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游记看执行力

2024-06-07

从西游记看执行力(共10篇)

从西游记看执行力 篇1

从《西游记》看校干的执行力

作者:佚名新闻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52

更新时间:2011-5-27

——薛振利校长在领导干部会议上的讲话(2011-5-27)

执行力是实施战略、实现目标的运作能力,是关系事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执行力其实就是“做”的能力,即选用合适的人用科学的方法去做正确的事。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弟子:“一滴水何以不干涸?”弟子无人能答。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哪怕你再身居高位,都是一滴水,而你的职责,是创造大海——高效的团队。一个执行力强的团队,基本上要有四种人:德者、能者、智者、劳者。德者领导团队,能者攻克难关,智者出谋划策,劳者执行有力。

德者居上。唐僧是一个目标坚定、品德高尚的人,他受唐王之命,去西天求取真经,以普渡众生,广播善缘。要说降妖伏魔的本领,他连最差的白龙马都赶不上,但为什么他能够担任西天取经如此大任的团队领导?关键在于唐僧有三大领导素质:首先,目标明确、善定愿景。作为一个领导,能够为团队设定前进目标,描绘未来美好生活是必要素质。领导如果不会制定目标,肯定是个糟糕的领导。唐僧从一开始,就为这个团队设定了西天取经的目标,而且历经磨难,从不动摇。一个组织,也应选择这样的人做领导,领导本身就是组织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只有他自己坚定不移地信奉组织的文化,以身作则,才能更好地实现既定目标。其次,手握紧箍,以权制人。如果唐僧没有紧箍咒,估计早被孙悟空一棒打死,或者使唤不动他。这也是一个领导的必备技能,一定要树立自己的权威,没有权威,也就无法成为领导。但是唐僧从来不滥用自己的权力,只有在大是大非的时候,才动用自己的惩罚权,这是有借鉴意义的,组织赋予的惩罚权千万不要滥用,奖励胜于惩罚,这是领导艺术的基本原理。第三,以情感人,以德化人。最初的时候,孙悟空并不尊重唐僧,老觉得这个师傅肉眼凡胎、不识好歹,但是在历经艰险后,唐僧的执着、善良和对自己的关心也感化了孙悟空,让他死心塌地保护唐僧。作为一个领导,情感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在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中国人往往是先认可人,再认可事,对事情的判断主观性比较大。所以在塑造团队精神的时候,领导一定要学会进行情感投资,要多与下属交流、沟通,关心团队成员的衣食住行,塑造一种家庭的氛围。总的来说,作为领导,要用人为能,攻心为上。目光如炬,明察秋毫,洞若观火,高瞻远瞩,有眼光就不会犯方向性的错误。

能者居前。孙悟空可称得上是领导最喜欢的干部,之所以最喜欢,不是因为孙悟空优秀又没有缺点,而是因为他能力很强,但有缺点。这才是最应该用的人才,为什么?假设一个人能力很强,人缘很好,理想又很远大,这样的人往往不甘人下,很容易另起炉灶。孙悟空有个性、有想法、执行力很强,也很敬业、重感情,懂得知恩图报,是个非常优秀的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如何才能留住他,如何提升他的忠诚度,这要靠领导艺术,靠组织的文化。在《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唐僧赶走过两次,第一次是刚刚认识不久,孙悟空打死了几个强盗,遭到唐僧斥责,结果孙悟空一生气,自己走了,但后来在东海龙王那里,看了一幅画,说的是张良三次为黄石老人桥下拾鞋,谦恭有礼,后被黄石老人授于天书,成就了张良传世伟业的故事,老龙王说:“你若不保唐僧,不尽勤劳,不受教诲,到底是个妖仙,休想得成正果”,孙悟空一盘算,觉得有道理,自己被唐僧搭救,而且还可以变妖为仙,自己怎么能这么轻率地就走了呢?所以后来他又回到了唐僧身边。第二次被赶走是三打白骨精后,唐僧决意不能留他,悟空无奈,只好离去,但“止不住腮边泪坠,停云住步,良久方去”,但已经心系唐僧,一听说师傅有难,马上不记前嫌,重新回到队伍中去,还要在东海里沐浴一下,生怕师傅嫌他。唐僧用什么方法让孙悟空这么死心塌地?首先得有规矩,得有紧箍咒。规矩是权威,唐僧如果没有了权威,估计孙悟空早不把他放到眼里了。同样的,组织的制度也要有权威,制度的执行一定要严格,不管刚开始推行的时候有多少阻力,但只要坚决执行下去,逐渐就会形成一种氛围与文化,让大家自觉地去遵守。但制度的力量是有限的,制度只能让员工不犯错,但要让员工有凝聚力,与组织同心同德,还要靠情感,唐僧就是靠他的情感管理,用他的执着和人品感化了孙悟空。没有修成正果的目标和愿景,孙悟空也许中途就回去了;没有师徒的情分,估计孙悟空也不会这么卖命;当然,如果没有偶尔的紧箍咒,也许悟空早酿成大错。但孙悟空不能成为一个好领导,什么意思呢?孙悟空最大的乐趣是降妖伏魔,常说“抓几个妖怪玩玩”,他虽然不近女色、不恋钱财、不惧劳苦,但是他天性顽皮、口无遮拦,常常随性而为。如不有意控制,无法成为一个卓越的领导。孙悟空的另外一个缺点就是爱卖弄,有了业绩也就在别人面前显示显示,而且得理不让人,这显然也影响了他继续发展的可能。

智者在侧。猪八戒是个什么样的角色?从好的方面看,他虽然总是开小差,吃的多、做的少,时时不忘香食美女,但是在大是大非上,立场还是比较坚定,从不与妖精退让妥协,打起妖怪来也不心慈手软;生活上能够随遇而安,工资待遇要求少,有的吃就行,甭管什么东西,而且容易满足,最后被佛祖封了个净坛使者,是个受用贡品的闲职,但他非常高兴,说“还是佛祖向着我”。更为重要的是,他成为西天枯燥旅途的开心果,孙悟空不开心了,就拿他耍耍,有些脏累差的活,都交给他,他虽有怨言,但也能完成。如果没有猪八戒,这个旅途还真无聊。另外,猪八戒的另外一个优点就是对唐僧非常的尊敬,孙悟空有不对的地方,他都直言不讳,从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唐僧作为领导的协调和管理作用。从不好的方面看,他经常搬弄是非,背后打小报告。另外,在忠诚度方面也差,尤其是刚加入取经团队的时候,动不动就要散伙走人,回高老庄找媳妇,一点佛心都没有,而且影响了团队的团结和睦。之所以说猪八戒是个智者,完全是站在当今社会的角度。现代社会,员工的压力都很大,如何做一个快乐的人,就要用到猪八戒的人生哲学了。当然,八戒的人生哲学,只是我们在遇到挫折失败时候的一种自我解脱,不能成为自己的主流价值观。首先,不要过于强求。佛曰:人有七苦:生、老、病、死、怨憎、别离、求不得。每一种苦都让我们伤心欲碎,但我们能否就此一蹶不振呢?当然不能,这就要学习猪八戒的处世哲学了。八戒由仙贬妖,而且还成了猪妖,可谓人生不顺,但他过得很快乐。领导干部有时在职位、待遇等个人发展上不得志,是难免的,要学会解脱,不要过于强求,这是人生一大智慧。其次,不要过于压抑。作为中层压力大,上有领导,下有员工,所以要学会自己找乐。八戒压抑不压抑?不但没了老婆,自从跟了师傅,就没吃饱过。但八戒很厉害,人家见人参果就吃,见美女就泡,见妖怪就打,见地方就睡,这叫活得洒脱。不要过于压抑,是人生的一大智慧。有人做过统计,现代女性最想找的老公是猪八戒型的,道理很简单,唐僧太古板,没情调,悟空太机灵,没安全感,只有八戒又幽默,又有情调,还比较实际,是个理想的老公。

劳者居中。如果唐僧这个团队只有他和悟空、八戒三个人,那还是有问题,唐僧只知发号施令,无法推行;悟空只知降妖伏魔、不做小事;八戒只知打打下手、粗心大意;那担子谁挑、马谁喂、后勤谁管?可见一个团队,各种人才都要有。沙和尚是个很好的管家,任劳任怨,心细如丝。他经常站在悟空的一面说服唐僧,但当悟空有了不敬的言语,他又马上跳出来斥责悟空,护卫师傅,可谓是忠心耿耿,对于这样的人,一定要给予恰当的地位和关怀。沙和尚忠心耿耿,他是唐僧最信任的人,但属于那种有忠诚度但能力欠缺的人才,领导喜欢用,但如果重用、大用,就会造成团队的战略决策失误。总的来说,唐僧团队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关键在于这个团队的成员能够优势互补、目标统一,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效用,每个人的执行力充分发挥,所以形成了一个越来越坚强的集体。

从《西游记》反思我们的管理,有些工作不能得到很好地执行,最大的原因是人的问题,而人却有着很大的共性,归结起来大概有四类:

一、聪明之人

有人发现,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然而,最聪明的人往往也是最容易自行其是、独行特立之人,他们最不愿意按照规章制度行事,认为规章制度是给那些老实人设立的,认为规章制度是妨碍创造性的,所以,他们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事,觉得这样做会更好!当上级布置一项工作或出台一份文件时,他们不是考虑怎么贯彻落实,而是先质疑,发一通牢骚,然后筛选,符合口味的传达一下,不符合的不理会或变味传达,更有甚者,整件事或整个文件丢在一边,就这么无声无息的消失了。那么,这样发展下去,一个学校就有多种做法,学校的指令就像菜市场的物品,大家都在讨价还价。还有一类聪明人,他们自己觉得自己很聪明,当别人提出一套做法的时候,他好像也很清楚,但他们总觉得是别人先提出的,心里就不爽。或者,你提出一种做法时,他就会提出一千个理由来反驳,可他自己就是提不出什么好主意来,他们努力为自己的“不执行”找理由和找原因。或者是他们可能在表面上愿意执行,可背地里却自己搞自己的一套,尤甚者还煽动其他人不执行。

二、懒惰之人

懒惰之人的特点是对事情没有积极性,懒惰是人的天性之一,是执行力的天敌,它是一种不良习惯。懒惰之人通常都有其说法和理由,解释懒惰是一种哲学思想,说什么只有懒惰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懒惰与糊涂是人生最高境界的具体表现。有的人就说,我不是懒惰,我是无为而治,还有说是推行人性化管理,等等。

三、不认真之人

做事认真不认真是一种态度、是一种责任心问题,而不是技术水平和文化水平,正如有人说的一样:“态度决定成效!”、“性格决定命运!”就是这个道理。有人做过调查,说同样的机器在日本或者德国会造出质量特别优秀的产品,可到了港资企业或者台资企业会差一级,到了本土企业又差一级?他们发现原因就是人在执行时认真不认真的问题。做事不认真,有很多时候是校干对工作本身就没有认真要求造成的。《孙子兵法》:“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孔子教育学生:“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四、三分钟热度之人

三分钟热度之意是做事虎头蛇尾,开始时轰轰烈烈,热情高涨,做到一定时候,或者碰到困难,遇到挫折,然后就临阵退缩,半途而废。或者雷声大雨点小,开始信誓旦旦,过后敷衍塞责,不了了之。

执行力来自胜任力,胜任力源自素质力,试想,让一位不能胜任其工作的人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无疑是事倍功半的。因此,就校干个人来说,其四项素质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一、认知能力

主要指—个人从自我角色出发的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比如,决策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能力、有效利用资源的能力等。这些能力不像具体的专业技能那样容易测量,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些能力更为重要。

二、适应能力

通俗地说,是适者生存的能力,也是随着内外环境变化而懂得自我调节与校对的能力。比如,一个校干,如何融入学校,以不断调节自我去适应校内外“软硬”环境的变化,从而逐步表现和发挥出自己过往的特长与工作能力。

三、交往能力

与人打交道的方式方法,也属于一些胜任力的范畴。所谓平易近人,自然获得别人的好感。在工作中的,人际和人脉关系很大程度上为业务的展开和提升业绩做出铺垫。试想,自吹自擂者会得到老师的认同吗?

四、沟通能力

这是与人际交往紧密联系的,而且是做为一个成功职业角色必不可少的技能。比如,一名主任,在学校中,该职位随时随地都需要与人打交道,上对校长负责,下对教师管理检查,容易受夹板气。而且许多“是非曲直”不很清晰,沟通能力尤为重要。

执行力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的执行力,另一个是单位的执行力。单位的执行力不是每个人执行力的简单相加,而是整体与部分之和的关系。很多工作执行不力,除了校干个人的原因外,学校的问题在更大程度上导致执行不力。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

一、目标不明确

目标是执行的前提,没有目标,执行就无从下手,更不用谈执行力了。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远、中、近期规划,但真正了解计划的教师有多少;学校要创特色,但有多少老师参与其中。多是校长在跳独角戏。这种目标的不明确或不理解导致了执行的低效。

二、制度不合理

有些制度不合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过于繁琐不便于执行。在制订相关制度和规定时一定要本着合理的原则,制度的出发点是为了规范其行为而不是一种负担、不是压制。完善制度时一定要实用、可行,有针对性。而且,制度一旦下发就必须执行,不能打和牌。

三、考核机制不完善

工作的监督如果得不到严肃的对待,清晰而简洁的目标并没有太大意义。很多事情就是因为没有及时监督与控制而错过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时机,小问题变成了大问题。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没人监督,二是监督的方法不对。前者是只要做了,做的好与坏没人管。或者是有些事没有明确规定该哪些人去做,职责不明确,所以无法考核,导致有事情的时候没人负责。后者是监督或考核的机制不合理。

四、激励方式不到位

激励制度不到位,给教师的感觉是学校只注重结果而不重视精神和思想。通常投机取巧的人善于做表面工作,而踏实做事的人反而不擅长这些,结果一考核,踏实的人反而不合格,而投机取巧的人却合格了,奖励就这样被窃取,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认真工作教师的积极性。由于考核的偏差,出现该奖励的没奖励,该受惩罚的没受到惩罚,或者平庸的人受到了奖励。其结果是在学校中建立起错误的工作导向,老师不是向业绩努力,而是向好的业绩评价方向靠拢,不但使人对奖罚失去应有的尊重和信任,也导致学校执行力的低下。

五、学校执行力文化缺乏

许多校干对学校文化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系统性规划不足。在文化建设中,存在为文化而文化的现象,学校文化缺乏自身的特色。更多的时候是面子文化和熟人文化在学校中占主导地位。“面子文化”导致不少校干、主任不愿或不敢面对现实,不敢实事求是,本来是简单的工作问题,由于面子的存在,不能够坦率指出老师的缺点或不足,往往采取迂回策略或者商量,使对方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这种沟通方式,在带来表面和谐的同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对于校干来说,提升执行力有哪些原则可以遵循呢?

1、追求绩效。

2、以人为本。

3、赋予责任。

4、尊重事实。

5、全局视野。

6、有效沟通。

7、聚焦优先。

8、善于行动。

9、创新发展。

10、平衡有度。这就是管理的十大基本原则。学校可以根据管理对象的不同,把这些原则具体化,从而使管理发挥真正的作用。

从西游记看执行力 篇2

在《西游记》主要的人物形象中, 猪八戒代表了“本我”, 他好色、好吃、好货, 放纵本能的欲望而不加约束;沙僧代表着“自我”, 他平凡, 既不无欲无求也不贪婪妄为;而唐僧自然就扮演着“超我”的角色, 他是被理想化了的人物, 虽然自身也有“本我”的潜意识在作怪 (例如胆小、优柔寡断) , 但也可算得上是到达佛家“无我”的最高境界的人了。那么剧中最重要的人物——孙悟空代表了什么呢?我认为他是这三种人格的综合体, 他既有着无法无天的野性 (即“本我”) , 也为了寻求真知而压抑自己 (“自我”) , 更在取经途中体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 (“超我”) 。可以说, 孙悟空的成长便是从“本我”到“超我”的升华过程, 也是文明逐步发展而牺牲人性的体现。

接下来, 让我们结合《西游记》, 从孙悟空的具体形象中来看看文明与人性的关系:

文明与人性的关系可以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是文明对人性的作用, 这是二者关系的主要方面;另一部分则是人性对于文明的反作用, 从特定的角度来看, 它是可以产生积极效果的。

一、文明对人性的作用

从上文的阐释中我们可以知道, “文明”与“人性”是“超我”与“本我”的另一种体现。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 “本我”是要受到“超我”压制的, 正如《西游记》中唐僧与猪八戒的师徒关系。文明与人性的关系也是如此。在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中, 同样体现着这种关系。如孔子学说中的“克己复礼”[2], 所谓“克己”, 就是克制自己的私欲, 即压抑人性, 而“礼”则代表了文明, “克己复礼”就是指约束自己, 使言行符合于礼。这正是文明对人性压抑的体现。压抑“本我”而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修养, 与整个社会文明政治、经济、文化秩序的稳定和推进是一个和谐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过程。文明的发展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恪守既定的行为规范, 限制自我私欲的膨胀, 从而使各个成员和谐相处。因而压抑是必然的, 文明是在压抑人性的基础上才得以形成。在一定限度内, 社会成员压抑“本我”的程度越大, 社会的文明程度发展的越高。孙悟空在大闹天宫时, 并不懂得压抑“本我”, 为了使自己得到合理的社会地位, 他任性妄为、无法无天, 试图成为社会秩序的建立者, 想要过一种“不伏麒麟辖, 不伏凤凰管, 又不伏人间王位所约束, 自由自在”的生活, 甚至认为“皇帝轮流做, 明年到我家”, 这些都体现了最原始的不安与叛逆的人性。然而在取经的过程中, 他任劳任怨, 相当程度上表现了对师傅唐僧的顺从与尊敬, 在面对观音等仙人时, 也基本认可了他们之间的尊卑地位, 这不能不说是文明对人性的压抑所产生的结果。

然而文明与人性并不是绝对成反比的, 当这种压抑到达一定程度时, 它便不会再无止境的延续下去了, 也就是说, 人性的压抑是有限度的, 当它达到可承受的极限时, 便有可能脱离反比关系, 甚至单方面的停滞不前。压抑“本我”并不代表消灭“本我”, “本我”存在于人的潜意识当中, 可以隐藏但是无法根除。因此, 文明不断的前进发展并不代表人性的不断消亡, 他们之间的绝对反比是不成立的。孙悟空取经的最终皈依了佛门, 得道成仙, 可以说他已经达到了一种“超我”的境界, 然而他最终也没有消灭“本我”, 只不过他已经能以一种成熟冷静的方式限制自我的欲望。在《西游记》中, 常常是在孙悟空拿出金箍棒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 师傅的紧箍咒使他痛苦不堪, 这便是“本我”与“超我”的矛盾。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本我”始终深埋于意识的底层, 在不超出限定的范围内被压抑, 到一定程度时便会与“超我”形成一种和谐的局面, 而这种局面会反过来保护“本我”不再受到进一步压制。所以人性对文明的妥协可以看做是它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 在合理的范围内, 人性收敛锋芒、融入社会, 为的是求得一己的容身之所。

二、人性对文明的反作用

斯皮罗在《文化与人性》[3]中说:“社会系统和个性之间有回馈关系, 因此社会系统产生那些个性需要, 而个性需要反过来又在社会系统的运行中得到满足并激励社会系统的运行。”由此可以看出, 孙悟空的个性特征并不是平和的社会中突兀的反叛, 而是那个时代社会文明的需要, 并且又反过来作用于社会文明, 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表面上看, “本我”似乎总是在对“超我”妥协, 一味的退让以求和谐的相处局面, 然而也应看到, 文明也是在满足人性的发展基础上逐步建立的, 只有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性的需要, 才有可能让社会成员自愿或者不反抗现有的社会秩序。孙悟空的形象是反叛的, 但是这种反叛从某种程度上也正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而他受到惩罚只是暂时的, 最终他还是得到了社会的肯定、位列仙班。

我认为, “本我”的显露有时是为了更好地造成“超我”的完善。孙悟空大闹天宫并不是想建立新的神仙系统, 他并没有对现有的社会秩序和文明提出质疑, 反而是他的叛逆中不自觉的遵循着这种秩序, 这并没有触及当时社会的根本利益。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他又为什么要追随唐僧西行取经?这里面不能不说没有他的私欲所在。他大闹天宫无非是想得到一个被人肯定的社会地位, 他嫌玉帝给他的“弼马温”官职太小, 所以他反叛;而当他们让他做“齐天大圣”的时候, 他又安分下来;可是当他知道他这个“齐天大圣”只是有名无实, 并不受人尊重, 甚至连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也没他份的时候, 他又反了。至于去西天取经, 甘心受唐僧的钳制, 也是他因想要修成正果而不得不做的妥协, 当他最初跟唐僧闹翻后, 东海龙王仅仅几句劝说“……你若不保唐僧, 不尽勤劳, 不受教诲, 到底是个妖仙, 休想得成正果”[4]就让他默然, 而后悔悟, 不能不说是“本我”的私心作

浅谈霞浦白鹭坑畲族小说歌的歌词题材及文化传承

吴思思 (厦门大学艺术学院2011级民族音乐学专业福建厦门361000)

摘要:霞浦白露坑畲族小说歌因其丰富的歌词题材为提高畲族同胞们的文化水平颇有裨益。听了小说歌不仅知道每个朝代的人物典故, 本民族历史、自然知识, 而且可以从中学到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 因而大为流传。本文从霞浦白露坑畲族小说歌的题材为基点, 对畲族小说歌所承载的文化进行挖掘研究。

关键词:畲族;小说歌;文化传承

一、歌词题材

(一) 历史故事题材

霞浦白露坑畲族小说歌中的历史故事题材的曲目有十分繁多, 通过记录历史故事使畲族同胞对畲族的历史甚至是汉族的历史以及名人事迹有了很多的了解, 比如有《钟良弼》《三请诸葛亮》《吕蒙正》等等。

因曲目繁多, 本文择取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故事题材曲目《钟良弼》为例子进行介绍。根据历史上“畲民童生争取入学权利”这一故事题材改编成的小说歌《钟良弼》等。这首小说歌篇幅相对简短, 故事情节也相当简单, 但唱者每当演唱该首小说歌是则眉飞色舞, 听者则总是津津有味, 觉得能够引起他们的共鸣。认为本民族先辈面对民族歧视, 敢于抗争, 为本民族的争了口气, 他们以自己的祖先为荣, 能够使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加强。于是, 一百年来, 此歌一直在畲区广泛流传。

《钟良弼》歌词截选:

好个姓李抚院官, 良弼告赢大威风,

二十四拜谢抚院, 退行百步出衙门。

良弼回转福宁来, 回转福宁考秀才,

福州主考扛到场, 抚院告示带身贝。

五县童生上科场。六姓百姓一样相,

文章进入主考看, 良弼做的好文章。[1]

该选段表现了在福建巡抚李殿图主持正义, 钟良弼终于考取福宁府秀才, 名动全省。这个历史的事迹被霞浦畲族歌手编成歌谣, 在闽东地区广为传唱, 百唱不厌。这样的一首小说歌再现了畲族人民的一些历史, 歌唱这些歌谣使人们重温一段完全属于畲族人民自己的历史。通过《钟良弼》这个例子, 可以感受到历史故事题材让畲族人民了解历史, 并且形成历史自豪感, 使得不上私塾的畲族同胞一样可以了解历史。

怪。然而“本我”在这时候显现, 你能说他错了吗?如果没有悟空的大闹天宫、地府, 又怎么会衍生出他后来为求社会认可而走向完善自我的道路上来的故事呢?如果没有他暂时委曲求全、保驾护航, 唐僧师徒又如何得道成仙修成正果呢?悟空的人性在这里并没有阻碍他的成长, 反而助他走向完满。取经路上, 多少不平事其实可以不去沾惹, 可是悟空不肯, 他的性格是冲动的、冒冒然的, 但也因为他的路见不平除恶扬善, 才让社会文明的秩序更加稳固, 修补了社会系统中缺失的不完善的部分。由此也可以看出, 人性对文明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哲学上说, 事物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文明与人性也正是如此, 不论这种作用那个是大是小, 看得见或看不见, 都不能否认它的存在。文明因人性的抑制而发展, 也随人性的发展而发展, 这种关系是复杂的、矛盾的, 同是也是必然的、和谐的。就如弗洛伊德所思考的:到底文明值得我们的人性最终做出多大的牺牲与让步?这始终是个无法定论的问题。要想使社会和谐有序的发展, 要想让社会成员自愿为文明做出统一的牺牲行为, 首先就要妥善处理文明与人性的关系。封建大一统时期甚至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文革时期, 都因过于压抑人性, 最终无法维持长久稳定的社

(二) 爱情故事题材

在畲族小说歌曲中爱情故事题材也是十分丰富的比如有《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英台十送》《白蛇寻夫》等等。对于人间美好爱情的描写淋漓尽致, 在当时的时代具有冲破社会束缚, 代表了一种先进的爱情观念, 双方为追求幸福做出不懈的努力, 他们不被世俗的观念所阻碍, 这样美好的爱情在畲族同胞中广为传唱, 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择取我们十分熟悉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例子进行介绍, 这个故事在畲族中也广为流传, 畲族小说歌以另外一种独特的形式记录下了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梁山伯与祝英台》歌词截选:

英台十六在家乡, 出门游甥映花场,

人讲杭城好书语, 要去杭城读文章。

未问哥兄问爷娘, 要去杭城读文章,

听讲杭城好书语, 孔子先生字高强。

爷娘便答英台娘, 女人怎做读文章,

都是男人你是女, 夜来由敢共眠床?

爷娘那肯分我去, 女假男装去读书,

时时用计放身上, 那个学生共本师。[2]

该选段深刻的表现了祝英台的形象, 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 祝英台只好心里羡慕那些读书人!祝英台最终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 娘, 我要到杭州去读书, 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 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 只好答应了。该选段是这首小说歌的开头, 简洁的描写了祝英台的形象, 为下来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础。通过这首小说歌表现出流传很广的爱情故事, 在畲民中也广为传唱。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一部描写爱情故事的小说歌题材教育了畲族同胞们对爱情的坚贞以及对封建恶势力的痛斥, 从而这样的题材深入人心。

(三) 自然知识题材

除了以上的两种题材, 自然知识题材同样是十分丰富, 通过对于这种题材畲族同胞们能了解许多自然知识, 这样便于他们农作或者生活中都有许多帮助。这种自然知识题材有《二十四节气》《时节歌 (一) 》《时节歌 (二) 》等等。

本文择取《二十四节气》这首小说歌进行介绍, 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描写, 使畲民们对当时自然规律的掌握通过歌曲的会秩序。

一部《西游记》, 不仅是佛、儒、道三教思想融合的作品, 更是精神分析学说的艺术先驱, 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关系的范本。希望《西游记》和弗洛伊德的理论能给我们、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摘要:《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在阅读这部书时, 如果采用一个新的视角, 结合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将“文明”与“超我”对应、“人性”与“本我”对应, 那么我们会看到这是一部讲述人性从最初走向完满的过程的著作, 文明从缺失走向成熟的建立过程的著作。文明与人性是相互制约的, 在发展过程中, 文明会压抑人性但不能消灭人性, 当文明达到一定高度时, 能更好的促使人性的展现, 反过来看, 当人性自我约束为文明服务后, 也能提升文明的高度。

关键词:“文明”与“人性”,“超我”与“本我”,文明压抑人性,人性自我保护,人性帮助文明发展

参考文献

[1]《法国大拉罗斯百科全书》, 1961年版, 法国。它解释“文明”一词为:一是指教化;二指一个地区或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精神、艺术、道德和物质生活的总称.

[2]《颜氏家训·归心》:“君子处世, 贵能克己复礼, 济时益物。”.

[3]斯皮罗M.E.著, 1999年版,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4]《西游记 (上)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版, 第183页.

[1].《西游记 (上)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版.

[2].《西游记 (下)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年版.

从《西游记》看生命的精彩 篇3

关于唐僧的三个徒弟,网络上也曾有这样一段精彩的说法:孙悟空的话是,妖怪,看你还往哪里跑!八戒的话是,咱还是散了吧,大师兄回花果山当你的大王,三师弟回你的流沙河,我回我的高老庄。沙僧的话最少,大师兄、二师兄,妖怪来了。

围绕以上的话题我曾设计了一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中提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是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使学生思考在面对这些困难时,人们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过程,不同的人又会有怎样的应对方式。结合自身的经历思考自己面对这些问题时会是怎样的,结果会是什么样的,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方式等。活动中引出以上提出的网络上关于唐僧徒弟的被浓缩了的语言以及关于《西游记》的另一句话“有背景的妖怪都被带走了,没背景的都被乱棍打死了”,并引导学生重新解读之。

唐太宗初年,著名僧人唐玄奘私自越境,经新疆、中亚等地到天竺(古印度)去研究佛经,历时十七年,行程几万里,取回佛经六百多部。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空前壮举,震动中外,引起种种传说。想那玄奘,在大唐已是著名僧人,即使守在大唐,一样会衣食无忧,生活富足;即便他无性,“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即使他也“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但面对来自大自然的“三灾利害”,他又该如何面对?如何克服?在《西游记》中有孙悟空来帮他降妖伏魔、趋避三灾利害,那么在唐太宗初年,谁才是玄奘真正的悟空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自己。

网络上的话语很经典,也很耐人寻味:几百年前交通不便,道路崎岖,人烟稀少,而且是私自越境西区研究佛经,历史十七年,行程几万里,那么“妖怪”来了,对与玄奘来说自然是在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对于我们生活在现代的普通人来说,虽然生活相对稳定,不用跋山涉水且生活富足,但也很难一帆风顺,如学习遇到困难、考试紧张、感觉有个同学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父母离异、至亲丧失等等,每个人在生活中也都会经历这些或大或小不同的磨难,玄奘遇难有三徒弟,我们又该如何面对呢?如果只是一味的抱怨困难,不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人生必将一事无成,穷老一生。“还是散了吧”或回花果山,或回流沙河对于玄奘来说,或许意味着我已经很努力了,但西去的路实在太难了,我已是学有所成,即使回到大唐,我一样可以很好的生活,何苦自寻苦难,要不放弃了算了。人在经历磨难和重大选择时内心难免会有矛盾,更难免会为了坚持或是放弃而自我激烈的斗争。一个自杀后被救的人曾这样描述自己被救起那一刻的感受,“当我被救起的那一刻,我的内心充满了恨,我恨他们剥夺我选择死亡的权力”。人生就是不断选择的过程,积极面对是一种选择,放弃也是一种选择。因此当我们遇到困难或者说是面对选择时,是后退一步,放弃挑战,还是向前跨一步,享受成功,全在于我们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一种人生信念。一位伟人也曾说过,人的精力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朋友背叛有我的原因或许也有他的原因、学习遇到困难或者补上欠缺的课程或者寻找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考试紧张找到原因积极面对,至亲丧失悲痛过后依然快乐的生活告慰他们的在天亡灵,是的,看“妖怪”你还往哪里跑!我们一旦选择了面对,不害怕、不畏惧,过去了会觉得天依然还是那么蓝,草还是那么绿。

因此,“妖怪来了”好比人生路上遇到的一个个或大或小的困难。“我们还是散了吧,你回你的流沙河,我回我的高老庄”其实就是选择放弃,追求的是本我的对自己没有抑制的愉快原则。而“妖怪,看你往哪里跑”就是面对困难,知难而上,勇敢面对,不害怕、不畏惧。

然而作为一个凡夫肉体,即使是意志再坚定也会有稍稍动摇的时候吧,唐玄奘也不例外,“欲待回花果山水帘洞,恐本洞小妖见笑,笑我出乎尔反乎尔,不是个大丈夫之器;欲待要投奔天宫,又恐天宫内不容久住;欲待要投海岛,却又羞见那三岛诸仙;欲待要奔龙宫,又不付气求告龙王;真个是无依无倚。”最后还不是跑到南洋大海落伽山上菩萨那里歇了几日,思绪不定,还弄出个和自己同像同音的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的能知千里之外事的六耳猕猴来二心竞斗。因此,面对困难,无论什么人都会有思想斗争,有想要放弃的闪念,所以,面对每一次选择,无论我们选择面对还是选择放弃,都没有对错之分,关键是在选择之后我们如何继续以后的路……正所谓道路是曲折的,但只要始终向前。

一个人一旦遇到困难就止步不前、安于现命,追求本我、贪图一时的安逸和快乐,必将坐吃山空,一事无成。遇事多往好处想,避免不必要的担心,以坚定的信念和信心面对一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困难面前想要放弃、追求安逸是人之常理,但是不经风雨哪能见彩虹,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想事业有成,设立目标是必要的,为实现目标就要付出努力,要有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信念。而那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信念和哪个在《西游记》中虽出现的次数不多,却也让人难以忘记的紧箍咒是否也有几分相似呢?“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有了目标和坚定的信念定会勇往直前。

《西游记》的主角是唐僧师徒四人,而实则是写唐玄奘在追求人生远大目标的路途中如何克服人类自身的弱点和惰性,以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来实现自己人生最大目标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命运跟着改变。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面对“妖怪”不害怕、不畏惧,勇敢面对,寻找跨过去的方法,成就自己人生的美好。

(作者单位:河南洛阳外国语学校)

从西游记看执行力 篇4

几个深居宫中、享受荣华富贵的柔弱女子在军事家孙武的调教下变成能征善战、可以“赴汤蹈火”的勇士,靠的是什么?这背后蕴涵着什么我们今天可资借鉴的管理经?„„,一个个迷团需要我们去揭开,一个个管理经需要我们去提炼,并进行二次开发,来为我们今天的富民强国政策所服务。在讲求合作、讲求协调的今天,一个人打天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团队的合力成为决定事情成败的最主要因素。但如何调动起团队的整体力量,这一点又值得你我去思考。

其实,在孙武练兵的故事里也可以找到答案,让我们一起来慢慢探究吧!

孙武将宫中妇人、美女排好队伍,并第一次明法令、三令五申后,妇人们大笑,这时做为企业管理人员的孙武经理主动站出来:“约束不明,申令不熟,这是大将的过错!”于是,又重新三令五申。企业员工(妇人们)工作出现了失误(没有很好地去执行法令),企业领导孙武经理主动承担责任,并进行公开道歉——“这是大将的过错!”在孙武第二次进行三令五申后,妇人们又大笑,这次孙武经理问责具体执行工作带头人——两名队长(吴王两宠姬),再次充分体现了领导责任问责制,这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领导责任制是相辅相成的。由此可见,领导责任制早在我国古代就已经有了,现在更应该去好好的发扬这个良好传统。在企业领导孙武经理两次三令五申后,员工们仍然视法令如摆设,这时孙武经理只好依法办事——采取惩罚措施(斩首两位队长),同时也涉及到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要处罚的两位队长是企业老板私交甚深的人(最宠爱的姬妾),这该怎么办?如何走出众多家族企业难以走出的企业怪圈,是要明哲保身还是要维护企业规章制度的最高权威,孙武经理这时表现出了以大局为重,坚持企业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训练有素的企业经理形象!也正是通过惩罚冲破任何特权的干扰去执行,才树立了企业规章制度的权威——对任何人具有相同的约束力。

在企业家(军事家)孙武经理卓有成效的管理、整治下,企业中违规乱纪、目无厂规厂纪的情况消失了,一个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没有任何差次的队伍出现了,她们具有强大的执行力——“中规中矩”;在工作中遇到任何困难时,她们都可以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想办法去解决,因为她们已经可以“赴汤蹈火”!什么是现代企业员工精神面貌的典范?毫无疑问,我想这就是!

从西游记看执行力 篇5

如何让季度总结真正达到季度间“承上启下”的效果,让年度的营销工作更具有系统性,这是很多营销高管和销售经理仍需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很多企业的总结,并没有针对年度总体营销策略分解出来的季度目标和策略来进行的。有的企业虽然制定了年度的目标,但大部分没有制定确保目标达成的策略,或者说只有一个“挂在墙上”的目标和策略。策略无法落地,各区域也就不会有从上到下,一脉相承的次级策略和行动计划;没有统一的行动计划,也就不可能有统一计划执行后的总结,这些都是环环相扣的。所以就会出现企业在召开季度总结会议时,有的总结渠道,有的总结促销,有的总结终端,有的总结团队,各区域就像是“八仙过海”式的“散打”,根本不是围绕季度初制定的策略统一进行的总结,看不出有什么核心的季度策略,这样就无法做到年度策略的分解和执行,这种情况的结果会导致年度目标的实现无法得到保证,

其次,各销售经理总结的格式千差万别。笔者并不是说非得要严格统一每一个区域的总结格式,那样或许会限制部分区域的创造性,看不到市场推广时战术创新的“亮点”,但这并不是说总结可以按照区域各自的理解“自由发挥”。怎么样才能做到既确保对总体策略执行情况的总结,又让各区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企业需要形成比较统一的格式。这也是方便内部的交流和沟通的需要,有些内容是区域必须要按照统一的格式汇报的,但有些内容可以让区域结合本区域实践情况的总结给区域一个发挥的空间。

目标和策略的分解是系统执行的前提

那么企业到底该如何确保营销战略贯彻和执行的系统性呢?

首先要对年度目标和策略进行深入的、阶段性分解(图一)。公司在制定好3-5年的目标和战略后需要进行分解,年度计划是战略分解中的重要内容,这个环节很多企业都非常熟悉,为了便于年度计划的执行,还需要将年度计划分解到每个季度,企业的季度目标是制定大区目标的基础。企业的目标只有通过这种分解,最后分解到每位员工的每一天工作,通过让每位员工完成每一天的工作来确保上一级目标的完成,才可以最后确保整个企业目标的实现。

看《西游记》有感 篇6

励志传奇

李举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一个 看法,以为看了西游记的电视剧就不用看原著了。多少时候我也是这样认为的。后来才知道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我们不仅要看原著,而且要好好的看,认真的看。

为了“长生不老,躲过阎君之难”,美猴王不不怕云游海角,远涉天涯。从东胜神州飘洋过海到达南赡部洲,又飘过西洋大海直至西牛贺洲。有十数个年头登界游方,才到灵台方寸山拜得菩提祖师。又经过十数个年头的勤学苦练,才学得一身的本事。我们老是说他的本事如何如何,但是我们容易忽略他学艺的过程。我们可曾有他那样坚定的求学毅力?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下,我们许多的人都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自己真正喜欢什么,而在学习的过程中亦是消极的对待。想想从小学到大学这十数个年头,我们真正的学到了什么?

四众一马的取经团队组建以后,师徒们怀着同一个目标经往西天拜佛。在这一过程中,那个看起来软弱的唐朝和尚真真的令人很是钦佩。三个徒弟都有降妖伏魔的手段,不惧妖魔那是自然的。而唐僧一介凡夫,遭受了众多的挫折,多次差点被煮,依然不改其西行之志,这是需要巨大勇气的。我们很多人在面对眼前的困难的时候,一次两次可以克服,但是多了的话就觉得命运不公,时运不济,垂头丧气的一事无成。西行路上,女儿国国王可谓是最大的诱惑。想那国王以倾城的美貌加上托国之富招赘夫婿,凡人岂可不动心?唐朝和尚也有些的犹豫,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不是。结果是唐僧依然选择了西行的艰难之路,做一个行脚的和尚。这是因为他有坚定的信仰,有超度普通民众脱离苦难的胸怀。再看看现在的某些人,为了个人私利,哪怕就是一点点的金钱诱惑就把持不住了。出卖人民的利益哪怕是不惜出卖国家利益。

现在的企业讲究团队的作用。而我认为,唐僧五众一行正是一个成功的团队的典范。你看唐僧作为领导核心,有着一个坚定的目标,无论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都不改变;悟空一路上过关斩将,出谋划策;八戒吃得苦,又爱说笑话,在艰难绵长的取经路上,没有他不知得缺少多少趣味。沙僧不怎么说话,却也是一个得力的帮手,有时团队内部出现矛盾的时候,也得赖他调节。白龙马当然是行脚的,但没有他,唐朝和尚又几时可到西天呢?

在为人处世方面。孙大圣云游四方,交友广泛,三界之内都有他的好友。在五庄观打枯了“草还丹”,不仅得了果子吃,后来居然还和与世同君镇元子结为了八拜之交。用一个现在的词汇来讲,他的人脉特别好,每到紧要关头都会帮上不小的忙。现在不是很强调人际关系吗?顺便说一下,在搞人际的时候,要不忘提升自己的能力。有时候八戒显得有些儿的小心眼,好几次师父念《紧箍儿咒》都有他的“功劳”。师父也是耳根子软,每每不识人而又听信八戒的挑唆,误会大师兄。再我们的生活中,须得要分辨谁是谁非。再看看古时候有好多的昏君,都是容易听信谗臣的言语而不信忠良之言,以至误国误民。

从西游记看执行力 篇7

吴承恩, 淮安府山阳县人。他出生在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小商人的家庭里。其曾祖父及祖父都曾当过官, 不过到他父亲时, 家境十分贫寒, 只能靠经商博些小利勉强维持家计。幼年时期的吴承恩勤奋好学, 从小就有着过目成诵的本领, 少年时的他就由于才华横溢而在当地颇受赏识, 并认为他科举及第“如拾一芥”。然而命运却是同他开了很大一个玩笑, 直到年近四十才补上“岁贡生”出任长兴县丞。但因为官场的黑暗腐朽, 他不想苟同便愤然辞官, 后流落街头靠卖文维持生计贫老而终。

才高八斗却报国无门, 不与他人同流合污, 以至于生活几经困顿。如此的经历, 将作者对于黑暗官场及封建社会制度现状的认知大大加深, 由此也将其内心的愤懑之情融于其作品中。与此同时, 作者的人才意识也被展现出来, 期待能够有人来改变当前现状, 创造出一个新的环境。而在对孙悟空的构造中, 将作者此种人才意识表露无疑。

孙悟空当属是《西游记》中形象构造最为成功的。在作者吴承恩的笔下, 他是一个骨子里散发着叛逆精神的英雄。唐僧西天取经之路可谓是重重阻挠, 如此就必须有一个本领高强、神通广大、能够降服一路妖魔鬼怪的人物, 在一旁尽心辅佐才行。于是在这种情形之下, 孙悟空出场了。

《西游记》中第十四回, 对于英雄人物孙悟空出场的描写, 可谓是非比寻常, 惊天动地。把压在两界山下的孙悟空脱救, 正是作者别出心裁的安排, 将作者反对压制人才、期待英雄, 即求贤若渴的人才意识呈现出来。

此种期待英雄的人才意识, 也是作者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孔子主张的任人唯贤, 不准压抑贤良, 正好与吴承恩所奉行的儒家正统思想, 即振“儒风”, 施“德治”, 行“王道”不谋而合。

二、猪八戒——人尽其才的人才意识

形象刻画最为成功的除了孙悟空, 就当数猪八戒了。愚蠢、好色、懒惰、贪吃, 可以说猪八戒是一个布满缺点的人物。不过作者在对其形象刻画时, 并不单单举其缺点, 也对其优点进行一定呈现。虽然在西天取经之路上, 他不止一次的打退堂鼓, 不过值得一提, 最终还是修成正果。取经路途中, 他不但是“挑担有功”, 并且在面对妖魔鬼怪时, 也挥动着九齿耙屡次将其打退。而猪八戒形象的构造, 也正是将作者对于善于发现人的才能, 从而达到最合理地使用, 以使人尽其才的人才意识所表露。

《西游记》第二十回“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中。此对于猪八戒的描写可谓是完全无愚蠢、懒惰之相。他尽职地看管行李及白龙马。不过在发现虎怪在被孙悟空打得落荒而逃后, 马上“丢了马, 举起耙, 刺斜着头一筑”, “九个窟窿鲜血冒, 一头脑髓尽流干”。可以发现, 此时的猪八戒分明就是孙悟空的好帮手, 两人齐心协力一同消灭妖怪。在此后情节的描写中, 也说明了假若没有猪八戒的协作, 孙悟空即便是有通天作为, 却仍是难保唐僧完成取经修成正果。

猪八戒有着太多的缺点, 不过也有十分鲜明的优点。作者正是想表露对于人才优点的发掘, 使其所具有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即人尽其才的人才意识。

三、沙僧的形象——埋头苦干人物的褒扬

尽管沙僧在《西游记》中出场的次数不多, 却也是西天取经之路上不可或缺的人物。是他, 一路拉着白龙马, 不仅是孙悟空的助手, 也是降妖除魔的高手。取经一路尽心尽力, 对师父忠心耿耿, 一路上任劳任怨, 埋头苦干。

《西游记》第三十回中在对宝象国公主的搭救过程中, 大喊“今日已此被缚, 就将此性命与师父报了恩罢”。此可以看出沙僧哪怕是将自身性命所牺牲, 也要将师父保全。如此一个知恩图报、纯朴的人物形象屹立于我们面前, 令人肃然起敬。埋头苦干人物不平庸, 这也是作者所要褒扬的。

四、结语

看西游记读后感800字 篇8

《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一部老少皆宜的作品。其中充满了离奇,精彩的神话故事,我每每读起《西游记》,总会情不自禁地溶入那精彩的情节之中,可谓经典中的经典。

在所有主角中,我最中意的还是孙悟空,他的人物形象满足了我童年对于所有英雄人物的幻想,长大后,更佩服的是他不羁的叛逆因子,他的勇气,不服输,永远绝世独立。他是没有背景的民间草根的代表,他一生拼搏进取,努力实现自我,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当然,他也不仅只会一味的拼搏,他也懂得很多唐僧都悟不出的道理。

西天取经,师徒四人,真正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取得真经就完整了吗?答案是否认的。取到真经后,却有一部分经书掉到河里,唐僧很痛心,孙悟空这个时候看看天,看看地,看看师父,过去给他讲了一句话,意味深长,“师父,天地本不全,经卷哪有齐全之理呀!”嘿,看,所以我们要追求的不是完美,因为最完美的事情就是不完美,而我们要追求就是那拼搏进取、不屈不挠、永不言败的猴王精神。

如果说人生的目标在于划到彼岸,那么梦想将是船浆;如果说人生的目标在于爬到山顶,那么梦想将是山顶上的风向标;我们要追求的不仅仅是划到彼岸,更应是一次次划到成功的彼岸;不仅仅是爬上山顶,更应是一次次勇攀高峰。越挫越勇,迎难而上,我们将会是最后的,真正的赢家。

在追逐梦想的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生活中学习上这样那样的难题,不会写的数学题,与老师同学的相处,对家的思念,贪玩的心,这些都要学会去克服。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难题,我们都要定,自乱阵脚只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麻烦。很多时候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难,该来的还是会来,不要把功夫花在懊悔上,昂首挺胸,去面对它,勇敢地。

当然,学会面对仍是不够的,要不断的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才有资本去面对。生活本来就是个奋斗的过程,你只有付出,才成为翱翔苍穹的雄鹰,成为参天挺拔的古树,成为真正的巨人,把困难统统踩在脚下,挺直腰杆,昂首前行。虽然过程是辛苦的,但这是你必须要有的信念。当我们在全力以赴坚持到最后,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后,你一定会感谢当初努力奋斗的自己。

迢迢路远,浩浩人烟,我不怕。我要与梦想同行,勇敢面对,大步迈进。毕竟只有练好自己的七十二变,才能笑对人生的八十一难。

“什么魔法狠毒 自有招数神奇 八十一难拦路 七十二变制敌 师徒四个斩妖 斗魔同心合力 邪恶打不过正义”

从西游记看执行力 篇9

“找差距 抓整改 促提升”活动在公司全面开展以来,各单位都将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公司的安排部署上来,积极推进活动向纵深发展,取得了阶段性实效。

随着活动的深层次开展以及与兄弟单位的对标学习,在活动推进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渐渐浮出了水面:“一是活动推进程度不平衡;二是总结和宣传力度不够;三是活动范围、深度还需拓展和强化。”张子飞董事长在贯彻落实神华集团“全国学神华,神华怎么办”活动启动大会上,精辟地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

找到了差距,就找到了提升的空间。如何深刻领会张子飞董事长的讲话精神,把各项工作落实到底,取得实效,笔者认为主要在“抓”字上下功夫,关键还要强化执行力。

强化执行力是推动“找、抓、促”活动向纵深开展、取得实效的根本保证。张子飞董事长强调的三个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不同单位对活动开展重视程度的差异,也有实践过程中经验、方法上的差距,但究其根本还是执行力的问题。例如,对活动宣贯力度不够,没有将全员的思想意志凝结起来,形成上下联动“找、抓、促”的良好局面;活动推动过程中时冷时热、动态不均、顾此失彼、抓标失本、造成推进程度不平衡等。这势必会使活动在同一层面停滞不前,无法向更深层次递进,那么,在既定的时间范围内,活动的整体效果也必然会削弱。

强化执行力也是“找、抓、促”活动对全体干部、员工转变工作作风的具体要求。“找、抓、促”既要求在客观上找问题,促提升,同时也是对主观世界的一次深入改造。公司开展此次活动的目的之一就是自我修复、完善、整改、落实,促进企业更加健康、灵活应对内外各种挑战,保持安全、强劲发展势头。它能否实现取决于各级决策层和员工执行力的强弱。所以,广大干部员工要在工作中找差距的同时,经常内视内省,寻求自身的不足,积极提做好自身的“找、抓、促”工作,强化执行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活动取得实效,更加丰富地践行“找、抓、促”活动实质与内涵。

从西游记看执行力 篇10

公共政策执行偏差是指政策执行者在实施政策的过程中,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作用, 其行为效果偏离预定的政策目标, 导致不良的后果。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十分重视关闭整顿小煤矿和煤矿安全生产工作, 近几年来相继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关井压产、整顿小煤矿的工作始终没有放松。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 成效初步显现。但从全国情况来看, 工作进展还不平衡。不少乡镇煤矿的整顿流于形式, 小煤矿的重特大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 政策执行出现偏差, 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有:

象征式政策执行。只注重表面文章和形象包装忽视深层次问题的解决, 直接使政策被搁置, 成为一纸空文。

替代式政策执行。即当需要执行的政策与负责执行的机关、部门存在利益冲突时, 执行机关就有可能制定与上级机关公共政策表面相一致, 实际上相违背的执行措施, 出现“挂羊头, 卖狗肉”的现象。

敷衍式政策执行。对上级政策虎头蛇尾、前松后紧, 敷衍塞责、延宕推脱, 消极执行, 致使一些政策在执行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甚至有时会出现负面效应, 给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

观望式政策执行。执行者对政策执行消极被动, 观望政策是否会发生变化。

二、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因素

1. 政策本身的因素

许多公共政策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实施起来困难重重,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政策本身的缺陷有很大关系。政策缺陷体现为政策的多变、政出多门、政策缺乏科学性, 不完整, 不配套。煤炭产业经过了80年代的“有水快流”, 承包搞活政策, 又经历了90年代的企业改制、关井压产政策, 政策变化大, 使得各主体主观心理预期认为政策还要变化, 就促使人们对现在的关闭小煤矿政策持观望态度, 执行不彻底;就煤矿生产安全方面来说, 各种规章制度由于制定时间不一致, 互相矛盾, 对煤矿安全事故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不一致, 这种政策之间的“撞车”为政策执行者各行其是、各取所需提供了条件, 造成对政策的选择性执行, 避重就轻, 无法威慑违法生产行为。

2. 公共政策以外的因素

(1) 政策执行的经济环境:经济环境越发达, 政策执行的物质保障性就会越强。

(2) 执行人员的素质:执行者的素质高低也从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政策执行效果。

(3) 目标群体:目标群体的配合与否与政策的有效执行具有重大的关系。

三、解决公共政策执行不当的主要对策

1.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 建立有效的政策执行机制

(1) 建立完善的公共政策执行机制, 离不开一个完善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对政策的执行具有很大的制约作用。它能够处理政策执行机构内部及其与其他组织机构的各种关系, 使之运转协调、工作灵活, 从而为政策的顺利执行提供根本的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保障。

(2) 建立有效的政策执行机制, 要强化监督控制。因为政策控制是政策运行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手段, 只有实行有效的政策监控, 才能防止政策失控以及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对该政策进行及时的调整和完善。

(3) 要使目标群体对现有的政策认同、拥护, 还必须改革现有的传播机制, 建立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网络, 使公共政策能真正地深入人心, 目标群体准确而深刻地了解政策的内涵及意义, 从而进一步转化为积极并自觉的行动, 保证公共政策的顺利执行。

2. 提高执行人员的素质

政策执行是由执行机关来具体行使的, 执行机关的特性直接决定着政策执行的成效问题。执行机关必须做到职责分明, 即明确规定每一个执行机关的权力大小和职权范围, 要不断提高执行人员素质。由于执行机构的核心要素是执行人员对政策理解的程度的意向、态度和行为与执行效果有直接的关系。要不断加强政策执行主体的思想意识教育, 具体来说就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政绩观。各级政府部门要破除狭隘的地方部门利益, 树立大局观念, 认识到煤矿安全生产关系到社会稳定、家庭幸福, 关系到政府的现象;各级官员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把“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贯彻到政策执行过程的始终, 自觉抵制政策执行中的干扰因素。

四、总结

政策执行是整个政策系统中的关键一环, 其重要性不容忽视。虽然我国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政策偏差等不良后果的出现, 但只要国家在执行中加强监管, 兼顾利益集体, 加大资源投入等, 政策执行一定会有效率的进行。

参考文献

[1]张俊生;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M];清华大学出版社;P21-32

[2]谢明;公共政策概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296-320

[3]王骚;公共政策学[M];天津大学出版社;P205-207

[4]彭正波;赵瑞峰;[M];现代公共政策分析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P86-96

[5]王曙光;李维新;金菊;[M];公共政策学;经济科学出版社;P188-194

上一篇:康杰初中下一篇:特种设备常见安全隐患