应显然是比政策对于产品种类的影响更具意义、也更符合直觉的理由。

3.2 企业异质性的表现及其含义

将企业异质性引入经济模型的意义, 在于在这时任何改变都可能是以一种非对称的方式影响技术水平不同的企业。当经济由孤立变为开放, 并且假设产品出口到国外需要额外的固定成本, 这样一种变化就是以非对称的方式作用于技术水平不同的企业的。

现实世界中能够产生这种非对称作用的不只这些方面。例如, 淘汰落后产能是一些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 这类政策对于不同技术水平企业的作用显然是非对称的。此外, 企业在不同要素的使用上所具有的异质性也很可能是不同的, 例如一些产业对于劳动的要求不高, 同时对于机器设备的要求很高, 在这样的产业企业的异质性很可能主要体现在资本要素上——如果是这样, 那么针对某一种要素收入税收政策的变化, 也会对这类产业技术水平不同企业产生非对称的作用。

3.3 多要素-多部门经济中的企业异质性

Melitz关于企业异质性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模型考虑了一个最简单的单要素-单部门经济——由于其出发点是揭示贸易的企业选择效应, 这一假设无疑是合理的。

在研究其它问题时, 将这一模型扩展到多要素-多部门经济却是有意义的。经济学的许多问题需要考虑一般均衡模型, 一般均衡模型之于局部均衡模型的基本区别在于其考虑了要素市场均衡, 从而可以从消费者效用出发分析社会福利。但是, 社会福利的分配状况如何, 是与社会福利总量有多大同样值得关心的问题, 而在考虑福利分配状况时, 就必须使用多要素-多部门模型, 从而涉及要素的替代性。

摘要:自20世纪末开始, 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表现出若干新的特点。为了解释新的贸易现象, 基于企业异质性和企业内贸易的第三代贸易理论, 新新贸易理论出现并成为当前贸易理论研究最活跃的领域。本文简要回顾了第三代贸易理论的基本文献和最新发展,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新新贸易理论的主要贡献和目前面临的问题。最后, 对新新贸易理论的可能发展方向作了简单概括。

关键词:新新贸易理论,贸易,经济

参考文献

[1]Antràs, P. (2 0 0 3) , “Firms, Contracts and Trade Structur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8, 1375~1418.

[2]Bernard, A.B., Redding, S.J., and Schott, P.K. (2006) ,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HeterogeneousFirms”,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74, 31~66.

[3]Demidova, S., and Rodríguez-Clare, A. (2009) , “TradePolicy Under Firm-level Heterogeneity inA Small Econom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Economics, 78, 100~112.

[4]Melitz, M.J. (2003) ,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Econometrica, 71, 1695~1725.

贸易型企业 篇2

企业简介

保定兴瑞集团成立于2002年8月6日,总部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总资产**亿元,是以汽车销售贷款为主业,以汽车4S店、汽车贷款与维修、停车服务、汽车用品超市等汽车周边产业为支撑,囊括金融、贷款等多元化发展的现代化集团公司,拥有子分公司**家,是保定地区汽车消费贷款专业化的先驱和领军者。

兴瑞集团自2002年起在保定地区推行汽车消费贷款专业化,成立12年来,兴瑞集团已成长为保定地区规模较大、获得市民广泛认可的汽车消费贷款专业信贷公司,与轩宇、庞大等本地知名汽车销售企业集团的数十家4S店、近百种汽车品牌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已累计为保定市数十万汽车消费者办理了安全、可靠、便捷的汽车贷款服务,累计贷款额过亿元。

凭借十余年行业发展经验,兴瑞集团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汽车消费贷款管理体系,长期积累的优良信用赢得了客户和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可,对资金运作的风险防控拥有切实可行的管理方法,将GPS卫星定位系统成功运用到汽车消费信贷风险防范之中,实现了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促进了企业、银行、客户多方共盈,以低风险率成为同行业的翘楚,让广大消费者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汽车梦。同时创新贷款模式,采用浮动利率和灵活的放款额度,审批、放款效率行业领先。

在深耕汽车金融领域的同时,兴瑞集团于2012年进军汽车销售领域,是众泰汽车、北京汽车保定地区优秀代理商,通过多渠道营销手段、过硬的品牌效应和贴心的售后服务,旗下Z300、D50、D70等车型受到了保定市民的热捧,累计销售超过*万台,同时将汽车销售与金融贷款业务有效融合,打造“交钥匙”式服务,让顾客足不出户享受购车、贷款的一站式便捷服务。

兴瑞集团着力提升团队职业化和专业化程度,在兴瑞集团的200余名员工中,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占%,积极开展与金融机构和汽车销售企业的对标学习,汽修技师采取厂家委培的模式,现阶段,兴瑞集团拥有长期汽车消费贷款经验的员工超过20人,高级汽修技师7人。

兴瑞集团致力于打造优质的“人、车、生活”,成为连接汽车与消费者的坚实纽带和桥梁,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汽车销售、贷款、保养、维修为一体的集群式汽车品类发展优势,集群式发展效应逐步显现,现阶段积极开展4S店建设,凭借先进的汽车金融管理经验和技术,以优质的产品和卓越的服务,提升客户的消费感受;以诚实、高效的经营,为客户、员工、社会和合作伙伴创造价值。

贸易融资离企业有多远? 篇3

而与此同时,在记者对银行的采访中,无一例外,受访银行都表示贸易融资正在成为目前的业务重点。在过去两年中,包括中国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渣打银行在内的各家银行纷纷推出多种产品,从应收账款票据、物流中的货物,甚至只是订单合同都已经成为可以作为融资的凭据。

一方面是银行积极开发产品的热情,另一方面却是企业的懵懂态度。贸易融资离企业究竟有多远?

`

提升物权意识

“企业应当革新自己对于物权的认识。”渣打银行中国区现金管理贸易结算和证券交易部总经理沈汉良表示,“与抵押贷款不同,贸易融资中企业很多时候是掌握了一些可在未来变现的物权。对出口企业而言,可能是应收账款;对进口企业而言,可能是应收货物。这些通常处于‘交易中’状态的物权,现在已经可以成为银行认可的抵押品。”

不过他同时也承认,企业真正要实现贸易融资,也就意味着要向银行开放整个贸易过程。不少业务的办理涉及贸易流程中很多票据、交易文本的提交,而这些,对于不少尚未建立完善财务制度的中小企业而言,并不容易。

在中国银行高级研究员谭雅玲看来,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小企业只是致力于扩大产品生产规模,以图产生利润来维持企业的现金流运作,而对于企业的理财不太看重。现在有的企业被外商拖欠货款,自然出现现金流吃紧。这也是在提醒企业,对于企业的资金管理不一定要等钱到手了才开始。

寻找风险杠杆

2009年末,我国小企业不良贷款率是10.6%,高于整个银行业平均水平7~8个百分点。长期以来中小企业资源占有量少,平均成活期短,使得银行的贷款风险居高不下。成本和风险,是银行向企业发放融资时的主要考量,这点对于贸易融资也不例外。只是相对于常规抵押贷款“一刀切”的标准,各家银行在2010年集中推出的贸易融资产品都带有显著的“供应链特色”。

无论是深发展,还是招商银行,这种供应链式的贸易融资方式,都将企业的上游或下游企业纳入了风险控制的范畴。尤其是供应链中资信较好的核心企业的存在,对于与之发生直接交易关系的企业而言,增加了融资的机会。

这种融资的机会一方面体现在核心企业能够保证支付货款或供货,使得银行有可能在企业取得订单的阶段就提供给一定的资金支持,有实际订单的保证,企业实现单笔贸易融资的几率加大。另一方面,核心企业往往在银行有较大的授信额度,银行从其中分配出额度提供给企业,也保证了融资资金的来源。

和企业直接向银行融资从供应链上寻求突破不同,一些外贸服务机构也参与其中。凭借服务大量外贸企业的贸易数据积累,以规模优势换取银行的综合授信,再将这些资金转移给需要的企业。

这两种方式的本质,至少给广大进出口企业提了个醒:如果自己不具备融资的条件,就应该寻找适合的风险杠杆。

贸易型企业 篇4

一、增值税退税原理及会计处理介绍

《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生产型企业的增值税出口退税实行的是免抵退税方式,免抵基数是以出口报关价格(FOB)计算应交增值税。贸易型企业实行的是出口退(免)税,退税基数是购进用于出口商品的增值税进项税。财税[2005]25号文规定,对于生产型出口企业实现免抵退税办法后,经国家税务局正式审核批准当期免抵的增值税税额应纳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征范围,分别按规定的税(费)率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于实行退(免)税办法的贸易型出口企业,在退还当期应退增值税时,不再退还前道环节已经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再来看看生产型企业与生产+贸易企业出口退税及计提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的会计分录,为了简化分析,假设退税率统一为11%,同时控制好内销与外销比例,使得生产型企业出口时月末不产生留抵应退税额:

1.生产型企业出口相关账务处理(计税基础为FOB)

(1)当期不得免抵税额

(2)当期免抵税额

(3)当期计算附加税额

2.生产+贸易企业出口相关账务处理(计税基础为内部购销价)

(1)当期不得免抵税额

(2)当期应退税额

(3)生产企业已计算附加税额

二、退税原理的理解及测算模型的建立

可见,正是由于不得免抵退税或不得退税6%部分的存在,才使得增值税这种本不应影响损益的价外税转化为影响利润的价内税。除了转入成本的增值税外,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也有较为特殊的计算入账方式,内销企业是按照实际缴纳的三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为计税基础,而出口退税的特殊之处在于其计税基础是以经批准免抵(生产企业)或批准应退(贸易企业)部分作为计税基础。应收出口退税的“时间差”占用资金成本以及印花税构成影响利润的因素。

基于上述分析,影响利润的转入成本增值税、城建税及教育附加、印花税及应收退税资金成本四个因素的理解,按照现行税法及会计准则的相关规定,分盈利、保本、亏损三种情况对生产型与生产+贸易型企业出口退税优劣建立测算模型,对比分析见表1。

(单位:元)

对上述测算的分析测算说明:目前,钢企实际退税率多为13%和9%两种,假设比例按各占一半,综合退税率为(13%+9%)/2=11%,综合不得退税率为17%-11%=6%。购销合同印花税税率按0.3‰单边征收测算。结合部分钢企实际情况,生产+贸易型企业出口退税办理时间按3个月测算,资金成本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4.35%计算。

盈亏平衡点:通过表1可以看出,随着毛利率的提高,生产+贸易型出口方式的优势逐渐体现:当毛利率为0时,生产+贸易型企业出口单位亏损为2.99元;当毛利率为15%时,生产+贸易型企业出口单位增利18.76元。假设两种出口方式盈亏平衡时的毛利率为x,利用插值法,可以建立盈亏平衡方程:

四、结语

贸易公司企业简介 篇5

范例4:-

大有钢材贸易有限公司是一家经营优质钢材的综合贸易公司, 与国内外各大钢铁生产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

公司主要经营:冷热轧板、热镀锌板、电镀锌板(电解板)、镀铝锌板、矽钢片(电工钢)、彩涂板、马口铁、带钢、酸洗板等钢材。主要钢厂有:(国内)宝钢、鞍钢、本钢、马钢、唐钢、武钢、涟钢、攀钢、邯郸、斗原、玹徹、江阴;(进口)浦项、现代、东部;日本新日铁、JFE、川崎、神户等。产品广泛应用于:五金、机械、电器、车辆配件、建筑等行业,并可代客加工、配送一条龙服务。货源充足、价格合理、服务诚信让我们立足于华南地区市场并辐射于全国市场;良好的企业信誉,取信于广大客户。我们拥有团结协作、勇于开拓的高素质营销队伍,以优质的服务,灵活有效的方式经营,秉承“以实力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经营理念,以“诚信经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愿意为广大新老客户提供更优质,更专业的服务,共创美好的明天,欢迎广大客户来电来访洽谈业务!

中孟企业间贸易纠纷频发 篇6

喜人的统计数字之下,却是近年来中孟商人间贸易摩擦持续不断,两国贸易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被忽视和掩盖。特别是双方借助网络签订的小额贸易合同增多,问题频发。主要表现为孟加拉国商业银行信用证支付滞后、我国出口产品屡发质量问题等。我国企业出口果蔬、化工产品等常被孟加拉商人拒付货款;我国服装原料出口存在质量不稳定、屡遭投诉和索赔。对此,我国驻孟加拉国使馆经商参处对国内出口企业做出多次提醒。

孟进口商信用证付款拖欠严重

2009年我经商参处接到国内商户投诉各类信用证案件约30起,而2010年1~4月,已累计接案20起。从涉案情况看,2010年远期信用证投诉呈下降趋势,即期信用证单次涉案金额小于上年,但投诉次数增加了29%、案件复杂程度有所上升。

根据孟加拉国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除特殊情况外,进出口的对外支付一般都必须采用银行信用证的方式。信用证业务要求银行作为第三方维护贸易秩序,保证到货后按期付款。2006年10月,孟加拉国央行签署了有关文件,表明其坚决维护u CP600。但孟加拉国一些商业银行违背u cP600原则,不履行义务的行为极为普遍。在实际业务操作中,孟加拉国的国别风险和客户信用风险都非常大。即便是采取信用证操作,转化成银行信用,出口企业仍要面临收汇风险,这是因为孟加拉有些银行经常与客户相互勾结,使我国很多出口企业深受其害。

由于孟加拉部分商业银行的信誉较差,经常不遵守国际贸易惯例违规操作,在中国公司对孟加拉的出口业务中,经常遇到在没有不符点的即期信用证交单情况下,拖延付款时间,或在客户没有办理付款手续的情况下放单,客户提货或看货后向出口企业提出质量索赔,迫使出口企业降价,导致经济损失。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蔬菜水果、化工原材料和纺织原材料的出口中。

如果文件出现不符点,当时的市场价格下跌,有些客户则退单拒付,或趁机向出口企业提出高额索赔。银行退单后,货物的处理就变得非常困难。货物的退回和转手必须经原客户的同意才能办理,手续繁琐,客户一般都不会采取合作的态度,所以退运回去的情况很少,即使退运回去,损失也非常严重。按孟加拉国海关规定,进口货物滞留在港口超过3个月(水果蔬菜类45天)不清关,货物将由海关拍卖,拍卖收入上缴国库,大部分情况会使我国出口企业遭受出口原货值一半以上的损失。

孟加拉国的国有银行包括SONALI、JANATA、AGRANI和BANGLADESH KRISHI BANK等四家。伴随其年均超过6%的GDP增曾长速度,私人银行数量已增至41家,银行管理水平和信誉度参差不齐,仅外资独资银行或合资银行值得信赖。但即便是孟加拉国有银行,也不能轻信其资信一定不错。在中国驻孟加拉国使馆经商参处的孟加拉银行信用证违规操作的不良记录中,孟加拉国有银行一样位列其中(见表)。

我出口企业遭产品质量投诉

2009年,中国驻孟加拉国经商参处接到孟方质量投诉共10起,80%为服装加工原料。金融危机对孟加拉国服装业影响巨大,孟加拉国商人违背当地法规签署合同,采用预设陷阱的方法,不要求我国出口企业进行装船前检验(PSI),产品到港后则通过支付小额罚款过关,待发现商品质量问题立即索要折扣。如出口企业不承认质量问题,孟方商人再请商检机构出具报告,此时无法判断检验结果的真伪。

类似无保障的做法普遍被我国出口企业接受,因为有些企业唯恐错失良机,宁愿减少必要的程序。因此孟加拉国开证行一般先期放单,出口企业不能及时收取货款;如孟加拉国银行已划款,其商人则投诉要求我企业补偿,案件调查艰难或导致跨年度纠纷,出口企业钱货两空情况时有发生,孟加拉国商人则寻求法律部门解决问题。

2010年上述情况依然持续,其中主要涉及服装业化工原料行业。这主要是因为2009年下半年,孟加拉国天然气短缺影响产能,成衣出口下降,加工厂订单损失无收入,服装原料进口商得不到加工厂货款,遂拖欠我出口企业货款或谎称质量问题要求折价,以弥补其个人损失。

做好防范减免损失

中国驻孟加拉国使馆经商参处根据双方发生贸易纠纷的特点,提醒国内各外经贸企业注意以下几点:

1我国出口企业和孟加拉国进口商在洽谈贸易时,应首先了解孟加拉国市场的特殊性,充分认识孟加拉国作为世界48个最不发达国家的现实。孟加拉国目前市场经济秩序、法律与政府行政管理欠佳。对此事先要有心理准备,预防第一。务必按正规程序签订合同,要求孟方开立即期信用证,发货后符点出单,以防上当受骗。

2出口企业在同孟加拉国商人签订合同时,要求孟方选择信誉好的HSBC、CITI BANK和STANDARDCHARTED BANK等外资银行开立信用证,有效保障企业自身的利益。

3充分认识信用证并不是100%安全的支付工具。目前,我国众多出口企业认为,采用信用证支付方式就能确保出口货款的安全收取。因此,我国出口企业在与孟加拉国商人交易时,不要因采用信用证支付方式而放松其它风险防范措施如企业和银行资信调查、出口信用保险等,否则一旦出现纠纷才后悔不迭。

4出口企业遭遇孟加拉国进口商拒付货款时,可通过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启动对外追讨行动,强调孟加拉银行违规放单,单单、单证一致时开证行必须立即付款。我企业遭孟加拉银行拒付,可向银行业协会、国际商会一孟加拉(ICC-B)、孟加拉商协会(如达卡工商会DCCI)、孟加拉驻华使馆经商处等机构投诉,请求其协调解决。

贸易型企业 篇7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起的外部需求的下降和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使我国大额的贸易顺差成为很多国家的攻击点,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众多贸易摩擦案件的发生,以及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贸易顺差的大幅下降造成的经济波动,引起学者们关于如何看待和处理我国贸易顺差,我国下一阶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贸易政策的热烈讨论。由于我国出口的产品附加值低、环境成本高和产品结构不合理,及我国巨额贸易顺差所引起的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案件,有些学者提出应该适度地发展我国的对外贸易。

我国遭遇的贸易摩擦是否和我国的贸易顺差存在相关性,贸易顺差过大必然导致贸易摩擦的产生吗?带着这些疑问,本文分析了我国的贸易顺差的商品结构和贸易摩擦的商品类别,研究发现剔除初级产品等形成的贸易逆差,在我国贸易商品结构中,轻纺类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例不到25%,其他工业制成品(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例则高达75%左右。然而,与我国的贸易顺差商品结构不相对应的是,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纺织品、钢铁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上,这能否说明贸易顺差并不是引起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两者是否存在相关性,有待进一步论证。

如果贸易顺差不是引起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那么引起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我国贸易顺差的形成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跨国公司在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重灾区”主要是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生产企业多是国内的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那么贸易摩擦是否和企业的性质存在一定关系?针对上述存在的这些问题,本文将分析企业性质、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我国政府制定具体的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贸易顺差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存在直接的关系,贸易摩擦和企业性质也有直接的联系,并提出两个假说;第三部分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论证第二部分所提出的两个假设;第四部分根据前文的分析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研究假设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1992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贸易顺差不断扩大,在带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同时,有关贸易摩擦的案件也越来越多,很多学者开始研究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要研究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之间的关系,需要深入地分析我国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的原因,探讨贸易顺差是否是导致贸易摩擦的主要原因。

(一)贸易顺差的形成原因分析

关于我国贸易顺差的发展,国内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认为中国存在大量贸易顺差是由于内需不足或者过度储蓄造成的,提出中国应该放弃“出口导向”发展战略,通过刺激内需来促进外贸平衡,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对外需的过度依赖。二是认为中国外贸顺差是人民币币值低估的结果,建议通过人民币持续升值改变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的现状;三是认为中国贸易顺差是国际分工体系低端环节的加工贸易过度发展造成的。中国长期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阻碍了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因此,中国应该改变贸易政策,推动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的升级,从而减少贸易顺差;四是认为中国的贸易顺差是国际分体系深化的结果,是由我国的比较优势所决定的。

本文认为研究我国的贸易顺差需要从国际分工模式的转变以及中国在国际分工中所扮演角色的转变中寻找原因。随着国际分工的日益深化,产品内分工的出现等,跨国公司通过海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以世界为工厂,以各国为车间,极大地增加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联系,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借助跨国公司及其分支机构,通过建立以价值链为纽带的跨国生产体系(比如NIKE公司抓两头放中间的跨国生产体系,牢牢地掌控着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个环节,将其他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加工),使得处于国际分工体系不同层次的国家都能够有机地纳入国际生产体系中。同时,由于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尤其是资本密集型制造业。跨国公司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建立全球生产体系,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的变化,使得一国贸易顺差中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为为主体的加工贸易比例不断上升。

我国大额贸易顺差的形成正是由于我国抓住国际分工体系深化的机遇,利用我国的比较优势,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采取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到我国进行投资建厂,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这是我国贸易顺差形成的主要原因。从企业性质角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所占比例从2005年开始,一直保持在50%以上,并且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内需不足或储蓄过度、人民币估值过低等可以认为是我国贸易顺差引起的结果,但不是原因。所以,应该深入分析我国贸易顺差的商品结构,贸易顺差的构成,寻找我国贸易顺差产生的根本原因。片面地从表面分析我国的贸易顺差形成的原因,会对我国政策取向产生一定的误导。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第一个命题。

命题一:我国的贸易顺差是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与外商直接投资的上升存在密切的关系;是跨国公司为了在全球寻求最佳的资源配置,为了扩大自身的利润;是由我国的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并不是由于内需不足或者人民币币值低估的结果。因此,从企业性质的角度分析,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大额贸易顺差的重要推手,我国应该继续大力发展对外贸易,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积极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促进大量劳动力就业。

(二)贸易摩擦形成的原因分析

伴随着我国贸易顺差的大幅上升,贸易摩擦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的严重制约障碍,重视和应对贸易摩擦成为我国当前贸易发展的重点。贸易摩擦的形成不是一个简单的贸易问题,而是涉及贸易双方国内甚至世界经济发展过程、现状和制度以及企业性质等复杂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进程中,各国经济在摩擦和冲突中走向融合,各贸易国之间的摩擦具有不可避免性。

从深层分析,白树强(2009)认为导致目前贸易摩擦升温的主要因素有贸易保护主义,国际产业结构的重构和趋同,及出口市场的集中及多边贸易体制的缺陷,关于贸易摩擦的形成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原因引起的贸易摩擦。贸易摩擦往往是国家间政治斗争的筹码,意识形态和国家政治关系对于双边贸易合作有着深刻的影响。甚至政治责任转嫁也是诱发贸易摩擦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进口国的政府为了转移公众对经济低迷的不满,往往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而将责任推给产品的出口国(龚雯,2003)。二是经济利益引起的贸易摩擦。比如我国出口迅猛增长,出口市场过度集中,出口产品具有极强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轻纺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国外相关产业造成一定的冲击,成为贸易摩擦的“矛头所向”。三是利益集团引起的贸易摩擦。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行业、劳工团体等利益集团通过赞助总统大选等方式,对国家的政治产生重要的影响,相关利益集团在历次贸易摩擦中都以各种手段推动政府部门制定有利于他们的贸易政策(比如美国针对中国的轮胎特保案)。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贸易摩擦的形成主要是因为一国的出口对贸易国的利益和贸易商品结构构成了影响,而和贸易顺差的规模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两者并非成正比例的关系。国内有些学者认为大额的贸易顺差引起了严重贸易摩擦,并没有从贸易摩擦形成的内在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我国遭受的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占我国贸易顺差20%左右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以外商投资企业为主的占我国贸易顺差50%左右的资本密集型产业遭受的贸易摩擦则相对较少。因此,本文提出第二个命题。

命题二:贸易顺差和贸易摩擦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贸易摩擦背后存在着更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原因,比如国外为了保护本国的就业,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维护本国人民的利益等等。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主要是国内的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生产的初级产品和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涉及到跨国公司的利益,针对资本密集型产品产生的贸易摩擦则较少。因此,从企业性质的角度分析,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国内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所生产的产品;由于利益的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所遭受的贸易摩擦则很少。

通过上文的分析,本文提出了贸易顺差是国际分工体系深化的结果和贸易顺差与贸易摩擦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关系两个命题。那么我国大额的贸易顺差是否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推动的国际分工深化的结果,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是否和企业性质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本文将对上文提出的两个命题进行实证分析。

三、实证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与贸易顺差

按照出口企业的性质划分,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由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其他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构成。为了证明本文论述的第一个命题,本文主要研究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贸易顺差之间的关系。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对外贸易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经济水平一直保持稳步增长,外商直接投资和贸易顺差规模有了大幅上升,已连续14年列发展中国家及亚洲国家外商直接投资流入国首位,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资本流入国。外商直接投资利用额从1985年19.56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1 05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4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29 728亿美元,贸易顺差从1978年的-11.4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2 954.6亿美元卢锋(2006)详细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贸易的影响,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加工贸易是导致中国持续大量贸易顺差的主要原因,而其中有70%由外资企业和与外资相关的企业运作,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黄志刚(2009)通过构建一般均衡两国模型,分析了外商直接投资对被投资国的贸易顺差等的影响,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持续不断的大量流入会引起被投资国的贸易顺差不断攀升。笔者曾经研究发现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双边贸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根据前文的叙述,外商直接投资主要投资于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因此本文按照贸易方式划分,分别实证分析我国FDI与贸易顺差总额、加工贸易顺差和其他贸易顺差的关系,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性。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局网站数据整理所得。

注:其中TR表示我国的贸易顺差总额,MT代表加工贸易贸易顺差,OT代表除了加工贸易以外其他贸易顺差。R2为方程的拟合优度,β为解释系数(相关系数)。

通过收集和整理我国利用外资和相关贸易顺差的数据,运用Eviews5.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见表1。方程1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贸易顺差总额之间的关系,方程2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加工贸易之间的关系,方程3考察了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其他贸易之间的关系。通过表1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方程1的解释效果较好,各项指标均通过了检验。β系数为0.989695,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我国贸易顺差将上升0.989695个百分点,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贸易顺差影响较大。方程2的DW值为0.164079,说明两者之间具有较强的正自相关性;β系数为2.622451,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我国加工贸易顺差将上升2.622451个百分点。这说明了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加工贸易贸易顺差不断上升的直接原因,在我国的巨额加工贸易顺差中,外商直接投资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方程3的各项指标均没有通过统计检验,说明方程3的解释力较差,外商直接投资对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的影响较小。因此,从企业性质角度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大额的贸易顺差,尤其是加工贸易的影响非常大。

(二)贸易顺差与贸易摩擦

1995年至今,中国已经连续13年成为全球贸易摩擦最大的受害国,而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纺织服装、鞋类产品和轻工产品等历来是贸易摩擦的重灾区。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国外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91起,其中反倾销立案调查51起、保障措施立案调查5起、纺织品特保35起。从涉案产品来看,位于前三位的是纺织品、轻工业品和化学工业品,总计占涉案产品的83%。2007年,全球共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调查近80起,遭遇美国“337知识产权调查”17起。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中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据商务部统计,今年1至8月共有17个国家(地区)对中国发起7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约100.3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2%和121.2%,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态势仍然在继续蔓延。

从资料可以看出,虽然中外贸易摩擦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比如在中国与发达国家贸易摩擦不断增多的同时,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呈扩大化趋势;涉案产品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一些医药类的产品,但是从贸易产品类别来看,贸易摩擦仍然主要集中在轻工、纺织、钢铁等中国具有竞争优势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从贸易保护手段看,反倾销仍是对中国使用最多的贸易救济手段。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贸易顺差中轻纺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2005年、2006年、2007年和2008年一直稳定在50%左右,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主导的制造业产品一直占较高的比例。如果剔除初级产品和化学品等形成的贸易逆差,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占贸易顺差的比例大概在25%左右,其他工业制成品(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例一直维持在75%以上,其他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顺差额要远远大于我国贸易顺差总额。根据卢锋(2006)的研究结果,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主要集中在占我国贸易顺差25%左右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这部分产品主要是由我国的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所生产。因此,我国的贸易摩擦和企业性质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不难发现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更多的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出发,为了促进本国就业,维护本国利益集团的利益。

四、简短结论

上文的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是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的结果,外商直接投资企业是我国巨额贸易顺形成的主要推动力;我国遭受的贸易摩擦则和巨额贸易顺差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国外贸易保护主义背后的利益纽带是贸易摩擦的直接推手,贸易摩擦主要针对的是我国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由于利益纽带的关系,贸易摩擦针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生产的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则很低。

当前,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以加工贸易为主,长期以来我国坚持的外向型经济战略即依赖于林毅夫等人所强调的比较优势理论(1999),这是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需要的。我国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我国应该继续维持现有的政策不变,进一步融入国际分工体系,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解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同时,要认真研究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现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贸易救济体系,采取合理的措施,调整出口的商品结构。

参考文献

[1]卢锋.外汇储备过万亿的深层根源与认识启示——我国经济成长新阶段的机遇和挑战[Z].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NO.2006021.

[2]张二震,安礼伟.关于贸易顺差原因的理论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09(4).

[3]黄志刚.外商直接投资、贸易顺差和汇率[J].世界经济,2009(4).

[4]刘志彪,江静.长三角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路径与机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贸易型企业 篇8

从贸易型企业的资产特征和经营特点来看, 流动资产在资产总额中占比较高, 体现了“轻”资产的特点;在实际经营中, 国际贸易周期长、环节多等使得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 风险事项特点集中在业务运营、资金支付流动性风险、财务杠杆使用及经营规模控制等风险:

(一) 业务运营事项风险

一般而言, 我们经常会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及其他等四个方面来度量企业的风险, 而贸易型企业的特点是来自业务运营产生的风险事项较多, 以某集团公司为例笔者统计了其控股范围内企业自2004年至2012年风险事项的分类事项, 其中与业务经营相关的事项占到60%左右, 这一方面是贸易型企业作为“轻资产”公司的特点, 另一方面也是近年来企业对重大投资、重大资金运作方面严格管控的结果。

(二) 营运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管理风险

从总体情况看, 贸易型企业在按照安全性、流动性和效益性的综合要求对营运资金作出安排、加强管理控制, 保证营运资金的安全性特别是保障应收账款安全回笼, 防止资产固化等方面, 存在流动性管理风险的情形。

(三) 资本结构、财务杠杆与业务规模风险

一般而言, 企业的业务规模必须与其资本结构相适应, 但在贸易型企业往往存在业务总量偏大, 单项业务或单一客户业务量偏大, 和自身净资产规模、资本结构不相匹配, 客观上造成财务杠杆过度使用, 在某些特定条件下造成“短债长用”的风险。

二、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设计思路

国外理论界对于财务风险预警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财务指标的分析上面, 通过建立一定的财务指标分析模型来对企业的财务风险作出预警, 如比弗 (Beaver, 1966) 提出的以盈利性、短期流动性风险以及长期偿债风险为指标的单变量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奥尔特曼 (Altman, 1968) 采用的以多变量 (盈利性、流动性、偿债能力等指标) 为基础的Z积分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以及奥尔森 (Ohlson, 1980) 采用对数分析法的多变量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斯蒂克尼和布朗 (Stickney, Brown, 1990) 则提出了财务危机预测要从投资 (资产的相对流动性、资产周转率) 、融资 (资本结构中债务、短期债务的相对比例) 、经营 (盈利性的相对水平、经营波动) 以及其他解释变量 (规模、成长性、审计保留意见) 等四大类九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

徐光华和沈弋 (2012) 则从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两大系统的本质出发来研究影响企业风险的各个主要因素及其控制策略, 认为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危机预警应该统一于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之中, 构建了两者耦合的分析框架体系。

基于以上理论研究, 结合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的特点, 我们提出了以下三个层次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设计思路:

第一层次:指标预警。以通用的预警指标为基础, 结合企业内不同业态设计个性化的风险预警指标, 以业内指标平均水平为基准, 设定不同的区间提示不同程度的风险预警。

第二层次:事项预警。按日常运营、投资、融资及其他等类别设定风险事项的基本标准, 一旦发生符合该类情况即提示预警并上报。

第三层次:制度防控。根据贸易型企业风险类型的具体特点, 设计研究重点的业务流程内控建设, 财务重点从流动性风险控制、偿债能力风险控制以及防止过度使用财务杠杆等方面建立内部控制制度。

这三个层面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也是财务风险预警管控关口层层前移的关系:指标预警是通过财务指标的变化和波动情况分析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挖掘指标变化背后的具体因素并采取相关应对措施来控制风险;事项风险则是在具体风险事项发生时即行介入, 及时应对, 而此时反映到财务指标方面可能还不能看出财务指标的具体变化或向坏趋势, 在预警时间上会比指标预警更早提示;制度防控则更是从内部控制角度出发, 确定企业风险控制重点环节和领域, 从经营理念和风格、流程设计、授权制度、职责分离、信息处理、业绩评价等各个方面进行布控, 从源头上进行风险防范, 突出了“预”字, 来避免或尽可能降低各类风险的发生。

这三者之间又是相互协同的关系, 制度防控越完善, 内部控制各个方面 (控制环境、风险评估、信息沟通、控制活动、监督) 做得越到位, 风险事项发生的几率就越小, 财务指标预警提示就越少;反过来, 从财务指标的预警提示可以倒过来分析企业风险发生的具体原因, 是哪些事项导致财务指标出现预警, 从而来进一步完善风险防控制度。这三者之间的协同, 形成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机制, 将会有效提升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避免导致企业危机和经营失败的发生。

三、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

(一) 指标预警主要内容

1. 选用预警指标

根据斯蒂克尼和布朗提出的财务危机预测要从投资 (资产的相对流动性、资产周转率) 、融资 (资本结构中债务、短期债务的相对比例) 、经营 (盈利性的相对水平、经营波动) 以及其他解释变量 (规模、成长性、审计保留意见) 等四大类九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考虑, 其中涉及投资因素的指标包括现金总资产比、流动资产占总资产比、净营运资本占总资产比、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六项;涉及融资因素的指标包括资产负债率、总负债权益比、流动负债占总资产比等三项;涉及经营因素的指标包括总资产收益率、息税前收益占总资产比、营业利润率、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占总资产比等四项;涉及成长性的指标包括销售收入增长率、资产增长率、净收益增长率等三项。

2010年上海市国资委推出了四大类 (债务风险、现金流风险、盈利能力风险和投资风险) 十四项反映企业生存性质的财务预警指标。主要包括债务风险指标四项:资产负债率、速动比例、担保净资产比、已获利息倍数;现金流风险指标四项:现金总资产比、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盈利能力风险指标三项:净资产收益率、经营性营业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主营业务利润率;投资风险指标共三项:金融类投资收益率、资产类投资收益率、投资现金收益率。

仅从斯蒂克尼和布朗提出的财务危机预测前三大类 (投资、融资和经营) 和上海市国资委财务风险预警前三大类 (债务风险、现金流风险、盈利能力风险) 指标来看, 这些财务指标是高度重合的, 都反映了流动性、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三方面的情形。根据实际情况, 贸易型企业选用上海市国资委财务风险预警四大类十四项预警指标作为通用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也是可行的。

2. 设计并优化个性化财务风险预警指标

由于不同类型的企业经营特点不同、风险防范的重点也不同, 推行财务指标预警管理就不能搞“一刀切”, 预警指标应更有针对性、更切合实际, 这样才更能发挥出有效的预警作用。因此, 应根据企业内不同业务板块的特点, 研究设计个性化的分行业板块的财务预警指标体系。以某贸易型企业为例, 其旗下有进口、出口、物流、资产管理等业务板块, 在基本指标外, 分别增设了一些符合行业特点个性化的财务预警指标, 例如: (1) 对于以进口为主的外贸板块, 如主营进口业务以代理进口业务为主, 则资产负债率一般较高, 但并非就表示存在债务风险, 如能利用好客户的预收账款、应付账款等无息负债, 对公司资金面是有利的;而真正会对此类公司造成债务风险的, 则是有息负债, 为此设置了“有息负债比率”这一指标 (有息负债合计/负债合计×100%) 。 (2) 对于以货代业务为主的物流板块, 由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特点决定了日常经营过程中的应收账款规模较大, 根据实际情况应重点控制的是现金流中的应收账款风险, 在已经设置的应收账款周转率指标外, 增设“应收账款与月营业额比率” ([月初应收账款净额+月末应收账款净额) /2]/当月主营业务收入×100%) 指标, 以实施对应收账款总量的控制;“应收、应付账期差异”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付账天数) 指标, 以控制和减少垫付资金数额, 降低资金成本, 等。 (3) 以出口为主的企业, 又另设了“销售边际利润率”指标 (营业利润率-费用水平) , 来分析营业利润整体覆盖总费用情况的程度, 通过该指标来更为实际地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风险。

(二) 事项预警主要内容

根据贸易型公司的运行特点, 按照业务运营、投资管理、担保管理、筹融资管理、其他预警事项分别设置预警项目。如业务运营设置呆滞存货 (账龄6个月以上) 、逾期应收款项 (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预付账款) 、重点客户情况 (占应收账款总额10%以上单一客户) 等三项;投资管理设置风险投资 (企业在报告期内从事股票、基金、债券、外汇买卖、期货及委托理财等对外投资业务, 且占本企业本期末净资产5%以上的投资业务) 、长期股权投资单位净资产低于投资成本情形两项;担保管理则设置对集团外单位担保和有迹象可能要承担清偿或损失的担保等两项;筹融资管理则设置逾期贷款及其他融资风险事项两项;其他预警事项则设置反映应收款、被投资企业、担保企业、资金运作有关方面的意外情况, 包括破产、资不抵债、清算、重大资产损失、管理层非正常变动、出走、遭受司法调查、发生重大诉讼等影响持续正常经营的重大事项;以及代理进口垫付资金、货物灭失等风险事项。一旦发生以上设定的风险事项, 必须马上采取应对措施, 并报告上一级母公司, 对预警事项实施全程跟踪, 持续上报预警事项的后续进展及处理情况, 直至风险解除或处理完毕, 全面反映和跟踪预警事项的发生、进展及最终结果的全过程。

(三) 制度防控的重点内容

根据贸易型企业的风险特征, 着重加强业务流程控制制度、流动性风险控制制度、财务杠杆使用及偿债能力等三方面的制度:一是重点建立完善以授权、审批、业务运作为主的ERP业务内控流程制度, 特别加强对应收款的管控, 严格评估客户信用, 加强放账额度的控制, 严密监控跟踪逾期应收款, 落实催收责任;二是建立流动性风险防范与预警管理制度, 一方面要切实提高资金周转率, 另一方面在筹资结构上要防止“短贷长投”的资本错配, 同时将远期信用证等表外负债作为控制重点在内部管理时计入表内, 提高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以流动资产清偿流动负债的保证程度, 避免企业债务和付现责任不能正常履行的可能性;三是建立授信额度总量控制和使用的管理制度, 合理运用财务杠杆, 公司的业务规模必须与其资本结构、发展战略、业务特点相匹配, 切忌盲目扩张。

四、贸易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建设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 治理层面重视, 发挥各方合力

在公司治理层面上, 应明确风险预警管理工作由董事会领导、董事会审计与风险控制委员会对财务风险预警管理制度及状况进行定期评估、经营层组织落实、监事会定期监督检查。在财务管控层面上, 财务部门作为财务风险预警工作的责任部门, 授权专人负责落实预警信息的汇总、分析、报告等工作, 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根据预警事项的不同性质配合做好预警应对等工作。在子公司层面上, 子公司总经理对本公司风险预警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 财务总监负责组织并承担监控职责, 并层层监督、落实, 确保财务风险预警的全覆盖。

(二) 对预警提示合理分析, 落实好预警应对工作

对财务风险预警指标中出现的预警提示信息应进行原因分析, 做到心中有数:哪些风险预警是属于阶段性的 (如有些业务有季节性特点) , 短期内指标就可改善;哪些风险预警是属于近期内比较难以改善的, 需要通过中长期的行动规划如业务结构的调整、盈利模式的改变等来进行逐步调整。哪些风险预警提示情况必须引起足够重视, 如不采取措施将会影响到企业生存发展的;哪些风险预警指标虽然连续提示, 但短期内可能对企业并不构成威胁的。在此基础上, 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三) 加强财务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系统建设不仅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控制手段, 也是财务风险预警工作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如通过开发财务信息化系统, 可以自动计算出各板块企业的预警指标值、并显示预警结果, 一方面提高工作的效率, 另一方面, 也可以通过一定的流程设计, 使得财务风险预警工作更规范、受控。

五、总结

国内外关于财务风险预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 通过设计合理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是可以预测和提示企业经营危机的, 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 提出通过指标预警, 结合事项预警, 加上内部控制, 三个层次的预警设计和防控思路, 通过“防控制度预防在先、事项预警应对在先、指标预警提示在先”来有效应对企业风险。

参考文献

[1]William Beaver"Finaancial Ratio as Predictors of Failure"Empirical Research in Accounting:Selected Studies, 1966, supplement to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1966) , p90.

[2]Altman E.I.1968.Financial ratios, discriminant analysisi and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ournal of Finance.

[3]James A.Ohlson, "Financial Ratios and the Probabilistic Prediction of Bankruptcy"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 (Spring1980) , pp.107-131.

[4]克莱德P斯蒂克尼, 保罗R布朗.战略的观点:财务报告与财务分析 (第四版) .中信出版社, 2004, 534-535.

贸易型企业 篇9

一、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企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1.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企业受到技术贸易壁垒影响的重要原因,特别是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往往以高科技为基础,致使技术水平不高的出口国无所适从。

我国宏观管理上存在着巨大的漏洞,对通用的国际标准和技术性管理措施知之甚少,对于主要贸易的对象的技术手段更是缺乏了解,缺乏系统性的技术积累,缺乏预警分析人才,没有建立一整套应对国外技术壁垒的技术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无法对我国出口企业在宏观上加以指导。此外,TBT本身的不透明性更使得我国出口在缺乏宏观层次上的指导下面临更大的困难。

2. 技术贸易壁垒的标准和制度不断增多,涉及范围越来越广,要求也越来越高。欧盟不仅有统一的技术标准、法规,各国也有各自的严格标准,它们对进口商品可以随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标准体系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标准多而杂,并且在我国国家标准中只有10%采用了国际标准,所以我国技术标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我国的出口产品虽然符合本国的要求,但达不到国外相对较高的标准,这是我国不少商品由于不达标而被排挤在国际市场之外的根本原因。

3. 涉及法律、法令、规定、要求、制度等各个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繁琐、苛刻的认证、认可制度与检验程序降低了我国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检验时间的延长也往往使商品丧失了最佳的销售时机。

中央政府各部门、各地方政府,以及各行业制定的规章、条例互不协调,多考虑的是本部门的利益,地方保护色彩严重,并不是以国家利益为重。国内认可体系不顺畅、不协调,各自为政,在实验室认可、ISO9000认证、产品认证和检验方面这种现象更为严重,给企业带来许多不便。另外,我国产品质量水平普遍偏低,而且假冒伪劣产品盛行,盗版、侵权等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严重。虽然我国采取了严厉的打假治劣措施,但形势仍不容乐观,严重影响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形象,容易遭到其他国家的制裁。

4. 我国企业防范技术性贸易措施的意识不足。

许多企业认为,技术壁垒是一种新型的国内保护主义,它设置了市场门槛,阻止了贸易的自由流动。还有许多企业片面地认为打破或跨越技术贸易壁垒是政府的事情,只有政府多协商、多谈判,才能解决问题。2003年科技部研究中心对出口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对国外技术壁垒采取应对措施的企业中,50%的企业收到了显著效果。我国三分之二的出口企业遇到国外技术壁垒,但只有三分之一的出口企业对国外技术壁垒有所了解。这表明我国许多企业对外国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学习,因此,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市场要求。

5. 我国相关组织在国际标准组织中的作用相对较弱。

当今世界国家贸易之间的竞争实际是国际标准之间的竞争。国际标准是一定时间内一个国家在经济、科技、环保等诸多领域的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的总和,主要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民族凝聚力。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在当今国际技术措施领域强弱的重要指标,是进行战略研究的重要基础。

6.《WTO协定》中的许多例外条文和漏洞,也为技术性壁垒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上的依据。

《贸易技术壁垒协议》中规定:“任何国家在其认为适当的范围内可采取必要的措施保护环境,只要这些措施不致认为在具有同等条件的国家之间造成任何不合理的歧视,或成为对国际贸易产生隐蔽限制的一种手段。”又如《实施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规定:“缔约方有权采纳为保护人类、动物或植物生命或健康的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而且只要缔约方确认其措施有科学依据和保护水平是适当的,就“可以实施或维持高于国际标准、指南和建议的措施”。这意味着技术贸易壁垒的建立具有很大的合法性。

7. 我国的出口技术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构建技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是商务部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加快转变出口贸易增长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它的建立不仅对于帮助企业尽快了解和掌握国外市场准入的技术要求,跨越国外技术壁垒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引导企业主动提升自身技术水平,自主提高技术竞争力,逐步实现自主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于2006年才开始由商务部组织实施,起步较晚,相对力量较弱,出口技术服务体系还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之中。

二、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1. 加快我国对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研究工作。

(1)建立TBT预警机制。

各地区企业应尽快成立专门的机构,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国外技术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收集、跟踪国外的技术壁垒和绿色壁垒措施,建立中国国家技术壁垒信息中心和数据库,并及时地将信息反馈给有关部门和企业,让他们做好防范工作,采取积极措施突破国外的技术贸易壁垒。

(2)编辑出版和开辟相关技术壁垒的杂志和网页。

我们可利用现有的网络措施层层宣扬下去,让每个出口贸易企业都能及时知道WTO/TBT技术贸易壁垒预警通报和WTO/TBT知识问答,这样企业可以及时了解动态和发展方向。

(3)对发达国家的贸易指令进行广泛的研究。

(1) 客观分析技术贸易壁垒的类型。影响我国出口的技术贸易壁垒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是由于传统习惯和技术水平的差异而形成的技术壁垒。对于这种技术壁垒,企业应提高自身的素质,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二是基于歧视性贸易政策产生的技术壁垒。这是自某国或某地区为限制商品进入其市场,以安全、环保保护消费者利益为由,特意制定的一些歧视性标准、法规和检验程序等。对于此类明显的歧视性措施,我们要坚决予以反击,采取双边磋商或诉诸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予以解决。

(2) 研究贸易伙伴的技术贸易壁垒情况,包括有关的技术法规体系、标准体系和认证体系。应该建立技术贸易壁垒的保护体系,建立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收集、研究主要贸易国家可能采取的技术壁垒措施。尤其要充分利用WTO歧视性贸易壁垒咨询点的窗口作用收集相关信息。除此之外,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技术法规、技术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手段合法保护国内市场和经济安全,支持竞争,冲破技术贸易壁垒;尽快建立我国的技术标准和法规体系,积极采取国际标准,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建立有效的国内技术壁垒体系;积极推进环保产业,将环保纳入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体系。

(4)举办“技术性贸易措施应对策略”专题培训班。

技术性贸易措施涉及方方面面,影响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国内外贸易等各个环节的众多企业及中介组织、政府管理部门、消费者自身。所以,要应对企业出口的技术贸易壁垒措施,客观上需要有一支熟悉WTO规则,尤其是WTO/TBT、SPS协定、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国际标准、指南、争端的人才梯队。因此,必须依据新的形势,尽快培养相应的专门人才,立足长远,为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5)积极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

推行ISO9000系列标准有利于促进我国质量管理水平向国际水平靠拢,使质量体系认证制度得到世界上的普遍承认,获得良好的国际市场信誉,避开技术壁垒。

2. 我国政府要尽快建立技术法规体系,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健全和完善认证制度,建立有效完善的国内技术贸易壁垒体系,使我国的企业有法可依,有法可行。

在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中,粗加工、低附加值的初级水平仍占很大比例,相当一部分农副产品及工业品达不到进口国的产品环境标准。因此,外经贸企业应提高环保科技水平,努力增加出口商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技术标准、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和环保标准;应熟悉WTO规则、相关法律、各种国际贸易条约和国际惯例,并以之为斗争的武器。对进口国以环保、检疫等为借口单方面设置的歧视性技术壁垒,或进口国将其国内的相关技术法规实施到境外,或进口国以隐蔽形式做出的各种技术贸易歧视,我国要依据WTO的有关规定通过外交途径与进口国进行谈判,或向世贸组织的争端机构(DSB)提出起诉,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技术法规与标准体系,并适时构筑我国国内技术贸易壁垒体系,使外国因害怕报复而尽量减少歧视性的技术规定。

3. 理性应对,科学发展。

(1)企业应形成畅通的信息通报体系,及时应对新标准、新变化,使问题早发现、早解决。

(2)企业要争取检验部门的支持,把他们请到企业,指导自己怎么做。请他们来有两个目的,一是设施如何完善,二是为缩短通关时间做好前期的准备。

(3)企业要完善设施。比如引进日本的X光异物检测仪,肉制品中夹带一根头发都能被检测出来。

(4)企业可聘请发达国家出口企业专家常年在按出口要求对员工进行辅导。

(5)企业要拥有自己试验基地,以利于进行源头控制。

(6)企业应积极利用政府在宏观管理和行业服务方面形成的合力:商务主管部门、技术与标准监督管理部门、检验检疫部门和行业组织、研究机构互动联合,对企业应对技术壁垒给予多方面的指导、提供有效服务和政策支持。

4. 建立良好的出口服务体系。

(1)政府部门要尽快建立制定企业行业的技术服务指南,为企业提供无偿的服务。尽管有50%的出口产品在“十一五”期间将得到国家提供的技术指南无偿服务,但还是远远不够的。

(2)加快完善出口技术服务体系,加强对国际市场技术准入条件和出口商品技术竞争力的监测,积极为企业跨越技术壁垒提供技术服务。这包括逐步健全符合国际规则和通行做法的认证认可体系,实施国家信息安全、农产品、环保产品等新的自愿性认证和跨部门认证,进一步规范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的实施,逐步完善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目录;稳步推进国际互认活动;积极参与认证认可国际规则的制修订工作。我国的企业要尽快熟知这些规则。

(3)检测水平上要与国际接轨。在美国,联邦政府的食品检测中心是40个,而在我国,国家级的检测中心有400个,进行资源整合有利于提高检测水平;标准的整合也是势在必行,目前国内的标准在内容上存在重复交叉,给产品出口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5. 研究国际经济发展,绕开技术壁垒。

绕开复杂、烦琐的外部技术壁垒,可以通过合资、独资、收购、兼并、投资等手段,进行企业的跨国经营,并带动相关产业跨越贸易壁垒。单独利用技术引进手段往往难以得到较为系统先进的技术,因为这些技术往往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所以需要引进外国投资。这些技术,生产标准,以及品牌和营销渠道有利于促进对技术壁垒的跨越。

三、结语

面对形形色色的技术壁垒,企业应该尽快了解规则,运用规则,以法律为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破解技术贸易壁垒需要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等方方面面的协同作战,尽早采取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贸易中技术壁垒所形成的障碍。我们应着重研究如何利用技术壁垒协议中的技术法规;合格评定程序的制定、批准和实施方面的具体要求,以及成员方应享有的权力;制定和实施标准良好行为规范的内容及成员方产品应享有的待遇,保护国家安全,保护人和动植物的生命和健康,保护环境和防止欺诈行为,促进调整优化国内产业结构,规范出口,让好的企业、合乎技术标准的出口企业能够脱颖而出,从而有利于我国企业的产品走向市场。

摘要: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贸易的自由化趋势,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技术贸易壁垒, 以阻止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进入本国市场。自加入WTO以来, 我国外贸出口企业遭遇到大量技术性贸易壁垒。本文从中国技术性壁垒的现状出发, 分析了企业出口贸易频遭技术壁垒的原因, 并结合当前形势提出我国的企业应采取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技术贸易壁垒,出口贸易,影响,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司法部法规教育司.WTO争端解决机制规则、程序与实践.法律出版社, 2000.

[2]曹建明, 陈治东.国际经济法专论.法律出版社, 2000.

[3]夏英祝, 祖书君.绿色壁垒和绿色壁垒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 2004, (1) .

[4]童霞.基于绿色壁垒导向的中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路径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 2006, (2) .

[5]陈善新.加强技术贸易壁垒应对措施的研究与应用.国际贸易问题, 2000, (9) .

[6]陈淑梅.欧盟技术贸易壁垒的形成及对我国的启示.东南大学学报 (哲社版) , 2003, (1) .

[7]刘晔.技术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经贸论坛, 2003, (1) .

贸易型企业 篇10

自2003年以来, 中国对日贸易的状况整体上保持着稳定中上升的良好趋势。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 从2003年起, 对日贸易总额从1019.1亿美元上升至2288.5亿美元, 增长幅度为120%;对日出口额从484.4亿美元上升至979.1亿美元, 增长幅度为113%, 进口贸易额从534.7亿美元上升至1309.4亿美元, 增长幅度约为160%。根据2011年1到8月的以上三项数据分析, 2011年的贸易总额和出口, 进口总额仍然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由此可见, 最近八年, 对日贸易已经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然而, “黄金时代”仍有瑕疵。近八年来, 中国对日贸易一直存在逆差, 并且贸易逆差数额八年之间增长了约为560%, 远高于对日出口的数额和增长速度。一定的贸易逆差的存在, 在国际贸易中被视为是合理的, 从2003年至2011年第一季度, 对日贸易逆差数额过高, 增长速度过快则应另当别论。这种现象的存在, 暴露出的是对日贸易中的种种问题。

二、对日贸易企业存在的问题

(一) 产品自身缺陷, 贸易壁垒成为拦路虎

中日贸易中, 很多企业由于出口的产品质量存在缺陷, 技术达不到日方的标准, 产品出口受到极大限制。各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压缩生产成本, 盲目地追求数量, 忽视产品的质量, 这不仅导致自身受损, 还引发日本对于中国这一行业的信任危机;另一部分企业对于日本设置的产品质量标准不了解, 技术标准不符合日方要求。例如早在2003年和2005年, 日本就在全国推行了大米和蔬菜认证制度, 中国对日出口的大米和蔬菜, 有时即使质量不存在问题, 却会因为不符合日方的这两大认证制度而碰壁。

如果将日方设置的贸易壁垒看作是中国对日贸易道路上的拦路虎, 那么这些企业就是主动将自己送入虎口的羔羊。根据相关数据显示, 近年来的中日贸易战中, 半数以上的起因就是产品质量问题和技术标准不一致, 只有解决好这两个问题, 才能尽可能的避免贸易摩擦。

(二) 贸易结构不合理, 加快产品结构升级

在国际贸易中, 技术落后的一方往往会因为以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为主导的结构而处于不利位置, 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存在着巨大的剪刀差。我国对日出口的产品中, 农牧产品, 纺织品, 生活日用品和能源产品占据了大部分比重, 科技含量高, 附加值大的电子产品, 机械和汽车船舶所占比重较小。而从日本进口的产品则恰恰相反, 汽车、机械的产成品及零部件, 电子产品占据了大部分比重。一进一出之间, 贸易逆差数额巨大也便不难理解。

近年来, 中国企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 但受薄弱的技术基础的限制, 短时间内想改变这种状况难度很大, 况且更多的中小型企业并未将此落到实处。以2011年第一季度浙江省对日出口贸易为例:一季度出口机电产品194.6亿美元, 同比增长22.4%, 低于全省出口平均增速1.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6亿美元, 同比增长24.3%, 仅高于全省出口平均增速0.1个百分点。浙江省作为全国科技实力领先的省份尚且如此, 由此可见, 中国对日贸易中的产品结构升级的步伐必须加快。

(三) 对日企业各自为战, 行业力量难整合

在对外贸易中, 本国同行业的企业对内是存在着竞争的, 但对外应当站在国家利益的角度上, 作为一个整体, 团结协作。唯有这样, 才能取得整体目标最优化。但国内部分企业经营者并未树立这种意识, 对日贸易企业之间存在着生产产品类型重叠, 互相压价, 侵犯产权, 在遇到指控和诉讼的时候, 不能做到统一对外, 行动不一致。

在现代企业中, 企业行会的力量举足轻重。在对外贸易领域中, 企业行会可以根据不同形势制定战略, 要求行业内的各企业按照战略统一行动;在面对倾向诉讼和指控的时候, 企业行会也可以组织起更多的行业, 联合应对。但是国内目前行业协会力量薄弱, 多数只有名义上的行会领导, 却难以将各家企业凝聚起来, 难以整合行业力量。这导致对日贸易中, 许多企业因力量有限而在贸易摩擦中失利, 直接导致了逆差数额增加。

(四) 突发事件反应迟缓, 缺乏预警机制

突发事件对于贸易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导致该国的贸易政策上的变化;二是导致该国或地区一段时间内对于某种产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或者是能从某国进口的产品急剧减少;三是影响原有贸易协议有效性。通过近年来的突发事件来看, 我国对日贸易企业整体上缺乏一种预警机制, 反应不够快。

以今年的日本地震为例, 4月份, 中日进出口总值为281.1亿美元, 较3月份的319.1亿美元减少了38亿美元。其中, 中国从日本进口为159.9亿美元, 对日出口为121.2亿美元, 进口和出口较3月份分别减少了27.8亿美元和10.2亿美元。而从贸易差额的角度看, 4月份的贸易差额为38.7亿美元, 不存在逆差。这是建立在进出口幅度均有所下降的基础之上的, 我国对日出口由于以农牧产品和生活必需品为主导所受影响不大, 但是我国汽车工业和电子产品从日本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数量大幅度下降, 而我国的汽车和电子行业面对这次的突发因素, 未能及时寻求原材料和零部件的替代者, 造成了日本汽车工业产值下降带动我国汽车工业产值下降比重更多。

三 、对策

(一) 以质量取胜, 技术标准相接轨

企业取得成败的关键在于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对外贸易中随处可见的贸易壁垒的约束作用下, 提高产品质量, 使其符合国际认定的标准是重中之重。对日贸易企业应当紧抓产品质量, 坚持走以质量取胜的路线, 并且和国际化标准接轨, 不给日方设置贸易壁垒提供任何借口。与此同时, 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出口产品的监管, 从生产环节开始, 对企业进行高标准严格要求;针对技术标准不统一的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可以举办关于技术标准的培训, 增强出口企业的技术标准化意识。

(二) 加强科技研发, 加快产品升级

不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永远无法摆脱贸易上的剪刀差。没有附加价值的产品在对外贸易中注定要处于弱势地位, 特别是面对着以高新技术产业著称的日本, 对日贸易企业应当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将提高产品的科技技术含量落实到行动上而不是空喊口号, 尤其对于中小企业。基于此, 对日贸易企业可以通过技术交流的形式吸收学习先进的技术并加以改造创新, 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

(三) 政府支持行会, 团结行业力量

针对对日贸易企业容易各自为战而缺乏行业统一领导的情况, 政府应当大力支持行会的发展, 使得企业信赖行业协会的力量。企业之间也应该加强相互合作, 共同应对风险挫折的意识, 避免恶性竞争, 相互拆台。同时, 行业协会有必要储备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律的人才, 应对起诉案件时能切实做到维护民族产业的利益。

(四) 提高敏感性和反应速度, 从容面对突发事件影响

政府应当发挥出自己在领导经济工作方面的作用, 从幕后调控走上前台。针对贸易对象的突发情况导致的该国或者地区的各项对外政策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政府应审时度势, 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根本, 相应地改变对对方的各项政策。企业自身应当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对时事的敏锐性。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不仅要看到自身现阶段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借此调整生产, 更应该看到未来的走势。从竞争的角度上讲, 蝴蝶效应也有合理之处, 一次突发情况或许是不幸, 但是势必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 可以被当做一个新的起点或者转折点来把握。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3—2011年度对日出口贸易数值.

[2]高晓寒.理性看待中国贸易摩擦现状.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 .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 篇11

中小企业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起到的作用愈来愈重要,但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融资,虽然我国在这一方面采取了诸多的措施,但从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小企业的融资依然是老大难的问题,加强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就有着实质性意义。

国际贸易融资特征及其方式

国际贸易融资的主要特征体现。从国际贸易融资的特征体现来说,主要体现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周转相对较快以及自偿性较强,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融资是相互依存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自偿性相对较强并在业务特点上较为鲜明,主要体现在融资期限短和业务流动性比较强等。另外就是国际贸易融资有着多样融资方式以及灵活的融资形式及手段。

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从传统的方式来说,信用证是国际贸易结算比较常用的支付方式,是以银行信用来代替商业信用,从而成为国际贸易当中买卖双方较为优良的结算方式。另外还有进出口押汇以及保函的融资结算方式。而在新兴的融资阶段方式上就比较的多样和灵活,这其中就涵盖着出口商业发票融资贷款以及信用保险项下贷款等。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及问题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重要性。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能够对银行的业务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中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对国际结算业务的发展比较有利,由于贸易融资的业务有着自偿性的鲜明特征,所以在银行面临的风险方面就相对较小。再者就是中小企业的国际贸易融资能对宏观的经济发展起到有效促进作用,可以结合国家宏观政策对经济的架构进行改善以及对国民财富进行积累,这样对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就比较重要。还有是能对国家贸易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问题。从我国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发展状况来看,在诸多层面还存有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的融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化,由于货币市场的缺乏完善就很难提供充分发展以及功能完善的货币市场。另外就是提供融资的金融机构的数量也比较少,能够提供融资的工具不多,在资金的供给后劲也不是很充足,还有是国家开发银行自身资本金比较有限,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比较单一化,现有融资工具的流动性还不充足。与此同时也比较缺少较为有效的对国际贸易融资风险加以防范的有效措施,国际贸易融资的业务量和市场的潜力没有得到有效匹配。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优化策略

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优化策略实施要能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首先最为基础的就是要能构建保障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发展的政府支持体系,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主要就是要对国外比较有经验的国际贸易融资的国家的相关法律进行借鉴,并要能够大力发展政策性以及地方性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的体系,创新发展专门面向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金融机构。还需创建系统全面的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服务信用担保体系,继续大力发展政策性信用担保机构,并着力于构建多层次及多方参与的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体系。

可以从商业银行层面进行加强,对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体系有效的改善,主要就是对银行机制的改革步伐要加快以及深化,构建灵活的奖励机制,对高层的管理人员国际业务素质进一步加强。针对中小企业的实际需求来积极的开发国际结算业务新品种,以及构建完善的融资风险控制机制和产品评价系统将定性和定量有效结合并形成最终结果,如此便能有效将防范工作得以完备。

还有就是要能够将内控机制进一步完善,从具体的内容上来看就是要制定覆盖所有国际计算和贸易融资业务岗位业务等内控制度体系。在内控制度的核心方面就是对交易从业人员控制加以有效强化,并要能够制定规范化的岗位制度以及严格操作程序及工作标准。商业银行要能在国际阶段业务的新品种方面进行积极开发,对国际贸易的融资业务范围进一步开拓,还要能介入商品交易的全过程来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

对中小企业贸易融资倾斜力度以及系统化管理的实施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对中小型的对外贸易企业国际融资业务要能保证融资的时效性以及和业务相匹配。再者要能够构建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体系,对业务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强,为能高效为中小型贸易企业融资进行服务以及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就要在高技术水平的人才培养层面进一步加强。还要能有效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渠道构建多元化的直接融资体系。

对中小企业的综合实力的国际贸易融资发展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加强,主要就是要能有效提升小型贸易企业的整体素质,对财务管理建设也要进一步加强,具体的措施就是要能使得中小型进出口贸易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进行规范化,对家族式的管理方式进行及时的解除,进而构建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和控制体系。还要能从外向型的中小企业进行着手,进一步的发展国际贸易的融资,中小企业要能够尽快转变观念树立风险成本的意识,加强对客户资信的管理和调查,中小企业应该建立健全出口风险内控体系。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对应收帐款风险的防范。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利用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和其他规避风险的途径。

小型贸易企业的人事安排 篇12

一、小型贸易企业人事安排概述

小型贸易企业是指由一人或数人提供资金设立的、企业员工人数低于50人的、经营规模较小的贸易企业。小型贸易公司在我国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小型贸易公司的经营范围一般比较小, 仅限于某个区域。小型贸易公司往往与当地的工厂进行合作, 活跃了我国的区域经济, 是我国市场经济的最基础组成部分。另外, 我国的小型贸易公司数量非常多, 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减轻了国家的就业压力。

小型贸易企业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合伙企业或者个人独资企业。与大公司、上市公司相比, 小型贸易企业的设立部门较少, 员工人数较少, 员工分工比较笼统, 公司管理制度不完善。小型贸易企业的经营规模都比较小, 员工人数也比较少, 部门划分简单。受到上述因素的影响, 小型贸易公司的员工除了负责本职工作外, 往往还要负责公司其他方面的工作。人事组织是小型贸易公司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二、小型贸易企业人事安排的目的分析

1. 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 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是企业组织管理的基本目的。要实现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 关键在于人和工具。人是指人才, 即员工的工作效率;物是指公司企业的工作辅助设施。企业通过提高企业的工作设施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比如实现工作全流程信息化必然比人工工作流程的工作效率要高得多, 且工作误差较小。然而, 小型企业的经营规模小, 对于工作设备的要求并不需要太高。因此, 小型企业要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益, 增加企业的盈利, 必然就要依靠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来实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包括提高员工的工作总量与工作质量。而决定员工的工作总量与工作质量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是员工的素质和企业的分工的合理性。综上, 小型贸易公司要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关键在于企业的内部分工和员工的素质。

由于企业规模中等偏小, 企业职能部门划分不像大企业的细致。有些企业仅设立几个必要的常设部门, 这是由企业的经营需求和成本要求决定的。由于部门设置数量比较少, 企业内部分工就比较粗糙, 往往一个员工实际上负责几类部门的工作。这种情况下, 小型企业内部要实现合理分工的难度是比较大的, 因为需要综合考虑员工的才能与优势, 作出统筹安排。企业的合理分工和效率提高都与员工的素质有关系。现代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由于小型企业的人才成本比较低, 因此人员素质大部分比较低。但是, 一个企业的人才素质高低并不是一个恒定的评价概念, 而是要根据企业目前所处的阶段来判断。小型企业招募人才时要根据企业的目前需求进行招募, 做到对员工的特长心中有数, 实行合理分工。合适的人加上合适的岗位, 才能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2.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降低人员流动率

人员流动率大是小型贸易企业常见的人事管理问题。小型贸易公司的福利制度比较不完善, 工作量比较大, 就业前景往往欠佳, 因此辞职率比较高, 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流动性大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来说是非常不利的。首先, 刚工作的人员的工作效率比较低, 人员流动性大代表这个企业的岗位上的人经常处于“刚工作”的状态, 企业的工作效率必然不高。其次, 人员流动性大不利于企业培养人才。一个企业如果处于发展的过程中, 必然需要员工素质不断地提高。而人员不断地流动就会打断企业培养的工作, 不利于企业人才的培养。

一般来说, 随着工作时间的增加, 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会逐渐增加, 人员的流动性就会降低。影响员工去留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待遇因素、地位因素、发展因素等等, 但是归根到底, 决定员工去留的还是这个公司的管理制度。科学的管理制度能够给员工安全感, 就好像生活有计划的人比生活随意的人更加可以给予别人安全感一样。科学管理有利于在公司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 加强对年轻员工的职业规划, 增加员工的认同感。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减少人员流动应当是小型企业人事组织的更深层次的目的。

3. 增强员工的整体素质, 提高企业的整体水平

小型企业受到劳动力成本比较少的影响, 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肯定比不过大型企业, 但是这并不是小型企业的必然缺陷。大部分的小型企业都面临缺钱的问题, 要实现员工福利与大企业相同的可能性很小。受到薪酬福利水平的影响, 小型企业在招聘时不需要也不能招聘精英。一方面, 精英对于薪酬福利更加挑剔, 一旦福利待遇不高流动性比普通员工要高得多;另一方面, 即使精英愿意留在企业里, 精英思维不一定适合小型企业, 小型企业的员工综合素质不一定能满足精英的管理需求。所以, 小型企业只要选用能力和薪酬与公司目前水平差不多的员工就可以了。

虽然小型企业招聘员工对员工的素质要求没那么高, 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水平不高, 要适应企业的发展速度, 就必须不断增强员工的总体素质。小型贸易公司的培训成本比较低, 要增强员工的总体素质, 关键在于日常的培养。通过合理的人事安排, 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 增强员工的总体素质。同时, 小型贸易公司的员工与老板的交流机会比较多。老板要主动与员工交流, 了解员工的需求与想法, 加强对员工的业务指导。

三、小型贸易企业人事安排的原则

为了实现上述的三个目的, 小型贸易企业在进行人事组织工作时要注意以下三个原则:

1. 以人为本原则

人本思想是中国企业管理思想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小型企业的企业人数比较少, 更加要坚持人本思想。人本管理思想源自我国的传统哲学思想, 其思想基础是“仁爱”和“以人为贵”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重视员工的尊严与价值, 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在过去, 很多企业仅仅将员工视为工具, 认为员工的存在价值就是提高企业的效益, 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人本思想是传统用人思想的转变。现在有许多大企业已逐渐转变了原本的用人思想, 开始把员工视为企业的一部分, 关注员工的幸福与价值, 关心员工的需求, 考虑员工的职业规划等。而中小型企业由于经营规模比较小, 许多企业主仍然没有转变旧的管理思想。一方面, 企业主无视员工的幸福与需求, 一味追求企业的经营效益, 必然会使得员工对企业缺乏感情与认同感, 最终导致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增大;另一方面, 企业的人员流动率大, 企业管理者对于员工的感情投入就必然会减少, 导致企业管理者对员工的需求关注度较少。这两方面相互影响, 最后导致恶性循环, 即企业的人员流动率不断上升, 新来的员工薪酬福利太低。为了打破这一恶性循环, 企业主必须改变自己的管理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和重视员工的尊严与价值, 为员工的幸福着想, 考虑员工的职业规划。虽然小型企业的经营成本比较低, 但是因为企业人数比较少, 坚持人本思想的成本比较低, 人本思想的实施效果会比大型企业更加明显。小型企业的管理者要信任自己的员工, 让员工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价值观念一致。同时, 企业要考虑员工的合理需要, 关心员工的生活, 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当企业获得盈利时, 要对员工有所奖励, 让员工与企业共进退。

2. 公平正义原则

在企业管理中贯彻公平正义的原则,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遵守法律规范, 严格遵守道德标准, 不能损害员工的合法权益。第二, 企业管理者在对待所有员工的时候, 要使员工的权利与责任、报酬与劳动相统一, 做到多劳多得, 少劳少得。第三, 企业管理者要做到赏罚分明, 建立一个有效的激励制度, 鼓励企业内的员工奋发向上, 增强工作的积极性。

我国的大多数小型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并不完善, 导致企业内的赏罚、薪酬分配等制度不明确。一个企业无论规模多小, 都要制定基本的管理制度, 尤其是薪酬分配方面, 要做明示。只有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 才能在企业中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减少同事之间的摩擦, 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3. 人尽其能原则

人事相宜、人岗相配是企业分工的目标追求。企业在进行分工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岗位与人之间的情况, 实现人尽其能的原则。小型企业比较常见的模式是家族式经营。家族式经营的经营模式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任人唯亲, 将亲人安插在工作比较少或者薪水比较高的职位, 完全不考虑员工的素质是否符合岗位的需要。这种情况容易打击到其他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影响到企业的发展。除了避免任人唯亲外, 企业管理者在分配工作时一定要对员工的基本情况了然于胸, 在分配工作或者分组工作时, 要综合考虑员工的个人素质和人际关机后才能决定。

四、某小型贸易企业具体人事安排

1. 合理分工, 明确职责

首先, 要根据企业的需求划分企业的职能部门。目前企业以确定的部门数量有四个, 分别是市场部、营销部、财务部和综合办公室。市场部的工作范围包括收集市场信息、制定产品价格、品牌推广等对外推广工作。营销部负责与客户沟通、售后工作等对外业务工作。财务部负责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工作。综合办公室负责公司后勤和人事的工作, 主要负责协调和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

其次, 确定各个部门的人数。在四个部门中, 营销部和市场部的需要人数最多, 财务部和综合办公室的人数较少。营销部和市场部需要更加活泼、语言表达能力强的人。财务部需要专业的财务管理人才, 人数在1~2人即可。综合办公室要负责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事项, 需要有人力资源管理基础的人员, 大约在2~3人。

最后, 根据公司员工的具体情况, 将员工分入各个部门里。某公司目前有14个员工, 根据公司员工的情况, 决定市场部分配4人, 营销部5人, 财务部2人, 办公室3人。

2. 制定合理的激励制度

公司的激励制度一般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第一, 考虑到市场部和营销部的工作比较辛苦, 因此市场部和营销部可以按照底薪+提成的方式进行奖励。第二, 设置年尾奖金制度, 按照企业的年度盈利按比例确定奖金总额;第三, 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可以采取股份奖励的方式, 对老员工进行奖励;第四, 对于工作表现优异的人可以考虑升迁。最后, 要注意上述所有的制度规定要以书面的形式公开。

3. 加强与贸易伙伴的交流

某企业要加强与贸易伙伴之间的交流, 通过与贸易伙伴的交流, 加强售后服务, 提高服务质量, 有利于与贸易伙伴的长期合作。工作方面, 可以开展交流活动, 邀请企业贸易伙伴对企业的业务进行交流指导

4. 要重视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到了企业发展的中期阶段, 随着企业规模扩大, 人数增加, 一定要建立起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另外, 企业管理者要重视企业的管理信息化问题, 在企业盈利的范围内加大对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投入, 让企业的设备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工作中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工作效率, 拉开与同行之间的差距。同时, 将信息技术运用于工作中有利于改善工作环境, 减轻员工的工作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 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企业的竞争。企业人事组织是企业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小型贸易企业也不例外。它关系到提高企业工作效率, 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 最终实现企业不断发展的目的。小型贸易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贸易特点, 针对具体情况确定企业的内部分工。同时通过建立激励机制, 加强与贸易伙伴的交流与沟通, 不断增强员工的整体素质, 提高企业的整体能力, 使得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摘要:小型贸易企业是我国市场的重要主体,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促进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 作为一个单独个体而言, 小型贸易企业的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比较低, 人事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 这些缺陷逐渐局限到企业的发展。因此, 即使是小型贸易企业, 也必然要正视企业中的人事安排问题。本文分析了小型贸易企业人事安排的目的、原则, 再根据分析的理论对某企业的人事进行组织安排。

关键词:小型贸易企业,人事,安排

参考文献

[1]贾婷, 孙勇.我国小型出口贸易公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 2008, (5) :36-40.

上一篇:高校科技发展下一篇:生产要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